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战略成本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2:45:29

基本战略成本管理

基本战略成本管理范文篇1

(一)价值链分析法。这种方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价值链思想认为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按照经济和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价值链是一系列由各种纽带连接起来的相互依存的价值活动的集合。也就是说,价值链并不是独立活动的汇集,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一系统内各项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即某项活动进行的方式影响其他活动的成本与效率。按照企业活动的空间范围,价值链分为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可见,价值链分析以战略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为对象,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空间平台。

(二)成本动因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美国著名会计学教授卡普兰等所倡导的作业成本计算法,在美国、加拿大的许多先进制造企业成功应用,结果发现这一方法不仅解决了成本扭曲问题,而且它提供的相关信息为企业进行成本分析与控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虽然,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概念,但并不专属于作业成本计算法模式。因为从战略成本管理的高度来看,成本动因不仅包括这一模式下围绕企业的作业概念展开的、微观层次上的执行性成本动因,而且包括决定企业整体成本定位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这两个层次的成本动因,有助于企业全面地把握其成本动态,并发掘有效路径来获取成本优势。

(三)全生命周期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是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有有关的支出和收入进行确认和量化(现金流量分析)的一门技术。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从产品的产生到消亡的整个期间内发生的成本,其内容可从生产者、市场、社会、用户等视角界定,其中基于用户视角的生命周期成本为全生命周期成本,它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用户满意目标相一致,通常将全生命周期成本按时间序列分为生产时段的生产者成本和消费时段的消费者成本。但这种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二时段分类未包括对生产者成本具有决定意义的供应者成本,无法与纵向价值链的供应商、企业、用户三个空间相匹配,因此需要将全生命周期成本向前延伸至供应时段的供应者成本。

我国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一般认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与企业的竞争地位相联系来寻求企业持之以恒的“成本优势”。笔者认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在于企业对其内外部的环境适应和调整,以培养和巩固企业持之以恒的竞争优势。这要求企业从关系企业长远利益的各方面着手分析,不仅仅努力适应企业的外部环境,还要改善企业的内部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把握战略成本管理,从战略的高度为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以创造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作业成本法对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优化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量的增长以及其复杂性的增加都要求企业更加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沟通管理,以最快的速度调整企业的发展步伐。战略成本管理所需的战略管理信息是多维度的,它跨越了历史、现在和未来。就会计主体而论,它不仅仅涉及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还包括了其竞争对手的内外部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在处理信息的同时也要首先考虑成本问题——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战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但是各有侧重点和不足之处,具有互补性。一是战略成本管理能够提供成本管理的框架,将成本目标具体化,能够制定好成本定位,但是要将成本定位进一步具体化为目标成本,需要结合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同时也需要借助作业成本法将战略分析深入到作业层次,以便获得更全面的成本信息。二是目标成本法能够提供一种生产成本控制的思路,竞争目标成本法提供了较竞争对手有优势的成本目标,成本企划把成本控制的源流延伸到产品设计阶段,责任成本制提供了实施成本目标的一种方法。要解决生产过程的成本与企业战略结合的问题,需要战略成本管理提供的成本战略指导,要制定科学准确的目标成本、制定合理可行的责任成本,需要结合生产流程,使用作业成本法。三是作业成本法解决了成本发生的追本溯源的问题,但是要解决和企业效益结合的问题,需要成本战略的指导,需要结合战略成本管理;要解决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控制目标制定问题,需要结合目标成本法制定目标成本体系。

基于此,我们可以对战略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优化。作业成本法具有价值链的空间过程性、识别作业的增值性、费用分配的准确性、方法的战术性、控制的事后性等特点,目标成本法具有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时间过程性、识别产品的功能性、方法的战略性、控制的事前性的特点,两者差异互补,可以结合使用。如果对其进行整合,将能够兼顾战略成本管理的时间与空间、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方法的战术性与战略性、控制的事前性与事后性,实现用户满意目标。通过融合现有成本管理方法,可以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有效融合,构建一种向上接轨企业战略,向下延伸至作业过程的,适合我国现代企业的面向企业战略和作业过程的成本管理方法。首先,以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方法如价值链分析等为主体,辅以作业成本法,制定企业成本战略,构成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框架;其次,以成本战略为指导,用目标成本法的原理先确定成本目标,并且将目标成本分解细化,使其落实到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过程,再用作业成本法修正该成本目标,通过流程重构、技术改造等制定出适合符合企业成本定位的目标成本体系;最后,在生产过程中,以作业成本核算为基础,运用作业管理思想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达到目标成本体系的要求。

在改进战略决策以及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方面,作业成本信息被认为是一种有力的工具。一般而言,使用作业成本信息进行战略成本管理所采取的方法是假设推测分析。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分析对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技术进行投资所带来的影响。在战略成本管理中,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作业成本信息,有利于分析和评价对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技术进行投资的成本效益,并据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进行分析;还可以用来支持价值管理,帮助企业识别那些能够增加价值或者消耗价值的作业、流程、产品、客户以及业务部门。

从提高战略价值的角度来看,作业成本信息的作用表现在战略规划和资源管理两个方面。在战略管理领域,采用作业成本信息具有以下作用:(1)可以掌握特定业务、特定市场、特定产品等的成本效益信息,以及按照特定战略方面进行未来投资的潜在利益信息,从而可以确定战略性作业的优先顺序。(2)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灵活性的信息,以便决策者能够确定相应的业务战略。成本灵活性信息主要包括:如果发生这些支出,企业将会获得多大的竞争优势;如果改变战略方向,将需要发生多少支出。(3)有利于开展价值链分析,以便对战略性作业进行分解,从而把握作业成本的习性。这里的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价值增加的大小对企业产品或服务进行排队,制定市场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利用作业成本信息进行资源管理,其重点是关注重要的、关键性资源消耗项目或主要作业的支出影响因素。这可以帮助企业对个别项目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企业从可选项目中选出应该优先实施的项目,并帮助企业实施资源管理以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

库珀(Cooper)曾提出战略性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把作业转向更有利可图的方面从而增加利润(假设作业效率保持不变),强调的是产品和顾客的作业成本动因的数量和成本,其模型反映出哪些产品、服务客户最能赢利,常常指出在哪些环节,流程改进对于降低重要产品或为重要的顾客服务的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哪些流程的流程动因可以使员工把精力集中在对这些重要产品和顾客成本的改进上面。企业的上下游关系对企业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可以运用于以下两方面:

(一)客户关系管理。据《哈佛商业评论》统计,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留住一个老客户所花费成本的5倍,而20%的重要客户可能带来80%的收益。每个客户的需求是不同的,只有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企业才能提高竞争力。每个客户对企业的价值也是不同的,通过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特别是满足重要客户的特殊需求,企业才可与每个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客户同企业之间的每一次交易都使得这种关系更加稳固,从而使企业在同客户的长期交往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企业想要获得最大程度的利润,就必须识别这些客户,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策略。综合作业成本分析可以使企业找到影响客户服务成本高低的因素,从而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管理。

基本战略成本管理范文篇2

(一)价值链分析法。这种方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价值链思想认为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按照经济和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价值链是一系列由各种纽带连接起来的相互依存的价值活动的集合。也就是说,价值链并不是独立活动的汇集,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一系统内各项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即某项活动进行的方式影响其他活动的成本与效率。按照企业活动的空间范围,价值链分为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可见,价值链分析以战略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为对象,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空间平台。

(二)成本动因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美国著名会计学教授卡普兰等所倡导的作业成本计算法,在美国、加拿大的许多先进制造企业成功应用,结果发现这一方法不仅解决了成本扭曲问题,而且它提供的相关信息为企业进行成本分析与控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虽然,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概念,但并不专属于作业成本计算法模式。因为从战略成本管理的高度来看,成本动因不仅包括这一模式下围绕企业的作业概念展开的、微观层次上的执行性成本动因,而且包括决定企业整体成本定位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这两个层次的成本动因,有助于企业全面地把握其成本动态,并发掘有效路径来获取成本优势。

