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9:26:46

葡萄产业

葡萄产业范文篇1

一、葡萄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乡葡萄种植已有几十年历史,水晶葡萄试种成功后,全乡葡萄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提升”的格局。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种植区域化。全乡葡萄种植面积共计8120亩,其中6317亩已挂果,2008年葡萄产量7503吨,实现产值达1650万元。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一是以乡新联村为主辐射周边水晶葡萄栽培区,主要包括马坡、杨家坡、新寨等村寨,栽培面积1500亩。二是以前进村为主辐射周边葡萄栽培区,主要包括大坪、新街、羊勇关等村寨,栽培面积2015亩。三是以王家寨村为主辐射周边栽培区,主要包括王家寨、屯上、拉峨等村寨,栽培面积达1100亩。三是以高屯村为主辐射周边葡萄栽培区,主要包括高屯、岩寨、排羊等村寨,栽培面积1085亩。全乡现主要有水晶、玫瑰香、泽香、金手指等多个品种,其中水晶葡萄占85%以上,能够较好地满足市场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时间的需求。三是栽培良种化。经过多年发展,水晶、玫瑰香、泽香等优良品种成为鲜食葡萄的主要品种且被越来越多的群众引种。全乡葡萄品种结构从鲜食到酿造,从大粒到无核,从早熟、中熟到晚熟品种,良种率均达到80%以上。盛产的水晶、泽香、玫瑰香等品种多次在县葡萄节获奖,使葡萄声名远扬。乡多数村寨都建立了葡萄生产基地,企业与农户之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在鲜食葡萄产业化发展方面,如乡成立了葡萄协会,葡萄销售由协会全权负责运作,统一设计包装、统一管理,形成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格局。五是产品标准化。为提高葡萄的市场竞争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科技投入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力度,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葡萄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产品质量迅速提高,较好地推动了葡萄产业由粗放型向效益型、标准化生产转变。

二、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乡葡萄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外地葡萄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葡萄品牌影响力不够强。新联村马坡、前进村大坪葡萄是乡葡萄产业的“拳头”产品,在县具有较高影响力,但省外地区知名度不高,与新疆吐鲁番葡萄相比差距很大。特别是受储存、运输等环节制约,葡萄销售半径较窄,外地消费者尤其是省外消费者对其认知度较低。近年来乡葡萄虽然在新闻媒体上报道频率不断增多,但一直没有在省州电视台及报刊等高层媒体进行系统强势宣传,导致葡萄尚未在全州、全省范围内形成较强的影响力。二是葡萄关联产业发展缓慢。种植葡萄、酿制葡萄酒、品味葡萄酒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能够带动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系统发展。乡本身就具有浓郁的文化品位、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是乡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的综合旅游度假区,但目前葡萄文化旅游还尚未起步,代表葡萄及相关产业发展的葡萄文化至今没有突破颈瓶,独特的葡萄酒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三、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建议

立足全乡葡萄资源优势,本着统一规划、适当集中、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的原则,坚持“两条腿”走路,稳定提高鲜食葡萄,加快发展酿造葡萄。大力发展葡萄酒加工龙头企业,集中建设葡萄生产基地,重点建设观光葡萄庄园,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生产基地为依托、以葡萄庄园为特色的葡萄酒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成葡萄和葡萄酒之乡。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发展葡萄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乡沙壤土质具有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葡萄栽植自然条件,这充分表明乡葡萄栽培在全县具有优越条件和重要地位。经过多年发展,乡葡萄品种更加丰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种植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成为部分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鲜食葡萄价格平均4元/公斤、最高达10元/公斤,平均亩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乡葡萄节自2008年举办以来,葡萄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发展和群众消费水平提高,葡萄酒也日益受到群众的推崇和喜爱,成为高贵和文明的象征。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对发挥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优势,拓展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渠道,提升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抓好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葡萄作为特色经济作物,特别是乡葡萄具有独特的自然禀赋,产地、产品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要坚持发展鲜食葡萄、酿造葡萄并举的战略,依靠拓宽市场拉动鲜食葡萄发展规模,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提高酿造葡萄产业化水平。要按照统一规划、适当集中、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高标准葡萄生产基地。鲜食葡萄发展以新联村、前进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寨。重点在马坡、大坪建设精品鲜食葡萄生产基地,选择优质、大粒、无核、耐贮运品种,确立在乡新联村、前进村、王家寨村、高屯村等6个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的村寨为乡葡萄主要生产区,确保生产品质一流的鲜食葡萄,真正建成精品葡萄基地。葡萄酒酿造对原料要求很高,“七分葡萄三分酿造”,足以显示出葡萄栽培对葡萄酒生产的影响程度,基地建设尤为重要。要依托葡萄酒加工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引导农民以地入股或出租,由企业集中开发,沿河两岸规划建设酿造葡萄长廊,同时兼顾前进、新联、王家寨等村,形成“一线”、“一点”的酿造葡萄生产格局。要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目前乡葡萄已是县名牌农产品,今后要全面实施葡萄产地保护,强化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实现质量全程监控,切实引导组织好葡萄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把乡葡萄打造成名牌农产品,带动提高全乡葡萄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省内外市场竞争力。

(三)壮大龙头企业规模,提升葡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葡萄酒加工是提升葡萄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龙头,也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乡虽然位居最佳葡萄种植区域,但整个产业发展的生命力还比较脆弱。一要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本土化葡萄酒龙头企业。本土化大企业、大集团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比外资企业更稳定、更强劲。二要围绕葡萄酒产业积极开展对外招商。今后全乡招商引资要把葡萄酒产业纳入招商重点,进行精心包装,积极对外推介,瞄准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投资规模较大、带动作用明显的葡萄酒加工龙头企业。尤其要把推动本土型企业寻求对外合资合作作为招商的重要途径。

葡萄产业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工业化理念谋化农业,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方式,着力加强酒葡萄基地和酿酒葡萄企业建设,使传统农业结构得以改善,农业生产效益得以提高。

(二)基本原则

1.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原则: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形成基地,形成特色经济带。

2.企业与基地匹配原则:葡萄酒酿造企业建设数量要与酒葡萄基地建设规模相匹配。

3.差异化原则:大型葡萄酒酿造企业、中型葡萄酒酿造企业与小酒堡相结合。

4.产业集群原则:规划建设葡萄酒企业与葡萄酒产业配套企业园区,形成葡萄酒产业集群。

二、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做大做强葡萄酒酿造龙头企业,做优、做新、做响公司知名品牌产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品位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提高抢占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的运作模式,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形成种苗繁育—种植—加工酿造—产品销售紧密衔接、结构比例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条。

(二)发展目标

1.酒葡萄种植基地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到2011年,力争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1400亩,3~4年达到盛产期后年产酒葡萄8万吨,年实现产值2.4亿元。未达到盛产期前套作以花生为主的矮稞经济作物,套作花生产值可实现5000万元。

(2)远期目标:到2013年,力争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3~4年达到盛产期后年产酒葡萄12万吨,年实现产值3.6亿元。未达到盛产期前套作以花生为主的矮稞经济作物,套作花生产值可实现7200万元。

2.葡萄酒企业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到2011年建设万吨葡萄酒酿造企业3家,5000吨葡萄酒酿造企业6家,1000~3000吨葡萄酒酿造企业9家,小酒堡7家。葡萄酒酿造企业年产葡萄酒6万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实现利润4.8亿元,增加财政收入6亿元,安排就业1000人。

(2)远期目标:到2013年建设万吨葡萄酒酿造企业5家,5000吨葡萄酒酿造企业8家,1000~3000吨葡萄酒酿造企业15家,小酒堡15家。葡萄酒酿造企业年产葡萄酒10万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实现利润8亿元,增加财政收入近10亿元,安排就业1600人。

3.葡萄酒附属企业发展目标

2012—2013年,分别建设一处年产2亿个葡萄酒瓶瓶厂和年产3000万个葡萄酒包装纸箱和包装纸袋的纸箱厂,到2013年新建一处年加工2000吨葡萄皮项目和年产1000吨葡萄籽油项目。

三、建设内容与任务

(一)加强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

1.苗木品种选择: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对酒的质量极为重要,必须保证建园品种纯正,严格控制种苗品种,引进以酿酒葡萄霞多丽(chardonnag)、梅鹿辄(merlot)等为主要品种的酿酒葡萄优良品种,采用先进育苗技术及抗寒砧木(贝达),采取嫁接繁育方式,繁育抗逆性强的优质苗木。

2.建设规模:根据全县酒葡萄产业发展目标,良种苗木每年需求量为760万株。2010年全县要建成800亩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确保良种苗木自育自足。

(二)加强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

在充分论证市场的前提下,以县内酿酒企业为主要支撑,本着区域化、良种化、专业化原则,全力扩大酒葡萄种植规模,到2013年,力争使全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在原有酒葡萄种植面积基础上,公营子镇发展酒葡萄面积1000亩,水泉乡发展1800亩,甘招乡发展3700亩,卧虎沟乡发展1700亩,兴隆庄乡发展2200亩,羊角沟乡发展2300亩,尤杖子乡发展2300亩,老爷庙镇发展3900亩,十二德堡乡发展4100亩,东哨乡发展3500亩,草场乡发展900亩,南公营子镇发展3600亩,白塔子镇发展3900亩,山嘴子镇要发展4100亩,平房子镇发展2200亩,大城子镇发展2600亩,六官营子镇发展2200亩,坤都营子乡发展2200亩,大营子乡发展850亩,官大海农场发展950亩。

(三)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2009年发展万吨葡萄酒酿造企业1家,5000吨葡萄酒酿造企业2家,1000~3000吨葡萄酒酿造企业2家,小酒堡2个。2010年发展万吨葡萄酒酿造企业1家,5000吨葡萄酒酿造企业2家,1000~3000吨葡萄酒酿造企业4家,小酒堡3个。2011年发展万吨葡萄酒酿造企业1家,5000吨葡萄酒酿造企业2家,1000~3000吨葡萄酒酿造企业3家,小酒堡2个。2012年发展万吨葡萄酒酿造企业1家,5000吨葡萄酒酿造企业1家,1000~3000吨葡萄酒酿造企业3家,小酒堡4个。2013年发展万吨葡萄酒酿造企业1家,5000吨葡萄酒酿造企业1家,1000~3000吨葡萄酒酿造企业3家,小酒堡4个。

(四)发展葡萄酒产业附属企业

1.2012—2013年新建年产2亿个葡萄酒瓶瓶厂一处,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利润1000万元,上缴税费650万元。

2.2012—2013年新建年产3000万个葡萄酒包装箱的纸箱厂一处,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利润650万元,上缴税费400万元。

3.到2013年新建年加工2000吨葡萄皮项目和年产1000吨葡萄籽油项目,两个项目年销售收入7000万元,利润3000万元,税金2400万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县政府成立*县酒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相关工作,全面推进酒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各乡镇要充分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并抽调专人负责酒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规划制定等具体工作,把酒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富民产业抓实抓细。

(二)强化服务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酒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减少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全心全意为酒葡萄种植户、酿酒企业及经纪人服务。及时研究酒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形势,适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确保酒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均衡、健康、持续发展。为酒葡萄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技术保障。优化投资环境,发挥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葡萄酒企业来我县投资。指导葡萄酒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规范生产、质检程序,研发生产名优产品。帮助企业多方筹集资金,不断更新设备,改进工艺。引导企业灵活运用营销手段和宣传手段,建设一流营销队伍,全方位开拓市场。协助强势企业申办出口许可证,开拓国际市场。帮助龙头企业与外地大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充分利用其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优厚条件,广泛招览人才,为酒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积蓄人力资源。

(三)完善机制

通过土地流转、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和典型带动等有效方式,大力培育酒葡萄种植大户,鼓励葡萄酒生产企业扩大种植面积,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引导葡萄酒生产企业和酒葡萄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支持葡萄酒生产企业与农户联合共建酒葡萄生产基地。尊重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落实酒葡萄优质优价,用利益驱动酿酒葡萄种植者对葡萄园进行科学管理,提高酒葡萄质量。充分发挥葡萄酿酒协会作用,制定保底收购价格,确保种植户基本收益,稳定葡萄原料来源。出台奖励办法,对发展速度快、财政贡献大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招商引资成果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奖励,掀起“比、学、赶、超”热潮,推进酒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葡萄产业范文篇3

关键词:发展;葡萄;加工;建议

集安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是吉林省风速最低、积温最高、无霜期最长的地区,素有“国家生态园、吉林小江南”之美誉,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山葡萄之乡”,是亚洲最大的山葡萄生产基地,有着很好的葡萄资源,可是葡萄加工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怎样发展好集安葡萄加工产业成了我们急需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为了做好这个课题,我深入企业和乡镇调研,现将发展集安葡萄加工产业的措施及建议报告如下:一、产业发展现状1、葡萄种植现状。集安葡萄种植业前几年发展较快,从种植面积和产量上来看,近几年进入了小幅度平稳增长阶段;截至2009年末,总种植面积为18368亩。种植的主要品种是公酿一号、双优、双红,其中公酿一号种植6589亩;双优和双红占种植10388亩;左优红和北冰红两个新品种种植面积是1391亩。全市总产量达22151吨,其中:公酿一号产量9878吨;双优双红等品种合计产量为10980吨。2、葡萄加工现状。集安现有葡萄加工企业共计14户。企业资产总计16400万元,职工人数总计是440人。

