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2:17:09

竞争力

竞争力范文篇1

一、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限制因素

近几年,中国在服务贸易的发展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进一步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收入较高的增值服务产品有较大的提高。然而,由于历史和国际短期内地位的经济模式,可以不被变化和其它因素,中国的服务出口的竞争力,而且服务低质量,在国际竞争能力服务贸易和中国的崛起的国际地位在中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利因素,继续努力需要改善的各种限制,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的目的。

二、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1.加强贸易服务的竞争力首先,中国的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份额增长较快增加。在90年进口全球贸易的0.7%和0.5%,1.99%和2.38%,在2000年,2.51%和3.0%,2004年,在世界上增长中国的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2.中国的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低首先,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额中的份额相对较小,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其次,贸易服务的一个单一的结构,传统服务行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第三,服务贸易伙伴高度集中。

三、我国服务贸易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限制因素

尽管服务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世界服务贸易的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服务业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总值。中国服务产业发展滞后,缺乏服务的直接结果是中国的出口竞争力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在服务贸易。中国服务业落后的水平,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比较低的,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服务的需求较低的水平。首先,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其次,国际关系中的生产劳动和国家的地位,在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以限制。最后,当前国际力量的方式确定先进国家的劳动部门,劳动劳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在第一线与先进国家的利益,水平分工格局,也可能是落后国家一些涨幅,但低于的利益不对称的国家,不平等。

四、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1.扩大和打开的同时注意适当的保护开放的市场国内服务可以吸收大量的外国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新的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改变中国的服务业的现状滞后的背后,和扩大我们的服务出口,中国的经济和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整体水平低,许多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同一时间,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仍然是改善的过程中,服务市场的发展是不完美,服务企业,服务行业的发展竞争力的仍然很多问题在不久的将来解决尚不可能与发达国家服务业竞争的实力。因此,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贸易保护,逐步开放国内市场。

竞争力范文篇2

贸易竞争力分析

贸易规模竞争力分析1.从出口市场占有份额来看:无论绝对市场占有份额(MS)还是在相对占有份额(RCA)方面,与美国和印度两个棉花主产国相比,中国棉花市场占有份额都处于较低水平,且呈逐步下降趋势,如MS值从最高值6.9%(1991年)下降到2009年的0.27%,RCA值从1990年的2.85下降到2009年的0.03。期间虽在1999年和2000年有所提高,但并未改变这一总体趋势,而美国和印度在世界棉花市场上的出口份额却呈上升趋势。2002年以来印度棉花在世界市场占有份额的增速远超过美国,2002—2009年美国的MS和RCA的增速分别为3.11%和6.23%,印度的MS和RCA的增速分别为86.07%和70.01%。根据三国的MS和RCA数据值来看,目前中国棉花出口竞争力水平极弱,或根本不具有竞争优势。美国与印度具有极强的竞争力。2.在考虑到进口规模及产业内贸易水平时,从TC值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来看:除1993年、1999年和2000年表现为正值外,其他年份中国的TC值均为负值,即不具有竞争力,而从RCA值的表现来看,1990—1994年间中国棉花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由此说明了在此期间中国棉花属于“大进大出”形态,而且进口大于出口,属于典型的产业内贸易方式。从G-L指数数值上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在此期间G-L指数也处于较高水平。另外,在入世以来,尤其是2003—2009年期间,我国的棉花的TC数值不断向-1靠近,几乎接近于-1,说明近年来中国棉花贸易几乎是处于完全进口地位,进而导致中国棉花在MS、RCA和G-L方向表现出较低的水平,从贸易规模上来看,几乎已完全不具有竞争优势。美国棉花的TC值却表明1990—2009年期间基本上是处于完全出口地位,其市场份额(MS和RCA)相对稳定且处于较高水平,同时G-L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即美国棉花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印度棉花的TC值变化波动较大,贸易形态不稳定,但近几年以出口为主,从而表现为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如表1所示。表11990-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外贸规模竞争力指标数值数据来源: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价格竞争力指标分析1.棉花价格总体竞争力分析。从总体来看,与世界平均出口价格相比,中国棉花出口价格有一定的竞争力,如图1所示,1990—2009年期间中国棉花的APC指数基本上都大于1,美国的APC指数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与世界棉花平均出口价格相等,略低于中国棉花的APC指数,即在平均出口价格方面美国并不具有竞争优势。印度棉花APC指数虽然从总体走势上和中国趋近,但均略大于中国的APC指数。因此,从出口价格竞争力状况来看,印度竞争力较强,其次为中国,美国最弱,2000年以来三国棉花价格竞争力波动较大,2000—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总体价格竞争力波动较大,1990—199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价格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51、0.050和0.220,2000—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价格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315、0.417和0.383。2007年以来三国价格竞争优势减弱,其中中国和印度完全处于下降趋势,且中国最弱,其主要是由于国际棉花投机商的炒作行为造成的棉花价格的不稳定以及金融危机对纺织业的负面影响。

上述价格竞争力只是体现棉花总体价格优势方面,且极易由于棉花产品出口结构的差异影响到实际竞争力水平,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又进一步分析棉花出口产品结构及中国与印度、美国在各类棉花产品上的相对价格优势。(1)中国、美国和印度三国棉花的出口结构以原棉出口为主。如表2所示,除个别年份,1990—2009期间的绝大多数年份中国、印度原棉出口金额占棉花出口总额的比重均在90%左右。美国原棉出口比重高于中国和印度,除1999年外,其他年份原棉比重均在95%以上。而三国的短绒棉、废棉和梳理棉出口比重较小。表21990—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出口结构单位:%(2)各类棉花产品出口比价,如表3所示。1992—2000年中国对美国棉花在价格上具有较强的的竞争力,在此期间中国对印度棉花也有一定的竞争力,1992—2000年中国与美国棉花出口比价均大于1,与印度棉花出口比价在1左右。主要是由于此阶段中国棉花的出口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并有指定单位经营,进口则由中纺总公司独家经营,仍属于完全计划经济的范畴。入世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中国棉花对印度和美国价格竞争力较弱,且近年来逐渐减弱,对印度的出口比价由2006年的0.905降到2009年的0.664,对美国的比价由2005年的1.031降到0.660。从各类棉花产品出口比价来看,在原棉和短绒棉产品上中国与印度相比,已完全不具有价格竞争力,与美国相比虽然在部分年份曾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这一优势并不明显。另外,在这两类产品上,近年来中国的价格竞争力还正趋于进一步下滑的明显趋势,中国原棉与印度、美国的出口比价分别由2007年的0.858和0.907下降到2009年的0.624和0.604,中国短绒棉与印度、美国的出口比价分别由2005年的0.750和1.037下降到2009年的0.479和0.737。在废棉和梳理棉产品上,中国曾保持较长时期的价格竞争力,但2007年以来,这一价格竞争优势也逐步转向竞争劣势,到2008年中国梳理棉与印度、美国的出口比价分别降到0.343和0.404。

结论与建议

竞争力范文篇3

一、中国高等服务要素禀赋状况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02年11月12日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2002-2003年的微观经济竞争力在80个国家中排名为38,比2001年上升了5位。据专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制度环境有所改善。然而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子指标国家技术水平的排名,中国从第53位下降到第63位,主要因为中国在人均专利数量、人均的信息技术投资、公司购买技术专利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并落后于发展中的印度和巴西。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从发展前景看,一国服务贸易能否构建国家竞争优势,关键取决于它是否拥有充裕的高等要素及其优越的要素生成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讯网络、高科技人才、高校研究机构和领先学科等高等要素的供给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竞争力还较弱,如1998年中国每千人拥有电话主线70条(注: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数据手册[I].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66.),仅相当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67条)的12%,全世界平均水平(146条)的48%;另外中国每百万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只有高收入国家的14%,发表于科技刊物的论文只有全世界的1.4%,高技术出口只有全世界的2.8%(详见表1)。

