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9:47:51

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范文篇1

1基于“民有”思考管理

班级是幼儿的班级,班级管理为幼儿所“有”,有效的班级管理需要教师树立民主的管理理念。教师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对班级的人、事、物进行全面统筹的管理;幼儿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级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等要符合幼儿的发展经验,尊重幼儿个性。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指导,师幼互动过程中要时刻倾听幼儿的想法,教师的作用只是帮助幼儿分析与思考、通过鼓励与引导的方式让幼儿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或是通过与幼儿进行协商的办法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是被教师尊重的,并且,教师要能够有意识地给幼儿提供比较多的自由选择、自由活动的机会,允许幼儿主动尝试去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2基于“民治”思考管理

“民治”是在“民有”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幼儿通过制定班级规章来进行自治管理。2.1民主制定的班级规章。要建立民主的管理制度,就要师幼共同订立规章制度。班级规章得尊重幼儿的意愿,不能教师制定好了条文请幼儿遵守,而是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参与制定,出谋划策。有时候师幼共同所立的制度,比教师单方面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制度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记得在一次区域整改活动中,需要增加各区域规则,由于时间的限制,是教师进行制定,然后再教给幼儿了解进而遵守,当时教了很多次幼儿才明白规则的意思,但是在实施时,还是有很多幼儿不能按照规则要求进行游戏,后来教师没主意了,就问幼儿:“怎么样你们才能记住呢?”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觉得不说话可以在嘴巴上打个叉叉来表示!”我听着觉得很有意思,确实比教师想的“嘘的动作”显得更贴切一些,接着我便询问其他幼儿意见,他们都表示赞同,有了这次的经验,其他区域的规则我都请幼儿一起制定,虽然有些规则真得很匪夷所思,但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规则需要幼儿来遵守,所以只要他们能理解,能遵守,就可以了。新的规则实施之后,违规现象减少许多,虽仍有个别幼儿违反,但其在对规则的理解上至少都没有问题。2.2民主自治的学生管理。陶行知学校管理实践的一大特色就是提倡学生民主自治,民主自治并不是无组织无纪律,而是幼儿主动管理,对于违反规则的事物大家一起商量该怎么处理,根据制定好的规则进行惩罚。民主自治不仅可以让幼儿树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还能让班级管理变得简单有效。刚开始,幼儿自治可能存在一些困难,但只要让孩子们坚持自治,明白自治的道理,熟能生巧,在实践中思考与改进,最后自然就能自治了。自从幼儿民主制定班级规则后,如有违反现象,教师都让幼儿自主处理,这种处理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而是教师组织管理,幼儿进行具体操作。例如,当有幼儿违反规则时,教师可以组织开班会,请大家说说该幼儿错在何处,违反了哪条规则,大家再一起商量对违反规则的幼儿给予何种处罚,处罚的过程请组长进行监督,处罚结束,还要请所有幼儿表决,是否要原谅犯错的幼儿。这种形式就是幼儿进行民主自知的过程,不仅能加强对班规的理解,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还能让幼儿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参与管理班级事物。

3基于“民享”思考管理

“民享”是指班级管理是幼儿所需要的,是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意味着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享受生活;在方式上也要基于生活,通过生活实现“民享”。“民享”基础下的班级管理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将班级管理与生活融合,幼儿会觉得自己同样需要参与管理,与教师一起维护班级中的管理秩序。第二,可以避免“管理失效”的问题,幼儿会自觉遵守班级常规。在此意义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了,教师与幼儿一同遵守规章制度,一同承担违反责任,幼儿意识到教师与自己一样,也需要遵守这些规章制度,自然就会增加对制度的重视,从而减轻管理负担。将班级管理生活化,既可以增加幼儿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还能让规则在幼儿的意识中成为一种习惯,因为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这些规则,久而久之,在幼儿园里,这些规则也就变得不那么刻意了,与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为指导幼儿健康成长的风向标了。

4结语

民主教育范文篇2

一、准确把握总体要求,确保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顺利推进

各参学单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严格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注重领导带头”的指导原则,努力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基层组织、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

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分3个阶段8个环节进行。镇、农村、街道、社区从9月份开始,集中活动时间为6个月;中小学校、幼儿园、非公有制企业从9月份开始,集中活动时间不少于4个月,另外安排2个月时间用于充分准备工作和巩固扩大学习活动成果。

在学习调研阶段,主要抓好学习讨论、调研走访两个环节的工作,目的是统一思想认识,查找存在问题。学习讨论中,要精心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规定书目,学习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区委有关重大决策部署;同时,要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调研走访过程中,攸攸板镇党委、各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充分听取农村、社区群众的意见建议,努力找准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分析检查阶段,主要抓好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撰写分析检查报告两个环节的工作,切实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在整改落实阶段,主要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解决突出问题两个环节的工作。整改落实方案要提出整改落实的目标、时限、措施和要求,明确具体责任,并向群众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活动基本结束时,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适时组织群众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群众满意度低的地方和单位,要认真分析原因,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补课”。

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更加注重取得实效,着力在突出实践特色、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与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相比,第三批的单位都处在一线、处在基层,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农村党员、流动党员、困难党员、文化程度偏低的党员多,特别是普通党员多、干部少。这决定了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必须突出实践特色,通过解决突出问题,使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一是学习要紧密联系实际。学习不能简单地读书本、讲理论,而要联系工作实际、联系身边的典型来学。对有阅读能力的党员,要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中央规定的必读书;对其他党员,可运用听报告、看教育片等形式组织学习。对农村、社区党员要做到“四个一”:上级党组织负责人作一次辅导报告,基层党组织书记作一次动员讲话,请先进典型介绍一次经验,看一场介绍科学发展经验和做法的教育片。攸攸板镇党委书记、各街道党工委书记要带头作报告。同时,引导广大党员从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出发,联系身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开展学习,深化理解,提高认识,普遍受到一次生动的科学发展观教育。二是实践要切实解决问题。要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基层党建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把我区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向基层延伸,着力办一些顺民意、解民忧、惠民利的实事、好事。三是成效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吸收群众参与,回应群众期盼;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目标和要求,承诺了的事一定要兑现,一定要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要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

(二)要更加注重简便易行,着力在贴近基层实际、贴近党员群众上下功夫。活动越到基层就越要注重简便易行,便于基层党员和群众学习、理解和操作。但是,简便易行不是降低标准、放松要求。基层情况复杂,具体问题比较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认真谋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一是要确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要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发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实践载体。实践载体对党员要有吸引力,让广大群众都能参与。在学习内容上注重通俗易懂,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喜闻乐见,使实践载体和活动主题能够反映身边的实际,激发党员积极性和吸引群众参与,达到凝心聚力的效果。二是要精心准备简明易懂的实用教材。要注意选用好两类实用教材:一类是供普通党员学习用的生动解说科学发展观的简明读本;一类是供干部学习用的辅助材料。三是要充分尊重基层和党员的首创精神。要推进“学习形式多样化,分析检查具体化,整改落实成效化,加强领导责任化”,选准和创新“自选动作”,使活动有声有色,既见成效,又出亮点。

(三)要更加注重分类指导,着力在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上下功夫。针对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参加单位的实际情况,必须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市委要求的前提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镇、村和街道、社区是重头,各相关单位一定要下功夫抓好;“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是难点,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突破。要组织好流动党员开展活动,确保每位党员都能够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四)要更加注重强化基层,着力在夯实基层组织、塑造干部队伍上下功夫。要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强化组织功能,创新活动方式,进一步加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基层组织中党员的教育、管理

