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企业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2:59:55

粮食企业改革

粮食企业改革范文篇1

一、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主要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粮食仍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国有粮食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对粮食进行独家垄断经营,即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经营粮食发生的亏损,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1985年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多渠道经营粮食的局面逐步形成。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一)1985至1992年———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1985年,根据粮食总量收支平衡有余的新形势,为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国务院决定粮食流通体制实行“双轨制”,即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合同定购以外的粮食,由市场调节供求,实行议购议销。在“双轨制”推动下,国有粮食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开展多种经营,既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又搞活了粮食流通,促进了国有粮食企业较快发展。1986年,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总数55916个,职工总数252.5万人。

在实行“双轨制”过程中,为了逐步把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分开,鼓励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调动企业和职工经营积极性,各地从实际出发,探索了许多改革模式和经验,其中“天津模式”是较为典型的经验模式之一。其主要做法是:对政策性粮食实行统一经营,亏损集中管理,将粮食政策性亏损同企业正常经营盈亏划分开来,使基层国有粮食企业卸掉长期亏损的包袱,强化企业内部考核,增强职工勤俭节约、增收节支的责任感,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1992年至2001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1992年,为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国家对粮食统购统销进行了改革,即放开粮食销售价格和销售市场,对粮食流通环节的补贴改为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国有粮食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1994年,为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财政补贴作用,保证政策性收购资金不被商业性经营业务所占用,粮食部门实行“两条线运行”改革,即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建立两条线运行机制。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实行财务分开、核算分开。通过分开核算,严格划分政策性业务费用和商业性业务费用,防止互相挤占。开展多种经营和附营业务占用的资金由农业发展银行划转有关商业银行。

1998年,针对当时粮食流通体制仍然存在政企不分,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粗放、富余人员较多,同时又挤占挪用粮食收购资金,形成大量经营亏损和财务挂账,增加国家财政负担等问题,国家实行了以“四分开一完善”为重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即实行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重点推进了“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在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重点是实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主营业务与附营业务分开以及富余职工下岗分流。通过采取以上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国有粮食企业的亏损挂账得到了遏制,企业包袱有所减轻,为粮食企业适应购销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2001年至今———按照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要求,全面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

2001年,国务院决定在八个粮食主销区省份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8号)。随后,原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等八部门又下发了《关于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计综合〔2002〕677号),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一是粮食主销区省(市)在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历史包袱的基础上,加快企业战略性改组,合理调整企业布局和结构。二是粮食主产区省(区)把实行政企分开、减员增效和加快企业组织形式创新作为改革重点,积极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管理体制创新。三是中央和地方储备粮企业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2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17号),决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和收购市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了适应改革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五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粮财〔20*〕125号),提出了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妥善解决企业历史包袱,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

2006年,为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等六部门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粮财〔2006〕123号),对继续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更好地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

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实行了政企分开,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中央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基本上与原直属企业实行了脱钩,不直接管理企业。市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政企分开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些市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采取了粮食局与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分设等形式。特别是全国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和收购市场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制度,国有粮食企业走向市场,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二)基本卸掉了企业历史包袱,企业负担大大减轻

一是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职工总数77.4万人,其中购销企业54.7万人。与粮改初期的1998年比,分别减少253.2万人、140.1万人,减幅为76.6%、71.9%。全国累计安置国有粮食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24.9万人,占全部分流职工数的49.7%,其中粮食部门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77.6万人,占全部安置数的62.1%。基本没有出现大的群体事件,保证了改革平稳推进。

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认定、剥离工作基本完成,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已从企业剥离上划到县级以上(含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北京、山东、广东、宁夏等省(区、市)已开始消化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

三是“老粮”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粮食商品周转库存中原保护价(含定购价)粮食绝大部分已经销售处理。

(三)推进了企业战略性改组,企业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

按照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文件要求,在重点地区以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形式直接掌握了一批粮食储备库。在粮食主产区以县(市)为单位,以现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基础,通过改制重组,因地制宜组建了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在非粮食主产区以及粮食供应比较困难的山区、牧区、水库移民区和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保留了必要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大中城市以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形式重点掌握了一部分粮食加工和批发零售骨干企业。其他国有粮食企业通过改组联合、股份合作、资产重组、国有民营等形式,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总数21439个,其中购销企业14778个。与粮改初期的1998年比,分别减少31801个、15656个,减幅为59.7%、51.4%。1998年至2007年,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改制企业数量21838个,其中购销企业14314个。

(四)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各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需要,走出了传统的收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方式,主动向粮食生产和加工转化领域延伸,积极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600多个。

国有粮食企业一方面加快自身改革,另一方面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入市收购粮食,掌握粮源。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和收购市场以来,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收购量占全社会粮食企业收购量50%以上,继续发挥了市场主渠道作用。

同时,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全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盈亏统算实现盈利1.67亿元,这是自1961年以来首次实现盈利,盈利省份达到17个。

三、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主要经验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推动国有粮食企业从旧的管理体制向新体制转变过程中,尽管遇到很大的阻力和困难,但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各级粮食部门的共同努力、广大职工的充分理解,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进展顺利。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积累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订改革方案。在推进企业改革中,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粮食工作和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配合,深入调查研究,合理设计改革方案。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从政策设计上做到积极稳妥,切实可行,分步推进。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统筹协调,充分考虑企业、职工和社会承受能力,推动改革的平稳有序进行。

(二)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使国有粮食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实践证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供求形成价格的机制,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要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方向,健全粮食价格机制,引导粮食生产和流通。切实做到政企分开,理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使国有粮食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元市场主体,促进企业公平有序竞争,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活力。

粮食企业改革范文篇2

关键词: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举措;思考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渐高,国企改革也被寄予更多的期望。国有粮食企业一方面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盈利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还需承担储备粮油储管的政策性任务,经营管理和发展面临着较大挑战。

一、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意义

在国有粮食企业的工作中,如何使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保证储备粮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做好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良好的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起着主导作用。做好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工作,进一步调整完善企业的管理经营和体制机制,规范企业干部在经济活动中经营行为,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从而推动企业依法、高效、健康发展,使生产经营管理的效益达到最好的状态,确保国有粮食企业资产运营的安全和高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有粮食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某区改革前有6家国有粮食企业,即区中心储备库、粮油储运公司、城区军粮供应站(军供站)及3个街道的基层粮站,其中只有中心储备库有自有仓容2万吨,6家企业总人数70余人。这些企业储备管理着区级地方储备原粮、应急大米和食用油,工作的到位与否,直接关系着全区粮食安全保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国有粮食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队伍老化突出。企业普遍存在“老人、老粮、老账”等突出问题,企业员工平均年龄53岁以上,45岁以下的仅8人,每家企业实际只有一名负责人,管理薄弱,且随着退休人员的逐年增加,人员减少和老化趋势日益严重。(二)自主经营困难。由于粮食购销政策性强,利润薄,风险大,受近年粮价波动大以及粮食企业经营不善、人员老化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粮食购销业务不仅难开展,也不敢开展,企业自营购销业务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企业市场经营收益缺失,无形中为政府增加财政负担。(三)收入渠道缩减。由于购销开展难,企业粮食经营盈利能力低,尤其是因仅中心储备库有自有仓容,储备粮任务和补贴逐渐向其集中,其他的粮食企业收入慢慢转向主要依靠旧仓库物业出租的租金和自有资金外借利息生成,收入渠道明显缩减。(四)中心储备库储管力量薄弱。中心储备库储备粮储量占全区的9成。但因企业前几年的购销经营中发生经营事故,造成负债,导致企业职工与系统其他企业相比,收入低、差距大,承储任务、责任重,职工工作积极性差,抵触情绪大,同时面临着仓库管保员陆续退休,队伍老化、管理弱化等问题。由于职工收入低,也难以将其他企业人员调整充实进中心储备库,无形中给地方储备粮油的安全管理埋下隐患。

