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8:31:03

历史文物

历史文物范文篇1

关键词:西安地区;文物保护及利用;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1西安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及利用的金融支持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安的历史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对西安的历史文物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近些年西安市金融业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规划,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全方位融入西安发展大局,西安文物保护从技术和方式上已逐渐成熟。为了保护西安浩翰的文物遗址,最开始的发展路线是限制第二产业,鼓励第三产业成长,运用科教和旅游来振兴西安,如西安的地铁计划全部避开遗址区,除了历史文物上的巨额投资。2018年1月23日,陕西文化与金融创新合作恳谈会在西安举办,聚焦陕西西安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总体融资需求额超220亿元,银行为陕西省委宣传部授信总计达600亿元,用于支撑陕西精神文明产业的飞速成长,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保护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019年,陕西西安的本币和外币贷款余额总计达到20609.73亿元,充分展现了西安的金融支持的力度。

2西安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及利用在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2.1金融支持资金有限。首先,投资环境相对落后。西安作为欠发达地区,构成文物产业的企业和机构主要是中小企业,其主要特点是资金比较不堪一击、技术含量低。这些企业自身的经营都存在问题,更不会考虑向西安的文物进行融资。其次,缺乏金融支持的绿色通道。西安地区主要是城市建设和地区发展为主,对于文物产业的保护利用相对不足,企业本身的资金量少加上国家社会的关注度低,使得金融机构和企业对于文物产业的资金支持程度有限。金融机构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的绿色通道少甚至没有。最后,西安市文物的融资体制滞后,对于文物的融资没有完善的模式。由于西安位于大陆内部,与沿线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股东权利的融资、用一些物品或资产作为保障进行贷款等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加上西安市融资企业本身存在企业规模较小、资金盈余数量少,管制缺乏合理性、没有积极的融资观念等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在筹集资金的过程遇到很多的困难。2.2金融支持手段单一。首先,西安地区仅有陕西广电网络一家文化类企业上市公司,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的这种形式还比较短缺,西安主要重点发展重工业目的是赶超发达地区,因此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开展融资创新的方式少,力度低,西安文物与其他行业和产业联合发展的效果不明显,大大限制了对文物的融资和发展。其次,对西安的历史文物保护利用的范围比较狭隘,就是单一的实行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知道了解西安文物的具体内容的人仅仅局限在西安地区的人群,资源共享的观念比较欠缺。最后,因为对西安文物的宣传介绍的力度比较低,这些企业和机构对于文物保护利用领域只有较少了解,缺乏投融资的意识和能力,一般不会安排专门的投融资部门及人员,这些经营的企业通常以自有资金为主,同时以少量的自有资金作为辅助,当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时,大多数采用银行贷款极少考虑其他贷款融资手段过于单一,缺少统一具体的合作机制,限制了西安文物保护及利用的发展。2.3金融支持渠道较少。西安属于西部偏远地区,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一直以来金融支持手段渠道较少,由于发展的限制和落后使得丰富的文物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首先,当前经济系统中缺乏为中小企业和机构的融资供应专业性服务的金融机构,因为西安的民间资本的融资渠道比较缺乏,所以能真正投入到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的实体经济规模也不会很大,使西安的融资范围受到了局限,只有单一的政府和中小企业和机构进行融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融资的范围和规模。其次,由于很多企业由于公司的规模比较小,在贷款这一环节就已经遇到了阻碍,无法实现有效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法受到政府资金上的帮助,取得贷款来获得融资的方式过于单一。最后,在西安大多数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文物融资的关注度低,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识差,加上技术的相对落后,对融资产品的研究发展和推广的力度也低。因此在现行国家经济调控趋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融资困难和渠道少的问题更加严峻。

3西安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及利用的金融支持对策

3.1加大信贷支持力度。3.1.1优化信贷融资环境。首先,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降低西安地区企业本身的信贷融资成本,使得民营企业转贷效率提高,增加民营企业的融资规模引导银行对小微企业减费让利。对企业进行补贴这一措施使得融资能更加顺利的进行下去。其次,可以通过优化贷款审批过程,压缩信贷审批时间,减少企业获贷时间限制,促进审批效率的提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文物这种同一类小微企业客户的金融信贷专业化分类、标准化审核,不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律师组成信贷咨询小组为金融机构信贷审批人员提供专业化意见建议和问题咨询辅导,推动了企业的信贷审批效率。最后,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加快建设与金融机构、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开展业务活动提供投资、储蓄、贷款、证券买卖和金融信息咨询等多方面服务,整合各方资源优势,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处于一个更好的信贷融资环境。3.1.2开辟审批绿色通道。首先,优先办理,专人协助。对符合“绿色通道”条件的申请人或业务,各相关窗口、外设分中心应给予优先受理办理,并派专人协助申请人办理审批服务相关手续,做到提前介入、全程指导跟踪,同时部门相关业务科室人员应积极予以配合,及时安排审核、审批和制定,使得审批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其次,可以开展审批整合服务,通过跨部门、跨领域整合相关行政审批事项,串联起办理的全过程使得文物融资的过程节省了更多资源的消耗,让文物融资更加便捷、高效。最后,可以推动在线审批。借助电子政务审批系统,审批人通过手机或电脑实现在线提交办理、在线同步审批、材料信息共享、信用审查监管等一系列服务,同时利用视频对话、人证核对、电子签名、手机认证等方式,确保审批中申请人真实身份和真实意愿。3.1.3构建产业链融资模式。产业链融资是指企业直接向处于同一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企业融资,或以形成风险共同体的形式,从外部获取资金的融资模式。首先,对上下游客户筹集资金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汇总形成报告,对切合融资前提的上下游客户提供抵押贷款、商品融资等不同方式的融资,这些上下游企业包括一些资信较好无不良记录的企业或想要通过文物保护利用获利的企业和个人,为想要进行与文物相关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更多融资的可能性。其次,可以围绕优质企业产业链,开展融资服务活动,在众多企业中选择出能促进西安文物保护利用进程的优质企业并对其配套企业实施融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贷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西安文物保护与利用能与金融服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加速了文物融资的进程。最后,从与文物的产品进行投资、购买、收藏衍生出其他新的类型,可以通过文物艺术品的抵押、按揭、信托、基金等各种金融形式将文物行业连接起来进行融资。投资文物艺术品从长期来看其升值空间远大于通货膨胀水平,对于以升值为目的的个人投资者来说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运用同一产业链条的企业进行融资,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统一体,更加保障和加速了融资的进程。3.2实现支持手段创新。3.2.1推动产业联合发展。推动实现文物和产业的联合发展实现金融支持,使文物不再以单一的形式进行发展。首先,金融机构可以将旅游、文物与文化产业联系起来进行联合发展,通过博物馆建立,将民间藏品汇集起来进行系统管理、展览,创建一个文化产业聚集地,并以博物馆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了以博物馆中心的聚集式的。具有参观意义的景观促进了旅游、文物相关产业的联合发展。其次,将文物与现代科技技术产业联合发展,通过现代科技技术手段赋予文物遗产新的生命力。通过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利用进行文物信息的传播,以强有力的数字化手段保护西安的文化遗产,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话语权,既要保护传统的传承形式又要以高新技术手段创新形式,增强其市场的竞争力。最后,将文物以数字化、网络化产业结合起来,支持围绕文物本体及其历史环境等重要元素,借助先进科技手段,以智能终端平台或现场展示平台为承载,展示文物数字化系列产品,使文物以更多更好的形式进行发展。3.2.2构建资源共享平台。首先,可以进行文物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整合和标准的划定与管理,将收集到的文物资源的信息通过不同标准的划分进行分类归总,使与文物有关的信息查询时能够更加的方便、快捷、清晰。其次,西安可与其他省份联盟打造一个全国性的文物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帮助联盟成员开展资源共享平台的体系建设,构建统一服务标准,结合各自国家和地区文物的信息、资源积极推动创新,加大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最后,企业和机构之间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等当代的先进手段,真正构筑形成促进西安文物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物要素迅速及时流动、开放共享的平台系统。实现信息交换、数据共享、一体化服务,通过资源共享平台的高效利用和推广,使得更多的文物信息资源可供更多人使用。3.2.3开发国际合作机制。首先,在经济合作的总体布局上来看,应着重考虑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有很多的相同点、华人密集、资金上交流密切的亚太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机构。文化之间的共通点、族群的融合有利于吸引当地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通过推动发展与其他国家文化相似的文物能够有效吸引其他国家的企业机构或个人对西安文物进行融资和合作。其次,通过一带一路措施的实行,可以推动西安文物艺术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销售,鼓励商品出售以人民币计价推动人民币结算业务,积极推动有友好往来的国家以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促进了文物保护利用和人民币的共同发展。最后,将国际金融资源与国内资金需求的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行债券、股票、基金以及向外国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发放贷款、吸引有建设性想法的投资者、进行股权投资等方式将通过国际合作引进的资金运用到西安地区文物保护利用的发展中来。3.3拓宽融资支持渠道。3.3.1发展证券市场融资。首先,将文物作为固定资产通过企业以股票、债券为主要对象进行融资。以这种直接融资的形式不借用中间商的方式融资,使需要资金的企业、机构和部门能够直接在市场上进行融资,减少了融资成本。其次,可以通过结构重组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融资交易,创新融资组合和模式,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使得证券市场融资到了更多的资金。将可移动的文物艺术品与企业不动产资产的组合实现融资担保,文物艺术品、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企业资产,推动企业上市进行资金融通,创新收益权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推动在证券市场上融资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国家层面,以民族利益为主要发展目标,以宣传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通过文物艺术品产业的发展获取利益的的证券化交易模式,构建公平竞争、共同获利的证券化交易体系,通过文物艺术品产业的开发和证券化交易实现收益,推动了证券市场融资进程。3.3.2开发特色融资工具。第一,可以将西安文物保护利用与企业通过永续债筹集资金结合起来,开发永续债券。与其他债券相比永续债券的期限比较长,对于赎回还是存续可以有不同决择,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筹集资金所造成的损失。第二,可以将文物通过资产证券化来进行资金融通。就是在资本市场上发售以文物作为资本的证券,以获得资金的融通,来尽可能提升资产的流通速度。在融资的过程中银行贷款通过文物的资产证券化可以变成流动性较强的证券,可以让借款人免除一部分由于贷款人带来的风险,同时改善了借款人的资产情况,大大减少了融资的所花费的费用,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3.3.3培育网络融资产品。首先,开发“易贷款”网络融资产品。主要针对目标客户网商,按担保方式方式分为信用贷款、保证贷款、联保贷款等,网商可以通过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产品,也可以把通过担保的方式筹集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的过程中需要的资金,其优势是解决了担保难的难题,使得文物保护利用的融资的方式能够更加多样,手续便利,高效自助。其次,开发中间商融资的网络融资产品,将文物融资与中间商结合起来,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缺少资金的机构或企业可以通过此平台寻找以一定条件向他人借资金的人群帮助贷款人通过分担来风散风险。这种经过网络实现的融资产品可以通过网络认证、检查在银行的各项流水、进行身份认证等方式来判断借款人是否合格。产品的优势在于可以凭借着投资门槛低、手续便捷,资金运转快、短期融资成本低,风险可控、对本金有所保障。

