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4:36:41

劳动课

劳动课范文篇1

就目前农村劳动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教师在劳动实践这一教学环节上,不是按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进行劳动实践教学;部分教师在处理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的教学关系上,不是有所侧重,而是平均用力。这就违反了新形势下劳动课教学的自身特征,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劳动课教学的任务。鉴于此,笔者认为,要上好劳动课,除了依据劳动课的自身特征和宏观把握劳动课教学的原则外,还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年级层次、知识水平以及对实践项目的喜好和了解程度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和学习和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低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我服务”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喜好教育。

农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7-9岁,他们知识水平低、自制能力差,因此,在劳动课的实践环节上,需要围绕“自我服务”(自我服务不只是为自己服务,还包括为自己生活的班集体服务,为家庭成员服务,为伙伴服务)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中选择一些他们易于感喜好的事开展活动,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以培养、锻炼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学习《洗手帕》(《劳动》第二册)一课,可以设计出这样一些实践项目摘要:“洗手帕比赛”、“穿一件自己动手洗的衣服”、“做一件让妈妈兴奋的事”等。活动评选的原则是多鼓励、少指责。这样一来,既进行了劳动知识的教学,又对学生提出了劳动技能的启蒙要求,还能培养学生参和劳动的喜好。

二、中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主”、“自制”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情感教育。

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自制能力,依靠性减少,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做”,这应该说是由低年级劳动教育培养成的“劳动喜好”向中年级阶段形成“劳动情感”的一个平稳过渡。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在指导劳动实践活动时加强劳动情感教育,寓情感教育于劳动中。但是,学生在由“自我服务”向“自主”、“自制”的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自主能力,应该说还是比较脆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束缚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自主性,而应当大胆放手,真正发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的功能。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应侧重于引导摘要:①教师应注重低、中年级层次的衔接,有的放矢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由“自我服务”劳动及时转到以“自主”、“自制”为实践主题的劳动制作上来。如开展“小小巧手赛”、“今天我当家”等主题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自立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自制的能力。②教师的指导一定要留有余地,把握好尺度,尽可能多一些“悬念”,这样才能既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又避免“扶而不放”、“越俎代庖”的现象。③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对一些哪怕是最粗糙的作品,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决不答应用刺激性语言伤害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和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使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高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自强”、“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责任感教育。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在低、中年级段获得的各种能力正促使他们朝着“自强”的方面发展,他们已不愿听教师“多余”的“唠叨”,对教师过多的“指手划脚”表示厌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一些学生在操作、设计能力方面常表现出超越教师想象的可喜情景。为此,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在指导思想上,应本着培养学生“自强”、“创新”能力的原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指导教师要注重做到摘要:①充分做好后进生的促进、转化工作,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也要迅速捕捉,给予肯定,并使之发扬光大。②指导实践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即使是同一年级进行同一个活动主题的劳动实践,也要避免“一刀切”的标准。各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差别,其性格、喜好、喜好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活动的主题确定后,要围绕着活动的主题进行分类施教。只要使学生在相应的年级段里受到应有的教育,把握需要把握的劳动技能,便算是达到了教学目标,切不可求全责备。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点较为成功的尝试。如,为了配合小学高年级的劳动课教学,我们结合学校少先队工作,在“六·一”前夕,设计了一个以四、五年级学生为主体的“争创勤巧队员”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各自发挥一技之长,规定在一个星期天内每人拿出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一件小制作,向“六·一”献礼。在所有参展作品中,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男同学精心制作出搓洗板,有的女同学巧手织出柳编工艺品;有“高才生”改制的气补塑料枪,也有一般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的粗糙的刀刻木制品。展览桌上,每一件小制作都凝聚了学生们的心血,令人喜爱,学生们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这次实践活动出现了人人动手、个个参和的喜人场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劳动课范文篇2

【关键词】德育劳动融入

人类起源于劳动。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保证了人类的延续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要给学生参加劳动的机会,劳动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值周劳动班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每个班级每学年至少要承担一周的劳动值周工作。

目前,学生中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有所抬头,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忽视劳动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在劳动中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劳动过程中逐步渗透德育,具有行知合一的最佳效果,与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人之成德乃在于力行”的主张相符。毫无疑问,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融入劳动教育是培养一代新人的一条重要途径。可见,劳动课必须渗透德育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种独特而全面的功效,有意识给以强化。

一、以德育为主题,树立健康的劳动观

在目前重智力轻劳技的大背景下,学生心目中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做。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也被家长代劳。这些都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在学校的劳动中表现为对日常劳动和值日工作能不做就不做,有时勉强做一下,也是敷衍了事。自私自利的多,主动为班级集体做事的少。“劳动创造了人类。”试想,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劳动技能都没掌握,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怎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呢?还谈什么爱祖国、爱人民?