三、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举措

为了落实好粮食政策,确保地方储备粮油有人管理、安全管理,促进粮食企业健康发展,粮食主管部门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机构改革如下。(一)整合企业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以确保储备粮安全为前提,合理调整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整合国有资产资源,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整合的思路是:保留中心储备粮库、粮油储运公司、城区军粮供应站,整合东海、北峰、城东3个粮站为城区中心粮站。明确各个新单位机构、职责:1.中心储备粮库。国有政策性粮食购销企业性质不变,受托负责所属国有资产日常经营管理,承担区级粮食政策性任务,主要承储管理区地方性粮油储备。核定人员编制,明确内设科室党组织负责人由主任兼任。2.粮油储运公司、城区军粮供应站。企业政策性粮食购销经营性质不变,两个单位保留原状,合署办公,受托负责所属国有资产日常经营管理,承担应急粮油储备任务及调配供应工作。人员及工资福利在两个单位内统一调配。军供站保留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核算。3.城区中心粮食管理站。归并三个街道粮食管理站,组建城区中心粮食管理站,企业政策性粮食购销经营性质保持不变。撤销三个粮站的管理班子,组建一套经营管理班子,受托负责整合后所属国有资产日常经营管理,承担应急粮油储备任务及调配供应工作。(二)明确重点任务,调整收入标准。根据区国有粮食企业工资规定,中心储备粮库职工工资与企业标准一样,但因经营事故发生后,其物业租金收入全部用于归还经营欠款,因此,与其他企业相比,职工收入差距大,致使中心储备粮库存在人员老化、企业财务状况差、职工收入低、集中承储区级地方储备粮任务重责任大的状况,为充分调动职工保粮工作积极性和增强责任心,并便于调入人员充实管理力量,区粮食管理部门按不低于区粮食企业职工人均收入水平的标准,调整提高中心储备粮库职工效益工资。具体举措:一是为了解决中心储备粮库人员老化、任务重、收入低的矛盾,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增强责任心,中心储备库决定调整职工效益工资,设立储备粮“安全管理奖”,以缩小与其他粮食企业员工的收入差距,即按储运公司(含军供站)及其他三个粮站年计提效益工资的平均额为上限设立奖励金,奖励金标准的核定实行一定两年。根据年度工作情况,当中心储备粮库在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任务情况下,先按照在岗人员人均定额标准发放奖励金,其余奖金由主管部门视情况给予核拨。二是充分考虑储粮损耗是困扰粮食承储企业的难点问题,特别是近几年粮虫变种多、抗药性强而造成的虫害损耗,对老旧仓库管理是愈来愈难以控制,经与其他县区粮库横向对比,损耗一般在1%-3%,中心储备粮库近年储粮损耗也在1.5%左右。粮食主管部门设定中心储备粮库储粮定额损耗控制在稻谷1.5%、小麦1.3%以内,对超定额损耗部份或非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储备粮管理损失,则从“安全管理奖”中冲抵,冲抵后不足部份,依序对企业岗位工资实行下浮冲抵。三是为量化考核储备粮工作落实情况,主管部门根据地方储备粮油安全管理按照粮油仓储管理相关规定、粮食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等有关细则制定《中心储备粮库仓储管理考评办法》,做好量化考核工作。(三)强化廉洁自律,助推企业发展。粮食主管部门吸取前几年经营事故的教训,充分重视国有企业廉洁自律教育,推动国有粮食企业的廉洁经营与粮食储存管理工作相结合,避免因个人思想腐化导致影响企业管理的健康发展,把廉洁从业思想建设和企业的日常业务工作协同推进,使企业的发展聚力量、添后劲、促发展。一是在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后,设立区国有企业监管机构,通过财务、审计等手段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保值增值监督工作,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制订考核标准,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益。二是将廉洁自律作为国有粮食企业文化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含,把落实廉洁教育工作作为国有粮食企业文化的重要举措,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更好开展,有利于引导企业经营行为朝着正确的价值观发展,使全体干部职工紧紧围绕企业经营任务开展各项工作,杜绝经营事故的再次发生。三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规范管理粮食企业经营行为,明确各国有粮食企业,狠抓储备粮日常管理工作,做好每年度的储备粮轮换计划,合理安排粮食进出库时间,确保区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安全;落实储备粮集中管理,将区级储备粮集中到中心储备粮库进行储存管理,实现储备、经营分开。同时,加强财务监督,落实企业财务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同财政、审计部门的配合,不定期开展针对粮食企业的财务检查、审计检查工作;健立储备粮管理激励机制,在中心储备粮库设立储备粮“管理安全奖”,一方面提高企业职工收入,稳定职工情绪,调动职工保粮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强管理安全意识,确保地方储备粮安全管理。

四、关于改革取得成效及不足的思考

粮食企业改革范文篇3

市改制办下达的改制工作目标任务。同时,今年完成了市东风粮油总厂的产权转让和市粮油贸易运输公司依法破产并启动了市粮食局劳动服务公司的改制立项。到目前止,市直粮食企业27家改制面达100%,其中已完成改制验收的24家,占89%。

从目前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缺乏主动进入市场、积极应对市场的活力和动力,依赖于吃政策饭的观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面对市场粮价超过最低收购价的新形势而束手无策,难以维持正常运转。改制重组的股份制企业,股权配置不合理,国有股所占比例过大,存在以集资代替入股和职工平均持股现象,职工积极性难以调动,依然存在过去那种负盈不负亏,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现象。没有理顺员工和股东的关系,存在集资入股就返聘上岗的现象,个别企业因人设岗,无事上岗现象依然存在,盲目给企业增加负担和压力,且返聘职工手续不健全,没有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和聘任制。市直粮食附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普遍存在资金缺口,职工安置难度大,维稳工作压力大。等等。

20*年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放在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加快市直粮食附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及遗留问题处理上。为此,主要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总的思想是:继续保留骨干企业,改组改造其他企业。根据省政府湘政发(2005)15号精神,对政府实施宏观调控起载体作用的骨干企业(主要是储备粮承储企业)继续保留国有独资或控股,目前属于国有控股性质的,要在确保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国有股比重。对保留的骨干企业可实行法人代表经济承包、利润包干、亏损自负的管理办法。对其他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改组联合、股份合作、兼并重组、国有民营等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具体操作上,能股则股,能退则退,能租则租,即:能够实行股份制改造的,要由目前的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改造为国有参股或相对控股;能够全部退出的,可通过多种形式,将国有股全部退出,实行民营制或股份合作制;能够整体或部份出租的,可实行租赁的办法实行国有民营。对于国有控股和参股的粮食购销企业,要鼓励提倡经营者持大股,改变平均持股现象。国有资本运营收益要优先用于解决改革中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要把招商引资和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结合起来,以招商引资推动企业改革。积极吸收社会资本以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资产重组。要按照区域化、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的要求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将优良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建立企业集团,做大做强粮食企业和粮食产业,壮大经济实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推动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任制。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分别由组织部门、国资委和主管局聘任。内部管理岗位,由企业法人代表聘任。在企业干部选拔上,要打破干部职工之间的身份界限和行业部门界限,广开选才用能门路,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根据岗位职能职责要求和必备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专业素质,采取考试考核相结合,公开竞聘,择优录用,并实行任期制和定期考核制。

