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价值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0:32:25

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范文篇1

历史价值观属于历史观和价值观两个概念的结合,即在关注历史的时候所采用的价值观念。抗战剧的历史价值观即使用正确的观念、态度来看待与评价与抗战历史相关的人物与事件的一种行为。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具备一个体系的历史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在最近几年中,电视上陆续出现了抗日神剧,这些“神剧”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叙述与评价存在巨大的偏差,原因就在于历史价值观混乱。因此,影视剧对于抗战史首先必须具备一个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否则,大众对于抗战史的认识就会出现一系列错误认知。

2荧幕“拟态环境”下的历史价值观表达

近年来,抗日剧在数量上增长迅速,据CSM媒介研究,2012年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为30部,所占电视剧总发行的5.9%。在抗日剧蓬勃发展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展现出来,如人物形象脸谱化、故事情节戏谑化、伦理道德扭曲化。由于影视制作方对抗战历史缺乏基本认知与尊重,一味迎合受众,将武侠、暴力、时尚、情色等具有话题性的元素植入剧中,从而逐渐演变成一部部抗日神剧,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裸女敬礼”等,其雷人情节令观众咋舌。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曾在《公众舆论》中提出“拟态环境”概念。认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由大众媒介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1]。大众传播时代,受众因自身的局限性,越来越多地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来了解和认知身边的世界。这造成受众了解到的现实,往往是经过大众媒介所构建的现实。在一些抗战剧中,电视荧幕通过塑造一系列“象征性现实”,如英勇的八路军游击队员毫不费力的干掉几十个鬼子,轻易地躲避日军子弹和炮弹的袭击,把日本军人当猴耍,在普通大众面前潜移默化地营造出抗战是很轻松的一件事,甚至一些娱乐化的情节让公众觉得抗战是一件好玩的事,从而扭曲了公众对抗战的认知。抗战剧将残酷的战争叙事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实则是对历史的亵渎和不负责任,因为真实的抗战比荧幕上残酷得多。淞沪会战唯一健在的川军老兵、96岁的张文治回忆:“与鬼子对战,一旦有丝毫的疏忽,都是致命的,鬼子的战斗力实在比国军强太多”[2]。

3影响受众的认知

大众媒介每时每刻都在建构着拟态环境,使受众将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混淆,并对受众的认知、心理和生活等方方面面产生影响。格伯纳认为,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象征性现实”,对受众认知和理解现实世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介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对人们的现实观和社会观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涵化的过程[1]。影视剧作为营造荧幕“拟态环境”重要的媒介手段,既发挥了教育传承的功能,也在进行“一场持续的文化重构”,它通过影像符号引领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深刻影响并塑造着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行为认知、审美情趣、知识结构等。公众沉浸在粗制滥造的抗日剧中,难免会受到抗日剧所构筑的拟态环境的影响。抗日神剧中大量出现的虚假情节,如手撕鬼子、石头炸飞机、蔬菜手雷等,掺杂了编剧个人的想象力,歪曲了真实的抗日历史。现实生活中,受众往往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与了解抗战史。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群体,本身对历史了解就有限,又缺乏相应的媒介素养和理性判断,打开电视,接触到各种奇葩抗日剧,就会认为电视中呈现的是真实的历史。大量的抗日神剧呈现在荧幕中,使得长期观看此类神剧的受众群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荧幕拟态环境下的历史价值观就被扭曲化了,使观众形成了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

4历史价值观表达失范的对策

作为影视节目创作者,要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创作水平。必须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历史环境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不能为了市场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不顾道德底线,以娱乐化、庸俗化的手段对历史进行建构和编码,要以公共利益、社会效益为导向,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建构和对抗战史的真实表现。对于受众而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意识。美国学者鲁宾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公众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3]。因此,观众要积极吸取抗战剧所传播的正确价值观念,过滤不利因素,实行理性审美与消费,成为一个高水平的电视消费群体,进而促进抗日剧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以广电总局为代表的管理部门作为电视剧进入荧幕市场的“把关人”,应充分发挥“把关人”的角色,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一个科学健康的电视剧评价体系。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优秀抗日剧影视基金,鼓励优秀抗日剧的制作,改进抗日剧的传播质量,坚持大众娱乐和社会文化价值的统一,保证其社会效益,为社会传递文化正能量。

5结语

美国学者斯坦利•J•巴伦曾言:“文化限制并约束我们,也给予我们自由。文化使我们分离,也使我们团结。它界定我们的现实,从而塑造出我们的思维、感受和行动的方式。”[4]抗日剧作为民族抗战记忆的重要承载方式,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社会价值与文明进步、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态度,生产出高品质的影视剧,以此提升国产电视剧的艺术水准。

参考文献:

[1]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力.99岁川军老兵:抗战剧都是瞎编日军冲锋不怕死[N].华西都市报,2015-08-15.

[3]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历史价值范文篇2

关键词:乡土历史资源;教材补充;爱国主义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历史上影响全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成正比,当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后,学生就容易从学习中愉快的获取知识。由于学生与历史学科的知识时空距离较远,掌握其中历史事件、人物、规律就比较困难,乡土历史资源就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乡土史”是中国历史的细胞,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ii乡土历史资源更是“乡土史”的核心部分。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与社会环境的长期交往,这种长期交往,致使人们对自己熟悉或亲近的地点、环境、人物、事物较其他东西更为注意,这就是地理上的接近性和情感上的接近性。”iii学生通过直接碰触文献资料、风俗人情、文物遗迹等,大大缩短了过去的历史与今天的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时,学生首次接触“”和“”内容,对新中国能在此期间取得重大成就表示不理解,难道这些成就是这两大“错误”造成?在本课学生真正搞懂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理解“铁人”精神、理解全国各战线的努力,便能懂得取得成就的原因不是两大“错误”。在此补充王进喜的生平资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王进喜于1923年10月8日在玉门出生,曾放牛、被抓壮丁,逃脱后受雇到石油河畔老君庙开采石油。1950年在玉门油矿成了钻井工人。近代中国因没有石油、进口洋油受到列强剥削,王进喜却想着中国的地下一定有石油。1960年发现大庆油田后,王进喜带着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没有钻机起重设备,他们就“人拉肩抗”,将五六十吨的钻机从火车上卸下运往目的地,从安装钻机到第一口井完钻他没有半步离开。打第二口井时,当发生井喷事故时,他第一个跳入泥浆池并用身体搅拌,他浑身被活碱烧出了大泡。这就是“铁人”,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是“铁人”精神。学生通过对王进喜的生平事迹的了解,不仅有自豪感,也对艰涩的课堂内容有了兴趣。

二.有助于对部编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与扩展

部编版历史教材逐渐成为全国通用的教材,在编写上有许多创新之处,也有许多新增补内容。但是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史料浩如烟海,将它们搜集、整理进入课本已经十分困难,加上部编教材篇幅限制,并且要照顾国家“大历史”,对地方“小历史”,甚至一些个别的民族与地区的历史无法详细阐述,即便涉及可能也是一带而过,因此恰当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有助于弥补这些不足。“在教学中结合教科书的内容,补充运用有关的地方史料,可以帮助学生从一个地区的情况看到全国的情况,从而加强对全国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理解和掌握。”iv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时,学生对课本中给出辛亥革命的影响“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新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不是很理解,在此补充酒泉闻家圈起义帮助学生理解。清末的黑暗统治笼罩着全国,辛亥革命前夕,河西地区人民也因苛捐杂税繁重而酝酿着革命情绪,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新军纷纷发动起义,在陕西同盟会起义军影响下,酒泉怀茂闻家圈农民起义是影响比较大的一次。领导人祁得隆早在1909年就在酒泉进行革命活动,在他的努力下,有六千多农民参加了革命军。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播后,他们在闻家圈积极训练军队、制造火药、枪械等,并预定在1911年腊月三十起义。但是保密工作不到位,一个地主将起义军的消息泄露给肃州道,很快清兵派人稽查,残酷镇压闻家圈,起义军器械准备不充分,只能用菜刀、斧头、火枪进行抗击,最终失败。但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火种在酒泉人民心中播撒,民国初期酒泉地区也进行了改造,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男子剪辫子、女子不再裹脚,这些措施对酒泉地区改变社会风气、发展生产都有积极意义。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他们了解家乡的革命史,丰富课堂,增强学习积极性,更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不能割舍的烙印,那爱国又从何谈起呢,那便是爱家乡。一个人在认识上,首先熟悉的是家人,从而是家乡,最后是国家。初中生年龄小,国家概念又太大,因此爱祖国的情感应该从爱家乡开始升华,“他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v乡土历史资源含有大量爱国主义精神的素材,只有学生认识到先辈们对家乡的贡献,了解他们为祖国繁荣的奋斗事迹,才会真的对家乡心存敬意,才会产生同情的理解,最终树立爱国的伟大志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时,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采用公众号“嘉峪关广播电视台”的“一组今昔对比照,带你看嘉峪关改革开放40年城市变迁!”vi一文图例进行说明:创建于1978年的酒钢三中,曾经操场尘土飞扬,如今建筑现代化,不变的是从前、今后无数学子的梦想与希望都从这里起航。富强市场起初大小商店数间,卖菜、卖肉、卖小吃的摊位散布在市场,如今成为一个以小吃夜市为主的休闲场所。市医院于1970年建立,开始是酒钢医院五一街卫生所,如今市医院发展为一所三乙医院,见证着嘉峪关的医疗卫生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嘉峪关人民辛勤耕耘、勤劳勇敢,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医疗、教育、市场和城市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写下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篇章。从学生的接受效果来看,这些资源更具体、更亲切,比起空洞的数据与说教,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愫,从内心由衷的生出爱国主义情感。