劳动课中的德育目标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包括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劳动的成就感,让学生懂得劳动的重要性,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产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情感,寓劳动教育与德育一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劳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保持环境的整洁需要靠我们的辛勤付出,劳动并不可耻,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换来别人的赏识,服务别人,快乐自己。只有体现到劳动的辛苦后,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促进学生养成坚强的劳动意志,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而实践证明在劳动课中,恰如其分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辛苦的,可是劳动更要付出汗水与艰辛。

二、培养勤劳俭朴、节约利废的优良品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的家长正在代替或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蜜罐中长大的一代”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待遇,养成了吃要口味、穿要名牌的不良习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的勤劳俭朴,他们感受较少。时下,校园中对粮食、衣物和学习用具随意浪费丢弃、不会洗衣服、花钱无节制的现象比比皆是,正是这一社会现状的体现。甚至有的学生厌学,觉得即使外出打工也比在学校学习要自由、舒服得多。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认识?通过劳动课来进行教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劳动课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从而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自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劳动的可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人处于群体之中,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都是与人合作的过程,正如歌中所唱:“人字是相互支撑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协作精神、主动团结意识能使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正常发展,在劳动课中,由于实际需要经常要开展分组劳动,在劳动中会遇到需要分工的情况,这正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最佳时机。在劳动过程中作为老师一要创设条件,造成生生互助的氛围,分组便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谈,相互评论,相互协作,二要善于发现那些不畏辛苦和善于谦让、宽容别人的同学,及时总结,予以表扬,引导学生向互相合作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学生及早认识个人在集体中的正确地位,对于将来适应社会工作,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公务员之家

充分发挥劳动课的德育功能,可以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德育教育空洞说教、被动灌输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同时,要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注意德育工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劳动课的德育功能,将德育教育融入劳动课中。

参考文献

1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周明星.教育创新素质与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

劳动课范文篇3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创设新颖有趣的导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动手。如教学《水果拼盘》一课,打开计算机,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拼盘实例,让学生一幅幅的欣赏。

栩栩如生的拼盘令学生无比惊奇,猜想一定出自艺术家之手。在学生不息地赞美声中,我适时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些水果拼盘,你们有什么想法?同学们有的说,我真想吃;有的说,我真想把它收藏到我的小房间里;也有的发出感叹,要是我也能做一盘该多好啊!看到学生议论纷纷,我接着问:"同学们,像这样的拼盘,你们也完全能做,你们想做吗?"这一问,学生个个跃跃进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创设氛围,培养兴趣

提高劳动课的教学质量,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不可忽视的,根据教学内容插放一些优美的乐曲,能达到这个目的。它不仅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使他们由最初的无意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而且通过优美的音乐陶冶情操,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如:《制作望远镜》一课,当我把制作方法讲完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动手制作。因为整个制作过程需较长的时间,这就使课堂气氛显得较为沉闷。此时,播放一些优美的乐曲让学生边制作边欣赏,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的创造力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也在这"有声有色"的课堂气氛中得到培养与发展。

3、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生活与劳动》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和经验有一定的距离,形成学习认知的难点,又由于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大可能通过观看和实践的方法来突破这些教学难点。这时用课件展示学生认知的过程,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内化,加深对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如《种蚕豆》一课,因为学生从小不下地干活,对于农活大多一无所知,再加上蚕豆有六个生长环节:⑴选种;⑵浸种;⑶播种;⑷浇水施肥;⑸田间管理;⑹收获等内容多,任务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节课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若照本宣读,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认识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把学生带到田间进行实地观察,也只能看到蚕豆的某一个生长环节,无法形成整体形象。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利用课件,播放蚕豆生长的全过程,学生一边看一边听解说词,短短的几十分钟,把蚕豆的六个生长环节观察了解得清清楚楚,并且使学生记忆深刻。课件的使用,使蚕豆的生长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部在限于课堂,学生耳闻目睹,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既可使学生观察到事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之实效。

