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2:18:09

金融管理

金融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稳定;加强

不管是新兴市场还是成熟市场,在其向金融稳定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固有缺陷都将使其本身包含许多不稳定因素。比如说,如果金融机构所运行的市场或沟通金融机构与市场的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金融机构就不可能真正稳健,所以,制度设计者需要处理金融基础设施、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深刻的市场失灵问题。这些金融基础设施除包括审慎的银行监管、运行良好的支付清算系统外,还包括司法制度、会计与审计标准、法人治理结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公事公办”的信贷文化等等。并且,这些因素间相互联系,共同发挥着作用。例如,如果评估银行资产价值的会计制度存在缺陷,那么对银行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就形同虚设,若债权回收存在法律上的不确定性,那么银行账面上的资产价值就不可靠.因此,银行监管的建设,对于实现金融稳定的目标意义重大。

一、金融监管对金融稳定的意义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金融稳定是指一种状态,即是一个国家的整个金融体系不出现大的波动,金融作为资金媒介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金融业本身也能保持稳定、有序、协调发展,但并不是说任何金融机构都不会倒闭。提高金融体系的监管对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金融监管可以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其次,金融监管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使各行各业都能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保持国民经济体系的均衡发展。

第三,由于银行倒闭不仅机构自身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第四,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

第五,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账户的动态变化,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确保市场的运行能够对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规避。

二、我国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现状

1、立法规范金融监管

2003年3月1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获准成立;是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简称《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和《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并于200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三部银行法和《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票据法》及有关的金融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行业自律性规范和相关国际惯例中有关金融监管的内容共同组成了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

三部银行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现代金融监管框架的基本确立。根据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上的职能,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转移给新成立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留了与执行中央银行职能有关的部分金融监督管理职能,继续实行对人民币流通、外汇的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活动的监管。至此,我国金融监管将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四个机构分别执行。为确保四部门间在监管方面的协调一致,《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九条授权国务院建立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六条、《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五条分别规定了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2、应对金融危机确保金融稳定

最新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9)》认为,2008年中国克服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金融改革和创新继续稳步推进,金融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加强,金融体系总体稳定安全。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共同维护金融稳定。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运行的宏观环境良好;金融改革成效显著,金融开放继续推进,金融创新不断加强;外汇储备继续保持增长,应对外部冲击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实际支付能力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继续保持健康发展,总体运行平稳;金融安全网建设继续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我国金融业总体实力稳步提高,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继续提高,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数量进一步增加。证券期货机构经营稳健,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建设稳步推进。保险业资产实力有所增强,日益成为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力量。金融机构贯彻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内部管理,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三、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的建议

1、强化银行监管机构的职能履行

毫无疑问,央行履行职责需倚重银行监管。央行通过实行可靠的货币政策,增强公众对货币的信心,实现货币与价格稳定的宏观目标,但不管央行怎样专注于货币与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其实现必须基于微观层次的金融稳定,需要银行体系以及其他金融部门的顺利运行。

在金融体系中,资产比重最大的银行体系既是重要的金融中介又是支付工具的提供者,单个银行机构倒闭的风险很容易传播而引发系统风险。即使是小银行的倒闭,也可能会由于同业往来、支付系统的直接联系以及对市场信心的间接影响而损害大型银行。大型银行出问题反过来又将导致银行体系的信用遭受更大损害,对广大存款人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独立于央行的银行监管机构的尽职工作,无疑也是央行赖以履行金融稳定职责的一个重要基础。

2、银行监管需要注重央行的宏观政策分析

提到银行监管,我们一般会将监管者与审慎监管的微观层面相联系。审慎监管的微观层面是为了减少单个银行机构的倒闭,目标在于控制银行机构的具体风险,对存款人提供保护。但是,审慎银行监管不可避免地也会涉及宏观层面。审慎监管宏观层面的目标是控制系统风险,即避免银行体系崩溃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应成本,为降低金融动荡给经济运行带来的成本,也包括减低政府决策形成的道德风险成本,近年来各国监管当局的监管理念中已经融入了更多的宏观因素。

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不稳定与个别银行机构偶尔倒闭的现象可能是﹁致的,因为个别银行机构的倒闭在妨碍金融体系的基本中介功能时就影响了金融稳定。所以,从审慎监管的宏观层面考虑,对单个银行机构倒闭风险的判断将视该机构的倒闭对整个体系的意义而定。如果一个机构规模不大,其倒闭不会导致其他机构的连锁反应,即该机构的倒闭并不会影响系统稳定,监管者将任由该机构自生自灭。但是,审慎监管的宏观层面强调,从单个银行机构角度来看似为合理的行为,可能会对整个银行体系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单个银行在经济衰退时期紧缩信贷是理性的选择,但如果所有银行都这样做,那么将导致整个社会的信贷数量进一步下降,从而恶化经济环境。而在经济上升时期,所有银行均放松信贷政策,很可能产生非持续性的信贷繁荣局面,甚至积累泡沫,而留下金融动荡的隐患。

不管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过去银行监管者往往倾向子更多地从微观层面考虑银行监管问题,在具体设计和运用监管制度方面的宏观考虑不够。例如,就一定类型的风险来说,监管者并没有根据各银行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而区别确定最低资本标准,也很少有监管者建议一家银行不要紧缩信贷以避免整个银行体系的信贷质量进一步恶化。从宏观层面来看,片面注重微观层面的监管既可能导致对单个银行机构的过度保护,削弱市场自律和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也可能导致忽视集体行为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影响,无法准确监测系统风险并采取适当救济措施。一旦发生系统风险,单个银行机构最终也很难幸免。所以,银行监管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其实是无法分割的,在审慎监管的微观层面负有主要责任的银行监管机构应当注重负责控制系统风险的央行的宏观分析,将宏观预期因素融入日常监管之中。

3、建立银行监管机构与央行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

对于银行监管机构与央行之间建立信息交流机制的必要性,几乎不存在疑议。在世界各国央行与银行监管机构分设的体制中,都对信息共享机制作出了妥善安排。一般认为,分设体制下央行履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职责,担当最后贷款人,不必再直接介入各银行机构的监管。但问题在于,央行将因此不再能通过监管主动获得关于各银行稳健状况以及整个银行体系状况的一手信息,却还必须决定是否提供必要的救助。这样,在紧急情况下,央行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如何能作出正确决定?对此问题的直接回答是,监管者必须与央行进行直接而全面的信息交流,接下来的问题是央行是否仍有必要直接介入监管?对此问题可以用两个实例来回答。在德国,央行虽没有明确的监管权,但往往深入地参与制定监管政策,所有监管信息在到达监管机构之前要先通过央行过滤。在日本,央行可根据约定对与其进行交易的银行的业务及财产状况进行现场检查,且央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经常联合进行银行检查,实际上成了第二监管者。两国央行都不同程度地成为了银行监管者的“影子”,享有与监管机构相似的权力。

从本质上说,央行需要的不是监管权本身,而是行使监管权能获得的信息。既然如此,为何合适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呢?首先,行政权分享与协调过程中的摩擦可能会成为信息充分交流的障碍。其次,问题可能不在于银行监管机构是否愿意向央行充分提供信息,而是独立监管机构自身的重要法定职责——客户保护以及其侧重于执法的专业特征,决定了其需要获取的信息偏重于银行是否合规方面。而央行关注的重点是金融体系的稳定,需要侧重于宏观问题的信息,银行监管机构获取的信息可能无法真正满足央行的需要。

4、建立银行监管机构与央行的协调机制

银行监管不可能像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那样真正独立于央行。因为央行是基础货币和最后贷款的惟一提供者,必须对支付清算系统、货币市场和货币总量给予直接的控制和监督,而银行体系发生任何重大问题都不可避免地会对这些方面产生影响,所以银行监管机构和央行的工作必然会密切相关。不同的是,机构分设后,银行监管职能和央行职能之间的协调合作更加公开化,以前央行内部的利益冲突转化为公共层面的政策冲突。因此,不管央行是否负责银行监管,都需要协调两种职能之间的冲突,关键问题是要使在两个不同机构之间协调这种冲突的成本小于在央行内部解决冲突的成本。