四.有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也是乡土历史资源的主要开发者。有效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不仅能丰富历史教材的内容,改变单调乏味的课堂,也有利于促进历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的提高,将乡土历史资源融入到课堂中,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优势,考察当地的历史资源并筛选适当的内容以补充课堂。历史教师也应该熟知当地的历史文化知识,熟练掌握乡土历史资源教学,服务课堂。其次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提高。“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vii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使课堂丰富多彩,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这样教师势必会利用课堂讨论、社会调查、活动探究、历史讲座、合作交流等方式,真正帮助学生学习历史,同时也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五.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历史价值范文篇3

关键词:历史;历史价值;历史评价;历史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价值论探讨的是历史客体对于历史主体的意义何在,即历史有无目的、有无进步,历史对人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认识历史意义的问题。历史价值论研究,在国内尚属起步,至今尚未见一本有关历史价值论研究的专著问世。这些年来国内对历史哲学、价值哲学的研究,均有令人瞩目的进展,但对二者交叉形成的“历史价值论”研究则相对薄弱。原因当然是十分复杂的。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专门论述,甚至从未使用过这一提法,他们的有关思想主要体现在唯物史观之中,有待于我们今天去挖掘、提炼和系统化。国内改革开放之前,“历史价值论”这一概念无人提及,更谈不上深入系统研究。人们往往倾向于把唯物史观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对历史过程的纯客观解释,并由此出发,把人类历史仅仅视作必然性的展开过程,从而抹煞了人类史不同于自然史的特质。其后果是,从理论上看,我们在历史哲学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某种见物不见人、忽视甚至撇开历史及人的价值层面的倾向,从而偏离了马克思历史观的真谛。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的历史也一再表明,那种缺乏价值尺度范导的对历史必然性的信念是非常有害的,它使得历史疏远了人。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一大批有识学者,如刘奔、李连科、李德顺、王玉梁、袁贵仁、赖金良等人,开始从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统一的角度对唯物史观进行新的诠释。

1978年以后,国内学界开始关注历史价值论的研究,发表了一些论文。如,李德顺、龙斌的《社会历史与人的价值活动》一文指出,价值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一个双向的建构过程:一方面要使价值论研究向历史观高度提升,即要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使历史观的研究向价值观的高度提升,也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背景的历史观。通过这种双向建构、更新与融合,才能奠定价值观与历史观统一的广泛基础。此后,崔绪治、王晓升《马克思的历史真理论与历史价值论》,周海春《科学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论,陈新夏《唯物史观价值维度的当代建构》和《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以及笔者多篇论文中,都探讨了在唯物史观视野下如何确立历史与人的发展的价值维度的问题。笔者欣喜发现,在近年来出版的韩震、孟鸣岐的《历史哲学——关于历史性概念的哲学阐释》(2002年)和黄凯锋的《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2005年)两书中,首次出现了专门论述“历史价值论”的章节。这说明“历史价值论”研究已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但这恐怕还只是一个良好开端,有待于共同努力去开垦这块理论宝藏之地。

历史价值论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在当代凸显历史价值论研究,有助于确立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化对唯物史观本质及其当代性的理解。唯物史观的内容理应包含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历史审美论、历史方法论等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史。而要探究人的活动,就自然不仅应反映人及其活动的机制和规律(主要由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来完成),也应确定人及其活动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主要由历史价值论来完成),还应直观和领悟人及其活动中的美的感受和自由超越性(主要由历史审美论来完成)。三者对待“历史”的方式是有区别的,分别是认识的方式、价值的方式和审美的方式。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解读唯物史观时,往往主要强调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而淡化甚至忽视历史价值论的研究。殊不知,唯物史观在探究历史本体及其认识时,处处贯穿和渗透着历史价值论维度和思想。第二,回应西方学者对唯物史观的种种非难和批评的需要。我们只有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尤其是加强历史价值论的深入研究,搞清讨论问题的实质,才有资格和能力有理有据地对辩难做出科学回答,从而维护唯物史观的权威地位。第三,历史价值论研究在实践上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历史价值选择,以便寻求超越“西化”的现代化模式而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有助于在实践中确立和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何谓历史?何谓历史价值?

从历史价值论角度审视,历史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规定:(1)历史是人类价值活动的产物或结果,表现为已逝去的、受规律支配的客观存在。这是历史概念内涵中的客体性因素的集中体现。历史作为历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创造物,构成现时代人必须面对和不可超越的严峻事实。当我们把历史的客观存在只是作为外在认识对象的时候,历史是作为客观的无机的东西,表示时间意义上“过去”业已完成的事实。于是,历史作为客观存在,与我们发生观念的认知关系。历史作为我们认识的客观对象,不仅每一时代由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总量是可以精确无误地加以统计衡定的,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生产力所产生的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是能够加以精确计量的,而且社会历史发展的长远的、整体的趋势也必然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物质生活决定人们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规律性所支配和制约。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2)历史是人类价值活动目的及其实现的展开,表现为人类自觉的价值创造过程。这是历史概念内涵中的主体性因素的集中体现。历史只是具有一定情感意志、思想动机,进行有目的活动的活生生的人及其人的活动。在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实际上我们(包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我们是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我们的活动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或相统一的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历史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和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王朝的兴衰、民族的存亡,只有通过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和行动抉择才能获得合理的恰如其分的说明,历史只是无数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总和,是人们行动动机和意志的“总的合力”。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是个人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自觉的价值创造过程。(3)历史是人类价值活动之文明成果的积聚和延续,表现为动态的、纵向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全面改善和进步的足迹。这是历史概念内涵中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或统一的因素的集中体现。在人类价值活动中,由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使得人类获得大量的社会文明成果。虽然,历史上任何具体的事实、人物、存在、现象和过程,都会由于其存在的合理性的消失而成为过去,但其中内蕴的人类价值创造却必然地化人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历史进步整体链条中的环节,成为以后价值活动的原因、前提和基础。这样,历史便不是一种断裂式的散乱物,而是以不断积淀起来的人类价值活动所创造的人类文明为纽带,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全面改善和增进,呈现为历史全面进步的过程。

对历史价值之本质的探讨是各种历史价值论的基础性的共同课题。不同历史价值论之间的区别和冲突,突出表现在对历史价值本质的不同理解和诠释上。马克思主义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把历史价值问题与人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联结起来,从历史价值的生成根源上揭示了历史价值的本质;其次,又从辩证法的角度,把历史价值问题与人的现实存在方式联结起来,从历史价值的功能特性上进一步揭示了历史价值的本质。(1)从生成论角度看,历史价值是历史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历史主客体在对象化活动中的相互作用生成了历史价值。历史价值是历史主体的对象化活动的产物,对历史主体对象化活动具有极强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历史主体的需要对主体对象化活动的依赖性;第二,历史主体的需要的指向性,即满足需要的外界物对主体对象化活动的依赖性;第三,历史价值的生成对主体对象化活动的依赖性。(2)从功能论角度来看,历史价值是历史客体对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历史价值表征的是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之间的一种作用关系或意义关系。历史客体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和提高人的主体力量,使人更好地摆脱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束缚,进一步确立和扩大人的自由。第一,历史的意义在于它对于人类现实存在的肯定,为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服务;第二,历史的意义还在于它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条件,为不断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和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根据历史价值的本质,我们以历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即历史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为尺度,来划分历史价值的存在形态。在社会历史中,主体的对象化活动的基本领域是物质生产活动、社会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因而历史价值作为这三个基本活动领域中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而言,表现为历史主体对象化活动所追求和创造的自然物质价值、社会政治价值、精神文化价值三种历史价值的存在形态。

