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音乐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8:51:01

基础音乐

基础音乐范文篇1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传承;本土

本土音乐(nativemusic)指的是某一地区的典型代表、能够反映出该地方特色的音乐形态。本土音乐文化是某个地区的群体在历史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伴随劳动过程的自发的、瞬时的创作出来、表现生产生活的音乐产品。本土音乐文化是聚集了本民族的哲学内涵、文化精髓、民族气质,能够体现出民族最深刻的哲学思辨、审美情趣。随着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本土音乐文化传承面临巨大的困难,很多戏种、民歌走向衰落。本土音乐文化是将某一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地理、宗教、民俗风俗以及生活方式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聚集了区域民众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学校是本土音乐的传承发展作为重要传承途径,因此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本土音乐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接触掌握本土音乐。本土音乐和文化背景有共生关系,随着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等交叉学科兴起,应该将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的角度来进行开发和考察,注重音乐产生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本土音乐文化。

一、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21世纪的音乐新课程改革中指出:“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该项要求的提出为当前的基础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结合所在区域的本土音乐文化特殊性,充分发挥地方音乐课程有效资源,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音乐资源。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源,每个民族音乐都具有它的存在价值和特殊性,因此这些音乐文化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传承发展。音乐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功能,教育者有责任义务将本土音乐文化渗透于音乐课堂之中,探索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学校音乐教育。(二)本土音乐有利于文化生态发展平衡。我国本土音乐文化有着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世界音乐文化之林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果我们长期忽略自身的音乐文化传统,就等于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抹灭自己的未来发展,这种表现也将会影响全球音乐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调。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受到大家的期盼和热烈关注,而不同的社会种群对于新媒体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的。从人类诞生“文明”那一刻,至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可以统一引领各国文化标准。如今人类文明已跨入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可想之快,知识碎片化、快餐化。每天接踵而至各路文化形态,在大量文化堆积中,要想从中获得平衡,自然要把握好自己本民族文化,重视本土文化传承。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必然要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本土音乐文化,把握好基础音乐教育这个平台。(三)全球化视野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诉求。当今世界发展逐步走向全球化进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文化、地方文化极易被同化,这是全球化进程发展中各个民族需要留意、警惕的地方。因为文化同质化带来的后果是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的没落,至此导致本土文化的泯灭,而文化多样性是保持本土文化本质的根本要求。设想若世界只单一存在一种文化,是多么单调可怕的事情。多元文化观认同每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凝聚了区域群体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是本民族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同样当今音乐教育应该体现出多元文化观点,音乐并不能只传授单一的音乐本体。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因为只有对其本土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发展,进而才能对本土音乐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能够丰富基础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认同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基础教育应该探索开发地方文化,从本土音乐本身蕴含的特殊性角度来看待音乐教育,充分讨论和挖掘本土音乐特色来引导学生感受多元音乐文化,了解本土音乐文化,有着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推动本土音乐教育的实施。

二、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方法策略

(一)建立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理念。世界各国教育学者都开始关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潮,它是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化形式回归的产物。当今各国都开始挖掘、保护本民族音乐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自己的文化生态平衡。多元化音乐教育概念,是注重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民族属性。在课程和教材中应该包含主流音乐文化也要体现非主流音乐的内容,将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教材内容,课堂营造多元音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从而彰显本民族音乐文化魅力,在全球一体化“和而不同”的文化之林中拥有平等交流的话语权。(二)建构本土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我国音乐教育的教育模式基本是沿袭欧洲教育模式,本土音乐课程体系还未真正进行的讨论和研究,本土音乐文化知识体系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我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但这些珍贵的资源至今未被音乐教育者重视挖掘和利用,所以要建构本土音乐课程体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是基础音乐教育者中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核心所在。首先要合理安排艺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本土音乐教学目标应该与学校培养目标保持统一。其次,在课时安排上要合理、严密。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统一编写的教科书都具有普遍性、基础性,较难体现地域特的特殊性以及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这样也势必较难满足当今社会、个人发展需求。因此,必须重视教材开发的本土性、系统性,根据国家、民族、地域特点来进行调整。(三)整理保护本土音乐资源。本土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非物质文化一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起濒临没落的文化遗产,并进行开发、保护、挖掘、收集整理工作。我国的本土音乐文化大都的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在该模式中进而发展民间音乐形式,然而随着历史潮流的推进、传承人的缺失等原因,较多民间音乐面临流失、断代困境当中。这些本土音乐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人民生产生活的艺术产物,具有较高的审美哲学思辨、认知价值,当务之急便是教育工作者对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工作。(四)加强本土音乐师资的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中具有高素质能力的本土音乐教育师资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对本土音乐课程设置、内容安排、资源整理和利用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本土音乐师资的培养,发挥本土音乐教师资源,整体提高教师音乐文化素养、加强对本体资源整合能力,根据地域的本土文化内涵,合理设置相应的具体培养方案。加强校内外师资专家学者合作,努力挖掘传统音乐教学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契合点。

三、结语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中,各国家、民族开始意识到本土音乐文化的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认同。我国的教育体制长期受到西方“一元论”的影响,本土音乐文化被“边缘化”,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学者开始不断摸索构建以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体制。因此,树立多元文化观为主导的音乐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力量、建构本土音乐文化课程,挖掘保护本土音乐教育资源,努力探寻本土音乐文化价值,充分挖掘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的价值,从而更好的传承本民族文化,建立在多元文化观念上,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立足世界文化之林。教育学者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这个途径,发挥文化传递功能,音乐教育才能更好的素质教育转型。

