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现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8:06:03

崛起现象

崛起现象范文篇1

首先,励志图书持续热销。2000年至今,励志图书的销售持续走高,出版规模越来越大,出版品种越来越多。其次,超级畅销书层出不穷。《谁动了我的奶酪》等一系列畅销书长期占据排行榜前列,基本形成了励志图书出版与阅读的文化场。再次,图书出版者积极参与。目前我国的励志图书出版者中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品牌等级差异,励志图书出版的门槛较低,行业壁垒没有形成,众多出版社蜂拥而上,得利则再接再厉,失利则悄然退场。因此,励志图书的出版者整体积极性颇高。

励志图书正是通过其出版、宣传、销售各方面的突出表现影响着我国的出版业和文化界,已经成为目前出版业、文化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关注和研究的感性大于理性。笔者查阅了大量的书评和相关的文化评论,绝大多数皆因励志图书的“庸俗”和商业性质而加以忽略和鄙夷。严肃的读书评论几乎毫无例外地对励志图书持一种否定态度,说它“没有思想”,是“精神垃圾”,甚至斥之为“无聊加扯淡”的拼凑。

一边是知识精英的不屑,一边是现实中持续的出版和热销。励志图书正是在这种冷与热的反差中行走在文化歧视和市场热销的双重环境中,在知识精英和普通大众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分野,这也是出版界关于出版价值和市场效益矛盾的典型表现。

一、我国励志图书出版历程

按照内容,励志图书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类:职场励志类,心理自助类,创富理财类。这三类励志图书又互相结合,就出现了复合式的励志图书。按照图书的组织形式,励志图书可以细分为励志小说、励志散文、小故事、案例集、名人名言录、书信集等形式,这些不同的形式互相糅合,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励志图书。

(一)我国励志图书出版历程

我国的励志图书从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开始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国外经典传播期。最早在中国开启励志图书出版先河的,要追溯到《卡耐基系列丛书》。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卡耐基系列丛书》曾经风靡中国大陆。迄今为止,卡耐基一生写作的《语言的突破》《林肯传》《人性的弱点》《美好的人生》《伟大的人物》《人性的优点》《快乐的人生》7部书仍然在全世界畅销不衰。几乎在同一时期,美国励志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1883-1969)的经典成功学著作也被引入中国,如《成功学》《成功的资本》《思考与致富》《成功法则》《人人都能成功》等,其中《思考与致富》畅销世界60年,销量超过3000万册。此外还有《心灵鸡汤》系列,发行56个国家,跨越40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5400万册。直到今天,《卡耐基全集》《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思考与致富》《心灵鸡汤》等仍然很畅销,这些励志图书已经由畅销书转变为常销书。这一时期的励志图书都是来自国外的成功学大师的经典之作,图书品种集中,商业色彩不浓,较受读者欢迎,但是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励志”图书的概念。

2.本土励志图书的萌芽期。从台湾作家刘墉开始,出版者才正式提出“励志”的概念。《超越自己》(1989年)、《创造自己》(1990年)、《肯定自己》(1991年)、《我不是教你诈》(1995年)等,这些书用小品文讲述人生的大哲理,对青少年读者颇能起到点拨的作用,因而在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比较畅销。在这一时期,励志图书种类有所增加,既有来自国外的、台湾地区的名家作品,也有大陆作者原创的励志图书。比如1996年出版的《方与圆》影响很大,最初在深圳打工仔打工妹里面流传,后来又被打工族带到各地,最终畅销全国,《方与圆》全三册至2004年在全国正版发行量已接近600万册,还成功进入了我国港台地区,韩国、北美市场。本土励志图书开始萌芽。

3.现代商业化励志图书的成熟期。从世纪之交至今,励志图书的出版与营销行为逐渐成熟起来,这主要是由几本重要的励志图书的出版与成功的商业行为相结合造成的。1999年由海天出版社推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开辟了励志图书出版的新阶段,2001年《谁动了我的奶酪》把该类图书的发展推到一个顶点,2002年的“加西亚”系列为励志图书的出版锦上添花。2003年,《执行》一书的超级畅销,为职场励志图书的炒作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在这一年也出现了国内的畅销书《水煮三国》,励志图书可谓大红大紫。2004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伪书《没有任何借口》在疯狂畅销之后,真相被揭,励志图书遭遇寒冬。

(二)励志图书的读者群分析

图书的读者群分析永远不可能精确到个人,但是一个阶层、一个群体、一个集团的阅读共性常常象征性地作为图书读者群分析的基础。励志图书在近几年来大量出版和持续热销的根本点是因为读者需求,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在购买励志图书呢?

曾成功引进过《格调》的著名图书策划人石涛分析说:“励志书的读者主要分三类:职场上的失业者,即将走进职场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以及缺少主见爱跟着起哄凑热闹的追风族。”而曾经策划过数种励志类图书的北京弘文馆图书公司编辑吴金岭分析说:“励志图书的读者从市场来看是以小城镇青年、大学教育水平以下的读者为主力。这些人是读者群的金字塔的基层。”以上出版人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具有局限性。笔者以为,励志图书的读者主要集中在非精英阶层和有短期实际效用者。职场上的失业者,渴望成功的青年人,以及用作培训教材的培训机构等都属于这一类。

二、励志图书的销售方式与销售特点

(一)销售方式

励志图书的销售方式主要有两种:团购和零售。

1.团购。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和再培训,再培训不仅包括专业技术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对工作态度的培训。励志图书市场定位明确,直接服务于企业和职场,因此团购现象比较普遍,这有助于企业与出版商加强互动。较之零售,团购有其明显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在销售方式上,团购现象的出现使得该类图书在口碑传播的途径上呈现集束式效应。一般图书是由点及点式,该类图书则呈现由面及面式的大面积扩张。在回款方式上,团购比例的增加造成了回款方式的变化,一般是先款后书,这种发行方式令出版商们笑逐颜开。例如,《邮差弗雷德》出版以后,中国邮政、中国人寿、联想集团团购量都非常大,团购总量占该书总销量的一半以上。

2.零售。近几年励志图书的零售状况一直在攀升,根据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的调查,励志图书的零售市场近几年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容量不断扩大。2000年,职场励志图书在心理自助图书市场的码洋占有率仅为0.22%,2001年上升到0.89%,2002年受超级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拉动,其在心理自助图书市场的占有率迅速上升到20.3%。2003年虽然也有“加西亚”系列的出现,但毕竟不敌“奶酪”当年畅销的势头,其码洋占有率略有下跌为14.3%。随着职场励志图书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同时心理自助图书市场的同比快速增长,职场励志图书市场的同比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略有下降。

(2)动销品种持续增加。图书动销品种是指在零售市场中,单品种图书累计观测销售量大于等于1的图书品种数量。图书的动销品种从数量角度表明了市场的供给程度变化和出版社对该市场的投入力度的变化。市场需求的扩大与市场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收益,大大提高了众多出版社对励志图书市场的关注程度,参与竞争的出版社数量迅速增加。2000年仅有17家出版社参加励志书市场的竞争,2001年增加到31家,2002年增加到55家,2003年迅速增加到98家。各出版社纷纷加大在这类选题开发上的投入力度,职场励志图书的市场动销品种数同样获得了有效的增长,2000年该类图书的动销品种仅为30种,2001年增加到48种,2002年达到101种,2003年大幅增加到200种。

(3)出版社品种规模较小。2000和2001年动销排名第一的中山大学出版社的动销品种数仅为5种,2002年动销排名第一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动销品种数也仅为5种,2003年动销排名第一的企业管理出版社动销品种数仅为7种,其中,54家出版社(占参与竞争出版社数量的55%)的动销品种数量各为1种。2000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海天出版社的动销品种数仅为3种,中信出版社2000年和2001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不过其动销品种数也只有1种和2种,2003年企业管理出版社的动销品种数仅为7种。当然,这些都说明领先出版社并不是靠品种数来取胜,畅销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page_break](二)销售特点

以畅销书为核心,带动边缘销售,即畅销书对励志图书市场有决定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绝大多数图书监控销量很小。从2000年到2003年,尽管励志图书的品种数增长很快,但是绝大部分图书的市场监控销量都低于1000册。在各年动销的职场励志类图书中,2000年只有一本书的监控销量高于1000册,2001年增加到5本,2003年增加到38本,但还有81%的图书动销品种低于1000册,其中32%的图书监控销量低于100册。低销量区间分布着绝大部分的图书品种说明,经过几年的发展,绝大部分投放市场的职场励志图书并没有真正解决市场的有效供给问题。

2.畅销书拉动整个市场的发展。在职场励志类图书市场中,畅销书对于该类市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二八定律”表现得十分突出,前5名畅销书所占的码洋比重均在50%以上。尤其是在2002年,榜首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的监控销量占该细分类市场监控销量的65.5%,码洋比重更是高达66.68%,而其品种比重则不足1%。

3.畅销书对出版社地位提升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从开卷监测的历史数据分析,该细分市场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极不稳定,几乎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仅凭一两种图书的畅销就可以轻松打进市场占有率的前十位。2000年,海天出版社凭借《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畅销占据了该细分市场60.43%的份额,领先优势极为明显。2001年和2002年中信出版社凭借《谁动了我的奶酪》的超级畅销轻松夺得了该细分市场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其市场占有率达到66.68%,而排名第二的海天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还不足7%,二者差距十分悬殊。2003年企业管理出版社凭借《把信送给加西亚》上升到第一的位置。

三、是什么原因使励志图书脱颖而出

励志图书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励志图书脱颖而出呢?

