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心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6:06:56

民族心态

民族心态范文篇1

关键词:鸦片战争现代化民族心态变迁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此前,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它文明国家。鸦片战争的枪炮击碎了清王朝的梦想,促使了中国的觉醒,被迫踏上现代化的征程。中国现代化进程漫长曲折,民族心态的变化更是值得关注。

一、鸦片战争以前,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民族的优越感

清朝中期以前,我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英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现与发明的摇篮》一书中认为:“在现代世界赖以存在的重大发明创造之中,有一半来自中国”,可以说直到16世纪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技术上最先进、经济上最强大、道德与文化修养最高的国家。正如西波拉在1976年所言,与中国文明相比那时“西方基本上都是乡巴佬的世界,既贫穷又不发达。”中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辉煌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烈优越感。但是,自清朝中期以后,感油然而生,民族国势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导致夜郎自大,使得统治者以及被愚化的国民,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利马窦曾描述过他的亲身感受:“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使野蛮人,而且看成使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使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不愿改进和学习,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说的“中国文明近代以前所取得的成就是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因为这种成就之大,竟然使得中国的领袖人物对于灾难的降临毫无直觉”,而正当清王朝日益衰落的时候,英、法、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在迅速崛起。

二、鸦片战争以后,民族优越感受到沉重打击,转而以欧洲为中心

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中国从一个君临世界的天朝大国变成了一个备受“外来蛮夷欺凌的衰弱民族”,从一个在科学技术上独占鳌头、国人由原来的敌人或远远领先于任何民族的大国,变成了在新兴科技面前无所适从的国家。巨大的落差使中国人民的民族心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地挫伤,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文化,他们逐渐认识到西方在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出现了“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使“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之西学东渐主张。掀起了一股向外国学习的浪潮。一些鸦片战争先进的知识分子带着沉重的隐患意识从传统文化的封闭体系中挣开一条缝隙,开始重视西方文化,思索鸦片战争中彼强我弱的缘由急于筹思挽救之方,然而,民族自豪感的严重挫伤,使中国士人常处于自尊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中,很难以一个平常心态来对待外来文化,于是出现了对西学又爱又恨、又接受又排斥的现象。时而把洋人神秘化,崇拜西学,主张“全盘西化”,时而深恐“新学至于蔑伦纪,废孔教,而遂不可矣。”三、新中国的建立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国人又重新找回了民族自豪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长期压抑的民族自尊心再次获得张扬。新中国的成立,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艾恺认为:“没有民族国家,现代化就不会进行的那么快速。”对内,我们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稳定物价,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对封建因素进行彻底扫荡;对外,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展新中国的独立外交。通过上述努力,我们在短期内巩固了新生政权,基本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并提高了国际地位,赢得了国家发展的相对和平的内外环境。这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特别是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国人民打败了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帝国主义,这更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得到空前膨胀,在强烈的主人翁的意识和民族自信心的支配下,广大人民以满腔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然而,极大的民族自信心与现实落后的反差导致了急于求成的心理,比如“二十年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导致极左思潮。

四、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心态朝着平和的方向发展

70年代以来我国在外交上的重大发展,是民族心态从偏激走向平衡的前提。1971年,新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从1970年到1982年,同我国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达56个,继而掀起了一股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外交胜利,使新中国摆脱了与一些强国的对立和对一些强国的依赖,世界强国逐渐平等地接受新中国。中国也逐渐以平等的心态接受外国,在中国人心目中,外兄弟变为朋友和伙伴。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国民的眼界也逐渐开阔,思想日益解放,社会的宽容度进一步提高。面对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人们越来越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坦然的心情接受先进事物,逐渐形成一种平稳的心理。长期的和平发展使中国人解除了紧张的戒备心理,张开臂膀拥抱世界。

注释:

倪健中主编.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中国带入21世纪.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郝侠君.中国五百年比较.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页.

民族心态范文篇2

关键词:鸦片战争现代化民族心态变迁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此前,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它文明国家。鸦片战争的枪炮击碎了清王朝的梦想,促使了中国的觉醒,被迫踏上现代化的征程。中国现代化进程漫长曲折,民族心态的变化更是值得关注。

一、鸦片战争以前,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民族的优越感

清朝中期以前,我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英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现与发明的摇篮》一书中认为:“在现代世界赖以存在的重大发明创造之中,有一半来自中国”,可以说直到16世纪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技术上最先进、经济上最强大、道德与文化修养最高的国家。正如西波拉在1976年所言,与中国文明相比那时“西方基本上都是乡巴佬的世界,既贫穷又不发达。”中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辉煌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烈优越感。但是,自清朝中期以后,感油然而生,民族国势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导致夜郎自大,使得统治者以及被愚化的国民,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利马窦曾描述过他的亲身感受:“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使野蛮人,而且看成使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使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不愿改进和学习,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说的“中国文明近代以前所取得的成就是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因为这种成就之大,竟然使得中国的领袖人物对于灾难的降临毫无直觉”,而正当清王朝日益衰落的时候,英、法、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在迅速崛起。