4、化静为动,活跃思维

积极的学习过程,通常以兴趣作为先导。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教师在教学中,借用录像化静为动,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教《缝制针线包》一课,可先选用这样一段录像让学生观赏:邓奶奶坐在灯下,一针一线给补睡衣。那绣有红五星的针线包放在身旁的笸萝里,邓奶奶把它随身带着,学生在体会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作风的同时,会对针线包获得直观的感受,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学起来就会非常主动积极。

5、拓展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

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具有传信息的特点和功能,使教学手段不断趋向现代化,使教学内容大大超过教材的实际范围,拓宽出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劳动教材涉及面广,劳动种类繁多,再加上城乡、地域差别,教材中某些内容虽耳闻却未曾目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如认识农业机械,就可发挥录放机、电视机的作用。课前制作录像片,录制各种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如翻土、播种、除草及收获的景象让学生欣赏精彩的录像片段。这类录像内容,对城市的学生大开眼界,不仅可以目睹农村丰收的景象,而且还拓展了教学内容,强化了学生对农业机械的认识,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这类枯燥乏味课的厌学的情绪,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真正理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从小立志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为发展农业做贡献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劳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教学的全过程得到优化,从而更好地贯彻、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

劳动课范文篇4

就目前农村劳动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教师在劳动实践这一教学环节上,不是按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进行劳动实践教学;部分教师在处理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的教学关系上,不是有所侧重,而是平均用力。这就违反了新形势下劳动课教学的自身特征,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劳动课教学的任务。鉴于此,笔者认为,要上好劳动课,除了依据劳动课的自身特征和宏观把握劳动课教学的原则外,还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年级层次、知识水平以及对实践项目的喜好和了解程度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和学习和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低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我服务”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喜好教育。

农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7-9岁,他们知识水平低、自制能力差,因此,在劳动课的实践环节上,需要围绕“自我服务”(自我服务不只是为自己服务,还包括为自己生活的班集体服务,为家庭成员服务,为伙伴服务)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中选择一些他们易于感喜好的事开展活动,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以培养、锻炼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学习《洗手帕》(《劳动》第二册)一课,可以设计出这样一些实践项目摘要:“洗手帕比赛”、“穿一件自己动手洗的衣服”、“做一件让妈妈兴奋的事”等。活动评选的原则是多鼓励、少指责。这样一来,既进行了劳动知识的教学,又对学生提出了劳动技能的启蒙要求,还能培养学生参和劳动的喜好。

二、中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主”、“自制”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情感教育。

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自制能力,依靠性减少,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做”,这应该说是由低年级劳动教育培养成的“劳动喜好”向中年级阶段形成“劳动情感”的一个平稳过渡。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在指导劳动实践活动时加强劳动情感教育,寓情感教育于劳动中。但是,学生在由“自我服务”向“自主”、“自制”的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自主能力,应该说还是比较脆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束缚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自主性,而应当大胆放手,真正发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的功能。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应侧重于引导摘要:①教师应注重低、中年级层次的衔接,有的放矢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由“自我服务”劳动及时转到以“自主”、“自制”为实践主题的劳动制作上来。如开展“小小巧手赛”、“今天我当家”等主题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自立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自制的能力。②教师的指导一定要留有余地,把握好尺度,尽可能多一些“悬念”,这样才能既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又避免“扶而不放”、“越俎代庖”的现象。③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对一些哪怕是最粗糙的作品,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决不答应用刺激性语言伤害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和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使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高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自强”、“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责任感教育。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在低、中年级段获得的各种能力正促使他们朝着“自强”的方面发展,他们已不愿听教师“多余”的“唠叨”,对教师过多的“指手划脚”表示厌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一些学生在操作、设计能力方面常表现出超越教师想象的可喜情景。为此,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在指导思想上,应本着培养学生“自强”、“创新”能力的原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指导教师要注重做到摘要:①充分做好后进生的促进、转化工作,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也要迅速捕捉,给予肯定,并使之发扬光大。②指导实践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即使是同一年级进行同一个活动主题的劳动实践,也要避免“一刀切”的标准。各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差别,其性格、喜好、喜好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活动的主题确定后,要围绕着活动的主题进行分类施教。只要使学生在相应的年级段里受到应有的教育,把握需要把握的劳动技能,便算是达到了教学目标,切不可求全责备。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点较为成功的尝试。如,为了配合小学高年级的劳动课教学,我们结合学校少先队工作,在“六·一”前夕,设计了一个以四、五年级学生为主体的“争创勤巧队员”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各自发挥一技之长,规定在一个星期天内每人拿出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一件小制作,向“六·一”献礼。在所有参展作品中,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男同学精心制作出搓洗板,有的女同学巧手织出柳编工艺品;有“高才生”改制的气补塑料枪,也有一般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的粗糙的刀刻木制品。展览桌上,每一件小制作都凝聚了学生们的心血,令人喜爱,学生们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这次实践活动出现了人人动手、个个参和的喜人场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劳动课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劳动教育;加强策略

