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8:21:19

基础问题

基础问题范文篇1

一、存在的问题

(一)未严格执行各项财务管理规定。有的单位不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开支经费,如原始凭证审核不严,存在不合法票据、白条及其他不符合财务制度的报销单据,缺少必要的原始附件,致使单位财务成了大出纳,失去了会计必要的监督制约作用。

(二)记账凭证的填制不符合规定。如填写的项目不完整、准确,“主管”、“复核”、“填制”等项无盖章、签字以及附件张数漏填、错填;特别是“复核”项,大部份没有认真仔细地填写,有的只是制单人代签,不是复核人亲自签字或盖章。

(三)未按要求填写摘要。有的摘要填写内容不完整,或者根本不填写摘要,只要摘要栏内写上“收”、“付”等字样,使人无法了解经济业务的真实内容,这种不按会计制度规定填写的摘要,失去了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摘其要点,反映准确”的意义和作用。

(四)错账更正方法不当。有的单位直接在错误数据上涂改、挖补;有的用蓝黑墨水等划线;有的红线更正处没有记账人员盖章等。

(五)未按要求填写账薄启用表。有的单位账薄启用表填写不全或干脆不填;有的更换会计人员,启用表上也不作任何记载。有的不按会计有关规定进行月结、累计与年终结账。

(六)会计人员变动,交接手续不健全。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更换时只清点一下现金,平衡一下余额,其他就由原会计人员全部推给新接任的会计人员。对往来项目不作查实,对历年会计档案不办理移交,整个交接过程没有上级财会人员和单位领导人监交。

(七)不相容职务未严格分离。有的单位会计与出纳职责分工不很明确,单位票据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印鉴没有分开管理,有的单位财务印鉴和空白支票、空白发票等放在一起。

二、对策

(一)建立健全单位会计制度,完善单位内部会计制约机制。各单位应制定出会计制度的实施细则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制定出各种奖惩制度,使会计工作有据可依,会计监督有章可循,形成一种执行制度的氛围,把会计反映、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提高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仅仅看成是粗与细、好与差的问题,而应当认识到如果会计基础工作搞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本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甚至可能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最终可能会给单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基础问题范文篇2

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理论依据

公路基础设施的商品特性

按照经济学中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区分标准来划分投资项目,可将项目划分为私人项目和公共项目。私人项目由私人部门投资生产,纯公共项目由政府投资,准公共项目则可由私人和政府共同投资。公共物品一词最早出现在萨谬尔森的论著中,定义为纯公共物品是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减少,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公路基础设施具有这些特征,但是同时,公路基础设施具有可以量化的使用价值和明确的直接收益者,具有特定的服务性和一定的商品属性,公路基础设施的提供与使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竞争性和排它性,能够产生不同的服务水平与质量,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具有鲜明的生产性。因此,公路基础设施介于竞争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之间,既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又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属于准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和市场公共投资与管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曾经界定了“政府提供”和“政府生产”两个概念。“政府提供”是指政府通过预算安排或政策安排等某种适当的方式将公共物品委托给民营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又称为“政府间接生产”。典型的“政府生产”是指政府直接通过财政支出拨款,给自己拥有的公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公共物品,又称为“政府直接生产”。私人物品可能由公营企业生产,公共物品也可能由民营企业生产,二者并不存在截然分开的界限。公路作为准公共物品,也可以分为政府直接生产和政府间接生产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正常、合理的,关键是要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择优选择。

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必要性

政府建设,经营公路基础设施的效率较低

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很大程度还属于一种政府行为,基本上还是由行政事业单位负责,这些机构垄断了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缺乏竞争压力和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动力,导致了不适当的扩大机构、增加人员、提高薪金、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何翔舟在《公共事物的高成本运作及其民营化改革》一文中给出的政府经营公共事物内部人偷懒的博弈与民营化内部人偷懒博弈的比较,政府经营与私人经营人员在编制方面的博弈的比较,更为深刻的说明了政府在经营公路基础设施中效率低下。

政府建设,经营公路基础设施存在失灵或失败

政府的软约束机制使政府在建设、经营基础设施过程中存在失灵和失败,如决策失误、政府扩张、寻租等。

——决策失误。公路建设决策是以集体作为决策主体,并通过有一定政治秩序的政治市场即用投票来购买公共物品来实现。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存在种种困难、障碍或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实施好的或合理的公路建设管理政策,难免决策失误,带来了巨大的浪费。

——政府扩张。公共选择理论家们特别指出,政府部门追求内部效应客观存在即谋求内部私利而非公共利益,这是政府失灵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实中越权审批设立公路建设基金、违规收取各类行政性收费、挪用公路建设资金用于行政经费开支、设立小金库等都证实了这一点。

——寻租。政府及其官员在寻租过程中未必都是被动的角色,充当主动角色的情况也大量存在,即“政治创租”。它扭曲了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政府失败,近年来,公路建设、经营领域的腐败大案就是明证。

公路基础设施资金缺口较大

经过年以来的加快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发展进程已经启动,但是我国干线公路仍然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而且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面貌还远远没有改变,“十五”到年正是公路交通发展突破“瓶颈”制约的关键时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仅不能减缓,而且还需要继续加强。但各地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仍然存在较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干线公路建设资本金来源不足,这在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建设上表现尤为突出,由于中央专项资金有限,目前西部通道有一半以上的建设项目还没有落实资本金,这些项目前期工作已经明显滞后二是县乡农村公路建设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张春贤部长在全国交通厅局长会议上提出了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年,公路总里程要达到万至万公里,全面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万公里。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要达到万至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万公里以卜。“十五”期间全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还有约亿的需求,资金缺口将达到亿元,约的资金缺口仍需要通过市场融资来解决。

同时,根据××年公路水路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交通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公路建设累计到位资金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车购税占,国内贷款占,自筹及其它资金占。这说明,在以往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家预算的公路建设资金十分有限,自筹和其他资金占到将近一半,从我国财政对基本建设的投入趋势来看,这种情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我国财政对基本建设的投入趋势如图所示。

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途径及措施

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途径及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建设承包,即将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转包给私营企业,二是管理承包,即所有权归国家,管理和经营责任委托给私营企业,三是特许经营,即在一定时期内,将资产的经营、管理和控制交给私营企业,四是全权转让,即将所有权彻底转让给私人部门,这种情况极少。具体模式见表所示。

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措施

加强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没有一套完备的规章和标准来指导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进程,年颁布的《公路法》年修订也没有详细、必要的规定。虽然交通部和国家计委也都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和通知,但这些规定和通知之间互相有冲突,因此需要对它们进行修改,并由国务院,制订一套统一和综合的程序。

——建立公路基础设施准入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民营企业进入公路基础设施的领域、条件、空间和深度,为民营企业进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领域指明方向。

——建立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监管、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民营企业建设、经营公路基础设施的行为,保证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健康发展和公共利益的充分实现。

——建立公路基础实施民营化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民营企业发出明确的号召,排除民营企业的顾虑,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领域。

——建立公路基础设施成本—效益衡量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公路基础设施实施民营化提供科学、合理的定量依据,充分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培育和发展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资本市场

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为公路基础设施筹集建设资金,是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本化、证券化程度很低,全国上市公司不到家,主业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只有的多家,公路基础设施领域的上市公司更少,但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上市企业筹集的资金数量远远大于政府在很多项目上的财政补贴、专项建设资金。因此,可以在公路基础设施领域,运用上市、债券等融资手段,培育和发展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资本市场,加快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进程。同时,还可以通过员工集资持股、管理层收购、个人委托贷款等方式,培育和发展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资本市场。

有选择的实施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

在正确看待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鼓励私营企业进入公路建设、运营领域的同时,还应该有选择地实施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这是由公路基础设施的公益性所决定的。公路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可分为盈利性、微利性和纯公益性。最后一类投资一般由政府财政承担;微利性项目以私人投资为主体辅以政府补贴;盈利性项目,只要给予的运营价格合理,在经营规范的条件下,可收回投资并获社会平均利润,这类项目本身就具有一定吸引力,除项目投资前期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外,政府可不作其它担保。

基础问题范文篇3

(一)财政资金渠道长期以来.财政性资金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按照财政性资金的投向和具体使用方式.财政资金渠道主要可以分为项目资本金、企业资本金和项目投资三个渠道。

