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激励策略

时间:2022-08-12 11:39:44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激励策略

[摘要]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是对班级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执行人。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必须将德育活动与激励机制有效结合,通过精神激励、行为鼓励、物质激励等方式,鼓励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小学生道德素养、思想品质、价值观及人生理想的形成。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对德育目标与原则、激励教育理论进行明确,提出目标激励与榜样激励结合、赏识教育与精神鼓励结合、情感激励与说理教育结合、行为激励与纪律文化结合等策略,从而促进小学生道德素养、思想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激励策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德育是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难题之一。其中,德育难题就在于班主任对学生思想引领、价值观引领、道德精神引领的效果不明显。很多情况下,受学生个体性学习差异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状态、情感态度及知识接受度都有着较大差别,他们对思想品德、道德观念及文化知识的学习,往往需要教师积极特别关注、针对性关照,并施加一定的激励措施,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学生践行社会公德。纵观我国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很多班主任都习惯采用传统的德育方法,即对学生强行灌输道德知识,强制性限制学生的不良行为与思想。虽然这种传统德育方法一定程度上能够管束学生行为,但是并没有让道德观念、文化知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生被迫学习,无法感受到来自外界的鼓励,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本研究主要明确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激励策略,从而为我国小学有效实施德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激励教育理论概述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使人朝着制定的目标不断前进与努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46IJILINEDUCATION教育的内涵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给学生施加一定的鼓励,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推动,从而激发自我潜力,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根据既有的研究来看,在激励教育理论中,常见的激励方法涵盖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等几种。各种激励方法的目的都是强调学生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朝着制定好的学习目标与方向前进。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曾对一批小学生开展过跟踪性的调查研究,他们将调查目标分为受激励教育群体、未受激励教育群体。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接受激励教育的孩子,他们在后期的学习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而且学生普遍具有自信、积极、上进、向上等特点。而未接受激励教育的学生群体,明显没有接受过激励教育的学生表现良好,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均弱于接受激励教育的学生群体[1]。这就表明,激励教育本身就具备了精神鼓励、行为鼓励的功能,对于学生而言,有助于帮助他们寻找到自信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教师而言,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教学目的,保证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原则及目标

(一)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加强激励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融合是重点,明确小学班主任德育原则与目标是基础和前提,小学班主任只有充分遵循以生为本的德育原则,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才能够帮助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德育目标,避免在德育工作中出现教育目标模糊、教育内容盲目化等现象。以生为本,重点是要求小学班主任在实施德育工作时,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思想道德践行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去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主导德育课堂,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在自主学习中去践行思想道德观念。在德育内容上,重点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进行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道德标准、什么是正确思想,应着重开展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国思想、民族思想、集体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劳动创造生活的思想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文化观念、法律素质,使学生遵纪守法、践行社会公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时代道德模范[2]。

(二)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激励的方式,带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加劳动活动、公益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立德树人即树立德行、培养人才。立德树人的开展目标是学生,主要实施者是教师。从教育角度来分析,树人目标的完成建立在立德之上,学校只有以德立校,教师只有以德育人,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立德树人的前提是明确“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主要方式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品行、思想觉悟,给学生树立道德模范、精神榜样,通过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理想信念。班主任采取个性化的激励措施、生活化的激励措施,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小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3]。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激励策略

(一)目标激励与榜样激励结合,带领学生践行美德

小学德育工作,关键在于班主任践行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形成独具班级特色的“梦想+”德育课程体系。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创新设计班级德育教育机制,实现各种激励手段与德育课程的融合。例如,班主任可以基于小学教育的特点,核定各个板块的德育内容,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个板块的德育内容与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德育目标相结合,将各个板块德育内容向学科课程渗透,并有机融人德育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明确德育内容的基础上,去设定激励目标,如,在对小学生实施劳动教育时,可以设定一个劳动美德的养成目标,通过创新设计一个“积梅币”的活动,使学生朝着更好的目标发展。每一枚梅币代表着学生的劳动成果,在教学活动中,以积梅币的形式,去激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环保工作、班级大扫除工作、校园卫生工作等,培养学生爱劳动、积极劳动的习惯。并通过劳动,给学生发放梅币,学生可以用一定数量梅币兑换文具盒、铅笔、橡皮、书籍、作业本、书包、篮球、乒乓球拍等物品,并定期对突出贡献、积极活跃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为学生树立起榜样,让榜样激励与目标激励相结合,更好地带领学生去践行美德[4]。

