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3:11:10

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范文篇1

近几年来,××区各级党政组织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建设。据的关部门介绍:2007-2008年,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271人,下岗职工再就业8141人,其中困难群体“4050”人员再就业15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今年1-4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240人,零就业家庭基本上不存在。从以上数字表明,××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就业和再就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总量性就业压力剧增,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据分析,全区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据有关部门数字显示,2007年底,全区仍有7000人未就业或不稳定就业。同时,每一年有5000人以上的新增劳动力,还有因城市建设失地农民需要的再就业和从外来的务工人员要占用一定的就业岗位,返乡农民工、大中院校毕业生增多,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确定,企业技能型用工需求逐渐增加,由于大部份劳动者就业技能缺乏,劳动者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一部份的劳动者难就业,不稳定就业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是我区目前经济总量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少,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些企业在减员,有些企业怕扩大规模等,导致就业岗位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就业劳动者的需求,与此同时,全球性经济增速的减缓,对就业拉动的能力在减弱。

三是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增加,导致就业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低素质、高年龄以及就业期望值高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增加趋势主要为“4050”人员,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下岗女职工群体、肢体不全人员,高学历就业期望值高的大中院校毕业生等。

四是政府调控能力、就业服务机构体系建设以及工作机制和资金投入与扩大就业工作需要还不相适应。

针对以上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赶超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强做大我区的经济总量。思想解放是向导,争取上级支持是前提条件,招商引资为抓手,提升能力是关键,落实上级政策是保障。与此同时,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把人民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摆在民生工程的首要位置。

2、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推出××、介绍××,构建和谐××,吸引更多的仁人志士来××投资兴业。对落户××的企业,要倍加关爱,帮扶到位,打造诚信政府和尽心尽职帮扶的××人。对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困难企业,要加大援助和帮扶力度,保企业就是保就业。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政府对困难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如“五缓四降两补贴”等扶助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和企业一起应对危机,迎接挑战,从长计宜。

3、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我区就业保障平台的作用。一是大力扶持产学结合型,校企结合型的即:既培训技能又安排介绍就业的平台,如××区天利电声公司的模式。二是充分发挥好以政府为主导,实施好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好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按照《促进就业法》的规定,明确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对政府有关部门在促进就业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三是区级人民政府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以维护社会稳定;对“4050”人员、肢体不全人员、女下岗职工等困难就业群体、零就业家庭人员实施不歧视,安排购置公共就业岗位,安排这些人员就业;大中院校回区就业的毕业生,要从就业上和创业上给予信心的支持,创业的指导和资金上的扶持;加强对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管理,对劳务输出有功者给予奖励,对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方便,对下岗职工就业的优惠政策要一以贯之加大落实力度。

就业问题范文篇2

近几年来,××区各级党政组织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建设。据的关部门介绍:20*-20*年,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271人,下岗职工再就业8141人,其中困难群体“4050”人员再就业15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今年1-4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240人,零就业家庭基本上不存在。从以上数字表明,××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就业和再就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总量性就业压力剧增,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据分析,全区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据有关部门数字显示,20*年底,全区仍有7000人未就业或不稳定就业。同时,每一年有5000人以上的新增劳动力,还有因城市建设失地农民需要的再就业和从外来的务工人员要占用一定的就业岗位,返乡农民工、大中院校毕业生增多,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确定,企业技能型用工需求逐渐增加,由于大部份劳动者就业技能缺乏,劳动者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一部份的劳动者难就业,不稳定就业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是我区目前经济总量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少,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些企业在减员,有些企业怕扩大规模等,导致就业岗位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就业劳动者的需求,与此同时,全球性经济增速的减缓,对就业拉动的能力在减弱。

三是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增加,导致就业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低素质、高年龄以及就业期望值高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增加趋势主要为“4050”人员,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下岗女职工群体、肢体不全人员,高学历就业期望值高的大中院校毕业生等。

四是政府调控能力、就业服务机构体系建设以及工作机制和资金投入与扩大就业工作需要还不相适应。

针对以上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赶超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强做大我区的经济总量。思想解放是向导,争取上级支持是前提条件,招商引资为抓手,提升能力是关键,落实上级政策是保障。与此同时,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把人民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摆在民生工程的首要位置。

2、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推出××、介绍××,构建和谐××,吸引更多的仁人志士来××投资兴业。对落户××的企业,要倍加关爱,帮扶到位,打造诚信政府和尽心尽职帮扶的××人。对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困难企业,要加大援助和帮扶力度,保企业就是保就业。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政府对困难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如“五缓四降两补贴”等扶助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和企业一起应对危机,迎接挑战,从长计宜。

3、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我区就业保障平台的作用。一是大力扶持产学结合型,校企结合型的即:既培训技能又安排介绍就业的平台,如××区天利电声公司的模式。二是充分发挥好以政府为主导,实施好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好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按照《促进就业法》的规定,明确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对政府有关部门在促进就业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三是区级人民政府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以维护社会稳定;对“4050”人员、肢体不全人员、女下岗职工等困难就业群体、零就业家庭人员实施不歧视,安排购置公共就业岗位,安排这些人员就业;大中院校回区就业的毕业生,要从就业上和创业上给予信心的支持,创业的指导和资金上的扶持;加强对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管理,对劳务输出有功者给予奖励,对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方便,对下岗职工就业的优惠政策要一以贯之加大落实力度。

就业问题范文篇3

近几年来,××区各级党政组织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建设。据的关部门介绍:2007-2008年,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271人,下岗职工再就业8141人,其中困难群体“4050”人员再就业15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今年1-4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240人,零就业家庭基本上不存在。从以上数字表明,××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就业和再就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总量性就业压力剧增,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据分析,全区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据有关部门数字显示,2007年底,全区仍有7000人未就业或不稳定就业。同时,每一年有5000人以上的新增劳动力,还有因城市建设失地农民需要的再就业和从外来的务工人员要占用一定的就业岗位,返乡农民工、大中院校毕业生增多,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确定,企业技能型用工需求逐渐增加,由于大部份劳动者就业技能缺乏,劳动者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一部份的劳动者难就业,不稳定就业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是我区目前经济总量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少,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些企业在减员,有些企业怕扩大规模等,导致就业岗位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就业劳动者的需求,与此同时,全球性经济增速的减缓,对就业拉动的能力在减弱。

三是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增加,导致就业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低素质、高年龄以及就业期望值高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增加趋势主要为“4050”人员,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下岗女职工群体、肢体不全人员,高学历就业期望值高的大中院校毕业生等。

四是政府调控能力、就业服务机构体系建设以及工作机制和资金投入与扩大就业工作需要还不相适应。

针对以上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赶超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强做大我区的经济总量。思想解放是向导,争取上级支持是前提条件,招商引资为抓手,提升能力是关键,落实上级政策是保障。与此同时,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把人民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摆在民生工程的首要位置。