1.社会转型期的阅读需求。畅销书的畅销常常反映了社会深处的变化,励志图书的畅销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阅读心理有很大关系。

社会转型期引发的生存需求迅速转变为阅读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成就了一个类别的图书市场,而且给许多出版机构和以此类图书为方向的策划人、著书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都有很多策划机构、咨询机构或培训机构从事励志或管理类图书的研发、引进。《谁动了我的奶酪》《水煮三国》等图书的主题十分鲜明,正是教育人们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自我激励等,可以说励志图书的研发与出版针对性极强、实用性极强,而这种实用基础上的针对性正是社会转型期的阅读需求引发的。

2.现行教育体制社会教育的整体缺位和乏力。现行的教育体制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在为人处世的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职场经验的指导等方面整体缺位和乏力。这种状况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这种教育模式会使得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缺少过渡性的教育和指导,进入社会以后常常在心理、生理上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另外,由于体制的原因,学校的一些相关教育常常缺少专业性和现实性,过分强调理想主义而忽视了潜规则的理解与内化,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不足,需要承受挫折和接受二次教育。这个重要的二次教育过程,正是出版界和出版人在市场环境下通过励志图书的出版来自发完成的。

3.整合营销的推动力。励志图书门槛低,成本低,利润高,常常成为书商的最爱,对该类图书的策划、出版与营销不遗余力。正是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励志图书的商业性突出,一系列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这是励志图书畅销的最直接原因。

4.得天独厚的发行渠道优势。由于励志图书的发行常常与现代企业教育和再培训相配合,这种出版与企业培训互动的良性循环使得励志图书在发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的终端发行顺畅会大大提高图书货款回收的速度和效率,反过来又会提高图书出版和印刷的效率。这种良性循环是其他一些图书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也是励志图书市场活力极强、持续畅销的重要原因。

5.叙述方式的大众化和通俗性。励志图书大多文字通俗易懂,比较亲切,加上本身的实用性,使得图书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较近,读者很愿意也很容易接受。这种通俗性辅之以高效的营销手段很快就会得到读者的认可。

四、励志图书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以实用性为基本导向的励志图书崛起神速,发展迅猛,在短短几年里占据了我国图书市场的重要地位,并且以出人意料的效率制造一本又一本超级畅销书。这一个个出版神话都笼罩着灿烂的光环,但是光环背后难免出现阴影,励志图书的出版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

1.引进版多而原创少。回想一下近几年来热销的励志类图书,励志图书一直是国外引进版独领风骚。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励志类图书的写作需要具有专业性。在我国,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并不热衷或不善于书籍的写作,而实际出书的作者又往往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这使得原创图书缺乏权威性和可信性。相较之下国外的作家则具有很大优势。如卡耐基为写作《人性的优点》一书,曾经走访美国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数百人,翻阅了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数百种,阅读了哲学家论烦恼的几乎全部论述,还开办了一个征服烦恼的实验室进行实践。同样,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也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支撑。为写作《成功定律》一书,他走访了500位全国杰出人物,整理出成功的15条定律,花费了20年时间完成此书。他将这一成功定律进行了检验,训练了3000名毫无经验的推销员。在6个月之内,这些推销员各自赚进了100万美元。

第二,我国真正的励志类图书起步较晚,引进版图书从开始就以“简单实用”作为自己的原则,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加上引进版很早就开始占领中国市场,在人们的心中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形成了品牌效应,这也给国内原创励志图书的出版发行造成了短期难以摆脱的后发劣势。

2.跟风现象严重,观点重复。当年,《谁动了我的奶酪》一出版,后边就跟了一长串奶酪,达到30多种跟风的图书。《致加西亚的信》热卖之后跟来了一批送信的。只要是比较热销的图书,都会引来很多跟风之作,这是因为励志图书出版的门槛低,成本低,跟风比较容易。

3.出书速度加快,书籍质量下滑。随着励志图书的畅销,不少出版社加紧推出新作抢占市场,却忽视了书籍的质量,造成了如今的励志图书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现在很多书商和一些不负责任的出版社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出版很多质量不高的励志图书。这是一种短视行为,长期来看会对出版社的品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4.伪书猖獗,自食其果。2005年“3·15”贡献奖的三位候选人之一姜汝祥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伪书。姜汝祥发现,《执行力》的很多内容竟然是从他的书里面抄袭来的,后来调查的结果更令人吃惊:所谓《执行力》的作者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保罗·托马斯”竟然根本就不存在。伪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直雄踞很多排行榜首位的《没有任何借口》,署名“(美)费拉尔·凯普著,金雨编译”。该书首先于2004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到当年10月已重印24次,销量超过200万册。一大批国内赫赫有名的企业批量购买,发给员工人手一册,甚至还要求员工学习以后谈“体会”,写“读后感”。随后,图书市场上很快就搭车跟出了多种版本的《没有任何借口》。8月,中国工人出版社推出《没有任何借口Ⅱ》,朝华出版社推出《没有任何借口Ⅱ》(完结版)。9月,企业管理出版社则推出了《没有任何借口全集》。伪书使市场遭受沉重打击。

五、励志图书何去何从

面对几年来励志图书发展的辉煌和阴影,针对伪书出版的教训和启示,很多人不禁发出疑问:励志图书将何去何从?

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图书市场:励志图书依然是图书市场的热点,是各大书店的宠儿,新的励志图书品种依然层出不穷。只是在商业炒作手段上有所顾忌,显得有点战战兢兢。笔者以为,励志图书存在着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决定了励志图书在未来的图书出版中仍将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图书品种存在。这种基础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构筑而成的:社会转型期的阅读心理需求是励志图书生存的土壤;出版体制改革与市场转轨中带来的活力是励志图书发展的推动力;现行教育体制社会教育的整体缺位为励志图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强有力的整合营销是励志图书发展的直接原因;得天独厚的发行渠道是励志图书热销的有力保证;大众化的叙述方式使励志图书拥有巨大的读者群。

崛起现象范文篇2

【摘要题】书业经纬

【关键词】励志图书/畅销书/文化场/图书市场

【正文】

近年来,励志图书的大量出版和持续热销,既有对出版界经济效应的有形影响,也有对社会文化价值转变的无形渗透;既是物质层面的进步与创新,也是精神心理层面的建设与突围。这种阅读与文化层面深刻的变革,是通过真切的现实反映出来的。

首先,励志图书持续热销。2000年至今,励志图书的销售持续走高,出版规模越来越大,出版品种越来越多。其次,超级畅销书层出不穷。《谁动了我的奶酪》等一系列畅销书长期占据排行榜前列,基本形成了励志图书出版与阅读的文化场。再次,图书出版者积极参与。目前我国的励志图书出版者中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品牌等级差异,励志图书出版的门槛较低,行业壁垒没有形成,众多出版社蜂拥而上,得利则再接再厉,失利则悄然退场。因此,励志图书的出版者整体积极性颇高。

励志图书正是通过其出版、宣传、销售各方面的突出表现影响着我国的出版业和文化界,已经成为目前出版业、文化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关注和研究的感性大于理性。笔者查阅了大量的书评和相关的文化评论,绝大多数皆因励志图书的“庸俗”和商业性质而加以忽略和鄙夷。严肃的读书评论几乎毫无例外地对励志图书持一种否定态度,说它“没有思想”,是“精神垃圾”,甚至斥之为“无聊加扯淡”的拼凑。

一边是知识精英的不屑,一边是现实中持续的出版和热销。励志图书正是在这种冷与热的反差中行走在文化歧视和市场热销的双重环境中,在知识精英和普通大众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分野,这也是出版界关于出版价值和市场效益矛盾的典型表现。

一、我国励志图书出版历程

按照内容,励志图书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类:职场励志类,心理自助类,创富理财类。这三类励志图书又互相结合,就出现了复合式的励志图书。按照图书的组织形式,励志图书可以细分为励志小说、励志散文、小故事、案例集、名人名言录、书信集等形式,这些不同的形式互相糅合,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励志图书。

(一)我国励志图书出版历程

我国的励志图书从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开始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国外经典传播期。最早在中国开启励志图书出版先河的,要追溯到《卡耐基系列丛书》。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卡耐基系列丛书》曾经风靡中国大陆。迄今为止,卡耐基一生写作的《语言的突破》《林肯传》《人性的弱点》《美好的人生》《伟大的人物》《人性的优点》《快乐的人生》7部书仍然在全世界畅销不衰。几乎在同一时期,美国励志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1883-1969)的经典成功学著作也被引入中国,如《成功学》《成功的资本》《思考与致富》《成功法则》《人人都能成功》等,其中《思考与致富》畅销世界60年,销量超过3000万册。此外还有《心灵鸡汤》系列,发行56个国家,跨越40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5400万册。直到今天,《卡耐基全集》《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思考与致富》《心灵鸡汤》等仍然很畅销,这些励志图书已经由畅销书转变为常销书。这一时期的励志图书都是来自国外的成功学大师的经典之作,图书品种集中,商业色彩不浓,较受读者欢迎,但是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励志”图书的概念。

2.本土励志图书的萌芽期。从台湾作家刘墉开始,出版者才正式提出“励志”的概念。《超越自己》(1989年)、《创造自己》(1990年)、《肯定自己》(1991年)、《我不是教你诈》(1995年)等,这些书用小品文讲述人生的大哲理,对青少年读者颇能起到点拨的作用,因而在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比较畅销。在这一时期,励志图书种类有所增加,既有来自国外的、台湾地区的名家作品,也有大陆作者原创的励志图书。比如1996年出版的《方与圆》影响很大,最初在深圳打工仔打工妹里面流传,后来又被打工族带到各地,最终畅销全国,《方与圆》全三册至2004年在全国正版发行量已接近600万册,还成功进入了我国港台地区,韩国、北美市场。本土励志图书开始萌芽。

3.现代商业化励志图书的成熟期。从世纪之交至今,励志图书的出版与营销行为逐渐成熟起来,这主要是由几本重要的励志图书的出版与成功的商业行为相结合造成的。1999年由海天出版社推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开辟了励志图书出版的新阶段,2001年《谁动了我的奶酪》把该类图书的发展推到一个顶点,2002年的“加西亚”系列为励志图书的出版锦上添花。2003年,《执行》一书的超级畅销,为职场励志图书的炒作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在这一年也出现了国内的畅销书《水煮三国》,励志图书可谓大红大紫。2004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伪书《没有任何借口》在疯狂畅销之后,真相被揭,励志图书遭遇寒冬。

(二)励志图书的读者群分析

图书的读者群分析永远不可能精确到个人,但是一个阶层、一个群体、一个集团的阅读共性常常象征性地作为图书读者群分析的基础。励志图书在近几年来大量出版和持续热销的根本点是因为读者需求,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在购买励志图书呢?