二、鸦片战争以后,民族优越感受到沉重打击,转而以欧洲为中心

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中国从一个君临世界的天朝大国变成了一个备受“外来蛮夷欺凌的衰弱民族”,从一个在科学技术上独占鳌头、国人由原来的敌人或远远领先于任何民族的大国,变成了在新兴科技面前无所适从的国家。巨大的落差使中国人民的民族心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地挫伤,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文化,他们逐渐认识到西方在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出现了“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使“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之西学东渐主张。掀起了一股向外国学习的浪潮。一些鸦片战争先进的知识分子带着沉重的隐患意识从传统文化的封闭体系中挣开一条缝隙,开始重视西方文化,思索鸦片战争中彼强我弱的缘由急于筹思挽救之方,然而,民族自豪感的严重挫伤,使中国士人常处于自尊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中,很难以一个平常心态来对待外来文化,于是出现了对西学又爱又恨、又接受又排斥的现象。时而把洋人神秘化,崇拜西学,主张“全盘西化”,时而深恐“新学至于蔑伦纪,废孔教,而遂不可矣。”三、新中国的建立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国人又重新找回了民族自豪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长期压抑的民族自尊心再次获得张扬。新中国的成立,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艾恺认为:“没有民族国家,现代化就不会进行的那么快速。”对内,我们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稳定物价,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对封建因素进行彻底扫荡;对外,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展新中国的独立外交。通过上述努力,我们在短期内巩固了新生政权,基本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并提高了国际地位,赢得了国家发展的相对和平的内外环境。这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特别是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国人民打败了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帝国主义,这更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得到空前膨胀,在强烈的主人翁的意识和民族自信心的支配下,广大人民以满腔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然而,极大的民族自信心与现实落后的反差导致了急于求成的心理,比如“二十年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导致极左思潮。

四、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心态朝着平和的方向发展

70年代以来我国在外交上的重大发展,是民族心态从偏激走向平衡的前提。1971年,新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从1970年到1982年,同我国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达56个,继而掀起了一股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外交胜利,使新中国摆脱了与一些强国的对立和对一些强国的依赖,世界强国逐渐平等地接受新中国。中国也逐渐以平等的心态接受外国,在中国人心目中,外兄弟变为朋友和伙伴。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国民的眼界也逐渐开阔,思想日益解放,社会的宽容度进一步提高。面对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人们越来越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坦然的心情接受先进事物,逐渐形成一种平稳的心理。长期的和平发展使中国人解除了紧张的戒备心理,张开臂膀拥抱世界。

注释:

倪健中主编.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中国带入21世纪.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郝侠君.中国五百年比较.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页.

民族心态范文篇3

关键词:鸦片战争现代化民族心态变迁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此前,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它文明国家。鸦片战争的枪炮击碎了清王朝的梦想,促使了中国的觉醒,被迫踏上现代化的征程。中国现代化进程漫长曲折,民族心态的变化更是值得关注。

一、鸦片战争以前,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民族的优越感

清朝中期以前,我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英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现与发明的摇篮》一书中认为:“在现代世界赖以存在的重大发明创造之中,有一半来自中国”,可以说直到16世纪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技术上最先进、经济上最强大、道德与文化修养最高的国家。正如西波拉在1976年所言,与中国文明相比那时“西方基本上都是乡巴佬的世界,既贫穷又不发达。”中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辉煌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烈优越感。但是,自清朝中期以后,感油然而生,民族国势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导致夜郎自大,使得统治者以及被愚化的国民,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利马窦曾描述过他的亲身感受:“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使野蛮人,而且看成使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使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不愿改进和学习,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说的“中国文明近代以前所取得的成就是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因为这种成就之大,竟然使得中国的领袖人物对于灾难的降临毫无直觉”,而正当清王朝日益衰落的时候,英、法、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在迅速崛起。

二、鸦片战争以后,民族优越感受到沉重打击,转而以欧洲为中心

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中国从一个君临世界的天朝大国变成了一个备受“外来蛮夷欺凌的衰弱民族”,从一个在科学技术上独占鳌头、国人由原来的敌人或远远领先于任何民族的大国,变成了在新兴科技面前无所适从的国家。巨大的落差使中国人民的民族心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地挫伤,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文化,他们逐渐认识到西方在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出现了“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使“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之西学东渐主张。掀起了一股向外国学习的浪潮。一些鸦片战争先进的知识分子带着沉重的隐患意识从传统文化的封闭体系中挣开一条缝隙,开始重视西方文化,思索鸦片战争中彼强我弱的缘由急于筹思挽救之方,然而,民族自豪感的严重挫伤,使中国士人常处于自尊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中,很难以一个平常心态来对待外来文化,于是出现了对西学又爱又恨、又接受又排斥的现象。时而把洋人神秘化,崇拜西学,主张“全盘西化”,时而深恐“新学至于蔑伦纪,废孔教,而遂不可矣。”三、新中国的建立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国人又重新找回了民族自豪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长期压抑的民族自尊心再次获得张扬。新中国的成立,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艾恺认为:“没有民族国家,现代化就不会进行的那么快速。”对内,我们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稳定物价,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对封建因素进行彻底扫荡;对外,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展新中国的独立外交。通过上述努力,我们在短期内巩固了新生政权,基本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并提高了国际地位,赢得了国家发展的相对和平的内外环境。这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特别是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国人民打败了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帝国主义,这更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得到空前膨胀,在强烈的主人翁的意识和民族自信心的支配下,广大人民以满腔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然而,极大的民族自信心与现实落后的反差导致了急于求成的心理,比如“二十年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导致极左思潮。

四、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心态朝着平和的方向发展

70年代以来我国在外交上的重大发展,是民族心态从偏激走向平衡的前提。1971年,新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从1970年到1982年,同我国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达56个,继而掀起了一股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外交胜利,使新中国摆脱了与一些强国的对立和对一些强国的依赖,世界强国逐渐平等地接受新中国。中国也逐渐以平等的心态接受外国,在中国人心目中,外兄弟变为朋友和伙伴。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国民的眼界也逐渐开阔,思想日益解放,社会的宽容度进一步提高。面对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人们越来越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坦然的心情接受先进事物,逐渐形成一种平稳的心理。长期的和平发展使中国人解除了紧张的戒备心理,张开臂膀拥抱世界。

注释:

倪健中主编.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中国带入21世纪.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郝侠君.中国五百年比较.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页.