(三)全生命周期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是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有有关的支出和收入进行确认和量化(现金流量分析)的一门技术。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从产品的产生到消亡的整个期间内发生的成本,其内容可从生产者、市场、社会、用户等视角界定,其中基于用户视角的生命周期成本为全生命周期成本,它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用户满意目标相一致,通常将全生命周期成本按时间序列分为生产时段的生产者成本和消费时段的消费者成本。但这种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二时段分类未包括对生产者成本具有决定意义的供应者成本,无法与纵向价值链的供应商、企业、用户三个空间相匹配,因此需要将全生命周期成本向前延伸至供应时段的供应者成本。

我国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一般认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与企业的竞争地位相联系来寻求企业持之以恒的“成本优势”。笔者认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在于企业对其内外部的环境适应和调整,以培养和巩固企业持之以恒的竞争优势。这要求企业从关系企业长远利益的各方面着手分析,不仅仅努力适应企业的外部环境,还要改善企业的内部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把握战略成本管理,从战略的高度为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以创造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作业成本法对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优化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量的增长以及其复杂性的增加都要求企业更加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沟通管理,以最快的速度调整企业的发展步伐。战略成本管理所需的战略管理信息是多维度的,它跨越了历史、现在和未来。就会计主体而论,它不仅仅涉及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还包括了其竞争对手的内外部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在处理信息的同时也要首先考虑成本问题——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战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但是各有侧重点和不足之处,具有互补性。一是战略成本管理能够提供成本管理的框架,将成本目标具体化,能够制定好成本定位,但是要将成本定位进一步具体化为目标成本,需要结合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同时也需要借助作业成本法将战略分析深入到作业层次,以便获得更全面的成本信息。二是目标成本法能够提供一种生产成本控制的思路,竞争目标成本法提供了较竞争对手有优势的成本目标,成本企划把成本控制的源流延伸到产品设计阶段,责任成本制提供了实施成本目标的一种方法。要解决生产过程的成本与企业战略结合的问题,需要战略成本管理提供的成本战略指导,要制定科学准确的目标成本、制定合理可行的责任成本,需要结合生产流程,使用作业成本法。三是作业成本法解决了成本发生的追本溯源的问题,但是要解决和企业效益结合的问题,需要成本战略的指导,需要结合战略成本管理;要解决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控制目标制定问题,需要结合目标成本法制定目标成本体系。

基于此,我们可以对战略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优化。作业成本法具有价值链的空间过程性、识别作业的增值性、费用分配的准确性、方法的战术性、控制的事后性等特点,目标成本法具有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时间过程性、识别产品的功能性、方法的战略性、控制的事前性的特点,两者差异互补,可以结合使用。如果对其进行整合,将能够兼顾战略成本管理的时间与空间、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方法的战术性与战略性、控制的事前性与事后性,实现用户满意目标。通过融合现有成本管理方法,可以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有效融合,构建一种向上接轨企业战略,向下延伸至作业过程的,适合我国现代企业的面向企业战略和作业过程的成本管理方法。首先,以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方法如价值链分析等为主体,辅以作业成本法,制定企业成本战略,构成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框架;其次,以成本战略为指导,用目标成本法的原理先确定成本目标,并且将目标成本分解细化,使其落实到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过程,再用作业成本法修正该成本目标,通过流程重构、技术改造等制定出适合符合企业成本定位的目标成本体系;最后,在生产过程中,以作业成本核算为基础,运用作业管理思想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达到目标成本体系的要求。

在改进战略决策以及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方面,作业成本信息被认为是一种有力的工具。一般而言,使用作业成本信息进行战略成本管理所采取的方法是假设推测分析。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分析对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技术进行投资所带来的影响。在战略成本管理中,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作业成本信息,有利于分析和评价对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技术进行投资的成本效益,并据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进行分析;还可以用来支持价值管理,帮助企业识别那些能够增加价值或者消耗价值的作业、流程、产品、客户以及业务部门。

从提高战略价值的角度来看,作业成本信息的作用表现在战略规划和资源管理两个方面。在战略管理领域,采用作业成本信息具有以下作用:(1)可以掌握特定业务、特定市场、特定产品等的成本效益信息,以及按照特定战略方面进行未来投资的潜在利益信息,从而可以确定战略性作业的优先顺序。(2)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灵活性的信息,以便决策者能够确定相应的业务战略。成本灵活性信息主要包括:如果发生这些支出,企业将会获得多大的竞争优势;如果改变战略方向,将需要发生多少支出。(3)有利于开展价值链分析,以便对战略性作业进行分解,从而把握作业成本的习性。这里的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价值增加的大小对企业产品或服务进行排队,制定市场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利用作业成本信息进行资源管理,其重点是关注重要的、关键性资源消耗项目或主要作业的支出影响因素。这可以帮助企业对个别项目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企业从可选项目中选出应该优先实施的项目,并帮助企业实施资源管理以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

库珀(Cooper)曾提出战略性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把作业转向更有利可图的方面从而增加利润(假设作业效率保持不变),强调的是产品和顾客的作业成本动因的数量和成本,其模型反映出哪些产品、服务客户最能赢利,常常指出在哪些环节,流程改进对于降低重要产品或为重要的顾客服务的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哪些流程的流程动因可以使员工把精力集中在对这些重要产品和顾客成本的改进上面。企业的上下游关系对企业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可以运用于以下两方面:

(一)客户关系管理。据《哈佛商业评论》统计,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留住一个老客户所花费成本的5倍,而20%的重要客户可能带来80%的收益。每个客户的需求是不同的,只有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企业才能提高竞争力。每个客户对企业的价值也是不同的,通过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特别是满足重要客户的特殊需求,企业才可与每个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客户同企业之间的每一次交易都使得这种关系更加稳固,从而使企业在同客户的长期交往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企业想要获得最大程度的利润,就必须识别这些客户,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策略。综合作业成本分析可以使企业找到影响客户服务成本高低的因素,从而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管理。

基本战略成本管理范文篇3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战略”一词原属军事术语。将“战略”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其定义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根据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的提出。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是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构架的概括与总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

管理成本要从成本发生的源流着手,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管理措施的着力点也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发生的源流包括时间源流、空间源流和业务源流。从成本发生的角度来看,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发生的三大源流的交汇点,是企业可资利用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外部协作关系等。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不断降低的源泉,代表了成本管理的源流管理思想,它同时是现代管理“不断改进”思想在成本领域的综合体现。

2、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要以企业战略为核心展开,企业可以采取的基本战略有多种,不同的战略对成本和成本管理有不同的要求。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其目标和战略重点也不同,所要求的管理战略也不同,成本管理措施的构造与选择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成本是多种成本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战略措施对成本动因的影响各不相同,有可能引起不同方面的成本发生反向变动,为了避免战略措施之间的冲突,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战略措施之间要协调配合。

3、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融入思想

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措施是那些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活动过程之中的方法措施,只有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过程之中,融入到企业各成员的头脑之中,才有可能变成真正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成本管理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应用机制要优先于成本管理措施与方法本身。

(三)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要明确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特点,必须注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与战术成本管理的区别,不应相互混淆。我认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

1、对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分析的全面性和管理的整体性。

战略成本管理是将管理置于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之中,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只有从空间和时间范围上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才能有效地进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2、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确定的长期性与短期性的结合。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考虑其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为实现企业使命所确定的在较长期限内要求达到的成本管理结果。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包括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两类。长期目标对短期目标进行控制,短期目标从属于长期目标,是长期目标的执行目标,所以在战略成本管理中要协调好战略成本管理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3、企业战略成本决策的重大性。

企业作出的战略成本决策,对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深远性和根本性的影响。战略成本决策的重大性表现在决定企业未来的成本发展方向、竞争优势、协同效应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从总体上看,战略成本决策的项目一般数额较大、影响面较宽、一个项目的成本全部得到补偿的时间较长。

(四)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在大多数的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著作中,价值链分折、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战略定位分析主要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领先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生命周期战略及整合战略等;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

二、由成本动因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战略成本动因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成本动因(costdriver)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

这些原因构成了成本的决定性因素(determinant)。

所谓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战略上对企业的产品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它具有如下特点:

