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3:22:50

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范文篇1

20世纪80年代起,微型金融机构为了自身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由最初的依靠外部“输血”向商业化方向演进,资金来源也呈现多样化。但商业化的进程,使一部分微型金融机构放弃对贫困人口服务,这引发了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的分裂①以及关于微型金融如何实现减贫和可持续的争论。Yaron(1992)提出了一个将覆盖面和可持续性统一的研究框架。覆盖面是指微型金融机构服务客户的数量和产品的质量。对覆盖面的评价涉及两个指标:外延深度(DepthofOutreach)、外延广度(WidthofOutreach)[1]。外延深度反映的是微型金融机构触及穷人的贫困度,外延广度是微型金融机构触及穷人的数量。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是微型金融机构的收入至少应该能抵补投入资金和资产的机会成本。可持续性包含两个方面:运营可持续(OperationalSustainable)和财务可持续(FinancialSustainable)。Woolcock(1999)将可持续定义为,在没有国内补贴和国外捐助情况下,微型金融机构仍可以持续经营。在实践中,微型金融机构的平均贷款规模越小,微型金融的外延深度就越大[2]。因此,已有的研究Copestake(2007),Mersland和Strm(2010),Armendáriz和Szafarz(2011),Hermes(2011)认为即微型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可持续,不断增大平均贷款规模,“向上”对非贫困人口开展业务,同时对穷人施以严格的贷款审查程序,偏离了减贫目标,即出现使命偏移(MissionDrift)现象[3]。微型金融机构的运营是可持续和减贫两者的平衡,使命偏移出现在微型金融机构从一个非政府组织向商业营利性银行发展过程中,同时还伴有平均贷款规模的不断增大。使命偏移与微型金融机构的形式无关,但不同的机构面临的使命偏移风险也不同:对于非赢利性机构,借款人和管理人员缺乏平衡机制,机构缺乏信托责任和财务可持续性会导致使命偏移;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股东控制权(商业投资者还是社会投资者)的改变会导致使命偏移,新的股东加入会打破已有股东权利的平衡;对于采取合作形式的机构,依据存款多少来提供服务,则富人的影响力较大,工作人员会忽略弱势成员的需求;对于政府举办的机构,缺乏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过多的层级设置会导致使命偏移。使命偏移的产生对微型金融机构的减贫使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使命偏移使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对微型金融机构形成负面评价;其次,让那些出于减贫目标的捐助者不再对产生使命偏移的微型金融机构进行捐助,从而影响其资金供给;最后,微型金融机构运用各种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形式贷款,会使其失去主要关注目标——穷人,最终偏离减贫使命。那么,产生使命偏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判定微型金融机构出现使命偏移的风险?这是以下要探讨的问题。

二、使命偏移产生原因分析

微型金融机构之所以产生信贷配给,原因部分在于穷人的贷款规模偏小,无论1000元还是10万元的合同,签订合同和监督费用都是相同的。对于穷人来说,单位资金贷款的成本要大于贷款规模较大的较富裕人口。交易费用是使命偏移研究讨论的核心。用贷款规模作为客户的贫困指标,Cull等(2008)的调查结果表明,盈利水平最高的微型金融机构在业务外延方面表现最弱。此外,较大的贷款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这就支持了以最贫困人口为客户的微型金融机构很难生存的观点[4]。Jenkins(2000)研究了为何银行不愿开展微型金融业务,其调查显示最普遍的答案(40%)是因为“高昂的交易费用”。然而,Moduch(2009)提出当所有的贷款规模是相同的,交易费用只会降低贷款的数量,而不增加单笔贷款的规模。因此,使命偏移现象的产生是交易费用的直接后果——这种观点并没有理论的支持。穷人和富人的交易费用差别不可能导致使命偏移[5]。交易费用是否是微型金融机构偏离最大“外延”的重要因素?本文扩展Stiglitz的信贷配给模型(Stiglitz&Weiss,1981)。假设贷款的供给方面:假设微型金融机构的单位贷款预期收益用收益率φ(r)表示,r为贷款利率,rd为存款利率。假定微型金融机构的贷款Ls满足:δLsδrd>0。如图1的Ⅲ象限所示。假设Ls等于资金的需求,微型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表示为:W=Ls[]φ(r)-1-rd(1)因为微型金融机构在农村具有一定垄断性,因此,W>0,则预期贷款收益率与存款利率成正比:φ(r)=W/Ls+rd+1。如图1的Ⅱ象限所示。贷款的需求方面:微型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导致贷款需求曲线并不是直线。由于穷人对利率更敏感(Dehejia,Montgomery,和Morduch,2009),因此,我们接受Karlan和Zinman(2008)关于穷人对利率的敏感度的研究结论:当利率上升时,需求曲线的斜率较大,当利率下降时,斜率减小。当贷款人用较高利率覆盖成本时,也必须考虑对贷款需求的影响。需求曲线如图1中Ⅳ象限所示。图1交易费用对信贷配给的影响图1中Ⅰ象限中微型金融机构φ(r)线形状由贷款利率的收入效应和风险效应决定。r左边,收入效应大于风险效应,φ(r)随利率上升而增加;r右边,收入效应小于风险效应,φ(r)随利率上升而下降[6]。存在贷款供给的上限,为A点,而农户的借款需求为B,AB的距离为资金缺口部分,也就是Stiglitz所说的“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引入交易费用Ct>0,并假设它只影响微型金融机构的利润,而对借款人的项目收益均值没有影响。同时,微型金融机构单位贷款的期望收益率为φˉ(r)=φ(r)-Ct(2)因为交易费用与贷款规模无关,即使是贷出1元资金,对于微型金融机构来说,也存在同样的交易费用。这在图2中表示为微型金融机构单位收益曲线的上移,由于单位收益曲线的上移使信贷配给从AB扩大到A′B。这表明:微型金融机构为了增加利润,就会减小成本,减少对单位贷款资金成本较大的穷人贷款,偏离减贫目标,产生“使命偏移”。图2存在交易费用时利率上限与信贷配给南亚多国在2010年11月印度微型金融危机后提出限制微型金融机构利率方案。印度将利率上限定为24%,而在微型金融的发源地——孟加拉国,政府制定了27%的利率上限。在存在利率上限r′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导可得,随着信贷配给的加重为A″B′,资金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使命偏移也将更为严重(图2)。结论: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微型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可持续发展,而选择较大的平均贷款规模,这是因为,较大的贷款规模,平摊的交易费用更小。这就符合“使命偏移”的定义,结果偏离了减贫的目标。在实施利率上限的情况下,这种由交易费用引发的使命偏移会更加严重。

三、使命偏移的判断标准

微型金融机构是否出现使命偏移,国际上通常采用平均贷款规模(AverageOutstandingLoan,AOL)来衡量微型金融机构的外延深度。平均贷款规模越大,说明触及客户的贫困度并不深,因为最穷的人的贷款需求额度很小。因此,平均贷款规模越大,微型金融机构的使命偏移越大。然而,也有学者提出了除平均贷款规模外,还应考虑借款人性别,贷款方式、目标市场(Mersland&Strm,2010)、女性借款者比例(Cull,2007)、贷款数额低于300美元的比例(Hermes,2011)等。Rosenberg(2009)指出平均贷款规模扩大并不一定意味着使命偏移的出现,当原先贫困的借款人收入增加时就会需要更大数额的贷款。他认为判断使命偏移的标准应该是看微型金融结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地点[7]。本文将用拉美和亚洲以及中国云南微型金融机构的数据来证明只用平均贷款规模来判断使命偏移是不够的。

(一)拉美和亚洲微型金融机构使命偏移

在对拉美地区“使命偏移”的研究中,Christen(2001),Navajas(2000),MicrocapitalInstitute(2006)针对拉美地区的商业性微型金融机构进行研究,发现这些机构所提供的贷款规模要大于非政府组织,客户群体并不是最贫困人口。因此提出,拉美地区微型金融市场商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机构对利润的追逐使其产生了对目标客户群体的偏离,而且使命偏移在商业化进程中越来越严重。这就引出了以下问题:拉美地区的微型金融机构使命偏移为何比世界其他地区严重?同样商业化程度很高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为何没有出现如此严重的使命偏移?平均贷款规模是否能全面反映使命偏移的程度?判断使命偏移,是否需要其他的信息。我们通过对比拉美和南亚两个地区的数据来解释和回答这几个问题。根据MIX(2008)报告,2007年4家以减贫为主的微型金融机构——格莱珉银行、VBSP、SHARE和BRAC的平均贷款规模约为175美元,平均利率约为17%;其余6家平均贷款规模为1,065美元,平均利率为28%。具体来说,一个极端是孟加拉的ASA,平均贷款规模(10家机构中最低)约67美元,且这个数据一直维持了4年(2004~2008年)。另一个极端是墨西哥的BancoCompartamos银行,其平均贷款规模在450美元以上,成为商业微型金融机构使命偏移的经典案例。截至2009年,全球1931家微型金融机构总的贷款组合为650亿美元,存款为269亿美元,借款人数9240万人,平均贷款规模为521.3美元。根据MIX的数据,按照贷款总额排序,得到前十家机构,并计算出人均贷款额(见表1)。除中国外,南亚地区的越南、印度、孟加拉等国的平均贷款规模都较低,而拉美国家的平均规模都比较高。但是,能不能仅凭平均贷款规模就判定拉美出现了“使命偏移”,而南亚没有呢?首先,从地区差异看,拉美人口稀疏,而南亚人口稠密。据世界银行估计,南亚拥有世界上的31%的贫困人口,而拉美只有8%。从经济发展程度看,除了海地和尼加拉瓜外,拉美的人均GDP是南亚的6倍。拉美拥有很大的中等收入阶层。相对而言,拉美的微型金融机构服务于相对富裕的人口。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拉美的“使命偏移”比南亚严重。同时,当对穷人贷款的交易费用较低时,一个追求外延最大化的微型金融机构是不可能偏离它的使命。南亚相对于拉美,如果只考虑贫穷的人数有4倍多,那么,穷人很容易接触到的,交易费用相对较小。这意味着在亚洲的微型金融机构的外延深度将越大,从而减贫效果也就更大。我们的结论是,判断一个机构是否存在“使命偏移”,如果只看平均贷款规模可能会产生误导。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例如,被认为使命偏移的机构的贷款组合中是否具有相当数量的穷人?较为富裕的客户是否挤出了更穷的客户?DavidHulme(2006)指出效率很高的微型金融机构,例如格莱珉银行,帮助贫困人口,提高了他们的福利。然而,很多微型金融机构并没有真正接触到那些最贫困和“穷人中的穷人”(thePoorestofthePoor),其客户群体并没有残疾人、老人、流浪儿童和难民。许多微型金融机构(例如在肯尼亚和乌干达)的客户很大比例并不是穷人(根据官方的贫困线标准),他们多数都拥有汽车。因此,是否触及最贫困人口,也成为判断微型金融机构是否存在“使命偏移”的信息之一。

