气象观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16:27:35

气象观测论文

气象观测论文篇1

关键词:气象能见度;理论;观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P41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4-0224-01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社会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气象能见度可以在天气预报、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等方面进行广泛应用,可以有效的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而气象能见度的时空变化较大,只有对其进行全方面的观察,才能保证气象能见度的使用稳定性。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对于气象能见度资料准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此,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已经根据气象能见度理论研发了多种气象能见度探测仪器,以确保气象能见度观测工作顺利进行。

1 气象能见度理论

现阶段,气象能见度的观测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常常会通过不同的观测方法进行,并将不同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项准确、合理、标准的气象能见度理论[1]。然而,气象能见度的相关理论概念较多,在对其实际观测时常常会出现一些混淆的现象发生,如果这一现象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气象能见度观测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通过国内外专业技术人员不断的研究,现有的气象能见度理论体系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气象能见度观测技术慢慢的出现在人们眼前。

1.1 能见度

气象能见度的理论主要根据Purkinje理论形成的,而气象能见度理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决定一些目标与背景的亮度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制定出对应的能见度目标。在制定能见度目标时还应该将其中的背景固有亮度进行标记,并做好能见度与固有背景亮度的对比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能见度的真正意义体现出来[2]。当背景固有亮度与能见度对比时,可以根据能见度理论中的主要概念将其在空间目标识别领域中应用,完成能见度的观测工作。另外,在能见度与一些固定目标对比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一些大气学光的特性、自然光照度、目标固有亮度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气象能见度中的真正理论、含义被掩盖。

1.2 气象能见度

通过国内外专业技术人员对气象能见度理论不断的研究、探讨,已经规定了一项气象能见度理论,在对气象能见度观测时可以通过观测时间、观测对象、观测方向、观测背景、观察目标这一系列标准的观测环节进行观测,保证观测技术在其中气象能见度理论应用时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2 气象能见度的观测

2.1 目测气象能见度

目测气象能见度主要由白昼与夜间两部分组成,其中的白昼的观测主要通过指定的观测线路经进行操作,并将气象能见度中的相关数值体现出来。但是通过目测的形式了解气象能见度导致其中的数据信息的准确性较低,很难满足人们人眼的对比需求与生理特性、心理状态的需求[3]。而一些目标几何、背景亮度、观测时间段等方面的因素都与目测质量有着一定的关系,其次,在使用目测的形式对气象能见度进行观测其中的假定意义也很难得到满足,而这一现象主主要由一些实际的观测现场与环境所引起的,很难通过对应的解决对策解决。当观测目标与背景不符合观测技术的指定要求时,只有将其中的业务进行全方面的创新、完善、矫正,才能保证观测工作的完成。最后,通过目测的方式对气象能见度进行观测,所得出的相关的观测数据就可以通过“发现”、“识别”、“判定”的形式总结出来,保证目测出来的气象能见度理论与世界标准的气象能见度理论之间的误差较少。对于不同的任务目标来说,要根据气象能见度现状制定出对应的观测方案;第二种夜间目测是在开展夜间气象能见度观测工作时,人们的视觉会随着夜晚的到来而发生变化,主要以WMO的相关电光源作为整个电光目标,并将其中低能见度目标作为整个夜间目测气象能见度的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夜间气象能见度观测工作得以实现。

2.2 器测气象能见度

在开展器测能见度理论的观测工作时应该使用对应的透射仪器进行操作,并将进入、接收终端的散射光以及基线进行偏离,等到实际观测时再将其进行准确矫正。对于散射仪器来说,还可以有效的对一些大雾的天气的气象能见度进行观测。

3 结语

在开展气象能见度的观测工作时可以根本不同的天气情况、特征进行操作。在观测工作实际进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使用不同的定律进行,并将作为整个气象能见度观测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对关于气象能见度理论与观测技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文中还存在着一定不足,今后气象专业技术人员对气象能见度理论与观测技术工作进行更加深刻严谨的分析,将气象能见度的观测更加精细准确。

参考文献

[1]李浩,孙学金,单陈华,.关于气象能见度理论与观测的讨论[J].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297-302.

气象观测论文篇2

关键词 AG 2.0型超声波蒸发传感器;理论蒸发量;数据比较;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P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204-02

蒸发是水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循环中最直接受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一项,对气候变化起到调节作用。蒸发量是地面气象观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AG 2.0型超声波蒸发传感器可以实现自动化观测,有利于提高蒸发观测的准确性、连续性、稳定性,为气象防灾减灾、为农服务和科学研究等提供重要基础资料。因此,开发理论蒸发量软件,通过理论蒸发量计算与蒸发传感器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对于AG 2.0型超声波蒸发传感器的蒸发观测数据质量监控具有必要性和直接的现实意义,可减少因某些原因所造成的观测数据可用率低和仪器故障发现时间晚等现象。本文运用理论蒸发量(彭曼-蒙蒂斯公式[1])软件对2013年6―9月阜新县观测站蒸发理论数据和业务用AG 2.0型超声波蒸发传感器的观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1 软件计算公式和蒸发传感器原理

1.1 软件计算公式

理论蒸发量软件是根据彭曼公式的改进型公式[2-3]编写的,公式原型为:

E0=?驻/(?驻+γ)[Ra(1-r)(0.29cos?椎+0.52n/N)]-?驻/(?驻+γ)[δTa4(0.10+0.90n/N)(0.56-0.08ed1/2)]+γ/(?v+γ)[0.26(1+h/20 000)(1+u/100)(ea-ed)]

对软件计算数据和自动站数据对比的结果给出3种提示:理论范围之内(差值≤1.0)、理论范围有偏差(1.01.5)。

1.2 蒸发传感器原理

AG 2.0型超声波蒸发传感器是由大型蒸发器加装超声波传感器组成。根据超声波测距原理,选用高精度超声波探头,对大型蒸发器内水面高度变化进行检测,转换成电信号输出,并配置温度校准部分,以保证测量精度[4]。

2 蒸发观测数据分析

理论蒸发量由软件自动读取自动站B文件计算求得,自动站蒸发量数据系AG 2.0超声波蒸发传感器观测数据。根据有无降水和降水过程强度进行数据比对分析,其中有无降水情况分为有日照和全天无日照2种情况;降水强度分为小雨(0.1~9.9 mm)、中大雨(10.0 mm及以上)2种情况。

2.1 无降水有日照情况

在82 d无降水有日照的天气情况中,有54 d误差值在理论范围内,有20 d误差值和理论范围有偏差,有8 d误差值和理论范围偏差较大。选取27次误差≤0.5 mm的数据进行比较(表1)。对28 d误差超过理论范围内的气象资料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蒸发传感器数据受风速、气温、日照等影响,有个别小时蒸发数据为疑误。考虑到相关因素影响,可认为理论蒸发软件对蒸发数据的质量监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发现AG 2.0超声波蒸发传感器在个别时次采集的数据存在疑误现象。

