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7:07:05

激励性范文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规制主体规制程序。

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探源。

日本学者植草益认为,所谓激励性规制,就是在保持原有规制结构的条件下,激励被规制企业提高内部效率,也就是给予受规制企业以竞争压力和提高生产或经营效率的正面诱因。①激励性规制给予受规制企业一定的价格制定权,让其利用信息优势和利润最大化动机,主动提高内部效率,降低成本,并获取由此带来的利润增额。

从规制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可以定义为激励被规制食品生产企业提高内部效率,给予受规制食品企业以竞争压力和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的正面诱因,以激励其降低成本,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为。至于食品生产企业有没有制造伪劣食品,并不在激励性规制的考虑范围内。其实质上属于传统的经济性规制,而非社会性规制,显然无法达到保障食品安全的目的。如就“三鹿”奶粉生产厂商而言,运用规制经济学工具分析,其生产效率不可谓不高,经济效益不可谓不好,应是一个成功的激励性规制案例,但其社会效益却相当糟糕。因而有必要对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予以新的解读。

行政法学以规制主体的权力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的核心价值———安全,强调规制主体的合法性、规制理念的先进性、规制程序的开放性,故能较好地弥补规制经济学只注重经济效率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缺陷,赋予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新的生命力。因此,行政法视野下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可以定义为:国家食品安全规制主体,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通过实施具体行政行为促进食品安全参与主体遵守法律规范,以维护食品安全的行为。对此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解读。

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主体的合法性。

规制经济学一般不研究规制主体的来源、组织机构、职权构成,而行政法学却非常注重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

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和相对人是一对基本范畴,据此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主体的合法性应包括两条主线:

一是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主体的合法性。在我国,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主体就是行政主体,其权力来源于组织法或者单行法的授权,由人大产生向人大负责。其性质是法律执行机关,而法律是公民意志的体现,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主体的实质就是公民的委托代言人,主体性质的合法性意味着其规制行为必须满足公民的要求,保障公民的权利。二是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对象的合法性。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对象包括规制主体自身、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对规制主体自身的激励新规制“更在于使政府中每一工作人员的内在潜能得到最高的发挥;不重在以督策与管束方法处理人事问题,而重在以科学的知识技术及‘人性’的观点,促进自动自发的服务精神”②。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事故的第一责任人,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归根结底都是由于食品生产经营者法治意识淡薄,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漠视他人生命健康权,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所致。传统的规制手段以事后惩戒为主,面对我国食品产业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众多,存在数十万家中小食品生产经营户的现状,难以起到良好的规制效果。故有必要运用激励性规制手段,促进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觉守法经营,生产销售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食品,进而通过食品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机制,将伪劣食品生产商逐出市场。由于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消费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很容易成为伪劣食品的受害者。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主要通过强制食品信息披露和普及食品科学知识,防止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的损害,促进消费者合理消费,远离假冒伪劣食品,最终使其自然消亡。

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理念的先进性。

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理念的先进性,必须依靠其背后的价值支撑。规制经济学的价值基础是效率,在食品安全规制中,即便实现了效率价值,也无法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保障无济于事。而行政法产生的基础是“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按照代议制理论,行政权力来源于公民的授权,其运行的价值基础是人权保障。在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中,食品的安全性就是基于人权保障这一价值而产生的先进理念。

安全作为一种价值观,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安全价值的重要性,英国功利主义法学派边沁认为,立法者要想保障社会幸福,就必须努力达到四个目标,即保证公民的生计、富裕、平等和安全。③边沁所说的安全包含着身体、名誉、财产、职业不受内乱外患的侵扰。博登海默对安全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追求安全的欲望促使人类去寻求公共保护,以抵制对一个人的生命、肢体、名誉和财产所作的非法侵犯。”④这里,博登海默把安全的内涵界定为使一个人的生命、肢体、名誉和财产免受非法侵犯。那么,安全价值的含义是什么呢?我国学者卓泽渊认为:“安全价值是指,能直接确认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自由等,保证人们的安全,满足人们的安全需要。”⑤“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人权,生命健康权的保障是安全价值的最核心的内涵”,⑥树立科学的食品安全激励规制理念就是把生命健康权的保障作为基本原则,贯穿于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的始终。显然,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通过具体行政行为的运行,促进规制主体、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承担义务,必能将体现于行政法中的食品安全理念变为现实。

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程序的开放性。

行政程序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作出行政行为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和期间的总和。规制经济学理论不研究程序问题,对于所提出的激励性规制的特许权投标制度、区域间比较竞争、价格上限规制和社会契约等制度,也并未探讨其实施程序。而行政法可称为程序法,尤其在英美法系国家,程序被称为“看得见的正义”,人们普遍坚信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行政法基本等同于行政程序法,如美国最为重要的行政法就是1946年颁布的《联邦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具有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合法行使、保障相对人的人格尊严、促进行政权合理行使、提高行政效率等功能。自从规制运动产生以来,规制程序体现了相对民主参与原则,就“监管权力运行的程序而言,也从单向式的监管程序发展为开放式的、互动的公众参与机制。”⑦在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中,无论是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还是消费者的激励,均是通过开放性程序实施,表现为以下几种公众参与程序。

首先是公众立法参与程序。《食品安全法》第十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是宪法中公民参政议政权的具体体现,只是原则性太强,操作性不足。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立法,是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法律、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也包括行政法规、部委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范围相当广泛。不管什么主体立法,在颁布以前都应当通过网上问卷、开立法听证会、发调查问卷等方式大量听取公众的意见。尤其是涉及到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问题,更应当满足大多数公众的要求。

激励性范文篇2

[关键词]德育活动;评价;反思;成长

德育教育是孩子人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老师、家长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都会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为塑造小学生“完全人格”,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中,教师的评价方式至关重要。当教师给一个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要注重语言、方式,甚至是情绪的表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或肯定、或赞扬、或激励,使他们在内心获得自信和成功,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内在需要、动机、兴趣,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德育活动并合作分享成功果实,内化学生人格。教师不能用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评判学生的道德品格,不论学生品学兼优还是学困,都应让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学习、进步、发展,促进其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与品质养成,提高道德水平。小学德育要从小处着手,注重文明礼仪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区教育局的指导思想下,上学年,我校德育处主抓学生“文明书桌”,并开展了系列活动。为了使常规的德育活动不缺趣味性,我们针对各个活动设计了不同的评价方式。

一、在自我评价中反思

培养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身的品德为评价对象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在自我评价中,肯定自己的优点、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知晓自己应该怎么做。如在案例活动“自己的书包自己洗”中,目的是让孩子摆脱娇生惯养的恶习。孩子们洗完书包可以跟父母反馈洗书包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又如我们平时在校门口值班时,看见大多数孩子放学背着书包出门,父母甚至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顺手接过书包替孩子分担所谓的“负担”。针对此现象,我们又拓展了“自己的书包自己背”活动。先由少先队大队部给全体少先队员和家长们发出倡议,接着活动开展一个阶段后,让孩子以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背书包的感受,让孩子自己明白这个书包到底是由谁来背才是正确的。这就是活动的自我评价,不管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我们都应该从自身出发,学会肯定自己、反思自己、鞭策自己。让孩子们在自我评价中形成自主意识,在自我评价中让自己成为更好更优秀的人。