(二)云南各类微型金融机构的调查分析

1.云南省弥勒县农信社对中国微型金融机构是否存在“使命偏移”以及存在的范围和程度,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任何研究。鉴于此,2008—2010年,我们在云南的红河州和丽江地区对农户的融资需求和渠道以及微型金融发展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实地调查。2010年,对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吉山、弥阳镇的调查显示,95%的农户种植粮食和烤烟,54%的农户年均纯收入在3,000~6,000元,23%的农户纯收入接近10,000元,而10,000元以上的农户为23%。对于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而言,非正规借款仍然是农民借贷的主要渠道。调查表明,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存在着普遍、持续和大量的金融需求,而农民在金融市场上往往被边缘化。在我们对弥勒县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调查得到,5,000元以下的贷款由于管理费用较高、信用社自身发展需要,在2010年将逐渐收缩,最终停贷。而在邮政储蓄银行的调查中,其贷款规模多为3万以上,虽然不需要抵押品,但需要找到教师或者公务员此类有稳定收入群体做担保,而多数农民根本没有这种人际关系。结果,93%的农户将面临从正规金融得不到贷款。经测算,“自1995年起我国农村金融缺口每年都在5,000亿元以上,并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8]。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信社基本不触及最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低于598元)②。首先,农信社缺乏衡量农户贫困度的指标,是否拥有土地及土地数量的多少成为农户评分的主要依据,对分低的农户少贷或基本不贷。其次,对于最贫困的农户来说,他们认为农信社的各类贷款,即使无息扶贫贷款并不是为他们提供的。因此,当急需用钱时,他们宁愿向亲友借款。由于难以获得贷款,这部分人的收入始终处于停止增长的状态,在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年份,实际收入和生活质量下降得更快。

2.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富滇村镇银行2006年底,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出现。2007年5月,村镇银行试点进一步扩大。2008年12月云南省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成立,成为国务院特批成立的云南省第三家村镇银行。成立3年来,村镇银行遇到了农民存款不足,资金来源受限,对公业务受限,缺乏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等困难。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是扩大“三农”的金融服务,由于资金的稀缺和盈利的目的,在发展涉农贷款的时候,农业贷款较大的风险让村镇银行不敢把钱贷给农民。贷款集中在于政府有各种关系的各类客户手中。由此出现“乡镇银行不乡镇”的现象。例如,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在2010年,23,905万元的贷款季末余额中,对公贷款25户,季末余额17,617万元,占贷款总额的73.7%。对私贷款241户,季末余额6,288万元,占贷款总额的26.3%,其中涉农贷款只有15户,只占6%③,银行涉农贷款方面比重不高,使命偏移现象存在。

金融机构范文篇2

为大力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特区发展,解决特区建设资金筹集问题,按照市委统一安排,第三调研组在人大副主任**的带领下,组织了**县、**县县、乡、村各级政府、财政、金融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涉农企业和农民进行深入座谈,认真调研分析了两县区农村资金投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情况,对当前我市农村金融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县农村资金投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基本情况

**县、**县08年财政对农村投入13.8亿元,占两县财政总支出的52%;现有各类金融单位8家,其中涉农金融机构有5家,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家,分别是天骄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08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7亿元,各项贷款61亿元,存贷比36.5%,涉农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贷款26.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3.8%。分县区情况如下:

**县现有人口163万人,耕地面积139万亩,200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4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1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1亿元,财政总支出16.6亿元,其中用于农村投入的8.4亿元,占总支出的50.6%;现有各类金融单位8家,其中属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有2家(农村合作银行、天骄村镇银行),涉农金融机构有5家(农行、农发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天骄村镇银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6亿元,各项贷款36亿元,存贷比34%,涉农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8.9亿元,占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2.5%。**县民间借贷非常活跃,民间闲置资金较多,各类民间借贷规模约有20亿元,其中以柳编业和造船业著称的三河尖乡,民间借贷规模常年在2亿元左右,有效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助推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县现有人口73.6万人,耕地面积129.15万亩,200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79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7亿元,财政总支出9.89亿元,其中用于农村投入的5.4亿元,占总支出的54.6%;现有各类金融单位7家,涉农金融机构有4家(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亿元,各项贷款24.7亿元,存贷比40.19%,涉农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贷款7.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1.1%。

**县、**县的农村资金投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情况在全市具有代表性。08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财政总支出119.5亿元,其中用于农村投入的46.4亿元,占总支出的38.8%;现有各类金融单位19家,涉农金融机构有15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28亿元,各项贷款350亿元,存贷比55.7%,涉农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贷款25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72%。

二、两县在农村资金投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中取得的经验和做法

**县、**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三农"工作,积极投入资金建设新农村,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缓解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做出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一是大力加强了农村资金投入。08年两县区财政共投入各类支农支出13.8亿元,占两县财政总支出的52%;同时采取财政贴息、民办公助、担保贷款等方式,引导带动大量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农村,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县大力培育了发展投资公司、天骄村镇银行、金鼎投资担保中心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并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制,成立了农村合作银行。三是大力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机制。支持农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简化信贷程序,缩短贷款时间,采取多户联保、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等金融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是两县活跃的民间资本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民间借贷已经成为农村融资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市存在农村金融体系基础薄弱,金融环境和信用环境差,农村社

会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难以解决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上、体制上、社会上、金融体系内部等等方面,可以说是长期城乡经济二元化发展所形成,是农村经济长期支援城镇建设的结果,只有客观全面的分析当前农村存在的金融问题,才能深入了解我市新农村建设特区的资金供需矛盾。

1、政府财政对农村投入不足,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一是地方财政对农村

投入能力差,上级财政对农村投入散,对农村经济促进作用小。从94年分税制实施以来,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不明晰,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严重不对称,造成地方各级财政都比较困难,可用财力少,对三农的投入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我市地方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主要集中于涉农部门经费和中央惠农支农项目的配套上,仅仅这些,便使地方财政捉襟见肘,难以维持。上级财政支农资金主要集中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教育、医疗、文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等各个方面,呈现分、散、小等特点,对农村的产业支持和经济拉动能力较小。二是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新农村建设特区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拉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是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区域内各种资源、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有力手段。但由于当前地方财政困难,能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财政贴息、担保等政策性手段资金量较小,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不能充分引导县区内农村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三是行政成本高。财政支农支出总额虽多,但多为对农民补贴性质资金,小而散,发放成本非常高。如08年全市财政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就有16项15亿元之多,范围涉及全市六百多万农民,基层财政所需要将这些补贴逐项、逐人、逐户登记审核发放,工作量巨大,行政成本很高。四是政府对农村融资缺乏系统支持,保障措施不到位。政府对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维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金融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建设等各方面支持力度不够,金融机构下乡缺乏有效保障。

2、金融机构存贷比较低,涉农贷款少。08年,两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合计167亿元,

贷款余额合计61亿元,存款与贷款差额106亿元,存贷比为36.5%。在贷款中,两县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合计26.6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43.8%,其中农村信用社发放涉农贷款24.1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90.6%。对农村投放贷款的主体是农村信用社,其他金融机构对农村涉农贷款很少。存贷比较低说明两现有大量资金被调拨到县区外或沉淀、滞留,一定程度造成信贷投放不足,致使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目前我市农村急需资金进行建设发展,但大量资金被抽离农村,造成农村资金需求矛盾。**县良种猪养猪场老板尹前国,在得到银行许可贷款后扩建养猪场,随后遭遇银行紧缩银根,贷款没有了,养猪场却建成了,造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

3、农村金融环境差,金融服务方式单一,不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金融服务要求。

涉农金融机构少,网点不健全,放贷规模小,金融产品少,贷款门槛高,中介收费高等因素造成农民及涉农企业贷款难。一是对农村融资的金融机构少,网点少。目前我市各金融机构面向农村的仅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发行、天骄村镇银行、邮政储蓄等少数几家。同时金融机构在农村网点不健全,金融服务不到位。08年**县农村金融机构25家,平均每个乡镇1.2个网点,且服务功能单一,多为"存、汇、贷"三样业务,全县农村无一台ATM机,无法开展其他金融服务。二是放贷规模小,时间长。**县农村信用社由于贷款授信额度上收,乡镇信用社授信额度仅为一万元,超额部分需层层报批,贷款时间较长。**县申林茶叶公司在三四月份收购茶叶时申请流资贷款,等贷款批下已经超过三个月,早已过了茶叶收购季节。三是贷款门槛高,利率高。农行对农民小额贷款需要多人联保,邮政储蓄贷款需用未到期定期存单抵押,农村信用社贷款审批权限被上收,超权限需报省联社批准。除款难贷外,利率也很高。08年**县农村信用社大部分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0%利率,个别贷款上浮130%,1-3年贷款利率达到13.5%。四是贷款相关环节费用高。办理质押贷款时涉及的各部门及中介评估机构手续繁杂,收费较高,甚至相当于贷款利息,中长期贷款重复缴纳评估费用,更是加大了涉农企业的负担。

4、农村信用环境差,金融机构放贷存在困难。一是担保体系不健全,农村担保抵押难。

目前银行认可的农业贷款抵押物较少,仅有土地、房产、机器设备等有限几种,且抵押率较低,土地是50%左右,机器设备60%左右,商用住房70%左右,实际执行时更低,由于涉农企业可用抵押物较少,而且县区内担保公司较少或者没有,造成涉农企业贷款办理困难。二是农村信用环境欠佳,农业贷款风险较大。取消农业税后,原乡镇、村组举借的贷款难以偿还,有的贷款主体甚至发生了变化,无处还贷,金融机构历史呆账较多;另一方面,农业金融机构在依法收贷后执行难,存在"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房贷的积极性。三是涉农企业及农业合作社财务不健全,管理不正规,不符合金融部门信贷要求。调研发现,大部分涉农企业没有建立现代化企业正规经营管理和财务制度,往往实施家族式管理,财务上是"一支笔、一个本、流水账",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其信用等级的评估和贷款的发放。四是农村土地、林业、基础设施等农业生产资料产权不明晰,金融机构难以实施金融创新。五是信息沟通不畅,缺乏融资平台。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平台。调研时许多银行表示,愿意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但是找不到号的贷款项目。企业有好的项目却找不到贷款的银行,政府为企业融资也很困难。

