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8:04:18

教职范文篇1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宗教教职人员,是指宗教团体按照本宗教的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认定的从事宗教教务活动的人员。

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由全国性宗教团体结合本宗教的实际分别制定,并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是宗教教职人员的备案部门。

第四条宗教团体应当将其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自认定之日起20日内,报相应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全国性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设区的市(地、州、盟)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县(市、区、旗)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五条履行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应当填写《宗教教职人员备案表》,同时提交该宗教教职人员的户籍证明复印件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第六条备案部门自收到宗教团体提交的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未答复的,视为已完成备案程序。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备案:

(一)未按照本宗教的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认定的;

(二)提供的备案材料不属实的。

第八条宗教团体在宗教教职人员备案程序完成后,向该宗教教职人员颁发宗教教职人员证书。未取得宗教教职人员证书的,不得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从事宗教教务活动。

第九条宗教团体依照本宗教的有关规定解除宗教教职人员身份,应当到备案部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

第十条宗教教职人员在宗教教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情节严重的,除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外,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由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建议原认定该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团体取消其宗教教职人员身份,并办理注销备案手续。

第十一条宗教教职人员放弃或者因其他原因丧失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原认定其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宗教团体应当到备案部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

第十二条宗教教职人员出现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丧失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宗教团体应当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后收回其宗教教职人员证书,并以适当方式公告。

第十三条宗教团体未按照本办法办理宗教教职人员备案手续,或者备案时弄虚作假的,由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第十四条藏传佛教活佛传承继位的审批、天主教主教的备案,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及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教职范文篇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是指佛教寺院的住持(方丈),道教宫观的住持(方丈),伊斯兰教清真寺主持教务活动的阿訇、伊玛目、海推布,天主教教堂的主任司铎,基督教教堂的主任牧师、相当于牧师的专职长老等。

第三条宗教教职人员担任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应当经所在地宗教团体同意后10日内,由该宗教活动场所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四条宗教教职人员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担任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应当由拟任用该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活动场所征得该场所所在地宗教团体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逐级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征求该宗教教职人员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意见后,予以备案。

第五条履行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应当填写《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表》,同时提交下列材料:

(一)该场所管理组织民主协商情况的说明;

(二)拟任职人员的户籍证明复印件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宗教教职人员证书复印件。

此前在其他宗教活动场所担任主要教职的,还须提交离任其他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的注销备案证明。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收到宗教活动场所提交的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未答复的,视为已完成备案程序。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备案:

(一)未按照本宗教的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办法任用的;

(二)未经该场所管理组织民主协商的;

(三)拟任职人员离任其他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未办理注销备案手续的;

(四)提供的备案材料不属实的。

第八条宗教活动场所在备案程序完成后,可为担任主要教职的宗教教职人员举行任职仪式,并正式赋予其职责。

第九条宗教教职人员离任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应当按照任职备案程序办理注销备案手续。办理注销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该场所管理组织民主协商情况的说明;

(二)该场所所在地宗教团体同意的书面意见;

(三)拟离任人员离任财务审查情况的报告。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销备案:

(一)未经该场所管理组织民主协商同意的;

(二)未经该场所所在地宗教团体同意的;

(三)未办理离任财务审查的。

第十一条担任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的宗教教职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情节严重的,除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外,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按照任职备案程序,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后,解除其担任的主要教职。

第十二条宗教活动场所未按照本办法办理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手续,或者备案时弄虚作假的,由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第十三条宗教教职人员一般只能担任一个宗教活动场所的主要教职。特殊情况下,需要兼任另外一个宗教活动场所的主要教职的,应当由该宗教活动场所征得所在地宗教团体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逐级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教职范文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宗教教职人员,是指宗教团体按照本宗教的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认定的从事宗教教务活动的人员。

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由全国性宗教团体结合本宗教的实际分别制定,并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是宗教教职人员的备案部门。

第四条宗教团体应当将其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自认定之日起20日内,报相应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全国性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设区的市(地、州、盟)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县(市、区、旗)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五条履行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应当填写《宗教教职人员备案表》,同时提交该宗教教职人员的户籍证明复印件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第六条备案部门自收到宗教团体提交的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未答复的,视为已完成备案程序。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备案:

(一)未按照本宗教的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认定的;

(二)提供的备案材料不属实的。

第八条宗教团体在宗教教职人员备案程序完成后,向该宗教教职人员颁发宗教教职人员证书。未取得宗教教职人员证书的,不得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从事宗教教务活动。

第九条宗教团体依照本宗教的有关规定解除宗教教职人员身份,应当到备案部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

第十条宗教教职人员在宗教教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情节严重的,除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外,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由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建议原认定该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团体取消其宗教教职人员身份,并办理注销备案手续。

第十一条宗教教职人员放弃或者因其他原因丧失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原认定其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宗教团体应当到备案部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

第十二条宗教教职人员出现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丧失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宗教团体应当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后收回其宗教教职人员证书,并以适当方式公告。