产品是葡萄原酒、葡萄饮料和葡萄酒,有12户企业生产葡萄原酒,葡萄饮料和葡萄酒生产企业各有一户。集安市葡萄加工企业的加工葡萄汁能力是29800吨;储汁能力是31770吨;2009年加工葡萄汁10863吨。集安的葡萄加工业起步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先后投资建设两家加工企业。在1997年我国葡萄酒产业走出低谷以后,葡萄加工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到2004年,加工企业发展到14户,至2009年是处在相对平稳期,值得欣慰的是有二户深加工企业进入葡萄加工行业之列。

二、葡萄加工产业优势1、地理优势。集安适合种植葡萄的土地有56085亩,现在种植的面积是18368亩,土地利用率是32。8%。集安地处北纬41度,年平均气温7。5℃,年≥10℃有效积温1529。5℃,年降水量882mm,无霜期150天。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生产优质山葡萄。2、品种优势。集安葡萄规模和品质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亚洲最大的山葡萄基地,品质上有着野生山葡萄含汁多、色泽好、酸度高的特点,特别是最新发现对人体有益成份白藜芦醇含量是当今世界葡萄中最高的。3、品牌优势。集安已被确定为亚洲最大的山葡萄基地;主产区青石镇已被确定为部级农业标准化绿色山葡萄基地、农业部农产品绿色山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葡萄加工产业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生产的产品问题。集安14户企业中有十二户企业的产品都是葡萄原酒,生产过程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严重缺乏终端产品。虽然产业规模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始终没有打造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2、种植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从葡萄品种上看,集安生产的公酿一号葡萄原酒不能用做中、高档葡萄酒原料,双优双红葡萄原酒因酸含量高的原因(平均酸度在1。4%以上,而全汁葡萄酒国家标准是酸度在0。7%左右),只能用做调色和调酸原料。左优红和北冰红葡萄是集安质量最优、市场前景最好的两个新品种,但由于品种更新的成本较高,过渡期较长等原因,推广速度缓慢,预计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并替代老品种。二是从葡萄质量上看,世界著名的葡萄产区,为了确保达到品质标准而采用限定产量的做法。著名的法国波尔多产区,葡萄亩产限定在500公斤以内。而集安的葡萄亩产一般都在1000—1200公斤。从葡萄生产到收购都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指标。这种不科学的生产管护方法,影响了集安市葡萄酒工业的发展。

葡萄产业范文篇4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大力推进葡萄基地建设,积极引进葡萄酒企业,加快建设集葡萄种植采摘、葡萄酒酿造和葡萄酒庄园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葡萄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葡萄产业已经成为我市极具发展潜力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全市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是将我市地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必然选择。我市加快发展葡萄产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条件:首先,地域条件得天独厚。地域是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最先决的条件。我市具有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葡萄种植基地,桑洋河谷特别是怀涿盆地位于北纬40°左右,不仅是国内十大葡萄产区中最佳的葡萄产区,而且是世界公认的最佳葡萄栽培带,与法国的波尔多、美国的加州并称世界葡萄种植三大黄金地带。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特别有利于葡萄的生长;独有的丘陵山地、砂质土壤利于葡萄养分储存;气候干燥、夏季凉爽,使得葡萄的病虫害少、不易感染病菌,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具备生产酿酒葡萄的基础生态条件。这是其他任何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次,市场空间十分广阔。葡萄及葡萄酒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葡萄酒消费看,目前,国际上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为5.2升,而我国只有0.5升,不足十分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葡萄酒的需求量快速上升。近来国内葡萄酒的消费量每年都以6—8%的速度递增,据有关人士预测,到2015年我国葡萄酒人均消费量将接近1.5升,葡萄酒消费市场前景看好。从酿酒葡萄来看,全世界葡萄总产量的80%用于酿酒,20%用于鲜食、制干等;国内正好相反,葡萄总产量的75%用于鲜食,15%用于酿酒,10%用于制干等。酿酒葡萄发展前景巨大。同时,鲜食葡萄消费量也持续稳定增长,据专家预测,今后10—20年内,我国人均葡萄消费量将从目前的1.8公斤增加到3.6—4.0公斤,市场需求量将达到800—900万吨。再次,发展基础比较扎实。可以说,我市葡萄产业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我市葡萄种植面积已近30万亩,葡萄加工企业发展到33家(在建14家),并且拥有中粮集团这样的世界500强大型企业集团,有长城葡萄酒这样的世界级知名品牌;我市葡萄种植历史悠久,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具备了良好的种植基础;我们靠近京津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怀来葡萄节”为葡萄产业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宣传推介平台,围绕葡萄产业发展起来的采摘、酒庄休闲等服务业呈现上升态势,这些都为我市葡萄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是实现富民强市的有效途径。葡萄产业市场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在促进我市农民增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葡萄种植控制产量每亩年可达0.8吨左右,收入可达4000元,加工葡萄酒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万元。2008年,全市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29.7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销售收入9亿元。产业基地覆盖7个县区、70多个乡镇、8.6万农户、30多万农村人口,户均葡萄收入6600元。怀来、涿鹿两县重点村人均葡萄收入近万元,主产区种植户人均葡萄收入突破30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全市葡萄年加工能力达到17万吨,年产葡萄酒10.1万吨,销售收入13.88亿元,年创产值25亿元。仅怀来县葡萄酒产业年创产值近20亿元,对全县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60%以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葡萄产业还带动了葡萄酒瓶、酒具、纸箱、木塞生产及运输等相关企业快速发展。按照总体发展目标,到2013年,全市葡萄总面积达到100万亩,总产量达到80万吨,果农收入达到30亿元,葡萄酒加工能力提高到70万吨,葡萄酒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农户、企业和政府的收入将会成倍增长,成为既富民又强市的主导支柱产业。

(三)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是提高我市产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我市葡萄产业起步较早,但发展却较为缓慢,目前还没有做大做强做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植规模偏小。全市有100多万亩土地适宜种植葡萄,但目前种植面积却不足三分之一;二是投入不足。葡萄种植周期长,前期投资较大(每亩前期投入3000多元,不包括人工费用),在没有外部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农民自己投资有难度;三是生产企业少。尤其是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这样的大企业少,大部分企业只生产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四是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企业基本上采取直接面对个体农户的收购模式,质量不保证、价格波动大,没有形成诚信的相互制约关系;五是技术支撑不够,科技力量不足,尤其是基层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六是市场销售不稳定、产业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够强。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同志们的主观能动性还不够,特别是当前,国内葡萄产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地都看到了葡萄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都在加速发展。宁夏、甘肃、天津等葡萄产区专门出台了葡萄产业发展规划,都在围绕扩大种植基地、提升产业水平、打造知名品牌做文章。省内秦皇岛市葡萄酒企业迅速发展到40多家,省外山东烟台市葡萄酒企业已经发展到100多家,是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局(OIV)在中国唯一命名的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城。市场份额是一定的,谁拥有了知名品牌,率先把产业做大做强,谁就可以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占据竞争的主动权;反之,就会陷入被动、受制于人,甚至被淘汰出局。在这样的形势下,各有关县区和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市委“把劣势变为优势,把优势发挥到极致”的要求,把葡萄产业放在产业结构调整重中之重的位置,强化工作举措,全力推动落实,尽快做大做强。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切实加快我市葡萄产业发展步伐

今年5月份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的意见》,按照这个《意见》,今后五年,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种植面积将发展到100万亩,新增70.3万亩,其中酿酒葡萄将发展到70万亩,总产量达80万吨。葡萄酒加工能力提高到70万吨,葡萄酒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打造世界一流的葡萄栽培示范区和高档葡萄酒加工区。这是一项硬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当前要着重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一)整合各类资金,解决产业发展的投入问题。扩大葡萄种植基地,投资是关键。没有外部投入,靠农民自己发展,不可能快速推进基地建设。要抓住两方面资金,一方面要整合涉农资金。据测算,全市可种植葡萄的8个县区,每年可用于葡萄产业发展的农口资金近2亿元,其中可用于建设葡萄基地的资金1.5亿元,可用于扶持龙头企业的资金5000多万元。仅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一项,2008、2009两个年度,与发展葡萄有关的资金就达9000多万元。在市县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必须有效整合这些资金,解决葡萄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各有关县区和部门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摒弃部门观念,全力支持配合,充分利用部门资金倾斜支持葡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有关县区政府要拿出专门的扶持资金。推进葡萄产业发展,政府必须加强引导。市政府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葡萄产业发展,各有关县区政府也要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结合葡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从支农资金中列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葡萄产业发展。

(二)落实扶持政策,解决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要围绕扩大种植基地,制定和实施必要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激发农民种植葡萄的积极性。对在规划区域内新种植葡萄的农户,第一年由县区政府或林业部门通过集中采购,向农户提供优质苗木,第二年发放部分架材,总补助金额要达到每亩500元以上。农口资金较少的县区,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达到每亩500元的扶持标准。对葡萄产业龙头企业,市、县财政贴息贷款、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等要重点倾斜扶持,金融机构要全力给予信贷支持,市级金融部门每年贷款总额度不少于1亿元。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省级品牌的企业给予奖励,奖励标准按照《*市品牌建设成果奖励办法》的规定严格执行。对葡萄专业合作组织,要加强引导,大力帮扶。年销售葡萄5000吨以上的省、市级示范性葡萄专业合作社金融、财政等部门要在信贷、资金补助上给予重点倾斜支持。

(三)完善技术体系,解决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问题。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必须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一支过硬的专业技术队伍。一是要建立专门技术机构和网络。要依托市林科所抓紧成立*市葡萄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在怀来县、涿鹿县、宣化区依托当地林果科研机构设立三个县级葡萄研发推广中心。各相关县区要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确保满足葡萄种植户的技术服务需求。二是要研究适宜品种。品种决定质量,选择适宜的品种非常关键。由市葡萄科技研发推广中心牵头,尽快开展对葡萄发展县区的土壤测试,组织专家、科技人员进行论证,根据各县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制定详细的品种发展布局,做到因地选种,适地发展。三是要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要加强葡萄标准化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尽快制定和修订葡萄标准化、无公害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标准确定后必须严格执行,要加强产品检测,在主产区建立质量安全监测点,全程监测果品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从源头上杜绝质量隐患,提高葡萄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开展相关系列质量体系认证,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四是要搞好种植户培训。要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定期聘请葡萄栽培、植保等方面的专家,对农民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葡萄种植户学到适用技术,促进葡萄产业优质、高产、高效发展。

(四)培强壮大龙头,解决葡萄产业发展的市场问题。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葡萄的市场销路也是农民关注的核心问题。有了稳定的销路,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农民种植葡萄的积极性就会迸发出来。解决市场问题,总的要求是处理好“三个关系”,防止出现“两种现象”。“三个关系”就是:一要处理好加工生产能力与扩大种植面积的关系,防止因加工能力不足而出现大量滞销的现象,要宁可让企业“吃不饱”,也不能让农民卖不了;二要处理好产量与质量的关系,进一步理顺企业与果农的利益连结机制,以品质求生存、求发展;三要处理好招商引资、引牌与自己办厂、创牌的关系,既要发展本土企业,也要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防止“两种现象”就是:一要避免一哄而起。没有加工企业,一哄而起扩大种植规模,必然导致销路不畅,产业受损。二要防止推而不动。求稳怕难,推而不动,最终将一事无成。龙头企业建设是解决市场问题的抓手,为此,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引进。有关各县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用地、减税、免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葡萄加工企业,特别是要争取吸引法国拉菲、拉图、奥比昂、意大利班尼萨、奔富、班菲等世界级著名酒庄落户我市,进一步增强葡萄产品的加工消化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到2013年,要力争引进100个酒庄(堡),建设葡萄酒庄(堡)产业带,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葡萄酒庄(堡)集群。二是要抓存量。培优扶强现有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巨人企业”,进一步提高产业带动能力。重点支持长城、德尚、益利等省级龙头企业技改扩模,提高产能和产品质量。支持容辰庄园、沙城庄园等市级龙头企业研发和生产高档葡萄酒。加快中法、杰帝、贵族、瑞云、龙徽、华利等葡萄酒庄建设,确保2010年底前建成投产。三是要抓链条。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农户和企业间形成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给葡萄种植农户吃上“定心丸”。农户以基地入股,与企业签订合同订单,企业负责苗木、设施和技术指导,果农按照企业要求组织生产,靠入股分红获得收益,实现企业、农户双赢。同时,借鉴长城葡萄酒公司的经验,鼓励葡萄酒加工企业通过合理有序流转土地、开发荒山荒坡等方式,自己建立种植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四是要抓销售。酒用葡萄销售的关键是要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加工能力。有关葡萄种植县区要切实把发展和引进葡萄酿造企业作为解决葡萄销售问题的重点,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促进相关企业发展。鲜食葡萄销售要抓好市场建设,在怀来、涿鹿两县各建1—2个鲜食葡萄大型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各相关县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加快建设产地专业批发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保障鲜食葡萄顺利销售。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是我市农业产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各有关县区和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一是要加强领导。目前,市政府已经成立葡萄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负责全市葡萄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组织指导、督导调度等工作。各相关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尽快开展工作。怀来县、涿鹿县要整合现有葡萄产业管理机构,尽快成立葡萄产业促进局,进一步加强综合协调、组织指导和督导检查,协调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二是要明确责任。各相关县区要把推进葡萄产业发展纳入本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细化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扎实有序推进。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葡萄产业发展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级林业、质监、工商等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相应责任,其他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范围负责相应工作。市政府将把葡萄产业发展列入相关县区的重要考核目标,年终进行严格考核。市政府每年设立一定数额的奖励资金,对完成建设任务、取得良好成效的县区、单位、乡镇以及种植大户予以表彰奖励。