曾成功引进过《格调》的著名图书策划人石涛分析说:“励志书的读者主要分三类:职场上的失业者,即将走进职场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以及缺少主见爱跟着起哄凑热闹的追风族。”而曾经策划过数种励志类图书的北京弘文馆图书公司编辑吴金岭分析说:“励志图书的读者从市场来看是以小城镇青年、大学教育水平以下的读者为主力。这些人是读者群的金字塔的基层。”以上出版人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具有局限性。笔者以为,励志图书的读者主要集中在非精英阶层和有短期实际效用者。职场上的失业者,渴望成功的青年人,以及用作培训教材的培训机构等都属于这一类。

二、励志图书的销售方式与销售特点

(一)销售方式

励志图书的销售方式主要有两种:团购和零售。

1.团购。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和再培训,再培训不仅包括专业技术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对工作态度的培训。励志图书市场定位明确,直接服务于企业和职场,因此团购现象比较普遍,这有助于企业与出版商加强互动。较之零售,团购有其明显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在销售方式上,团购现象的出现使得该类图书在口碑传播的途径上呈现集束式效应。一般图书是由点及点式,该类图书则呈现由面及面式的大面积扩张。在回款方式上,团购比例的增加造成了回款方式的变化,一般是先款后书,这种发行方式令出版商们笑逐颜开。例如,《邮差弗雷德》出版以后,中国邮政、中国人寿、联想集团团购量都非常大,团购总量占该书总销量的一半以上。

2.零售。近几年励志图书的零售状况一直在攀升,根据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的调查,励志图书的零售市场近几年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容量不断扩大。2000年,职场励志图书在心理自助图书市场的码洋占有率仅为0.22%,2001年上升到0.89%,2002年受超级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拉动,其在心理自助图书市场的占有率迅速上升到20.3%。2003年虽然也有“加西亚”系列的出现,但毕竟不敌“奶酪”当年畅销的势头,其码洋占有率略有下跌为14.3%。随着职场励志图书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同时心理自助图书市场的同比快速增长,职场励志图书市场的同比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略有下降。

(2)动销品种持续增加。图书动销品种是指在零售市场中,单品种图书累计观测销售量大于等于1的图书品种数量。图书的动销品种从数量角度表明了市场的供给程度变化和出版社对该市场的投入力度的变化。市场需求的扩大与市场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收益,大大提高了众多出版社对励志图书市场的关注程度,参与竞争的出版社数量迅速增加。2000年仅有17家出版社参加励志书市场的竞争,2001年增加到31家,2002年增加到55家,2003年迅速增加到98家。各出版社纷纷加大在这类选题开发上的投入力度,职场励志图书的市场动销品种数同样获得了有效的增长,2000年该类图书的动销品种仅为30种,2001年增加到48种,2002年达到101种,2003年大幅增加到200种。

(3)出版社品种规模较小。2000和2001年动销排名第一的中山大学出版社的动销品种数仅为5种,2002年动销排名第一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动销品种数也仅为5种,2003年动销排名第一的企业管理出版社动销品种数仅为7种,其中,54家出版社(占参与竞争出版社数量的55%)的动销品种数量各为1种。2000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海天出版社的动销品种数仅为3种,中信出版社2000年和2001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不过其动销品种数也只有1种和2种,2003年企业管理出版社的动销品种数仅为7种。当然,这些都说明领先出版社并不是靠品种数来取胜,畅销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销售特点

以畅销书为核心,带动边缘销售,即畅销书对励志图书市场有决定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绝大多数图书监控销量很小。从2000年到2003年,尽管励志图书的品种数增长很快,但是绝大部分图书的市场监控销量都低于1000册。在各年动销的职场励志类图书中,2000年只有一本书的监控销量高于1000册,2001年增加到5本,2003年增加到38本,但还有81%的图书动销品种低于1000册,其中32%的图书监控销量低于100册。低销量区间分布着绝大部分的图书品种说明,经过几年的发展,绝大部分投放市场的职场励志图书并没有真正解决市场的有效供给问题。

2.畅销书拉动整个市场的发展。在职场励志类图书市场中,畅销书对于该类市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二八定律”表现得十分突出,前5名畅销书所占的码洋比重均在50%以上。尤其是在2002年,榜首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的监控销量占该细分类市场监控销量的65.5%,码洋比重更是高达66.68%,而其品种比重则不足1%。

3.畅销书对出版社地位提升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从开卷监测的历史数据分析,该细分市场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极不稳定,几乎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仅凭一两种图书的畅销就可以轻松打进市场占有率的前十位。2000年,海天出版社凭借《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畅销占据了该细分市场60.43%的份额,领先优势极为明显。2001年和2002年中信出版社凭借《谁动了我的奶酪》的超级畅销轻松夺得了该细分市场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其市场占有率达到66.68%,而排名第二的海天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还不足7%,二者差距十分悬殊。2003年企业管理出版社凭借《把信送给加西亚》上升到第一的位置。

三、是什么原因使励志图书脱颖而出

励志图书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励志图书脱颖而出呢?

1.社会转型期的阅读需求。畅销书的畅销常常反映了社会深处的变化,励志图书的畅销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阅读心理有很大关系。

社会转型期引发的生存需求迅速转变为阅读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成就了一个类别的图书市场,而且给许多出版机构和以此类图书为方向的策划人、著书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都有很多策划机构、咨询机构或培训机构从事励志或管理类图书的研发、引进。《谁动了我的奶酪》《水煮三国》等图书的主题十分鲜明,正是教育人们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自我激励等,可以说励志图书的研发与出版针对性极强、实用性极强,而这种实用基础上的针对性正是社会转型期的阅读需求引发的。

2.现行教育体制社会教育的整体缺位和乏力。现行的教育体制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在为人处世的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职场经验的指导等方面整体缺位和乏力。这种状况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这种教育模式会使得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缺少过渡性的教育和指导,进入社会以后常常在心理、生理上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另外,由于体制的原因,学校的一些相关教育常常缺少专业性和现实性,过分强调理想主义而忽视了潜规则的理解与内化,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不足,需要承受挫折和接受二次教育。这个重要的二次教育过程,正是出版界和出版人在市场环境下通过励志图书的出版来自发完成的。

3.整合营销的推动力。励志图书门槛低,成本低,利润高,常常成为书商的最爱,对该类图书的策划、出版与营销不遗余力。正是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励志图书的商业性突出,一系列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这是励志图书畅销的最直接原因。

4.得天独厚的发行渠道优势。由于励志图书的发行常常与现代企业教育和再培训相配合,这种出版与企业培训互动的良性循环使得励志图书在发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的终端发行顺畅会大大提高图书货款回收的速度和效率,反过来又会提高图书出版和印刷的效率。这种良性循环是其他一些图书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也是励志图书市场活力极强、持续畅销的重要原因。

5.叙述方式的大众化和通俗性。励志图书大多文字通俗易懂,比较亲切,加上本身的实用性,使得图书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较近,读者很愿意也很容易接受。这种通俗性辅之以高效的营销手段很快就会得到读者的认可。

四、励志图书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以实用性为基本导向的励志图书崛起神速,发展迅猛,在短短几年里占据了我国图书市场的重要地位,并且以出人意料的效率制造一本又一本超级畅销书。这一个个出版神话都笼罩着灿烂的光环,但是光环背后难免出现阴影,励志图书的出版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

1.引进版多而原创少。回想一下近几年来热销的励志类图书,励志图书一直是国外引进版独领风骚。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励志类图书的写作需要具有专业性。在我国,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并不热衷或不善于书籍的写作,而实际出书的作者又往往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这使得原创图书缺乏权威性和可信性。相较之下国外的作家则具有很大优势。如卡耐基为写作《人性的优点》一书,曾经走访美国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数百人,翻阅了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数百种,阅读了哲学家论烦恼的几乎全部论述,还开办了一个征服烦恼的实验室进行实践。同样,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也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支撑。为写作《成功定律》一书,他走访了500位全国杰出人物,整理出成功的15条定律,花费了20年时间完成此书。他将这一成功定律进行了检验,训练了3000名毫无经验的推销员。在6个月之内,这些推销员各自赚进了100万美元。

第二,我国真正的励志类图书起步较晚,引进版图书从开始就以“简单实用”作为自己的原则,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加上引进版很早就开始占领中国市场,在人们的心中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形成了品牌效应,这也给国内原创励志图书的出版发行造成了短期难以摆脱的后发劣势。

2.跟风现象严重,观点重复。当年,《谁动了我的奶酪》一出版,后边就跟了一长串奶酪,达到30多种跟风的图书。《致加西亚的信》热卖之后跟来了一批送信的。只要是比较热销的图书,都会引来很多跟风之作,这是因为励志图书出版的门槛低,成本低,跟风比较容易。

3.出书速度加快,书籍质量下滑。随着励志图书的畅销,不少出版社加紧推出新作抢占市场,却忽视了书籍的质量,造成了如今的励志图书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现在很多书商和一些不负责任的出版社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出版很多质量不高的励志图书。这是一种短视行为,长期来看会对出版社的品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4.伪书猖獗,自食其果。2005年“3·15”贡献奖的三位候选人之一姜汝祥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伪书。姜汝祥发现,《执行力》的很多内容竟然是从他的书里面抄袭来的,后来调查的结果更令人吃惊:所谓《执行力》的作者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保罗·托马斯”竟然根本就不存在。伪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直雄踞很多排行榜首位的《没有任何借口》,署名“(美)费拉尔·凯普著,金雨编译”。该书首先于2004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到当年10月已重印24次,销量超过200万册。一大批国内赫赫有名的企业批量购买,发给员工人手一册,甚至还要求员工学习以后谈“体会”,写“读后感”。随后,图书市场上很快就搭车跟出了多种版本的《没有任何借口》。8月,中国工人出版社推出《没有任何借口Ⅱ》,朝华出版社推出《没有任何借口Ⅱ》(完结版)。9月,企业管理出版社则推出了《没有任何借口全集》。伪书使市场遭受沉重打击。

五、励志图书何去何从

面对几年来励志图书发展的辉煌和阴影,针对伪书出版的教训和启示,很多人不禁发出疑问:励志图书将何去何从?