引言

勤劳刻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劳动都逐渐被机械代替。机械化、人工智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但也让人们变得有些懒惰。目前的初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由于父母长辈的溺爱和学校劳动教育的乏力,使得许多学生的劳动能力十分低下,甚至有的丧失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基于此,作为班主任教师,应该切实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

一、初中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劳动教育不受重视,学生对劳动认识不足。如今,一些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初中生虽然知道一些劳动的知识,但也仅限于从书本当中获得了解,真正掌握劳动技能、能够进行劳动的学生少之又少。大多学生认为劳动课是可有可无的科目,有的将劳动课的时间用来写作业或者是做其他的事情,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有的学校对于劳动课程也仅仅落实在课表上,劳动课师资缺乏,为追求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劳动课大多被挤占,劳动教育名存实亡。一些家长对于学生参加劳动也存有抵触心理,认为学生在学校应该是读书学知识,劳动不应该是学生在学校应该做的事情。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一些学生轻视劳动,甚至鄙视劳动、厌恶劳动。(二)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劳动教育方法单一。在家庭生活中,由于一些家长的溺爱和对学生参与劳动抱有错误的看法,所以一般家务活或与体力相关的劳动都由父母包办,学生只是偶尔在父母没有时间的时候才会做一些家务劳动。就算在一些家境贫寒的家庭中,也只让学生参加部分劳动,但并没有进行劳动教育,学生只能凭借自己的本能与理解来进行劳动。而在学校生活中,劳动教育形式化现象十分突出,只是讲一些劳动的大道理,对于劳动技能的教育内容甚少。由于学生安全的压力,许多学校只让学生从事一些做清洁等简单劳动,不能组织开展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劳动实践活动,致使学生没有劳动锻炼的机会,难以从实践中获得劳动的技能。

二、加强初中生劳动教育的建议及对策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要坚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历练劳动的意志和品格,提升劳动的能力。(一)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最光荣。班主任应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手抄报、劳动成果展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劳动的重大意义,懂得劳动是最光荣、最体面的事情。还可开展“劳模进校园”、“优秀农民工进校园”宣讲活动,丰富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体会“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的深刻内涵。要加强与各学科教师,特别是劳动课教师的联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知识,促进其知识、能力的双重发展。还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引导家长正视劳动对学生成长发育的帮助,教育子女端正劳动态度,传承勤劳家风。(二)做实家校劳动,多途径历练学生劳动技能。学校和家庭是学生进行劳动的重要场所,也是能让学生以较为轻松的状态参与劳动的场所。要坚持家校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技能教育,让学生知晓劳动的真谛,有思想的“劳动”。在学校,班主任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敢于在学习上吃苦,学会脑力劳动。要督促学生上好劳动课,完成课程规定的劳动技能训练,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要安排学生轮流做清洁、檫黑板,参加校园绿化等校园劳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劳动的习惯,并及时纠正学生中的好逸恶劳、偷懒耍滑等行为。要指导家长制作学生“家庭劳动清单”,列出学生每周生活自理、家务活等家庭劳动内容,由家长督促考核,并利用寒暑假,带领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磨砺劳动的意志,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三)组织社会实践,多渠道涵养学生劳动情怀。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学生劳动观念、涵养劳动情怀的重要途径。班主任教师要有效发挥社会实践的劳动实践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开展新颖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劳动学习机会。要组织学生开展义务植树、环保调查、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劳动实践中,担当社会责任,培养亲社会行为,涵养劳动情怀。还应组织学生进工厂、进农村参观访问,通过学工学农,感受鲜活的劳动场景,学习劳动技能,激发劳动兴趣,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要依托当地青少年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旅行、拓展训练、劳动竞赛等活动,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劳动的正确认知,激发劳动情感,端正劳动态度,增强劳动观念。结语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任务。初中班主任教师要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把劳动教育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创新教育方式,强化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良好品格,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雷月桂.浅谈中小学班主任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6):37-38.

