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方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2:29:14

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范文篇1

一、德育方法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的整体性问题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综合、整体效果,而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内部关系)。

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横向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整体。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如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锻炼法、考察参观法则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发展。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开辟了网络德育途径”[2]。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统内部的关系,即各种方法的关系问题。国内有学者指出:“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德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以及制约德育方法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种多样又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要各种方法巧妙的变换和组合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将使德育方法的整体效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务。”[3]因此,方法的整体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众所周知,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是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及各种情形的。一种方法,可能完成多种任务,实现多个目标,适合多类内容。同样,多种方法可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适合同样的内容;而且,多种方法优选组合可能更好地作用于目标、任务及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时空、不同情形,合理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整体作用,以便到达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1.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4类18法: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2]。除此之外,还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修养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

2.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

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依据工作的出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具体到某种原则,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等等,这些原则都有其合理性,对实际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上述原则提出及排列的依据不是很清楚或一致,致使人们可以列举无数有关原则,从而使原则的指导价值打了折扣。鉴于此,我们试着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演绎出如下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使德育原则既有限,又有效,解决了前述问题。

笔者认为,原则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第一,为谁的问题。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务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根本。第二,如何为的问题。要想实现德育目的,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者规律运作。第三,何时的问题。而规律的作用是在实际情形下发生的,这又离不开社会发展历史状况及时代特色的制约。第四,谁用的问题。方法毕竟是通过教师的选择才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往往影响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上述层次的原则视为一级原则,它还可以分别划分出二级、三级原则等。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方法的选择原则(一级原则)问题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的原则、合乎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历史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教师主导性原则。这些原则都可以具体到某一级教育,比如,对于当代初中学段的学生而言,则可具体为充分促进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则和遵循初中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原则和适切教师风格特点的原则等。

三、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展的窠臼之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德育方法必须强调实践性,即重视德育与实践的结合,使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及引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并在实践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1.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实践中展现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4],这已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根本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凸显实践性,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德育的起点,是与学生的已有体会和经验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实效,是通过实践来加以提升、检验和展现的。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然后内化为自觉的要求,随之产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外显为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学校除了强调德育与已有感受和体会相结合外,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纳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责任心、组织能力等等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并引领学生的未来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为“约束—压服—控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病态的压抑心理和专横型的品质,给师生制造心灵上的隔阂,甚至情绪上的对立,以至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因此,传统的“管、卡、压”等措施不能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道德选择。所以,必须将生硬的道德灌输教育还原成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进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寻求学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从而使德育工作可亲、可近、可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还应高于生活,要考虑到生活的未来性和发展性,积极引导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从这种感性发展到理性,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和应具有的品性做储备。

3.内心体验——情感是德育加强与实践及生活联系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点

德育的本质在于育德,要培养人的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与人对道德的体认及感悟须臾不能分离。因此,要在实践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加强体验性教育,调动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及良心,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之在学生内心中留下美好、幸福的情感烙印,从而达到以情认知、以情促意、以情带行的境界。情感的积极介入,就可以改变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发挥“陶冶”、“暗示”、“体验”等方法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进一步讲,“德育对象的情感对其德育接受意愿、接受程度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德育实效”[5]。

参考文献:

[1]孙少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利小红.浅谈中学德育的实施方法[EB//OL]

基本方法范文篇2

法律解释的基本方法,是指解释者在进行法律解释时为了实现解释的目标所使用的基础性方[1]法。法律解释的基本方法一般包括文义、历史、体系、目的四种方法。文义解释,又称文理解释、语义解释等。顾名思义,它是指解释者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来说明法律规定的含义。文义[2]解释的理论依据是三权分立理论。历史解释,或称沿革解释,是指通过研究有关立法的历史资料或从新旧法律的对比中了解法律的含义。体系解释,也称系统解释,是指从部门法律或者整个法律体系出发,将需要解释的条文放进其中,利用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目的解释,是指根据立法者的立法意图来解释相关法律,就是指根据制定某一法律的目的来解释法律。上述这些解释方法,并不是只能单一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但是不同解释方法得出的结论可能并不一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解释者对解释方法的选择上有一个排序。一般说来,解释者最先使用的一个基本方法是文义解释;如果以此解释方法所得出的解释结论不能令解释者满意,解释者还可以依次使用历史解释、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的方法。

二、刑法解释的基本方法

刑法解释的基本方法,在德国、日本与我国刑法学的认知中,具有不同的分类。德国刑法教义学将基本方法分为四类: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还增加合宪性解释的方法。日本刑法学在刑法教科书中一般不会对基本方法进行分类,而是讨论类推解释与扩张解释的界限。我国刑法学中,传统理论将基本方法分为两类: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论理解释又可具体划分为扩张解释与限制解释。当代学者中,陈兴良教授的分类对传统理论既又继承又有变化,其将基本方法划分为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论理解释又分为扩张解释、限制[3]解释、当然解释、历史解释四种;张明楷教授认为:“采用形式的标准,可将刑法解释方法分为平义解释、扩大解释、缩小解释、类推解释、反对解释;采用实质的标准,可将刑法解释方法分为文义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4]释。”此外,还有补正解释、当然解释、比较解释。综合来看,张明楷教授的分类最为齐备,传统理论的分类最为错乱、简陋。解释方法的多样性,反映了刑法学研究的精细程度。可将刑法解释分为两大类:文义解释与论理解释。文义解释,是指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文义解释的根据主要是语词的含义、语法、标点及标题。对于刑法解释来说,文义解释是一种首选的解释方法。如果文义解释的结论合理,则没有必要采取论理解释方法;如果文义解释的结论不合理或产生多种结论,则必须采用其他解释方法得出合理结论。论理解释方法不同于文义解释,它更多地被解释者赋予价值判断与规范考量。我国传统刑法理论认为论理解释仅仅包括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存在以下疑问:第一,扩张解释、限制解释是从法条语词、形式逻辑的角度,立足于解释结果进行分类的解释方法,并非具备实质内涵的方法,这与论理解释具备的价值、规范特征相冲突;第二,体系解释与目的解释作为极其重要的两类解释方法,没有纳入到论理解释之内,造成体系性缺位。陈兴良教授虽然将当然解释与历史解释纳入论理解释的范围,但遗漏了体系解释与目的解释这两种极为重要的解释方法。