1.项目资本金渠道。在投资者以货币方式认缴的项目资本金中,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内资金、国家批准的各种专项建设基金、“拨改贷”和经营性基本建设基金回收的本息、土地批租收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地方人民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收取的各种规费及其他预算外资金是其重要的资金来源。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尤其是纯公共物品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而言.项目资本金有四个来源.一是未来的税收返还.二是土地出让政府净收益.三是规费收费权投入.四是财政资金注入.其中主要来源渠道是政府财政性资金。

2.企业资本金渠道这种渠道主要是针对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财政支持渠道。通过财政资金注入平台企业资本金.使融资平台发挥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其注册资金很大部分是政府财政性资金.并且在后期发展壮大过程中也存在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支持.这是财政性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政府财政性资金注入这些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企业.形成企业资本金并发挥弓1导和示范作用.提高了平台企业的融资能力。为进一步聚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提供了保障。

3.项目融资渠道。对具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言.在满足项目资本金的要求之后.后续投资虽然可以利用其他融资方式弥补资金缺口.但对于某些纯公共物品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无法依靠其他融资手段吸引到足够的项目建设资金.也就是整个建设项目的投资主要靠财政性资金完成财政性资金用于项目投资的.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法规和程序进行各阶段的审批,一般包括项目建议书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初步设计审查、概算审核、施工图设计审查等方面地方财政部门应根据年度财政投资项目计划和预算按工程建设进度分期拨付建设资金.建设资金实行直接拨付制度。财政投资项目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地方财政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财务活动实施管理和监督.并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二)银行贷款渠道银行贷款渠道可以分为国外贷款和国内贷款。国外贷款包括世界银行贷款、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等等.这些贷款一般都是长期承诺性贷款.贷款条件比较优厚.来源比较稳定.但是贷款政策要求比较高总体来看.由于国内贷款的规模远大于国外贷款.因此本文仅研究国内银行贷款目前国内银行贷款渠道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成立融资平台公司.以平台公司作为项目借款人,而通过财政安排和项目收人等方式作为还款来源。

截至2009年末.全国各级政府融资平台机构达3800多家.其中70%以上为区县级平台公司.总资产8万亿元.贷款余额为7_38万亿元.占一般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0.4%.全年新增贷款3.05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一般贷款的比重为34.5%。从运营模式来看,政府融资平台多以土地为核心.主要依靠财政还款。土地收益成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重要担保来源.国土资源部数据.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十一五”期间我国土地出让收益总计超过7万亿元。土地出让收益成为地方融资平台的重要担保.保守估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有一半以上融资以土地收益为潜在担保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年度内的财政资金安排已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因此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特别是在分税制改革以后.大部分财政收入集中到中央政府.导致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单纯依靠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等义务所需要的资金因此,成立各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积极利用银行贷款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

(三)其他融资渠道除了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两种主要的融资渠道以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渠道还包括各类债务性融资、股票市场融资、公私合作经营融资、产业投资基金融资等等。总的来看.这些新型融资渠道更多的发挥补充作用.与财政渠道和银行渠道相比处于从属地位。

1.债务类融资渠道从国外经验来看.地方债是一种很常见的融资渠道.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对于地方债发行存在限制.只是在近两年开始通过财政的方式进行了地方债的尝试.2009年通过这种方式发行地方债规模为2000亿元债务类融资渠道的另一种方式是发行企业债.企业作为发债主体进行融资1998年以来.中央企业累计发行债券超过9000亿元.2004年以来.地方企业债发行累计超过5000亿元可以看出.无论是地方债还是企业债.在发行规模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

2.股票市场融资渠道进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公司可以通过上市的方式获得外源性融资对于经营有稳定收入来源项目的公司来说.发展成为上市公司不仅可以获得更广泛的融资渠道.而且有助于公司治理方式的完善。比较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国的道路建设类公司.截止到2009年2月.全国共有19家高速公路类的上市公司.分布在l7个省市.累计融资超过150亿元从数量来看.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类上市公司数量仍然较少.融资规模也不大。主要原因在于上市公司的要求较高.很多公司难以通过上市1]槛

3.公私合作经营融资渠道。公私合作经营融资渠道又称为“PPP模式”.简单地说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实现公共部1]和私人部门共同完成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等环节的过程PPP模式的核心单位是项目公司.一般是由民营部门在获得政府授权后.以特许经营公司的形式建立。围绕在项目公司周围、通过与项目公司发生联系参与PPP模式建设的其他组织主要包括:政府公共部门、民营部门、金融机构、建设部门、项目经营承包商近些年.我国部分省市虽然出台了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制度的相关规章.但部分规定在操作中缺乏实用性、适用性同时.我国缺乏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监管体系因此.公私合作经营融资渠道目前在我国仅限于具体案例.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发挥作用的融资渠道。

4.产业投资基金融资渠道从产业投资基金对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特点来看.既有间接融资的特征.又有直接融资的特征产业投资基金吸取各种渠道的资金.形成一个资金池.通过资金池投资于各家企业.从融资企业与初始资金来源的渠道来看.具有间接融资的特征:另一方面.产业投资基金在进行投资以后.一般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融资方式具有直接融资的特征截止到2009年末.国家发改委已批准成立了10家全国性产业投资基金但总体来看.我国产业投资基金数量和规模较小.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能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结构的主要问题以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要渠道的融资结构.在一段时期内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财政预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城镇化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的提高.财政支出越来越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在银行信贷结构中.以政府融资平台为主要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主体.近些年其信贷规模逐年增加.对银行的信贷风险具有~定影响总体来看。现有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结构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财政难以通过债务工具满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随着财政预算制度的不断完善.财政资金规模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的问题逐渐显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地方财政难以通过债务工具.以未来财政收入满足即期财政支出。我国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资金来源渠道较窄。虽然国家出台了地方债政策.但地方债发行规模很小.而且是采取财政部的形式.难以满足各地财政支出缺口而采用成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以投资公司的名义发放债券或贷款,面临融资成本高、隐性利用政府信用对金融机构经营造成风险等问题。

(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增加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出现.是对单纯依靠财政资金的一种补充.即通过贷款方式将即期支出在未来分期偿还但是平台公司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还是未来年度各级财政资金和土地收入.而这两项收入都与宏观环境密切相关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府投资支出的增长程度存在不确定性。投资支出的增长是否能与贷款增长相适应.将极大地决定贷款的潜在风险目前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比的不断增加.存在对商业银行造成系统性风险的隐患。

(三)基础设施的公益性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存在矛盾理论上.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应当完全由财政支出负担,因为其不存在可以用于支付的未来现金流。但是实践中.很多政府融资平台同时具有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其贷款使用的具体目的难以完全区分从商业银行经营的角度来看.只有能够产生稳定预期现金流的项目.才真正符合商业性贷款的标准环渤海经济暗望2011年第3期财金投资如果将贷款用于公益性项目。则这种资金使用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目标存在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财政配套资金不足,同时缺乏其他融资渠道.使得贷款方式也被应用于公益性项目建设。

(四)其他融资渠道受到各种限制.发展缓慢除了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以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其他融资渠道都存在不同的限制,使其发展比较缓慢。比如.债务性融资渠道受国家对地方政府融资的规定限制:股票市场融资渠道受到上市公司门槛的限制:公私合作经营融资渠道受到私人部门盈利方式单一和产品定价规则不完善的限制:产业投资基金融资渠道受到审批制度和退出规则不完善的限制。这些限制的存在制约了其他融资渠道的发展.使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以获得多渠道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的选择——基于经营性和项目周期的二维视角对于任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合理的融资渠道选择应考虑很多因素.其中核心的两个标准应当是项目类型和建设周期项目类型决定了项目的经营性程度.项目的建设周期则决定了资金使用的期限。通过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进行总体设计。

(一)基于项目经营性程度的融资渠道选择一般按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经营性程度.可以将项目类型分为非经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可经营性项目对于非经营性项目.本质来说属于纯公共产品.从其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考虑.应由政府提供.通过财政资金渠道进行融资.在具体融资方式中,可以通过财政预算支出或财政拨款方式进行:

对于准经营性项目.其具有一定的收益.但是全部成本的回收需要经过较长的时期.一些项目甚至不能完全通过收益弥补成本.对于这类项目,应考虑将财政资金与私人资金相结合,将所需建设成本进行分解.根据成本的用途采用不同的融资渠道。在具体融资方式中.可以采用各种方式的PPP模式:对于可经营性项目,应主要通过私人资金进行建设.并保证建设者可以获得经营权.在具体融资方式中.可以通过成立融资平台以间接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或者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图1按照项目可经营性的强弱对融资渠道进行选择。

(二)基于项目周期的融资渠道选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整个周期来看.可以区分为项目建设前期、项目建设初期、项目建设中期、项目建成期以及项目运行期。另外,根据项目建设时间的长短.又可以分为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在项目建设前期,通常需要成立项目公司.在资金需求方面需要对项目公司的资本金进行融资,这部分资金通常由财政支出:项目建设初期,公司的支出项目较多.涉及到固定资产的购人和流动资金等.在融资渠道上可以采取财政支出或者短期贷款;项目建设中期,公司的建设相对具有规划性.因此对各年资金的使用相对容易测算.可以通过发行债务工具满足资金需求.具有未来经营收入的项目可以采取中长期贷款方式进行融资:项目建成和运行阶段.对于经营性项目来说.为提高经营效率.可以采取私人经营的方式.在融资渠道选择上应多吸取私人部门资金.采用PPP模式或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见图2。

(三)基于项目的可经营性和建设周期的二维视角下融资渠道选择在分别基于项目可经营性和建设周期的独立分析基础上.可以将这两个因素的影响纳入一个融资渠道选择矩阵.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方式对于不同的项目、在同一项目的不同建设阶段的适用性图3设计了一个二维融资渠道选择矩阵。总体来说,财政资金适用于纯公共性产品.并主要应在项目建设初期发挥启动资金作用:如果地方政府债务工具可以继续扩大规模和应用范围.则既可以对公益性项目发挥作用.又可以成为较为稳定的中长周期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对于建设和经营周期都较长的项目.应寻求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包括中长期贷款和资本市场等长期融资方式.并应积极发挥私人部门的作用:在可经营性较强的项目投入运营后.应要求经营单位自负盈亏。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体系的政策建议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选择有其理论上的标准.但是也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未来应从完善融资渠道体系的高度.建立多渠道的基础设施融资方式.逐渐改变过多依赖财政资金和信贷支持的现状。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体制首先.必须明确财权与事权.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建立县级主体税种.实施中央、省、市县三级预算,合理划分政府间财权、事权、税种与责任。

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原则和目标.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并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赋予适当的财权.构建合理的地方税体系。其次,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地区差异.增强调控能力。调整转移支付机构.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减少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最后.应进一步地完善分配制度.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规范化的分配手段.将转移支付资金和项目纳入整个预算体制通盘考虑.从制度上构建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二)进一步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支持作用国家已经批准的产业投资基金共有10家。在各自重点支持的地域、领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产业投资基金的数量和资金规模有限.发挥作用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未来在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制度中.可以考虑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并逐渐扩大产业投资基金能够支持的领域:在基金的资金来源方面应逐步转向市场化,特别是吸引私人部门资金的参与;对于基金的使用应有明确的规划,使基金对具体产业的支持名副其实,应避免基金的过分逐利性:在基金使用过程中应及时对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保证基金发挥作用.特别是对项目的初始建设阶段发挥作用:在制度上应建立完整的基金募集、适用、交易和退出制度.特别是退出制度,为私人资本的引入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三)应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进行分类整合应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主要职能角度进行分类.实现平台公司的整合。一是对于原有的以经营性项目为主的平台.未来应使其不再承担公益性项目.并逐渐将这类平台公司视同一般企业对待.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考察其风险,并在贷款发放的分析和流程方面严格执行企业标准.这样有利于平台公司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基础问题范文篇4

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地质报告矛盾。

2.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底板混凝土垫层应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要求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26amp;nbspmm,在软弱土层中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3.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要求不应小于50mm.并应进行裂缝宽度的计算,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设计中许多设计人将地下室防水结构构件的计算弯距调幅、有的下端按铰接、有的未考虑荷载分项系数、多层时未按多跨连续计算等,也不进行裂缝计算,导致违反强条。

4.地下室外墙和底板连接构造不合理;外墙钢筋的搭接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根据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修正搭接长度的要求。

5.地下室外墙设计中应考虑楼梯间,车道等支承条件不同的外墙计算和设计,不能和一般外墙相同。当顶板不在同一标高时,应注重外墙上部支座水平力的传递新问题。

6.地下水位较高时,应非凡注重只有地下室部分和地面上楼层不多时的抗浮计算,采用桩基时应计算桩的抗拔承载力。

7.高层地下室采用独立柱基或条基加抗水底板时,应在抗水板下设褥垫,以保证实际受力和设计计算模型相同。

8.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26amp;nbsp50007—2002)3.0.2条进行地基变形设计。

9.对一下建筑物的桩基应进行沉降验算摘要:(强条)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桩基。

2)体形复杂、荷载不均匀或桩端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桩基。

3)摩擦型桩基。

桩基础的沉降不得超过建筑物的沉降答应值,并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26amp;nbsp50007—2002)表5.3.4的规定。

10.对建筑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的变形观测要求,设计人普遍不够重视。变形观测工程范围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26amp;nbsp50007—2002)第10.2.9条(强条),下列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变形观测。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c.加层、扩建建筑物;

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观测的方法和要求,要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26amp;nbsp8—97)的规定。

11.沉降缝基础和偏心基础摘要:

砌体结构的沉降缝基础作成下图形式摘要: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大部分基础存在零压力区,所设计基础不能提供设计所需的地基承载力。许多柱边和基础对齐的偏心柱基也同样存在新问题。零应力区不能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26amp;nbsp50011—2001第4.2.4条的要求。

12.防潮层以下墙体采用水泥砂浆时应注重验算其强度。(因为水泥砂浆对强度的折减)。

13.个别工程的柱基高度不满足柱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柱基的抗冲切、抗剪不够。

14.墙下条形基础相交处,不应重复计入基础面积。

15.砌体结构的地下室新问题。(240)

16.地基承载力应为特征值。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和相应的抗力限值应按下列规定摘要:(《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第3.0.4条)

A.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其对应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B.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功能。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答应值。

C.计算挡土墙土压力、基础或斜坡稳定及滑坡推力时,荷载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D.在确定基础或桩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相应的基地反力,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17.地下一层墙体能否作为筏板的支座新问题。这个新问题在砖混及混凝土结构中都存在。

18.地下室墙的门(窗)洞口应按计算设置基础梁。

19.基础零应力区的面积新问题摘要: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在地震功能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拉应力;其他建筑,基础底面和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在设计轻钢结构时,应非凡注重。

20.地下室顶板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上部的嵌固部位时,不能采用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

21.位于地下室的框支层,是否计入规范的框支层数的新问题摘要:

若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则位于地下室的框支层,不计入规范答应的框支层数之内。

22.确定建筑的抗震等级时,假如地下室顶板不作为上部建筑物的嵌固点,建筑物的高度该如何确定?是从室外地面算起还是从基础算起?