1、与企业的战略密切相连,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等。

2、它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更长期、更持久、更深远。

3、与作业性成本动因相比,这些动因的形成与改变均较为困难。

战略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costdriver)与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alcostdriver)。由于这些成本动因在成本计算中常不予考虑,因此常常被传统的成本管理所忽视。对成本这样研究和划分,就能从经营战略的意义上作出成本决策,为我国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二)结构性成本动因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如长期投资等相关的成本动因。其形成常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同时,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生产开始之前,因此必须慎重行事,在支出前进行充分评估与分析。另外,这些因素既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成本,也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生产经营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结构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可以决定企业的成本态势。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在价值链活动规模较大时,活动的效率提高或活动成本因可分摊于较大规模的业务量而使单位成本降低。

2、整合程度:上述规模经济与水平一体化相关联,而整合程度指的是垂直一体化程度。整合(integrate)是指企业为了为自己所负责的业务领域更广泛更直接,在本企业业务流中向两端延伸至直接销售、零部件内制和原材料提供等。

3、学习(learning)与溢出: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经过学习的过程提高作业效率从而使成本下降。通过学习降低成本的因素有:

(1)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用户信息的反馈对企业的作用。表现为根据市场的反映改善产品的设计,提高优质品率。

(2)通过逐步改善厂房布置、生产排程、作业进度降低成本。

(3)通过工人活动量的累积使劳动熟练程度提高。

(4)通过对同业和外部专家顾问的学习而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4、地理位置:企业的地理位置可以若干种方式影响成本。主要表现在:

(1)由于工资水平和税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差异,影响了企业的工资成本和纳税支出。

(2)企业所处环境的交通便利程度及可利用的基础设施的状况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3)企业所处气候、文化、观念等人文环境,不仅影响了产品的需求,而且影响了企业经营的观念和方式。

(4)地理位置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流入。处于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城市的企业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5)地理位置对营运成本有重要的影响。相对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地理位置是影响购货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相对买方的地理位置会影响企业的促销成本和销售成本如运费。

(三)执行性成本动因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它是在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以后才成立的。而且这些成本动因多属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其它成本的影响因企业而异。这些动因若能执行成功,则能降低成本,反之则会使成本提高。执行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生产能力运用模式:生产能力运用模式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的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加而改变,当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产量上升时,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少,从而引起企业单位成本的降低。对于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而言,生产能力运用模式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产量的上升会带来单位成本的明显下降。

2、联系:所谓联系,是指各种价值活动之间彼此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内部联系;另一类是企业与供应商(上游)、客户(下游)间的垂直联系。

(1)企业内部联系。企业内部各种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遍布整个价值链。例如基本生产和维修活动的联系、生产作业和内部后勤的联系、广告和直接上门推销之间的联系、品质控制与售后服务之间的联系。针对相互联系的活动,企业可以采取协调(coordination)和最优化(optimum)两种策略来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

(2)垂直联系:垂直联系反映的是企业活动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主要是供应商的产品设计特征、服务、质量保证程序、产品运送程序和定单处理程序等。

3、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不同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管理的范围应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故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总是能降低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能给企业带来降低成本的重大机会。

上述两种战略成本动因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对于结构性成本动因而言,并不是程度越高越好,而是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但对于执行性成本动因而言,一般认为程度越高越好,例如,应尽量加强和鼓励员工的全面参与,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而且就企业而言,执行性成本动因总结的越多,将越有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

总之,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为企业改变成本地位,增强竞争力提供了契机。企业的成本总是由一组独特的成本动因来控制,而每一个成本动因都可能成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来源,选择于已有利的成本动因作为成本竞争的突破口是企业竞争的一项策略,应引起企业领导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战略成本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夏宽云2000

2、《成本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乐艳芬2002

3、《战略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张士玉王滨有张士宏2002

4、《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陈珂2001

5、《成本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林万祥2001

基本战略成本管理范文篇4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战略”一词原属军事术语。将“战略”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其定义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根据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的提出。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是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构架的概括与总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

管理成本要从成本发生的源流着手,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管理措施的着力点也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发生的源流包括时间源流、空间源流和业务源流。从成本发生的角度来看,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发生的三大源流的交汇点,是企业可资利用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外部协作关系等。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不断降低的源泉,代表了成本管理的源流管理思想,它同时是现代管理“不断改进”思想在成本领域的综合体现。

2、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要以企业战略为核心展开,企业可以采取的基本战略有多种,不同的战略对成本和成本管理有不同的要求。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其目标和战略重点也不同,所要求的管理战略也不同,成本管理措施的构造与选择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成本是多种成本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战略措施对成本动因的影响各不相同,有可能引起不同方面的成本发生反向变动,为了避免战略措施之间的冲突,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战略措施之间要协调配合。

3、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融入思想

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措施是那些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活动过程之中的方法措施,只有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过程之中,融入到企业各成员的头脑之中,才有可能变成真正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成本管理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应用机制要优先于成本管理措施与方法本身。

(三)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要明确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特点,必须注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与战术成本管理的区别,不应相互混淆。我认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

1、对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分析的全面性和管理的整体性。

战略成本管理是将管理置于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之中,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只有从空间和时间范围上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才能有效地进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2、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确定的长期性与短期性的结合。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考虑其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为实现企业使命所确定的在较长期限内要求达到的成本管理结果。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包括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两类。长期目标对短期目标进行控制,短期目标从属于长期目标,是长期目标的执行目标,所以在战略成本管理中要协调好战略成本管理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3、企业战略成本决策的重大性。

企业作出的战略成本决策,对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深远性和根本性的影响。战略成本决策的重大性表现在决定企业未来的成本发展方向、竞争优势、协同效应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从总体上看,战略成本决策的项目一般数额较大、影响面较宽、一个项目的成本全部得到补偿的时间较长。

(四)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在大多数的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著作中,价值链分折、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战略定位分析主要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领先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生命周期战略及整合战略等;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

二、由成本动因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战略成本动因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成本动因(costdriver)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

这些原因构成了成本的决定性因素(determinant)。

所谓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战略上对企业的产品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它具有如下特点:

1、与企业的战略密切相连,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等。

2、它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更长期、更持久、更深远。

3、与作业性成本动因相比,这些动因的形成与改变均较为困难。

战略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costdriver)与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alcostdriver)。由于这些成本动因在成本计算中常不予考虑,因此常常被传统的成本管理所忽视。对成本这样研究和划分,就能从经营战略的意义上作出成本决策,为我国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二)结构性成本动因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如长期投资等相关的成本动因。其形成常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同时,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生产开始之前,因此必须慎重行事,在支出前进行充分评估与分析。另外,这些因素既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成本,也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生产经营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结构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可以决定企业的成本态势。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在价值链活动规模较大时,活动的效率提高或活动成本因可分摊于较大规模的业务量而使单位成本降低。

2、整合程度:上述规模经济与水平一体化相关联,而整合程度指的是垂直一体化程度。整合(integrate)是指企业为了为自己所负责的业务领域更广泛更直接,在本企业业务流中向两端延伸至直接销售、零部件内制和原材料提供等。

3、学习(learning)与溢出: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经过学习的过程提高作业效率从而使成本下降。通过学习降低成本的因素有:

(1)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用户信息的反馈对企业的作用。表现为根据市场的反映改善产品的设计,提高优质品率。

(2)通过逐步改善厂房布置、生产排程、作业进度降低成本。

(3)通过工人活动量的累积使劳动熟练程度提高。

(4)通过对同业和外部专家顾问的学习而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4、地理位置:企业的地理位置可以若干种方式影响成本。主要表现在:

(1)由于工资水平和税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差异,影响了企业的工资成本和纳税支出。

(2)企业所处环境的交通便利程度及可利用的基础设施的状况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3)企业所处气候、文化、观念等人文环境,不仅影响了产品的需求,而且影响了企业经营的观念和方式。

(4)地理位置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流入。处于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城市的企业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5)地理位置对营运成本有重要的影响。相对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地理位置是影响购货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相对买方的地理位置会影响企业的促销成本和销售成本如运费。

(三)执行性成本动因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它是在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以后才成立的。而且这些成本动因多属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其它成本的影响因企业而异。这些动因若能执行成功,则能降低成本,反之则会使成本提高。执行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生产能力运用模式:生产能力运用模式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的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加而改变,当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产量上升时,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少,从而引起企业单位成本的降低。对于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而言,生产能力运用模式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产量的上升会带来单位成本的明显下降。