三、刑法解释方法的排序

(一)法律解释方法排序的困境及其解决。法律解释的基本方法既然有文义、历史、体系、目的四种,用以解释法律时必然存在一个应否排序、如何排序的问题,这也属于法学方法论的经典问题。大多数学者主张应排序。至于如何排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苏俊雄教授支持以下排序:“第一,从法规之文义解释开始。第二,目的解释的方法,在今日法律实务界,被视为普遍适用的方法,特别对于当代法规的立法目的及法律文化任务加以探讨时应用之。步骤上,应实现对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等方法加以定[5]位,以掌握法规客观目的为重点。”林山田教授认为:“解释方法之间并非彼此对立排斥,而是可以多种交互运用。由于法条文字乃解释之基本素材,法律条文之正确意思,只能从法条之文字中发掘出来,因此,所以之解释均自条文之文字与用语开始,从事文义解释。其次,进而就法条之系统相关与其立法史,从事系统解释与历史解释。最后,就法条之目的观,从事目的解释。”[6]可见,林山田教授的观点与苏俊雄教授一致,属于传统观点、通说。但有学者的观点与通说不同,如林钰雄教授认为,法律解释方法的排序为:第一,文义解释;第二,客观解释即体系解释与目的解释;第三,主观解释即历史解释。无论是根据通说的固定排序,还是根据林钰雄教授具备个人学术特色的排序,学界一般公认,法律的解释方法是存在一定排序的。然而,我国有学者认为法律的解释方法之间不应排序,如张明楷教授提出:“刑法解释方法没有明确的[7]位阶性。”周光权教授经过长篇论证后得出结论:“文义解释处于解释的起点位置,但这不意味着文义解释是决定性的;目的解释在何种情况下是最高准则,不可一概而论;司法判断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在各种解释标准中,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次序’;因此,所谓的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性并不存在,讨论位阶性的有无并无理论上[8]的实益。”法律解释方法应否排序又如何排序,此即法律解释方法的困境问题。欲突围这一困境,可借鉴德国刑法教义学通说,对法律解释方法的适用依次排序为: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理由在于:第一,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成文法要求,既然法律条文的表现形式是文字,呈现在公民面前、规制其行为的只能是文字。对文字的解读,成为公民行为导向的准则。就此而言,文义解释当然是法律解释的起点。如果绕开文义解释,直接进行目的解释,极可能得出超越法条语词可能的含义且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这种危险是必须避免也可以避免的。第二,如果根据文义解释可能无法得出合理结论,此时,可根据刑法典不同法条之间的上下文语境,得出相应的解释结论。这是文义解释从争议法条的语词扩展延伸到不同法条之间的语词关联,也是尊重文义解释优先性、法秩序统一原则的必然要求。第三,如果根据体系解释也无法得出合理的解释结论,就必须尊重立法者原意,从立法资料中探求立法者对法条的原意。这是民主主义、三权分立的必然要求。当然,如果根据立法者原意得出的解释结论不符合当前社会生活的现状,让一般人都会认为过时甚至荒谬,就应果断地否定历史解释的效力。第四,如果根据历史解释无法得出解释结论或者得出不合理的解释结论,具体而言,如果该法条的保护目的是为了保护某法益而不对某特定行为方式作否定评价,应根据待解释法条的规范保护目的,从法益的角度来得出解释结论,如果该法条的保护目的是为了防止某法益以某特定的行为方式甚至特定的因果流程被侵害,应综合根据特定行为方式、(可能的)特定因果流程、法益来得出解释结论。因此,法律解释方法不仅应排序,还应以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的顺序,对争议法条进行解释。(二)首选的刑法解释方法。虽然刑法解释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这些解释方法的地位并非等同。有些解释方法需要优先适用,有些解释方法需要禁止,有些解释方法则处于补充适用的地位。文义解释方法立足于刑法语词,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化、外在化展示了刑法的保障机能,应该优先适用。刑法的保障机能,是启蒙时代以来自然法复兴思潮赋予刑法的一项重要机能,对于保证人权、防止专制政权任意出入人罪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孟德斯鸠提出的天赋人权理论、贝卡利亚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观点,作为刑法保障机能的理论基础,都启示我们,应当坚决反对假借刑法之名,行践踏人权之实的专断行径。因此,从语词的书面化、明确性角度出发,文义解释当然应在所有解释方法中占据首要地位。否定了这一点,就否定了近代人文主义思潮的所有成就与共识,也否定了罪刑法定原则中成文法、明确性的具体要求,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取的。此外,形式解释方法也应优先于实质解释方法而适用。陈兴良教授指出:“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是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危害性理[9]论之争,也是形式刑法观与实质刑法观之争,”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实践完全没有深深陷入法律形式主义的泥坑,因而需要采用实质解释论加以拯救,而恰恰是深深陷入了法律实质主义的泥坑,由此逾越了罪刑法定原则的樊篱,因而需要引入形式解释论加以纠正。从上述论述可知,实质解释在入罪上采取扩张解释,这集中反映了它潜藏着侵犯人权的巨大危险,不能不引起重视而严加防范,但文义解释方法以法条语词作为处罚的可能范围,就避免了采用超越这一可能范围的扩张解释,而允许采用未超越这一可能范围又有利用行为人的扩张解释,保证了罪刑法定原则的效力。坦率承认二者的对立,基于周密论证,得出采取何种解释方法的结论,才是科学、严谨的研究路径。笔者认为,形式与实质的解释方法存在对立这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但基于实质解释有侵犯人权的潜在危险,对于解释方法的选择,形式解释应优先适用。当然,文义解释、形式解释优先适用,并不意味着其他解释方法诸如论理解释、实质解释一概不能用。只要不超越文义可能的范围,在适用文义解释之后,其他解释方法都可运用,然而,其一,对不利于行为人的扩大解释应该拒绝;第二,类推解释当然也应拒绝;第三,实质解释方法的运用范围应予限定,只能承认公认的有限的入罪解释。

参考文献:

[1]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73.

[2]梁治平.法律解释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5.

[3]陈兴良.本体刑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2-36.

[4]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9.

[5]苏俊雄.刑法总论Ⅰ[M].台北:台湾大地印刷厂股份有限公司,1998:273-283.

[6]林钰雄.新刑法总则[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39.

[7]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40.

[8]周光权.刑法解释方法位阶性的质疑[J].法学研究,2014(5).

基本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酒店管理;基本方法;创新思路

当前,我国对于酒店管理行业沿用的管理方法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从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科学与行为管理理论中提取精华用在对本国酒店管理过程的指导与分析上。经过长时间反复的实践,概括出适合我国发展的现代化管理行业方法。虽然现代化管理行业方法在我国酒店管理应用方面成效显著,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因此,我国酒店管理行业当前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及时找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运用多种管理新形式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以实现酒店管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现有的酒店管理的基本方法分析

1质量管理法。当前我国现有的酒店基本管理方法之一就是质量管理法。质量管理法顾名思义,只要就是在酒店内部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管理,制定全员的管理目标与基本管理活动,并且管理目标与管理活动都是以提升管理质量为前提而展开,进而为入住酒店的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通过实行质量管理方法,能够有效调动酒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顾客第一时间带来全方位系统的服务。因此,综上所述,在酒店管理中加强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是酒店管理行业重点要完成的任务。实行酒店质量管理方法的优势主要就是强化员工对于酒店质量工作的认识,制定全员式的考核制度,有效地制约员工,激励员工较好地完成服务工作。2.情境管理法。其次,现有的酒店管理方法之情境管理法。此种方法是近年来才在酒店管理行业中兴起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提高酒店员工的工作状态,制定不同的情境模拟,对员工遇到各类情况事先演练,以求在实际工作中具备最好的服务状态。众所周知,酒店行业所提供的服务是一种精神上的服务。因而对于酒店员工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要求应尽量满足带给顾客深刻印象的特点。所以说,对酒店员工服务状态的培养也是酒店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方面。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酒店员工日常的服务状态分为以下四类:第一,不具备服务意愿与服务能力;第二,不具备服务意愿但是具备服务能力;第三,具备服务意愿但是不具备服务能力;第四,具备服务意愿也具备服务能力。因此,酒店管理在现阶段对管理方法的优化创新上应根据这四类不同时期员工的服务状态,实施相对应的管理措施。例如,追溯我国酒店发展的历史可见。酒店在发展初期,基础设施薄弱,各方面实力不足,酒店管理团队之中员工的工作状态是具备一定服务意愿的,但是奈何服务能力受客观因素影响呈现不足的状态,在此阶段下,酒店可以采取引导式的优化措施,加强对员工之间的培训与沟通,避免强硬管理方法对员工带来的伤害。而后,酒店迎来了发展的上升期,在这一时期内由于酒店业务量的持续上升,造成员工在工作之中失去了刚开始的新鲜感,工作态度变得懈怠,此时员工是不具备服务意愿的,但是还具备一定的服务能力。在这一阶段下,酒店在管理过程中可采取教练式的管理模式,制定管理考核制度,用制度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酒店发展成熟阶段。在此阶段下,酒店各部分基础设施已经趋于完善,员工工作状态也已经进行优化调整。在这一阶段内。员工是既具备服务意愿又具备服务能力的。因而可以采取授权式的管理方法进行巩固。酒店发展的衰退阶段。在此阶段内,酒店各部分环节处于极速转型时期,此时员工的工作状态是具备服务能力但是不具备服务意愿的,面对着酒店业务的减少,员工也缺乏相应的工作热情。在此阶段下,酒店就应采取参与式的管理方法,致力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团队凝聚力,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之下,寻求转机促进酒店事业的新一轮崛起。3.授权管理法。再次,现有的酒店管理方法之授权管理法。众所周知,酒店服务行业在提供基本服务的过程中,采取的绝大多数都是面对面的服务形式,员工接触的顾客较多,提供的服务形式也根据不同顾客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酒店行业管理方法中应突出服务的高速性与灵活性,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酒店行业的管理方法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阶段、对象制定多样化的服务措施。授权管理方法就是上述这些特点的集中体现,酒店采取授权管理方案,能够有效调节管理人员的基本服务权利,进而为顾客提供出更加贴心的服务,满足顾客的基本诉求。4.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管理法。酒店现有管理方法之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管理法。社会发展中,各个行业所制定的基本管理方法都是以标准化为前提的,酒店行业亦然。但是酒店行业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区别是服务性质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因而为了有效保障酒店服务质量,提升服务灵活度,避免标准化管理的失控,故制定了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管理举措,突出标准化。例如,针对酒店的餐饮、住宿等方面进行卫生性、标准化的严格严格检查,并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特殊顾客群体的个性化服务模式,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标准。

