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5:41:25

竞争性

竞争性范文篇1

竞争性情报才是企业家进行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每个企业家都会为其独有的魅力所吸引,他们都会自然地把决策建立在竞争性情报的基础之上。如何获得竞争性情报、如何利用竞争性情报自然成我们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竞争性情报、企业战略

竞争性情报的获取对企业的战略决策的意义最为重大,它可以在产品设计、产品价格、产品生产乃至销售服务各个阶段为企业制定进行商战的策略起到帮助作用,直接针对竞争对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样道理,可以被竞争对手关注的商业秘密也就成了企业需要特别警惕的地方,加强保密的意义甚至比安排获取竞争性情报更为重要。竞争性情报的泄露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样具有毁灭性打击的可能。

竞争性情报便在企业决策和企业管理中存在明显的两面性,刺探获取竞争对手的情报和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都是企业要采取的行为和措施,也是一件细腻的行为。在情报学的研究中,获取情报的手段或防护性措施都是并存的,他们是对等的两个方面。

竞争性情报的这种对等性往往被忽视,因为获取对方情报的任务只需要少数几个人便能完成,而情报保护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行动才能达到效果的。企业如果成立管理竞争性情报的专门部门的话,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授权,在保密企业机密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竞争性情报的范畴

信息时代的企业发展的特征是速度加快,企业成长的速度和衰败的速度都在加快,几年的功夫互联网便在世界各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美国的雅虎、中国的搜狐等等,而迅速成为昨日黄花的也数不尽数。究其原因与信息流动的速度是极为相关的,特别是企业在经营模式上上的迅速跟进,使得“马太效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非常突出地得到映证。

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发展速度的提升、成功与失败都在迅速放大,竞争性情报也就自然成为广受关注、为企业所青睐的重要活动,成为企业进行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信息服务者如图书馆、科技情报研究所也都纷纷借此机会把他们的服务市场化,以体现更好的社会价值。

商场如战场,企业通过获取竞争性情报,获得关于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信息,特别是关于竞争对手的信息,便可以形成更好的定位、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服务,甚至出手收购对方,达到扩张企业的目的。

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或服务,并不是建立在盗取企业机密的基础之上的,着眼点更放在企业的长期发展方面,通过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判断与其他企业建立何种关系中发挥作用。

■关于产品的竞争性情报

产品是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几乎是企业展开竞争的起点,产品方面的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市场机会也就不能低估。围绕产品所形成的竞争性情报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任何企业都会关心处于同一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对手的产品策略和发展方向。

围绕产品的竞争性情报包括产品的功能、外观、成本、价格、工艺、生命周期等等。其中最为隐蔽的是生产工艺,功能、外观可以通过购买产品的样品来掌握,而生产工艺往往是企业的机密部分,而且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很大。

化工、医药、饮料、饲料等产品中的配方则是特别重要的竞争性情报,这些领域的配方试验成本甚为高昂,但得到配方和工艺后,进行模仿的成本却非常低廉。配方便是这些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竞争性情报。

产品的市场预测、盈利机会是企业决策所关心的竞争性情报,较之上述内容有更高的战略意义,这些情报的收集成本同样很高,企业的裂解与这些情报的泄露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

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IBM从97年进行战略调整,开始转变成为服务提供商,到目前其顾问服务方面的营业收入已占到整个收入的1/3。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被企业广泛接受,成重要的发展项目也与服务理念的提升有直接的关系。

于有形的产品不同,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更难于获得,也更难于模仿。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分,不仅仅存在于条中之中,而更多地存在于整个企业文化之中。服务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建立在长期的培训和熏陶之中。

关注服务方面的竞争性情报,需要对目标对象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掌握其服务规范、服务流程的精要,同时还要包括收集其企业理念,从其员工身上的言谈举止中获得需要的情报,从其客户那里投射来的信息也同样重要。

围绕服务所收集到的竞争性情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对建立正确的战略方向也更为重要。服务的执行者必定是企业所聘用的员工,要获得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最好的手段便是对其员工的行为进行跟踪分析。

■关于投资的竞争性情报

企业间的任何竞争优势最根本的来源是投资,企业的产品、厂房、设备、设计能力都是投资所带来的回报,资本的投入酝酿着竞争优势的增长。竞争对手的投资行为自然是最受关注的竞争型情报,而且由于投资、收益及其它财务指标更是企业运行的商业秘密,这些情报的获得更加困难。

企业的投资行为包括产品的升级换代、生产设备的革新改造、生产工艺的优化调整、人力资源的吸纳与变动。这些投资行为中,有些甚至只会体现在企业内部,比如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人力资源状况,可能永远都是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的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可能永远不会公布。

拥有自主品牌产品的企业在产品方面,自然会采用销售一代、开发一代、构思一代的产品策略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行开发研制的产品便是最为重要的竞争性情报,掌握产品投放市场的先机,或在性能上超越竞争对手,都是制胜的关键。

生产设备及工艺方面的投资非常隐蔽,而这两方面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品质保证又影响重大,是非常宝贵的竞争性情报。在引入外资企业、发展私营企业的市场环境中,人力资源的投入已经不可能通过职称调查来判断企业的投入了,人才的竞争策略同时也就成为更受关注的竞争型情报。

获得竞争性情报的途径

与商战中的价格战、服务战、品牌战等争夺战一样,竞争性情报也是一种激烈的信息战。有的企业甚至采用谍报工作方法,挑选工业间谍来获得竞争对手的商业秘密。其实把工业间谍与竞争性情报的获取等同看待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对企业在信息战中取得成功也是一种误导。

雇佣工业间谍的确是获得竞争性情报的一种手段,但那是一种违背法律规范的行为,企业要冒承受法律惩戒的风险。实际上,从企业公开的信息中,也可分析整理出非常有价值的竞争性情报,这些可以用到的渠道包括互联网上的资讯、技术交流中的报告、展览会上的表现、市场调查中的数据等等。

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最重要的是确定出哪些信息对企业决策是有价值的,这些信息可能被在哪些场所,哪些媒体上。企业中总是存在一些喜欢炫耀的人,把本来属于商业秘密的事情当成是提升企业价值的内容到处宣扬,邀请其他部门同事或合作伙伴参观。这些人也会把本来应该保密的内容,不经意地流露出去。

商战毕竟不同于真正的战争,企业在竞争性情报方面所投入的资源和研究不可能与战争中的情报活动相比较。每次战役或战略获胜的只有一方,而企业间的竞争更是长期的行为,打败竞争者需要的是持续发展,所以竞争性情报对最大贡献更在企业的决策支持方面。

■来自互联网的竞争性情报

互联网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容器,已经成为企业扩散自己产品和个人宣泄思想的场所。许多网站还开发出非常方便快捷的搜索引擎,使我们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变得非常方便。

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很好的时效性,速度非常快。把互联网作为竞争性情报的信息源,关键要掌握搜索工具和进行分析整理的手段,上面已经把应该列入竞争性情报的信息作了分析,这里重点讨论搜索工具的使用。

以注册网站为线索的包括新浪、搜狐等,配备了搜寻机器人采集网站信息的有Goolge等,这些搜索引擎所得到信息都是公开与网站上的。利用简单的关键词进行组合,便能找到大量的信息。

Dialogu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一些专业的信息数据库,其内容更为专业,设计企业产品、价格方面的或科技文献的内容更为准确,也成为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查询的平台。这些数据库中的内容是更为有价值的数据来源,可以进行比较深入的挖掘分析。

■技术交流中的竞争性情报

技术成就的宣扬应该是人的天性,技术人员或市场人员都喜欢把最新的技术成果作为产品的卖点来宣扬,从市场角度来看也无可厚非。但技术交流中,却含有很多属于竞争性情报的内容。技术人员的交流中更可能会无意识地把本来应该保密的情报泄露出去。

在技术交流的场合,技术人员往往会忘记为企业保密。这是因为有的企业本来就没有技术保密的指引,有的技术人员需要利用技术交流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有的技术人员甚至会为自己掌握的技术寻找市场。

利用技术交流会收集产品和技术方面的竞争性情报是成本非常低廉的做法,进行适当培训,派出或委托略懂技术的人员参加技术交流会,便可能大有斩获。其实,技术交流会上的新技术,很多都是没有进入市场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对企业长期发展策略的影响更甚,其情报价值也就更高。

来自技术交流中的情报主要包括产品的功能设计、工艺方法、材料特性等内容,对于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进行竞争性情报研究或服务,不能忽视这一渠道。

■展览会上的竞争性情报

展览会是企业进行产品比拼的最佳场所,也是竞争性情报的最好来源。展览会上,企业都会将最新的成果拿出来展示,在向客户展示自己的产品的同时,许多属于竞争性情报的资料也被公布出来。竞争对手的产品状态几乎可以一览无余,只要细心收集所获一定不菲。

利用展览会进行竞争性情报的收集非常容易进行。因为参观者甚众,企业不容易分辨参观者的身份,其资料发放也是公开和无限制的,以任何身份几乎都可以获得产品资料,甚至关于产品功能的详细说明书。几乎没有任何企业注意到在展览会上的保密措施。

当然从展览会上获得的资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整理,甚至跟踪调研。从竞争性情报分析的角度来看,不仅仅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调研,甚至要对来自于竞争者的产品进行市场调研。也包括成本估算,技术含量的分析。这些更深入细致的情报研究所得到的报告,对企业决策具有重要的支持意义。

许多企业都缺乏如何参展的经验,参展人员的反情报意识就更为薄弱了。从展览会上获得产品情报的身份包括客户、记者等等,以分销商的名义拿取资料是更为透彻的做法。展览会可以说是成本最为低廉的竞争性情报来源。

■市场调查中的竞争性情报

市场调查、市场分析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步骤,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一些建立了市场部的企业一般都有进行市场调查的行为。一般来说市场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定位、价格定位和渠道定位,是展开销售和制定市场策略的前奏。

利用市场调查获得竞争性情报可以是市场调查的另一个作用,把自己的产品与竞争者的产品进行比较更能帮助企业确定市场策略,对市场的发展有正确的预期。进行同比研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参考性。

市场调查所得到竞争性情报还可以包括品牌分析、服务分析、客户满意度分析等多方面的资料,通过市场调研来研究竞争对手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展开产品之外的竞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新发展趋势。

服务和客户满意度两项指标是竞争性情报所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通过市场调查的问卷设计的、调查者抽样安排,便可以很方便地获得相关的情报。利用市场调查展开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活动,更好地提升了市场调查在企业发展的作用和价值。

■竞争性情报与策略联盟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参与者力图获得更多的资源,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包括企业间的合作,通过合作来分享各种资源,形成更为有利的竞争链。现在联盟策略已普遍为企业接受,成长中的小企业有自己的联盟政策,处于竞争关系中的企业也有联盟策略。

竞争性情报也可以使这些联盟者可以分享的资源,由于竞争性情报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获得竞争性情报需要相当多的投入,且不说直接采用间谍手段的工业间谍的成本,即便从公开的信息中分析出具有价值的竞争性情况也成本不菲。国内最近也开始出现为企业获取市场情报的专业人士,他们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是企业雇佣的“神秘人”,年薪已超过10万。

竞争性情报不仅仅可以由联盟企业拿出来分享,也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合作,联合收集、分析、整理和利用竞争性情报。由于竞争性情报的贡献也在支持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联盟策略是一脉相承的,联盟企业更有分享竞争性情报的必要。

企业联盟中如果存在竞争倾向,竞争性情报又变得需要特别给予重视,在向合作伙伴公开自己的资源时,需要保护好自己的企业机密。

保护企业机密

■保护企业机密的价值

竞争性情报是关乎企业发展的决策性情报,获取竞争性情报的价值有多大,相应地保护企业机密的价值就有多大。由于企业的在产品、服务、投资等方面的实际投入比情报挖掘的投入更大,企业机密的保密价值肯定还要超过获取竞争性情报的价值。

获取竞争性情报与保护企业机密是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有许多企业机密如果不为竞争对手掌握,对于其他人来讲是没有什麽价值的,所以也很容易被第三方人员获取,比如客户、顾问公司、媒体的记者、合作伙伴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可能泄漏企业机密给竞争对手的渠道。

企业离职的员工更是企业机密最大泄漏点,他们可能有对企业不满的情绪,根本不会承担为企业保密的义务,而且也特别容易被竞争性情报的收集者作为接近的对象。这些离职的员工手上甚至拥有企业的核心机密文件,即便其职位非常低,只是一个普通的清洁工。

保护企业机密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是保密的意识,然后是制度,再者是对制度的检查执行,在有员工离职的情况下,对重要系统中的密码的修订变更等等。当然,也不是说要在企业里成立内务部来监视员工的行为。

■与员工的合作

竞争性情报的传播有两条渠道,公开的新闻、展览会上的展品等是进行竞争性情报的收集对象,另一各方面如果从企业内部获得,其情报更准确更隐蔽。事实上企业员工成为竞争性情报的泄露者并不鲜见,当员工掌握了企业的运作机密,而有对企业不满时,企业的任何保密措施都可能失效。

保护企业机密首先要从员工做起,包括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指导、保密意识的培训、建立保密制度,甚至签订保密协议。堵住这一漏洞对任何企业都更为重要,在国防、金融、科研机构中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一般的制造型企业可能就不太熟悉这方面的运作。

我们可以假定一般来讲员工会遵守公司的制度,泄密往往是不经意间的事,制定制度、加强培训是请员工为企业保密的首要任务。企业保密制度需要体现在文件管理、样品管理、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中,使员工能不断形成和加强为企业保密的意识。

签订保密协议就更全面的规定了员工在为企业保密方面的责任,保密协议主要规定不得将受管制的文件转播给第三者,不得将样品携带给第三者,不得陈述自己承担的研究课题等等,同时也要规定在出现泄密事件时,员工所要承担的责任。

■与合作伙伴的合作

行业划分导致供应链的形成,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共同合作参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任何企业都以自己的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最终客户都是企业的合作伙伴,甚至同时竞争者也会结成战略联盟而成为伙伴。

伙伴之间自然存在商业活动,甚至共同投资、整合资源完成技术研究项目,这些合作中都存在大量有价值的竞争性情报,在合作圈外转播的话都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对企业发展是一种打击。

竞争性范文篇2

关键词: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社会功能;效率;改革

一、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计划经济留给我们的遗产,从一度辉煌的“国营老大”,跌落为人们诟病的焦点,被指责为停滞落后、效率低下,甚至滋生腐败。当然,与民营和外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表现的确差强人意(姚洋和章奇,2001),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有企业曾经起到过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了许多社会功能,也被称为“企业办社会”,这些社会功能也使得国有企业在后来的市场经济中背上了沉重的社会负担,这不能不说是国有企业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这些社会功能的逐渐剥离,大部分国有企业必将重振雄风。但是国有企业有其特殊性,还必须实现一些社会功能,否则其存在的必要性就会遭到怀疑。当然,我们并不主张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长期大量存在,而且还要承担许多社会功能。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经济必然会采取各种方式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纪玉山、李兵和李晓辉,2003)。但是,在市场机制有缺陷的情况下,必须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功能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解决,而国有企业可能是一种在短期内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其他方式例如:社会保障、财政补贴、行业管制、立法等政府直接干预的方式,社会团体、社区、慈善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医疗、教育等领域部分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是否采用国有企业的方式,采用哪一种方式,完全应该取决于各种方式的成本收益分析。而各种方式的成本和收益情况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但是市场化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会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失去竞争优势,还会进一步失去承担社会功能的优势,最终退出竞争性领域,这些国有企业原来所在的产业将由微观上更加有效率的非国有企业占据,而这些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功能也必然有其他的在宏观上更加有效率的形式所代替。在这些社会功能还没有更加有效率的方式来实现之前,或者在国有企业方式与其他方式的成本收益无差异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国有企业来实现这些社会功能就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本文将对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功能进行梳理,明确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社会功能定位,为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寻求理论上的支持。