5、天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尙存在困难。**县天骄村镇银行是我市

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8年**县引进鄂尔多斯东胜农村商业银行为主要发起人成立了天骄村镇银行,8月2日挂牌后,到12月底存款余额达10034万元,贷款余额2293万元,年底盈余241万元,天骄村镇银行自身的到了发展,也有利的支持了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但天骄村镇银行年底存款余额1亿元中有5000万元是发起人企业存款,存在捧场现象,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知名度不高,存贷面窄,市场占有率低,涉农贷款少等问题,仍需要政府及金融部门帮助其打开局面,形成良性发展。

6、民间借贷资本尚未合法化,地下运作,融资风险高。**县民间闲置资本较多,民

间借贷行为也较多,规模巨大,但因没有合法地位,缺乏现代金融经营管理制度,造成借贷双方融资风险很高,同时由于缺乏政府和金融监督部门监督管理,容易造成非法集资等金融风险。

四、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特区的资金筹集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政府财政、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正确

统筹三者关系,结合新农村建设特区的总体规划,开源节流,良性发展,资源集中,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特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探索、实践的课题。

1、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开辟源头,加强新农村建设特区金融工作的领导。

我市各级地方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特区的规划者、领导者和建设者,要做好新农村特

区建设的资金筹集工作,必须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搭建好新农村特区金融发展框架。一是积极争取特区政策,特事特办。作为新农村建设特区试点,特区建设应该有特殊的财政政策、特殊的税收政策、特殊的金融政策,鼓励尝试,加强监管事权下放,特事特办。如: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应积极的向中央、省争取特殊的财税政策,加大地方财政分成比例,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在金融管理方面应该争取特区试点,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大力开发农村金融市场。在民间资本管理方面要大力搭建民间融资平台,支持帮助民间资本在农村发展成村镇银行等正式或非正式的金融机构。二是努力开辟新农村建设资金筹集源头。当前我市财政的实力和新农村建设特区发展的财政资金需求有很大差距,开辟新农村建设资金筹集源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可以考虑的手段有:发行地方新农村建设特区债券、发行地方新农村建设特区、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体成立新农村建设特区资金或基金(基金的成立需报国务院审批)、设立农村合作资金试点、鼓励上市公司、中小企业集合发行公司债券、集合债券等等。三是加强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工作的领导。地方政府不能停留在为企业解决一事一时的位置上,应该认真加强对农村金融工作的领导,探索搭建地方金融发展框架,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融资框架,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四是加强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环境的营造。金融机构是企业,追求利润防范风险是其根本所在,只有为金融机构营造了狼嚎的投资环境,才能有利于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地方政府可以努力做到的有几个方面:(1)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逐步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和补偿机制。由于农村信用环境缺失和农村贷款有效抵押物的缺乏致使金融机构不敢贷款给农民,但我们应该相信绝大部分农民是讲信用的,各级政府可以组织农民以"多户联保"、"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取得信用贷款,也可以建立小额贷款担保等涉农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同时也可以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金,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当补偿,建立涉农贷款补偿机制。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重视和支持农村金融部门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工作,提高其有限资金的流动性,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要严厉打击逃废债务现象,在保护银行债券、防止逃废银行债务、处置抵贷资产、合法有序进行破产清算等方面合法维护金融机构利益,逐步建设形成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2)出台农村金融税收减免及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可以采取的手段有:对涉农金融机构实施免征或减征营业税,放宽金融机构办理涉农业务条件,减免相关收费,成立涉农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为农民取得小额贷款提供担保,提供涉农贷款财政贴息等。(3)帮助辖区内涉农企业规范管理,搭建融资平台。按照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帮助企业规范管理,严格财务管理,明晰企业所属财务的产权,方便银行对其信用评定及贷款办理。同时应加强银行、企业、政府之间信息交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搭建融资平台,为涉农企业获取贷款提供方便。(4)明确农业生产资料产权,帮助农民和涉农企业申请抵押贷款。当前金融政策放宽了农业生产资料抵押贷款的范围,但农业生产资料产权不明在农村依然是普通存在,各级政府要帮助农民进行产权认定,明确划分土地、林权、农村基础设施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产权所属,方便农民获取抵押贷款。(5)清理整顿中介组织乱收费现象,简化职能部门贷款审核程序。对抵押贷款办理所需中介组织进行清理,减免收费或降低收费标准,采取办法避免重复收费。职能部门进行涉农贷款审核要实施一站式服务,简化办理流程,明确办结时间,最大程度方便涉农企业及农民办理抵押手续。(6)帮助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化组织鼓励同类中小企业进行横向联合。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在生产经营和金融融资等各方面较单个农民有很大优势,将同类中小企业横向联合或合并成为中等资质企业,在银行信贷上也较单个企业有更高的资信程度,既扩大了生产和发展,又方便了银行信贷,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五是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宏观调控作用,大力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政府财政资金是各级政府特区建设的指挥棒,新农村建设特区资金投入及资源配置,只有在政府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与调控下才能发挥最大效益。(1)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实现资源配置职能。充分使用财政担保、财政贴息、政策性保险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调节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在农村的资源配置,集中用于县区农业产业规划布局,有效促进县区内农业优势产业发展。(2)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在现行体制下,可按照以县区为平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统筹规划、形成合力模式来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使之服务于各县区新农村建设特区的整体规划。但支农惠农资金整合涉及部门多,政策要求强,需要党委政府大力推动。

2、各级金融部门应该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农村金融市场是一块尚未得到合理有效开发的巨大市场,在当前党中央、国务院、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放开金融管制,鼓励进入开发的情况下,是各个金融机构的一次巨大机遇,先行进入便会取得主动,占有份额。各级金融部门应该抓住机遇,争取政策,采取措施,积极行动,进一步增强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一是抓紧制定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当前党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抓紧制定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这为我市新农村特区发展带来了有利机遇。2009年元月份,全市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就达到了50多亿元,如果按照政策操作,全年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特区注入资金100亿元应该没有问题。金融部门应按照中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积极行动起来,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特区发展提供金融帮助。二是积极实施信贷创新,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出台的《国九条》、《金融三十条》和《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提出了明确意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对此提出了要求,我市金融部门应该抓住机遇,多争取政策,认真开展试点,积极在农村实施信贷创新,大力开展小额涉农贷款等新金融业务,努力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大对农村金融网点和金融服务的建设。当前我市农村金融网点比较全面的仅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两家,全面开展对农民信贷的仅有农村信用社。各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农村金融网点的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信用卡服务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从另一方面说,如果金融网点遍布乡镇,每个农民都能有一张银行卡或储蓄卡,每年我市15亿以上的对农民直接补贴资金就可以通过银行网络发放,既方便了农民,减少了政府发放成本,又为涉农银行增加了稳定的储蓄业务。四是积极发展"三农"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保险公司开展水稻保险、小麦保险、生猪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等农业保险和农村小额保险;积极发挥保险公司投资和融资功能,以债权形式投资购买地方债券、公司债券,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养老、农村医疗等方面建设;充分发挥保单借款和质押贷款功能,与银行信贷结合起来,为信贷抵押物提供财产保险,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保证保险,为申请小额贷款的农民提供定期寿险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分散商业贷款机构的贷款风险,帮助农民更容易获得小额贷款,拓宽农民融资渠道。

3、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一是积极引进资金成立村镇银行。目前我市各县区农村民间资本和返乡资本较多,

各县区可以参照**经验,积极引进外资或帮助民间资本成立村镇银行,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打开局面、发展壮大。二是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业合作银行进程,增强农村信用社活力。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业合作银行后具有更大的金融活力和信贷能力,由于农村信用社是目前我市农村融资的主力军,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加快改制进程,充实资本金,防范金融风险。三是成立各种形式的担保公司,为中小涉农企业提供贷款担保。08年**县金鼎投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融资9863万元,引导企业投入生产经营资金3亿多元,企业实现利润3000余万元。四是放宽农村市场准入政策,允许各类商业银行进入农村市场。积极向金融监管部门争取市场准入政策,允许够条件、有意愿的各类商业银行(如信阳市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在农村设立金融网点,开展涉农金融服务,实施平等竞争,充分发挥地方银行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4、帮助有组织的民间借贷在法律框架下开展金融服务

从在两县的调研中可以发现民间资本在农村金融领域非常活跃,民间借贷在农村长

期存在。当前政策余金融环境已经允许民间资金组织及民间借贷行为在法律框架下开支金融服务。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应该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并逐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帮助其发展成为正式或准正是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壮大农村金融市场,形成良性竞争,另一方面可以将地下运行的民间融资浮出水面,规范化运行,防范金融风险。

5、尝试成立土地流转机构和流转平台,实施土地金融化经营

金融机构范文篇3

一、地方财政注入资金,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

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均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建议地方财政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切块,或选择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向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适度注资。但是,由于财政关注的目标较多,财力受到很大限制,因此,由地方财政定期、大量地向中小金融机构补充资本金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在转轨经济条件下,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即便财政状况好转也将难以满足增加资本金的巨大需求;同时,还不能因财政参与而改变中小金融机构性质,因此地方财政注资也只能是救急式的“蜻蜓点水”。

二、扩充法人股份,改善股本构成

增资扩股,改善构成,需要中小金融机构在积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扩大社会法人入股、内部职工入股等多种渠道参股,完善募集股金方式和资本管理办法。据调查统计,当前中小金融机构的股本金结构中,个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扩充速度和占比迅速提高,而法人注资却寥寥无几。从改善中小金融机构股本构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角度,中小金融机构应当积极面向企业法人,核定限额或比例,扩充法人股份。结合目前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一大批中小企业尤其是个体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城乡居民金融资产也在不断增加,一方面其资本积累需要新的投资领域,追求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企业规模扩张和发展需要完善的和优先的金融服务;同时,根据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趋势,法人组织向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既有政策规定的优先支持,也有其内原性的扩张动力,因此,要积极引导大企业集团、民营企业入股中小金融机构,应鼓励提倡按市场化原则进行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联合,从而增加资本实力,改善资本结构,建立起正常的资本金补充机制,为中小金融机构转换机制,按基本准则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发展平台。