二、当前我国对于提升酒店管理方法的创新思路分析

1.用管理带动艺术创造,营造视觉性的美学享受。如今社会对于企业管理,在方法上也进行了创新优化,紧随时代的发展潮流,突显出审美艺术价值。其中在酒店管理中,当前对管理方法的创新重点放在艺术创造上。针对酒店内外部的装修风格进行重新设计与规划,力求达到外部设计标新立异,抓住顾客的眼球。内在设计整齐美观,注重舒适度的打造以及功能区域的合理划分,体现出美学的价值。因此,用管理带动艺术创作,营造视觉上的美学享受,是我国对于提升酒店管理方法的创新思路中最有价值的呈现。2.把握生命体征以及内外环境的变化,深入探究其变化规律。酒店的管理工作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员工的服务工作是酒店管理这一有机整体中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工作质量对于酒店管理的整体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众所周知,酒店服务的特点决定了酒店的服务产品无法给予有形的属性,主要是由于在提供酒店服务的过程中,酒店员工与顾客作为提供服务者与被服务者都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客观性并且难以事先预防,这就需要酒店的管理者在此种多变的情况下,对员工的工作状态进行充分调节,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因此,调节服务者的心理变化是酒店当前管理工作的核心,酒店管理者应该借鉴生活之中的多种经验以及各类素材,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了解其中的规律,并对此不断进行总结与分析,针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见性的解决,以此推动我国酒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对危险性因素加大关注力度,发掘员工潜在管理职能。我国酒店行业属于人流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因而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无论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都可能直接威胁到酒店的经营与发展,如果不对这些危险因素加大重视力度,势必会为酒店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酒店还应在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危险防治机制,针对基层员工进行潜能激发措施的相关培训,一旦发生危险情况,员工能够保持冷静,疏散顾客,降低危险性,进而推动酒店管理上的创新。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酒店行业的特殊性,酒店管理者在进行酒店日常管理与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以往的管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与时俱进制定新型的发展策略,以此推动我国酒店行业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望此次本文研究的内容与结果能够为酒店管理的创新带来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邢月圆,朱索香.浅谈酒店管理的基本方法及酒店管理创新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12):91.

[2]高婧.浅谈酒店管理的基本方法及酒店管理创新思路[J].长江丛刊,2018(8):166.

[3]刘敏.酒店管理的基本方法及酒店管理创新方法探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2).

[4]唐广伟.新时期酒店管理的创新发展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8(13):278.

[5]安启.民族地区酒店管理本科实习管理评价体系研究[J].财讯,2017(29):132-133.

基本方法范文篇4

背单词捷径的第一条,就是:一定要每次都大量地背。因为自己不比别人聪明,所以背完单词,别人忘掉五分之一,自己决不会比别人忘得少。然而,别人每天背十个单词,自己却可以背一百个,忘掉五分之一,还剩八十个,是别人最聪明状态下的十倍。每天一百个是最低限。其实背到后来您会发现这个要求并不高,一个月后,您可能自然而然地就背到三百或者五百。

这一百个要分成四组来背,上午三十,中午十个,下午三十,晚上三十。第二天早晨复习以前没背下来的词。背的时候,要一目十词(注意,是十个而不是更多或更少),不要认认真真背,因为没有认认真真的时间。一边看一边读每个词的读音,默读也成。看完后回忆一遍,回忆不起来的再看。这次背的目的在于留下个大概印象,下次看见能知道这个词,所以背到大部分都能回忆得起来就成了,把剩下的词单独抄出来。

背单词捷径的第二条,就是:背字典!为什么要背字典呢?因为字典上每个词的解释比较全面,而且相同字母开头的单词都集中在一起。不是什么字典都可以拿来背的,一定要找只包含自己想背的词的字典。另外,最好有解释和例句。而且,一定要有音标!一般教材课文后面的词汇表都是为那些认认真真听课的好学生准备的,想走捷径就千万不要去背那些东西。

背字典的时候,按开头字母(Z,Y,X,Q,J,K,U)(V,W,N,O,L)(FG,IT,HM,BDE,R)(C,P,S,A)的顺序背,其中C,P,S,A每个都要分三部分背。这样背有几个好处:(一)能增加成就感,提高兴趣。至于为什么,您翻翻字典就明白了。(二)便于清楚地知道那些单词已经背过,那些还没背。(三)能先把最基本的词先掌握。

三万单词里,分为三个等级:三千到四千,八千到一万,两万二到三万。也就是说,您得分别准备三本字典。这几个等级之间各自有非常不同的特性,所以需要分别用不同方法背。俺当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从一万到三万之间走了一段弯路,浪费了一些时间,不然或许能突破到五万吧。

所以,背单词捷径的下面这条就有了三个分支:

背单词捷径的第三条,就是:和单词多见面。一个单词能不能记住,取决于和它在不同场合见面的频率,不在于每次看着它的时间长短(同样规律也适合于泡MM)。一般想记住一个单词,每星期要和它在“不同场合”见三到四次面。俺在上文中提到大量背的时候,不要抠某一个字记住与否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是否一见钟情都是无所谓的,关键在于有更多不同类型的见面机会。不过,根据要背的单词的等级不同,增加见面机会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第一个分支:瞎听!三千到四千这个等级,是非常常用的单词,而且几乎囊括了表达最基本思想所需要的一切词汇。每篇文章中百分之八十都是这些词汇,而且这些词都是最基本的语素(或称“词根”),就是分割到最小无法再分割,互相之间也没什么类似之处的东西。对付这些词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大量的,不间断的,简单的初级听力练习。因为阅读材料中,还有百分之二十其他词汇,所以光凭这个等级的词还看不懂那些阅读材料。但是听力练习都是最基本的对话,而且发音一般很标准,多听能够增加单词的重复率,而且可以为以后背八千到一万那个等级的词打下语音基础。

听的时候,要分精听和泛听两部分。精听当然是指每个词都要弄懂,俺着重讲一下泛听。泛听是最重要的,因为掌握语速和语调,以及总体印象都要靠泛听。而这些都是背八千到一万等级单词的基础。泛听能够让经常用到的词(也就是那些最必要掌握的词)把您的耳朵磨出茧子来,让您模模糊糊听到个音就能反应出它是什么意思。泛听中您听到的词,才是您真正应该记住的词,所以别害怕精听的时候什么都听不懂。到底什么是泛听呢?泛听,就是说您听的时候,精神要分散,要一边干着其他事(比如撮饭或和别人大声讨论撮饭,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泛听一定要见缝插针,一有机会就听着,最好耳机不离耳朵。

而精听的意义就在于找出您没听清的那些词。啊哈,那就是您背过但还不熟悉的词了。把这些词单独记在另外一个地方,别跟没背下来的词混了。泛听要听精听已经听过的内容。比如精听听到了第二盘磁带,那么泛听就听第一盘磁带,正好。提醒您一句,千万别拿英语广播当自己的听力教材!