二、国有企业的特殊性

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给出的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义来说,即国有企业是政府(包括政府部门)拥有的或(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实际控制的经济实体。可以说国有企业是政府的延伸,国有企业要实现政府的某种功能。而政府干预经济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必须以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国有企业也必须服从这个目标。

根据科斯定理(科斯,1937与1960),由于存在交易费用,不同的产权安排有不同的效率。国有企业从产权特征上来分析,其特殊性在于其产权是公有产权,作为公有产权国有企业必然面临事实上的所有者对公共利益的攫取(周其仁,2000)。所以,即使在一个比较完善的体制之下,公有产权的成本也要比私人产权结构的成本高。最近的研究表明,采取租赁、出售或租售国企的方式,大约可以使国有企业利润潜力的利用率增加20个百分点(平新乔、范瑛和郝朝艳,2003)。因此,私人产权结构适合竞争性领域,公有产权结构适合非竞争性领域(杨灿明,2001)。由此,很容易得到结论,国有企业应该从竞争性领域完全退出,进入非竞争性领域。

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双转轨”的特殊国情,即市场化和工业化都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在竞争性领域保留甚至发展一部分国有企业,将有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宏观效率(刘元春,2001)。那么这部分国有企业所承担的就不是一般企业的功能,而是社会功能。本文中的社会功能是指本来是不应该由企业来实现的,而是应该由政府或者其他非赢利性机构承担的功能。下面将逐一对这些社会功能进行分析。

三、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

通过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国有企业曾经承担或正在承担的社会功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镇居民的就业是完全由政府解决的,除了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外,几乎所有劳动力都在国有企业中就业,即使在今天仍然有五千万在国有企业中就业。对企业来说,就业本身并不是什么社会功能,而是其经济行为的社会后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雇用人员,其客观后果就会实现就业。但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就有所不同。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目标之一,也是保持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因此,政府行为必须优先考虑这一问题,国有企业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掌握所有资源,安排就业是政府的权力也是其义务,可以直接安排人员进入企业。这种安排在维护社会问题的大前提下可能会放弃经济效率的目标,于是造成国营企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并为后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埋下了隐患。即使是在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国有企业的用人制度也是触动最少的。

目前,我们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更多了,主要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投资需求,促使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扩大规模,实现就业。但是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持续性是很难保证的。而且,不论如何,就业还必须由企业的自发行为来实现。

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壮大的确减轻了国有企业的就业压力,也成为国有企业用人制度改革的有利条件。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国情是还有占总人口的63.91%的人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5亿人以上。并且,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将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出路。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必然还要在相当长时期内被迫承担一定的就业功能。白重恩、李稻葵、陶志刚和王一渐(1999)的研究得出了与我们相同的结论。

国有企业承担就业的社会功能与其作为企业的一般的就业功能并不好区分,但是,我们可以近似认为国有企业的这种功能直接表现为国有企业内部的“隐性失业”,所谓“隐性失业”是指劳动力边际生产力低于其实际工资率的那部分就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般企业是不会在企业内部出现“隐性失业”的现象的,而这一部分“隐性失业”正是国有企业在执行其社会功能。从表1袁志刚和黄立明(2002)的实证分析测算的1980年至1997年期间中国国有工业企业隐性失业率来看,我国国有企业从80年代中期出现“隐性失业”,且一直呈上升趋势,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在1995年以后逐渐开始下降,但是同时也是我国就业压力不断上升的开始,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2年的2.3%上升到1995年的2.9%,进而上升到2002年的4%⑤。于是出现了微观的企业效率目标与宏观的充分就业目标的两难权衡。而一个高失业率在任何国家的任何时代都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由于国有企业固有的效率损失,国有企业的这种社会功能不可能由自身的发展来解决,只能依靠整个国民经济和非国有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取代,但国有企业这一社会功能的淡化过程将伴随我国工业化的整个进程。

表1:中国国有工业企业隐性失业率%

(二)公共福利

1.教育。国有企业是在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中建立起来的,适应工业化生产的人才奇缺,而教育的投入又十分有限,国有企业为实现正常生产,建立大批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相关学科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科技骨干和管理人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产业化进程的发展,这项功能大部分已经从企业中剥离出来。

2.医疗。医疗也曾经是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各大企业的职工医院是最明显的表现。这种体制在过去为我国的医疗卫生赢得了国际声誉,也确实成为国有企业的沉重负担。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很多企业办的医疗机构已经逐渐分离,但是由于作为这一功能乘载体的公共卫生体系还不完善,我国的公共卫生状况已经有恶化的趋势(王绍光,2003)。

3.养老。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之前,养老是企业对职工低工资下就业的承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养老保障实行的是以企业或单位为载体、以支定收的完全现收现付制。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启动,“放权让利”企业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且逐渐有了自身的利益要求,但养老仍然由企业来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养老制度的弊端不断暴露:(1)造成了新老企业负担的不平等,老企业退休人员多、负担重,新企业退休人员少、负担轻;(2)造成国有企业负担大于非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不承担养老义务;(3)使国有企业有动机将经营失败归咎于企业养老负担过重,从而加大“道德风险”;(4)经营失败的国有企业承担着社会功能,从而不能破产,造成更多的效率损失。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颁布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城镇职工养老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1997年7月推出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使得“统账结合”作为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模式正式确定下来,减轻了国有企业办社会的负担,使其在走向市场过程中与其他经济主体平等地参与竞争。虽然在现实中由于国有企业的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大大高于非国有企业,1996年,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三资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分别为95.15%、51.47%和27.48%(谢春玲,2002),国有企业的实际负担仍然较高,但是,毕竟国有企业承担养老这一社会功能从此成为历史。

4.其他。除了以上论述的各项社会福利功能以外,国有企业还承担着许多其他社会福利功能,涉及到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无微不至”,大的方面如住房、社区服务,小的方面如幼儿园、上下班交通等等。这些方面不能说不重要,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已经解决,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住房体制改革不仅缓解了住房紧张,还使房地产业成为一个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当然也不能说这些改革没有问题,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扩展研究。

(三)国家产业政策执行

我国的产业政策有两个主要目标,一个是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共有的目标,维护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另一个是由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决定的,我国的产业政策还必须起到引导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1.维护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是每一个政府的产业政策的目标,对于国有企业也应该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而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某些重要的产业发展十分滞后,处于空白或者幼稚阶段,在加入WTO的情况下很难与国外的跨国公司竞争,即使竞争规则是公平的,由于起点不同,这种竞争也是不公平的。国有企业可以借助国家财政投入的支持,迅速达到有效规模,并凭借国家信誉的保障与跨国公司竞争,避免国际垄断。

不仅如此,战略竞争性产业中的国有企业还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所谓战略竞争性产业,主要是那些能够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能够支持现期经济运行和未来经济增长,能够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技术进步方向的产业,而这些产业又处于竞争性领域(胥和平,2001)。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战略竞争性产业包含的领域是不同的,但一般都包括战略资源产业,如煤炭、电力、石油等重要能源,以及钢铁、化工等重要原材料,和某些重加工工业,如钢铁、化工、汽车、电子等工业部门等。这些部门投资大、回收时间长,民间资本短期内很难见效。因此,在20世纪的前中期,许多国家对这些产业都采取国家投资建设,由国家垄断经营的方式,实行较严格的政府管制。至今这些产业中的相当部分仍然由国家垄断经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在一国内的垄断在国际市场中就不再是垄断,而垄断带来的效率损失也逐步显现,于是政府管制政策逐渐放松,民间资本大量进入战略性垄断产业领域,国有资本的垄断范围和垄断强度逐步缩小,而产业的竞争因素逐步增加,逐步演变为竞争性产业,其中的钢铁、煤炭等还被称为“夕阳产业”。尽管如此,各国还是不同程度维护本国企业在这些领域中的存在,有的采取贸易保护和政府补贴方式,还有的采取国有化的形式,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维护本国企业在这些领域中的存在可以避免国际垄断,减缓国际形势的突变对国民经济的冲击。我国已经在这些产业中拥有许多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还要继续承担这一社会功能。

2.作为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具有“后发优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后发优势”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很多产品和产业不存在市场,这对于私人企业来说一种盈利的机会,但是前期的市场开发和市场培育的成本可能十分高昂,而且一旦市场开发成功,市场培育过程完成,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之后,其他企业就会跟进,低成本争夺市场规模,从而使领先者的前期投入无法收回。“春都”和“双汇”,“长虹”和“康佳”都是很好的例子。在这场“开创”与“跟进”的博弈中,率先发现市场机会的私人企业可能会因为预见到市场培育完成之后,其利润会被“跟进者”侵蚀,而放弃一个有前景的市场。这种结果明显是社会福利的一个损失。如果国有企业能够承担这一市场开发和培育的职能,就可以起到引导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虽然国有企业本身没有盈利,却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的增进。

(四)技术进步与风险投资

对于国有企业技术落后的指责多数应该是指中小国有企业,而中小国有企业已经在“抓大放小”战略中所剩无几了。对于大中型国有企业来说,其技术水平应该可以代表国内的最高水平。而且,恰恰是因为其技术水平比较高,反而不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造成亏损(林毅夫和刘培林,2001)。但是,这些国有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又是我们必需的。

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主要依靠的是技术引进和技术扩散,最后才是技术赶超。在技术引进和技术扩散阶段,由于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政府集中各种资源、通过计划控制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以克服技术引进和技术扩散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就可以快速建立工业化体系。这已经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得到了证实。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扩散在某种程度上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它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和信息传导机制,这是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难以完成的,所以,需要引入竞争机制克服“政府失灵”。但同时国有企业所需要的资源是由政府集中投入,并且有政府的担保,仍然能够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在效率方面会高于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同时在分散风险方面又比私人企业具有优势。

1.技术进步的社会效益经常是通过技术外溢来实现的,而且技术外溢在竞争性领域要比非竞争性领域作用更大。理论上,当某项技术存在聚集的情况或者该技术的用途比较广泛时,技术的溢出水平相对较高(Helpman和Trajtenberg,1994)。而技术聚集和用途广泛的技术经常是在竞争性领域。由于技术本身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一个企业对某一技术的使用并不妨碍其他企业对这一技术的使用,而技术开发的成本却经常是由开发者独立承担,其他企业可以无成本或低成本使用这种技术,那么,就可能出现技术开发的社会收益高于私人成本,但私人成本高于私人收益,这种技术就不会被开发。这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失灵”。

当然专利制度可以对技术创新者进行保护,但是这种保护经常是有限的,其他企业往往可以通过模仿开发者的技术,并做出微小改进或改造就可以避开专利制度;对商业机密的保护更加困难,巨额的调查取证和诉讼费用使技术开发者望而却步;垄断也是一个办法,但是垄断的效率损失也是巨大的。国有企业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由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这种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维持在较低水平,而技术创新的巨大初始投入以及未来的技术外溢造成的亏损可以由政府承担,但整个社会福利得到了改进。事实上,国有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洪名勇,2002)。

2.技术进步必须有风险投资作为资金支持。我们知道,越是先进的技术对资金投入的要求也就越多,而要求资金投入越多,也就越难分散风险,风险也就越高。这就要求政府在其中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尤其是在技术创新阶段。比如,美国的信息产业起初是军用技术,由政府投入巨资(财政补贴)才开发成功的,而后为美国经济带来了持续十几年的增长奠定了基础,并且至今仍保持世界领先。既然网络技术前景如此好,美国的私人资本市场又很发达,为什么没有私人发起这方面的研究呢?应该说对于这样一个风险极高的技术研发,没有任何私人或组织能够承担这种风险。

我们国家如果想发展高科技,也必须由政府来承担分散风险的作用,而具体的执行者只能是国有企业。这一项社会功能还将在长期内由国有企业来承担,不但是在技术引进和技术扩散阶段如此,在技术赶超和可持续发展阶段更是如此。因此,国有企业在支柱产业和高科技领域不仅不能退出,而且还将继续承担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不论其所处的是竞争性领域还是非竞争性领域。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由上面关于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社会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承担了社会功能造成的。剥离国有企业的社会职能,依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不能单纯“一退了之”,必须积极探索承接国有企业社会职能的新途径,在国有企业目前承担的社会功能没有其他更有效率的形式作为替代的情况下,国有企业贸然退出必然要引发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能够承担一般企业和政府所不能承担的社会功能。所以,在我国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没有完成之前,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科研等社会服务体系完善之前,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国有企业还将在部分竞争性领域存在和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现状,坚决将企业不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剥离出去,让国有企业轻装上阵,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主体。

2.在剥离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与这些功能相适应的社会服务体系,避免这些功能缺失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3.必须进入的坚决进入,在市场机制不发挥作用,或者市场机制存在缺陷的领域,国有企业要适度而坚决地进入,承担起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竞争性范文篇3

企业竞争性情报顾名思义就是企业为达到竞争目标收集竞争对手与竞争环境的信息并转变为情报的系统化过程。

单纯的竞争性情报概念与手法作为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对抗性与针对性日趋明显的产物,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分别由美日的研究人员与企业所提出与率先运用,但是真正将其作为一门学科,从理论、方法、技术、应用上加以研究,并由专门的行业性机构在全世界的企业中系统深入地加以推广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标志是:著名企业竞争战略学者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戈顿的《赢得竞争》、泰森的《竞争情报手册与指南》等几部奠基式专著的出版;1986年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CIP)与稍后欧日等类似机构的相继成立及其进入世界五百强中的众多企业纷纷建立企业竞争性情报系统。

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以上海、北京为主的理论研究机构也及时对这一新生事物进行了跟踪,翻译出版了一批此类研究专著、论文,并于94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竞争情报专业委员会(SCIC)。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长虹、海尔、红桃K等知名企业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竞争性情报机构,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分析竞争对手乃至竞争环境的情报信息,为企业的迅速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情报信息保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白热化,中国加入WTO后国际一流咨询策划公司的大举进入,竞争性情报工作作为一件已经过实战检验的“商战利器”将在中国国内的企业里也得到更加广泛的开展!