2、联系:所谓联系,是指各种价值活动之间彼此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内部联系;另一类是企业与供应商(上游)、客户(下游)间的垂直联系。

(1)企业内部联系。企业内部各种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遍布整个价值链。例如基本生产和维修活动的联系、生产作业和内部后勤的联系、广告和直接上门推销之间的联系、品质控制与售后服务之间的联系。针对相互联系的活动,企业可以采取协调(coordination)和最优化(optimum)两种策略来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

(2)垂直联系:垂直联系反映的是企业活动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主要是供应商的产品设计特征、服务、质量保证程序、产品运送程序和定单处理程序等。

3、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不同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管理的范围应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故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总是能降低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能给企业带来降低成本的重大机会。

上述两种战略成本动因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对于结构性成本动因而言,并不是程度越高越好,而是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但对于执行性成本动因而言,一般认为程度越高越好,例如,应尽量加强和鼓励员工的全面参与,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而且就企业而言,执行性成本动因总结的越多,将越有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

总之,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为企业改变成本地位,增强竞争力提供了契机。企业的成本总是由一组独特的成本动因来控制,而每一个成本动因都可能成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来源,选择于已有利的成本动因作为成本竞争的突破口是企业竞争的一项策略,应引起企业领导者的高度重视。

【摘要】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理论中一个较新的课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成本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是从企业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由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内涵入手,初步探讨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及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了构成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为价值链分折、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特别是这其中成本动因分析对目前的企业经营最为重要。本文着重从结构性成本动因及执行性成本动因两个方面做了深入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成本决策。期望可以给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以一些启迪。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成本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决策

参考文献

1、《战略成本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夏宽云2000

2、《成本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乐艳芬2002

3、《战略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张士玉王滨有张士宏2002

基本战略成本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成本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决策

一、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战略”一词原属军事术语。将“战略”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其定义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根据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的分析,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的提出。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是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构架的概括与,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

管理成本要从成本发生的源流着手,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管理措施的着力点也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发生的源流包括时间源流、空间源流和业务源流。从成本发生的角度来看,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发生的三大源流的交汇点,是企业可资利用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管理制度以及、外部协作关系等。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不断降低的源泉,代表了成本管理的源流管理思想,它同时是现代管理“不断改进”思想在成本领域的综合体现。

2、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要以企业战略为核心展开,企业可以采取的基本战略有多种,不同的战略对成本和成本管理有不同的要求。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其目标和战略重点也不同,所要求的管理战略也不同,成本管理措施的构造与选择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成本是多种成本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战略措施对成本动因的影响各不相同,有可能引起不同方面的成本发生反向变动,为了避免战略措施之间的冲突,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战略措施之间要协调配合。

3、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融入思想

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措施是那些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活动过程之中的方法措施,只有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过程之中,融入到企业各成员的头脑之中,才有可能变成真正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成本管理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机制要优先于成本管理措施与方法本身。

(三)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要明确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特点,必须注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与战术成本管理的区别,不应相互混淆。我认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

1、对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分析的全面性和管理的整体性。

战略成本管理是将管理置于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之中,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只有从空间和时间范围上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才能有效地进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2、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确定的长期性与短期性的结合。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考虑其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为实现企业使命所确定的在较长期限内要求达到的成本管理结果。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包括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两类。长期目标对短期目标进行控制,短期目标从属于长期目标,是长期目标的执行目标,所以在战略成本管理中要协调好战略成本管理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3、企业战略成本决策的重大性。

企业作出的战略成本决策,对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深远性和根本性的影响。战略成本决策的重大性表现在决定企业未来的成本发展方向、竞争优势、协同效应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从总体上看,战略成本决策的项目一般数额较大、影响面较宽、一个项目的成本全部得到补偿的时间较长。

(四)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在大多数的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著作中,价值链分折、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战略定位分析主要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领先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生命周期战略及整合战略等;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

二、由成本动因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战略成本动因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成本动因(costdriver)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

这些原因构成了成本的决定性因素(determinant)。

所谓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战略上对企业的产品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它具有如下特点:

1、与企业的战略密切相连,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等。

2、它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更长期、更持久、更深远。

3、与作业性成本动因相比,这些动因的形成与改变均较为困难。

战略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costdriver)与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alcostdriver)。由于这些成本动因在成本计算中常不予考虑,因此常常被传统的成本管理所忽视。对成本这样研究和划分,就能从经营战略的意义上作出成本决策,为我国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二)结构性成本动因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如长期等相关的成本动因。其形成常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同时,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生产开始之前,因此必须慎重行事,在支出前进行充分评估与分析。另外,这些因素既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成本,也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财务、生产经营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结构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可以决定企业的成本态势。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在价值链活动规模较大时,活动的效率提高或活动成本因可分摊于较大规模的业务量而使单位成本降低。

2、整合程度:上述规模经济与水平一体化相关联,而整合程度指的是垂直一体化程度。整合(integrate)是指企业为了为自己所负责的业务领域更广泛更直接,在本企业业务流中向两端延伸至直接销售、零部件内制和原提供等。

3、学习(learning)与溢出: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经过学习的过程提高作业效率从而使成本下降。通过学习降低成本的因素有:

(1)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用户信息的反馈对企业的作用。表现为根据市场的反映改善产品的设计,提高优质品率。

(2)通过逐步改善厂房布置、生产排程、作业进度降低成本。

(3)通过工人活动量的累积使劳动熟练程度提高。

(4)通过对同业和外部专家顾问的学习而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4、位置:企业的地理位置可以若干种方式影响成本。主要表现在:

(1)由于工资水平和税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差异,影响了企业的工资成本和纳税支出。

(2)企业所处环境的便利程度及可利用的基础设施的状况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3)企业所处气候、文化、观念等人文环境,不仅影响了产品的需求,而且影响了企业经营的观念和方式。

(4)地理位置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流入。处于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城市的企业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5)地理位置对营运成本有重要的影响。相对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地理位置是影响购货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相对买方的地理位置会影响企业的促销成本和销售成本如运费。

(三)执行性成本动因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它是在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以后才成立的。而且这些成本动因多属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其它成本的影响因企业而异。这些动因若能执行成功,则能降低成本,反之则会使成本提高。执行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生产能力运用模式:生产能力运用模式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的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加而改变,当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产量上升时,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少,从而引起企业单位成本的降低。对于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而言,生产能力运用模式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产量的上升会带来单位成本的明显下降。

2、联系:所谓联系,是指各种价值活动之间彼此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内部联系;另一类是企业与供应商(上游)、客户(下游)间的垂直联系。

(1)企业内部联系。企业内部各种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遍布整个价值链。例如基本生产和维修活动的联系、生产作业和内部后勤的联系、广告和直接上门推销之间的联系、品质控制与售后服务之间的联系。针对相互联系的活动,企业可以采取协调(coordination)和最优化(optimum)两种策略来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

(2)垂直联系:垂直联系反映的是企业活动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主要是供应商的产品设计特征、服务、质量保证程序、产品运送程序和定单处理程序等。

3、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不同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管理的范围应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故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总是能降低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能给企业带来降低成本的重大机会。

上述两种战略成本动因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对于结构性成本动因而言,并不是程度越高越好,而是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但对于执行性成本动因而言,一般认为程度越高越好,例如,应尽量加强和鼓励员工的全面参与,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而且就企业而言,执行性成本动因总结的越多,将越有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

总之,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为企业改变成本地位,增强竞争力提供了契机。企业的成本总是由一组独特的成本动因来控制,而每一个成本动因都可能成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来源,选择于已有利的成本动因作为成本竞争的突破口是企业竞争的一项策略,应引起企业领导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战略成本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夏宽云2000

2、《成本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乐艳芬2002

3、《战略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张士玉王滨有张士宏2002

基本战略成本管理范文篇6

一、战略导向管理的基本架构

企业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生产型管理、经营型管理和战略导向管理。生产型管理的重心是企业内部运作,关心的是生产效率,当时,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愁销路,企业较少关心外部问题。经营型管理除了关心内部生产运作之外,供应和销售也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跳”给许多企业以沉重的教训,营销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战略导向管理阶段,除了要关心经营型管理阶段的问题之外,重要的是把握未来,关注外部环境,获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以战略思维来进行企业管理,以战略来统帅企业的管理,将战略理念融于企业的管理之中。可见,战略导向管理是一种立足现在,知己知彼,面向未来的管理模式。