在负责银行监管的央行中,监管部门与货币政策部门往往是隔离的,部门之间的协调由央行的最高层负责,高层官员之间的不同意见在央行内部能悄然得到解决。机构分设后,协调两种职能之间冲突的普遍做法是在央行和银行监管者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在此情况下,协调机制的运行成本和效率就决定着分设体制能否有效地协调央行职能和银行监管职能之间的冲突,也决定着分设体制是否能优于集中体制。

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使央行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不可分割。相比之下,银行监管机构是否与央行分设的问题仅是次要的问题。机构设立方面依各国国情以及对权力与责任的不同理解而不同,没有统一的模式。而不管采取何种组织结构形式,负责银行监管者和负责金融稳定者都必须进行深度合作。

我国目前仍存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艰巨任务,金融不稳定的风险不仅仅是在经济过渡阶段由缺乏经验引起的,即使在成熟的制度中,金融市场也存在不稳定的倾向。所以,维护金融稳定不仅是危机情形下央行化解风险的临时职责,而且还是一项持续的职责。为此,央行和银行监管机构都必须随时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问题给予密切关注。

参考文献

[1]陈建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白钦道.20世纪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流通经济,2006

[3]周道许.现代金融管理体制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4

金融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金融机构;金融风险

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的研究,对于金融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有着积极的作用,是一种通过不同渠道实现金融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加强信息采集与处理,通过科学的方式与手段对金融管理指标系统进行分析,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加强对金融管理信息的处理,进而在根本上实现金融管理信息的有效应用,也可以在根本上降低各种金融风险问题、加强防范处理,提升金融管理水平与质量,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金融管理信息化概述

1.1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含义。所谓的金融管理信息化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一些学者认为金融管理信息化就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是一种信息创新技术;也有的学者认为金融管理信息就是一种利用方式技术手段,进行各项信息数据的传递,在将其与金融系统整合起来形成的一种全新的金融管理模式。1.2金融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影响。金融管理信息主要就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开展各项业务工作,为客户提供为便捷的服务,可以在根本上优化工作环境,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现在线业务活动的办理。同时在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电子货币、网络货币以及数字钱包等均被广泛应用,此种应用方式在根本上提升工作效率,这样网络技术收单也摆脱传统工作模式的不足,在实践中可以高效、稳定的开展工作。可以说,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行业面临着各种从未面对的机遇与风险,面对这种环境变化,如何强化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而加强金融管理的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增强金融管理信息收集、整理、存储以及的能力,将其作为金融教育活动的基础,通过网络技术手段进行交易,在实践中可以有效地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基于网络技术为主的交易方式,在实践中具有手续费用低且成本低的特征,在今后的发展中网络交易会逐步的取代传统的交易模式。对此在实践中必须要加强对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框架研究。

2框架建设是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基础

金融管理信息化发展就是金融管理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基于金融业务处理系统影响之下,将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手段进行充分融合,实现通过网络系统进行金融管理公文信息的传递,各种网络信息资料的采集、金融风险的分析与处理,科学的评价风险指数,通过自动化、科学化的方式加强对各项政策的制定。可以说金融管理信息化是一种较为高效的管理模式与手段,通过各种不同种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强对企业金融管理工作的监督与管理,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同时,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系统的构建在实践中可以将整个金融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充分融合,可以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基础设施纳入框架系统之中,而金融机构就是商业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两个分支;金融市场则就是基于货币以及相关金融衍生品构建形成的经济市场;而基础性的建设设施就是一些基础的金融支付、会计以及清算系统。金融信息化框架就是将各个要素进行系统的整合处理,明确金融管理的内容,制定清晰的检测指标,进而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与参考,在进行指标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综合金融行业的实际发展指标特征、流动性指标、风险状况指标、盈利能力以及信用状况指标等实际状况,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保障整个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的科学性以及完整性,进而充分的凸显管理作用,强化金融管理理念与形式,对其进行系统调整,继而在金融行业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合理的应用各种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充分的凸显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用特征。

3金融管理发展中信息化建设的状况

金融行业在信息化的建设背景中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在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中,金融数据通信网络的基础框架逐渐成形,金融行业的竞争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金融机构在发展中整合了各种网资源,初步构建了基础性的金融信息化系统。同时,我国现有的金融机构也已经初步地完善了总行以及各个分行之间数据信息的构建,通过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系统管理。在整体上来说,我国的金融行业已经构建了完善的现代化业务信息系统,在根本上提升了金融行业的工作质量与水平,通过现代化的数字模式与网络化技术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层次发展。要想在根本上全面落实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工作,在实践中必须要整合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实现对整个金融管理系统地优化与完善。在整体上来说,我国多数的金融行业在管理信息化框架的构建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技术手段就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手段,这些技术的应用在实践中有效地提升了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系统的效能,提升了其整体的层次,优化了性能。在金融行业中应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系统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可以充分凸显信息化硬件建设的作用,主要就是因为在实践中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对各项金融管理的计算机系统以及网络系统进行更新换代,对其进行升级管理,进而对各种金融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整合以及合并处理,基于此为基础,可以充分凸显金融信息化系统的基础性特征,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各相关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在实践中,无论是在金融行业的内部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是在总部管理与分部工作开展过程中,信息化的硬件完善可以在根本上提升金融管理信息化的质量,提升工作效率。但是在实践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各种问题与不足,一些具有隐秘性的问题会直接影响金融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质量,对此在实践中必须要综合实际状况,强化对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明确具体的构建标准,这样才可以提升金融资源的安全性,总的来说金融资源安全问题以及硬件建设问题、标准等问题是现阶段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中作为基础性的问题。

4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建设的途径

4.1制定科学的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计划。金融行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先进市场经济市场状况以及行情的分析,基于市场经济状况构建完善的、科学的、具有发展性的战略发展计划,充分地融合金融管理结构以及程序,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提升金融管理信息化的框架的完整性,保障其稳定性。对此,在实践中必须要综合各种因素制定完善的战略规划,保障计划的系统性以及全面性,而其中作为关键的就是对金融市场今后发展趋势以及规模进行科学的预测梳理,明确金融系统的整体框架、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以及流程,强化员工关系的处理,合理配置不同的金融岗位,灵活调用;同时必须要对金融电子化系统进行系统的翻新处理以及改良分析,提升信息化特征,进而在根本上优化金融行业信息管理框架与程序,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推动金融信息化管理的效果与质量。4.2明确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金融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可以保障金融业务系统运行的便捷性与合理性,进而满足不同管理需求,可以提升工作质量,在根本上缓解金融工作人员的各种管理压力与不足,可以提升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有效降低各项成本的支出,进而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4.3合理应用竞争体制,协调分工。在金融系统开展工作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分配模式,导致分配工作呈现单一化的特征分配工作缺乏时效性。对此在进行金融新信息化管理框架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适当地应用一定的竞争体制,保障员工呈现着公平的竞争关系,这样才可以保障各项分工作业分配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因此,在实践中必须要综合金融信息系统化建设的实际状况、分析金融行业特征,合理地应用各种现代化的竞争模式与体制,将其与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进程充分融合,这样才可以充分提升框架建设的科学性。4.4优化服务,强化客户管理。在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客户工作,对此在实践中必须要充分培养与金融客户之间的关系,提升服务的质量与效果,加强对客户关系的管理,进而获得客户的肯定与支持。对此在实践中必须要按机器对客户关系的处理,强化维护与处理,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加强对客户关系的培养与维护,进而不断提升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这样才可以完善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建设,提升其科学性,进而在根本上增强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的各项性能指标,有效规避金融企业在发展中的各种风险问题,在根本上推动金融行业的长足发展。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在实践中必须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综合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明确金融管理信息好框架的辅助价值与战略性作用,充分凸显其风险预防与控制的作用,进而保障各项金融业务互动的健康、稳定开展。而在工作中必须要整个不同金融发展阶段以及环节特征,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完善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的完善性,如可以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等方式凸显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的系统性特征,提升其安全性,这样才可以为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英蕊.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研究[J].中国西部,2017(7).