二、竞争性情报工作的作用与意义:(企业竞争性情报有什么用?)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确,综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切的竞争、对抗究其本质都是一种“知行能力”的竞争,亦即认识与行动能力的竞争与对抗!竞争性情报实质上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帮助我方既能知己,又能知彼;既能知先(相对于对手),又能知全;既能知微(事物的细节与蛛丝马迹),亦能知重(事物的关节,问题的重点)。这是在各种对抗性活动中对其竞争性情报工作最一般的要求。

具体到企业竞争活动,归纳一下竞争性情报工作做得比较出色的企业的经验(如柯达、施乐、BellAtlantic等公司),我们可以发现成功的竞争性情报工作往往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明显的作用:

1、在宏观环境、行业的领域为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提供早期预警。如柯达公司的战略就是防止涨价并在全行业进行垄断性收购,其情报人员的工作重点就是向决策层提供新技术、竞争对手营销策略及被收购方处境、意图与底价方面的情报。

2、收集先进的技术与经营管理上的成功模式、策略,为己方提供学习与借鉴的范本。

在我所知的范围内,国内在这方面做的比较成功的是红桃K集团。无论是从它“借鸡生蛋的资本原始积累,低成本扩张的早期发展模式”,“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切入点选择”“三大战役式的广告氛围轰炸销售模式”与那套风格迥异的CI识别系统,还是九七年便未雨绸缪建立的“企业末日管理研究中心”与“日清日结、周清周报、日新月异”的基本管理制度,其中无不渗入了沈阳飞龙、济南三株、广州太阳神、珠海巨人、江苏小天鹅与海尔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业成功模式与经验教训的影子。之所以红桃K集团在这个各领“风骚没几年”的保健品行业里一直常胜不衰,至今仍能保持十几个亿的销售额,原因很多,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从上到下不但注重学习其它企业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而且也确实建立了一套反应灵敏、分布广泛,在一定情况下能深入目标企业内部获得各种一手宝贵情报信息的竞争性情报网络。

3、为企业决策层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情报支持。

如:为企业是否要进入一个新地区、新行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供诸如市场容量、目标消费群细分、消费习惯、法律、政策环境、金融、税收待遇条件、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之类的基本数据、资料。这方面由于一些专业咨询策划公司(如麦肯锡、罗兰贝格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程序与方法,在此就不再赘述。

4、通过建立全员调查制度而广泛开展人际网络收集:

以营销部门为例,竞争性情报部门若能在谈判之前搞到竞争对手与客户交易的价格底牌与重点关系人,能了解到客户方谈判班子的组成及其各成员的相互关系,对于我公司营销部门在谈判与签订定单时能心中有数地控制局面将是决定性的。

5、锁定主要竞争对手,发现其弱点与不足,为公司决策层与相关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进攻策略提供有效的情报支持。

大凡比较成功的企业都有其核心能力,也就自然有作为其薄弱环节的“最短木块”。这个“最短木块”既可以在生产研发部门,也可以在营销、服务领域,还可以是目标企业的某些蓄意违法违规的环节,竞争性情报部门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去发现竞争对手的这些弱点与漏洞,或向公司决策层提供相应情报,或直接向政府职能部门反映,向新闻媒体与公众批露。象此类工作若组织得成功的话,对竞争对手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

三、企业竞争性情报的主要范围、内容与常见的收集渠道、方法:(企业竞争性情报工作做什么,怎么做?)

企业竞争性情报的主要范围从广义来讲,应该包括与企业竞争相关的一切情报与信息,不过从实际的角度而言:这样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所以我们一般理解的企业竞争性情报主要应包括以下三类内容:

a)宏观政策、市场环境、技术趋势类:

主要包括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如:进出口政策、外汇与税收制度、国有化政策与社会治安等;

经济与具体市场环境:如宏观经济形势、地区的产业结构、政策;人均收入与可支配收入、消费模式等;

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源环境:如科教文化设施的分布与服务水准、交通通信能源的方便快捷、受过良好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的数量与薪资水平等;

法制与社会文化环境:如高效廉洁的司法机关、无歧视性且与国际接轨的法律、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健康开放的社会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等。

b)竞争对手的专项情报一类:

竞争对手情报的范围与内容原则上是要根据情报需求部门的要求作有针对性的收集。但一般而言,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企业的基本情况:如公司的地址、联络方式、性质、业务范围、法人代表姓名、注册资本、审批机关、股权分布、关联机构等。

B、企业背景:公司的历史与沿革、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的变化、股东资料与主要负责人的简历、重大事件、政界支持等。

C、公司核心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状况:性能价格比、功效、技术领先性、生产目标与现实生产能力(厂房与生产线数量与规格);销售额与销售政策。

D、公司的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计划产值与销售额、利润目标、主要在建与投产项目;战略模式——成本领先还是技术领先;主导型还是跟随型。

E、市场销售:销售额、销售区域、重点市场、库存情况、客户类别、数量及分布;营销管理政策与营销的架构、策略;呆死帐管理等。

F、重点岗位人员情况:姓名、年龄、职务与职责、文化程度、个人能力与性格爱好、与主管领导的关系、家庭成员情况及相互关系、是否有明显的性格缺陷或是否有离职倾向等。

G、财务与资信状况:注册资本与实有资本、开户行与开户日期、平均存款余额与信用等级、企业负债额与曾获得过的最大信用额、是否有无正当理由拖欠客户应收帐款的历史。

H、是否有明显不良的公共记录:如重大产品与服务质量事故;不良的诉讼、判决记录、是否可能卷入重大丑闻等。

I、根据以上各条而作出的针对该目标企业的核心能力、最短木块、可能面临的机遇与风险的综合分析判断。

c)用户与中间商的有关情报:

主要指其现实与潜在的购买需求、购买习惯与行为特征;与竞争对手的业务往来、金额、结算方式及其自身的数量、规模与地域分布等。

企业竞争性情报的几种常见收集渠道与方法:

说起收集情报,人们首先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一个个带墨镜的商业间谍的形象。其实不然,在一般的情报工作中是很少需要采用这种在法律边沿打“擦边球”,又往往费力而不讨好的手段的。更多采用的是下面一些渠道与方法:

1、通过公开资料收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开放的社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实际上在诸如行业年鉴、技术报告、专利文献、政府出版物、报刊杂志、互联网上都找得到,只不过需要有熟悉这类情报源及有关检索方法的人士才能在这类浩若烟海的信息海洋里及时地找到相关的有用信息。

2、通过与竞争对手有关联的机构、人员进行侧面收集:象有关的咨询策划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上下游关联企业包括一些新闻媒体都是相当有效的情报源。只是在利用这些渠道进行情报收集时应注意不要超越法律与关联人员职业道德的限度,以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3、情报人员通过实地的观察与访谈进行收集:对于某些企业与某些情报而言,直接到实地进行观察并对有关人员进行访谈也不失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收集方式。只是这类方式一般无法接触到太实质性的问题,另外对情报人员组织访谈的素质与技巧亦有一定要求。

4、通过建立全员调查制度而广泛开展人际网络收集: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在向全体员工灌输情报收集意识、情报辨别常识的前提下,切实抓好各类收集来的情报的综合与分析工作,并对有功人员及时作出各种奖励。实践证明,一个蓬勃向上的企业的员工也往往有高度的自觉性为企业收集各种有用的情报信息,这里面的关键是企业管理层要重视并保护员工的这种热情,并使这些情报得到充分的综合利用。否则,这种热情与制度都是难以持久的。

5、通过其它一些特殊手段收集:(略)

以下是笔者收集到的一个真实案例!其中某些方法虽说有些过分,但这个案例本身还是有一定典型性的,仅供参考吧!

某公司领导层出于制订宏观竞争战略及具体市场拓展计划的需要,迫切希望获得本行业某知名公司的本年度整体市场促销计划、某即将上市新产品的产品资料、销售底价、上市时间、重点投放市场区域、促销策略等情况,某企业情报咨询机构接受了委托,随即开展了工作!

显然要收集此类情报,通过惯常的公开资料检索、专业人士访谈是无法达到目的的!根据以往的经验,接受此专案的情报人员认为,要搞到其新上市产品的产品资料、销售底价、上市时间、重点投放市场区域、促销策略等情况相对比较容易,但要获得目标企业的本年度系统的促销计划就比较困难了!

情况虽是如此,但该干的工作还是该先着手进行!经过对目标企业的侧面接触,情报人员对目标企业销售通路与内部管理架构、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目标企业总部的销售管理非常正规、行政办公管理也十分严格(想通过隐蔽身份套取有关资料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由于其销售网络分布很广、遍布全国——此类新产品上市的有关情况不可能完全将各市场负责人及企划人员蒙在鼓里!而一般说来,各地区销售代表处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警惕性与总部人员相比往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有了突破点以后,工作就好开展多了!专案情报人员在做了必要的身份掩护、对关系人员公关准备工作后,分别以某大客户的记者朋友、某边贸企业采购主任的身份拜访了外省不同市场的营销人员!前者以采写此行业骨干企业典型为诱饵,在熟人介绍、酒酣耳热的环境很快取得了该办事处负责人的信任,获得了有关新产品的一份产品详尽资料!加上关系客户在一边的旁敲侧击,还套出了该新产品销售底价、上市时间、重点投放市场区域、促销策略要点等情况,并通过随身携带的采访机作了录音。

扮演边贸企业采购主任的情报人员也未空手而回——他以急需大批该新产品向国外销售为由,也摸清了此产品可能的上市时间、可能的批发价位区间、销售地域、销售通路等情况!

经几方面收集的情况对比分析,专案情报人员对有关新产品的各类情况获得了比较准确的判断与依据!

下一步工作显然就要困难得多了——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当年度的整体市场促销计划无疑都是只会让少数人掌握的重要机密!而情报人员本身毕竟不能使用一些太过分的手段!

这时,情报人员意外地了解到目标企业正在委托本埠的一家知名CI策划公司为其导入整体CI体系,而诸如CI策划师、广告设计人这类的专业人士很早以来就是情报咨询公司交往公关的重点!借助某些朋友的引见,情报人员与参与目标公司CI策划的一位专案工作人员建立了联系,经过一番颇具技巧性的努力,这位工作人员成功地使目标公司的接口人员相信,整体CI策划应与具体的年度销售计划相适应——在看到了该公司的年度销售计划文件后,他设法用软盘COPY了整份文件发给了情报人员!——至此,整个情报收集工作大功告成!

四、企业竞争性情报的加工、分析与整理:

各种情报刚收集回来时往往是真假相间、杂乱无章的,这样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若直接提交给情报需求人员和部门只会浪费他们的时间!为此,就有必要对这些原始的情报进行分类、加工与整理形成成品报告后再作提交。其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

d)分类:分类一是为整理、检索的方便,故而应设定一些主题词;第二,分类更是为了使用的方便,因此应按照情报需求者的要求,根据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竞争对手、不同的情报层级(战略情报与战术情报)、不同的领域(生产技术类、营销模式策略类、人物资料类)、不同的信息类型(数据型的、事实性的、文献或图像类的),对原始情报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储存。

e)验证核实与文字上的修订: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曾说过的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f)进一步整理,形成报告。

五、竞争性情报的分享与应用:(竞争性情报的成品是什么,如何才能被情报需求者有效地加以利用)

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收集到的情报若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是最大的浪费。如何使自己的工作成果能有效地被相关部门与人员充分地利用也是情报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已有的经验来看,情报部门的工作成果一般以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1、情报“硬产品”类:情报通讯(针对若干专题的定期资料简报)、专题情报报告(一般由情报人员与研究分析人员共同完成)及其有关数据库是一般情报部门反映其工作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其优点是其资料直观、系统、有条理,易于把握;不足之处在于其工作周期一般较长,情报需求方难于控制其工作的进度与方向,容易产生偏差。

2、情报服务类:情报服务是情报部门使其工作成果发生效益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往往需要情报部门与人力、行政部门紧密配合,针对某些专题组织专项的培训与在公司内部局域网上进行互动式的讨论。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信息量大且可针对实际效果及时作出调整;不足之处在于:这类服务对情报部门的综合素质及与其它部门的协同能力要求较高,要搞好有一定难度。

六、反情报工作的若干问题:

我们对竞争对手开展情报工作,自然也要防备竞争对手对我方开展情报工作。这里简单谈一下这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

3、开展反情报工作的一般程序:

A、明确任务(确定须保护的情报范围、内容、时限及主要防范对象)——B、评估竞争对手的情报收集能力(收集方式、手段与主要情报源)——C、自我评估,发现须加强保护的薄弱环节——D、实施具体保密措施并根据实施效果作出相应的反馈、调整。

4、开展反情报工作的一般方法:

A、堵漏:这是最常见的办法,其核心就是找到各种可能泄露保密信息的渠道并塞住它。一般来说,常见的泄密渠道有:媒体对于某些问题的深度采访、向政府及专业机构、团体提交、披露的有关档案、报告;技术与营销人员的专业论文、公司领导涉及过多细节的演讲、对预有图谋的外来参观人员疏于管理、对关联单位可获得的有关信息缺乏追踪、心怀不满或易于收买的离职与在职员工;管理不严的公司文件与计算机数据。

B、隐真示假:情报工作是花费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大的一项工作,如果能使竞争对手的情报部门在一些无意义或虚假的信息中纠缠不休,事实上也就保护了我方的敏感重要信息。所以,在对方有明显不道德行为的前提下,我方也可以以适时、适当散布假情报——“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的方式加以反击。(这一条在公司收购等“短平快”式的行动中特别有效)

七、建企业竞争性情报系统的一般程序与要领:

(说明:企业竞争性情报系统CIS的常规定义更多是指一个建立在Internet平台上支持企业竞争情报与战略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这里考虑到目前国内一般企业的现实情况,更多地把它界定为开展这类工作的一套体系与构架)

(一)程序:

5、基本评估、确定需求;

公司负责人、情报需求部门负责人与情报部门负责人一道对情报需求与情报工作现状作出评估,确定情报收集的范围内容、锁定关键的竞争对手、须收集的关键性领域(技术、营销还是财务信息),然后以此列出关键性情报收集课题表。

6、设置机构、配备人员:

竞争性情报部门具体设置在企业哪个部门,直属哪一层级管理对于情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是很大。一般说来,竞争性情报部门应按照以下几条原则进行设置:

A、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的部门:如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技术是决定其生存、发展的核心因素,其情报部门也就自然应设在产品研发部门。

B、企业赢利的关键领域: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对于一个多品牌、多产品的企业而言,其情报部门当然应优先安排在核心品牌所在的领域、部门。

C、企业管理架构中的核心部位:对于某些权力高度集中、总裁事必亲躬的企业而言,情报部门就应当设置在最接近总裁的部门,如总裁办公室或由总裁直接领导。

部门位置确定并定人定岗定责后,就应当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具备相关背景、专长的人员及有关装备。

7、以项目为目标构建网络,形成工作准则,开始试运行。

(二)要领:

建立一套完整实用的竞争性情报系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没有专业的策划公司协助时(即便有,也不能完全依赖策划公司),企业想通过自身一次性的投入就建立这样一套系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建立此类系统前树立一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建成一部分,投入使用一部分,根据实际效果再加以调整完善的工作指导思想很有必要。从国外企业以有的经验来看,建设这样一个系统有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特征初创期成长期飞跃期成熟期

组织临时指定负责人专人负责专业职能部门首席情报官(CIO)领导下的专业部门

资源拥有上网的电脑、主要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形成专业资料库、在公共数据库获得联机服务拥有自身的专业资料库与初步完善的数据库并与若干大型数据库联网全面建立了以Internet平台为依托包括数据管理、情报分析、情报加工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收集渠道、方式零星式的、以人际网络、公开文献为主拥有较稳定普遍的人际网络、尝试建立全员调查制度综合运用公开、秘密多种手段收集情报;全员调查制度全面落实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情报的基础上还能通过计算机模拟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比对分析

效果情报不及时、质量不稳定、内容也不尽系统情报的质量有所提高、系统性加强情报的及时性、系统性与针对性均有所加强;真正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基本达到情报准确、反映灵敏、全面辅助并介入决策的标准

从上表可以看出建设一个完善的竞争性情报系统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从草创到成熟一般须有三、四年的时间。综观柯达、施乐、BellAtlantic等这方面成功企业的经验,除了决策层对竞争性情报非常重视、应持之以恒地加以支持外,还有几个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1、情报需求者与情报部门都有明确的目标重点:前者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后者是明了自己首先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尽快地表现出自身的价值。