4结论

西安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利用的金融支持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境,但西安作为拥有众多历史文物的古城,只有充分利用文物这一优势,并且始终坚持文物保护利用并重不变,充分利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网络技术等优势,才能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融入新时代,融入人民的生产生活,文物保护利用的金融支持在未来西安能够得到飞速的发展并将会占据重要比重。

参考文献:

[1]吴鹤,于晓红,徐芳奕.解决我国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的策略[J].经济纵横,2013,4(1):105-107.

[2]荆典,吴佳琦.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24):401-402.

[3]辛秀琴.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39(8):8-11.

[4]覃志立,严红,孙嘉翊.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困境及其破解:以西部地区为例[J].西南金融,2016,7(8):60-67.

历史文物范文篇2

【关键词】平面设计;展览设计;历史文物

1历史文物类展览中平面设计的应用

1.1展览海报及喷绘。展览海报是平面设计在展览设计中的最突出表现。立牌、海报等信息可以直接传递给观众展览的第一印象。历史类文物展览的海报要主题明确,展览标题信息突出,可以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抓住展览信息和展览相关内容。色彩不应过于醒目、夸张,所用的图片尽量采用展览涉及的文物,突出展览特色,合理安排内容,并突出重点[1]。以万里同风展为例,此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国内交流展,由于参展的文物种类多,信息量大,以某一件文物概括表现整个新疆地区的文物精华显然缺乏说服力。这里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化零为整的想法,先从文物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丝织品、壁画、木制品、陶制品、纸制品、金银器等重点文物加以设计处理,再把他们统一在海报的左右两侧,中间位置留出展览的必要信息,做到主次分明,有整体、有细节、有主题、有内容。色彩上结合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选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沙漠以及胡杨等元素抽象的土黄色,合理运用色彩特性,增加艺术内涵。喷绘是一种博物馆展览常用的表现形式,多用于展厅的入口处以及展览内的展墙上,喷绘由于面积大,表现手法丰富,是很好的辅助表现手段。历史类文物展览对展厅环境的氛围营造有特殊要求,喷绘内容要结合文物信息及文物价值加以设计。1.2展品说明文字。展览中的文物需要说明文字让观众更易于理解,相关说明文字一般要放置在文物周围,经常以小牌子的形式出现,称之为文物说明牌,目前也出现了电子说明牌、二维码说明等新的展示形式,但是传统的纸质说明牌还是主要的展示手段。说明牌的设计要突出文字内容,说明牌的造型要根据文物体量进行设计,比如,我国古代绘画及书法多以竖幅形式展示,说明牌也常采用竖着摆放的形式;大型文物的说明牌不但内容要更丰满,说明牌本身的体量也要更大,字体字号相应调整,标题字体要与内文字体有所区分,以便观众观看[2]。1.3展览文字。展览的文字体现在展览平面设计的方方面面,既有展览海报中的字体设计,又有展厅中的标题设计等。历史类展览的字体设计要以稳重、简洁为主,突出展览主题。展览标题字字体的选取多以大宋、标宋、黑体为主,在体现单元以及展品说明文字中多以雅黑、仿宋、准圆体为主,做到与主标题层次分明,合理有序。1.4展览版面。展览版面指展览中涉及的以展板形式出现的信息。展板的内容分为线图、单元说明、组说明、地图等。单元说明指大纲中以单元为划分的内容说明,单元说明的位置要放在单元段首的显著位置,单元展览平面设计中要体现单元特色,结合内容凸显单元特点,整体展览的单元设计要求整体风格一致,但要做到每个单元各具特色。例如,在以文物为主的展览设计中,单元设计中往往要体现文物的发掘发现以及研究过程,相应的平面设计要从具体文物出发,提炼具有代表性的照片与元素,抓住重点,作为设计的底色或者主要信息加以呈现。1.5图录。展览图录是展览平面设计上的一种延续,大部分图录内容是展品的多角度呈现和相关学术文章。历史文物类图录需要对文物拍照做到专业与用心,最大限度地满足展品的多角度展现。版式设计要优先将大篇幅版面用在文物上,重点文物可以多版面或重点细节图、拉页等手法表现。图录版式的顺序要依托展览大纲顺序,把大纲中的单元转化为出版图录的篇章页,在篇章页设计中可以尝试提炼此篇章中的重点文物或者相关资料,抽象其中元素符号或者具象某一实物加以设计语言呈现。图录封面设计是图录的亮点与难点,展览图录的封面设计大部分需要提炼展览所能依托的素材展现,这里尤以展品为主,在设计中要勤于思考与发现。1.6请柬。展览请柬作为一种触手可及的实物,能给没有参观过展览的观众以直观的感受,请柬的设计从用料到字体,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反映展览的主题与精神,历史文物类展览请柬多以庄重,亲切的风格为主,用较平易通俗的语言使人一看就懂,请柬的形式风格要以展览内容相结合,可采取对开、折页、拉页、套叠等方式加以创新。