2.2 无降水无日照情况

在7 d无降水无日照中,理论蒸发软件与AG 2.0超声波蒸发传感器所得数据比较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7 d无降水无日照的蒸发绝对误差都在理论范围内,但是通过对差值较大的6月5日、7月7日和9月17日3 d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的等因素对蒸发传感器小时数据较大,由于理论蒸发软件所用数据多为平均值,故两者偏差大属于合理现象。

2.3 小雨天情况

在22 d小雨天气情况中,理论蒸发软件与AG 2.0超声波蒸发传感器数据比较见表3。可以看出,其中有73%的绝对误差保持在理论蒸发范围内,另有6次蒸发差值偏大。分析数据表明,此6 d中,有短时降水大、降水时段风速较大、降水时段蒸发传感器可能有部分数据疑误等原因,对数据对比都有一定影响。

2.4 中大雨天情况

在6 d中大雨天气情况中,理论蒸发软件与AG 2.0超声波蒸发传感器数据比较见表4。可以看出,有3 d绝对误差在理论蒸发范围内,另有2 d理论蒸发软件与AG 2.0超声波蒸发传感器的数据绝对误差较高。

3 测量误差分析

在本文对比的所有蒸发数据中,按照无降水和有降水进行分类分析,则在117 d对比分析日中,有89 d无雨,有28 d有雨。在89 d无雨日中,有61 d两者的绝对误差在蒸发软件的理论范围内;有20 d两者绝对误差与理论范围有偏差,其中有8 d两者绝对误差与理论范围偏差较大(表5)。在28 d有雨日中,有19 d两者的绝对误差在蒸发软件的理论范围内;有5 d两者绝对误差与理论范围有偏差,其中有4 d两者绝对误差与理论范围偏差较大。

对89 d无雨日中不在理论范围内的28 d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可初步判定为理论蒸发软件与AG 2.0超声波蒸发传感器对比数据受日照、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因素影响较大。理论蒸发软件计算的日蒸发量一般根据1 d的平均数值、日极值和日合计值计算求得,蒸发传感器所测得日蒸发量是由各小时蒸发量累计而得;不同的运算机制也对数据的对比起到一定的影响;蒸发传感器采集的部分小时蒸发数据为疑误数据,也一定程度影响数据的对比。

对28 d有雨日中不在理论范围内的9 d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可初步判定为理论蒸发软件与AG 2.0超声波蒸发传感器对比数据的绝对误差受降水、风速、日照、相对湿度、气度及地温等影响,尤其短时强降水和风速很大的情况可以造成水面波动、溅水等现象[5],从而影响蒸发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准确度。蒸发传感器采集的部分小时蒸发数据为疑误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比数据的差异。

由上述分析可知,理论蒸发软件与蒸发传感器数据的绝对误差大部分都在理论范围内,能满足日常工作中蒸发数据质量的监控和检查。绝对误差偏大的情况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降水、风速、日照、温度及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影响,这种影响占主要部分;二是蒸发传感器采集的部分小时蒸发数据为疑误数据,影响了对比结果;三是选取不同公式、不同算法、不同统计模式都可能影响对比数据,但这种影响较小[6]。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理论蒸发量计算和蒸发传感器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无降水日和小雨日理论蒸发软件与AG 2.0超声波蒸发传感器的数据差值大部分在理论范围之内;在中雨和大雨时,两者数据的绝对差值较大。同时,AG 2.0超声波蒸发传感器在短时强降水、大风等天气时数据偏大,并且个别时次存在数据疑误现象。考虑到计算模式和统计模式的不同,初步推断两者的绝对误差与各个气象因子对蒸发量影响的比重有关,或由于蒸发传感器采集的部分小时蒸发数据为疑误数据所致,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5 参考文献

[1] 闶骞.彭曼公式应用中的两个问题的探讨[J].气象,1992(11):17-21.

[2] 闶骞.利用彭曼公式预测水面蒸发量[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21(1):37-39.

[3] 于正东,史学正.我国土壤水分状况的估算[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3):229-233.

[4]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气象行业标准汇编[M].1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39-143.

气象观测论文篇3

关键词:观测员培训 问卷调查 影响因子 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P4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000-00

1 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科技进步和气象装备的更新换代,为了满足新形势下气象观测事业的发展需求,观测业务人员迫切需要通过培训补充相关的业务和理论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观测素质,实现人员队伍的精干高效。但目前气象观测员上岗资格培训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多方面收集学员的意见,评估分析,合理采纳,才能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本文通过对2014年湖南分院举办的第八期气象观测员上岗资格培训(试点)班进行问卷调查,并据此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影响培训效果的因子,分析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应用于今后气象观测员上岗资格培训中,进而提高气象观测员上岗培训质量。

2 调查内容与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个人基本信息、业务台站类型、教学安排、培训需求。本次分析的调查问卷达到100%的回收率。调查对象:湖南分院2014年第八期气象观测员上岗资格培训(试点班)。

3结果与分析

此次培训考试(核)方式采取理论笔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实践操作包括硬件操作和软件上机操作考试两部分。硬件操作考试是指检测学员对自动站设备维护维修的能力;软件上机操作考试是检测学员对观测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方法的能力。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理论、硬件、软件上机成绩的因子,分析其原因。

3.1个人基本信息对培训效果的影响

3.2台站类型对培训效果的可能影响

台站类型同样与理论成绩有一定关联,可以看到,来自基准站的学员其理论成绩好于基本站的学员,来自一般站的学员的理论成绩在三者中最弱。这可能是由于基准站的观测项目、内容最多,基本站次之,一般站最少,故而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定联系。

3.3教学安排对培训效果的影响

3.3.1培训教材

干部学院编制了“观测员上岗资格培训系列讲义”,包括《气象观测教程》、《卫星气象观测》、《气象科学基础》、《仪器观测技能实践》、《计算机软件实习》,湖南分院根据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要求,编制了《实习实训手册》。从调查结果显示,学员认为《仪器观测技能实践》、《计算机软件实习》、《实习实训手册》帮助程度更大,认为《气象卫星观测》和《气象科学基础》的帮助程度相对较小。考试成绩结果显示,软件上机操作平均成绩和硬件操作平均成绩明显高于理论笔试平均成绩,这与学员更加关注岗位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关系。

3.3.2教学方式方法

根据教学计划要求,为提升培训效果,湖南分院对培训班采用了课堂讲授、研讨交流、硬件实习、软件实习、讲座、课后辅导等教学方式方法。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教学方式方法,软件实习和硬件实习教学方式更受欢迎,满意度很高,尤其是硬件实习,满意度达到100%,其中软件上机操作平均成绩为96.03,理论笔试平均成绩为90.94,硬件操作平均成绩为94.19。这可能与观测员的工作性质有关,根据问卷统计结果,绝大部分学员认为自身在观测业务方面计算机基础及观测业务软件使用、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检查维修方面的能力需亟待提高,学员希望将在实习过程中所学到得知识直接应用到业务工作中,解决问题,提高业务工作能力,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学员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3.4培训需求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个人基本信息尤其是性别、专业、从事观测工作的年限对各科成绩影响较大。(2)培训教材与所在岗位需求一致时,学员所学知识能应用到工作中,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影响学员的学习态度,进一步影响培训效果。同时,教学方式方法也直接影响培训效果(3)培训需求对成绩起决定性作用。学员认为自身实际观测业务能力亟待提高时,对涉及这方面的培训知识会抱以认真的学习态度,希望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观测业务水平,此时培训效果最佳。

4.2 建议

(1)结合观测现代化发展需求,更新培训内容,缩短业务需求和培训内容之间的差距(2)加强学员培训需求分析,促使培训效果更好。根据学员的专业和实际工作情况,进行需求调查,了解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3)创新教学方式,如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可以改变一下授课方式,理论知识的学习可在实地场所边观看边讲授。

参考文献

[1] 马岚.谈问卷设计的几个技巧性原则[J].统计教育,2005 (08):49-50.