民族心态范文篇4

关键词:鸦片战争现代化民族心态变迁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此前,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它文明国家。鸦片战争的枪炮击碎了清王朝的梦想,促使了中国的觉醒,被迫踏上现代化的征程。中国现代化进程漫长曲折,民族心态的变化更是值得关注。

一、鸦片战争以前,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民族的优越感

清朝中期以前,我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英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现与发明的摇篮》一书中认为:“在现代世界赖以存在的重大发明创造之中,有一半来自中国”,可以说直到16世纪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技术上最先进、经济上最强大、道德与文化修养最高的国家。正如西波拉在1976年所言,与中国文明相比那时“西方基本上都是乡巴佬的世界,既贫穷又不发达。”中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辉煌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烈优越感。但是,自清朝中期以后,感油然而生,民族国势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导致夜郎自大,使得统治者以及被愚化的国民,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利马窦曾描述过他的亲身感受:“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使野蛮人,而且看成使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使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不愿改进和学习,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说的“中国文明近代以前所取得的成就是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因为这种成就之大,竟然使得中国的领袖人物对于灾难的降临毫无直觉”,而正当清王朝日益衰落的时候,英、法、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在迅速崛起。

二、鸦片战争以后,民族优越感受到沉重打击,转而以欧洲为中心

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中国从一个君临世界的天朝大国变成了一个备受“外来蛮夷欺凌的衰弱民族”,从一个在科学技术上独占鳌头、国人由原来的敌人或远远领先于任何民族的大国,变成了在新兴科技面前无所适从的国家。巨大的落差使中国人民的民族心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地挫伤,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文化,他们逐渐认识到西方在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出现了“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使“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之西学东渐主张。掀起了一股向外国学习的浪潮。一些鸦片战争先进的知识分子带着沉重的隐患意识从传统文化的封闭体系中挣开一条缝隙,开始重视西方文化,思索鸦片战争中彼强我弱的缘由急于筹思挽救之方,然而,民族自豪感的严重挫伤,使中国士人常处于自尊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中,很难以一个平常心态来对待外来文化,于是出现了对西学又爱又恨、又接受又排斥的现象。时而把洋人神秘化,崇拜西学,主张“全盘西化”,时而深恐“新学至于蔑伦纪,废孔教,而遂不可矣。”三、新中国的建立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国人又重新找回了民族自豪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长期压抑的民族自尊心再次获得张扬。新中国的成立,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艾恺认为:“没有民族国家,现代化就不会进行的那么快速。”对内,我们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稳定物价,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对封建因素进行彻底扫荡;对外,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展新中国的独立外交。通过上述努力,我们在短期内巩固了新生政权,基本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并提高了国际地位,赢得了国家发展的相对和平的内外环境。这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特别是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国人民打败了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帝国主义,这更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得到空前膨胀,在强烈的主人翁的意识和民族自信心的支配下,广大人民以满腔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然而,极大的民族自信心与现实落后的反差导致了急于求成的心理,比如“二十年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导致极左思潮。

四、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心态朝着平和的方向发展

70年代以来我国在外交上的重大发展,是民族心态从偏激走向平衡的前提。1971年,新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从1970年到1982年,同我国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达56个,继而掀起了一股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外交胜利,使新中国摆脱了与一些强国的对立和对一些强国的依赖,世界强国逐渐平等地接受新中国。中国也逐渐以平等的心态接受外国,在中国人心目中,外兄弟变为朋友和伙伴。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国民的眼界也逐渐开阔,思想日益解放,社会的宽容度进一步提高。面对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人们越来越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坦然的心情接受先进事物,逐渐形成一种平稳的心理。长期的和平发展使中国人解除了紧张的戒备心理,张开臂膀拥抱世界。

注释:

倪健中主编.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中国带入21世纪.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郝侠君.中国五百年比较.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页.

民族心态范文篇5

关键词:鸦片战争现代化民族心态变迁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此前,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它文明国家。鸦片战争的枪炮击碎了清王朝的梦想,促使了中国的觉醒,被迫踏上现代化的征程。中国现代化进程漫长曲折,民族心态的变化更是值得关注。

一、鸦片战争以前,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民族的优越感

清朝中期以前,我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英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现与发明的摇篮》一书中认为:“在现代世界赖以存在的重大发明创造之中,有一半来自中国”,可以说直到16世纪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技术上最先进、经济上最强大、道德与文化修养最高的国家。正如西波拉在1976年所言,与中国文明相比那时“西方基本上都是乡巴佬的世界,既贫穷又不发达。”中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辉煌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烈优越感。但是,自清朝中期以后,感油然而生,民族国势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导致夜郎自大,使得统治者以及被愚化的国民,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利马窦曾描述过他的亲身感受:“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使野蛮人,而且看成使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使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不愿改进和学习,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说的“中国文明近代以前所取得的成就是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因为这种成就之大,竟然使得中国的领袖人物对于灾难的降临毫无直觉”,而正当清王朝日益衰落的时候,英、法、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在迅速崛起。