2如何运用历史文物类展览平面设计

2.1提炼概括展览元素。展览中的平面设计语言离不开展览主题的提炼,文物类展览主题尤以凸显文物本身及其价值为主,从文物或者内容中提炼设计元素是常用的设计手段。提炼的元素往往要比单一的文物照片更使人印象深刻,加强观感效果。在提炼元素过程中,不要过分加入夸张的设计手法,让观众理解起来晦涩难懂,要让设计主题明确,设计手段不要喧宾夺主。2.2色彩设计。色彩运用在展览设计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陈列设计的发展,对色彩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涉及文物类展览的色彩运用要结合展览主题以及文物特点,根据文物出土地点,环境等因素,借助色彩传达感情的特点加以设计运用。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运用相对不宜过度强烈,要与文物固有色调与色相协调统一,可以根据展览中各个单元分别提炼相近色,但色彩不要过于对比鲜明,破坏展览整体性。2.3创新形式与手段。展览平面设计的表现手段要与时俱进,传统的艺术字、美术字等的运用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随着电脑软件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呈现方式的不断更新,展览中展示平面设计的手段也在不断变化。例如,说明牌加上二维码可以提供更丰富的文物信息;利用投影技术呈现在文物说明牌的文字也能起到易于阅读与修改等作用。展览平面设计也要讲究艺术“留白”,给观众留出想象的空间。平面设计在展览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果一味地面面俱到,将所有版面都“填满”,往往有事倍功半的副作用。因此,要利用好展厅空间带来的节奏感,在平面设计上下功夫,缓解观众参观疲劳感。可以用下垂的纱幔作喷绘、用LED灯光矩阵展示字体,用雕刻灯投射到相应地面作为展线导引等方式呈现一种新的“软平面”手段,使展览平面设计提上新高度。

3结语

历史文物类展览形式设计中的平面设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本文仅对平面设计在历史文物类展览中的运用做了一定的整理与阐释。作为博物馆设计人员,需要把握历史文物的特性,留心细节并加以提炼概括抽象的图像或元素,利用到展览平面设计中,能够使展览更加生动,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使总体展览陈列水平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丽美,王志强.浅谈平面设计与展览展示的密切关系[J].大众文艺,2014(24):61.

历史文物范文篇3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完善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县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全县文物工作发展势头良好。

(一)文物现状。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我县登录各类文物1323处,各级文保单位148处,其中:国保9处,省保14处,市保86处,县保39处。县域古建筑1040处,古民居633处,古民居为全国县域均值的6倍多。1040处古堡古民居规模大、品位高,时代序列完整,被誉为“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

(二)机构设置。县文物保护中心,原名为县文物局,于2001年成立,为副科级全额事业单位,2012年成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2019年机构改革后,更名为县文物保护中心,隶属于县文化和旅游局,为二级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共有编制8名,现在编在岗6名(缺编2名),领导职数为一正一副,缺一名副科级领导。

二、工作特点及亮点

一是县级经费足额预算,专项资金足额到位。我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认真落实文物保护经费配套相关政策,足额预算安排本级经费,近三年预算安排1913万元;中央和省、市下达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二是积极落实文物专项考核工作,全面提升文物管理水平。2020年,我县将文物考核工作纳入本年度专项工作考核范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专项考核,并对考核优秀等次的单位给予评先评优政策倾斜,对考核较差的单位要求限期整改、补齐短板,需要问责追责的依法依规处理。三是强化文物保护措施,形成打击文物犯罪高压态势。县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住建局、宗教局、文旅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协同配合、各司其职,建立完善严防、严管、严查、严打的长效机制,适时开展打击文物犯罪、查处文物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盗掘、盗窃和倒卖文物犯罪行为,始终保持对文物犯罪活动高压态势。2020年,县政府下发《关于规范使用彩钢瓦的通知》,整治文物周边特别是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随意搭建彩钢瓦行为,要求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彩钢瓦进行拆除,对于拆除更换确有困难的要喷漆换色,确保与原建筑物整体色彩协调一致。9月份有对全县文物保护员、网格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文保员和网格员文物保护的思想认识,增强了他们应对日常保护文物的技能和本领。四是多途径多方式做好宣传,为太行古堡申遗工作助力。近年来,我县采取多种方式,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19年,我县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太行古堡建筑的保护开发、合理利用、文旅融合、文化交流以及古堡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宣传,出版了《太行·古堡系列丛书》之《润城砥洎城》、《上庄天官王府》、《南安阳潘家十三院》、《屯城古堡》等,为太行古堡申遗工作助力宣传。五是积极转变思想理念,实现文化遗产惠及民生。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致力打造以皇城相府为龙头,郭峪古城、海会寺等人文景点共同发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目前正在逐步建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依托上庄古堡倾心打造大型明清古堡实景剧《王府往事》,尽显沁河儿女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举办“古堡金秋,诗意润城”2020年首届太行古堡·天官王府美食文化节。中庄村依托古村落、古民居,着力打造高端民宿,大力开发乡村旅游,2019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八八宴被首届“黄土地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美食。六是积极创新开展工作,为文物保护利用蹚出新路。2013年我县启动了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工作,2014年县政府出台了《县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补贴办法》,建立了社会资金投入文物领域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了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探索出了“多途径推动法”文物保护新模式,将国省保文保单位保护与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和文物认养工作相结合: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和资金,对全县9处国保单位、8处省保单位整体或部分进行了保护修缮,对7处国保单位周边进行了环境治理。二是启动并实施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工作。2013年至今县政府投入6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5亿元投入古堡民居保护,特别是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三普点。三是推动文物认养。2017年,县布政李府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认养了中庄村古建筑群,依托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谋划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出一处明代北方水乡。2020年,组织完成了市保单位南沟大庙和水草庙的认养工作,目前南沟大庙由南沟在外人员刘龙龙创立的释龙缘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认养,对庙宇进行保护修缮及弘扬传统文化和孝道文化展示利用;水草庙由市武协王书平认养,对庙宇进行日常维护及弘扬传播中华太极拳和兽医文化。