参考文献:

[1]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基础音乐范文篇2

一、基础音乐教育吸纳地方民族音乐是积极构建

“母语音乐文化”体系的重要选择20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音乐教育不管是从理论观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是以西方音乐的音乐理论体系切入,教育格局仍然突出西学为重的特点。尽管很多学者为建立民族音乐体系付出了艰苦的探索与努力,但仍然没有形成以中国音乐体系的格局,民族音乐仍然只是点缀而没有形成主流。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对民族音乐认识不足,尤其是在音乐教育中对发生在人赖以生存空间的地方民族音乐的漠然态度,对地方民族音乐从心灵深入缺乏美的认同,致使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仅仅流于形式。地方民族音乐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的曲调和节奏,更在于其所处的境域系统的自在表达,离开特定的境域,民族音乐也就不复存在。笔者曾对安徽省2010年“音乐国培计划”部分学员的音乐教学情况进行过抽样调查,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校的音乐教学没有将学校所在地的民族音乐吸纳到教学中来,他们坦言,基础音乐教育对待民族音乐的态度是“雷声大而雨点小”,对于地方民族音乐教育仍然停留于知识层面,突出的表现是,缺乏音乐艺术所应该给予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的听觉根本没有触及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现实创造性音响。另据调查,淮南地区的学生对淮河流域重要的艺术花鼓灯知之甚少,对推剧更是一无所知。长此以往,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音乐事件很漠然,这便是“母语音乐文化”严重缺失的典型表现。诚然,在当下音乐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草根文化中的经典一直处于被忽略的边缘,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经典确是人类的宝贵遗产,中国民族音乐的基因携带着深邃的母语文化代码。

地方民族音乐文化中透射出祖辈传承下来的、纯朴纯真的、带着祖先原始气息和韵味的生产生活方式,每一个民族或族群都会在他们的音乐中融入强烈的族群认同和审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音乐艺术又具有超越某一特定民族和族群的“人类价值”。应该承认,地方民族音乐有其自身特殊的成长经历和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作为文化物品之一的地方民族音乐之所以具有传统的含量,是因为它生长在相对原生态的氛围里,它之所以具有历史意义,是因为只有在一个具有清晰历史脉络的环境孕育中,其源流和特质才能够得到认定,歌舞艺术,不能被带走,也不能被购买,只能在当地欣赏,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符号艺术,此乃真正“好的艺术”,“有用的艺术”。布洛克认为,所有与音乐舞蹈有关的艺术,其主要特征都是语言性的。语言性交流不仅是基本的交流媒介,同时它也构成了音乐和舞蹈形式的基本要素,唱歌除了实际上使用的语言外,还带有与语言活动相关的发音、节奏等,而这些与语言活动相关的发音和节奏确实是“母语文化”的实在性物质基础。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吉象教授强调:“我们的美育,不光是要学生会唱歌、会跳舞,而且要让孩子们在艺术中寻找到精神家园。”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寻找精神家园?笔者之见,基础音乐教育的任务应该首先在“生活家园”中寻找“精神家园”。也就是说,构建“母语音乐文化”必须首先依托于人所赖以生存的地方民族音乐。“乡音难改,乡情缠绵”,民族音乐是音乐文化中的“母语”,我们应该真正让他们在艺术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基础音乐教育吸纳地方民族音乐是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

音乐课程具有怎样的价值?《音乐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表述,即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毋庸置疑,各个地区都生存着特色鲜明的音乐文化,发生在学生身边鲜活的音乐故事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基础音乐教育理所当然地应该将之列为直接的学习内容,以实际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为传承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做出贡献。需要明确的是,在音乐教学中吸纳地方民族音乐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们要真正以欣赏的眼光和仰视的态度来承认和肯定它的美,要用美的眼光来审视艺术家以独特的技艺,通过技术化到艺术化的过程制作出来的只属于这一族群和音乐产品特性的、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的音乐作品。

我们承认多样性与差异性,提倡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但是要调整眼光和趣味,不能光吃着汉堡、听着流行音乐、跳着街舞,而不觉得那些老腔老调与我们有关。而应当明激发学生发掘、保护、培养当地文化元素的热潮,果如此,必将为当地文化的繁荣乃至提升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本质的文化意蕴是对本民族先民历史的再现。属于自己历史的集体记忆不至于在现代化中失落。唤醒人们模糊的乃至忘却的“我从哪里来”的记忆,引领人们去回归大自然,返璞归真,守护好“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地”。