[2]刘莎.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与建设途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5):256-257.

[3]刘福东.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6):338-338.

[4]陈征.金融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与采取措施[J].中国市场,2017(22):71-72.

金融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金融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承担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纵观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普遍存在两极趋势,有的企业抓住机遇一飞冲天,有的企业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苦苦挣扎,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企业金融管理的问题,企业金融管理得力,资金融通良好,企业的利润空间越大、成本压力越小,因此自然更有可能实现跨越与突破;反之企业金融管理不当,便会阻碍企业发展甚至导致企业濒临破产,因此有必要加强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本文通过总结当下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对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助力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我国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金融管理问题

1.金融管理的方式、手段落后,不符合新的时代要求。因为中小企业的资金体量原因,其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的市场开发以及运用的维持当中,因此在设备上面进行的投入相对较小,仅仅只能维持日常的工作所需,因此一些现代化的金融管理设备并没有匹配,导致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金融管理方式、手段落后的情况,难以应对新时代下市场形势瞬息万变的情况、给企业发展增加了不必要的风险,也无法顺利实现金融管理对于企业的促进作用。2.企业资本结构不够科学合理,金融管理杂而无序。中小企业因为发展的中心和核心始终放在的市场拓展和开发领域,因此对于组织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组织架构并不十分重视,导致中小企业金融管理存在“杂而无序”的问题,许多事情因为没有专项的部门和岗位人员来负责,最终只能置之不理,不了了之;有时处理起来又因为没有相应的规范和制度导致金融管理因为不符合公司实际的弄巧成拙[1]。长期以往,中小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必然难以展开,而且还会陷入越管越忙的境地。3.企业金融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后备人才队伍不足。从当前企业金融管理人员的队伍现实来看,大多数企业的金融管理领导队伍仍然是年龄偏大、管理经验相对丰富的人员,虽然其可以很好的安排金融管理的各项工作,但由于新的时代下的市场变化,年龄较大的金融管理人员难免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方面能力有所欠缺。与此同时,新鲜的人才后备队伍数量较少也是金融管理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提升企业金融管理能力的建议和措施

1.加强并提升企业现代化信息金融管理能力和水平。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新时期只有不断加强金融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才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其效率和质量。现阶段企业应加强对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促使其掌握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并具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金融管理工作的能力。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网络供金融管理工作人员使用,促使金融管理工作逐步向现代化、精细化发展。此外,在加强金融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同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促使企业各部分资金能够得到统一的管理。2.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司产业结构并形成相对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都建立起了相关的财务管理机构,但是却没有成立相应的金融管理监督部门,要想提高金融管理效率,必须在经营管理中积极应用专业的金融管理监督人员,并对企业金融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回收企业贷款的工作将由专人负责,有助于企业加强对固定资金的管理。针对那些出现负债的企业而言,金融管理部门应精确分析及考察其资金流动现状,具体分析和总结企业负债的原因[2],并及时做好回收欠款的工作,企业在金融管理部门的这一系列工作下,充分运用收款的余额作为坏账的准备金以应对可能到来的风险。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金融管理归根到底仍是要依靠人来管理,因此要提升公司的金融管理水平和能力、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根据市场书记和时展来引进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金融管理人才,同时加强内部金融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打造出一支凝聚力强、相信力强、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内部队伍确保公司金融管理工作始终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金融管理工作是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发展的必然路径,对于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控制企业运营成本以及拓宽企业利润空间具有积极影响和作用,因此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而本文的研究更多的是站在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并为涉及过多的金融管理实践,因此仍需要更多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本文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尚晓明,赵光超,魏鹏达.基于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9).

金融管理范文篇4

为了弥补中央垂直金融监管体系中的地方金融管理缺失,近年来,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权有所拓展:(1)由国务院授予地方政府一部分金融管理职权。2004年,国务院将农村信用社管理权下放给省级政府,各省成立信用联社对全省范围的农村信用社实施监督管理;2006年以后,国务院两次下文将地方金融风险处置工作职责交给地方政府;2009年,国务院将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准入及监管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实行“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2)中央监管部门委托地方政府进行部分金融监管。2008年,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将小额贷款公司的准入和监管交给地方政府;有的证券监管派出机构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将部分金融风险管理职责委托地方政府具体组织实施。(3)地方政府大多成立了金融办(金融服务局)作为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服务的专门主体,同时还赋予多个部门承担具体的金融管理职能,如省级信用联社受省政府委托对农村信用社行使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能;国资委对同级金融机构行使出资人职能;经贸委负责管理典当行;中小企业局负责管理融资性担保公司。但地方金融管理的职能定位、机构设置、与“一行三会”分支机构的关系仍显得较为混乱,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第一,管理重复与监管真空并存。首先是管理重复现象,以农信社为例,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农信社由银监部门负责监管,但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相继成立省联社负责农信社的高管任命、业务监管等。此外,温州银行等地方商业银行,既受到银监会的全面监管,同时也摆脱不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和干预。其次是管理真空现象,地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地方性的民间金融机构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基本上没有法定的、固定的监管机构,这些民间金融机构对于中央、地方金融管理体制而言都是监管盲区。第二,地方金融管理目标不一。有观点认为,考虑到地区间的差异性,应允许各地方金融管理目标存在不同,以便地方金融管理工作具有针对性、符合实际性。如上海市确定的管理目标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北京市的目标则是加强首都金融环境和金融服务体系的升级,浙江和温州则把重心放在推进金融创新以及加强对地方民间金融监管之上。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统一金融监管”的大框架、大体制、大前提,地方金融管理的目标可以存异,但更应该求同,应在保障基本目标的基础之上体现地区的差异性特征,以此来契合“中央为主,地方辅助”的集中监管原则。地方金融管理的目标至少应包含:防范地方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促进本区域金融改革及发展。第三,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权责不对等。(1)就地方金融风险防范而言,金融风险处置工作职责已经交给地方政府,但金融风险信息主要由监管部门地方分支机构掌握,一旦发生地方金融风险,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处置能力极为有限。(2)从地方金融发展的权责对等角度而言,地方政府一方面有权推进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重组和扩张,但另一方面却并不承担监管责任,监管责任仍归于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第四,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职能定位存在偏差。目前,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普遍存在所有者、监管者职能混淆问题,如授权管理地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省级信用联社,既是政府管理平台,又是金融经营实体,集所有者与监管者的权利(力)于一身,降低了监管的有效性和独立性。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直属的金融办(如上海金融办)将地方金融国资所有者职能和监管者职能集于一身,使得地方金融监管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大大降低。第五,地方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缺失。近年来我国民间金融快速发展,国务院、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中央管理部门适时出台了一些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⑦但总体而言,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供给仍然欠缺,难以适应民间金融高速发展的需要。首先,我国尚未出台有关地方金融管理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也少得可怜,大多以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以及地方政府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形式存在,法律位阶低,以致各个地方的金融管理工作各自为政。其次,现有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缺乏系统性,虽然规范性法律文件数量庞大,光是浙江和温州就有多达30余件,但总体而言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从整体上讲,地方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供给存在缺位,已有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尚未形成系统的监管法律体系。