三是要强化协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尽其职,通力合作,共同推动我市葡萄产业健康发展。林业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全市葡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金融部门要扩大贷款规模,满足葡萄产业发展的贷款需要;水务部门要搞好葡萄产区节水灌溉等水利建设,保障生产用水;交通部门要抓好公路建设,切实解决葡萄产区道路交通问题;保险部门要调研制定葡萄保险政策,解除果农后顾之忧;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葡萄精深加工企业贷款给予贴息扶持;农委、发改、林业、农开、扶贫、水务等部门对葡萄种植基地和加工、贮存等项目建设,要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工商、税务、环保、质监、国土、科技等部门要强化服务职能,对葡萄产业积极扶持,营造公平、有序、和谐的发展环境,促进葡萄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葡萄产业范文篇5

全力推进乡葡萄产业化进程

各位领导,全乡葡萄种植户:

为推进我乡葡萄产业化进程,经乡党委、政府同意,今天召开葡萄产业化座谈会,会议主要议题是围绕如何做大做强我乡葡萄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年扩大葡萄种植规模开好头、起好步。下面我从葡萄业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和我乡下一步的打算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我乡葡萄产业现状

我乡葡萄现在主要以鲜食葡萄为主。目前全乡葡萄栽培面积不足千亩,年产量不足吨。主要分布在北片个村,百亩以上的葡萄园仅有两处,保护地设施栽培还是空白,农户零星种植较多。品种有红提、无核白等品种。总的现状是种植分散,面积少、规模小、生产技术传统粗放,产量低、贮运保鲜及加工严重滞后。产业化经营水平极低,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除葡萄生产自身存在冬季埋土、春季上架,费工费时,果品保鲜期短以及冻害、病虫害较严重的栽培因素外,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种植葡萄一次性投入大,由于贷款难以到位,缺乏启动资金;二是种植葡萄费工费时,大多数农民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只看到辛苦的一面,看不到丰厚的利润和回报;三是缺少贮运保鲜及加工等龙头企业带动,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

二、鲜食葡萄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葡萄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据资料显示,在水果中惟有我国葡萄单产高于世界水平,近年产量增加了倍以上,年产量约万吨。年产量已达到万吨,已跃居水果产量的第二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鲜食葡萄仍是葡萄生产的主要部分,是水果产业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水果。

较大面积种植葡萄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自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加速发展葡萄种植业,建立葡萄商品生产基地的决定,到年全市葡萄已发展到了亩,主要有传统品种龙眼、无核白、玫瑰香、马奶、园白、巨蜂等。其中,无核白的种植成功可谓一大壮举,因为国内适宜种植的区域为数不多。我国著名葡萄学专家贺普超、黎盛臣等在中国葡萄栽培区划中,把内蒙古地区单列为中温区的一个区划单位,并称“为中国很有发展前途的葡萄栽培新区”。基地成立以来,我市先后引入葡萄品种余种,鲜食品种有红地球、黑玫瑰。意大利、瑞比尔、皇帝、皇后、大粒红无核、森田尼无核、早熟红无核、克瑞森无核、美人指、皇家秋天等,加工品种有赤霞珠、蛇龙珠、白羽、白雅、考伦白、增劳德、雷司令等。绝大多数葡萄品种在我地区表现长势旺、结果强、品质好。葡萄和葡萄干年以来多次参加了农业部和林业部组织的全国性优质农产品展览会。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西安等个省市。无核白葡萄曾于年获得中国第二届农业博金奖,年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为市唯一的名牌农畜产品;无核紫葡萄年被中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认定为优质名牌产品。葡萄在区内外有着广阔的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发展鲜食葡萄业大有可为。今后鲜食葡萄的品种将已发展穗大、里大、颜色好、外形美观、含糖量高、糖酸比适度,具香味,口感风味好的品种,近年来我国各地推广的优良品种有京秀、京亚、红提、黑提、美人指、高妻、巨星、皇家秋天、红意大利、等,预计今后几年,无核、优质、大粒型的鲜食葡萄将成为市场主流。

三、我乡发展鲜食葡萄产业优势条件

⒈有生产优质葡萄的光、热、水、土条件。我乡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高,降雨量少,无霜期长,国内极少数地区能栽培的无核白不仅能够正常生长,而且丰产,品质好,并能制干,葡萄干各项指标均达到优质标准。经过几年的试种、推广,葡萄生长旺盛,丰产,着色浓,糖度高,品质好。生产出的葡萄风味佳、糖度高、色泽艳、病虫害发生极少,产品不打农药,为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我们调查:我乡最佳栽培的适宜区为亩,其中地势不高因上水条件欠缺,有待开发的坪台地约亩,供选种植区土地资源丰富。

⒉有良好的政策扶持。早在十五初期,市市委、市政府就做出大力发展葡萄产业的重大决定,力争使葡萄种植业成为我市生态特色高效农业的支柱产业。近年又提出支持发展各种类型的加工、保鲜、贮藏项目,形成“龙头十基地”、“企业十农户”的发展模式。并不断加大对葡萄种植的补贴,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推进规模化生产。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⒊有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市葡萄生产基地办公室年成立,主要负责全市葡萄的栽培和管理进行技术指导及葡萄新品种的引种试验及推广工作。在引进推广优良鲜食葡萄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技术和经验,对葡萄的越冬抗寒、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贮藏保鲜技术都取得不同侧重的成果,可为我乡发展鲜食葡萄提供良好的技术保证。

四、推进我乡葡萄产业化进程的几项措施

、积极引导、提高认识。过去我们对发展鲜食葡萄生产的优势缺少分析,政策和技术投入过小,没有引导和激励农民发展这一产业,导致鲜食葡萄没有形成规模。今后我们要把葡萄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脱贫致富的内容来抓。一方面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参与生产,在政策和贷款上予以扶持的。即××××年确定的葡萄种植补贴标准三年不变。尽最大能力协调贷款,努力实现农户想种就能种得上的目标;另一方面,尽快开展鲜食葡萄产业技术开发的立项、示范推广工作。

建立高质量、高效益的样板模式,典型引路。目前,我乡这一产业雏形尚未形成,种植户对优良品种、栽培技术、市场前景及生产效益缺乏认识,大面积的推广难以进行。因此,葡萄产业现有基础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都要靠典型示范来引导。同时采用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方法,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从提高果实品质、合理肥水管理,采收保鲜贮运,越冬防寒等技术上加强多层面的试验示范,成立葡萄产业协会,由专家、农技干部、农户组成生产技术联合体,带动鲜食葡萄产业发展,力争××××年新增葡萄面积亩。到年达到亩。

⒊适地发展,区域化布局。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模发展、高效高产优质”的原则,建立以产品牌为核心的区域化专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我们主张尽量集中连片种植,在品种的选择上,以村划片,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⒋组织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要实现葡萄的经济效益,必须有过硬的生产管理技术。针对我乡大多数农户种植葡萄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实际,今年乡党委、政府将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组织种植户外出参观葡萄生产,常年聘请几名专家为顾问,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到田间地头巡回指导,及时帮助社员解决葡萄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葡萄产业范文篇6

关键词:葡萄酒产业经济学;产业安全;监管模式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葡萄酒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根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葡萄栽培面积84.7万hm2,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酿酒葡萄面积占10%左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葡萄酒产量为10.01亿升,居世界第9位。随着中西部地区对葡萄酒产业高度重视,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新建葡萄面积逐步扩大,我国葡萄酒产业将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产业基础性技术研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逐步暴露出酿酒葡萄苗木带毒种植、葡萄病虫害防治施药过度、葡萄酒农药残留影响质量、葡萄酒产业链监控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影响葡萄酒产业安全方面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给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国葡萄酒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解决,必将会在不远的将来爆发出来,给我国葡萄酒产业带来重大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立足当前,未雨绸缪,从葡萄酒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系统分析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安全隐患问题,探讨构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新监管模式,对政府、企业维护和提高我国葡萄酒产业安全,保证中国葡萄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产业安全是指特定行为体自主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1]。葡萄酒产业安全包括了产业生存安全和产业发展安全两个方面。生存安全是指葡萄酒产业保持现有市场地位不受威胁的状态;发展安全是指葡萄酒产业数量与质量的提升不受威胁的状态。我国葡萄酒产业安全涵盖了葡萄酒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安全状态,包括葡萄原料种植、葡萄酒产品生产、葡萄酒品牌建设、葡萄酒流通渠道、葡萄酒文化推广和葡萄酒监管等各个方面。葡萄酒产业经济学是以葡萄酒产业为逻辑起点,主要研究葡萄酒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等中的科技进步、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流动、空间发展与经济绩效以及葡萄酒产业的动态变动规律的学科[2]。本文基于葡萄酒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将影响葡萄酒产业的安全因素分为产业结构因素、产业布局因素、市场结构因素和政府规制因素。

1葡萄酒产业结构因素安全隐患分析

加快葡萄酒产业发展,是我国适宜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地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也是响应党的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之一。积极扶持葡萄酒产业发展,符合解决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葡萄原料因素。葡萄病毒病是世界性病害,凡是有葡萄栽培的地区都有病毒病存在,现已知侵染葡萄的病毒种类达60多种。葡萄一旦被病毒侵染,将终生带毒,持久危害,无有效预防或控制的方法,只有培育和使用无病毒苗木是防控葡萄病毒病的最根本有效的方法[3]。目前,我国葡萄苗木的繁殖方式主要靠扦插和嫁接方式,由于病害检疫执行不力,往往造成病株长期带毒并重复感染,表现为复合侵染和潜伏侵染的特征[4],从而严重影响葡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由于土地政策和成本问题制约,我国大多数葡萄酒企业对葡萄科学种植与栽培管理方面不重视,自有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长期依靠收购农户的葡萄原料进行加工生产。葡萄种植农户由于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和单纯追求效益的牟利思想,苗木选择单一,超标使用农药,追求高产量,导致葡萄原料质量较低,更为严重的是埋下了农药残留的安全隐患。化学危害(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和生物危害(如灰霉菌、霜霉菌感染等)是葡萄原料在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等各生产环节中容易引起质量问题的两大主要因素[5-6]。1.2劳动力投入因素。目前,在我国主要的葡萄种植区域,葡萄种植产业已经成为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产业之一。葡萄种植规模在扩大,机械化推广已提上日程。但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葡萄种植业也面临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对新型农业技术掌握程度不足、对现代化农业机械操控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对葡萄种植业、乃至整个葡萄酒产业的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形成严重隐患。1.3技术水平因素。尽管我国葡萄酒产业在技术装备方面与国际接轨,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总体而言,我国葡萄酒企业技术创新力不足,产品研发更是对国外产品的模仿和改进,企业内部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科研院所新技术转化率不高,从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由于酿酒师或技术人员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差异,在发酵过程中对葡萄酒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的控制是否得当,在灌装过程中对过滤设备冲洗、杀菌是否彻底,以及车间卫生管理是否规范,都有可能导致葡萄酒出现如甲醇含量偏高等质量问题;在葡萄酒的陈酿储存期间,如果在容器使用、卫生管理和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方面处理不当,也可能导致葡萄酒中塑化剂含量偏高、铁铜氧化破败、重金属含量超标、以及发霉、菌落总数超标等微生物病害问题,引起葡萄酒品质变化,产生猫尿味、醋酸味、蒸煮味、霉味等异味[7]。此外,当前我国葡萄酒行业中还存有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合格下胶材料等情况,给葡萄酒带来了巨大的质量安全隐患。1.4生产规模因素。我国自2012年以来葡萄酒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见图1),2017年中国葡萄酒产量10.01亿升,同比减少5.3%。与此同时,葡萄酒进口量、额双增,2017年瓶装酒进口金额达2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4%,近5年平均涨幅达到15%以上[8]。国产葡萄酒产量持续下降,进口葡萄酒进口量、进口额双增的态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中国葡萄酒产业目前处于量跌额增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但是,这给中国葡萄酒带来了巨大压力,加上“唱衰国产酒、力挺进口酒”的部分不和谐声音,也对中国葡萄酒产业安全构成重大威胁。1.5产业关联因素葡萄酒产业与我国许多产业部门都存在供给拉动作用,与农业、餐饮业、其他食品加工业、制造业、服务业、包装业、物流运输业等行业都存在关联性。葡萄酒产业对其他产业存在一定的需求带动效应。因此,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自身的稳定问题,如果葡萄酒产业爆发危机事件,也必然波及到相关的产业。1.6市场需求因素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葡萄酒消费量达到17.2亿升,增幅居全球之首。2016年我国葡萄酒零售市场规模达到1555.89亿元[9],从2012—2016年中国葡萄酒零售额情况可知(图2),2014年以来,我国葡萄酒零售额保持增长。而据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快速增长的中产阶层、年轻一代消费习惯的改变、葡萄酒知识的普及以及中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都使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愈加强劲且具有潜力,庞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具吸引力的葡萄酒市场之一。但是,对于国产葡萄酒来说,能否通过有效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不断扩大国产葡萄酒市场销售,是影响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安全隐患之一。