表1中国部分高等要素供给状况的国际比较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为世界银行出版)数据整理。

另外,从表2可见,中国教育投入及接受教育机会的状况虽改革开放后有很大进步,但与高收入国家以及世界平均水平都相差很远。1997年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占GNP的百分比比高收入国家、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3.1、2.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占相应年龄组的百分比比高收入国家、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53、13个百分点;用于每个大学生的支出占人均GNP的比重比高收入国家高出28.7个百分点,但由于中国人均GNP较低,所以其实际支出水平也是不高的;研究与开发经费仅占GNP的0.66%,更是低得惊人。可见,中国是一个高等要素比较贫乏的国家。

表2中国教育水平的国际比较

附图

资源来源:同表1。

二、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与竞争力实证性国际比较分析

2000年中国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排名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20多名上升到第14名(世界银行,2001),取得了很大进步。尽管如此,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很弱,国家竞争优势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进出口结构尚待优化与升级

国际服务贸易中形成的出口结构是国际竞争力的直接表现。世界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服务出口的主要国家,他们都在致力于改善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主要表现为提高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比重。根据表3计算:1998年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国家的商业性服务出口占全世界商业性服务出口的平均比重分别为4%、16%、80%,可见,高收入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几乎一统天下。1998年中国商业性服务出口占全世界商业性服务出口的比重仅为1.8%,甚至低于1980年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另外,从表中还可看到,收入不同的国家整体呈现出运输百分比不断下降,旅游特别是其他类百分比迅速增长的结构调整趋势。而在这一整体趋势下,收入不同国家的出口结构又是大相径庭的,低、中收入国家其他类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比重偏低,而高收入国家的这一比重较高。中国作为低收入国家,国际服务贸易出口中旅游超过了一半的比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比重偏低,这种过分依赖自然禀赋的出口结构是相当脆弱和低级的,必须努力进行优化、升级,不断提高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比重。

表3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国际比较

附图

资源来源:同表1。

以上分析的是出口结构,下面我们再考察进口结构。根据表4计算:1998年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国家的商业性服务进口占全世界商业性服务进口的平均比重分别为6.6%、22.8%、70.6%,1998年这一指标分别为6.4%、16.8%、76.8%。结合表3数据,说明低、中收入国家的服务贸易总体处于逆差地位,而高收入国家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地位。1998年中国商业性服务进口占全世界商业性服务进口的比重为2.2%,比出口高出0.4个百分点。从表中还可看出,低、中收入国家的运输进口百分比远远超过高收入国家,而旅游与其他类服务进口百分比相对较低。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从目前看还比较均衡,但随着中国加入WTO,服务贸易将逐步自由化,国际物流、金融、保险、计算机等服务的进口将大规模增加,原有结构将被打破,如不及时予以调整,整个服务贸易国际收支将会失衡。

表4中国国际服务贸易进口结构的国际比较

附图

资源来源:同表1。

2.国际市场占有率有待提高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衡量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它等于一国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与该产品或服务世界出口总额之比。根据世界银行及《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1990年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约为0.73%,1998年上升到1.8%,这样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与中国整体的贸易地位不相称的。即使我们自以为不错的国际旅游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并不高,尽管自1980年以来该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国际旅游收入由1980年的617百万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2,602百万美元,增加了19倍多;国际旅游收入占整个外贸出口的百分比也提高了2.5个百分点。然而直到1998年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才2.8%,而其他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国际份额更是微乎其微。

三、优化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思路与建议

1.加速健全高等要素的生成机制,努力提高高等要素供给能力

我们应把竞争策略建筑在高等要素的优势上,从而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构建国家竞争优势打下基础。中国目前缺乏一种科学、合理的高等要素的生成机制,高科技人才、高校研究机构和领先学科等要素的培育与发展,存在盲目扩张、急于求成的误区,对高等要素质量的检测与监督机制也不健全。作为一种全球趋势,国际服务贸易对扩大社会就业、增加收入成效显著。从短期来看,加入WTO与国内社会经济利益存在一些冲突,譬如社会就业问题。因此,加速健全高等要素的生成机制,努力提高高等要素供给能力,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长足进展,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国力日益提高,政府完全有能力也必须全力以赴地增加教育、科研投入,尤其是对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相互配套的科研评估与检测机制,提高开发、研究质量,保证优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充分发挥政府的孵化、激励作用,审慎建立国际服务贸易产业救济和保护机制

政府对构建国家竞争优势的作用除了体现在对科技进步的孵化上,还体现在对企业创造力的激励上。国际服务贸易最发达的美国,其政府为了鼓励服务出口,长期以来给予服务企业很多优惠,同时非常重视技术研究、开发与教育。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中国政府要加大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完善财政、信贷等优惠措施,辅之以积极的产业政策,努力提高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另外,中国作为WTO成员已经承诺尽快实现相关服务贸易自由化,但目前中国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计算机数据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势单力薄,很难与外商抗衡,这对国内相关服务企业将造成直接冲击。这种冲击到底有多大,目前是较难预测的,不过,我们应该尽量多考虑困难,加快建立起国际服务贸易产业救济和保护机制,做到有备无患。当务之急,中国政府要加快制定相关法律,同时要深入研究并合理运用WTO的“保障措施协议”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条款,多方寻求法律、法规的支持,有理、有利、有节地保护中国弱势服务行业。

竞争力范文篇4

在中国电信经过南北拆分和海外上市进一步增强实力之后,大小网通合并运营,在宽带数据业务上锐意突进,联通大力推进CDMA业务,移动依借GPRS占有市场先机,通信服务市场上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即将到来的2005年增值业务对外开放,对于全业务经营的中国电信又是一个考验。面对行业内外的竞争形势,如何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地调整企业的目标和战略,达成“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3~5年建成具有国际综合竞争实力的电信运营商”的企业愿境,对中国电信来说,就是如何建立和巩固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实践证明,企业的资本积累、筹资渠道、营销渠道、技术、产品甚至品牌都是可以被对手“拷贝”的,独家秘方可能被对手盗走,优秀员工也可能被对手挖走,唯有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经过全部员工不断学习增强的开发、创新的能力,来源于企业管理者在学习中求发展,思维与环境同步发展的能力,才是企业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开发和学习新的能力;二是强化现存的能力。这两种途径都必须通过有目标有计划的组织学习来实现。也就是说,构建学习型组织是打造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在西方企业掀起了一股浪潮,引导企业重新审视组织结构,开发员工潜能,提升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学习技能,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美国GE(通用)公司CEO韦尔奇就是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大刀阔斧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搭建具有精简、扁平化、弹性特征的组织形式,加大对科研培训中心投资,提升企业的学习能力,并将之转化为经济效益,使GE公司起死回生。据统计,三分之一的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其中包括微软、福特、杜邦等都已着手建立学习型组织。而今,国内不少大中型企业也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学习型组织”的理论。

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这样的一种组织:以信息和知识的获得和运用为基础,在组织中实行目标管理,组织的成员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控制。组织中的信息流是双向沟通的,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承担起沟通和联系的责任。核心理念是创新和成长,即以知识创新和学习方法创新带动企业成长和员工成长,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