[2]王晓玲.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渗透劳动意识教育[J].新校园(中旬),2015(7):165-165.

劳动课范文篇6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劳动课范文篇7

我对学校一年级12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了解到:学生自己整理书包的占58.2%,早晨自己穿衣服的占2.2%,自己叠被子的占1.6%,用餐时自己盛饭的占14.1%,自己每天步行到校的占5%。

由此引发我的思考:而今中国一大批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低下,如此进入充满竞争的21世纪,将会惨遭淘汰。尤其是当今农村小学生的劳技教育已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如何针对农村实际,对小学生加强劳技教育呢?

1.学习讨论,明确意义,形成共识

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及《劳动课教学大纲》,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到:第一,不爱劳动的学生并不是天生懒惰,而是“日久成习”,要培养学生真正爱劳动的习惯,要给予热情地引导、及时地鼓励、不懈地督促。第二,广大教师要以身作则,不要让学生为自己做事,如打扫办公室、批改作业等。有时还要带头劳动,实践证明教师亲自参与学生一起劳动,能空前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切忌将劳动当作一种惩罚手段用在学生的身上,如犯错之后罚擦黑板、摆桌子、扫地等,因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指导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形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2.重视劳动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劳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劳技教育的主阵地,在每学期初,学校就要求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并认真组织落实,保证做到:劳技课,课表上有位置,行动上不被占挤。另外还要求广大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和编排特点,组织实施教学,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的不稳定性,挖掘每课内容和思想内涵,创设劳动教育的愉快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树立劳动观念。如在手工制作时,播放一支精选的音乐,营造一个和谐的音乐氛围,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实践操作。其次,加强先进导向,进行技能指导。教师在课前先制作几个精致的手工制作,让学生进行观赏,激发学生浑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手愿望,然后,指导其手工方法,让学生自己操练。再次,展示劳动成果,让学生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3.开发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

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实践中,我们力争做到劳技教育的五个结合:

与自我服务劳动相结合要求学生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自己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整洁和美观,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如教育学生自己削铅笔、包书面、整理书包、洗手洗脸、剪指甲、订钮扣、系鞋带、穿衣服、铺床叠被等。

与学校服务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思想。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大扫除劳动,让学生为美化校园、美化班级出力。如擦窗扫地、布置教室、植树浇花、冲洗厕所等。

与家庭服务劳动相结合让学生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其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应该关心家中的事,做好父母的小帮手,培养孝敬父母长辈的美德。如:洗衣做饭、扫地洗碗、买菜购物等。

劳动课范文篇8

劳动创造了美,它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在我们的汗水浇灌下,一栋教学楼里里外外焕然一新——从垃圾散乱到窗明几净,这凝聚了我们的无尽心血。

劳动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前的我,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太阳”。在家懒懒散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初上劳动课,感到新鲜。上完一天,腰酸背疼。第二天清晨,迟迟不愿起床,结果误了时间,造成恶性循环。经过几天的磨练,我已有所改变了,变得不怕脏,不怕累,俨然一个劳动者了。

劳动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次劳动课,我和三个女生负责打扫教学区的清洁卫生,可谓人少任务重。我们统筹兼顾、各负其责、配合默契、互帮互助,逐渐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劳动质量。

劳动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劳动如此,学习如此,工作也如此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我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正视一切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劳动培养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它使我认识到: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经风雨,见世面,丰富人生阅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劳动课范文篇9

例如,我上劳动课“擀面条”一节时,课前准备齐全擀面条用的一切材料和用具,上课后先创设情境,启发一名乐意示范的学生实地操作,其他同学观察。观察时我向他们提出如下要求:一是纵观课堂的气氛;二是看操作程序,细看示范动作;三是看事情的结果,并做好观察记录。

这节课结束时,许多同学写出了比较好的作文。其中一位同学是这样写和面的:“赵晓娣可真是个擀面条的能手。你瞧,她量好面粉,倒入面盆,用温水化了一小撮食盐,一边慢慢地倒水,一边用右手把面和水拌成‘穗’,并迅速将面穗揉到一块。她那双手既灵巧又有力,一大团面在她的手里转来转去,不一会就变得又光又圆了。她还边揉面边讲解有关知识,简直成了‘现场直播’,精彩极了!”

