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保障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6:22:02

激励保障机制

激励保障机制范文篇1

一、问题和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富阳市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2007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富阳市位列28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村干部发挥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富阳市积极落实“三真”要求,关心爱护村干部。2000年,富阳市委下发《富阳市农村党支部书记规范化管理办法(试行)》,对富阳市村党支部书记在任期内享受的经济待遇作了规定,经济待遇包括固定补贴和目标奖励补贴两部分,其中年终目标奖励补贴3000元。2003年,富阳市委、市政府建立了行政村主要干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富阳市在任的行政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进行参保。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村干部队伍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受地方经济条件的制约,村干部工作报酬相对较低,经济上没“甜头”。近年来,我市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可用财力依然有限。同时,由于我市的村级集体经济总体上还不雄厚,村集体可分配收入较多的村不多。据调查,全市611个村中,村集体可分配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86个村;村集体可分配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62个村;没有村集体可分配收入的有55个村。经济条件的制约,使现任村干部工资待遇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离任村干部的生活补助更少。一是工资总额偏低。我市现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平均工资在5000元左右/年,最低年工资只有几百元;其他村干部工资更少。二是工资折扣偏多。少数村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根本无法给村干部发工资、发补贴。一年下来,村干部只能拿到部分钱。据调查,目前全市有147个村的部分村干部不拿工作报酬,一部分是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拿不到报酬,另一部分是自己不要村里报酬。三是自身支出较多。由于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搞建设、搞活动没有钱,只有村干部先掏钱垫着。

2、由于缺乏长效激励机制,村干部提拔晋级较难,政治上没“奔头”。虽然,近年来我市积极动员并组织优秀村干部参加乡镇公务员考试,但通过此途径招录为乡镇公务员的村干部毕竟是少数,到目前为止,已有7位村干部被录用为公务员。村干部不是国家公务员,在选拔录用方面基本是只能下不能上,基本在村内流转,政治前途不大。村干部离职后,在医疗保健、政治荣誉等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照顾,在职时倍受重视,离职后无人关心,家庭不理解,社会有偏见,自己心里上不平衡。

3、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体制,村干部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离职后没“靠头”。一是现任村干部社会保障不够完善。我市虽然从2003年开始对现任村书记、村主任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但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对其他村干部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制度,部分村干部退无所依。二是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偏低。目前,我市对离任村干部的生活补助,均由各乡镇(街道)自行制定政策,市里没有统一政策,市财政没有给予补助。大部分乡镇(街道)只对离任正职村干部进行一定的生活补助,且补助标准高低不一,一般在50元左右/月,有的甚至没有。少数村干部工作了几十年,退下来后生活补贴远远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三是特困村干部生活救助较难。虽然,近年来我市建立了生活困难党员干部帮扶机制,但对困难村干部的帮扶也是杯水车薪,少数村干部有病无钱医、有事无人管、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

4、由于缺乏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一些坏“苗头”。村干部经济上没“甜头”、政治上没“奔头”、离职后没“靠头”的状况对村集体事业的发展和村干部的管理产生了许多弊端。一是部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村干部待遇比较低,部分村干部不仅没有报酬,反而要“倒贴”,使部分村干部上任后偏重于个人的致富发展,为村集体工作、谋发展的积极性不高。二是部分离任村干部信访、怨言多。部分离任村干部辛辛苦苦为集体工作了几十年,离职后又没“靠头”,觉得付出太多、得到太少,心态不平衡。自然而然怨言也多了,到上级部门讨说法、信访也多了。三是乡镇对村级的调控力减弱。由于村干部待遇得不到保障,部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心里有怨言。村干部岗位对部分村干部吸引力不强,当不当无所谓,乡镇布置的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乡镇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也比较难。四是村集体事业发展受到一定阻碍。由于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有限的资金还要支付村干部工作报酬,村集体事业建设所需资金就得不到落实,影响了新农村建设。五是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受到影响。在村干部待遇低或没有待遇的村,部分村干部则以没有待遇或待遇较低为由出现不作为、不干事的现象,村民意见较多;在村干部待遇较好的村,群众对村干部从村级集体资金中支取报酬也有非议,影响了农村的党群干群关系。

二、调研方法

针对村干部队伍的现状,根据2007年我市领导“蹲点调研谋发展”活动中部分基层干部的要求,自2007年4月以来,我市将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列为“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的一项重要课题,认真组织开展。

1、制定调研方案。5月初,市委组织部牵头市财政局、劳动局、民政局、农办等单位组成调研组,制定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调研方案。

2、开展调查研究。一是做好摸底调查。5月中旬至6月初,在全市各乡镇(街道)开展摸底调查。各乡镇(街道)抽调骨干力量,成立调查组,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下发调查表等形式,对各村的人口数、村集体可分配收入以及现(离)任村干部的人数、任职年限、工作报酬、生活状况、思想政治表现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二是分片召开座谈会。5月下旬分地区召开了4个座谈会,调研组听取各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部分农经财会人员和村干部对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意见和建议。三是了解周边地区情况。6月,通过省委组织部推荐、电话询问、网上查找等途径,了解收集了我省15个县(市、区)实施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情况;7月上旬,调研组赴温州乐清市、嘉兴市秀洲区就村干部激励保障开展情况考察取经。

3、起草实施意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市委组织部起草了《关于建立健全现任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意见》和《关于对离任村干部实行定期补助的意见》。7月底,市委组织部召开部务会议专题讨论两个《意见》,然后召集市调研组成员和市有关部门领导进行讨论。

4、开展试点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首先在高桥镇进行试点。高桥镇党委、政府根据两个《意见》精神,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经班子会议讨论并报市委组织部审定后,8月上旬开始试点。试点期间,我市领导和市委组织部领导多次到高桥镇调研指导试点工作。

5、组织完善实施。在高桥镇试点的基础上,市委组织部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两个《意见》,并提交市委讨论签发。11月9日,市委组织部在高桥镇召开全市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现场会,部署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落实工作。

三、主要内容

富阳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现任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意见》和《关于对离任村干部实行定期补助的意见》,建立健全了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

(一)现任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

现任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包括村干部工作报酬机制、养老保险机制、日常关爱机制、管理考核机制等四个机制。

1、村干部工作报酬机制。

村干部工作报酬的享受对象:全市统一考虑的村干部报酬享受对象,为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等村主要干部,包括主持全面工作的其他班子成员。其他村干部的工作报酬,由各乡镇(街道)、村根据本地实际,按相关程序自行制定办法。

村干部工作报酬的发放原则:一是报酬标准因村制宜原则。根据村常住人口数量、集体经济收入状况、村级组织工作量大小等情况予以区别对待。一般村人口较多、集体经济收入较高、工作量较大的村,村干部的工作报酬相对高一些。二是报酬多少与工作实绩挂钩原则。建立健全村干部考核机制,经考核,工作实绩显著的,其报酬按标准兑现或另行奖励;工作实绩一般或较差的,根据情节相应扣减及至取消其考核奖金或部分基础报酬。三是报酬来源分级承担原则。由市、乡镇(街道)和村分级承担村主要干部的工作报酬,其中市财政重点补助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村主要干部。四是报酬调整适时原则。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适时调整村主要干部的工作报酬标准,一般每届调整一次。

村干部工作报酬的构成:由基础报酬、考核奖金和其他补贴三部分构成。基础报酬指在确保村主要干部都能享受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体现村级规模大小的因素。根据各村常住人口数量、村集体可分配收入及村级组织工作量大小,划分为一、二、三类村,各类村主要干部的基础报酬分别由三项内容共同构成。考核奖金指在继续实施《富阳市农村党支部书记规范化管理办法(试行)》(富委〔2000〕6号)文件的基础上,将村委会主任纳入规范化管理办法。所需资金由市、乡镇(街道)两级财政各承担50%。其他补贴(指交通补贴、通讯补贴等)是否发放及发放标准,由各村根据自身实际,经村两委讨论、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等程序确定,报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审批,资金由村集体承担。

村干部工作报酬发放的时间和程序:一是发放时间。基础报酬中涉及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部分报酬,按季发放;基础报酬中涉及工作量因素部分报酬和考核奖金,根据每季考核和年度考核结果按年发放。二是发放程序。村主要干部的工作报酬先由各村民主评议村主要干部,再由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调查核实、集体讨论,后报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审批;村其他干部的工作报酬先由村两委会集体研究后提出方案,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初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并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再报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审批。

2、村干部养老保险机制。根据《关于建立全市行政村主要干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富委〔2003〕109号)文件,继续安排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对村其他干部的养老保险问题,由各乡镇(街道)根据本地实际,自行研究决定,有条件的将养老保险机制扩大到其他村干部,以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3、村干部日常关爱机制。一是思想上关爱,建立村干部谈心谈话制度。了解村干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把握村干部的思想动态。对因工作方法不当等引起群众误解,或者思想方面出现异常情况,或工作中出现问题等情况的村干部,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提高认识,改进作风,搞好工作。二是政治上关爱,重视对优秀村干部的提拔任用。对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村干部要优先培养,吸收入党;健全村干部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制度,鼓励年轻优秀村干部参加公务员招考;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村干部的先进事迹,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荣誉感和责任感。三是技能上关爱,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积极利用党校、成校、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平台,加强对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文化学历、法律法规、岗位业务和致富技能等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本领。四是生活上关爱,解决村干部的实际困难。乡镇(街道)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节日慰问、对因患大病等导致生活困难的村干部给予一定的照顾、定期组织村干部参加体检等关爱村干部的活动。

4、村干部管理考核机制。在关爱村干部的同时,还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监督,以有效发挥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导向作用。一是绩效考核。乡镇(街道)建立健全具体量化的村干部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将村干部工作报酬与工作实绩、群众评价、综合考核结果相挂钩。村干部考核按2:6:2的比例确定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三档,原则上村主要干部的各等次考核奖金差距要达到1000元左右。二是加强监管。乡镇(街道)积极拓宽对村干部监管的渠道,通过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创业承诺、“双带”绩效公示等形式,检查工作、走访群众、参加村两委会每周办公例会等途径,加强对村干部工作的督查指导,掌握村干部的真实表现。对工作不称职的村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和问责,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置或纪律处分。三是完善制度。在实施《关于实行村干部诫勉和辞职制度的意见》、《关于实行不作为村干部问责制的意见》等制度的基础上,市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还结合农村实际,进一步完善村干部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以规范村干部的行为。