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图书市场:励志图书依然是图书市场的热点,是各大书店的宠儿,新的励志图书品种依然层出不穷。只是在商业炒作手段上有所顾忌,显得有点战战兢兢。笔者以为,励志图书存在着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决定了励志图书在未来的图书出版中仍将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图书品种存在。这种基础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构筑而成的:社会转型期的阅读心理需求是励志图书生存的土壤;出版体制改革与市场转轨中带来的活力是励志图书发展的推动力;现行教育体制社会教育的整体缺位为励志图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强有力的整合营销是励志图书发展的直接原因;得天独厚的发行渠道是励志图书热销的有力保证;大众化的叙述方式使励志图书拥有巨大的读者群。

崛起现象范文篇3

【摘要题】书业经纬

【关键词】励志图书/畅销书/文化场/图书市场

【正文】

近年来,励志图书的大量出版和持续热销,既有对出版界经济效应的有形影响,也有对社会文化价值转变的无形渗透;既是物质层面的进步与创新,也是精神心理层面的建设与突围。这种阅读与文化层面深刻的变革,是通过真切的现实反映出来的。

首先,励志图书持续热销。2000年至今,励志图书的销售持续走高,出版规模越来越大,出版品种越来越多。其次,超级畅销书层出不穷。《谁动了我的奶酪》等一系列畅销书长期占据排行榜前列,基本形成了励志图书出版与阅读的文化场。再次,图书出版者积极参与。目前我国的励志图书出版者中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品牌等级差异,励志图书出版的门槛较低,行业壁垒没有形成,众多出版社蜂拥而上,得利则再接再厉,失利则悄然退场。因此,励志图书的出版者整体积极性颇高。

励志图书正是通过其出版、宣传、销售各方面的突出表现影响着我国的出版业和文化界,已经成为目前出版业、文化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关注和研究的感性大于理性。笔者查阅了大量的书评和相关的文化评论,绝大多数皆因励志图书的“庸俗”和商业性质而加以忽略和鄙夷。严肃的读书评论几乎毫无例外地对励志图书持一种否定态度,说它“没有思想”,是“精神垃圾”,甚至斥之为“无聊加扯淡”的拼凑。

一边是知识精英的不屑,一边是现实中持续的出版和热销。励志图书正是在这种冷与热的反差中行走在文化歧视和市场热销的双重环境中,在知识精英和普通大众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分野,这也是出版界关于出版价值和市场效益矛盾的典型表现。

一、我国励志图书出版历程

按照内容,励志图书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类:职场励志类,心理自助类,创富理财类。这三类励志图书又互相结合,就出现了复合式的励志图书。按照图书的组织形式,励志图书可以细分为励志小说、励志散文、小故事、案例集、名人名言录、书信集等形式,这些不同的形式互相糅合,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励志图书。

(一)我国励志图书出版历程

我国的励志图书从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开始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国外经典传播期。最早在中国开启励志图书出版先河的,要追溯到《卡耐基系列丛书》。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卡耐基系列丛书》曾经风靡中国大陆。迄今为止,卡耐基一生写作的《语言的突破》《林肯传》《人性的弱点》《美好的人生》《伟大的人物》《人性的优点》《快乐的人生》7部书仍然在全世界畅销不衰。几乎在同一时期,美国励志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1883-1969)的经典成功学著作也被引入中国,如《成功学》《成功的资本》《思考与致富》《成功法则》《人人都能成功》等,其中《思考与致富》畅销世界60年,销量超过3000万册。此外还有《心灵鸡汤》系列,发行56个国家,跨越40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5400万册。直到今天,《卡耐基全集》《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思考与致富》《心灵鸡汤》等仍然很畅销,这些励志图书已经由畅销书转变为常销书。这一时期的励志图书都是来自国外的成功学大师的经典之作,图书品种集中,商业色彩不浓,较受读者欢迎,但是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励志”图书的概念。

2.本土励志图书的萌芽期。从台湾作家刘墉开始,出版者才正式提出“励志”的概念。《超越自己》(1989年)、《创造自己》(1990年)、《肯定自己》(1991年)、《我不是教你诈》(1995年)等,这些书用小品文讲述人生的大哲理,对青少年读者颇能起到点拨的作用,因而在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比较畅销。在这一时期,励志图书种类有所增加,既有来自国外的、台湾地区的名家作品,也有大陆作者原创的励志图书。比如1996年出版的《方与圆》影响很大,最初在深圳打工仔打工妹里面流传,后来又被打工族带到各地,最终畅销全国,《方与圆》全三册至2004年在全国正版发行量已接近600万册,还成功进入了我国港台地区,韩国、北美市场。本土励志图书开始萌芽。

3.现代商业化励志图书的成熟期。从世纪之交至今,励志图书的出版与营销行为逐渐成熟起来,这主要是由几本重要的励志图书的出版与成功的商业行为相结合造成的。1999年由海天出版社推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开辟了励志图书出版的新阶段,2001年《谁动了我的奶酪》把该类图书的发展推到一个顶点,2002年的“加西亚”系列为励志图书的出版锦上添花。2003年,《执行》一书的超级畅销,为职场励志图书的炒作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在这一年也出现了国内的畅销书《水煮三国》,励志图书可谓大红大紫。2004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伪书《没有任何借口》在疯狂畅销之后,真相被揭,励志图书遭遇寒冬。

(二)励志图书的读者群分析

图书的读者群分析永远不可能精确到个人,但是一个阶层、一个群体、一个集团的阅读共性常常象征性地作为图书读者群分析的基础。励志图书在近几年来大量出版和持续热销的根本点是因为读者需求,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在购买励志图书呢?

曾成功引进过《格调》的著名图书策划人石涛分析说:“励志书的读者主要分三类:职场上的失业者,即将走进职场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以及缺少主见爱跟着起哄凑热闹的追风族。”而曾经策划过数种励志类图书的北京弘文馆图书公司编辑吴金岭分析说:“励志图书的读者从市场来看是以小城镇青年、大学教育水平以下的读者为主力。这些人是读者群的金字塔的基层。”以上出版人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具有局限性。笔者以为,励志图书的读者主要集中在非精英阶层和有短期实际效用者。职场上的失业者,渴望成功的青年人,以及用作培训教材的培训机构等都属于这一类。

二、励志图书的销售方式与销售特点

(一)销售方式

励志图书的销售方式主要有两种:团购和零售。

1.团购。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和再培训,再培训不仅包括专业技术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对工作态度的培训。励志图书市场定位明确,直接服务于企业和职场,因此团购现象比较普遍,这有助于企业与出版商加强互动。较之零售,团购有其明显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在销售方式上,团购现象的出现使得该类图书在口碑传播的途径上呈现集束式效应。一般图书是由点及点式,该类图书则呈现由面及面式的大面积扩张。在回款方式上,团购比例的增加造成了回款方式的变化,一般是先款后书,这种发行方式令出版商们笑逐颜开。例如,《邮差弗雷德》出版以后,中国邮政、中国人寿、联想集团团购量都非常大,团购总量占该书总销量的一半以上。

2.零售。近几年励志图书的零售状况一直在攀升,根据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的调查,励志图书的零售市场近几年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容量不断扩大。2000年,职场励志图书在心理自助图书市场的码洋占有率仅为0.22%,2001年上升到0.89%,2002年受超级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拉动,其在心理自助图书市场的占有率迅速上升到20.3%。2003年虽然也有“加西亚”系列的出现,但毕竟不敌“奶酪”当年畅销的势头,其码洋占有率略有下跌为14.3%。随着职场励志图书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同时心理自助图书市场的同比快速增长,职场励志图书市场的同比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略有下降。

(2)动销品种持续增加。图书动销品种是指在零售市场中,单品种图书累计观测销售量大于等于1的图书品种数量。图书的动销品种从数量角度表明了市场的供给程度变化和出版社对该市场的投入力度的变化。市场需求的扩大与市场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收益,大大提高了众多出版社对励志图书市场的关注程度,参与竞争的出版社数量迅速增加。2000年仅有17家出版社参加励志书市场的竞争,2001年增加到31家,2002年增加到55家,2003年迅速增加到98家。各出版社纷纷加大在这类选题开发上的投入力度,职场励志图书的市场动销品种数同样获得了有效的增长,2000年该类图书的动销品种仅为30种,2001年增加到48种,2002年达到101种,2003年大幅增加到200种。

(3)出版社品种规模较小。2000和2001年动销排名第一的中山大学出版社的动销品种数仅为5种,2002年动销排名第一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动销品种数也仅为5种,2003年动销排名第一的企业管理出版社动销品种数仅为7种,其中,54家出版社(占参与竞争出版社数量的55%)的动销品种数量各为1种。2000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海天出版社的动销品种数仅为3种,中信出版社2000年和2001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不过其动销品种数也只有1种和2种,2003年企业管理出版社的动销品种数仅为7种。当然,这些都说明领先出版社并不是靠品种数来取胜,畅销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page_break](二)销售特点

以畅销书为核心,带动边缘销售,即畅销书对励志图书市场有决定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绝大多数图书监控销量很小。从2000年到2003年,尽管励志图书的品种数增长很快,但是绝大部分图书的市场监控销量都低于1000册。在各年动销的职场励志类图书中,2000年只有一本书的监控销量高于1000册,2001年增加到5本,2003年增加到38本,但还有81%的图书动销品种低于1000册,其中32%的图书监控销量低于100册。低销量区间分布着绝大部分的图书品种说明,经过几年的发展,绝大部分投放市场的职场励志图书并没有真正解决市场的有效供给问题。

2.畅销书拉动整个市场的发展。在职场励志类图书市场中,畅销书对于该类市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二八定律”表现得十分突出,前5名畅销书所占的码洋比重均在50%以上。尤其是在2002年,榜首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的监控销量占该细分类市场监控销量的65.5%,码洋比重更是高达66.68%,而其品种比重则不足1%。

3.畅销书对出版社地位提升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从开卷监测的历史数据分析,该细分市场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极不稳定,几乎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仅凭一两种图书的畅销就可以轻松打进市场占有率的前十位。2000年,海天出版社凭借《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畅销占据了该细分市场60.43%的份额,领先优势极为明显。2001年和2002年中信出版社凭借《谁动了我的奶酪》的超级畅销轻松夺得了该细分市场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其市场占有率达到66.68%,而排名第二的海天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还不足7%,二者差距十分悬殊。2003年企业管理出版社凭借《把信送给加西亚》上升到第一的位置。

三、是什么原因使励志图书脱颖而出

励志图书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励志图书脱颖而出呢?