三、县级领导检查历史文物工作情况及发现的问题

(一)市委副书记、县委书记调研历史文物情况

25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县县委书记亲临皇城相府、郭峪古城进行历史文物保护专项调研,姚书记在皇城相府调研了消防中控室,查看了安全巡查日志,观看了消防演练后指出,皇城相府的保护利用是好的,是历史文物保护利用的标杆和典范,但是还得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紧绷安全就是一切这根弦,继续为的文物保护利用和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郭峪古城调研时,姚书记视察了郭峪古城环境整治情况,参观了特色民宿,详细了解了以皇城相府为主导的“五村联建”情况,姚书记说,“五村联建”是县委县政府在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就是引进皇城相府集团成熟的文物保护经验、先进的文物保护利用管理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带动片区旅游经济发展,郭峪古城要积极、主动配合,为的专型发展添砖加瓦。

(二)县长史小林对历史文物调研情况

24日上午,史县长到王曲大庙、开福寺、文庙就历史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进行调研。在王曲村调研王曲大庙时,史县长了解到,王曲大庙不只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元以前古建筑,而且还是太岳师范旧址(现临汾师范),属于革命文物,王曲村更应该深挖文化内涵,依托太岳师范展览,将王曲大庙保护好,将太岳师范的故事讲好。随后,史县长调研了王曲村其他历史文物,史县长语重心长的对西河乡政府和王曲村说,王曲村有如此好的古建筑群,又在县城边上和高速路出口,占据着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为什么不能拓宽文物保护思路,打造乡村记忆工程,把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保护好,利用好;在开福寺调研时,史县长看到修缮一新,空空荡荡的开福寺,史县长非常痛心地说,开福寺位于寸土寸金的县城中心,将我们的黄金地段闲置着就是极大的浪费,文旅局要尽快制定利用计划,将开福寺安全、合理、有效地利用起来;在文庙(县博物馆)调研时,史县长看到了在一处建设工地上发掘出来的1000多斤古钱币(约8至10万枚)非常高兴,在全社会由于疫情影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为博物馆批了30万元,作为清理、整理古钱币的专项费用,随后,史县长又调研了博物馆文物库房,为的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环境和条件感到揪心,史县长指示,博物馆应尽快确定新建博物馆选址,尽快新建博物馆,把我们的可移动文物保存好,把的古老文明展示好。

(三)分管副县长对历史文物调研情况

10月25日,副县长赴芹池镇对国保单位寿圣寺,省保单位刘西府君祠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历史文物保护专项巡查,县长指出,芹池镇在文物保护工作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短板,首先,这么好的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堪忧,要主动、积极对接文旅局,做好修缮方案,争取上级资金,把文物保护工作落在实处。其次,文物保护是一个全民战役,要充分发挥基层乡镇,村里的保护文物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和文旅局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想方设法保护好文物,留下我们的文化遗产。

四、存在的问题

(一)贯彻落实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不深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项目和资金优先倾向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合理保护的情况。近年来,国保单位100%均得到过保护修缮,省保单位57%得到过保护修缮,市保单位21%得到过保护修缮,县保单位仅仅只有7.6%得到过保护修缮。对照在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调研时讲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指示精神,我们的思想觉悟还不高,一以贯之、学用结合还远远不够,针对困难缺乏直面的决心和勇气,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也不得力。

(二)政治站位不坚定。我县是文物大县,馆藏文物众多,多年来我县文化展示窗口的文物博物馆一直设在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内,没有合格的保管库房、足够的展示场所和专业安保,长期仅仅依靠门卫和职工值班,安防力量薄弱,存在安全隐患。2020年6月,县文物保护中心虽然向县政府递交了《关于新建文物博物馆的请示》,但党组织书记宋晓军作为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认为该问题是多年的“顽疾”,且存在等、靠思想,不想因为该事一直去找领导,也拿不出好办法好措施,导致快5个月过去了,新建文物博物馆连选址都没确定,项目仍停留在“原地不动”。

(三)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坚强。一是领导班子不健全。县文物保护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来,只任命过一把手,从未任命过副职。二是组织生活不规范。长期以来该单位只有一名班子成员,且加上一名班子成员共有6人,没有该上什么会上什么会,长期以来所有会议一直以全体会代替班子会。三是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自2012年成立以来,党组织在如何做好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方面思想保守、办法不多、措施乏力,更谈不上如何解决现阶段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等深层次矛盾问题。

(四)基层文物保护和宣传工作存在“盲区”。长期以来乡(镇)、村两级对文物保护工作属地管理原则和主体责任意识差,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深刻全面的领会和把握,认为文物工作是不重要的工作、没有什么标准,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将文物工作视为经济发展的包袱。一是有些单位、乡、村在基建过程中为了赶工期、赶进度,发现地下文物不上报,造成地下文物损毁。二是有些村在修缮文物过程中“好心办坏事”,由于资金、技术的限制,不经文物部门审批私自修缮,造成文物失去原有的历史价值。

(五)文物工作专业力量严重短缺。一是县级文物部门缺乏文物专业人才。2012年成为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后,工作人员长期短缺,目前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仅有6名,与县域文物安全检查、抢险修缮等工作极不匹配。虽然学历均为大学本科以上,但只有一名专业技术职称、且年龄已55周岁,导致实际工作中现有人员、专业素质和工作不协调、不适应,三年后唯一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退休后,将面临专业人员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二是基层没有专职的文物保护人员。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虽然都配备了文物保护员,但实际与文保员聘用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全县文物保护员和网格员共509人,按规定年龄要求低于55周岁,但实际符合标准的只有160人,仅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文物保护员的学历要求为高中以上,实际符合要求的只有168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专职保护员,都是村里聘用或兼职的保护员,待遇低,每人每年补贴只有3650元,年轻人和有知识的人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加之大多数文保员年龄都在60周岁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大多都散落在偏远山村地带,致使对文物的日常检查、巡查和看护保养职责没有发挥好。

(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不扎实。一是学习教育走过场。只是根据上级党组织安排,对相关学习内容照本宣科的进行领读,笔记心得仅仅是为应付检查,同实际工作结合不紧。特别是集中学习研讨,也仅仅是按时间节点召开了研讨交流会,没有按时间要求静下心来认真学习领会、对照剖析,思想上放松了对理论学习的要求,没有达到“理论学习有收获”的目的。2019年,李学东同志在撰写心得体会时,为了应付检查直接从网上下载心得体会并草草改动,态度不认真、不严谨。二是对照反思不深刻。对照检查问题中,多以“不强、不够、不力、不深入”等笼统话语代替问题,没有结合思想和工作,深层次分析查摆,没有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文物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宋晓军查找问题浮于表面,多为笼统性、表面性内容。

(七)保护经费投入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近年来,我县每年投入文物工作的经费约500万,是全市6县区市中文物保护经费拨的最多的,县域大部分镇、村两级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少之又少,但由于县域有1323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古建筑的特殊性、珍贵性要求文物保护修缮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原木材料的使用、纯人工修葺等直接增加了保护修缮成本,保护修缮一处塌落程度中等古庙宇从方案编制到修缮完成保守估计需500万以上,日常维护和抢险一处中等程度的古建筑费用约需10万元,每年县级财政补贴文保员和网格员工资达105万元,县财政每年拨付的经费对于全县文物保护修缮工作来说杯水车薪、捉襟见肘。

(八)建设工程项目轻视文物保护。一是存在未批先建现象。2019年机构改革前,县文物局具有行政审批权,机构改革后,部分行政审批权划入县行政审批局,事项划入人员未划入,在办理基本工程建设项目事项中,由审批局统一组织进行联合踏勘,部分项目存在未经文物部门把关,造成未批先建等行为。造成文物本体与周边历史环境风貌发生改变。二是部分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未将文物保护列入。建设单位在项目的整体规划与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文物保护的相关问题。造成了认识不统一,动作不协调,措施不合力,影响了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九)文物执法亟待加强。2019年机构改革前,县文物局具有文物执法权。机构改革后,将文物执法纳入县文化和旅游局新成立的综合执法大队的综合执法范围。现有综合执法大队在原有文化执法人员、旅游执法人员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没有一名专业从事文物执法工作的人员,对文物执法工作、文物执法流程、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导致现在的文物执法力度不强。对时有发生的文物保护单位周边乱搭乱建、法人违法等行为不能够及时依法依规进行执法。