、监督和服务。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努力建设“五个好”村党支部,进一步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保证党组织充分发挥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和激发全区农村党员和广大农民建设现代化和谐首府城区的积极性。二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抓好社区党组织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积极探索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形成条块结合、工作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三是加强“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要继续坚持一手抓组建机构、一手抓作用发挥的原则。新经济组织要采取单独建、联合建和选派党建指导员等多种形式,重点抓好规模以下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新社会组织要采取属地管理和行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组建率,扩大覆盖面。要切实解决“两新”组织中党组织开展活动难、发挥作用难问题,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四是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抓好师德师风建设,采取党员承诺、群众评议、社会监督等多种方式,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提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

总之,要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群众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五)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着力在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上下功夫。要加强学习实践活动的协调联动,通过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把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形成的科学发展共识、富民惠民政策、体制机制成果等通过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基层,把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需要上级帮助解决的普遍性问题纳入第二批学习实践单位整改落实的内容;统筹安排学习实践活动与各参学单位的中心任务和日常工作;加强城乡、条块和基层单位之间的协调,积极探索通过结对帮扶、相互联动等方式解决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加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不同行业之间的统筹协调,在进度安排上既不搞一刀切,又不走过场。要处理好开展活动与业务工作的关系,使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二、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在镇、农村、街道、社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和“两新”组织等基层组织开展,共涉及135个单位,5227名党员。这些单位类型多、党组织情况差异较大,党员数量多、行业分布广、职业构成多样,而且都是基层党组织,处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承担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重要工作的落实任务,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较多。认真组织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对于巩固和拓展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确保整个学习活动取得实效,对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自治区、呼市和我区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保持我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自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和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科学发展观能不能在基层得到落实,关系到整个学习实践活动能不能圆满成功。各参学单位党组织一定要高度重视,从本单位的特点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要建立健全机构,落实领导责任。搞好学习实践活动,依靠的是组织,关键在领导。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指导全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各参学单位要抽调精兵强将,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迅速展开工作。攸攸板镇党委、各街道党工委要在9月25日前组织召开动员会,其他参学单位要在9月30日前组织召开动员会。要坚持和落实领导责任制,切实保证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力量不减、工作标准不降。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特别是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点对象,要切实发挥表率作用,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调研走访,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整改落实,切实发挥示范作用,带头搞好支部活动。

(二)要抓好检查指导,确保落实到位。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将派出6个检查指导组对各参学单位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指导检查。各检查组成员一定要认真负责,要勇于指、善于导、勤研究、多沟通、严要求、求实效。要建立联系点和指导员制度。攸攸板镇党委、各街道党工委、各相关主管部门党委(党工委)要选派指导员,加强对农村、社区、中小学、幼儿园和“两新”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检查。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岗位,区分党员领导干部、普通党员、离退休职工党员与流动党员等不同层次,分别提出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分层分类进行指导,严防学习实践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各项任务要求落实到位。同时,要加强统筹协调,注意合理安排,切实防止出现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增加基层负担的情况。

(三)要抓好舆论宣传,营造活动氛围。我区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宣传部门要突出活动主题,把握正确导向,贴近基层实际,不断改进创新,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各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原则,及时报道学习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做法经验和先进典型。要尊重新闻规律和受众接受心理,创新宣传方式,突出宣传重点,进一步增强宣传工作的生动性和吸引力。要结合基层文化建设,充分采取和利用文艺演出、板报墙报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民主教育范文篇3

工作中存在一定的消极思想,党的观念有所弱化,责任感不强,奋斗热情不足,奉献精神退化。有得过且过心理,对自己要求不高、标准低,甚至有时工作不出头,做事跟着别人走,不积极主动。工作中只求本职工作完成好,领导安排任务才去完成,总是被动地工作。本职以外的、领导不安排的不管不问,甚至产生过不骑马、不骑牛,骑个毛驴赶中游的思想。表现出来的就是,进取意识淡化,“创”和“争”的意识不强,进取精神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2、循规蹈矩,创新意识不强。

我做了多年的机关工作,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正因如此,在工作中逐渐表现出了因循守旧,凭经验做事的迹象,认为自己现在做工作就是驾轻就熟、轻车熟路,不需要再进行深入的思索、认真的研究,逐渐养成了墨守成规的习惯,只满足于维持现状,不求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满足于完成日常工作事务,懒得去思索如何开辟、创新的问题,导致工作上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一直局限在老方法、老套路之中,很少有意识地去针对详细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方式,工作上缺乏新意,缺少亮点。

3、工作之余对自己要求不严。

办公室的事务性工作非常繁重,有的节假日都得不到正常休息,精神常常处于紧张状态,我又有好玩之心,喜欢凑热闹,乐于与朋友在一起,工作之余就对自己要求不是很严格,甚至在心里为自己找个借口放松一下,偶尔与同学、亲戚搓两把、吃吃饭,虽然不是,虽然没做违背相关廉政规定的事情,也没有造成社会影响,但牵扯了一定的工作精力。

二、思想根源

针对查找出的主要问题,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觉得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党性锻炼不够过关。

虽然平时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索,多是从字面上理解理论著作,没有深刻认识其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认为自己过了拼搏的年龄,过了奋斗的时候,没有了过去的激情,也没有了干工作的动力。不能常常性地用《党章》的规定来对照检查自己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常常改造自己的思想,反思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要求不严,以致自身的政治觉悟和党性没有多大提高。

2、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理想信念是管思想、管方向的,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自己在这方面也十分注重,但也时有不坚定的时候,显得有些随波逐流。受社会一切向钱看、讲实惠风的影响,信念产生过动摇,对物欲、金钱的拥有者产生羡慕感;受朋友义气影响,产生过重义气、轻原则的念头;工作中被误解、曲解时,有时想不开。

3、上进思想不够强烈。

我是从农民家庭走出来的,参加工作以来,在乡镇干过,当过普通领导,再到科级干部,与同学相比,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有余了,认为这样的生活和事业已经不错了,产生了一种满足感,失去了上进心,自己不用再象以前那么努力,到了该歇歇的时候,只要做好本职工作,维持现状也就可以了。因此,对工作、对自己没有太高的标准、太严的要求。究其原因,是缺乏上进心,丢掉了做好工作的动力。

三、整改措施

为更好地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加强学习和锻炼,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1、加强学习意识,提高思想认识。

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获得新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政治理论及相关业务知识、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用新知识、新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党性原则,加强法制观念,加强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创新能力,加强驾驭工作的能力。

2、树立争先意识,提高工作标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严格要求自己,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辟进取;保持原则,遵守法纪,克已奉公;心系群众,强化服务,勤于奉献,努力将人大机关各项工作做好。

民主教育范文篇4

(一)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必然选择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和价值,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1]。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体,高等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人的主体性,是人的各项潜能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2]。当前高校奉行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尊重和理解被管理者,真正将他们的需要放在首位,使师生能够幸福、快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就需要引入民主理念,这样可以使身处校园中的被管理者感受到自身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更是校园管理的主体,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价值,进而能够拉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距离,营造出融洽的氛围,进而提升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

(二)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今社会,高校面对着激烈的人才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环境,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各高校都在不断通过改革创新寻求自身的发展出路,大部分高校不断地扩大办学规模,想通过硬件设施的完善和学生数量的增长来实现自身的发展,然而一所学校真正的发展更需要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模式的改进、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将民主理念引入高校教育管理,是对人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的肯定,对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视,利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和高校竞争力的增强,使高校教育管理跟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速度,所以说,高校的发展需要民主理念。