二、鸦片战争以后,民族优越感受到沉重打击,转而以欧洲为中心

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中国从一个君临世界的天朝大国变成了一个备受“外来蛮夷欺凌的衰弱民族”,从一个在科学技术上独占鳌头、国人由原来的敌人或远远领先于任何民族的大国,变成了在新兴科技面前无所适从的国家。巨大的落差使中国人民的民族心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地挫伤,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文化,他们逐渐认识到西方在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出现了“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使“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之西学东渐主张。掀起了一股向外国学习的浪潮。一些鸦片战争先进的知识分子带着沉重的隐患意识从传统文化的封闭体系中挣开一条缝隙,开始重视西方文化,思索鸦片战争中彼强我弱的缘由急于筹思挽救之方,然而,民族自豪感的严重挫伤,使中国士人常处于自尊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中,很难以一个平常心态来对待外来文化,于是出现了对西学又爱又恨、又接受又排斥的现象。时而把洋人神秘化,崇拜西学,主张“全盘西化”,时而深恐“新学至于蔑伦纪,废孔教,而遂不可矣。”三、新中国的建立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国人又重新找回了民族自豪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长期压抑的民族自尊心再次获得张扬。新中国的成立,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艾恺认为:“没有民族国家,现代化就不会进行的那么快速。”对内,我们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稳定物价,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对封建因素进行彻底扫荡;对外,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展新中国的独立外交。通过上述努力,我们在短期内巩固了新生政权,基本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并提高了国际地位,赢得了国家发展的相对和平的内外环境。这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特别是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国人民打败了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帝国主义,这更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得到空前膨胀,在强烈的主人翁的意识和民族自信心的支配下,广大人民以满腔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然而,极大的民族自信心与现实落后的反差导致了急于求成的心理,比如“二十年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导致极左思潮。

四、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心态朝着平和的方向发展

70年代以来我国在外交上的重大发展,是民族心态从偏激走向平衡的前提。1971年,新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从1970年到1982年,同我国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达56个,继而掀起了一股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外交胜利,使新中国摆脱了与一些强国的对立和对一些强国的依赖,世界强国逐渐平等地接受新中国。中国也逐渐以平等的心态接受外国,在中国人心目中,外兄弟变为朋友和伙伴。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国民的眼界也逐渐开阔,思想日益解放,社会的宽容度进一步提高。面对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人们越来越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坦然的心情接受先进事物,逐渐形成一种平稳的心理。长期的和平发展使中国人解除了紧张的戒备心理,张开臂膀拥抱世界。

注释:

倪健中主编.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中国带入21世纪.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郝侠君.中国五百年比较.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页.

民族心态范文篇6

关键词:鸦片战争现代化民族心态变迁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此前,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它文明国家。鸦片战争的枪炮击碎了清王朝的梦想,促使了中国的觉醒,被迫踏上现代化的征程。中国现代化进程漫长曲折,民族心态的变化更是值得关注。

一、鸦片战争以前,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民族的优越感

清朝中期以前,我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英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现与发明的摇篮》一书中认为:“在现代世界赖以存在的重大发明创造之中,有一半来自中国”,可以说直到16世纪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技术上最先进、经济上最强大、道德与文化修养最高的国家。正如西波拉在1976年所言,与中国文明相比那时“西方基本上都是乡巴佬的世界,既贫穷又不发达。”中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辉煌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烈优越感。但是,自清朝中期以后,感油然而生,民族国势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导致夜郎自大,使得统治者以及被愚化的国民,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利马窦曾描述过他的亲身感受:“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使野蛮人,而且看成使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使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不愿改进和学习,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说的“中国文明近代以前所取得的成就是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因为这种成就之大,竟然使得中国的领袖人物对于灾难的降临毫无直觉”,而正当清王朝日益衰落的时候,英、法、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在迅速崛起。

二、鸦片战争以后,民族优越感受到沉重打击,转而以欧洲为中心

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中国从一个君临世界的天朝大国变成了一个备受“外来蛮夷欺凌的衰弱民族”,从一个在科学技术上独占鳌头、国人由原来的敌人或远远领先于任何民族的大国,变成了在新兴科技面前无所适从的国家。巨大的落差使中国人民的民族心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地挫伤,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文化,他们逐渐认识到西方在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出现了“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使“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之西学东渐主张。掀起了一股向外国学习的浪潮。一些鸦片战争先进的知识分子带着沉重的隐患意识从传统文化的封闭体系中挣开一条缝隙,开始重视西方文化,思索鸦片战争中彼强我弱的缘由急于筹思挽救之方,然而,民族自豪感的严重挫伤,使中国士人常处于自尊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中,很难以一个平常心态来对待外来文化,于是出现了对西学又爱又恨、又接受又排斥的现象。时而把洋人神秘化,崇拜西学,主张“全盘西化”,时而深恐“新学至于蔑伦纪,废孔教,而遂不可矣。”

三、新中国的建立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国人又重新找回了民族自豪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长期压抑的民族自尊心再次获得张扬。新中国的成立,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艾恺认为:“没有民族国家,现代化就不会进行的那么快速。”对内,我们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稳定物价,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对封建因素进行彻底扫荡;对外,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展新中国的独立外交。通过上述努力,我们在短期内巩固了新生政权,基本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并提高了国际地位,赢得了国家发展的相对和平的内外环境。这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特别是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国人民打败了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帝国主义,这更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得到空前膨胀,在强烈的主人翁的意识和民族自信心的支配下,广大人民以满腔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然而,极大的民族自信心与现实落后的反差导致了急于求成的心理,比如“二十年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导致极左思潮。

四、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心态朝着平和的方向发展

70年代以来我国在外交上的重大发展,是民族心态从偏激走向平衡的前提。1971年,新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从1970年到1982年,同我国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达56个,继而掀起了一股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外交胜利,使新中国摆脱了与一些强国的对立和对一些强国的依赖,世界强国逐渐平等地接受新中国。中国也逐渐以平等的心态接受外国,在中国人心目中,外兄弟变为朋友和伙伴。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国民的眼界也逐渐开阔,思想日益解放,社会的宽容度进一步提高。面对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人们越来越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坦然的心情接受先进事物,逐渐形成一种平稳的心理。长期的和平发展使中国人解除了紧张的戒备心理,张开臂膀拥抱世界。

注释:

倪健中主编.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中国带入21世纪.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郝侠君.中国五百年比较.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页.