第二个分支:狂看!八千到一万这个等级,基本包含了剩下的百分之二十。这些单词在听力教材里很难找到。但是,可不要停止听的练习呦,因为听能巩固您的语调感觉,而这是背这个等级单词的一个关键。不过,背这个等级的词,需要在听以外增加看的内容。

看,同样要分精读和泛读两种。就象听一样,也是泛读更重要一些。泛读要挑不太长,能有耐心看完的文章,而且看不懂的词不要太多,一篇文章有两三个不认识的就足够了。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看英语报刊杂志小说,那些东西不但很难看懂,而且看懂了也对背单词没什么促进作用。

泛读也需要大量练习,只要您有耐心,又有足够时间,就一直看下去吧!看的时候不要仔细阅读,扫一眼明白个大概意思就成了,然后把这一眼没看懂的词画上记号,别琢磨它是什么意思,继续扫描吧!全部看完之后,回头再看这些单词,有的可能已经想起来了,有的....还没想起来?那就查查字典,要是自己还没背过,就扔掉它,要是已经背过了,就单独抄下来吧,和听力练习中没听出来的词放在一起。

第三个分支:乱说!这只适合背两万二到三万的词。因为其他的词不用说就已经背下来了。而这个等级的词在阅读材料里非常少,可能阅读十篇文章却一个这个等级的词也没有。所以靠阅读来增加见面机会已经不行了。这些词甚至有的老外一辈子都没见过,咋能指望他们能写出来呢?尤其是GRE词汇,什么"给马穿衣服","纽约的流氓","从非洲吹向南欧的风"。这些词都是一些精致的修辞,也就是说,如果您话里净是这些词,那您可以假冒一位学者了。

一般的老外都是听不懂您说的这些话的,所以不用这些词也能表达同样的含义。好了,您的机会来了,您可以跟老外讲话中带上这些单词,然后很自豪地假装谦虚地跟他们解释这些词的含义。

每次跟老外解释一两个词就足够了,老外会佩服您佩服得五体投地的。HL就向ws解释吧!要大胆而耐心,尤其是大胆。

这个阶段,您就别再练听力了,因为练了进步也不大。还记得开头那句话么?要想成功,得走捷径。

凡是不能在短时期内取得巨大进步的行动,都不必浪费时间去做。

不过,这时候的阅读材料成了问题:您会发现,过去看的东西觉得太浅没意思,看其他深的东西又看不懂。您还会发现一个新的有趣现象:那就是您想看的文章里,现在全是第一个等级的那些词,每个词您都确切知道它的含义,但整个文章您就是看不懂。

那您该看什么呢?就看第二个等级的那些浅显文章啊。虽然浅显,但能帮助您不至于忘了过去背出来的成果。至于您看不懂的那些文章,别着急,等您和老外交流多了,您自然就懂了,那都是一些词组、俚语或文法组成的文章。

背单词捷径的第四条,就是:联想,联想,联想,背单词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端详一下它的外貌。第二第三个动作呢?看看它的内涵和发音。而第四个动作,就应该是联想,再联想。

联想它和其他背过的词有没有外表类似的?读音类似的?意思类似或相反的?如果有,就赶紧记在旁边,在另外那些词旁边也把这个词加上。这样,以后看见其他词,也会联想起这个词,等于又增加了一次见面机会。

而且,在第二、第三个等级的词汇里,还有许多单词是由"前缀","词根","后缀"组成的,前缀比如"re","in","pseud"...,后缀比如"er","a","oid"...,然后共同组成一个新词。如果掌握了这些前后缀,就可以很方便地猜出一个生词到底什么意思。另外,有很多读音相近的词也有相似的意思,这在俚语、诗歌和儿童用语中更普遍。如果每天记80个单词,一个月只能背2400个单词,但掌握了这些规律后,实际上背的速度越来越快,几乎一万多单词都是不用背就会了的。

不过,在GRE单词中,有很多是既没有和其他词的关系,又没有前后缀,看起来既简单又记不住的单词。这些词里边有希腊语,意大利语,德语,拉丁语,甚至还有日语译音。这就只能靠和别人解释来掌握了。

背单词捷径的第五条,就是:复习!记得快,忘得也就快,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规律。在背单词的过程中,复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俺总结复习的规律是:十个单词复习一遍,然后三十个单词,然后是以前所有没背下来的单词。复习的时候,同样不必细抠,粗略地扫一遍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想它的读音(因为英语是象声的)。最后背不下来的单词,一定是不常用的,因为老外一样背不下来。

基本方法范文篇5

一、精心研读乐谱,遵循一切标记

在精心研读乐谱过程中,应不断从新的视角下深入地理解作曲家特有的音乐语言,从而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解释。读谱不仅要遵循作家写在乐谱上的一切标记,还要依靠这些标记进一步领会其内涵。教师在日常教育与管理学生时,要求学生打开乐谱,不要急于演奏,先仔细浏览记忆,特别要注意易错点,如调号、节奏出现变化处,音区出现变化处等,这些都决定着曲子的风格和性质,也是弹奏时容易被忽视的,有的同学一碰到乐谱就会立刻开始弹奏,造成弹奏过程中不但会磕磕绊绊,而且会表达不清楚、错音、错节奏,导致乐曲粗糙不堪。一般学生在弹奏时最容易在临时变化音与还原记号处出错,需要仔细观察转调及休止符的位置,要进行标记。接下来进行曲式结构分析,感受旋律音色变化,将作品的演奏组织看成一个整体,在理性和感性高度结合的基础上塑造出丰满的音乐形象来。相信学生在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弹奏水平会逐步提高,对知识的承载量也会不断扩宽,可较清晰地把握住乐句段落的大致布局、声部之间的关系等,在教师的引领下掌握作品风格,促进思维能力与表现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指法练习,快慢结合开展

正确的指法就是指合理的、易于表现音乐内容的指法,很多有经验的钢琴家在长期的实践练习与探究摸索中,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指法。由于中职学生刚刚接触钢琴弹奏,需要先达到基本指法的熟练,然后才会渐渐对指法编排有所觉悟。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地按照乐谱上已标明的指法进行练习,在日常的练习中不断去摸索指法的基本规律,体会历代钢琴家们创造性的劳动结晶;其次,教师可结合学生在练习中经常出错的指法,展开针对性教学,有计划地向学生布置作业,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指法。钢琴弹奏是需要依靠多个感觉器官同时协调工作的,学生刚刚接触钢琴学习,在面临视谱、听音、手指弹奏等同时进行的多个任务面前,难免会出现反应慢、弹错的问题,这是正常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有效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心理辅导。经常慢练是解决难点的有力措施,也是快速弹奏的基础。很多学生在进行基本功练习时总是从乐曲的开头弹起,一遍一遍顺序往下,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情绪会愈加烦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问题点,直击困难与问题,限定练习速度,反复进行慢练。待一首乐曲熟练以后再整个对着乐谱慢弹一遍,这时起的是放大镜和慢镜头的作用,有时教师可强制要求学生进行慢练,磨练学生的意志品格,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使演奏质量更趋完善。