1.社会转型期的阅读需求。畅销书的畅销常常反映了社会深处的变化,励志图书的畅销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阅读心理有很大关系。

社会转型期引发的生存需求迅速转变为阅读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成就了一个类别的图书市场,而且给许多出版机构和以此类图书为方向的策划人、著书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都有很多策划机构、咨询机构或培训机构从事励志或管理类图书的研发、引进。《谁动了我的奶酪》《水煮三国》等图书的主题十分鲜明,正是教育人们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自我激励等,可以说励志图书的研发与出版针对性极强、实用性极强,而这种实用基础上的针对性正是社会转型期的阅读需求引发的。

2.现行教育体制社会教育的整体缺位和乏力。现行的教育体制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在为人处世的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职场经验的指导等方面整体缺位和乏力。这种状况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这种教育模式会使得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缺少过渡性的教育和指导,进入社会以后常常在心理、生理上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另外,由于体制的原因,学校的一些相关教育常常缺少专业性和现实性,过分强调理想主义而忽视了潜规则的理解与内化,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不足,需要承受挫折和接受二次教育。这个重要的二次教育过程,正是出版界和出版人在市场环境下通过励志图书的出版来自发完成的。

3.整合营销的推动力。励志图书门槛低,成本低,利润高,常常成为书商的最爱,对该类图书的策划、出版与营销不遗余力。正是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励志图书的商业性突出,一系列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这是励志图书畅销的最直接原因。

4.得天独厚的发行渠道优势。由于励志图书的发行常常与现代企业教育和再培训相配合,这种出版与企业培训互动的良性循环使得励志图书在发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的终端发行顺畅会大大提高图书货款回收的速度和效率,反过来又会提高图书出版和印刷的效率。这种良性循环是其他一些图书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也是励志图书市场活力极强、持续畅销的重要原因。

5.叙述方式的大众化和通俗性。励志图书大多文字通俗易懂,比较亲切,加上本身的实用性,使得图书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较近,读者很愿意也很容易接受。这种通俗性辅之以高效的营销手段很快就会得到读者的认可。

四、励志图书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以实用性为基本导向的励志图书崛起神速,发展迅猛,在短短几年里占据了我国图书市场的重要地位,并且以出人意料的效率制造一本又一本超级畅销书。这一个个出版神话都笼罩着灿烂的光环,但是光环背后难免出现阴影,励志图书的出版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

1.引进版多而原创少。回想一下近几年来热销的励志类图书,励志图书一直是国外引进版独领风骚。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励志类图书的写作需要具有专业性。在我国,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并不热衷或不善于书籍的写作,而实际出书的作者又往往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这使得原创图书缺乏权威性和可信性。相较之下国外的作家则具有很大优势。如卡耐基为写作《人性的优点》一书,曾经走访美国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数百人,翻阅了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数百种,阅读了哲学家论烦恼的几乎全部论述,还开办了一个征服烦恼的实验室进行实践。同样,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也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支撑。为写作《成功定律》一书,他走访了500位全国杰出人物,整理出成功的15条定律,花费了20年时间完成此书。他将这一成功定律进行了检验,训练了3000名毫无经验的推销员。在6个月之内,这些推销员各自赚进了100万美元。

第二,我国真正的励志类图书起步较晚,引进版图书从开始就以“简单实用”作为自己的原则,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加上引进版很早就开始占领中国市场,在人们的心中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形成了品牌效应,这也给国内原创励志图书的出版发行造成了短期难以摆脱的后发劣势。

2.跟风现象严重,观点重复。当年,《谁动了我的奶酪》一出版,后边就跟了一长串奶酪,达到30多种跟风的图书。《致加西亚的信》热卖之后跟来了一批送信的。只要是比较热销的图书,都会引来很多跟风之作,这是因为励志图书出版的门槛低,成本低,跟风比较容易。

3.出书速度加快,书籍质量下滑。随着励志图书的畅销,不少出版社加紧推出新作抢占市场,却忽视了书籍的质量,造成了如今的励志图书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现在很多书商和一些不负责任的出版社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出版很多质量不高的励志图书。这是一种短视行为,长期来看会对出版社的品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4.伪书猖獗,自食其果。2005年“3·15”贡献奖的三位候选人之一姜汝祥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伪书。姜汝祥发现,《执行力》的很多内容竟然是从他的书里面抄袭来的,后来调查的结果更令人吃惊:所谓《执行力》的作者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保罗·托马斯”竟然根本就不存在。伪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直雄踞很多排行榜首位的《没有任何借口》,署名“(美)费拉尔·凯普著,金雨编译”。该书首先于2004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到当年10月已重印24次,销量超过200万册。一大批国内赫赫有名的企业批量购买,发给员工人手一册,甚至还要求员工学习以后谈“体会”,写“读后感”。随后,图书市场上很快就搭车跟出了多种版本的《没有任何借口》。8月,中国工人出版社推出《没有任何借口Ⅱ》,朝华出版社推出《没有任何借口Ⅱ》(完结版)。9月,企业管理出版社则推出了《没有任何借口全集》。伪书使市场遭受沉重打击。

五、励志图书何去何从

面对几年来励志图书发展的辉煌和阴影,针对伪书出版的教训和启示,很多人不禁发出疑问:励志图书将何去何从?

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图书市场:励志图书依然是图书市场的热点,是各大书店的宠儿,新的励志图书品种依然层出不穷。只是在商业炒作手段上有所顾忌,显得有点战战兢兢。笔者以为,励志图书存在着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决定了励志图书在未来的图书出版中仍将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图书品种存在。这种基础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构筑而成的:社会转型期的阅读心理需求是励志图书生存的土壤;出版体制改革与市场转轨中带来的活力是励志图书发展的推动力;现行教育体制社会教育的整体缺位为励志图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强有力的整合营销是励志图书发展的直接原因;得天独厚的发行渠道是励志图书热销的有力保证;大众化的叙述方式使励志图书拥有巨大的读者群。

崛起现象范文篇4

1、要有良好的思想状态。必须振奋精神,克服患得患失,树立“敢为人先、敢闯敢冒”思想。要争当蚌埠崛起先锋,体现党员先进性一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我们头脑: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蚌埠崛起的前景充满信心;三是实际工作上要把自己锻炼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实践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争先进位、奋力崛起”目标而奋斗,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

2、要把蚌埠崛起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强化奋力崛起的责任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用自己良好的思想状态去感染群众、带动基层,调动和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蚌埠崛起目标落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实处。

3、方平书记指出:蚌埠的许多事情办不好,都是与不能“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有很大关系,成功往往是贵在坚持。推动蚌埠崛起,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勇往直前的思想状态、永不懈怠的工作激情和热情,要紧密联系单位工作实际,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党员干部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工作环境,通过改革完善各项体制机制,营造激励党员干部干事业、支持党员干部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形成蚌埠崛起的锐不可挡的发展动力。

4.是要克服消极认识,树立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思想。为争创一流业绩,开创房地产工作新局面多做贡献。对房地产市场情况要做到及时掌握,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要深入研究并深究其规律性。要善于从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善于从政治、全局的高度认识事物;善于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和自身工作特点,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崛起现象范文篇5

然而,人们在谈到中原崛起及中原经济区建设时更多关注的是经济的发展,认为这才是整个事情的着力之处。实际上,无论是中原崛起还是中原经济区建设都是指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要建设中原经济区,要在中部崛起中有所作为,就要优先发展教育。

因为教育是基础工程,只有它才能提供经济发展及其他社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河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省内各区域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并且发展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因此,经常有人说豫东黄淮平原是中原经济的局部“塌陷”区,因而也是中原崛起的“瓶颈”“和“软肋”。事实上在我们看来,河南教育的发展才真正是中原崛起的“瓶颈”和“软肋”,因为河南省的在校生人数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且大多数又在农村及经济不发达的县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异常严重,已经影响到社会公正价值的追求。正是这种情形,决定了能否把这些地方的教育搞好,将直接关系到中原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在中原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必须要在教育的发展上进行统筹,实行“差别待遇”发展,对农村和“塌陷”地区进行弱势补偿。

一、从依存的现实看,需要对农村“塌陷”地区的弱势群体进行补偿,实行差别待遇发展

由于河南的城市化程度较低,农村学生在全省所占比例很大,解决好农村学生的在校学习问题不仅能为河南的教育崛起奠定基础,而且还能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找出突围之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农村的办学条件与城市的办学条件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但是城乡间不协调之表现,也是促使其在未来发展中差距继续增大的潜在因素,是中原崛起的不和谐之音。社会发展的最大不平等是人才培养上的不平等,因为人才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眼前的“脱贫”,而且还关系到未来的“脱愚”。

从河南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在中原崛起之路上我们已具备了对豫东黄淮“塌陷”地区和农村教育进行劣势补偿的财力。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29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财政总收入2293亿元,增长1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1亿元,一般预算支出3413亿元,分别增长22.6%和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85.85亿元,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166.68亿元,增长3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93.46亿元,增长19%。这是河南经济发展上的纵向比较,简单的数字明示出河南的经济已逐渐走出困境,彰显出中原崛起的应有姿态,也为中原崛起提供了物质条件。