(十)对文物保护监管缺失。2019年在国保单位海会寺两线范围内的乱搭乱建、未批先建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所在乡镇和村虽然负有了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和直接责任,但作为全县的文物监管部门在这次事件处理中存在思想认识不足、责任不强、担当精神不够、工作标准不高。

五、解决措施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加大对及中央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我县文物工作实际从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县、促进转型发展等战略高度加强讨论发言、献言献策,提升大家干事创业、学用结合的热情和主人翁精神。一是县政府组织“大讲堂”,邀请文物保护专家进行讲课,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进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培训,提高领导干部保护文物的意识,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政绩观。二是推进文物文化展示窗口(博物馆)建设,利用博物馆对历史文物的展出,让全社会对古老的、具有厚重文明的历史有直观的了解,从而提高全社会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热情。三是开展文物讲堂进校园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文物的热情,培养青少年关注文物、参与文物保护的意识和认识,也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四是勇于担当,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新途径,使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不可移动文物利用起来,重新焕发青春,为富民强县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继续推进新建文物博物馆建设项目,做到主动、及时提醒领导,尽快落实文物博物馆新馆选址,争取2021年启动新建博物馆建设工程。同时积极争取专项经费,为文物博物馆配备至少6名专业保安,确保全县馆藏文物安全。

(三)健全领导班子,强化党组织核心领导。一是主动打报告向县委、县政府申请增派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健全中心领导班子。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统揽全局的作用,健全组织制度,完善党内组织生活,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应有的议事程序研究讨论决定工作事项。三是建议增任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或副局长兼任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直接分管文物保护利用及文物博物馆等相关工作,增强文物工作在文旅局党组会上的发言权,进一步推动文物工作高效快速开展。

(四)发挥目标责任考核对文物保护利用的推进作用。明确各乡(镇)、各有关单位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并纳入年度考核指标,注重日常监督,强化过程管理,在平时工作中全面深入掌握有关情况,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的单位县委、县政府在评优评先、文物保护项目方面给予倾斜,对考核结果较差等次的要责令限期整改,补齐短板,需要问责追责的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五)增加文物工作队伍力量。一是建议增加文物部门编制,分片区成立专门文物保护管理站(所),充实力量、完善职能,将全县文物点多面广的督查管理等日常工作下放文物保护管理站(所),从根本上解决点多人少的问题。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实行走出去培训学习,请进来指导教育,加大对基层文物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教育,从根本上改善和提升基层文物工作者整体水平。二是组建专职的文物保护员队伍,按照县级基本工资标准,把市级以上文保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聘用专职文物保护员。健全专职文保员考核和监督制度,由各乡(镇)每季度考核一次,县级文物部门每年考核一次,提升文保员履职的自觉性、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格执行党组织学习制度,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日常学习、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行为的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思想动态,经常性地开展一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七)争取省、市级文物保护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省、市财政投入市级以上文保单位的抢险修缮、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基础设施日常维护等工作,同时争取省、市层面对文物单位周边环境如道路铺墁、周边绿化、河道治理、古村落内危房改造等工作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和支持。

(八)加强部门配合联动。积极加强与发改、自然资源、审批、规划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文物调查、勘探列入基本项目建设审批,同时各部门严格把关,在工程项目整体规划与建设中充分考虑文物保护的相关问题。

(九)加强文物执法相关工作。一是强化宣传,改善文物执法环境,通过案例、座谈等形式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和守法意识;二是完善文物执法体系,健全文物执法机构和人员,提升文物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相关典型案例、重点案件做到毫不手软坚决处置;三是积极主动配合公安部门打击文物违法案件,让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敢去轻易以身试法,充分维护《文物保护法》的尊严。

历史文物范文篇4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此后邯郸又作为汉代赵国都城400余年。绵绵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八大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据多年考古调查,邯郸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文物古迹多达15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县漳河流域和矿区滏阳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邺城遗址、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主要有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张庄桥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级文保单位近300位处,县保文物150余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磁山)古墓葬(赵王陵)、古建筑(黄粱梦)、石窟寺(响堂山)、石刻、古文献、革命纪会旧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邯郸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历史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邯郸历史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及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永年广府太极文化节、成语典故文化节、梦文化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邯郸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娲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

4.突出地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城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磁州窑文化旅游开发应收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设磁州窑博物馆和陶瓷会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传统陶艺制作旅游项目等,为保护磁州窑文化遗产,弘扬磁州窑文化,发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而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围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

历史文物范文篇5

【关键词】文物保护意识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核心素养

1.课程目标包含有文物保护意识的要求

1.1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的目标要求历史教学培养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201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性质是这样的定义的:“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1]文物,某种程度上来说蕴含了丰富的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令我们感到骄傲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令我们感到自豪的万里长城和各处壮观的历史遗迹;记载了中华文明精髓的古籍等等文物。如果不从中学时代就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那么不仅无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反而会导致的恶劣思想。“历史教育是引导学生以史鉴今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用历史时间维度感受文化变迁的进程,体悟文化的影响力,达成传承文化的教育目的。”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自然教师将文物保护意识培养渗透进教学的方方面面,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生日后无论是在参观历史遗迹时,还是观看历史文物或是了解历史事件时,都会因为体会到文物的珍贵以及其中包含的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从而自豪感油然而生,自然会自发地去保护文物,对于历史的学习也将兴趣倍增。1.2历史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要求历史教学培养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较为清晰的历史课程目标,“学习历史需要知道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现象,了解时序,了解历史多种呈现方式,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1]而这些历史信息的获取虽然可以从古籍所记载但是还应该由文物来进行印证,有关这个思想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黄现璠等学者发展成三重证据法,都主张历史古籍需要地下文物的证明,更何况古籍本身便是文物的一种历史知识正是来自于不断被挖掘的历史文物,例如有关于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的知识点,在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相关史实很明确的被写出,并且提到这是因为早在元朝,我国就在台湾设立了澎湖巡检司,是因为在《元史》中有着明确记载:“蒙元世祖远征日本因风失败,迂回台湾,道经澎湖设治澎湖,企图进取台湾,作为征日本之准备。”这也成为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力证据,如此重要的文物古籍,如果不从中学时代就培养学生养成保护它继承它发掘它的意识,我们中华民族又如何在世界之林上自豪地称自己为上下五千年统一的文明国家呢?1.3过程与方法的掌握目标要求历史教学培养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这一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概括来说就是历史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收集资料和证据并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史料信息的提取大多数依赖于文物的考察与解读,例如对历史记载的对应、古籍的复原和对历史文物的解读,从文物中得到历史的蛛丝马迹来还原历史真相,加上如今在历史教学中趋向对于史料证实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和培养中学生收集历史资料和证据的过程与方法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文物的历史价值,由此看来文物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1.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标要求历史教学培养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教授给学生最基本的历史知识让学生记住历史现象、了解基本的历史史料分析方法,个人认为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注重的应当是通过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情感态度决定了一个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价值是客观事物在人们眼光里的意义,价值观则与一个学生全部学科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初中的历史教学更应该做到,让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强调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当下,对于家国情怀这一点的落实更是离不开利用文物的历史教学,直观的文物照片或者文物实体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力,还有一种情感上的刺激。