三、历史价值活动及其规律

历史价值活动是指具有历史性存在和价值性存在的历史主体作用于历史客体的双向运动的对象化过程及其结果。历史价值活动包括历史价值认识活动、历史价值创造活动和历史价值实现活动三种类型。(1)历史价值认识活动是历史价值认识主体通过自身能动的选择和建构客观地反映历史价值事实的过程。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构成了历史价值认识活动的真实内容。历史价值认识活动以历史价值事实为活动对象,本质上是对历史价值事实的反映,它包含着价值认识主体的认知、选择、重塑与建构过程。从价值认识主体的本身状态及其与价值认识客体的关系出发,我们可以在思维中将历史价值认识活动区分为历史价值认知和历史价值评价两种形式,(2)历史价值创造活动是历史主体运用一定中介作用于历史客体,以改变客体的形态,使历史客体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的过程。历史价值创造活动从本质规定来看,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主体赋予客体以新的形式;客体属性主体化,客体促进主体自由全面发展。历史价值创造活动总是以一定的尺度来进行的。这些尺度可以区分为外在尺度、内在尺度、美的尺度三种。历史价值的存在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历史价值创造活动的多样化。(3)历史价值实现活动,既是一个历史主体自我服务的过程,又是一个历史价值的开发、利用的过程,历史价值实现就是历史客体作用于历史主体并对历史主体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历史价值实现活动,其实质上是使历史客体由“潜价值”到“价值”的转变过程,也是历史主体在活动中不断地消费历史价值客体,使历史主体得到满足、丰富和提高。历史价值实现活动可划分为三种不同形式:自然物质价值的实现、社会政治价值的实现、精神文化价值的实现。

历史价值活动都是遵循一定规律来进行的。这些规律到底有哪些?它们起作用的形式和途径又是如何?我们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笔者试从唯物史观视角来探讨其中几条规律。(1)人们的价值生活决定人们的价值意识。所谓价值生活,是指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有关价值、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的内容,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必然要反映到主体的大脑中来,形成价值意识。所谓价值意识是指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心理、认识、意识和意识形态中的有关价值、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的内容成分的总称。从价值生活与价值意识的关系看,有许多内容是在历史认识的范围内所容纳不了的,只有在历史价值论的视野内才能给予全面的诠释。在二者之间多层面的关系中,既体现出人的价值生活对人的价值意识进而对于历史的决定作用,也表明价值意识参与价值生活因而具有对于完整的历史运行所起的作用。价值意识的特殊客观基础,是人们的客观的现实的价值生活(包括价值、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等等)。人们的价值生活作为人们的一种社会存在,决定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价值意识。当然,人们的价值意识也对人们的价值生活具有反作用。价值意识不仅从精神上表现和反映价值生活,而且反作用于价值生活。价值意识对价值生活具有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动力功能、定向功能、权衡功能与调节功能。(2)人们的价值活动构成历史运动的合力。历史就是人的现实活动的展开,是人类总体实践的现实的运动,因而,历史发展的动力只能来自于人自身,它既不是某种超人的天意,也不是人之外的自然,它的核心只能是人们的需要以及为满足这些需要而产生的人的活动,即创造价值、认识价值、实现价值的活动。正是人们的价值活动构成了历史运动的内在动力机制。然而,人们的价值活动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无论从历史主体角度还是历史客体角度来看,都是一种历史“合力”。历史合力论思想既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的决定性与历史主体的能动性辩证统一的过程,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关系。(3)历史价值活动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根源在于人自身存在的二重性,即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或者说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在历史价值活动过程中,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基础和前提,合目的性使合规律性得到能动的自觉的实现。人们是从需要出发进行历史价值活动的,需要是支配历史价值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历史价值活动过程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既是一种理想的应然的状态,又是现实的、实然的存在。在人的历史价值活动过程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终极实现”和“逐步实现”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4)历史价值活动过程是发展与代价的统一。由于历史发展是通过人的价值活动实现的,因而对发展与代价的关系的考察,也必须放到历史价值活动过程中来进行。从历史价值论的视野来看,所谓“代价”其实质是历史主体为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目标而对诸多价值目标进行价值认识和价值选择的结果。人们的历史价值活动根据活动领域(对象)可以分成物质价值活动、社会政治价值活动、精神价值活动,因而据此我们也可将代价分成改造自然的代价、改造社会的代价和重塑精神的代价等三种类型。

四、历史评价的过程、尺度及合理性

历史评价是主体根据人的需要对历史客体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做出价值判断,即主体关于历史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所做的判断。历史评价关注的对象是历史价值,它是属于对历史价值进行反思、评判的一种特殊的观念活动,因此历史评价最直接的对象并不是一般的历史,而是历史价值。从历史评价活动的横向结构来看,主要包含有历史评价主体、历史评价客体、历史评价中介系统三个要素。历史评价更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评价过程往往要经过明确评价目的、获取评价信息、确定评价尺度、形成评价判断、检验评价结果五个阶段和环节。实际生活中历史评价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不一定都能被我们明显地意识到,因而这种理论考察和抽象分析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理想化的模型。

历史评价尺度是多维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统一存在,构成一个评价尺度体系。之所以需要一个系统结构来整合,其原因有三:一是由历史价值主体自身需要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的。历史评价主体据以进行评价的尺度归根到底是与人的需要紧密相关的,并且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为人的需要所左右。而人的需要具有复杂的结构,还有高低不等的层次,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二是由历史评价对象本身的复杂系统结构决定的。历史评价对象的多义性、多面性,客观地要求制定一个多样性统一的评价尺度体系。三是由单一历史评价尺度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只有各种历史评价尺度整合成一定的体系或系统,才能相互补充,克服其单一性的局限。(1)生产力尺度是历史评价的根本尺度。它具有客体尺度和主体价值尺度的双重功能和意义。从客体尺度看,它是历史发展合规律性的体现,即反映了人类历史主体改造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的外部世界的规律性。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演变,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从主体价值尺度看,生产力也是历史发展合目的性的体现,即反映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最终目的和价值意义。生产力是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本质和个性的生成。(2)制度文明尺度是历史评价的关键尺度。制度文明尺度同生产力尺度一样,也不是单纯的外在的客观尺度,而是包含着内在的主体价值尺度,具有真理性评判和价值性评判的双重意义和功能,是历史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具体标志,因为制度文明既是规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又是服务于人的,是完善人的本质和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制度文明尺度,一方面具体体现了人类历史主体改造人与社会及其关系必须遵循的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类历史主体改造人与社会及其关系的最终目的和价值意义。(3)精神文明尺度是历史评价的重要尺度。精神文明尺度虽然是侧重于主体价值或内在精神角度来把握的尺度,但决不是单纯的内在的主体价值尺度,而是包含着客观的历史尺度的。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一旦离开了物质这一基础,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精神文明尺度离开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就会成为什么也解释不了的空中楼阁。(4)入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历史评价的终极尺度。它侧重于从主体价值角度来把握尺度,但也不是单纯的主体内在价值尺度,而是包含着客观的历史尺度的。马克思阐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尺度,总是内蕴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一是人类历史主体的生存发展具体状态,即人类的发展和自由程度以及主体性的进化与发挥程度;二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条件的合主体性变化,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社会历史客体系统的构成的合主体性的变化。这一点,在马克思的著名的人类历史发展三大形态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说明。

以历史评价尺度为轴心,我们可以从规范性的意义上构筑一个历史评价合理性的理想模型。至少要能够体现以下三个方面:(1)历史评价合理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2)历史评价合理性是合乎人情与合乎理性的统一;(3)历史评价合理性是合价值性与合工具性的统一。历史评价合理性是一种实践合理性,即必须立足于实践、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所谓实践合理性,指的是对“实践”活动的性质、特征、过程、结果、价值、意义等“是怎样”和“应如何”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实践合理性是建立在科学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统一,或者说工具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统一的基础之上而提出来的一种互为合理的合理性构想,那就是基于社会的人及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合理性。历史评价合理性既然其实质是一种实践合理性,而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结构、过程及其结果具有相对性,决定着实践合理性是一个相对性评价概念,那么,历史评价合理性只能是一种相对合理性。所谓“相对合理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具体性,指不同的历史评价主体对历史客体评价的具体尺度或原则是有差别的,因而是相对的;二是历史性,指历史评价合理性尺度或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发展不断进行修正、充实、完善的,因而是相对的。