三、分部练习弹奏,感受声部变化

钢琴属于多声部的乐器,表现力非常丰富。分声部练习作为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基础阶段的学习还是很适用的。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分声练习的意义所在,在声部练习时切不可急,学生在练习时首先要将每个声部听清楚,保证准确;其次是要注意关键细节,认真观察乐谱,明确中音、低音、高音分别位于的部位。还有,各声部的音色间也是有差别的,有的浓厚,有的柔,都在为旋律起衬托作用;最后就是钢琴演奏讲究纵横关系的统一,各声部相互联系,有机构成了一个平衡的整体。相比于整首歌曲的直接弹奏练习,分声部练习因任务单一,比较容易进行判断与分析,学生可快速地把握住学习的重难点,指引着学生自觉地依照乐谱要求触键、音色、力度进行练习,渐进式地掌握所有内容。分声部练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觉敏锐度也十分有益,有助于让学生在练习中加大对音乐结构的了解,双手弹奏时能够更清晰地听出各声部的进行。能力的提升是一步步的,学生要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努力坚持下去,养成专心倾听自己演奏的好习惯,不断增强听觉的敏锐性,日常在读谱、弹奏时才能更精细、更准确地表达出来。

四、重视听觉训练,品味优秀作品

音乐的存在是因为人类具有听觉的感知。为了帮助学生学生获得弹奏飞跃提升,教师在日常要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学生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练琴状态,在学习与生活中养成好习惯。理想的声音只有通过听觉才能验证,日常的听觉训练师是必不可少的,要多去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仔细去听声部的音色、幅度,想象用怎样的弹奏去表达。想要准确无误地对音色进行判断就需要用专业的耳朵仔细鉴别,并找到它们与弹奏之间的关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声音的鉴别能力;其次,视觉与触觉也要积极活动,感官器官的活动是在自然状态下活动的,而且是相互配合的,在学习音乐时要心神贯注地倾听自己的演奏,虚心地倾听他人的演奏,相互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应用讨论法,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结合一段弹奏或一首完整的演奏曲目,一起去分析其中声部间的变化、发现隐藏的关系,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来回进行巡视,点拨学生的思维。在阶段性教学中还可设置些小检测,严格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准确地鉴别、检验自己的弹奏效果。为了促进学生听觉能力提高,教师还要经常带领学生去品味经典作品,可以是钢琴音乐,也可以是优秀的声乐、器乐作品、歌剧、交响乐等,用多元化的经典作品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引领学生对音乐每一门类都有所了解。在日常的学习中,养成“以心聆听”的习惯,先意识到声音再进行感受与演奏;最后是要有调节演奏效果的能力。音乐也与日常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发掘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积极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增加对音乐的感受力,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达到学以致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新时期中职钢琴的学习中,基本功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训练学生的钢琴基本功,强调学生正确进行指法练习,结合练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慢练习和分声部练习,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快速弹奏,使用多种方法去提高基本功能力,熟悉与记忆乐谱,这样才能准确优美地弹奏乐曲。

参考文献

[1]亢羽.钢琴教学中基本功训练的内容与方法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8):155.

[2]高莉莉.钢琴教学中基本功训练的内容与方法分析[J].北方音乐,2015(2):155.

基本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艺术管理;研究方法;层次分析

艺术管理学20世纪70年代才在美国诞生的,中国艺术管理的历史与实践年代久远,经过长期演变成为一门日臻成熟的新兴学科,其包含的内容体系庞杂,但至今还未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因此,在当今时代条件下要理解并学习艺术管理需要掌握目前艺术管理学的基本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

一、时代影响因素

西方艺术与祭酒神联系紧密并来源于希腊古戏剧中祭酒部分,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是相对成熟的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戏剧已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在17至19世纪之间,各国陆续出现了艺术院校,而这一期间铁路的发展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中国的古代艺术和宗教祭祀联系在一起,周代的礼乐制度也是早期艺术管理的雏形,中间的各朝各代也相应有富有特色的乐坊和艺术机构,过渡到清初的如意馆,主要负责殿宇设计、园林建造和一系列相关的艺术设计。以往各个时代对于艺术管理的发展和推动有着相当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系统地了解和分析有关艺术管理的演变来源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时代自然对艺术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围绕着时代核心不变的是人们对于艺术越来越多的审美需求和与经济挂钩相关联的营销模式的学习,由此可见,时代主导着消费者艺术审美和消费倾向,进而影响着现代艺术管理的诞生和艺术管理学科的应运而生。时代不会停止发展,艺术管理学也会越来越丰富,囊括人们生活中各方各面,如果说艺术品价值规律是一种无形的大手在调控着艺术市场,那么时代因素则是这艺术市场发展的航向标、指南针,把握住时代核心规律发展这个不变的条件是永久的支柱。

二、艺术管理学的特点

1.多元化的引导主体和管理客体

首先政府为一些在职能上与文化艺术活动密切相关本质上也从事文化艺术管理的部门。文化艺术社团组织的管理,群众文化艺术部门的管理以及企业对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还有直接从事艺术生产的公司、企业、院团的管理性活动。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现代媒体的管理传媒机构。其次,由政府或社会出资为大众社会提供的艺术服务。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等方面的艺术活动与产品生产中形成的产业活动以及市场效应。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大量艺术资源以及艺术遗产。

2.独特的可塑性和创新性

其艺术管理的当代性和学科交叉性有效地保证了其学科的拓展创新性,使得艺术管理学科既以时展为依托,又与时代接轨走在时代的艺术前沿。艺术管理学既涵盖了艺术学也包含了管理学,可以说以管理学的方法和原则来经营当代的艺术市场是一种时代潮流,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管理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结合推动着艺术市场的稳步运转。管理学和艺术学之间的学科联系和交叉是一种势在必行的学科接轨趋势,因为艺术不能自主发展或者说其发展需要管理学的引导和指示,所以能够在这两门学科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充分地有机结合两学科可以达到一种相对合适的发展模式,探索出学科交叉间的融合模式。因此,这门新兴学科本身被赋予了极强的可塑性,同时带动着这门学科的创新发展。

三、层次分析

1.一般层次分析

艺术管理的学科管理包括其战略部署管理和产业集团的管理,通常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文化艺术领导部门的管理活动。其次,产业集团管理包括大型艺术产业集团对于该领域及其下属企业的管理,其管理职能主要是决策性管理和组织指导性管理。艺术产业实体还有具体的目标和实施计划来承担项目的人员或临时聘任的各类成员。跨国公司和拍卖行活跃在艺术市场的第一线,就更需要一种宏观的管理运作机制,这样才能把握住整个艺术管理市场的运行规律与时代接轨。艺术管理从宏观上来看离不开政府部门的调配,因为只有政府能制定相应的市场政策和规章制度,这是一种纵向的价值考量,以此为出发点就可以避免无谓的因不符合市场规律而产生的失误。