对中国电信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而言,构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战略、组织结构、流程优化、企业文化、人才管理、绩效考核等。构建的方式就目前而言,可采用双管齐下制,即先取得高层管理者的认可和授权,同时,利用通信企业信息化程度高,业务部门人员素质较高的特点,从重点职能部门进行部门化的学习型组织构建,取得成效后形成模板,加以推广。这样不但可以减少部分抗拒变革的人员的阻力,也可以快速取得经济效益,从而得到企业大多数人员的支持响应。

中国电信作为国有通信运营商,中国信息产业曾经的领先者和奠基者,所经营的信息业务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具有技术更新快,技术发展与创新联系密切的特点,新业务的推出是学习和创新的结果。企业的员工绝大多数是知识性员工,具有学习能力强和具备创新思维的特点,同时也有独立思维能力强,要求信息平等沟通的特点。面对行业内,’5+1”的竞争态势,中国电信的运营战略已从原来的单纯产品导向转变为服务导向。战略目标定位为通过不断满足客户的通信业务需求,提高全业务经营能力,向有竞争力的国际型通信企业迈进。结合外部竞争环境和内部综合实力的“创新”被提到了重要的高度。在已经进行的绩效制度改革初见效果的时候,企业又紧锣密鼓地开展BPR流程优化和KPI指标考核的实施,逐步将原来的多等级较为僵化的职能型组织转变为高效率快速反应的扁平化组织,已经向学习型组织的进程迈出跨越式的一步,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完善学习型组织,发挥组织的应有效应,企业管理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1.重视企业管理者的推动作用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是从个人—团队—组织的层层推进,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带头进行学习,组织员工学习,并制定相应制度激励员工,定能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2.确保组织中信息沟通快速、有效学习型组织注重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共享。当组织中的层级太多,信息反馈要经过层层上传到最高管理者后,再逐层下传,不利于信息的快速沟通和信息互动。因此,适当减少信息源和决策者之间的距离,以实现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在同一个信息平面上互动沟通。

3.推动成员建立共同目标

可以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让决策者和执行者共同参与企业目标的制定,激励员工自我管理,自我超越,在达成个人绩效的同时,达成组织的目标。

4.建立高效的工作团队

学习型组织是以团队为基本单位的,在组织中建立高效率团队,可以充分利用组织中人才的才能,调动知识型员工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团队学习常常可以提炼出高于个人的团体智力,经过脑力激荡法产生的群体决策常常高明于个人决策。此外,工作团队有灵活组配的特点,团队的学习成果可以随着成员扩散到其他团体中去,进而在组织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5.促使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

按照学习曲线的理论,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知识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如熟练的工作减少时间,提高质量,增加单位产出量,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学习型组织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企业价值。要注意不断以是否为企业创造价值为标准来评估组织学习的效果。

6.建立配套的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采用知识驱动力为核心的评估机制,依照员工为企业贡献的知识创造的价值,来评估员工的绩效,作为组织学习的效果评判。对应用知识为企业创造显著效益的员工和团队进行奖励,以激励组织成员继续学习创新。

笔者试以汕头电信分公司的一个职能部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例,阐述上述要素在实践中的应用。

无线室是汕头电信分公司的一个新构建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对分公司近两年推出的无线市话业务小灵通网络的优化和维护工作,部门共有员工35名,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90%以上,室领导平均年龄不到40岁,都是具有丰富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的管理者。部门的组织结构是直线式:主任一副主任一主管一主办一班组长一班员。

由于无线网络技术是一项新技术,小灵通业务是电信企业的新利润增长点,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增加,对部门的技术含量要求日益增加,需要不断更新技术,开发新业务。自部门成立时起,部门管理者就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目标融人贯穿于日常工作。具体表现为:1.部门管理者以身作则,带头学习管理者通过学习,掌握无线网络结构、原理和网络优化原理等相关知识,从而对整个网络情况了然于胸,提出的网络优化思路具有指导作用.组织员工参加“业务练功”比赛并带头参赛。

2.建立质量分析会制度

不定期地、有针对性地召开网络优化讨论会,针对日常出现的网络质量问题,进行讨论,找出影响网络质量的因素,制定方案解决。会议采用“圆桌会议”方式,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一起沟通,经过讨论后共同确定可行方案。

3.建立内部培训制度

利用周末时间,由技术骨干将平时积累的技术经验和知识制作成教案,进行内部培训,通过共同学习和切磋,提高全体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4.增加培训机会部门管理者注重对员工技术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通过增加培训预算的方式,尽量为员工创造业务学习的机会,部门全体人员均接受过l~2次时长2~4周的业务培训。

5.建立无等级沟通制度

在部门中,任何一个员工都可以直接找到管理者进行平等沟通,彻底打破直线式组织的等级观念。

6.分配任务采用工作团队的方式

在面对一些较为棘手的技术问题时,经常采用2~3人组成工作团队的方式,开展工作。由于充分利用团队智慧,工作效果明显。对突发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很有效率。如对突发干扰源的清查,通过工作团队协力,仅用2天的时间就查明原因。

7.建立与工作能力和表现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员工的奖金不再均等,而是按照每月的工作完成情况和主管领导的评价进行评分,奖金是浮动,但与个人的工作表现密切联系。

实践表明,无线室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取得不俗效果。建网仅半年的小灵通网络优化工作开展逐步递进,网络质量指标逐月上升,两个指标名列全省22个同类网络首位。通过摸索、试验的网络优化方案和思路得到省公司的极力称赞,被列为粤东地区的模板。技术人员经过锻炼,均具有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能够对县局网络优化工作提供支撑。无线室人员自主开发的网络优化系统软件、“一号通”业务系统、“异地租号”业务系统均列人省市科技创新项目。新业务的推广运用,将为企业带来快速的业务增长,节省软件投人成本。

竞争力范文篇5

[关键词]服务贸易;高质量;竞争力

随着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服务贸易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于推进绿色发展、破解绿色壁垒,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中国服务贸易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位,但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依然过高,资本及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贡献不足。

1中国服务贸易的短板

1995—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连续25年逆差,2019年逆差规模达1.5万亿元,仅旅行服务一项逆差就达14924.6亿元,通过货物贸易辛苦赚取的外汇又流向国外。传统服务业不具比较优势,作为货物贸易大国,中国理应在运输服务领域占据较大优势,但实际上运输业务长年存在巨额逆差。产业链低端的劳动、资源密集型服务企业过多,规模小、结构散、没有集团优势、缺乏品牌效应,影响服务贸易质量提升。服贸结构亟须优化,跨境交易服务目前有一半以上已经实现数字化,中国由于制造业长年以代工为主,抑制了产业的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产品不能满足需求,中国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国家,现代高端服务业需求增长迅猛,但是高品质服务供给不足,需求大量外溢。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缺乏动手能力;职业培训市场不成熟,缺乏有效的技能提升途径,服务业高层优秀管理人才更是匮乏,以上种种,造成服务贸易领域人才结构失衡。

2中国服务贸易面临的挑战

2.1国际垂直分工格局渐趋固化

当今国际分工格局强化了参与者之间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美欧日等凭借科技经济优势,利用FDI或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形成挤压,长期占据新兴及传统服务贸易领域价值链高端地位,不仅掌控研发设计,而且掌控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诸多环节,只有加工、组装、制造等中间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加速融合,目前服务业跨国投资占比超过国际投资总额2/3,成为引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主导力量。由于竞争力相差悬殊,垂直性国际分工格局较长时期内都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变。

2.2世界经济增长乏力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速增长”。美国孤立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严重,多边贸易体系受到破坏、各国报复性反制措施出台等,对全球经济增长构成压力,当前疫情已成为压倒脆弱不堪的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已成最大风险,对全球经济增长构成压力,美国主导的贸易乱战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尚有待评估。相关运输、保险服务受制造业和货物贸易领域逆全球化现象影响,增长缓慢,从近十年国际贸易收支走势看,发达国家服务贸易顺差额逐年扩大,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逆差额逐年扩大,中国服务贸易面临外需不振、保护主义抬头等不利因素。