另一位同学是这样描写细节的:“擀面条的第三道程序———切面,我觉得这是做面条里最难的一项,稍不留神就会割破手指或者切坏面条。可是,赵晓娣好像一位老练的‘厨师’,在擀开的面帐上撒了些面粉,唰、唰、唰把面帐折了几下,接着左手按住面帐,右手拿起菜刀,嚓、嚓、嚓地切了起来。她切面不但快,而且富有节奏感,好似音乐家在演奏一首动听的进行曲。转眼间面帐变成了又匀又细的长面条。她拿起来抖动着,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顿时赢得了师生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啊!”

劳动课范文篇10

[关键词]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

劳动教育作为实现高校实践育人目标的促进因素之一,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前适应教育的关键步骤。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不得少于32个学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专题不得少于16学时[4]。2020年山东师范大学调查了全国不同省份12693名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情况,结果表明目前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有超过80.7%的学生支持开展劳动教育,但对于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同时劳动教育开展在70%以上的学生看来只是一个流程,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方式单一,且学校并未真正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所以很多人并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程,也使得课程失去了吸引力[5]。综合来看,目前开展的劳动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劳动教育价值认同不够统一

之所以开展劳动教育,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能够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表现敷衍,仅仅把劳动当成另一种“户外课”或者不重要的选修课。究其内部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够深入,将“体力劳动”等同于“低效劳动”或“无用劳动”,认为这样的劳动课程与自身学习生活或日后职业规划关系不大,没有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劳动教育的长效作用,进而得出劳动并不重要的价值观念。从外部原因来看,当前教育价值风向出现了一定程度偏离,大多数学生都趋向于寻找一份“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好工作,浮躁的焦虑感传染着更多的人,殊不知这样的职业观念已经违背了职业价值本身,职业价值是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付诸实践进行脑力和体力劳动,实现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基于以上两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同感需要在校园中稳步开展,逐步统一。

(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单一

目前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劳动教育课和劳动实践课。劳动教育的通识教育内容无法吸引学生,学生看到的只是课本,没有看到课本背后的劳动通识教育,没能认清教育课和实践课之间的关系,只停留在课本的单向说教和简单的动手活动,缺乏劳动育人的深度[6]。劳动实践课方面,内容以日常劳动、生产劳动为主,主要目的是通过体力劳动强化学生对于校园环境、宿舍班级等公共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旨在培育学生校园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变得爱劳动,讲卫生。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劳动教育课和劳动实践课之间的紧密度和粘合度不够,两个孤立的课程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觉:课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行不通或者完全没有关系。这样的错觉会加剧劳动教育课程的枯燥性。因而,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设置上需要融入更多元素。

(三)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劳动教育课程考核作为必修学分,一般由辅导员、班主任考核。这样的缺点是缺乏学生互评,考核者在内心往往容易偏向于劳动课程的辅助组织者———班干部;在考核内容方面,多从劳动责任心和劳动态度、出勤率、卷面得分来考察,这样导致考核表格打分主观性较强,客观得分较少,容易流于形式;在考核评价权重方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体现不够,没有与学生评优评奖有力衔接,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降低了学生对于劳动课程考核的预期,使得考核完全出于自觉,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和动力[7]。同时由于所设课程局限于校园内,缺乏社会企业评价,考核评价实效性不强,没有很好地将劳动教育的作用延伸至毕业后。总的来说,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需要与已经存在的学生评价体系主流融合,提升评价权重和实效。

(四)劳动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尚待加强

当前劳动教育队伍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思政部教师兼任,专门人员开展劳动教育相关具体工作的情况较为稀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从不同教师队伍中选聘的劳动教育教师能够多角度实施课程,丰富课程的层次性,但是队伍的“兼职性”导致了具体任务开展的不确定性和非专业性;同时,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展,需要独立的行政部门进行管理运行,确保课程的合理安排和有效实施,这样的岗位属性需要专职人员经过专门培训后上岗。因此,从人才队伍的角度可以反映出劳动课程本身在开发、实施、评价整个过程统筹性不全、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够,在队伍建设本身也需要形成专业教师和劳动教育组织部门的合力。