(二)离任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

1、定补对象的范围。为1949年10月1日以来,担任村级正职干部累计5周年以上,且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离任村干部。对定补对象的条件等作了明确规定,如规定已经参加由市财政补助的养老保险的人员不再同时享受本政策。

2、定补的标准。离任村级正职干部按每任职1周年每月补助1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今后,根据物价上涨因素和全市工资水平,对离任村干部定期补助标准适时进行调整。离任村级正职干部补助资金,由市、乡镇(街道)两级财政各承担50%。对离任村干部的定补,实行按季补助。市财政补助资金由市财政局于当年年底统一下拨到乡镇(街道),平时应由市财政支付的补助资金由乡镇(街道)先行垫付。乡镇(街道)同时安排相应的配套补助经费。

四、主要特点

富阳市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走出了落实“三真”要求、关心基层干部、激发干部活力的新路子。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能够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关键在于机制较好地体现了“四个更为”。

1、享受对象更为广泛。在制定两个《意见》过程中,我市综合考虑村干部队伍的数量、村干部的职数、村干部的职级性质、村干部工作报酬的支付现状、市财政承受能力等情况后,确定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享受范围先为村干部正职,今后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再覆盖到全体村干部。同时,目前我市虽然没有把离任村妇代会主任纳入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享受范围,但要求各乡镇(街道)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离任村妇代会主任定补政策,切实做好离任村妇代会主任待遇落实工作。这比周边大部分地区已在实行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享受对象更为广泛,使更多的村干部得到实惠。周边大部分地区在制定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时,考虑到离任村干部人数较多、情况复杂、财政有限等因素后,对离任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一般都没有统一的规定,由乡镇(街道)、村自行制定办法。

2、补助额度更为提高。在制定两个《意见》过程中,我市制定了四种现任村主要干部工作报酬标准方案,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和综合考虑目前现任村主要干部工作报酬、各乡镇(街道)经济条件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村干部工作报酬标准。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在确保村主要干部都能享受到基本保障的同时,补助额度比以前大部分村主要干部享受的报酬有明显提高。以前现任村主要干部的平均工资在5000元左右/年,而且少数村干部还拿不到工资;现在现任村主要干部报酬最低也有6600元/年,最高可达9500元/年。对离任村干部的补助额度也比以前大部分乡镇(街道)正在实行的补助额度有明显提高,现在离任村主要干部生活补助最低也有600元/年,多的如担任村正职干部累计30周年,就可补助3600元/年。

3、发放标准更为规范。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对现任村干部的工作报酬和离任村干部的任职年限、补助时间、定补对象条件、生活补助标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离任村干部必须是1949年10月1日以来,担任村级组织领导班子正职累计5周年以上,且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这比较符合目前我市各乡镇(街道)正在补助的基本情况。关于对原发放标准较高,现标准下降的问题,我市要求各乡镇(街道)在保证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政策的前提下可结合自身实际,并根据原发放标准自行研究决定。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对原来各地自行制定的政策作了统一和规范,有利于基层操作,提高了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科学性。

4、激励机制更为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不仅制定完善了村干部工作报酬机制,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制定完善了村干部养老保险机制、村干部日常关爱机制、村干部管理考核机制等,使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对不断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切实强化基层组织,夯实基础工作,推动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成效和体会

我市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村干部经济上没“甜头”、政治上没“奔头”、离职后没“靠头”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坏“苗头”问题,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村干部队伍活力,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增创了落实“三真”要求的新机制。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不仅制定完善了村干部工作报酬机制,在经济上进一步落实村干部的工作报酬,使村干部待遇和工作任务达到有效平衡,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制定完善了村干部养老保险机制、村干部日常关爱机制、村干部管理考核机制等,建立村干部谈心谈话制度,积极组织开展关爱村干部活动,加强对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文化学历、法律法规、岗位业务、致富技能的培训以及绩效考核、加强监管、完善制度等,在思想上关心村干部,在生活上关爱村干部,在技能上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本领,使村干部真正感受到党落实“三真”要求,关心爱护基层干部的温暖,激发他们更加安心、热情地工作,不断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高桥镇合丰村村主任陈根荣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我们以前当干部根本不想着有什么报酬,只要把工作做好就好了,现在政策好了,退下来也有工资拿了,我们工作的劲头更大了”。

2、提供了提升乡镇对村级调控力的新手段。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特别是村干部管理考核机制的建立健全,使乡镇(街道)通过绩效考核、加强监管、完善制度等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村干部从被动干事转变为主动干事,不断规范村干部行为。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为乡镇(街道)提供了增强村级组织建设和对村干部调控的一个有效工作载体和抓手,使上级各项方针政策和具体工作在村里得到了贯彻落实,从而推进村级工作的开展,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工作。

3、构建了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的新模式。村干部日常关爱机制的建立健全,在思想上通过建立村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及时把握村干部的思想动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从而不断提高村干部思想认识,转变村干部工作作风;在政治上注重对优秀村干部的提拔任用,激励村干部加强学习,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技能上通过加强对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文化学历、法律法规、岗位业务和致富技能等的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本领,从而提升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4、创设了密切联系党群干群关系的新载体。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完善了市、乡镇(街道)两级财政补助办法,对村干部的工作报酬和生活补助资金来源,由原来的村承担为主、乡镇(街道)和市财政补助为辅的格局,转变为市、乡镇(街道)两级财政补助为主、村自筹为辅的局面,减少了村级集体经济对村干部报酬的开支,使村级集体资金更好地用于新农村建设,减少了群众对村干部从村级集体资金中支取报酬的意见或非议,大大消除了党群干群间的隔阂,减少了干群矛盾。正如高桥镇大畈村支部书记俞森彬所说“现在村干部工资的发放有了根据,便于向村民代表说明,群众看得见,村干部拿工资也显得心安理得”。大大改善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的稳定。

富阳市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激活了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它给我们今后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机制带来了一些经验和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必须”:

1、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体现党的政策要求。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既是对基层组织工作的落实和完善,同时也是对党和国家政策要求的教育和宣传。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广大基层干部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是通过基层干部的模范表率作用体现出来的,离开了基层干部的努力,党的基层组织就失去了主心骨。2005年,总书记在一些省市考察工作时又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基层干部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就是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切实落实“三真”要求,关心爱护基层干部,激发村干部队伍活力,从而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激励保障机制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解决农村干部的生活保障入手,以建立农村干部队伍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甘于奉献和建功立业的长效激励机制为目标,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干部保证。

二、主要内容

在农村干部中推行激励保障机制,就是要以制度的形式,每年对农村干部的特定对象发放补贴。

(一)保障范围

农村干部享受补贴的对象为农村现任党支部(总支)、村委正职干部和部分已离任干部。现任党支部(总支)、村委正职干部是指现担任农村党支部(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以及享受农村正职待遇的副职干部;离任干部是指长期担任村干部后正常离任的、年满60周岁的农村党支部(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长期是指担任农村党支部(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连续任期10年以上或累计任期15年以上。

除具备以上基本条件外,享受补贴的人员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拥护党的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宣传、贯彻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参与邪教和各种非法组织。

2、现任干部要积极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增加农民收入,受到本村群众拥护;离任干部能积极支持现任干部工作,在群众中具有较高威信,能够尽自己所能为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3、现任干部要在民主评议和乡(镇、街道)党委评议考核中被评为合格等次以上;离任干部在当年的党员民主评议中被评为合格等次以上;对于非党村委主任和离任干部,由所在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评议决定。

(二)保障标准

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提出的“要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报酬待遇,村‘两委’主要干部的报酬待遇应达到高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水平”的要求,我市对农村现任党支部(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发放生活补贴的标准,适当高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对于现领补贴数已经达到或超过该标准的村干部不再另行发放补贴;对于现领补贴数不达该标准的,按照差额计算补发;对于村党支部(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人兼”的,发放标准可适当高于此标准。

农村离任干部,按照曾经担任村党支部(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连续或累计任职时间来确定发放标准:连续任职10年至15年或累计任职15年至20年的,每人每年发放800元;连续任职16年至20年或累计任职21年至25年的,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连续任职21年以上或累计任职26年以上的,每人每年发放1200元。

(三)实施程序

农村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要坚持严格规范的原则来实施,农村现任干部的实施程序,由所在乡(镇、街道)党委提出享受补贴人员名单及补贴金额,报县(市、区)审核确定。

农村离任干部的实施程序,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个人申报。农村离任干部申请享受补贴人员,一般由本人向乡(镇、街道)党委提出申请,填写农村干部激励保障申请表,并提供户口本、身份证、工作证或农村离任干部生活保障证等相关原始材料。

2、民主公示。乡(镇、街道)党委受理个人申请后,要委托干部所在村党支部(总支)、村委将个人申报情况及时向群众公示,公示期为7天,对群众无异议的人员,村两委要召开联席会议,根据个人申报资料和群众公示结果进行审核确认后报送乡(镇、街道)党委。

3、乡(镇、街道)党委审查。乡(镇、街道)党委根据所属村党支部(总支)报送的申请人的有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确认,对条件属实、符合享受条件的人员进行登记,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名单和补贴金额上报各县(市、区)委组织部。

(四)经费使用

1、经费来源。农村现任党支部(总支)书记和村委主任享受补贴的资金由县级财政全额负担,并列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农村离任干部享受补贴的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负担,其中,市级财政负担80%,县级财政负担20%,分别列入市、县财政预算统一管理。

2、组织发放。各县(市、区)委组织部每年年初要对乡(镇、街道)党委上报享受补贴人员名单和补贴金额进行认真审核确认:对农村现任干部,县(市、区)委组织部审核后交同级财政部门,同级财政部门根据人员数量和补贴金额编制预算,并于年底之前将资金足额拔付乡(镇、街道)农经办;对农村离任干部,县(市、区)委组织部每年年初将享受补贴人员名单和补贴金额交市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统计汇总后,交市级财政部门,市级财政部门根据人员数量和补贴金额编制预算,并于年底之前将资金拔付县级财政部门,县级财政部门在补足本级财政应承担的资金后,及时将款项拔付到各乡(镇、街道)农经站。