2.3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加剧

服务贸易自身特点决定跨境服务必然有“商业存在”以及人力资源流动及移民问题;数字贸易又产生了本地化要求、跨境数据流量限制、知识产权侵权、国家商业秘密失窃等新的壁垒,因此服务贸易自由化涉及敏感的意识形态领域。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施压,加快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而发展中国家不愿受制于人,纷纷在削减本国壁垒的同时提高保护门槛,国际服务贸易竞争愈益激烈。从全球外包市场看,发包市场主要是产业链上游的美欧日等国,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接包主体,20世纪末以来,印度信息服务业收入占比远远领先于其他新兴经济体,成为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2.4缺乏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

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服务业开放标准,打着“公平贸易”旗号,要求发展中国家放开进入限制。2005—2017年,WTO贸易争端案例库收录了与中国相关的7起服务贸易争端,原告方主要为美日欧,中国作为被告方,基本上全部被动接受其诉讼需求,在部分意见突出的领域,如知识产权保护等,甚至修订了相关国内法律法规,并接受了金融服务、零售等领域的对外开放要求。[1]全球价值链时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规则方面的博弈与冲突将长期存在,国际规则制定权的争夺也将更加激烈。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基本被发达国家掌控,中国在国际市场话语权缺失现象比较严重。

3对策建议

3.1完善服务贸易立法

为了避免扩大开放造成外部冲击过猛,中国应该充分利用WTO“普通例外和国家安全例外”“紧急保护措施”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限制措施”条款,制定和完善既符合国情又不违背WTO规则的法律法规,以保护金融通信等涉及国家安全的现代服务业。作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数字贸易大国,中国参与构建全球数字贸易治理体系,责无旁贷,既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部分对接“美式模板”,也要在跨境电商领域提出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中式模板”规则。[2]中国要在改进监管技术的基础上,对网络信息和跨境数据流动加以管制,构建符合国内实际且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数字贸易标准体系。

3.2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力度

中国每年有700多万大学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为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国家应发挥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共同作用,促使劳动力资源转化成为人力资本;地方政府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动态增加高校学科设置,利用订单模式培养急需人才。跨国公司在人才、技术、管理、创新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具有较大优势,随着更多跨国服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相关产业领域将产生竞争与供给效应,倒逼国内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中国服务业学习先进管理知识、服务模式与技能,推动服务业与国际接轨。

3.3完善服务业市场架构

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改善服务贸易领域分工地位,必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精细化转变。健全统一公正、开放透明、竞争有序的市场和信用体系,打造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增加传统服务行业集中度,打造连锁经营品牌,鼓励企业围绕核心产品提供增值服务,突破原有产业边界,提高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水平;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强化竞争机制,有序放宽竞争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允许各种经济形式投资或参与经营垄断性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等新型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型服务贸易企业国际化,推动加工贸易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3.4推动建立均衡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多边贸易框架下,技术领域还没有技术流动规则,资本和劳动两大要素的流通也没有形成规则。[3]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在参与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制定方面,当可以大有可为,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增强制定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度性话语权。相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新兴服务业在各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商业存在模式发展潜力较大,要前瞻性地开拓欠发达地区的业务,化不利为有利,构建跨境服务产业链。

3.5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服务贸易门类众多、行业各异,各地应当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1)国别差异化发达的欧洲和北美服务贸易进出口并不均衡,对非本国服务需求比较大,中国企业可借机开拓其国内市场;印度市场部分行业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但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落后于中国,有大量进入机遇;新兴经济体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美欧发达国家也提出“再工业化”战略,都需要完善和改建基础设施,中国一批大型基建企业已在国际市场赢得声誉,应当继续巩固其竞争优势。(2)地域差异化城市差异化定位发展,有利于化解内陆与沿海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服务外包、工程承包、旅游出口等不受区位条件限制,中西部地区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重点打造面向中亚西亚、东中欧的“一带一路”辐射带,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通过不同类型的服务贸易集聚区、功能区,突出当地优势和特色。(3)部门差异化中国服务贸易部门间发展还不协调,应当根据国际竞争力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贸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如从货运角度出发鼓励外贸企业选择中国公司承运;通信、咨询、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占比逐年提升,但其竞争优势仍不明显,要加速发展;健康医疗、文娱体育、中医药等服务贸易出口具有潜在竞争优势,应予深度挖掘。

3.6打造“中国服务”品牌

(1)塑造服务品牌形象信息过剩时代,要成功塑造“中国服务”品牌,必须精细化操作。近年来,“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已有14000多家,员工人数超百万,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临跨国和跨文化管理等不少困难,法律、会计、税务等专业服务不可能都依靠国外机构,而且“中国制造”走向海外,也需要物流、维修等现代服务业支撑,因此推动服务业“走出去”,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上佳途径。(2)加快服务标准化建设依托国家战略,更多资金、技术、设备等制造业高端服务将走出国门,要尽快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服务标准。中医药现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年市场份额高达500亿美元,巨大的市场潜力引起日韩等国对中医药国际话语权的激烈争夺。[4]由于中西医体系差异,中医药在国际上还面临许多政策文化障碍和技术壁垒。中医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中国要确保在中医药国际化竞争中的主导地位。

4结论

加速制造业和服务业、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服务贸易附加值,可改变长期以来货物出口独大的单一结构。服务贸易不受制于货物贸易壁垒,也不易产生贸易摩擦,在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中回旋余地更大,要以“服务业+”的思维,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扬长避短,推动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夏杰长.构建中国服务贸易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J].社会科学战线,2018(3).

[2]周念利.积极推广数字贸易规则的“中式模板”[N].新华日报,2018-05-02(7).

[3]崔凡.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外汇,2018(5).

竞争力范文篇6

加入国际服务贸易带给我国贸易的好处。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下,我国必然有条件的开放国内市场,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对我国企业的管理和提高生产力的大幅发展。加大外商投资环境建设,增强我国市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更多地引进外国资本。为巩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化调整,增强我国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能力,让我国企业发展更加适应全球化的为发展形势。国际服务贸易进入中国服务市场更进一步的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环境,购物选择的品种更加多样化,提升了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也更大程度上的促进了就业率的提高。各方面的不断提升,使得我国经济更好的得到稳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才有安居乐业的保障,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才能越走越远。

加入国际服务贸易带给我国贸易的坏处。随着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国外服务行业直接抢占国内服务业市场,使得从事国内服务的企业失去在国内市场上应有的份额,大大增加了国内服务领域之间的市场竞争力,某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在大的市场冲击下无处立足,面临淘汰的危险。加入WTO后,对我国汽车、农业、电信、计算机、金融等七大行业冲击力较大,如汽车行业,国内汽车生产水平较低,性能使用情况也远不如国外汽车的生产,当我国服务贸易与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接轨的同时,关税的大幅降低,将导致国外汽车更多的进驻中国市场,使得我国本土的汽车产业受到巨大的市场冲击,可能使得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一蹶不振。服务贸易的扩大开放,使得我国服务出口额必然会低于进口额,加剧了服务贸易的逆差,服务贸易的扩大开放也进一步取消了地域限制,一定程度的加剧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我国法律制度与WTO规则的差距,也必然影响着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的规范与管理。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冲击下,我国经济必然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革,适者生存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体现。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进入我国服务贸易市场,给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为应对冲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有;

与各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各国提供从服务贸易中获益的机会,为经济和社会活动有序地开展提供保障。以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主要手段,使各国之间互相学习,互惠互利,更好的促进各国服务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