2、情报需求部门除支持情报部门的工作外,还积极地参与到情报主题的确定,情报的分析及如何分享、利用的讨论中去。

竞争性范文篇4

为了刺激消费者购买产品,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对产品进行广告投资是一种常见的商业现象。目前,关于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研究关注纵向合作广告(VerticalCooper-ativeAdvertising,VCA),即零售商与渠道上游成员企业共同承担广告费用的一种广告合作关系。如:Bergen和John[1]357-369;林英晖等[2]436-440;Karray和Zaccour[3]442-448;Esmaeili等[4]151-167;Xie和Wei[5]785-791等,关于这一研究领域的综述详见傅强等[6]142-145。如果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不进行联合广告投资,仅靠零售商的广告投入,则其投入量将小于制造商最优的广告投入量,因此,纵向合作广告投资在制造商—零售商的渠道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同时我们也看到同行业企业在激烈的促销竞争中常常产生负面效应、促销同质化严重,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此,供应链网络中还存在一类广告合作即横向合作广告(Horizon-talCooperativeAdvertising,HCA)。HCA是指多个零售商或制造商之间为分担促销成本而形成的一种广告合作关系。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为降低高昂的促销费用,且同时又能获得广告带来的促销效果,会选择横向联合促销的方法[7]745-751。例如一家企业单独举办产品看样订货会,很难吸引较多客商;而多家同行业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展示各种产品,才能吸引较多客商前来看样订货[8]52-54。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美国最大及最受尊敬的两个游艇零售商:巴斯体育用品店(BassProShops)和MarineMax公司,他们在08年5月底共同进行了一次联合促销,在为期16天的促销中,两个公司将他们最受欢迎的品牌进行组合,在同一个地方提供给消费者更大的选择,极大的方便了消费者,也给双方企业带来了利润的增长[9]。有较多学者研究了竞争性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产品开发问题,联合研发的目的是为了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成本和风险,如Amaldoss等[10]105-126;Dutta,Weiss等[11]343-356;Lee等[12]190-204;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制造商横向合作广告投资问题,如Kinnucan等[13]93-107,Brest-er等[14]969-979,但他们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产品行业,且是一种由行业协会或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的联合通用广告投入,目的是使所有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获益,但在共同广告投资中存在“搭便车”问题。王磊等[15]63-69研究了一个制造商、两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在零售商竞争下的垂直广告合作模型,模型中讨论了零售商协调进行广告合作,认为整合后的零售商将减少过度竞争,从而提高了广告投入的效率。王国才等[16]1231-1235研究了一个零售商主导下,两个竞争性制造商的横向联合促销以及零售商主导下的纵向联合促销问题,认为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在市场争夺过程中,虽有利益冲突,但是也存在横向联合促销的机会。Karray[7]745-751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不同供应链结构下零售商的横向联合促销问题,对比分析了三种供应链结构:两供应链上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分散进行决策、集中的供应链结构,以及一个集中控制,另外一个分散控制的供应链结构,得出了不同的供应链结构下双方的最优决策,以及横向联合促销优于不进行联合促销的条件。但是以上文献都只研究了一类的横向广告合作关系,本文将对此进行拓展,通过构建非合作博弈模型,研究了多个制造商之间或多个零售商之间进行横向联合广告投资问题,提出了供应链企业间横向联合广告投资的必要条件,以及讨论了横向联合广告投资是否能给供应链上各方企业带来利益,最后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管理上的启示。

二、模型

(一)供应链结构及合作广告投资策略

本文研究对象为两种相互竞争的产品的供应链,假设每种产品的供应链都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且各自独供和独销相互竞争、具有替代性的产品。本文主要研究分散决策的供应链(Decen-tralized-Decentralized,DD),即两零售商与各自的上游制造商是独立进行决策的,这与现实的供应链决策行为也是一致的。在DD供应链结构下,零售商i(i=1,2)分别从各自的制造商j(j=1,2)处以批发价wi购买相互替代的竞争性产品,并以价格pi销售给终端客户(pi≥wi),为计算和表达的方便并不失一般性,令制造商的单位生产成本和零售商的单位处理成本(除采购成本外的成本)均为0。本文考虑以下三种广告投资策略:(1)制造商和零售商双方均不进行广告投资,这种策略下的模型我们将作为基准,将其与其它广告策略进行对比;(2)制造商之间进行横向联合广告投资,零售商不投资广告;(3)制造商不进行广告投资,零售商之间进行横向联合广告投资。

(二)需求和利润函数

根据McGuire,Staelin[17]161-191和Choi[18]271-296关于市场需求函数,我们将产品i的需求函数表达为:Di=v-pi+βpj+ω(ai+aj)+φ(Ai+Aj),i,j=1,2;且i≠j。其中,v是基本需求,我们假设顾客对两种产品具有相同的偏好,因此,其基本需求相同;β(0<β<1)为需求对竞争性产品价格敏感性,两种产品的替代性越高,则β值越大;ai、aj分别表示零售商i和j的广告投入;ω为需求对零售商联合广告投入的敏感性,这里我们假设只要其中一个零售商投入了广告,则该广告对两种商品的促销效果是一样的。Ai、Aj分别表示制造商i和j的广告投入;φ表示制造商联合广告投入对促进需求的效果,同样我们假设该广告对两种产品的促销效果是一样的。ω与φ均是大于0的常数。零售商的利润函数为:πri=(pi-wi)Di-ai2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πmi=wiDi-Ai2。

三、不同广告策略下的均衡结果及分析

在DD供应链结构下,我们假设制造商为主导者,零售商为跟随者,每条供应链上成员企业之间进行的是Stackelberg主从博弈,制造商制定批发价格,零售商在此价格下决定市场售价和订货批量。在两阶段非合作博弈中,第一阶段,两制造商同时决定各自的批发价格wi及广告投入Ai;在第二阶段,零售商同时决定其定价pi及广告投入ai。假设两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均是完全理性的,且关于产品的需求信息是对称的。为求出Stackelberg均衡结果,首先应对第二阶段零售商的决策进行分析。3.1制造商和零售商双方均不进行广告投资此时,市场需求函数为:Di=v-pi+βpj;零售商的利润函数为πri=(pi-wi)Di=(pi-wi)(v-pi+βpj)i,j=1,2;i≠j(3.1.1)s.t.pi≥wi由于供应链上企业均是独立进行决策的,因此,供应链上企业的最优利润均不小于0,因此,约束pi≥wi自然成立,下面的模型中我们将省略此约束条件。很显然,(3.1.1)式是关于价格pi的凹函数,因此,根据一阶条件πripi=0有:p1=v+βp2+w12;p2=v+βp1+w22(3.1.2)将两者结合,可以推出p1=p2+w1-w22+β,将p1代入(3.1.2)有p2=(2+β)v+βw1+2w2(2+β)(2-β);p1=(2+β)v+βw2+2w1(2+β)(2-β);将p2,p1代入Di有:D1=(2+β)v+(β2-2)w1+βw2(2+β)(2-β);D2=(2+β)v+(β2-2)w2+βw1(2+β)(2-β),根据制造商对零售商的预测,制造商的目标函数是maxπmi=wiDi(3.1.2)将Di代入(3.1.2)同样根据一阶条件有:πriw1=0有:w01=w02=(2+β)v4-β-2β2(3.1.3)将(3.1.3)代入p1、p2、D1、D2有:p01=p02=2(3-β2)v(2-β)(4-β-2β2);D01=D02=(2-β2)v(2-β)(4-β-2β2)。再将这些结果代入(3.1.1)和(3.1.2)得出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分别为:π0r1=π0r2=[(2-β2)v(2-β)(4-β-2β2)]2;π0m1=π0m2=(2+β)(2-β2)v2(2-β)(4-β-2β2)2。为了表示区别,本文将各种模式下的均衡结果用上标0、A、a来表示,分别对应无广告、制造商之间横向联合广告投资、零售商之间横向联合广告投资。同时,为表达和对比的方便,将不同广告策略下的均衡结果小结在表1中。3.2制造商进行横向联合广告投资,零售商不进行广告投资这种广告策略下,市场需求函数为Di=v-pi+βpj+φ(Ai+Aj),i,j=1,2;且i≠j。零售商的利润函数为πri=(pi-ωi)Di=(pi-ωi)(v-pi+βpj+φ(Ai+Aj))(3.2.1)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πmi=ωiDi-A2i(3.2.2)同样首先分析零售商的决策,给定制造商的wi和Ai,零售商最大化其利润函数(3.2.1),根据一阶条件可求得零售商的最优反应函数pj,代入制造商的利润函数(3.2.2),同样可由一阶条件得到制造商最优的wiA和AiA(这里计算方法与3.1相同,故此略去),计算结果见表1。命题3.2.1:制造商进行合作广告投资的必要条件是φ<(2-β)(4-β-2β2)槡2+β,且此种广告策略下,制造商的利润要高于零售商的利润。

四、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了多个竞争性的零售商之间或多个竞争性的制造商之间的横向联合广告投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将研究对象扩展至两种相互竞争产品组成的两条供应链,现将结论小结如下:

(1)在一定的合作广告投资限定范围内,生产相互竞争产品的制造企业能够通过横向合作广告策略,使供应链上各方企业均获得高于不进行合作广告投资时的利润,且制造商进行联合广告投资时,其利润总是大于零售商。因此,制造商之间总是有动机进行横向联合广告投资。

(2)两制造商的横向联合广告投资效用越高,则制造商的批发价格、制造商的广告支出、零售商的零售价格、市场需求都将更高,同时,也给供应链上各方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

竞争性范文篇5

机构人员分布变化情况

县城区域银行业网点比较密集,乡镇、村两级地域内的银行业网点覆盖程度较低,西部地区情况尤为严重,而且在县及县以下的银行业网点数量呈下降趋势。

2005年末,受调查的县及县以下地区银行业机构网点总数为12万个,从业人员106.61万人,其中在县城区域的网点4.9万个,在乡镇的网点6.22万个,行政村网点9368个;平均每个县城区域25.09个网点,每个乡镇有2.13个网点,每50多个行政村有1个网点,而西部则分别为18.96个、1.58个网点,近80多个行政村才拥有一个网点。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行政村的覆盖率仅为3.28%,65.4%的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在乡镇的网点占到了银行业机构的86.45%,在行政村中占89.83%.

“十五”期间,受调查的县及县以下银行业网点和人员呈减少趋势,到2005年末网点和人员分别比“十五”初期减少了24.37%和14%.其中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大幅度压缩了县及县以下的机构和人员,到2005年末商业银行在县及县以下有3.19万家网点和43.14万人,分别减少了2.62万家网点和17.9万人。

从银行业服务从业人员地域分布情况看,东部银行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2005年末,东部平均每万人有13个银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服务,而西部每万人只有9个银行业从、业人员为其服务。但从问卷调查情况看,64.33%的受调查农户认为当地金融机构数量合适,24.01%的被调查农户认为金融机构偏少,分别有22.38%的农村企业和15;6%的农户认为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当地金融机构偏少”。

存贷款资金情况

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2000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787亿元,贷款余额24355亿元,存差8432亿元,存贷比74.8%,比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低5.46个百分点。2005年未,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8953亿元,贷款余额38825亿元,存差高达30128亿元,存差比2000年增长了2.57倍,存贷比仅为56.3%,与同期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差距拉大到12.72个百分点。五年来,县及县以下银行机构存款年均增长15.99%,接近全国银行业机构17.74%的增长水平,但县及县以—卜银行机构贷款年均增长仪为9.72%,大大低于全国银行业机构15.66%的增长水平。

资金外流情况地域差别较大,中部资金流出最为严重。2005年末,东北、东部、西部存贷比分别为63.68%、57.37%、56.05%,而中部仅为51.8%,低于调查地区平均存贷比4.5个百分点。

人均业务量城乡和东西部差异巨大,制约了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发展。2005年末,全国银行业机构人均存款1300万元,而据调查测算,农村地区人均存款仅为650万元左右。其中东部农村地区人均存款921万元,西部农村区域人均存款527万元,受效益驱动因素的影响,东部县均商业银行网点22.5个,而西部县均9.88个,另外西部不少县的贷款市场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独家经营,缺乏有效竞争。

各项业务产品开展情况

农村地区各类主体对银行业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三大传统业务需求最为强烈。调查中,农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依次为生产贷款、存款、生活贷款、助学贷款、通存通兑业务、扶贫贷款、汇款、银行卡,而对代收代付、买卖各类证券、保险、个人理财业务、外汇业务等需求较小,需要这些业务品种的农户比率不足受防农户的4%;农村企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依次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或技改等中长期贷款、支付结算、存款、现金管理、银行卡、担保,而对、咨询顾问和外汇业务等业务的需求不大。

存、贷、汇业务基本覆盖县乡两级,基层农村金融产品匮乏。调查显示,现有县、乡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邮政储蓄机构能够提供基本的存贷汇服务,但明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除存贷汇以外的金融业务覆盖率较低,县及县以下地区对住房和汽车等生活贷款、助学贷款、银行汇票、承兑汇票、银行卡等业务的需求较大,但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农村银行业网点不足20%;二是村一级由于缺乏银行业网点,当地居民和企业难以享受到便捷的服务。据调查,行政村中设有的网点多为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一般只能办理存款,汇兑,代收税费、代付粮食直补资金等业务,农民和农村企业需求最大的贷款业务无法在村一级的银行业网点办理,更难以获得其他金融服务。

农村借款人需求情况和服务满意度

农民的资金缺口主要通过贷款方式解决,资金用途主要是生产贷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农户借入资金主要渠道为贷款。农民的贷款用途主要集中于种养业、多种经营和买房建房,期限主要是半年到3年的中短期贷款,其中需要半年至1年期限贷款的农户占47.09%,需要1年至3年期限贷款的农户占35.93%.