2、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推出××、介绍××,构建和谐××,吸引更多的仁人志士来××投资兴业。对落户××的企业,要倍加关爱,帮扶到位,打造诚信政府和尽心尽职帮扶的××人。对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困难企业,要加大援助和帮扶力度,保企业就是保就业。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政府对困难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如“五缓四降两补贴”等扶助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和企业一起应对危机,迎接挑战,从长计宜。

3、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我区就业保障平台的作用。一是大力扶持产学结合型,校企结合型的即:既培训技能又安排介绍就业的平台,如××区天利电声公司的模式。二是充分发挥好以政府为主导,实施好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好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按照《促进就业法》的规定,明确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对政府有关部门在促进就业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三是区级人民政府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以维护社会稳定;对“4050”人员、肢体不全人员、女下岗职工等困难就业群体、零就业家庭人员实施不歧视,安排购置公共就业岗位,安排这些人员就业;大中院校回区就业的毕业生,要从就业上和创业上给予信心的支持,创业的指导和资金上的扶持;加强对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管理,对劳务输出有功者给予奖励,对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方便,对下岗职工就业的优惠政策要一以贯之加大落实力度。

就业问题范文篇4

一、农民工就业的五大亮点

(一)农民转移务工总量呈持续增势。一方面受到各级政府出台的稳定农民工就业的各项措施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新一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外出务工、创业打拼、技能谋职的意识也较强烈,务工人数呈持续上涨态势。通过12个村120户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调查农户共有人口419人,整半劳动力325人,转移务工的有161人,较2009年最多时期的第二季度159人增1.26%。

(二)重庆市内就业的农民工快速增多。重庆的企业和工业园区为农民工实现就近就业提供了现实平台,现有企业扩产和更多入驻企业建成投产提供了更多的农民工可选岗位,农民工家门口就业前景广阔。天城镇茅谷村和双河口街道石梁村由于紧邻工业园区,村里有85%的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2月21日万州区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送岗位,返乡民工专场招聘会”中,周家坝工业园区、卢家坝工业园区、双河口工业园区96家企业定向招聘春节期间由区外回来的农民工,为15000名本地农民工提供了相应的就业岗位。120户农户调查显示,161个农民工中有38个在乡镇域内就业,占23.6%;有32个在乡外区内就业,占19.9%;有16个在区外市内就业,占9.9%。即在市内就业人员已占农民工总数的53.4%,较上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就业岗位首选震灾恢复重建项目、国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白羊镇紫金村和高峰镇大寨村等反映,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农民工辗转成都方向的震灾恢复重建项目和中西部的大型道路、桥梁隧道、城建等国债投资项目,这些建设工程普遍工期长、打工效益高,是农民工目前的首选。调查中进入震灾恢复重建项目、国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筑农民工增加了三成以上。

(四)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也渐成农民工外出热点。分水镇郎家村、九池乡九池村和高梁镇大碑村三村调查反映,新年后村里农民工前往就业环境较好、工资待遇较高的上海、北京、山东方向的农民工增多,目前已有570人前往上述省市务工就业,比上年增加43人,增长8.4%。

(五)劳动报酬持续上涨。郭村镇桐林村、长岭镇凉水村、新田镇谭绍村等调查农户纷纷反映,无论本地打工的工资标准,还是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东北、川西打工的工资标准,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陆续上涨,上涨势头强劲。如东北沈阳中小型餐馆,熟练工月薪在1900元以上,一般服务员底薪1200元另加开瓶等计件报酬通常可保持1500元左右,较上年同期工价提高了约250元,提高幅度近15%。重庆主城和万州城内餐饮服务业,农民工月工资也上涨150至200元,由上年的800元不等增加到目前的960元左右,提高幅度近20%。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进厂农民工月工资通常在2200元以上,增加200多元,增幅近10%。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地区进厂农民工月工资通常在1700元左右,约增加300元,增幅22%以上。建筑行业技工、普工工资增长较多,通常以日工资计酬,泥瓦工、钢筋工、水电工等技工日工价由120元涨到了150元左右,普工日工价由70元涨到了90元左右,加上每月务工天数增多影响,建筑农民工月增收超过25%。部分建筑技工年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高的达到6万多元。

二、农民工就业存在的两个问题

就业问题范文篇5

论文摘要:文章简要评析了在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农民工就业形势所受到的影响。肯定了目前政府所取得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从农民工技能水平、职业中介机构服务水平等诸多就业影响因素角度,提出了农民工就业难题解决的创新性建议。

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出口导向型企业,部分出现了农民工的就业难题,按农业部统计,约有2000万人失去工作岗位,提前返乡。

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已采取了减轻企业负担、加大返乡农民工培训力度、强化就业中介服务等系列措施稳定就业局势。

从劳动经济学观点看,这些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好的,但应该看到,由于牵涉到的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地域广大,又由于户籍政策的灵活性欠缺,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一等问题,在实际运转中一些措施可能存在执行的偏差。

本文意图在这些措施基础上,提出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政策设想。

一、农民工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已超过1.3亿人。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部分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对农民工就业造成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年底进行的“就业情况快速调查”监测分析称,考虑到部分返乡农民工暂时失去工作,加上农村部分新成长劳动力,节后需要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2000万人以上。

但根据走访调研,目前相当多的企业仍然有招工计划,不同的是岗位数量、招聘需求有所变化,主要表现在:

1.相当多的企业由于生产计划缩减,空港数量有所减少,招聘时间略有延后。但一些企业由于技术改造和创新所需,追加了一些新岗位的招聘需求。

2.企业对新录员工的文化和技能水平要求提升。按照人保部的调研结果看,企业对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中级工以上技能的比重,在历年持续提高的基础上,又分别上升了2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

综合上述情况可知,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企业对农民工的用工数量整体有所下降,招工时间推后,技能要求提高。

因此,农民工就业供求矛盾在一段时期内将比较突出,引导有序流动就业和就地就近安排就业的任务繁重。

二、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因素

要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不能不系统梳理农民工的就业影响因素。影响农民工就业的相关因素大致如下:

(一)行业及企业外贸关联度及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般来说,一个行业或企业与出口外贸关联度越大,受到的冲击就越大。又因为这些企业多属于来料加工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位于整个产业链的末端,故而在这些企业中工作大量农民工群体,首当其冲地受到危机冲击。而在这些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受冲击程度最大。

但即便在这些企业中,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也有区别。一些企业在危机中及时调整对策,推出了产业升级战略,努力往产业链的上端靠拢,这就为其下一步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另有一些企业以退为进,暂时捂紧荷包,缩减薪酬等开支,和员工一起过苦日子。等到外商有新的订单调整,立即“反扑”,重新开工,这也是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希望所在。