[2] 武艳梅.装备保障人员素质评估调查问卷处理方法研究[J].科技广场,2009 (07):27-29.

气象观测论文篇4

    系统多圈层观测数据信息基础,结合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向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多轨道、无缝隙、精细化的预报预测产品的业务技术产品,包括气候、气候变化、天气、空间天气、大气成分、雷电、生态与农业气候、人工影响天气等的监测分析、预报预测、评估及应用等相关业务。准确可靠的气象预报预测产品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安全的重要保障,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航空飞行、地面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旅游、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等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领域无一不需要气象部门为其提供准确可靠的预报预测结果和建议,因此作为整个气象事业的核心,强化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提供多元化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服务产品,不仅是气象业务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当前一项迫切的重要任务。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气象局属国家基本站,承担着地方天气报、航危报、重要天气报等发报任务,几乎每个时次都有观测、发报,在为当地政府和群众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影响和制约气象预报准确率的主要因素

    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同时依靠预报业务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某些不确定性,很难保证每一次的预报预测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在当前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依据阿尔山市气象局实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影响和制约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的主要因素[1]。

    1.1 气象监测信息获取不全面 阿尔山气象局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和标准站之一,其基本任务是积累长期稳定可靠并具有准确性、代表性和比较性的气候观测资料,用于气象预报监测的系统主要为地面固定监测及肉眼目测等,实行业务人员昼夜连续守班,每h进行一次定时观测,以每天24次观测记录进行报表统计和上报。从时间观测上,监测信息的获取是定时而非连续不断的,而且全市监测站点的分布虽然在不断加密但还是有着空间间隔,如果天气变化恰好发生在这些时空或空间间隔中,就会导致获取的监测信息不完整,从而影响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

    1.2 气象预报分析技术急需提高 气象预报主要是通过对大气运动规律的监测,获取相关数据后,利用数字和物理学知识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其分析技术依赖于和受限于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阿尔山气象局由观测员按时对上级指导预报产品进行订正预报,然后气象预报产品,订正预报同样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诊断分析、预报技术和方法,在预报业务方面,观测与预报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仅凭观测员现有业务能力和知识层面还不能完全掌握气象预报分析技术。

    1.3 气象观测环境受限制 按照我国有关气象法律对气象观测站点周围环境的明确规定,气象观测站应建立在较为空旷的地带,四周不能有高大建筑物遮挡等。但是,由于城市扩建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城市建设规模较快,观测场四周过度开发,影响和破坏气象观测环境及设施等行为屡禁不止,气象观测环境遭受影响和破坏的现象日益突出,影响严重的测站不得不迁移站址,直接影响着该地区气象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和代表性,这也是近些年影响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的重要因素之一[2]。

    2 改进措施

    2.1 强化综合观测基础作用 做好综合观测监测是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基础,因此要不断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坚持观测系统建设,加强观测自动化进程和观测系统标准化,充分发挥气象观测系统效益。不断优化站网布局与设备更新,完善专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健全观测业务规范、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加强中小尺度天气等气象灾害和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监测;并通过提高观测资料的数据质量控制,逐步实现国家、区、台站三级观测资料质量检测与控制实时业务系统,深化观测资料及数据产品的应用。

    2.2 完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预报系统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要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就必须加强气象监测点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加强对以往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报能力及灾害天气具体影响的分  析、总结能力等。阿尔山地区年积雪期长达7个月,大雪大灾,小雪小灾,每年春季冰消雪融之际就是“桃花水”泛滥之时;2008年11月-2009年3月,该地区降雪量累计达46.5 mm,同比增加21%,其中3月9日最大积雪厚度就达35.0 mm,为做好“桃花水”气象服务工作,阿尔山气象局从3月下旬就开始监测春洪发展趋势,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每日

    制作《防治桃花水专题气象条件分析》,并通过电视、广播及时预警信息,方便市民更多的了解最新天气形势,配合政府对危险地带进行人员分流。

    2.3 提升基层台站预报业务和服务能力

    县、市气象局处于气象服务的最前沿,担负着为民气象服务、防灾减灾和农业农村气象服务重任。2010年2月,阿尔山气象局经努力协调后,引进新型天气预报制作系统,在预报中增加紫外线指数预报、舒适度指数预报等项目,争取在天气预报制作软件中增加负氧离子监测数据的语音合成项目,以更好的为阿尔山市创建“健康阿尔山”、“生态文明体验区”提供优质服务。

    2.4 做好预报预测业务人才支撑保障作用 拥有具备现代预报预测技术的高素质预报员队伍是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的关键,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加强预报员人才体系建设,培养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天气分析预报实践能力和高度责任心的学习型观测预报员,加强常态化的岗位培训和集中轮训机制,重视预报员岗位锻炼,在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实践和预报技术总结交流过程中善于发现和培养骨干预报员,带动和促进观测预报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现代天气预报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气象观测论文篇5

【关键词】 地面气象观测 问题 解决方案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部门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的气象要素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系统性的连续观察测定和记录等,为天气预报、其后分析、科学研究、气象服务等业务提供重要背景资料、数据资料、理论依据的主要手段。是气象部门综合观测系统的最基础业务。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对其的后续利用和分析,同时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气象观测工作者的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工作者必须培养自己具有应对突发故障及对日常问题能够自己解决维修的能力才能够胜任目前的地面气象观测任务,帮助提高观测质量。本文就对地面气象观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就个人的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 地面气象观测中的常见设备问题及应对策略

1.1 温度表液柱中断

地面气象观测主要是通过被动式感应器获得观测数据,进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故感应器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观测流程能否正常的实现。地面气象观测中常用的被动式感应器包括气压表、温度表、雨量器等。但是由于这些感应器长期经受着不同环境的变化,故很有肯能发生故障。其中温度表最常见的故障时温度表液柱的中断,常用解决方法有:手甩法、加热法、冷却法、撞击法、等。其中手甩法主要在于手甩温度表时所需力气的大小,这通常较难掌握,故一般不采用;而加热法和冷却法都会收到温度表形状和中断位置的限制而影响到方法的适用性,并且这两种方法操作相对复杂,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故采用次数也相对较少;撞击法不受中断部位的影响,易于操作,在使用左手操作时,还能够弥补撞击时书本无弹性造成的缺陷,为撞击提供了保护,该方法安全可靠,适用性强,不需要非常强的技术培训,故是应对温度表液柱中断的最常用最有效方法,被气象站观测员广泛采用。