(五)考核处罚

乡(镇、街道)党委要加大对享受补贴对象的年度考核力度,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出对享受补贴人员的年度考核办法,报县(市、区)委组织部后组织实施。对于农村现任干部的考核,可根据干部工作量大小、目标完成情况、日常表现等确定基础补贴和浮动补贴。

对享受补贴人员发生如下行为的,取消当年享受补贴资格:一是违反乡规民约,损害社会稳定,造成恶劣影响,在干部群众中意见较大的;二是本年度党员民主评议确定为“不合格”的;三是群众举报,经核实后存在重大经济或责任问题的。

享受补贴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永久取消享受补贴资格:一是党员民主评议连续两年被评为“不合格”的;二是受撤销党内职务以上党内纪律处分或触犯法律的。

此外,对于受到党内警告、严重警告等纪律处分的,按照享受补贴标准的90%发放。

发生如下行为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一是对隐瞒事实真相,冒领或骗领补贴的人员,一经证实,除全部退还补贴外,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二是对工作人员疏忽大意、人为漏报、虚报、弄虚作假的,根据情节轻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乡镇党委要建立激励保障机制管理台帐,责成专人负责管理,每年要对享受补贴人员的增减变动情况进行跟踪动态管理,对于已去世和被确认取消享受补贴资格的人员要及时核减人数,对已达到享受补贴条件的人员要及时核增人数,并做好登记备案。

三、保障措施

在全市实行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是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工作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事关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推行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重要意义,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责任,统筹协调,抓好落实。

各级党组织要根据工作需要成立领导组,形成由组织部门牵头,财政等职能部门配合,乡(镇、街道)、村党组织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各县(市、区)要参照此意见拿出具体的实施办法,认真抓好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落实。

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实施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各级党委要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要经常研究新情况、新办法,及时总结经验,把好事办好,确保农村干部生活保障制度的顺利推进和落实。

激励保障机制范文篇3

*县辖4镇7乡93个村委会和3个社区,1923个村民小组和15个居民小组,有农民党员5715名,村“两委”班子成员637人(党员548人、妇女干部125人、交叉任职309人、92个村委会实现一肩挑),平均年龄41.4岁。历年来,*县始终把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发村干部整体活力,维护村干部稳定,巩固农村执政基础,促进基层政权正常运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探索,用以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有效地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一)实行村(社)干部岗位补贴财政统发机制。为稳定村干部队伍,保证村干部及时领到岗位补贴,我县实行了村干部岗位补贴财政统发机制,自20*年以来,并先后三次提高了村干部的岗位补贴。目前,我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社区主任固定月补贴480元;村委会副主任、文书及社区副主任的固定月补贴450元;村委会民兵营长、综治专干的固定月补贴430元;“两委”委员的固定年补贴240元;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小组长的固定月补贴40元,自然村副组长、统计员固定月补贴25元。由于无村级集体经济支撑,每年县级财政需投入村干部岗位固定补贴经费380余万元。

(二)实行定额补助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机制。我县在县级财政十分困难情况下,每年投入资金40余万元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经费。至20*年止,乡镇党委的党建工作经费增至10000元/年,村党总支、社区党支部增至1000元/年,自然村党支部增至200元/年。通过加大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有效缓解了基层无钱办事的问题,进一步调动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实行“绩有所奖”机制。坚持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定期表彰奖励优秀村干部,努力形成重视、关心、爱护村干部的社会环境,提高村(社)干部的政治地位。一是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将村(社)党总支书记、主任、副主任、文书、民兵营长、综治专干列为考核对象。考核方式实行年度考核制度,由各乡镇具体组织实施。采取岗位目标考核和民主评议相结合百分量化的方法进行,岗位目标考核占70%,民主评议占30%。同时,对被国家、省、州、县和乡镇表彰的进行加分;对出现不热情接待办事群众、不服从工作安排、工作不落实、违反规章制度、被通报批评和因个人原因造成重大工作失误等情况的进行扣分。二是建立绩效补贴机制。村(社)干部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的,按其年固定补贴的45%发放绩效补贴;年度考核为称职等次的,按其年固定补贴的35%发放绩效补贴;年度考核为不称职等次的,不发放绩效补贴。对连续任职且年度考核为称职以上等次的村(社)干部,每连任满一届给予“一肩挑”村(社)党总支书记、主任每人每月增加固定补贴60元,未“一肩挑”村(社)党总支书记、主任每人每月增加固定补贴50元,副主任、文书、民兵营长、综治专干每人每月增加固定补贴40元。三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连续三年考核为优秀的村(社)干部,县委、县人民政府进行通报表彰,并给予村(社)党总支书记、主任每人奖励1000元,副主任、文书、民兵营长、综治专干每人奖励600元。对年度考核为不称职的村(社)干部实行诫勉谈话制度;对连续两年考核为不称职的村(社)干部按照有关程序规定进行罢免或予以解聘。*县通过实施“绩效挂钩、以绩定效”为主的村(社)干部绩效管理机制,使村(社)干部的工作绩效与干部待遇直接挂钩,既解决了村(社)干部待遇偏低的问题,又充分调动了村(社)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村干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实行绩效考核后,全县村(社)干部每年共需发放补贴519万余元,年增加191万余元。

(四)实行结对帮扶机制。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帮扶力度,*县制定了党员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制度和县级部门挂钩联系帮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自20*年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共为挂钩帮扶联系的村级组织解决办公室用品、修缮办公室用房、架设饮水管道、购置电教设备、建设科技活动室、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等实际困难7000余件。同时,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修善了8个行政村及86个村民小组的活动场所和办公用房,切实改善了村级基层组织的办公条件。

(五)实行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机制。认真用好中央、省、州党委关于在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的有关规定,“每年划出一定数量公务员指标定向招考优秀的村组干部,充实到乡镇工作,拿出一定的名额选拔一批优秀的村组干部到乡镇担任领导干部,县级机关补充公务员,原则上优先从乡镇优秀公务员中选调”。今年,我县已定向招考录用了2名优秀的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使在职的村干部感到工作上有了“奔头”,有效地激励了村(社)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

二、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县虽然在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关心爱护基层干部,提高基层干部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这方面结合实际作了一些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县财困民穷,特别是农村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深,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使其“老有所养”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村(社)干部权益职责失衡。村(社)干部长期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随着村(社)一级管理服务范围扩大,工作事务增多,发展任务加重,农村各类矛盾不断凸现,加之工作重心下移,村(社)干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思想压力和工作压力。近年来,我县虽然连续三次提高村(社)干部的岗位补贴,但由于全县乡村一级集体经济几乎是一纸空白,都是“空壳村”、“薄弱村”,干部报酬后劲不足已成为突出问题。

(二)村(社)干部提拔晋级难。村(社)干部基本上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既不能进事业单位,更难进入公务员队伍,虽然今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实行了村(社)干部定向招考乡镇公务员制度,但名额较少。

(三)村(社)干部养老保险机制不健全,离职养老难。目前全县村(社)干部都没有参加养老保险,不少村干部辛辛苦苦为党工作几十年,退下后没有离职补贴,退无所依。由于缺乏长效的救助机制,如在子女就业、医疗保健、养老保险等方面没有什么照顾,家庭不理解,社会有偏见,大部分村(社)干部在心理上存在不平衡。

三、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

村干部是战斗在最基层,直接与村民打交道的,是共和国最底层、最小的“芝麻官”,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组织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全要他们去贯彻执行,他们最辛苦,奉献最多,耽误的工夫最多,大部分长年在村里工作,家里的一切全靠妻子、父母或儿女。每一年的报酬平均不过5000元左右,有的村干部到头来一想觉得确实有些吃亏,算经济帐确实划不来,还赶不上外出打工收入,特别是老了或换届退下来后,待遇问题又成了一个老大难;有些村干部甚至作了打油诗来形容村干部的待遇问题:“青春献给党、老了无人养”,“抓发展要找他、保稳定要找他、计生工作少不了他、出了问题要罚他、年终有无工资无人问他”。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好,将导致今后村一级出现无人愿意当干部的现象,势必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发展、稳定和安全问题。因此,就必须本着村(社)干部干有所得,退有所安,老有所养的原则,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发村干部的整体活力。

(一)建立村(社)干部岗位补贴财政统发机制,使村干部“干有所得”。坚持将村干部的岗位补贴纳入县、乡财政预算,争取逐年增加村级转移支付额度,确保村干部工资按时发放。一是建立收入保障机制。将村(社)干部工作报酬纳入财政保障体系,制定最低报酬标准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确保村(社)干部报酬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二是建立村干部效能工资制。根据各村人口规模和工作难度系数,探索建立村(社)干部奖励基金,重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村(社)干部。三是建立设岗定酬机制。根据群众需求、党员状况和工作实际,科学设置政策法规宣传、劳务输出引导、科技致富示范、民事调解促进、公益事业维护、文明新风倡导等岗位,明确工作职责,并按工作业绩给予相应报酬和物质奖励,充分发挥无职党员的作用。四是建立“造血功能”机制。组织村(社)干部带头发展项目、创办经济实体,并在资金、项目、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社)级自身“造血功能”。

(二)建立优秀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使村干部“老有所养”。为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让他们在职安心工作,退下来后生活有保障。建议出台优秀村干部养老保险政策,对退下来的村干部可采取用城镇低保给予解决,或者每三年为连续担任村干部10年及以上的优秀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并长期坚持,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对确定为后进村的、被免职的、受党纪政纪处分的或擅自离任人员,不得列为投保对象;对符合条件或业绩特别突出的村干部,以乡镇为单位,实行民主推荐,张榜公布,再按组织程序审批的办法,根据县级财政运行状况,按照县70%,个人30%的比例审定缴纳养老保险金投保费,让更多的优秀村干部享受养老保险;对2000年8月村改委后落选、退职、落聘且工作年限满3年及其以上的村(社)党总支书记、副书记,主任、副主任、文书,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员、兽医员、农科员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具体办法是:1、工作年限计算。工作3年及其以上的,工作满半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半年的不予计算;工作期间,在总支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文书,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员、兽医员、农科员几个职位之间工作调整变动的,不计为落选退职解聘的范围,可连续计算工作年限;工作中断的,采取减中间接两头的办法累加计算,涉及二次计发一次补助的,减去已补助年限。2、补助的标准:按落选、退职、落聘时的岗位补贴,多岗位兼职的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每工作一年补助一个月的岗位补贴计发一次性生活补助;同时,对工作年限满5年以上的人员,除计发一次性生活补助费外,工作5-10年的奖励1000元、11-20年的奖励2000元、20年以上的奖励3000元。