2葡萄酒产业布局安全隐患

尽管葡萄可以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区域进行种植,但是不可否认自然因素对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发展优质高效葡萄酒产业,一定要考虑葡萄种植对于自然因素的依赖程度较高因素。目前,我国主要葡萄酒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吉林、黑龙江、辽宁、新疆、甘肃、宁夏等26个省份。但是,近年来很多省市出于拓展新产业或者借壳葡萄酒产业发展其他产业的目的,上马了大量葡萄种植基地和葡萄酒生产企业,不考虑自然环境因素,不考虑市场发展,在未经实践映证或者科学论证的地区盲目上马葡萄酒产业,对于我国葡萄酒产业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

3葡萄酒市场结构安全隐患

3.1市场结构。产业市场结构,是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10]。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时间较晚,几个大型企业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根据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的划分,中国葡萄酒行业属于寡占IV型,即中低度集中型,说明我国葡萄酒产业市场集中度较高[2]。由于葡萄酒行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葡萄种植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资产的专用性较强,产业平均利润较高,存在原料产地优势和地方保护主义,因此进入壁垒、退出壁垒都较高。这样的市场结构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安全隐患,容易出现产品同质化现象。在葡萄酒产业链中,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流通储存、分销零售等上中下游各环节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信息不足、葡萄酒市场决策质量问题、葡萄酒市场决策与交易主体的防御成本增加、葡萄酒市场效率下降、产业链中各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等不利后果,容易引发葡萄酒安全事故,影响产业链的健康、持续发展[11-12]。3.2市场行为。葡萄酒市场行为是指葡萄酒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利润最大化或市场占有率等,而采取的适应市场需求、满足顾客需要不断调整企业经营方式的行为[2]。在定价行为方面,随着进口葡萄酒数量连年攀升,国产葡萄酒的低价策略越来越没有优势。在技术进步与创新行为方面,我国葡萄酒产业受制于国外企业的情况十分严峻,因为包括葡萄种苗选育、葡萄种植技术、酿酒技术、辅料生产等方面,均高度依赖外国。在市场购并行为方面,近年大量企业购并海外葡萄酒企业,但并购后与本土企业、本土市场、本土文化的融合度仍待大幅提升。在市场开发与品牌建设行为方面,目前市场受到进口酒冲击显著,品牌虽多但是与国际品牌无法相比,品牌多、名牌少,西化多、中式少是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基本特征。广告等促销行为方面,国产品牌大多仍以媒体投放广告为主,体验式营销开展不够深入[13]。3.3市场绩效。葡萄酒产业在我国酒类市场占有的比重不大,但总体来说,整个产业的平均利润较高[2]。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240家,累计完成销售收人484.5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97%,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8.7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59%。从2012—2016年中国葡萄酒行业销售额和利润情况可知(见图3),我国葡萄酒行业销售额在2013年出现显著下滑后,逐年增长,但是在2013年利润显著下降后,2015年大幅上升,2016年又略有下降。针对这一现象,葡萄酒营销专家、深圳智德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惠认为,国产葡萄酒企业销售额的增长是由于很多公司的产品结构采取了“国产+进口”策略,即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增加了进口产品(包括或并购)销售。这样的销售额增长,对于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对产业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4葡萄酒政府规制安全隐患

4.1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在葡萄酒政府监管方面,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多部门监管、分段监管界限不清、职能交叉、安全监管预防机制与安全监管问责机制缺乏等弊病,葡萄酒链和其他食品链一样,需经过从农田到餐桌的多个环节和流程,葡萄酒的安全离不开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安全和有效监管,这些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必将导致各环节的链接处出现安全问题[11]。严格的标准体系、科学的服务管理和有效的监管制度,是构成葡萄酒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葡萄与葡萄酒标准体系不完善,行业服务管理缺乏专业性,监管队伍严重不足,配套规章制度滞后。4.2主要技术标准体系与质量认证体系。当前我国葡萄酒在葡萄种植技术规范、产品质量等级标准、酒庄与酒庄酒分级标准、原辅料使用等方面的相关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缺乏规范的、成体系的葡萄与葡萄酒标准规范,企业各自制订葡萄酒分级体系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更有甚者假名牌、假年份、假产地、假酒庄等造假现象泛乱,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散装低质进口葡萄酒大量涌入国内,造成无序竞争,给产业带来安全隐患。

5中国葡萄酒产业安全对策措施

5.1加强基础研究,保证葡萄原料安全。我国葡萄酒产业化时间短,对葡萄原料的基础研究不够,涉及葡萄苗木、种植管理、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研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我国葡萄酒产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从长远发展考虑,当前急需做好葡萄酒产业基础研究。在葡萄苗木方面,加强研发、推广酿酒葡萄种苗的脱毒、检测、无毒苗繁殖技术,建立酿酒葡萄无病毒苗原种圃、采穗圃、繁殖圃等,建立健全的苗木质量认证体系和苗木准入制度,加快我国葡萄实现无病毒苗木的步伐;在种植管理方面,要从选择园址、培育架形、土肥水管理、产量控制、采收时间等环节,加强推广智能化、标准化、规范化和机械化等管理模式;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探索选择适宜当地风土条件的抗逆性强、抗病毒、抗旱的品种,加强研究葡萄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提高对病虫害预防的预见性和准确性,减少化学农药防治使用,大力推广生物、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为葡萄酒产业安全提供基础保障。5.2强化生产管理,保证葡萄酒质量安全。我国急需建立葡萄酒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重视建立从葡萄破碎、分离压榨、发酵贮藏、过滤杀菌和灌装生产等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和严格的工艺措施,特别是要注重生产设备的消毒除菌、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不稳定因素控制、二氧化硫及其他原辅料的使用等安全隐患的防范体系建立。5.3推进产品追溯,保证葡萄酒流通安全。葡萄酒质量可追溯与鉴定是保证葡萄酒市场流通安全的与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各产区要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葡萄酒产业链各环节信息数据库,加大条码、RFID等产品溯源工具在葡萄酒市场流通环节、进口葡萄酒入境检验监管等过程的推广应用,实行葡萄酒产品防伪标识管理和品质认证管理,同时结合国家对农产品、食品类可追溯监管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对葡萄酒产业链各环节的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将葡萄酒可追溯管理工作推向常态化,增加市场透明度。这既可以保护葡萄酒产品品牌,又能够保证葡萄酒流通秩序安全。5.4完善标准制度,保证葡萄酒管理规范。一是规范葡萄酒标准体系和产区管理制度,从严格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制度开始,强化源头监管,打击各种“傍名牌”现象,提高只有灌装能力和以贴牌、委托加工方式生产的企业市场准入标准条件;二是借鉴国外经验,完善葡萄酒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加强多部门协作打击假冒伪劣力度,加强生产前期、中期和后期不同阶段、不同部门的监管跟进,避免出现职能交叉和监管空白,保证监管合力;三是充分发挥国家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作用,推进葡萄酒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提高产销企业质量安全和自律意识,监管部门加大市场检查力度,结合葡萄酒质量追溯制度建立长效的质量安全跟踪监管办法,保证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创造公平、有序的葡萄酒产业竞争环境。5.5推行绿色生态,保证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行走葡萄酒生态产业链和葡萄酒资源循环利用发展的道路,促进葡萄籽油和白藜芦醇等医药保健产品、本土化酿酒酵母、葡萄酒专用复合酶、生物农药、配置饲料与基肥等相关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并整合苗木培育业、葡萄种植业、葡萄酒酿造业、葡萄其他产品加工业、酒庄酒堡与综合旅游业,以及原辅料、机械设备、包装业、制瓶业、物流运输业等葡萄酒生产相配套产业的各类资源,转变葡萄酒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9]。5.6引导科学消费,保证葡萄酒文化安全。各产区政府部门和有关行业组织应大力支持产区葡萄酒文化建设,制定产区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建立产区葡萄酒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产区企业间的互动交流以及产区整体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以产区集群、葡萄酒庄旅游等方式推介产区葡萄酒文化,宣传产区品牌、葡萄酒庄形象和优秀产品品牌,产区葡萄酒企业要主动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建设推广与本土地域文化、民俗民情相融合的特色葡萄酒文化,扩大产区和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引导葡萄酒企业从战略层面和企业长远发展角度进行葡萄酒文化传播,通过多元化、差异化的市场推广策略,积极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葡萄酒消费观念,培育并增强产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的形成,保证葡萄产业健康发展。

6结论

葡萄产业范文篇7

召开这次加快推进全市葡萄产业发展动员大会,主要目的是,动员各有关县区和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今年我市遭受了50年一遇的重大旱灾,全市1000多万亩耕有870万亩受灾,800万亩成灾,570万亩绝收;全市有280万人受灾,其中32万人无自救能力。俗话说“人定胜天”,但这是一个口号,实际上“人定”难以“胜天”,只有按照自然规律来调整结构、发展生产才是唯一的出路。总结我市农业的发展路子,就是要大力发展六大产业:一是要发展以乳肉兼用牛为主的畜牧产业;二是要发展以酿酒葡萄为主的葡萄产业;三是要发展以节水菜为主的蔬菜产业;四是要发展以杏扁为主的林果产业;五是要发展以张杂谷为主的杂粮产业;六是要发展以加工型马铃薯为主的薯产业。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研究如何适应自然规律调整农业结构、推动葡萄产业发展的问题。刚才,我们隆重举行了“*市葡萄苗木基地”挂牌仪式,参观了中粮长城桑干酒庄,玉成副市长对推进我市葡萄产业发展讲了很好的意见,请各有关县区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大力推进葡萄基地建设,积极引进葡萄酒企业,加快建设集葡萄种植采摘、葡萄酒酿造和葡萄酒庄园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葡萄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葡萄产业已经成为我市极具发展潜力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全市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是将我市地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必然选择。我市加快发展葡萄产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条件:首先,地域条件得天独厚。地域是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最先决的条件。我市具有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葡萄种植基地,桑洋河谷特别是怀涿盆地位于北纬40°左右,不仅是国内十大葡萄产区中最佳的葡萄产区,而且是世界公认的最佳葡萄栽培带,与法国的波尔多、美国的加州并称世界葡萄种植三大黄金地带。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特别有利于葡萄的生长;独有的丘陵山地、砂质土壤利于葡萄养分储存;气候干燥、夏季凉爽,使得葡萄的病虫害少、不易感染病菌,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具备生产酿酒葡萄的基础生态条件。这是其他任何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次,市场空间十分广阔。葡萄及葡萄酒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葡萄酒消费看,目前,国际上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为5.2升,而我国只有0.5升,不足十分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葡萄酒的需求量快速上升。近来国内葡萄酒的消费量每年都以6—8%的速度递增,据有关人士预测,到2015年我国葡萄酒人均消费量将接近1.5升,葡萄酒消费市场前景看好。从酿酒葡萄来看,全世界葡萄总产量的80%用于酿酒,20%用于鲜食、制干等;国内正好相反,葡萄总产量的75%用于鲜食,15%用于酿酒,10%用于制干等。酿酒葡萄发展前景巨大。同时,鲜食葡萄消费量也持续稳定增长,据专家预测,今后10—20年内,我国人均葡萄消费量将从目前的1.8公斤增加到3.6—4.0公斤,市场需求量将达到800—900万吨。再次,发展基础比较扎实。可以说,我市葡萄产业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我市葡萄种植面积已近30万亩,葡萄加工企业发展到33家(在建14家),并且拥有中粮集团这样的世界500强大型企业集团,有长城葡萄酒这样的世界级知名品牌;我市葡萄种植历史悠久,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具备了良好的种植基础;我们靠近京津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怀来葡萄节”为葡萄产业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宣传推介平台,围绕葡萄产业发展起来的采摘、酒庄休闲等服务业呈现上升态势,这些都为我市葡萄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是实现富民强市的有效途径。葡萄产业市场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在促进我市农民增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葡萄种植控制产量每亩年可达0.8吨左右,收入可达4000元,加工葡萄酒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万元。2008年,全市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29.7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销售收入9亿元。产业基地覆盖7个县区、70多个乡镇、8.6万农户、30多万农村人口,户均葡萄收入6600元。怀来、涿鹿两县重点村人均葡萄收入近万元,主产区种植户人均葡萄收入突破30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全市葡萄年加工能力达到17万吨,年产葡萄酒10.1万吨,销售收入13.88亿元,年创产值25亿元。仅怀来县葡萄酒产业年创产值近20亿元,对全县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60%以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葡萄产业还带动了葡萄酒瓶、酒具、纸箱、木塞生产及运输等相关企业快速发展。按照总体发展目标,到2013年,全市葡萄总面积达到100万亩,总产量达到80万吨,果农收入达到30亿元,葡萄酒加工能力提高到70万吨,葡萄酒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农户、企业和政府的收入将会成倍增长,成为既富民又强市的主导支柱产业。