再通过横向比较看河南在全国中的发展情况,根据当前各省公布的GDP(亿元)数据显示:2010年河南居于全国前列,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在河南的经济发展史上,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情形。

综观河南经济发展的状况,完全有实力在中部崛起中托起农村和“塌陷”地区的教育发展,它将为中原教育的崛起奠定基础。

二、从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上看,需要对农村和“塌陷”地区的弱势群体进行补偿,实行差别待遇发展

2007年3月16日,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掷地有声地说:“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何为正义?正义并不是指绝对的公平,公平只是它追求的应有之义之一,它最大的意蕴应是在公平分配中如何照顾到那些因公平分配给他们带来不利的弱势群体。在这里罗尔斯的“最大最小值”规则给了最好的诠释。罗尔斯认为,在平等地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如果某一种不平等的分配能够给那些“最少受惠者”带来利益补偿,那么,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就是公平的。显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平等地分配权利和义务,就不可能出现不平等的分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平等地分配所有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能的。因此,罗尔斯的“最大最小值”规则更为现实的表述是:在尽可能平等地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如果某一种不平等的分配能够给那些“最少受惠者”带来利益补偿的话,那么,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就是公平的。

罗尔斯的不平等分配中的“最少受惠者”原则给我们指出了在探寻中原崛起中教育建设之出路时如何追求社会正义。在对教育的投入上不能再按地区平均分配,因为豫东黄淮地区已成为中原崛起的“塌陷”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也极为落后,它们在教育的发展上与中原城市群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如果这时还实行平均分配,那对这些地区的发展就是极大的不公平。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曾说,在起点相距很远的条件下,如果我们仍实行教育投入分配的无差别对待,实际上就是一种严重的不公平。

由此看来,在探寻中原崛起教育之路径时,我们对教育的投入必须在市场诉求的公平上有所弱化,应通过政府的有形调控手段对农村及豫东黄淮“塌陷”地区实行倾斜,使他们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受益更多,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之诉求。

我们应该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尽可能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三、中原经济区的教育振兴之路——实行差别待遇、弱势补偿模式

中原崛起的号声已经响起,并且已走过了坚实的几年。为真正实现河南全面发展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的教育必须有所作为,尤其是河南农村和豫东黄淮地区教育的发展要有新的起色。在国外一些国家的教育发展史上也曾有过类似的实践:20世纪60年代,英国对教育处境不利的地区和人群制定了“教育优先区”的政策,采用了“积极差别待遇”的教育机会均等方式;上世纪70年代,美国对少数民族则出台了“补偿教育”的政策。这些都可供我们借鉴。

为此,针对河南的具体情况,我们也应及早有所应对:

(一)省政府一级的基础教育投入主要拨付给农村和豫东黄淮“塌陷”地区

应该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塌陷”地区的县市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在农村义务教育和城市义务教育之间,要中心外移,财力更多地投入到“塌陷”地区的县市和农村基础教育上。必须改变过去以城市为中心的投资倾向,要以“塌陷”地区和农村为中心,特别是以农村的弱势地区、弱势群体为中心,合理配置教育财政资源,加大对农村及贫困“塌陷”地区的投资份额。通过这样“不平等”的教育投入,使在中原崛起中农村和“塌陷”地区的弱势得到补偿,使他们成为中原崛起战略中的“最大受惠者”。只有利用政策的强制性特征,把国家的教育财政拨款倾向这些弱势地区,才能使这些地区真正融入到中原崛起的大潮中去,最终实现河南在中部的崛起。总理曾说:“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艘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艘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这部分地区基础教育的状况,就改善了整个河南的基础教育状况,就能真正实现中原崛起的公平和正义之目标。“河南要用发展赢得一个尊重”,这里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如果教育水平上去了,人们的素质就会提高,而素质的提高往往会影响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这也是实现教育强省、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由之路。

(二)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要加大对本区域内农村和边缘市县的基础教育的支付力度

中原城市群建设是中原崛起的排头兵,它的发展尤其是教育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况且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都不错,是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基础教育的发展应是中原城市群极力打造的一环。我们要充分利用上级政府给予的综合配套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力争使本区域内的农村和边缘市县的教育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要利用本区域的财力改善弱势地区的教育条件,使弱势地区成为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的受惠者,从而造就本区域的教育公平和正义。

(三)中原城市群对“塌陷”地区的教育发展进行对口支援

崛起现象范文篇6

然而,人们在谈到中原崛起及中原经济区建设时更多关注的是经济的发展,认为这才是整个事情的着力之处。实际上,无论是中原崛起还是中原经济区建设都是指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要建设中原经济区,要在中部崛起中有所作为,就要优先发展教育。

因为教育是基础工程,只有它才能提供经济发展及其他社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河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省内各区域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并且发展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因此,经常有人说豫东黄淮平原是中原经济的局部“塌陷”区,因而也是中原崛起的“瓶颈”“和“软肋”。事实上在我们看来,河南教育的发展才真正是中原崛起的“瓶颈”和“软肋”,因为河南省的在校生人数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且大多数又在农村及经济不发达的县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异常严重,已经影响到社会公正价值的追求。正是这种情形,决定了能否把这些地方的教育搞好,将直接关系到中原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在中原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必须要在教育的发展上进行统筹,实行“差别待遇”发展,对农村和“塌陷”地区进行弱势补偿。

一、从依存的现实看,需要对农村“塌陷”地区的弱势群体进行补偿,实行差别待遇发展

由于河南的城市化程度较低,农村学生在全省所占比例很大,解决好农村学生的在校学习问题不仅能为河南的教育崛起奠定基础,而且还能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找出突围之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农村的办学条件与城市的办学条件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但是城乡间不协调之表现,也是促使其在未来发展中差距继续增大的潜在因素,是中原崛起的不和谐之音。社会发展的最大不平等是人才培养上的不平等,因为人才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眼前的“脱贫”,而且还关系到未来的“脱愚”。

从河南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在中原崛起之路上我们已具备了对豫东黄淮“塌陷”地区和农村教育进行劣势补偿的财力。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29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财政总收入2293亿元,增长1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1亿元,一般预算支出3413亿元,分别增长22.6%和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85.85亿元,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166.68亿元,增长3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93.46亿元,增长19%。这是河南经济发展上的纵向比较,简单的数字明示出河南的经济已逐渐走出困境,彰显出中原崛起的应有姿态,也为中原崛起提供了物质条件。

再通过横向比较看河南在全国中的发展情况,根据当前各省公布的GDP(亿元)数据显示:2010年河南居于全国前列,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在河南的经济发展史上,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情形。

综观河南经济发展的状况,完全有实力在中部崛起中托起农村和“塌陷”地区的教育发展,它将为中原教育的崛起奠定基础。

二、从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上看,需要对农村和“塌陷”地区的弱势群体进行补偿,实行差别待遇发展

2007年3月16日,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掷地有声地说:“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何为正义?正义并不是指绝对的公平,公平只是它追求的应有之义之一,它最大的意蕴应是在公平分配中如何照顾到那些因公平分配给他们带来不利的弱势群体。在这里罗尔斯的“最大最小值”规则给了最好的诠释。罗尔斯认为,在平等地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如果某一种不平等的分配能够给那些“最少受惠者”带来利益补偿,那么,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就是公平的。显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平等地分配权利和义务,就不可能出现不平等的分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平等地分配所有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能的。因此,罗尔斯的“最大最小值”规则更为现实的表述是:在尽可能平等地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如果某一种不平等的分配能够给那些“最少受惠者”带来利益补偿的话,那么,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就是公平的。

罗尔斯的不平等分配中的“最少受惠者”原则给我们指出了在探寻中原崛起中教育建设之出路时如何追求社会正义。在对教育的投入上不能再按地区平均分配,因为豫东黄淮地区已成为中原崛起的“塌陷”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也极为落后,它们在教育的发展上与中原城市群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如果这时还实行平均分配,那对这些地区的发展就是极大的不公平。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曾说,在起点相距很远的条件下,如果我们仍实行教育投入分配的无差别对待,实际上就是一种严重的不公平。

由此看来,在探寻中原崛起教育之路径时,我们对教育的投入必须在市场诉求的公平上有所弱化,应通过政府的有形调控手段对农村及豫东黄淮“塌陷”地区实行倾斜,使他们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受益更多,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之诉求。

我们应该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尽可能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三、中原经济区的教育振兴之路——实行差别待遇、弱势补偿模式

中原崛起的号声已经响起,并且已走过了坚实的几年。为真正实现河南全面发展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的教育必须有所作为,尤其是河南农村和豫东黄淮地区教育的发展要有新的起色。在国外一些国家的教育发展史上也曾有过类似的实践:20世纪60年代,英国对教育处境不利的地区和人群制定了“教育优先区”的政策,采用了“积极差别待遇”的教育机会均等方式;上世纪70年代,美国对少数民族则出台了“补偿教育”的政策。这些都可供我们借鉴。

为此,针对河南的具体情况,我们也应及早有所应对:

(一)省政府一级的基础教育投入主要拨付给农村和豫东黄淮“塌陷”地区

应该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塌陷”地区的县市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在农村义务教育和城市义务教育之间,要中心外移,财力更多地投入到“塌陷”地区的县市和农村基础教育上。必须改变过去以城市为中心的投资倾向,要以“塌陷”地区和农村为中心,特别是以农村的弱势地区、弱势群体为中心,合理配置教育财政资源,加大对农村及贫困“塌陷”地区的投资份额。通过这样“不平等”的教育投入,使在中原崛起中农村和“塌陷”地区的弱势得到补偿,使他们成为中原崛起战略中的“最大受惠者”。只有利用政策的强制性特征,把国家的教育财政拨款倾向这些弱势地区,才能使这些地区真正融入到中原崛起的大潮中去,最终实现河南在中部的崛起。总理曾说:“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艘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艘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这部分地区基础教育的状况,就改善了整个河南的基础教育状况,就能真正实现中原崛起的公平和正义之目标。“河南要用发展赢得一个尊重”,这里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如果教育水平上去了,人们的素质就会提高,而素质的提高往往会影响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这也是实现教育强省、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由之路。