(二)赏识教育与精神鼓励结合,开展多样德育激励

我国教育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千百年来的文化浓缩与智慧结晶。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就要强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联系,在德育工作中,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不同形式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从而体现出德育因材施教的特点,将教育激励的作用发挥至最大[5]。例如,班主任在对学生开展纪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时,可以遵循着“对优等生完善型赏识,鼓励学生完善自我;对中等生普及型赏识,支持学生迎难而上;对学困生增信型赏识,激励学生发掘潜能”的机制。对于班级中本身纪律意识、道德品质较高的学生群体,优先采用完善型的赏识教育模式,通过找学生谈话,指出学生的优点,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优秀的一面,将良好的思想品德、纪律意识发扬下去,从而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纪律品质,并在班级公开表扬他们、肯定他们,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更加有信心践行美德,遵守纪律。而对于中等生,则优先采取普及型的赏识教育,鼓励他们向身边的道德模范、优秀学生学习,使他们践行社会道德、文化理念,树立起理想信念,在学习与生活中关心集体、帮助他人。对于学困生,则找他们进行谈话与交流,做学生的知己,帮助学生认识不足,为他们制定道德学习、思想学习的小目标,并设置一定的物质奖励内容,如作业本、铅笔、橡皮、文具盒、书包等,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施加物质奖励,使他们有信心、有动力去学习思想道德知识。

(三)情感激励与说理教育结合,关注思想情感变化

情感激励的作用就是通过外界手段,给予学生精神、情感上的感化,让学生朝着更好的目标发展,使学生去履行使命。而说理教育,则是在洞察学生内心世界的情况下,采用说教的形式,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小学生而言,班主任要坚持情感激励与说理激励融合的原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情感变化。例如,班主任可以借助班会活动,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场景搭设,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因子,引导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以创设“感恩父母,你我同行”的主题班会为例,班主任可以充分借助教室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感恩父母类的音频,如《时间都去哪了》《母亲》《父亲》《烛光里的妈妈》《天亮了》《天之大》等。通过音乐播放,创设一个情感场景。然后,班主任采取说理教育形式,在音乐的配合下,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沉浸在感恩课堂之中,实现“情感激励+说理激励”融合,更好地让学生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班主任邀请每一位学生上台演讲,分享自己生活中与父母的故事,在激励中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6]。

(四)行为激励与纪律文化结合,实现德育宽严并济

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不仅要做好激励工作,更要有严明的纪律管理。班主任可以将物质激励与纪律管理机制结合,通过创新形式实施德育。例如,班主任可以对教室环境进行重新设计与美化,组织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纪律条例,让班级纪律由学生制定、由学生遵守,然后将各个班级纪律条例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去制作门牌文化,在教室的大门上挂上门牌,设计形象标语,如“宁静致远,厚积薄发”“贵在坚持,唯在坚持,成在坚持”;在教室的墙壁上,悬挂各类标语,如“静能生慧”“净能生美”“敬能生德”“竞能生优”。让班级纪律融于班级文化宣传之中,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行为、思想、纪律、文化教育。同时,对于能够遵守班级文化、班级纪律的学生给予各种物质奖励。班主任可以引人竞争机制,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使各个小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进行纪律表现的比拼,教师对于优秀的小组,实施物质奖励[7]。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必须牢牢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既要充分借助外界手段,引进各种物质激励模式,在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时,施加一定的物质激励行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要大力开展精神激励活动,在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文明活动、爱国主义活动、文化活动时,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肯定与认可,懂得赏识学生,相信学生,从而鼓励他们做有意义的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对于班主任自身而言,更要给学生树立榜样,通过引领与影响,间接激励学生向自身学习,向身边道德模范学习,以各种激励措施促进小学生道德观念养成。

作者:孙轶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