(三)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是提高我市产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我市葡萄产业起步较早,但发展却较为缓慢,目前还没有做大做强做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植规模偏小。全市有100多万亩土地适宜种植葡萄,但目前种植面积却不足三分之一;二是投入不足。葡萄种植周期长,前期投资较大(每亩前期投入3000多元,不包括人工费用),在没有外部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农民自己投资有难度;三是生产企业少。尤其是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这样的大企业少,大部分企业只生产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四是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企业基本上采取直接面对个体农户的收购模式,质量不保证、价格波动大,没有形成诚信的相互制约关系;五是技术支撑不够,科技力量不足,尤其是基层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六是市场销售不稳定、产业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够强。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同志们的主观能动性还不够,特别是当前,国内葡萄产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地都看到了葡萄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都在加速发展。宁夏、甘肃、天津等葡萄产区专门出台了葡萄产业发展规划,都在围绕扩大种植基地、提升产业水平、打造知名品牌做文章。省内秦皇岛市葡萄酒企业迅速发展到40多家,省外山东烟台市葡萄酒企业已经发展到100多家,是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局(OIV)在中国唯一命名的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城。市场份额是一定的,谁拥有了知名品牌,率先把产业做大做强,谁就可以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占据竞争的主动权;反之,就会陷入被动、受制于人,甚至被淘汰出局。在这样的形势下,各有关县区和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市委“把劣势变为优势,把优势发挥到极致”的要求,把葡萄产业放在产业结构调整重中之重的位置,强化工作举措,全力推动落实,尽快做大做强。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切实加快我市葡萄产业发展步伐

今年5月份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的意见》,按照这个《意见》,今后五年,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种植面积将发展到100万亩,新增70.3万亩,其中酿酒葡萄将发展到70万亩,总产量达80万吨。葡萄酒加工能力提高到70万吨,葡萄酒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打造世界一流的葡萄栽培示范区和高档葡萄酒加工区。这是一项硬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当前要着重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一)整合各类资金,解决产业发展的投入问题。扩大葡萄种植基地,投资是关键。没有外部投入,靠农民自己发展,不可能快速推进基地建设。要抓住两方面资金,一方面要整合涉农资金。据测算,全市可种植葡萄的8个县区,每年可用于葡萄产业发展的农口资金近2亿元,其中可用于建设葡萄基地的资金1.5亿元,可用于扶持龙头企业的资金5000多万元。仅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一项,2008、2009两个年度,与发展葡萄有关的资金就达9000多万元。在市县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必须有效整合这些资金,解决葡萄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各有关县区和部门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摒弃部门观念,全力支持配合,充分利用部门资金倾斜支持葡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有关县区政府要拿出专门的扶持资金。推进葡萄产业发展,政府必须加强引导。市政府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葡萄产业发展,各有关县区政府也要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结合葡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从支农资金中列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葡萄产业发展。

(二)落实扶持政策,解决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要围绕扩大种植基地,制定和实施必要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激发农民种植葡萄的积极性。对在规划区域内新种植葡萄的农户,第一年由县区政府或林业部门通过集中采购,向农户提供优质苗木,第二年发放部分架材,总补助金额要达到每亩500元以上。农口资金较少的县区,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达到每亩500元的扶持标准。对葡萄产业龙头企业,市、县财政贴息贷款、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等要重点倾斜扶持,金融机构要全力给予信贷支持,市级金融部门每年贷款总额度不少于1亿元。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省级品牌的企业给予奖励,奖励标准按照《*市品牌建设成果奖励办法》的规定严格执行。对葡萄专业合作组织,要加强引导,大力帮扶。年销售葡萄5000吨以上的省、市级示范性葡萄专业合作社金融、财政等部门要在信贷、资金补助上给予重点倾斜支持。

(三)完善技术体系,解决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问题。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必须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一支过硬的专业技术队伍。一是要建立专门技术机构和网络。要依托市林科所抓紧成立*市葡萄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在怀来县、涿鹿县、宣化区依托当地林果科研机构设立三个县级葡萄研发推广中心。各相关县区要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确保满足葡萄种植户的技术服务需求。二是要研究适宜品种。品种决定质量,选择适宜的品种非常关键。由市葡萄科技研发推广中心牵头,尽快开展对葡萄发展县区的土壤测试,组织专家、科技人员进行论证,根据各县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制定详细的品种发展布局,做到因地选种,适地发展。三是要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要加强葡萄标准化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尽快制定和修订葡萄标准化、无公害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标准确定后必须严格执行,要加强产品检测,在主产区建立质量安全监测点,全程监测果品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从源头上杜绝质量隐患,提高葡萄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开展相关系列质量体系认证,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四是要搞好种植户培训。要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定期聘请葡萄栽培、植保等方面的专家,对农民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葡萄种植户学到适用技术,促进葡萄产业优质、高产、高效发展。

(四)培强壮大龙头,解决葡萄产业发展的市场问题。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葡萄的市场销路也是农民关注的核心问题。有了稳定的销路,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农民种植葡萄的积极性就会迸发出来。解决市场问题,总的要求是处理好“三个关系”,防止出现“两种现象”。“三个关系”就是:一要处理好加工生产能力与扩大种植面积的关系,防止因加工能力不足而出现大量滞销的现象,要宁可让企业“吃不饱”,也不能让农民卖不了;二要处理好产量与质量的关系,进一步理顺企业与果农的利益连结机制,以品质求生存、求发展;三要处理好招商引资、引牌与自己办厂、创牌的关系,既要发展本土企业,也要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防止“两种现象”就是:一要避免一哄而起。没有加工企业,一哄而起扩大种植规模,必然导致销路不畅,产业受损。二要防止推而不动。求稳怕难,推而不动,最终将一事无成。龙头企业建设是解决市场问题的抓手,为此,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引进。有关各县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用地、减税、免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葡萄加工企业,特别是要争取吸引法国拉菲、拉图、奥比昂、意大利班尼萨、奔富、班菲等世界级著名酒庄落户我市,进一步增强葡萄产品的加工消化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到2013年,要力争引进100个酒庄(堡),建设葡萄酒庄(堡)产业带,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葡萄酒庄(堡)集群。二是要抓存量。培优扶强现有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巨人企业”,进一步提高产业带动能力。重点支持长城、德尚、益利等省级龙头企业技改扩模,提高产能和产品质量。支持容辰庄园、沙城庄园等市级龙头企业研发和生产高档葡萄酒。加快中法、杰帝、贵族、瑞云、龙徽、华利等葡萄酒庄建设,确保2010年底前建成投产。三是要抓链条。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农户和企业间形成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给葡萄种植农户吃上“定心丸”。农户以基地入股,与企业签订合同订单,企业负责苗木、设施和技术指导,果农按照企业要求组织生产,靠入股分红获得收益,实现企业、农户双赢。同时,借鉴长城葡萄酒公司的经验,鼓励葡萄酒加工企业通过合理有序流转土地、开发荒山荒坡等方式,自己建立种植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四是要抓销售。酒用葡萄销售的关键是要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加工能力。有关葡萄种植县区要切实把发展和引进葡萄酿造企业作为解决葡萄销售问题的重点,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促进相关企业发展。鲜食葡萄销售要抓好市场建设,在怀来、涿鹿两县各建1—2个鲜食葡萄大型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各相关县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加快建设产地专业批发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保障鲜食葡萄顺利销售。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是我市农业产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各有关县区和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一是要加强领导。目前,市政府已经成立葡萄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负责全市葡萄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组织指导、督导调度等工作。各相关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尽快开展工作。怀来县、涿鹿县要整合现有葡萄产业管理机构,尽快成立葡萄产业促进局,进一步加强综合协调、组织指导和督导检查,协调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二是要明确责任。各相关县区要把推进葡萄产业发展纳入本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细化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扎实有序推进。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葡萄产业发展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级林业、质监、工商等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相应责任,其他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范围负责相应工作。市政府将把葡萄产业发展列入相关县区的重要考核目标,年终进行严格考核。市政府每年设立一定数额的奖励资金,对完成建设任务、取得良好成效的县区、单位、乡镇以及种植大户予以表彰奖励。

三是要强化协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尽其职,通力合作,共同推动我市葡萄产业健康发展。林业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全市葡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金融部门要扩大贷款规模,满足葡萄产业发展的贷款需要;水务部门要搞好葡萄产区节水灌溉等水利建设,保障生产用水;交通部门要抓好公路建设,切实解决葡萄产区道路交通问题;保险部门要调研制定葡萄保险政策,解除果农后顾之忧;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葡萄精深加工企业贷款给予贴息扶持;农委、发改、林业、农开、扶贫、水务等部门对葡萄种植基地和加工、贮存等项目建设,要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工商、税务、环保、质监、国土、科技等部门要强化服务职能,对葡萄产业积极扶持,营造公平、有序、和谐的发展环境,促进葡萄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同志们,推进葡萄产业发展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长远战略决策。能否扎实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为此,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狠下决心,真抓实干,奋力推进我市葡萄产业做大做强,为实现百万亩葡萄种植基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国庆和中秋佳节即将到来,借此机会,向大家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大家节日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全面加快我市葡萄产业发展步伐

——在加快推进全市葡萄产业发展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杨玉成

(2009年9月24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对全市葡萄产业发展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大力推进葡萄产业发展,为建设“百万亩葡萄基地”打下坚实基础。雪碧市长对我市葡萄产业发展十分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这次会议本来雪碧市长要亲自出席并做重要讲话,但由于临时安排了其它工作不能到会参加,所以委托周林部长、立友主席和我组织召开这次会议。会前,雪碧市长对推进我市葡萄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批示,一会儿将请立友主席宣读,请大家认真组织学习,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刚才我们实地参观了中粮长城桑干酒庄和月亮岛种苗基地,一会儿,周林市长还要做重要讲话,我先就全市葡萄产业发展讲三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进一步增强推进葡萄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推进葡萄产业发展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市葡萄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葡萄产业已成为我市具有引领导作用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截止去年底,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9.7万亩,种植基地覆盖怀来县、涿鹿县、阳原县和宣化区等9个县区,种植品种发展到150多个,年产量达24万吨,形成了沿永定河流域55公里长的“百里葡萄长廊”,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葡萄基地之一。随着葡萄种植面积的扩大,葡萄酒生产企业蓬勃发展,全市已发展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怀来德尚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涿鹿益利葡萄酒有限公司、中法葡萄庄园等加工企业33家,年加工能力达17万吨,年产葡萄酒10.1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3.88亿元,形成了8大品牌、50多个品种的葡萄酒产品。2008年,全市葡萄产业产值达到25亿元,果农的葡萄鲜果收入近7.5亿元,户均葡萄收入6600元。葡萄产业还带动了葡萄酒瓶、酒具、纸箱、木塞生产及运输等相关企业快速发展。

前段时间,黑龙江大庆市农业考察团由主管市领导带队,先后四次到我市考察,把葡萄产业作为考察重点,认真学习了我市的经验。这一方面说明我市葡萄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对我市的鞭策和激励,此外还充分说明葡萄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力发展葡萄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富民强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市发展葡萄产业具有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产业基础,丰富的土地资源为进一步扩大葡萄种植面积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大的市场空间为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企业和农户发展葡萄产业的积极性高涨,这些有利条件为我市加快葡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各县区、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分析面临的各种有利条件,增强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大力推进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突出重点,快速推动全市葡萄产业发展壮大

我市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无霜期短,发展葡萄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葡萄种植集中的怀涿盆地是世界公认的葡萄栽培最佳区域,与法国波尔多、美国加州并称为世界葡萄种植三大黄金地带。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葡萄酒市场逐步扩大。从气候特点、土壤特性和市场条件来分析,我市葡萄产业发展具备了做大做强的条件,为此,各县区要明确发展思路,深入谋划好产业发展,精心组织实施,全力推进葡萄产业发展壮大。