淮南地处淮河流域,花鼓灯艺术是淮河流域人民思想情感的代言、欢乐与忧伤的交响、生命与灵魂的歌唱、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花鼓灯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特定时空中节奏和音调的有机结合,这一特征为花鼓灯的即兴表演提供了规范,她用音乐和舞蹈诠释着生命的真谛,所有这一切,成就了花鼓灯艺术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价值。近年来,在“文化强市”战略指引下,将花鼓灯艺术作为重要的地方音乐舞蹈文化加以发展,淮南市教育局、文化局等联手大力实施基础音乐教育吸纳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工程。具体做法是:教育与文化部门先后组织音乐教师到以陈敬芝为代表的陈派花鼓灯发源地进行实地采风,邀请舞蹈专家到淮南进行民族民间音乐和舞蹈编创讲学,举办全国少儿舞蹈艺术高层论坛,选派一大批骨干音乐教师到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学习,举办以淮南音乐文化为主题的音乐课堂教学竞赛与教学研讨会,编写体现淮南音乐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切实将淮南本土音乐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落到实处。淮南市主办或承办的大型节庆活动如“中国豆腐文化节”、“安徽省花鼓灯艺术节”、“淮河文化风情艺术节”、“中国•淮南少儿艺术节”等已经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著名节庆品牌,在这些节庆活动中集中涌现出来的体现淮南地区特色文化的少儿舞蹈艺术更已成为继黄梅戏、花鼓灯之后的安徽省第三大文艺品牌。淮南少儿舞蹈,特别是体现地域特色的花鼓灯舞蹈在国内外屡获大奖。通过教学、表演、比赛等多种形式,极大地拓展了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空间,花鼓灯音乐、舞蹈、推剧音乐在现实的教育中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继承和发展。在教学中仍然需要注意的是,要突出音乐知识的境域性特征,突出当地民族音乐的音感,并加强对音感的训练,音色语音、强弱处理、旋法、句法、强调、衬词衬腔、演奏与演唱的形态与情态、打击乐的组成与演奏等。这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地方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基础音乐教育吸纳地方民族音乐是实现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的重要通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与自然和谐的宇宙观,主要表现为文化上的宽容和共享,费孝通所主张的多元文化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和文化相对论思想的结合,是人类美好愿望的表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意思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意思是,不同民族应该互相尊重,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即求同存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前提是“各美其美”并“美人之美”,换句话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重要通道。

基础音乐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农村,农村音乐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对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进行思考,探讨农村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并提供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这些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备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农村学校为了缩减财政支出,尽量聘请代课教师。教育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工资较低。而一部分音乐教师也因没有课,在年终考核时没有机会参加考核,这些导致一些音乐教师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有些老师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都转教语文或数学,导致音乐教师队伍严重流失。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村的一些学校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或多媒体音乐教室,也没有完备的音乐器材,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育观念陈旧、滞后

在较偏远地区一些农民的生活还有问题,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和多余的钱去学习知识、学习音乐。即便是想让孩子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音乐,他们觉得不能创造财富,所以他们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让孩子去学习。只有文化课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学生家长更看重学生文化课的成绩,没有认识到音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孩子美感、审美素质的培养。

由于学生家长的期望,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所以,学校一方面考虑升学率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家长的“重望”之托,它们以抓学生成绩为主。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学校就会为了升学率放弃,甚至牺牲一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的课程和活动,音乐课就是其中一个牺牲品。一些学校拿教学成绩作为老师的考核标准,一些老师用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这一连串的排名不由自主地会让学校、教师、学生都觉得走到哪里都是文化课最重要。音乐教育在一些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基本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为升学考试不考音乐,所以平时可能还有音乐课,而一到临近期末,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去。

作为中小学生,他们还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一些学校讲升学率,家长期望他们跳出农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不由自主地也会重视文化课。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也只是通过电视、录音机等这样一些媒介,认识到的也基本都是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其实,对于本民族的民歌、民族乐器等,他们应该多了解、应该了解的知识却从未耳闻,更谈不上喜欢与否。

因此,在农村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甚至是模糊的。

3.师资力量缺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支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来源基本上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一些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交通、通讯、文化等与城市相比较落后,所以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

现在,农村较少数学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大多数音乐教师都由语文、数学或其他科教师兼任,这些兼任老师绝大多数也都是半路出家,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音乐课教学形式单一、气氛不够活跃,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而那些专职的音乐教师,也会因为教学设备不完善而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到没有用武之地。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国家统编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

二、发展农村音乐教育的对策

1.转变农村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绝不可可有可无,等闲视之。”所以,必须要改变长期以来影响音乐教育向前发展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改革考试制度。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还不够好。要对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进行教育,使他们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树立让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培养的思想。还要鼓励学生家长参加一些社会艺术活动或民间艺术节,使家长切身体会到艺术的美和音乐的美,使他们明白音乐教育在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塑造孩子心灵的重要作用。

在改变社会、学校、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随之改变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评价机制问题。当各方都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时,便不会再以单一文化课成绩来衡量学生和评价学校,这样会激发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需要投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对农村音乐教育进行投入,逐步建立多种渠道,来筹措农村音乐教育经费机制,解决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教室,配置音乐教学器材,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样,一些音乐教师才会安心扎根农村,在农村音乐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证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3.优化农村音乐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且目前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首先应该稳定在职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音乐教师的定期培训,提高这些教师的综合音乐素质。发展有音乐爱好的其他课程教师,鼓励他们加入音乐教师的队伍里,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从而壮大农村基础音乐教师的队伍,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当然,单靠农村音乐教师的自我补充和自我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高等师范、中等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专业教师到农村去作讲学、作兼职,这样有助于他们了解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农村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然后再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便不至于使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同时要鼓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去建设农村,毕竟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少部分,城市学校所需的音乐教师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到农村去的观念,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负担和困惑。另外,相关部门对这样的毕业生在生活上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4.充分利用有利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在农村,要保存传统音乐文化就必须从农村入手。对于农村音乐教育来说更是便利,对传统音乐文化触手可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音乐资源。

民间传统音乐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适合农村的特点,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共鸣。例如,淳朴高亢的西北民歌、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豪迈热烈的北方吹打等,这些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更容易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学生的感染也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一些本地的民间艺术家到学校进行演出,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使他们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这样既丰富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要实现21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科教兴国,一定要狠抓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一方面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这是物质基础与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长要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改变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伟大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诸多现实困难,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邬志辉,任永泽.精神培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使命[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苏敏.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边缘化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8).