2.教材内容涉及到相关的文物及照片

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来达到历史课程的目标的要求是历史教师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文物及照片更是数不胜数,这里简要的列举一些,例如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中,与文物息息相关的有第1课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的发现时间、生产生活方式,都是依托其生活遗址的发现保护与挖掘,证实了中国最早的人是170万年前生活的元谋人。因为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灰烬、烧石和烧谷从而确认了北京人已学会了人工制造火;再例如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中相关史事记载了清朝发现甲骨文的情况,有意识的对中学生从文物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意识进行一定的指引,也提到了作为商朝青铜器制造的一个巅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提及和图片展示,相当直观的让同学感受到了当时商朝青铜制造业的发达,还有第9课宋代经济发展中提到的宋代各种瓷器文物,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多个文物,例如元代科学家王祯所著《农书》中记载了木活字技术和转轮排字法的内容及照片,战国时期的司南,宋元时期的指南针,还有展示出来的元代火铳实物图可以表明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还有一定程度上证明宋元时期交通发达的驿站———鸡鸣驿,以及在课后活动材料中也提到了作为古代“快递”一般的存在的“急递铺”令牌,八年级上册中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在历史长河中的哀叹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照片展示江南制造总局的先进机械似乎是默默在讲述那个动荡年代民族实业家源源不断的热情,时间接近现代,课本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照片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仅可以让中学生提起对文物及历史教学的兴趣,还可以借助它们培养中学生文物保护的意识,深挖文物背后的历史内容,对文物进行一定深度的解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教学内容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学生们也会因为更深入理解学科知识而巩固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这是相辅相成的。

3.总结

可以说在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中,中学历史教学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中学生身在学校中的时间比较多,受到教师的影响比较大,更是因为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历史文物的保护是相得益彰的,所以比起其他学科更具优势,且可以将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切切实实渗透到平时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历史文物范文篇6

关键词:保护单位;保护区;历史城;历史文化遗产

当前阶段我国的历史文化古城正处于关键的时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目前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因此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在进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时,需要对历史文物进行一定分层,进而更为针对性和准确性的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因此探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层次是具有重要意义的[1]。在此背景下,文章主要介绍三个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层次,旨在增加人们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第一层次:各级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

(一)保护单位的保护方法

在对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时,首先就需要确定保护的方式,根据国家在这一方面的规定可知,在进行保护时维修时主要需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二)保护文物古迹历史环境

在保护重点文物单位维修保障为原状的前提上,同时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上还规定,需要建立保护历史文物的古迹的历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历史文化环境和保护文物单位是同样重要。对于任何一个文物而言期都是具备一个自身的存在环境的,这个环境自身也蕴含着历史的遗迹,其和文物相辅相成,共同呈现着一个时代的历史沧桑。对于古迹历史环境而言,保护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体现了历史文化文物的功能和地位,并且会对历史事件的细节进行揭露;同时也对于文物的设计意图以及艺术效果进行了表达,其对于历史的坐标进行了揭示,同时也可以对于那些已经不在的建筑进行合理的猜想。

二、第二层次:历史文化保护区

(一)正确理解保护区的价值

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的第二个层次便是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区,首先我们需要正确的理解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价值和意义。在一些古城之中我们通常可以看见一些地区,其存在大量的历史古迹,新的建筑较少,同时在该地区的居住人民也较少。对于这些地区有一些人认为已经是没有存在价值了,但是同时这些地区也是历史的最佳体现。从历史信息保护的角度进行观察,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最原始面貌,这属于城市历史的一个篇章,属于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所以其和文物单位的层级是具有一定差别的,其更为完整的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城市历史,它的价值和环境一体化的遗留了下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保护区保护方法

通常而言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而言,其居住的环境较差,并且其成片的面积很大,因此其和文物单位的保护是具有一定差别的。其在保护时应该给以一些特殊的保护,即在保护外观的同时,允许给以合理的内部改造,但是必须保障整体化的风貌。就现阶段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措施而言,其已经很为成熟,起保护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1、具体的文物保护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恢复原状的保护;2、对于一些保存十分完整的历史建筑,其可以对外观进行细微的装饰,在其内部进行合理的改造;3、对于一些外貌应经有一些较大改造的建筑文物,应当进行的改建将其恢复至原始的面貌;4、当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已经受到了很大破坏,进而致使古建筑成为了危房的情况,则需要将建筑结构进行重建,但是在其外观上仍然要保障其为历史的原貌;5、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内部的新建筑,可以将其和历史建筑进行协调化的调整,对于一些难以实现协调化的建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迁移。

(三)和第一层次的差别所在

与第一层次的文物保护单位不同,其和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并不是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均给以原汁原味的保护,只是在外貌上要求完美的保存,但是在其室内上是可以进行一定改造的,这样的保护措施相较之文物单位的保护是更为容易实现的,对于古迹建筑物而言,其在保存了历史遗迹的同时,还可以充分使用建筑的价值;第二为对于在历史文化区的原始居民而言,可以继续在历史文化区生活,不需要强制的迁出。

三、第三层次:历史文化名城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三个层次便是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为需对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完美的保存,但是同时还需要保障城市的发展,居民的正常生活。故此历史文名城层次的保护,其保护的内容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其一为保护历史地段以及文物古迹、其二为延续和保护古城的风貌以及格局的特殊;其三为发扬和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就现阶段,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措施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进行仿古建筑的建设,这属于是一种历史遗迹的抢救方式,但是防建的历史建筑其自身是不具备历史价值的,更多的只会为了商业上的利益,其最大程度上只能说是一种历史遗貌的延续;第二种为深度挖掘传统建筑的特点,在原有历史遗迹建筑的基础在进行新建筑的建设,同时在其形式、布局、格调等方面均和传统的建筑保证一定的联系,这是一种较为成功的古城保护措施;第三种为抓住古城的历史传统精神,进行精神上的再创作,让古城其特殊性、历史性得以完美的延续,这一种极佳的保护措施。结束语综上所述,就现阶段的中国历史文化遗迹而言,加强对其的保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保护时给以历史文化遗产分层次化保护,也是一种加强保护措施效益的手段之一。就目前而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历史文化名城是现阶段较为合理、科学的层次分化方式,值得各个城市历史保护单位进行合理的使用。

作者:王逸梦 单位:郑州树人中学

历史文物范文篇7

承德地域旅游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基础雄厚。可以用“深厚、独特、丰富”加以概括。

1.承德地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承德是河北省北部独具风格的历史文化名城,延续五千年的红山文化,开创300年的山庄文化,纵贯古今,昭育后人。

2.承德地域文化留存丰富。承德地区有着悠久的文明,各个时期积淀下来的文物古迹非常可观,初步统计现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473处。总计馆藏文物8万余件。丰宁、平泉和兴隆等县留存有辽代的梵文、契丹文石刻,平泉县有元代的蒙文石刻;围场、丰宁、承德等县至今还有秦汉时期的古长城、古城遗址。清代文物古迹在承德地域不仅丰富,而且品质极高、驰名中外。世界园林精品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建筑形式融会了汉、蒙、藏等民族的造型艺术的外八庙环列在避暑山庄周围的皇家寺庙群,二者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发展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艺术之瑰宝。