(一)扩大基地规模,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要稳步扩大基地规模。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稳步扩大基地规模。在今年已发展3.7万亩的基础上,经过四年努力,全市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左右。2010年新发展11万亩、2011年新发展17万亩、2012年新发展24万亩、2013年新发展13万亩。到2013年怀涿地区85万亩,其它地区13万亩。其中酿酒葡萄达到55万亩左右,酿造和鲜食兼用葡萄达到17万亩左右,专用鲜食葡萄达到26万亩左右,尽快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百万亩优质葡萄种植基地。

二是要完善技术服务体系。葡萄产业发展技术非常关键。我市葡萄产业科研技术比较成熟,当前要依托市林科所尽快成立*市葡萄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在怀来县、涿鹿县、宣化区依托当地林果科研机构设立三个县级葡萄研发推广中心,分别进行酿酒、兼用、鲜食葡萄栽培的土壤测试、品种发展布局以及标准化无公害种植技术等的研究推广。依托县乡林业站,健全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进行全程技术服务,引导农民按照无公害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实行标准化生产。

三是要确保种苗供应和质量。未来几年发展任务繁重,今年已到9月份,时间紧迫,下一步有关各县区、各部门要尽快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为明年、后年打好基础。按照全市葡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要加快怀涿葡萄主产区大型葡萄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尽快引进培育推广一批优质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葡萄品种的良种率和优良品种的种苗供应能力。市、县林业部门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考虑、提高品质、确保质量”的原则,对新增基地的品种选择和苗木使用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供应、集中发放。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育苗设施、场圃草地、农户自育林等多种途径积极做好苗木准备,确保新增葡萄基地种苗满足供应。

四是要强化葡萄科技培训。要充分利用冬春季农闲季节,大力开展“百千万”培训工程,即市级培训100名县级专业技术人员,县级培训1000名乡级技术骨干,乡级培训10000名村级技术能手。要积极与国家、省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定期聘请和组织专家对农民进行现场技术培训、指导。同时借助“提高农民素质大培训”等活动,发挥农广校、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特色农业产业科技传播站等机构和平台的培训功能,对农户开展行之有效的技术培训服务。

(二)培强壮大龙头,增强产业支撑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通过多方努力,我市已与法国拉菲、拉图、奥比昂、意大利班尼萨、奔富、班菲等世界知名葡萄酿酒企业确立了合作意向。在已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巩固已有的工作成绩,争取吸引这些酿酒企业落户我市。同时,要积极对外招商引资,争取更多的葡萄加工、酿造企业到我市投资置业,积极支持酿造龙头企业开发冰葡萄酒等国际市场畅销的高端新产品,力争打入高端消费市场。怀来、涿鹿、阳原、宣化等重点县区,三年内至少引进1家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的葡萄酒加工企业和多家葡萄榨汁企业,相关县区也要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葡萄产品的加工消化能力,形成与全市葡萄产量快速增加相适应的加工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葡萄销售问题,形成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葡萄加工、销售格局。

二是要培强壮大龙头企业。要积极鼓励现有葡萄加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要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葡萄酒生产企业和葡萄基地协调发展,增强产业整体效益和竞争能力。要大力支持长城、德尚、益利等重点省级龙头企业进行技改扩模,提高产能和产品质量;支持容辰庄园、沙城庄园等市级龙头企业研发和生产高档葡萄酒;加快中法、杰帝、贵族、瑞云、龙徽、华利等葡萄酒庄建设,确保2010年底前建成投产。

三是要积极拓宽销售渠道。要积极扶持葡萄加工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在稳定我国北方市场的基础上,通过设立连锁店等形式积极开拓南方市场。在怀来县沙城镇规划建设品种齐全、规模适度、管理科学的大型现代葡萄酒专业批发市场,力争2012年投入运营。要在葡萄主产区建立和完善小型产地批发市场,在怀来县、涿鹿县等县区建设一批鲜食葡萄大型产地专业批发市场,配套建设一批鲜食葡萄储藏库,实现优质鲜食葡萄全年供应,力争到2013年把怀涿地区打造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鲜食葡萄销售、贮运中心。

四是要大力加强质量监管。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葡萄标准技术规程,积极推广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加强对葡萄产业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从种苗培育到葡萄酒生产全过程实行质量监管,严格控制各种污染。要指导葡萄酒加工企业严格贯彻执行《葡萄酒质量标准》和《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效益水平。以市果品质量检测检验站为龙头,建立和完善葡萄种植县区的葡萄质量检测机构,逐步建立起覆盖重点葡萄产区的、功能完备的葡萄质量检测机构网络体系。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在怀来县组建省级葡萄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高本地产品质量评价的公信力。

(三)完善发展模式,提升产业水平

一是要大力推广合作社模式。要积极探索建立企业与农户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农户和企业间形成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加快发展葡萄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到2013年,力争使全市60%以上的葡萄种植基地纳入合作社运行模式。重点培育怀来众诚葡萄专业合作社、涿鹿县惠农葡萄专业合作社、阳原县田园葡萄专业合作社等省级示范社加快发展。对运作规范,带动能力强,年销售葡萄5000吨以上的省、市级示范性葡萄专业合作社,金融、财政等部门要在信贷、资金补助上给予倾斜支持。

二是要大力推广股份合作制模式。鼓励农户以基地入股企业,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企业负责提供苗木、水利设施建设和技术指导,果农按照企业要求组织生产,靠入股分红获得收益,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农民收益上实现双赢。

三是要大力提倡企业基地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合理有序地流转土地、开发荒山荒坡等形式,自建原料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推行“良好农业规范”管理,进行GAP或有机认证。到2013年,力争使企业自建基地面积达到全市葡萄种植总面积的30%。刚才我们参观桑干酒庄时,中粮集团领导介绍了企业自建基地的经验,希望各县区认真学习借鉴,积极鼓励企业自建种植基础,以保障原料品质。

(四)加快品牌培育,提高产业效益

一是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要加大对“中国葡萄之乡”、“中国葡萄酒之乡”、“河北省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县”、“河北省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乡”、“沙城地区葡萄原产地地域保护”、“宣化牛奶葡萄地理商标保护”和长城、益利、德尚庄园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推介,扩大我市葡萄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要争创品牌提高效益。要整合现有葡萄酒产品品牌,支持长城、益利、德尚、中法等葡萄酒加工企业培育、包装、申报国家和省级品牌,加快培育“益利”等葡萄酒品牌争创省著名商标。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省级品牌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鲜食葡萄的品牌打造和宣传力度,重点抓好“宣化牛奶葡萄”、“新世纪红地球葡萄”等品牌,树立品牌形象,增加产品效益。同时加强产区整体宣传,突出产区特色品牌,打造国际性、多元化的产区文化,进一步提高我市优质葡萄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声誉。

三是要全力扩大葡萄文化的品牌影响。怀来、涿鹿、宣化等葡萄重点生产县区要充分发掘葡萄产业的文化内涵,积极与酒庄、酒堡联合,举办好葡萄采摘节、文化节等活动。怀来县要作为葡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葡萄采摘暨葡萄酒节的包装和推介力度,提升国内、国际影响力,力争用5年时间,把葡萄采摘暨葡萄酒节办成全国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商业性葡萄节;同时要积极实施好东花园镇葡萄酒会所中心建设,力争建成集科研培训、展览展示、文化交流、商务休闲为一体的京西北最大的葡萄酒庄(堡)会所中心。以怀来县东花园镇、小南辛堡镇、瑞云观乡和涿鹿县温泉屯乡、五堡镇为重点,引进100个酒庄(堡),建设葡萄酒庄(堡)产业带,尽快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葡萄酒庄(堡)集群,进一步扩大葡萄产业的影响力。宣化区要充分利用千年葡萄产业文化,加快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合作,大力发展葡萄采摘等特色旅游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葡萄产业文化品牌。

三、抓住时机,切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从明年开始全市葡萄产业就要步入快速发展期,今年需要做好所有的基础和准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要做好发展规划。前段时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我市葡萄产业提出了整体的发展思路,各县区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分解细化完善。市林业部门要加快制定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葡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基地上规模、加工上档次、产业大发展的思路,综合考虑葡萄种植、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关键环节,明确近期、远期发展目标,规划好酿酒葡萄、鲜食葡萄种植基地与品种布局,葡萄酒加工和酒庄酒堡布局,葡萄及葡萄酒市场建设布局。要聘请专家对规划进行评审和论证,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各县区也要针对各自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确保葡萄产业发展有序推进,避免大起大落。

二是要搞好苗木繁育。按照明年新发展11万亩的计划,今秋明春需培育苗木5000多万株。为了做好苗木繁育工作,当前各县区、各部门要尽快落实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做好苗木基地选址、育苗企业招标、优选适栽品种、选择采穗园地等前期准备工作。为保障种苗生产的前期投入和育苗企业利益,市葡萄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协调企业和用苗县区,确定需苗品种、数量,签定培育和供货合同,预付苗木定金,实行订单生产,做到按需生产、适销对路。同时,各县区在预订的基础上,也可利用现有育苗设施开展苗木自育,确保种苗供应和苗木质量。

三是要抓好地块落实。各县区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广泛宣传、群众自愿”的原则,认真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尽快组织乡镇、村做好葡萄种植地块的落实工作,把明年的规划任务落实到乡、镇、村,落实到田间地头、具体地块。要组织科技人员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发展品种,做到因地选种,适地发展,实现葡萄生产良种化、区域化。同时,要备好架材、肥料,开展定植挖沟,做好栽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明春葡萄种植打好基础。

葡萄产业范文篇8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又要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

过去我们发展过日光温室产业,也发展过葡萄产业,这两个产业都没有做大。为什么又要发展,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比较复杂。我们的一些干部群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甚至我自己,起初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到位。今年市上组织到新疆、重庆和武威考察,对我触动很大。吐鲁番近郊有一个乡镇,全镇的土地全打了温棚,面积近2万亩。武威凉州区过去历年共打了5万亩温棚,去年一年打了1万亩,武威市认为力度还不大,**年又下达了4800亩的打建任务。凉州区计划要用3至5年时间打20万亩地的温棚,他们抓现代农业就抓温棚,目标非常明确。有的同志可能认为我们重新启动日光温室产业是“胡折腾”,这也难怪,我们的一些同志出去看的不多,又没有认真学习,难免眼界不宽。我们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我们在座的都认为这个事情不好,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肯定形不成合力,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为什么又要发展日光温室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

1、我县农民增收面临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从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看,最近几年,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29元,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我们丝毫也不能沾沾自喜,从前天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通报的情况来看,**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50元,增长7.32%,在全市7个县市区中排名第六位,在5个农业县市区中排名倒数第一。去年城乡居民人均存款敦煌达到3万多元,我们**只有7千多元,我们与敦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产业效益上有差距,敦煌有一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1万元,在全市是首例,这个村种的就是葡萄。由此可见,各县市区之间正在你追我赶地抓发展,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步伐,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从我县农业发展的内在潜力来看,近年来我县农民增收主要依靠棉花。虽然在培育新兴后续产业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看,目前我们培育的这些新兴后续产业或者规模小,或者效益低,或者市场波动大。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生产技术落后等因素,依靠棉花产业挖掘潜力,促进增收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要实现我县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农民收入的大增加,使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必须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调整思路,大力培育新兴后续产业。县上作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决策,提出了主攻万元田,扩大5000元田,普及2000元田,改造千元田的要求。如何主攻万元田,从市场前景、比较效益和我县实际看,最理想的选择就是发展日光温室、葡萄产业和对外制种。各乡镇要给农民群众讲清楚这个道理,我们之所以要主攻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没有其它原因,就是因为这两大产业能实现万元田,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2、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农民种什么是农民的自由,应当由市场来调节,由农民来选择。这种观点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先进的,其实是非常片面的。我国自2002年加入WTO到现在经过了五年时间,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有了很大发展。但完整严密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彻底形成,特别像我县农村,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农民在思想认识、生产技能、经营理念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推进我县农村经济市场化,还需要坚持“两手抓”,即市场这一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一只“有形的手”双管齐下。在一些高产高效新产业的发展上,政府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市场好,但农民不发展,这就要靠政府这个有形的手来组织、来引导。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就是这样,这两项产业一次性投入大,技术含量和市场化程度要求较高,只有科技助推,才能形成规模,只有形成规模,才能产生好的效益。靠农民自发地发展,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是不可能做大做强的。当前农民群众的素质决定了发展重点产业必须由政府采取措施强力助推。各级干部必须认清这一点,自觉克服片面认识,把组织和带领群众打建日光温室、发展葡萄产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3、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是我县农业和农产品抢占市场的现实需要。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抢抓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机遇,抓紧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以求在市场上形成“先声夺人”的品牌效应。我们周边的武威、敦煌、新疆等地已经在这方面先行了一步,玉门市、肃州区也在这方面全力以赴地做工作。周边地区的日光温室产业和葡萄产业在我们之前已经发展起来了,已经在广大消费者心中初步形成品牌效应。我们发展这些产业的难度已经加大了,如果我们再不发展,等以后想发展的时候,根本无法自主地开拓市场。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广大农民深刻认识这一道理,积极行动起来艰苦创业,掀起一场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的新高潮。使我县的日光温室产和葡萄产业赶上周边地区发展的步伐,从而形成市场优势,占领酒嘉地区和两大部队基地的部分市场。