五、历史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历史进步作为社会前进发展趋势的总概括,表征着社会历史的前进、上升运动和从旧向新、从简单向复杂的运动。历史进步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包括社会生产力的扩展、社会制度的创新、精神文明的革新、社会形态的更替与人自身的发展等。历史进步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历史进步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历史进步的基本形式,只有对抗和非对抗两种。它们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来理解历史进步,采用了把承认人的实践活动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承认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两者统一起来的方法,为反驳各种形式的历史循环观、历史倒退观、神学历史进步观、理性主义进步观等提供了一个出发点,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了历史进步的本质:(1)历史进步遵循着生产力发展的铁律,受人类需要、利益的驱使和生产实践活动的支配;(2)历史进步既不取决于单纯的人的理性能力和力量,也不取决于单纯的人的情感、欲望等非理性因素,无论人的理性还是非理性因素都将随着人的实践过程的展开而得到体现、完善和发展;(3)历史进步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历史进步的曲折性不仅表现在社会发展速度的时快时慢,而且表现为总的进步过程与局部的、侧面的、暂时的退步过程是辩证统一的;(4)历史进步的衡量尺度,主要是生产力水平和人的解放程度。历史进步作为对社会前进发展趋势的总概括,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客观标志是人类文明的增进与发展,具体体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历史价值范文篇4

一、圣源寺溯源

圣源寺始建于隋末唐初,曾有“殿阁庵堂数十所”[1]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宗教建筑群。唐贞观年间,观音大士在此显圣,助南诏蒙氏建国,于是蒙氏重修圣源寺。至宋朝,真宗年间,大理国段氏重修;炎宗①年间,平国公高顺贞复建。元朝,元帅杨智重修。迨明时,杨黼、李元阳等都曾对圣源寺重修、扩建。明末水患曾严重毁坏了寺院,以致偌大的圣源寺只剩下前殿后塔昭示古迹,直到明末,才有鸡足山圣峰寺和雅禅师之徒彻空和尚成为圣源寺住持,修复寺院。清康熙年间,住持中也大师带领大龄、惺机、含弘、阔周等弟子在殿后开辟新址,又“改创堂殿,左为楼,右为禅室,右辟一所,改钟楼为观音阁,左右禅室称之,前建三教殿……(中略)为祠坛三楹于殿阁之间”[1]。中也大师圆寂后,大龄等弟子“庚午冬建过道,壬申年盖大门”[1],此举是对圣源寺的大规模恢复、改建,整个寺院也由原来的坐北朝南改为坐西朝东。七年后(即1706年),住持寂裕将中的观音十八化部分内容刊刻于大殿隔扇门上。其后,咸丰丙辰(1856年)、同治庚午(1870年),圣源寺两度遭遇兵燹,“千百年古迹竟成焦土”[2]。光绪壬午(1882年)后又经十余年,终将寺院修复,形成圣源寺如今的格局形式。民国时期,对圣源寺的修复工程主要有两次,分别于民国七年(1918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留下《重塑圣源圣像并修殿阁廊庑募引》和《重修圣源寺记》两通碑刻。时期,圣源寺曾遭到严重损毁,寺内供奉的佛像皆被破坏,大殿隔扇门上所雕刻的《白国因由》也被刮掉,现在只能依稀看到一些模糊的轮廓,唯殿廊顶上的精美彩绘得以幸存。殿廊两侧墙壁上光绪癸未年(1883年)所留《白国因由》和《阿育王传》的墨迹,曾被石灰涂抹掩盖,直至1999年,圣源寺现任住持演圣法师对圣源寺进行抢救性修复,在冲洗墙壁时,才让这些字迹得以重见天日。距圣源寺南侧约15米有观音阁,为明代建筑②。这里原是圣源寺的钟楼,坐西朝东,明末水患后,圣源寺主体建筑被严重损毁,钟楼得以留存。清康熙年间,中也禅师重修圣源寺,将其改为观音阁。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军从苍山花甸坝攻打杜文秀政权,双方在这里发生了一场激战,圣源寺被焚毁,独有观音阁幸存下来。此阁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亭阁式建筑,是大理地区现存古代建筑中年代较早的一处,对于研究白族建筑有一定的价值。云南省人民政府1987年将观音阁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源寺北侧隔墙有“神都”,为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其建筑亦为坐西向东,按中轴线布局,自东向西依次为照壁、大门、过厅、南北厢房、大殿。神都中所供奉最高神癨为“五百神王”,名叫段宗榜,他统率着周围71个村庄的本主。相传他不仅是南诏清平官,曾因奉南诏国王劝丰佑的派遣,应缅甸王国的请求,率兵打败了入侵的狮子国部队,被南诏封为十八功臣之一,同时还是大理国王族段氏的远祖。神都是是苍洱地区较为典型且名气较高的白族本主庙,民间称之为“建国神宫”或“中央皇帝庙”。

二、圣源寺历史文化价值

(一)圣源寺与《白国因由》

《白国因由》是一部记述大理古代历史与观音神话传说的故事集。前述白国因由,后分18段,记述观音化为梵僧降状罗刹,金齿龙泉寺下易罗丛村茉莉与黄龙生九子,授记细奴罗立国称王,救助阁罗凤击败唐朝李宓军,帮助段思平建大理国,并讲经说法,以佛教淳化大理风俗民情等内容。末段为寂裕的后记,简述其缘起。这部神话传说式的故事集,将蒙、段两氏开国神话予以佛教化,从中亦可了解大理受佛教影响极深。这部著作的作者与创作年代均不详。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圣源寺住持寂裕将《白国因由》做成雕版刻本,并将其中观音十八化的部分内容刊刻于圣源寺大殿隔扇门之上。1957年2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委员会曾用原存圣元寺之版片重印,原版片毁于“”之中。1984年,大理州图书馆曾根据原本重排,印成线装本。1998年10月,又收入《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由巴蜀书社出版,成为如今通行的版本。在大理地区,这并非第一部以佛教故事讲述建国历史的著作。《南诏图传》(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98年①),是大理地区现存最早将观音融入到建国历史中的作品。它对其后云南地区的方志著述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至今盛行于云南,尤其是大理地区的观音传说皆滥觞于此。元末明初成书的《白古通记》,记述了从观音伏罗刹到阿育王与白国渊源,再到南诏时观音显圣七化助南诏建国,三灵白帝育大理开国皇帝段思平的历史,使得这种将封建王权与佛教的观音相结合的表述模式不仅得到了继承,还有所发展。这部“通过编纂白子国谱系,载述南诏大理至明初史事及传说,为白族展现了古代大理地区辉煌的历史和一个可以与汉文化相颉颃的儒佛交融的神奇世界”[3]的《白古通记》,它给处于朝代更替的动荡时期的白族先民以精神慰藉,让他们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及至《白国因由》,学者侯冲曾将它作为“白古通”系小说,对其内容进行了考证。笔者认为,《白国因由》虽然成书较晚,佛教意味较重,甚至在表述历史时也多为佛教传说,但这部书将清康熙以前所有的史料、传说杂糅在一起,并将它们都依附于当地佛教信仰的最高神癨———观音,终于形成“观音十八化”②。南诏大理国的王权通过“佛教的阿育王与观音、土著的女神与山神,以及中国官方文献描述西南时所记载的重要人物”[4]混合组成一种“怪诞的系谱关系”[4],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传达史实的功能……是我们理解云南施行佛教意识形态内容及状况的重要材料”[5]。如今,在圣源寺正殿的墙壁上,我们有幸依旧能看到这样神奇的组合———除了为人熟知的刊刻于大殿隔扇的《白国因由》及殿廊顶上的彩绘,还有那两面墙壁留存的墨书,南墙的下阙来自于《白国因由》的序跋,北墙的上阕虽不能完全辨认,但依稀可以看到“阿育王”、“释迦佛”等字迹。《白国因由》所载的观音幻化故事,一直与南诏、大理的开国历史联系在一起。它所保存的古老传说神话,对了解和研究大理地区民族、宗教、文学、历史,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而《白国因由》出现并仅存于圣源寺并非巧合。因为圣源寺所处的喜洲地区文化历史悠久,那里不仅是传说中白国国王张氏、大理段氏、大中国高氏的故里,也是南诏国统一后使用的第二座都城。同时,那里也被认为是《白国因由》一脉承袭的《白古通记》的创作地[6]。据张锡禄考察,圣源寺及观音阁皆为密宗寺院,且圣源寺内原有大理地区密教十方坛之一的观音坛[7],足见圣源寺在大理地区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如今,圣源寺观音阁所供奉“观音老爹”,白眉长须,面含笑意,和蔼可亲。“从造像风格来论,他已经完全摆脱了梵僧观音那副苦行僧的模样,也冲破了阿嵯耶观音之神圣化和概念化的手法。观音老爹造像富于写实,充满世俗的生活气息,并极受民众信仰和崇拜”[8]。由此亦略可窥知大理地区佛教的一个特征:它不仅曾经代表了南诏大理国的王权特点,并且也已和苍洱之间的世俗文化融为一体。

(二)圣源寺与“绕三灵”