基础音乐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基础知识;师生互动

一、音乐基础知识环节师生互动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互动的切入点起到引导作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任课教师尤其要注意到如果想要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那么在教学的一开始阶段就要为学生设计一节课堂的良好的课堂切入点,俗话说就是互动的“引子”,有了互动的良好引子,那么接下来的互动过程及互动结果也一定会是令人满意的,所以这个切入点设计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着师生互动的效果及小学生们的学习进度。良好的互动切入切入点应该建立在以下几个基础上:第一,任课教师内心熟知学生知识的学习情况,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课堂切入方式。比如任课教师可以在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们设计互动的切入点,但一定要注意,这样的切入点的设计必须起到衔接前、后知识的作用,唯有这样的设计方案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第二,切入点的设计要综合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点以及同学们的学习难点。互动切入点的设计之所以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乃是为了保证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不太愿意与老师配合自己并不感性趣的课堂互动的,之所以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难点,是因为,难点往往是学生们不能理解或者不能全部理解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又往往是在考试中经常碰到或者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只有在结合小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学生能把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学到手,才能起到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第三,尽管课堂师生互动一点要考虑学生的意见以及结合学生的兴趣,但这一做法并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教师是最知道知识的内在规律的,也是最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一定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互动课堂的切入点设计得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这样的切入点才是具有实践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互动课堂的切入点。

(二)知识的基础性起统领作用

在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基础知识环节的师生互动,任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并且注意到,任何互动都需要而且必须围绕着音乐基础知识的框架来进行,任何互动的范围与互动的内容都不能逾越基础知识的范畴,实际上在实践中,很多音乐课堂上,在音乐基础知识互动的环节,由于因为很多老师的有意或者无意的教学过世,而把这个阶段的互动逐渐远离了教学任务中心,最终造成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没有牢固掌握,为未来的音乐学习留下了终生的遗憾。之所以,即便在互动环节一定要强调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乃是因为,在教学环节一定要注意不能脱离基本的教学大纲或者基本的基础知识的范畴,因为互动的内容一旦脱离这些内容,那么整个互动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成为无根之树,即便看似互动效果良好,那么根基也是不牢固的。既然是基础知识环节的互动,那么一定要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基础知识也是前后连贯的,任何互动环节的设计最好或者一定要遵循把该课堂的基础知识与之前的知识统一起来,然后把今后将要学到的知识也或多或少地加入到这个课堂基础知识中来。一方面因为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另一方面因为学生在学习以往知识的过程中又可以学到适当的新知识,达到双赢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三)互动的双方性起到中心作用

互动的双方性在这里指的是,在教授音乐基础知识的环节上,既然是强调或者依赖师生互动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那么这个教学追求就必须要强调互动的双方性。互动的双方性,简单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要搞群言堂。这就是说,在互动环节,授课老师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不管不顾学生的教学感受。很多时候,授课老师受传统教学方式或者教学方法的影响,往往不能把课堂教给学生而是仍然自己一个人统领整个课堂,确实造成了师生互动的失败。群言堂,指的就是在基础知识教授环节,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们充分表达或者发表自己对知识的看法和感受,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第二,以鼓励为主,尽量不批评或者少批评学生的发言内容。小学生大多数还都处于儿童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大都比较敏感、脆弱,同时自尊心比较强。但这个时期学生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如果学生受到老师的鼓励那么一定为竭尽所能把知识学习好。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的知识环节的过程中,任课老师一定要多加地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的环节充分得到自信,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劲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便学生把基础知识弄错了或者发言也错了,那么教师也一定要尽量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之处,而不能以太直接的方式指出学生的错误。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主动地“犯错”,让学生指出来,这些都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能够把学生的真正兴趣调动起来,这样整个课堂的真正互动效果也就彻底达到了。

二、音乐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角色

(一)音乐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学习

“教学相长”的教育学理念,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者领路人的作用,同时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毫无疑问,教师的工作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本学科最核心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对本学科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广阔的认知。但教师的这一传授知识的作用或者角色并不能否定教师也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积累教学经验和总结教学教训的,教师教学艺术的提高也是伴随着这一过程逐渐展开的。第二,这一理念要求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搞“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对知识是否掌握透彻、学生是否对所授知识感兴趣以及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精髓。这些理念都要求教师必须换位思考,把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与实际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总是处于难以割舍的关系,一个好的教学行为不一定导致好的教学效果,一个看起来不入流的教学行为却不一定导致坏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因为,在教学行为中是否贯彻了对学生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过程中,彻彻底底地学会在学生的身上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突破点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最根本的要求。在音乐教学中,“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音乐观以及世界观,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所学的音乐基础知识,并能够以客观正确的态度学习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之下,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和老师之间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同时,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之下,也能够让学生辩证地看待老师传授的音乐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证看待问题、辩证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过来说,也有助于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以更加认真的态度进行备课,多角度思考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这样确实起到了一种双赢的互动效果,确保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音乐教师要增强课堂互动的意识