4、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是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市委对这项工作也提出了很高的目标要求。昨天市上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会上李沛文书记及朱维繁副书记、王喜成副市长分别作了讲话,并与县市区签定了责任书。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年农村工作突出的任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二是统筹城乡发展。这里我重点通报三个方面情况:第一,**年责任书考核的情况。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签定的责任书考核共有五项,其中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我县是第二名,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是第四名,水利工作第三名,林业生产建设第四名,农村公路建设第三名。这说明**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是扎实有效的,但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需要我们进一步认清面临的严峻形势。第二,市上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要求。市上要求今后要继续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要求,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品种布局上要以附加值高的产业为主,积极发展高效田,力争达到户均1亩万元田,人均一亩3000元田的目标。今年全市要发展以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制种为主的万元田1万亩。第三,**年市县责任书的主要内容。农业增加值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这两个数字均比我们人代会确定的目标要高。现代农业发展上,新建日光温室800亩,葡萄产业发展2000亩,发展规模养殖户1700户,新增滴灌节水3500亩,其中农业节水1000亩,生态节水2500亩,安装智能水表200台,完成8100人的安全用水改造任务。植树造林1.1万亩,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830人,劳务输转1.75万人,其中有组织输转7300人。硬化居民街道30个,26公里。新建和改造居民点2000户,新建沼气池500户。县上作出打建日光温室、发展葡萄产业的决定,不是别出心裁,而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当前,农民增收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是我们农业和农村工作最大的大局。各级干部都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推进这项工作。广大农民要从改变生活现状、建设全面小康生活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把发展日光温室产和葡萄产业变成自觉行动。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推进困难

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是高产高效、造福群众的产业,但是为什么推进起来难度较大,我想主要原因是资本投入高,穷人干不起;技术要求高,愚人干不起;市场品位高,没知识的人干不起。最根本的还是思想认识问题。因此,发展这两项产业,必须首先推进思想解放,促进观念转变。当前要重点克服“四怕一靠”的不良倾向:

1、克服怕失败的思想。日光温室产业和葡萄产业我县以前都搞过,但始终没有真正搞起来。特别是前些年成片的日光温室被推倒,造成了一些债务纠纷,引起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在一些干部群众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探究以前我县日光温室产业受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权不清。在过去打建日光温室的过程中,政府在投入上大包大揽,温棚建成后交给农民经营,经营者对温棚的态度是“别人的娃娃不心疼”。种好了,就收一把,种不好,与自己也没有多大利益关系,缺乏经营管理的责任感,导致了这一产业的不景气。二是机制不顺。温棚虽然打起来了,但土地经营权还处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上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土地承包者就要提出收回土地的要求,而温棚经营户也因为土地经营权不是自己的而对温棚的经营缺乏长远打算,致使产业的发展缺乏根本性动力。三是技术跟不上。许多农户因为不会选择品种、不能熟练运用种植技术、不能有效解决病虫害问题,致使温棚种植效益低下,因此在近些年棉花价格上涨后,纷纷把精力转到了棉花产业上。四是干部的问题。日光温室建成后,服务工作不到位,温棚效益上不去,经营惨淡,把费了千辛万苦打起来的温棚又推倒了,这主要是我们的一些干部目光不够长远,没有一届接着一届干的耐性。从今年起,要认真吸取教训,一要明确产权,二要搞好土地流转,三要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效益,四要适度向种植能手集中,切实让温棚种植户吃上“定心丸”,取得好收益。各级干部群众应当敢于正视现实,认真从过去发展温棚的教训和成功典型中总结经验,找准症结,制定对策,以新思路、新举措来推动日光温室产业的新发展。不能过去出现了波折,就采取躲避的态度。过去没搞好,现在纠正过来,这是我们各级干部起码的勇气。

2、克服怕受苦的思想。几千年以来,**农民过惯了半年忙、半年闲的日子。现在形势变了,但一些农民的这种传统习惯没有变。特别到了冬季农闲时节,仍然热衷于“老婆孩子热坑头”,习惯于在家中享清福。他们觉得打日光温室,搞反季节生产太苦太累,没有浪门子、晒墙头、打扑克舒服。他们觉得种植日光温室,搞精耕细作太麻烦,很“熬人”,不如大田种植,大水漫灌,粗放式生产来得省事。这种思想是一种典型的“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如果这种思想不及时改变,我们农民的生活条件肯定会出现倒退。各乡镇应当组织开展一些评比竞赛活动,树立一批勤劳致富、兴家立业的典型进行宣传和表彰,搜集一些贪图清闲、不思进取的典型进行鞭策和教育,特别注意发挥广大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广大农民中形成勤劳致富为荣,贪图安逸为耻的浓厚氛围。

3、克服怕顾不过来的思想。当前,我县多数耕地种植棉花,棉花采摘的时候,正是种植日光温室的时候,棉花产业和日光温室产业之间争夺劳力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干部群众怕日光温室打建成了以后,既要采摘棉花,又要经营温室,时间和精力顾不过来。这种担心是合情合理的。一家两三口人,种了温棚,就种不了棉花。但只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问题还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各乡镇要多做工作,引导农民突破思维定势,以更加灵活地办法解决这一冲突。积极引导打建了温室的农户,把其他耕地租赁出去,腾出精力和时间来经营管理日光温室。以1亩日光温室7000元的收入计算,经营好两亩日光温室,就可实现10亩棉花的收入,加上租赁土地所得的收入,总收入远远高于单种棉花的收入。这样既发展了日光温室产业专业化生产,又促进了土地流转。对于土地流转的问题各级要高度重视,积极进行组织引导,搞好服务,帮助农民建立合法手续,促使依法合理流转。

4、克服怕“造病”的思想。一些群众认为,温棚中温度高、湿度大,在里面劳动久了会得皮肤病、关节炎。这种担心是没有充分的科学道理的。从县外看,新疆、武威、肃州、玉门和我们气候干湿条件差不多,但这里的群众就没有这种担心,发展日光温室的积极性很高。从我县看,许多种温棚的群众并没有得上皮肤病、关节炎,而没有种温棚得上皮肤病、关节炎的群众却不少。医疗卫生部门要做专门调查,准确了解种温棚得了病的有多少,没得病的有多少,分别占多大比例,用事实来对群众进行正确引导,讲明科学道理,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同时,认真总结一些好的预防办法,教会农民如何在温棚种植过程中科学保健。

5、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从我们**农业发展的历史看,以前的农民是“只要自己奉献,不要政府投入”。近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许多农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了“只要政府投入,不要自己奉献”。对于发展问题,特别是一些新产业、新项目,抱着“你不投入,我不建设;你不扶持,我不发展”的消极态度。等靠要的思想十分严重,今年打建日光温室,政府投入是少不了的,但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大包大揽。并且这种投入政策也不可能长期存在,在日光温室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我们就会逐步减少投入比例甚至完全取消投入政策。各乡镇要引导广大农民朋友抢抓政策机遇,自觉克服等靠思想,及时享受政府财政补贴的阳光,及早把自己的优势产业发展起来,为进一步发家致富打好基础。

第三个问题:如何推动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1、强化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针对一些干群众患得患失、思想不够统一的现状,要把宣传教育发动工作作为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的突破口来抓,采取多种有效形式,纠正思想偏差,转变思想观念,消除思想顾虑,把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一要走下去讲。农牧、科技部门和各乡镇,要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组,深入乡村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做工作。给群众讲政策、讲思路、讲技术,搞好算帐对比和典型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调动农民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的自觉性。二要请进来教。聘请外地日光温室经营能人或省内外专家来前来考察指导、讲课培训,定点、定期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提高认识。三要带出去学。积极组织乡镇的党政主要领导、技术骨干、农民技术员和广大农户,到外地学习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的先进经验,开阔眼界,坚定信心和决心。特别是要到敦煌学葡萄种植经验,到武威学温室打建和管理经验。四要媒体上播。新闻宣传部门要积极主动和农牧、科技部门加强衔接,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开设专栏,持久深入地向农民宣传日光温室产业的生产经营知识,大力宣传日光温室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激发群众打建日光温室的积极性。

葡萄产业范文篇9

大家好!这次由中粮烟台葡萄酒有限公司联合酿酒工业协会和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举办的中国首届葡萄酒培训师高级进修班,是我国葡萄酒界的一件大事,是葡萄及葡萄酒产业蓬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葡萄酒界技术水平、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速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手段。在此,我代表蓬莱市委、市政府,对此次葡萄酒培训师高级进修班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和江南大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参加进修班的各位领导、嘉宾、同学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蓬莱市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濒临渤、黄二海,总面积1123.1平方公里,45万人口,海岸线长60公里。

蓬莱是著名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驰名中外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蓬莱阁,有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水军基地━━蓬莱水城,有民族英雄戚继光表功祠和戚氏牌坊,有亚洲最大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蓬莱有“海市蜃楼”奇观和“八仙过海”美传,有山海自然风光和百里黄金海岸,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

蓬莱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蓬莱港旧称登州港,唐代时就与泉州、扬州和交州(即宁波)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港,日本第一批遣唐使就由此登陆到西安,近代又成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之一。目前已开通至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线。

蓬莱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蓬莱一名源于2138年前的汉武帝时代,从唐贞观年间至民国初期,蓬莱一直是胶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

受中粮长城、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和江南大学的邀请,我代表蓬莱市委、市政府,将蓬莱发展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与各位领导、专家及同学交流一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一个问题,当前葡萄与葡萄酒产业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

葡萄酒是一个传统的产业,其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漫长,人类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饮用葡萄酒;葡萄酒也是一个朝阳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在中国,葡萄酒产业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成长性最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在全国100个工业行业利税率排名中,葡萄酒排第7位。2004年,我国葡萄酒产量36.73万吨,同比增长14.7%;销售收入74.34亿元,同比增长17.06%。高额的回报率,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介入其中,葡萄酒产业已成为国内新的投资热点。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葡萄酒消费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了1000美元,消费结构开始大幅度、快速升级。消费结构升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表现在酒、饮料等饮食消费上,葡萄酒需求量也与日俱增,表现尤为突出。从1997年到2004年,全国葡萄酒消费量从10多万吨增加到36.7万吨,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对比发达国家,中国葡萄酒总量不足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一家企业的年产量,特别是人均指标,差距更大。世界葡萄酒人均消费量为7.6升,欧洲主要葡萄酒生产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达到60升,而我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为0.5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欧洲平均水平的1/120,距离国家有关部门预计的人均消费1.5升的远期规划相去甚远,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专家估计,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国葡萄酒市场将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是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葡萄酒行业一直都受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酿酒行业调控力度,对酿酒行业实行“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粮食酒向果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葡萄酒兼具发酵酒和果酒两大特征,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为葡萄酒产业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去年,国家禁止半汁葡萄酒的生产销售,使占据三分之一市场的半汁葡萄酒退出历史舞台。近期,市场准入制度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规范了葡萄酒行业秩序,促进了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经济一体化的机遇。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葡萄酒关税由过去的65%下降到14%,国外葡萄酒企业和产品加快进入我国。他们的进入,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精湛的技术工艺、成功的种植模式,更重要的是加速了我们与世界葡萄酒的接轨、融合,提升了发展水平。目前,国内各类葡萄酒企业纷纷与国外品牌开展多层次的技术合作与资本合作,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更是今后葡萄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个问题,蓬莱发展葡萄及葡萄产业的比较优势

好的葡萄酒是种出来的。好葡萄决定好葡萄酒,而葡萄品质优劣是由产地决定的。蓬莱是“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亚洲,也是发展酿酒葡萄最具条件、最具特色的产区之一,所产葡萄品质优良,适合酿造顶级葡萄酒。

一是区位优势。蓬莱位于北纬37°附近,处于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尤其是顶级海岸葡萄生长的黄金纬度。蓬莱濒临渤、黄二海,海岸线长60公里。海岸葡萄的优势,在国内乃至亚洲独一无二。在葡萄生长的季节,湿润的海风,赋予了海岸葡萄特有的品质。尤其是蓬莱地势南高北低,有“胶东屋脊”-艾山、崮山(牙山山系),在葡萄成熟的关键季节,南部群山可将大部分水汽阻挡,形成适应葡萄生长的独特的“海洋性小气候”。同时,蓬莱境内多丘陵、山地,土壤中性偏酸,以棕壤土最多,质地较粗、砾石含量高,但土质较轻、透气好,矿物质含量丰富。这些条件,完全符合优质海岸葡萄的“3S法则”,即:阳光、沙砾、海洋。