三、税前核销不良贷款,提高利润留成

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内部挖潜,提高财务效益,从利润中留存积累,通过法定程序转作资本金。留存利润是西方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增长的最主要来源。但这必须以拥有较高的利润率为前提,因而它具有资本积累速度慢的明显缺陷。多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中小金融机构形成的经营包袱过于沉重,至今难以消化。与此同时,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也已成为制约中小金融机构利润率提高的严重障碍。因此,从审慎监管角度考虑,政府有必要以法规形式规定,若当年的资本充足率未达到8%,那么,一是给予优惠的税负政策,即以税前利润分期弥补收回无望贷款和累计亏损,至少核定一定限额或比例;二是其税后利润扣除必要提取外,将股东权益部分留作补充资本金,随着中小金融机构新增资产效益的提高,通过新增利润和新增股东权益留作补充资本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四、足额提取准备金,扩增附属资本

在我国,作为附属资本的呆坏账准备金没有分一般、专项和特别三个层次。目前按贷款余额一定比例计提的呆坏账准备金,实质上直接用于核销呆坏账,这种呆坏账准备金严格意义上说,起的只是专项准备金作用;按贷款余额1%计提的呆账专项准备金,事实上也属于与单项资产和某类资产贬值相关的呆账准备金。上述两类准备金均不属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一般准备金,故不应纳入附属资本。其实,按现行呆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即使不断提高准备金计提的基数和比例,相对大量的呆坏账而言也仍不能满足冲销需求。因此,从稳健经营、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建议改变现行呆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提取能够计入附属资本的一般呆账准备金,以用于中小金融机构弥补未来的不确定损失,真实地反映附属资本和资本充足率水平。同时建议按贷款质量的分类结果逐年提取不同类型的专项准备金,作为银行用于弥补不良贷款损失的直接准备。五、拓宽募集渠道,从股票市场筹集资本金

在我国,从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看,资产总额小、资产质量优、发展速度快的中小金融机构,在其他增补资本金渠道有限的情况下,上市筹资以壮大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显然是目前行之有效的选择。这种方式可以使中小金融机构降低负债率、提高信誉、增强借款能力,同时降低借款成本,并且通过发行股票期间的宣传,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知名度,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也可以进一步加快改革,规范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由于巴塞尔协议规定附属资本在总资本构成中所占比例不能超过50%,如果中小金融机构具有多余的附属资本,增加一个单位的核心资本,就等于增加两个单位的总资本,因而通过发行股票来提高资本充足率其效果更加明显。上市融资也应是目前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扩大资本规模,筹集、增补资本金的基本途径之一。

六、完善会计核算制度,返还营业税充实资本金

目前金融业营业税率已由2000年的8%降为5%,但相对国际通行水准而言,我国金融业营业税率仍然偏高,权责发生制下虚收的应收利息缴纳营业税,导致银行虚收实支数额巨大。一方面,造成表内应收利息越来越大,过高的营业税率使银行垫款交税的资金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虚收的应收利息日后实际上能够收回的比例很低,形成事实上的银行垫付税金。在大幅度降低营业税率的同时,必须调整税基,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针对目前营业税的税基要素设置不合理以及存在重复计征的问题,应允许中小金融机构将应收利息高于实收利息部分,用于冲减次年营业收入,允许中小金融机构将代收邮电费、凭证手续费等费用直接冲减相关费用支出。

金融机构范文篇4

我国金融机构实施道德会计报告的现状

1、金融机构受托责任缺乏,没有社会会计理念,对道德会计的认识不足。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垄断性,缺乏激烈的竞争环境,长期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受托责任意识淡薄,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缺失,使得金融机构在日常的经常活动中过分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表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很难有效解决,金融机构由于自身的原因不愿为此担当责任。但是中小企业由于承担着重大责任的社会责任,尤其提供了我国大部分的就业岗位,同时其创造了大部分的社会财富。中小企业的兴衰不仅关系到这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社会的安宁与否。但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对此没有主动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这个问题,许多中小企业因此面临着生存的危机。2、金融机构缺乏公民意识,没有对相关利益者的关注。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环境和支持。因此,金融机构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这些相关利益者包括员工、顾客、社区、政府和供应商。我国金融机构目前对于相关利益者的关注程度较弱,甚至侵犯了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如金融机构过分强调效益,而没有思考公平性,管理层和员工间的收入悬殊,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员工的积极。对员工过分强调金融机构利益,而忽视了对员工自身利益的维护。这些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应该通过道德会计报告进行管理,关注他们的利益,避免利益冲突造成对金融机构的伤害。3、道德会计没有广泛为社会所接受,缺乏社会基础。道德会计是新兴的事物,没有广泛地为社会所认知。由于道德具有虚幻的特点,无法进行标准的规范计量。另外,由于道德会计报告反映了金融机构真实而全面的经营情况,其中不愿为社会所获悉的相关信息也必须披露,使得金融机构变得更加透明,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会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所以,道德会计报告缺乏金融机构广泛接受的基础,认同度不高。相关利益者也缺乏对道德会计的认识,没有对金融机构提出编制道德会计报告的意愿,所以其社会基础薄弱。4、管理理念落后,管理者不愿意接受社会相关利益者的监督,没有相应的法律基础,缺乏对创新和变革的偏好。道德会计报告要求根据会计财务报告披露的原则,遵循公开性、包容性、外部核实性和持续提高等原则,这样使得金融机构的大量信息必须公开。由于金融机构的管理观念的落后和个人利益的考虑,管理者不愿意接受社会的监督,所以道德会计报告的实施和公布实施较难。另外,对于道德会计报告的实施是据于自愿的原则,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缺乏实施的法律基础,所以道德会计报告的实施在目前较难推进。5、金融机构缺乏明确、真实和公正的编制道德会计报表的基础,同是也缺乏统计检验及其他审计方法。金融机构由于信息的不对策,以及道德的虚幻性和不易计量的特性,无法通过正常的会计和统计手段对此进行计量分析,缺乏建立相应评价指标的能力。同时,由于金融机构的道德会计开始实施阶段没有参照对象和数据,无法进行横向和综向的比较,也缺乏相应的统计检验和其他的审计方法。据于现实情况,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编制会计道德报告缺乏良好的基础和参照标准。6、没有相应的推动道德会计报告实施的机构道德会计由于是根据各金融机构自愿的原则进行,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所以道德会计报告的实行缺乏相应的机构推动。7、缺乏良好的经济环境。在健康的经济环境中,相关各方的力量活动,道德会计过程就越有效。因为利益各方会采取措施积极关注金融机构的社会业绩。我国目前金融机构所处的经济环境缺乏公平、公正和透明的制度,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管理受到各方的干涉和影响。编制道德会计报告的准确度因此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难以遵循公开、公正和透明的原则实施,道德报告的质量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我国金融机构道德会计报告的编制

1、编制原则编制道德会计报告须遵循包容性、可比性、完整性、发展性、管理政策与系统、披露、外部核实和持续提高等原则。2、相关利益者的确立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员工的积极性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所以,在编制道德会计报告的时候首先要关注员工的利益,将员工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企业的持续发展。顾客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稳定忠诚的客户是企业生存的基础,金融只有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才能维持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社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值得关注的,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业的竞争将不断增加,如何维系同社区的关系是金融机构思考的问题,社区的发展是金融机构发展的保证。金融机构同社区的关系不仅表现在能够保持各方面的关系,同时在良好的社区环境中可以为金融机构创造丰盈的利润。期不远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机构在自身创设金融产品的同时,也为其他金融机构销售产品。如,银行网点作为金融服务的终端,不仅自身提供各种银行的服务,而且也为保险、基金和信托等其他行业的产品提供销售渠道,所以金融机构在编制道德会计报告时必须考虑供应商的利益。金融机构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必须考虑各方的利益,保持自身利益的平衡发展,所以在编制道德会计报告时就要全面系统地维护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保证各方利益的协调发展。3、确立道德会计的内容道德会计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产品与营销、内部政策与运营、与供应商和特许经销商关系、慈善事业、表明立场、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向社会展示其社会价值。4、设计业绩指标设计(1)人力资源首先必须关注人力资源,因为它是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员工队伍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和生存,没有一支忠诚的员工队伍,任何良好的企业发展战略无从实施,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在人力指标的设计中,工资差别是要特别对待,如果差别过大会严重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妨碍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建立机会均等的相关统计,保证金融机构内部的公平竞争,使金融机构充满活力。(2)健康和工作安全关注员工的身体,加强员工的健康管理,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认同感。对于员工的病假和缺勤率、事故与意外率等,要作为公司的指标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3)顾客投诉与调查顾客的满意度是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投诉率反映了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并且直接关系到客户利益。所以,作为重要的指标在道德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同时将其结果应向相关利益者公布,表明金融机构对客户利益的重视。(4)公平交易金融机构的交易由于其受托责任,而且在交易中往往处于强势的地位,所以在交易中,金融机构要严守公平交易的原则。在该指标中实事求是地披露公平交易的比例和定价结构,对于不公平的交易要加以改进。(5)股利、股价的波动对于股东来说,金融机构股价是最重要的指标。通过股价可以反映出其经营状况和业绩,反映出社会对其未来的预期。良好的业绩不仅是对股东的回报,也是对社会的贡献。所以,股价和股利的指标在道德会计报告中摆在重要的地位。(6)参与服务社区服务和慈善活动金融机构参与社区服务,将自身作为社区的重要成员,可以向社区展示自身的价值,得到社区成员的认同。积极参加慈善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通过这些可以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

金融机构范文篇5

一、政府和部门重视,网点建设成效明显

在市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全市零金融机构乡镇网点建设工作从2009年开始起步。各县、乡(镇)都十分重视零金融机构乡镇网点的建设工作,专门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在办公用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了专门的办公地点,给予了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将金融网点建设作为政治任务,把此项工作作为支农惠农的民心工程,不计报酬、不计成本地抓紧抓实。

通过各级政府和农信社、邮储银行一年多的努力,全市41个“零金融机构乡镇”全部建设了金融网点或便民服务点。其中农信社建成固定网点18个,便民服务点23个,邮储银行建成固定网点8个,两家金融机构共建成网点49个,都全部投入运营,成效明显。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农户信用评级、建立农户信用档案、贷款证发放、金融知识的宣传等工作,推动了农村金融环境建设。截止2012年6月30日,农信社在新建的41各金融网点存款38735万元,贷款29763万元,累计向农户发放贷款31695万元,办理存款201265万元,取款196255万元;邮储银行新建8个网点共办理存款19245万元,取款23808万元,存款6474万元,向农户发放贷款2251万元。