民族心态范文篇7

摘要:19世纪40年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的民族心态也历经了一个起伏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前的“夜郎自大”以自我为中心,到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自信心的重新确立,再到对外开放后民族心态的平和,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鸦片战争现代化民族心态变迁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此前,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它文明国家。鸦片战争的枪炮击碎了清王朝的梦想,促使了中国的觉醒,被迫踏上现代化的征程。中国现代化进程漫长曲折,民族心态的变化更是值得关注。

一、鸦片战争以前,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民族的优越感

清朝中期以前,我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英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现与发明的摇篮》一书中认为:“在现代世界赖以存在的重大发明创造之中,有一半来自中国”,可以说直到16世纪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技术上最先进、经济上最强大、道德与文化修养最高的国家。正如西波拉在1976年所言,与中国文明相比那时“西方基本上都是乡巴佬的世界,既贫穷又不发达。”中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辉煌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烈优越感。但是,自清朝中期以后,感油然而生,民族国势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导致夜郎自大,使得统治者以及被愚化的国民,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利马窦曾描述过他的亲身感受:“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使野蛮人,而且看成使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使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不愿改进和学习,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说的“中国文明近代以前所取得的成就是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因为这种成就之大,竟然使得中国的领袖人物对于灾难的降临毫无直觉”,而正当清王朝日益衰落的时候,英、法、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在迅速崛起。公务员之家

二、鸦片战争以后,民族优越感受到沉重打击,转而以欧洲为中心

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中国从一个君临世界的天朝大国变成了一个备受“外来蛮夷欺凌的衰弱民族”,从一个在科学技术上独占鳌头、国人由原来的敌人或远远领先于任何民族的大国,变成了在新兴科技面前无所适从的国家。巨大的落差使中国人民的民族心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地挫伤,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文化,他们逐渐认识到西方在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出现了“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使“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之西学东渐主张。掀起了一股向外国学习的浪潮。一些鸦片战争先进的知识分子带着沉重的隐患意识从传统文化的封闭体系中挣开一条缝隙,开始重视西方文化,思索鸦片战争中彼强我弱的缘由急于筹思挽救之方,然而,民族自豪感的严重挫伤,使中国士人常处于自尊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中,很难以一个平常心态来对待外来文化,于是出现了对西学又爱又恨、又接受又排斥的现象。时而把洋人神秘化,崇拜西学,主张“全盘西化”,时而深恐“新学至于蔑伦纪,废孔教,而遂不可矣。”

三、新中国的建立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国人又重新找回了民族自豪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长期压抑的民族自尊心再次获得张扬。新中国的成立,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艾恺认为:“没有民族国家,现代化就不会进行的那么快速。”对内,我们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稳定物价,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对封建因素进行彻底扫荡;对外,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展新中国的独立外交。通过上述努力,我们在短期内巩固了新生政权,基本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并提高了国际地位,赢得了国家发展的相对和平的内外环境。这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特别是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国人民打败了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帝国主义,这更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得到空前膨胀,在强烈的主人翁的意识和民族自信心的支配下,广大人民以满腔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然而,极大的民族自信心与现实落后的反差导致了急于求成的心理,比如“二十年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导致极左思潮。

四、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心态朝着平和的方向发展

70年代以来我国在外交上的重大发展,是民族心态从偏激走向平衡的前提。1971年,新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从1970年到1982年,同我国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达56个,继而掀起了一股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外交胜利,使新中国摆脱了与一些强国的对立和对一些强国的依赖,世界强国逐渐平等地接受新中国。中国也逐渐以平等的心态接受外国,在中国人心目中,外兄弟变为朋友和伙伴。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国民的眼界也逐渐开阔,思想日益解放,社会的宽容度进一步提高。面对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人们越来越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坦然的心情接受先进事物,逐渐形成一种平稳的心理。长期的和平发展使中国人解除了紧张的戒备心理,张开臂膀拥抱世界。

注释:

周光礼,刘献君.从“西学东渐”到“以俄为师”——百年对外学习的哲学反思.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

倪健中主编.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中国带入21世纪.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民族心态范文篇8

关键词:民族文化;大学生;政治心态

一、民族文化对大学生政治心态塑造的影响

政治心态是指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中政治事实和政治现象的心理反应与态度,由此形成对政治决策、政治关系、政治过程、政治活动、政治体制、政治首脑及自身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政治现象的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反映形式,是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及政治态度的综合体现。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反映出了政治主体对社会政治生活直观且感性的认识,也是政治体系,包括制度、规范、意识形态等不同层面被政治主体认可和内化的过程。

1.民族地区文化差异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在特定的行政区域范围内,每一位政治成员都不自觉地被纳入政治体系中,参与政治活动,形成不同政治主体的政治关系。由于政治成员对政治体系及自身在政治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不同的主观反映,即政治文化,所以对政治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长期以来,除了政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统一政治文化外,还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亚文化系统,即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历史、地理等因素,作为独立的少数民族群体在政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亚文化体系。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和落实,民族地区政治体系不断完善,政治民主化进程稳步推进。客观存在的政治亚文化体系,对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看,通过民族文化交流,政治亚文化体系能传承和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特质,开阔大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公民意识;从消极方面来看,政治亚文化体系的存在,造成大学生群体中封建落后的专制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开放、自由和自主的价值观并存,即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现代民主教育,而回到家中又要面对民族传统旧习和风俗,以至于产生了政治思想反差。

2.民族地区政治效能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在民族地区长期的政治实践过程中,受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因素的约束,政治体系的效能不高。民族地区政治资源有限,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的技术水平不高,依赖的政治力量,尤其是民族地区政治精英政治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在民族地区政治体系应对突发事件上,民族地区政府的处置能力不强,只有借助上一级党委和政府的力量,才能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处置的过程,平息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大学生群体会因为事件的影响力及地区稳定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评估地区政治体系的能力,所以政治效能的高低,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感情,突出表现在对民族地区政治体系,尤其是民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热爱上。具有较高效能的政治体系,所彰显出来的政治活力,对民族地区政治成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民族地区政治精英的信任度比较高,政治稳定具有持续性。