“绕三灵”(即“绕山林”、“绕桑林”、“逛山林”,白语谓之“观上览”或“拐上纳”),是苍山洱海一带的白族人民在长期农耕文化中形成的内涵丰富的娱神、娱人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三灵”,即洱海西岸三个神灵象征,它们是白族特有的“本主”崇拜中的几位重要“本主”和传入大理地区的佛教神祗。清末进士段位《绕山林竹枝词》曰:“南乡北去北乡南,月界清和廿四三。一样时装新结束,来朝相约拜伽兰”[9]。杨琼《滇中琐记》记载“会凡四日,甲日在郡城城隍庙,乙日经三塔寺至圣源寺,丙日河矣城,丁日马久邑。盖南遵苍山麓绕至圣源寺,又北循洱海滨至马久邑,故谓绕山林也”[10]。由此不仅能想见当时绕三灵的盛况,也能了解到人们此举实意所指及其大致路线。时至今日,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苍洱之间数百个村庄的白族民众,自发以村庄为单位,组成“绕三灵”祭拜队伍,从大理古城城隍庙出发,先后到佛都、神都、仙都及洱海西岸其他几个本主庙朝拜,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作物丰收。在笔者的调查中,白族民众普遍表示,“绕三灵”一事去崇圣寺只是“顺路”,圣源寺才是必去之处。甚至在如今交通便利的条件下,人们放弃步行之后更是几乎不再特意去崇圣寺举行任何祭拜活动了,这使得绕三灵中的“佛都”崇圣寺近乎仅存虚名。而仅有一墙之隔的“神都”与圣源寺的渊源则更能为“绕三灵”中的“佛都”实为圣源寺提供佐证。因为,如果深入了解下“绕三灵”时在“神都”受到人们顶礼膜拜的最高神癨———段宗榜,就会发现“神都”原来的主人并非这位,而是苍山山神。在传说中,观音大士来到大理地区帮助勤劳善良的人们驱赶罗刹、治理水患时,都得到了苍山山神的帮助。因此,后来就封山神为“大圣西来护法零镇五峰中央神明天子”①,人们在修建圣源寺供奉观音时,同时也为山神修建了“护法神宫”陪伴观音身旁。大理国段思平建国后,不仅以制度化的政策来推广佛教,使其深入民间社会,同时又将自己先祖段宗榜奉为“大圣西来护法灵镇五峰中央建国爱民皇帝”取代了原来护法神宫的主人———苍山山神,并使之成为大理地区最大的本主———统帅苍洱之间大小本主的“五百神王”,原来的“护法神宫”也成为“神都”。这不仅使得大理地区白族先民的本主崇拜逐渐成一体系,以致“绕三灵”成为各村落本主朝拜最高本主段宗榜的活动,佛教文化和本主文化在圣源寺也由此实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双重融合。发展至今时今日的“绕三灵”看似与圣源寺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护法神宫”中的苍山山神以及段宗榜护持的都是“建国圣源阿嵯耶观音”的“佛法”。而且,在庆洞村的村民中依旧有不少人信仰佛教,“绕三灵”的队伍去“神都”朝拜段宗榜也会去圣源寺烧香祭拜。建国观世音与最高本主———段宗榜,就这样相安无事地做了千百年的邻居。因为在善良朴实的白族人民心中,这两尊神明之间并不存在什么根本的芥蒂,只要能够保佑他们、赐福于他们,他们都会去满怀虔诚地去崇奉他们。

(三)圣源寺与《山花碑》

《山花碑》全名《词记山花•咏苍洱境》,为白文“山花词”十韵。这块碑“原立于大理县喜洲公社的庆洞庄圣源寺南的观音阁内,这里原是杨氏宗祠,碑嵌于隔门左侧隔墙中”[11],后被取出,现存于大理市博物馆碑林。周祜先生曾经按内容将这十韵“山花词”分为三个部分:前四韵咏苍洱胜景,为后文抒发感情作了铺垫;中间四韵是全文核心,不仅热情歌颂了大理国治化,对自己的先祖也极尽赞美之辞:最后两韵怀古抒今,表达了作者身为前朝遗民,在经历家道巨变后发生的心理变化,充满怀才不遇的低落与伤感[12]。杨氏为大理白族大姓,《山花碑》作者杨黼为大理国的贵族后裔,大理国颠覆后,杨黼无心仕途,曾多次访问峨眉山、鸡足山等佛教名山,是明初大理地区的隐逸儒士②。关于《山花碑》的早期研究多注重音韵格律,突出强调其文学价值,又因为它独特的以汉字记白语的书写形式,颇受重视。碑阴《重理圣元西山碑记》被发现后亦成为研究杨黼家世的重要资料,其关于圣源寺的记述却往往被人忽略,圣源寺观音阁曾为杨氏宗祠更是鲜有人提及。然而,在这篇碑文中,圣源寺不仅为崇报观音大士重建,杨氏一族更是累世修葺,甚至杨连、杨黼都被神话,在此显现出各种奇异的灵迹,可见与圣源寺的密切关系,而杨黼在《词记山花•咏苍洱境》也直言自己不仅注重依照儒家经典修身养性,亦崇信佛理,勤于抄经诵咒,表现出元末明初大理地区独有的“释儒”或谓“儒释”群体的真实状态。

三、圣源寺保护对策

历史价值范文篇5

【关键词】核心目标;高中历史价值;教育;实践;策略

价值教育,能够让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增强价值素养。历史学科是社会人文类型的学科,对于价值教学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开展价值教育能够使学生得到发展,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发挥自身的价值。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进行分析,高中历史价值教育出现了一些不足,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一、高中历史价值教育提出的背景

开设高中历史课的初衷是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具备基本的历史文化精神,还应该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继而实现提高学生人生境界的目的。然而,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少十没有发挥价值教育良好的教学效果,致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还削弱了对于学生价值的教育功能。事实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价值缺失和价值扭曲的现象,使得高中历史学科的教育出现过于片面化的间题,导致历史教学的智慧以及情感属性均被弱化,致使学生的价值教育出现缺失。1.1受到“工具价值”主导,历史价值教育功能缺失。在传统的教学中,高中历史学科的价值教育极少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关注和重视,因为传统历史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是围绕如何让学生提分,却没有从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来授课,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历史教学的重点主要停留在历史知识的学习掌握以及对历史文化概念的学习方面,少十没有重视到历史学科的价值教育方面。传统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容易使高中历史教育偏离了应有的历史教育轨道,更不用说对学生的历史价值素养的培育和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等的培育了。工具主义思想的主导,让在陈旧的高中历史课堂中,突出了教学的应试化和教条化,虽然我国在素质教育改革推进下,这种现象有所改观,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依旧占据历史课堂的主要上风。高中阶段,学生普遍面临了较大的升学压力,历史学科非语数英这类主科科目,所以有限的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无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也致使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并不能充分发挥价值教育应有的效用。1.2历史教学实践价值扭曲,缺乏正确的价值引领。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错误的或扭曲的价值教育间题,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认识,这些情况的出现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健康,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弄清楚历史学习的意义,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一味的死记硬背,没有把握住历史学习的关键,也没有真正形成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元朝行省制度的课程时,通常会向学生们介绍元朝在当时的强大的统治力和管辖权等知识,但这样的授课方式,容易让学生们产生错误的战争伟大和侵略光荣的历史观念和思想观念;比如,在抗日战争课程中,教师的讲述过于强调战争的血腥和残酷,让学生们产生了仇恨他国的心理,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愤怒,而这些价值扭曲或价值偏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思维判断力,容易误导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基本上已经形成,而这些情况的出现普遍会产生较坏的结果,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历史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实践战略进行深人的分析和探索并提出科学的意见。

二、高中历史价值教育实践策略

开展历史价值教育应该和高中历史教育实践相结合,借助于开展的历史研究以及哲学观念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并探究历史学科中价值资源更深层次的含义,使学生通过学习,人生得到升华,成为具有价值的人。除此之外,还应该立足于现代化,从系统全面的角度探究今后的发展,使人们走向更好的生活[1]。2.1借助于唯物史观,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学生应该具有价值认识能力,这主要分为价值认识观念、发现价值、分析价值、创作价值等多个内容。借助于唯物史观,帮助学生对于历史进行分析探究,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提升。尊重历史并不断发展,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价值认识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从历史学科的特征来进行分析,讲究证据、严谨、史论结合等历史方式和对待历史的态度本身就非常的具有价值。这些历史内容,不但是历史精神,更是对于认识的态度。比如说,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中对于西方人文思想进行的讲解中,为了使学生对于人文素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具有历史观念,可以设置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研究,比如说苏格拉底之死,这既能够使学生通过学习具有较高的历史素养,也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的进行思维判断,对于价值取向进行分析。2.2从现代化的角度来对于历史进行分析。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能够展现出教育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对于传统教育价值的创新和提升。在现代化背景下,开展历史教育,应该重视人的精神是否能够得到满足,感到幸福。比如说,在对于开国大典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建立新中国是时展的必然,是正确的。并通过所录制的视频感受到主席以及其他革命者的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感受到生命的价值[2]。再比如说,让学生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理解我国进行改革创新的原因,树立起民族自豪,形成责任观念。从整体全面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在价值观念引领下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三观端正,能够对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2.3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从系统全面的角度来对于问题进行分析。历史学科是将人类的发展历程作为脉络,包含着古代、现代、中国、外国多个角度的内容。第一,在开展高中历史价值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使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更加的热爱自己的国家。比如说,在对于人教版历史必修三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分析其中的内涵,借助于传统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鼓励学生以全球化的视角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进行分析,考虑应该如何发展命运共同体,共同解决问题,互利共赢。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兼爱非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让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分析世界局势。第二,高中历史必须具有包容合作的观念,使学生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分析人类今后的发展。从当前的情况来进行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环保发展等问题是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为此,在对于历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要分析发生的战争,还应该探究战争出现的原因,使学生从更深层次分析问题,找出更好的方法来维持世界和平[3]。