二、网点运转良好,深受群众欢迎

目前49各乡镇金融网点运营情况良好。固定网点每个点都有3各专职人员长期在岗,并且不分节假日全天候为群众服务,业务量大时中午都不休息,便民服务点事先预告,每星期安排专人到点上上服务两天,从不间断。“零金融机构乡镇”网点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户存款难、取款难的问题,同时配合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乡、镇部门工资、农村低保金、代收税款、电费通讯费等业务,极大方便了群众,深受群众欢迎,在保障农民的资金和人生安全、吸收农户闲散资金、提供小额贷款发展生产、服务“三农”、新农村建设、净化农村金融环境和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零金融机构乡镇”网点的建设,提升了人民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农民群众从中感受到人民政府是在真正为人民办好事实事,通过网点建设,政府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在增强。

“零金融机构乡镇”网点的建设,提升了群众的素质。农村金融网点在运营中,开展了“农户信用评级授信”工作,建立农户信用档案,作为发放信用贷款和享受其他待遇的依据,此举从外部促进了农户的“守信”意识,这对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和提升农民素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零金融机构乡镇”网点的建设,提升了行政效能。在建设农村金融网点的工作中,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相互支持,狠抓落实,不计得失、不计成本,把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使“零金融机构”网点建设能按照市政府确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三、资金缺口较大,网点生存困难

虽然当前乡镇金融网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资金缺口较大,满足不了农民群众的贷款需求。资金缺口较大是阻碍乡镇金融网点运营的主要困难和共性问题。由于金融机构自负盈亏和金融业务本身的特点,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存款,才能派生出贷款。然而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村民间存款量小,贷款需求量大,贷款满足不了农民群众的发展需求。据统计和测算,新建的乡镇金融网点将增加15亿元的贷款需求,乡镇金融机构的资金量严重不足。一些乡镇辖区内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在市中心城区开户,不愿将资金存入乡镇金融机构,乡镇金融机构又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资金组织困难和存贷款比例失衡的问题尤为明显。

二是经营亏损。新建乡镇金融网点投入较大,运营成本较高,收益较小,导致大部分乡镇金融网点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网点生存困难。其中农信社乡镇经营网点亏损较为严重,新建的网点中55%出现亏损。根据测算,截止2012年6月30日,农信社各乡镇经营网点亏损额高达1688.17万元,如按达到盈亏平衡点需要最短5年时间来测算的话,亏损总额将达到32154万元。由于建设零乡镇金融网点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三农”,农信社和邮储银行从讲政治的高度坚持亏损经营。但是如果长期亏损,必将导致金融企业撤回乡镇金融网点,再次出现“建了又撤”的情况,建设乡镇金融网点的初衷和目的就达不到。

三是现金安全存在隐患。由于乡镇金融网点距离市中心城区较远,一些乡镇道路交通条件不好,部分路段偏僻,给现金运输带来安全隐患;另外,各个乡镇金融网点没有配备必要的枪械等安保硬件,现金保管也存在风险。

四、便民服务点满足不了群众需求。部分乡镇只设立有金融便民服务点,一周只在固定的一天或两天时间开展业务,往往出现排长队取款的现象,便民服务点已经不能满足群众需求,需要建成固定网点才能解决问题。但是土地协调难、固定网点审批难的问题制约了便民服务点建设成固定网点。

五、农民缺乏应有的金融意识。为了农民存取款方便,农信社和邮储银行都免费向农户发放了银行卡,但是很多农民不会使用和不愿意使用,导致出现大部分未启用的“睡眠卡”,不仅银行卡的作用不能发挥,而且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成本。就农信社来说,仅仅发卡一项,成本就达到1000万元。

六、存在贷款风险。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采用“农户信用评级授信”方式,向农户发放信用贷款,没有不动产担保,难免会出现贷款回收难的问题,如果农户拖延还款或不还款,将出现贷款风险。

七、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不规范,影响了正常金融秩序,也制约乡镇金融机构建设和发展。

视察组认为,要让乡镇金融机构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金融支持的作用,只有从根本上帮助解决乡镇金融机构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们才有能力为“三农”工作提供服务和支持。

四、强化扶持措施,确保网点持续发展

如何更进一步建设好、运行好、发挥好乡镇金融网点的作用,关键在于加大对乡镇金融网点建设运营工作的支持。视察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

一是采取行政措施,提高乡镇金融网点的资金组织能力,解决资金缺口问题。由于乡镇金融网点直接面向农村群众、直接为“三农”服务,建议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角度,采取行政措施,要求将部分涉农支农资金存入乡镇金融网点。同时要求乡镇辖区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将基本账户和工资业务在当地农村金融网点办理,提高他们的存款总量,解决资金组织困难的问题。

二是适当延长对新增乡镇金融网点的补贴期限,实实在在将财政补贴落实到位,解决亏损经营的问题。

三是协调银行监管部门,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加快便民服务点建设成固定网点审批步伐,结合我市农村实际情况设定相应的监管指标,向上争取适当放宽监管要求,给予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建设运营的必要政策支持,扶持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四是帮助协调解决土地、房产产权办理等困难,使便民服务点尽快建设成固定网点,解决农民群众的存取款需求。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农村基本金融知识,引导农民学会使用“银行卡”存取款,保障农民的资金和人生安全。

六是建立“三农”贷款补偿机制,由市县乡三级按比例出资建立风险基金,规避金融风险。

七是将乡镇支持和配合当地金融机构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提高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是协调公安部门给予安保支持,提高乡镇金融网点自生安全防范能力,保证现金运输和保管安全。

金融机构范文篇6

【关键词】金融机构;绩效评价;比较;平衡记分卡

引言

作为金融机构,无论商业银行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都需要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是为了实现金融机构的目标,然而金融机构总目标对于金融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职能部门的具体人员而言,并不都是清晰可见的。金融机构内部需要一套把每个员工的行为都引向金融机构总目标的系统,而绩效评价系统恰恰可以通过衡量的内容在事前引导员工的行为;通过衡量的结果(同时配以奖惩激励制度)在事后促使员工改进自己的行为,从而在“下一轮”工作中表现得更加符合金融机构的目标。因此,绩效评价系统是实现金融机构目标管理控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金融机构作为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特殊企业,是面向广大社会大众的“准公共部门”,其经营的好坏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或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使得对金融机构绩效评价的评价内容跟其他企业有所不同。就拿银行来说,如果有一套好的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采取适当的对策,那么,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就不会如此的旷日持久,也不会带来如此大的影响。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养老保险、人寿保险等,这些保险业务的好坏也涉及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本文选择较为典型的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优劣,并着重分析我国金融机构业绩评价体系应该改革的方向,希望能够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战略目标的金融机构业绩评价体系有所帮助和启迪。

一、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是重要的金融机构,这已经是经济理论界的一种共识。如新古典综合派代表萨缪尔森认为:“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很像别的企业,它们被组织起来是为了它们的所有者赚钱。一个商业银行就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企业,它为顾客提供某种劳务而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顾客那里接受报酬费。”新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对金融中介机构的界定是:“这是一些介于有额外资金的储蓄和需要资金的借款者之间的企业,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集团是银行……”可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商业银行本质上是企业。从法律角度看,商业银行是依据《公司法》设立的企业法人。既然商业银行是法人企业,那么企业的财务效益目标就是绩效评价的核心。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的评价体系各有特色,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以专项业务为考核对象的评价体系;另一类是以经营机构为考核对象的评价体系。下面笔者就这两种评价体系分别介绍典型的评价方法。

(一)以专项业务为考核对象的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中国工商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典型代表,它的评价系统以专项业务为考核对象。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为进一步推动全行各专项经营计划的完成,确保全行经营利润计划的实现,根据全行效益创造的推动因素设立专项业务业绩评价项目,具体体现在:维护存量市场、拓展增量市场、控制资产风险、激发组织活力、做大中间业务。具体的评价设计包括奖励项目设定及奖励费用预算安排两大类。奖励项目分为专项奖励(专项奖励、信贷资产质量、资金增值运作等)、市场拓展(贷款日均维护与拓展、存款日均维护与拓展等)、中间业务(工资业务、财险业务等)三类,并对每类项目详细确定目标金额和奖励费率。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认为专项业务业绩考评是分行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行行长经营绩效评价的补充,可以进一步促进各专业部室有效管理本专业业务的发展。因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把绩效评价的重点放在各项专业业务上,为每个具体业务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并以各行部(部门)为评价对象,由各行部(部门)负责将业绩评价奖励落实到直接有关人员。

(二)以经营机构为考核对象的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

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不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为健全经营机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各机构经营管理和创利水平,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充分调动各经营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水平,促进和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管理体制,真正做到奖优罚劣,首先把绩效考核的对象确定为开业一年以上的所有经营机构,制定了等级机构评定指标体系,机构等级的评定指标体系包括效益、规模、质量、资产(客户)结构、业务和安全等六个方面;然后对各方面具体指标确定权重、基本分、金额及其评价的计算模式;最后得出机构评定结果并与机构行长年薪挂钩。

二、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绩效评价

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其绩效评价管理方法是在平衡记分卡制度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一种比较新的制度。

美国会计专家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和戴维·诺顿创制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该卡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组成。之所以取名为“平衡记分卡”,是因为要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业绩等诸多方面。传统的绩效评估关注外部财务数据,已经快速地失去作用,不能为信息时代企业提供有效的规划工具。平衡记分卡首先在美国的众多企业得到实施,现在已经推广到全球很多国家的企业中。实施过平衡记分卡项目的中国企业的高级经理们谈及战略与绩效管理时,都非常称赞平衡记分卡对其实践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的绩效评价管理方法是在平衡记分卡制度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平衡记分卡的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方面贯穿于十个部门的绩效评价标准中。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对营销服务部、办公室组织、人力资源部、计划财务部、核保核赔部、客户服务组织部、营销业务部、培训组织部、团体业务部、银行业务部等十个部门分别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标准和具体的考核标准,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三、比较与分析

(一)传统绩效评价系统存在的不足

1.传统的业绩衡量系统建立在传统会计数据的基础上,以财务衡量为主

这些数据对有形资产的刻画淋漓尽致,但在对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而恰恰是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包括员工技能、员工干劲和灵活性、顾客忠诚度、专利权和商标权、专有技术、商誉等等)对当今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经营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传统业绩衡量系统注重企业内部,这在卖方市场情况下的确奏效,但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厂商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他们无法再狂傲自大,否则便会失去顾客