地方金融管理的法律目标

地方金融管理需要法律制度予以配套和保障,因此法律制度对地方金融管理的目标设定至关重要。法律目标,是指人们在观念上对法律在社会中要达到的结果,它是目的论在法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⑧法律目标包含着人们希望达到的结果,是价值的期待与选择。笔者认为,地方金融管理的法律目标应当设定为:

(一)民间金融管理法制化“制度化”的本义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近年来,我国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民间贷款公司发展迅猛,但同时也累积了一系列的金融风险,2011年以来浙江温州、鄂尔多斯、江苏常熟等地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凸显出了现行民间金融管理体系的诸多弊端。民间金融机构长期游离在“一行三会”的中央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其发展迅速但却处于法律制度盲区状态。从促进民间金融有序发展而言,地方政府及其金融管理部门掌握着本区域民间金融机构的第一手经济、金融数据,有助于作出灵活而有效的监管对策,对于当地民间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地方金融管理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形成常态化的法律制度,用以促进民间金融合法化、健康化、阳光化发展,是金融监管法制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维护地方金融秩序从法学角度来看,秩序意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序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⑨相应地,“金融秩序”则意味着在某一个金融市场中存在的某种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由于经济发展对资金供给的强烈需求,一些地方的高利贷、非法集资、地下钱庄也迅猛扩张,对地方金融秩序构成较大威胁。地方金融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规范地方金融市场,构建有序的地方金融秩序。

(三)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RegionalFinancialRisk)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于部分金融机构或某些金融活动而形成的可能引起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其所涉及的范围介于个体金融风险和系统金融风险两者之间。”⑩金融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而村镇银行、借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组成的民间金融体系由于资本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脆弱,一旦爆发信用危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甚至政治稳定会产生巨大冲击。近年来一些地方兴起的民间借贷、民间担保、资金互助社等民间金融形式,以及一些单位与个人非法从事或变相从事的金融业务,潜藏着金融风险与信用危机,并已给地方金融管理当局敲响了警钟。地方性、区域性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必须加强对民间金融体系的监管,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保障地方金融安全“安全被视为一种实质性价值,亦即社会关系中的正义所必须设法增进的东西。因此在这种视角下,安全同法律规范的内容紧密相关,他们所关注的乃是如何保护人们免受侵害、抢掠和掠夺行为的侵害。”輯訛輥相比于资金实力雄厚的正规金融机构而言,地方性的民间金融机构由于本身资本金较少,管理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对金融安全性的要求更高,需要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营造一个安全的金融环境。由于金融在世界各国的特殊地位及金融业对一国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强大渗透能力,其一旦失控,势必会造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坍塌,最终引发剧烈社会动荡。地方金融安全是国家整体金融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至为重要。

(五)促进地方金融改革及发展相较于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在促进地方金融改革及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一是地缘优势,地方政府置身于地方金融生态之中,能根据地方实际情况作出科学有效的改革决策;二是信息优势,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对本区域的金融市场较为了解,尤其是对长期地下运作的民间金融体系,相对于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具有信息优势,在推行金融改革措施的时候,更能够把握地方金融生态实际,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金融改革方案;三是利益共同体优势,地方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给民间金融机构带来可观的资金回报,也可以为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的财政税收,同时还能促进本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及其金融管理部门与地方金融体系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具有地方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原动力。

地方金融管理权力的边界

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权力协调配置是地方金融管理法治化的关键所在,有学者在对我国银行改革的研究中发现,“地方政府在自身改革的不同阶段,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银行改革中的制度缺陷,不断改变对银行金融资源的争夺方式,由初始的直接行政干预到对银行决策施加影响,再过渡到目前通过逃废银行债务等间接争夺银行资源,而中央政府和银行体系则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和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来抵御地方政府的争夺。双方博弈的结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对全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和金融微观主体的经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輰訛輥。这种博弈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国有金融资源管理权和使用权的动态性争夺。因此,中央与地方之间金融管理权力边界的界定显得极为必要,通过法律形式将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权力分配制度化,使之成为常态化金融管理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能够“实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实现制度均衡”輱訛輥,从而直接或间接促进地方金融尤其是民间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地方金融管理权力边界的确定,主要涉及到三大问题:一是地方金融管理权的性质,二是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核心职能,三是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不宜涉足的领域。

(一)地方金融管理权的性质地方金融管理权是在中央统一的金融管理权之下,为防控本区域金融风险和维护本区域的金融稳定,促进本区域金融改革及发展,而对本区域内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实施监督和管理的权力。有学者认为地方金融管理权具有以下特点:(1)地方金融管理权是一种公权力。按照公法理论,公权力的特点是必须在法律的授权范围内行使,必须经过法律的明确授权,否则即为违法。(2)地方金融管理权是建立在统一的中央金融管理权框架之下,而不是与中央金融管理权分庭抗礼,两者不存在竞争关系。(3)地方金融管理权是中央金融管理权的必要补充。地方金融管理权不是中央政府金融管理权的下属权力,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两者是主次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

(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核心职能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核心职能应该包括:(1)地方金融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及规章,行使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权力。(2)促进地方金融市场发展。全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离不开地方金融市场的繁荣,只有地方金融市场发展了,金融服务升级了,才会带来全国金融市场的全面进步。相比于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可以更好地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更好地协调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关系,整合各种资源,从而促进当地金融市场的发展。(3)支持地方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统一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下,与金融监管配套的法律制度极为刻板甚至严格,使得正规金融体系的金融创新受到限制。而民间金融体系不受全国统一的金融分业监管体系约束,创新空间较大,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区域的金融发展状况,在不违背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进行金融改革试验,促动本区域金融创新。(4)防控地方金融风险以及维护地方金融系统安全稳定。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接近本地金融市场,掌握着本地民间金融体系的大量资料,有能力防控地方金融风险,有义务维护地方金融系统安全及稳定。

(三)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不宜涉足的领域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不应涉足“金融国资委”职能以及融资职能。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部分“金融办”拥有金融资产的管理功能,行使地方金融资产所有者的角色。輳訛輥集地方金融资产所有权与监督管理权于一身,会影响监管的有效性和中立性。笔者认为,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应专注于地方金融客体的监督管理,其“金融国资委”职能以及融资职能应逐步剥离,原因在于:第一,“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輴輥訛。金融管理本质上也是一种协调活动,是金融管理部门对管理对象的一种合法合规要求与管理协调活动,而不应包含所有者职能和融资职能。第二,从监管的有效性和中立性出发,“金融国资委”职能与监管职能应当分离,地方金融资产的产权职能由地方国资委行使较为合适,其可聘请专业型人才充实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力量。第三,地方政府固然需要促进融资,但这一职能不宜由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来承担,促进融资的职能由商务部门或者经贸委来承担更为合适。

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根据道格拉斯•C.诺思的定义,“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规则,包括正式规则(宪法、产权制度和合同等)和非正式规则(规范、习俗和意识形态等),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制度确定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一个社会,或者确切地说,构成一种经济秩序。輵訛輥从本质上讲,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是一些人为设计的调整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的集合。就金融管理领域而言,金融制度可被界定为金融运行的规则,是金融管理的主体以及金融管理的客体之间互动关系的总和。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的核心就是调整社会资本通过地方性的特定金融渠道(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与方式(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加以集中并转化为有效投资的金融资源配置关系,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紧紧围绕这一基点来进行。