三、总结

根据上文来进行分析,价值教育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认识到价值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对于历史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为了这一目标共同奋斗,提升教学的效率,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发挥价值教育最大化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教育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所以,教师要对价值教育进行深人的分析和探索使得价值教育的发展更能发挥效用,进而促进历史学科的学习和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作为高中教师,应纠正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多提高自身的历史教学水平,通过充分应用历史价值教育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加历史的责仟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陈辉.国家认同建构视角下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述论——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01):1-6.

[2]刘道梁,方淳.践行历史教学伦理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广州市黄埔区高中历史课改及教研活动回顾与展望[J].中学历史教学,2020(06):74.

历史价值范文篇6

1背景与意义

嘉兴于2011年1月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取得成功,以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突出的红色文化基因闻名于世。因此,有必要对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价值进行研究:首先,响应国家经济发展政策方针,发挥路径探索价值,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贡献嘉兴力量;其次,将名城保护工作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剖析名城文化传承价值,为水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嘉兴经验;第三,对名城风貌类型和历史遗存进行梳理归纳,展现名城遗产存续的价值,使遗产保护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对名城空间格局和嘉兴城镇体系网络进行分析,彰显名城空间格局延续的价值,为城市空间肌理保护和高效城镇体系网络构建提供依据。

2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价值和特点

2.1路径探索价值:创新基因,世代传承,革新求变,开拓性强

2.1.1勤本务实,敢为人先改革开放以来,嘉兴人抓住机遇,艰苦创业,村镇企业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嘉兴商品远销海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嘉兴制造业面对不确定的挑战和机遇时,他们大胆革新,引进先进技术,率先打响转型升级之战,在毛衫纺织、紧固件制造、箱包、皮草、集成吊顶、光伏和家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1.2深化改革,创新求变嘉兴一直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列。改革的国家经济建设、社会治理进入新时代,浙江省成为国家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试点省份,嘉兴在试点国家政策的同时,创新求变,不断在体制机制、政策革新、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2.2文化传承价值:文化多元,和谐共生,广纳人才,包容性强

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嘉兴的人类文明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2500多年。嘉兴城市营建的历史有1700多年,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是典型的多元文化融合的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2.2.1水乡文化,细腻委婉,源远流长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嘉兴人崇文好学,“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历史上,嘉兴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文化兼具海派文化经世数用、务实求真的特点,传统文化种类齐全,居民文化生活丰富。2.2.2红色文化,蓬勃豪迈,世代传承红色文化对于嘉兴,对于中国大地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欲知大道,史可为鉴,中国共产党诞生已经百年,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砥砺前行。将红色文化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2.3运河文化,福祚绵长,奔腾不息古城左杭右苏、南北通衢,漕运发达,彰显运河文化。沿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保留着诸多古运河遗迹,有的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作用,比如:南湖、长安闸、长虹桥、分水墩等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王江泾、嘉兴、石门、崇福、长安等运河聚落和景观环境。2.2.4文人之域,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经济发达、环境宜居,历史上是畿辅要地,近现代教育起步较早,人才济济,名家辈出。历代人才荟萃,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如繁星满天,留存大量名人故居、墓园、工作地点、活动场所等,有“近现代名人一半在浙江,浙江的一半在嘉兴”之说。

2.3遗产存续价值:风貌多样,遗存丰富,历史序列感强

历史城区风貌多样,在历史上既是州府城市、运河城市,又是近代工业兴盛的轻工业城市,因此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历史遗存比较丰富,历史遗迹呈现的城市风貌时间序列感很强。2.3.1多种风貌类型并存,江南韵味浓厚历史城区风貌类型可以概括为六种:江南传统建筑风貌,与江南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的建筑风貌、民国风貌,与民国风貌相协调的建筑风貌,现代建筑风貌和其他一般建筑风貌。传统民居“宅院幽深”“粉墙黛瓦”,近代建筑收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东西交融,别具一格,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出现较为典型的仿苏式建筑、大跨度工业建筑和现代主义风格建筑。2.3.2历史遗存种类丰富,城市底蕴深厚历史遗存种类丰富,资源点多。有3处历史街区,2处历史地段(图2),36处文保单位和若干历史建筑(表1),其中全国文保单位5处,省级文保单位8处,市级文保单位23处。此外,工业遗产16处,包括4处文保单位和12处文保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传统文化传承度高。嘉兴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部级15项,省级62项,市级140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人,省级39人,市级99人。

2.4空间格局延续价值:格局完整,特色鲜明,城镇网络体系性强

典型的水网城市,全市水面积率7.8%,位居全国第一。依水而建,傍河而居,漕运系统发达,水陆网络格局至今保存完整,而且均质化、网络化的传统城镇体系结构和空间格局特色鲜明。2.4.1城水格局,保存完整,水陆共融,城水相依城水格局“一环八射,城湖相拥”。独具特色的“运河傍城、市河环城、八水注城”的水乡城市,环城河全长6.6㎞,西北段长2.6㎞,历史上兼作大运河主航道,连接八水,形成“四进四出”的格局(图3)。2.4.2府县同城,四门通衢,子城居中,布局灵动以子城为中心,内外双重城垣,府衙同城的古代州府城市格局风貌。目前,留有承载古代“府、县”体制行政职能的子城(嘉兴府)和嘉兴县、秀水县衙署丁字街,是六朝至明清江南城市发展演变的现存实证(图4)。

结语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文化自信,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充分认识到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主体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与嘉兴同类型的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需要妥善解决好文化特色、资源禀赋和城市活力三方面问题。首先,历史城区尚未形成较强的文化品牌,吸引力不强,特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传统街巷肌理和风貌亟待保护。其次,历史城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众多,但大多规模较小,布局分散,不成体系,活化利用难度较大,文化资源禀赋有待充分挖掘。第三,历史城区活力不足,吸引力不断下降,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匀,配置标准较低,难以满足市民需求,导致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不合理。

参考文献:

[1]山西日报.不负韶华乘势而上——在山西省考察重要讲话激荡干部群众奋斗豪情[EB/OL].(2020-05-13)[2021-01-04].cpc.people.com.cn/n1/2020/0513/c419242-31707889.html.

[2]兰伟杰,胡敏,赵中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回顾、特征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9(02):30-35.

[3]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01):1-4+79-84.

[4]张杰,陶金,霍晓卫.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价值评估——意愿价值评估法在喀什老城中的运用[J].国际城市规划,2013,28(03):106-110.

[5]常青.过去的未来:关于建成遗产问题的批判性认知与实践[J].建筑学报,2018(04):8-12.

[6]杨波.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综合价值评价研究—以榆林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7]刘晖,梁励韵.基于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规划——以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J].价值工程,2012,31(28):314-316.

[8]李昊,刘珈毓.厚度+活态:从历史静物走向共生遗产——西安明城区保护规划策略[J].科技导报,2019,37(08):61-67.