三、进一步深化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全员实行劳动合同制。粮食企业要根据经营业务量和正常的盈利水平确定工作岗位,核定员工人数。优化企业内部人员结构,充实企业业务骨干,企业领导要实行交叉任职,大力精减管理人员。正确处理股东和员工的关系,股东不等于员工,员工不一定都要入股。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根据岗位条件要求,对企业新需要的员工原则上实行竞争上岗。国有独资企业或控股企业所聘用的人员,由企业拿出方案,交由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实行有效监控。聘用人员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企业与职工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办好相关手续。在聘用期限上实行长聘与短聘相结合,对企业确因工作需要常年聘用的骨干人员聘用时间不宜过短,对季节性的临时用工以招临时工为主,对现有聘用人员要按照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要求落实到位。

四、进一步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收入分配上取消档案工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按照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与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贡献相联系的激励工资制度。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改革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办法,根据业绩考核和贡献确定经营者的劳动报酬,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经营失误或违法违规等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人员,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

粮食企业改革范文篇4

一、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和*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在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调整重组现有企业,创新企业经营机制,大力推动粮食企业集团化、产业化经营,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约束、自*发展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

(二)工作原则。

1.按照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分别负责同级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组织实施。2.根据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零售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一企一策、一企一制、一事一议”的办法,分类指导,整体推进。3.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做好职工身份转换和安置分流工作,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二、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重点

(一)目标任务。争取用1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整合,集中优势资源,实行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对部分骨干粮食加工企业和粮油供应连锁企业实行国有控股;其他国有粮食企业的国有资本,通过合法途径基本或全部退出。

(二)工作重点。

1.转变粮食行政管理职能,为粮食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职责,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地方储备粮的监管和行业指导工作;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加强粮情监控,研究制定粮食行业发展规划,确保粮食安全;加强粮食执法、粮油质量检测和全社会粮食统计“三个体系”建设;加大粮食市场监督检查力度,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非法经营活动,维护全市粮油市场流通秩序;认真开展社会粮食统计工作,建立健全统计管理制度,为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市、县两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将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工资、经费等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依法推进企业战略重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明确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关系,实施多元股份制改革,建立高效灵活、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提高粮食企业运行质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区域化、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为目标,对全市国有粮食企业进行重组,集中优势资产,培植发展一批国有控股骨干粮食企业或粮食企业集团,作为政府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载体,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吸收社会资本以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资产重组。

3.优化粮食企业布局,建立稳固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市场稳定、全市军需民食为目标,进一步调整粮食企业布局,强化和理顺粮食购、销、加、运、储各个环节,建立完善全市粮食安全保障和流通服务体系。承担粮食储备、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购销企业要加强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和调控效能。城市粮油供应企业要积极实施“居民厨房工程”,加快网点延伸和改造。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要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面向市场,服务“三农”,大力推广章丘市粮食系统改革发展经验,进一步创新粮食购销方式。

4.加快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要搞好粮油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管理,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改进市场交易方式,扩大市场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力,提高粮食批发市场的流通能力。

三、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形式和时间安排

(一)改革形式。

1.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对现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整合、压减,进一步调整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布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兼并重组,分流并妥善安置富余人员,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促进粮食购销企业面向市场,主动服务,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对承担储备粮和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企业继续实行国有独资,确保军需民食。对其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采用兼并重组、组建集团、股份合作、转让出售等方式进行改革。

2.国有粮食加工及附营企业。对全市粮食加工及附营企业进行多元股权结构改造,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市属企业重点培植发展以*民天面粉公司为龙头的骨干粮食加工企业,实行国有控股,确保全市面粉供应在各个时期的稳定。其他附营企业原则上全部退出国有资本,改制为多元股权结构的股份制公司或民营企业,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

3.粮食连锁零售经营企业。市属连锁零售经营企业以现有金德利网点门店为依托,组建国有控股的金德利快餐公司,作为全市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承担居民粮油供应任务,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鼓励经营者和骨干管理人员多持股,有条件的可吸收社会法人及自然人入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时间安排。

全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要力争于20*年底前基本完成。

四、完善相关政策,创造良好的改革环境

(一)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企业改制要按照《公司法》和《劳动法》的规定,严格按国有企业改制程序,落实债权债务,制定职工安置方案。职工安置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由企业主管部门核实后,报同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备案后实施,并及时向广大职工公布。改制前欠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和离休干部“两费”一次性清缴。改制后的企业要妥善安置各类人员,原则上应当接收安置原企业职工,在不少于原劳动合同未履行期限的基础上,与职工协商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重新进行社会保险登记,继续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及时为职工接续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关系。对改制为非国有、非集体控股及关停、破产的市属企业,离休干部“两费”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济办发〔20*〕13号和济厅字〔20*〕20号文件规定执行。

(二)妥善处理企业老账。对经审计部门会同财政、粮食、农发行等部门审计确认的粮食购销企业自19*年*月*日至20*年*月*日期间发生的亏损,按照“分清责任、分类处理”的原则处置。经审计的政策性财务挂帐,坚持“核定余额、据实剥离”的原则,由当地政府核定政策性财务挂帐占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的实际余额,据实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剥离,由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

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历史财务挂账,经审计认定的政策性挂账全部从企业剥离,由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对企业已经剥离政策性挂账相应占用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已办理资产抵押的,应当及时解除抵押关系,帮助企业恢复生存和发展能力。要妥善落实银行贷款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多种途径解决职工分流安置成本问题。对企业不能自筹资金解决改制成本的,由所在地政府从粮食有关资金及其他渠道筹措解决。粮食企业不得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用于下岗职工分流安置。经济补偿金采取企业自筹、财政适当补助的办法筹集。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市、县财政分别负责筹集市属和县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职工身份转换补偿金配套补贴。

(四)依法处置企业资产和土地。改制企业划拨土地资产处置,依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法规、政策,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置。对有困难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用房和土地,按税法和有关政策规定,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五)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要按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执行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国有或国有控股(参股)粮食企业,发挥其搞活流通、服务“三农”、稳定市场的主渠道作用。

(六)各县(市)、区政府要将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和分流人员统一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规划,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扶持国有粮食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和指导国有粮食企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妥善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顺利进行

粮食企业改革范文篇5

一、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场化改革取向,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调整职工劳动关系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国有粮食企业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结构和布局,加快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推进体制创新,消化历史包袱,分流富余人员,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全面提高粮食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率,在保证粮食安全、确保军需民食、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职能,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和地方储备粮的监督管理和行业指导,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的职责,研究制定粮食行业发展规划,落实粮食安全应急预案,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粮食宏观调控,指导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强粮情监控,搞好粮食质量监督和信息服务。严格粮食市场准入,加强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性活动及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