(二)区域经济对就业的吸纳能力

整体看,越是区域经济活力比较强,发展潜力比较大的地方,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就越强。众所周知,在此次危机中,由于对外开放程度高,沿海比内地受冲击程度严重,在订单减少、推迟或接不到订单的情况,企业开工不足或部分企业倒闭,带来了企业减员或岗位消失问题,使得在这些地区从业的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

而农民工返回的家乡多是重庆、成都、河南等内地城市。根据笔者观察,在成都重庆这两个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活力释放,这些地区对于返乡农民工的安置和扶持力度更好,也有可能有更多的就业岗位给予返乡农民工就近安置。下一步,需要对这些地方解决就业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政策扶持。

(三)农民工自身文化技能水平

根据前述有关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分析看,目前对高中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工的农民工需求比重在增加。这与目前正在推进的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技能要求提升有关,也与劳动力市场更激烈的竞争有直接关联。

(四)政府及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水平

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及社会中介人才机构中介服务,诸如就业培训、职业介绍、供需见面会等,多聚焦于本地本市居民,或者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所以,大量高中以下学历的外籍农民工群体,其就业指导问题一直被忽略。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在户籍制度上给予更灵活的处理,并出台对社会中介机构或人事企业,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激励措施。

三、现有就业对策分析

基于上述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到,当前推出的一系列就业解决对策,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存在以下几方面局限:

(一)产业升级通盘考虑不足

由上述分析可知,就业的影响因素与宏观产业经济环境、区域经济活力密切相关,也与企业规模有所关联。

但当前国家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投资,还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民生投资比重较少;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除物流业规划中,这些投资多集中在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考虑较少。相应地,支持他们进行科研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资金自然就少。

由此,一些原本就困难的中小企业在外需缩减,产能减少,内部用工成本依然不减的压力下,很难尽快走出困境。

尽管目前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已经及时安排了200亿技改专项资金,拟通过中央财政贴息方式,并带动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一年撬动4000多亿的技术改造项目。但整体效果还有待观察,力度有待加强。

(二)培训的瞄准性差

由于文化技能水平对农民工“再就业”的影响因素明显,目前的多项中央和地方政策,都将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水平,把其放在突出位置。

但由于现行就业失业率统计口径,只统计城镇户籍人员,对于大量非本地户籍的外来农民工并未涵盖其中。尽管当前各地也紧急部署了对这些农民工的就业监测,但由于这些农民工多地往返流动的特点,统计难度很大,对部分人群的掌握并不全面,因而培训目标人群的确定就比较难。这也是当前众多劳动力输入大省普遍存在的难题。

而在中西部等劳动力输出大省,虽然比较容易统计出返乡农民工数量,但囿于财政经费不足等原因,就地对农民工的培训也不现实,并且在培训后,与企业需求对接方面,也会存在一定问题。

(三)发动社会力量不够

目前,有关部门密集推出了关爱农民工就业的多项行动,其中作为值得嘉许,但在广泛发动各种民间力量,包括企业、媒体等一起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难题上,还有待加强。

由于涉及的就业人群庞大,单靠政府下属的各地人才中介机构,提供所有的人才中介服务,并不现实,下一步需要在激励社会力量参与解决就业问题上下工夫,这当中就包括各种民间培训机构、各行业中小企业,及时提供信息的各种媒体。

但发动社会力量的同时,需要注意严格对社会职介机构的监管,严惩非法职介公司“黑中介”等非法行为。四、进一步就业政策探讨

(一)就业与产业升级、企业创新相结合

笔者建议集合各区域经济特色及企业需求,由当地宏观管理部门——如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牵头,联合工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知识产权局等,对各地现有产业及企业进行梳理,尽快明确政府鼓励发展的新兴行业领域,并对这些行业所需岗位信息细化梳理,及时推出对应的员工技能提高课程,从宏观上改善农民工技能素质结构。

在农民工就业问题解决上,救活企业特别重要。只有政府或社会资金及时给企业输血,企业复活了,才有新岗位可用,人才供需市场才会繁荣。

笔者建议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协调,给予企业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专项补贴,补贴额度建议与其解决就业的人数、工资水平等直接挂钩,对于不裁员者给予奖励。

对于在困难时期进行技术创新和岗位改造的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财政资金支持。

(二)创新培训费用机制

由国家有关部门主导,在劳动力输出大省与劳动力输入大省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及时共享农民工供需信息,并将岗前培训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及时调整培训内容,以适应企业需要。

由于培训必然涉及经费,靠沿海地区几个劳动力输入大省,来解决众多非本地农民工的培训问题,显然不现实;同时,劳动力输出大省在培训方面也很乏力,这些省份多是财政困难大省,单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或单靠地方财政都不现实。因而,笔者建议将大量结余沉淀在劳动力输入大省的养老保险金等利用起来。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地区分割,农民工在离开一个就业城市转出社会保险关系时,对于自己的养老保险部分只能推出个人缴费那部分,企业缴费部分作为养老统筹基金,则沉淀在当地政府社保部门。

笔者建议将将这部分养老统筹基金,按照一定比例统一转入劳动力输出省份的社保机构,由这些社保机构统一组织,对于大量返乡农民工进行集体就业培训。一旦劳动力输入大省经济回暖,企业重新招工,就及时将农民工输送过去,由此既避开了培训方面户籍的樊篱,又减轻了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资源负担,避免农民工盲目找工作的低效。

(三)健全人才中介服务平台

建议各地进一步健全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信息披露机制,形成企业与当地就业服务机构信息的强制报送,将岗位需求信息统一梳理至各区县就业服务机构,并及时,供择业农民工参考。

对于资金缺乏的中小企业或私营个体企业,要统一由政府出资搭建临时性的招聘平台,供供需双方双向选择。

此外,还可以通过媒体爱心热线,为提供岗位信息的信息人,给予物质奖励。

(四)打破户籍樊篱

在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等政策上,应当把政策对象扩大到城乡所有需要就业对象,形成一体化的城乡就业政策,消除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歧视。

笔者建议将农村劳动者纳入了小额担保贷款、就业援助、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就业政策范围,改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建立了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参考文献

[1]蔡昉,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就业冲击[R].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

[2]申剑丽.200亿中央技改资金或将撬动4000亿项目[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3-24(6).