历史价值范文篇7

一、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优缺点及对企业影响

公允价值在资本保全方面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获取得这些能力所需要的资金或资源,很明显,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这些能力,同时为了进行再生产又必须购回这些能力,只有这样简单再生产才能维持,扩大再生产才有基础,由此可见回购能力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不管是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算,则计算出的余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也可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了保全,企业的生产将在正常状态下进行。但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公允价值也饱受争议,原因在于有一些种类的资产已经没有市场可以作为计量参考了,出于会计谨慎性原则,一些企业不得不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这些天文数字的“账面价值”扭曲了投资者心理,使得市场陷入了恐慌,另一方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观性过强,再加上各种数据波动幅度大,市场也在频繁的变动,这就导致了一些数据不容易取得,并且统计口径也存在着差异,造成了投资者和市场分析人士无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容易导致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控,使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给管理层的决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其次,在新的会计准则中规定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但如果公允价值变动较大将给企业当期的利润状况带来很大的波动,这对于资本市场还欠完善,利润操纵现象严重的企业来说,大量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对持有金融工具的企业而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对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进行重新估计,还要确认由于价格波动所引起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这会导致企业利润激烈的波动,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金融风险。另外,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将给评价经营人员当期的业绩带来困扰,因为,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不是本公司经营人员所能控制的,它往往受外部经济这个大环境的影响。

二、建立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结合的全新会计计量模

式是趋利除弊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单纯以历史成本计量或单纯以公允价值计量都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单纯以历史成本计量,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单纯以公允价值计量,不仅会造成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同时也会扰乱尚不成熟的市场体系,影响国内资本市场的竞争能力。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资本市场还处于弱势,金融市场也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因此,即使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存在不一致,但会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并存状态。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在我国会计计量属性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说明我国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前提下,引入了公允价值及其他会计计量。至此就形成了一种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的全新会计计量模式。首先,历史成本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相关性,而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两种会计计量模式相结合后,就从很大层面打破了历史成本缺乏相关性的局限性,使得资产的会计计量既有可靠的历史数据,又不脱离市场,真正做到了直接客观的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其次,公允价值最大的缺点就是难以获取性,以及获取方法的难量化性,而历史成本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客观性以及可验证性,两种会计计量模式相结合后,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对于一些缺乏完善市场的资产和负债,难以通过市场获取资产完备信息的困难,减少了估值技术夸大的影响,使得金融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和稳定,更加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最后,两种会计计量模式相结合后,使得会计反映方式由原来的单账户反映方式转变成了现在的双账户放映方式,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反映资产的减值,而且可以反映资产的增值,使得企业的经营者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企业资产的价值,做出合理的决策,同时也使得经营者从单纯的以利润为中心的怪圈中跳出来,转变为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为中心,立足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综上所述,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和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这种新的会计计量方式将日益显示出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也必定会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进一步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促进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更加有效的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潜在经济机会,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

本文作者:高蓉工作单位:巴陵石化公司物装部财务室

历史价值范文篇8

一、怎样进一步改革初中历史新价值观教学

实现新价值观教育形式的主要途径为教学活动,高效的教学方案为实现新型价值观教育根本保障,在新型价值观的初中历史教育理念下,为教学方案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促使目前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进一步改善。主要是从初中历史教师备课中进行初步改善,内容如下:备课准备工作。初中历史教师需实时按照课程目标予以备课,在备课时,教师需专心思考,怎样将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培养及学生探究式与自主学习与学习方法合理化的融入于教师的教学备课中。比如,在学习时,内容有维新思想的特点、内容、失败因素及意义,可对以上内容进行以下设计:通过对梁启超、康有为的维新运动与新思想的探究中,锻炼学生应用唯物主义角度探究历史现象的学习能力。对进行科学化评估,对历史发展进程曲折与趋势必要性分析,锻炼学生评估历史事件学习能力。在新型的初中历史教育价值观下,教师备课时,需要更加强调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之间关系。

二、历史教育新型价值观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课堂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教育实践的主要环节,是为实现新价值观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教学目标随着新型价值观的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亦随之相应的变化。1.初中历史新型价值观教学下的情感、态度。于此种目标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中需以育人为最终目的,培养初中学生热爱中华与祖国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的思想,对国家社会与民族有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善待生命、以人为本,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新型价值观,优良的人格,重视科学精神。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具备优良的思想与广博的知识,并且具备感染学生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师亦可于课堂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中的文物图片,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例如,播放南京大屠杀等视频或者影视资料,从而加深对日本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进而增加学生的愤慨之情。2.初中历史新型价值观教学下的历史作业。历史作业为历史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评估自身教学作用与学生学习状况而设计的一种教学实践环节。主要方法是预习作业,初中历史新型价值的产生与课程目标改革,促使预习作业教学方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例如,安排部分学生家里具有上网的条件或者喜爱上网的同学,可在网上收集与查看和课题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上具体历史课堂活动主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进行。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提前按照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设计与课程相关的题目,从而能够让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想与处理,进而可协助学生初步对课文了解。3.初中历史新型价值观教学下教学思想。传统教学理念,主要是教师处于主体,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于当前新价值观教学下,逐渐转为学生自主的一种探究学习理念。例如,教师在阐述有关春秋战国期的百家争鸣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10分钟阅读;阅读后,安排学生进行探析各家各派的思想,并要求学生将该课文的主要人物、时期、主要观点、学派,使用表格方式列举出来。再随机抽出几名学生于讲台上写出已整理的表格,教师并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述与分析。课后,教师将全班学生列举出的表格收集,仔细评阅后;再将具体状况反馈于学生。如此一来,学生于初中历史教师指导下进行列表、讨论,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历史教育于时代的发展中,增加终身教育、个性教育、人文本质的一种新价值观,初中历史教学教师于备课中,应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本身;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自主形成;以上教学方式,可实现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新价值观,从而有助于我国历史教育事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仙.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84):133.

[2]顾拥军.让历史课堂常开生命之花——浅谈历史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有效结合[J].新课程,2016,(7):417.

[3]闫玉亮.浅析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45.

历史价值范文篇9

有专家说过,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精髓是嵩山文化,诚哉斯言。嵩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嵩山文化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嵩山是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动机和孵化器,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文化的地域性,源于人对环境的依赖。黄河之滨,颍水之源,昆仑余脉,秦岭东来,嵩山挺立于我国地势从第二阶梯到第三阶梯过渡的重要节点上,地处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要冲。人类发展史也经历了从森林而平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嵩山理所当然地担当了重任。远古时代,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女娲补天、伏羲画八卦、杨二郎担山赶太阳等众多神话传说,在嵩山地区都留下了回响的遗迹,这些神话概括了嵩山地区远古中原人类活动的社会生活实际和对纷繁多变的自然界的幼稚、幻想的认识和理解,是原始中原先民的社会形态和自然客体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闪耀着中原原始先民创业的艰辛和文化创造发明的智慧的光芒,也显示出先民们征服形形色色的敌人,维护宇宙秩序和保护人类生存的坚韧意志和伟大力量,是民族精神的最早体现。嵩山北麓的黄河、洛河交汇处神都山下的洛汭内(左有三点水),今天还有伏羲接受河图洛书的八卦台遗迹,伏羲创造的河洛文化作为嵩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嵩山作为这些中国古代神话的发祥地,也赢得了“古老的山、神秘的山、文化的山、世界东方的奥林匹斯圣山”等一连串美誉。

2、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中原,八千年文明看嵩山,嵩山成为人们心仪的地方,成为人们朝拜的对象。没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道德、人格的魅力,做到人人敬慕谈何容易,没有君主的气度、帝王的威严、皇权的高高在上,做到接受四方朝拜,更是不可想象,而其貌不扬、其身不伟的嵩山做到了。嵩山独步天下,嵩山傲立乾坤,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中”字。西周王朝建立后,摄政的周公为了长治久安,为了便于控制殷商旧民,就准备将都城从偏居一隅的镐京迁往地处中原、物产丰富、文化发达的洛邑。也正因为有了这个“中”字,中央独尊的文化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成为我们的一种民族基因。木金水火土,东西南北中,天地君亲师,人们非常崇拜“土”、“中”、“君”,五行中以“土”为贵,五方中以“中”为上,历朝历代,皇帝都采取亲祭、望祭、遣使臣祭、令地方官员祭的方式祭祀中岳,据不完全统计至清顺治时各种祭祀共有四十多次,而岁祭和时祭则不计其数。也正因为这个“中”字,嵩山从唐代以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嵩山神成为五岳山神中最先称王、最先称帝、最先封后的神灵。

3、地质文化

中岳嵩山东西横亘60余公里,峻极于天,气势磅礴。23亿年前,当世界还处于沧海横流时,当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沉浸在浩瀚的大海深处时,嵩山便已横空出世,巍然耸立。5。7亿年前,当嵩山最后一次升出海面,雄姿矗立碧天时,喜马拉雅山和秦岭都还在海底沉睡。嵩山岩龄有的已届36亿年,无愧于地球上的老寿星这一赞誉,嵩山堪称万山之祖、五岳之尊。人类几千年文明的历史和嵩山的地质演化史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而嵩山地区八千年的历史文化只是沧海之一粟、万仞之一毫,虽然它们都同处在一个天空之下,同处在同一个地域之上。在嵩山,我们可以探索华北古陆三十多亿年的沧桑变化:太古宙的岩浆侵入,元古宙的地壳运动,古生代的海进海退,中生代的滑动构造,新生代的山岳冰川。险峻壮美的嵩山因岩龄古老和发育完全、出露完整、类型齐全的独特地层构造而被冠以“天然地质博物馆”、“地学百科全书”、“五世同堂的地质史记”。嵩山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五任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专家组惟一的中国专家赵逊这样赞美嵩山:“嵩山与美国的黄石公园、加拿大的苏必利尔湖、俄罗斯的卡拉半岛等相比,科学价值在其之上。”马杏垣教授在向国际文化与自然遗址保护委员会推介嵩山地质遗址时说:“嵩山地区地质现象中最可贵的是它的重力滑动构造,这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可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4、丰富的民俗民风