3.民族地区政治认同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

民族地区政治成员的政治认同与社会整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在历史上,少数民族群众被剥夺了权利,统治阶级凭借掌握的国家政权压迫少数民族,所以,少数民族群众不仅对政治体系缺乏了解;而且对国家政权有着深深的隔阂,甚至是仇视心理。此外,有一些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少数民族,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国家意识。大学生拥有比较发达的咨询工具,信息获取的能力比普通群众强,作为最积极的一个社会群体,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对中央政权的态度,反映了民族地区政治成员的国家认同情况。

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大学生政治心态引领的可能性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高校是社会文化思潮的交汇点,不同的文化思潮像商品般充斥校园。如何运用先进文化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引领大学生塑造健康的政治心态,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政治社会化是人们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高校肩负起了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科学研究四大职能,其中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高校能系统化地教育和训练大学生,使他们对政治规范形成基础性认知,初步体验政治生活。在各级党团组织中,大学生是参与主体,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情感起着关键作用。首先,通过各种政治学习活动,高校强化了大学生对政治体系的好感,对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忠诚和政治信条发挥了积极作用。无论是参加升国旗仪式,还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大学生都能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政治生活;其次,各级党团组织利用各自的信息平台,传播自己的政治价值,号召大学生加入不同类型的政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以及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

三、以藏羌文化特色引领大学生政治心态健康发展

阿坝师范学院地处四川民族地区,服务阿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直秉承着“传承、创新、特色、和谐”的理念,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果。2011年,学校荣获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学校荣获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每年的“藏羌锅庄文化节”,我校都会开展以“藏羌锅庄文化”为核心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组织锅庄比赛、锅庄文化普及、锅庄晚会及锅庄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营造锅庄文化氛围。每两年一届的岷江魂艺术节,更是学校的民族文化盛宴,让大学生欣赏藏羌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的优势。在推动民族大团结和民族大融合中,学校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学精神引领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政治心态。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谓历经磨难,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学校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在抗震救灾期间,全校师生弘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阿师精神,异地复课,重建家园,于2011年9月夺取了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每年的9月份,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学校让校史和学校精神在新生心中扎根,培育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学校水磨校区所处的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充满着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氛围,水磨古镇上的春风阁、西羌汇、禅寿老街等景观,融入了藏羌民族建筑特征和宗教文化色彩,体现出各族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凝聚力,是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2010年,水磨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称号。茶余饭后,行走在古镇街头,大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藏羌民族文化的魅力,体验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作者:曾兴华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周平.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论[J].云南社会科学,1994,(5).

民族心态范文篇9

民间舞的本源。民族的社会生活,地方的文化意识与舞者原生心态的真实,具体的舞蹈体现。这也是民间舞的一个美学特征。舞蹈时那负载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文化积淀的活泼的原生心态,就是民间舞生命力本原的主要所在。人的生命不是单一体现所能形成,民间舞的生命力也不是单项因素起作用。但人的生命标志主要是心脏的跳动。民间舞的生命力主要在与原生心态的真实流露。

原生心态相对再生心态而言。原生心态的真实流露。

原生心态相对再生心态而言。原生心态是舞者自我的心态的自然流露与舞者情感的尽兴进发。中国的一些民间舞,特别是汉族民间舞有些与众不同。它不是纯自娱性的,多是表演性的、观赏性与自娱性的结合。它们成扮演一些民间熟悉的人物和故事。有较明显的再生新饰人物形象心态的成分。但他们并不认真的去演任务故事,而是借新扮人物形象。抒发自我欢愉之情,过自我舞蹈之瘾,虽然是表演给人看,更为自己玩的高兴,原生新因素大大超过再生心态成分。人们观看民间舞也并不想多看那故事情节,主要欣赏民间舞者特定的动作技巧和风格韵味。从一起凑凑热闹享受乡亲聚会的情趣。舞者与观者都不象对创作性舞蹈和舞剧那样重视再生心态。主要是在玩赏自娱中。二者的原生心态相互碰击冲撞而获得合美欢愉。

民间舞虽说是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有宗教祭祀性的、有生活技能传播性性的、有节日婚丧民俗性的。但广泛流传群众爱好的主要是自娱性的原生心态流露的舞蹈。原生心态流露的舞蹈。原声心态丰富多样。有吉有悲有望有怨。但它又有单纯朴实的特点。

民间舞多是节假日民间难得的大聚会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那单纯朴实的欢愉情的释放。因此,重娱乐性是民间舞的一个物质,民间舞主要是舞者强烈的自娱乐感与洋溢着欢娱情的原生心态的自然真实的表现。

民间舞的原生心态不仅是舞者的自娱感与欢娱情的单纯抒发。它在横向上负载着该民族社会特写的生活气息。纵向上载负着该地区传统的文化意识。在特定的生活气息中,要有民族、地区特定的环境、民俗、性格、形象、感情等五个方面的真实的体现。

而各地区传统的文化意识已历史的积淀于舞蹈文化之中,也必会在该地区民间舞等有的动作技巧、节奏韵味与形式风格上有具体的体现。生活在发展,传统在继续,总的来看,饱有浓厚的时代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把握发展中的民间特色,充满强烈的自娱感与欢娱性的原生心态,是使民间舞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必要条件。对多数的民间舞来说如此,对一些表演性的民间舞小品、民间舞蹈诗、民间舞蹈剧,还有其特定的要求。