战略导向管理模式的本质是以战略为中心,其内涵如下图所示:

这个图所表达的主要涵义:

(l)战略规划: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及能力,确定企业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

(2)战略导向治理结构设计:在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改造,使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战略相适应。

(3)战略导向流程再造:以战略定位为统帅,构建企业的价值链,在价值链中营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4)战略导向组织再造:以战略定位为基础,并结合流程再造的要求,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

(5)战略导向岗位设计:在流程再造和组织再造之后,对企业的岗位重新进行设计,根据战略定位的需要来确定各个岗位的作业内容、作业程序和作业方法。

(6)业绩评价设计:在治理结构再造、流程再造、组织再造和岗位设计的基础上,设计针对每个组织和每个岗位的数量化业绩评价指标,发挥业绩评价的导向作用。

(7)战略导向薪酬设计:以岗位和业绩评价体系为基础,设计以业绩为主要付酬因家的薪酬体系,使各个组织和各个岗位所得报酬与它们的贡献相一致。

近年来,地勘单位在转企改制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但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不大、事企不分、“几块牌子一套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而选择成本导向这种管理模式的最终结果是要形成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管理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职工在降成本、增效益上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使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体现于所有职工所有阶段的所有行为上。这也是在中国加人WID后,地勘单位转变观念和整合企业文化的明智选择。

二、战略导向成本管理的基本架构

成本管理是一项职能管理,所以,它本身也有一个职能战略,即成本管理战略。当然,作为一个职能战略,它要受企业总体战略和各个业务单元战略的制约,并要体现企业总体战略和各个业务单元战略对成本管理的要求。作为一项职能战略,成本管理战略要包括以下内容:

(l)成本管理目标:根据企业总体战略和各业务单元战略的要求,确定成本管理目标。

(2)成本管理政策:根据企业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成本管理目标的要求,确定成本政策,作为具体成本活动与成本管理目标之间的中介。

(3)成本管理核心业务:根据成本管理目标和成本管理政策犷确定成本管理的核心业务,即成本管理重点做哪些工作。

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称为成本管理战略。在此基础上,要通过流程再造、组织再造、岗位设计、业绩评价和薪酬体系,将成本管理战略落到实处。使日常成本管理工作体现成本管理战略的要求,而成本管理战略又体现了企业总体战略和各业务单元战略的要求,所以,日常成本管理工作也就间接地体现了企业总体战略和各业务单元战略对成本管理的要求。具体来说,成本管理战略要通过以下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1.流程再造:将成本管理战略的要求,体现在各个业务流程中,同时,要重点营造好成本管理本身的业务流程,根据成本管理战略的要求来改造或重新设计成本管理业务流程。例如,不同的成本管理战略,可能会要求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从而产生不同的成本管理流程。

2.组织再造:将成本管理战略的要求,体现在组织调整之中,例如,不同的成本管理战略可能会要求不同的成本管理机构,不同的成本管理战略可能会要求不同的成本权责划分,不同的成本管理战略可能会使成本管理部门的重要性和地位不同。

3.岗位设计:根据成本管理战略的要求,对成本管理相关岗位进行设计,将根据成本管理战略进行的流程再造和组织再造的结果体现在成本管理相关岗位之中,例如,不同的成本管理战略可能要求不同的成本管理岗位设计;不同的成本管理战略,可能会要求成本管理相关岗位做不同的成本管理工作;不同的成本管理战略可能会要求成本管理相关岗位用不同的流程和方法去做成本管理工作。所以,要根据成本管理战略的要求,进行成本管理相关岗位的设计或调整。

4.业绩评价:根据成本管理战路的要求,对内部各单位及各岗位的业绩评价制度进行调整和修改,把成本管理战略的要求体现在业绩评价之中。显然,不同的成本管理战略会要求不同的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制度。

5.薪酬体系:根据成本管理战略的要求,对薪酬体系进行调整,将成本相关业绩评价体现于薪酬之中。总之,就是根据企业总体战略和各业务单元战略来确定成本管理战略,在此基础上,将成本管理战略的要求体现于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岗位设计、业绩评价和薪酬体系之中。

三、成本管理战略

前文已经论及,成本管理战略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政策和成本管理核心业务。下面,我们主要讨论成本管理核心业务。成本管理核心业务是在成本管理目标和成本管理政策的要求下,成本管理所要做的主要工作。从战略导向成本管理来说,成本管理核心业务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共性核心业务,即与各种战略都相关的成本管理业务,另一种是个性核心业务,即不同的战略会有不同选择的成本管理业务。下面,分别讨论这两方面的内容。

1、共性成本管理核心业务

一般来说,只要是为战略服务,无论企业的战略如何选择,竞争成本管理、价值链成本管理和生命周期管理都是不可缺少的。当然,不同的战略选择下,这些工作的力度可能会有差别。

(l)竞争成本管理:成本是一个重要的竞争因素,如果企业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则企业的产品成本必须要低于竞争者的成本,否则,就没有竞争优势可言。即使企业不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则成本也不能与竞争者相差过大,否则,其它方面的竞争优势也难以抵挡竞争者的成本优势。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竞争战略,了解本企业产品的成本在竞争环境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竞争成本管理就是收集本行业及主要竟争者的成本,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本企业的成本与行业平均水平、行业先进水平及主要竞争者的成本进行比较,以发现本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劣势。例如:冶金行业的同行业成本资料交换就是竟争成本管理的一种形式。

(2)价值链成本管理

现代战略管理强调价值链(流程)的重要性,要求在业务流程中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中心思想是按成本发生的原因来进行成本管理,也就是以作业为基础来进行成本管理,所以,也称为作业基础成本管理(简称ABC)。

从成本计算的角度来说,ABC与传统成本计算的主要区别是间接费用(制造费用)的分配。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中,常用一个全公司的费用分配比率,或是分部门费用分配率来解决制造费用分配。这些费用分配率以制造费用驱动因素为基础,将制造费用分配于各种产品。经常被使用的驱动因素有直接人工、机器工时、产出单位、材料成本和主要成本等。

传统成本计算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造费用分配问题。但是,在现代制造环境中,制造费用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许多制造费用并不单一地与一种驱动因素相关,传统的过于简化的驱动因素会歪曲制造的分配。

根据价值链模式,企业作业可以为两大类,基本作业和支持作业。基本作业是直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作业,支持作业不直接为客户创造价值,但为基本作业的进行营造条件。

(3)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现代战略管理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来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正是与这一理念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方法。

一个产品从研究、设计、制造,到消费者使用,直至报废为止的整个时期,称为产品寿命周期。产品寿命周期因产品的不同而异,有的产品寿命周期只有一个小时,或者几分钟,例如:冰棒、气球等。

使用成本是客户使用中的耗费,肯定是客户负担的,而产品是客户从生产者手中买来的,所以,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成本都是客户负担的,要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就要降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而不仅仅是降低制造成本。

从理论上来说,在一个产品的寿命周期内,制造成本与使用成本呈互为消长的关系,制造成本的增长会带来使用成本的减少,而制造成本的减少可能会带来使用成本的增加。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就是要在它们的这种关系中寻求二者之和最小。在开发新产品时,首先把重点放到寿命周期总成本上,并要着重研究原来的设计和影响寿命周期总成本的其他方面的因素,以寻求降低总成本的途径。以便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的价值。

2、个性成本管理核心业务

成本管理方法有许多,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形,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责任成本管理与变动成本管理不同,标准成本管理与目标成本管理不同。个性成本管理就是根据企业成本管理战略来选择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的组合,出现各种不同的多位一体成本管理模式。例如,如果企业采用成本领先的战略,则成本管理目标就是成本最低,此时,企业应该建立最庞大的成本管理体系,可以选用融技术经济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于一体的成本管理模式。

基本战略成本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战略;成本;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正在发展探讨过程之中,其基本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试图从企业竞争战略角度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涵义、基本目标、基本思想和方法措施体系作些探讨。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涵义