3.承德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独特。承德从史前起就是中华北方游牧文化与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交错区域、多民族聚居的格局形成了活跃的民族大舞台。承德地区汉、蒙、满、回等13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千百年承德各族人民在这广阔的土地上和睦相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承德世居的各民族都有特定的民族个性,例如满族则以牧猎和农耕文化并举,回族以饮食文化为特色,蒙古族文化以游牧文化为主、各民族都有独特的宗教文化等等。这里的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各民族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环境多角度、多方位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使少数民族文化中有汉族文化的成分,汉族文化中也有少数民族文化成分。因而具有多样融汇吸收兼容性的文化特异性。特别是清代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还有木兰围场、喀喇河屯等一系列塞外行宫等在内,又是独特的皇家文化的代表作和载体。总之,皇家文化、宗教文化、多民族文化构成承德地域文化总的基调,成为承德历史文化特色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承德地域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金严重不足。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否则就无法加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步伐。虽然承德市政府下了很大力量,但由于承德经济基础薄弱,受承德市整体经济实力的限制,资金短缺成为困扰我市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大难题。突出的问题是目前只有单一的政府投资,同时投融资体制和政策尚不完善,多元化投资主体不到位,没有形成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的投融资渠道。而政府对遗产地保护和研究利用的资金投入相对来讲严重不足,致使市内热河文庙、凌霄观、书院、考棚等古迹无法得到重建和修葺。

2.专业人才匮乏。继承和弘扬承德历史文化,专业人才是关键。现承德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稀缺,尤其是奇缺高素质的少数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因文物资源开发方面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以及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古籍整理人才、图书馆专业人员的长期缺乏,严重制约着对承德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发掘、整理、利用以及促进承德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发展大市的转变。

3.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承德的历代少数民族古籍种类多、数量大,有书籍、碑刻、家谱等,这些文物古籍是研究承德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了解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许多极有科研和应用价值的古籍、碑刻不能及时抢救、整理出来,仅碑刻而言,全市有辽金元明清时期古石碑近百通,有相当部分的碑文模糊不清,现已知的就有十几通石碑散落各地缺乏维护和抢救。此外珍贵的满蒙回等族家谱、数量不详的诰命、敕命、部分契约散于民间。承德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浪费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思想陈旧、观念滞后、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流动机制创新不够,但最终导致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不足。

三、承德地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效果。承德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则是承德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应该坚持的指导思想以及行为准则。

1.坚持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的历史遗存,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对那些不易破坏历史文物资源和环境的项目,可以开发建设、充分利用;对于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资源以保护为主,在不破坏文物资源的前提下,实施科学的有限开发战略。尽量协调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合理安排资源开发的次序,使开发利用与永续保护达到完美兼顾,实现历史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坚持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规划的科学性原则。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始终坚持保护和抢救第一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开发利用必须有序、科学和节制。承德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保护管理条例》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相关规定,首先,要制定开发建设规划。规划在制定、论证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必须有环保、旅游、城建、文物、园林等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人事充分参与其中。科学的规划一旦实施,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有责任保持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其次,文物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力避盲目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等急功近利的破坏性行为,严格控制文物保护区内现代化设施的建筑比例,最大可能地保持历史文化古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坚持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经营管理机制创新原则。文物和旅游以及其他相关产业行政管理部门,应本着有利于资源统一有效的保护、管理和协调发展,有利于施展各相关行业职能部门执法、执纪效力,有利于形成大市场、大产业原则,加快文化旅游业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研究使文物景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可行性机制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化,实现文物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良性循环来协调资源保护、利用二者关系。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和运用市场化手段,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广开筹资渠道,加大文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资金投入。

四、承德地域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是涉及社会、文化、经济、资金、技术、人才等多部门和领域的系统工程。承德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这个系统工程应该以保护与合理利用本市丰富文化资源为出发点,以传承与发展承德历史文化为核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对承德市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进行科学衡量及对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为指导思想。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工作,具体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首先,政府每年应从财政预算中留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资金,并逐年增加投入。地方政府设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专项扶持资金以及相应的配套资金。该专项扶持资金可采取奖励、配套资助、补贴银行贷款、贴息等多种资助形式,重点扶持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如承德城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有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它是承德城市独具魅力的“名片”,也是承德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动力,因此应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其次,进一步明确文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按照中央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和完善我市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吸引各类投资主体投资打造体现区域民族特点,突出承德民俗风情的产业项目。此外,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兼顾银行贷款筹资、上市融资、民间资本投资等多元化投资拓宽投融资渠道。

2.实施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建设高素质民族文化专业人才队伍。首先,鼓励承德地方高等院校开设民族语言学、考古学、民族艺术学、古籍整理等专业,设置民族班,大力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其次,要把有培养前途的少数民族子女送到国内的文化艺术大专院校深造,培养定向专业人才。同时还要根据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不定期开办专业培训班,并对在职少数民族文艺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轮训。再次,要积极培养少数民族文化急需经纪、策划、实业方面的骨干人才,要在人事、待遇等多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多渠道引进国内高层次专业人才。

3.加强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承德少数民族古籍文物种类多、内容丰富,涉及文学艺术、政治、宗教、军事、经济、语言文学等诸多方面。各县、区文物管理部门应设专人负责搜集和整理散于民间的濒临失传的古籍,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编纂和出版各类少数民族文化古书籍,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4.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维修和保护工作。要严格遵循《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要求,加快编制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规划,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要对古建筑的基址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主要是防止和延缓其继续风化、腐蚀的速度,及时清理、修整,争取资金对基址复原。要不断提高对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应采取技术手段和科学措施延缓多种自然力的破坏和最大限度减少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为的损伤,使文化遗产保护落到实处。

历史文物范文篇8

在幸福美丽新村为依托,以历史文物人文景观为抓手,以强力宣传为导向,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中心,以被列为实现乡村旅游核心区为契机,以市场为手段,大力招商引资建设乡村旅游龙头,实施“全民办旅游”模式,通过3-5年努力,把建成市县“周末”旅游精品线路,争创省、部级乡村旅游特色镇,促进旅游经济、人民持续增收。

二、景点保护与开发

镇文化站分别与各村(居)、单位签订各自辖区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旅游景点的保护协议,落实就近的村社干部为直接保护责任人,严厉打击破坏景点的人和事,严厉追究保护人的渎职责任,对保护好的给予适当奖励。镇创乡村旅游特色镇领导小组组织专班负责乡村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包装具体规划和实施。

历史文物范文篇9

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地域性,主要反映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上,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我国的宗教文化资源丰富,有我国传统的道教、佛教,也有外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旅游业虽然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与其他商业形式不一样,它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为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加速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我国宗教文化有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宗教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宗教文化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宗教文化是旅游也的重要发展方向,极具旅游价值。因为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符合人们追溯历史进程的心理,是最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目前,世界范围内信仰宗教的人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尤其是国外非常重视宗教文化的建设。而在我国,主要是朝圣烧香拜佛,来表达对美好生活虔诚期望。这些在旅游投资者眼里都会转化为强烈的旅游动机。例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佛教圣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伯利恒、罗马、梵蒂冈,这些国家的宗教旅游业都发展得很成熟,成为国际旅游业的中心。我国各种宗教名胜古迹非常多,仅国家批准的重点历史文物就有150多处。我国的宗教信仰百花争鸣,百花齐放,但是主要以佛教为主,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时期,那个时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佛塔,比较著名的五台山、敦煌莫高窟、武当山、乐山大佛等等,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海外信徒、专家学者、一般游客。