(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果还因循守旧,将会阻碍教育的发展,阻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民主理念的引入,可以使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个性、潜力与爱好的发展,关注学生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要求,关注学生的诉求,给予尊重,并不断激励,营造出一个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氛围,这都是创新型人才成长所必须的。

二、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中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习惯于用传统的管理思路来处理和解决新问题,因循守旧,害怕遇到问题,不愿意进行大胆的教育管理改革和创新,使得教育管理停滞在“管”的层面上,不注重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不注重被管理者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注重发挥校工会和校学生会等各方面的作用,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很低,进而无法适应高校教学改革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缺少民主的、科学的管理制度

当前很多高校没有形成一整套动态的、发展的、完整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即使已有的一些制度也没能及时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很多还停留在过去,这就使得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完整的、科学的管理依据和标准。主要表现为,在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制度方面,明确规定了必须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虽然能够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但这样的管理制度存在着制约因素过多、教育疏导过少的问题,无法激发师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限制师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教育管理实效性不强

提高实效性是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但当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的实效性缺失,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很多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单纯的灌输传授上,启发、讨论较少,理论多实践少,缺少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方法;教学内容陈旧,新知识、新信息、新思路较少,缺少学生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内容。在对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的管理方面,尽管高校意识到了科研与教学同等重要,科研应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只注重科研,而忽视了教学,致使很多教师只顾科研,对教学应付了事,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四)教育管理队伍结构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

拥有一支高水平、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队伍是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然而当前很多高校恰恰就在这方面不足。很多高校的管理队伍的学历、专业、年龄等没有达到最优化配置,甚至把教育管理岗位当成是安置“闲人”的位置,教育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而且对于现代化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掌握和运用不够,进而无法使高校教育管理实现高效、高质的目标,无法满足师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影响了高校教育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教育管理的新路径

(一)教育管理理念体现民主

教育者要在吸取传统教育管理理念精华的基础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从被管理者的需求及满意程度出发。第一,要贯彻“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管理者要从传统的将师生作为管理对象,处于被动的地位的管理理念中走出来,要将被管理者引入到管理层,引导他们发挥主体优势。第二,管理者还要树立服务理念,时刻把师生的需求放在首位,使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服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管理者要有辩证的教育管理理念,在管理实践中辩证地对待严格与宽松、原则与灵活、继承与创新、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二)教育管理制度体现民主

提倡民主,并不意味着淡化管理,而是要加强教育管理,要使教育管理符合教育规律、管理规律,在探索、发现、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体现民主的教育管理规范,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首先,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广大师生的利益,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如每年优秀教师和学生评选的制度,师生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议,管理者可以与师生共同商讨制定评选标准。其次,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中还要面向全体师生,注重师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激励制度,使师生的活动能够在自主性的指导下进行,进而有利于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再次,应制定合理的申诉制度。对于涉及师生重大利益的问题,认为处理不合理的,可以向管理部门提出申诉,通过这种制度能够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的基本权利。

(三)教育管理方法体现民主

教育管理方法是达到教育管理目的的桥梁,正如同志所言“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3]。在高校教育管理方法中体现民主是达到教育管理目的的有效手段之一。应主要从几方面入手:第一,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工会作用的发挥程度体现着高校教育管理民主化程度的高低,它代表的是教职工的利益,而高校教育管理政策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职工的愿望和利益诉求的满足程度,为此,工会的作用不可小视。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高校教育改革应该不只是教育者的事情,学生会作为受教育者的组织理应参与其中,高校应构建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确保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独立地位、申诉权利、自治权利,保证其在学校职能机构中的地位,真正体现民主,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

(四)营造民主的校园氛围

民主教育范文篇5

一、固党建基础工程,强干部队伍建设

1、问题:党员教育和管理形式创新不够,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有待于提高,各部门工作沟通需要加强,进一步增强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和配合。

2、整改目标: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3、整改措施:

(1)积极开展“党员创业、支部创优、党建创新”三创活动,以创建“学校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五个好”党支部为目标,建立“党员示范岗”,继续开展“创和谐校园,做先锋园丁”主题教育活动,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和显现。

(2)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品德修养和驾驭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学习与学校科学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探索新时期学校精细管理的新途径,高举科学发展的大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努力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3)班子成员之间要团结一心,遇事大家共同商量,要树立推功揽过意识、大局意识和参与意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工作中做到分工不分家,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发挥专长,优势互补,不仅要做好自己份内工作,还要带头积极参加其他部门组织的活动,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领导水平和工作的执行力。

(4)要强化尊重和沟通意识。班子成员之间要多一些关心、多一些鼓励。及时交流工作情况、沟通思想,建立互信,优势互补,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要积极主动做好。遇事多替他人着想,多与他人商量,虚心请教。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上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

4、责任部门:学校党支部及各党小组

责任人:张、赵、梁、李、张

5、完成时间:2010年2月底前初见成效,并长期进行。

二、培养名优教师,抓实素质教育

1、问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更多的名优教师,为民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如何解决教师的职业懈怠和身心健康问题。

2、整改目标:

按照“个人自我规划,学校重点培养,向上重点推荐”策略,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争取用3—5年的时间,努力培养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民主和鼓楼名优师。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积极构建民主课堂,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

3、整改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

①结合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对名优教师的奖励机制,形成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良好氛围;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

②加大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并充分发挥我校专家和名特优教师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③领导增加深入教学一线听推门课的次数,提高评课及指导教学的能力。

④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尤其是要加大组内教学研讨的力度和集体备课实效性,树立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于一身,加快个人成长进步的历程。

(2)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打造民主高效课堂。要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按照“五项要求、十条禁令”的规定,与全体教师签定“学规范,找差距,树师德,做承诺”责任状;在全体党员和教师中继续开展“建和谐校园、做先锋园丁”、“科学发展在基层、创先争优我先行”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文明教师”、“文明服务标兵”、“学生喜爱的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评选活动,通过榜样示范、评价导向激发广大教师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自觉性,鼓励广大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打造高效的民主课堂。

(3)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耐心细致的辅导,抓住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改革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使学困生能看到希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学业成绩的优秀率和合格率。

4、责任部门:党支部、教导处、教科室

责任人:赵、张、张、段、蔡等有关教学监控领导小组人员。

5、整改期限:从2010年1月8日起长期持续推进。

三、实行科学管理,打造民主品牌

1、问题:学校科学管理有待于提高,教学设施设备需要维修添置,学生活动场地不足。

2、整改目标:

走科学人文精细管理之路,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管理水平,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开源节流,增收节资,不断更新和添置教学设施设备,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全力打造民主教育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主教育,认可民主教育,选择民主教育。

3、整改措施:公务员之家:

(1)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要经常带着课题深入到教师中开展调查研究,把听汇报与领导干部亲自调研有机结合起来,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帮助教师排忧解难,不断提高班子成员服务师生的本领、科学决策的能力和依法治校的水平。

(2)充分发挥学校“五个智囊团的作用,办好学校的艺术、游泳、核心英语等特色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民主教育的特色更加鲜明,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彰显民主教育的育人理念。

(3)本着开源节流,增收节资的原则,不断加大对教育现代化创建的投入,不断更新和添置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利用筹建新教辅用楼的机会,争取解决教师的停车难问题,缓解学生活动场地小的问题。