就业问题范文篇6

(一)蒙语授课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蒙语授课的大学生,其自身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蒙语授课大学生在汉语交流、文字书写、英语和计算机技能操作、专业知识的储备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蒙语授课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牧区的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基本都是用蒙语学习交流。一般小学三年级开始有汉语文课,其任课教师大多数是蒙语授课的教师,其汉语水平都不高,也有不懂蒙语的汉族或其他民族教师给蒙语授课学生教授汉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且蒙语授课学校中,课上课下师生间都是用蒙语交流,缺乏学习汉语的语言氛围,造成学生在上大学前的汉语水平很低。上大学后,虽然教师用蒙语授课,但是蒙语授课学生的教材多数是汉文的,学生很难理解,虽很想把汉语学好,但他们既需要学习专业课,又需要学习一门外语,用于汉语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即使到了大四,有些人对于汉语的掌握也是一知半解,说汉话不标准、写文章不成形的现象也不在少数,这严重影响蒙语授课毕业生的才华展示和择业。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低也是蒙语授课学生就业过程的一大障碍。大多数蒙语授课的大学生,学习外语和计算机基本上是升入大学以后才开始系统学习的。因此,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普遍较低。以内蒙古某高校为例,蒙语授课大学生,公共外语四级、六级与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的通过率远远低于汉语授课学生。而用人单位往往又将其视为招聘要件,这就使得蒙语授课大学生在求职中失去就业机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蒙语授课大学生,专业知识储备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劣势。蒙语授课大学生,由于民族的先天优势,大多数学生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在高校的各种文体活动中往往都能崭露头角。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学习不努力,抱有“60分万岁”的思想,满足于一知半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既没有长远目标,也没有近期打算,有时间不是打游戏,就是找哥们聚一聚,要么整天呆在宿舍里闲聊。导致一些蒙语授课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储备明显不足。

(二)蒙语授课大学生自身就业理念与社会现实相脱节

一些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理念滞后,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期望值过高。很多蒙语授课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希望工作环境好、待遇高。工作地区优先考虑省会或二、三线城市,至少是旗县,对于乡镇苏木、嘎查以及偏远地区则视而不见。工资待遇要求在三千元以上等。这些高期望值与现实存在严重脱节。二是要求工作稳定,单位有编制。根据目前的就业政策,行政事业单位录用工作人员都要通过笔试和面试等环节,这使得就业准备不足的蒙语授课毕业生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三是有“创业不如就业”的思想。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许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勇于从误区中走出来。

(三)各路就业大军对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产生冲击

在每年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中,蒙语授课的大学生要面临着其他就业群体的挤压和冲击。一是来自名校毕业生对蒙语授课毕业生的冲击。有些地区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明确要求只招“985、211”或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五大师范院校毕业生,而蒙语授课大学生多数分布在内蒙古各高校,内蒙古各高校中只有内蒙古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院校,因此,把90%的蒙语授课毕业生拒之门外,产生的影响较大;二是来自非蒙语授课大学生,特别是汉语授课的蒙古族大学生,对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冲击。他们来自区内外各高校,数量最多,因此影响最大。三是来自社会下岗失业群体的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岗失业人群不断增加,这些人群,有工作经验,有生活磨砺,对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形成一定冲击。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对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也会产生冲击。他们肯吃苦,不挑三拣四,只要工资合理就干。就业市场好比一块蛋糕,多路就业大军共同瓜分这块蛋糕,这对于就业弱势群体的蒙语授课大学生而言,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

(四)高校课程设置和管理方面存在不合理因素

蒙语授课,是我区各高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内蒙古各高校为全区培养具有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各高校各学科的发展不平衡,传统学科的蒙语授课虽已基本实现,但新兴学科还无法实现全蒙语授课,特别是蒙语授课在应用型专业的发展上明显滞后。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学生的自身实际发展存在差距。在管理方面,蒙语授课大学生大多来自于地广人稀、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牧区。其特定环境下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与现代大学的快节奏和高标准、高素质的育人要求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而且个别院校及相关人员出于对蒙古民族生活习惯、民族心理和基础薄弱的“理解”,对于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学习与日常表现,往往要求都不太高,一些教师对于违规、违纪的学生,也表现出相对的宽容。这种教育与管理上的缺失,无形中降低了对蒙语授课学生的要求,影响其进步和发展,最终使其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被动地位。

(五)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存在歧视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双重标准。“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同等条件下,汉语授课学生优先”,虽然这些标准没有在招聘条件中写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经常使用。因此,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标准方面的歧视对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二、解决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蒙语授课大学生要转变就业思想、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1.勤奋学习、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蒙语授课学生在校期间,要勤奋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努力培养各种素质,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英语、计算机的运用操作能力等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

2.转变就业思想,清醒认清自我和就业形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好的结果。上文中分析的蒙语授课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三点误区,就是在不正确的思想下造成的,正确的就业思想是蒙语授课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成功实现身份转型的关键一步。在实现这一转变前蒙语授课学生应该认真分析自身情况和社会需要,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思考。对工作的选择应该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其将目光局限在大城市来给自己增加就业压力,不如将目光转向小地方、偏远地区。虽然条件艰苦但能磨炼人的意志,而且那里同样有好的岗位和发展机遇,也可能成为蒙授学生成长最快的地方。因此,蒙语授课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思想,正确认识自我和就业形势,放下身段,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牧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展。蒙语授课的毕业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参加自治区六类基层服务项目———“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嘎查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牧、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高校毕业生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计划”、“面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储备计划”[2]。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二)高校要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培养蒙汉兼通的专业人才

1.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努力培养蒙汉兼通的高素质人才。蒙语授课大学生与汉语授课大学生相比,在外语、计算机以及汉语的掌握和使用上的差距,使他们的就业面相对狭窄。然而他们也具有自身的优势,那就是他们可以掌握蒙古语、汉语和一门外语,这就使得他们在选择工作时比汉语授课学生更多了选择的空间,如果学好了就可以拓宽他们的就业面。除此之外,我区是蒙古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蒙古族语言和文字的使用受到法律的保护。我区很多农村牧区急需大量蒙汉兼通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这也为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提供了现实需要。再者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加强,一方面需要大批精通蒙古语言和文字,且具备专业特长的人才来发掘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有需要能通晓蒙汉两种文化的人才,作为我区对外交流的桥梁将内蒙古推向全国。这就为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无论从法律还是现实两个层面都为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高校应该抓住这样的契机,加强对蒙语授课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努力培养的蒙汉兼通的合格专业人才,扬长避短,切实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2.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准备不足,生涯模糊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把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就业指导应该超前化、全程化、专家化。笔者认为,在以专业学习、择业准备、毕业求职的同心圆上,大一和大四是等距离的半径,不能仅仅认为就业是大四的事。指导学生就业应从大一开始,在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天就打好思想基础。帮助一年级学生了解自我,重新树立新的奋斗目标,解决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帮助二年级学生解决兴趣和专业如何结合的问题,找到适合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帮助三年级学生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帮助四年级学生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抓好技能培训、实践教学和实习工作。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是抱着一种试一试的态度,无目标、没准备,有的学生连简历都没有,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蒙语授课大学生在就业人才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只有10%左右,或者更低。在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应不断的完善和补充,使自身素质和能力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专业同步发展,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三)用足用好国家的民族政策及有关规定,促进蒙语授课毕业生就业