第十三条宗教团体未按照本办法办理宗教教职人员备案手续,或者备案时弄虚作假的,由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第十四条藏传佛教活佛传承继位的审批、天主教主教的备案,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及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教职范文篇4

[关键词]美国公立大学;终身教职;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

大学终身教职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制度。这一制度制定的最初目的是保护学术自由,使终身教授能够免于行政权力的干预,而专心于科研、教学和写作。然而这个保护伞并不是时时处处有效的。1940年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规定,当终身教授有道德不良、学术表现低劣以及不能满足教授应负职责时,可以允许辞退终身教职人员[1]。上世纪9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变化剧烈的时代,各州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锐减,但对公共服务,包括K-12教育、健康诊疗、社会福利和高等教育机构的要求却不断增加。1994年1月1日联邦法律取消强制退休的规定后,人们更加担心取得终身教职的教师的产出和承诺。大学利益相关者强烈要求大学提高效率和质量,承担社会职责。在此背景下,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各界批判的对象,认为其运行是以牺牲大学组织的效率和活力为代价的。为应对财政压力和增加大学的活力,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开始雇佣兼职教师和非终身教职人员。这一变化使终身教职作用的争论更加白热化。财政压力迫使许多州立大学改革原有的终身教职制度。那么,近些年围绕终身教职制度到底存在着哪些争论?近些年终身教师在教师总体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学是如何进行政策变革的?教师对变化的反应是什么?

一、终身教职制度引发的争论

自二十世纪中期授予教师终身教职范围扩大以后,以此保护学术自由免于干涉就变得不那么底气十足了。当大学开始面临外界对其职责要求的压力时,对高等教育不满的人也开始站出来批评终身教职制度的不足。

首先,批评者认为终身教职体系让大学没有活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财政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当州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不足,大学普遍财政紧张时,大学需要重组以面对这些压力。然而终身教授总不受大学变革的影响,即便大学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也是如此。面对终身教职制度的限制,大学开始聘用兼职教师和非终身教职人员,而给他们的薪水还不到终身教职人员收入的一半[2]。很多大学随着终身教职人员退休,雇用非终身教职教师替代他们,以降低大学运行成本[3]。

其次,批评者认为终身教职制度是那些产出低的教师的“防护服”。他们认为,一旦某位教授取得了终身教职,他就没有动力保持高的产出率了。而且大学面对外界压力开始强调绩效和责任时,终身教职人员并不积极参与和付出,致使大学管理者倍感头痛。攻击者认为他们是懒惰的教授,只会对参加国际会议感兴趣,而且发表可读性差的论文,很少参加教学活动等[4]。不过,这种批评只是某种假设,并未有研究证明,大多数教授一旦获得终身教授,学术产出率都开始下降。反而,有终身教职作为努力目标,容易推动教师创作,从而提升大学的学术表现。

第三种批评认为,部分人获得终身教职给其他教师带来压力,进而限制了其他教师的创造力。他们担忧,为了也能获得终身教职,非终身教职教师很可能会出版一些水平有限的文章和著作,或者在普通杂志上发表大量论文凑数,装点自己的简历,而不是把心思花费在自己研究领域内前沿和深刻的问题上。不过,对终身教职的最大质疑还是在对学术自由的保护上,认为这意味着学术上双重标准的存在。一方面,普通教师本人会认同终身教职是对学术自由保护的原则,因为他们也要向这个目标努力。但另一方面,他们主要工作是教给学生批判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大量繁杂的教学工作会影响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精力,使他们害怕因此而失去获得终身教职的机会。因而,他们的学术自由具有妥协性质。

最后一种批评认为,目前,对大学教师职业稳定和言论自由一直有着法律上的保护。因而,这意味着终身教职成了对部分教师的奖励,而这影响了大学的活力和职责。然而,终身教职支持者却认为,即便今天没有发生对学术自由侵害的事件,但并不意味着将来没有危害的可能。德瑞尼(Tierney)认为,在高等教育内部废除终身教职制度是高等教育机构不可能承担得起的冒险[5]。

二、终身教职人员数量变化

根据1999年美国教育部的统计报告,美国大学终身教职的比例从1987年的58%下降到1992年的54%。1998年,53%的全职教师有终身教职,19%的人员在终身教职轨但还不是终身教职,另外还有3%的人员不在终身教职序列内。1992年到1998年,在终身教职轨的人员比例从22%下降到19%,不在终身教职序列的人员比例则从24%上升到28%。而期间终身教职人员的比例则变化不大,只是能成为终身教职的人员比例明显下降了[6]。根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的数据,可以看到终身教职近年数量变化趋势如下:

在学士型大学,1991~1998年期间,终身教职数量逐渐下降,从1998~2002年则保持相对稳定,而终身教职轨的教师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见图1)。

在1991~2002年期间,硕士型大学无论终身教职教师还是非终身教职轨的教师数量都保持相对稳定,在1998~1999年期间,终身教职轨和非终身教职轨教师数量几乎持平(见图2)。