在音乐教学中,往往或者很多情况下,师生的良好互动能够增强学习的效果,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互动中老师能够看到学生学习知识的不足之处,使自己的下一步教学计划更加有据可行,即可以直接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专门辅导,另一方面,老师可以据此改进自己的教学的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由此看来,小学音乐教学的互动是双方的,更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互动得好,老师与学生都有利,互动得不好,学生与老师都有所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必须讲求互动的效果性。我们认为,作为课堂的授课的引导者,教师更应该增强自己的课堂引导性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性,教师的互动意识增强了,那么教师就会主动寻求互动的方法,寻找互动的良机,教师也会在教学实践中总结课堂互动的规律,不断摸索适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互动模式。毫无疑问,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呈现、不断总结的,而这种呈现与这种总结总是在教师首先有这样的教学意识并且逐步增强这样的意识的情况下逐步产生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不断增强教学本领的途径。教师要增强课堂互动意识,这是逐渐培养自己课堂互动的模式的起始阶段,有了这样的起始阶段,教师就会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一种教学习惯,这种教学习惯一旦形成,那么,就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内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阶段,教师必须具有并且逐步树立这种教学意识,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教师逐步增强自己的教学经验都是有益的。

(三)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教育学理论知识

一个不可否认的教育事实是,现在的很多小学教师都很懒得或者根本就不学习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总是以为自己的学历及水平,足够胜任小学的教学任务,这种看法既是片面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教育学也如其他科学一样,永远自己的理论基础及理论价值。并不是小学教师就不用学习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了。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是教师据以教学的基础,是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在小学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要增强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效果,尤其要注意教师应该养成一个随时、随地注重学习理论知识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中,教师才能不使自己的教学互动出现方向性的偏差,保持效果的持续性。理论总是对时间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也总是能对实践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教育学理论也是如此,所以无论在音乐教学的哪个环节,教师都应该注意保持自己里理论学习的态度。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前沿性的教育学理论都是对实践的总结与精华,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度揭示,是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内在总结,更是对教师教学的不断凝练。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知识环节互动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教育学的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精神的把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准确的了解,才能是自己的教学更加富有成效。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更加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认同,促进小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有必要指出,教师在不断学习教育学理论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成一般的教学规律,建立在实践基础生上的理论总结是最实用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同时教师对教育学理论的研究,也有助于其他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逐渐在音乐教学中形成自己的课堂互动形式,增强学生的需要学习能力,尤其在小学生学习基础的音乐知识时,更加有益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

作者:袁田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童琳.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互动设计[J].艺术品鉴,2016(6).

基础音乐范文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部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基础音乐范文篇6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一大举措。《标准》的研制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在认真总结和充分吸收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力求超前与创新,在立足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力求面向世界,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领会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面对新出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新编的音乐教材,怎样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要尽快更新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新观念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加强学习。通过多次的培训学习,我还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最重要的,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2003年的沈阳学习,我认识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通过听专家的报告(看录像),使我明确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懂得了课程改革必须从课程功能、结构、内容、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树立了课程意识,初步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即对课程有了自己基本的看法,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明确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现、学生观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主动、探究、合作。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通过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和参加教材培训,使我充分认识到,《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识规律,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明确了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展示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立足于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科学教育观的突出体现。它的突出特点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把“过程与方法”设为课程目标之一。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通过进行教材培训,我了解了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了教材所体现的四个教学领域:即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二、树立新观念,上好音乐课

1.重视审美教育

有观念才有行动。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我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基本属性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因此,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第一个教学理念。但长期的音乐教学存在着“重技轻艺”的倾向,即重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许多音乐课理性有余,情感不足,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在乐理知识、识谱和被分解后的音乐中找不到乐趣,不能进入音乐,哪里还谈得上审美。所以音乐课程标准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第一个课程目标。

针对当前的音乐教学情况,我首先改变了观念,正确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性质。提出了三个主要目标在教学中去努力达到,即强化以审美为核心,加强基础能力培养,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强化以审美为核心包括:情感的培养过程,以创造为中心,音乐愉悦性特征等;加强基础能力培养包括:感知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包括: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学习世界优秀名作,了解时代气息音乐文化等。在音乐教育中强化情感、创造、愉悦的教学活动,那么审美教育必然能得到“强化”,其结果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2.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突破口,例如:在学习歌曲《唐老伯有个小农场》时,我注意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通过多媒体演示,声情并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一切都迎刃而解,真正体现了魏书生教学思想中的“愿学”.

3.改进教学方法

做为一名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给学生一个活跃的课堂.在教学中,我较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音乐故事情景创编时,每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特别高,我充分把握时机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编自演,调动他们全员参与,随时参与指导,并且,及时肯定他们的创作,这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研究新问题,感受新收获

一个学期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课堂教学改革的。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例如:在学习歌曲<<唐老伯有个小农场>>时,让他们利用好耳朵多听多学多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和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课上课下要求学生多积累多创造动听的声音,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对音乐特长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例如,成立二课活动小组,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促使以点带面。

3.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例如,律动音乐«向前走»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与学生一同活动,同时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总之,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实验对我已初见成效,但是我仍觉得传统的教学模式丢不下,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在创新面前畏难发愁,在教学实验上迈不出新步子,新教材老教法现象仍然存在。

今后的音乐课程实验改革工作,如何使观念到位仍是重要问题,教学实践中我还要勇于大胆地去探索、创新、实践,要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去追求,去不断完善、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探索出一条音乐教学改革的新路。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工作中的一些困惑,希望得到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同探讨:

1.怎样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2.两极分化怎么办?怎样实施差异教育?

3.怎样处理好开放与规范的关系?