(一)民间金融机构准入与退出制度1.民间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制度。地方金融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游离在正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民间金融机构,因此,民间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1)制定有符合相应法律法规輶訛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2)符合法律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3)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高级管理队伍。(4)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5)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6)其他审慎性条件。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应当经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审查批准。2.民间金融机构市场经营行为管理制度。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是地方金融管理的主要职责范围。由于民间金融机构大多是私人经营,规模不大,组织机构缺乏规范,未能引入现代公司管理制度,业务行为的风险性比正规金融机构高很多,因此,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必须给予辅导、规范、引导、监督管理,通过外部监管降低民间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3.民间金融机构退出制度。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民间金融机构,在发生债务违约风波或者资金链条断裂,可能引发信用危机时,可以考虑由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接管清算。而对该区域内破产的民间金融机构,则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移交管理权。(1)接管制度。民间金融机构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债权人利益时,拥有管辖权的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可以对该民间金融机构实行接管。接管的目的是为保护债权人利益,对民间金融机构采取必要措施,恢复该机构的正常经营能力。被接管的民间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因接管而变化。接管期限自接管决定实施之日起开始起算,具体期限由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确定,可参考债权人的意见,但最长期限不宜超过1年。在下列事由出现时,接管应当终止:接管决定规定的期限届满或者金融管理机构决定的接管延期届满;接管期限届满前,该金融机构已恢复正常经营能力;接管期限届满前,该金融机构被合并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2)破产清算制度。民间金融机构破产清算的法定事由有:民间金融机构因分立、合并或者出现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需要解散;民间金融机构因吊销经营许可证被撤销;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经债权人会议同意,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破产。

(二)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备案是义务人向主管机关提交相关材料予以置备,且当事人必须对其提交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的制度。民间融资备案制度是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的重要一环。1.民间融资备案主管部门。民间融资备案主管部门可以是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下设或委托的“民间融资登记服务中心”。(1)组织形式。该机构既可以由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直接设立,加入行政编制,也可以以公司的形式运营,但管理权限必须隶属于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2)主要职责。主要负责对该行政区域内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进行备案登记,以备后续查用。(3)人员管理。民间融资备案工作人员由地方管理,不由中央驻地方的“一行三局”輷輥訛负责。2.需备案的民间融资主体和内容。(1)需备案主体。主要是某一特定行政区域内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2)需备案内容。主要包括民间金融机构的名称、住所、公司章程、注册资本、风险防范措施、高管人员、管理制度、终止退出事项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金融行业本身的脆弱性和高风险性,民间融资备案应从防范风险角度重点关注新设立的民间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以及风险准备金。

(三)民间融资监测制度1.民间融资监测主体。民间融资监测可以考虑由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设立直属的“民间融资监测中心”来予以实施,该机构应由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直接设立,其职能不宜委托给第三方机构或个人。民间融资监测意义重大,且涉及信息保密,由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亲自实施才能确保监测信息的权威性、真实性、及时性、安全性。“民间融资监测中心”主要负责地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的金融运行数据的统计汇总,对民间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进行静态和动态监测,掌握和综合分析本地区金融形势及运行状况,民间金融预警信息。2.民间融资监测范围。具体包括静态监测、动态监测、合规监测三个方面。静态监测主要是对地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的数量、分布及其所涉资金的存量与增量、来源及去向等静态指标进行监测。动态监测主要是对民间金融机构融资活动的变化、资金流来源及去向的变化等情况进行监测,具体包括:民间金融机构的新发生的进入与退出行为、资金来源及去向的变化、资金存量与增量的变化。合规监测主要是对民间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主要包括组织形式、经营行为、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合规性监督。3.民间融资综合统计制度。民间融资综合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地方民间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1)民间融资综合统计主体。可以由“民间融资监测中心”承担民间融资的综合统计职能。(2)统计管理的法规依据。由于统计管理工作的区域性并不强,共性较多,可以由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地方金融行业统计管理办法》。(3)统计的具体操作办法。统计的程序、指标范围、周期、数据处理、存档管理等事项,均可由《地方金融行业统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必要时可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出台细则,作出相应的补充。4.民间融资风险预警机制。预警机制就是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监控风险因素的变动趋势,预先警告以防止损害发生的制度。在地方金融管理活动中,监测部门一旦发现可能引发地方金融风险的因素,就应启动民间融资监测预警机制,以使民间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采取相应对策防控地方金融风险或金融危机的发生。预警机制的具体环节包括风险定量指标体系、风险定性指标体系、风险预警等级、预警信息、应急处理机制等。

金融管理范文篇5

随着我国政府对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企业也开始加强对经营管理模式的改进,开始重视金融管理,对市场信息严密把控,筛选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信息,那么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管理应该怎样落实到基层,这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企业经营管理和金融管理的内容

(一)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

通常所说的企业经营管理其实主要针对的是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和预算编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规划,确保企业经营道理的正确。

(二)金融管理的内容

所谓的金融管理针对的对象主要是货币资金,当货币在流通或活动时,会对经济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就可以对经济市场进行规范,从本质上讲,金融管理所涵盖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信贷资金、外汇、有价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等。

三、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管理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提条件

企业想要正常经营肯定会需要资金的运转和流通,这是企业经营的前提条件。通常企业的经营资金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资金、金融融资资金。企业的自有资金主要是依靠发行股票而获得的,而金融管理内容中就涵盖了股票,而企业银行贷款资金,必须要经过银行对企业的财务审核,也属于金融管理的内容范畴。因此说,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要有金融管理作为前提条件。

(二)金融管理是实现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必须要加强对产品的研发,从质量和功能方面入手,还要展开市场营销活动及推广,这些都必须要有雄厚资金的支持。企业想要实现资金的充分利用,就必须要引进金融管理,要能让企业的现有资金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也是就是“钱生钱”的道理。因此说,金融管理却是实现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目前企业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小企业金融管理手段落后

企业想要发展壮大,肯定离不开金融管理,但是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缺乏金融管理理念,认为金融管理就是财务管理,只需要建立专业的财务部门即可,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即便有些企业设立了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但金融管理人员实践经验较少,只是具备了丰富了理论知识,也无法将金融管理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这些问题主要是出现在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由于管理模式先进,早已经加强了金融管理的应用。

(二)企业资金回收困难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遇到过企业资金回收困难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环境较为恶劣,许多企业都经济萧条,入不敷出,大量债务堆积,面临着破产。而且企业缺乏健全的债务处理机制,没有对欠债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导致资金被长期拖欠,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企业发展受到直接威胁。

(三)银行贷款较多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扩张速度较快,向银行借贷问题严重,经济市场迅速低迷,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出现问题,面对银行的高额利益,许多企业都无法承担,企业经营计划受到干扰,很多企业只能被迫申请破产,这都是由于企业对金融管理操作不当,过于依赖银行,导致企业正常运营受到资金限制。

五、加强企业内部金融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金融管理部门的建立

为了提升企业金融管理能力,企业必须要加强对金融管理部门的建立,要对企业资金进行科学管理,实现企业资金的效益最大化。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因此在企业内部就要针对企业债务的回收,建立专业部门,主要是负责企业相关债务的追缴,避免企业经营管理出现资金链断裂。同时还要对合作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这样可以防止企业坏账资金的出现,要有效提升企业金融管理的效率。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金融管理工作也要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中,要加强对财务信息化体系的建设,使金融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例如,企业要积极引进金融软件,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学习先进管理理念,改变人为操作的模式,要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处理速度和准确度,要对企业财务数据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强企业经营手段的创新。要对经济市场信息进行筛选,选择对企业发展相关的信息,为企业的预算决策和成本管理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应用金融管理软件,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操控,实现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三)规范企业预算编制工作

企业预算编制工作与企业绩效有着直接关系,企业要定期对内部财务数据进行审查,做好调查、取证,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预算编制,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要对弄虚作假者给予严厉的出发,同时还要对预算数据进行详细的记载,与各部门的绩效挂钩,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四)加强对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

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必须要加强对融资渠道的拓展,可以采取上市融资的方式,而有些企业自身条件有所限制,无法上市。这时就需要加强与银行系统的合作,可以相互协商,达成共识,风险和利益都需要共同承担。此外,政府也要加强对民间借贷体制的规范,颁布相关法律,为企业融资提供法律依据。