围绕宗教信仰衍生出来的民间风俗也是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例如与宗教有关的节日,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台湾的妈祖还愿节,每逢这些节日,都会吸引人们的眼球,世界各地的信徒纷至沓来。一方面游客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文化艺术之余还可以增长宗教知识,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人们朝圣膜拜的心理。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形式来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例如,一些具有鲜明宗教特色的电视剧都搬上荧屏,广为传播人们在欣赏精彩剧情的同时也接受着宗教信仰的洗礼。例如宗教的典型代表剧《西游记》热播以后,火焰山、水帘洞都成为人们探访的足迹;陈好主演的电视剧《大敦煌》真可谓是剧情跌荡起伏,场景恢弘大气,剧中有许多展现敦煌莫高窟的场景,这部剧热播以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敦煌迷,随着《少林寺》的上映,许多游客都踏上了南少林的征途。

二、旅游业促进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宗教文化也逐渐成为旅游业的重点项目,宗教文化借助旅游业这个平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宗教圣地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这些不仅有利于各种宗教文化的学术研究和考察交流,而且对宗教文物也起着保护和修缮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政策的颁发,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修缮,例如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等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维修,而且大力宣传人们文物保护的意识。一些宗教圣地的寺庙(如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潭柘寺)也都修缮一新。通过整理修缮以后,不仅是为了吸引游客,拉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再者,宗教信仰具有教化的作用,让生活在尘世中疲惫的人们,偶尔放松一下,涤荡心灵,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这也有助于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然而,旅游业不仅仅给宗教文化带来积极作用,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由于近些年旅游人数剧增,许多人为破坏历史文物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一些游客在寺庙的柱子上乱涂乱刻,“某某人到此一游”的字样随处可见;曾经的寺庙一下子热闹喧腾起来,完全没了暮鼓晨钟的宁静气氛;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由于人流量过大,呼出的二氧化碳腐蚀石壁上的图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81年峨眉山金顶被焚于一炬,也是由游客造成的。如何在宣扬我国宗教文化的同时,保护历史文物古迹是我们旅游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投资者不仅仅只以盈利为目的,游客也不能只贪图快乐而为所欲为,爱护宗教文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历史文物范文篇10

[关键词]传统媒体;文物保护;新媒体随

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纸媒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纸媒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够在新形势下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一些历史底蕴丰富的城市,普遍存在着较多的不可移动的文物遗存,其分布广、保存状况参差不齐,亟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及当地媒体《牛城晚报》为例,说明传统媒体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不可移动文物的特点河北省邢台市拥有3500年建城史,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且分布较广、大多数不可移动文物未定级或级别较低。根据邢台市政府2017年统计数据,全市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共1943处,分布于全市各区县,因其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多数仍在使用或荒置,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逐步淡出公众视野。这类文物呈现分布广、保护级别低、社会关注度低、体量小等特点,为其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

邢台市古城墙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尚未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市区范围内古城墙遗址入档GPS点位共103个,其中成规模的古城墙遗址4处,部分遗存规模较小,不被市民所知,在城市拆迁改造过程中逐渐消失,造成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不可逆损失。传统媒体的优势在我国,传统纸质媒体多为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与当地政府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合作,这也能为其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唤醒市民历史文化记忆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我国已进行了三次全国性文物普查,大多数地市也对本地区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建档登记工作,但由于涉及文物安全及文物保护相关工作,文物普查档案的具体信息未对公众公开。公众对于城市不可移动文物的了解多集中于知名文物或较大规模的文物,对整体情况的了解不系统、不全面。传统媒体可利用自身与政府单位的良好沟通机制,对城市文物遗存进行梳理,重点关注城市内未定级、分布较广的不可移动文物,利用专题报道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吸引社会公众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关注,在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提升公众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认知水平。

同时,传统媒体往往掌握着较多的受众资源,包括普通民众及城市管理者,有利于针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进行发掘式报道。媒体可以重点关注传统村落、城市古建筑等,促进城市文物部门对该部分未入档的历史遗存进行保护。发掘式报道需要媒体从业人员有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和敏锐的新闻意识,有较强的责任心,在外出采访及平时生活的过程中善于发现线索。得到线索后,媒体要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对接相关政府单位、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新发现的历史遗存的信息进行深入发掘,为其长久保护提供支撑。在推动公众参与的问题上,传统媒体相较新媒体亦具有较大优势,主要体现在其权威性、资源广、号召性强等方面。

引导公众增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可成为传统媒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如天津市民间团体“天津记忆”,长期推动城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及文化发掘,《今晚报》等传统媒体发挥了联系政府单位、提升社会关注等作用。在其他尚未建立民间保护团队的城市,传统媒体可联合文物保护部门,利用座谈会、沙龙、现场观摩、现场参与等形式,推动更多市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成为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积极沟通,营造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良好氛围。传统媒体参与实例《牛城晚报》是邢台日报社旗下的都市类报纸,已创办24年,是邢台市发行量最大的都市类晚报,在市内乃至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代表性。长期以来,晚报在城市历史文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晚报对邢台古长城保护的参与

邢台市长城遗存多为明嘉靖年间建造,这些石头长城分布于邢台市多个县区,且多为残段,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里长城”的一部分,但保护及巡查难度较大,公众知晓度较低。《牛城晚报》于2016年5月20日A4“关注”版对邢台市内长城情况进行了整版报道,包括综合报道《邢台有50多公里长城,你知道吗?》、评论员文章《保护邢台古长城刻不容缓》,对邢台市区范围内的古长城遗址情况及现状进行梳理,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让公众对邢台市范围内长城保护现状有了基础认知。此后,“鹤度岭长城”等长城遗存成为邢台市民众出游踏青的一大选择。公众知晓是传统媒体参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第一步,在这之后,仍需推动公众更加深入了解文物并参与保护。《牛城晚报》对邢台市的长城保护情况持续关注,后续刊发多组长城摄影作品。如2017年4月21日A2“要闻”版刊发《文物部门邀市民“五一”共赴马岭关明长城》,与邢台市文物部门共同开启了邢台历史上首次“公众考古”活动,提升了公众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2.晚报对邢台市古村落的发掘

从2005年至今,《牛城晚报》先对英谈村、王硇村、崔路村等太行山区古村落进行了发掘和报道,相关报道在邢台市区及周边城市引起了较大反响,也吸引了众多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中央级媒体和省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英谈、王硇等村落先后被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获得政府的拨款保护。相关报道也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发掘式报道中,媒体必须及时与村委会、文物部门等单位联系,提前完善相关预案,避免报道后游客井喷式增长,对原生态的历史文化遗存造成不可逆的损失,从而背离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初衷。在发掘的同时,媒体也要对所发掘的村落进行持续性关注,推动相关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当出现文物破坏等情况时要及时跟进,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牛城晚报》曾于2016年7月6日刊发报道《李梅花村影壁墙牡丹砖雕被盗》,并发表评论员文章,引发社会对传统村落文物安全的关注,公安机关也对该起案件进行了侦查和处理。

3.晚报新媒体对邢台地方志的推送

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选择的转型之路,目前,绝大多数纸质传统媒体都建立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如何发挥新媒体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中的作用,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新媒体在保留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在信息传播方面更加灵活,更有利于进行连续性的专题报道。牛城晚报微信公众号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推送了38篇以“邢台地方志”为标题的文章,对邢台市区及县域范围内的老街巷、老建筑、老传统、老记忆进行梳理,在引发老一代邢台人追忆的同时,吸引了年轻一代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关注。该专题后续内容多为市民撰写、拍摄、推荐,其中推荐人横跨老中青三代,表现了邢台人对参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积极性,也显示了传统媒体在社会中的带动与吸引作用。该部分专题推送基本覆盖了邢台市区范围内较为著名的老街道,为邢台市城市记忆留存及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相关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