1.2 降水导致蒸发器内水溢出或溅出及其应对策略

我国夏季降水相对较多且降水频繁,尤其是在某些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如果没有对蒸发器内的水量进行监测,因未及时取出蒸发器内的多余水量,会出现蒸发器内的水溢出现象,或者因强降水导致蒸发器内的水溅出器外的现象,这些现象均会造成蒸发记录的失真。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考虑如何避免蒸发器内水溢出现象的发生,可以在蒸发器旁边增置一个可以容纳较多水量的广口瓶,用瓶盖将该瓶的瓶口盖紧,然后在盖子中央穿出一根试管,利用连通器原理通过橡胶管将试管与蒸发器倒水小嘴进行连接。当发生大暴雨天气时,蒸发器内水位上升至倒水小嘴与橡皮管相连的位置时,就会通过橡皮管进入试管,然后进入广口瓶,避免了蒸发器向外溢水,确保蒸发记录的准确有效。为消除强降水对蒸发器内水量造成的干扰,可以采用一个金属圈状的加高罩对蒸发器进行改进,将该圆圈上口设计为与蒸发器上口边缘想通的刀刃形,下口设计为深宽的倒扣酒盅形,这种设计方式可以避免加高罩在倒扣在蒸发器上时被大风吹掉。当强降雨发生时,加高罩可以保护蒸发器避免溅水,确保记录准确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时,当雨势减小或者停止时,应该及时去掉该加高罩,避免影响水分的蒸发不正确而导致的测量不准确。

2 地面气象观测中常见业务工作疏漏及管理对策

2.1 加强观测仪器管理

观测员进行气象观测主要使用观测仪器,但是一些观测员不注重保护这些观测仪器,没有对其进行细心维护,故容易导致仪器损坏而无法进行正常的观测工作。故观测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观测仪器管理工作。下班前应逐项检查班内工作是否妥善完成,接班员交接班时要交代清楚班内仪器运行状况、天气特点、观测数据记录及下一班需要完成的任务.避免因主观原因造成日照纸忘换、雨量自计纸忘做等问题的出现,为其他业务人员增添不必要的工作量。做好班内观测工作、熟练无误完成交接班时仪器的管理工作,并对半点巡视仪器环节认真执行,有利于仪器的日常管理,有助于观测员工作的进行。

2.2 完善业务制度

不正确的业务操作和不端正的工作态度也会为气象观测带来消极的影响,故应该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通过建立健全气象观测各种业务规范、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确保观测方法、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的统一,有助于强化地面观测业务质量管理、监督及检查,提高观测业务内在质量。地面气象观测人员通过严格遵守地面观测各项规章制度、规定和规范可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保证各项检测任务积极贯彻和落实。

2.3 增强业务意识

基层台站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枯燥且繁琐,且对工作严谨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求观测人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恪守职业操守,时刻肩负着重大责任和神圣职责,保证在任何恶劣天气条件下,都能很好地坚守工作岗位,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准确、及时地观测记录和编写发报,做到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防涂改伪造等。

3 结语

地面气象的观测工作是气象工作和研究的重要环节。只有熟悉和避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够帮助我们切实做好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我们应该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帮助促进这项工作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刚.浅谈气象观测要点与农业气象观测[J].大江周刊:论坛,2012(8).

[2]樊静.地面气象观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7).

气象观测论文篇6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员;业务素质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地面观测牵系着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它远至关系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近至关系着企业的生产,农民的丰收。地面气象观测如此重要,因此对于提高气象业务员的个人素质也显得非常迫切,说到底气象观测业务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企业的发展。气象观测因此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学习

1.1提升素质,做好仪器维护

首先,作为地面气象观测人员,要从主观上树立认真、负责、严谨的思维意识,思想上要有工作的严谨性,不能有任何的个人情绪,本着对本职位、本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平时的工作,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守好自己的工作岗位,密切观察天气的变化,一有特殊情况要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关措施[1]。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上级下发的任务和规定、坚持岗位责任制,严肃对待自己的工作,无时无刻都要严肃对待自己的每项观测并记录下来。不但如此,从客观上看,还要十分注意自己的周围环境以及观察场地,使之能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使用的仪器要符合相关标准,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操作,要经常性地检查仪器的性能是否合格,操作是否正常。同时在使用的时候要经常性地做好仪器的检查、保养、维护工作。仪器出现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并要及时对仪器的问题进行排除,如仪器不可正常使用时,就要对仪器进行更换。

1.2观测记录

在观测中或观测后,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认真填写观测记录。填写时要注意字迹的工整性,因为作为一项长期的,对国家、对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工作,其文件记录对于以后很长时间内的考察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测报工作方面的技术档案问题,这其实也是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做的最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地面气象工作者,对待工作不仅仅要理性,同时有的时候也需要感性认识,这样就能在实际的气象工作中,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经验,逐渐寻找到它们内在的固有联系,即它们存在的规律。这样就能使得对于气象的认识从感性逐渐上升为理性,这些都需要气象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工作质的飞跃,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2.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气象工作者,应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本文推荐一些基础知识的书籍。《地面气象观测》是一本描述地面气象观察的基本内容及方法的书籍。地面气象观测的内容包括云、雾、温度、气压、潮湿度、分、日照等气象观测的原理。这其中还有很多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及维修方法介绍。《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地面气象观测者从事观测工作的业务规范及技术规定,同时也对气象工作者的行为意识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观测者在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该规定,以保证工作质量,从根本上是为了保障得到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并具有可比性的气象记录。实际上这是一本可实施性很高、操作性很好的技术规章。对于观测工作任务、项目、时间及程序都做了较为详细的基本要求,并且对气候的基本要素都做了很详细的阐述,是地面气象观测者进行工作的很好操作指南[2]。

在实际工作中,循环性地重复一件事情是气象工作的一大特点,不管是每时、每天,还是每月甚至是每一年周而复始,反反复复。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气候出现,这些天气的出现实际上都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气象观察中,云、雨、雾等各气候要素之间的变化规律肯定是会呈现相对应的规律性变化,这些都为我们把握在实际的观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一个确切的标准。

2.2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问题是值得地面气象工作者注意的,虽然这些都不是主要的问题,但是主要矛盾及次要矛盾是可以相互之间进行互换转化的,所以千万不能轻易忽视平时工作中不是很重视的问题。比如个人的生活习惯,培养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规律。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地面气象工作者的工作质量。结合地面气象预报工作的实际,对于比较能直接性地涉及预报工作必须要掌握有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概述。这些都能很好地提升地面气象工作者的个人素质,提高工作的质量。

3结语

总之,地面气象工作关系到所有人类活动,作为一个地面气象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时刻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热爱自己的工作。合格的地面气象工作者要做到以下几点:是地面观测人员要绝对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待工作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这是保证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质量最基本,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平时的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做事,做好对日常工作中要用的仪器的维护,这些都可以很有效地避免气象记录不真实、气象分析不对等现象的发生;地面气象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其专业知识及先进的技术学习,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总结经验,全面提升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一姝,高晓东. 近50年夏季气候变化及对嘉定农业生产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10(01).