4、责任部门:学校行政、教导处、少先队大队部、总务后勤等。

民主教育范文篇6

鼓励教育法是以激发、鼓励、勉励为原则,采取一定措施,如激发兴趣、鼓动勇气、提示愿望、给予奖赏或荣誉、提供方法或方便条件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愿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则,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鼓励是教育的诀窍,歧视偏见是教育的大敌。所以鼓励教育法有如下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觉性

经过激发、鼓励和引导,就可以建立稳定的兴趣,有意识的爱好,进而成为求知的动力。由于鼓励教育,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性增加,会自觉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过程,快速高效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也就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通过鼓励引导,取得一次次微小的成功,学生就会确信,别人能够做得到的事情或有可能做得到的事情,自己经过努力,也可以做到,自信心就会逐步增强和坚定。人有了坚定的自信就勇于在未知的领域里开拓进取,这有利于取得开创性的成就。

3.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智力活动技能和创造力的提高

由于鼓励教育,学生情绪稳定良好,思维敏捷活跃,学习兴趣浓厚,记忆阀值降低,学习的知识信息易于在大脑中编码储存,形成长时记忆,因此,更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掌握。鼓励引导之下,多次成功的经验,会促使学生掌握规律,获得技巧。通过分析综合,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创造力和创造才能。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毅力、耐心和谦逊的品格

鼓励教育之下,学生思维方法会愈加活跃,方式方法得到拓展,既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容忍挫折。这就培养了毅力、耐心和谦逊品格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由于鼓励教育,学生对教师倍加信任。学生出现行为过失时,教师能肯定学生优点长处,讲解错误的危害及后果,学生就乐于承认和改正,扬长避短,自觉完美和提高自己。

5.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和勇敢刚强的个性

孩子一般不愿也不会撒谎,只有诚实行为受到惩处或在某些诱因出现时,由于趋利避害本能的驱使才设法撒谎做假。鼓励教育之下,学生乐于诚实地诉说事情;多次成功产生的自信,还可以促使学生在紧急情况之下或成功希望较小的情况下坚定信心,生发灵感,获得成功,从而形成勇敢刚强的个性。

6.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朗活泼的性格和幽默感

由于鼓励支持,学生情绪稳定良好,思维积极活跃,生活愉快乐观,更乐于与人相处,从而形成轻松愉快,开朗活泼,并富于幽默感的性格,更易于日后社会适应。

二、在班务工作上多一点民主,少一点专横

所谓“民主教育”,即以民主平等作为根本原则的教育,它要求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爱,互相合作,使教育者在自由和谐、宽松融洽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健康活泼地发展。民主教育在其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障碍便是观念的变革。中国在数千年的封建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有着无可辩驳的权威性,所谓“师严乃道尊”之谓也。这种专制的师生观,其影响至今仍未消除。

要实施民主教育,教师首先要彻底打破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学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建立起新的民主型师生关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教育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商量”,不仅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与学生商量,而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布置作业也与学生商量。全国优秀班主任李镇西老师则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在民主制定的“班规”中既有对学生违规处罚规定,也有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教师违犯也同样要接受处罚。无疑,他们的民主教育都获得了成功。

三、在生活上多一点热爱,少一点冷漠

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但在学习上关注学生,还要在生活上、身体健康上等方面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和爱护学生。

在班主任工作的各个原则中,热爱学生是出发点。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德的重要表现。班主任热爱学生必然得到学生的反馈,这就有利于在班级形成尊师爱生的风气,有利于将班主任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行动。同时,班主任热爱学生还会使学生感受到这是学校、社会对他们的信任。他们不仅会为此受到鼓舞、感到温暖,而且会对前途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应当是真诚的。这种真诚源于对党的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具体体现在班主任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热心、耐心、细心和信心。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绝不意味着迁就学生,迁就会使学生失去严格的要求,没有要求也就没有教育。只有当班主任把对学生的真挚热爱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的时候,才会体现出班主任对学生的深厚感情,才会发挥教育作用。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不能是偏爱。班主任应该坚持对全体学生全面负责,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做到客观公正,发扬民主。

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还应该体现在注意身教重于言教,处处以身作则。由于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受家长宠溺,表面上很坚强但是心理非常脆弱,所以往往班主任的一个关怀的眼神、一举手、一投足都令他们倍感关怀与亲切。这样学生配合班主任工作也常常事半功倍了。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某些情况下只要你摸一摸、问一问“你们是否不舒服?”,“有没有什么问题啊?”,“多喝的点水啊”之类的话,或许对他们的病情没多大的作用,但会甜在他们心里,体验到“师者父母也”的感觉,以后在教育工作上肯定会配合你,对你的教育工作肯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民主教育范文篇7

两个特征

回首千年,中国宗教的特征不止两个。例如,在世界四大古文明(埃及、古巴比伦、中华、印度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从未被外来文化中断,中国宗教特别以爱国为荣;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全国性的政教合一政权,中国宗教习惯以社稷为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国宗教自然以“和合”为贵;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宗教大都以伦理为重。

但回顾百年,中国一度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半封建”使中国宗教凸显“封建宗法性”特征,“半殖民地”则使中国宗教突显“洋教”特征。

这里所论及的“中国宗教”,包括中国本土产生的道教,也包括先后传入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并为中国文化所接受和包容的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Christianity,国内习惯分为基督教[Protestantism]和天主教[Catholicism])。至于“宗法性传统宗教”、“儒教(孔教)”、民间信仰、新兴宗教等,是否属于“宗教”或“主流宗教”范畴,历来争议甚多,见仁见智,应作“中国宗教”之特例而非通例,另予专题讨论。

这里所论及的“中国宗教”,也不涉及港、澳、台宗教。香港作为“一国两制”下中国的特区,作为开放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宗教的特征如何判定,香港的学者自有高见。香港的宗教与社会相适应的经验,值得内地比较研究和参考。故也须另予专题讨论。

站在20世纪门槛的中国传统宗教带着“封建宗法性”特征。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宗法制,源远流长。中国人对万物和人生本源的基本看法是“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基本信念是敬天法祖,报本答愿的方式是祭天祭祖,由此演化出一套统治制度和伦理秩序。到了封建社会,就形成了封建等级社会固有的“封建宗法性”特征。这个特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政治、制度层面,包括维系封建统治的“神权”制度;二是伦理、文化层面,包括维系社会关系的礼仪习俗。费正清认为这种“制度和文化的持续性,曾经产生了体现为气势澎湃和坚守既定方针的惯性”。马克斯?韦伯把中国形容为“家族结构式的国家”,把儒学列为“清醒的宗教”,把中华民族称为“未醉的民族”,认为中国宗教“就其意义而言是面向今世的”。梁漱溟则认为中国“以宗法组织社会,以伦理代替宗教”。在这种强大的惯性中,中国文化以儒学为支柱,中国宗教“儒释道”相浸染,都打上了“敬天法祖重社稷”的烙印,强调维系现存世界,并理性地适应现存世界。具有“封建宗法性”特征的文化,对外来文化“食而能化,化而能食”。外来宗教也只有尊重和适应这种特征,才能在中国立足。

佛教在传入的初期,曾有过“沙门不敬王者”的傲骨。但很快发现,不敬天法祖、敬重皇权,行不通,遂强调佛教信徒要忠君孝亲,做“顺化之民”。

基督教长期影响和塑造了西方的社会和文化,但在中国竟然“水土不服”。康熙时期,因罗马教廷不允许中国教徒“尊孔祭祖”而爆发“礼仪之争”,导致“百年禁教”。

正如潘光旦说:“同一为外来宗教,何以基督教不生根而佛教生根了呢?”这是“因得土地之宜,其滋生发育也就比较的自然。”“这不一定指基督教自身是一股祸水;不过说,一个种子??也许是好种子??种得不得水土之宜,就结成恶果了。”