(三)建立村(社)干部关爱帮扶机制,使村干部“工作上有劲头”。长期以来,由于年老、生病、残疾、受灾等诸多原因,在基农村还有大部分贫困村(社)干部,应对他们进行帮扶救助,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一是建立困难补贴制度。建立困难村(社)干部信息库,并根据困难村(社)干部的致贫原因和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帮扶资金进行分类救助或者提供免息的启动资金实行“造血式”帮扶。二是建立走访慰问制度。除重大节日期间广泛开展走访慰问贫困村(社)干部活动外,平时还要做到“三必访”,即:村(社)干部去世必访,村(社)干部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必访,村(社)干部有思想困惑或对党委、政府有异议必访,真正体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三是继续开展关爱老党员、困难党员活动。利用春节、“七一”等重大节日开展慰问活动,认真落实好中央、省委和州委关于关心爱护党员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做好农村老党员定额补助工作,切实帮助农村高龄困难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党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励保障机制范文篇4

如何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公务员法》对此作出了若干规定。

首先,《公务员法》在“职务与级别”一章中,合理区分了职务与级别的功能,以扩大级别功能为切入点,创设公务员职务与职级晋升的“双梯制”;级别设置的基本考虑是,重新赋予级别新的人事管理功能,使级别成为公务员一个职业发展台阶,不能晋升职务的公务员,可以通过晋升级别的渠道,来得到合理待遇。

其次,《公务员法》在“职务升降”一章中确立了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在职务晋升中的法律地位。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成果,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缺陷与不足,从自身原因来看,是因为程序不完善以及缺乏新的技术支撑,导致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科学性不高;从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与传统委任制晋升方式之间关系看,前者还属于新生的嫩芽,比较柔弱,尽管处于成长的过程之中,还是容易受到传统惯性势力的侵蚀。与之相适应,通过技术创新,可以优化制度内的选择,不断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通过体制创新可以不断优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健康发展的大环境。而做到这两点的基本前提就是确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作为职务晋升方式的法律地位。

再次,《公务员法》在“工资福利保险”一章力图确立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指明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秩序的方向。

创设工资调查制度,确立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没有明确规定实行工资调查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薪酬水平是引导人才流向、增强人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公务员得到与其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要求,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机关工作具有难以量化评估的特点,而且公务员参加社会二次分配,具体定位公务员工资水平缺乏参照标准。一般来说,如果排除垄断行业,企业的薪酬水平总体而言体现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以及劳动力的价格。因此,国家实行工资调查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并将工资调查比较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这是美、日等国的通行做法。

激励保障机制范文篇5

一、基本现状

1、行政村干部人数情况。全市现有在职村干部10193名,其中村党组织书记2735人,村委会主任2724人,上级下派任村干部152人。组干部17308人,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3884人,村干部兼任组干部2403人;实际领取固定报酬的村干部9757人、组干部14730人,平均每村9名村组干部领取工资。全市共有离任村干部13657人,其中曾任村主要干部的9405人,1325人任村主要干部20年以上。连续任村主要干部时间最长的为43年,累计任村主要干部时间最长的为52年。

2、行政村人口规模情况。全市共有2736个村,17357个村民小组。其中500人以下的村421个,占15.4%;500至800人的村623个,占22.8%;800至1500人的村1069个,占39%;1500至2000人的村394个,占14.4%;2000人以上的村229个,占8.4%;人口最多的村4778人(城固县三合乡龙王庙村),人口最少的村57人(留坝县马道镇老店子村)。

3、村干部报酬情况。2007年,全市村干部人均年工资3130元,比2003年增长1085元。村“两委”主要干部年工资在1200元以下的村82个,1200—2400元的村1155个,2400—3600元的村749个,3600—6000元的村667个,6000—12000元的村81个,1.2万元以上的村2个。年最高工资在汉台区东关街道办事处东塔村,为1.4万元;年最低工资在南郑县阳春镇杜家湾村,只有600元,差距十分悬殊。

4、村干部报酬来源情况。调查表明,全市普遍以乡镇为单位制定了村干部工资标准。村干部工资主要来源于财政转移支付,在部分有集体积累的村,由村集体经济对村干部工资进行补贴。其中2472个村完全依靠财政转移支付解决村干部工资,超过村总数的90%,264个村由集体经济对村干部工资给予了补贴,不到全市村数的10%。

5、村干部工资兑现情况。全市目前有2189个村能按时足额兑现村干部工资,超过村总数的80%,其余547个村均存在拖欠现象。其中拖欠一年以下的村131个,拖欠一至三年的村173个,拖欠三年以上的村243个。拖欠村干部工资总额达到1118.6万元。其中拖欠3000元以下的村64个,拖欠3000至5000元的村131个,拖欠5000至10000元的村132个,拖欠1万元以上的村220个。

6、离任村干部补贴情况。全市共有1256个村对3952名离任村干部落实了一次性或长期性补贴。享受补贴的离任干部中,有2795名为村主要干部,占享受补贴离任村干部总数的71%。无补贴的离任村干部共9705人,其中曾任村主要干部的6610人,分别占离任村干部和无补贴离任村干部的71%和68.1%。享受一次性补贴的干部中,最高补贴3.9万元,最低150元。享受长期性补贴的干部中,汉台区东塔村一位任职22年的离任主要干部,依据村里规定按照其在职工资标准领取退休金,使其年补贴总额达到8760元,成为全市最高的补贴,而最低的补贴标准只有每年40元(宁强)。从补贴来源看,依靠县区财政解决的村662个,依靠村集体经济解决的村421个,县区财政和村集体经济共同解决的村161个,以农村低保方式解决的村有12个。

7、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情况。调查显示,全市有318个村的734名村干部参加了养老保险,分别占村总数的11.6%和村干部总数的7.2%。其中村主要干部471人,占村主要干部的9%。养老保险缴费完全由个人承担的有119个村、262名村干部,完全由村集体承担的有12个村、25名村干部,完全由乡镇承担的有6个村、8名村干部,其余181个村、439名村干部由个人、村、乡镇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医疗保险方面,所有村干部除按要求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外,均未参加其他医疗保险。

二、主要做法

1、合村并组,精简干部人数。2004年以来,随着扶贫搬迁工作和小城镇建设的持续推进,山区群众居住分散的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一些发展速度较快的城郊村被改建为社区,截至2007年底,全市行政村数由2004年的2821个减少到2736个,村民小组由18291个减少到17357个,村干部人数也由16290人减少到10193人。

2、交叉任职,用足多方资源。通过采取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村干部兼任村民小组长、适度推行“一肩挑”等措施,2007年底,全市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达到3884人,364个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干部兼任组干部的达到2403个,每村村干部平均人数也由2004年的6人减少到3.7人。同时,各县区用足用活退耕还林、计划生育等政策资金,由村干部履行护林员、妇女主任工作,享受相关补贴,提高了村干部的工资。

3、科学分类,改善工资结构。部分县区采取村干部结构工资制,把工资分为固定和可变两大部分。固定部分根据村人口数、耕地面积、工作量大小和职务、任职年限确定,可变部分根据村干部年终工作考核、评议情况确定补贴数额,在具备发展集体经济基本条件的村,还根据各村集体经济发展条件和创收难易程度下达创收基数,超基数部分村干部按比例提成。

4、明确奖罚,引入竞争机制。西乡、宁强、镇巴县采取财政拨款和乡镇集资的办法建立了村干部奖励基金,每年由县委组织部牵头评选出“优秀”、“良好”的村干部,并发给不同数额的奖金,带动村干部争先创优的积极性。略阳、留坝等县坚持发展经济和提高待遇并重的思路,采取公开选聘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并对其实行目标化管理的办法,打破地域和身份限制,选聘优秀人才到村任支书,根据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确定奖励和处罚数额。

5、提供保障,解决后顾之忧。部分县区对任职满一定年限、正常离任的村干部,采取发放养老补助金和办理养老保险的办法对其离任后生活进行保障。宁强县对连续任职3年以上正常离任的村干部,按照每年110至150元的标准,在离任时根据任职年限给予一次性离任补贴。汉台、西乡、略阳、留坝、佛坪等县区对连续或累计任职达到一定年限、年满55岁或60岁的离任村干部按年度发给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南郑、城固、勉县、镇巴等县的部分乡镇由乡镇、村和个人三方分别承担一定比例的保险费,为连续任职满一定年限的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

6、明确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勉县、宁强、留坝等县积极总结实践经验,出台了《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暂行办法》、《村干部定员、定额补贴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障村级组织运转实施办法》等长效机制文件,提出村干部离任后的补贴办法,将一些积极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形成制度,使村干部吃下“定心丸”,增强了工作干劲。

三、存在问题

1、工资待遇与工作付出不对等。以村干部的工作任务和实际工作量为前提看待其工资水平,村干部工资与付出不成正比。随着农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农村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尤其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村干部的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按部就班地落实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村干部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村干部的实际工作时间已经占到全年时间的三分之二,村干部工作逐渐呈现专职化趋势,而村干部工资与普通公务员工资相差甚远。去年公务员工资调整以后又进一步拉大了差距,使一些村干部心理更不平衡。调研中,许多基层干部反映,如果他们撂下工作外出打工,按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价格一年至少能挣一万元左右,自己搞种养业或跑运输收入也很可观,但当了村干部无暇顾及自家产业的发展,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拿的钱还不如外出打工人员两个月的收入。这种落差使得村干部岗位缺乏吸引力,干部队伍不稳定,后继乏人。