确定建筑的抗震等级时,建筑物的高度是从室外地面算起。

23.场地采用桩基(包括搅拌桩)不能改变场地的类别。

24.地下室底板钢筋及基础梁钢筋的搭接新问题。

基础问题范文篇5

关键词:临床基础检验学;实习带教;问题;对策

一、实习教学中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1.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离。第一,传统教学内容陈旧。目前我国临床基础检验学教材中,传统手工检验项目仍占据主要篇幅,形态学检验贯穿于临床基础检验学的整个教学过程。虽然传统手工检验项目的学习是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2],但是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自动化检验仪器的推广,临床基础检验教学内容如果没有推陈出新、同步发展,会造成传统教学模式与医院临床检验科的实际工作方式脱节[3]。第二,传统操作繁琐、低效。随着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提升,医院标本量会不断增加,新的检验项目会逐步开展,许多检验项目、检验任务必须依靠自动化的检验仪器设备来简便快捷高效的完成。而传统手工操作的项目或方法大多操作步骤繁琐、耗费时间较长,早已不能满足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2.教学标本资源不足。临床基础检验中形态学检验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但教学中的标本资源往往有限。例如,在学校教学中,对于脑脊液常规、浆膜腔积液常规、前列腺液常规等项目的检查,由于受留取时间、生物安全等条件的限制,不能获得规范的临床标本,尤其是一些结果异常的标本,更是难以获取[4]。学生只能依靠教材上的图片及描述进行学习,对形态学的认知较为局限,一旦进入临床实习面对各种真实的形态学样本,尤其是一些在课堂中没有见过的样本图片,就会不知所措,出现畏难情绪。3.实习生管理困难。第一,集中管理困难。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条件,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学校都会尽最大努力争取省内外知名医院作为实习单位,导致实习基地多、距离远、分布分散,出现实习生集中管理困难的问题。第二,制度冲突。各实习单位管理规章制度与学校存在差异,由于只是合作关系,非隶属关系,加上性质差异、出发点不同,有时甚至完全相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习生的管理难度。(二)实习医院方面。1.师资力量薄弱,带教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第一,“双师型”教师缺乏。目前医院中临床实习带教的教师多是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技术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学培训,教学经验不足。“术业有专攻”,教学这项技能也是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领会、掌握的,所以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具有很强临床检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在医院比较缺乏。第二,教师精力不足。由于临床基础检验日常工作量大,实习教学往往与日常工作相冲突,有时还要面对科研、晋升等问题,使得许多带教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实习生进行详细讲解,也不清楚学生的需求,往往只是让学生做一些离心、接收标本及简单的基本操作等,忽略了对检验基本功的指导,如临床基础检验学各类形态学的认知、仪器设备运行的基本原理、出现异常结果时的分析及处理以及对设备故障的应急处理办法等[5]。2.带教模式和教学方法较单一。第一,教学方法单一。多数实习带教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在带教过程中,只是给学生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方法较单一,效果不好。第二,教学模式落后。随着医学检验科的迅速发展,课本中的检验项目和操作与医院实际脱节,传统的带教模式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影响实习带教效率。

二、改进实习教学对策

(一)加强医教协同,完善校内建设。1.改变临床基础检验学教学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为避免临床基础检验学的学校教学和临床实际的脱节,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建议临床基础检验学理论教学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既有教学模式基础上实行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此举两个例子作为说明。第一,案例式教学法(CBS)。以教师为主导,以案例为内容,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所选案例最好是医院典型的真实病例,既要涵盖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可讨论性,使学生学完案例后,能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第二,基于问题式教学法(PBL)。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7]。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前告知学生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结合自身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同时教师定期对带教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讨论并结合PPT,使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全身心投入,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能力。2.加强与医院的沟通,实时了解检验科动态,匹配课堂教学内容。与实习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加强走访,实地了解各实习单位检验科的实习项目及技能操作前沿。对于新型项目和检验标本,安排校内教师院内进修学习,为校内临床基础检验理论知识授课补充新鲜血液,同时能够保证理论授课与实习操作的无缝衔接。3.加强检验校内实验实训的资金投入。学校要重视医学基础检验的校内实验平台的重要性,投入资金,引进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及检验标本,这样才能保证学有所依、学有所用。(二)提高临床基础检验学实习带教水平。1.严格执行合理规范的实习带教制度。第一,明确实习带教责任,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实行“一对一”带教,给每一个实习生明确指定带教教师,杜绝实习带教的放羊模式,对学生的实习效果和老师的带教能力进行双考核。对实习生的考核,要求每个学生在临检组实习结束时进行出科考核,重点考核形态学和体液手工操作,由临床基础检验组长结合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和学习态度综合评分。第二,要制定合理的实习教学计划。临床基础检验学知识面较广,需要动手实践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形态学,只有看得多才能识得广,所以在实习带教时间安排上要酌情考虑多安排一点时间。教师也应利用工作之余,多组织学生进行阅片,或集中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手工检验项目的操作。2.培养“双师型”带教队伍。带教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学意识和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临床实习教学的质量[8]。优秀的实习带教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方法和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9]。在检验技术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带教老师也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和临床经验的复合型带教老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形态学的兴趣,又能减少学生对体液检验的排斥感,还能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实习效果。

三、结语

临床基础检验学作为医学检验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其日后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实习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学应根据医学检验科的实践教学需求合理制定教学计划,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并提高检验教师的实习带教水平,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临床基础检验学实习带教质量,促进检验科实习生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检验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段立中,等.影响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国际医学检验杂志,2016,33(5):705-707.

[2]张继瑜,等.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实用型检验人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10):1330-1333.

[3]姚春艳,王丹妮,府伟灵.检验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195-197.

[4]郭晖,等.临床基础检验学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14):1803-1805.

[5]段立中,杨玉萍.检验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4):52-54.

[6]冉青,郭琦.PBL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在超声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13-14.

[7]谢珊艳,杨荫.PBL教学法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4):2044-2045.

[8]徐婷,等.医学检验专业新型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6):84-86.

基础问题范文篇6

城镇化要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和共同繁荣,这也是我国“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按照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实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是目前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推进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要更好地发展农村,以城镇化的发展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农村教育既要为高等学校输送大批农家子弟,又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两者的结合点才是新农村基础教育的方向。

2新农村基础教育助推城镇化

城镇化延伸到农村,可为新农村铺设现代化的道路。农村基础教育作为一项促进新农村发展的系统工程,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城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承担着促进城镇化的责任和义务。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的集聚过程,而且应该是农村社会转型和现代文明传播的过程,因此需要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及其综合素质。已经搬迁到城镇的居民,要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与城市文明相融合。尚在乡村的居民,一方面要逐渐脱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懂得现代化科学技术、从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要迎接城镇化的挑战,继续准备向二、三产业转移或向城镇转移或建设城镇化的新农村。要解决这些问题,就离不开教育。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需要基础教育作支撑,高素质的居民由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来培养,基础教育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城镇化的关键是人,人的关键是素质,素质的关键是教育。基础教育本身就是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一环,受教育机会均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需求,每个孩子都应享有高质量公共服务的权利。高质量的新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孩子成长的基础,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新农村基础教育还是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学生,将为各类高一级学校提供后备力量,为城镇化提供各类建设人才。

3当前新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

和城市的学校相比,当前新农村基础教育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改革进展不明显,各种各样问题和困难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影响着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

3.1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制度缺陷导致投入不足

“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减轻了过去“以乡为主”的乡镇财政的负担沉重导致的尴尬局面,但是由于我国许多县级财政的种种困境,“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体制,仍然难以担当起支撑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主体责任。县乡财政普遍困难,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使农村基础教育难以发展。许多农村学校操场破旧,图书馆、微机室、实验室基本上是摆设,有些学校甚至根本没有这些设施。中央政府对国民义务教育没有尽到足够的支付责任,缺乏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协调供给,农村基础教育地区发展不均衡,落后地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明显偏少。

3.2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因素,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当前农村教师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总体偏低、专业知识和职业意识欠缺,其知识结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能适应农村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农村学校师资还存在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农村教师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偏少,专业发展缓慢。在一些农村学校,体音美教师往往由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语数英老师兼任,素质教育变成形式和过场。

3.3教学目标不明确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与政府倡导的目标有很大的出入,升学成了唯一或最重要的追求,升学率成为社会、家长评价学校的标准,也成了农村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应试展开,对于孩子全面发展需要什么、对于未来农村建设需要什么很少考虑,更没有相应的措施应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政府倡导目标是教育要为农村建设服务,主观上倡导“为农”教育。实际上,农村学校面临着社会、家长、学生的选择和生存竞争,不得不进行优先升学的教育,培养学生通过升学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所以实际上农村学校进行着“离农”教育。由于农村学校条件较差,教学质量也较低,大多数农村学生不能通过升入大学进入城市,显然“离农”教育对他们是不合适的。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在“离农”与“为农”的选择和处理上往往自相矛盾,显得无所适从,缺乏清晰的目标。

3.4课程和教材内容繁、难、偏、旧,且有城市化倾向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生学了知识不会应用,适应不了社会尤其是农村生活的需要。同时,教材内容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如新教材的阅读内容部分,出现了许多对农村孩子来说非常陌生的城市素材,如“超市”、“连锁店”“、立交桥”等,而农村的场景很少出现在教材上。新教材中所设计的活动内容大都是围绕城市进行的,如参观博物馆、动物园,游览名胜古迹等,对农村学生简直是异想天开。教材片面的城市化倾向也许会对农村孩子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孩子们觉得城市优质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他们的人生目标,同时,这种从教材中透露出的城市理念也会给他们的心灵烙上“农村落后可悲”的印记。