对于蒙语授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早在2004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所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第十四条就有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特殊政策,拓宽蒙古语言文字授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渠道,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接受用蒙古语言文字授课的大中专毕业生。”[2]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2012年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十一届人大5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过程中,重视解决好蒙古语授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3]。

1.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内政发[2013]4号)要求,认真执行民族政策及有关规定,把民族政策落到实处:(1)内蒙古在各级各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开考录时,制作专门的蒙文试卷,蒙古族考生用蒙文作答。(2)自治区公务员考录要从录用计划总数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职位,用于招录蒙汉兼通毕业生,对蒙汉兼通职位的报考专业限制;(3)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照顾政策参照公务员考录政策执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时,综合类岗位要划出一定比例的岗位聘用蒙汉兼通毕业生,旗县以下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提高聘用比例;(4)各级政府要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家庭困难的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5)各级征兵部门要增加蒙语授课高校毕业生的征兵名额;(6)各级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在新进人员中拿出一定比例岗位招用兼通蒙古语的应聘人员;(7)把蒙语授课毕业生的就业安置问题,列为当地政府领导业绩的一项常态考核部分[4]。以上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对于高校蒙语授课大学生来说是一个福音,希望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抓好落实工作,真正解决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就业问题范文篇7

[关键词]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就业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1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20万人。其中高等学校女生比例已达44%,基本上撑起了校园的“半边天”。体育专业因其独特的专业特点,男女大学生的比例约为3∶1。在整体求职难的大背景下,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岗位多以灵活就业的形式,集中在健身俱乐部,随机性和不稳定因素较大。因此,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应该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全面客观地进行自我定位,不断积累就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的劣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挑战。

一、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对河北省体育专业女性毕业生求职行为进行调查显示,体育专业女生一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平均投出10份简历,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平均投出38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79%的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部分中小学招聘体育教师,招聘对象仅限男性,甚至有单位在就业协议中要求女性“在三年内不许结婚、生育”。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求职路上的被动,容易引发一些不正常的社会思潮。尤其在体育艺术专业体现的比较明显,“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跑招聘会不如跑婚介所”的说法屡屡出现,“毕婚”族增多,“寻有房有车无贷男友”从一句玩笑变成了婚介网站上贴出的征婚信息,这些由女大学生找工作难引发的现象值得深思。

职业能力调查显示,专业方向为健美操、体育舞蹈和小球类的女性毕业生相比于其他专项就业优势明显。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肢体语言丰富、口头表达更好,但是,相比于男生在身体素质上明显处于弱势,因此,体育专业女生在学习上普遍比男生更加努力刻苦,综合考试成绩往往优于男生,在校期间奖学金获得者女生比例为72%,女大学生考研比例高于男生21%,许多女生借考研来逃避找工作,结果一路考到博士,却未对就业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二、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1.女性生理特点成为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大多数女性毕业生要经历的“四期”,即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直接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虽然我国在《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中都涵盖了女性就业的权益保护,但用人单位从人力资源成本的角度必然要考虑女性在就业上的“性别亏损”。由毕业生成长为职业人,基本需要培养2~3年,结婚、生育基本需要2年时间,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5年,累计实际工作年限较男性少8~10年。生育及相关成本、补偿性工资差别、预期劳动生产率和转岗成本培训成本等“自然附着成本”是用人单位拒招女大学生的根本原因。

2.职业观念出现偏差。女性的生理特点造成女性独特的心理特征,较男性而言更感性,情绪波动较大;依赖性较意志力不够坚定,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体育专业女生的职业观念。调查显示,寻找“稳定”“轻松”工作的传统观念依然影响体育专业女性毕业生。48.1%的女大学生首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稳定职业;69.3%的体育专业女生选择的工作地点更倾向于大城市、离家近;62.1%的体育专业女生喜欢平缓的工作节奏,不出差、少出差、不愿加班;87.8%的女大学生不愿到艰苦(西部和农村)的地方就业。这些情况表明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开拓意识、独立意识不强,就业期望值较高与创业意识较低,就业态度上缺乏主动性,这是她们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

3.体育院校对女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的认识不足。

体育专业女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自身角色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能完全适应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新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从而使整体素质和能力结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影响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顺利就业。体育专业女生所具备的专业特长在年轻时常常被派上用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专业女性毕业生生理机能下降直接导致其专业技能下滑。因此,在专业特长之外,女生的人文素养、管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体育院校还没有把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来并引起重视,工作滞后,缺乏主动性。体育院校的职业指导不规范,师资力量薄弱等均对毕业生的职业观念和能力产生不利影响。高等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充分重视女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女大学生正确面对现实,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增加就业成功的概率。

三、缓解体育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难的几点建议

1.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权利予以保障。

建议各级政府设立监管机构,监督及处理各种性别歧视的投诉。国家应把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和失业率指数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重要指标;适当规定和限制用人单位职工性别比例。加强对《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执行层面的监督。应制定政策来保护和解决妇女因为生育问题而出现的系列就业问题,对妇女生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合理的补偿。

2.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虑女大学生的特点。体育院校对女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应该与她们未来的就业紧密联系,构建“打通基础,专业分流、特色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现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注重“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因性别施教”。围绕市场需求和专业特点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设置。加大体育旅游与管理、健身指导、体育法规等专业理论课和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台球等专业技术课的课时,增设书法、文学鉴赏、演讲与口才等人文素质课,提高体育专业女生的综合素质。针对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职业教育与心理辅导,优化职业指导的师资结构,引进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毕业生、成功人士作为客座指导教师,提高教学实效性。

就业问题范文篇8

关键词:城市化;征地;失地农民;再就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占用。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000万人左右,今后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2000—2030年的30年间,失地农民将超过7800万。有研究显示,估计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达到1.1亿人,其中有5000万以上的农民既失地又失业,而从动态来看,这一数字可能达到8000万人。由于征地制度不完善、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非农劳动技能欠缺等因素,导致农民失去土地之后,有很多农民未能就业,成为失地无业农民。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失地农民是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应该关注这部分人的生活,而就业是解决生活的较好途径,因此有必要重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

一、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影响

(一)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少,并且缺乏稳定性

张彦丽等认为,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大致有两种:(1)在本地企业务工或开店经商。这些农民有的会随着企业技术进步以及用工市场化,由于自身缺乏知识技能而失业。(2)做临时性工作。受季节性或市场需求等影响,失地农民就业不充分或失业[1]。