基础音乐范文篇7

一、音乐知觉的概念界定

(一)音乐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不仅能反映个别属性,而且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按事物的相互关系或联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象。音乐知觉最重要的是对音乐整体感受能力,是从整体上感受、体验音乐的要素。这种音乐知觉能力与注意、记忆、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二者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因此,音乐知觉可以分为对音高、节奏、音量、音色及旋律、调式调性和曲式、复调、和声、情感、审美体验等方面的感知。正确的音乐知觉的形成对我们了解音乐,学习音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的前提和基础。

(二)音乐知觉组成要素

通过以上概述,我们可将音乐知觉的组成要素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对音乐本身组成要素的感知,即直接通过听觉就可以得到的音乐组成要素。这些要素包括音高、节奏、音色、旋律、调式调性、曲式、复调、和声等。二是对音乐的“引申要素”的感知。这些要素包括对音乐情感、审美体验和创作风格,创作意义等方面的感知。之所以称之为“引申要素”,是因为这些要素本来也是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组成要素不是我们可以通过听觉感知就可获得。而是我们需要利用或者结合其他的中介工具而获得的。例如通过老师的讲解,书籍资料的介绍,我们能了解到的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音乐作品中所包涵的作者的情感;我们根据自身不同的人生阅历倾听音乐而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二、注重音乐知觉的培养符合《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总的来说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能力等文化修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音乐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动态性、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学生本身具有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声乐、器乐教学,欣赏教学,音乐理论视唱练耳教学。声乐器乐的教学是一种音乐技能的学习过程,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的过程,音乐理论视唱练耳的学习是音乐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并有助于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审美的提高。《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必须狠抓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不是培养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如今的音乐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声乐、器乐这些传统的技能课程的学习有效地参与到音乐感知中来,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这种新的教育教学要求,就使得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了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受教的旁观者。因此新课标要求下的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在声乐器乐教学、欣赏教学、音乐理论视唱练耳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听赏、分析和描述音乐、评价音乐和音乐演出、理解音乐历史和文化的关系这些教学内容。这样的要求就体现了音乐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这样的要求并不是不要音乐技能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通过音乐技术的学习学生才能最直观地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继而掌握音乐。音乐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是让学生懂音乐,而音乐技术的教授是让学生会音乐。两者都是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对音乐知觉组成要素的感知是基础音乐教育进行的重要基础

通过以上两部分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一、音乐知觉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注重正确的音乐知觉的培养是由本身组成要素和“引申要素”两方面组成。二、新课改要求下的音乐教育由音乐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与音乐技术的教授两方面组成。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改要求下的音乐教育中对音乐技术的教授,是建立在对音乐本身组成要素的感知的基础上,新课改要求下的音乐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是建立在对音乐“引申要素”感知的基础上的。音乐是建立在听觉感知和情感感知两方面的基础上的艺术。所以音乐教育就要结合正确的音乐知觉的培养来进行:一方面音乐技术教育就是对音乐本身组成要素的讲解和教授。这方面的教育方式可以不一样,但是所教授的知识是具体的,是有标准答案的。如果把音乐教育比作一个人,那么这部分的教育就是人体的“肉体”。我们都知道健壮丰满的肌肉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充实正确的技术教育就是我们音乐教育成败与否的标志。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过硬的音乐素质,要把各种音乐技能技巧,音乐理论知识,准确无误地教授给学生。不能出错,不能“误人子弟”。然而单纯的只有“肉体”却没有血液的流淌,那就只是一堆肉,不能称之为人体。我们还要的就是让着肉体里注入新鲜的血液。因此我们就需要第二个方面,也就是对音乐“引申要素”的讲解和教授。由于这方面的教授是对情感,审美体验和创作风格,创作意义的教授。由于这些音乐要素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动态性、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说对些方面的感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知识体系结构等的不同,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会有千差万别不同的见解,继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审美体验。因此,这方面的教授是模糊的,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的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阅历特点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具体死知识的教授。

四、如何将音乐知觉的培养贯穿在音乐教育活动当中

(一)准备充足,巧妙引导

爱心、敬业、热情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要使学生认真上好一节音乐课,首先老师要敬业,不光要对自己所教的课本知识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兴趣特点。例如在小学初级阶段学生往往对较为简单明快,篇幅短小,而且在节奏和音色、音量上变化较大,活泼、生动的音乐有较长时间的兴趣。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让学生在课堂前5分钟之内,喜欢上你所教授的内容,每节课都要精心准备选取“自身要素”动人、感人的音乐,在节奏,音色等方面符合学生的审美观的音乐。现在学生的生活是充满流行音乐的世界,学生们盲目的对流行音乐的痴迷往往超过对课本音乐的喜欢。这就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教育现实。因此在我们日常的音乐教育中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进行教授,或者以优秀的流行音乐开头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开展课堂。例如我们在讲解作曲家莫扎特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由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主题改变而来的流行音乐《不想长大》,进而引入对莫扎特的介绍。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平时认真去深入生活,了解大众和学生喜欢的音乐,从生活中挖掘音乐教学的素材。另外,还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可以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音乐融会贯通。只有做到了这样充足的准备,巧妙引导我们的音乐课堂才能有声有色。