气象观测论文篇7

关键词:新型基准站 观测、记录方法及报表制作

引言

林芝国家基准气候站位于林芝地区八一镇广州大道南段16号,地理位置:E94°20′,N29°40′,拔海高度2991.8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增强气象服务能力,中国气象局对各级台站的观测业务进行了调整,林芝国家基准气候站于2013年5月31日20时完成业务切换,数据采集进入自动站双套阶段,调整后的《地面气象观测记录薄》(气簿-1)的观测记录方法、报表预审及缺测、疑误记录的处理跟过去有所不同,本文就新型业务体系下《地面气象观测记录薄》的各类记录、统计方法作简要阐述,目的是为了确保气象探测资料的准确性和可持续性。

1 目测项目的观测和记录

1.1 云、能见度的观测和记录

云的观测包括:估计云量、判定云状、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记录时有总/低云量、各类云状、云高、云码。

能见度的观测以已测知距离的多个目标物为参照来判断,记录时要以水平有效能见度为准。

云、能见度的观测记录见表1,总云量是指天空所有云的量的和,最多为10成,低云量是当时天空中低云所占的成数,云状记录时量多的记录在前面。只有高云和中云时低云量(或低云量微量时)记录0,观测时全天无云时时总低云量记录0。云码按高、中、低云族的编报规定记录,值得注意的是全天无云时应记0、0、0,不得空白。云高记录低云云底距离地面的垂直高度,无低云时记录中云高度,云属写在云高前面,只有高云时云高栏空白。总/低云量的合计和平均栏只有02、08、14、20时的观测记录值参与统计,统计时10-应当做10。

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是密切相关的,有天气现象时主要判断云状和当时的天气现象是否匹配,云状和云码是否配合。

表1 林芝站2013年6月10日实况表

1.2 降水量的观和记录

夏季(4月至10月):RR栏02、14、20时抄录前6小时自动站降水量,05、08时抄录前3小时自动站降水量。23、11、17时不用抄录。 定时降水栏填写人工观测降水量,仅记录在08时和20时的定时降水栏中,当有降水天气现象时,自动站或人工观测降水量不足0.1mm时,RR栏和定时降水栏应记0.0mm。定时降水的合计栏统计的是08、20时人工观测降水量之和。当人工的定时降水合计值和自动的RR合计值差值较大超出±4%时应找出原因,尽快解决。

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各时的RR均栏空白,定时降水栏08时和20时只记录人工观测的降水量。即定时降水栏08时记录20-08时的累计降水量;20时栏记录08-20时的累计降水量。

具体记录情况见表2。

表2 林芝站2013年6月10日实况表

1.3 天气现象、备注栏的观测和记录

首先,天气现象记录栏分夜间(20-08时)和白天(08-20时)栏。夜间出现的天气现象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录在夜间栏,只记符号,一律不记起止时间;白天出现的天气现象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录在白天栏。夜间栏出现的天气现象持续到白天的须转记入白天栏。

备注栏记录对观测记录有影响的事项及仪器的更换等内容。如2013年6月10日03时自动站记录浅层地温5CM缺测,按《规范》规定用备份自动站相应记录代替。

具体记录情况见表3。

表3 林芝站2013年6月10日天气象现象、备注实况

1..4 其他项目的记录与抄录

日照从当天日照自记纸上抄入日合计值。冻土如有二层时应按由下至上的顺序记入,如某次观测得到两层上面一段冰柱在0-5cm,下面一段冰柱在10-20cm,则在第一栏上限值记10,下限记20,第二栏上限深度记0,下限记5。雪深只要当气象站四周视野地面被雪(米雪、霰、冰粒)覆盖超过一半时就要观测,以厘米为单位,取整数。每次测量在3个不同地段各做1次,记入气薄-1相应栏,3次平均取整数记入平均栏。

大型蒸发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停止自动观测期间,需每天20时进行人工观测记录。蒸发计算公式:蒸发量=原量+降水量-余量。夏季(4月-10月)因蒸发启用自动观测大型蒸发栏空白。

2 报表制作

2.1 A、J文件的形成

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是在《地面气象观测记录薄》(气簿-1)、逐日数据文件B文件和有关材料的基础上,利用地面气象测报软件(OSSM0)报表制作的功能加工处理完成。地面气象月报表文件包括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A文件)、分钟观测数据文件(J文件),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是气象台站所积累的气象情报原始档案,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每月月末至次月1-2日的某个时间打开OSSMO软件在“数据维护”菜单中选择“B文件A(J)文件”即弹出交互窗口画面如图1。

选择月份并检查各项目是否正确,点击“转换”,弹出验证操作者对话窗口,选择当前操作员,输入口令,点击确定。

2.2 A、J文件维护

2.2.1 A文件维护

A文件维护用于建立或修改A文件,A文件中的参数部分、观测数据部分和附加部分可由输入修改,质量控制和更正数据段由程序自动处理形成。

在OSSMO软件“数据维护”菜单中选择“A文件维护”弹出对话框,点击加载文件按钮选中所需维护的A文件确定,进入A文件维护界面。本文主要对台站参数、纪要、天气气候概况、备注这几个页面的维护进行说明。

台站参数页:按照业务规定只要测站有某项观测项目,无论季节转换与否均应选中,如本站11月至次年3月自动降水停止观测,台站参数也须选中。相关制作信息除审核空白外均需输入。传输日期必须选中并选择业务规定的上传日期。

纪要页:首先要选择相应的记载选项,其后输入具体内容。如本月1-8日测站四周山顶有积雪。则就选择高山积雪选项,然后再输入相应日期和具体内容。

天气气候概况页:其中的主要天气气候特征、本月天气气候综合评价这两项必须填写。

主要天气气候特点:包括月平均气温及与常年同期平均值、极端值比较;月降水量与常年同期平均值,极端值比较;主要天气气候特点及程度描述。月平均气温是指02、08、14、20时4个时次的平均值;月降水量是指人工定时观测的降水量。