二、民间舞生命力的衰弱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发展的必然性,也有主观性的失误。

客观发展上看,五十年代是我国民间舞的一个黄金时期,有一批高质量的民间舞伤口和高水平的民间舞演出,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当时它有四个优势:一是民族新生的政治形式;二是民族自尊的社会心理与普遍的自强意识;三是有苏联东欧与朝鲜等一些国家民间舞高度发展的景象;四是高涨的民间艺人学舞的热情和丰硕的收获。浩劫后的八十年代。虽再度倡导发展民间舞,但时过境迁,原有优势不复存在,民间舞一时衰弱有其必然性。一是民间舞本身尚未能与时代节奏同步显得有些扩散拖沓。其心态与时代有一定的差距使它有些陈旧与老化之感。二是开放后西方舞蹈的冲击。一时舞界与社会上自然掀起了学习西舞的热浪与崇洋舞的新潮,意识民族心理的不平衡自然。某些地方的民间舞一时受冷落。三是民间舞的造诣较深的五十年代老舞蹈家多已不在其位。他们的主客观条件使他们也难以为新时代的民间舞发展尽力。对断裂沟还缺乏组织者有效的弥合,对民间舞人才还缺乏有效的利用与开发。所以,导致民间一时期有所衰弱。

主观上失误主要是在于民间舞的官样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民间舞脱离群众,演出对象的官样化。二是民间舞脱离生活,表演官样化。三是某些领导脱离实际,管理的官样化。其结果就是民间舞表演的艺术质量不高和演出的减少。没有大量的高质量的演出,民间舞的生命力怎能不衰弱?官样化也并不绝对的坏。有它争取领导的关心,促进事业发展,有利于民间舞提高的一面。但由此早成不务实际迎合心理,虚伪矫饰千篇一律,重官轻民地利轻艺的另一面。无意是对民间舞无情的伤害。

三、民间舞生命力的复归和发展

复归生命的源泉,与时代同步发展,延续历史的传统,开创民间舞的新篇。

(一)还民间舞以原生心态。为什么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自己跳怎样跳怎么有味,这是原生心态作用。其他地区和专业的舞者表演非本地区的民间舞,既需要认真学习该民间舞的动作风格,理解体察该民间舞原生心态的特定性。这虽已非舞者本从的纯原生心态的再生性。但他可在深入民间学习中亲身体验而探获民间舞生命的本源在表演中已自我强烈的自娱与欢愉的激情,表现出民间舞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地方色彩。已表演自我真实的原生心态,具体的再现出种种民间舞的特定心态。

(二)民间舞也要现代化

民间舞的现代化,一不是民间舞的西化。它的涵义主要是:以现代意识现代的艺术技巧对我国现代的人生活情趣以民间舞的形式给以新的体现。它的根牢植于民间。二不是民间风格的中国现代舞,它需保有具体地区的舞蹈与生活的特色和民间舞那样自娱感与原生心态特征。它可能有三种类型,有具有现代艺术技巧又是保留浓郁的传统风格的民间舞。有现代化风格的传统民间舞;也有现在新兴的民间舞。针对目前民间舞的时憋找到突破口与转折点,具体可从五点考虑,一要强调动作风格的提纯度,警惕民间舞全盘现代化的倾向,二要强化民间舞节奏的快速凑与内在的张力,三要加速运动感要告别注重提高流畅感。四要多振兴些阳刚之气,少些阴柔和中庸之风。五集中发挥由于民间舞题材、形式、风格、色彩的多元化,强烈、新鲜、艳丽所形成的观赏性与联系性的特写优势,从体现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气质生活心态中显现历史文化的深厚。一般不要强加给它非些类舞蹈所应负载的反复的内容。

(三)民间舞要走向世界,一些国家的民间舞早已超载国界流行于世界。中国民间舞宝藏的丰富无与伦比。许多国家舞蹈家仰慕不已,理应成为世界人民的文化财富。中国民间舞应有意识的向世界推广一些人们乐跳易学的中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国民间舞。让中国民间舞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广泛流传也是民间舞生命力旺盛的一个关键。

民族心态范文篇10

摘要:本文论述了民间舞生命力.对民间舞的发展和衰弱及民间舞的复归进行论述.

关键词:生命力;原生心态;再生;心态复归;发展。

民间舞从本质上看,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的与新兴的、自娱性与社交性的舞蹈的统称。从艺术性分类看。民间舞是与古典舞、芭蕾、现代舞相对而言的。但古典舞有民间舞典范化的成分,芭蕾舞剧里的性格舞也是某些民间舞的类化与规范化,有的现代舞也是择取了某些民间舞的元素给以变异和发展。民间舞在保留传统的固有形式与风格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间舞会有新的发展。

民间舞的基础与活动基地是在民间。是代表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水平与艺术特色的标志。主要是专业的民间舞表演的艺术质量。因此。我想在探讨民间舞的生命力何在的共同性的规律的同时,主要针对专业团体表演的民间舞为什么有所衰弱?怎么样复归?简略谈些个人看法。

一、民间舞的生命力何在

民间舞的本源。民族的社会生活,地方的文化意识与舞者原生心态的真实,具体的舞蹈体现。这也是民间舞的一个美学特征。舞蹈时那负载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文化积淀的活泼的原生心态,就是民间舞生命力本原的主要所在。人的生命不是单一体现所能形成,民间舞的生命力也不是单项因素起作用。但人的生命标志主要是心脏的跳动。民间舞的生命力主要在与原生心态的真实流露。