(二)耐心讲解,注重方法

当我们的一堂音乐课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将音乐的各项自身组成要素,或者说一部作品所要呈现给我们的全面的音乐感知,系统地、完整地、正确地教授给学生。音乐教育的这一步可以说是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如何运用恰当、正确、巧妙地方法来教授这些技能和知识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的事情。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音乐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的一些偏远的山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虽然没有正规的音乐教材,但他们就是通过言传身教,通过人如何感知音乐这方面入手,去培养人们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学习音乐。正是他们这种教育方式,便可以培养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如果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能汲取他们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我想一定可以使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当然,国外的一些已经形成体系的音乐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例如在学习视唱练耳的初期,我们可以运用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柯达伊手势来帮助学生识谱和唱谱,使学生把学习音乐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折磨。在学习节奏和旋律时,我们也可以运用奥尔夫教学法,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此外,在儿童音乐教育的初期,我们也可以用一些符合儿童心智特点、琅琅上口、简单好记的儿歌是学生掌握一些识谱和节奏知识。例如识谱歌“下加一线dol、dol、dol,下加一间re、re、re,第一线上有猫咪mi、mi、mi,第一间里有沙发fa、fa、fa,第二线上吹哨子sol、sol、sol,第二间里拉绳子la、la、la,第三线上吃西瓜si、si、si”。

(三)联系生活,感悟音乐

基础音乐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学;基础实践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使所有适龄的青少年受到必要的教育,这是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音乐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整套小学音乐教材都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与学生参加音乐的艺术实践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使学生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音乐素质。

音乐课的实践性、技术性很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这套教材所设唱歌、欣赏、音乐知识教学内容,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的要求。为减轻学生负担,教材中所设计的练习,是课堂内的练习,又是课外作业。

练习的设计,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注意使学生通过练习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学生在认识了四分音符以后,再学习八分音符时,教材中采用了直观,形象的图表,将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时值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八分音符的理解。再通过跟着教师唱含八分音符的练习,或请学生数一数所学歌曲中有几个八分音符,提高了学生识别八分音符的能力,再跟着老师拍手的练习体验八分音符的节奏感。有了这些有目的、难易适度的练习,久而久之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经练习后转化为能力。

2注意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觉意识,如跟着老师唱,这种形式是为用听唱法进行唱歌教学作准备的一、二册五线谱唱名注音是在符头内,三、四册唱名注音是在音符下面,跟着老师唱或听琴演唱中,设计有不同节拍,不同调的练习,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师生接唱,听琴接唱,听琴视唱(简谱)。在四册结束前设计了请你试着唱唱的练习,试图帮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练习的兴趣。再后,从认识音符,数所唱歌曲中某种音符数目的练习,到书写音符,临摹四小节歌谱等;从拍节拍到边拍手边唱歌;从读节奏谱到边唱旋律边拍节奏;从听辨音的强、弱,到听辨音的高低,从听节奏填空到听辨简单的音乐短句再到听音填空,形式丰富多彩。这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还着眼于今后音乐的学习上,如,为巩固学过的歌曲和欣赏过的歌曲、乐曲,还设计了听记歌曲、乐曲曲目的次序,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强化音乐记忆力,通过识别所学歌曲的曲调、不仅有助于学习识别歌曲中的反复短句,降低了学习唱歌的难度,还有助于理解表现歌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分析的习惯,逐步发展思维能力。

3注意为演唱歌曲、欣赏音乐作铺垫,整套教材各项教学内容纵向的联系,是指练习的内容设计应循序渐进,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而横向的联系是指练习的内容与学习本课主教材(指唱歌和欣赏)有机结合。同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保持适当的独立性和系统性。

基础音乐范文篇9

(一)音乐教育模式的变化。在音乐教育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目前基础音乐教育的模式也在顺应需求不断变化,因此,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本身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生硬的灌输知识到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变成为主动学习、敢于创新,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机会来展示才华。

(二)学生对学习音乐不够重视。学生不重视音乐,一方面是受音乐理论知识枯燥无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由于教师缺乏对于音乐学习思维的正确认识以及音乐教学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引起学生兴趣方面有所不足。

二、多媒体音乐课件在基础音乐教学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多媒体音乐课件,作为一种可以实现声音、画面有效融合的综合手段,不仅能完善课题知识,也能做好必要的知识延展,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

(二)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在多媒体音乐课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丰富的知识链接使得学生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在头脑风暴中,能够形成活跃的思维模式。

三、多媒体音乐课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音乐课件教学手段发挥音乐的魅力。在音乐魅力的教学上,多媒体音乐课件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将抽象化为形象,例如: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需要教授的课程的相关知识和周边形成完整的系统,可以将音乐融入到课件中,将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的音乐呈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表达。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音乐教学会将学习中的热情和感受都激荡在学习过程中,以达到情境教学的最佳境界。在多媒体的课件中,设计一些互动性的课堂活动,将音乐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现场互动以及学习反映结合起来,利用情境来实现有效的传播。

四、多媒体音乐课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课堂教学过度依赖多媒体音乐课件。随着多媒体音乐课件的推广和使用,造成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教学课件。这造成的不利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多媒体音乐课件因为能够实现音乐、文字、画面等多种形式的综合使用,能制造有氛围的课堂,但是,当一些教学内容不需要用多媒体音乐课件呈现时,就会显得单调无味,无法有利地调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第二,由于多媒体音乐课件能够完备地呈现所需要教学的内容,因此,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照搬课件的内容进行讲解,课堂没有丰富知识补充,也会造成课堂教学的乏味。

(二)多媒体音乐课件信息量过大,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因为能有效实现庞大的知识网络构建,老师在准备课件方面省去了课堂板书的许多程序,虽然能够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教学,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互动,学生面对数量众多的知识要点,理解和接受能力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如果盲目扩充多媒体音乐课件的内容,也会造成学生的负担。

五、多媒体音乐课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一)明确使用多媒体音乐课件教学的目的。多媒体音乐课件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但是教师也需要根据教学需要来选取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难点、疑点来选择。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无异于是本末倒置,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使用相同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整体教学优势的发挥,有针对性的使用才是正确合理的。