本月天气气候综合评价:指本月天气气候情况综合性评述。如月内有哪些主要天气过程等。

备注页:主要记载“气象观测中一般备注事项”从气簿-1抄录和“有台站沿革变动情况”。

另外须特别注意观测数据段中的VRW页:下月1日20-8时降水量栏,有降水必须填写。

2.2.2 J文件维护

J文件维护是用于对J文件的全部数据进行格式检查,J文件是由自动气象站采集的6要素分钟数据文件转换得到,当6要素分钟数据文件不正确时只能在J文件中对其进行修改。

在OSSMO软件“数据维护”菜单中选择“J文件审核维护”弹出交互窗口画面如图2。

在“文件”菜单中选择“打开J文件”选择所需维护的某个J文件点击打开。按照相关业务规定对显示的各疑误信息进行处理,最后保存。

3 缺测、疑误记录的处理方法

由于是双套自动站运行,自动站正点和分钟数据记录缺测均可直接用备份自动站记录代替。有疑误记录时可对比分析两套自动站数据,若变化趋势一致,可按正常记录处理。若相邻时次异常,即前后平均值与当前时次差值范围:本站气压不大于0.3Hpa;气温不大于0.3℃;地面温度和草面温度在日出前、日落后1小时不大于3.0℃,日出、日落前后1小时不大于5. 0℃,其它时间不大于15.0℃;5cm不大于5.0℃;10cm不大于3.0℃;15cm、20cm不大于2.0℃;40cm不大于1.0℃。以上温度如超出上值范围则用内插法处理,处理后需要在备注栏备注。

4 结论

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报表制作是大气探测业务人员基础工作之一,要做好此项工作需要业务人员认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提升自已的专业水平,掌握各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所述,可对新进业务人员起到较强的指导性示范作用,也可供气象观测业务相近台站的业务人员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1.

气象观测论文篇8

关键词:交通工程;监测预警系统;监测预报;高速公路;浓雾;低能见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og on highway operation, the effect of the highway research fog monitoring and warning system. Methods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through a variety of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play means, will be monitoring stations and forecast the live coverage of the center of the fog made early warning, the forecast is sent to a conclusion highway operation command center for take decision measures applications. Conclusion early warning system is the road monitoring modern highway system ha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factors. The result is highway system a indispensable system.

Key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 Monitoring and warning system;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Highways; and Heavy fog; Low visibility

中图分类号: 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目前在雾天,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一般采取封路禁行的消极方法,这对于安全而言无疑是最稳妥的办法。但封路不仅使高速公路交通停滞,而且可能给周边城镇的交通带来极大的压力,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大面积的交通阻塞,甚至交通瘫痪。此外,如果不能及时掌握高速公路雾况信息并向路上行驶的车辆提供,在采取措施之前就可能发生严重事故。因此加强对浓雾等恶劣天气监测预报和实施有效的交通控管极为重要。为探索与解决这一问题,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省气象局协作,在无锡段进行低能见度实时监测与预报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雾的检测

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能见度小于500 m的浓雾天气,尤其是200 m以下的低能见度天气。由于雾的生消变化很快,有时能见度从几千米降到几十米只需几分钟,人工观测很难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要实现智能交通,只有采用自动监测,目前能见度的监测仪器主要有3类:透射表、散射表和光度计。除此以外,还有RVR测量系统、数字摄像能见度仪和采用微波多普勒原理探测雾滴谱结构进而推算出能见度的仪表。限于高速公路环境条件,高速公路能见度观测仪器一般较多采用前向散射能见度仪,它的最大优点是对能见度的探测范围广,可探测几米至几十公里的能见度,在低能见度情况下基本满足测量精度要求。但该能见度测量值只能代表该点附近的能见度情况。所以在能见度自动监测仪的设置方面,可采用一定距离设置,兼顾特殊地形、地貌等有多年浓雾记录频发地区。总之,既要有一定密度又要兼顾特殊的地形地貌,构成一个实时监测网络。

2 高速公路自动环境气象监测系统

根据高速公路沿线的地理条件和雾的多发地段分布情况,需在高速公路沿线设置一定的自动监测站。由于高速公路沿线很难满足标准气象观测站环境要求,而且各地环境条件及所需的观测要素也不尽相同,因此环境气象监测站宜采用分布、组合式结构,并具有灵活的要素扩展功能。系统采用模块化思想和积木式设计方式,根据不同需要,将分布于各处的多种传感器信号通过变换器实现智能数字化或直接选用智能数字化设备,使用询址访问方式完成与采集处理平台的数据交换。由于采用或经变换智能数字化传感器,通过无线LAN技术或长线驱动可将传感器分布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以适应各种环境要求。

3 高速公路低能见度监测预警、预报决策系统

该系统主要利用现代化气象装备(气象卫星云图、气象雷达、各类气象地面及探空观测站、高速公路沿线布设的环境气象监测站)和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建立高速公路低能见度监测预警、预报模型。根据介定的高速公路安全运行的能见度值应在200 m以上,而当能见度VV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高速公路沿线布设的环境气象监测站的实时监测信息、全省和全国的气象信息资料、高速公路低能见度预报决策系统制作的预警和预报产品、高速公路路况信息以及交通运营管理规则等。本系统是实现智能交通管理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目的是为高速公路提供气象保障信息,并结合公路运营规则,供指挥调度人员制定运营决策,实现高速公路的科学安全运行。

能见度预报预警的显示功能与实况的显示功能原理相似,只是对数据库中的能见度预报表进行检索,并给予相应的预警。当在表中检索到警报类内容时,系统的右上方出现一个文本框,并将警报内容显示在其中。

4 结论

通过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2001年9月~2003年5月两年多雾季节低能见度实时监测预警试验,已揭露出浓雾形成过程的多种特征,试验其间,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也未再发生因雾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研究证明:通过建立环境气象监测网并组织有经验预报专家实时监测、分析,高速公路全线低能见度的实时监测和临近预报是完全可能的。高速公路低能见度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和采取科学的调控措施,将能全面提高公路运行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公路的运营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子华1996年南京连续5天浓雾的物理结构特征 1999(05)

2.陈祥辉沪宁高速公路雾的监测与预报[期刊论文]-中国交通信息产业 2003(02)

3.冯民学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低能见度的实时监测和若干特征[期刊论文]-气象科学 2003(04)

4.陈佑淑,蒋瑞宾气象学 1989 [5] 易芳.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初探.科技咨询导报,2007(1)

5.李春华,,丁茹,林凌CAN总线在新型能见度预警系统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微计算机信息 2008(29)

6.黄新民,王小光,胡功宏,高建平 灾害天气下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系统结构研究[期刊论文]-公路交通技术 2008(4)

气象观测论文篇9

【关键词】气象防雷;检测工作;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410-01

我们国家的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比如台风、暴雨、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方面的灾难。雷电灾害属于其中后果最严重的一种。由于雷电灾害的影响,我们国家每年都会损失和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它导致的严重灾害体现如下:火灾、爆炸、甚至是严重的信息系统瘫痪情况等。全面涉及到卫星、通信、导航、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工作,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困扰。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大力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得到翻天覆地的更新。我国各个区域城市的高层建筑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越来越广泛,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以及远远超过人类的想象。如何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相关单位的重要工作,成为人类发展中无法回避的话题。

所以对于测报工作,需要做好全面的观测和监控工作。合理分析其中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尽量避免误差。气象防雷检测人员如发现数据不正常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对自动站的检测设备进行及时有效的检修、维护和管理等,以保证气象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共同财产和基础设备的安全。