六、结束语

金融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途径;研究

关于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定义,学者们各抒己见,有的学者认为其实质就是在金融行业中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有的学者则认为其是一种创新型的金融管理模式。加强对金融管理信息化系统结构矿建建设的力度,是提高金融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之一。该矿建建设健全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本文对其进行深入而客观的研究,希望与金融行业的管理者以分享。

一、框架的建设是金融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基础

金融管理信息化就是金融管理部门的领导在金融业务处理系统的辅助下、合理而科学的应用通讯技术与网络技术,去完成对金融管理公文传递、信息资料的采集、金融风险的检测与预告、对风险指数的评价,以及自动化、信息化处理决对策确定等工作内容,金融管理信息化可以被视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其使各种类型的数据信息在金融管理进程的各个环节得到切实而全面的应用。此外,金融管理信息化矿建的建设,将金融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包含进去,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有三大类型,分别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机构具体可以分为两大分支,即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所谓的金融市场就是指货币与金融衍生品所处的经济市场;金融基础设施一般包含支付、清算与会计体系。总之,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是上述各种要素的整合体,其将各种金融管理内在检测指标清晰而完整的呈现给金融行业的管理人员,这些指标有金融业发展指标、流动性指标、盈利能力指标、风险状况指标以及信用状况指标。本文作者主观的认为,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对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表现出极为强烈的依赖性,因此只有做好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工作,使其具有极高的科学性与完整度,那么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才会完成对金融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形式的调整与改进这一系统性的工作项目,此时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的实用性充分的彰显出来。

二、浅谈我国金融管理进程中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要落实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工作,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是极为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是对现行金融管理状况的调整与改良,在我国目前众多金融行业管理信息化框架建设的工作中,经常应用的信息化技术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的使用提高了该框架建设的效率,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应用价值。我国很多金融行业对上述信息技术进行积极的应用,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特别是在信息化硬件建设领域发挥的优势是极为显著的,这是主要是因为信息化技术能够将参与金融管理工作的计算机以及网络系统进行改进与升级,有针对性的对金融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合并,在此基础上,基础性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被顺利而有效的打造出来,此时金融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得到一定的提升。其实,无论是对金融行业的内部,还是对其总部与分部而言,信息化硬件渠道的打造,使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在应用之时所取得效果达到了最大化,金融行业的事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信息化人员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一些问题是存在的,只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例如在金融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中信息化应用标准的建设方面存有极为显著的问题,当然深入探索下去,很多概念不清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这就给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的建设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再者,金融资源安全问题也应该作为金融行业管理者极为重视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形成势必会扰乱金融信息化管理矿建建设的有序性,给金融行业带来一定经济损失的同时,对其社会形象造成损害与破坏。

三、探究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建设的途径

1.拟定科学性的金融管理信息化计划方案

金融行业的管理者应该准确的对经济市场的行情进行分析,拟定完善性、发展性的战略计划,积极开展组建金融管理结构矿建以及程序的建设工作。为了提高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完整度与稳定性,该战略规划应该是系统性且全方位性的,这就对金融行业的管理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其对中国金融系统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科学的预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对整体框架、信息化技术标准、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金融岗位的分配进行调配;此外,金融电子化系统的翻新与改良,是对信息化时代的追随,此时金融行业信息化管理的框架以及程序得到了最优质方案的辅助,加速了金融信息化管理事业发展的进程。

2.使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明确化

金融信息技术实现标准化具有很多优势,使很多金融业务的运行更具便捷性,这样即使不同的时间段或者是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各种苛刻要求也得到了满足。这一体系的明确化,大大缓解了从事金融行业工作人员的压力,在节省人力资源的基础上,降低了成本,达到提高金融管理工作效率的目标。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的明确化,降低了对系统管理的工作难度,易于管理便于操作。

3.竞争体制的应用,使分工与协作更具合理性

我国众多金融机构在对任务与人员进行分配之时,因为分配的形式相对单一化,那么这样的分配相对缺乏实效性。而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分工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金融这一服务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与竞争机制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将竞争体制融入于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建设的工作进程中,员工与员工之间就会形成公平而激烈的竞争关系,也就是说,制度的引进与应用,使金融领域的分工工作更具合理性。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与创新的21世纪,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建设的工作效率也显著的提高。总而言之,在金融信息化管理矿建建设的进程中,竞争体制发挥的实际作用是不容小嘘的,大幅度对成本进行压缩的同时,使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中心业务。

4.培养与金融客户之间的关系,使服务实现最优化,积极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市场的运营与发展,均离不开客户的支持,因此为了做好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的建设工作,做好与金融客户之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使客户获得最满意的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金融行业之间的竞争不只是体现在技术开发创新以及设备引进使用上,搞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已经成为新型的竞争要素,因此,金融机构应该提高对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的重视程度,借此途径去提高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对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建设健全的伟大目标。

四、结束语

其实,真正做好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系统性、复杂性工程,这一矿建的建设健全所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可以看作是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预防与控制的战略性手段之一,在其辅助下,各种类型的金融业务平稳、康健、迅速的发展与运行。其实使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顺利完工的对策与途径也是多样化的,例如积极的对金融业务专业知识人员进行培养,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手段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能,以确保金融信息的安全性。

作者:刘莎 单位:经济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张艳妮,何桂芳,阙波.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研究[J].武汉金融,2012.

金融管理范文篇7

一、金融管理工作的职责

1.制定金融发展计划。制定金融发展计划是金融管理工作的核心,只有制定详细的金融发展计划,才能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金融管理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相关计划的支持,所以制定并完善金融发展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为了进一步满足中国经济的发展需求,作为金融管理机构要公正、客观的整合数据,并且详细分析社会中个人、企业等金融服务的要求,同时也要根据个人与企业的大致发展状况,进而合理的制定金融发展计划,稳定金融管理体系。2.构建信用体系。所谓的构建信用体系,主要指金融管理工作要做好相关工作来促进信用体系的构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良好的信用体系不仅仅可以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所以构建良好的信用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试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信用体系的机构是难以继续进行金融管理工作的,难以进行金融管理工作也就难以完善金融产业链条,难以完善产业链条将会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二、金融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负责机构。在新时代背景下,想要提高金融管理工作的效率,建立负责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的负责机构,指的是在金融管理工作中要让将具体工作进行细分,然后找到相关责任机构,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管理工作缺少负责机构,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例如:工作方向不清晰、任务不明确等,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阻碍金融管理工作的继续开展。此外,缺少负责机构也会导致金融管理的监管出现问题。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是保证金融市场稳定的前提,但是在实际监管中却屡屡出现问题,只顾着自身的发展,缺少了大局意识。其实,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是中央银行的职责所在,但是目前的银行只顾着自身的发展,缺少了对金融管理的监管。所以缺少负责机构是金融管理工作中最为明显的问题[1]。2.缺乏明确的目标。一个明确的目标,对于金融管理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金融管理工作中缺乏明确的目标,不仅仅会使得金融工作方向不清,而且还会适得其反,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看,我国的金融管理工作缺乏秩序性,尤其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其他国家中,金融管理工作的目标与银行的货币政策是独立的,进而可以使其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但是在我国由于相关规章制度很容易导致金融管理工作缺乏明确目标。可想而知,缺乏明确的金融发展方向与目标,就很容易导致一些消极问题的产生。3.缺乏合理的制度目前金融管理制度是难以适应时展需求的,同时也难以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从本质上说,金融管理机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相关制度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的界定与说明,进而导致了金融管理机构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金融管理机构缺乏合理的制度,不仅仅会使财务难以独立解决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无法开展相关业务流程。此外,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难以实现金融管理的创新,无法立足于金融证券市场。所以完善金融管理制度是迫在眉睫的[2]。