(二)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失地后消费增长的幅度大于收入增长的幅度。徐忠红认为,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转化为市民的生活方式,家庭的食品如粮、菜从市场上购买,这样食品消费的增加导致固定消费支出增加[2]。

二、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因素

(一)城镇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孙绪民认为,我国许多地方的城镇化陷入误区:用城镇建设代替城镇化。用城镇建设的现代化代替工业化来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没能带动经济增长,反而排斥了农民就业[3]。李培林指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加快,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优势日趋强化。在制造业,大量的手工操作过程变成了机器的流水线;即使在管理领域,电脑的广泛应用使很多人脑的工作岗位缩减[4];有些地方超常规开发,但经济总量尚未超常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二)征地补偿不合理

征地补偿标准没有考虑土地对农民承担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又没有体现土地市场的供需状况。张彦丽等指出,失地农民不但得不到土地的增值收益,就连在发放补偿安置费中,政府巧立名目提留发展基金或收取税费等层层盘剥。除此之外,村委会很可能会截留补偿费。李世平等指出,征地人为降低行政成本,将安置补助费与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也一起交给了村委会,这为村委会截取安置补助费等提供了方便[5]。

(三)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跟不上

对失地农民的培训没有硬性要求,导致培训率低。徐君认为,失地农民培训弹性大,约束力不强,对失地农民是否组织培训、失地农民是否参加培训,往往取决于培训部门和失地农民对培训的认识[6]。许方丽指出,国家承担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费用,政策上也有许多优惠,而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无具体安排[7]。

(四)失地农民观念陈旧

失地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养成了保守的观念,武玲娟认为,许多失地农民对政府和集体有“等、靠、要”的思想。大部分年轻人“死要面子活受罪”,他们认为“低工资、重劳力、苦脏活”是外来民工的职业,自己从事这些工作会丢面子,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8]。

(五)失地农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劳动技能欠缺

失地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缺乏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陆飞杰认为,学历越低,意味着他能够从事的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也就越低,工作的可替代性也就越强,竞争也就更为激烈。一个劳动力要找到一份工作,除了要具有比较高的人力资本之外,就业信息对他来说也比较重要,而就业信息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数量。失地农民与其交往对象之间大多具有共同的背景,从关系网中获取的信息比较单一。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薄弱,严重影响就业信息的获取[9]。

(六)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马弛认为,国家向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而农民基本上没有。失地农民不能享受“国民待遇”,导致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失败时没有社会保障这个“避风港”。如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其适用的范围仅限于城市居民,而将广大农民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10]。

三、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对策

魏有玲等认为,县级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国土资源局负责征地补偿,公安局负责做好“农转非”工作,劳动局负责就业培训工作,民政局、社保局、人寿保险公司负责社会救济、养老保险,扶贫局负责扶持产业开发,为失地农民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11]。

(一)发展经济,创造就业空间

工业化是带动就业的基础,葛红岩等认为,工业化进程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直接的需求,而工业化对服务业的衍生需求也增加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12]。沈志兰指出,政府应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加大发展第三产业[13]。

(二)建立公平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

有必要合理分类提高现行补偿标准。付娆认为,对纯公益性项目用地仍由国家统征后拨付,但应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对准公益性项目用地,除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还应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同征地主体协商谈判,让农民分享所征土地的增值收益;对开发性项目用地,引入谈判机制,让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一方,直接参与市场交易[14]。

(三)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培训要根据失地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愿等,开展多层次培训。林惠玲认为,政府要协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不同岗位进行对口职业培训,并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即先在培训机构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然后到定向单位学习实践知识[15]。政府通过制定评价标准、对培训单位进行考核、并向社会公布等方式加强对培训单位的监管,促使培训单位提高培训质量。培训费用要遵循政府补贴与农民合理分担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和法律责任。

2.应转变失地农民的观念。鼓励失地农民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武玲娟认为,使失地农民由原来散漫的小农意识转变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纪律性强的企业管理意识[8]。通过大众媒体,加强择业观念的教育。邢月梅认为,使农民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树立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16]。

(四)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考虑到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为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应该坚持低标准缴费,并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惠晓峰指出,在国家财政负担不起的情况下,应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及征地主体各负担一点的筹资机制[17]。中国的传统和现实决定了社会养老不可能替代家庭养老。刘同昌认为,不能把养老的责任推给家庭后只是事后被动的监督。精神宣传和鼓励远远不够,要求建立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相一致的约束机制,加快完善地方性老年法规[18]。

参考文献:

[1]张彦丽,王峰.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6,(12).

[2]徐忠红.建立湖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穴1?雪.

[3]孙绪民.我国失地农民保护问题研究[J].理论探讨,2006,(5).

[4]李培林.中国就业面临的挑战和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00,(5).

[5]李世平,江美丽、孙寒冰.失地农民贫困现状缘于中国农民权利贫困[J].农村经济,2006,(1).

[6]徐君.现代远程教育?押失地农民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J].远程教育杂志,2005,(2).

[7]许方丽.对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1).

[8]武玲娟.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主导型”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J].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2006,(2).

[9]陆飞杰.对城郊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思考[J].城市问题,2006,(3).

[10]马弛,张荣,彭霞.城市化与失地农民就业[J].华东经济管理,2005,(1).

[11]魏有玲,王青娟.青海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6,(1).

[12]葛红岩,吕彦儒.城市化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思考[J].农业经济,2006,(5).

[13]沈志兰.南汇区失地农民就业状况和对策建议[J].上海农村经济,2006,(1).

[14]付娆.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现实分析和政策思考[J].开发研究,2006,(4).

[15]林惠玲.关于失地农民就业的几点建议[J].台湾农业探索,2006,(4).