3.5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辍学问题仍然存在

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前大量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部分劳动者由于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在身边,其子女只能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他们一般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住,或由亲戚或兄弟姐妹照顾。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爱,导致其心理发展存在很多困惑与问题,其学习、生活、个性养成容易偏离正常轨道,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由于受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制约,许多学校未能提供足够多的帮助。学校办学水平低下,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效果不好,还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下降,从而挫伤其学习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进而导致学生辍学。当然,学生辍学还有家庭、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家长落后的教育价值观念、新的“读书无用论”也容易致使学生最终辍学。

4应对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策略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农村不能成为被教育遗忘的角落。要办好每一所学校,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应当正视新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解决当前制约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障碍,使基础教育适应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农村城镇化进程已深刻改变了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的生活状况,新农村基础教育面临多种选择的困扰,既要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需要和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考虑农村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农民对基础教育的首要期望就是能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这是现实和朴素的需求;退而次之是学到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发展,为适应社会打好基础。新农村基础教育要提供适当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既要立足于农村,又要超越农村的时空界限,既要满足升学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新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基础性与多样化协调发展。通过基础性的课程对所有学生进行普及型的教育,为每个适龄青少年准备进一步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精神基础,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校本课程给学生选择,让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来学习,使不同需求的学生各有所学,各得其所。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离农”与“为农”纠结,体现公平理念和科学发展的精神。

4.2调整学校布局

学校布局合理调整可以缩小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规模效益。把更多的学校布局于环境条件更好的地方,更有利于吸引和稳定优秀的教师人才,更利于进行优质的教育教学。应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撤并规模较小的学校。在实际布局调整时,对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等问题。

4.3加大教育投入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整体落后,物力资源匮乏。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必须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保障经费。在基础教育投入上,应改变“以县为主”的单一模式,中央政府应该承担国民义务教育的支付责任,加大对义务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通过强制的方式供给,协调不同地区之间各级政府分担的比例,以法律的形式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投入比例做出具体规定,明确投入主体责任,从整体上保证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4.4建立教师引入、培训、交流机制

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要提高新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必须建设一支稳定高质的教师队伍。应重视招聘和培养本地生源的教师,在政策上给予优待,以情感留人。其次要给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促进其个人专业发展,以事业留人。同时,还应注重学校、教师与外部的交流互动,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如与城市优质学校交流互动,争取城市学校的帮扶指导,到城市学校观摩教育教学,接受城市学校的支教。可以与地方师范院校联合建立合作基地,充分利用高校教师教育的力量合作开展教学科研项目,助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

4.5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基础问题范文篇7

合同签订后,洋霸公司于当日给付易发公司购房款及代办费计108695元。易发公司在同年11月8日给洋霸公司出具领取房屋钥匙的凭据。在合同签订后,为支付房款,洋霸公司向建设银行南京分行贷款10万元;洋霸公司为购买房屋装璜材料,南京金盛装饰城签订装璜材料买卖合同,并支付了3万元定金,由于房价不断上涨,易发公司后悔房屋卖价较低,故迟迟不交钥匙给洋霸公司。同年11月25日易发公司销售部给公司报送《关于解除我公司与南京市兴成保温材料有限公司合同书的请示》一份,其主要内容为:经工程部审核兴成公司未能提供屋面保温材料及完整的产品样本,亦未能提供产品行业及国家标准。现兴成公司提出解除合同,并退还已付房款108695元,请公司领导予以考虑退款。洋霸公司法定代表人陈可君在该请示报告上签名,但未作任何意思表示。同日,易发公司法定代表人鲁顶在该请示报告上签字"同意用转帐支票退房款"。易发公司销售部经理在洋霸公司持有的《合同书》上打叉,并注明"作废"。易发公司于同年11月30日、12月2日分两次退还购房款108695元,洋霸公司出具了收据。后洋霸公司诉至南京市建邺区法院,要求易发公司赔偿洋霸公司为履行房屋买卖合同而向银行贷款的利息损失、被易发公司占用资金的利息损失及因房屋买卖合同解除而导致购买装璜材料的定金损失共计41869.50元。

南京市建邺区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所订立的房屋买卖合同合法有效,应受法律保护,易发公司不能举证证明是洋霸公司首先提出解除合同,也不能证明洋霸公司存在违约行动。应认为是易发公司提出解除合同,洋霸公司同意。但解除合同不应影响洋霸公司损害赔偿请求的成立,合同的解除并不意味着合同之债的消灭,易发公司应赔偿洋霸公司因信赖合同成立及为履行合同所遭受的损失,于是南京市建邺区法院作出判决,易发公司赔偿洋霸公司损失41869.50元。易发公司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签订的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协商一致,可解除合同,洋霸公司在合同解除后收回了购房款,并未提出异议,故双方均放弃了追交对方责任的权利,无权要求对方赔偿损失。判决撤销一审判决,驳回洋霸公司的诉讼请求。

本案中一、二审法院对案件的事实并无争议,但在处理结果上大相径庭,主要是对解除合同的性质和功能上存在不同的认识。由于合同解除产生的损害赔偿问题不易被理论界重视,而且对合同解除后果也少有人论及,故笔者认为有必要予以澄清。笔者在本文中将联系这一案例,对合同解除产生的损害赔偿的基础问题作一全面论述。

一、合同解除所生损害赔偿概述

众所周知,损害赔偿是因债务人未履行其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损害赔偿是各种救济方式的最终表现形式,从而成为民法的核心。"在整个法的领域中没有无救济的权利,这一表述之所以正确,乃是因为对权利存在与否所能作的唯一的检验就是看对它是否存有某种法律救济"。[1]

现代债权法的重点,可说在于规范损害赔偿及损害赔偿之债。损害赔偿之债在实务上被认为最为重要,因为万流归宗,民法上的问题,归根到底,都以此为核心。损害赔偿责任被认为是民事责任中最重要、最常用和最有效的责任形式,适用范围也最广,几乎没有哪一种民事责任不能用损害赔偿来表现和衡量。正因为如此,损害赔偿吸引了众多学者对之作各式各样的研究,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曾世雄将损害赔偿发生的原因归纳为四类,即:因契约关系发生损害赔偿;因侵权行为而发生的损害赔偿;因保险契约发生的损害赔偿;因法律之特别规定而发生的损害赔偿。2损害赔偿之债按不同的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如可分为法定损害赔偿之债,约定损害赔偿之债,直接损害赔偿之债与间接损害赔偿之债。本文所要讨论的合同解除损害赔偿既包括法定的损害赔偿,也包括约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直接的损害赔偿,又包括间接的损害赔偿。

笔者认为合同解除损害赔偿是指因合同解除对一方当事人因此而产生的损害应承担的赔偿,由于对合同解除的定义认识不同,必然对合同解除损害赔偿的范围认识不同,而且对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能否并存的不同认识更加会影响本文讨论命题的成立。不过令本人欣喜的是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可以并存的观点已经稳占上风,这一点在后面将有专门论述这里无须多谈。要想进一步理解合同解除损害赔偿的概念,必须对合同解除作进一步的细化,关于合同解除的定义目前存在争议。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因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或者双方的协议,使基于合同发生的债权、债务归于消灭的行为,也是一项法律制度。它可分为法定解除与约定解除。[3]我国民法学者王利明、崔建远等均持此观点。但我国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观点,主张协议解除是无解除权的当事人合意的结果,它不以解除权的存在为必要,是以一个新的合同代替一个旧的合同,其效力应依新合同而定,而不能适用民法关于合同解除的规定。因而,协议解除不应属于合同解除的范畴。[4]也有人认为协议解除是合同自由的应有之意。无须对此作出专门规定并纳入合同解除的范围,是否承认当事人可以协议解除合同与要不要将此规定在合同解除制度中是两个不同的问题。[5]