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工匠精神无论古今都体现着对于科学技术的认真态度和崇敬,也是当今社会为了培养建设创新型人才所推崇的内涵。作为应用型技术型导向的高职大学生,其人才培育特别需要工匠精神的融入,将工匠精神渗透在学生日常课程中,对于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学习动力感的养成和刻苦钻研精神的培育都会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处于自我认同感、道德感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能够很好地从方向性上指导他们尽快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认识和职业观念[8]。

(一)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其一,提倡工匠精神是基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在中国制造2025目标当中,也需要技能型人才,同时这些人才也必须要具有工匠精神。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成为强国的根本条件就需要有人才,所以在高职类技能型大学当中,培养工匠精神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其二,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现实需求。为了能够使人才具有更好的适应性,首先要从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和工艺钻研精神的培养着手。其三,培育工匠精神是大学生形成高尚职业目标的有效途径。当前大学生“佛系”思想较为普遍,“躺平”观念当中的消极部分和“人们之所以选择奋斗,是因为对美好生活有一种向往”的态度是相悖的。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从认知态度和学习动机上逐步改变对于未来的职业观、择业观、就业观,有利于其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提升工艺水平和钻研能力。

(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问题

首先,劳动教育课程中工匠精神概念渗透不够充分。由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天然与专业课程交集多,互相影响显得水到渠成,而与劳动教育这类通识课交集少。而工匠精神在不同的领域以及层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深度,导致在劳动教育课程上,无论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学生看待工匠精神的概念也会参差不齐,在劳动教育课上不能够充分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元素所在,概念与要求相脱节,无法完全达到两者互相渗透的教育目的。其次,大学生工作追求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工作追求应当包含于社会需求当中,两者共融共生,互相促进。从当前来看,工匠精神培育“回报率”是先慢后快,这也导致不论是专业课还是劳动教育课中无法直接看到培育结果,进而导致工匠精神的培育似乎“只开花、不结果”[9]。

三、基于劳动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当前劳动教育视角下工匠精神的实施虽然尚处于初期阶段,但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最佳视角,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地,有效耦合劳动教育的育人观念,形成共同目标,依托劳动课程具体实施,就能够让学生真正在工作当中去体悟和总结工匠精神的实际内涵。

(一)营造校园劳动氛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择业观,规范其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依托劳动教育课程开展为主要平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关于“正确劳动观念的知识内容”为蓝本,开展劳动教育氛围的观念养成,宣传工匠精神的可贵之处。具体主要通过:一是要弘扬工匠精神的价值底蕴,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青年择业和劳动的具体观点,帮助学生形成更有格局的劳动价值观,做到步调一致、思想统一。二是要以校园文化活动和专业技能较强的教研室为载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例如“鲁班节”“工匠节”等活动的开展,设立“大师工作室”,形成崇尚“匠人”的校园氛围,形成工匠精神培育园地,造就工匠精神“土壤”[10]。三是积极发挥优秀榜样人物的示范效应,提升工匠精神的感召力,通过榜样典型的示范作用使得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强大力量。例如开展“优秀校友、行业精英进课堂”等活动,让真实而有力的事例推动工匠精神的落地,进而提升育人效果。

(二)立足专业育人目标,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通识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有效结合。首先,应建立单独体系的劳动教育通识课程,确保劳动教育课的主体地位和重要性[11]。其次,学校应综合校内外各类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利用已有专业课程优势,把劳动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起来,开发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初期开展“劳动+军事教育、劳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劳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劳动+体育”等“劳动+”新型课程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从无到有,进而逐步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例如,通过生物相关专业所在二级学院,开展校园环境治理、病虫害防治、苗木花草栽植,扩充劳动实践课程的实效性。

(三)形成多方主体合力,建立长效追踪评价机制

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需要通过社会和企业来证明它的实效性。所以在高校当中应该还要有长效追踪评价机制[12]。一是建立校内评价机制,由教师、学生进行双向过程评价,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工匠精神培育情况,同时加大劳动教育课程考核在学生综合评价的比重,在评价结果上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使得校内评价具备价值性。二是对毕业生展开追踪评价反馈机制,开展大学生毕业后1年、3年、5年等追踪评价反馈,直接将工匠精神培育具象为当前工作岗位工作状态和专业成长,有效收集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实效情况。三是建立用人单位评价反馈机制,以问卷调查等方式向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在所在岗位工作贡献度、胜任力等方面情况,进而反映出工匠精神发挥情况。

(四)注重劳动教育质量,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