“宗法性”使宗教突出了入世性、世俗性和伦理性,有其文化的意义;但“封建宗法性”却使宗教沦为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却并非都结“善果”。在西藏,藏传佛教与封建农奴制结合形成的政教合一制度,残酷野蛮。在西北,“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的伊斯兰教,与地主制度结合形成的“门宦”制度,却产生了若干对教民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教主”。

随着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宗教又多了个“洋教”特征。中国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中走进了20世纪,面临着天崩地解的大变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国传统宗教在国难当头和中西文化冲突的夹缝中挣扎,这时基督教(Protestantism)和天主教(Catholicism)却大规模传入中国。一个本来是传播福音的宗教,却不幸成为侵略者的工具,“如来佛是骑着白象来到中国的,耶稣基督却是骑在炮弹上飞过来的。”(蒋梦麟语)一个宣扬爱人如己的宗教,却倚恃“治外法权”的庇护走向了它的反面。“一切传教士都从鸦片战争和随着中国的失败而签订的诸条约和法令中,获得了利益和好处。”(鲍特?怀特语)有的传教士竟然参与贩卖鸦片,掠夺地产,借教肆虐。而教民则“以入教为护符,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被欺压的百姓欲告官问罪,但“外国人因享有治外法权而不受中国法庭的处理。”(刚恒毅语)“凡教中犯案,教士不问是非,曲庇教民;领事亦不问是非,曲庇教士。遇有民教争斗,平民恒屈,教民恒胜。教民势焰愈横,平民愤郁愈甚。郁极必反,则聚众而群思一逞。”(曾国藩语)百姓愤言:“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遮住天”!终于忍无可忍,爆发“教案”,据统计,近代以来达600多起。到了20世纪20年代,这种抗争又在知识阶层以理性的、有组织的方式持续展开,如非基督教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大同盟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等。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具有这两个特征的中国宗教,曾经被统治阶级控制和利用,起过消极作用。国内封建地主阶级、领主阶级以及反动军阀和官僚资产阶级,主要是控制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的领导权;外国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势力,则主要是控制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会。

革新尝试

对“封建宗法性”特征的挑战,始于“”后一代代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首当其冲是针对其政治、制度层面,力图摧垮宗教天命论对“君权神授”的维护。他们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说,其中包括启蒙宗教学说,来审视中国的封建社会及其传统文化和传统宗教,从而逐渐兴起各种“新学”。他们认识到,如欲救亡图存,必需变法图强;欲革封建君权,必革封建神权。“五四”时期的蔡元培,还提出过要“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的主张。他们苦心孤诣的呐喊,有如“更残漏尽,孤雁两三声”。但在寻求民族独立和复兴的神圣祭坛前,呼喊与抗争之声始终不绝于耳。人们听到了弘一大师“念佛不忘救国”的怒吼,看到了茅山道士“上马杀敌,下马学道”的身影,以及回民支队纵横驰骋英勇抗日的壮举。

对“洋教”特征的挑战,始于中国天主教和基督教中的有识之士。在“”中,津、沪等地的爱国神父、教徒和教会学校学生提出了改变中国天主教会殖民地体制的要求。马相伯等人主张由中国主教主持教区教务,反对在修院教育中轻视中国文化的倾向。此后,罗马教廷不得不批准中国教团采取了一些将天主教“中国化”的措施。

基督教发起了“本色教会运动”,“一方面求使中国信徒担负责任,一方面发扬东方固有的文明;使基督教消除洋教的丑号”(诚静怡语)。“跟着这个口号同时被提出来的,就是‘自治、自养、自传’”(吴耀宗语)。1903年,上海牧师俞国桢主张“有志信徒,图谋自立、自养、自传……绝对不受西教会管辖";1906年,他依靠中国信徒创办中国耶稣教自立会。一时间,各省华人基督徒纷纷响应,要“为国家争人格,为教会争人格,为基督徒争人格"。(《生命》第五卷第九期,1925年)一些普通信徒也痛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若有爱国之心,就应该自立"。(1928年《中国基督教会年鉴》)

天主教的“中国化”和基督教的“本色教会运动”,从文化层面来讲,都企图寻求与儒学的共同点,“洗刷西洋的色彩”,进行所谓“儒化基督教”、“孔子加耶稣”的尝试。但深受殖民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对作为殖民主义附庸的“洋教”深恶痛绝。这些革新尝试就于大局的改观无补,“时代是不许可这个运动得到多大成功的。”(吴耀宗语)

中国宗教的新生,有待于整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革。

走向新生

1949年新中国建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终结。蓄势已久的中国宗教的自我革新,在新中国、新社会再度爆发了。

基督教、天主教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河南洛阳解放后,信徒“真像是如鱼得水,如鸟腾空的欢欣鼓舞,立刻再起来提出自立”。(《天风》242号,1950年)上海刚解放,就有教徒投信报馆,要求“把那些以传教为名,以侵略为实,挂羊头卖狗肉的宗教贩子赶出中国去”,主张“中国教徒应自行以民主的方式,组织国人自治教会。”(上海《大公报》,1949年6月17日)

1950年春,吴耀宗等组团访问各地教会后,与京、津部分教会人士谒见政务院总理,三次长谈。当吴耀宗等把多年来基督教所提倡的“自治、自养、自传”理想告诉时,周欣然支持,强调中国基督教会必须肃清其内部的帝国主义的影响和力量,“让宗教还它个宗教的本来面目”,“使自己健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基督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观感一新”。中国基督教抓住历史的机遇,做出了正确的抉择。1950年7月,《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公开信发表,提出要继承中国基督教早就提倡、但未能实行的“自治、自养、自传”传统。在四年时间里,全国基督徒的2/3,约40多万人在公开信上签名。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随之在全国广泛展开,吴耀宗称之为“中国基督教的新生”。

民主教育范文篇8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省×中—学年度第一学期团委工作总结

近几年来,我校强抓机遇,锐意改革,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事业蒸蒸日上,团委在团市委和校党委、校长室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合格的新时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各项重大活动、节日为契机,以系列基础工作和精品活动为载体,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大力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狠抓团组织内部建设,帮助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广大团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和全校团员青年的共同努力,在加强自身建设和开展具体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⒈强化教育功能,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是共青团工作的生命线。一直以来,我校团委充分利用党校、团校育人阵地,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紧、抓实。努力贯彻“十六大”文件精神,组织全校团员青少年认真学习新团章,温习入团誓词。系列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组织严密,既轰轰烈烈又注重实效,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更上新台阶,体现了新形势下共青团在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中的优势地位和主导作用。

青年党校学员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进行了交流,纷纷表示要坚定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做四有新人。本学年又有几名党校学员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名同学(陈昊、季亮、郭亚男、顾荣华、朱海勇、吴永准、费皓月、朱红玉)被确定为建党对象。