我国学者之所以有这种观点,主要是受传统大陆法系关于合同解除认识的影响,符合大陆法系国家的传统观点,[6]但英美法系国家认为合同解除分广义与狭义,狭义的合同解除相当于大陆法系的合同解除,广义的合同解除还包括协议解除。笔者认为上述对合同解除的范围的理解都不够全面,笔者认为合同的解除应分为两种,一种是可归责于一方当事人的事由而引起的解除即违约解除;另一种是因无可归责于任何一方当事人的事由而引起的解除即非违约解除(它应当包括因不可抗力、情事变更引起的解除,约定解除及协议解除等)。违约解除实质是对违约方的一种制裁,是一种特殊的合同责任,它侧重保护的是非违约方的利益,法律要平等地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使双方的经济损失尽量减少到最低。所以合同解除损害赔偿既包括因一方违约而产生的损害赔偿,又包括非因一方违约而产生的损害赔偿。在本文中重点讨论的是非基于违约行为而产生的损害赔偿,笔者把它称为狭义的合同解除损害赔偿。因为基于违约而产生的损害赔偿可按违约行为处理,追究违约责任,处理较为清楚,笔者之所以不赞成大陆法系传统的合同解除观点,主要是因为:

1、协议解除已经成为合同解除的一种形式,而且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如果不把它当作合同解除的一类加以规范,既不科学,也不合理。

2、协议解除所产生的损害赔偿具有特殊性,它不同于违约产生的损害赔偿,不对它加以具体规定,往往会影响合同法的生命力,因为法定解除是大家都熟知的,当事人在行使法定解除权时,有时也有协商的成份,而且有时在合同解除案件中,既存在法定解除也存在协议解除的情况,所以不能将法定解除与协议解除割裂开来。

从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协议解除。

二、合同解除损害赔偿与合同法上其他损害赔偿的区别

(一)合同解除损害赔偿与合同终止损害赔偿的区别

要想分清二者的区别,应当首先分清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的区别。合同终止是外国法学上常用的一个概念,与合同解除有密切联系,在是否应区分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上,各国立法存在分歧。在19世纪末期,德国起草民法第一草案时,曾经把终止作为合同解除的一种形式。但在制定民法第二草案时,认为终止毕竟性质上不同于解除开始把二者分开,不但名称不同,效果也不同,一般认为终止是由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使继续性合同向将来消灭的一种行为。7日本民法没有规定合同的终止,但在规定合同解除时,将其分为两类:一是解除的效力将溯及既往;二是解除的效力不溯及既往。大陆法系学者大多认为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有区别,认为两者都是形成权,但适用的范围效益是不同的,如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认为:"契约因解除而溯及地失其效力,终止则仅使契约对于将来生失效力。"认为二者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此。[8]

笔者认为,合同的解除是在合同成立后履行完毕前发生的,使合同关系溯及地消灭的行为。合同的解除依其本义应发生恢复原状的效力。合同的解除既向过去发生效力,同时由于合同关系消灭使当事人不需要再履行合同义务,因此,也是向将来发生效力的。而合同终止只是使合同关系消灭,仅向将来发生效力,故当事人不发生恢复原状的义务。而且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的情形也不一样的。我国以前的《涉外经济合同法》第29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一方有权通知另一方解除合同:一、另一方违反合同,以致严重影响订立合同所期望的经济利益;二、是一方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没有履行合同,在被允许推迟履行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三、发生不可抗力事件,致使合同的全部义务不能履行;四、合同约定的解除合同条件已经出现";第31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即告终止:一、合同已按约定条件得到履行;二、仲裁机构裁决或者法院判决终止合同;三、双方协商同意终止合同"。而从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权利义务终止:(一)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二)合同解除;(三)债务相互抵销;(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五)债权人免除债务。而对合同解除的情形同《涉外经济合同法》,相比变化不大。由此可见,合同终止与合同解除的适用范围仍然在合同法中规定不同。从《合同法》第九十一条规定看,除第九十一条(二)项规定外,合同终止的意义等同于债的消灭。这可与外国的立法规定比较看出。如法国民法典第1234条规定,债有下列情形之一即告消灭:(1)清偿;(2)更新;(3)自愿免除;(4)抵销;(5)混同;(6)标的物灭失;(7)取消;(8)解除条件成就;(9)时效完成。德国民法典在债的关系的消灭这一标题下列出四种原因:(1)清偿;(2)提存;(3)抵销;(4)免除。日本民法典在德国民法典的基础上增加了第(5)项:混同。我国台湾民法典与日本法对此规定相同。可见我国《合同法》合同终止的含义等同于债的消灭。而合同解除虽可导致合同的消灭,但并不足以导致合同之债的消灭,可能转化为损害赔偿之债,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解除导致债的消灭的情形很少,只有在双方互免债务或履行情况正好平衡时才可能出现。可见合同解除应不同于合同终止。但我国《合同法》对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作了混用,因为《合同法》第97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正因为《合同法》没有针对继续性合同规定"终止"的情形,从而使合同解除既有溯及力,又在一定情形下无溯及力,合同解除充当同终止的部分"角色"。将原本平行的"解除"与"终止"概念变成了种属关系。9使我国的《合同法》出现了不应有的逻辑混乱和体系违反。甚至梁慧星先生也认为将《合同法》第六章由合同关系"消灭"改为"终止"导致了《合同法》第97条关于解除后果的含混规定,给法院的裁判带来了不便。[1]10由上述分析我们可看出:1、合同解除的损害赔偿与合同终止的损害赔偿在赔偿范围上不同。合同解除应当是溯及既往发生效力,适用于非继续性合同,在损害、赔偿时,首先考虑恢复原状,即合同未履行的合同归于消灭。如合同已经履行,则双方应按照合同无效后返还财产的同样方法相互返还财产,同时有过错的当事人应承担赔偿对方损失的责任。不需要或不能恢复的应补偿其代价。如法国民法典第1183条规定,"解除条件成就时,使债的关系归于消灭,并使事物回复至订立合同以前的状态。"德国民法典第346条也规定,在解除合同时,各方当事人互付返还其受领的给付义务。而合同终止主要适用于继续性合同效力只能向将来消灭,合同终止后不适合恢复原状。因为这类合同的特点是履行不是一次完结,而是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地履行,如租赁合同、雇用合同、保管合同等,对租赁后的东西不能再恢复"原状",对于雇用合同也是如此。所以在合同终止后,只能赔偿一方失去的利益,而不宜恢复原状。

2、合同解除损害赔偿与合同终止损害赔偿的适用要件不同。合同解除较为复杂,既包括违约解除,也包括行使法定解除权的解除,还包括协商解除对每种解除的损害赔偿各不相同,赔偿范围也不同。通常认为合同解除损害赔偿的要件有:(1)、有合同解除的行为;(2)、合同解除给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害;(3)、合同解除与损害后果间存在因果关系。而合同终止的损害赔偿存在的情形没有合同解除那么复杂,构成要件也相对简单,主要为(1)、有合同终止的行为;(2)、合同终止给一方当事人带来损害;(3)、损害与终止有因果关系。

3、合同解除损害赔偿与合同终止损害赔偿存在的可能性大小不同。合同解除一般都存在损害赔偿问题,因为合同解除发生在合同履行结束前,而且往往是单方解除,不管是履行不能时的解除还是履行迟延时的解除都会使当事人双方利益失衡,存在一方受到损害的问题,所以合同解除产生损害赔偿的可能较大。而合同终止,根据我国合同法第91条的规定,一般不会产生损害赔偿问题,合同终止往往是正常终结,合同之债消灭,不需要进行损害赔偿。

(二)合同解除损害赔偿与合同无效损害赔偿的区别

合同解除损害赔偿与合同无效损害赔偿的区别较为简单:1、两者损害赔偿的前提不同,合同解除是建立在合同有效的基础上的,故合同解除损害赔偿是根据有效合同主张的损害赔偿,而合同无效损害赔偿是以无效为前提的。

2、两种赔偿的范围不同。基于合同解除产生的损害赔偿,不仅可以要求恢复原状,而且还可以要求违约方或具有可归责性的一方当事人赔偿非违约方的全部损失,既可包括直接损失,又可包括间接损失,既包括所受损害,又可包括所生利益,还可以主张全面赔偿。因为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合同解除损害赔偿的范围当然要受该条规定的制约(主要适用于因违约导致合同解除的情形)。而合同无效损害赔偿,按照我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之规定原则上应返还根据合同取得的财产,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合同解除损害赔偿不以过错为前提,无法定免责事由的都要赔偿,所以合同解除损害赔偿一般比合同无效损害赔偿范围广。