原生心态相对再生心态而言。原生心态的真实流露。

原生心态相对再生心态而言。原生心态是舞者自我的心态的自然流露与舞者情感的尽兴进发。中国的一些民间舞,特别是汉族民间舞有些与众不同。它不是纯自娱性的,多是表演性的、观赏性与自娱性的结合。它们成扮演一些民间熟悉的人物和故事。有较明显的再生新饰人物形象心态的成分。但他们并不认真的去演任务故事,而是借新扮人物形象。抒发自我欢愉之情,过自我舞蹈之瘾,虽然是表演给人看,更为自己玩的高兴,原生新因素大大超过再生心态成分。人们观看民间舞也并不想多看那故事情节,主要欣赏民间舞者特定的动作技巧和风格韵味。从一起凑凑热闹享受乡亲聚会的情趣。舞者与观者都不象对创作性舞蹈和舞剧那样重视再生心态。主要是在玩赏自娱中。二者的原生心态相互碰击冲撞而获得合美欢愉。

民间舞虽说是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有宗教祭祀性的、有生活技能传播性性的、有节日婚丧民俗性的。但广泛流传群众爱好的主要是自娱性的原生心态流露的舞蹈。原生心态流露的舞蹈。原声心态丰富多样。有吉有悲有望有怨。但它又有单纯朴实的特点。

民间舞多是节假日民间难得的大聚会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那单纯朴实的欢愉情的释放。因此,重娱乐性是民间舞的一个物质,民间舞主要是舞者强烈的自娱乐感与洋溢着欢娱情的原生心态的自然真实的表现。

民间舞的原生心态不仅是舞者的自娱感与欢娱情的单纯抒发。它在横向上负载着该民族社会特写的生活气息。纵向上载负着该地区传统的文化意识。在特定的生活气息中,要有民族、地区特定的环境、民俗、性格、形象、感情等五个方面的真实的体现。

而各地区传统的文化意识已历史的积淀于舞蹈文化之中,也必会在该地区民间舞等有的动作技巧、节奏韵味与形式风格上有具体的体现。生活在发展,传统在继续,总的来看,饱有浓厚的时代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把握发展中的民间特色,充满强烈的自娱感与欢娱性的原生心态,是使民间舞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必要条件。对多数的民间舞来说如此,对一些表演性的民间舞小品、民间舞蹈诗、民间舞蹈剧,还有其特定的要求。

二、民间舞生命力的衰弱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发展的必然性,也有主观性的失误。

客观发展上看,五十年代是我国民间舞的一个黄金时期,有一批高质量的民间舞伤口和高水平的民间舞演出,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当时它有四个优势:一是民族新生的政治形式;二是民族自尊的社会心理与普遍的自强意识;三是有苏联东欧与朝鲜等一些国家民间舞高度发展的景象;四是高涨的民间艺人学舞的热情和丰硕的收获。浩劫后的八十年代。虽再度倡导发展民间舞,但时过境迁,原有优势不复存在,民间舞一时衰弱有其必然性。一是民间舞本身尚未能与时代节奏同步显得有些扩散拖沓。其心态与时代有一定的差距使它有些陈旧与老化之感。二是开放后西方舞蹈的冲击。一时舞界与社会上自然掀起了学习西舞的热浪与崇洋舞的新潮,意识民族心理的不平衡自然。某些地方的民间舞一时受冷落。三是民间舞的造诣较深的五十年代老舞蹈家多已不在其位。他们的主客观条件使他们也难以为新时代的民间舞发展尽力。对断裂沟还缺乏组织者有效的弥合,对民间舞人才还缺乏有效的利用与开发。所以,导致民间一时期有所衰弱。

主观上失误主要是在于民间舞的官样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民间舞脱离群众,演出对象的官样化。二是民间舞脱离生活,表演官样化。三是某些领导脱离实际,管理的官样化。其结果就是民间舞表演的艺术质量不高和演出的减少。没有大量的高质量的演出,民间舞的生命力怎能不衰弱?官样化也并不绝对的坏。有它争取领导的关心,促进事业发展,有利于民间舞提高的一面。但由此早成不务实际迎合心理,虚伪矫饰千篇一律,重官轻民地利轻艺的另一面。无意是对民间舞无情的伤害。

三、民间舞生命力的复归和发展

复归生命的源泉,与时代同步发展,延续历史的传统,开创民间舞的新篇。

(一)还民间舞以原生心态。为什么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自己跳怎样跳怎么有味,这是原生心态作用。其他地区和专业的舞者表演非本地区的民间舞,既需要认真学习该民间舞的动作风格,理解体察该民间舞原生心态的特定性。这虽已非舞者本从的纯原生心态的再生性。但他可在深入民间学习中亲身体验而探获民间舞生命的本源在表演中已自我强烈的自娱与欢愉的激情,表现出民间舞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地方色彩。已表演自我真实的原生心态,具体的再现出种种民间舞的特定心态。

(二)民间舞也要现代化

民间舞的现代化,一不是民间舞的西化。它的涵义主要是:以现代意识现代的艺术技巧对我国现代的人生活情趣以民间舞的形式给以新的体现。它的根牢植于民间。二不是民间风格的中国现代舞,它需保有具体地区的舞蹈与生活的特色和民间舞那样自娱感与原生心态特征。它可能有三种类型,有具有现代艺术技巧又是保留浓郁的传统风格的民间舞。有现代化风格的传统民间舞;也有现在新兴的民间舞。针对目前民间舞的时憋找到突破口与转折点,具体可从五点考虑,一要强调动作风格的提纯度,警惕民间舞全盘现代化的倾向,二要强化民间舞节奏的快速凑与内在的张力,三要加速运动感要告别注重提高流畅感。四要多振兴些阳刚之气,少些阴柔和中庸之风。五集中发挥由于民间舞题材、形式、风格、色彩的多元化,强烈、新鲜、艳丽所形成的观赏性与联系性的特写优势,从体现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气质生活心态中显现历史文化的深厚。一般不要强加给它非些类舞蹈所应负载的反复的内容。

(三)民间舞要走向世界,一些国家的民间舞早已超载国界流行于世界。中国民间舞宝藏的丰富无与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