(二)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要加大对本区域内农村和边缘市县的基础教育的支付力度

中原城市群建设是中原崛起的排头兵,它的发展尤其是教育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况且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都不错,是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基础教育的发展应是中原城市群极力打造的一环。我们要充分利用上级政府给予的综合配套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力争使本区域内的农村和边缘市县的教育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要利用本区域的财力改善弱势地区的教育条件,使弱势地区成为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的受惠者,从而造就本区域的教育公平和正义。

(三)中原城市群对“塌陷”地区的教育发展进行对口支援

崛起现象范文篇7

内容摘要:中小企业是实现中部经济崛起的重要因素,是解决三农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问题、市场化问题的强大动力,也是推进中部崛起的引擎。因此,依托中小企业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然要求,也是中部崛起的强大动力。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关键词:中部崛起中小企业湖北

我国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后的一年里,“中部崛起”成为中部地区各省规划经济蓝图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著名经济学家邹恒甫说:“中部将是中国经济未来最重要的增长极,它的崛起不仅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国家战略,更是中国能否真正实现复兴的关键所在。”面对当前中部崛起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托中小企业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然要求

中小企业发展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决定性因素

从反映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人均gdp来看,1999年湖北人均gdp为6514元人民币,低于全国人均水平的6534元,而浙江、山东两省的人均gdp分别为12037和8673元,分别是湖北的1.85倍和1.33倍。2003年,湖北省人均gdp排名再次从1999年的全国12位降到第13位。与此同时,从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来看,2001年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各省的中小企业总产值分别是8365亿元、7567亿元、6181亿元、4629亿元,分别是湖北的4.95倍、4.41倍、3.66倍和2.74倍。

通过比较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地区的发展是成正比例的。广东、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的中小企业发展如火如荼,如“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而中部中小企业则表现出品牌少,特色少,科技含量低,经营水平低的弱势。所以东西部的差距有多大,东西部中小企业的差距就有多大。

中小企业发展是中部崛起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成为中部地区市场化改革的重大突破口,也日益成为推动中部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是企业大军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是竞争力实体因素的源泉,中小企业是中部崛起的主要载体。

依托中小企业是实现中部崛起的现实选择

三农问题

中部地区处于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著名的“粮仓”或“鱼米之乡”。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是肩负着全国大部分地区“吃饭”的重任。挑着“吃饭”重担的中部地区“三农”问题尤为严重。以至于有人说,解决了中部“三农”问题就实现了中部崛起,而“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扩宽农民劳动力就业空间。

中小企业对于解决这一历史性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具有量大面广、企业组织结构灵活、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可塑性强等特点,这决定了各国吸纳就业主要依靠中小企业的格局。我国的情况也是这样,根据全国工商联的统计,在1000万下岗职工中,找到工作的有600万人,其中有330万人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中就业。这个成绩是在我们没有自觉采取政策措施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下取得的。如果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还能吸收更多的人就业。综上所述,对于解决中部崛起顽疾之一的“三农”问题,中小企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工业化、城市化问题

如果说农业是生存的基础,工业就是发展的基础,中部崛起的核心是工业化,工业化是中部崛起的产业支撑,工业化是贯穿中部崛起的一条主线。

对于城市而言,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就中部六省情况来看,除山西工业化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其它五省均低于该水平。另一方面,与工业化相辅相成的城市化也是中部崛起的瓶颈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的中国面临三大挑战,城市化进程居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说,城市化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同样,城市化的成功也就是地区的成功,城市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尺,所以,城市化水平低也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较为充分地改观中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完善城市体系结构,消除特大城市直接面对中等城市甚至小城市的窘境,避免相互脱节现象发生。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面向城市、农村两个领域。上联城市,下靠农村,是城乡之间的纽带,作为“乡村之首”它是村乡区域经济的“发展极”和“增长点”,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城市之尾”它受城市市场变化的影响和辐射,将城市先进的技术、信息等向农村传递,承上启下,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带动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从而完善中部地区的城市体系。

市场化问题

2004年《中国各省区市场化程度最新报告》对全国各省市场化程度总体进行了排序。前10位全部都是东部沿海地区:1.广东2.浙江3.福建4.上海5.江苏6.北京7.山东8.天津9.辽宁10.河北,中部六省中安徽名列第14位,而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山西分列16、17、18、19和22位,由此不难看出中部市场化水平低对于中部崛起是存在负面影响的。

中部地区作为封闭经济时代全国经济的重心,计划经济体制的时代烙印显得尤为深重,市场化程度不够已成为中部经济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市场化的高程度对经济主体多元化有着很高的要求,占企业总数99.5%以上的中小企业在优化市场结构中作用明显。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加,即通过“量”使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结构优化,通过“质”赋予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不仅可以协作大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同样可以实现大企业、中小企业、大企业之间联动。既丰富了市场主体又增强了市场内部的有机性,使得中部市场化的程度和质量都得到提高。

实现中部崛起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方向

发展地区优势,培养特色产业

特色就是优势,专长就是市场竞争力。特色经济和产业差异性是中小企业的生命力所在,发展特色经济是实现地区资源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经济发展优势转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市场分工日益细化,特色经济的优势也将日趋明显,其结果就是形成自身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带。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要避免各中小企业“各自为战,自成一系”片面追求“小而全”,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的现象。而应充分利用其以特色创品牌构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小企业的发展要结合地域特色和历史人文,“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以“拳头”产品的培育为突破口,用特色来谋求发展,突出重点产业。

企业集群发展,实现产业内分工合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企业集群对经济增长有巨大贡献,企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产生传播与应用,对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发展产业集群有三种模式可选择,一是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形成各平行﹑互补企业共同发展的特色产业群。二是大力发展与大工业配套协作型企业集群,以大工业为龙头,带动配套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依托名牌产品集群,使中小企业能有精力和能力的、在某一单一产品上下大功夫,做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良好的质量水平给品牌的树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崛起现象范文篇8

崛起工程建设项目是指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起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的建设项目,是实现“加快西谱崛起,争进经济强县”宏伟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实施全县500亿元重大投资项目的重中之重,是实施“1+8”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强力推进重大投资项目建设,是增投资、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促转型、增后劲、壮实力的需要。为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力求建设上有新进展、管理上有新提高、服务上有新成效、投资上有新突破,现就建立崛起工程建设项目服务推进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项目遴选机制,确保崛起工程质量

1.崛起工程项目的入选条件。必须符合国家产业、土地、环保、节能减排政策,符合省、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2.崛起工程项目的入选范围和投资标准。按工业项目投资5000万元以上;基础设施及城建项目投资3000万元以上;社会事业、服务业、旅游业项目及农业、民生项目投资2000万元以上进行筛选。并从中根据投资、建设规模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辐射、带动、支撑作用遴选申报省、市重点项目。

3.崛起工程项目的选定程序。县崛起工程项目每年分两批确定。即:每年元月底和7月底前,由各乡镇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向县重点办分别推荐报送本年度崛起工程建设项目。县重点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按照“重大标志性和拉动性项目优先,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支撑引领作用强的项目优先,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要素成本低的项目优先,辐射力强、产业链长的项目优先,布局在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项目优先”的原则进行论证、比选,提出初选名单,经分管重点项目的县领导初审,并征求崛起工程领导小组意见后,分别于每年元月底前和7月底前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议、县委常委会审定。

二、完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确保崛起工程需要

4.优先配置土地资源。崛起工程项目建设用地要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崛起工程项目用地报批和出让、招标、拍卖、挂牌等事项优先办理。

5.优先保障环境容量。由县环保局根据全县环境容量和市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需要,提出年度崛起工程项目环境容量可承受的消耗指标。

6.优先建设资金。通过各类银企洽谈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崛起工程项目,凡崛起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国家和省、市、县审批规定并设有浮动区间的,一律按优惠后的标准执行。

7.优先办理各项手续。对崛起工程项目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有关部门要主动服务,简化程序,及时提交县联审联批会议,特事特办,快批快办。

三、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确保崛起工程顺利实施

8.建立县崛起工程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挂帅,乡镇、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县崛起工程项目的总体规划和筛选,研究确定推进崛起工程的政策措施,搞好协调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点要素保障、外部条件和建设环境等问题,组织对崛起工程进行督查和稽察。

9.实行崛起工程推进机制。县崛起工程确定的各类项目分别由七大板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一抓到底;县重点办负责筛选编制崛起工程建设项目计划,起草制定崛起工程建设项目服务推进机制和目标管理考核考评办法,并对崛起工程建设项目进度和质量进行具体的督促、检查、考核及奖惩建议的提出。

10.强化崛起工程项目建设责任制。对确定的崛起工程项目,以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方式,逐项明确到分包领导。崛起工程项目的分包领导、属地领导、责任单位领导和项目业主等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崛起工程建设项目快速竣工,投产达效。每年年初,各项目责任单位就各自责任分别向县政府递交年度目标责任书。

11.坚持崛起工程项目建设例会制度。县崛起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每月坚持定期召开例会,听取全县崛起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重大专题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分析研究建设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分类指导和安排部署。

12.建立崛起工程项目建设观摩点评制度。以县崛起工程为重点,每季组织一次崛起工程项目建设巡回观摩活动,统一或分片进行,由组长、副组长带队,各乡镇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现场观摩点评各乡镇、各行业重大项目的谋划储备、建设进展、外部环境等情况,交流经验、全面促进。

四、完善项目监管机制,提高崛起工程管理效能

13.加强崛起工程监督监察。县重点办负责对崛起工程前期工作和工程实施进度的监督检查;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

14.严格落实崛起工程建设督办制度。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组织管理、外部环境、工程进度等问题,由县重点办视情况对相关单位进行考查、督办、通报批评、黄牌警告。