战略是对全局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趋向所作的谋划,是指导全局的计划和策略。战略一经确定,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未来整体格局的发展演变起指导作用。在管理理论中,由于对战略解释的侧重点不同,企业战略理论可以归纳为竞争战略学派、资源配置战略学派和目标战略学派。竞争战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战略的重点是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其所著《竞争战略》(1980年)和《竞争优势》(1985年)两书已成为战略研究的经典著作。书中所提出的通用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已经成为竞争战略的经典理论。资源配置战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战略是现有资源和计划资源的配置,以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这一观点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目标战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战略的主题是确定和实施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认为战略是由目标、意志或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方针、计划所构成的一种模式。按照战略的本义来判断,关于企业战略的上述三类观点只是这些观点分别强调了企业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企业战略的不同侧重点,相互之间并无本质的差别。在激烈竞争环境条件下,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取得竞争优势是影响企业全局发展的最核心的问题,企业战略的重点自然是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当竞争的强度不足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或者竞争均势已经形成,竞争者相互都无法击败竞争对手时,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自己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在此之时,企业战略的重点理所当然地转向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合理配置企业资源,谋求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确定和实施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离不开对竞争发展态势的判断和对企业资源配置的考虑,目标战略理论只是抽象掉竞争重点或资源利用重点等具体情形而对企业战略所作的抽象。它们的共同特质是都没有脱离战略的一般涵义。正因如此,在管理领域,一般将战略理解为实现长期目标的方法,一个单位所应用的战略是为使该单位的技能和资源与在外部环境中发现的机会相适应所作的谋划。

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从成本角度分析、选择和优化企业战略;二是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战略。前者是企业战略中的成本侧面,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而对成本管理制度、方法和措施等所进行的谋划。

竞争战略理论对企业战略中的成本问题作了有效的说明。按照波特的理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聚集战略三种。在波特的三个基本战略中,有一个半战略是以成本领先为基础的。

成本领先战略的核心是企业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和手段,降低企业的成本,成为市场竞争参与者中成本最低者,并以低成本为竞争手段获取竞争优势。成本领先战略实质上是以成本战略作为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目标聚集战略分为成本聚集战略和差异聚集战略两种形式。成本聚集战略是在细分市场的成本行为中挖掘差异,寻求其目标市场上的成本优势,而差异聚集战略则是开发细分市场上客户的特殊需要,追求其目标市场上的差异优势。目标聚集战略中的成本聚集战略实质上是一种低成本战略,针对广设目标的竞争对手在细分市场上满足某一特定需求方面所支付的成本高于所必需的成本而采取的竞争措施。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在其目标市场上获得持久的成本领先(成本聚集)或者处于差异聚集地位,它便有可能获取高于平均收益水平的利润。

实施差异化战略和差异聚集战略的企业也不排斥成本战略的重要性。差异化式战略的基本特点是突出产品为客户所看重的某一方面的特定功能,力求在为客户所重视的产品性能的某一方面独树一帜,以便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实施差异化战略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这种成本有时很昂贵。要想获取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便必须增加成本,以追加成本为代价。判断差异化战略成败的标志之一是实现差异化所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为此而追加的成本。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必须通过降低不影响产品性能的成本,力图保持与竞争对手相近的成本,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维持产品的差异性。这一原理可以同样适用于实施差异聚集战略的企业。

从竞争战略理论分析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不论企业采取何种战略,成本问题始终是企业战略制定、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如何利用成本战略为企业赢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与战略成本管理相关的另一问题是实施成本控制的战略。成本控制战略以成本管理过程为轴心展开,强调的是成本控制措施的构造与选择。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管理、成本规划与设计等具有长期成本降低措施成份,带有对成本管理的具体战略进行选择的倾向。这个层面是成本管理的战略旨在构造一个基础宽广的、具有长期性持续效应的降低成本的措施体系,以期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为企业创造成本优势提供保障。现代成本管理不仅要有取得成本优势的明确的战略思想,还需要有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措施。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规范着其思想体系,制约着其方法与措施体系的建立。到目前为止,成本管理目标,特别是成本管理战略目标,还不是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这方面存在着太多的误解与歧义。人们对成本管理目标的理解和表述主要集中在成本降低方面。成本管理的直接功能表现为降低成本。将降低成本作为成本管理的目标并没有引起不同的看法,只是在具体的表述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通过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来降低成本。这种观点将成本管理过程理解为实现既定成本目标的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将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以既定条件为前提的,除此之外,还应该通过各种创新措施,改变成本发生的条件,使成本不断降低。笔者曾经提出,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日本学者清水的论述较为清楚地反映出了这种观点的思路,他认为,企业存在两种成本结构的成本降低:(1)尚未使成本最低化的成本结构;(2)已经使成本最低化的成本结构。前者主要是由于众多的非效率因素存在,故一般通过“技术选择”来降低成本;对于已经达到成本最低化的成本结构,其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仅仅依靠现有的技术则无能为力,因而还必须借助于知识创造或者说是技术革新来求得成本降低。为选择达成目标成本的技术与投入的最优组合,应根据需要伴随着成本降低的技术。一般而言,这种观点对成本管理的功能做了较为广义的理解。

基本战略成本管理范文篇8

本文在阐述战略成本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从价值链、成本动因与战略定位三个方面分析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模式,并就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提出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我国企业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有所帮助.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成本动因;战略定位

自2007年起,一场次贷风暴从美国刮起,并迅速席卷全球,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部分国家甚至濒临破产的境地。而如今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企业之间竞争范围的扩大与竞争力度的加强都要求企业必须寻求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能有效地帮助企业培育、取得和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本文思考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战略”一词原属军事术语。《辞海》(1979)对其定义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将“战略”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一词最初由美国学者安索夫在其1976年所著《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安索夫将其定义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根据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而战略成本管理是以竞争理论为基础,以市场竞争为动力,以获取竞争优势、创造顾客价值为目的的一种系统的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方法,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的发展与完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包括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思想,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融入思想和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等.

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以培育维持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目前,国外主要有四种模式,即克兰菲尔德模式、罗宾库珀模式、桑克模式以及日本的成本策划管理模式.

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关于战略成本管理,尚未形成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知道,传统的管理会计一般将利润目标放在首位,作为会计子系统的成本管理也从属于该目标,因为在执行上是借助生产过程价值耗费的削减以实现产品价值增值的,所以要求更直接地贯彻利润最大化目标。随着企业对长期成长、发展的迫切要求,现代管理会计立足于长期经营观念,基于不同的动机理论有着不同的决策目标模型,较为常见的有“股东财富最大化”模型、“管理者利益最大化”模型、“社会福利最大化”模型。企业必须强化战略意识,进行战略思维和战略管理。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把重点放到制定竞争战略上来,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却经常把眼光局限在单纯降低成本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战略管理就是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即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同时结合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的定位分析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同时,笔者认为降低成本不是唯一的手段,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来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一切降低成本的措施也都应以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作为决定取舍的目标,以此实现成本效益原则.

二、战略成本管理应用模式美国学者桑克和维加·哥维达列杰(1993)《创造竞争优势的新工具———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中将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划分为三部分: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以及成本动因分析。该著作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国内相关论著普遍将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三种基本模式。笔者认为将战略成本管理看成是“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即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是符合战略成本管理的特征及其要求的。但是,将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并列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模式的观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战略成本管理要根据战略定位所做出的战略选择进行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即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模式包括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同时在对价值链和成本动因进行分析之后,根据新的战略成本信息可以适当地对战略定位进行调整,从而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急剧变化的经营环境,快速地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并“在不同的战略选择下最有效地组织成本管理”,最终达到企业整体竞争力得以维持和提升的目标。下面就其具体方面进行分析:(一)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的一种方法。价值链是一系列由各种纽带连接起来的相互依存的价值活动的集合。具体来讲,价值链分析主要描述如何增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控制从原材料供应商起一直到产品消费为止这一全过程的相关成本。由于价值链中各项活动之间相互关联,因而某项活动的进展情况会影响其他活动的成本与效率。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获得价值链的整体运行情况及各环节之间的连接情况,从而在价值链系统中寻找降低成本的信息和创造利润的新增长点,同时也可以对出现问题的环节加以改进.