因此,在业绩衡量系统中,除了把视野投向内部经营过程外,还必须投向外部利益相关者,关注如何吸引顾客、如何令股东满意、如何获得政府的支持和赢得公众的好口碑。

3.传统的业绩衡量系统偏重于对过去活动结果的财务衡量,并针对这些结果作出某些战术性反馈,控制短期经营活动,以维持短期的财务成果

这导致公司急功近利,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在长期的价值创造方面,特别是在有助于企业成长的无形的知识、智力资产方面投资过少,甚至削减这方面的投资,以至于抑制了企业创造未来价值的能力。而今天的企业面临的是快速多变的经营环境,因此需要主动把握未来,努力提高未来绩效。换言之,企业必须主动制定长远战略,作出“前馈性”反应。因此,企业业绩衡量系统也应衡量未来业绩的驱动因素。

二)商业银行与新华人寿的比较

相比于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内容显得有些单薄,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

1.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中指标计分方法不够科学。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在定量计分中过于注重对专项业务的考核,而对系统性的、整体上的定量几乎没有考虑到;与之相反,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虽然从整个体系上进行考核,但没有注重到具体的业务。然而,我们知道,业务和整体的考核是不可分割的。

2.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未能有效结合。两家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中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是一种离散型的结合,未实现有机地融合,而只是不同层面的一种补充与被补充的松散结合关系。而定性指标处于对定量指标的补充位置,这就不能像新华人寿的平衡记分卡一样实现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有机结合。

(三)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系统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来,从银行长远发展考虑,我国商业银行对系统内部的经营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但随着经营环境变化和内部管理的深化,现行的评价体系也逐步暴露出一些不足。

1.评价定位模糊

目前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绩效评价存在定位不明确问题,集中表现为:对所属分支机构的业绩评价与所属分支机构负责人工作成绩的评价不分;内部评价与内部考核不分,导致评价侧重点与目的被扭曲,评价过程的主观成份增大,影响内部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

2.评价指标的设置游离于经营目标

(1)在指标的设置与权重的分布上未能真正实现“三性”的协调统一,往往顾此失彼;(2)过度重视短期财务结果,易助长一些分支机构管理者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投机行为,最终影响经营效益的持续增长;(3)缺乏对分支机构成长性与贡献度等经营性指标的衡量,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4)评价指标的设置过于僵化和趋同;(5)缺乏对当今竞争环境下非财务因素的反映和关注,更是目前评价体系的缺失。

3.评价的时效性有待改进

评价还基本停留在会计年度上,虽然部分行在办法中也强调了年度内不同期间的评价,但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仍属于重结果的“秋后算账”,对评价客体在经营过程中的导向性不强,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管理要求。

4.评价结果的失真现象普遍存在

内部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基本上来自于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报表,由于技术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数据失真现象并不鲜见,加之其他如人为操作的因素,评价结果的失真情况比较普遍。

(四)新华人寿存在的不足

在平衡记分卡的指导下,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会更为有效,也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以使企业达到理想的目标。相比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新华人寿的绩效考核系统较为完善,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定量指标方面缺乏发展性指标

金融机构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应该动静结合,多采用动态指标。财务绩效评价本身的不足之处就是对过去业绩的评价,采用发展性指标可以适当弥补这个缺陷。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趋势,有一定的规律。

2.对现金流量指标不够重视

新华人寿绩效考核系统的定量指标所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有关项目中,对现金流量表中有关现金流量的指标关注比较少。而投资者、债权人、雇员、顾客和经理对企业创造未来的现金流动能力具有共同的利益,金融机构用以实现其财务责任的是现金,而非收益。因此,评价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是经营绩效评价的基本目标之一。

结语

金融机构范文篇7

一、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意义及挑战

(一)积极意义

1.有利于打破银行市场垄断。我国建立温州金融试验区,有利于打破银行垄断,重构有序竞争的金融生态。一方面,温州金融改革可利用温州自身所拥有的强大的民间资本优势,通过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构建起与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金融体系;另一方面,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模式是未来国家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彻底打破金融领域垄断现象,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2.有利于民间金融理性成长。金融改革实验区第一次将原来处在灰色地带的民间资本活动合法地推向前台。由于思想观念、法律制度和市场等种种原因,过去民间借贷一直在地下进行,虽然对满足日益强烈的融资需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各种风险也同时显现,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国务院决定在温州设立试验区,就是让民间金融从地下走到阳光下,从野蛮生长到理性成长。通过建立民间融资备案制度,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为未来的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和技术文化产权交易,发展各类债权市场,实现小微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的对接,提供可能性。这次改革涉及到了民间融资,通过加快发展金融组织,依法引导民营企业发展股权投资以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为民间资本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3.有利于实体经济全面发展。这次金融改革的重大意义就在于,让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既解决了民间资金投资难的问题,更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民间借贷危机的制度根源,为温州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和制度保障。在实业层面,通过建立与温州中小企业发展匹配的金融机构,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在产权交易体系方面,则有助于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在温州催生全国最大的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文化等产权交易的场所。此外,此次改革还第一次形成了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由于将短期与中期政策结合起来,实现了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的有效结合,因而有利于推进我国整个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

1.警惕试点成为地方政府的扩权行为。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要注意防止在设立一些金融机构的同时,一些相关部门乘机升级、扩编、扩权,对金融改革事项进行管理。如果温州金融综合试验改革成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一场“扩权”的运动,无异于在改革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此外,温州金融改革必须与官员利益切割。

2.缺少利率的市场化或导致民间资本无法真正进入。这次温州改革试验有两大局限:一是未提出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试点;二是回避和删掉了本来已列入改革的利率市场化一项。实际上,这种仅放开准入,实现民间借贷从“地下暗流”到“地上活水”的身份转变,并不能改善民间金融的运作机制,也无法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如果不能通过利率市场化来促进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发展,改革也许还会造成新的扭曲,从而无法达到改革的真正目的。温州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利率市场化。如果利率市场化未实现,民营资本真正进入金融市场将遥遥无期。

3.存在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一是政府过度信用。目前温州金融改革对民间金融阳光化、合法化的安排有利于消除利益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值得肯定。但从促进金融市场有效性的角度看,这只是第一步。对银行业的开放如果仅仅停留在机构准入层面,而没有通过深化改革消除金融领域的逆向选择,促进风险的有效定价,不能消除社会及公众对政府信用的期待,就必然会导致更大程度的过度授信,并可能最终引发温州的金融乱象。二是高度垄断和限制。温州金融改革如果变成了仅仅是交易所的设立而并无实质性的金融改革,就等于是将原来只有几家银行可以从事的事情扩大了范围,只相当于进行二次分配。而实际上,金融改革的关键在于融资要服务于产业。现在最大的问题仍是高度垄断和限制。

二、我国台湾地区民间资金参与银行业的经验与教训

(一)我国台湾地区民间资金参与银行业的基本情况20世纪80年代,台湾出现超额贸易顺差和超额储蓄,新台币遭遇强大的升值压力,国际热钱不断流入。台湾外汇储备因此由1983年的100多亿美元增加到了1987年年底的767.5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和德国。为此台湾金融当局一方面发行大量基础货币以冲抵高额外汇储备,另一方面又收紧银根。这些举措导致资金供需失调,正规金融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当铺、地下钱庄、民间互助会、融资性租赁公司等地下金融则乘机泛滥。为了规范整个金融秩序,台湾金融当局不得不解除管制:1987年确定了商业银行开放政策,1989年修正了《银行法》,隔年又正式公布商业银行设立标准,并开始受理民营银行设立申请。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民营银行在台湾岛内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1991年,台湾“财政部”批准设立了16家民营银行,使得台湾本地民营银行的数量迅速超过了公营银行。随后,公营银行也通过释股逐步实现民营化。1998年1月,台湾省属彰化商业银行、华南商业银行、第一商业银行等三大商业银行相继宣布实现民营化释股,完成了公营银行的民营化改革。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台湾银行业从基本上政府所有转变为民营占主体。台湾商业银行从1990年的17家增加到2003年的52家,增长了近2倍,其中民营银行39家;民营银行资产规模市场占有率由8.89%上升为51.5%,公营银行则由53.68%减少为19.7%;民营银行贷款余额由1992年的4.8%增加到2002年的16.7%。

(二)我国台湾地区民间资金参与银行业的教训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台湾地区的金融体制基本上呈封闭状态,国有银行占绝对主导。在新台币遭遇强大升值压力、国际热钱源源不断流入、地下金融泛滥的背景下,台湾放开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但由于步伐过快,导致银行过度竞争,恶化了经营环境:利差大幅度缩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持续下降,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频频爆发本土性金融危机。

1.爆发本土性金融危机的表现(1)市场竞争无序。在相对有限的市场容量下,各银行采用各种手段招揽客户,不仅纷纷降低授信标准,而且对单一企业集中授信现象严重。如泛亚银行对安峰、禾丰、国扬实业、台中精机、东隆五金等企业的不良贷款合计超过71亿元(新台币,下同)。金融市场过度开放带来的市场无序竞争,造成银企关系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有序发展。1998年9月起,岛内发生多起企业财务危机,直接影响了银行资产业务。(2)盈利能力下降。台湾银行业的净值报酬率从1993年的14.5%下降到2001年的4.32%。亚洲金融危机后的1998—2000年,台湾本地银行业税前盈余分别降至1040亿、967亿和586亿元,环比分别下降23%、7%和39%。多家银行出现亏损,如彰化商业银行,2002年9月的累计亏损额达到了9.21亿元。(3)资产质量恶化。台湾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从1991年的不到1%上升到2002年3月的8.28%,基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更是高达18.5%。2001年6月底,台湾本地银行逾期贷款金额达9291亿元,比2000年末增加了2690亿元,增长41%。而据美国穆迪以及所罗门美邦证券等机构评测,台湾银行实际呆坏账率高于15%,总呆坏账金额可能高达600亿美元,占GDP的20%。(4)爆发区域性金融危机。1995年8月,台湾彰化四信爆发挤兑事件,殃及彰化及台中等地区信用合作社,造成台湾历史上最大的区域性银行危机;1999年3月,由信用合作社改制组建的板信银行又因海山集团债务问题出现挤兑。据台湾“中央银行”统计,2001年,台湾金融重建基金所处理的经营不善的基层金融机构多达36家,受托银行承受的资产负债缺口给付金额达771.53亿万元,涉及营业网点187个。