[16]邢月梅.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

就业问题范文篇9

在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他们还是有认清形势、看清现状的能力的!有10人选择“形势较好,就业容易”占5%,可见个别同学对现在社会的就业状况认识不清,就业困难估计不足。当然,也有可能是这些同学的专业热门,社会明显供小于求,但这毕竟是少数的现象。还有20人“不了解”占10%。这也体现出现还有一些大学生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就业关系到大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大多数同学还是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所以填写“不清楚”选项的不占多数。对于“你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回答,有90名同学的选择是“缺乏工作经验”占到了所有人的45%,这体现出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工作经验对于就业的重要性。确实,在社会上许多的企业招聘的重点要求就是有相应的工作经验。还有60个人选择了“所学专业不热门”占了30%的比重。热门的专业相对来说在就业的时候确实是更有优势的。还有30个同学认为是“大批高校的专业盲目扩招,但社会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随着高校办学的扩大,确实有许多的高校在招生的时候存在盲目扩招的嫌疑,有许多本没有资格进入大学的同学也因为赶上了扩招的班车而进入高校学习,这就带来了毕业时就业竞争的加剧,给许多的应届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困难。

对于工资的要求,比较集中的是2000元左右,有140个同学给出了这样的选择,占到了总数的70%。工资问题一直是大学生就业的时候比较看中的一个问题,大多数的学生的答案还是比较理性和客观的,2000元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真实的数目和期待,这也许是他们综合考虑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个人能力等反面的因素后给出的比较能接受的数目。还有50名同学的选择是1500元左右,占到总数的25%,每个人对自己内心的工资数目都有自己的定位,选择1500元的同学同样也是考虑了诸多因素的结果,另外,还有10名同学选择的是3000元,也反映了他对自己觉得合理工资的定位。在对就业品质的调查中,有70人选择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占了总体的35%。有80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占总数的40%。另外“个人信誉”有20人选择,占了10%的比例,“工作经验”,“应变能力”,“专业素养”各有10人选择,各占5%。可见大学生们对于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还是有理性认识的,另外他们也能认识到吃苦精神,实干精神的重要性,比起之前有些媒体报道的的懒惰散漫现象还是有了很大改观的。另外诚信社会要求大学生们在工作的时候也秉着诚信的态度和精神,这点显然被同学们意识到了。回答“你的专业素养如何”的时候,15个人选择了“一般”,占了75%的比例,这样的回答说明他们对于自己的专业素养的估计肯能不够自信,当然,也许他们认为这样的回答比较稳妥,自己学的也确实是不好不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没有认真学习自己也确确实实课都上了,作业都完成了,说认真学习了自己也没有读很多专业书籍,也没有过多的拓展训练,那就算是一般吧!”当然,也有4个同学填写的是“很好”的选项,一是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素养足够自信,另外可能他们也确实下了大力气学习了。此外还有一个同学的答案是“较弱”,一方面大家都是按实际情况填写,真正是学的不好,专业素养不够扎实笔者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专业素养的培养还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的。对于理想就业地区的选择,有130人选择了东部沿海地区,占到了总数的65%,有50人选择了中部发展中城市占了总数的25%,还有20人选择了其他,值得思考的是居然没有一个同学愿意选择去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这其中的原因“生活条件好”和“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是主要的考量,各有80人选择了,各占总数的40%。

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没有学生愿意去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了,首先西部的生活环境比较艰苦,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另外西部工作的行业比较单一,发展空间不能满足对于要求有较大发展空间人的需要,所以没有人愿意去那里从事工作。另外“医疗教育水平高”,“看中创业环境”,“消费水平低”各有10人选择,说明同学们对于就业环境的选择是基于多方面思量的结果。如果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140个同学选择了“先在不那么满意的企业工作,以后再说”占到总人数的70%,可见大家的择业观还是比较理性的,没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打算。还有20个同学选择了“回老家自主创业”,这部分的同学有灵活的就业观念,看到自己打工不行就有了新思路想要自主创业当老板,不过还是要警惕风险。另外随着网络世界的蓬勃兴起,网上购物成了新风尚,所以也有10名同学选择了自己开网店,这也消费潮流的体现。关于最理想的行业,“传媒业”有60人选择,占到了30%,如今的娱乐市场火爆,大家多多少少有当明星的愿望,这也是就业选择多元化的体现,大家不再像以往那样想往传统的钱多活轻的“铁饭碗”行业里面挤,而是有了不同的选择和期待。金融业有50人选择,可见当前重视经济发展的大局确实左右了大家对金融的兴趣和向往。这其中有150人的行业选择依照“自己的兴趣”,占到总数的75%。可见现在的大学生们仍旧保有真性情,愿意按照自身爱好和兴趣来选择职业,这不仅是他们个性的体现,也是他们今后对工作充满热忱和激情的必要条件。觉得“工资有保障”的有40个,说明同学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还是适当的考虑了经济利益,工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养活自己,给自己带来收益。还有10个同学选择的原因是与自己的专业对口,这也就是说他们希望可以把自己在大学里面所学到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这也是值得肯定的。总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日趋突出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探索他们的就业问题,将是我国高校扩招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而了解他们的就业期待将是实现探索的第一步也是关键。

作者:贺淑媛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就业问题范文篇10

一、旧的经营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式需要,诸多公司在不景气下纷纷破产倒闭

日本经济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陷入了称之为“被抛弃的十年”的长期低迷状态。虽然其问曾有过两次复苏的迹象,但最终没能持续下去。原因是日本式的经营体系已经不能适应高度发展的信息化、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在二战后通过“信息共同化和相关人士之间的相互协调”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了国富民强,使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只是有关人士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是远远不够的,它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的要求,无法保证成本的降低,致使一些公司纷纷破产、倒闭。其中金融业以1997年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和1998年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等在战后一直支持着日本经济的巨大金融机关的相继破产为代表,打破了日本原有的世界金融经济的神话;百货业以三越、东京、西武等名店经营状况纷纷恶化为代表,2000年SOGOU等的破产使日本经济再度陷入不景气状态。公司的破产造成大批公司职员失业,失业率最高时曾超过了美国经济危机时的失业比率,达到了5.3%(一个国家的失业比率如果超过5%,将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危险)。

二、大公司因经营不善面临着重组改制等严峻问题

日本多家著名的大型企业最近因为经营管理等原因纷纷出现财政赤字,各家企业为了尽快摆脱亏损,重新树立自己的品牌,大都选择了重组改制。重组改制意味着企业将对公司原有的经营战略、工资制度、雇佣制度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三菱汽车公司、KANEBOU化妆品公司和UF金融股份公司等几家大型企业在公司经营事务和财政出现巨大赤字的情况下均选择了重组改制。其中:三菱汽车制造公司制造的大型货车由于频频出事,被政府强行对其质量进行检测,发现以前公司的事故检验报告中有虚假成份存在,没有客观地反映情况,致使消费者在购买后使用过程中频频出现意外事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对此,政府对当时经营公司的20多名相关人员做出了惩罚。随着真相的曝光使得该公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这个拥有百年汽车历史的大型企业为了使三菱汽车公司重振旗鼓,重新博得人们的信赖,对1996年以后销售出去的车辆实行无偿的召回制度,同时对公司进行重大的机构改革,由50名年轻的中坚职员组成特别小组制定公司今后的经营战略。公司将借鉴日产汽车公司重建时卡尔洛斯社长的改革方法,拟将现有的经营计划部门解体,力图克服诸如连续发生大型车辆质量问题时公司内部出现的竖向主义和决策迟疑的弊端。预计在今后的三年里将职员从原来的4.4万人中裁减掉1万人,并且将公司的本部从现在的东京和品川迁移到生产发动机的基地京都,首都圈本部只留100人,这次裁减的对象主要是间接生产部门,预计本部将裁员15%。大型企业KANEBOU在财政出现赤字的情况下,将业务从食品等事业中撤离出来改为主要生产经营日用品和药品,预计在今后的三年里将原有的4800名员工缩减到3000名。重组的公司为了尽快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只能通过减少产量或者集中资本进行有选择的项目经营,这必然导致大量裁员,以此来降低企业成本,实现短期利润。