2.具体层次分析

艺术家和公众人员在艺术目标和公众利益、经济等方面的单人平衡利益和推动者的角色,不同于工商管理,其最终的成果是艺术制作或演出活动,因此需要考虑到艺术的特殊性,最后是要通过以利润的多少来作为判断的依据。对于非营利性质的艺术管理不仅仅靠市场主导,而是要遵循机构的艺术和社会双重的使命,争取达到与商业活动不同的艺术效果。从微观管理上看具体到特定的场合对象,内部细化的成本和营利都需要很全面而健全的管理方式原则来具体实施操作确保能有所成果。从微观上来看从事艺术的相关人员是最直接接触艺术管理的人,通过不同人员的价值观念有不同的市场操作方式和总结规律,可以就具体的艺术市场来进行具体的规律探索分析以引导此学科的发展壮大。结语对艺术管理学的研究要从时代背景、学科的基本特点以及从一般层次到具体层次的分析来深入探讨,把握艺术管理发展的主要脉络,理清其发展的规律。艺术管理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生命力,值得深入研究。在21世纪的艺术时代浪潮中能够立于潮头的一定是艺术管理学,并充分发挥着其学科交叉性、与时俱进性的优势。艺术管理学在研究时也可以采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是可以运用统计学、数学等来做模型,也可以运用各种管理工具来辅助经营各种策略。比如艺术实践中的经济管理和财务分析统筹和理性判断。艺术管理学也可以像其他学科一样达到一种可预测和可控制的程度,比如调研社区和群体的爱好倾向和艺术氛围等,从而对艺术的生产和消费进行宏观把握和控制。可以说艺术管理学在未来的发展中都是值得探究和挖掘的极具生命力和可塑性的新兴学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余丁.艺术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陆浩然.艺术管理学研究方法简谈.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

3.董峰.对艺术管理的解读.艺术探索,2010.6

4.张伟.谈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问题.艺术教育,2007.11

5.李世葵.艺术管理中的主客体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3.5

基本方法范文篇7

一、从“新闻,旧闻,不闻”的理念,转变到“信息公开”的理念

1957年要求新闻媒体采取“新闻,旧闻,无闻”的政策,即有时把新闻作为新闻发表,要及时;有时故意把新闻放“旧”了以后再发表,把新闻变成旧闻;有的新闻则永远不发表,就当没发生一样。也就是说,把传媒报什么或不报什么作为一种政治表态,并非全是为了通信息。这种政策的背景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国当时被帝国主义包围着,我方发出的任何东西都被美国中央情报局在研究,因而这样做有一定道理。但是现在若仍以这种观点统领我们的信息工作,会使很多事情处于被动的境地。

早在2003年就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这里他提出的三方面的条件变化,每一方面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做文章,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的思想应该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

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时总结抗震救灾中信息及时、公开传播的经验,指出,“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强透明度”,“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好评”,“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显然,我国最高领导层已经意识到坚持公开透明的意义,所以要求将信息公开“形成制度长期坚持”。

全球化时代,人口流动频繁,新的传播科技已经普及到全社会,传媒形态也多样化了,你可以不报,但无法阻拦世界其他国家报,也不能完全挡住网络、电话、手机,以及较原始的信件和最基础的人际之间的传播。权威性的权力机关不在第一时间出面讲真话实情,最容易造成信息多级传播中的扭曲和衰变,更大的社会不稳定必然来临。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以往一些看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方式将会失效。

2008年5月1日,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信息公开,已经从一种理念正在逐步变成现实。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各级政府主动公开政务信息的责任意识和公民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的权利意识,都得到了加强。但是同时,在奥运结束、7.5事件发生的新情况下,我们的某些应对做法似乎在走回头路。几十年来传统的管制信息的思维方式,自觉不自觉地继续显现在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的实践中。

2009年内各地发生的很多事件中,只有少数事件的处理,较好地贯彻了中央关于信息公开的方针(例如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多数地方政府在处理群体性或突发性事件时,采用的仍然是惯常的信息控制方法:拖延、隐瞒、封网、以造谣罪抓人等等。这种情形说明:贯彻信息公开的新思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党政机关与传媒的关系而言,媒体曾经反复被告诫的“要帮忙,不要添乱”,体现的是家长制下的训话,而不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民主制度。副主席2009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他说:“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而最初的新华社稿的文字是:“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正确运用媒体、科学管理媒体,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显然,中央最高层关于领导机关与传媒关系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问题在于我们具体工作的同志没有跟上这种认识的变化。

二、从“全能政府”的理念转变到“有限政府”的理念

中国过去对待危机事件的信息,其指导思想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在没有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前,为了不引起社会的恐慌和混乱,不能随便消息;如果这样做,是对人民不负责任。然而,现代政府承担的责任之一,便是及时向社会提供客观的信息,不能等到事情处理得圆满之后再告诉人民,才算对人民负责。

现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了,如果政府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人民的愿望,人们可以有许多渠道,包括网络渠道寻找信息,而政府的公信力则会因此下降,还可能导致新的社会混乱。2009年7月杞县钴-60事件中,因为没有及时、权威的信息而造成全县几十万人大逃离的现代杞人忧天的奇观,便是最近的一例。

这种过时的控制信息的观念,基于一种“全能政府”的传统体制。建国后,国家将人民的生老病死一切全包下来,政府、个人、市场等不同主体之间的边界不清。一旦遇到棘手的问题,执政者仍然想当然地设想自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一旦没有解决好问题,就不向人民公开真相,担心形象受到影响。因此,中国人从传媒上经常看到的是好消息,坏消息很自然地被隐瞒下来。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不断地告诉人们,“全能政府”是神话,应该树立的是“有限政府”的观念,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危机。

全能政府的体制也会培养与此相适应的观念,例如与政府相关的事务高于其他一切的观念。往往在召开重大政治会议期间,不要说重大的危机事件不能公开讲,就是普通的“坏事”也是不许说的。这是一种“”时期“政治可以冲击其他”的观念阴影。从道理上讲,共产党讲的政治,就是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可是当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事件发生时,政治会议的形式本身若高于拯救人民的生命这种实际工作,就颠倒了主次和是非。

三、指导思想上从“堵”信息,转变到“疏”信息

将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信息,对民众实行封锁,对党内干部实行分级透露,这是1954年前后中国新闻界全面学习苏联后形成的传统。当时苏联的做法之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大家庭一概只报好消息,关于资本主义国家,一概只报不好的消息。敌人批评我们的内容一律不让见报。为防止民众获知批评我方的信息,还有专门的“偷听敌台罪”。

1956年5月28日,刘少奇批评了全面学习苏联,指出:“为什么资产阶级报纸敢于把骂他们的东西登在报纸上,而我们的报纸却不敢发表人家骂我们的东西呢?这是我们的弱点,不是我们的优点。”

然而至今,这种做法仍然是普遍的,甚至连外国总统访华的公开演讲,我们都现场直播了,也不允许刊登在纸制传媒上,只刊登我方领导人的讲话,这种心态仍然是“堵”唯上。

我们的小学课文就有“大禹治水”,道理简单不过了,然而一到具体的管理上,思想的僵化和不合时宜让人难以理解。

我们对6.20讲话做一个简单的符号学分析:3200多字,“党性”出现1次,“喉舌”没有出现;“舆论导向”出现5次;“舆论引导”出现了9次,“引导”出现了14次,“疏导”出现1次,后三者共24次。显然,疏导、引导,应当是管理网络信息的基本方式,但是我们在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似乎并没有认真贯彻讲话的精神。