借助价值链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竞争优势,识别何处可以增加顾客价值或降低成本,同时更好地理解企业与供应商、顾客及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关系。价值链分析的目标在于找出价值链的哪一阶段可以增加顾客价值或降低成本,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价值链分析不仅可以应用于企业内部,还可以应用于整个行业。如果将企业所处的行业看成是一条价值链,那么该企业就位于这条价值链中的一段,由此在行业的价值链中,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特点和服务类型就直接影响到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如,在与上下游企业业务往来中,供应商原料的包装方式会影响企业的原料处理成本,供应商供料的及时性会影响企业的库存,如与相关企业达成协议后,就可以为企业节约相当一部分成本,同时也可增强相关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二)成本动因分析。库伯和卡普兰(1987)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的理论,认为成本是各种独立或相互作用着的因素(自变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在战略成本管理中,成本动因分析既作为在价值链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中确定成本管理战略,进一步分析成本管理的重点的分析工具,同时也作为一种成本管理方法,在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基本战略成本管理范文篇9

一、竞争优势与价值链

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一是产业的吸引力,二是产业内的相对竞争力。这两个问题都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吸引力或增或减,竞争地位的变化此起彼伏。企业要在长时间内保持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根本问题就是要获得持久性的竞争优势。决定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五种,即潜在进入者,供方,买方,产业竞争者和替代品。企业若具有比它的竞争对手更有效地处理这五种作用力的能力,便获得了竞争优势。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为低成本和歧异性。相应地,基于这两种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制定三个基本战略,即成本领先、标歧立异和目标积聚。目标积聚战略又包括成本积聚和歧异积聚两种。然而无论是上述哪一种基本战略,其目标都是努力为买方创造更多的价值。具体包括:一是在同等成本条件下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如标新立异战略;二是在较低成本条件下为顾客提供同等的价值,如成本领先战略。

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是无法识别出竞争优势的。每个企业都是在从基本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的使用,从上游供应商到企业再到下游产品使用者、客户这个过程中所进行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这些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作业形成企业价值链。价值链的载体是作业链,随着作业的转移,价值在企业内部积累与转移,形成价值传递系统,最后通过顾客的认识活动实现顾客价值,完成价值链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方面要创造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承担各项价值活动所产生的成本,顾客对产品或劳动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价值活动所耗成本间的差额即为利润。价值活动与利润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在成本方面相对竞争能力的高低。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战略活动,就是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说到底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优势。

价值作业和价值链分析是决定顾客价值能否提升的核心,是认识企业现有和潜在成本行为及经营歧异性的源泉,是从战略性相关角度对企业成本空间的合理与有机结合。

二、传统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

传统成本管理将成本空间集中在企业内部,关注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工艺流程,其分析范围一般开始于材料采购,结束于产品销售。它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增值分析。战略导向下的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环境的目的。战略成本管理和传统成本管理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战略成本管理以建立长期竞争优势为目标,具有竞争性。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也就是说这里的成本降低不是绝对的成本降低,而是相对的成本降低,即站在成本效益相对平衡的角度上。一项成本的降低如果减少了企业价值,削弱了企业的战略地位,则弃之不用;反之,如果某项成本的增加提高了企业价值,有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增强,那么这种成本的增加不仅不是需要加以避免的,反而是值得鼓励的。

2.战略成本管理能够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积极反应,具有外向性。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对企业的成本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许多外部环境因素不是企业内部可以完全控制的。战略成本管理重视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把企业放在整个市场的环境中予以全面考虑。比如由于市场供求的变化,供应商提高价格可能会导致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销售商压低价格可能导致企业销售收入的减少。由于战略成本管理范围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跨越企业边界进行跨组织的成本管理,通过与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分销商)企业之间建立及时的信息沟通,从而可以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积极反应。

3.战略成本管理是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具有全面性。战略成本管理不仅对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进行分析,还把视野扩展到产品的研发、设计、试制和售后服务以及企业各项经营筹划的全过程。不仅管理已经发生的历史成本,而且注重尚未发生的成本,在进行企业筹划时就对企业的地理位置、市场定位、经营规模等一系列成本动因进行全面分析,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此外战略成本管理不仅关注企业内部成本信息,而且还应对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进行推测与分析,通过比较找出差距,重塑企业的成本与竞争优势。

三、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战略成本管理框架

战略成本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成本管理和企业战略相结合。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管理控制系统与之相匹配。1992年,JohnK.Shank和Vijay.Govinderejin在《创造竞争优势的新工具——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中,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开发与实施,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果和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从而寻求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成本管理手段。同时指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由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三部分组成。

(一)战略定位分析

波特在其《竞争优势》(1985年)一书中提出企业通用的竞争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标新立异战略和目标积聚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的目标是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使企业成为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厂商,以成本优势获得竞争优势。如果企业能够维持全面的成本领先局面,那么它只要将产品价格控制在产业平均(或接均)水平,就能获得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

2.标新立异战略。标新立异战略的目标是在产品本身的性能、销售交货体系、营销渠道、特殊的服务及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基础上,力求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以其独特的地位获得溢价报酬,建立其竞争优势。有时企业为了获取经营歧异性可能会有意抬高成本,然而,如果其产品溢价超过了为产品独特性而附加的额外成本,它就成为产业中盈利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佼佼者。

3.积聚战略。积聚战略的实质是通过细分市场,根据某一特定的消费需求,量体裁衣,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从而排斥其他竞争者,使企业在某一特定领域获得竞争优势。采取积聚战略有两种形式:成本积聚和差异积聚。前者是在细分市场的成本行为中挖掘差异,寻求目标市场的成本优势;后者是开发细分市场上客户的特殊需求,寻求目标市场上的差异优势。

(二)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把企业战略同成本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贯穿企业成本战略和成本管理方法的一条主线。通过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据此制定企业的成本战略;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进行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造,清除不增值的作业,改进作业链,减少作业耗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基于战略成本管理,对价值链可进行以下三个层次的分析:

1.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生产、市场筹划、分配和售后服务构成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价值活动本身,二是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往往不止一条,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时,一方面要发现企业内部到底有哪些价值链以及它们是如何分布的,然后从中找出一条最基本的价值链重点对其分析,将基本价值链分成若干单元作业,分析每个单元作业的成本、效益情况以及各单元作业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从中找出一些重点增值作业、一般增值作业以及非增值作业,努力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尽量剔除一些非增值作业,或考虑重构作业链,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注意把握这些内部作业之间的联系,有时一些非增值作业是为另一些增值作业服务的,剔除非增值作业可能会导致增值作业的成本增加。因此,企业要权衡利弊,本着协调和最优化两个原则来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目的。

2.产业价值链分析。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超越其所在的产业价值链而单独存在,要么处在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要么处在产业链中的多个环节。企业要把自身置于整个产业价值链中,考虑是否可以利用上游(如供应商)、下游(顾客)价值链进一步降低成本或调整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范围,以取得成本优势。供应商的产品设计特性、服务质量、产品运输程序等会影响企业的成本结构,下游渠道企业的仓储位置以及顾客的联系方式同样也会影响企业的成本结构。企业应加强同上下游之间的联系,寻找最佳合作方式,努力实现双赢。此外,企业应将视角延伸至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顾客的顾客,分析供应商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以提高企业自身的效益,争取长久的竞争优势。

3.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产业中往往存在着生产同一产品的竞争者。企业应对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调查,在识别竞争对手的价值作业和价值链的基础上,测算其产品成本,分析其成本结构和成本水平,并与之相比较,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结合自身的实际确定成本目标和定价策略,以实现更多的增值效益。

(三)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总成本变化的任何原因,它是构成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在进行各项价值活动时都会产生各种成本。成本动因分析就是针对每一项价值活动考察其成本的驱动因素,尽量将成本动因与特定的价值作业之间的关系量化,并识别成本动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对成本动因进行战略上的权衡与控制。EdwardBlocher在其《成本管理——战略与概论》(1999年)一书中将成本动因分为四类:作业基础的成本动因、数量基础的成本动因、结构性的成本动因和执行性的成本动因。传统成本管理往往只强调数量基础的成本动因而忽略其他成本动因。战略成本管理以价值链理论为核心,更注意对其他几种成本动因的分析。