三、如何解决金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金融行业想要发展的更好,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是十分关键的。只有金融管理行业遵循规章制度,依法办事,才能够将其职能发挥出来,才能够为我国的金融事业贡献力量。那么为了更好地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一,借鉴经验。所谓的借鉴经验主要指的就是在制定规章制度之前,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先进的经验,并且依据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进而来优化金融管理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第二,明确责任。在金融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难点以及盲点,那么明确责任与任务,不仅仅可以及时的发现金融管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可以在整体上提高金融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三,确定工作重点。确定了金融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可以更好地掌握市场发展方向以及需求,有利于金融管理未来工作的开展。此外,在详细了解金融管理工作重点之后,还有利于增强金融管理工作的实力,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可以有效的规避金融工作中存在的风险[3]。2.完善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够在金融管理工作中更加的游刃有余。尤其是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不断地完善与创新财务管理体系,才能够应对时代的挑战。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首先,可以参考一些发达国家对财务管理体系的想法,找到其他国家在完善财务管理方面的优势,并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进而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其次,符合时展背景。由于我国是社会化主义国家,在完善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时,要符合国家的要求,符合当下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此外,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情也要进行及时的掌控与处理,做好防范机制,与国际接轨。我国的金融行业想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财务管理体系一定要与国际体系进行联系,转变我国金融管理工作的方向,进而来实现管理机构转变的目标。所以,想要使得金融管理可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的越来越好,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3.进行信息沟通。为了使得金融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高金融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不同的金融机构可以及时的进行信息沟通。进行信息沟通,一方面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为金融管理创新提供新的思路,而且还有利于不同金融机构共同进步与成长。例如:可以开展交流会,让不同金融机构的成员参加交流,可以进行信息的共享,也可以为未来金融管理的发展绘制蓝图,进一步实现金融管理机构的协作与发展。此外,针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不同金融机构也要实时的进行策略的调整,不断的加强彼此的配合与合作,深化区域之间的交流。所以,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信息沟通是非常明智的,将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奉献更多的力量。

四、结论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得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蔓延,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金融管理工作的职责主要包括:制定金融发展计划、构建信用体系。那么在金融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缺少负责机构、缺乏明确的目标、缺乏合理的制度等问题。为了使我国的金融管理工作更加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满足国际化的趋势,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完善:完善法律法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积极进行信息沟通等。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为金融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德江.关于金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5,(28):127~128.

[2]丁律允.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7,(06):296~297.

金融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新形势;金融管理;体制改革

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长治久安,与其金融效益和水平息息相关,而且金融在提高我国资本运作效率上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在认识到金融的重大作用后也加大了对各地相应金融机构的管理与规范力度,然而由于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我国在推行现行管理制度的改革上困难重重,还需要不断的讨论研究解决方法。尽管在金融改革上我们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必须明确的是,只有深化我国的金融制度改革力度从而提高各地区政的金融管理水平,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才能提升到新的高度。我们需要汲取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以新的科学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优化管理结构,明确各级权责,强化相互协作,推陈出新从而提高我国金融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1金融管理体系改革措施的必要性

(1)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其当地的金融管理体制密切相关,是地方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增值要素,因此各地政府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加快推进当地金融管理改革措施,从而促进金融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能突破原有金融管理体制的发展弊端,再加上可以结合当今的最新发展形势,融入最新的发展要素,从而使我国金融具备时代特性,从而拥有新的发展动力。在新的金融管理体制下,将会有新的金融关系,这意味着未来参与到金融交易中的人会越来越多,金融组织的长效发展也能得到有效保障,在这种新的经济背景下,各地经济发展的活跃性与流通性都会显著增加,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行业内与行业间不断的金融交换和金融交易使各行业的经济都发展得更为快速,各种交易和兑换促进了资金的流通,使得原本的固定资金得到了充分利用,经济发展也具备了新的空间。资金的二次利用使得其在流通和交换中产生了钱生钱的客观效果,使得资金储备不断扩充。而且在利滚利的刺激诱惑下,各产业的管理人员逐渐发觉了最新的金融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家或个体积极投入到金融投资中来,金融业越来越庞大,促进了资金的增值,进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金融业的一步步增长,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它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在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业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政府应该积极宣传新体制的优越性,并且投入充足的精力来推行新体制。各行各业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各项政策与措施,与政府通力协作配合,进而推动金融业朝着更好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政府也要在坚持改革措施的前提下不断放宽参与政策,使得各方各业都有机会参与进来,这样不仅使当地经济具备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且也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更方便的推行条件,使金融业能得以长远的发展。(2)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若是实体经济动力不足,金融业根本难以发展。因此,我们要鼓励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安全稳定的发展。目前我国通过推行新的政策加强了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联系,达到了平衡各地经济的效果,使地方关键领域的经济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不可否认,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合作取得了双赢的效果。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维护了金融的稳定与安全发展,发挥了其反馈作用。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经济交流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金融的流通性水平,给予了金融发展更多的资金支持;而金融发展的日益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实体经济中的各种投资和运作也更为安全。金融与实体经济二者的互协互助共同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我国各领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经济的繁荣也维护了当地政治的稳定,政府能更好地发挥其调节功能,从而平衡各地各领域的经济发展。

2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现状

2.1地方金融管理职能逐渐增强。近年来,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逐渐增加,从一开始的风险处置慢慢拓展至地方金融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管理等。具体说来,地方政府于1996年开始承担化解农村合作基金会债务风险的责任;之后又于2003年获得农村信用社管理和风险处置权限(参见《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然后2008年又开始负责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由此观之,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权限正日益增多,其管理范围也逐年扩大,同时这也意味着政府参与金融管理的程度与深度的日益提升。2.2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逐步建立。随着金融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各级政府参与当地金融管理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并且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金融管理体制,目前金融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金融办”)等相关职能部门在省级政府已司空见惯,各市、县政府也在积极推行当中。总之,就目前情况而言,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行使其金融管理职能,其主要职能如下:第一,制定和执行当地金融发展总体方案;第二,促进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第三,在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防范和处置地方金融风险;第四,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吸引投资者参与或创建各类金融组织,比如村镇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第五,协调配合中央驻地方的金融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维护地方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3当前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管理职能分散。目前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能分散于多个部门,协调难度大。其金融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金融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能是负责小额贷款公司、股权投资基金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其他准金融机构的管理职责则如对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产权(股权)交易所的管理等则分别由商务部门、财政部门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负责。管理职能的分散使得政府内部难以合理协调,从而导致金融管理水平的低下。3.2职责定位宽泛。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方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的职能范围较广。不仅需要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还要在实施金融专业管理的同时履行金融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实际上这几项职责的性质差异相当大,它需要该部门同时具备政府职责、市场行为及良好的专业素养,这就对该地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履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得不说这是一次不小的挑战。3.3管理人才缺乏。在对政府管理工作专业素养的要求上,金融管理部门相比于其他管理部门而言则要高的多。毕竟以往政府很少涉及金融领域的管理职能,大多是提供综合性服务,因此目前其金融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和安排暂时还不能满足金融管理的专业要求。3.4风险监控不力。地方政府对于当地的金融机构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推动其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时刻防范其潜在的金融风险,要对其进行风险监控。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各地政府往往只是想办法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发展,而很少进行风险监控。而且其金融管理部门在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管理上普遍存在地方色彩较明显,随意性较大的弊端,并且经常发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4地方金融管理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4.1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防止出现监管真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要推进金融管理体系的改革,一个完善的金融管理体制必不可少。而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总结管理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同时加入一些新的创新元素,建立健全一个适合于我国金融业长远发展的金融管理体制。与此同时也需要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系统,我们要加强与中央驻地金融体系的联系与合作,使体系具备全面性,从而共同维护地方金融的稳定发展。至于要如何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则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密切监管。各地监管部门应该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对各管理部门认真进行定期的督察与指导,保证工作人员一丝不苟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合理的运用好金融制度,从而推动金融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政府要与金融监管机构密切配合,建立地方金融监管安全防护网,及时对系统所出现的问题做出迅速的反应与合理的处置。总之,就是要控制好系统的整体安全,促进体系组织的合理运作,从而提高整体改革体系的安全性能。也只有在各地区金融机构的支持与配合之下,我国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才能真正得到有效防控。4.2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规范民间融资方式,建立金融综合性改革风险防范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金融组织也在不断的出现。而这些新型金融组织对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金融管理体系改革中我们要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从而使目前金融机构由于工作繁杂而接纳不了过多资金的这一重大问题得以解决。而且,由于新型金融组织的出现也使得本地区资金的流通与交换变得更为活跃,进一步带动了投资。要规范民间融资方式,首先就是要发挥好政府的监控和指导作用,政府要在体制改革中规范民间融资的方式,使民间融资的途径向合理化迈进。政府要引导群众合理合法投资,从而带动大范围的民间融资,促进民间金融的发展。也只有各大金融组织和政府切实实现好管理和运作,体制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老百姓才能真正受益。至于如何建立综合性的改革风险防范制度,我们可以通过综合性的改革和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来抵制风险,比如可以加入经济性、政策性或文化性的改革措施来防范安全问题的出现,这样便可以使地方金融管理体系改革真正落到了实处,从而取得最大的成效。