(二)目标任务

用1年左右的时间,对现有粮食企业进行整合、压减,基本完成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布局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分流并妥善安置富余人员,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成全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任务。对承担粮食储备及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企业和部分骨干购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及粮油供应零售连锁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其他国有粮食企业的国有资本,通过合法途径,原则上全部退出。

二、方法步骤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的原则,按照宣传发动、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的程序,分阶段进行。各县(市、区)要于20*年9月15日前,制定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全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要于20*年2月底前完成。

(一)确定改革形式。各县(市、区)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确定改革形式。

1.国有独资。承担储备粮和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企业,继续实行国有独资。

2.撤并重组。按照区域化、规模化、市场化的要求,对购销企业进行调整重组。要严格控制国有独资公司数量,每个县(市、区)可组建1—2个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公司。粮食公司对其独资和控股的粮食企业,要以资产为纽带,实行运营管理。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公司,平时主要从事市场化经营业务,应急需要时还要承担政府的政策性业务委托,发挥调控市场的作用,经营政策性业务产生的亏损由同级财政给予补贴。

3.组建集团。鼓励和提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结合产权制度改革,与粮食加工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民合作组织组成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和发展一批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的国有粮食企业,使其成为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骨干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骨干粮食企业利用品牌和资信优势,在一定区域内兼并、收购、重组相关粮食购销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壮大经济实力。

4.承包租赁。对整体优势不明显、局部优势尚存、部分有效资产尚能发挥效益的国有粮食企业,实行承包或租赁经营。

5.股份合作。以国有粮食企业的国有资产投入进行控股或参股,竞争上岗人员以现金入股,鼓励经营者和骨干管理人员多持股,有条件的可吸收社会法人及自然人入股,组建一批实力较强、资产质量较好的国有控股或参股的股份制企业。

6.出售转让。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没有经营价值和发展前景的所(站),通过评估,整体出让,向社会公开拍卖。

7.关闭破产。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的国有粮食企业依法实施破产。

无论采取哪种改制形式,都必须制定改制方案,改制方案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并严格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及省、市政府的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市属企业的改制方案按照市政府[20*]17号文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实施。

(二)清产核资。企业改制前要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下,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各类资产、仓储设施、土地占用、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登记造册,做到账、卡、物、现金等齐全、准确、一致。涉及资产损失认定与处理的,必须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三)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国有粮食企业改制,要根据清理审计财务挂账的结果进行补充审计,凡改为非国有企业的,要进行离任审计。由持有该国有产权的单位(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未办理抵押担保手续的企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进行审计、评估,审计、评估必须有两个中介机构操作;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要纳入评估范围,对已经剥离政策性财务挂账占用的农发行贷款,已办理抵押的资产也应参与评估。企业资产评估结果须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当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或备案;土地评估结果由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四)资产处置及方案制定。根据资产评估结果和产权界定情况,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的中介机构或改制企业(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的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除外)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其中,涉及企业资产处置的方案,报当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涉及土地资产处置的方案,报国土资源部门审核。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要按照有关规定进入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指定的产权交易市场,公开信息,竞价转让。具体转让方式可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形式,并由律师事务所出具法律意见书。严禁利用企业改制逃废金融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筹措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的筹措采取企业自筹、各级财政适当补助的办法筹集。

主要筹措渠道:1、资产变现收入;2、企业原有积累;3、社会筹集;4、土地出让收益;5、省、市、县(市、区)财政补助。

对国有粮食企业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离休人员医疗费用、遗属、精减下放、工伤人员安置、离退休人员统筹外支付的各项补贴等所需的改革成本,各级财政要最大限度地给予支持和补助,企业也要通过资产变现、企业原有积累和社会筹集资金等多种渠道积极筹集解决。各县(市、区)、市属各企业要按照政策规定,对国有粮食企业应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人员逐一摸清年龄、工龄、工资等底数,抓紧确定资金需求计划,以确保企业改革所筹集的经济补偿金及时拨付到位。

(六)依法调整劳动关系,妥善安置职工。

1.在职人员。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应当根据不同的改制形式,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与职工变更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确定改制后企业留用人员规模。改制后的企业聘用人员原则上在原企业职工范围内进行,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与重新聘用的职工协商签订劳动合同,对军队转业干部、伤残军人,改制后的企业在聘任人员时应当给予照顾。企业改制时,要制定职工安置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经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后实施。

2.其他人员。企业离退休人员、工伤人员、遗属、60年代精减下放人员等相关待遇,按德劳社[20*]77号文件等规定执行。

3.各县(区、市)人民政府要把国有粮食企业职工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未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要按国家有关规定补办补缴。改制企业必须及时为职工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企业改制时,历年所拖欠的企业实际执行的职工工资、医疗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可从企业资产变现中全额清偿,也可从净资产或有效资产中一次扣除,交新企业经营,由新企业负责上缴。对依法解除劳动关系而暂时不能再就业的人员,其档案管理、失业登记、申领失业保险金、以个人身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及申请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等,按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办理。

4.对依法终止和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要及时兑现经济补偿金。

(七)新公司注册登记。改革后的国有粮食企业重新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和社会保险变更手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要求,建立新的企业经营机制,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新型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粮食企业管理水平。

20*年3-4月,各县(市、区)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情况进行总结验收,并上报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

三、有关政策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国有粮食企业的特殊性,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推动粮食企业改革。

(一)对经审计、财政、粮食、农发行等部门清理审计确认的市、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1998年6月1日至20*年5月31日期间发生的财务挂账,按照“分清责任、分类处理”的原则处置。政策性挂账全部从企业剥离,由县以上(含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管理。政策性之外的各类亏损挂账按照“债随资产走”的原则,结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妥善落实银行债务及还本付息来源。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现有库存中以往按保护价(含定购价)收购的粮食,要严格按照国发[20*]17号文件及国家有关规定,分步分批销售。对尚未销售的粮食,继续给予利息和必要的保管费用补贴。这部分粮食按计划销售发生的差价亏损,原则上由粮食风险基金弥补,对难以用粮食风险基金弥补的,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差价亏损实行挂账,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本金逐步归还。

(二)国土资源部门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涉及到的划拨土地的使用权,在办理评估备案、土地资产处置审批手续后,为改制后注册企业办理土地确权登记等手续。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的收入,按有关规定缴纳和使用,可优先用于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对破产关闭企业原使用的划拨土地,其土地资产变现资金首先用于安置破产企业职工。

(三)企业改制前未办理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的,由产权单位或改制小组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有关手续,按规定的下限收取有关费用;在改制过程中,国有粮食企业之间无偿划转资产,分割房屋产权和土地使用权,按有关规定办理产权分割手续,只收取工本费,其他费用免收。

(四)对粮食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

(五)粮食企业在正常经营期间,自筹资金安排的经济补偿金及社会保险费,可纳入企业当期损益。

(六)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农业发展银行对重组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按信贷管理原则,积极予以贷款。对企业已经剥离政策性挂账相应占用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已办理资产抵押的,应当及时解除抵押关系。