1.作业基础的成本动因是通过作业分析来识别,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项作业都建立一个成本动因,以解释由作业引起的成本如何变化。通过对作业的详细描述帮助企业制定更精确的产品成本以使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2.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构造企业基本经济结构和影响战略成本整体形势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1)规模,指企业价值链的长度和宽度;(2)经验,通常与企业作业的重复次数相关;(3)技术,指每一个价值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处理方式;(4)多样性,指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和服务的可选择性。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是从企业组织的视角来体现成本定位的,反映了各个定位层面上的力量投入,有助于企业改造其竞争地位。

基本战略成本管理范文篇10

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从50年代起,世界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时代(有人称为后工业时代或突变时代)。进入50年代后,顾客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与过去相比竞争更加激烈,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从而使企业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和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1)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已经达到饱和,社会已从对生活“数量”的需要转向对生活“质量”的需要,需求发生了多样化的转变。(2)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和加速了产品和制造工艺的发展,生产了许多属于“创造需要”性的产品,同时,也加强了企业间的竞争。(3)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既给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也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4)社会、政府和顾客等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和限制。由于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垄断行为、环境污染等,引起了社会、政府、顾客对企业的不满,从而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并提出了许多对企业的限制。(5)资源短缺,突发事件不断出现。这些特点,使企业外部成为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的、难以预料的环境,企业面临着许多生死攸关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界必须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新的管理方式,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强化企业经营战略等战略管理势在必行。随着管理观念的变化,许多新的管理技术出现了,如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

正是由于时代的变革导致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就应运而生。战略管理的核心是要寻求企业持之以恒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一切战略的核心,它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能够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这一价值要超过该企业创造它的成本。价值是客户愿意为其所需要的东西所付的价款。超额价值来自于以低于竞争厂商的价格而提供同等的受益,或提供的非同一般的受益足以抵消其高价而有余。竞争优势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成本领先和别具一格(标新立异)。一个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做出抉择,即企业要就争取哪一种优势和在什么范围内争取优势的问题做出选择。“万事都要领先,事事都要每人满意”的想法只会造成战略上的平庸和经济效益的低下,因为这往往意味着一个企业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企业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上述变化,对传统的成本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要求成本管理更新观念。变革技术。成本管理专家和学者必然面对这样的事实:(1)战略管理要求获得具有竞争优势的成本资料,如果成本管理者不能提供相关信息,则生产主管、营销经理就会去扩展自己获得的信息系统,如果这样,必将引起企业管理的混乱。一个组织只能有一个成本信息系统。(2)在新的管理环境下,传统成本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如管理观念、管理方法、管理对象等)显露无疑,要改变这些缺陷,必须寻求新的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将成本管理会计导入企业战略管理并与之相融合。另一方面,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从而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StratehicCostManagement,SCM)。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80年代由英国学者提出,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书中列专章探讨“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是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之一。成本对于别具一格战略也极为重要,因为别具一格的企业必须保持与其竞争者近似的成本。除非由此而得的溢价超过别具一格的成本,否则别具一格者就不能取得出色的业绩。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了成本在竞争中的重要地位,许多战略计划都把建立“成本领先”(costleadership)或“成本削减”(costreduction)作为目标。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并保持全面的成本领先,那么,它只要能使价格相等或接近产业的平均价格水平,就会成为所在产业的佼佼者。当成本领先的企业的价格相当于或低于其竞争厂商时,它的成本地位就会转化为高收益。然而,一个在成本上领先地位的企业也不能忽视产品的别具一格,一旦成本领先的企业的产品在客户眼里不被看作是与其他厂商的产品不相上下或可被接受时,该企业就不得不削减价格,使其售价低于竞争者,以增加销售额。这就可能抵消了它有利的成本地位所带来的好处。在波特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者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J.K.shank等)的专著,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近年来,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战略成本管理已成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日本学者又进一步将战略成本管理推广到企业界(夏宽云,1998)。

不难看出,战略成本管理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则企业传统成本管理体系自身缺陷、自身变革的需要。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正如波特所讲的取得“成本优势”(Porter,1985)。成本优势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要实现“降低成本”。不难看出,“降低成本”与“成本优势”是两个有着不同内涵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分析比较传统成本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可以总结出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1.长期性。战略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则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而未从长远的持续地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属于战术性的成本管理。比如企业进行人工成本管理,按“降低成本”,企业宜雇佣年龄相对较大、技术熟练程度高的员工以便降低人工成本。以“成本优势”标准衡量,企业宜从长远出发雇佣对年轻、文化程度高的员工,利用学习曲线,以获得较长时期的成本优势。

2.全局性。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它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企业的价值链贯穿于企业内部自身价值创造作业和企业外部价值转移作业的二维空间,价值链不同于价值增值,它是更广阔的外在于企业的价值系统链,企业不过是整个价值创造作业全部链节中的一部分,一个链节。因此,战略成本管理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而传统成本管理的“降低成本”则是站在某一企业的角度,加强成本管理使其成本最低,成本最低并不表明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如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代用材料,可能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而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可能导致企业的成本略有上升,但同时可以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最佳的成本效益比,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成本领先。

3.外延性。战略成本管理的着眼点是外部环境,将成本管理外延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向后还必须考虑售后服务环节。既要重视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也应重视与下游客户和经销商的联结。总之,应把企业成本管理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察。只有对企业所处环境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才能预测和控制风险,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确定和实施正确适当的管理战略,把握机遇,主动积极地适应和驾驭外界环境,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最终实现预定的企业战略目标。而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

4.抗争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优势,是关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基本竞争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企业针对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冲击、压力、威胁和困难,迎接这些挑战的行动方案。它与传统的较少考虑竞争、挑战而单纯为了改善企业现状、增加经济效益的成本管理方法不同。只有当这些成本管理工作与强化企业竞争力量和迎接挑战直接相关、具有战略意义时,才能构成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正如前文所述,战略成本管理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就是因为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严峻的挑战,企业推行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为了实现成本领先,取得竞争优势,战胜对手,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是寻求成本优势(或成本领先)。研究和推行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战略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竞争的必然结果。前文已述,近二十年来企业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不言而喻,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成本的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在战略成本管理中,波特为我们提出了战略分析的方法:即首先分析企业的产品所处的市场生命周期和市场份额等,然后确定其应采取的战略。对于不同的产品应采取不同的市场战略,是以产品差异战略取胜(在成本差距不可能拉大的情况下生产比对手更优、更独特的产品以显示差异,吸引顾客),还是以成本领先战略取胜(在产品性能与质量不可能会有差别的情况下努力降低成本、降低售价来取得竞争优势)。采取产品差异战略可以通过培养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优良服务,产品设计等方法实现;而成本领先战略则可以通过大量生产、学习曲线效应,严格的成本控制等方法来实现。

2.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施,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在理论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外已出版了许多著作,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在实践中,许多大公司设立了诸如“研究开发部”“战略研究部”等企业战略研究机构,而在实际运用中更多的着眼于战略等经营战略管理方面,较少涉及战略成本管理。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战略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部分,如何正确引进和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是我国会计管理值得深思的问题。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是当前我国企业界的热门话题,我们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简要分析一下四川峨铁重组的价值链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和竞争优势。

川投集团通过电冶结合的方式整体兼并峨铁厂从而控制四川峨铁(现更名为“川投控股”)一举带动搞活了嘉阳电厂、嘉阳煤矿和峨铁三个国有企业,这样将几家劣势企业重组从而发挥出整体效应的办法,在我国资产重组中具有典型意义(见《四川金融投资报》1998年10月29日)。重组后对峨铁而言,占生产成本60%的电价将大幅降低,每年由此可节约成本几千万元,同时通过调整,峨铁的铁合金产量可以上一个台阶,实现规模经济,单位固定费用大为降低。对嘉阳电厂、煤矿而言也有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使其销售费用大为降低。同时川投集团还购并了长钢股份,也为峨铁的铁合金销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难发现,这一系列重组并购的内部价值链可以简化为:嘉阳煤矿――煤嘉阳电厂――电峨铁厂――铁合金长钢厂等,上述价值链中每一作业消耗资源,导致成本和产出效益。

3.是建立和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结合的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诸如生产关联、采购关联、技术关联、财务关联、竞争对手关联中的成本分析等,有利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