立足于优势,提升其他行业服务竞争力。立足于我国自身在服务贸易方面的优势行业,保证其在服务贸易行业中占据更高的地位,取其精华,舍其糟粕。提高国内其他行业的生产水平,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行业发展努力接近国际化标准,进入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去。

竞争力范文篇7

技术性贸易壁垒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市场准入上的影响,即达不到设定的技术标准,就不能顺利的出口;另一个是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企业技术、环保及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产品成本,企业要获取相关认证的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丧失了产品价格优势,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贸易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很多时候是包括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之中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单独把它拿出来讨论是因为与其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相比较,它有其特殊性,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知识产权壁垒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合法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中国屡遭国外知识产权的调查,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而造成的出口对其国内产业的威胁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真实技术差距的存在。

产品附加值通俗的讲就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中所凝结的技术、创新、人力劳动、品牌和附加服务等价值的增值。它与产品的价值增值链的长度,技术含量,创新程度,附加服务的质量和产品品牌价值等有很大的相关关系。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先生的“附加值”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产品的业务链上,组装的附加值最低,研发的附加值最高;中间值的生产虽有技术含量,也会慢慢递减,而到了销售和售后服务,附加值会随之高涨起来,因为它有品牌和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在组装的上游,是技术、信息与知识;在组装的下游是包装、销售及服务。而在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是廉价劳动力在创造财富.中国的出口产品基本上集中在初加工的产品、棉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上,这些产品的技术含童低,加之中国的国际名牌少,尤其是机电产品甚至包括高新技术产品都是处于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这是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但是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出现所谓的“丰产不丰收”现象。这主要是由我国技术能力低所导致的。

3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当这个概念用于两种以上商品时,它的定义则是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一种指数量值,也可以解释为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购买进口商品的数量。贸易条件恶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最早.由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在1949年5月提出,他在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正式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下形成的“中心—”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滋生了一些不利于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贸易周期运动的不平等影响,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产品需求条件和世界经济中心的低进口数。

4贸易竞争优势将受到更大挑战

目前中国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就是处于各层次的廉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有廉价的简单劳动力,还有相对发达国家廉价的熟练劳动力、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现在正是在利用这一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但是,这一优势能够持续多久呢?也就是说廉价劳动力优势是否能够成为中国经贸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廉价劳动力还能够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农村人口,可以不断的向城市输出廉价劳动力,但是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人口的容纳程度也是有限的,目前已经出现了大城市综合症,而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十分迅速,因此有可能农村人口的输出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放缓直至停滞,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会不断的上升,而随着新的开放国家,比如印度加入国际分工,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将会逐渐削弱。

5结束语

总之,中国现今和以后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没有技术创新就很难继续缩小同前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而后方国家则会更快的缩小同我们的差距,表现在贸易上,就是竞争优势的削弱和贸易竞争优势受到更大的挑战。我们只有技术创新,掌握有用自主专利权的技术,才能在对外贸易上取得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载《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宋健学、赵新刚、刘虎兴:《关于我国技术提升和贸易发展的思考》,载《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期.

竞争力范文篇8

1煤炭产业竞争力及山西煤炭产业缺乏竞争力的表现

根据煤炭产业的特性和产业竞争力的一般定义,煤炭产业竞争力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煤炭产业在拥有有限的煤炭资源和持续、稳定的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生产或提供更好的煤炭产品(包括服务),实现规模经济和持续谋取利润的综合能力[1]。

我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十多个主要产煤国家中大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更是如此。但在煤炭生产效率、采煤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仍然十分落后。山西煤炭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与机制因素

在山西除去山西焦煤集团等几个大型煤炭企业外,当前大多数煤炭企业并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也未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产权不够清晰,权责不够明确,政企分开进程缓慢,大大束缚了国有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与发挥。

(2)煤炭技术因素

山西煤炭产业仍然是一个以粗放式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产业,我国煤炭产业在煤炭开采、煤炭质量提高、煤炭深加工和煤矿机械制造技术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十分落后,资料显示,科技进步对我国煤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左右,而国外己达到70%~80%。目前,山西乃至全国洁净煤加工制造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原国家计委、科委、经贸委等联合制定了一些净煤技术的发展规划,它包括4大领域、14个方面的技术。可见,目前正是发展洁净煤技术的大好机,山西煤炭企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发展自己的心技术,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山西煤炭企业的生产规模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的组建,就是原西山矿务局、忻州矿务局、汾西矿务局三大焦煤生产企业在经历了煤炭市场的严峻考验后,着眼于企业做大做强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而做出的决策。

(4)科技人才因素。

煤炭企业每年招聘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和自己内部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培训的人才也不少,但往往不能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尤其是高层次专业人才或是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没有能及时安排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让其施展才华,人不能尽其才,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这种低效率的使用致使人才资源隐性流失。加入WTO后,我国煤炭产业与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解和掌握跨国经营规律的高级管理和知识创新型人才,谁就拥有国际竞争优势。我国煤炭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人才本来就十分匾乏,现行的国有煤炭企业高级管理者选用的政府任命制,又在相当程度上缩小了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范围。

(5)国内环境因素

我国市场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并未形成[2]。主要表现在:①国内市场垄断与过度竞争并存,产业间不正当竞争严重存在;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煤炭企业剩余人员分流困难;③法制建设有待完善,政府干预过多,缺乏平等竞争的经济运行环境。

2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长期以来山西省煤炭产业积累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煤炭产业结构失调、资源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产业运行机制不合理、产业政策缺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山西煤炭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能源产业要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这要求山西省必须提高自己煤炭产业竞争力。

提高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本省本行业特点,统筹规划,标本兼治,协调推进,笔者认为,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入手来解决提高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问题:

2.1实施科技创新,突出主业能力

山西煤炭企业应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推广应用先进的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和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加强煤尘、瓦斯的防治技术研究,加快对洁净煤技术和煤炭液化、气化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实施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煤的焦化、液化、气化、洁净化),延长企业的价值链,增加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主业的竞争能力。

(1)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按照部级技术中心体系建设的要求,重整现有企业技术中心架构,高度重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产、学、研之间资源的联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化、产业化。

(2)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保证重点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重视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煤炭生产主导技术、产业升级技术为突破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3]。

2.2进行制度创新,增强企业活力

山西煤炭企业应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行为,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加强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组织构架,使企业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机体,更好地适应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

(1)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产权激励的关键。因此,要建立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机制,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知识产权法律,加强和完善专利制度。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在激励机制。在收入分配制度上,采取技术创新人员的收入与创新成果挂钩的分配形式。在企业产权制度上,承认和保护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权,允许创新者以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入股。

(2)实行公平、科学的税收制度。山西煤炭企业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别,人为地制造了不平等的竞争条件,使得大量小煤矿得以生存,非常不利于煤炭产业的有序发展。表现在资源税征收上有:一是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对各类煤矿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标准,征收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二是税收政策不科学。现行的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是根据煤矿对外销售量按吨煤征收的。煤矿虽有开采权,但在在实际开采过程中的所有者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忽视了煤炭资源开采回收率,人为地降低了资源的价值,建议国家应按资源总量收取“地租”,实行差别税率。

(3)吸引优秀人才,激发员工潜能[4]。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吸引住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是煤炭企业塑造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和实力。煤炭企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行业的自身特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思想比较严重,甚至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也是如此,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的工资和奖金差别较小,激励形式单一,这显然不利于激励公司的高管人员。(4)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选拔机制。招聘工作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一方面,招聘工作直接关系到组织中人力资源的形成;另一方面,招聘和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其他工作的基础。怎样选择录用,选拔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要树立人才就是效益的观念。第二,大胆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第三,讲究合理的人才结构。第四,杜绝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