2、工资来源渠道与提高待遇相矛盾。财政转移支付是村干部工资的重要来源。调查表明,全市72%的村都是空壳村,年集体收入一万元以上的村仅占17%,只有不到10%的村从集体收入中拿出资金对村干部工资进行补贴。那些稍有收入的村大多会优先用于工作开支,无法对村干部进行补贴,而发展村集体经济短期内也难以见效。因此,如果国家转移支付政策没有大的调整,村干部工资缺口将会越拉越大,提高待遇必然愈加困难。

3、工资拖欠导致村干部队伍不稳定。由于税费改革前的历史欠帐和工作开支过大挤占村干部工资,以及部分村开办企业亏损后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转移支付款优先用于偿债等原因,拖欠村干部工资问题十分严重。在拖欠村干部工资情况最为突出的洋县,拖欠总额达406.7万元,超过全市拖欠村干部工资总额的36%,其中有70个村已拖欠3年以上,69个村拖欠1万元以上。调研中发现,一些村干部直到离任也未拿到拖欠的工资,久而久之,拖欠的工资不了了之,导致很多村干部认为工作白干了,感情受到伤害,思想出现波动,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离任干部待遇无保障影响在职干部积极性。近年来,虽然各县区加强了对离任村干部待遇问题的重视,也采取了一些保障措施,但由于涉及面广、县区财政吃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离任村干部待遇上财政投入依然严重不足。村干部在职时工资低,离任后生活又缺乏保障,一方面使农村优秀青年不愿意入党、不愿意当村干部,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另一方面,使很多在任村干部抱着“干好干坏一个样,在不在职一个样”的态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心态严重影响了村干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实现汉中在陕南率先突破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四、问题成因

1、机制不够完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是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主渠道,全市只有4.5%的村自身有能力解决工作经费,95.5%的村都以转移支付为主要来源,67%的村完全依赖这笔资金维持工作运转和发放村组干部报酬,绝大多数村在经费开支中处于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2005年全省免征农业税后,省财政将转移支付标准由每村平均1万元提高到1.4万元;2007年下半年,又在原基础上平均增加了6000元。从形式上看起来村干部工资有了一定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转移支付资金要用于村组干部工资、村级组织办公费和报刊征订费等多方面开支。而陕西省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的一项调研显示,剔除一些不合理或不必要的支出,现阶段要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平均每个村最低需要2.5万元,与目前的转移支付标准差距较大。

2、集体经济薄弱。调查统计显示,全市共有775个村有集体收入,占全市村数的28%,其中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309个,年收入1至10万元的村349个,年收入11至30万元的村50个,年收入31至50万元的村31个,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36个。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村大多收入渠道狭窄、收入也极不稳定。1961个无集体积累的“空壳村”占全市村数的72%,其中1790个村有负债,超过全市村数的65%。调研中发现,由于我市很多村发展意识亟待提高,加之受地域、交通、资源等环境因素的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短期内难以实现效益,从而导致村干部工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陷入了“工资低—选人难—发展慢—解决工资更难”的恶性循环状态。

3、村组干部职数过多。村组干部人数过多首先是因为村民小组设置过多。全市17357个村民小组,有组干部17308人,其中专职村民小组长占了85%;实际领取固定报酬的组干部有14730人,2007年发放组干部报酬816万元,比2003年增长37万元。从村组干部的比例看,全市村干部平均每村3.7人,组干部平均每村6.3人,如果剔除领取报酬的专职村民小组长,将原本用于发放村民小组长报酬的资金用于补助村干部增加的工作量,在目前的开支条件下每个村干部年平均收入将增加800元。同时,由于村、组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债权债务关系难以理顺,致使合村并组很不彻底。如南郑县500人以下的村就有111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2.5%。

4、村级债务负担沉重。调查中了解到,村级债务主要产生于正常工作开支:一是在发展村级公益事业中搞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大量债务。一些村为了完成任务,超越本村经济实力借款搞工程、上项目,往往带来沉重的债务。与2003年调查数据比较,全市负债村增加573个,负债总额超过了2.6亿,是2003年负债总额的2.2倍。二是征订报刊杂志任务重。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规定:“国、省定贫困县的行政村不得突破300元;其他县、市的大村不得突破800元,小村不得突破500元”。但调研中发现,2007年公费订阅党报党刊平均每村支出1658元,一些平川村每年的报刊征订费超过4000元,山区村也大多在1500元以上,几乎占到公用经费的90%,严重挤占了日常办公经费开支和村干部工资。

四、对策建议

1、着力精简行政村和村组干部。加大并村力度,减少村干部人数,提高村干部待遇。据有关资料显示,宝鸡市2006年底总人口376万,农村人口310多万,行政村1082个,农村人口与行政村比约2865:1;广西南宁市2006年底总人口600多万,农村人口400多万,行政村2400多个,农村人口与行政村比约1667:1;而我市至2007年底,总人口379万,农村人口305万,有行政村2736个行政村,农村人口与行政村比约1115:1。不难看出,我市行政村的平均人口相对较少,仅占宝鸡市行政村平均人口的2/5,占南宁市行政村平均人口的2/3。为此,我们建议结合即将开始的村党组织和第七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加大合村并组力度。500人以下的村予以撤并,500—1500人的村只设村干部3人,1500人以上的村,可设村干部3-5人,但最多不超过5人。同时,提倡和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村“两委”成员兼任其他组织负责人或村民小组长,减少村干部职数。对干部人数过多的乡镇,选派素质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到村任职,从根本上减少行政成本,提高村干部待遇和工作积极性。

2、健全村干部工资补贴制度。建议村级干部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励补贴三个部分构成,所占比例可为6:2:2,其中:①基本工资占工资总额60%,由各县区按照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村干部职务的不同,合理确定村干部工资档差,规定村书记、主任与其他村干部之间最低档差幅度,确保村书记、村主任基本工资不低于3500元/年,其他村干部年基本工资不低于正职的60%。基本工资在各乡镇村级转移支付中列支,由各县区财政统一划拨到乡镇财务管理中心,以工资折(卡)的形式按月发放到人。②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的20%,各乡镇党委根据村干部年度工作任务完成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方案,并报各县区审核同意,由各乡镇党委统一公示无异议后予以执行。通过绩效挂钩,适当地拉开村干部之间的工资差距,真正实现“以绩定酬、绩优薪优”。绩效工资资金在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列支,以此鼓励村干部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个人收入和集体收入同步增长。③奖励补贴。依据年度工作考核情况和民主评议结果,按不少于村干部总数10%的比例确定优秀村干部,考评为“优秀”的村干部每人至少给予1000元的奖励补贴;考评为“称职”的村干部每人至少给予500元的奖励补贴。奖励补贴资金由各县区财政列支,实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发放”。凡在该年度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村,该村所有干部不能被评为“优秀”或“称职”等次:①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②出现5人以上赴本市以上(含本市)上访;③发生重大不安全责任事故;④计划生育工作受到黄牌处理或通报批评;⑤发生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⑥影响重点项目工程进展,损失严重;⑦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严重问题;⑧其它突出问题。

3、实施医疗、养老保险制度。①现任村干部的医疗保障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对于连续或累计任职满12年的现任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由村集体为其缴纳个人基金,统一办理。村干部离任后,新合疗个人缴纳基金从离任之日起自行缴纳。②有条件的村,可对连续或累计任职满6年的现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按照个人、村集体4:6的比例缴纳保险费,办理养老保险,具体方案由乡镇党委制定,报县区委组织部、基层办审批后实施。村干部离任后,养老保险费从离任之日起自行缴纳。

同时,逐步探索建立由党委、政府组织引导,纳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经办的社会养老保险,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适当补贴的多元筹资机制。

4、建立正常离任补贴制度。对连续担任村主要干部12—15年(含15年)或累计担任村主要干部15—18年(含18年)且正常离任的,给予500元/年的生活补贴;连续担任村主要干部15—30年(含30年)或累计担任村主要干部18—30年(含30年)且正常离任的,给予600元/年的生活补贴;连续或累计担任村主要干部31年(含31年)以上且正常离任的,或在任期内被评为省级以上(含省级)劳动模范、优秀党组织书记、优秀共产党员且正常离任的,给予800元/年的生活补贴。

村干部离任补贴资金由市、县区两级财政按照4:6比例共同解决,补贴年限从该村干部正常离任后、年满60岁起直至死亡。对于已享受财政供养的离任村干部,不再享受离任补贴。

5、建立困难补助制度。建议市、县区建立村干部困难帮扶救助基金,对特困离任村干部实行资金救助。对那些生活确实非常困难、经过乡镇批准正常离任、任职时间累计达到一定年限且任职期间工作表现良好的村主要干部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已享受养老保险的不再补助或按照救助金与养老金的差额给予补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6、不断提高村干部政治待遇。一是可以由市、县区有关部门组织实绩突出、议政能力强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外出参观学习,并将其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二是在有职位空缺的乡镇积极探索从优秀村干部队伍中定向招录公务员。三是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地方组织法》、《公务员法》的规定,把连续多年工作成绩突出、政治立场坚定、群众公认的优秀村干部,依法选拔为乡镇党政副职,或使其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以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强化村干部造福人民的责任。

7、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建议市、县区两级出台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各村因地制宜,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尤其对贫困村更应加大扶持力度,对发展好的村实行以奖代补。二是建议把部门帮扶贫困村脱贫致富情况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实行村不脱贫、联系部门不脱勾,促进贫困村的发展。三是合理开发利用闲置房屋、场地、设备、“四荒地”等集体资产,以公开招标或者投资入股参与经营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利用率。四是加大组建专业协会力度。由村“两委”会牵头,以有偿服务为主组建行业专业协会组织,为农户提供服务,拓宽村集体经济来源渠道。

8、提高村干部引领发展的能力。市级有关部门抓好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和乡、村主要负责人的教育培训,市、县区分别抓好村主要负责人的任职培训和任期培训,县区、乡镇主要抓好村“两委”其他成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其为民服务的本领;积极实施“双培双带”和“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村干部和党员群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农民致富领路人。