团校培训卓有成效,多名同学在各自团总支的组织下,高举右手,庄严宣誓,光荣加入共青团。

⒉规范支部建设,严格团员管理。

共青团组织的自身建设是共青团工作的重点。团委坚持贯彻“党建带团建”工作方针,努力抓好团的自身建设,积极倡导“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团要管团,团干要务团”的思想,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选拔和培养团的干部,充分发挥团支部在班级的核心作用和广大团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本学年我校团委在全校团员中进行了团员民主教育与评议活动。为搞好今年的团员民主教育与评议工作,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充分体现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性质,依照团内民主评议的方式方法,我们在严格要求,不走过场,不搞形式,要求各支部在召开主题班会时班主任必须到场并进行系统教育,要求本次活动的每一项内容都必须有书面材料。要求青年团员必须经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自我评议与教育,充分剖析自己。要求推优时必须经个人申请或集体推荐作为优团优干候选人,并在无记名投票推选前当场介绍个人本年度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基本情况,作为推选参考条件之一。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推选程序,并组成监督小组对本次活动进行全程监督,从制度上和实践中保证了活动的正常进行。全校所有的团员参与此次的民主教育和民主评议,以上的团员参与了民主投票推选,共提交评议材料多份,活动总结材料份。

⒊强化创新实践,参与德育管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实践是育人的载体,学生是校园的主人。本学期团委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会和文明监督岗工作的指导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自治自理能力。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适时调整监督岗员,定期召开文明监督岗会,使其明确职责,认真检查,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对学校的学生纪律、环境卫生、安全保卫,就膳、就寝、出操等方面形成良好风貌,发挥了较大作用。

今年月家境贫寒的高二班杨焰红同学不幸身患脑瘤,团委学生会获悉此事后,在全校师生中倡议组织了“手拉手、心连心”爱心捐赠活动,共为杨焰红同学筹集了元。通州电视台、通州日报、江海晚报以“爱心在校园涌动”为题专门报道了此事。

民主教育范文篇9

一、党员民主素养的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社会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各阶层成员的自主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迅速增强,民主要求日益高涨。广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关切程度和参与要求越来越高,主体意识有所增强,参与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党内民主建设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党内民主的新规章,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党内民主的新举措,各地积极探索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路径和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党内民主建设的深入发展。但从目前党内民主的政治实践来看,党员的民主素养与推进党内民主的时代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是党员的主体意识仍需增强。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党员未能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不愿主动参与党内事务,不能独立发表意见,不会维护自身权益,不敢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实行监督等情况依然较为普遍。

二是正确的民主观念有待形成。党员的民主观念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有力支撑。目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于发展党内民主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的党员也还存在一些顾虑和模糊认识,比如,扩大党内民主,会不会引发党内无休止的争论,会不会在党内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影响党的团结统一?发扬党内民主,会不会影响党的领导机关的权威和领导者个人的威信?等等,都需要加以澄清和解释,进一步统一思想。

三是党员的参与能力需要提高。民主以理性为前提,要求其成员有参与公共事务的基本能力,其中包括制定计划、掌握、判断行动规则的能力;在具体情况下,运用这一计划、规则的能力和清楚表达思想与人讲道理的能力。就目前党内民主参与现状来看,党员民主参与意识发展较快,但总体参与水平不高,且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差异较大。

党员在民主素养方面存在差距和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民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之上,市场经济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平等意识、自主意识、法治意识,这些也是民主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晚,传统的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仍然挥之不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党员民主意识、民主思想的发展。

二是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历史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但是传统历史文化中的负面因素,诸如等级观念、忠孝观念、权力本位、宗法思想等对党内民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

三是党内民主的实践存在缺陷。从历史和现实看,在党内民主的实践中,往往是强调纪律和服从多,强调民主和自由少,加之长期以来党在政治体制上实行的是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党员对党内工作积极参与的热情受到抑制,主体意识趋于淡化。

四是党内民主制度不够健全完善。主要体现在实体性规定多、程序性规定少,对违内民主程序、行为的问责机制尚未健全,影响了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提高党员民主素养的基本路径

党员的民主素养是发展党内民主的软环境,鉴于党员的民主素养与推进党内民主的时代要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党员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使党内民主能够健康有序地逐步推进。

一是在党内广泛开展民主教育。加强民主教育是提高党员民主素养的重要途径。要把民主教育作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民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法规制度,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使广大党员对党内民主的认识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运用更加自觉。要在党员领导干部中,重点进行民主集中制教育,重点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薄、忽视党员民主权利的问题。要努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发展党内民主的能力。

民主教育范文篇10

发展中国家能否实现民主?或者说,现代民主的政治形式是否能够成功地移植到非西方国家?许多政治学家曾对此持怀疑态度。在60~70年代,世界上的一些权威主义政权显得稳定和强有力,而大批建立民主政体的发展中国家却充满危机和混乱,纷纷倒向军人独裁政体,从而形成一股强劲的全球性非民主化浪潮。这种情况带来政治学界对民主在发展中国家适用性的非常广泛的悲观主义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我国一些政治学者在80年代提出的“新权威主义”也是这种思潮的一种反映。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使这种悲观主义理论不攻自破。自70年代中期起,一股巨大的民主化潮流从欧洲南部悄然兴起,导致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的军人独裁政权垮台,西欧最后这三个权威主义政体完成了向民主的过渡。接着,民主化潮流漫卷拉丁美洲,军人独裁者纷纷交出政权,让位给民选的文人政府。到80年代末,这片大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民主化。80年代中期,民主化的潮流涌入东亚和南亚,菲律宾、韩国等实现了向民主的过渡。到80年代末,民主化潮流迅猛席卷“斯拉夫-东正教”地区,前苏联和东欧集团各国一个接一个转向西方式的民主道路。80年代末和90年代,民主化潮流也回荡于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冲击着“中东-伊斯兰教”地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S.亨廷顿把这次民主化运动称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根据他的说法,从1974年到1990年,世界上有约30个国家由权威主义政治过渡到民主,另有20多个国家出现了强大的民主运动,或开始了朝向民主化的改革。⑴进入90年代,又有数以十计的国家完成或开始了向民主的转变。正如L·达尔蒙德和M·波莱特耐尔所说:“当未来历史学家回首20世纪时,他们可能把这个世纪的最后四分之一视为现代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民主躁动时期。”有的学者乐观地指出,“民主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唯一受到尊重的政治制度。”“20世纪是民主的世纪。”⑵这场民主化潮流使我们有可能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发展理论,特别对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问题形成更明确更有根据的认识。在70年代以前,虽然有部分发展中国家走上了民主道路,但大多是受到西方政治文化冲击而产生的暂时效应,或属于某种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这种没有深厚根基的民主或者很快就垮掉,或者难以健康地运作。而在当前这场民主化浪潮中,有如此众多的非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了向民主的转变,其中多数国家向民主的转变都是自身民主化条件发育成熟的结果。它表现为:这些国家向民主的过渡多都是以较为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很少暴力和流血;民主制度建立后,很少遇到强大的反抗,基本没有反复;民主制度的运作较为顺利,民主制度和民主价值为多数国民所认同。⑶这样,它就为我们认识发展中国家民主化问提提供了可靠的材料。本文拟根据近20来来各国民主化的实践,参考国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对发展中国家民主化的诸种前提作一个初步的分析。

2.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定量联系

经济因素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历来为人们所强调。但是,关于两者之间具体的联系方式人们却有着不同的认识。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在于,根据数十个国家的经验,我们大致可以确定当展中国家向民主过渡的经济阀值。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李普塞特对经济发展与民主之间正相关的联系作出过精彩的论述。他引用一些数字证明:“民主较多国家的财富、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和教育水平的平均数要高得多。”依次而降,是“民主较少”的国家和“独裁较少”的国家,而在“独裁较多”的国家这些指标处于最低水平。⑷李普塞特以后,许多研究者沿着这个思路探寻民主化的原因,把民主化视为经济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国民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等)的一个必然产物,而把一个国家的GNP视为解释民主的“关键的变量”。