2.3培育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

煤炭企业工人平均素质较其它行业偏低,这显然不利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不利于煤炭企业的竞争和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增强煤炭企业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塑造完美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直接影响着员工的信念和行为,对企业职工起着整合、导向、凝聚、规范和激励等作用。实行有效的文化整合,可以培育和塑造“企业人”的文化特质,使其都受到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组织目标实现的积极的文化熏陶。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战略相配合,在企业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后就要选择相应的企业文化类型。

2.4合理兼并重组,实现规模经济,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山西省是国内最大的焦煤基地,焦煤资源探明储量1400亿吨,占全国的57%,2004年全省焦炭产量6805万吨,副产品焦炉煤气约150亿立方米、粗苯70万吨、煤焦油约300万吨,这些丰富的副产品为生产尿素、甲醇和苯加工、煤焦油深加工提供了原料。山西绝大多数煤炭企业的产量都较低,不能形成规模经济,竞争能力相对较强的煤炭企业在当前效益较好的时候,应该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实施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优化组合,全面提升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根据矿山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实施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通过发展与煤炭产业没有直接关联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分散经营风险,当前,煤炭市场形势良好,煤炭企业财力相对充裕,大型煤炭企业要尽快制定多元化产业转型战略,以煤炭产业为依托,延伸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稳步转移,逐步替代,最终实现由地下向地面、由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由初级加工向深精加工转变,实现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竞争力范文篇9

一、中国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状况的国际比较

(一)中国服务贸易开放现状

在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方面,早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有关服务贸易的谈判中,我国就已承诺进一步开放航运、专业服务、银行业、广告、旅游、近海石油勘探等6个服务市场。允许外国企业在我国开设合资旅馆,并允许在我国12个度假区或旅游区开设合营的旅行社。外国公司可在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大连、天津等地开设服务行业的合资公司,并在广东、福建和海南省的5个经济特区开设合资零售商店。后来,我国又将开价单扩大到其他8个部门:保险、内河、公路运输、建筑工程、计算机服务、陆上石油服务和租赁市场。实际上,我国也履行了上述承诺,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目前,在商业零售方面,允许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航运业方面,已经有条件地开放海运和货运市场;建筑业方面,允许外国监理提供服务,允许监理中外合资、合作的工程承包企业;允许世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提供一定范围内的服务。此外,对律师服务、租赁服务、旅游等领域也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开放。

1999年和2000年中美、中欧分别达成了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协定,中国除了承诺开放银行业和证券业外,还将开放专业服务市场,包括法律、会计、医疗等服务。总的看来,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几乎涉及服务贸易的各个领域,采取逐步的和渐进的方式,大多经过合营、控股和独资三个不同阶段,开放的地域也从部分限制逐步扩大。

然而,由于服务业本身具有的一些天然垄断(如水、电、气、铁路等)和人为垄断性质(如因国家经济大局导致国家对银行、保险、邮电等行业的政策性独立),中国服务业与国外服务业相比,其开放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众所周知,在中国,绝大部分服务业是由政府严格管制的,主要的企业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市场的能力,如金融、保险、电信、民航和铁路等,在其他一些领域,像住房、医疗、城市交通、教育等,普遍比较重视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注:参阅陈富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管制》,85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通常,这些政策往往会导致市场准入壁垒和价格管制,从而不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产品的创新,导致许多种类的服务无法提供或者价格极其昂贵,而且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高成本的服务,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是一种负担,不仅不利于国内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而且会削弱中国经济竞争力。

从投资比重的角度来看,中国服务业的开放情形并不令人感到满意。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看,服务业总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占2.7%,大大低于工业11.8%的比重,在服务业42个大行业中,除零售、商业、房地产、旅馆、旅行社、娱乐、计算机服务等7个行业外,其他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都低于5%,其中20个行业的比重在1%以下。从国内市场的开放状况来看,服务业以国有经济投资为主,经营上实行垄断,管理上采取政府定价。1998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占5.7%,比制造业高25个百分点。44个大行业中,有22个行业国有投资占总投资的90%以上,除餐饮、房地产、旅馆、租赁、娱乐业外,其他行业国有投资比重都在50%以上。

(二)中国服务业国际化状况的比较

从出口的产业结构来看,各国均以工业为主体,服务业居中,农业比重最低,服务业比重以10%~30%之间居多,在有数据的45个国家和地区中有37个国家和地区位于该区间(注:这45个国家或地区分别是:美国、瑞士、卢森堡、丹麦、芬兰、日本、荷兰、德国、挪威、冰岛、加拿大、瑞典、中国香港、奥地利、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爱尔兰、比利时、以色列、中国台湾、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智利、马来西亚、韩国、葡萄牙、希腊、阿根廷、捷克、巴西、中国、菲律宾、哥伦比亚、南非、波兰、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泰国、俄罗斯、印度。),低于10%的仅3个,高于30%的只有5个。1995年,中国出口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为11%,在45个国家和地区中处于较低水平,表明中国服务业对国际收支作用较小,并且中国服务业出口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为8.0%,可见,中国服务业没有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从进口的产业结构来看,与出口的情形极为相似。在有数据的45个国家和地区中(注:这45个国家或地区分别是:美国、瑞士、卢森堡、丹麦、芬兰、日本、荷兰、德国、挪威、冰岛、加拿大、瑞典、中国香港、奥地利、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爱尔兰、比利时、以色列、中国台湾、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智利、马来西亚、韩国、葡萄牙、希腊、阿根廷、捷克、巴西、中国、菲律宾、哥伦比亚、南非、波兰、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泰国、俄罗斯、印度。),仍以工业为进口主体,服务业居中。其中41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进口比重处在10%~30%之间,低于10%和高于30%的分别只有1个国家。中国1995年进口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为16%,高于出口的比重,这与国外服务业提供者积极开拓中国国内市场有关。中国服务业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必须利用先进技术促进本国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摆脱国内市场被占领的被动局面。

(三)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的国际比较

中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对服务业的开放作出了承诺,加入WTO后,中国服务业市场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那么,我们目前服务业市场开放情况与国际相比处于何等开放程度呢?根据国际贸易学者豪克曼(Hockman)提出的方法,对各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进行计算,各国得分数如表1。

说明:总分数越高,表示开放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资料来源:杨圣明:《国际服务贸易:新世纪中国面临的议题》,载《财贸经济》,1999(3)。

从表1资料可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还显得偏低,但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并不太落后。在表中所列举的12个大国中居第6位,处于中等程度。因此,在服务业贸易的开放上,尤其是金融、保险和电信的开放上,应按照我们自己的时间表行动。只要我们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同步开放,就比较稳妥。在上表中,日本得分虽然最高,但并不意味着日本的服务贸易开放程度是最高的,日本名义上开放,实际上封闭。应该指出,上述计算方法没有考虑到各个不同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作用与地位,以及在整个服务贸易中的不同比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寻求各个部门在总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并依此进行加权,以求得更合理的相对可比开放程度。此外,应用Hockman的方法还可以计算整个国家服务贸易开放的部门覆盖率,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求出某个国家的开放程度,中国的市场准入部门覆盖率为13.9%,在14个大的发展中国家中也居第9位,中国的国民待遇部门覆盖率为14%,在14个大的发展中国家中也居第9位,此外,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相对商品贸易开放度的差距正在缩小,1985-1998年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度仅为商品贸易开放度的8%,但到1998年该比例已升至16%(见图1)。由此可知,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并不十分落后,且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力度适当加大一点,应是我国服务贸易努力的方向(注:参阅黄胜强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研究》。)。