二、在同伴评价中对比

同伴评价建立在自我评价基础上,评价者之间互为评价主体及客体进行的价值判断。可以进行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共评等。互相评价使学生对各自优缺点、各自在群体中的位置有一个全面了解,促进伙伴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同时活动中组长或班长的总结,班主任的引导也是班集体正确舆论形成的过程。现在的孩子班级内相互攀比的现象很严重,那么如何让这种比谁的物品更值钱,谁穿的衣服更漂亮,转化成谁的书桌最整洁,谁的课堂笔记写得最美观等这种品德、学习上的竞争。案例中,我们开展了“谁的书桌最整洁”的比赛,开展这个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作秀,而是希望通过比赛将这种良好习惯保持下去。我认为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制定好活动的评价机制,为了减轻老师的工作任务,老师可在每组中选出一名组长,制作好评比记载本,每日进行小组评,也可在小组内产生优胜者进行班级评选,为小组争光。

三、在老师评价中成长

激励性范文篇3

论文摘要:分权化的财政体制的形成和行政上的放权使地方政府逐渐拥有选择本地区发展式、发展路径、自主处理地方性公共事务等权利。和此同时,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模式重心偏向经济取向,经济发展、GDP增长和就业率成为衡量地方政府的激励标准,从而导致了地方政府演绎激烈的利益之争,并由此衍生出非理性竞争行为。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回归理性的行为在于运用制度激励和约束。

论文关键词:非理性竞争地方政府制度激励和约束

布莱克指出了美国的政府间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州和地方政府为企业人驻本辖区,相互之间进行的日益激烈的竞争有时产生了很多新问题。……积极的税收竞争通常削弱了州和地方的税收努力,也使得州和地方税收结构带有强烈的累退因素。卡姆伯兰德把地方政府间的这种现象称为“破坏性地方竞争”。在转型经济中,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也呈现明显的破坏性和无序状态,基于经济利益最大化和政绩显示的偏好,追求经济增长成为各级地方政府行为的基本目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可能导致本来应由市场机制引导的资源被变异配置,使得参和竞争的地方政府都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在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约束机制的条件下,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正走向非理性。影响

一、地方政府非理性竞争行为的表现和

地方政府的“非理性竞争”行为有三层意义,一层是特指在地方官员主导的地方政府行为的不公正、不合理,包括违反法律、违反经济规律、违反行政伦理,导致社会福利损失的行为;另一层是由于目标函数不同,地方政府间存在行为上的博弈,但这种博弈关系更像经济人那样基于经济利益从事经济和经营活动,从而更轻易造成“公用地的灾难”和“囚徒困境”;最后一层则是地方政府的逐利性导致地方经济的短期、不连贯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逐利行为的有限理性构成对整体经济发展的非理性行为。当前,地方政府非理性行为主要表现为:

第一,分散决策下的产业结构趋同。地区间经济矛盾的序曲是重复建设,重复建设的表现在于各城市之间生产布局重复,产业结构同化、特征同化、职能同化现象较为突出。这使得城市的产业相似系数越来越高,严重抑制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和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并且地区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下,丧失了地区分工利益,造成全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下降;造成地区之间资源分配的冲突矛盾,一方面各地区围绕争夺资源和市场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激化;另一方面造成资源和生产能力的浪费闲置。

第二,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管理者”,为保护自身利益通常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保护本地市场,使本地利益最大化。有些地方政府对市场横加干预,实行地区封锁和经济割据,使得行政壁垒林立,或采用不正当手段对外倾销,甚至保护、纵容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其危害在于加强了地方政府间相互分离的趋向;片面追求地方利益,影响了市场在全国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功能的发挥,严重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阻碍了地方产业结构转换,降低了当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竞争力,扭曲了正常的市场竞争;导致经济运行机制扭曲,市场信号失真,干扰宏观经济平衡,社会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

第三,地方政府间引资的“囚徒困境”。源于利益的需要,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遵循着“积极行动”的策略原则。所谓地方政府利用外资博弈,是指一个地方政府对其他地方政府引资行为和引资政策所作出的合乎逻辑的猜测和反应。这种引资博弈主要表现为各个地方政府为降低外商企业的商务成本,竞相采取各种优惠策略,对引进国外或境外资金展开激烈的竞争,如减免税收、优惠贷款、地价和服务等。以税收返还主要方式而言,即先行对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再以财政奖励或补贴的名义返还给企业。有的甚至通过低估、少估土地使用价格办法,向外商让利。优惠策略是一种囚徒困境博弈,将导致一个地区的社会福利的下降,各级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积极行动策略及其相互影响的结果是我国GDP高增长背后的高投资和高投资背后的低效益事实,从而使我国整体利益受损。

第四,地区间公共物品的“公用地的灾难”和公共事物的治理失灵。地方政府是作为地方的经济发展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在市场中忙于担当“准市场主体”的角色,过多地参和和干预了“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造成管理职能的越位和错位,使得一些跨地区的公共资源面临“共用地的灾难”。有的观点认为政府行为企业化,过多地介人经济建设领域,妨碍了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在治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企业负外部性行为方面演绎着“囚徒困境”;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新问题,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则是能放手则放手,甚至把一些公共服务交给了市场,造成公共事物的治理失灵。并且对微观市场的过度干预反而为“寻租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二、地方政府非理性竞争行为的成因

第一,制度变迁带来的负外部效应:新的制度产生将会带来怎样的政策产品和政策行为,不是这项制度本身所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制度执行者的理解和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制度布置和产生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制度供给的垄断性、政府机构及官员的偏好以及监督机制的缺陷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功能往往会对新制度规则作出符合其自身利益的理解,从而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产生逐利冲动,以机会主义的态度实施新规则。我国行政分权制的实行,也就是财政权的下放和分税制的实行,使得地方政府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获得了发展区域经济、谋取地区经济利益的权力和能力。在这样的制度变迁过程中,使得地方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有了实现的制度环境和保证,从而更加强了它们的逐利动机,做出辖区利益最优而不是社会总福利最优的行为选择。因此,许多获得决策权的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往往有极力寻找利益独立化和最大化的冲动,一些地区利益最大化但非理性化的发展目标得以空前扩张,对地方政府的非理性竞争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功能。它使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地寻求能加快地方经济增长、促进本地区经济规模总量扩张的有效方式,通过致力于采用“零和博弈”的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和盲目引资等短期行为来实现利益扩张,从而导致了整体利益的损失。