激励保障机制范文篇6

一、主要做法

1、合村并组,精简干部人数。20*年以来,随着扶贫搬迁工作和小城镇建设的持续推进,山区群众居住分散的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一些发展速度较快的城郊村被改建为社区,截至20*年底,全市行政村数由20*年的2821个减少到2736个,村民小组由18291个减少到17357个,村干部人数也由16290人减少到10193人。

2、交叉任职,用足多方资源。通过采取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村干部兼任村民小组长、适度推行“一肩挑”等措施。20*年底,全市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达到3884人,364个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干部兼任组干部的达到2403个,每村干部平均人数也由20*年的6人减少到3.7人。同时,各县区用足用活退耕还林、计划生育等政策资金,由村干部履行护林员、妇女主任工作,享受相关补贴,提高了村干部的工资。

3、科学分类,改善工资结构。部分县区采取村干部结构工资制,把工资分为固定和可变两大部分。固定部分根据村人口数、耕地面积、工作量大小和职务、任职年限确定;可变部分根据村干部年终工作考核、评议情况确定补贴数额,在具备发展集体经济基本条件的村,还根据各村集体经济发展条件和创收难易程度下达创收基数,超基数部分村干部按比例提成。

4、明确奖罚,引入竞争机制。西乡、宁强、镇巴县采取财政拨款和乡镇集资的办法建立了村干部奖励基金,每年由县委组织部牵头评选出“优秀”、“良好”的村干部,并发给不同数额的奖金,带动村干部争先创优的积极性。略阳、留坝等县坚持发展经济和提高待遇并重的思路,采取公开选聘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并对其实行目标化管理的办法,打破地域和身份限制,选聘优秀人才到村任支书,根据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确定奖励和处罚数额。

5、提供保障,解决后顾之忧。部分县区对任职满一定年限、正常离任的村干部,采取发放养老补助金和办理养老保险的办法对其离任后生活进行保障。宁强县对连续任职3年以上正常离任的村干部,按照每年110至150元的标准,在离任时根据任职年限给予一次性离任补贴。汉台、西乡、略阳、留坝、佛坪等县区对连续或累计任职达到一定年限、年满55岁或60岁的离任村干部按年度发给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南郑、城固、勉县、镇巴等县的部分乡镇由乡镇、村和个人三方分别承担一定比例的保险费,为连续任职满一定年限的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

6、明确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勉县、宁强、留坝等县积极总结实践经验,出台了《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暂行办法》、《村干部定员、定额补贴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障村级组织运转实施办法》等长效机制文件,提出村干部离任后的补贴办法,将一些积极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形成制度,使村干部吃下“定心丸”,增强了工作干劲。

二、存在问题

1、工资待遇与工作付出不对等。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村干部的实际工作时间已经占到全年时间的三分之二,村干部工作逐渐呈现专职化趋势,而村干部工资与普通公务员工资相差甚远。许多基层干部反映,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拿的钱还不如外出打工人员两个月的收入。这种落差使得村干部岗位缺乏吸引力,干部队伍不稳定,后继乏人。

2、工资来源渠道与提高待遇相矛盾。财政转移支付是村干部工资的重要来源。调查表明,全市72%的村都是空壳村,年集体收入一万元以上的村仅占17%,只有不到10%的村从集体收入中拿出资金对村干部工资进行补贴。那些稍有收入的村大多会优先用于工作开支,无法对村干部进行补贴,而发展村集体经济短期内也难以见效。

3、工资拖欠导致村干部队伍不稳定。调研中发现,一些村干部直到离任也未拿到拖欠的工资,久而久之,拖欠的工资不了了之,导致很多村干部认为工作白干了,感情受到伤害,思想出现波动,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离任干部待遇无保障,影响在职干部积极性。村干部在职时工资低,离任后生活又缺乏保障,一方面使农村优秀青年不愿意入党、不愿意当村干部,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另一方面,使很多在任村干部抱着“干好干坏一个样,在不在职一个样”的态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心态严重影响了村干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实现汉中在陕南率先突破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问题成因

1、机制不够完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是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主渠道,全市只有4.5%的村自身有能力解决工作经费,95.5%的村都以此为主要来源,67%的村完全依赖转移支付这笔资金维持工作运转和发放村组干部报酬,绝大多数村在经费开支中处于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20*年全省免征农业税后,省财政将转移支付标准由每村平均1万元提高到1.4万元;20*年下半年,又在原基础上平均增加了6000元。而陕西省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的一项调研显示,剔除一些不合理或不必要的支出,现阶段要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平均每个村最低需要2.5万元,与目前的转移支付标准差距较大。

2、集体经济薄弱。调查统计显示,全市共有775个村有集体收入,占全市村数的28%。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309个村大多收入渠道狭窄、收入也极不稳定。1961个无集体积累的“空壳村”占全市村数的72%,其中1790个村有负债,超过全市村数的65%。很多村村干部工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陷入了“工资低—选人难—发展慢—解决工资更难”的恶性循环状态。

3、村组干部职数过多。村组干部人数过多首先是因为村民小组设置过多。全市17357个村民小组,有组干部17308人。从村组干部的比例看,全市村干部平均每村3.7人,组干部平均每村6.3人,如果剔除领取报酬的专职村民小组长,将原本用于发放村民小组长报酬的资金用于补助村干部增加的工作量,在目前的开支条件下每个村干部年平均收入将增加800元。

4、村级债务负担沉重。调查中了解到,村级债务主要产生于正常工作开支:一是在发展村级公益事业中搞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大量债务。二是征订报刊杂志任务重。在调研中发现,20*年公费订阅党报党刊平均每村支出1658元,几乎占到公用经费的90%,严重挤占了日常办公经费开支和村干部工资。

四、对策建议

1、着力精简行政村和村组干部。加大并村力度,减少村干部人数,提高村干部待遇。建议结合即将开始的村党组织和第七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加大合村并组力度。500人以下的村予以撤并,500—1500人的村只设村干部3人,1500人以上的村,可设村干部3-5人,但最多不超过5人。同时,提倡和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村“两委”成员兼任其他组织负责人或村民小组长,减少村干部职数。对干部人数过多的乡镇,选派素质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到村任职,从根本上减少行政成本,提高村干部待遇和工作积极性。

2、健全村干部工资补贴制度。建议村级干部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励补贴三个部分构成,所占比例可为6:2:2,其中:①基本工资占工资总额60%,由各县区按照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村干部职务的不同,合理确定村干部工资档差,规定村书记、主任与其他村干部之间最低档差幅度,确保村书记、村主任基本工资不低于3500元/年,其他村干部年基本工资不低于正职的60%。基本工资在各乡镇村级转移支付中列支,由各县区财政统一划拨到乡镇财务管理中心,以工资折(卡)的形式按月发放到人。②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的20%,各乡镇党委根据村干部年度工作任务完成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方案,并报各县区审核同意,由各乡镇党委统一公示无异议后予以执行。通过绩效挂钩,适当地拉开村干部之间的工资差距,真正实现“以绩定酬、绩优薪优”。绩效工资资金在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列支,以此鼓励村干部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个人收入和集体收入同步增长。③奖励补贴。依据年度工作考核情况和民主评议结果,按不少于村干部总数10%的比例确定优秀村干部,考评为“优秀”的村干部每人至少给予1000元的奖励补贴;考评为“称职”的村干部每人至少给予500元的奖励补贴。奖励补贴资金由各县区财政列支,实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发放”。凡在该年度内出现: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出现5人以上赴本市以上(含本市)上访;发生重大不安全责任事故;计划生育工作受到黄牌处理或通报批评;发生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影响重点项目工程进展,损失严重;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其它突出问题等情况之一的村,该村所有干部不能被评为“优秀”或“称职”等次。

3、实施医疗、养老保险制度。①现任村干部的医疗保障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对于连续或累计任职满12年的现任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由村集体为其缴纳个人基金,统一办理。村干部离任后,新合疗个人缴纳基金从离任之日起自行缴纳。②有条件的村,可对连续或累计任职满6年的现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按照个人、村集体4:6的比例缴纳保险费,办理养老保险,具体方案由乡镇党委制定,报县区委组织部、基层办审批后实施。村干部离任后,养老保险费从离任之日起自行缴纳。

同时,逐步探索建立由党委、政府组织引导,纳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经办的社会养老保险,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适当补贴的多元筹资机制。

4、建立正常离任补贴制度。对连续担任村主要干部12—15年(含15年)或累计担任村主要干部15—18年(含18年)且正常离任的,给予500元/年的生活补贴;连续担任村主要干部15—30年(含30年)或累计担任村主要干部18—30年(含30年)且正常离任的,给予600元/年的生活补贴;连续或累计担任村主要干部31年(含31年)以上且正常离任的,或在任期内被评为省级以上(含省级)劳动模范、优秀党组织书记、优秀共产党员且正常离任的,给予800元/年的生活补贴。

村干部离任补贴资金由市、县区两级财政按照4:6比例共同解决,补贴年限从该村干部正常离任后、年满60岁起直至死亡。对于已享受财政供养的离任村干部,不再享受离任补贴。

5、建立困难补助制度。建议市、县区建立村干部困难帮扶救助基金,对特困离任村干部实行资金救助。对那些生活确实非常困难、经过乡镇批准正常离任、任职时间累计达到一定年限且任职期间工作表现良好的村主要干部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已享受养老保险的不再补助或按照救助金与养老金的差额给予补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6、不断提高村干部政治待遇。一是可以由市、县区有关部门组织实绩突出、议政能力强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外出参观学习,并将其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二是在有职位空缺的乡镇积极探索从优秀村干部队伍中定向招录公务员。三是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地方组织法》、《公务员法》的规定,把连续多年工作成绩突出、政治立场坚定、群众公认的优秀村干部,依法选拔为乡镇党政副职,或使其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以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强化村干部造福人民的责任。

7、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建议市、县区两级出台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各村因地制宜,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尤其对贫困村更应加大扶持力度,对发展好的村实行以奖代补。二是建议把部门帮扶贫困村脱贫致富情况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实行村不脱贫、联系部门不脱勾,促进贫困村的发展。三是合理开发利用闲置房屋、场地、设备、“四荒地”等集体资产,以公开招标或者投资入股参与经营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利用率。四是加大组建专业协会力度。由村“两委”会牵头,以有偿服务为主组建行业专业协会组织,为农户提供服务,拓宽村集体经济来源渠道。