2.爆发本土性金融危机的成因(1)过度开放民营银行。台湾放开民营银行的最大教训就是开放过度、过快,超出经济实际发展阶段的需要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在相对有限的市场空间里形成恶性竞争,最终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损害。(2)只开放传统存贷业务。台湾开放民营银行时只开放传统存贷业务,结果使得银行间产生同质恶性竞争。台湾经验证明,开放的重点不应只局限于银行数量,更应当区分不同的金融服务对象及不同地域,判别其中是否存在金融业过度竞争,并以此作为是否增设银行的重要标准。(3)没有设计退出机制。台湾开放民营银行最重要的失误在于没有事先设计好退出机制。退出机制是金融监管的最终手段,如果金融市场只进不出,很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台湾中兴银行1998年出现问题,当时净值还有70亿元,但由于没能果断处理,拖至2003年时已亏空400多亿元;农会信用部在出现不良贷款达100亿元时,监管当局出于政治考虑未对其实行退出处理,结果3年后其不良贷款急剧上升至1500亿元。上述实践证明,对于问题严重的金融机构,如果不能及时勒令退出,只能让以后的退出成本越来越高,甚至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4)苛求股本的准入政策。台湾在审批民营银行时设置了100亿元的股本金门槛,但其作用并不大,没有起到限制申报数量的预期目的,反而加重了某些民营银行的财团经营色彩。实践证明,准入资金门槛应当与新设银行的业务种类、经营规模有关。在准入审核中应适度降低股本门槛,转而强化对申办银行业务团队的专业背景、业务范围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的审核,通过设置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贷款拨备比率和流动性指标,来加强对民营银行资本质量的监管。(5)片面追求股权分散。台湾在开放民营银行的时候规定,新银行的股权必须分散:20%的股份必须公开招募,股东人数必须在500人以上,单一股东所占的股份不得超过5%。根据台湾民营银行十多年的经营记录分析,很难说股权集中程度和银行的风险程度有直接关系;即使表面上股权非常分散,大股东仍然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来实质操控董事会。

(三)我国台湾地区民间资金参与银行业的经验

90年代后,随着金融市场及监管改革步伐加快,台湾民间金融无序混乱格局大为改善,较好地发挥了民间金融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

1.做好相关立法保障和制度安排。一是建立金融法规。1989年,大幅修改《银行法》,进一步明确了地下金融活动中“收受存款”的定义和范围,并加重处罚,将上限由原来的5年有期徒刑和25万元新台币升至7年有期徒刑和300万元新台币;2000年,再次修改《银行法》,放宽银行经营业务范围,提高经营效率,并出台《信托业法》,以促进金融业务多元化;2001年,颁布《票券金融管理法》,以促进货币市场健全发展;2002年通过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为金融机构筹资与投资人投资提供多样化渠道,使民间金融活动的市场空间日益缩小。二是增加金融机构种类及数量。1990年台湾“财政部”开始接受开设银行的申请,3年内批准了16家新银行,使岛内民营银行的数量迅速超过公营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数量也有不同程度增加。至2004年9月,岛内金融机构的总机构已达431家,分机构达5918家。此外,台当局还给予租赁公司、分期付款公司等金融周边机构以法律地位,并授权主管单位依法制定管理办法,予以有效管理监督。三是准许民间或金融机构投资设立财务公司,让其通过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商业本票、公司债等获取资金,然后对中小企业及个人办理贷款。四是大幅放宽设立各类金融分支机构的限制。五是放宽利率管制。1985年,废止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利率管理条例》,各银行可在“中央银行”核定的上下限内自行制定利率;1989年,颁布新的《银行法》,废除由“中央银行”核定上下限的规定,银行利率完全自由化。利率放开使正规金融机构可以运用利率杠杆与地下金融中介竞争,逐步取代原有官市和黑市的利率双轨制。

2.加强金融改革,放开部分限制。一是对公营银行实施民营化改造,提高其竞争能力。二是放宽对外商银行的业务限制,准其设立分支机构,以增加对本地银行的竞争压力,共同提高经营效率。三是恢复中小企业银行的标会业务,标会利率可高于银行放款利率,使标会纳入正轨。四是解除信托投资公司设立分公司的限制,将信托投资公司改制为信托银行。五是解除信用合作社设立分社的限制,由各信用合作社依其能力自行决定,其存款利率较一般银行高,并取消非社员存款限额的规定。六是允许“邮政储金”设置资金运用部门,办理放款与投资业务,促进其合理运用资金。七是修改上市股票定价办法,降低上市标准,鼓励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上市。八是对于货币市场,放宽票券金融公司的设立标准,促进竞争,增加货币市场的发行量及种类,鼓励小额投资的社会购买,增加货币市场的交易流动性。九是放宽当铺业当铺数量,允许当铺增加分铺数,扩大服务范围,增加资金来源,提高每人借款限额,放宽典当品种限制。

3.转型地下金融,使其成为地上合法金融。一是准许金钱借贷者登记,但规定其利率上限。不准公开吸收存款,不准暴力讨债。1999年4月2日,台湾“立法院”通过的《民法债编》首次以法律形式对于台湾民间盛行的合会(标会)活动做出了详细规范。二是准许各大企业成立信用互助会,制定管理办法,对组织、利率、额度、财会、人事、罚则等问题作一般性规范,使企业内员工存款及标会纳入管理。三是准许台湾岛内黄金自由买卖,条块仍不准出口,避免资金外流。金条可作银行借款,以加强对当铺业竞争的压力,促使当铺业贷款利率接近银行业贷款利率。

4.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包括加强追究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报表不实签证的责任;建立签证会计师许可制度,提高公司财务报表公信力;授权会计师监督公司业务及财务状况,借助会计师完善财务管理;建立公司资料公示制度,任何个人、企业均可通过电脑取得公司资料;逐步全面实施公司年度财务报表须经会计师签证等,以完善台湾的信用组织体系。

三、规范我国内地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的建议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任务已经明确,规范发展我国民间融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已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我国内地应借鉴我国台湾地区民间资金参与银行业的经验,规范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

1.做好相关立法保障和制度安排。2012年5月26日,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要鼓励各类投资者投资入股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实际工作中,不得单独针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设置限制条件或其他附加条件。但民间资本要真正进入银行业并站稳脚跟,将需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为此,需要相关配套制度出台。一是建议出台《民间借贷管理条例》。应将民间借贷纳入法制化轨道,纳入金融监管范围,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民间借贷的行为规范、监管方式和监管主体,为民间借贷构筑合法规范的活动平台。二是应建立民间金融风险控制制度。要稳妥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及金融机构破产清算制度建设,完善贷款担保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对民间金融的监管水平,加强对其风险动态监测管理。三是积极有序地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今年年初,人民银行召开工作会议,周小川行长表示,“目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会议精神继续积极推进”。2012年6月7日央行宣布降息,同时银行存款利率放开管制,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向上浮动1.1倍,贷款利率浮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向下限浮动0.8倍。此举被视为利率改革迈出的实质性第一步。今后,央行应该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开借贷利率管制,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和信贷风险的补偿能力,有效增强正规金融机构创新动力,消除融资双轨制,降低民间借贷风险,以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只有这样,国内金融业的管理能力才能提高,竞争机制才会完善,市场才能够真正走向专业化的竞争,民间资本进入后才能获得成长空间。

2.成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民营银行。一是针对我国具有的典型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在为民间借贷活动提供生存空间的过程中,既不要一味地把地下金融合法化,也不要一味地取缔地下金融活动,以避免影响民间融资活动已形成的长期独特的信用关系,中断其有效的信用链,导致不良后果。应综合考虑经济的实际发展阶段和金融监管能力,通过试点由点到面逐步有序开放,保留民间融资独特的信用链,利用循环于体制外的资金流补充传统金融功能,促进体制内金融改进效率。二是我国金融服务机构人均拥有数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且银行传统业务同质化严重,金融服务在许多专业领域,特别是在广大乡镇和中小企业层面上处于短缺状态。因此,在开放民营银行时,需要综合考虑业务类型、服务对象、地域分布等因素,优先考虑中小企业和那些最需要增加金融服务地区的需要。三是应当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前提下,设计好适合我国国情的民营银行的退出机制,按照市场规律让经营失败的银行退出,通过新陈代谢保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避免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四是针对我国民营资本先天的草根性——大多为家族式管理为主,且对绝对控制权有着近乎偏执的渴求,可以适当放宽我国民营银行的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转而将重点放在加强外部监管和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上,严控大股东关联贷款,不允许对大股东进行无担保授信,并且限定民营银行对同一法人担保授信总额占银行净值的比例。

3.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强化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一是继续加大对“三农”和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贯彻落实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的精神,鼓励增设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简化审批手续,优化业务流程,为小企业提供专业化且具针对性的服务;适度、有针对性地放松规模管控,对以“三农”和小企业贷款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城商行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准备金率,重点加大对“三农”、小企业、就业、消费、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入。二是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深化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做大、做强城商行、股份制银行,优化布局,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有效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活力,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三是建议地方政府以金融办方式逐步建立统一的准金融机构监管体系,将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投资公司等纳入监管,改变目前“重审批、轻监管”的局面,严禁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同时加大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确保区域经济金融稳定。

金融机构范文篇8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营销导入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银行完全处于卖方市场,虽然市场上有许多的金融机构,但服务内容大多一样,很难形成产品差异化,营悄对于银行而言相当陌生。后来,商业银行的市场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由于其它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储蓄业务领域展开了激励竞争,改变了原有银行业垄断格局。

一些有远见的银行逐渐意识到银行提供给客户的金融产品具有规模经济性,同时也意识到金融业的服务是在与消费者高度的接触中进行的,服务方式、服务程序、服务标准、服务环境、服务人员、服务质量对消费者的体验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意识到金融产品提供与消费的不可分性。许多银行便开始借鉴工商企业的做法,使用广告和促销手段,可竞争对手也紧随其后,纷纷仿效。1958年,全美银行协会会议第一次公开提出了金融业应该树立市场营梢观念,对当时的银行经营进行了客观分析,扭转了金融从业人员对营销观念的排斤态度,银行营销管理时代正式到来。

(二)20世纪60-70年代的营销传播时期。20世纪60年代,西方银行零售业务竞争不断加剧,一些银行进一步认识到金融产品的时效性,如果金融产品服务推广不够及时,就可能引起顾客的厌烦甚至对该产品的质量产生怀疑,为此开始注重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对金融服务需求回应的即时性,试图把公关活动变为营梢管理,以促进金融产品的梢售。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获得加强,营梢管理作为银行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73年,一些英联邦银行均设立营稍部,从事营梢研究和统计活动。从此,研究市场营销,建立营梢机构,开展营销活动等成为精明的银行十分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