15.实行崛起工程退出机制。项目业主单位要按时序进度推进项目建设,由于自身原因或国家宏观政策半年以上不能如期开工或开工后进展迟缓的新开工项目、投资和形象进度严重滞后于节点控制计划的续建项目,经县崛起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取消其项目资格,收回已配置的要素资源。

16.坚持实行崛起工程建设环境监督登记制度。为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从源头上防止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从2010年起,由县重点办和优化办联合印发“县崛起工程建设外部环境监督登记卡”。凡到崛起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检查、收费、罚款的单位,必须先按规定内容和要求填卡登记、报批备案,否则项目单位有权拒绝。凡擅自到这些项目建设工地进行乱检查、收费、罚款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17.加强崛起工程项目谋划储备。各主管县领导、各乡镇领导、县七大板块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对分管领域的重点项目谋划工作负责,组织做好相关规划,研究拟上项目的建设机制、融资方式,督促指导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前期工作。由县重点办汇总后,每年元月和7月分别向县政府常务会议汇报项目谋划情况。各乡镇政府、县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指导和组织项目谋划,建立团队谋划机制,切实做到“扎实在建一批、推进开工一批、谋划储备一批”。

崛起现象范文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平崛起大国关系

依据国际政治学现实主义理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就意味着世界权力的重新分配,必然导致国际体系的剧烈变革,战争则一直是其变革的主要机制。[1]所以,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过快总会引起世界的疑虑与不安。虽然中国近十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她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根本区别是中国走的是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本国国情和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和平崛起道路。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平崛起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崛起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而和平崛起道路则是中国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和平崛起提供精神保证

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一种正确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对内要保证发展的方向性,对外要保证发展手段选择的正确性。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在考察战前日本国家发展时指出,军国主义把日本变得强大的时候,也把它引向了失败,进而总结出:一个宏大目标如果没有正确的精神和合理的价值,那么这个目标带来的不一定是希望和憧憬,也不一定是光明和幸福。[2]西方国家崛起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侵略理论,如“陆权论”、“海权论”、“地缘政治学”,这些理论都为其侵略行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理念,和平崛起战略正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念基础之上,是其在对外政策上的延伸和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以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最高理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3]其内容包含两方面:对内实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对外追求“协和万邦”的大同理想”,这在外交思想上则表现为追求公正、正义、和睦相处。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特征和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和平崛起正是构筑在国内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没有国内的科学发展理论为指导,就不会有对外的和平崛起。回顾德国、日本的历史,我们会看到,德国以“复仇”情绪作为国家崛起的精神动力,而日本则以“布国威于四方”作为崛起理念,最终导致战争和自己的失败。与之相比较,其区别在于德日缺乏正确的发展理论,而我们则重视构建一个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的发展方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和平崛起提供物质保证

大国的崛起必须有充裕的物质保证,所以它应首先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经济的发展方能为其提供充裕的物质保证。上海社会科学院黄仁伟研究员认为,大国的崛起必须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中国的和平崛起首先要全面提升综合国力。[4]因此,和平崛起首先要求的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效解决经济增长、市场扩展和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只能依靠科学的发展方式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德、日法西斯以战争为手段掠夺资源,扩展市场导致了崛起过程的中断,苏联由于发展缓慢而在崛起中失败,这些都是源于非科学的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必须借鉴的历史教训。

科学发展观主张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改变近代以来实现国家崛起的传统方式和手段。针对目前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短缺、能源匮乏问题,中国坚持以科技进步而非“战争扩张”的方式作为解决手段,正确处理各种国内、国际矛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现实性与长远性的可持续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勇敢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充分把自己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跨国生产等和平方式从国际市场引进资源、能源,以科学的理念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全球资源流动加快,促进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走向市场化、开放化,从根本上避免历史上以战争为手段解决上述问题的现象。

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为和平崛起提供全方位保证

大国崛起不仅是政治、军事的崛起,也包括经济、文化在内的全方面发展。任何一种不均衡的社会发展都将制约该国的崛起进程,甚至导致其中断。因此,中国的和平发展不能只重视硬实力的增长而忽视软实力的建设,必须立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

国内制度弊端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和平崛起必须是全面、协调发展,这既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也需要国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和平崛起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的原则,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实现三个文明建设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全面推进。[5]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改革,推进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同时,文化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大国崛起的重要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沛研究员认为:“独立的、繁荣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同物质力量一样,也是民族国家崛起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之一,而且在特定的、具体的大国崛起必须有文化上的保证”,[6]国家在崛起过程中,如果不加强民族的文化建设、如果不相应地提高全民族素质,容易引发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每当遇到重大挫折时,极易把国家导向战争轨道,历史上,德日都是因为本国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残余而使民主政治体制建设中断,走向法西斯专政。这种制度上的不足在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的推动下,国家把战争作为实现国家崛起的唯一手段,进而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因此,必须注重国家软实力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全面发展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协调发展。指导经济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国家软实力建设。软实力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家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科学发展观不仅以科技为手段,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眼光立足发展,完善各项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民众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促进政治制度民主化建设,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形成良好舆论环境,建立有效的国内危机处理机制和舆论导向机制,从而避免极端民族思潮的泛滥引起的国家战略畸形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强调民主建设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既为和平崛起指明的方向,也为和平崛起提供软实力上的保证。

四、和平崛起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必然选择,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大国负责任的表现

“大国”不仅意味着能力,也意味着责任。因为任何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必然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这就要求崛起中的大国不仅要妥善处理国内发展问题,而且还要正确处理对外政治、经济关系。德国、日本、苏联都以挑战霸权的方式崛起,结果引发了一战、二战和冷战,使自己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中,导致了自身崛起进程的中断,其影响扩及全球,贯穿百年。中国已经及时地发现了自身庞大的经济规模及高速增长对世界的影响,尤其是自身经济增长方式与世界资源和能源需求压力的密切关系,因此对国际社会的高度负责是“和平崛起”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而中国的发展也必将深刻影响世界,针对近年盛行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政府多次声明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地发展”而非战争地崛起;中国政府在加入WTO时也庄严地承诺遵守国际规则;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对国际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这充分证明发展的中国也是负责的大国。因此,我国把和平崛起既作为发展目标,也作为发展方式,为此把科学发展观提到战略高度,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方式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不以扩张作为发展的手段,不以他国的牺牲作为发展的基础,并以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崛起的全面保证。因此,科学发展观就是和平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大国负责任的表现。

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取决于国家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自身发展模式的主观选择。我国的和平崛起首先充分利用了全球化这一良好的外部环,在自身发展模式上,我国摈弃了以往的战争崛起之路,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探索新型的和平发展之路。和平崛起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科学发展观以其科学的理论、深刻的内涵对中国的和平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要求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其次,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和谐发展”的核心目标,中国的发展将促进国内稳定,利于世界和平。第三,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可持续性”的特征,中国的发展不是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是基于自身内敛式发展和与世界的同步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既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崛起,也为和平崛起提供了有力保障。

[1][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武军译:《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3页

[2]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45页。

[3]冷溶:《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3期。

[4]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世界史》(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11期。

崛起现象范文篇10

一、保持良好的思想状态,永葆党员先进性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争先进位、奋力崛起”的历史使命,已责无旁贷地落到我们的肩上,我们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思想状态,明确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自觉地将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化为支持和推动**崛起的实际行动。

1、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状态。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状态,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振奋精神,克服患得患失,树立“敢为人先、敢闯敢冒”思想。当前,争当**崛起先锋,体现党员先进性包括:一是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头脑;二是思想觉悟上的先进性,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崛起的前景充满信心;三是实际工作上的先进性,就是把全体共产党员锻炼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实践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争先进位、奋力崛起”目标而奋斗,使党员队伍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

2、保持视为已任的思想状态。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把**崛起视为已任,进一步强化奋力崛起的责任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用自己良好的思想状态去感染群众、带动基层,调动和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认真分析与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发展较快地区的差距和原因,努力破解制约加快发展的束缚,从崛起的目标、改革的深度、开放的程度、工作的力度、创业的环境以及发展的效果等方面入手,使**崛起目标落到实处。

3、保持勇往直前的思想状态。方平书记指出:**的许多事情办不好,都是与不能“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有很大关系,成功往往是贵在坚持。当前,推动**崛起,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勇往直前的思想状态、永不懈怠的工作激情和热情,要紧密联系单位工作实际,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党员干部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工作环境,通过改革完善各项体制机制,营造激励党员干部干事业、支持党员干部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形成**崛起的锐不可挡的发展动力。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税党员队伍建设

1、党员队伍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建设好国税党员队伍建设,就是要保持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不断适应新形势、高要求的需要,使基层国税部门真正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坚强集体,推动**国税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崛起提供财力保障。

2、党员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基层国税部门是落实政策、征收管理、开展日常检查和为纳税人服务的一线单位,是做好各项税收工作的基础部门。而所有的基础工作又需要分解到每个人去完成,工作成效如何,根源在于党员干部的素质,本质是人的问题。因此,加强队伍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依靠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实现人的价值,针对当前基层党员存在的思想作风、工作责任和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教育,坚持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培训并重,互动式培训与开放式培训并举,专业知识培训与综合技能培训并重,普遍性培训与针对性培训并举,进一步规范教育培训的效率和质量;要坚持人性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执法、优化办税服务,倡导文明征税、诚信纳税,进一步完善“一窗式”管理和“一站式”服务,简化办税程序和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3、党员队伍建设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国税部门担负着带好队、收好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要从容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考验,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提高税收工作能力,切实做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确保国税事业健康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对国税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理想、勤政、廉政、善政教育,弘扬爱岗敬业精神,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成为奋力崛起的排头兵、主力军和主心骨。

三、建立健全制度,确保**崛起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党员教育与领导率先垂范并重的管理机制。教育、管理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结合基层党员队伍的实际,必须继续加强对党员的学习培训、日常管理、指导帮助,包括加强对党员的政治监督和纪律检查,保证党员按照先进性的要求发挥作用,防止党员队伍中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必须建立良好的领导垂范机制。基层党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高不高,关键要看领导。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领导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凡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禁止党员干部做的,领导自己必须坚决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