但也有许多学者对这种解释模式提出了挑战。特别是60~7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权威主义统治下获得了较高的发展水平。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政治上的权威主义并行不悖,这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使人们把经济发展与权威主义政治联系在一起。G.奥唐奈就曾向李普塞特的“社会经济越发展=政治民主的可能性越大”这一“乐观的等式”挑战。在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开始的前一年发表的著作中,他通过对南美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现代化对民主不利。至少在拉丁美洲,经济发展超出一点就与民主制度发生冲突,民主只与中等水平的经济发展相联系。“最可能与现代化最高水平相伴随的是政治权威主义而非政治民主”⑸G.奥唐奈的观点不是孤立的。一位学者在1979年悲哀地得出结论说:“西方大多数发展理论家似乎都已接受并带有几分懊丧地承认:发展必须与权威主义政府相伴随。”⑹然而第三次民主浪潮迫使人们重新为经济因素定位。为什么60~7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看起来如无根浮萍的民主到80年代却开始生根开花?M.塞利克森在1987年出版的著作中就这样问道:“为什么在这个地区(中美洲)长期以来像孤儿一样的民主,却突然开始找到了一个家?”⑺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发生的突出变化就是经济的发?埂>靡蛩乇日我蛩馗榷ǎ任幕蛩馗钤尽N颐强吹剑诰玫投仍龀屯V偷墓遥敲裰骰摹懊保蚪霰硐殖鑫⑷醯拿裰骰宥欢诰檬О艿墓遥」芑岱⑸业恼味遥岩云舳】档拿裰骰獭5谌蚊裰骼顺敝饕⑸诰酶咚僭龀蛑卸仍龀墓摇T?0年代,这些发展中国家还不具备实现民主的最基本的经济前提,经过20多年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始跨过了作为民主必要经济前提的阈限,结果导致了第三次民主化浪潮。

经济因素虽不是绝对的,但却能够解释多数国家的情况。1989年被世界银行划为高收入的24个国家(人均收入6010—21330美元)中,除3个石油输出国外都是民主制度,其中新加坡是半民主制度。而在另一端,被世界银行列为贫穷的42个国家(人均收入130—450美元)中,只有两个国家(印度、斯里兰卡)建立和维持着民主制度。在其余53个中等收入国家中,有23个民主国家,25个非民主国家,5个在向民主制度转变。⑻由此可见,向民主的转变应主要发生在中等或中上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在穷国,民主化不可能,而在富国,民主化已经完成。两者间有一个政治“转变带”,在这个特殊发展水平上的国家最容易转向民主。多数转向民主的国家都应在这个经济水平上。当国家经济发展进入这个阶段,它就有了民主化的希望。它也告诉我们,经济变量在民主化进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其它变量只有在解释例外的情形时才可能超过经济因素的作用。

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也使我们可以大体上确定“转变带”的GNP水平,从而在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之间建立起定量的联系。虽然第三次浪潮民主化国家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上,但它们中的大多数却有着大致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中到80年代末实现民主的31个国家中,有27个属中间收入水平。它们中的一半在197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3000美元间。而1976年在这个发展水平上的国家中,有四分之三在1974年由非民主的政府统治,到1989年实现了民主化。进入90年代,又有一些处在这个发展水平上的国家实现了民主化。根据亨廷顿的说法,在战前,转变带的中心是300-500美元(1960年币值),到70年代提高到500-1000美元。进入80年代又有所提高。⑼在90年代的今天我们大体上可以说,一个国家的GNP在1000-3000美元间是开始向民主转变的阈值;当它达到3000-6000美元时,则是完成转变的阈值。这个阈值上下,是其它因素起作用的领域。如在这个水平以下实现了民主或超出这个水平仍未实现民主的情况,应考虑是其它因素超过了经济因素在发挥作用。

不过,对这种说法必须作出一定的限制。所谓GNP水平必须是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正常发展的综合指标,即必须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大众传媒以及识字率等指标的同步发展。仅仅财富的片面增长则不在此例。

3.重估政治文化变量

古典和当代的民主理论都认为,民主不仅是一套制度建构,也是一整套独特的政治信仰、态度和情感的体系。国民关于政体合法性的信念和感觉是政体维持和变更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展中国家的民主化也证明了这一点。它既是政治体制的变更,同时也伴随着政治文化的嬗变。如果说以往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多停留在制度变革层面上的话,当代民主化浪潮却以民主政治文化的发育成熟为特征。它为我们考察政治文化变量在民主化进程中的实际作用以及各种政治文化与现代民主的关系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材料。

在以往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中,有人将政治文化作为独立起作用的因素予以高度评价,甚至将其视为导致民主化的最重要的因素。R.戈斯泰尔就认为,适宜的经济条件对民主制度的成功是有帮助的,但对民主扩散的更长过程来说它是第二位的因素。他的结论是,在特定国家民主的存在或缺失,“首先是民主及其支持概念传播的相对效果的产物。”⑽J.皮诺克把民主需求的各种因素分为三类:历史、社会经济秩序、政治文化。他认为,政治文化因素可能包括了民主的最好解释。⑾也有人把政治文化作为受其它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制约的因素,作为一个起中介作用的变量引进民主问题的研究。在这些学者那里,政治文化是作为随时代变化和现代政治经济发展而不断改变的因素来考虑的。根据这种观点,“政治文化也许是经济发展与民主之间关键的联系环节。”⑿但政治文化还有相对稳定的部分。它们具有民族特征,由该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而形成。虽然政治经济现代化过程对它的表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影响,但它深层结构的变化仍然是有限的。政治文化研究要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当代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驱动下,民主能够在迥然不同的文化区域建立起来吗?

以往政治文化的研究倾向于强调民主的文化特殊性、不可移植性,强调发展中国家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性、其嬗变的缓慢和长期性。但是第三次民主化浪潮表明,各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是民主化的基本驱动力,它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发展,也以不可阻遏的力量在摧毁权威主义政治,推动着民主化进程。一个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可以构成民主化的动因或障碍,推进或延缓民主化进程,但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力量面前,它的作用是有限的。经济发展能够突破文化的界限,或推动文化发生较快的变革。文化的特殊性可以使一个民族走上一条特殊的民主化道路,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初建的民主制度及其运作着上民族的颜色,但没有一种文化构成实现民主的绝对障碍。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基本上是全球性的,在非西方文化的各个地区和国家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在经济条件成熟的条件下仅因为文化条件特殊而未能实现民主化的事例是少见的。它昭示了现代民主在全世界普适性的光明前景。

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也使我们能够确定各种文化与民主的具体联系。亨廷顿根据与民主的积极关系,给各种文化排出一个序列。它们依次是:新教、天教、东正教、孔教、伊斯兰教和黑非洲文化。⒀新教文化最适合民主,这已经为历史发展所证实。最早实现民主化的西欧、北欧、北美、大洋洲各国几乎都是新教国家。战后的一项研究表明,“在99个国家中,人口中新教徒的比例越高,民主的程度越高”。⒁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使人们对天主教和东正教与民主的关系产生了新的认识。直到本世纪70年代,天主教和东正教文化还被认为是不利于民主的。但第三次浪潮几乎是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浪潮。“大约在1974—1989年转向民主的国家中有四分之三是天主教国家。”⒂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基督教的另一分支东正教国家也基本上实现了向民主的过渡。