第二,行政委托关系中的官员激励扭曲: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我国各级政府官员的激励由基本激励和非基本激励两者构成。基本激励包括工薪、各种劳保和福利等,它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级别成正相关;非基本激励则是在基本激励基础上的延伸,包括物质奖励、加薪、授予荣誉和职务升迁等。假如把这两类激励纳人双因素理论来讲,基本激励就是保健因素,而非基本激励则是激励因素。然而在这种激励制度下,在政治过程中地方官员具有双重特征:一是“经济人”,即像任何经济主体一样关注经济利益;二是“政治人”,他们关注政治晋升和政治利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视政治利益远远高于经济利益。在中心和地方的行政委托关系中,上级政府完全控制了下级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人的政治升迁,而本级政府的主要行政领导人又把握了本级其他官员的政治升迁,其统一的考核指标在于经济发展、GDP的增长。因此,地方政府官员的提升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成正比,从而在政治晋升博弈中才能获胜,即所谓的“政绩合法性”。行政层级的上升不仅有着基本激励的提高,不仅增加了轻易度量的货币形态的收益,而且增加了难以度量的非货币形态的收益,层级越高,他所享受的政治控制权收益越大。很显然,作为经济人的政府官员,总是追求控制权收益的最大化。地方官员通过发展地方经济,推动GDP的增长,一方面可为自己赢得上层的肯定;另一方面通过为辖区内的人民提供广泛的社会福利。又可获得地方人民的支持和认可,在这样的激励结构下,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而引起相互抵制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引资博弈等非理性行为。

第三,地方政府间利益的非均衡:我国的中西部地区,非凡是其中的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一直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我国渐进式改革采取的是东部优先发展战略,最后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倾斜战略,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马太效应”。东部沿海很多地方政府不但获得了大量中西部地区无法相比的资源配置的基础制度和产权制度优势,也获得了各种非凡的权力,如决策权、行政审批权、立法权。同时国家投资也向东部地区倾斜,这种区域倾斜发展战略促使国外和落后地区的生产要素流入东部地区,使得中西部地方政府无法获得和东部地方政府平等的竞争前提条件,结果是地区差异迅速拉大,形成地区二元经济结构。其实,我国这种东部优先发展战略取向下的分权让利改革导致的东西部地方政府利益的非均衡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中西部地区的利益为代价换取东部地区或国家的整体经济社会利益的增加。西部地区所获得的权利上的失衡使得地方政府间市场化取向的博弈行为具有“零和”性质,在理性的成本一收益的考虑下,其必然的行为就是拒绝或尽量减少参和这种不公平的市场化竞争,而采取反市场化的行为。也就是说,在分权让利的改革中,中西部地方政府和东部地方政府存在着很大的相对利益差距,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会采取办法巩固本地已经获取的经济利益,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经济中保全自己,也会采用一些方法保护本地方利益。其结果就是人为地分割市场,阻碍经济资源的正常流动,导致地区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削弱地方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地区竞争力,减慢市场化进程。地区经济的非均衡性特征实际上意味着各种利益的差别,地区经济差距必然扩大地区之间的政治影响力,地方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否影响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和话瑁干义。

三、制度激励和约束下地方政府行为的理性回归

第一,运用制度管制促进地区间经济合作:由于各个地方的资源差异和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客观需求,各地区之间存在着通过互利合作而使得利益最大化的相互需求。为了促进地方间的经济合作,关键要解决各地区在合作中的利益双赢和利益的协调,从而避免因为利益之争而引起的非理性行为。在保证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共同政策和制度规范,实现组织体系内的超行政区的协调和管理。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人手来进行合作制度布置:一是激励合作原则,即为合作行为提供足够的激励,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制约惩罚原则,提倡对违反“共同规则”者和采取机会主义者予以惩罚,以使违规者望而生畏;三是设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监管区际贸易的跨行政区的协调监管机构。这样一种框架性制度结构必须建立在相关地区自愿合作的基础之上,并对各级地方政府的非理性行为构成有效约束,引导地方政府行为在一个合理的、法制化的框架内充分、积极地发挥功能。

激励性范文篇4

二、激励性规制理论的产生

传统的投资回报率规制(rateofreturnregulation,ROR)和完全成本分配规制(fullydistributioncostsregulation,FDC)都是以规制双方拥有共同信息为主要假设前提的。然而,在规制实践中,规制者和被规制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规制机构拥有的关于被规制企业的信息要远远少于被规制企业,规制双方的博弈只能是非对称信息博弈。因此,能够成功应用于私人交易的传统委托—理论很难直接应用于规制机制的设计。为解决规制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拉丰(Laffont)和泰勒尔(Tirole)等人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应用于规制理论分析,并对规制机构在拥有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激励机制设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Littlechild在1983年英国电信管制报告中提出价格上限规制;随后,Baron和Myerson等将委托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等引人规制经济学;拉丰(Laffont)和泰勒尔(Tirole)在《电信竞争》一书中讨论了电信业的政府规制与竞争定价方式,详尽分析了激励性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的应用,激励性规制理论得以系统性研究和发展。

三、激励性规制理论在电信业中的应用

传统上看,电信资费多采用成本加成的定价原则,即规制者根据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制定一个相应的回报率,使得运营商除了收回成本外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回报。这种定价机制尽管简单易行,却有明显的缺陷。运营商在这种定价规则下,没有任何降低成本的动力。因为无论成本高低与否,他都获得成比例的收益。高的成本将转嫁给电信用户,运营商不会承担任何损失;低的成本也只会使用户受益,运营商不会获得任何额外的收益。这样的最终结果是消费者利益的损失和整个社会福利的下降。

于是规制者开始酝酿更有激励性的定价措施和规制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上限规制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价格上限规制原则下,规制者综合考虑成本、技术、国民经济、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制定出一个电信资费的最高上限。每个电信运营商可以根据顾客需求、市场竞争、技术能力等在限价范围内自由灵活的制定价格。这一规制形式,促使运营商下大力气降低成本,因为节约的成本将转化为他自身的利润。同时他也可以根据各项业务的需求弹性来相应调整价格水平。对需求弹性小的业务适当调高价格,从而利于其回收成本;对需求弹性大的业务则适当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当然,每个运营商都会从事若干个业务单元,对每项业务都制定统一的最高限价显然不合理也不适宜。解决的办法是赋于每项业务一个相应的权重。假如某个运营商从事n项业务,各项业务的价格分别是P1,P2,……Pn,然后根据每项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分别赋予权重W1,W2,……Wn,使得(其中P-为最高限价)。这样,运营商既保证了最高限价的实施,又具有为各项业务分别定价的灵活性,更符合市场规律和实际情况。

四、激励性规制存在的问题

激励性规制的实施,赋予运营商足够的动力来降低成本,但是也并非完美无缺。因为规制者和运营商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对称的问题。尤其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规制者难以完全掌握运营商的真正成本信息。规制者在制定最高限价时难以获得准确的参考依据。这就给运营商带来了寻租空间。因为除了内生变量(如他们自身的努力等)外,有时还存在着与他们本身并非直接相关的外生变量也可以导致他们的成本降低,这样他们仍可以有高额的利润空间。于是他们有动机也有可能来虚报成本,蒙骗规制者制定相对高的最高限价从而牟取利润。这使得规制者的最高限价策略违背了初衷,反而充当起电信运营商的保护伞。更极端的情况是,规制者尽管了解运营商的实际成本,但由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如收取运营商的高额贿赂等)成为运营商的俘虏。他们利用手中的定价大权暗箱操作制定过高的资费上限,伙同运营商一起侵害最终消费者的利益。

这实质上是最高限价不能真正反映出运营商的实际成本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其实还是市场机制。针对“规制俘虏”现象,政府应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规制者通过举办听证会等形式将其规制的程序透明化、公开化、合法化。从而使得价格的制定能够更好的反应消费者的意愿,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当然,伴随着最高限价规制所带来的运营商的成本降低行为,电信服务可能会从质量上打折扣。以低质量为代价的低成本并不会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反而是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因此,规制者还应制定质量标准,限制提供某项服务的最低质量要求。