农村企业资金缺口弥补渠道多样化,但仍然以贷款为主,赁款主要用于短期流动资金。农村企业借入资金的主要渠道依次为农村信用社贷款、商业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商业信用,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原辅材料以及其他流动资金,期限集中于半年至3年区间,37.1%的企业需要半年至1年的贷款,45.61%的企业需要1年至3年的贷款。

被调查农户和农村企业对银行业机构的贷款服务满意度不高,借贷的高利率和高门槛是贷款难的主要原因。55.15%的农户和44、36%的农村企业认为所需贷款可以得到满足,44.85%的农户和55.64%的企业认为贷款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其中11.47%的农户和13.59%的企业认为很少得到满足。

受调查农户和农村企业中认为金融机构“办理贷款程序和时间简便”的分别只占21.59%和15.45%,而认为“过于繁长”的农户和企业分别占21.72%和26.29%,企业贷款难问题甚于农民贷款难。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卖方市场,61.61%的企业认为不能自主选择金融机构。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对在县(市)以下增没网点的银行业机构给予优惠政策

监管部门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整体分布,紧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布局,指导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遵循安全性、效益性原则的基础上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市)、乡镇适当增设营业网点,可以通过对发放的农业贷款进行营业税减免的办法进行政策鼓励。农村信用社可以按经济核算、保证安全、方便农民的原则,在乡镇以下的地区增设营业网点;对现有业务量比较大、符合条件的信用代力、站,可以改为农村信用社的分支机构。

逐步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主体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少、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农村地区,鼓励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兼并、重组、参股现有银行业机构,适度增设多种所有制银行业机构。

积极培育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组织

允许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由村民通过自愿联合组成资金互助组织,服务对象严格限定在组织成员内部,资金互助组织除保留限量库存现金外,其余吸收的资金由当地农村信用社托管,结算委托农村信用社办理。

建立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机制

加强对邮政储蓄人员银行业务知识培训,放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邮政储蓄机构对农户和农村小企业的小额贷款、贷记卡等业务的限制。通过邮政储蓄机构购买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债、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债券以及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理协议存款等方式,使邮政储蓄资金更多地用于支持“三农”的发展。

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作用

注重发挥农业银行在农村网点和人员众多的优势,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宅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引导商业银行新增存款投放农村

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改变信贷策略,加大对农村有市场、有效益的龙头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制定相关办法,明确各类银行在县域内设立的机构网点,要将当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增强政策性银行的支农服务功能

政策性银行在“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信贷投向逐步向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倾斜,重点支持农村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期长的项目,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在不增设新分支机构的原则下,政策性银行加强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作,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各项业务,主要委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着力满足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有效贷款需求

改善农村需求最迫切的银行业机构信贷服务水平,按照简便、高效的原则,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积极开办对农户的小额资金贷款业务。进一步加大对优质成长型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发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金融服务方式,尽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利率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贷款高效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在内的“六项机制”。遵循“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提高扶贫贷款的使用效率。

大力增加农村金融产品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产品。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保管、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新产品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

竞争性范文篇6

[关键词]RCEP;贸易竞争性;贸易互补性

一、中国与RCEP成员国制成品贸易现状

(一)双边制成品贸易规模

从总体来看,2016-2020年中国与RCEP成员国制成品贸易发展稳步上升,双边制成品贸易总额由2016年的1560.70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2000.87亿美元,年均增速为6.41%。其中,中国对RCEP成员国制成品贸易以出口为主,中国对RCEP成员国制成品出口贸易总额由2016年1112.93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1358.65亿美元,年均增速为5.11%。中国对RCEP成员国制成品贸易进口较少,但发展迅速,进口贸易总额由2016年的447.77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642.22亿美元,年均增速达9.44%。在2016-2020年期间,中国对RCEP成员国制成品贸易始终表现为顺差,双边贸易顺差由2016年的665.16亿美元升至2020年的716.42亿美元。从市场分布来看,日本是我国在RCEP成员国中第一大制成品贸易伙伴,2020年我国与日本制成品贸易总额为412.70亿美元,占我国与RCEP十四个成员国制成品贸易总额的20.63%,其中出口额205.15亿美元,占比15.10%,进口额207.56亿美元,占比32.32%。此外,2020年我国与越南、韩国、印度尼西亚的制成品贸易总额分别为332.38亿美元、329.62亿美元和205.21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6.61%、17.47%和10.26%。我国与RCEP成员国前四大贸易伙伴的制成品贸易总额为1279.91亿美元,合计占比超过60%。2020年我国与印度尼西亚、日本制成品贸易表现为逆差,与其他国家均表现为顺差。

(二)双边制成品贸易结构

2020年中国对RCEP成员国出口制成品主要为纺织纱线和织物相关产品,出口贸易额为398.47亿美元,占比为29.33%。其次为金属制品,出口贸易额为309.11亿美元,占比为22.65%,钢铁出口贸易额为197.00亿美元,占比为14.50%,非金属矿产制品出口贸易额为165.88亿美元,占比为12.21%。同年,中国从RCEP成员国进口的制成品主要为钢铁、有色金属,进口贸易额分别为199.79亿美元、187.13亿美元,占比分别为31.11%和29.14%。其次为纺织纱线和织物相关产品、非金属矿产制品,进口贸易额分别为67.63亿美元、66.10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0.53%、10.29%。

二、中国与RCEP成员国制成品贸易竞争性分析

出口相似度指数是由Finger和Kreinin1979年提出的,是用来研究两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或第三方市场的贸易竞争程度,本文利用出口相似度指数研究中国和RCEP成员国在世界市场的制成品贸易竞争程度,公式如下:式中,ESI(ij,w)表示i国(地区)和j国(地区)在w市场的出口相似度指数,xkiw表示i国(地区)在w市场上k产品的出口贸易额,xiw表示i国(地区)在w市场上的出口贸易总额,xjw表示j国(地区)在w市场上产品的出口贸易额,表示国(地区)在市场上的出口贸易总额。出口相似度指数的取值为0~100,该指数越大,表示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程度越大,一般将50作为两个国家贸易竞争强弱的分界线。2016-2020年中国与RCEP成员国在世界市场制成品贸易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如表1所示。从中国与RCEP成员国制成品出口相似度指数横向比较来看,中国与菲律宾、缅甸、柬埔寨、老挝、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制成品出口相似度指数常年低于50,表明中国与这些国家在制成品出口贸易上几乎不存在竞争性。中国与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文莱、日本、韩国的制成品出口相似度指数常年徘徊在50~70的水平,表明中国与这些国家在制成品出口贸易上存在一定的竞争性。而中国与越南的这一指数常年维持在80以上的水平,表明双方在制成品出口贸易上竞争性较强。纵向比较来看,2016-2020年中国与RCEP成员国制成品出口相似度指数整体上处于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近几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叠加新冠疫情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中国与RCEP成员国选择自身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制成品进行国际贸易,降低了双方之间制成品出口贸易的竞争性。

三、中国与RCEP成员国制成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贸易互补性指数是用来研究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产品的匹配程度,我国经济学家于津平(2003)提出了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公式如下:式中,Cij表示i国(地区)出口与j国(地区)进口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表示i国(地区)出口与j国(地区)进口的k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表示i国(地区)k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ki表示i国(地区)k产品的出口贸易额,Xi表示i国(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kw表示世界k产品的出口贸易额,Xw表示世界的出口贸易总额。,表示j国(地区)k产品的比较劣势指数,Mkj表示j国(地区)k产品的进口贸易额,Mj表示j国(地区)的进口贸易总额,Mkw表示世界k产品的进口贸易额,Mw表示世界的进口贸易总额。Wk表示世界k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W表示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一般认为,Cij大于1时表示两个国家之间贸易互补性较高,进出口贸易产品的匹配程度较高,反之较低。2016-2020年中国与RCEP成员国制成品贸易互补性指数如表2所示。从中国出口与RCEP成员国进口角度来看,中国与RCEP成员国制成品贸易互补性指数均大于1,并且在2016-2020年期间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中国与越南、缅甸、柬埔寨、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制成品贸易互补性指数更是常年维持在1.5以上的水平,说明中国出口与RCEP成员国进口制成品贸易的吻合程度较高,中国向RCEP成员国出口制成品的贸易阻力较小。这是因为近些年中国在纸和纸板相关产品、纺织纱线和织物相关产品上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而RCEP成员国对于此类制成品具有较强的进口需求。从RCEP成员国出口与中国进口角度来看,除文莱外的其余RCEP成员国与中国制成品贸易的互补性指数均大于1,其中印度尼西亚、老挝、澳大利亚、新西兰与中国制成品贸易的互补性指数常年大于1.5,表明RCEP多数成员国出口与中国进口制成品贸易的吻合程度较高,这是因为RCEP成员国在纺织纱线和织物相关产品、有色金属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我国对于此类制成品又具有较大的进口需求。文莱与中国制成品贸易互补性指数常年小于1,表明文莱出口与中国进口制成品贸易的匹配程度较低,双边制成品贸易互补性较弱与近几年文莱制成品的比较优势不明显、国际竞争力不强有关,相比于RCEP其他成员国,虽然文莱与中国制成品贸易的互补性指数较低,但是该指数在近几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2016-2020年中国与RCEP成员国贸易数据,选取出口相似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双边制成品贸易竞争性和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我国与RCEP成员国近几年制成品贸易规模平稳增长,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贸易市场主要分布在日本、越南、韩国、印度尼西亚,贸易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纱线和织物、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第二,我国与RCEP成员国制成品贸易出口相似度指数整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我国与RCEP成员国在制成品出口贸易上竞争性不强。第三,无论是中国出口与RCEP成员国进口制成品贸易互补性指数,还是RCEP成员国出口与中国进口制成品贸易互补性指数均常年大于1,意味着我国与RCEP成员国制成品贸易匹配程度较高,贸易潜力和合作空间较大。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RCEP成员国制成品贸易深入发展,根据双边制成品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关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中国应选择与RCEP成员国互补性强的制成品进行贸易,加强对RCEP成员国纸和纸板相关产品、纺织纱线和织物相关产品的出口贸易,同时加大对RCEP成员国纸和纸板相关产品、有色金属的进口贸易。第二,加强中国与RCEP成员国政治交流合作,共同制定双边产业和贸易合作框架,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实现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错位发展。第三,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简化货物通关审批程序,降低货物通关时间,提高中国与RCEP成员国制成品贸易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2003(5):33-40+80.

[2]韩永辉,罗晓斐,邹建华.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为背景[J].世界经济研究,2015(3):89-98+129.

竞争性范文篇7

一、OECD税收竞争有害论的提出

税收竞争作为政府的一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行为到底在何时开始出现,现在已经很难考究了。但是,有关税收竞争的经济学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查尔斯·蒂博(CharlesTiebout)于1956年对地方政府公共物品的提供所作的一项研究。[2]不过,税收竞争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为人们所广泛讨论,却是在1998年OECD提出的重要报告之后。

OECD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组织,共包括30个重要的发达国家,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都是其成员国。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就曾通过降低税收的手段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后来的英国、爱尔兰等国也随即效仿,从而掀起了税收竞争的浪潮。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缺乏,也纷纷降低税率,以吸引外国资本。但是,并非所有国家都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投资。许多高税率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则表示强烈反对,认为税收竞争将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从而进一步导致公共物品提供的减少。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OECD对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避税港的税收政策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

1996年5月,OECD成员国部长会议要求OECD组织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抵制由于避税港有害的税收竞争而造成的对投资和融资决策的扭曲效应以及对侵蚀国家税基的影响。1998年,OECD公布了一份报告,题目为《有害税收竞争:一个正在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该报告界定了有害的税收优惠制度和避税港概念,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以抵制有害税收竞争。OECD认为,有害的税收竞争措施一般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3](1)无实际税率或者实际税率很低;(2)实行“栅栏”(“ring-fencing”)政策。所谓“栅栏”政策,是指一国为了吸引外资而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仅允许非当地居民享受。其具体方式有二:一是明示或默示地规定居民纳税人不得利用其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是明示或默示地禁止从该税收优惠政策中受益的企业在其国内市场营业。[4](3)缺乏透明度。(4)缺乏实际的税收情报交换。OECD还进一步界定了避税港的主要特征,即识别避税港的因素:(1)没有或仅有名义上实际税率;(2)缺乏有效的税收情报交换;(3)缺乏透明度;(4)没有真实经济活动的要求。[5]

为了确保1998年报告得到真正实施,OECD理事会对成员国政府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并对各国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2000年6月26日,OECD提出了一份新的报告,认为OECD成员国中实施的47种税收竞争措施都具有潜在有害性,并且具体列出与此有关的一些机构的名字,如比利时协调中心、匈牙利海外运作公司、卢森堡财政部,等等。[6]OECD规定,这些机构的有害税收竞争措施必须在2003年4月以前消除。[7]

二、欧盟对待税收竞争的态度及其发展沿革

由于欧盟的许多成员国都是OECD成员国,因此,他们对待税收竞争的态度跟OECD相似,而且他们在1997年就通过了防止有害税收竞争的行为准则。[8]2001年7月11日,欧盟发起了一场对国家援助(stateaid)进行调查的运动,矛头直指8个欧盟成员国的11项企业税收制度。因此,可以说这场运动加剧了欧盟内部消除有害税收竞争的势头。他们首先调查那些和欧共体条约不一致的税收制度是否构成国家援助。如果构成,那么,该国家援助就必须停止执行;如果国家援助已经“支付”,那么必须立即从受益人那里收回。卢森堡金融公司的税收待遇和荷兰为国际融资活动实行的特殊财政制度都属于这次被调查之列。欧盟还建议另外四个成员国立即修正其税收制度,以便与欧盟原则保持一致,否则,欧盟就可以按正规的公开程序对它们进行调查。

实际上,受欧洲竞争法观念的影响,对于实施竞争性税收政策,欧盟在欧共体成立之初就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欧盟的前身,即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于1953年。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简称“欧共体条约”,也称为“罗马条约”)[9]中就有两个条款跟欧盟成员国制定税收政策密切相关。条约第100条规定,如果一成员国的税收立法将影响到其他成员国的国内税收政策,那么,该项税收立法就必须取得所有其他成员国的一致同意,即所谓的一致同意要求(unanimityrequirement)。而条约第87条则禁止成员国制定具有反竞争性以及歧视性国家援助的国内税收政策,禁止以反竞争性或者歧视性方式强制执行中立的税收政策。根据第100条,理事会在取得欧盟委员会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并在征求欧洲议会以及经济及社会委员会的意见后,应当指令,以便其他成员国使其制定的直接影响到共同市场的建立或运行的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跟其保持一致。由于成员国的国内税收政策也属于第100条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任何影响国内税收政策的立法措施(包括公司税率)都必须得到所有成员国的支持。而根据该条约第87条和90条,成员国不得制定或者强制执行最终导致反竞争性或者歧视性国家援助的国内税收政策。根据第90条规定,一成员国可以对其境内从事商业活动的公民、公司及其他单位征税。而第87条则通过禁止反竞争性或歧视性国家援助的方式,对成员国的征税能力加以限制。只要存在反竞争性或者歧视性税收政策,受害方就可以在实施国的国内法院或者在欧洲法院提起法律诉讼或者衡平诉讼。[10]1990年,荷兰财政部长奥诺·卢丁(OnnoRudding)受命主持一个委员会,以设计一套旨在消除共同市场内扭曲行为的具体措施。[11]该委员会发现,外国投资商在各成员国所承担的税负存在很大差异,而且税收因素是投资商作出商业决策时唯一考虑的因素。于是,该委员会在1992年的报告中呼吁制定一个《直接商业税收行为准则》,并在报告中罗列了各成员国构成违反《欧共体条约》第87条规定的反竞争性或歧视性国家援助的各种行为类型。这个准则在1997年终于获得欧洲委员会通过,从而成为欧盟关于公司税收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协议。该行为准则列举了认定某一税收措施是否违反《欧共体条约》第87条的5项标准:

根据《行为准则》应当避免或逐步消除的公司税收激励措施指的是这样一些制定法规则:(1)只适用于非居民;(2)与国内市场相分离(ring-fencedt

hedomesticmarket),以使其国内税基不受其影响;(3)其赋予不要求在成员国内有任何真实的经济活动或者实质性的经济存在;(4)背离国际公认的税收原则;(5)在行政层面上以某种不透明方式放宽松了。[12]

根据该行为准则,跟第87条规定相左的所有国内税收措施必须在2002年之前逐步取消。但要在此之后确定是否存在歧视性措施或行为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各成员国只要将其税收优惠措施平等地适用于所有在其境内从事商业活动的公司,就能够在不违背第87条规定的情况下提供实质性的税收优惠。[13]例如,将某个低税率平等地适用于所有公司,而不考虑他们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有何区别,也不考虑他们在国内的主要经营场所,那么这一税收措施就不大可能被认为具有反竞争性或者歧视性。同样,表面上中立的税收措施如果不是以反竞争性或者歧视性的方式执行的,那么也不会得到反对。因此,一个通常可以适用的低税率就有可能避免受到违反第87条的指控。[14]

因此,欧盟各国一直将公司税率的协调作为欧洲市场一体化的目标之一,[15]目的是通过建立完全一样的税基、税率和税制,以实现所有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欧盟认为,确立最低公司税将有助于消除税收对企业做出经营决策时的影响,从而建立一个平等争夺外国投资的竞技场所(alevelplayingfield)。如果没有一个最低公司税率,那么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等)就会担心他们将不得不大幅度降低其税率,从而牺牲其用于社会项目的投资,以获得外国投资。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关税收竞争的危害性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呼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税收协调,在欧盟范围内建立一个最低的公司税率。[16]

荷兰财政部长奥诺·卢丁表示,他相信对公司税收进行协调就如同适用同一种货币,在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市场中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17]他觉得,为了避免在同一市场内扭曲竞争,避免在经济与货币联盟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税收协调是有必要的。到目前为止,欧盟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一体化即将实现,但是在是否要建立最低公司税率方面却存在很大争议。德国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觉得有的国家(如爱尔兰)只从欧盟接受资助,从而可能进行税收倾销(taxdumping),因而是不能接受的。[18]这一点很有说服力,因为爱尔兰每年从欧盟接受的资助高达67亿爱尔兰镑,占其GDP的4%—7%。[19]不过,尽管德国的理由非常充分,但是爱尔兰还是根据《欧共体条约》第100条规定的一致同意规定多次挫败了建立欧盟最低公司税率的努力。[20]

「注释」

[1]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HarmfulTaxCompetition:AnEmergingGlobalIssue”,April1998.