(七)2007年12月底以前,对确有困难的国有粮食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用房和土地,按规定程序审核批准后,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八)各级税务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征免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198号)文件要求,把对国有粮食企业征免增值税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九)企业改革中需支付的审核、评估、验资、咨询、登记、签证等费用,除国家规费外,均按最低标准收取。

(十)各级政府对其他国有企业改革的优惠政策,均适用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

粮食企业改革范文篇6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五年获得丰收,粮食的生产形势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个历史阶段。在当前粮食总量阶段性过剩的情况下,粮食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粮食行业正在经历新旧体制转变的过程。粮食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关键是要认清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探索,开展新的创业。回顾历史,瞻望未来,对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提出战略性的思考。

粮食企业改革是粮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保证和条件。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也是粮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决定性因素。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首要条件。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流通的主渠道,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开展粮食收购,掌握必要的粮源,稳定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进行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

粮食企业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抓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粮食企业只有通过改革,彻底实行政企分开,才能分清粮食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与企业应承担的经营盈亏。这将有利于国有粮食企业面向市场,实行独立核算,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增强市场竞争力。国有粮食企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建立新的用人、分配、保险制度和监督、约束制度,便于粮食企业进行科学管理。

粮食企业改革是适应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立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而是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及法律手段调控市场,由市场引导企业,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粮食企业改革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的粮食调控主要通过粮食部门,以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方式实现对粮食的宏观调控。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也由过去的“特殊商品”、“战略物资”逐步向一般商品过渡,粮食行业由垄断性行业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转变。在新的形势下,粮食宏观控制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表现为政策调控、国家专储调控、进出口平衡、市场自发调控、资本市场调控、农业生产结构调控等多种形式综合并用。

粮食企业改革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年度间的粮食产量波动难以避免,对粮食市场的稳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加强对粮食生产的保护和稳定粮食市场,我国1990年就着手建立了粮食最低保护价格制度和用于调节粮食市场供求与价格的专项粮食储备制度。1994年又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粮食市场风险基金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以完善,保持合理的粮食储备,充实粮食市场风险基金,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吞吐能力。同时适时适度地利用国际粮食市场,通过进出口贸易,调节国内的粮食供求关系,稳定国内粮食市场需求。中国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并不排除利用国际资源作为必要补充,起到品种调换、丰欠调剂和区域平衡的作用。当前出现的粮食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低消费水平下的过剩。从长远看,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粮食需求呈上升趋势。

粮食企业改革适应粮食市场价格机制的需要。粮食价格机制正逐步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农户和企业。市场价格机制在引导农民种植和粮食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已对部分粮食品种,如红小麦、早籼稻、南方玉米等退出了保护价收购范围。今年,国家对浙江、福建、广东等8个销区省、市进行粮食价格放开试点;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将补贴直接给农户;新开设早籼稻、粳稻、玉米大宗粮食期货交易品种,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功能作用,这意味着国家对粮食宏观政策和调控办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些政策的出台,对粮食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一些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清粮食形势,有效地发挥粮食的资源优势,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近年来,粮食价格一再走低,一斤粮食需补一角多钱才能顺价销售,粮食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而国家和地方财力有限,企业更是不堪重负,从而挫伤了粮食企业积极性。有效需求决定供给,销粮难反映了粮食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市场失灵”,需要采取“政府干预”。而政府掌握的信息不充分,流通体制不完善,调节措施不得力,又形成了“政府失灵”。粮食如何进行宏观调控,价格机制如何建立,涉及多方利用和诸多深层次问题,只有通过深化粮食企业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粮食企业改革是适应粮食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粮食企业改革范文篇7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五年获得丰收,粮食的生产形势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个历史阶段。在当前粮食总量阶段性过剩的情况下,粮食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粮食行业正在经历新旧体制转变的过程。粮食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关键是要认清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探索,开展新的创业。回顾历史,瞻望未来,对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提出战略性的思考。

粮食企业改革是粮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保证和条件。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也是粮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决定性因素。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首要条件。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流通的主渠道,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开展粮食收购,掌握必要的粮源,稳定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进行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

粮食企业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抓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粮食企业只有通过改革,彻底实行政企分开,才能分清粮食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与企业应承担的经营盈亏。这将有利于国有粮食企业面向市场,实行独立核算,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增强市场竞争力。国有粮食企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建立新的用人、分配、保险制度和监督、约束制度,便于粮食企业进行科学管理。

粮食企业改革是适应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立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而是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及法律手段调控市场,由市场引导企业,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粮食企业改革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的粮食调控主要通过粮食部门,以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方式实现对粮食的宏观调控。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也由过去的“特殊商品”、“战略物资”逐步向一般商品过渡,粮食行业由垄断性行业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转变。在新的形势下,粮食宏观控制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表现为政策调控、国家专储调控、进出口平衡、市场自发调控、资本市场调控、农业生产结构调控等多种形式综合并用。

粮食企业改革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年度间的粮食产量波动难以避免,对粮食市场的稳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加强对粮食生产的保护和稳定粮食市场,我国1990年就着手建立了粮食最低保护价格制度和用于调节粮食市场供求与价格的专项粮食储备制度。1994年又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粮食市场风险基金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以完善,保持合理的粮食储备,充实粮食市场风险基金,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吞吐能力。同时适时适度地利用国际粮食市场,通过进出口贸易,调节国内的粮食供求关系,稳定国内粮食市场需求。中国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并不排除利用国际资源作为必要补充,起到品种调换、丰欠调剂和区域平衡的作用。当前出现的粮食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低消费水平下的过剩。从长远看,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粮食需求呈上升趋势。

粮食企业改革适应粮食市场价格机制的需要。粮食价格机制正逐步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农户和企业。市场价格机制在引导农民种植和粮食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已对部分粮食品种,如红小麦、早籼稻、南方玉米等退出了保护价收购范围。今年,国家对浙江、福建、广东等8个销区省、市进行粮食价格放开试点;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将补贴直接给农户;新开设早籼稻、粳稻、玉米大宗粮食期货交易品种,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功能作用,这意味着国家对粮食宏观政策和调控办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些政策的出台,对粮食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一些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清粮食形势,有效地发挥粮食的资源优势,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近年来,粮食价格一再走低,一斤粮食需补一角多钱才能顺价销售,粮食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而国家和地方财力有限,企业更是不堪重负,从而挫伤了粮食企业积极性。有效需求决定供给,销粮难反映了粮食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市场失灵”,需要采取“政府干预”。而政府掌握的信息不充分,流通体制不完善,调节措施不得力,又形成了“政府失灵”。粮食如何进行宏观调控,价格机制如何建立,涉及多方利用和诸多深层次问题,只有通过深化粮食企业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粮食企业改革是适应粮食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粮食企业改革范文篇8

今年以来,各级粮食部门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围绕粮食流通工作大局,服务粮食宏观调控,支持粮食产业发展,针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及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和有效的应对措施,推动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

(一)积极开展调研,认真总结和推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典型经验

为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着重就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经营管理情况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认真分析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认识,提出了有关政策措施和建议。各地也在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基础上,摸清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国有粮食企业加快发展。