附图

图11985-1998年商品与服务贸易开放度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IMF: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Yearbook:AnnualReport相关年份的数据计算而得。

二、中国服务业出口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一)服务贸易总量的国际比较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1998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1.36万亿美元,进口1.35万亿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50.2%和48.9%。其中,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分别增长了61.2%和79.4%,快于发达国家的44%和50.2%。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进口基数较大,而出口基数小,尽管出口快于进口增长,但服务贸易仍然维持逆差,不过逆差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上升。1982年总额仅为46.11亿美元,到1999年增加到550.69亿美元,增幅达到10.9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从1982年的25.87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37.8亿美元,增长9.2倍。同期,服务贸易进口从20.24亿美元增加到312.89亿美元,增长15.5倍。近20年来,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长到17%,远远高于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也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全球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我国在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升,分别从1990年0.48%和0.68%增至1998年的2.15%和1.57%。但是,应该看到,与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依然偏低。如表2所示,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份额仅仅相当于排名第一位的美国的10%和16%,如果考虑到经济规模的话,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上的份额比香港、新加坡还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还是相当落后的,即使对城市化水平的不同做了调整之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份额也是相当低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一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1997年中国出口份额排名第16位,进口份额排名第14位,出口份额小于进口份额,服务贸易出现逆差,且1992年后(除1994年)逆差不断扩大,这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逆差逐渐改善的情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二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小于进口增速,这与前述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增长的趋势恰恰相反。

(二)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国际比较

在服务出口结构变动中,除印度外,运输业的比重是下降的,旅游业的比重变化在各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表2中的13个国家中,有7个国家旅游业比重是下降的,有5个国家旅游业比重是上升的,值得注意的是,该比重上升的7个国家是美国、英国、德国、韩国、印度尼西亚、中国,这可能与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优势有关。通信、计算机、信息和其他服务业以及保险和金融服务业的比重则趋于上升。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出口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保险金融、通信、计算机、信息和其他服务业的出口比重相对较高。在13个国家中,只有中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该比重是下降的。而以中国最为引人注目,其金融和保险服务出口比重从1980年的8.0%下降到1997年的0.8%,这与中国金融保险服务垄断经营造成效率低下直接相关。金融保险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1980年出口比重在所有国家中是最高的,到了1997年,该比重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仅仅为发达国的1/7水平),而且还低于低收入国家,仅为低收入国家的1/4,可见,中国金融保险服务在90年代竞争力有下降的迹象。今后应该大力推动这类行业的高效发展,并发挥其对各种社会服务上的带动效应。

表2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国际比较(%)

附图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9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文版,226~228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三)服务贸易差额与服务贸易竞争系数的比较

1982-1999年这18年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累计1906.3亿美元,而进口额则累计2042.7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累计136.4亿美元。1992年前,中国服务贸易均为顺差,逆差发生在1992年以后,1992-1999年间,除1994年外,中国服务贸易均为逆差,逆差累计达254.6亿美元,相当于18年服务贸易逆差累计的1.9倍,这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

表31985-1999年服务贸易逆差与服务贸易竞争系数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的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Yearbook(IMF)与WTOAnnualReport。

中国服务贸易不但总体水平低,国际竞争力弱,而且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表明其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见表3)。为此,我们列出了部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国家在1980年和1997年服务贸易进出口及差额,并计算了各国服务贸易竞争系数(见表4)。其中,服务贸易竞争系数为正的6个国家和地区是:美国、英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和香港。服务贸易竞争系数为负的国家或地区有:德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泰国和中国。我们发现,在贸易竞争系数为负的国家中,系数值下降的只有中国一个国家(俄罗斯联邦在1980年没有相应的数据,故不纳入比较范围),其他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表明这些国家虽然存在逆差,但其逆差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与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自1992年出现逆差,1996年后持续扩大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4各国和地区贸易竞争系数的国际比较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1999世界发展指标》(中文版,226~228、230~232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中各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计算而得。

(四)服务贸易逆差与服务贸易竞争系数的结构分析

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弱的判断只适合于总体状况,并不能准确反映出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全面的结构特征,笼统的评价可能会掩盖一些重要的现象,具体到我国的主要的服务贸易项目,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不尽相同。

如果某个服务贸易项目的收支差额为顺差就表明其相对具有国际竞争力,而逆差则表示其相对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话,从历史上总体数据观察,我国仅在旅游、通讯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项目下存在服务贸易顺差,而其他项目均为逆差(见表5),这表明我国在绝大多数服务贸易项目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如金融保险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法律咨询、广告、宣传等服务项目与发达国标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通讯服务的比较优势是不正常的,它的获得主要是靠国家垄断。如前所述,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这两项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当然,旅游业可以看成是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结合),反映在出口收入上其稳定性差。一旦国家服务贸易环境发生变化,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无疑将受到很大打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加入WTO有助于刺激中国服务业的稳定发展,美国是当今服务贸易强国,尤其是在金融、保险、数据处理、专业服务、电讯、技术知识等资本密集型服务,这些服务项目在美国乃至全球服务业贸易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大力发展这些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项目是我国今后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

三、国际比较的启示与基本结论

经过上述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结论: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不高,整个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相对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份额都是相当低的,其进出口份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份额分别为美国的10%和16%。中国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没有同步发展,服务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低,整个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低制约了商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2.中国服务贸易不仅总体水平低,整体竞争力差,而且出口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劳务出口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上,而全球贸易中发展迅速的金融、保险、咨询、电信和邮电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甚至相对于1980年代来说其与经济发达国家差距还扩大了,尤其是金融保险业方面,其出口份额由1980年的8%下降到1997年的0.8%。因此,在这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在那些新兴服务业方面中国和其他可比国家的差距比传统服务业方面的差距要更大。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规律。除了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外,城市化水平与市场化程度低对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产生障碍,使得服务的供给无法有效地对不断增长的需求作出反应。因此,当前的选择是在发挥中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服务业的薄弱部门,尽快缩小差距。

4.服务业开放程度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今后应使中国服务业逐步地渐进式地对外开放,这就要求:一方面要适当保护某些尚处于幼稚状态的服务业;另一方面,要分行业、分地区、有选择地开放,根据行业特点、地区条件好坏逐步推进服务业的开放。

资料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竞争力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村文化工作创新服务力竞争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并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并确定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文化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是,我们也看到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如何破解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难题,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在此以赣榆文化建设“两个面向”为例,就如何提升文化服务力和竞争力问题作一思考。

赣榆县现有人口108万,下辖18个镇,2个经济开发区,33个社区,420个行政村,2002年乡镇合并,全县由原来的29个文化站合并为18个文化站,其时,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文化急剧滑坡,到2005年,全县乡镇文化站无房站和不达标站达到17个。面对危机,2006年以来,赣榆县文化局确立并坚持以“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为工作方向,实施了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文化信息共享、文化站(文化室)达标建设、农村体育场地建设、乡镇文化体育广场建设、“农家书香”工程、民间团队培训、体育健身培训等一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使乡镇文化站“活”起来,体育健身“动”起来,人民群众“乐”起来,使全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开创了县级文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只有面向农村,主动融入方能有所作为

新农村,新文化。建设新农村必将呼唤和孕育新的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为文化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任务,注入了新动力。文化工作者有所位,必须有所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需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新载体,增添新手段,贡献新力量。