[2]CharlesTiebout,“APureTheoryofLocalExpenditure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October1956,pp.416–24.

[3]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HarmfulTaxCompetition:AnEmergingGlobalIssue”,April,pp.26–30.

[4]Ibid,pp.26–28.

[5]Ibid,pp.22–24.

[6]See:“OECDReportsonHarmfulTaxJurisdictions”,publishedintheWorldwideTaxDailyas2000WTD124-11orDoc2000-17602(原文为31页),June26,2000.

[7]OECD,TowardsGlobalTaxCo-operation:ProgressinIdentifyingandEliminatingHarmfulTaxPractices,2000.

[8]CodeofConductonBusinessTaxation,(97)564final(AdoptedDec.1,1997)。

[9]《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也称为《罗马条约》,于1957年3月25日通过,1958年1月1日正是生效。1993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罗马条约》进行了修订,并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共体最初只有六个成员国;欧盟成立时,成员国扩大到12个,现在已经在扩大到25个,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10]SeeFrancovichv.Italy,CaseC-6and9/90[1991]ECR1–5357;[1992]IRLR84.SeealsoECTreaty,Art.87.

[11]SeeJuliaR.Blue,Note,TheCelticTigerRoarsDefiantly:CorporationTaxInIrelandandCompetitionWithintheEuropeanUnion,p.Int‘lL.443(2000)。

[12]SeeJuliaR.Blue,Note,TheCelticTigerRoarsDefiantly:CorporationTaxInIrelandandCompetitionWithintheEuropeanUnion,p.Int‘lL.443(2000)。

[13]同前注。

[14]同前注。

[15]PhillipO.Figura,“EuropeanUnionTaxRateHarmony:AnUnattainableandDetrimentalGoal”,NewEng.JournalofInt‘lComp.Law,Vol.8:1.p.134.

[16]See:Spencer,OECDReportCracksDownonHarmfulTaxCompetition,9JOIT26(July1998),discussingtheOECD‘sreportonHarmfulTaxCompetiti

on:AnEmergingGlobalIssue,whichtheOECDCouncilapprovedonApril9,1998.

[17]荷兰财政部长奥诺·卢丁也是公司税收独立专家委员会(CommitteeofIndependentExpertsonCompanyTaxation)主任;他是第一个提出税收协调主张的人。1992年,他向欧共体建议在2000年前分三步走:消除对跨边界收入的双重征税,对公司税加以协调,以及成员国之间在其他税收问题上具有更多的透明度。参见:EuropeanReport,CompanyTaxation:RudingReportRecommendsMinimumDegreeofHarmonization,E.R.No.1754(Mar.21,1992)。

[18]Editorial,StrawintheGermanWind,TheIrishTimes,Nov.30,1998,at17.爱尔兰从欧盟体制与团结基金会(EuropeanUnion‘sStructuralandCohesionFunds)以及国际爱尔兰基金会(InternationalFundforIreland)接受财政资助。

竞争性范文篇8

竞争性情报才是企业家进行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每个企业家都会为其独有的魅力所吸引,他们都会自然地把决策建立在竞争性情报的基础之上。如何获得竞争性情报、如何利用竞争性情报自然成我们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竞争性情报、企业战略

竞争性情报的获取对企业的战略决策的意义最为重大,它可以在产品设计、产品价格、产品生产乃至销售服务各个阶段为企业制定进行商战的策略起到帮助作用,直接针对竞争对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样道理,可以被竞争对手关注的商业秘密也就成了企业需要特别警惕的地方,加强保密的意义甚至比安排获取竞争性情报更为重要。竞争性情报的泄露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样具有毁灭性打击的可能。

竞争性情报便在企业决策和企业管理中存在明显的两面性,刺探获取竞争对手的情报和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都是企业要采取的行为和措施,也是一件细腻的行为。在情报学的研究中,获取情报的手段或防护性措施都是并存的,他们是对等的两个方面。

竞争性情报的这种对等性往往被忽视,因为获取对方情报的任务只需要少数几个人便能完成,而情报保护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行动才能达到效果的。企业如果成立管理竞争性情报的专门部门的话,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授权,在保密企业机密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竞争性情报的范畴

信息时代的企业发展的特征是速度加快,企业成长的速度和衰败的速度都在加快,几年的功夫互联网便在世界各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美国的雅虎、中国的搜狐等等,而迅速成为昨日黄花的也数不尽数。究其原因与信息流动的速度是极为相关的,特别是企业在经营模式上上的迅速跟进,使得“马太效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非常突出地得到映证。

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发展速度的提升、成功与失败都在迅速放大,竞争性情报也就自然成为广受关注、为企业所青睐的重要活动,成为企业进行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信息服务者如图书馆、科技情报研究所也都纷纷借此机会把他们的服务市场化,以体现更好的社会价值。

商场如战场,企业通过获取竞争性情报,获得关于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信息,特别是关于竞争对手的信息,便可以形成更好的定位、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服务,甚至出手收购对方,达到扩张企业的目的。

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或服务,并不是建立在盗取企业机密的基础之上的,着眼点更放在企业的长期发展方面,通过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判断与其他企业建立何种关系中发挥作用。

■关于产品的竞争性情报

产品是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几乎是企业展开竞争的起点,产品方面的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市场机会也就不能低估。围绕产品所形成的竞争性情报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任何企业都会关心处于同一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对手的产品策略和发展方向。

围绕产品的竞争性情报包括产品的功能、外观、成本、价格、工艺、生命周期等等。其中最为隐蔽的是生产工艺,功能、外观可以通过购买产品的样品来掌握,而生产工艺往往是企业的机密部分,而且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很大。

化工、医药、饮料、饲料等产品中的配方则是特别重要的竞争性情报,这些领域的配方试验成本甚为高昂,但得到配方和工艺后,进行模仿的成本却非常低廉。配方便是这些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竞争性情报。

产品的市场预测、盈利机会是企业决策所关心的竞争性情报,较之上述内容有更高的战略意义,这些情报的收集成本同样很高,企业的裂解与这些情报的泄露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

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IBM从97年进行战略调整,开始转变成为服务提供商,到目前其顾问服务方面的营业收入已占到整个收入的1/3。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被企业广泛接受,成重要的发展项目也与服务理念的提升有直接的关系。

于有形的产品不同,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更难于获得,也更难于模仿。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分,不仅仅存在于条中之中,而更多地存在于整个企业文化之中。服务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建立在长期的培训和熏陶之中。

关注服务方面的竞争性情报,需要对目标对象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掌握其服务规范、服务流程的精要,同时还要包括收集其企业理念,从其员工身上的言谈举止中获得需要的情报,从其客户那里投射来的信息也同样重要。

围绕服务所收集到的竞争性情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对建立正确的战略方向也更为重要。服务的执行者必定是企业所聘用的员工,要获得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最好的手段便是对其员工的行为进行跟踪分析。

■关于投资的竞争性情报

企业间的任何竞争优势最根本的来源是投资,企业的产品、厂房、设备、设计能力都是投资所带来的回报,资本的投入酝酿着竞争优势的增长。竞争对手的投资行为自然是最受关注的竞争型情报,而且由于投资、收益及其它财务指标更是企业运行的商业秘密,这些情报的获得更加困难。

企业的投资行为包括产品的升级换代、生产设备的革新改造、生产工艺的优化调整、人力资源的吸纳与变动。这些投资行为中,有些甚至只会体现在企业内部,比如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人力资源状况,可能永远都是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的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可能永远不会公布。

拥有自主品牌产品的企业在产品方面,自然会采用销售一代、开发一代、构思一代的产品策略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行开发研制的产品便是最为重要的竞争性情报,掌握产品投放市场的先机,或在性能上超越竞争对手,都是制胜的关键。

生产设备及工艺方面的投资非常隐蔽,而这两方面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品质保证又影响重大,是非常宝贵的竞争性情报。在引入外资企业、发展私营企业的市场环境中,人力资源的投入已经不可能通过职称调查来判断企业的投入了,人才的竞争策略同时也就成为更受关注的竞争型情报。

获得竞争性情报的途径

与商战中的价格战、服务战、品牌战等争夺战一样,竞争性情报也是一种激烈的信息战。有的企业甚至采用谍报工作方法,挑选工业间谍来获得竞争对手的商业秘密。其实把工业间谍与竞争性情报的获取等同看待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对企业在信息战中取得成功也是一种误导。

雇佣工业间谍的确是获得竞争性情报的一种手段,但那是一种违背法律规范的行为,企业要冒承受法律惩戒的风险。实际上,从企业公开的信息中,也可分析整理出非常有价值的竞争性情报,这些可以用到的渠道包括互联网上的资讯、技术交流中的报告、展览会上的表现、市场调查中的数据等等。

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最重要的是确定出哪些信息对企业决策是有价值的,这些信息可能被在哪些场所,哪些媒体上。企业中总是存在一些喜欢炫耀的人,把本来属于商业秘密的事情当成是提升企业价值的内容到处宣扬,邀请其他部门同事或合作伙伴参观。这些人也会把本来应该保密的内容,不经意地流露出去。

商战毕竟不同于真正的战争,企业在竞争性情报方面所投入的资源和研究不可能与战争中的情报活动相比较。每次战役或战略获胜的只有一方,而企业间的竞争更是长期的行为,打败竞争者需要的是持续发展,所以竞争性情报对最大贡献更在企业的决策支持方面。

■来自互联网的竞争性情报

互联网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容器,已经成为企业扩散自己产品和个人宣泄思想的场所。许多网站还开发出非常方便快捷的搜索引擎,使我们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变得非常方便。

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很好的时效性,速度非常快。把互联网作为竞争性情报的信息源,关键要掌握搜索工具和进行分析整理的手段,上面已经把应该列入竞争性情报的信息作了分析,这里重点讨论搜索工具的使用。

以注册网站为线索的包括新浪、搜狐等,配备了搜寻机器人采集网站信息的有Goolge等,这些搜索引擎所得到信息都是公开与网站上的。利用简单的关键词进行组合,便能找到大量的信息。

Dialogu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一些专业的信息数据库,其内容更为专业,设计企业产品、价格方面的或科技文献的内容更为准确,也成为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查询的平台。这些数据库中的内容是更为有价值的数据来源,可以进行比较深入的挖掘分析。

■技术交流中的竞争性情报

技术成就的宣扬应该是人的天性,技术人员或市场人员都喜欢把最新的技术成果作为产品的卖点来宣扬,从市场角度来看也无可厚非。但技术交流中,却含有很多属于竞争性情报的内容。技术人员的交流中更可能会无意识地把本来应该保密的情报泄露出去。

在技术交流的场合,技术人员往往会忘记为企业保密。这是因为有的企业本来就没有技术保密的指引,有的技术人员需要利用技术交流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有的技术人员甚至会为自己掌握的技术寻找市场。

利用技术交流会收集产品和技术方面的竞争性情报是成本非常低廉的做法,进行适当培训,派出或委托略懂技术的人员参加技术交流会,便可能大有斩获。其实,技术交流会上的新技术,很多都是没有进入市场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对企业长期发展策略的影响更甚,其情报价值也就更高。

来自技术交流中的情报主要包括产品的功能设计、工艺方法、材料特性等内容,对于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进行竞争性情报研究或服务,不能忽视这一渠道。

■展览会上的竞争性情报

展览会是企业进行产品比拼的最佳场所,也是竞争性情报的最好来源。展览会上,企业都会将最新的成果拿出来展示,在向客户展示自己的产品的同时,许多属于竞争性情报的资料也被公布出来。竞争对手的产品状态几乎可以一览无余,只要细心收集所获一定不菲。

利用展览会进行竞争性情报的收集非常容易进行。因为参观者甚众,企业不容易分辨参观者的身份,其资料发放也是公开和无限制的,以任何身份几乎都可以获得产品资料,甚至关于产品功能的详细说明书。几乎没有任何企业注意到在展览会上的保密措施。

当然从展览会上获得的资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整理,甚至跟踪调研。从竞争性情报分析的角度来看,不仅仅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调研,甚至要对来自于竞争者的产品进行市场调研。也包括成本估算,技术含量的分析。这些更深入细致的情报研究所得到的报告,对企业决策具有重要的支持意义。

许多企业都缺乏如何参展的经验,参展人员的反情报意识就更为薄弱了。从展览会上获得产品情报的身份包括客户、记者等等,以分销商的名义拿取资料是更为透彻的做法。展览会可以说是成本最为低廉的竞争性情报来源。

■市场调查中的竞争性情报

市场调查、市场分析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步骤,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一些建立了市场部的企业一般都有进行市场调查的行为。一般来说市场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定位、价格定位和渠道定位,是展开销售和制定市场策略的前奏。

利用市场调查获得竞争性情报可以是市场调查的另一个作用,把自己的产品与竞争者的产品进行比较更能帮助企业确定市场策略,对市场的发展有正确的预期。进行同比研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参考性。

市场调查所得到竞争性情报还可以包括品牌分析、服务分析、客户满意度分析等多方面的资料,通过市场调研来研究竞争对手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展开产品之外的竞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新发展趋势。

服务和客户满意度两项指标是竞争性情报所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通过市场调查的问卷设计的、调查者抽样安排,便可以很方便地获得相关的情报。利用市场调查展开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活动,更好地提升了市场调查在企业发展的作用和价值。

■竞争性情报与策略联盟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参与者力图获得更多的资源,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包括企业间的合作,通过合作来分享各种资源,形成更为有利的竞争链。现在联盟策略已普遍为企业接受,成长中的小企业有自己的联盟政策,处于竞争关系中的企业也有联盟策略。

竞争性情报也可以使这些联盟者可以分享的资源,由于竞争性情报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获得竞争性情报需要相当多的投入,且不说直接采用间谍手段的工业间谍的成本,即便从公开的信息中分析出具有价值的竞争性情况也成本不菲。国内最近也开始出现为企业获取市场情报的专业人士,他们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是企业雇佣的“神秘人”,年薪已超过10万。

竞争性情报不仅仅可以由联盟企业拿出来分享,也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合作,联合收集、分析、整理和利用竞争性情报。由于竞争性情报的贡献也在支持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联盟策略是一脉相承的,联盟企业更有分享竞争性情报的必要。