出于普遍服务的考虑,为了能激励运营商新建和维护其电信网络,向包括边远地区在内的广大电信用户提供电信服务,规制者还可以构造一个补贴因子(或奖励因子),对运营商在边远地区的电信服务进行补贴,使得运营商能够回收边远地区的电信运营成本。比如规制者制定一项激励政策,支持鼓励那些在边远地区铺设网络的运营商,接人或租赁这些网络的运营商要为铺设网络的运营商缴纳相应的费用。这些举措将促进边远不发达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民众的福利。

五、结论

激励性规制政策通过鼓励潜在进入者进入、实施竞争定价方式、规范服务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原有的政府“规制失灵”,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基本实现了电信运营商和电信用户的双赢,运营商通过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来吸引更多顾客。在运营商获得正常利润的同时也提高了产业效率和社会福利。而且在动态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价格上限规制并非一劳永逸,一般每隔三、四年就需要作重大的调整和修订。这是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必然。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电信运营商也不得不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他们千方百计的降低成本,从而可望获得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当一段规制期过后,规制者将根据新的成本信息来制定新的最高限价,这样将很可能会大大压缩运营商现有的利润空间。他们不得不再次为降低更多的成本而战。这种“棘轮效应”的存在使电信运营商明显感受到先前为降低成本所作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会降低其以后的利润或是使其后期的努力更为艰难。

参考文献:

激励性范文篇5

关键词:激励性规制价格上限电信产业

一、引言

传统理论认为,电信业由于具有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和成本劣加性等特征而属于自然垄断性产业。在大多数国家中,电信业都被一个或几个运营商所控制,这极少数的企业被政府赋予垄断供给权,同时为了保障社会整体福利,政府会对运营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和质量等进行规制。然而,传统的规制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电信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运营商自然垄断的地位,没有降低成本、改善服务的压力;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政府很难确切了解电信运营的真实成本,运营商可以通过虚报信息来使政府提高规制价格,并从中赚取高额垄断利润。这些现象的存在归结出一个结论:政府规制的结果与政府所希望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初衷背道而驰,政府规制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

二、激励性规制理论的产生

传统的投资回报率规制(rateofreturnregulation,ROR)和完全成本分配规制(fullydistributioncostsregulation,FDC)都是以规制双方拥有共同信息为主要假设前提的。然而,在规制实践中,规制者和被规制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规制机构拥有的关于被规制企业的信息要远远少于被规制企业,规制双方的博弈只能是非对称信息博弈。因此,能够成功应用于私人交易的传统委托—理论很难直接应用于规制机制的设计。为解决规制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拉丰(Laffont)和泰勒尔(Tirole)等人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应用于规制理论分析,并对规制机构在拥有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激励机制设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Littlechild在1983年英国电信管制报告中提出价格上限规制;随后,Baron和Myerson等将委托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等引人规制经济学;拉丰(Laffont)和泰勒尔(Tirole)在《电信竞争》一书中讨论了电信业的政府规制与竞争定价方式,详尽分析了激励性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的应用,激励性规制理论得以系统性研究和发展。

三、激励性规制理论在电信业中的应用

传统上看,电信资费多采用成本加成的定价原则,即规制者根据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制定一个相应的回报率,使得运营商除了收回成本外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回报。这种定价机制尽管简单易行,却有明显的缺陷。运营商在这种定价规则下,没有任何降低成本的动力。因为无论成本高低与否,他都获得成比例的收益。高的成本将转嫁给电信用户,运营商不会承担任何损失;低的成本也只会使用户受益,运营商不会获得任何额外的收益。这样的最终结果是消费者利益的损失和整个社会福利的下降。

于是规制者开始酝酿更有激励性的定价措施和规制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上限规制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价格上限规制原则下,规制者综合考虑成本、技术、国民经济、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制定出一个电信资费的最高上限。每个电信运营商可以根据顾客需求、市场竞争、技术能力等在限价范围内自由灵活的制定价格。这一规制形式,促使运营商下大力气降低成本,因为节约的成本将转化为他自身的利润。同时他也可以根据各项业务的需求弹性来相应调整价格水平。对需求弹性小的业务适当调高价格,从而利于其回收成本;对需求弹性大的业务则适当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当然,每个运营商都会从事若干个业务单元,对每项业务都制定统一的最高限价显然不合理也不适宜。解决的办法是赋于每项业务一个相应的权重。假如某个运营商从事n项业务,各项业务的价格分别是P1,P2,……Pn,然后根据每项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分别赋予权重W1,W2,……Wn,使得(其中P-为最高限价)。这样,运营商既保证了最高限价的实施,又具有为各项业务分别定价的灵活性,更符合市场规律和实际情况。

四、激励性规制存在的问题

激励性规制的实施,赋予运营商足够的动力来降低成本,但是也并非完美无缺。因为规制者和运营商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对称的问题。尤其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规制者难以完全掌握运营商的真正成本信息。规制者在制定最高限价时难以获得准确的参考依据。这就给运营商带来了寻租空间。因为除了内生变量(如他们自身的努力等)外,有时还存在着与他们本身并非直接相关的外生变量也可以导致他们的成本降低,这样他们仍可以有高额的利润空间。于是他们有动机也有可能来虚报成本,蒙骗规制者制定相对高的最高限价从而牟取利润。这使得规制者的最高限价策略违背了初衷,反而充当起电信运营商的保护伞。更极端的情况是,规制者尽管了解运营商的实际成本,但由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如收取运营商的高额贿赂等)成为运营商的俘虏。他们利用手中的定价大权暗箱操作制定过高的资费上限,伙同运营商一起侵害最终消费者的利益。

这实质上是最高限价不能真正反映出运营商的实际成本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其实还是市场机制。针对“规制俘虏”现象,政府应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规制者通过举办听证会等形式将其规制的程序透明化、公开化、合法化。从而使得价格的制定能够更好的反应消费者的意愿,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当然,伴随着最高限价规制所带来的运营商的成本降低行为,电信服务可能会从质量上打折扣。以低质量为代价的低成本并不会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反而是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因此,规制者还应制定质量标准,限制提供某项服务的最低质量要求。

出于普遍服务的考虑,为了能激励运营商新建和维护其电信网络,向包括边远地区在内的广大电信用户提供电信服务,规制者还可以构造一个补贴因子(或奖励因子),对运营商在边远地区的电信服务进行补贴,使得运营商能够回收边远地区的电信运营成本。比如规制者制定一项激励政策,支持鼓励那些在边远地区铺设网络的运营商,接人或租赁这些网络的运营商要为铺设网络的运营商缴纳相应的费用。这些举措将促进边远不发达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民众的福利。公务员之家

五、结论

激励性规制政策通过鼓励潜在进入者进入、实施竞争定价方式、规范服务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原有的政府“规制失灵”,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基本实现了电信运营商和电信用户的双赢,运营商通过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来吸引更多顾客。在运营商获得正常利润的同时也提高了产业效率和社会福利。而且在动态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价格上限规制并非一劳永逸,一般每隔三、四年就需要作重大的调整和修订。这是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必然。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电信运营商也不得不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他们千方百计的降低成本,从而可望获得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当一段规制期过后,规制者将根据新的成本信息来制定新的最高限价,这样将很可能会大大压缩运营商现有的利润空间。他们不得不再次为降低更多的成本而战。这种“棘轮效应”的存在使电信运营商明显感受到先前为降低成本所作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会降低其以后的利润或是使其后期的努力更为艰难。

激励性范文篇6

①启发式教学、奖励式授课。②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③赞许式评价。④反馈式聊天。⑤激励式谈话。⑥作文式反馈。⑦激励性评语。⑧击掌式相约。变“被动”为“主动”,便“要我学”为“我要学”,自觉主动的担负起建国保国创业的重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

一、启发性教学、奖励式授课: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5分钟,使这45分钟高质量高效率!