面对“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的春天,赣榆县早准备、早谋划,2006年,赣榆县文化局将其确定为“基层文化建设年”。作为承载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赣榆县始终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赣榆县的迫切需求和争取下,尤其是省文化厅领导对苏北农村文化工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为赣榆县下达了6个农村无房文化站和7个不达标站的建设指标,占全省建设数量的12%。面对难得的机遇,年内赣榆县全面启动13个文化站建设,并对广大农民群众做出了“年内全部建成,年内全部对外开放”的庄重承诺。从年初开始,赣榆县组织人员深入镇村调研,形成了文化站情况的调研报告和建设实施方案,县政府出台了实施意见,并与各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赣榆县文化局也与各镇文化站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历经9个多月的不懈努力,13个文化站建设按序时进度全面完成,均达到了内部功能齐全,设施初步到位,建筑面积不低于500m2的综合性文化站。2007年,赣榆县文化局将其定为“文化活动展示年”,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配合海头镇完成了文化站改建工程,配合金山镇建成了徐福纪念馆,建成并开通了徐福文化网。实施送文体器材下乡工程,筹资20万元,为各镇文化站购置了锣鼓、音响、拔河绳,并购买了扬琴、电子琴、二胡赠送给部分民间文化团队,增强了乡镇文化站的综合服务功能。

2006年,全省“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在赣榆县试点,结合赣榆县实际,实施了“百村体育健身工程”,当年完成全县420个行政村篮球场和乒乓球室建设任务,全面达到420个行政村“村村有体育场地”的目标,在苏北五市中是唯一一个县实现了村村“全覆盖”。2007年,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延伸工程,建成18个镇级体育健身中心,并为全县409个自然村配备了小篮板,达到了体育工作“活动有场所,健身有器材”的总体目标。

针对赣榆县农民渴求知识,看书难的现状,赣榆县把等政策变为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以省新闻出版局在全省实施的“农家书香”工程为契机,建成“农家书屋”65家。

由赣榆县文化阵地、文化载体建设经验可以看出,全面建设和谐文化新农村,给提升文化服务力和竞争力带来契机,而要提升文化服务力和竞争力,首要的是文化阵地、文化载体的支撑,逐步形成阵地化、网络化,要与广大农民最直接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只有实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新突破,才能逐步构建起县、镇、村三位一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平台。

只有面向农民,利民惠民才能提升文化服务力

建设和谐文化新农村,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广大农民。服务于农民文化需求是广大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工作必须融入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必须融入到农村全面进步的大趋势,必须融入到农村全面发展的大熔炉。唯于此,文化工作才能在亲民、便民、利民中焕发应有的魅力,才能不断提高服务农民的能力和水平。

2006年以来,赣榆县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以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实施了以送图书、送戏、送电影下乡为内容的“三送工程”,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两年来,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合计送戏下乡演出530场;送电影下乡放映9200场;为各镇文化站配发图书32400册,并利用馆藏图书资源,送图书下乡8427册,送科技信息5500份。

2007年,赣榆县文化局在全市率先组织开展了“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培训活动,组织戏剧、曲艺、舞蹈、民乐等各个艺术门类的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村文化团队培训活动,全年培训856人。2007年初,编印《全民健身指导手册》1000册作教材发放至全县500多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在全县18个镇420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共培养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800余名,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全覆盖”。目前,全县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有量达到万分之二十(省指标为万分之七),并逐步形成了县、镇全民健身网络化、规范化的崭新格局,把文化的内涵融入有益于农民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中。

各项培训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农村广大群众的文化意识,调动了群众自觉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自办文化的积极性,民众自办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在城乡出现。2007年,赣榆县文化局指导各镇挖掘本镇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鼓励地方文化人才自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文化团队。全年新建民间文化团队20家,使全县民间文化团队达到46家。

农村文化是本土文化、大众文化。文艺作品只有反映农村题材、根植农民的实际生活,才能得到农民的欢迎。因此,赣榆县多次组织创作人员深入农村,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文化新农村建设、新人新事新风尚、移风易俗、普法宣传、平安创建等内容,精心编排贴近农村和农民生活的节目。形式多样,有快板、京歌、苏北琴书等,群众喜闻乐见,交口称赞。下乡演出时,台上台下互动,气氛热烈。有时群众亲自上台,演身边人、唱身边事,先进文化悄然送到农民的心坎上。

由赣榆县文化服务工作经验可以看出,提升文化服务力和竞争力,要结合群众实际,创新形式,主动融入,积极开展广泛的文体活动,把先进文化送到千家万户。文化工作者要在实践中提高服务农民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有作用。

只有塑优特色品牌,才能提升地方文化竞争力

品牌是特色的浓缩,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文化品牌更是全面提升一个地区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2006年以来,赣榆县继续放大品牌效应,继续打造“徐福文化”、“赣榆锣鼓”、“赣榆拔河”、“赣榆风情”广场文化品牌。

作为东渡日本第一人徐福的故里,在赣榆县连续举办五届徐福节的基础上,2006、2007年连续举办了中国·赣榆第六届、第七届徐福节,并于2007年建成国内第一家徐福纪念馆。赣榆县广泛开展了徐福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徐福祭仪、徐福像奉迁仪式,并连续两年将大型文艺演出在央视7套和3套播出,提升了赣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彰显了文化人能干大事、干成事的魄力。徐福文化与赣榆海洋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海洋文明的摇篮”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扩大赣榆锣鼓“中华鼓王”的影响力,赣榆县先后指导18个镇、420个行政村均组建了一支锣鼓队,帮助组建了数十个军营锣鼓队、社区锣鼓队、老年锣鼓队等,使赣榆锣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品牌;赣榆作为“拔河之乡”,曾多次代表国家、省参加全国性的赛事,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为使这一运动普及大众,赣榆县也指导18个镇、420个行政村均组建一支农民拔河队,定期开展镇村之间、村村之间比赛活动,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2006年,赣榆县继续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举办了第八届“赣榆风情”广场文化活动,首次实现文化广场活动总冠名,历时7个多月,演出达32场,其中在镇、村演出达21场,观众达30余万人次;2007年,演出达到46场。广场文化活动被群众喻为“没有围墙的流动剧院”。文体品牌的成功打造,成为赣榆县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体工作的亮点。

由赣榆县所实施的文化品牌战略可以看出,提升文化竞争力要有新的手段,要根植乡情,培育特色,突出品位,要用品牌的效应引领文体活动的蓬勃开展。这样,方能凸显当地文化优势和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体形象。

只有优化文化环境,才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市场管理,是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市场化程度的反映,是先进文化建设成果的保障。赣榆县在全省率先实行“户籍化”片区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县、镇两级一体化管理力度,实施一户一档、“星级”管理。2006年,在连云港市率先成立了网吧协会、音像业管理协会、印刷业管理协会、出版物管理协会、娱乐场所管理协会五大协会,将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全面纳入行业自律管理的轨道;同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2006年文化、新闻出版经营户数量较2005年增长了15%,狠抓规范,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六大专项集中整治行动,特别是“网吧”、游戏厅的集中整治收到了明显成效。赣榆县共开展市场检查25次,处罚违规经营网吧21家,收缴非法电子游戏机23台,盗版教辅47773册,非法音像制品20415张,重点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检查力度,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查处“黑网吧”13家,并与经营户签订了“有困难你找我,出了问题我找你”的双向承诺制,发挥各镇文化站的作用,强化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确保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赣榆县把影剧业、电影业全面推向市场,实行自食其力,通过市场化运作,不断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2006年,积极承接大中型演艺团体,开展“百部电影进千村”、“优秀电影进社区”、“爱教影片进校园”等活动,既增加了整体收入,又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开发演艺业、网络服务业、印刷业、娱乐业、体育健身业、艺术培训等,注册成立了连云港徐福文化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整合一切文化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为文化工作积蓄了后劲,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