5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资本状况在地方金融管理过程当中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只有认真仔细分析了各方各面的金融效益,才能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在整体上对金融机构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我们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深入推进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徐信艳,洪俊.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探究[J].纳税,2017(32).

[2]王廷瑞.关于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7(20).

金融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物流金融管理专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对物流金融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为了向社会培养出大量优质的专业人才需要结合社会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物流金融管理的教育活动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认清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并创新教学方法,将学生培养成专业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物流金融管理专业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可以使课程设置的更加合理,并将物流金融行业的先进理论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物流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岗位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此外,还能提高物流金融管理专业教学的实效性,由于物流金融管理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理论性、综合性、操作性等特点,因此结合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僵化思想并正确掌握金融投资分析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高职院校实现向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二、基于社会需求的物流金融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途径

(一)结合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当前物流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不仅要全面的掌握物流金融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并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教育的有效性,需要结合社会需求确定物流金融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仅采取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在课本上,要结合物流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前沿理论或当前重要的金融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有效提升物流金融管理教学的实效性。此外,物流金融管理专业的教学要将理论学习、科研活动、实践实习这三方面的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进而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根据行业发展方向调整专业课程。物流金融行业具有发展迅速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物流金融管理专业在设置课程时要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使得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行业的需求。因此课程设置不仅要具备理论性,还要拥有前瞻性的特点,将物流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并适当的增加新课程,确保课程设置的先进性。此外,在市场需求及行业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金融管理专业的课程要更加重视微观金融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由于应收账款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为学生增设《商业保理实务》课程,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术,同时提高金融风险意识。课程改革不仅要关注本专业的课程内容,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将物流金融管理专业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例如,物流金融管理专业由于具备极强的实践性以及综合性,学生还需具备良好的数学能力、计算机应用等能力,因此要将金融学与信息技术学、数学、法学等相融合,并且掌握融资工具以及融资方法。为了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实践课,通过真实的岗位体验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并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与不同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三)创新物流金融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新教学方法,科学的利用多媒体、网络在线授课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应用物流金融管理专业的课程网站向学生自习任务,学生不仅能够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还能够锻炼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由于物流金融管理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通过真实案例能够更容易的理解抽象理论知识,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方面要加大对实验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训练环境,还可以与金融企业展开合作,在金融机构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四)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考评机制。传统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的教学考评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金融管理专业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期末考试的形式由传统的闭卷笔试丰富为撰写课程论文、递交实践报告等,并将学生的日常学习态度、社会实践情况等均作为考核的指标,用多元的考评机制指导学生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物流金融管理人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物流金融管理专业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及实效性需要结合社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并增设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完善教学考核机制,进而促使学生不仅要牢固的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需积极参加实习活动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使高职院校实现向社会培养新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念,刘一沙.基于社会需求的金融物流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1):228-230.

金融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大数据;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现状;体系创建

大数据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价值、真实性五大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将大数据引入到经济金融管理体系中,可以提高其执行能力,同时还能够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显著提升了经济金融管理水平,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欢迎。

一、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现状

在将大数据应用到经济我国经济金融管理体系中时,应先明确其基本现状。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建立落后于西方国家,在长期的运行实践和不断优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善,在机构职能实现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一)管理体系不完善。很多地区的金融管理体系并不完善,所涉及到的管理范围广泛,包括打击非法集资,管理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审批等各项工作,虽然管理条例较多,看似比较全面,但是并未实现管理职能的准确定位,管理条例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弱,难以起到实质性管理作用,无法满足业务实际需求,导致经济金融管理体系运行不畅。同时,银监会界定联社一般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要求联社发挥行业中积极管理、良好运行的作用,二者之间需要更多表现出的是诸如母子公司的关系,但实际上依然有不少定位差异存在。(二)管理职权不对等。在创建经济金融管理体系时,是从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的,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虽然不同地区的经济金融管理体系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更多的是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和控制,比如地方投资机构如果存在杠杆,则应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备案以实施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实际上所拥有的管理权限是比较有限的,经济金融管理体制整体呈现出垂直管理特点。中央和地方管理职权的不对等,导致实际管理过程中与现实存在脱节问题,不仅会阻碍地区经济的良好发展,而且金融风险防范能力较弱,面对突发事件时,很难及时作出有效的处理。(三)管理权责不明确。管理权责划分不清问题,在地方金融经济管理体制中尤为突出,经常出现无人管理或者多方管理现象,并且监管缺失现状也是比较严重的,容易导致经济金融风险的发生。比如,对于农村合作社来讲,开设金融合作业务对其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需要获得金融部门的批准后才可开展该项业务。而金融部门在审批的同时,也就意味着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很多地区的金融部门为了不承担该部分责任,便不予批准,难以实现对农村合作社的有效监管,监管漏洞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于大数据的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创建

以大数据为基础,在重构经济金融管理体系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实现。(一)增强大数据的利用力度。要想结合时代形势完成全新的经济金融管理体系构建,便需要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将其加以有效利用,加快金融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具体实现方式是以建立金融大数据平台,拓宽金融信息采集渠道,扩大金融数据存储容量,并根据金融数据特点构建科学化的指标体系,对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信息,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还需要结合《促进大数据发展》白皮书,在经济金融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更多的运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优势,对经济现象做出更好的解释,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二)打破管理体系内部界限。明确经济金融管理体系内部界限,并打破其局限性,可以显著提升管理水平,对金融稳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运用大数据时,应采用量化方式对业务数量加以明确,既要找准监管重点,做到金融监管的针对性,又要确保金融监管的全面覆盖,避免监管漏洞的出现。现阶段我国关于大数据系统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重建提供的基础设施,改变了以经营形式为依据所建立的管理制度,可以通过模拟和预测,理清金融体系内部与经济实体之间存在的关联性,针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采取有效防范和应急对策。(三)加快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和有效应用,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而基于大数据理念的经济金融管理体系重建,已经成为改革的主线,数据开放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从对内开放角度来看,适当放低了金融行业门槛,为更多了人提供了入行机会,并且在行业竞争中,大数据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资历优势已经不是很明显,在市场运作模式下,无论是资金处理和运作,还是改革发展,都需要以行业准则作为基准。另外,我国应不断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汇率。

三、结束语

为完善优化经济金融管理体系,改善其中的不足,便需要加大数据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分析和预测,帮助政府增强对经济金融市场的把控力度,以此来实现更加理想的管理效果。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不仅仅要学习并运用先进的经济理念,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大数据的运用力度,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提高经济金融管理水平,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坚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铜.关于大数据理念构建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6,(1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