企业联盟中如果存在竞争倾向,竞争性情报又变得需要特别给予重视,在向合作伙伴公开自己的资源时,需要保护好自己的企业机密。

保护企业机密

■保护企业机密的价值

竞争性情报是关乎企业发展的决策性情报,获取竞争性情报的价值有多大,相应地保护企业机密的价值就有多大。由于企业的在产品、服务、投资等方面的实际投入比情报挖掘的投入更大,企业机密的保密价值肯定还要超过获取竞争性情报的价值。

获取竞争性情报与保护企业机密是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有许多企业机密如果不为竞争对手掌握,对于其他人来讲是没有什麽价值的,所以也很容易被第三方人员获取,比如客户、顾问公司、媒体的记者、合作伙伴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可能泄漏企业机密给竞争对手的渠道。

企业离职的员工更是企业机密最大泄漏点,他们可能有对企业不满的情绪,根本不会承担为企业保密的义务,而且也特别容易被竞争性情报的收集者作为接近的对象。这些离职的员工手上甚至拥有企业的核心机密文件,即便其职位非常低,只是一个普通的清洁工。

保护企业机密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是保密的意识,然后是制度,再者是对制度的检查执行,在有员工离职的情况下,对重要系统中的密码的修订变更等等。当然,也不是说要在企业里成立内务部来监视员工的行为。

■与员工的合作

竞争性情报的传播有两条渠道,公开的新闻、展览会上的展品等是进行竞争性情报的收集对象,另一各方面如果从企业内部获得,其情报更准确更隐蔽。事实上企业员工成为竞争性情报的泄露者并不鲜见,当员工掌握了企业的运作机密,而有对企业不满时,企业的任何保密措施都可能失效。

保护企业机密首先要从员工做起,包括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指导、保密意识的培训、建立保密制度,甚至签订保密协议。堵住这一漏洞对任何企业都更为重要,在国防、金融、科研机构中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一般的制造型企业可能就不太熟悉这方面的运作。

我们可以假定一般来讲员工会遵守公司的制度,泄密往往是不经意间的事,制定制度、加强培训是请员工为企业保密的首要任务。企业保密制度需要体现在文件管理、样品管理、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中,使员工能不断形成和加强为企业保密的意识。

签订保密协议就更全面的规定了员工在为企业保密方面的责任,保密协议主要规定不得将受管制的文件转播给第三者,不得将样品携带给第三者,不得陈述自己承担的研究课题等等,同时也要规定在出现泄密事件时,员工所要承担的责任。

■与合作伙伴的合作

行业划分导致供应链的形成,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共同合作参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任何企业都以自己的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最终客户都是企业的合作伙伴,甚至同时竞争者也会结成战略联盟而成为伙伴。

伙伴之间自然存在商业活动,甚至共同投资、整合资源完成技术研究项目,这些合作中都存在大量有价值的竞争性情报,在合作圈外转播的话都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对企业发展是一种打击。

竞争性范文篇9

竞争性情报才是企业家进行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每个企业家都会为其独有的魅力所吸引,他们都会自然地把决策建立在竞争性情报的基础之上。如何获得竞争性情报、如何利用竞争性情报自然成我们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竞争性情报、企业战略

竞争性情报的获取对企业的战略决策的意义最为重大,它可以在产品设计、产品价格、产品生产乃至销售服务各个阶段为企业制定进行商战的策略起到帮助作用,直接针对竞争对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样道理,可以被竞争对手关注的商业秘密也就成了企业需要特别警惕的地方,加强保密的意义甚至比安排获取竞争性情报更为重要。竞争性情报的泄露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样具有毁灭性打击的可能。

竞争性情报便在企业决策和企业管理中存在明显的两面性,刺探获取竞争对手的情报和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都是企业要采取的行为和措施,也是一件细腻的行为。在情报学的研究中,获取情报的手段或防护性措施都是并存的,他们是对等的两个方面。

竞争性情报的这种对等性往往被忽视,因为获取对方情报的任务只需要少数几个人便能完成,而情报保护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行动才能达到效果的。企业如果成立管理竞争性情报的专门部门的话,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授权,在保密企业机密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竞争性情报的范畴

信息时代的企业发展的特征是速度加快,企业成长的速度和衰败的速度都在加快,几年的功夫互联网便在世界各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美国的雅虎、中国的搜狐等等,而迅速成为昨日黄花的也数不尽数。究其原因与信息流动的速度是极为相关的,特别是企业在经营模式上上的迅速跟进,使得“马太效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非常突出地得到映证。

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发展速度的提升、成功与失败都在迅速放大,竞争性情报也就自然成为广受关注、为企业所青睐的重要活动,成为企业进行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信息服务者如图书馆、科技情报研究所也都纷纷借此机会把他们的服务市场化,以体现更好的社会价值。

商场如战场,企业通过获取竞争性情报,获得关于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信息,特别是关于竞争对手的信息,便可以形成更好的定位、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服务,甚至出手收购对方,达到扩张企业的目的。

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或服务,并不是建立在盗取企业机密的基础之上的,着眼点更放在企业的长期发展方面,通过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判断与其他企业建立何种关系中发挥作用。

■关于产品的竞争性情报

产品是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几乎是企业展开竞争的起点,产品方面的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市场机会也就不能低估。围绕产品所形成的竞争性情报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任何企业都会关心处于同一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对手的产品策略和发展方向。

围绕产品的竞争性情报包括产品的功能、外观、成本、价格、工艺、生命周期等等。其中最为隐蔽的是生产工艺,功能、外观可以通过购买产品的样品来掌握,而生产工艺往往是企业的机密部分,而且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很大。

化工、医药、饮料、饲料等产品中的配方则是特别重要的竞争性情报,这些领域的配方试验成本甚为高昂,但得到配方和工艺后,进行模仿的成本却非常低廉。配方便是这些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竞争性情报。

 产品的市场预测、盈利机会是企业决策所关心的竞争性情报,较之上述内容有更高的战略意义,这些情报的收集成本同样很高,企业的裂解与这些情报的泄露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

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IBM从97年进行战略调整,开始转变成为服务提供商,到目前其顾问服务方面的营业收入已占到整个收入的1/3。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被企业广泛接受,成重要的发展项目也与服务理念的提升有直接的关系。

于有形的产品不同,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更难于获得,也更难于模仿。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分,不仅仅存在于条中之中,而更多地存在于整个企业文化之中。服务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建立在长期的培训和熏陶之中。

关注服务方面的竞争性情报,需要对目标对象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掌握其服务规范、服务流程的精要,同时还要包括收集其企业理念,从其员工身上的言谈举止中获得需要的情报,从其客户那里投射来的信息也同样重要。

围绕服务所收集到的竞争性情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对建立正确的战略方向也更为重要。服务的执行者必定是企业所聘用的员工,要获得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最好的手段便是对其员工的行为进行跟踪分析。

■关于投资的竞争性情报

企业间的任何竞争优势最根本的来源是投资,企业的产品、厂房、设备、设计能力都是投资所带来的回报,资本的投入酝酿着竞争优势的增长。竞争对手的投资行为自然是最受关注的竞争型情报,而且由于投资、收益及其它财务指标更是企业运行的商业秘密,这些情报的获得更加困难。

企业的投资行为包括产品的升级换代、生产设备的革新改造、生产工艺的优化调整、人力资源的吸纳与变动。这些投资行为中,有些甚至只会体现在企业内部,比如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人力资源状况,可能永远都是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的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可能永远不会公布。

拥有自主品牌产品的企业在产品方面,自然会采用销售一代、开发一代、构思一代的产品策略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行开发研制的产品便是最为重要的竞争性情报,掌握产品投放市场的先机,或在性能上超越竞争对手,都是制胜的关键。

生产设备及工艺方面的投资非常隐蔽,而这两方面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品质保证又影响重大,是非常宝贵的竞争性情报。在引入外资企业、发展私营企业的市场环境中,人力资源的投入已经不可能通过职称调查来判断企业的投入了,人才的竞争策略同时也就成为更受关注的竞争型情报。

获得竞争性情报的途径

与商战中的价格战、服务战、品牌战等争夺战一样,竞争性情报也是一种激烈的信息战。有的企业甚至采用谍报工作方法,挑选工业间谍来获得竞争对手的商业秘密。其实把工业间谍与竞争性情报的获取等同看待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对企业在信息战中取得成功也是一种误导。

雇佣工业间谍的确是获得竞争性情报的一种手段,但那是一种违背法律规范的行为,企业要冒承受法律惩戒的风险。实际上,从企业公开的信息中,也可分析整理出非常有价值的竞争性情报,这些可以用到的渠道包括互联网上的资讯、技术交流中的报告、展览会上的表现、市场调查中的数据等等。

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最重要的是确定出哪些信息对企业决策是有价值的,这些信息可能被在哪些场所,哪些媒体上。企业中总是存在一些喜欢炫耀的人,把本来属于商业秘密的事情当成是提升企业价值的内容到处宣扬,邀请其他部门同事或合作伙伴参观。这些人也会把本来应该保密的内容,不经意地流露出去。

商战毕竟不同于真正的战争,企业在竞争性情报方面所投入的资源和研究不可能与战争中的情报活动相比较。每次战役或战略获胜的只有一方,而企业间的竞争更是长期的行为,打败竞争者需要的是持续发展,所以竞争性情报对最大贡献更在企业的决策支持方面。

■来自互联网的竞争性情报

互联网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容器,已经成为企业扩散自己产品和个人宣泄思想的场所。许多网站还开发出非常方便快捷的搜索引擎,使我们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变得非常方便。

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很好的时效性,速度非常快。把互联网作为竞争性情报的信息源,关键要掌握搜索工具和进行分析整理的手段,上面已经把应该列入竞争性情报的信息作了分析,这里重点讨论搜索工具的使用。

以注册网站为线索的包括新浪、搜狐等,配备了搜寻机器人采集网站信息的有Goolge等,这些搜索引擎所得到信息都是公开与网站上的。利用简单的关键词进行组合,便能找到大量的信息。

Dialogu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一些专业的信息数据库,其内容更为专业,设计企业产品、价格方面的或科技文献的内容更为准确,也成为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查询的平台。这些数据库中的内容是更为有价值的数据来源,可以进行比较深入的挖掘分析。

■技术交流中的竞争性情报

技术成就的宣扬应该是人的天性,技术人员或市场人员都喜欢把最新的技术成果作为产品的卖点来宣扬,从市场角度来看也无可厚非。但技术交流中,却含有很多属于竞争性情报的内容。技术人员的交流中更可能会无意识地把本来应该保密的情报泄露出去。

在技术交流的场合,技术人员往往会忘记为企业保密。这是因为有的企业本来就没有技术保密的指引,有的技术人员需要利用技术交流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有的技术人员甚至会为自己掌握的技术寻找市场。

利用技术交流会收集产品和技术方面的竞争性情报是成本非常低廉的做法,进行适当培训,派出或委托略懂技术的人员参加技术交流会,便可能大有斩获。其实,技术交流会上的新技术,很多都是没有进入市场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对企业长期发展策略的影响更甚,其情报价值也就更高。

来自技术交流中的情报主要包括产品的功能设计、工艺方法、材料特性等内容,对于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进行竞争性情报研究或服务,不能忽视这一渠道。

■展览会上的竞争性情报

展览会是企业进行产品比拼的最佳场所,也是竞争性情报的最好来源。展览会上,企业都会将最新的成果拿出来展示,在向客户展示自己的产品的同时,许多属于竞争性情报的资料也被公布出来。竞争对手的产品状态几乎可以一览无余,只要细心收集所获一定不菲。

利用展览会进行竞争性情报的收集非常容易进行。因为参观者甚众,企业不容易分辨参观者的身份,其资料发放也是公开和无限制的,以任何身份几乎都可以获得产品资料,甚至关于产品功能的详细说明书。几乎没有任何企业注意到在展览会上的保密措施。

当然从展览会上获得的资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整理,甚至跟踪调研。从竞争性情报分析的角度来看,不仅仅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调研,甚至要对来自于竞争者的产品进行市场调研。也包括成本估算,技术含量的分析。这些更深入细致的情报研究所得到的报告,对企业决策具有重要的支持意义。

许多企业都缺乏如何参展的经验,参展人员的反情报意识就更为薄弱了。从展览会上获得产品情报的身份包括客户、记者等等,以分销商的名义拿取资料是更为透彻的做法。展览会可以说是成本最为低廉的竞争性情报来源。

■市场调查中的竞争性情报<br>市场调查、市场分析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步骤,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一些建立了市场部的企业一般都有进行市场调查的行为。一般来说市场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定位、价格定位和渠道定位,是展开销售和制定市场策略的前奏。

利用市场调查获得竞争性情报可以是市场调查的另一个作用,把自己的产品与竞争者的产品进行比较更能帮助企业确定市场策略,对市场的发展有正确的预期。进行同比研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参考性。

市场调查所得到竞争性情报还可以包括品牌分析、服务分析、客户满意度分析等多方面的资料,通过市场调研来研究竞争对手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展开产品之外的竞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新发展趋势。

服务和客户满意度两项指标是竞争性情报所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通过市场调查的问卷设计的、调查者抽样安排,便可以很方便地获得相关的情报。利用市场调查展开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活动,更好地提升了市场调查在企业发展的作用和价值。

■竞争性情报与策略联盟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参与者力图获得更多的资源,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包括企业间的合作,通过合作来分享各种资源,形成更为有利的竞争链。现在联盟策略已普遍为企业接受,成长中的小企业有自己的联盟政策,处于竞争关系中的企业也有联盟策略。

竞争性情报也可以使这些联盟者可以分享的资源,由于竞争性情报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获得竞争性情报需要相当多的投入,且不说直接采用间谍手段的工业间谍的成本,即便从公开的信息中分析出具有价值的竞争性情况也成本不菲。国内最近也开始出现为企业获取市场情报的专业人士,他们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是企业雇佣的“神秘人”,年薪已超过10万。

竞争性情报不仅仅可以由联盟企业拿出来分享,也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合作,联合收集、分析、整理和利用竞争性情报。由于竞争性情报的贡献也在支持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联盟策略是一脉相承的,联盟企业更有分享竞争性情报的必要。

企业联盟中如果存在竞争倾向,竞争性情报又变得需要特别给予重视,在向合作伙伴公开自己的资源时,需要保护好自己的企业机密。

保护企业机密

■保护企业机密的价值

竞争性情报是关乎企业发展的决策性情报,获取竞争性情报的价值有多大,相应地保护企业机密的价值就有多大。由于企业的在产品、服务、投资等方面的实际投入比情报挖掘的投入更大,企业机密的保密价值肯定还要超过获取竞争性情报的价值。

获取竞争性情报与保护企业机密是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有许多企业机密如果不为竞争对手掌握,对于其他人来讲是没有什麽价值的,所以也很容易被第三方人员获取,比如客户、顾问公司、媒体的记者、合作伙伴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可能泄漏企业机密给竞争对手的渠道。

企业离职的员工更是企业机密最大泄漏点,他们可能有对企业不满的情绪,根本不会承担为企业保密的义务,而且也特别容易被竞争性情报的收集者作为接近的对象。这些离职的员工手上甚至拥有企业的核心机密文件,即便其职位非常低,只是一个普通的清洁工。

保护企业机密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是保密的意识,然后是制度,再者是对制度的检查执行,在有员工离职的情况下,对重要系统中的密码的修订变更等等。当然,也不是说要在企业里成立内务部来监视员工的行为。