二是气候优势。蓬莱属北温带季风区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利于酿酒葡萄的种植。蓬莱年日照时数为2825.1小时,葡萄生长季节日光能系数IH为7.66,年平均降水量618.6mm,年平均气温12.5℃,年有效积温4488℃,全年无霜期216天,非常适宜葡萄生长。受海洋性气候影响,9月下旬和10月中旬雨量偏少,水热系数(K值)分别是1.29和1.14,采收期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度的积累,从而生产出高品质的酿酒葡萄。在这些条件下种植的葡萄糖酸协调,酿出的葡萄酒酒香馥郁,口感清爽,尤其是高档干酒回味十足。

三是产业优势。蓬莱从清代就开始种植葡萄,果农具有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生产的葡萄品质优良,在我国葡萄种植行业具有较高的地位。特别是在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拥有一大批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产业群,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聚集了大量的既有葡萄酒知识,又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队伍以及营销方面的人才,为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人文优势。世界上著名的葡萄酒产区大多是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区域。蓬莱恰恰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富集的城市,不仅在胶东半岛,即使是在中国,乃至亚洲,也颇具盛名。在21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史中,蓬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并且一直是中国对外交流最广泛,开放程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因此,在中国葡萄酒产区中,蓬莱是最有人文资源、最有条件打造葡萄酒文化品牌的城市。

第三个问题,蓬莱市培植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战略措施

近年来,我们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将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做为“百年立市”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全力打造“中国葡萄酒名城”,目前已成为国内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最快的区域。共发展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8万亩,拥有葡萄酒企业45家,葡萄酒生产能力达到8万吨。

一是大力引进龙头企业。近几年,我们按照“政府引导、专家参与、企业运作”的思路,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各种资源,瞄准国内外知名的葡萄酒企业进行招商。短短几年时间,成功引进了16个葡萄酒加工企业,总投资达13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6个。中粮长城、南王山谷酒庄、新天国际、金六福香格里拉、华东百利、菲律宾康达、意大利罗迪、德国阿尔玛、英国登龙、法国瑞枫奥塞斯等10多个大的葡萄酒项目相继落户,舞起了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龙头,使蓬莱成为中国知名葡萄酒企业聚集度最高的城市。

二是积极推进葡萄种植基地建设。“七分种植、三分酿造”。为进一步提高葡萄质量,我们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种植的标准化、区域化和规模化为标准,切实加大葡萄种植基地的建设。在葡萄基地建设中,主要采取了三种模式。一是“中粮模式”。以中粮长城、金六福香格里拉、菲律宾康达为主要代表,基地面积达2.5万亩。由企业租用农民土地,建立农业车间,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按照工厂化的方式组织农民进行集约化生产。二是合作社模式。以北沟供销社为代表。北沟供销社上联天津王朝公司,下联农户,建立了葡萄合作社,农户以葡萄园入股,由供销社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收购,年底进行分红。目前,合作社模式的葡萄基地面积达1.5万亩。三是订单模式。由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合同,按保护价收购。目前,订单模式葡萄基地达4万亩。

三是着力打造蓬莱产区品牌。产区品牌是蓬莱发展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最大优势。为进一步提升蓬莱产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我们充分发挥“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的优势,把“海岸葡萄酒”做为产区的最大亮点,全面引进世界著名葡萄产区的管理规范和发展理念,抓好苗木培育、区域种植、质量控制、品牌宣传、行业管理。一是推行标准化种植。全面推行品种区域化、栽培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品种选择、苗木培育、栽培模式、施肥浇水、农药使用、采摘时间、产量控制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蓬莱市酿酒葡萄种植规范标准》和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标准进行操作,不断提高葡萄品质,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葡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二是强化行业管理。规范的行业秩序是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品出问题,就有可能给一个产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为此,我们成立葡萄与葡萄酒局及葡萄酒行业协会,联合30多个厂家,了旨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葡萄酒生产秩序的《蓬莱葡萄酒质量宣言》,制定出台了《葡萄及葡萄酒行业生产管理办法》,抬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有力地维护了蓬莱产区的品牌,确保了蓬莱原产地域保护认证的权威性。三是进行全方位整体宣传。从去年开始,我们依托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和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连续两届举办了中国·蓬莱国际葡萄酒周活动,并发起成立了由七个国家海岸产区参加的世界海岸葡萄组织,全面提升了蓬莱产区知名度,全力打造“中国葡萄酒名城”和亚洲乃至世界葡萄酒名城。

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迅猛发展,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就业增加,为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首先,从农民获得的收益看,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将大量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农民不离乡离土,就可以获得比外出打工多得多的收入。目前,全市基地农户达到3.7万户,仅此一项,年可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左右。农户种植葡萄,每亩净收入可达4000元,比种植农作物高了15倍左右。在企业基地工作的农户,年收入高达1.7万元。最近,我们已经对全市范围内适合种植葡萄的35万亩土地进行了规划布局,这个目标如果实现,预计全市葡萄基地农户可达15万户左右,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近20亿元。其次,从企业获得的收益看,以中粮烟台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投产4年,主要经济指标连年翻番,去年实现利税1.4亿,上交税金8100万元,人均利税100万元、人均纳税近60万元。今年,该企业销售收入可达到6亿元,利税1.8亿元,上交税金1.2亿元。三年内,该企业销售收入可达到13.6亿元,利税6亿元,纳税3亿元。第三,从政府获得收益看,去年,全市葡萄酒企业实现利税3亿元,上缴税金1.5亿元。三年内,全市葡萄企业利税可以达到9亿元,上缴税金可以达到6亿元左右。

第四个问题,蓬莱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蓬莱产区不仅具有种植优质葡萄的天然优势,而且可以种植葡萄的地域很广,无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都适合种植葡萄。据初步统计,境内适合种植葡萄的土地达60万亩,并且这些区域还具有独特的小气候,可以酿造出不同个性、各具特色的葡萄酒。蓬莱的土地和气候特征决定了蓬莱未来葡萄及葡萄酒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今后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就是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的优势,瞄准“中国葡萄酒名城”、“亚洲葡萄酒名城”乃至“世界葡萄酒名城”的目标,全力打造世界顶级葡萄酒产区,走精品之路、走高端之路,突出葡萄酒的个性化发展,生产具有蓬莱特色的顶级海岸葡萄酒。我们的目标是,到2007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基地15万亩,形成15-20万吨葡萄酒生产能力的产业规模;到2010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基地25万亩,形成25-30万吨的葡萄酒生产能力的产业规模,真正让蓬莱产区成为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标志性区域。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完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链条,依托蓬莱18公里葡萄长廊、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葡萄酒文化,大力发展葡萄酒旅游,让每位游客都能享受到优美的田园风情、品尝各式美酒和学习葡萄酒酿造方法,真正使蓬莱旅游变成“仙境之旅、美酒之旅”。

葡萄产业范文篇10

一、以特色葡园为基础,开辟产业差异化发展之路

1、启动酿酒葡萄适栽品种选育工作。依托与意大利农业研究院及大学合作建立的葡萄苗木观察圃以及与法国合作建立的苗木公司,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同时,结合我市现有的、表现良好的品种,选育代表产区特色的酿酒葡萄品种,实施以葡萄品种创新驱动产区发展的战略。

2、推广优质酿酒葡萄种植户保险补贴。会同财政、保险公司、气象局等相关部门,明确责任,职责分工,确定保险条款及切实可行的运作方式,对全市投保的企业及散户情况调查摸底登记造册,为投保意向的企业及散户办理相关手续,确保葡萄保险工作顺利进行。随时关注天气,为企业及种植户提供极端天气预报,协助办理理赔手续,尽量减少损失。

3、推进葡萄园分级管理。我市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正处于进一步提升阶段,亟需与世界接轨,建立一个适应新形势的分级管理规定,最终形成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计划参照勃艮第葡萄园的分级管理,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从葡萄品种、土壤条件、葡萄产量、修剪方式、施肥灌溉、葡萄酒生产工艺、储存方式和瓶型商标等入手,探讨产区葡萄园分级管理规定。这个规定的出台必将对中国葡萄酒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调整葡萄种植扶持政策,向树龄长、葡萄生长良好的企业自有标准化基地倾斜。通过对已建成的自有标准化基地进行备案,掌握全市已建成基地整体情况;按照《市酿酒葡萄种植技术标准》,从面积保全性、葡萄生长状况、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对符合标准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

5、探索更为科学的栽培管理模式。结合本产区的自然条件,在土肥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探索,引导企业采用生物方式解决病虫害问题,减少农药残留;充分发挥园艺师协会的作用,学习先进地区的种植管理模式;科学界定葡萄单位产量以提高葡萄质量,增强树体抵御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在电视台、今日开设酿酒葡萄种植技术推广专栏,通过开办技术讲座、发放明白纸等途径,不断扩大技术普及的覆盖面。

6、提高葡萄种植专业化程度。由相关镇街葡萄产业办牵头,引导葡萄种植散户成立酿酒葡萄专业合作社,在此基础上,对散户的老旧葡萄园进行改造,逐步提高葡萄种植散户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

二、以酒庄集群建设为依托,拓展行业领先优势

1、科学规划,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2013年将利用《市葡萄酒庄聚集区总体规划》做好产业招商、资金争取、酒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做大做强产区品牌,全面启动我市酒庄高端、集群化发展建设,出台《市葡萄酒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依托葡萄酒庄建设领导小组,严格新引进葡萄酒庄项目的审批审核,进一步加强葡萄酒庄规划建设管理,实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依托资源优势,促进酒庄集群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发展高端酒庄项目,使葡萄酒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有了良好的开端。下步,要依托“一带三谷”的产业格局,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酒庄集群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品美酒+游仙境”、“葡萄文化+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项目,着力打造集“葡萄采摘、酒庄度假、加工体验、美酒品鉴”为一体的葡萄酒旅游板块,推动葡萄酒文化旅游在全市旅游产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贡献更大份额。

三、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拓展产业发展后劲

1、狠抓项目落实。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实行领导干部和科室分包负责制,集中解决相关问题,推动项目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推进香格里拉玛桑、金山罗斯兰等酒庄项目建设,争取年内投产;重点跟进罗斯柴尔德男爵中信、龙亭、德克斯、名人等酒庄项目的开复工建设,争取酒庄早日落成;积极跟踪在谈项目,促进项目早日落户。

2、全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一是组织产区招商团队,赴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产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知名和经济实力较强的酒庄来蓬投资;二是主动拜访大企业、大集团,重点跟踪销售渠道广、有意向葡萄酒领域发展的白酒生产企业,吸引他们来蓬建设特色酒庄;三是引进一批有营销经验的经销商,与本地葡萄酒生产企业合作,实现“品质保障、零环节销售、终端制胜”的预期目标;四是加强与国内外中介机构的联系,获取更多的投资信息,拓展招商引资渠道。

3、编制招商指南,指导全市产业招商。根据《产区葡萄酒庄总体规划》相关内容,编制《市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招商手册》,下发至各镇街及相关招商部门,举办培训班讲解酒庄规划指导方向及规划内容,指导全市葡萄酒项目招商活动,科学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集约建设酒庄和基地等基础配套设施。

四、以品牌打造为重点,擦亮“产区”金字招牌

1、维护产区质量品牌。一是继续发挥行业规范管理领导小组的牵头作用,加强对执法部门的协调和督导。加大葡萄酒行业联合检查办公室的检查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二是进一步发挥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搞好行业自律;三是严抓规范管理和财政贡献。配合税务部门,实行税收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严防偷税漏税行为;四是严格按照《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相关规定,严把市场准入关,对规模小、贡献小、产能低的葡萄酒企业不再予以审批,对已有的要逐步淘汰。此外,协调工商注册部门,从企业名称预审阶段开始把关,坚决杜绝企业字号中含有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原产地的企业注册。

2、提高产区品牌含金量。一是与国家工商总局沟通,跟进“葡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进度。商标申请成功后,着力抓好证明商标的规范使用、管理工作,在有发酵能力的企业中推广使用。与省工商局沟通,跟进“省商标战略实施产业集群”申请进度。二是积极申报“葡萄酒”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保护产区品牌,提升全市葡萄酒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提升产区产品品质。发挥酿酒师协会作用,开展全市葡萄酒企业发酵量调查,结合产区新酒品鉴活动以及原酒发酵情况,联合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启动葡萄酒特性研究工作,逐步发掘代表产区特色的葡萄酒产品。

五、以营销宣传为重点,营造产业发展机遇

1、搞好几项重大活动。高标准高质量办好国际葡萄酒烈酒品评赛、新酒品鉴等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全国春秋季糖酒会、香港国际名酒展等展会,一方面积极寻求合作,吸引国际知名企业来投资发展葡萄酒事业,另一方面树立优质产区形象,促进产区营销。

2、扩大宣传覆盖面。一是定期在部级、省级、市级等大众媒体及业内专业媒体上,专版宣传产区;二新增广场LED屏、客运码头等公共场所产业宣传广告,营造浓厚的“葡萄酒名城”氛围;三是利用中国葡萄酒名城网和酒局官方微博等网络平台,在知名网站建立产区链接,拓宽产业宣传渠道。

六、以对外交流为重点,积累产业发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