8、提高村干部引领发展的能力。市级有关部门抓好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和乡、村主要负责人的教育培训,市、县区分别抓好村主要负责人的任职培训和任期培训,县区、乡镇主要抓好村“两委”其他成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其为民服务的本领;积极实施“双培双带”和“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村干部和党员群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农民致富领路人。

激励保障机制范文篇7

一、主要做法

1、合村并组,精简干部人数。2004年以来,随着扶贫搬迁工作和小城镇建设的持续推进,山区群众居住分散的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一些发展速度较快的城郊村被改建为社区,截至2007年底,全市行政村数由2004年的2821个减少到2736个,村民小组由18291个减少到17357个,村干部人数也由16290人减少到10193人。

2、交叉任职,用足多方资源。通过采取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村干部兼任村民小组长、适度推行“一肩挑”等措施。2007年底,全市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达到3884人,364个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干部兼任组干部的达到2403个,每村干部平均人数也由2004年的6人减少到3.7人。同时,各县区用足用活退耕还林、计划生育等政策资金,由村干部履行护林员、妇女主任工作,享受相关补贴,提高了村干部的工资。

3、科学分类,改善工资结构。部分县区采取村干部结构工资制,把工资分为固定和可变两大部分。固定部分根据村人口数、耕地面积、工作量大小和职务、任职年限确定;可变部分根据村干部年终工作考核、评议情况确定补贴数额,在具备发展集体经济基本条件的村,还根据各村集体经济发展条件和创收难易程度下达创收基数,超基数部分村干部按比例提成。

4、明确奖罚,引入竞争机制。西乡、宁强、镇巴县采取财政拨款和乡镇集资的办法建立了村干部奖励基金,每年由县委组织部牵头评选出“优秀”、“良好”的村干部,并发给不同数额的奖金,带动村干部争先创优的积极性。略阳、留坝等县坚持发展经济和提高待遇并重的思路,采取公开选聘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并对其实行目标化管理的办法,打破地域和身份限制,选聘优秀人才到村任支书,根据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确定奖励和处罚数额。

5、提供保障,解决后顾之忧。部分县区对任职满一定年限、正常离任的村干部,采取发放养老补助金和办理养老保险的办法对其离任后生活进行保障。宁强县对连续任职3年以上正常离任的村干部,按照每年110至150元的标准,在离任时根据任职年限给予一次性离任补贴。汉台、西乡、略阳、留坝、佛坪等县区对连续或累计任职达到一定年限、年满55岁或60岁的离任村干部按年度发给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南郑、城固、勉县、镇巴等县的部分乡镇由乡镇、村和个人三方分别承担一定比例的保险费,为连续任职满一定年限的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

6、明确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勉县、宁强、留坝等县积极总结实践经验,出台了《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暂行办法》、《村干部定员、定额补贴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障村级组织运转实施办法》等长效机制文件,提出村干部离任后的补贴办法,将一些积极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形成制度,使村干部吃下“定心丸”,增强了工作干劲。

二、存在问题

1、工资待遇与工作付出不对等。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村干部的实际工作时间已经占到全年时间的三分之二,村干部工作逐渐呈现专职化趋势,而村干部工资与普通公务员工资相差甚远。许多基层干部反映,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拿的钱还不如外出打工人员两个月的收入。这种落差使得村干部岗位缺乏吸引力,干部队伍不稳定,后继乏人。

2、工资来源渠道与提高待遇相矛盾。财政转移支付是村干部工资的重要来源。调查表明,全市72%的村都是空壳村,年集体收入一万元以上的村仅占17%,只有不到10%的村从集体收入中拿出资金对村干部工资进行补贴。那些稍有收入的村大多会优先用于工作开支,无法对村干部进行补贴,而发展村集体经济短期内也难以见效。

3、工资拖欠导致村干部队伍不稳定。调研中发现,一些村干部直到离任也未拿到拖欠的工资,久而久之,拖欠的工资不了了之,导致很多村干部认为工作白干了,感情受到伤害,思想出现波动,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离任干部待遇无保障,影响在职干部积极性。村干部在职时工资低,离任后生活又缺乏保障,一方面使农村优秀青年不愿意入党、不愿意当村干部,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另一方面,使很多在任村干部抱着“干好干坏一个样,在不在职一个样”的态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心态严重影响了村干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实现汉中在陕南率先突破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问题成因

1、机制不够完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是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主渠道,全市只有4.5%的村自身有能力解决工作经费,95.5%的村都以此为主要来源,67%的村完全依赖转移支付这笔资金维持工作运转和发放村组干部报酬,绝大多数村在经费开支中处于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2005年全省免征农业税后,省财政将转移支付标准由每村平均1万元提高到1.4万元;2007年下半年,又在原基础上平均增加了6000元。而陕西省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的一项调研显示,剔除一些不合理或不必要的支出,现阶段要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平均每个村最低需要2.5万元,与目前的转移支付标准差距较大。

2、集体经济薄弱。调查统计显示,全市共有775个村有集体收入,占全市村数的28%。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309个村大多收入渠道狭窄、收入也极不稳定。1961个无集体积累的“空壳村”占全市村数的72%,其中1790个村有负债,超过全市村数的65%。很多村村干部工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陷入了“工资低—选人难—发展慢—解决工资更难”的恶性循环状态。

3、村组干部职数过多。村组干部人数过多首先是因为村民小组设置过多。全市17357个村民小组,有组干部17308人。从村组干部的比例看,全市村干部平均每村3.7人,组干部平均每村6.3人,如果剔除领取报酬的专职村民小组长,将原本用于发放村民小组长报酬的资金用于补助村干部增加的工作量,在目前的开支条件下每个村干部年平均收入将增加800元。

4、村级债务负担沉重。调查中了解到,村级债务主要产生于正常工作开支:一是在发展村级公益事业中搞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大量债务。二是征订报刊杂志任务重。在调研中发现,2007年公费订阅党报党刊平均每村支出1658元,几乎占到公用经费的90%,严重挤占了日常办公经费开支和村干部工资。

四、对策建议

1、着力精简行政村和村组干部。加大并村力度,减少村干部人数,提高村干部待遇。建议结合即将开始的村党组织和第七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加大合村并组力度。500人以下的村予以撤并,500—1500人的村只设村干部3人,1500人以上的村,可设村干部3-5人,但最多不超过5人。同时,提倡和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村“两委”成员兼任其他组织负责人或村民小组长,减少村干部职数。对干部人数过多的乡镇,选派素质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到村任职,从根本上减少行政成本,提高村干部待遇和工作积极性。

2、健全村干部工资补贴制度。建议村级干部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励补贴三个部分构成,所占比例可为6:2:2,其中:①基本工资占工资总额60%,由各县区按照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村干部职务的不同,合理确定村干部工资档差,规定村书记、主任与其他村干部之间最低档差幅度,确保村书记、村主任基本工资不低于3500元/年,其他村干部年基本工资不低于正职的60%。基本工资在各乡镇村级转移支付中列支,由各县区财政统一划拨到乡镇财务管理中心,以工资折(卡)的形式按月发放到人。②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的20%,各乡镇党委根据村干部年度工作任务完成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方案,并报各县区审核同意,由各乡镇党委统一公示无异议后予以执行。通过绩效挂钩,适当地拉开村干部之间的工资差距,真正实现“以绩定酬、绩优薪优”。绩效工资资金在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列支,以此鼓励村干部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个人收入和集体收入同步增长。③奖励补贴。依据年度工作考核情况和民主评议结果,按不少于村干部总数10%的比例确定优秀村干部,考评为“优秀”的村干部每人至少给予1000元的奖励补贴;考评为“称职”的村干部每人至少给予500元的奖励补贴。奖励补贴资金由各县区财政列支,实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发放”。凡在该年度内出现: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出现5人以上赴本市以上(含本市)上访;发生重大不安全责任事故;计划生育工作受到黄牌处理或通报批评;发生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影响重点项目工程进展,损失严重;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其它突出问题等情况之一的村,该村所有干部不能被评为“优秀”或“称职”等次。

3、实施医疗、养老保险制度。①现任村干部的医疗保障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对于连续或累计任职满12年的现任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由村集体为其缴纳个人基金,统一办理。村干部离任后,新合疗个人缴纳基金从离任之日起自行缴纳。②有条件的村,可对连续或累计任职满6年的现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按照个人、村集体4:6的比例缴纳保险费,办理养老保险,具体方案由乡镇党委制定,报县区委组织部、基层办审批后实施。村干部离任后,养老保险费从离任之日起自行缴纳。

同时,逐步探索建立由党委、政府组织引导,纳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经办的社会养老保险,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适当补贴的多元筹资机制。

4、建立正常离任补贴制度。对连续担任村主要干部12—15年(含15年)或累计担任村主要干部15—18年(含18年)且正常离任的,给予500元/年的生活补贴;连续担任村主要干部15—30年(含30年)或累计担任村主要干部18—30年(含30年)且正常离任的,给予600元/年的生活补贴;连续或累计担任村主要干部31年(含31年)以上且正常离任的,或在任期内被评为省级以上(含省级)劳动模范、优秀党组织书记、优秀共产党员且正常离任的,给予800元/年的生活补贴。

村干部离任补贴资金由市、县区两级财政按照4:6比例共同解决,补贴年限从该村干部正常离任后、年满60岁起直至死亡。对于已享受财政供养的离任村干部,不再享受离任补贴。

5、建立困难补助制度。建议市、县区建立村干部困难帮扶救助基金,对特困离任村干部实行资金救助。对那些生活确实非常困难、经过乡镇批准正常离任、任职时间累计达到一定年限且任职期间工作表现良好的村主要干部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已享受养老保险的不再补助或按照救助金与养老金的差额给予补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6、不断提高村干部政治待遇。一是可以由市、县区有关部门组织实绩突出、议政能力强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外出参观学习,并将其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二是在有职位空缺的乡镇积极探索从优秀村干部队伍中定向招录公务员。三是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地方组织法》、《公务员法》的规定,把连续多年工作成绩突出、政治立场坚定、群众公认的优秀村干部,依法选拔为乡镇党政副职,或使其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以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强化村干部造福人民的责任。