(二)教师的导向作用。在多媒体音乐课件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教师职能的转变,实现老师的导向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己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发挥多媒体音乐课件的作用,将需要丰富和拓展的知识放在课外进行教学,寓教于乐。

六、结语

基础音乐范文篇10

一、音乐基础知识概述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技巧、风格,历史等,这些元素对于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不同时期的艺术家通过演绎让这种艺术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生活,推动了艺术向前发展。现代社会对于音乐的追求也是非常热衷的,演奏家的演奏与富有感染力的创造做背景,通过优美的旋律传达到了每位听众的心中,一起共鸣,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在钢琴教学中,也是如此,纵观古今中外钢琴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对钢琴演奏的热爱源于生活的热爱,这种情怀促使他们对钢琴的基础知识烂熟于胸,经过自己无数次的训练,不断修正最终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并不是意味着钢琴演奏技巧不重要,相反演奏技巧是否掌握到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音乐基础知识是否具备则是体现的是学者的一种音乐素养,这种素养应该是与技巧训练相互配合的,缺一不可,这也是目前钢琴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地方,偏训练弱基础,这种教学方式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1]。

二、钢琴教学中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一)乐理基础知识是钢琴教学的基础

任何学科的基础知识都是入门阶段必须掌握的,作为钢琴教学更是如此,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学习的钢琴的出发点在美轮美奂的钢琴弹奏给予人的震撼,通俗的讲,就是钢琴曲非常动听使得爱好者想进一步学习。钢琴教学是一件系统性的事情,每位钢琴教师甚至钢琴家都是通过无数次的重复练习,才能达到今天成绩,对于初学者更是如此,如果想要在短期内迅速提升自己的弹奏能力,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进行钢琴的教学首先是需要给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乐理知识学习,这是最基本的,对坐姿的纠正和琴谱的识别应该是基础知识中最简单的部分,同时也是做容易被忽略的环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从琴谱到高音谱表,然后对中音与次中音进行熟悉,把这写基础乐理进行系统学习才能为今后的钢琴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对钢琴历史的学习,培养音乐情怀

作为“乐器之王”,钢琴在音乐家心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从古钢琴到现在钢琴,钢琴的演变其实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体现。在古代的欧洲,古钢琴在那时的欧洲大陆非常流行,以巴赫为代表的钢琴大师创造出了不少优秀作品,纤巧的音色是这类钢琴曲的主要特色,也带给音乐家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乐器的概念。现代钢琴逐渐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古钢琴,现代钢琴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带来明显的力度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当时社会大众的音乐需求不谋而合,也能够体现出那个年代的时代特色,深受大众欢迎。

(三)剖析与解读名家作品有助于完善知识体系

上文提到过,优秀的钢琴曲都会后人以各种形式模仿,并会结合不同的音乐类型进行再创造,形成一种新的视听感官。在钢琴的教学中,这种试听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试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的加深对钢琴基础知识的在运用,也从侧面印证了学习基础知识对于创造曲谱的重要性。另外,剖析名曲也是一种深入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钢琴学习的积极性很有帮助。剖析作品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理解钢琴曲透露出来的作者情感和意图。任何钢琴曲的创造对于作者而言都会带来一定的感情色彩,这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通用法则,在听之前,引导学生去翻阅有关作者那个年代的社会现状以及作者的经历,这样能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创造背景,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意图[2]。在多听的前提下,尝试去解读作者的运用的技巧、风格、和声等等。结合自己掌握的演奏技巧,充分对比,对技巧进行修正。

(四)掌握基本的钢琴保养知识,减少损坏

其实音乐基础知识中,对硬件的保养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而在目前的钢琴教学中,人们对于钢琴保养问题大多没有认真研究,而只是把自身当作使用者。其实钢琴的保养与弹奏出来的效果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平时我们再联系的时候,要注意对一些关键部件的检查,以免硬件带来的声音的失真。钢琴由于特殊的结构,在摆放的时候要注意选择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免对钢琴造成损坏,因为通风的条件会引起温度与湿度上的变化,从而导致琴键与内部部件的损害。其次,钢琴外壳大多以木质结构为主,所以在摆放时还需注意不要与热源过于靠近,引起木质结构的产生物理变化。另外,保持定期清洁钢琴的良好习惯,在清洁的时候用软毛刷扫除附着在钢琴上的灰尘,以免长期附着对音色的影响。

(五)曲式与和声知识对于弹奏技巧的提升很有帮助

经过一些入门尝试的学习,接下来进入到就是一些有关弹奏技巧方面的运用,其中曲式和和声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点。曲式,就是对作品表现手法的研究,任何钢琴作品都有自己的曲式,而对于曲式的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结构,提高对作品整体的把控力,同时也能加强对乐曲结构进行深层次的了解。而和声的联系会贯穿整个钢琴学习的始终,优美的旋律少不了和声的加入,对于加强对和声的学习和解构,能够丰富学生对钢琴文化的理解,并创造出更加悦耳动听的曲谱。

三、结束语

音乐基础知识是钢琴教学的基础环节,是每位学习者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而目前在钢琴教学当中,市场会忽略对基础知识的介绍,而只是对一些弹奏技巧的传授,这对于初学者而言,会对枯燥的学习过程产生厌烦学习,其实,音乐基础知识其实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及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大有帮助,所有在钢琴教学中需要加大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

作者:杨万春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