■与员工的合作

竞争性情报的传播有两条渠道,公开的新闻、展览会上的展品等是进行竞争性情报的收集对象,另一各方面如果从企业内部获得,其情报更准确更隐蔽。事实上企业员工成为竞争性情报的泄露者并不鲜见,当员工掌握了企业的运作机密,而有对企业不满时,企业的任何保密措施都可能失效。

保护企业机密首先要从员工做起,包括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指导、保密意识的培训、建立保密制度,甚至签订保密协议。堵住这一漏洞对任何企业都更为重要,在国防、金融、科研机构中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一般的制造型企业可能就不太熟悉这方面的运作。

我们可以假定一般来讲员工会遵守公司的制度,泄密往往是不经意间的事,制定制度、加强培训是请员工为企业保密的首要任务。企业保密制度需要体现在文件管理、样品管理、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中,使员工能不断形成和加强为企业保密的意识。

签订保密协议就更全面的规定了员工在为企业保密方面的责任,保密协议主要规定不得将受管制的文件转播给第三者,不得将样品携带给第三者,不得陈述自己承担的研究课题等等,同时也要规定在出现泄密事件时,员工所要承担的责任。

■与合作伙伴的合作

行业划分导致供应链的形成,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共同合作参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任何企业都以自己的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最终客户都是企业的合作伙伴,甚至同时竞争者也会结成战略联盟而成为伙伴。

伙伴之间自然存在商业活动,甚至共同投资、整合资源完成技术研究项目,这些合作中都存在大量有价值的竞争性情报,在合作圈外转播的话都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对企业发展是一种打击。

竞争性范文篇10

竞争性情报才是企业家进行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每个企业家都会为其独有的魅力所吸引,他们都会自然地把决策建立在竞争性情报的基础之上。如何获得竞争性情报、如何利用竞争性情报自然成我们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竞争性情报、企业战略

竞争性情报的获取对企业的战略决策的意义最为重大,它可以在产品设计、产品价格、产品生产乃至销售服务各个阶段为企业制定进行商战的策略起到帮助作用,直接针对竞争对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样道理,可以被竞争对手关注的商业秘密也就成了企业需要特别警惕的地方,加强保密的意义甚至比安排获取竞争性情报更为重要。竞争性情报的泄露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样具有毁灭性打击的可能。

竞争性情报便在企业决策和企业管理中存在明显的两面性,刺探获取竞争对手的情报和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都是企业要采取的行为和措施,也是一件细腻的行为。在情报学的研究中,获取情报的手段或防护性措施都是并存的,他们是对等的两个方面。

竞争性情报的这种对等性往往被忽视,因为获取对方情报的任务只需要少数几个人便能完成,而情报保护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行动才能达到效果的。企业如果成立管理竞争性情报的专门部门的话,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授权,在保密企业机密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竞争性情报的范畴

信息时代的企业发展的特征是速度加快,企业成长的速度和衰败的速度都在加快,几年的功夫互联网便在世界各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美国的雅虎、中国的搜狐等等,而迅速成为昨日黄花的也数不尽数。究其原因与信息流动的速度是极为相关的,特别是企业在经营模式上上的迅速跟进,使得“马太效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非常突出地得到映证。

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发展速度的提升、成功与失败都在迅速放大,竞争性情报也就自然成为广受关注、为企业所青睐的重要活动,成为企业进行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信息服务者如图书馆、科技情报研究所也都纷纷借此机会把他们的服务市场化,以体现更好的社会价值。

商场如战场,企业通过获取竞争性情报,获得关于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信息,特别是关于竞争对手的信息,便可以形成更好的定位、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服务,甚至出手收购对方,达到扩张企业的目的。

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或服务,并不是建立在盗取企业机密的基础之上的,着眼点更放在企业的长期发展方面,通过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判断与其他企业建立何种关系中发挥作用。

关于产品的竞争性情报

产品是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几乎是企业展开竞争的起点,产品方面的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市场机会也就不能低估。围绕产品所形成的竞争性情报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任何企业都会关心处于同一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对手的产品策略和发展方向。

围绕产品的竞争性情报包括产品的功能、外观、成本、价格、工艺、生命周期等等。其中最为隐蔽的是生产工艺,功能、外观可以通过购买产品的样品来掌握,而生产工艺往往是企业的机密部分,而且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很大。

化工、医药、饮料、饲料等产品中的配方则是特别重要的竞争性情报,这些领域的配方试验成本甚为高昂,但得到配方和工艺后,进行模仿的成本却非常低廉。配方便是这些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竞争性情报。

产品的市场预测、盈利机会是企业决策所关心的竞争性情报,较之上述内容有更高的战略意义,这些情报的收集成本同样很高,企业的裂解与这些情报的泄露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

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IBM从97年进行战略调整,开始转变成为服务提供商,到目前其顾问服务方面的营业收入已占到整个收入的1/3。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被企业广泛接受,成重要的发展项目也与服务理念的提升有直接的关系。

于有形的产品不同,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更难于获得,也更难于模仿。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分,不仅仅存在于条中之中,而更多地存在于整个企业文化之中。服务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建立在长期的培训和熏陶之中。

关注服务方面的竞争性情报,需要对目标对象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掌握其服务规范、服务流程的精要,同时还要包括收集其企业理念,从其员工身上的言谈举止中获得需要的情报,从其客户那里投射来的信息也同样重要。

围绕服务所收集到的竞争性情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对建立正确的战略方向也更为重要。服务的执行者必定是企业所聘用的员工,要获得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最好的手段便是对其员工的行为进行跟踪分析。

关于投资的竞争性情报

企业间的任何竞争优势最根本的来源是投资,企业的产品、厂房、设备、设计能力都是投资所带来的回报,资本的投入酝酿着竞争优势的增长。竞争对手的投资行为自然是最受关注的竞争型情报,而且由于投资、收益及其它财务指标更是企业运行的商业秘密,这些情报的获得更加困难。

企业的投资行为包括产品的升级换代、生产设备的革新改造、生产工艺的优化调整、人力资源的吸纳与变动。这些投资行为中,有些甚至只会体现在企业内部,比如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人力资源状况,可能永远都是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的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可能永远不会公布。

拥有自主品牌产品的企业在产品方面,自然会采用销售一代、开发一代、构思一代的产品策略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行开发研制的产品便是最为重要的竞争性情报,掌握产品投放市场的先机,或在性能上超越竞争对手,都是制胜的关键。

生产设备及工艺方面的投资非常隐蔽,而这两方面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品质保证又影响重大,是非常宝贵的竞争性情报。在引入外资企业、发展私营企业的市场环境中,人力资源的投入已经不可能通过职称调查来判断企业的投入了,人才的竞争策略同时也就成为更受关注的竞争型情报。

获得竞争性情报的途径

与商战中的价格战、服务战、品牌战等争夺战一样,竞争性情报也是一种激烈的信息战。有的企业甚至采用谍报工作方法,挑选工业间谍来获得竞争对手的商业秘密。其实把工业间谍与竞争性情报的获取等同看待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对企业在信息战中取得成功也是一种误导。

雇佣工业间谍的确是获得竞争性情报的一种手段,但那是一种违背法律规范的行为,企业要冒承受法律惩戒的风险。实际上,从企业公开的信息中,也可分析整理出非常有价值的竞争性情报,这些可以用到的渠道包括互联网上的资讯、技术交流中的报告、展览会上的表现、市场调查中的数据等等。

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最重要的是确定出哪些信息

对企业决策是有价值的,这些信息可能被在哪些场所,哪些媒体上。企业中总是存在一些喜欢炫耀的人,把本来属于商业秘密的事情当成是提升企业价值的内容到处宣扬,邀请其他部门同事或合作伙伴参观。这些人也会把本来应该保密的内容,不经意地流露出去。

商战毕竟不同于真正的战争,企业在竞争性情报方面所投入的资源和研究不可能与战争中的情报活动相比较。每次战役或战略获胜的只有一方,而企业间的竞争更是长期的行为,打败竞争者需要的是持续发展,所以竞争性情报对最大贡献更在企业的决策支持方面。

来自互联网的竞争性情报

互联网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容器,已经成为企业扩散自己产品和个人宣泄思想的场所。许多网站还开发出非常方便快捷的搜索引擎,使我们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变得非常方便。

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很好的时效性,速度非常快。把互联网作为竞争性情报的信息源,关键要掌握搜索工具和进行分析整理的手段,上面已经把应该列入竞争性情报的信息作了分析,这里重点讨论搜索工具的使用。

以注册网站为线索的包括新浪、搜狐等,配备了搜寻机器人采集网站信息的有Goolge等,这些搜索引擎所得到信息都是公开与网站上的。利用简单的关键词进行组合,便能找到大量的信息。

Dialogu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一些专业的信息数据库,其内容更为专业,设计企业产品、价格方面的或科技文献的内容更为准确,也成为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查询的平台。这些数据库中的内容是更为有价值的数据来源,可以进行比较深入的挖掘分析。

技术交流中的竞争性情报

技术成就的宣扬应该是人的天性,技术人员或市场人员都喜欢把最新的技术成果作为产品的卖点来宣扬,从市场角度来看也无可厚非。但技术交流中,却含有很多属于竞争性情报的内容。技术人员的交流中更可能会无意识地把本来应该保密的情报泄露出去。

在技术交流的场合,技术人员往往会忘记为企业保密。这是因为有的企业本来就没有技术保密的指引,有的技术人员需要利用技术交流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有的技术人员甚至会为自己掌握的技术寻找市场。

利用技术交流会收集产品和技术方面的竞争性情报是成本非常低廉的做法,进行适当培训,派出或委托略懂技术的人员参加技术交流会,便可能大有斩获。其实,技术交流会上的新技术,很多都是没有进入市场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对企业长期发展策略的影响更甚,其情报价值也就更高。

来自技术交流中的情报主要包括产品的功能设计、工艺方法、材料特性等内容,对于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进行竞争性情报研究或服务,不能忽视这一渠道。

展览会上的竞争性情报

展览会是企业进行产品比拼的最佳场所,也是竞争性情报的最好来源。展览会上,企业都会将最新的成果拿出来展示,在向客户展示自己的产品的同时,许多属于竞争性情报的资料也被公布出来。竞争对手的产品状态几乎可以一览无余,只要细心收集所获一定不菲。

利用展览会进行竞争性情报的收集非常容易进行。因为参观者甚众,企业不容易分辨参观者的身份,其资料发放也是公开和无限制的,以任何身份几乎都可以获得产品资料,甚至关于产品功能的详细说明书。几乎没有任何企业注意到在展览会上的保密措施。

当然从展览会上获得的资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整理,甚至跟踪调研。从竞争性情报分析的角度来看,不仅仅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调研,甚至要对来自于竞争者的产品进行市场调研。也包括成本估算,技术含量的分析。这些更深入细致的情报研究所得到的报告,对企业决策具有重要的支持意义。

许多企业都缺乏如何参展的经验,参展人员的反情报意识就更为薄弱了。从展览会上获得产品情报的身份包括客户、记者等等,以分销商的名义拿取资料是更为透彻的做法。展览会可以说是成本最为低廉的竞争性情报来源。

市场调查中的竞争性情报

市场调查、市场分析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步骤,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一些建立了市场部的企业一般都有进行市场调查的行为。一般来说市场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定位、价格定位和渠道定位,是展开销售和制定市场策略的前奏。

利用市场调查获得竞争性情报可以是市场调查的另一个作用,把自己的产品与竞争者的产品进行比较更能帮助企业确定市场策略,对市场的发展有正确的预期。进行同比研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参考性。

市场调查所得到竞争性情报还可以包括品牌分析、服务分析、客户满意度分析等多方面的资料,通过市场调研来研究竞争对手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展开产品之外的竞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新发展趋势。

服务和客户满意度两项指标是竞争性情报所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通过市场调查的问卷设计的、调查者抽样安排,便可以很方便地获得相关的情报。利用市场调查展开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活动,更好地提升了市场调查在企业发展的作用和价值。

竞争性情报与策略联盟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参与者力图获得更多的资源,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包括企业间的合作,通过合作来分享各种资源,形成更为有利的竞争链。现在联盟策略已普遍为企业接受,成长中的小企业有自己的联盟政策,处于竞争关系中的企业也有联盟策略。

竞争性情报也可以使这些联盟者可以分享的资源,由于竞争性情报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获得竞争性情报需要相当多的投入,且不说直接采用间谍手段的工业间谍的成本,即便从公开的信息中分析出具有价值的竞争性情况也成本不菲。国内最近也开始出现为企业获取市场情报的专业人士,他们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是企业雇佣的“神秘人”,年薪已超过10万。

竞争性情报不仅仅可以由联盟企业拿出来分享,也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合作,联合收集、分析、整理和利用竞争性情报。由于竞争性情报的贡献也在支持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联盟策略是一脉相承的,联盟企业更有分享竞争性情报的必要。

企业联盟中如果存在竞争倾向,竞争性情报又变得需要特别给予重视,在向合作伙伴公开自己的资源时,需要保护好自己的企业机密。

保护企业机密保护企业机密的价值

竞争性情报是关乎企业发展的决策性情报,获取竞争性情报的价值有多大,相应地保护企业机密的价值就有多大。由于企业的在产品、服务、投资等方面的实际投入比情报挖掘的投入更大,企业机密的保密价值肯定还要超过获取竞争性情报的价值。

获取竞争性情报与保护企业机密是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有许多企业机密如果不为竞争对手掌握,对于其他人来讲是没有什麽价值的,所以也很容易被第三方人员获取,比如客户、顾问公司、媒体的记者、合作伙伴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可能泄漏企业机密给竞争对手的渠道。

企业离职的员工更是企业机密最大泄漏点,他们可能有对企业不满的情绪,根本不会承担为企业保密的义务,而且也特别容易被竞争性情报的收集者作为接近的对象。这些离职的员工手

上甚至拥有企业的核心机密文件,即便其职位非常低,只是一个普通的清洁工。

保护企业机密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是保密的意识,然后是制度,再者是对制度的检查执行,在有员工离职的情况下,对重要系统中的密码的修订变更等等。当然,也不是说要在企业里成立内务部来监视员工的行为。

与员工的合作

竞争性情报的传播有两条渠道,公开的新闻、展览会上的展品等是进行竞争性情报的收集对象,另一各方面如果从企业内部获得,其情报更准确更隐蔽。事实上企业员工成为竞争性情报的泄露者并不鲜见,当员工掌握了企业的运作机密,而有对企业不满时,企业的任何保密措施都可能失效。

保护企业机密首先要从员工做起,包括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指导、保密意识的培训、建立保密制度,甚至签订保密协议。堵住这一漏洞对任何企业都更为重要,在国防、金融、科研机构中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一般的制造型企业可能就不太熟悉这方面的运作。

我们可以假定一般来讲员工会遵守公司的制度,泄密往往是不经意间的事,制定制度、加强培训是请员工为企业保密的首要任务。企业保密制度需要体现在文件管理、样品管理、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中,使员工能不断形成和加强为企业保密的意识。

签订保密协议就更全面的规定了员工在为企业保密方面的责任,保密协议主要规定不得将受管制的文件转播给第三者,不得将样品携带给第三者,不得陈述自己承担的研究课题等等,同时也要规定在出现泄密事件时,员工所要承担的责任。

与合作伙伴的合作

行业划分导致供应链的形成,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共同合作参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任何企业都以自己的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最终客户都是企业的合作伙伴,甚至同时竞争者也会结成战略联盟而成为伙伴。

伙伴之间自然存在商业活动,甚至共同投资、整合资源完成技术研究项目,这些合作中都存在大量有价值的竞争性情报,在合作圈外转播的话都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对企业发展是一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