为了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今年以来,国家粮食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认真总结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典型经验,并及时报送有关单位典型经验材料。目前,各地已报送典型单位材料80多个。这些典型单位分别在政企分开、产权制度改革、做大作强、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化发展、创新购销服务方式等方面探索了一些好的做法和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便于各地学习和借鉴,国家粮食局财务司通过印发《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简报的方式,向各地推介了这些典型经验,这次会议还请了上海良友集团、天津粮油集团、陕西省粮食局、湖北随州市粮食局、江苏靖江市粮食局、安徽六安市金安区粮食局、江西九江县粮食局、湖南金霞粮食产业公司、四川富浩粮油购销公司、山东金德利公司等10个单位作交流发言,他们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推动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二)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指导,规范改革改制和经营行为

今年以来,针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少数地方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中,存在程序不规范、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等问题,国家粮食局及时下发了《关于严格规范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和经营行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通知》(国粮财〔2009〕135号),明确要求严格规范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切实保护职工合法权益;严格规范国有粮食企业租赁经营,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资金运作的监管,切实保障粮食收购资金安全;妥善处理国有粮食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的遗留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政策;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的领导,及时化解企业改革改制中的矛盾等。各地粮食部门按照文件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为进一步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经营管理的指导,促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健康有序进行,保护职工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继续研究解决企业“三老”中的遗留问题,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针对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尚未按期消化的实际情况,国家粮食局配合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向国务院报送了解决政策性挂账问题的政策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政策性挂账消化处理、以及未占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的政策性亏损消化等有关政策。同时,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制定了加强合作,支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企业可以通过贷款重组、呆坏账核销政策,处理企业经营性财务挂账,减轻企业负担。各地还通过狠抓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消化企业经营性财务挂账,取得了明显成效。另外,各地继续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多渠道解决前几年企业分流安置职工的资金缺口,做好分流安置职工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积极创造就业岗位,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

(四)进一步推动国有粮食企业优化布局、加快发展,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

各地粮食部门继续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重点和薄弱环节上的改革。湖北等地今年以来还专门下发了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有关文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推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目前,国有粮食企业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数量虽然分别只占全社会粮食市场主体的25%和17%,但企业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今年1-9月,全国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粮食2531亿斤,占各类粮食企业收购量的61.5%,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

同时,为支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国有粮食企业在政策性粮油收储、自主开展粮食购销,以及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技术引进和技术升级改造、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和做大做强。各地粮食部门也从实际出发,通过财政专项补助或贷款贴息、退城进郊兴办粮食产业园区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较大进展。

(五)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企业经营状况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加强了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认真分析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一步完善了企业扭亏增盈信息通报制度和重点企业经营分析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情况。通过制定扭亏增盈目标,建立考核机制,层层分解,狠抓落实。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3月份,国家粮食局在南京市召开了全国粮食财会工作会议,认真分析了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及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部署进一步改善和加强经营管理工作,巩固和扩大经营管理成果。1-9月份,全国国有粮食企业统算盈利29.17亿元,同比减亏增盈33.13亿元。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统算盈利26.16亿元,同比减亏增盈29亿元。预计到2009年年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状况仍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目前,尽管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国有粮食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企业经营性挂账较多,负担较重。前几年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存在资金缺口,不少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欠缴职工社会保险、欠付职工医药费和经济补偿金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二是部分地区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经营管理机制不活。由于政企没有彻底分开,加上有求稳怕乱的思想,有的地方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改革进展也不平衡,制约企业打破区域限制进行兼并重组,企业资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竞争力仍然较弱。一些基层国有粮食企业经营规模小,管理方式比较粗放,经营机制不活,缺乏经营活力。不少国有粮食企业主要依托政策性业务,自营收购量比重有所下降,实现盈利的基础还不牢固。

三是企业经营发展中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方面,有些地方改革改制后的国有控股或参股粮食企业不能享受原有的增值税优惠政策;有些地方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土地税、房产税等税收减征和免征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另一方面,由于经营性挂账多,资产质量较差,竞争力不强,按现行农发行贷款规定,大多数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难以满足自主收购粮食贷款条件。

四是支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手段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在粮食产业化发展中,由于产业化龙头企业缺少政策和资金支持,仍存在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条联结不紧密等问题,难以发挥有效的带动作用。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仓储设施陈旧,有的地方仓容不足,不能满足国家政策性粮食管理和企业开展粮食购销的需要。

二、当前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把握重点,切实做好促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各级粮食部门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理清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思路,着重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摆在把握宏观、指导流通全局的视野来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

做好新时期的粮食流通工作,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转变思想意识、转变工作职能和转变管理方式,从根本上理清和规范宏观调控与企业经营的关系。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从过去对国有粮食企业微观经营的直接管理,转变到把握粮食宏观调控大局,落实依法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职责上来。要重点做好粮食行业发展规划、地方储备粮管理和粮食产业布局、粮食收购市场准入、粮食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粮食质量监管、粮食流通统计和国有粮食企业资产监管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为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改革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通过制定政策、完善配套措施等手段,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充分考虑到社会稳定大局,妥善处理好有关政策的衔接,及时化解改革中的矛盾,防止引发新的矛盾。同时,为了保证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履行职能,还要积极争取落实基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编制和人员工作经费,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提供保障。

二是要把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权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作为当前改革的重点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在新形势下出现了分化和重新整合,但大多数基层粮食购销企业,特别是县级粮库和乡(镇)粮管所(站)还是单个存在,没有融合到新体制下形成的购销网络,或建立起自己的购销网络和产业链条,仍然是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弱。同时,尽管近几年来,各地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粮食产业化发展,涌现了一些有竞争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的骨干产业化企业,但许多基层粮食购销企业还保持着收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方式,从粮食生产到消费终端的产业链条没有实现有效结合,制约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如果不从体制机制上突破这种旧框架和格局的束缚,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就难以开辟新路,也很难摆脱经营困境。因此,只有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战略性兼并重组,才能进一步优化产权结构,形成新的粮食购销网络,完善产业链条,为国有粮食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增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是要把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的目标

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只有企业经营机制活了,管理改善了,经济效益提高了,才能为国有粮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机与动力,也才能为帮助农民增收、增加职工就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各级粮食部门积极指导国有粮食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经营管理,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开展粮食购销,搞活企业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下一步要充分利用国内经济形势企稳回升,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和油料价格基本稳定,以及国家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存储政策等各项有利条件,通过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为企业减亏增盈创造良好条件,继续保持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的良好发展态势。

四是要把继续发挥企业主渠道作用、加快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服务宏观调控工作作为改革的主题

实践证明,在粮食流通市场化体制下,国有粮食企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是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保障。国有粮食企业作为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只有通过深化改革,促使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夯实主渠道基础,才能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稳定粮食市场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是新世纪、新阶段粮食流通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种粮农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有利于整合现有粮食流通资源,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和调控效率,增强粮食流通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因此,各地粮食部门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争取和落实有关政策,加快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粮食宏观调控,服务于粮食流通工作大局。

当前,在把握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重点的基础上,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妥善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发展潜力