7、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建议市、县区两级出台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各村因地制宜,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尤其对贫困村更应加大扶持力度,对发展好的村实行以奖代补。二是建议把部门帮扶贫困村脱贫致富情况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实行村不脱贫、联系部门不脱勾,促进贫困村的发展。三是合理开发利用闲置房屋、场地、设备、“四荒地”等集体资产,以公开招标或者投资入股参与经营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利用率。四是加大组建专业协会力度。由村“两委”会牵头,以有偿服务为主组建行业专业协会组织,为农户提供服务,拓宽村集体经济来源渠道。

8、提高村干部引领发展的能力。市级有关部门抓好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和乡、村主要负责人的教育培训,市、县区分别抓好村主要负责人的任职培训和任期培训,县区、乡镇主要抓好村“两委”其他成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其为民服务的本领;积极实施“双培双带”和“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村干部和党员群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农民致富领路人。

激励保障机制范文篇8

为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县委、县政府从本县实际出发,动真情、动真格,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不断激发广大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通过授荣誉提高村干部政治地位。建立健全分级谈心谈话制度,加强与村干部的思想沟通。每三年开展一次“农村惠民好书记”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十大农村惠民好书记的先进事迹,引导机关干部关心村干部、村干部安心农村工作、村干部工作让群众放心的良好氛围。对长期在村主要干部岗位上工作、实绩突出并受到县以上党委和政府奖励表彰的优秀村干部,优先录用为事业干部。如被评为“农村惠民好书记”的高塘岛乡江北村党支部书记楼小龙,按照有关程序被录用为高塘岛乡政府全额拨款事业人员。

二是通过发津贴提高村干部经济收入。建立“农村惠民好书记”特殊津贴制度,对获得全县“农村惠民好书记”荣誉称号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县财政给予每人每月*元的特殊津贴。正常离职后,累计任村党支部书记满*周年且年满*周岁的,给予每人每月*元的津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提高特殊津贴标准。目前,首批*名“农村惠民好书记”已享受该项特殊津贴。另外,有5名获“农村惠民好书记”提名奖,每人奖励*元。

三是发工薪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加大村干部报酬补助力度,县里每年安排*万元,用于村干部报酬。村主要干部的报酬由基本工资和考核奖两部分组成。基本工资由县里、镇乡(街道)、村三级共同配套发放。根据各村规模大小,确保村党组织负责人的基本工资从每月*元到*元不等,村委会主任按村党组织书记的*%发放。科学制定村干部考核办法,加大工作实绩考核力度,确定考核奖发放标准。

四是通过全关爱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从*年开始,先后*次对全县农村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的定补标准进行了适当调整,提高了补助标准,扩大了定补面。*年开始,农村老干部的定补标准提高到*元/月、*元/月不等,农村老党员、老模范的定补标准提高到*元/月。*个镇乡(街道)实行了村干部体检制度,建立了村干部健康档案。积极探索村干部养老保险机制,使村干部干有所得、退有所养。

激励保障机制范文篇9

【摘要】以色列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除了其具有较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在于其有较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这一机制包括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和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根据以色列的经验,我国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要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分类发展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科技投入、科技推广方面的立法进程。

【关键词】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农业投融资体制

以色列农业自然资源贫乏,而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除了其具有由农业科研管理与研究机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民培训与教育体系等构成的较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在于其有较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这一机制包括两大基本内容:一是其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二是其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

1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

以色列农业自然资源的贫乏,使以色列农业发展选择了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道路。政府每年的农业科研专项经费有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在国家农业部的农业科研经费中,有50%是定向拨给国家农业研究组织,剩余50%和政府其他农业科研基金按分类管理,统称为“竞争性基金”。第一类是首席科学家基金,资金总额约1000万美元,资助对象为研究所和大学单个项目的自由申请。第二类是农场主以交纳销售税的方式提供的研究经费,总额约为800万美元。主要用于资助经济效益比较明显、针对性较强的技术开发项目。第三类是国际基金,包括美以合作的“巴德计划”和欧盟资助的研究基金。第四类是科技部与教育部的有关农业科研基金资助。以上3类研究经费主要是用于应用性研究项目。第五类主要用于基础性研究,每年约3000万美元以上。此外,以色列企业也提供农业研究经费,主要用于引导和补贴应用性研究,如化肥、化工以及农业机械产品等。在以色列农业科研经费的投资构成中,约有10%用于基础研究,70%~75%用于应用研究,15%~20%用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这些经费中,农业部的投入约占60%,主要用于应用性研究;科技部与教育部约占20%,主要用于基础性研究;企业约占10%,主要用于资助技术开发。以色列的农业科研资金管理正逐步向基金化管理方向发展,实行优胜劣汰,鼓励竞争,并推行严格的项目追踪式过程管理监督、评估机制,大大提高了科研投资效益。

2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

以色列政府努力为农业高科技发展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给投资者和企业家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包括优厚的投资津贴、政府贷款保证、免除税额和高风险企业创业基金等各项优惠政策,如1984年以色列就通过了一项“鼓励投资法案”,设立农业开发风险基金,主要是为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便利。以色列还专门制定了《鼓励研究与开发法律》等法规,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

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方面,以色列实行了对重点技术重点扶持的政策。首先,他们加大了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投资。农业部、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研究开发基金会以及科技部、教育部等均设立生物技术研究基金。同时,以色列政府还采取一些措施设立和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已吸引了近50多家风险投资基金),将其中很大一块投向生物技术。其次,以色列也十分注重农业信息技术的利用。在农业灌溉以及设施农业中温室的供水、施肥和气温调控,农产品加工质量控制等均采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为此开发了一系列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另外,农业生产部门还非常重视农业信息的收集、传播与反馈,通过互联网及建立的农业远程技术服务网能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信息,为农业科研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目前以色列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许多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全自动化程序管理,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给我国以诸多启示。

一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与扶持。从我国情况看,农业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短时期内涉农企业还不能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应成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主体,并通过各种扶持与激励措施,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科研。其次,要促进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的形成。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企业实力较弱,只有政府建立起规范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才会引导非政府投资的介入。此外,在农业科技的推广领域,也要创立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这需要将各种农业技术按“公益性”程度,按科研成果能否物化、以及其在市场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大小进行分类,“公益性”技术的推广由政府农技推广部门承担,“私人性”技术推广可以市场化,通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对推广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以加快农业科技项目的推广。

激励保障机制范文篇10

一、规划投入机制是确保和谐社区建设所需物质资金的根本保障。只有把和谐社区建设纳入国家和地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建立和谐社区建设的稳定的规划投入机制,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才能有可靠的物质保障。

1、逐步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为和谐社区建设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按照建设公共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各级政府应逐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增加公益性、社会性、服务性支出。

——各级政府要将城市社区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把社区建设经费列入各级财政的年度预算,保证逐年有所增加。

——根据社区建设的需要,今后财政投入的重点应及时从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转向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居委会组织、协调和开展各项工作创造基本的设施条件。

——从财政投入中有计划、按比例地划出一部分资金,直接交给社区居委会,由他们根据各自社区的实际需要来安排使用,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2、建立社区办公用房保障制度。按照城市规划和社区划分的要求,配备社区办公用房,确保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有址办公。

3、多渠道筹措社区建设资金。建立“财政支持为主、费随事转、资助、联点扶建、有偿服务、社会赞助”等多元化的社区建设资金筹措机制。

二、领导组织机制是从根本上保障对和谐社区建设的领导和管理的重要机制。和谐社区建设以领导干部为主要决策系统和协调管理系统,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和人格素质关系到和谐社区建设的成效。建立完善的领导组织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领导、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领导组织体制和工作体制。

1、建立社区建设领导组织体制。要建立健全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社区建设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责任机制。把是否重视和谐社区建设,是否完成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作为考核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与干部考核晋升和奖励挂钩。

2、健全社区建设工作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必须界定职责,理顺与社区的关系,落实好自身在社区建设中的任务,形成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3、总结推广经验。大力开展创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活动,发挥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建构各种层次的实践部门和理论研究部门的合作机制,推动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

三、法律规范机制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法治保障,包括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人大立法、法规、政策、规章和行为规范的保障。

1、人大立法是最基本的保障。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各个基本方面的内容已经有条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制度化、法治化。对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定位,各级政府及各种社会组织、单位在社区建设中责任和作用,社区功能的强化,社区的投入,社区工作者素质的提高等,都要依法予以明确。为适应社区建设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把修改《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为社区建设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法规、政策、规章与人的行为规范。

和谐社区建设的法规、政策、规章和人的行为规范的制订是法律规范机制的主体内容。为适应社区建设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加紧出台《志愿服务条例》、《社会工作管理条例》等新法规。

3、奖励制度。

建立严明的赏罚机制是法律规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现实需要来看,应该完善和谐社区建设以下方面的奖励制度:

——国家在社会领域里设立和谐社区建设(贡献)奖(政府奖)。

——建立和完善社区建设工作队伍的奖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评比表彰先进的奖励制度。

四、人才激励机制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必须加快社区工作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创新制度,推进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1、建立社会工作制度。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标志,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化、专业化是发展社会工作的基本前提。

——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社会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承担者,也是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承载者。

2、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逐步提高待遇。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区工作者的业绩,建立社区工作者工资增长机制,完善保障体系。

——提供晋升空间。一是不断地把其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社区人才选拔到政府部门中来,或者为其进事业编制;二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每年的退休留下的岗位或者编制,可按一定的比例留给优秀的社区工作者。

——进行教育培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推进社区工作者岗位教育和培训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者培训制度。

3、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

通过争取政府支持、引导,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如志愿者(义工)注册登记制、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服务承诺制等,规范志愿服务机制。

五、检查监督机制也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各项保障机制中重要的一环。检查监督机制渗透于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个过程,是和谐社区建设向更高过程和更高目标迈进的重要临界点。

检查监督机制的运作主体,包括群众监督、领导监督和舆论监督三个紧密配合的部分。

——群众监督制度。群众监督的重要性就在于监督实体的广泛性或全面性。群众监督的实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体。正因为和谐社区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对和谐社区建设的监督,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都是积极的、自愿的和最富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