(三)20世纪80年代的营销创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一些银行逐渐意识到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方法以区分自己和竞争者,开始从创新的角度考虑向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事实上,金融产品服务类别的多样性、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实际内涵动态发展性、风险与收益兼备性的特征,都要求银行业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并在创新中强化风险管理,紧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强化产品的附加服务和功能的延伸拓展。一家银行若要长期维持产品和服务特色优势,必须注重品牌营梢,实施产品服务的系列创新。西方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各国间金融业发展不平衡,使得商业银行绕过金融管制,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银行致力于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等方面创新,拓展其金融产品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客户更深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西方银行界研究证实,一种新的金融产品推出后,竟争对手在半年内就可以掌握,由于金融产品缺乏专利保护,银行之间可以相互模仿采用,开发新产品的银行便失去原创优势。一些银行开始意识到,应该有所选择,实行差异化营销,通过市场细分定位避免因盲目投资造成资源损失,通过产品、服务、人员、渠道、环境、过程、形象的差异化建立起竞争优势。

(四)20世纪90年代后的营梢扩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银行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营梢管理改革。银行逐渐认识到营销管理不单是广告、促销、创新或定位,而必须视为整体,只有当银行的各种营销职能以及营销部门与其它部门协调一致为顾客服务时,才能达到银行与消费者双赢局面。与此同时,银行业服务与消费者的关系持续是可以通过建立产品、工具、服务、客户关系体现的。为了保持银行的优势地位,获得持久业绩,就必须加强对营梢环境调研和分析,制定适合本银行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策略,制定中长期和短期的营销计划。同时不断创新服务营销、交易营梢、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网络营销等新概念和新路径。一个完整而有效率的市场营销应包括前期的市场调研、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中期的金融产品推出、营梢策略组合以及后期的售后服务、营梢风险监控等方面,不仅要将市场营销的竞争、成长理论运用于银行业各类企业成长发展策略,而且还要考虑到银行业的高风险因素,研究风险管理与营梢联动问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展网络营梢和国际营销成为可能,金融机构营销发展的方向将大大拓展。

二、我国金融机构营销的障碍分析

(一)市场体系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机构营销策略的制定和价格组合的正确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建设虽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金融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机制还不成熟,利率的确定虽然已经考虑了资金供求关系、物价因素、公众储蓄意愿和通货膨胀等因素,但市场化程度依然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机构营梢策略的制定和价格组合的正确选择。

(二)金融机构营销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使我国银行业汇率风险进一步增加。另外,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人民币升值挤压部分外向企业利润,也增加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中资银行海外发展需要在营销战略上、营销管理上、营销技能上做全面准备,从实际出发制定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

(三)金融机构营销地区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看,我国金融业创新的空间还有待拓展,再加上营销管理水平不高,营稍幅度极为有限。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市场运行环境,直接影响到营销的创新和效果。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网点多集中在沿海及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城市金融网点过于集中,竞争激烈,收益相对较小。

(四)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偏弱。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总体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商业银行的收益率平均值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见下表),表明盈利能力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但从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员工人均利润等指标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较弱的原因除了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外,存货款业务占比过大和冗员过多也是重要因素。

三、若干建议

金融机构范文篇9

一、个人金融信息的范围

1.个人身份信息,包括个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证件种类的号码及有效期限、职业、联系方式、住所及工作单位地址及照片等。

2.有关账户信息,包括账户账号、户名、账户上所存款项、收支情况、资金来源、信用透支信息等。

3.个人主观信息,是指银行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对个人消费习惯、投资意愿、风险偏好等衍生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后形成的对客户的主观印象、资信评估等

二、信息收集过程中的保护

为了保障银行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对客户金融信息的收集是银行日常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银行保障资金融通的安全,避免金融活动风险的需要。结合柜面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在信息收集阶段,对客户金融隐私权的保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于客户金融信息的收集应当遵循合法、合理的原则。不得采用偷窥、窃取、诱骗等不正当的方式进行收集。

2.充分尊重客户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在信息收集过程中,银行应通过明示的方式告知客户收集信息的目的和用途,对于可以由客户选择提供的信息,应告知客户,由客户来自主选择提供。这不仅是保护客户金融隐私权的需要,同时也是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手段,提升服务品质的需要。

3.充分尊重客户对个人金融信息的控制权。客户有权要求查询自己在银行所留存的个人金融信息,并有调阅、复制的权利。对于错误的信息以及不完整的信息,客户有权提出异议,修改补充,以保证个人金融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4.在信息收集中的协助义务。为了切实保障客户的金融隐私权,在信息收集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方面应给予客户必要的协助。例如,对于客户因办理业务需要而留存的身份证件的复印件,应配备标明专门用途及再复印无效的印章,由客户加盖在复印件上。

三、对外提供个人金融信

息过程中对金融隐私权的保护对外提供个人金融信息是指银行向个人或者其他机构提供个人金融信息的行为。禁止向本人以外的个人或者机构透露个人金融信息是银行的一贯要求,但作为金融体系中的特殊主体,银行在某些情况下又具有信息披露的义务,此时就难免会涉及对外提供个人金融信息的行为。

1.协助法院、公安、检察院等有权机关的查询。根据法律的规定,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机构在调查犯罪、案件诉讼和征税活动时有权向银行调取客户的金融资料,银行必须办理不得拒绝。同时,对于查询内容应当详细地记录备案。

金融机构范文篇10

一、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较多,贷款周转速度加快

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4%,全年贷款增加3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1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1%,增幅比上年末提高5.3个百分点,当年贷款增加2.7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9177亿元。从贷款投向上看,短期贷款增加9496亿元,比上年多增1741亿元,其中,工业贷款增加2574亿元,比上年少增138亿元,农业贷款增加1531亿元,比上年多增354亿元,建筑业贷款增加249亿元,比上年少增636亿元,其他各类贷款增加5143亿元,同比多增216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万亿元,比上年多增604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贷款增加6373亿元,比上年多增3199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加4784亿元,比去年多增1265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403亿元,比去年多增1171亿元。外汇贷款余额为130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26.7%,全年增加276亿美元,比上年多增185亿美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45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45.2%,全年增加142亿美元,比上年多增100亿美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46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24.6%,全年增加91亿美元,比上年多增46亿美元。从贷款增加的投向上看,农业贷款、基本建设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票据融资增加较多。

贷款周转速度加快。2003年银行及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17.1万亿元,比上年多发放4.9万亿元,增长40.4%,贷款周转次数为1.03次,比上年加快0.14次;贷款周转天数为354天,比上年加快60天。

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快速增长,银行资金较为充裕

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2%,全年增加3.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8351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0.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7%,增幅比上年加快了2.8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939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7.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8%,全年增加1.3万亿元,比上年多增301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0.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2%,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4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3399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增加9675亿元,比上年多增2243亿元,活期储蓄存款增加6957亿元,比上年多增1156亿元,在新增储蓄存款中,定期储蓄存款占58%,比上年末上升了2个百分点,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外汇各项存款余额为1487亿美元,比上年末下降1.3%,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为51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储蓄存款余额为855亿美元,比上年末下降4.3%。

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

2003年,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均大幅提高。

1.中国工商银行实现经营利润621亿元

2003年工商银行实现经营利润621亿元(其中实现账面利润21亿元,其余600亿元用于提取拨备和消化包袱),比2002年增盈178亿元、增长40%,资产经营利润率、资本经营利润率分别为1.24%、38.8%,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在效益大幅扬升的同时。该行的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2003年不良资产余额净下降698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下降433亿元,下降了4.3个百分点,非信贷不良资产和财务包袱下降265亿元。按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标准,2003年底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1.3%。

2003年工商银行的收益结构优化更加明显。全年总收入1655亿元,同比增长121亿元,净收入1081亿元,同比增长165亿元。全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78.9亿元,已占利差收入的10.8%。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收益结构得到了初步改善。存贷款利差收入占净收入的67%,债券投资收益和中间业务收入等占净收入的33%。2003年工商银行36个一级(直属)分行中,有35家实现经营利润盈利。

2003年工商银行的各项业务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为经营效益大幅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各项存款增加5098亿元,比2002年多增330亿元。各项贷款增加3911亿元,增长13%。全部存贷比为72.6%,保持在合理区间之内。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增加1175亿元、中长期项目贷款增加1385亿元。消费类贷款增加1060亿元,主要增在了个人住房按揭、汽车消费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等方面。电子银行业务实现交易额22.3万亿元,其中网上银行交易额为19.4万亿元;截至2003年末工商银行托管基金28只,托管资产金额达到了629.26亿元。

2.中国银行实现营业利润570亿元

2003年中国银行实现拨备和消化历史包袱前经营利润570.35亿元,比上年增加47.64亿元,上升9.11%,资产收益率为1.27%。若剔除减持中银香港股权而获得投资收益因素,中国银行集团实现营业利润496.88亿元,同比增加30.04亿元。2003年,中银集团的营业利润几乎全部用于提取准备金和消化非信贷资产损失,全年共提取呆账准备金246.43亿元,消化非信贷资产损失229.81亿元,两项合计476.24亿元,比上年增加95亿元。账面利润较上年有所下降,为24.5亿元。

不良授信余额和不良授信比率双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03年末,按照五级分类口径,中国银行不良授信余额为3438亿元,比上年末减少647亿元;不良比率为15.92%,比上年末下降6.45个百分点。

3.中国建设银行境内外业务实现拨备前利润512.3亿元

2003年,中国建设银行在充分发挥传统业务优势并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各项业务持续保持平稳增长,经营效益再创历史最好水平。结构调整的成效进一步显现,结合实施股份制改革试点和注入资本金的政策支持,大量消化不良资产,资产质量大幅提高,不良资产率大幅下降。全行境内外业务实现拨备前利润512.3亿元,比上年增加129.7亿元,增长33.9%;账面税前利润4.5亿元;共消化资产损失约884亿元,比上年多消化583亿元。

4.中国农业银行经营利润197.1亿元

2003年,中国农业银行存贷两旺,结构优化,存款增加了5110亿元;不良贷款实现“双口径,双下降”目标,不良占比下降5.3个百分点;新业务发展迅速

,国际结算突破900亿大关,同比增长55%;银行卡消费额实现769亿元,同比增长90.8%;经营效益显著提高,经营利润达到197.1亿元,同比增效71.8亿元。

四、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加快,货币环境较为宽松

2003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2.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6%,增幅比上年末加快了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8.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7%,增幅比上年末加快了1.9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3%,增幅比上年末加快了4.2个百分点。全年投放现金2468亿元,比上年多投放现金879亿元。M2和M1的增长幅度均大大高于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幅度,货币环境较为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