一、强防雷装置的检测

我们必须要定期对防雷装置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起码要一年检查一次,但是对于易燃易爆的危险性场所,起码要半年检测一次。强防雷装置的检测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1、检测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要明确被测建筑物属防雷建筑物的类型,到实地勘察地网的状况,尤其是工接地的工作中需要仔细观察。因为它具有比较隐蔽的特征,我们需要知道接地体的选材、材料量质、布局施工等方面的情况,需要检测接地体的埋地深度、使其和行通道保持恰当的距离,看一下是否符合GB50057—94的标准;假如不符合上述的要求,需要对它的安全措施进行检测。只要符合些条件,才不会产生。“跨步电压”的危险情况,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人工接地体与相邻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必须保持合理性和安全性,不然的话需要采取地网的等电位工作。

2、完成检测前的检查工作

引下线部分及接闪器部分是检查工作的重点内容。需要保证接闪器的完整性,没有出现断裂和腐蚀的情况,特别是在电话线、电视信号线、计算机信号线等方面的检查,避免这些线路和闪装置和直接的接触。检查检查建筑物的顶端,是否存在位连接的情况。或者是避免油站、液化汽站的各种管道保持平行的出现电位的连接,法兰之间不能存在有交集的情况。同时在相应的长度中,不能重复接地。防雷电波的侵入的保护措施是否到位,关键是其周围不能存在有燃气管道等其它金属管道。

3、检测检验

在对所有的数据检测之前,要对所有的检测器对于仔细的检查。保证各个机器都保持正常运行的高效状态。在检查数据的时候,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反复进行,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在检查各仪器的各个阶段中,记录好它的连接方式、运行情况等,确保防雷装置的合格率。应用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排除区域气象观测站常见的障碍,提高气象防雷检测的质量,保证区域站运行高效的工作,有利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进行减灾减难工作,为地方经济做好充分保障。

二、加强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

防雷装置的检测只限于对当时的当时的防雷装置状况进行检测。符合标准的防雷装置需要避免人为性的破坏,保证它的高效运行。加强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势在必行。我们应该要求执行巡检制度,和明确工作岗位责任。为了提高防雷检测工作效率,造区域站制定巡查制度。值班人员每天在早上、中午、晚上必须要通过监控软件观察各区域的运行情况,发现故障要及时反映,及时解决。检测的技术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具备基本的气象知识和天气学专业素养,依据一定的气象学原理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灵活应用到区域气象检测的工作中。因为防雷装置遭受破坏后,它的保护功能便会失效。接闪器部分及引下线由于遭到破坏,它会在地面上,有时候因为施工的需要,、线路会被折断,导致工作状态的异常。应用相应的保护措施,对运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修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和中心站或生产中心的联系,以便得到有效的帮助。

三、强防雷工作管理,规范防雷检测工作

气象观测业务涉及到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其中相关的专业性也很强大。特别是相关的天文知识:包括看云识别天气,天气现象记载、残缺记录的统计和异常记录的处理等。影响地面自动气象站工作的因素多种多样,雷击和雷电电磁脉冲的自然侵害、或者是人为的操作失误等影响。比如:地震、风雨雷电、雪灾等灾害性对外来的外来电磁场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导致了自动站缺测数据的缺失。所以我们要禁止不合格防雷器进入市场,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四、加强电防护知识的宣传,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防雷减灾意识

我们可以到各个地区进行的防雷减灾活动的宣传,利用讲座和贴海报和标语的形式,减少雷灾带来的经济损失。向人民群众讲解相关的防雷技巧,人们增强防雷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比如在雷雨的天气不能进行野外活动,雷雨天不能在室内打电话等。

广大群众应注意收看收听气象台的关于雷暴天气预警和预报。同时利用新途径、新载体、新方法等,不断拓宽电防护知识的宣传。利用多媒体中的网络、微博、论坛等新渠道进行多方面的宣传。

结束语:地面气象防雷测报工作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我们必须要做到具体问题加强理论性和操作性的学习。做好日常气象的检测和监控工作,进而使业务技术更加规范,最才能保证气象检测工作的水平和。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安排,加强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参考文献

气象观测论文篇10

中国气象局正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中提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达到“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战略目标,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四个能力[2]。完善气象学科建设、拥有高素质人才队伍是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从气象大国到气象强国的基本保障。故,气象科学建设与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气象工作科学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

无论是为适应广东省经济发展,还是满足气象行业建设的需求,大气科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都是核心的问题。在谈及教育发展时强调,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2015年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补齐我省创新人才不足的短板,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推动人才到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一线贡献聪明才智”[4]。这对广东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经济发展转型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行业需求,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重中之重。

这些新任务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高水平应用型气象人才。全面了解广东省经济发展对大气科学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本调研的主要内容。为深化大气科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我们设计了关于《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类专业社会需求调查问卷》,发放45份调查问卷,收回30份有效问卷。样本涵盖了大部分本科毕业生所在的气象部门,样本代表性、样本容量都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好的统计意义。

二、研究设计及数据采样过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其目的是了解大气科学类专业用人单位对大气科学类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社会需求等各方面的认识和评价及相关建议;结果能为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各类高层次的大气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单位(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相关决策和管理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问卷调查于2016年7月至8月进行,调研主要由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本科生担任访问员,他们利用暑假到各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或者对用人单位人事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并做记录。发放45份问卷,共收回30份问卷(见表1),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为66.7%。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涵盖了气象局、空管站、水文局和防雷公司等相关部门,涉及的单位不仅认真填写了用人单位信息、调查问卷的选择题,而且详细回答了简答题,全面讲解了对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全部问卷在统计软件Excel中进行统计分析。

表1 用人单位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办学定位和培养模式

由于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相对集中,本次回收的毕业生有效调查问卷虽只有30份,但涵盖了广东省内各级气象部门、企业(防雷公司)。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广东海洋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一般”的约16.7%,“较好”和“非常好”两项总和占了83.3%。说明用人单位对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类毕业生各方面的综合表现评价较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对毕业生的文化素质、专业知识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评价“非常好”和“较好”两项总和分别占了73.4%、83.3%(见表2)。从中也反映了用人单位对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类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

表2 对毕业生的评价

同时,根据广东海洋大学毕业学生在用人单位中的实际表现,用人单位认为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类专业在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厚实基础知识以及拓宽人文知识等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这些选项的比例分别为90%、73.3%、73.3%、43.3%、16.7%。这为我们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表3 用人单位对学生培养的建议

(二)用人单位最重视的能力选择

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是大气科学类毕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其次是毕业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再次是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然后依次是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学习成绩、参加过的项目或社会实践等。(见图1)

图1 用人单位最重视的能力选择

A:持续学习能力 B:沟通能力 C: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D:团队合作精神 E:学习成绩 F: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G:参加过的项目或社会实践