基督教对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在韩国表现得十分突出。在战后初期,韩国基本上是以孔教为外表的佛教国家,只有1%的基督教徒。到80年代,基督教徒猛增到25%,即4千万人口中有1千万是基督徒。改宗基督教的主要是政治上最活跃的部分:青年人、市民和中产阶级。它使韩国社会孔教的权威主义和佛教的消极哲学让位于基督教的好斗精神。民主运动的两位著名领袖金大中和金泳三都是基督徒,70年代在《民主救国宣言》上签名的都是基督徒,有的是教会神职人员。金大中就曾极力推祟基督教在韩国民主化中的作用,认为基督教是民主运动的精神源泉,教会是民主运动的保垒。⒃伊斯兰教文化和黑非洲文化与民主的积极联系最弱,这一点已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事实所证明。如今,权威主义政权和少量传统的君主政治主要集中于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和中东伊斯兰教地区。但是,从90年代的情况看,黑非洲文化与民主的积极联系也许超过伊斯兰教文化。这与亨廷顿的排序有出入。在黑非洲,文化因素同时导致政治发展的低水平和经济发展的低速度。但是,直接阻碍民主化进程的主要是经济因素。另外,我们还需看到,黑非洲文化对民主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其惰性力量,是其传统政治文化的低水平对现代民?魑幕牟皇视ΑU飧霾罹嘈枰孀派缁峋米芴逅降奶岣叨玫矫植埂R簿褪撬担诜侵薜闹饕侍馐欠⒄刮侍狻6凇爸卸了估冀獭钡厍就廖幕虮硐治恢侄韵执裰鞯暮枚返亩钥剐浴U挝幕谋涓镌谖幕煊虮旧砭陀龅角烤⒌奶粽健L乇鹗窃谝恍┕依铮冉峡恼尉⒈匦胍匀ㄍ饕宓姆绞娇刂普ǎㄍ饕逋持蔚乃啥兔裰骰母母锿岽捶疵裰鞯脑讨贾饕迨屏Φ奶贰!爸卸了估冀獭惫颐裰骰母锩媪僮耪庵侄牙Ь常涿裰骰桃残砀选?/P>

4.外部因素:民主化的助力

一个国家的民主化主要依赖于内部诸条件的发育成熟,但外部因素也是影响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变量之一。它可以加速或延缓民主化的进程。对一些国家来说,外部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前面的分析,一个国家发展达到一定社会经济水平,即进入民主化的“转变带”。但外部影响会使其在进入“转变带”前就实现民主化,或在其进入“转变带”后推迟实现民主化。

根据亨廷顿的说法,世界上有几个主要的权力中心对第三次民主浪潮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即梵蒂冈、欧共体、美国和苏联。它们的影响都是世界性的,但又各有侧重。天主教会的影响主要是实行权威政体的天主教国家;欧共体的影响集中在南欧和东欧;美国的影响面要广些,但其影响较大的是拉美和部分亚洲国家;前苏联的变革清除了东欧民主化的主要障碍。这几个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有过政策上的变化,没有这些变化,第三次浪潮的情形会大不相同。⒄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间,美国虽然口头上也高唱民主原则,但事实上,它常为了战略需要和实际经济利益而牺牲民主原则。世界上许多独裁国家都是仰美国鼻息而生存的。在冷战的年代,为与左翼势力对抗,发展中国家的右派军人独裁政权和传统的君主政体常得到美国的偏爱。但是从1974年起,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开始把促进人权作为其外交政策最重要的目标。这恰与第三次民主浪潮的兴起相吻合。到1981年底,里根政府确定了不仅在共产主义国家,而且在非共产义国家促进民主的目标。美国那些权威主义的盟友开始感受到来自美国的强大压力,这些国家的民主反对派则开始受到来自美国的鼓励和支持。

西欧各国在战后主要是收缩而不是扩张其权力。在推动发展中国家民主化进程方面,主要是英国在其非殖民化过程中做过一些努力。应该说,英国殖民地比其它国家的殖民地更容易走上民主道路。除此之外,战后西欧政府已习惯于同任何非民主的政体合作,默认其国内事务的安排。无力施加巨大的影响。不仅在拉美,而且在欧共体的直接边缘国家也如此。⒅但欧洲议会和欧洲共同体却是一贯支持民主的。在各国际组织中,只有它们“明确地和始终一贯地在其所有成员国中维持民主”。⒆欧共体的扩大以民主为条件,希腊、葡萄牙、西班牙从经济发展角度都迫切需要加入欧共体。欧共体对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60年代中期以前,天主教会是保守的反民主势力。自60年代中期起,它的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官方层面,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确立了支持社会政治变革和促进人权的方针。在拉丁美洲和其它地区的主教会议上,这一方针都得到重申。在基层,普通信众、基层教士和年青一代的教会知识分子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与权威主义发生冲突。从此,天主教会在各地都站在了权威主义政权的对立面。在巴西、智利、菲律宾、波兰和中美洲国家,天主教会在反权威主义运动中承担着中心的角色。教会有大量可资利用的资源,有严密的组织,有教堂、电台、报刊等工具,有谙熟政治的领导人,能够利用其国际性的联系和影响,这都使它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

除政府之外,各种非政府组织,政党、工会、教会等,以及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组织,如世界基督教民主同盟、社会党国际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外部影响的另一种来源是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影响。亨廷顿称其为“示范效应”和“滚雪球效应”。

所谓“民主化浪潮”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它表现为向民主的过渡和民主化改革在若干国家同时发生或相继出现。率先民主化的国家产生一种示范效应,为其它国家所摹仿。若干国家相似的进程产生连锁反应,它们交叉影响,相互呼应,从而创造出一种国际性的气氛和时代精神。对于民主条件成熟的国家,这种气氛减少了民主化进程的阻力,对于民主条件尚不够成熟的国家,外部影响往往是启动民主进程的最初动力。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和深化,已经使当代世界已经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特别以覆盖全球的通讯卫星和国际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不分国界的“电子空间”,使世界真正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这使率先民主化的国家对其它国家产生更强烈更直接更迅捷的冲击。

民主的示范效应在地理上相近和文化上相似的国家产生最强的反响。如葡萄牙对南欧的影响,葡萄牙西班牙对其前殖民地拉美地区的影响。“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转变令人信服地说明,伊比利亚文化并非天生不变地是反民主的。”⒇在拉美国家内部,示范效应表现为一个接一个的军人政府还政于民。在亚洲,1986年2月马克斯的垮台,引起了亚洲其它国家权威主义领导人和民主反对派的焦虑和希望。特别对韩国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在黑非洲,示范效应使一个接一个的国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滚雪球效应在东欧最具戏剧性。当波兰于1989年8月将铁板一块的斯大林模式冲开第一道缺口后,权威主义的堤坝开始迅速坍塌,各国的民主化接踵而至。匈牙利是9月,东德是10月,捷克和保加利亚在11月,罗马尼亚在12月。甚至在阿尔巴尼亚那样根本不具备实现民主条件的国家,民主化浪峰所至,权威主义政权也被摧毁。

滚雪球效应还产生加速度的变化,先行者艰难曲折的历程在后来效法者那里会以压缩的形式和以较顺利的方式重演。因为一旦雪球滚起来,其滚雪球本身的过程就开始起作用。我们看到,在波兰,其民主化过程花了十年,匈牙利是十个月,东德是十周,捷克是十天,罗马尼亚则是十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