3、合同解除损害赔偿与合同无效损害赔偿的理论依据不同,一是依据契约责任,一是依据缔约过失责任。合同解除损害赔偿可以追究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责任,而合同无效不可以追究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责任,而且能根据缔约过失责任要求有过错的一方当事人予以赔偿。

4、是否存在追缴财产问题上不同。在合同解除损害赔偿中不存在财产追缴问题,而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所以合同无效财产不一定返还,还可能被追缴。因为合同无效不受法律支持,所以对合同无效无过错的一方当事人得到法律的保护较弱,不能同合同解除损害赔偿相比,而且在双方当事人故意无效时,法律对他们之间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并不保护,由各自承担。

(三)合同解除损害赔偿与因撤销所产生的损害赔偿的区别。

1、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可撤销合同主要有如下几种: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因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在上述情形下,合同撤销权人可行使撤销权,并要求相对方赔偿因合同撤销所产生的损失。此外根据《民法通则》第59条规定,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可以变更或撤销。所以撤销差不多对于一切民事行为或意思表示都可以适用。所以在存在合同撤销的情形下,都可能会产生撤销权人的损害赔偿问题。而合同解除只对合同适用,所以合同解除损害赔偿适用的范围较窄,而不象因撤销所产生的损害赔偿那样存在广阔的适用天地。

2、从发生的原因来看,因撤销权的发生一般是基于法律的规定,所以因撤销而产生的损害赔偿也是在有撤销权行使的前提下才能发生,是一种法定的损害赔偿,当事人事先无法约定,也不可能约定,因为当事人往往不愿意订立一个可撤销合同,或从事一项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撤销是法律调整的结果,而不是当事人合议的结果。而合同解除的损害赔偿既存在法定解除情况下的损害赔偿,还存在约定解除的情况。当事人可以对合同解除后损害赔偿的数额或方法进行约定,所以当事人对合同解除产生的损害赔偿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预见的,也是能够事先准备的。而且在约定解除赔偿数额过高或过低时,法律还赋予一方当事人提高或降低的请求权。所以合同解除损害赔偿的原因既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是约定的,还可能是法定和约定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3、从发生的效力看,合同解除不一定有溯及既往的效力,所以合同解除损害赔偿在计算方式上分为二类,一类是有溯及力解除的损害赔偿,一类是无溯及力的损害赔偿。主要因为对合同已履行的部分无法解除或解除已无必要,这将在后面详细阐述。而合同撤销要发生溯及既往的效力,所以一旦撤销后合同从一开始便不发生法律效力。合同因撤销而产生的损害赔偿的计算起点比较明确,计算方法比较单一,而合同解除因是否恢复原状会导致计算方法上的不同,所以合同解除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

4、这两种损害赔偿的理论依据不同。合同解除损害赔偿是建立在合同有效成立的基础上,它或者是因违约责任而产生,或者是基于信赖利益受损而产生,在双方都无过错的情况下,因公平责任也会产生损害赔偿问题。(如在情事变更的情况下),而合同撤销损害赔偿是在合同不成立的情况下产生的,请求赔偿的理论依据是缔约过失责任,即合同不能成立情况下,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相应的损失。

三、合同解除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

合同解除产生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从我国合同法的规定看,并不明确,因为从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七条规定看,我国合同法并未区分合同解除后损害赔偿的性质,而且合同解除既有约定解除,又有法定解除,还有协议解除,在不同的解除情形,要求损害赔偿的依据必然不同,笔者认为合同解除产生的损害赔偿,不管是法定的还是约定,主要是基于如下理论:

(一)违约责任原理,即合同义务理论。这主要是针对法定解除而言。我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了法定解除的情形。具体表现为: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从这5种情况的规定看,除第1种情况属法定免责事由,不存在讨论损害赔偿的必要,其它几种情况都不能免责,而且承担合同责任的主要原因是违约行为,即违约是产生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违约责任作为保障债权的实现和债务的履行的重要措施,是指在当事人不履行合同债务时,所应承担的赔偿损害、支付违约金等责任。[11]违约责任是民事责任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事责任的一种形式。因为我国《民法通则》在第六章"民事责任"中包含了两种责任,即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违约责任在性质上兼具有补偿性和制裁性,这也表现了民事责任的一般性质。同时,违约责任也具有不同于其他民事责任的性质,即违约责任是因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债务所产生的民事责任。它以合同债务的存在为前提,当然合同债务既可能是当事人约定的义务,也可能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无论何种义务,都应该履行,不履行,即产生违约责任。而且违约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在一方当事人违约时,从我国现行《合同法》的规定看,损害赔偿、支付违约金等责任方式基本上都可以财产、货币来计算,因而它们都属于财产责任范畴。另外,从违约责任的功能看,在一方违约的情况下,法律责令另一方承担违约责任,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受害人所受损害及时得到恢复或补救,从而维护当事人利益的平衡。从我国《合同法》关于法定解除的规定看,主要是因一方违约而导致的合同解除,因合同解除产生的损害赔偿当然是基于违约行为而产生的损害赔偿。我国民法学者王利明先生也认为,"因为违约而发生合同解除而给非违约方造成损害,这不仅导致合同解除,而且还要承担违约责任,当然这种责任可以包括在违约责任之中。"[12]

(二)信赖利益赔偿说。因合同解除而产生的损害赔偿并不总是因为违约责任,例如双方协商解除合同,因情事变更而解除合同,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赔偿损失并不是建立在违约责任基础上。对此,我国有学者认为因违约以外的原因而发生的变更或解除,并因此给对方造成损害,除了因不可抗力被免责外,在其他情况下,都应承担责任,这种责任不是违约责任,应包括在合同责任的范畴中。13本人认为,在合同解除不是因一方违约而发生的情况下,受到损害的一方当事人要求对方赔偿损失是基于信赖利益说,而不能用合同责任来概括,因为合同责任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违约责任,也包括缔约过失责任及其他非违约责任形态,所以用信赖利益说作为非违约损害赔偿的依据比合同责任更为具体、明确,而且易于判断。首先提出现代契约法中的信赖利益的是美国的富勒。本世纪三十年代,富勒发表了《合同的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该文立即在全球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尤其是在普通法国家。在该文中,富勒把缔约过失责任转化为当事人基于对对方的信赖而遭受的损害应得到赔偿的信赖利益理论而带入了英美合同法当中。在1954年德国的判例学说也确认了导自耶林的缔约过失责任的信赖关系说,信赖关系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重新认识。14富勒在《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一文中,把判予合同损害赔偿所追求的目的区分为三种:返还利益、信赖利益和期待利益。"首先,基于对被告之允诺的信赖,原告向被告交付了某些价值,被告未履行其允诺,法院可以迫使被告交出他从原告处接受的价值。此处的目的可称作防止违约之允诺人从受诺人所支付的费用中获益,更简单地说,防止不当得利。受保护的利益可叫作返还利益。(therestitutioninterest)"其次,基于对被告之允诺的信赖,原告改变了他的处境。例如,依据土地出售合同,买方在调查卖方的所有权上支付了费用,或者错过了订立其他合同的机会。我们可判给原告损害赔偿以消除他因信赖被告之允诺而遭受的损害。我们的目的是使他恢复到与允诺作出前一样的处境。在这种场合受保护的利益可叫作信赖利益。(therelianceinterest)再次,不去固守受诺人的信赖或允诺人的得利,我们可以寻求给予受诺人由允诺形成之期待的价值,我们可以在一个特定履行诉讼中实际强迫被告向原告提供允诺了的履行,或者在一个损害赔偿诉讼中,我们可以使被告支付这种履行的金钱价值。在这里我们的目标是使原告处于假若被告履行了其允诺他所应处的处境。在这种场合所保护的利益,我们可以叫作期待利益(theexpectationinterest)。三种利益并未给司法干预提供同等的理由,可以说司法干预之必要依列举三种利益之顺序而减弱。对返还利益司法干预力最强,法律之所以对信赖利益进行保护,富勒认为是"补救和预防因信赖所致之损害的需要,及增进对商事协议之信赖的需要。"富勒还认为,期待是一种可计算的现存的价值,并且法律对期待给予保护。富勒的理论被美国《合同法重述》第2版采纳,具体体现为第2版新增加的第344条中。虽然信赖利益赔偿对法律的安定性提出了挑战,但这正是法律妥当性的要求,是近代民法向现代民法转变的体现。15对合同信赖利益进行赔偿也是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和法律道德化的结果,笔者认为对合同信赖利益,不应局限于合同未成立时,在合同成立履行完毕前,合同信赖利益仍应存在,信赖利益不仅应包括消极利益,还应包括积极利益,即信赖合同成立后为合同履行作出的积极付出。我国台湾学者认为"信赖利益限于消极利益或消极的契约利益"的观念需要修正。16而且从富勒的论述看,合同上的信赖利益并不局限于消极利益,对于积极付出产生的损害仍属信赖利益赔偿的范围。信赖利益是当事人为获得期待利益而支出的费用和代价,因此,不管是否发生违约,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将要履行合同产生信赖,都会支付此种代价,即使不发生违约,此种代价也是必不可少的,不支付此代价就不能获得对方的履行和利润。17正如科宾所指出的,"这些费用并不是因为违约而造成的,它们是因为信赖合同本身而支付的,因为违约的发生而使此种费用不能得到补偿。"18合同解除后的责任、给付不能的责任、不履行合同的责任都适用信赖利益赔偿。19从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看,我国《合同法》上损害赔偿的范围既包括既有损失,又包括可得利益。实际上已经包括了信赖利益赔偿在内。所以基于非违约场合合同解除产生的损害赔偿的依据在于信赖利益说,符合我国《合同法》的规定。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基础问题范文篇8