1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用铅笔写)

2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对同学们讲,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继而引出蒸发。其次,注重和实际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都易接受,也易理解,关键是要分析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要触动他们心中的那根向上的弦,使他们也能弹奏出美丽的明天。问与答是反馈知识最直接的检测措施。答对者,统计数,达到一定次数时,奖励他们一道题,或一个小小的礼物,或带他们搞一些小试验、小制作。目的是抓住他们爱动手的特点,使他们能得到有利的发展。如:班上一位同学勤奋好学,就指导他做针孔照相机、利用可乐瓶做有关大气压强及浮力实验、利用塑料袋做热气球、利用易拉罐加热后放置水中显示大气压强实验等等。这一做法带动了不少同学。最后,作业要精,按层次布置作业,但又不能伤了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基本题全批全改,重点题细批细改。学困生面批面改。讲评时,要有一个度,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秀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

二、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

提问的技巧对于激励性教育来说,也是功不可没。因为对于一个学困生,如果提问比较难或太容易,他们会觉得是在故意羞辱他。因此,提问的同时应掌握一个度。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首先问一个好学生,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问一个学困生,“凸透镜具有什么特点?”此时,笔者拿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聚光。”“好!你真棒!那么你再告诉老师,凹透镜呢?它的特点正和凸透镜相反,对吗?”“发散。”“这节课内容只要你好好听,你一定会。最后我要提问你几个问题。你先记好了。”讲完之后,再问他,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远景,你该怎么办?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总结自然留给了那些听明白的同学。这样先提问讲后再回答的措施,调动了他的信心与积极性,以及对物理的兴趣与爱好。

三、赞许式评价:

无论在哪些方面,尽量去挖掘学生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优点单”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使每个学生看到了老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我也能行。其中同学们对一位学习特别差、纪律特别差的学生的意见至今记忆犹新,“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代表你笨、没有创造力。记得吗?1千米=1000米,你不就回答对了吗。再有,在学习简单机械时,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你找的不是都比较准吗?你纪律不好,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换位思想呢?老师、同学相信你,你一定能克服。盼着你的捷报早日传来。”“虽然你纪律不好,但你在运动会上为咱班赢得了荣誉。全班感谢你。假如今后,你不再捣乱了,相信你会赢得更多的掌声。”“真的很希望你努一把力,别给咱班拉分”……记得当时的他非常感动,原来他在老师、同学们的心中,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行、无可救药的学生。有了自信,提高了学习的劲头。从那以后,发现认真交作业的有他,认真回答问题的有他,问问题的有他,他进步了。记得在学完杠杆的应用,他拿来筷子、钳子、剪刀、镊子、指甲刀、瓶起子,然后问:“这些是不是杠杆?是什么杠杆?”“你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真好。现在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找一下支点、动力、阻力,画力臂。”正是这简单的评价,赞许式的肯定使他的成绩突飞猛进。

四、反馈式聊天:

沟通向来是师生之间共同进步的催化剂。课上是导师,课下是朋友。这是师生共同的向往。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困难,(生活、学习、工作等)并且能尽到最大能力来帮助他;吸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并及时的改正,不断的完善自己,也能使学生的心与自己的心更加贴近。此时,教师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除者。问卷调查,可以以学习与生活为主体,也可以以自己的特长为主体,及时的发现闪光点,并给予欣赏式的评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次考试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退步,尤其凸透镜成像知识点错误率较高。原因是什么呢?他们派来几名代表谈看法、说意见,出谋划策。言谈之中,发现他们掌握不牢的原因主要是课上吸收率较低。那么首要责任还是在于笔者。怎么办?当然改正以往的教学模式,课上不再是一言谈、满堂灌,请学生站起来,回答凸透镜的特点,并请他做凸透镜,在教室中央站好,再请两个学生回答焦距的定义与特点,再请他们分别做凸透镜两侧的焦点,再请两个学生回答2倍焦距的特点,再请他们分别做凸透镜两侧的2倍焦点,最后,请若干个学生做物体(位置不同),若干个学生做像。要求回答出所在位置,像应该成在什么地方,再看一下像站的位置对不对。这一措施,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促进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激励式谈话:

犯了错误,不能一棒子打死,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和蔼、平易近人、蹲下来看学生是谈话的调和剂。了解他们犯错的原因,并帮助他们及时改正,并制定一些措施或制度,约束自己,使他们能健康的成长。如,笔者现在教的这个班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然而个性又都那么好强,就像一个个小刺猬,活现了当今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共同特点:娇生惯养、依赖性强、自尊心极强,来不得别人的半点批评。其中有一个学生特别明显,她叫李静。课下我将她叫到办公室,对她说:怎么了,刺被拔了,受伤了。要不要来点止痛药?知道吗?老师身上的刺早就没了,正在寻找,你有没有见到,帮个忙好不好?……见有了转机,又给她举《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感人片段来激励她,要以做人、学习为本,要珍惜现在的来之不易,要向剧中的方学桐那样,为国出一份力,争一份光。

六、作文式反馈:

作文与物理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是不是天方夜谭?否!在物理教学中,采用作文式反馈也是必要的。作文不但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将作文用于物理,那么将是物理学好的升华,也是物理是一门综合学科的最佳体现。在讲完初二物理第六章光的折射之后,我要求学生们将所学过的物理知识用作文的形式体现出来。其中,一位学生写到:“星期天的早晨,刚睁开睡意蒙蒙的双眸,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映入了眼帘,这是光的漫反射现象,看到了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回头发现墙上的影子,这又是光的直线传播;走到鱼缸前,欣赏美丽的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出门骑车去公园,走过的路是路程,看一下时间走过了多少,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此时恍然大悟,原来我的速度这么慢,光顾想物理了;走到了步行街,存好车,走过医院门口,怎么这么乱!噪音!怎么是噪音呢?那不是牛群与冯巩的相声吗?恩,它影响了病人的休息。要问我是怎么听出来的?告诉你,是音色。……”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

七、激励性评语:

评语本来是班主任的特权,那么任课教师不时地在反馈内容或形式上(作业、试卷、问卷等),给出适当的评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上面:有的同学开篇写到:“老师,作文我不会写,我只写了一下学好物理的方法及建议……”“太好了。”实质上,写方法的同时,作文也就成章。总结了方法,有了目标,前进的方向,不也是收获吗?还有的同学写了一篇与物理毫无关系的所谓作文:“老师,我心里有一个秘密,你能帮我吗?好多人都说我笨,我是不是真的笨的出了头,我是不是真的不行?我怎么办?我就是学不会……”我的失职,痛心之后,认真地写到:“信心是成功的一半。信心加上99%的努力、辛勤、汗水、科学的方法,一定会成功的。你不要气馁,别灰心,我会帮你的。你知道吗?你很勤奋,也很用功,你虽然不很聪明,但你手中有一把金钥匙呀!基本功很扎实。……”后来,他的成绩真的有了进步。以后,平时的作业更是注意及时地给予一些客观性评价。如:“聪明的你,为什么将作业写得这么乱,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好,对吗?”“好。有进步,再加把劲,加油!”在一位毕业学生的赠言中,这样写到“您的鼓励、信任、支持是我成功的基础。感谢之余,我们向您郑重起誓:今天,我们跨出校门,带着我们特有的如原子裂变般的激情,在人生征程上不停加速。但无论我们做出多大的成绩,具有多大能量,母校对我们始终保持一种永恒的向心力,让我们时刻热、力四射,光电永恒。”可见,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评语用到物理教学中会使物理更具特色。八、击掌式相约:

培养了兴趣,调动了积极性,活跃了气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此情况下,给他们讲一些伟人、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困难的历程,历经了磨难,最终克服困难,有所成绩。暂时走在别人后面的人,只要有恒心,鼓起劲,迈大步,终究会后来居上的。鼓励了他们,故事鞭策着他们,他们的心中有了方向,及时地举起手与他们短时或长时相约“作业见成效、月考见真招、期末见效果、十年之后有成绩……”“叭!”的一声,时间就此定格,相互信任、相互承诺……凝在了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中。

激励性范文篇7

①启发式教学、奖励式授课。②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③赞许式评价。④反馈式聊天。⑤激励式谈话。⑥作文式反馈。⑦激励性评语。⑧击掌式相约。变“被动”为“主动”,便“要我学”为“我要学”,自觉主动的担负起建国保国创业的重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

一、启发性教学、奖励式授课: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5分钟,使这45分钟高质量高效率!

1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用铅笔写)

2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对同学们讲,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继而引出蒸发。其次,注重和实际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都易接受,也易理解,关键是要分析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要触动他们心中的那根向上的弦,使他们也能弹奏出美丽的明天。问与答是反馈知识最直接的检测措施。答对者,统计数,达到一定次数时,奖励他们一道题,或一个小小的礼物,或带他们搞一些小试验、小制作。目的是抓住他们爱动手的特点,使他们能得到有利的发展。如:班上一位同学勤奋好学,就指导他做针孔照相机、利用可乐瓶做有关大气压强及浮力实验、利用塑料袋做热气球、利用易拉罐加热后放置水中显示大气压强实验等等。这一做法带动了不少同学。最后,作业要精,按层次布置作业,但又不能伤了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基本题全批全改,重点题细批细改。学困生面批面改。讲评时,要有一个度,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秀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

二、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

提问的技巧对于激励性教育来说,也是功不可没。因为对于一个学困生,如果提问比较难或太容易,他们会觉得是在故意羞辱他。因此,提问的同时应掌握一个度。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首先问一个好学生,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问一个学困生,“凸透镜具有什么特点?”此时,笔者拿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聚光。”“好!你真棒!那么你再告诉老师,凹透镜呢?它的特点正和凸透镜相反,对吗?”“发散。”“这节课内容只要你好好听,你一定会。最后我要提问你几个问题。你先记好了。”讲完之后,再问他,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远景,你该怎么办?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总结自然留给了那些听明白的同学。这样先提问讲后再回答的措施,调动了他的信心与积极性,以及对物理的兴趣与爱好。

三、赞许式评价:

无论在哪些方面,尽量去挖掘学生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优点单”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使每个学生看到了老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我也能行。其中同学们对一位学习特别差、纪律特别差的学生的意见至今记忆犹新,“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代表你笨、没有创造力。记得吗?1千米=1000米,你不就回答对了吗。再有,在学习简单机械时,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你找的不是都比较准吗?你纪律不好,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换位思想呢?老师、同学相信你,你一定能克服。盼着你的捷报早日传来。”“虽然你纪律不好,但你在运动会上为咱班赢得了荣誉。全班感谢你。假如今后,你不再捣乱了,相信你会赢得更多的掌声。”“真的很希望你努一把力,别给咱班拉分”……记得当时的他非常感动,原来他在老师、同学们的心中,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行、无可救药的学生。有了自信,提高了学习的劲头。从那以后,发现认真交作业的有他,认真回答问题的有他,问问题的有他,他进步了。记得在学完杠杆的应用,他拿来筷子、钳子、剪刀、镊子、指甲刀、瓶起子,然后问:“这些是不是杠杆?是什么杠杆?”“你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真好。现在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找一下支点、动力、阻力,画力臂。”正是这简单的评价,赞许式的肯定使他的成绩突飞猛进。

四、反馈式聊天:

沟通向来是师生之间共同进步的催化剂。课上是导师,课下是朋友。这是师生共同的向往。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困难,(生活、学习、工作等)并且能尽到最大能力来帮助他;吸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并及时的改正,不断的完善自己,也能使学生的心与自己的心更加贴近。此时,教师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除者。问卷调查,可以以学习与生活为主体,也可以以自己的特长为主体,及时的发现闪光点,并给予欣赏式的评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次考试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退步,尤其凸透镜成像知识点错误率较高。原因是什么呢?他们派来几名代表谈看法、说意见,出谋划策。言谈之中,发现他们掌握不牢的原因主要是课上吸收率较低。那么首要责任还是在于笔者。怎么办?当然改正以往的教学模式,课上不再是一言谈、满堂灌,请学生站起来,回答凸透镜的特点,并请他做凸透镜,在教室中央站好,再请两个学生回答焦距的定义与特点,再请他们分别做凸透镜两侧的焦点,再请两个学生回答2倍焦距的特点,再请他们分别做凸透镜两侧的2倍焦点,最后,请若干个学生做物体(位置不同),若干个学生做像。要求回答出所在位置,像应该成在什么地方,再看一下像站的位置对不对。这一措施,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促进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激励式谈话:

犯了错误,不能一棒子打死,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和蔼、平易近人、蹲下来看学生是谈话的调和剂。了解他们犯错的原因,并帮助他们及时改正,并制定一些措施或制度,约束自己,使他们能健康的成长。如,笔者现在教的这个班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然而个性又都那么好强,就像一个个小刺猬,活现了当今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共同特点:娇生惯养、依赖性强、自尊心极强,来不得别人的半点批评。其中有一个学生特别明显,她叫李静。课下我将她叫到办公室,对她说:怎么了,刺被拔了,受伤了。要不要来点止痛药?知道吗?老师身上的刺早就没了,正在寻找,你有没有见到,帮个忙好不好?……见有了转机,又给她举《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感人片段来激励她,要以做人、学习为本,要珍惜现在的来之不易,要向剧中的方学桐那样,为国出一份力,争一份光。

六、作文式反馈:

作文与物理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是不是天方夜谭?否!在物理教学中,采用作文式反馈也是必要的。作文不但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将作文用于物理,那么将是物理学好的升华,也是物理是一门综合学科的最佳体现。在讲完初二物理第六章光的折射之后,我要求学生们将所学过的物理知识用作文的形式体现出来。其中,一位学生写到:“星期天的早晨,刚睁开睡意蒙蒙的双眸,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映入了眼帘,这是光的漫反射现象,看到了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回头发现墙上的影子,这又是光的直线传播;走到鱼缸前,欣赏美丽的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出门骑车去公园,走过的路是路程,看一下时间走过了多少,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此时恍然大悟,原来我的速度这么慢,光顾想物理了;走到了步行街,存好车,走过医院门口,怎么这么乱!噪音!怎么是噪音呢?那不是牛群与冯巩的相声吗?恩,它影响了病人的休息。要问我是怎么听出来的?告诉你,是音色。……”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

七、激励性评语:

评语本来是班主任的特权,那么任课教师不时地在反馈内容或形式上(作业、试卷、问卷等),给出适当的评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上面:有的同学开篇写到:“老师,作文我不会写,我只写了一下学好物理的方法及建议……”“太好了。”实质上,写方法的同时,作文也就成章。总结了方法,有了目标,前进的方向,不也是收获吗?还有的同学写了一篇与物理毫无关系的所谓作文:“老师,我心里有一个秘密,你能帮我吗?好多人都说我笨,我是不是真的笨的出了头,我是不是真的不行?我怎么办?我就是学不会……”我的失职,痛心之后,认真地写到:“信心是成功的一半。信心加上99%的努力、辛勤、汗水、科学的方法,一定会成功的。你不要气馁,别灰心,我会帮你的。你知道吗?你很勤奋,也很用功,你虽然不很聪明,但你手中有一把金钥匙呀!基本功很扎实。……”后来,他的成绩真的有了进步。以后,平时的作业更是注意及时地给予一些客观性评价。如:“聪明的你,为什么将作业写得这么乱,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好,对吗?”“好。有进步,再加把劲,加油!”在一位毕业学生的赠言中,这样写到“您的鼓励、信任、支持是我成功的基础。感谢之余,我们向您郑重起誓:今天,我们跨出校门,带着我们特有的如原子裂变般的激情,在人生征程上不停加速。但无论我们做出多大的成绩,具有多大能量,母校对我们始终保持一种永恒的向心力,让我们时刻热、力四射,光电永恒。”可见,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评语用到物理教学中会使物理更具特色。

八、击掌式相约:

培养了兴趣,调动了积极性,活跃了气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此情况下,给他们讲一些伟人、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困难的历程,历经了磨难,最终克服困难,有所成绩。暂时走在别人后面的人,只要有恒心,鼓起劲,迈大步,终究会后来居上的。鼓励了他们,故事鞭策着他们,他们的心中有了方向,及时地举起手与他们短时或长时相约“作业见成效、月考见真招、期末见效果、十年之后有成绩……”“叭!”的一声,时间就此定格,相互信任、相互承诺……凝在了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中。

激励性范文篇8

[摘要]人才是当今企业的能动的技术资源。激励机制和其他社会机制一样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要想把握这种资源而且进行有效的利用,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机制成为一个学术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人才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经济时代是一个彰显个性、人才辈出的时代,资本追逐人才,人才选择资本,在改造现实的过程中,人的因素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证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和努力方向,同时也是企业制度的管理与创新,使企业高速成长并最终成为长寿公司的根本所在。目前经济行业市场化步伐日益加快,对于人力资源的获得和使用效率却比较低下,人才外流和浪费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企业缺乏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的需求或成就感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和满足,仅仅被作为企业赚取利润的工具。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构筑,更核心来讲,就是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一、激励机制的结构与理论分析

(一)激励机制的结构分析

Ø简单的讲激励是指通过满足职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即要设法使职工看到自己的需要与组织目标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处于一种驱动状态,他们在这种状态的驱动下所付出的努力不仅满足其个人的需要,同时也通过达成一定的工作绩效而实现组织目标。

Ø动机和需要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即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得到回报的在心理或生理上的需求。这是激励需要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

Ø目标是指行动所要得到的预期结果,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目标同需要一起调节人的行为,把行为引向一定的方向。可以说目标是行为的一种诱因,具有诱发、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Ø绩效指人们的工作成果并加之于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绩效的高低不在于工作量的大小,而在于工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从以上四个概念入手就可以给我们所要构建的人才激励机制下这样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人才激励机制就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职工采用一定的激励方式和手段,使组织目标与职工的需求动机相联系,并结合职工的工作绩效,增加职工的满意度和成就感,进而促成组织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有机的管理体系。

(二)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

二十世纪以来,管理学界对于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管理”,再到现代管理学界所倡导的“文化管理”,历经百余年,其理论精华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加以吸收和借鉴的宝贵财富。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人才激励机制从那里可以追本溯源,找到可以实证的依据。

行为科学理论认为,推动人的行为发生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即行为者的需要,行为动机和既定的任务和目标。所谓动力,是指一系列促使我们做某事的力量。动力是内在的,是存在于我们内心世界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动力的外部因素成为外在激励。同时认为,人的行为是有方向性的,激励理论研究的就是通过激励来实现行为的强化、弱化以及对行为方向的引导,从而使之不断的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相协调,推动组织工作的开展。

二、激励机制体系的阔面探讨

激励机制坚持公平原则、人本原则、按劳分配原则;同时人才激励机制不能脱离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而独立存在,它的效果来源于一整套体系的良性循环。激励机制体系包括以下几点:

1、薪酬制度

薪酬是公司职工为公司劳动而得到的回报,是公司劳动得以肯定的表现形式之一。薪酬的发放是公司最基本的激励形式。当前公司所发放的薪酬主要分为工资、奖金和津贴3类。单从工资制度来说,我比较赞同绩效工资制。因为绩效工资制度它真正体现了绩效在激励机制中的作用,是最符合激励的原理的。绩效工资制引导个人的努力与公司目标相挂钩,突出团队精神和企业形象,同时使业绩优者得到更多的激励,这无疑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再者,从薪酬制度的内部结构来看,对于工资、奖金和津贴的比例分配也应因时、因事而异,要充分考虑的行业的差别,而不能一概而论。在激励机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一整套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的薪酬制度,而且这一薪酬制度一定是建立在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基础之上的。

2、奖惩制度

奖励和惩罚都是激励的重要形式,二者辩证统一的存在于人才激励机制之中。相对而言我们更容易忽略惩罚对于职工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奖惩严明应该是在实施激励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科学的奖惩制度的建立就必须使奖励和惩罚构筑于相对公平的标准之上,即要有质的界定,又要有量的评价。

3、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职工作为社会劳动者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社会主要的保障对象,也是社会保险的主体,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是企业职工的基本权利。这种保障的存在将消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而使其死心踏地的为完成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存及安全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两个层次的需要,如果这中低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他将很难产生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这将大大减少其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对于企业的发展更为不利。所以企业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需的。

4、激励方式体系

激励方式的种类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层出不穷。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一种或几种激励方式是无法长远的达到激励的目的的,多种激励方式的综合运用和推陈出新才是我们进行激励的正确思维方式。所以,我们不能把激励方式孤立起来,更不能认定哪种激励方式是绝对有效的,而应该把激励方式看作一个有机体系,充分的挖掘各种激励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综合运用,从而实现激励的最大效果。