一个地区的魅力是由其久远历史的沉淀和博大灿烂的民族文化凝结而成的。嵩山的魅力就在于她的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在张力。这种底蕴和张力是嵩山远古的呼唤,是民族图腾的历史遗存,是天地间的欢歌和人性美的展现。嵩山的民间传统风俗是不断发展变异的历史文化流动载体,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表现形式之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特质。嵩山有厚重的民间历史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生活、礼仪来往、民俗崇拜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又有嵩山地区的个性,可使我们深深感触到嵩山人民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大气磅礴的凝聚力,博大精深的融合力和继往开来的创造力。我们要想体验到嵩山纯朴的民风,要想感受到嵩山民间文化的多姿多彩,就要走进嵩山这块文化的风土吉壤,就要聆听嵩岳大地的脉动和节奏。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最本质的东西,或者说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就是她的民族文化,就是她独特的文化风俗,这种风俗如血液流淌于整个民族的肌体中,显示在生活的细微末处,它既是民族之魂,也是民族之根,它的凝聚力之强、感召力之大是无可比拟的。一个地域不也是如此吗?嵩山民俗文化不仅是民间文艺的展示,也是风俗的再现,是宗教的浸染,是嵩山的魂灵。它就像一面镜子,有助于我们审视、观照、体察我们的遗传基因和文化心理。嵩山民俗文化在世代承传中凝聚了丰厚的心理积淀和文化内涵,成为了嵩山人民永远不熄的精神之光。而这种光芒更多地来自于宗教的反射。

历史价值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挑战;应对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实践活动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服务的使命和责任。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的价值追求必须立足的现实。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党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党政治生活的主题和基本的价值追求。

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价值追求的意蕴

一个政党的价值追求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对政治世界的认识所形成的观念,包含人们对某种政治系统及与其相关的政治活动的规范的看待、评价,还包括由此形而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规范”[1]。政党的价值追求直接影响着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信念、信仰、立场及行为。政党的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民族性,也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终会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推进而不断演变。“党的根本性的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也控制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及效果。”[2]党的政治建设蕴含党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一样,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许多新的思想、观点及理论被逐渐提出,充分反映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价值追求。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要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始终不忘党的价值追求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新时代党的性质和宗旨即“为人民服务”始终不变,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不变,这是党的根本价值追求。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一系列新矛盾、新困境、新挑战也随之显露出来。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做到:不忘初心和使命,从容应对国内外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党的价值追求必然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价值追求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反映出人民发展着的需要,其内涵更加丰富,要求更高。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要求,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努力解决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西方社会、资产阶级加剧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渗透。面对国内复杂利益关系和矛盾,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进行的抨击、颠覆,我党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价值追求,这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一)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对党的价值追求带来的挑战。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攻坚克难,从基础上、根本上改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各方面持续改与革,释放社会发展的动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当前改革进入深水期,党如何领导人民,把人民的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平衡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期改旗易帜的邪路;如何有效地协调好、处理好各方面、各部门、各区域、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始终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并非是一件容易事。前苏联改革,由于苏联共产党偏离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最终失利、失败。当前,我国改革任务之艰巨,改革困难之重大,前所未有。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时间之长,我们必须有心理准备。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持续深化改革过程中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人民性,则是一大挑战。(二)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负面现象对党的价值追求带来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发展各层面都呈现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政治文明的进步,但同时也使得一些不利影响凸显,新挑战随之而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各层面的利益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广大民众需求的多样性增加。在利益驱使下,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一些负面现象浮现。这些负面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家、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这也对部分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行为实践带来不利影响。一些党员干部“截取”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并应用于党的政治生活之中。在实践中表现为官商勾结,权权交易;或丧失党的理想信念,自甘堕落,唯利是图,贪污腐化。这严重影响党的公信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影响党的价值追求的理论和实践。(三)党内的不良现象或倾向对党的价值追求带来挑战。新时代,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党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党内不良现象或倾向依旧存在,正如党的报告指出的,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面临能力不足和精神懈怠的危险,面临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影响党的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建设,影响党内民主政治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党“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价值目标和追求。从党的基层干部到高级领导干部都出现过违反政治纪律、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这些党员干部没有恪守党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没有铭记入党初心,而在面对一些利益和色情诱惑时误入歧途。党内一定程度地存在的个人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现象,一定程度地存在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等不良思想和行为。这必然影响着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影响着党的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四)西方“价值渗透”对党的价值追求带来挑战。政治信仰、价值理想是以一种无形力量的存在,并将对社会政治追求产生深远长久的影响。进入新时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进程。随着中国参与、融进全球化,西方多元政治价值观念,非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发展中,对党的政治价值观培育和实践带来不利影响。西方多元政治体制、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以及西方资产阶级叫卖、兜售的“宪政民主”,极力宣扬的以私有主义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等,都集中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诉求。受西方多元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党内一些同志表现出“唯西方主义”,盲目信奉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这一定程度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党的价值追求的对策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关乎全党事业发展,关乎全国人民的利益的实现,关乎民族大业的复兴。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多年以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科学而正确的价值追求,才能够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关键期、攻坚期,面对新的党内、国内、国际的复杂环境和问题,始终坚守党的价值追求,应注重以下方面工作:(一)重视党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引导,是坚持党的价值追求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和真正优势。在革命建设时期,依靠党的理想信念的引导和教育,使党员干部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宗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前面对西方多元政治思想的斗争和冲击,我党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不忘党的初心,勇往直前。从政治上,思想上把党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全党同志的思想中,以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思想意识。让全党同志始终能保持头脑清醒,自觉抵御西方“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等多元政治思潮的冲击。同时,要坚决防止、反对党内一些错误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通过党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引导,以净化党员领导干部的心灵,坚定党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追求。(二)加强党内法治建设,为党的价值追求提供法治保障。党内法治建设是社会现实变化发展过程中给党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在实现党的价值理想过程中,除了加强党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加强党的法治建设。健全、贯彻党的法律法规,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实践。通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对于党内的贪腐行为,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勇气,铁腕反腐治腐,使不敢腐成为一种常态。通过完善的党内体制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的福利待遇,进行人性化的管理等,最终使不想腐成为一种自觉。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党内的制度措施,以纯洁党的机体,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环境,释放党的活力,使党和国家是事业在党的价值目标指引下不断取得胜利。(三)贯彻落实党的选贤任能制度、机制,遴选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为党的价值追求提供人才保障。通过遴选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使其成为引领、推动党、国家和人民事业前进的中坚力量;使党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不变色、不变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党员领导干部过硬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则至关重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加紧建设“伟大工程”、进行着“伟大斗争”、努力推进“伟大事业”、逐步实现“伟大梦想”,而作为领导党、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规避、化解“能力不足”、“精神懈怠”等危险。为此,我党应选好人、用好人,使党的领导干部都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通过提高党的执政水平、领导水平,提高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使党和人民的理想追求在一代代党员干部的引领下,奋力的拼搏中一步步地变为现实。(四)营造良好的党内民主环境,为党的价值追求提供环境保障的价值追求需要党的正确领导,也需要营造良好的党内民主环境和氛围。营造良好的党内民主环境和氛围,对事关党、国家、人民的大事,各党员领导干部都能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同时,也使党领导下的集体协商,集体谋划,集体践行成为一种共识和常态。让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机制得以有效实施。在营造党内民主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传统,发挥民主精神,落实民主制度,为坚守党的政治信仰,实现党的价值目标提供良好的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内的民主环境和氛围,就是用适当的“土壤”为党的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做准备,即廓内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潜在的障碍。[4]通过营造党的民主环境,让党员干部在团结奋进,轻松有序、心情舒畅的氛围中实践党的价值追求。总之,“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观作为终极利器,在严明党内的政治生活、净化党内的政治生态、完善和落实党内的政治制度及优化党内的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党的价值理想是党的一切实践活动的方向和根据,是党不懈追求的力量源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党需要强大的魄力、无比的勇气、高超的智慧,强大的执政能力,在深入贯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积极推进“五位一体”的建设,以稳步实现党的价值目标和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4]刘益飞.发展党内民主与改造党内生活环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