1.高职化学教学认识存在偏差

高职化学教学认识存在偏差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当前,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由于化学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忽视了基础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无法发挥基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化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大量存在,如此对基础化学教学的定位模糊,以致在高职教学实践中没有给予化学自身应用的重视。

2.高职化学教材内容较为陈旧

高职化学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基础教学工作的开展。从目前高职教材总的情况看,高职化学教材内容陈旧还普遍存在,虽然有些高职院校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采取了一定措施的尝试和改革,弥补了化学教材内容陈旧的不足,但在教材设计理念上仍未脱离传统教材模式的束缚,其知识构建体系仍然以学术性为主,不利于现代化学教学的发展。

3.高职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弱

高职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弱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瓶颈。从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上看,高职招收的多为初中毕业生,学生的化学基础普遍较弱,不利于基础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发挥。究其原因,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和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不理解,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于读高中将来考大学,不得已才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因此招收的学生中有思想、学习好、接受能力强的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索质较差,造成了高职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弱。

4.高职化学考核方法有待完善

高职化学考核方法有待完善也使得高职教学基础化学教学陷入困境。从高职院校基础化学的考核方式上看,当前的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考核内容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过分侧重对知识的机械记忆,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解决高职院校基础化学问题的对策势在必行。

二、解决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问题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水平,在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基础化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问题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更新高职化学教学理念

更新高职化学教学理念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关键。在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中,更新高职化学教学理念,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合理定位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将开放式教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如问题解答式、自学辅导式、讨论式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促进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

2.优化高职化学教材内容

优化高职化学教学内容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化学教材内容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高职化学教材内容,强化知识的实用性,无论是对化学体系的优化还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高职基础化学教学内容应该以够用、实用为度。因此,高职化学教材的结构体系应注重体现技能培养、淡化理论,真正落实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培养人才目标,应以专业需要为主线,实训教材为主体,实训技能为目标,实训理论教材一体化。

3.强化高职学生化学基础

强化高职学生化学教学对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至关重要。面对当前高职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强化学生的化学基础,对于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强化高职学生化学基础方面,可采取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有的方矢地开展教学活动,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具体说来,化学教师应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化学摸底考试,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由高到低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较好的学生;第二层次为基础一般的学生;第三层次为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化学基础。

4.完善高职化学考核方法

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还应完善高职化学考核方法。长期以来,传统的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考核方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力求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目标对象,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在高职基础化学教学中,对于考核方法的完善,应建设技能考核为主,试卷考核为辅的考核体系。另外,还应重视学生素质的考核与评价工作。

三、结语

基础问题范文篇9

一、存在的问题

(一)未严格执行各项财务管理规定。有的单位不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开支经费,如原始凭证审核不严,存在不合法票据、白条及其他不符合财务制度的报销单据,缺少必要的原始附件,致使单位财务成了大出纳,失去了会计必要的监督制约作用。

(二)记账凭证的填制不符合规定。如填写的项目不完整、准确,“主管”、“复核”、“填制”等项无盖章、签字以及附件张数漏填、错填;特别是“复核”项,大部份没有认真仔细地填写,有的只是制单人代签,不是复核人亲自签字或盖章。

(三)未按要求填写摘要。有的摘要填写内容不完整,或者根本不填写摘要,只要摘要栏内写上“收”、“付”等字样,使人无法了解经济业务的真实内容,这种不按会计制度规定填写的摘要,失去了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摘其要点,反映准确”的意义和作用。

(四)错账更正方法不当。有的单位直接在错误数据上涂改、挖补;有的用蓝黑墨水等划线;有的红线更正处没有记账人员盖章等。

(五)未按要求填写账薄启用表。有的单位账薄启用表填写不全或干脆不填;有的更换会计人员,启用表上也不作任何记载。有的不按会计有关规定进行月结、累计与年终结账。

(六)会计人员变动,交接手续不健全。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更换时只清点一下现金,平衡一下余额,其他就由原会计人员全部推给新接任的会计人员。对往来项目不作查实,对历年会计档案不办理移交,整个交接过程没有上级财会人员和单位领导人监交。

(七)不相容职务未严格分离。有的单位会计与出纳职责分工不很明确,单位票据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印鉴没有分开管理,有的单位财务印鉴和空白支票、空白发票等放在一起。

二、对策

(一)建立健全单位会计制度,完善单位内部会计制约机制。各单位应制定出会计制度的实施细则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制定出各种奖惩制度,使会计工作有据可依,会计监督有章可循,形成一种执行制度的氛围,把会计反映、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提高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仅仅看成是粗与细、好与差的问题,而应当认识到如果会计基础工作搞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本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甚至可能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最终可能会给单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基础问题范文篇10

一、存在的问题

(一)未严格执行各项财务管理规定。有的单位不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开支经费,如原始凭证审核不严,存在不合法票据、白条及其他不符合财务制度的报销单据,缺少必要的原始附件,致使单位财务成了大出纳,失去了会计必要的监督制约作用。

(二)记账凭证的填制不符合规定。如填写的项目不完整、准确,“主管”、“复核”、“填制”等项无盖章、签字以及附件张数漏填、错填;特别是“复核”项,大部份没有认真仔细地填写,有的只是制单人代签,不是复核人亲自签字或盖章。

(三)未按要求填写摘要。有的摘要填写内容不完整,或者根本不填写摘要,只要摘要栏内写上“收”、“付”等字样,使人无法了解经济业务的真实内容,这种不按会计制度规定填写的摘要,失去了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摘其要点,反映准确”的意义和作用。

(四)错账更正方法不当。有的单位直接在错误数据上涂改、挖补;有的用蓝黑墨水等划线;有的红线更正处没有记账人员盖章等。

(五)未按要求填写账薄启用表。有的单位账薄启用表填写不全或干脆不填;有的更换会计人员,启用表上也不作任何记载。有的不按会计有关规定进行月结、累计与年终结账。

(六)会计人员变动,交接手续不健全。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更换时只清点一下现金,平衡一下余额,其他就由原会计人员全部推给新接任的会计人员。对往来项目不作查实,对历年会计档案不办理移交,整个交接过程没有上级财会人员和单位领导人监交。

(七)不相容职务未严格分离。有的单位会计与出纳职责分工不很明确,单位票据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印鉴没有分开管理,有的单位财务印鉴和空白支票、空白发票等放在一起。

二、对策

(一)建立健全单位会计制度,完善单位内部会计制约机制。各单位应制定出会计制度的实施细则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制定出各种奖惩制度,使会计工作有据可依,会计监督有章可循,形成一种执行制度的氛围,把会计反映、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提高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仅仅看成是粗与细、好与差的问题,而应当认识到如果会计基础工作搞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本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甚至可能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最终可能会给单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