三、人才激励机制的探讨

1、人才激励机制要因事、因时而异的改革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其自身所固有的一些体制必然会受到新情况、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如此,对于这些不适应新情况的体制的改革就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企业所建立的人才激励机制也应在改革中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正如前面所谈到的那样,激励机制的建立并不等于它能够在激励效用上起到预期的效果,更不能说是完全的适应本企业或者整个组织的需要,而只能说它为我们有效的实施激励手段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操作平台,具体的实施效果只能在实践中来检验。

2、忧患意识的激励机制

我们知道现代企业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其中包含两种最基本的竞争:一是企业间的竞争;二是人的竞争。企业和人要在这两种竞争的夹缝中求得生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敢于面对竞争,能够对于竞争所引发的危机感做最充分的准备,简而言之,就是要树立忧患意识。我们的发展道路不是风平浪静,而是危机四伏,但是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潜伏危机还在于企业内部,即企业决策者和全体职工对危机的真切存在,是否具备足够清醒的认识。

3、提高企业中文化管理含量,实现传统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转变。

企业文化作为一股管理新潮,美国管理学界和企业界通过对日美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比较和思考,逐渐认识到:把雇员当作纯粹的生产要素,当作会讲话的机器,当作“经济人”看待,会损害雇员的感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组织的人情味,做到比日本企业“更符合人性”。从这一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管理在未来企业管理中将起到更加重要甚至是主导作用。考虑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美日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文化管理也刚刚起步,我们加强企业文化管理的同时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这样更有利于人才激励机制的完善。

四、结语

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立的人才激励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行为科学经典理论为基础的,集目标考核评价体系、薪酬制度、奖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及激励方式体系于一体的有机系统,人才激励机制和其他社会机制一样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因事、因时而异的改革是我们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系统的良性循环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等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芮明杰主编,《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刘云柏著,《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4、陈佳贵著,《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5、杨忠,国际兼并浪潮与企业核心能力构造《经济管理》2001(第4版)。

6、朱柏铭:《公共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激励性范文篇9

关键词:激励性评价;幼儿教学;应用

1激励性评价在幼儿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在教学中很少使用激励性评价:在现阶段的幼儿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形成性与终结性的评价,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是对幼儿的学习及行为的评价。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认识到激励性评价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身心健康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其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忽视激励性评价的情况。

1.2激励性评价缺乏针对性: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他们在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他们。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进行激励性评价的时候要按照每一幼儿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而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不分目的、盲目的对幼儿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这样形式化的评价不仅不能使幼儿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到底好在哪里,也不能发挥出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1.3过度使用表扬:在激励性评价中,表扬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评价方式。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幼儿教师错误的认为激励性评价就是要对幼儿进行表扬和肯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管幼儿的任务完成的是否完整;不管幼儿回答问题是否规范,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幼儿教师都会给予幼儿夸奖。这样激励性评价就失去了其自身具有的尺度,就会导致幼儿在受到表扬后满足于现状。

1.4评价语言不明确:激励性评价的评价语言不仅仅指口头语言,还可以是书面语言,由于这两种评价方式产生的效果最为直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使用频率较高。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虽然有许多幼儿教师认识到了激励性评级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语言使用不明确的现象。如,对于表现较好的幼儿,教师经常会用“做得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言表扬幼儿的行为,这种表扬方式较为笼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学习兴趣具有促进作用,但是长期如此,就会使幼儿认识不到自己突出的一面,使幼儿产生枯燥感,最终对教师的表扬形成麻木的心理。

1.5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激励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性评价方式。但是,从现有的评价方式来看,教师们对激励性评价的认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管面对表现好的幼儿还是表现不好的幼儿,都对其进行激励,使表现好的幼儿表现的更好,使表现不好的幼儿向表现好的幼儿学习。夸奖的语言虽然能够在幼儿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安慰,但是这种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使得评价方式缺乏针对性。

2在幼儿教学中有效实施激励性评价的措施

2.1使激励性评价更具针对性,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优点: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差异性,对不同幼儿进行不同的评价,使评价更具针对性,教师在对幼儿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时,要因人而异,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用具有鼓励性的语言或者动作来引导幼儿的一些正确行为,并明确的告诉幼儿自己哪方面做得比较好,哪方面还需要努力,而不是用统一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幼儿,对其进行泛泛的评价。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类似于“做得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这样的表扬用语,而是就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以及平时生活中的表现,就事论事的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应该注意的是,在对幼儿进行评价的时候,要针对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一具体的行为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不仅要有深度,还应该具体化,将好的地方具体的说出来,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2.2注重对幼儿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激励性评价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评价,而更应该注重对幼儿学习过程的评价。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探索。而当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教师不应该立马进行干预和制止,而是应该仔细思考幼儿出现错误的原因,并改变自己的对话方式,引导幼儿主动的发现失误并予以纠正。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自我反思能力,还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要在情感上对幼儿的行为作出积极地响应,如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或通过在教学中丰富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等,如对表现好的幼儿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拍一拍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的肩膀,提醒其上课要认真听讲等。

2.3合理使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评价契机,对幼儿进行评价。如对第一个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幼儿,教师应该当着所有幼儿的面来夸奖他;当幼儿不知道怎样做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先肯定幼儿勤于思考的精神,再鼓励其与其他幼儿进行合作,一起来完成任务。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激励性的评价并不全是表扬,有时候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合理使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

3总结

面对激励性评价在幼儿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幼儿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使激励性评价更具有针对性,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注重对幼儿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合理使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作者:陶维维 单位: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幼儿园

参考文献:

激励性范文篇10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的状态中。心里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心里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作为心里倾向具有达到目标的功能,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实施激励性教育势在必行。

一、善于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新课之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预习。同时,对预习中遇到的疑点要做好标记,这是上课时听讲的重点。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释放学生作为学习主题的积极性。教师自己则要导好向,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要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

二、把握提问技巧,循序渐进

提问的技巧对于激励性教育来说,也是功不可没,因为对于一个学困生,如果提问比较难或太易,他们会感到老师是在捉弄他,从而引起他们的反感,更不愿学习物理;同时,也会使他们始终陷于失败的阴影中,久而久之,就会丧失自信。因此,提问时要掌握好“度”。

三、多些鼓励,少些批评

在教学和生活中,尽量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过点,并给予赞许式的肯定,使每个学生看到老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如在学完杠杆的应用后,一位学习不好的同学拿出来身边的筷子、钳子、指甲刀问身边的同学:“这是不是杠杆啊?是什么杠杆?”我听见后对他说:你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很好。现在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找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并画出力臂。正是许多这简单的鼓励,赞许式的肯定使他的物理成绩迅速提高。

四、加强反馈,谈话激励

沟通使师生之间共同进步的催化剂,通过沟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或其他方面的困难,并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同时,老师也能从中吸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并及时改进,不断完善自我。一次考试后,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凸透镜成像这一知识点错误率较高,于是找来几名学生代表谈原因,通过交谈,我发现他们掌握不牢的原因是我讲的太多,我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并作了改进,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自己通过动手发现规律,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