(三)用人单位认为本科生应掌握的技能

气象部门的业务主要分为:大气探测、天气预报、气候诊断与预测、生态气象、气象服务及防雷工程共六个模块(见图2)。

对于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第一用人单位认为大气探测模块(见图3)最应加强的是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维修能力,比率为99%;第二是综合观测、观测资料的获取、处理及传输能力,比率都为82%;第三是熟练掌握技术规范的能力,为73%;第四是大气探测理论知识的掌握、地面气象观测能力,比率65%;第五是高空气象观测、特种气象观测能力,为17%、15%。调查数据充分显示了目前台站气象观测业务的要求,由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气象观测已由传统的人工观测手段转向了自动气象站的综合观测,设备的维护维修,观测资料的获取、处理及传输能力成为影响观测数据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为保证观测资料的可比较性,遵循观测规范是必要条件,而深厚的理论知识是掌握仪器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前提,布点广泛的地面气象观测比相对较少的高空气象、特种气象观测需求更大。

图2 大气探测模块

A:大气探测理论知识 B:熟练掌握技术规范 C:地面气象观测 D:高空气象观测 E:特种气象观测 F:综合气象观 G: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维修 H:观测资料的获取、处理及传输

用人单位认为天气预报模块首先应加强的是雷达、卫星、自动站等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比率为96%;其次是天气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比率为85%;再次是数值产品订正和解释应用、论文撰写的能力,为71%、67%;最后是预报技术总结、天气图诊断分析、预报思路的建立能力,比率分别为13%、12%、11%。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目前气象台预报业务的要求,随着气象综合观测的迅猛发展,若能从海量的观测数据中捕捉出有效信息,就能准确把握大气的过去和现在状态,于是综合分析能力成了预报员的必备素质。要准确预报大气的未来性态,天气学原理的支持必不可少,数值模式的环流形势预报较为准确,但由于局地地形的影响、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而存在差异,做区域性天气要素预报的时候,还需要对数值产品做出订正,且一名优秀的预报员总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前行,所以预报逻辑思路的建立、论文、技术总结撰写十分必要。

图3 天气预报模块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候诊断与预测越来越受到重视,用人单位认为首先应加强的是气候灾害的收集、整理、上报及重大灾情的影响评估能力,比率为100%;其次是气候学理论、气候预测及影响评估能力,比率为83%、78%;再次是气候及气候变化的诊断能力,为69%;最后是气候资源调查、气候监测、监测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比率分别为54%、54%、49%(图略)。调查结果准确地反映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民众对环境关注程度的提高和气象部门适应社会需求而做出的努力,及时收集气候灾害相关数据并保证信息上传下达的顺畅,是气候预警的重中之重。当然,深厚的理论支持和新技术的熟练运用,能有效提高气候预测的准确性,在防灾工作中有效减少社会损失。对当地的气候做出科学诊断,合理评估其气候资源,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前提,实时监测气候状态能有效指导规避短时气候灾害产生的不利影响。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双重环境压力下,中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凸显。生态气象,用人单位认为首先应加强的是灾情调查及评估能力,比率为100%;其次是农业气象观测能力,比率为98%;再次是农业气候区划,为81%;最后是农作物气候评价、气候资源开发、作物产量预报能力,比率分别为76%、66%、61%(图略)。生态气象灾害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表现相当突出和敏感,当前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退化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调查结果准确地反映了及时收集生态气候灾害相关数据的重要性,这是生态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和防御措施实施的重要抓手。当然,同时立体化监测大气和相关生物状况,获取天气气候要素对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及其结果,进行科学的农业气候区划,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必然选择,也是保证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坚持以用户需求作为气象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气象服务信息是人民群众安全福祉的保障。气象服务,用人单位认为首先应加强的是公众气象服务信息的制作和发表能力,比率为100%;其次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制作和分布能力,比率为97%,再次是专业气象预报和服务产品的制作能力,比率为85%;最后是气象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及利用的信息服务、气象服务需求分析、满意度调查,比率分别为81%、50%、39%、38%(图略)。制作公众易于接受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形式,及时多渠道发表信息,提高服务质量、反应速度和主动性是当下气象部门的工作重点。监测出不良气象条件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示公众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损失,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是气象部门服务安全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当然,同时服务受众、需求、渠道不同也影响服务效果,按需供给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

加强安全隐患排查,确保从源头上杜绝形成雷击事故隐患是防雷减灾工程的核心。防雷工程,用人单位认为首先应加强的是防雷装置的安全检测能力,比率为100%;其次是防雷设施安装的指导、防雷设计的技术评价能力,比率都为94%;再次是雷击风险评估能力,比率为78%;最后是雷电灾害鉴定、雷电灾害防御,比率分别为73%、42%(图略)。雷电灾害是联合“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为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检测人员细心地进行全方位检测,以确保防雷装置安全可靠运行,是提高防雷业务综合服务能力的突破口。防雷工程的图纸技术评价是防雷行政许可的重要前置要件之一,防雷设施安装的科学性是保证防雷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两者是减少雷电灾害的有效途径。我们对雷击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得知防雷工作的重点时间段,提高防雷工作效率。雷电灾害鉴定工作有助于正确地认识雷电,并可作为保险公司理赔和法院判决的依据。

四、对策

毕业生专业能力和用人单位需求错位[5],导致许多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节: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业务部门招不到能快速胜任岗位工作的人才。社会需求调查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反馈,而且还要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在教学改革及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建议和要求,为专业的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笔者就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优质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和保证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根据社会行业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达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目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6],其中课程安排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日新月异的气象行业需求相适应,课程安排紧跟气象业务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兼顾大气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前沿,充分发挥专业理论知识对岗位工作的指导作用,就能使学生真正做到零距离就业。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十分强调实践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大气探测、天气分析预报、大气数值模拟和生态气象4个方向加强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大气科学的感性认识。分基础训练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设计性实验3个层次,使知识与能力得到和谐的统一。因此,加强局校合作,加大先进的气象类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条件十分必要。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好、水平高的实验教学队伍也是一个关键点[7-8],实验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双师型”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开展研究型教学,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学与研都是知识学习、领悟和运用的过程,有效推进研究型教学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加入教师课题项目,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尝试研究课题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广东海洋大学本科毕业生科研能力尚有所欠缺,对开展气象科学研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一要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独立思考、文献阅读和综合写作能力的培养;二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激发科研热情;三要创造学术氛围,在各类科研学术活动中吸纳本科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科研情怀,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研究能力。

(四)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单位的发展依赖于员工的创新思维。因此,要顺应时代需求,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首先从课堂教学入手,及时更新大气科学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采取问题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编写创新创业案例,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养成批判思维的习惯,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其次,当今计算能力的高速发展,大气科学的研究和预测更趋于精细化和定量化,“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加突出,利用广东海洋大学综合大学的优势,开展与水产科学、海洋科学、农学、食品科学等优势学科间的大跨度交流与交叉,使思维空间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领域全方位地开放,将有利于学生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最后,设置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基金,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施展提供平台。

(五)推进专业认证,创建一流本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