“堵”很简单,而“疏”就难得多。我们太习惯于水来土挡、兵来将挡了,而传播科技的发展,永远是有“盾”之后便有新的“矛”,而且“盾”的产生总是落后于“矛”的发展。

如果我们的控制停留在筑坝的思维上,不管这个坝的定语是绿色还是红色,永远挡不住水的溢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我们传统上只把各种危机事件看作坏事,倾向于千方百计地“捂住”,不让别人知道。在当代社会,突发事件出现的机率较高,应当把这类事件视为一种常态来处理,把处理危机看作政府正常职能的一部分。社会也应该有这样的观念:风险无处不在。如果在认识上视危机为常态和中性的,就不需要把它“捂住”。

在现代社会,把封锁消息作为处理危机的基本方法,肯定会把危机推向最糟糕的境地。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新形势下,以往一些看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方式将会失效。至于正常发生的公开的事实,要时刻想着现在我们处于全球信息化的环境中,封锁已经公开的事实,唯一的传播效果就是被人家笑话。

例如最近的事实,2009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与大学生对话,上海台做了现场直播。对这一公开的事情我们进行了有意的再传播控制,此地无银三百两。接着奥巴马到北京,会见几十个北京学生记者时发现,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完全不知道他在上海与大学生对话的事情。信息时代这样控制的结果,对中国人来说是丢脸的事。

在上海的对话中,面对“我们该不该能够自由使用Twitter”的网民提问,奥巴马说:

“信息交流得越自由,社会就越强大,因为这样世界各国的公民可以向自己的政府问责。他们会开始独立思考,从而产生新思想,鼓励创造性。所以,我从来都是一个互联网公开使用的支持者。我大力支持信息不受管制。这也是我刚才所说的美国传统的一部分,我认识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传统。我可以告诉你们,在美国,我们具有的自由的互联网——或者说上网无限制,是我们力量的一个来源,我觉得应该得到鼓励。”

“我应该坦诚地说,作为美国总统,有时候我倒希望信息传播得没有这么自由,因为这样我就不会老是听到别人批评我。我觉得人很自然地——当他们在有权有势的时候就会想,那个人怎么能那样说我,或者,那是不负责任的,等等。然而事实是,由于在美国信息是自由交流的,在美国有许多人批评我,说我什么的都有,我其实认为这让我们的民主体制更强大,也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领导人,因为这种做法迫使我倾听那些我不想听的意见,迫使我审视我每天的所作所为,看一看我是否为美国人民尽了全力。”

可能他的讲话带有特殊的宣传目的,然而多听听别人的观点总是好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可是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引证的话。

四、从运用“五毛党”组织地舆论,转变到网络新闻发言人、网评员以公开的身份智慧疏导

自从网络在社会事件中的能量显现出来以来,我们逐渐意识到其重要性了。然而,采用组织“五毛党”的手法引导网上意见的手法是不道德的。我看到过焦作地区公安局介绍他们组织五毛党的经验文章,其指导思想,完全是愚弄人民,明显违背党的宗旨。“和谐”决不是这样靠监视“促进”出来的,这种做法之“傻”,不知该用什么词汇来描述。

这种做法的本质,是自说自听,马克思认为它的道德特征是“伪善”,从中“派生出它的消极性。政府只听见自己的声音,它也知道它听见的只是自己的声音,但是它却耽于幻觉,似乎听见的是人民的声音,而且要求人民同样耽于这种幻觉。”可能我们的目的是正确的,但目的的正确,也要求手段的合法和道德。如果手段是不道德的,马克思把这类情形描述为“目的使手段变得神圣”,他说:“需要不神圣手段的目的,就不是神圣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版1卷183、178页)

我看到一张2009年11月2日北京朝阳区慧忠里第一社区居委会张贴的告示《招聘和谐促进员》,告示称:根据市社会建设大会精神,以50户左右为一个和谐促进小组设,设和谐促进员1名。和谐促进员及时通报社区工作重大事项,熟悉掌握本小组内居民的基本情况。待遇:每人每月20元的补贴标准。

告示贴出后,绝大部份居民表示不希望有人了解住所情况,并认为和谐促进员登门拜访不仅不方便,甚至是骚扰。招聘和谐促进员,实际是打造最底层的特务,与当年的保甲长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怎么能做这种事情呢?

网络管理是需要的,主要应通过法律法规建立网上秩序,而现在通过建立庞大的网上匿名监控队伍(天价的成本),靠人不分昼夜地轮流值班监控各大网站,这套体制本身是很糟糕的,是政府对自身没有信心的表现。我国对网络的审查与监控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技术和手段也是最先进的,连中东一些国家也向中国学习取经。我们是否最终要建立中国局域网?那我们就真造就了《美丽的新世界》、《我们》、《1984》等小说中的景象。

公开网络发言人或网评员的身份,是一种妥当的做法,就像报纸的评论版。既然我们相信真理在我们一边,就要显示出内在的力量,这一观念转变的要点即:网上新闻发言人、网评员公开身份。

网络新闻发言人如何通过其娴熟的公关理论和技巧来解释事件、说服民众,目前是最缺乏的。公安部的武和平、原教育部的王旭明、云南的伍皓、南京的曹劲松等较有水平的人不多。既然有较好的样子,推广总是可以的。

新闻发言人虽然是代表党和政府的,但作为新闻发言人,其从业准则与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一样的,即客观地说明事实,同时,又要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上对民众进行疏导,智慧地讲真话,不能说套话,假话。没有不好的问题,只有不好的回答。现在我们缺少的,就是像有些报纸评论版那样有能力即时回应各种热点问题的时政评论员;在网上,这类人应是公开的网评员。

一般情况下,凡是公开发生的事实,没有不能报道的,问题在于如何报道,报道的轻重。采用隐瞒的方式,是一种比较蠢的一种应对。我们的传媒从来都在回避所谓敏感人物,最近的如冯正虎、高耀洁等,国内的网络搜索量也远低于境外的搜索,结果,把扩散的影响力完全交给境外网络和传媒,这是对党和国家的不负责任。

对网络新闻发言人或网评员来说,要喜欢富有挑战性的事件,拥有把敏感问题脱敏的本事,使得这样的事件成为展现政府领导水平的机遇。若事件本身是公众最关心的,你的回答就容易更得到有效的传播。

我们讲究的是传播效果,要尽量争取正面效果。不是以正面报道为主,而要以正面效果为主。解决负面事件,同样能够产生正面的效果。这方面,国新办前任主任赵启正等一批国内有名的新闻发言人的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

五、认识上,从把网络视为应对的敌手阵地,转变到把网络视为发挥政府主场优势的最佳园地

有媒体发表文章认为,互联网是毒瘤,正在中国扩散。这个认识值得讨论。网络这个新的社会信息通道,具有颠覆性的一面,但也是活跃思想的社会减压阀,尤其对中央遏制地方权力坐大和制约某些基层无良官员是有效的。网络意见把民众的不满分散到一个又一个新闻事件当中,分散地释放了怨气,避免了把社会不满凝结在某个断裂带上。通过测量网络意见,政府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社会温度,一定程度上不是扩大而是减少危机事件。

若在这个对网络认识的问题上若达不成共识,很可能会在我国形成一场无形的网络战争,政府将自己置于网民的对立面。

然而,网络的力量和影响已经渗透到生活中。2009年年底,各传媒总结一年来的社会观念,材料几乎均来自活跃的网络,从使用的新词汇到关注的各方面的重大事项,网络活动对社会影响已经是一种现实。企图让网络意见按照某种主观的意图发展,达到既定的目的,首先自己的意见不宜扭逆网民总体意见的走向,不能采用类似中世纪书报检查的方式来达到治理的目的,否则,就可能人为造成某种不该有虚拟世界的社会对立。有鉴于此,下面这段2009年底选出的“经典雨露”值得网络管理者深思:

“在天朝,起初他们追杀魔兽世界玩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魔兽世界的玩家;后来他们封禁YouTube和Twitter,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用这两者;此后,他们关闭BTChina,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电驴主义者;最后,他们奔VeryCD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这段模仿二战时期反法西斯经典话语框架的“雨露”,提醒我们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要与历史上被否定的法西斯主义的做法和思维划清界限。

在网络上,党政权力的一方,具有公权力的优势、传媒的优势、知情方面的优势。但我们没有充分发挥这种优势,而是用老一套的封堵思路来应对各种公开发生的危机事件,能不公开就不公开,能回避就回避,这是一种“理亏”心态。既然我们是理直气壮的,就要发挥主场优势,通过生动的主动出击,而不是简单封闭的方式达到管理网络的目的。

“一壶已经烧开的水,如果还使劲捂着盖子,结果只能是连壶底都被烧穿;而盖子一揭,尽管有可能会烫着自己的手,但沸腾的民意也就会变为蒸汽慢慢消散。”(伍皓)

六、警惕“网络黑社会”为害公众意见的表达

在互联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现在,我们还要警惕一种情形:网上看到的消息,特别是论坛里的很多帖子、话题,可能有很多是不真实的意见。例如一度被热炒的王老吉添加门、360离职员工曝黑幕,以及康师傅水源门等事件,都明显存在人为操作的痕迹。现在一些社会利益集团下的所谓公关公司,占据着各大网络论坛,雇佣“网络打手”,采用“群殴”或“群讴”的方式在网上到处发帖与跟帖,短时间内打造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形成自编自导的舆论场。公务员之家

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3.16亿人,这个虚拟世界中衍生出多如牛毛的网络公关公司,它们为企业提供品牌炒作、产品营销、口碑维护、危机公关等服务,也能按客户指令进行密集发帖,诋毁、诽谤竞争对手,使其无法正常运营。在关键时候,甚至可以控制舆论,左右法院判决。传播学的“沉默的螺旋”舆论理论在这里不起作用了,这些网络公关公司构成了所谓“网络黑社会”。区别于官方的“五毛党”,这些公司雇用的人通常被称为“水军”(“灌水”之意),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有大学生、残疾人、闲散人员等。

基本方法范文篇8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概述;作用;方法

纵观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格局的构建,促使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沟通交流日益频繁。由此可见,文化知识之于世界各国的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纽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离不开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引导。现笔者以教育心理学的概述为切入点,论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及研究方法,力求阐明教育心理学之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定义。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教育学与心理学融合交叉而成的学科,亦被划分为应用心理学中的一种,且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教育心理学以教育实践中呈现的各类心理、行为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囊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心理学。而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以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二)研究内容。概括而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就是以学与教为核心而展开。所谓的“学”即为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受其个体差异(包括性别、知识积累状况、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的影响,对于教师借助教学情境所传输的知识、技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接受状况和态度。所谓的“教”即为教师以教学环境为依托,借助适宜的教学媒体实施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执行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肩负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重责,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学习态度的重责。而且教师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做好教学评价以及课后反思亦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如何实现“学与教”的完美契合,也正是教育心理学所致力研究的内容[1]。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通过分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中的各项活动不仅具有解释的作用,更具有管控和预测的功能。概括而言,主要体现为如下几方面:(一)助力教师准确了解问题。学生个体因素的差异,导致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快慢不同。而教师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一方面可以准确、合理、全面的了解到学生学习困难,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应对之策。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心理学也在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准确剖析和认识新的教育现象,不仅需要教师深邃的历史眼光、宽阔的现实视野,更需要教师不断完善充实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及其原理。(二)为教学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教育心理学知识一方面为教师的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遵循原则,这些理论性原则指导教师如何将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使教学活动在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的同时也契合教师自身的教学心理,从而有助于教学工作的优质化。(三)助力教师预测或干预学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的复杂性,均需要教师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从而预测学生可能将要发生的行为,并采取应对的预防措施,教师不仅可以游刃有余的驾驭教学过程,还可以很好的教导学生。(四)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教育心理学可以说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研究教学过程的思路和方法,一方面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以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研究,并在实际的教学中验证这些活动的原理。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于教育心理学在学与教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从事教育心理学的课题研究亦势在必行。概括而言,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一)观察法。所谓观察法,即是教师将教育过程中观察到的学生的一些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记录下来,从而为研究学生心理提供理论依据。观察法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操作简单且方便易行。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观察法只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某些外在表现行为,却不能对心理活动有深入的把握。(二)调查法。教师为了更好的把握和研究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既可以与学生推心置腹的谈话,通过学生的口头回答,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平时在家中的学习或行为习惯状况;此外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范围更为广泛、内容更为深入的调查了解。(三)个案研究。所谓的个案研究,即是教师对少数几个人或者是个别人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的成功,需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基础之上,让学生充分的信任教师,唯有如此,研究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四)教育反思。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和后充分做好教育反思,有助于找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最终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

四、结语

基本方法范文篇9

怎样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十七大报告?最关键应该抓住一点:对于政治报告,应该用政治的视角和逻辑来解读它,而不要就事论事、仅仅从文字概念上理解。

什么是政治视角?政治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就是大局,对于中国来说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面对的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国共产党的任何思考和决策,都是从这两个大局出发的。在这两个大局之中,国际大局及其趋势,特别是信息化、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我们宏观决策必须参考的背景。国内大局,特别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的基本、主要问题及其趋势,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焦点。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基本上解决了贫穷的问题,现在又面临着在新的层次上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还要解决在迅速发展条件下的社会和谐问题,正是面对这样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做出了系统的战略部署。因此对于报告的理解必须结合实际,而且首先并不是局部的、细节的实际,而是作为大局的实际,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否则就无法做到全面、深入、准确的解读。

什么是政治逻辑?政治逻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历史的逻辑,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关系,政治就是要在反映和把握它的基础上,解决今天的问题,把握未来的趋势。所以我们学习十七大报告,一定要结合改革开放历史来理解。通过学习历史,特别是了解我们当年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从而弄清改革开放发展的基本脉络,看清今天所处的历史阶段,认识今天所面对的问题,我们才能理解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是指导我们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坚持改革开放方向的基础上,去用创新的方式解决今天新的问题。离开对历史的认识,对报告的理解就很容易简单化和片面化,无法领会其丰富的内涵。

基本方法范文篇10

怎样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十七大报告?最关键应该抓住一点:对于政治报告,应该用政治的视角和逻辑来解读它,而不要就事论事、仅仅从文字概念上理解。

什么是政治视角?政治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就是大局,对于中国来说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面对的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国共产党的任何思考和决策,都是从这两个大局出发的。在这两个大局之中,国际大局及其趋势,特别是信息化、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我们宏观决策必须参考的背景。国内大局,特别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的基本、主要问题及其趋势,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焦点。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基本上解决了贫穷的问题,现在又面临着在新的层次上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还要解决在迅速发展条件下的社会和谐问题,正是面对这样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做出了系统的战略部署。因此对于报告的理解必须结合实际,而且首先并不是局部的、细节的实际,而是作为大局的实际,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否则就无法做到全面、深入、准确的解读。

什么是政治逻辑?政治逻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历史的逻辑,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关系,政治就是要在反映和把握它的基础上,解决今天的问题,把握未来的趋势。所以我们学习十七大报告,一定要结合改革开放历史来理解。通过学习历史,特别是了解我们当年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从而弄清改革开放发展的基本脉络,看清今天所处的历史阶段,认识今天所面对的问题,我们才能理解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是指导我们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坚持改革开放方向的基础上,去用创新的方式解决今天新的问题。离开对历史的认识,对报告的理解就很容易简单化和片面化,无法领会其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