一是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方式,消化企业经营性挂账。最近,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强合作支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粮财〔2009〕217号),明确可以结合企业改革改制,通过贷款重组、呆账核销等办法处理企业经营性挂账,各地要协调农业发展银行用好这一政策。同时,各地要指导国有粮食企业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盈利能力,积极消化经营性挂账。二是争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解决前几年国有粮食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中的资金缺口,以及企业历史拖欠职工的工资、医药费、社会保险费和一次性经济补偿金等问题,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落实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政策,促进社会和谐,为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进一步推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战略性重组,完善购销网络,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要创新体制机制,打破区域限制,加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以县级骨干粮库为主体,实行兼并重组,组建公司制、股份制粮食企业,完善购销网络。积极培育大型粮食企业集团,鼓励大型国有粮食经营企业收购、兼并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延伸购销网络,调动国有粮食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支持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创新购销经营方式,摆脱经营困境。对规模小、资产质量差、没有区位优势、在粮食流通中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又不能被兼并重组的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行租赁或拍卖。

(三)积极支持骨干粮食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化经营,增强企业经营能力

择优扶持若干个有竞争力、带动力、效益好的大型骨干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发展粮食订单生产、订单收购;鼓励骨干产业化龙头企业兼并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增强购销服务功能和经营活力;推动有条件的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向粮食科研、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培育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支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骨干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发展粮食生产、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宏观调控的重要力量。有条件的地区,要依托粮食产业化发展企业集群,建设粮食物流和产业园区,提升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

(四)切实加强国有粮食企业内部管理,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经营活力

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建立和完善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制度,将企业经营业绩与职工的工资福利挂钩,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和完善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以及绩效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核算,有效运营资产,降低成本费用;加强资金管理,改善资本结构,减少资金沉淀和不合理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企业仓储管理,提升粮食仓储核心竞争力,降低粮食损耗;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培育新型粮食企业职工队伍。

(五)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支持,改善经营环境,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一是根据地方储备粮减免税政策在各地的执行情况,加强与财税部门的沟通,进一步完善地方储备粮企业税收政策。同时,协调财税部门落实对有困难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免征或减征房产税、土地税等政策。二是加强与农业发展银行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粮食购销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入市收购,积极掌握粮源。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国有粮食企业,协调农业发展银行提高办贷效率,加快贷款调查、审批和发放进度,确保企业及时入市收购。积极探索多渠道筹集粮食收购资金,搞好粮食购销。督促企业加强粮食收购资金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近,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发的国粮财〔2009〕217号文件,明确了有关支持粮食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各地要抓好落实。三是争取财政、金融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力度。积极提供龙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固定资产购置、技术升级改造、技术引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和食品安全及检测能力建设等中长期贷款,以及龙头企业开展粮食订单收购和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所需资金,并争取地方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补助或贷款贴息。四是要抓住明年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粮食仓储和物流设施建设投入的支持,加大对基层国有粮食企业仓库设施建设和维修力度,增强粮食仓储和购销能力。

三、切实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促进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

各地粮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要及时总结改革和发展中的经验,推广先进典型,规范企业改革改制。为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掌握国有粮食企业的发展情况,从明年开始,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国有粮食企业联系点制度,每个省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国有粮食企业作为联系点,并向国家粮食局推荐1-2个联系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这些联系点了解企业改革发展,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掌握企业发展动态,为科学制定推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要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推进企业改革中,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粮食流通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地方党委、政府对粮食流通工作的具体要求,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设计改革方案,因地制宜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要切实规范企业改革改制行为,坚决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和职工群众的利益。要充分听取基层企业和职工对改革的意见,拓宽与职工沟通渠道,做好劳动关系处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职工债务清偿工作,妥善处理好有关政策的衔接,协调处理和督促检查相关信访事项,及时化解改革中的矛盾,推动改革的平稳有序进行。

粮食企业改革范文篇9

一、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场化改革取向,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调整职工劳动关系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国有粮食企业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结构和布局,加快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推进体制创新,消化历史包袱,分流富余人员,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全面提高粮食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率,在保证粮食安全、确保军需民食、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职能,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和地方储备粮的监督管理和行业指导,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的职责,研究制定粮食行业发展规划,落实粮食安全应急预案,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粮食宏观调控,指导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强粮情监控,搞好粮食质量监督和信息服务。严格粮食市场准入,加强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性活动及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

(二)目标任务

用l年左右时间,对现有粮食企业进行整合、压减,基本完成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布局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分流并妥善安置富余人员,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成全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任务。对承担粮食储备及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企业和部分骨干购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及粮油供应零售连锁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其他国有粮食企业国有资本,通过合法途径,原则上全部退出。

二、方法步骤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的原则,按照宣传发动、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的程序,分阶段进行。各县(市、区)要于2005年9月15目前,制定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全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要于2006年2月底前完成。

(一)确定改革形式。各县(市、区)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确定改革形式。

1.国有独资。承担储备粮和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企业,继续实行国有独资。

2.撤并重组。按照区域化、规模化、市场化的要求,对购销企业进行调整重组。要严格控制国有独资公司数量,每个县(市、区)可组建1-2个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公司。粮食公司对其独资和控股的粮食企业非要以资产为纽带,实行运营管理。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公司,平时主要从事市场化经营业务,应急需要时还要承担政府的政策性业务委托,发挥调控市场的作用,经营政策性业务产生的亏损由同级财政给予补贴。

3.组建集团。鼓励和提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结合产权制度改革,与粮食加工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民合作组织组成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和发展一批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的国有粮食企业,使其成为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骨干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骨干粮食企业利用品牌和资信优势,在一定区域内兼并、收购、重组相关粮食购销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壮大经济实力。

4.承包租赁。对整体优势不明显、局部优势尚存、部分有效资产尚能发挥效益的国有粮食企业,实行承包或租赁经营。

5.股份合作。以国有粮食企业的国有资产投入进行控股或参股,竞争上岗人员以现金入股,鼓励经营者和骨干管理人员多持股,有条件的可吸收社会法人及自然人入股,组建一批实力较强、资产质量较好的国有控股或参股经营公司。

6.出售转让。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没有经营价值和发展前景的所(站)通过评估,整体出让,向社会公开拍卖。

7.关闭破产。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的国有粮食企业依法实施破产。

无论采取哪种改制形式,都必须制定改制方案,改制方案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并严格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及省、市政府的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市属企业改制方案按照德政发[2004]17号文件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实施。

(二)清产核资。企业改制前要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下,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各类资产、仓储设施、土地占用、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登记造册,做到账、卡、物、现金等齐全、准确、一致。涉及资产损失认定与处理的,必须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三)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国有粮食企业改制,要根据清理审计财务挂账的结果进行补充审计,凡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要进行离任审计。由持有该国有产权的单位(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未办理抵押担保手续的企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进行审计、评估,审计、评估必须有两个中介机构操作;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要纳入评估范围,对已经剥离政策性财务挂账占用的农发行贷款,已办理抵押的资产也应参与评估。企业资产评估结果须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当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或备案;土地评估结果由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四)资产处置及方案制定。根据资产评估结果和产权界定情况,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的中介机构或改制企业(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的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除外)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其中,涉及企业资产处置的方案,报当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涉及土地资产处置的方案,报国土资源部门审核。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要按照有关规定进入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指定的产权交易市场,公开信息,竞价转让。具体转让方式可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形式,并由律师事务所出具法律意见书。严禁利用企业改制逃废金融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筹措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的筹措采取企业自筹、各级财政适当补助的办法筹集。