三、全球化经济下。制造业海外订货的现象逐渐普及

随着美国IT革命的发生,因特网的普及,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化,也因此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美国在20世纪70年生了通货膨胀,经济陷入了长期经济危机,卡特总统时期失业率超过了10%,为了挽救美国经济,降低失业比率,在肯尼迪和乔治等执政时期都实施了各种经济政策,直至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施行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包括:金融改革、信息通信革命、冒险事业、规章制度的缓和、减税等政策,使美国最终摆脱了通货膨胀,经济开始复苏。其中信息通信革命带来了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大蹙新兴产业出现,极大地解决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使经济进发出活力,美国的经济晟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与其相比,日本的信息通信事业起步晚了近20年,但在长期不景气状态下,要摆脱困境只能寻求海外市场,借助多媒体网络实现异地订购,以此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利润。其中以制造业为主,充分利用当地(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廉价劳动力,将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生产的零件在当地加工、组装成成品后返销到日本等地。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要属丰田汽车制造公司、佳能电器制造公司等制造企业。丰用汽车公司去年受日元汇率比价高的影响,创下了历史上1400亿日元汇率损失的最高纪录,但是该公司在追求规模利润和合理化生产等降低成本的经营战略指导下,通过在海外生产、组装、销售实现了企业最大利润,据美国金融杂志统计:Et本丰田汽车公司收益位居世界排行榜第4位,成为世界制造行业第一企业,纯利润达到1兆1620亿日元(《日本朝日新闻2004年5月12日报道》),创下该公司历史新高。据丰田公司张富士夫社长的报告得悉,为进一步确保企业利润,将加大在欧美和中国等地的设备投资,2004年度将增加9900亿Et元投资。随着制造业的境外完成,日本本国生产的产品数量减少,造成原有劳动人员大部分失业。尽管新的制造业不断上市,但由于这种海外订货现象的普及,使El本国内人员的雇佣状况没有好转。

四、倒闭比率较开业比率大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倒闭率超过了开业率。日本在昭和年间(1970年之前)开业比率在6—7%之间,但是从1970年以后开始急剧下降,开业比率最低降到了2.8%,而与其相反,倒闭比率达到3—4%,严重时超过了4%,1994年进一步恶化,倒闭比率达到了3.2%,开业比率为2.7%,这是极其低下的。同期的美国开业比率为15.4%,倒闭比率为14.5%,并且根据行业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创业和开业现象。此外,刚刚开业的企业势必不会雇佣太多的员工,反而是倒闭的企业大部分具有一定规模,所以失业人员必然呈增加趋势。

五、日本没有健全的人才交易市场

日本没有健全的人才交易市场,缺乏人才信息需求交流。由于公司经营状况的恶化,很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因为苦于没有用人单位的聘用信息,而真正地失业在家。同时也出现了一家公司超员,而另一家公司用人不足的现象。造成这种不均衡状态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日本企业为了留住人才而在用人制度上采取“终身雇用制度”,所以一般很少有人换工作,虽然最近有所改变,但大多数人的观念依然是“从一而终的”。正是这种观念使很多人直至公司最终倒闭才开始找新单位,多数情况结果都很惨,因为日本没有像美国那样健全的“人才信息交流库”,所以大部分失业人员即便是持有娴熟的技能也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亡作。

造成职员大昂失业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一个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必然要靠提高工资和待遇来达到。众所周知,工资的上涨率和失业比率一般情况下足成反比关系的,随着职工工资的上涨,失业人员的比率逐渐增加,最终在不景气形势下,工资待遇并没有得到改善。因为对就业并没有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所以在这里不作为重点珲由提出。

针对日本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日本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必须重建国民对政治的信任,因为曾有“三流的政治,一流的经济”的说法,所以势必会有人对“三流的政府”能改善经济持怀疑的态度。其次,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将通货紧缩、人口的少子?老龄化、全球化作为课题给予充分考虑,这样实施才能中收到预期的效果。纵观近几年来日本政府的经济复苏政策,虽然2003、2004年Et本的GDP出现了正增长,预计2005年也能达到2.8%左右。但是元失业人口中仍然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员能够重新就职,并且其中有很多人是短期的就业。

为此,日本不少经济学家提出了效仿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建议,充分利用信息全球化的有利条件,鼓励并引导国民积极开辟诸如“冒险事业”、“风险投资”等新兴产业,从而拓宽就业渠道,但要将这一提议真正地实施起来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

1、必须更新就业观念。一直以来,日本企业的用人制度是终身雇用制,工资制度以及各方面的待遇是“论资排序”,不提倡人才流动,如果中途转职到新的公司待遇将与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一切从头开始,以前在其他公司的履历基本上是不被承认的并且先前公司给配备的住房也必须上缴,所以养成了一旦人社终生为之奋斗的观念。日本的年轻人也大多数在高中期间为了能够考上大学拼命地学习,进人大学之后努力玩,直至大学三年级时忙着使各科结业,在四年级时开始找工作。造成这种后果的也许社会应该负一定的责任。因为各个公司希望新人社的职员像白纸一样单纯,然后由企业对其进行加工,培养其团队精神,灌输在公司里只有公司的利益,没有个人的利益的思想,毕竟个人的利益都掌握在公司的手上。所以给大学生们造成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都没有用的错觉。

2、要培养创造自我的理念。与美国的启发式教育体制相比,日本是传统的传授式的教育体制。美国的学校,尤其是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意识,启发学生的个人能动性,所以造就了一大批敢于冒险实现自我的实业家。日本要从教育体制上寻找改革的方法,使年轻一代能够从实现自我的观念出发,创造、实现自我。在这里,最典型的事例要属一名年仪15岁的美国少年创造了网上销售计算机数量最多的纪录。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3、不断充实、提高自我。从事“冒险投资事业”等新兴产业光有冲劲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和知识,这就要求人必须学习文科的法律和金融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理科的专业技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应对在事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够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美国一位著名的冒险事业投资家在回答电视采访时说“我每周想学习l10个小时,但实际上只有100个小时的空闲”,这说明人的知识是在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的,要想不被时代淘汰,超越时代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