主要筹措渠道:1.资产变现收入;2.企业原有积累;3.社会筹集;4.土地出让收益;5.省、市、县财政补助。

对国有粮食企业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离休人员医疗费用、遗属、精减下放、工伤人员安置、离退休人员统筹外支付的各项补贴等所需的改革成本,各级财政要最大限度地给予支持和补助,企业也要通过资产变现、企业原有积累和社会筹集资金等多种渠道积极筹集解决。各县(市、区)、市属各企业要按照政策规定,对国有粮食企业应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人员逐一摸清年龄、工龄、工资等底数,抓紧确定资金需求计划,以确保企业改革所筹集的经济补偿金及时拨付到位。

(六)依法调整劳动关系,妥善安置职工。

1.在职人员。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应当根据不同的改制形式,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与职工变更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确定改制后企业留用人员规模。改制后的企业聘用人员原则上在原企业职工范围内进行,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与重新聘用的职工协商签订劳动合同,对军队转业干部、伤残军人,改制后的企业在聘任人员时应当给予照顾。企业改制时,要制定职工安置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经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后实施。

2.其他人员。企业离退休人员、工伤人员、遗属、60年代精减下放人员等相关待遇,按德劳社[2004]77号文件规定执行。

3.各县(区、市)人民政府要把国有粮食企业职工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未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要按国家有关规定补办补缴。改制企业必须及时为职工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企业改制时,历年所拖欠的企业实际执行的职工工资、医疗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可从企业资产变现中全额清偿,也可从净资产或有效资产中一次扣除,交新企业经营,由新企业负责上缴。对依法解除劳动关系而暂时不能再就业的人员,其档案管理、失业登记、申领失业保险金、以个人身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及申请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等,按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办理。

4.对依法终止和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要及时兑现经济补偿金。

(七)新公司注册登记。改革后的国有粮食企业重新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和社会保险变更手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要求,建立新的企业经营机制,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新型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粮食企业管理水平。

2006年3-4月,各县(市、区)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情况进行总结验收,并上报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联系电话:2483033、2483007)。

三、有关政策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国有粮食企业的特殊性,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推动粮食企业改革。

(一)对经审计、财政、粮食、农发行等部门清理审计确认的市、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1998年6月1日至2004年5月31日期间发生的财务挂账,按照“分清责任、分类处理”的原则处置。政策性挂账全部从企业剥离,由县以上(含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管理。政策性之外的各类亏损挂账按照“债随资产走”的原则,结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妥善落实银行债务及还本付息来源。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现有库存中以往按保护价(含定购价)收购的粮食,要严格按照国发[2004]17号文件及国家有关规定,分步分批销售。对尚未销售的粮食,继续给予利息和必要的保管费用补贴。这部分粮食按计划销售发生的差价亏损,原则上由粮食风险基金弥补,对难以用粮食风险基金弥补的,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差价亏损实行挂账。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本金逐步归还。

(二)国土资源部门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涉及到的划拨土地的使用权,在办理评估备案、土地资产处置审批手续后,为改制后注册企业办理土地确权登记等手续。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的收入,按有关规定缴纳和使用,可优先用于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对破产关闭企业原使用的划拨土地,其土地资产变现资金首先用于安置破产企业职工。

(三)企业改制前未办理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的,由产权单位或改制小组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有关手续,按规定的下限收取有关费用;在改制过程中,国有粮食企业之间无偿划转资产,分割房屋产权和土地使用权,按有关规定办理产权分割手续,只收取工本费,其他费用免收。

(四)对粮食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

(五)粮食企业在正常经营期间,自筹资金安排的经济补偿金及社会保险费,可纳入企业当期损益。

(六)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农业发展银行对重组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按信贷管理原则,积极予以贷款。对企业已经剥离政策性挂账相应占用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已办理资产抵押的,应当及时解除抵押关系。

(七)2007年12月底以前,对确有困难的国有粮食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用房和土地,按规定程序审核批准后,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八)各级税务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征免问题的通知》(财税字[l999]198号)文件要求,把对国有粮食企业征免增值税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九)企业改革中需支付的审核、评估、验资、咨询、登记、签证等费用,除国家规费外,均按最低标准收取。

(十)各级政府对其他国有企业改革的优惠政策,均适用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

粮食企业改革范文篇10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五年获得丰收,粮食的生产形势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个历史阶段。在当前粮食总量阶段性过剩的情况下,粮食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粮食行业正在经历新旧体制转变的过程。粮食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关键是要认清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探索,开展新的创业。回顾历史,瞻望未来,对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提出战略性的思考。

粮食企业改革是粮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保证和条件。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也是粮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决定性因素。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首要条件。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流通的主渠道,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开展粮食收购,掌握必要的粮源,稳定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进行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

粮食企业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抓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粮食企业只有通过改革,彻底实行政企分开,才能分清粮食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与企业应承担的经营盈亏。这将有利于国有粮食企业面向市场,实行独立核算,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增强市场竞争力。国有粮食企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建立新的用人、分配、保险制度和监督、约束制度,便于粮食企业进行科学管理。

粮食企业改革是适应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立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而是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及法律手段调控市场,由市场引导企业,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粮食企业改革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的粮食调控主要通过粮食部门,以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方式实现对粮食的宏观调控。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也由过去的“特殊商品”、“战略物资”逐步向一般商品过渡,粮食行业由垄断性行业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转变。在新的形势下,粮食宏观控制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表现为政策调控、国家专储调控、进出口平衡、市场自发调控、资本市场调控、农业生产结构调控等多种形式综合并用。

粮食企业改革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年度间的粮食产量波动难以避免,对粮食市场的稳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加强对粮食生产的保护和稳定粮食市场,我国1990年就着手建立了粮食最低保护价格制度和用于调节粮食市场供求与价格的专项粮食储备制度。1994年又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粮食市场风险基金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以完善,保持合理的粮食储备,充实粮食市场风险基金,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吞吐能力。同时适时适度地利用国际粮食市场,通过进出口贸易,调节国内的粮食供求关系,稳定国内粮食市场需求。中国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并不排除利用国际资源作为必要补充,起到品种调换、丰欠调剂和区域平衡的作用。当前出现的粮食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低消费水平下的过剩。从长远看,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粮食需求呈上升趋势。

粮食企业改革适应粮食市场价格机制的需要。粮食价格机制正逐步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农户和企业。市场价格机制在引导农民种植和粮食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已对部分粮食品种,如红小麦、早籼稻、南方玉米等退出了保护价收购范围。今年,国家对浙江、福建、广东等8个销区省、市进行粮食价格放开试点;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将补贴直接给农户;新开设早籼稻、粳稻、玉米大宗粮食期货交易品种,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功能作用,这意味着国家对粮食宏观政策和调控办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些政策的出台,对粮食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一些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清粮食形势,有效地发挥粮食的资源优势,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近年来,粮食价格一再走低,一斤粮食需补一角多钱才能顺价销售,粮食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而国家和地方财力有限,企业更是不堪重负,从而挫伤了粮食企业积极性。有效需求决定供给,销粮难反映了粮食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市场失灵”,需要采取“政府干预”。而政府掌握的信息不充分,流通体制不完善,调节措施不得力,又形成了“政府失灵”。粮食如何进行宏观调控,价格机制如何建立,涉及多方利用和诸多深层次问题,只有通过深化粮食企业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粮食企业改革是适应粮食市场国际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