1991年以来,美国公立博士型大学终身教职数量有所上升,但终身教职轨的教师数呈下降趋势,非终身教职轨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见图3)。

整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学终身教授数量保持稳定,在这期间,非终身教职教师数量增长,而终身教职轨教师数量逐渐下降。这一发现表明,近些年大学雇用非终身教职的行为得到肯定和鼓励。而从不同类型的大学看,学士型大学非终身教职数量增长较快,终身教职数量明显下降(见图1),硕士型大学相对稳定,在1997~1998年期间,非终身教职数量和终身教职数量各占一半(见图2)。相对而言,博士型大学变化最为不同,终身教职数量有所上升,但随着非终身教职数量增长,终身教职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见图3)。而在1998~2002年期间,终身教职和非终身教育轨的教师数量比较稳定,而终身教职轨的教师数量下降。根据美国教育部的数据,截止到2003年,博士型大学终身教职人数占总数的49.3%,终身教职轨的教师比例为19.4%,非终身教职轨的比例为30.3%,非终身教职系统的人员比例为0.9%。硕士型大学终身教职比例为53.9%,非终身教职轨的比例为27.6%,非终身教职系统的人员比例为0.9%;学士型及以下的终身教职比例为48.5%,非终身教职轨的比例为15.5%,非终身教职系统的人员比例为25.9%[7]。另外,兼职教师数量增长迅速,1975年大约628000名教师中30%是兼职教师,70%是全职教师,进入90年代兼职教师的比例逐年上升,1991年和1995年分别是35%和40%,1997年上升到近43%。2004年对全国中学后教育阶段全体教师的调查显示,2003年全部中学后教育机构中的兼职教师占43.7%[7]。

三、终身教职制度的演变

1.终身教职制向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的演变

近些年,州对高等教育投入普遍不足,在此背景下,人们对终身教职制度的效能也越来越关注,许多改革都尽可能缩小终身教职实行的范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明尼苏达大学的例子。1995年,该校几个医疗学方面的专业遇到了严重的财务困难。州立法者的举措是向该校医疗中心划拨860万美元,但前提是改变终身教职规则。一旦州大学理事会决心修改终身教职制度的话,该校教师以及全国同僚们就得做好最坏的准备。但终身教职制度真的面临危机吗?看起来大学理事会从未打算取消终身教职制度,而是把视线盯在两个相关的问题上。一个是大学在学系解散时是否有权解雇教师,或者是否重新安排教师?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解雇终身教授,应该给他们什么样的薪水?在教师联合签名上诉至州劳工局之后,劳工局要求大学理事会在投票决策之前不能随意做出决定。最终,在1997年夏,大学董事会批准了明尼苏达大学新的终身教职政策,但这一政策在教授会的强大压力下已经较以前做了很大的调整。作为加大州经费投入和增加终身教职人员薪水的条件,教授会同意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事件的结果是,大学的一个系被取消,大学被迫重新安排该系教师工作。可以说,所谓的降低终身教职的薪水只不过发生在那些财政紧张的大学或者院系内而已。

明尼苏达的案例引起了公众的震动,许多州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终身教职制度遭到了一些挑战,尽管这些挑战最后都没有成功。例如,1997年11月,马塞诸萨州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卡林(JamesF.Carlin)要求该州公立学院废除终身教职制度,他认为这一制度根本无益于学术自由,完全是种诡辩。他批评教授们总是在改进大学工作之前先想着增进自己的利益。而教授会对他的批判则是,认为他对终身教职“信息不灵”、“不负责任”,如果按照他的意见,大学的研究将完全被政治所掌控。1992年,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在某系取消之后,通知该系111名终身教职教师,学校即将解雇他们。但在全国同行的压力下,解雇令并未生效。本宁顿学院(BenningtonCollege)在1994年院系调整期间,解雇了26名教授,但这所学校本身并没有终身教职体系,学校只是对教师每5年评估一次,以决定对教师的续聘或者解雇。

只有少数州试图彻底废除终身教职制度,而大多数州则通过建立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来改进终身教职制度。在得克萨斯州,大学理事会要求每五年一次评审终身教授,而且对那些评审结果不理想的,可以召开听证会进行裁定。南卡莱罗纳大学也有类似的变化,州立法者把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和大学财政拨款挂钩,每六年对终身教授评审一次,凡是评审结果不达标的教授将被解职。此外,科罗拉多州、乔治亚州、夏威夷、肯塔基州、马里兰和威斯康星州等都采用了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一些个别机构受合同制吸引,试图废除终身教职制度。费城纺织与科学学院(PhiladelphiaCollegeofTextilesandScience)董事会投票允许校长给新教师提供非终身教职合同。佛罗里达海湾大学(FloridaGulfCoastUniversity)也采取合同制代替终身教职制。密苏里学院(TheCollegeoftheOzarks)建立了终身制和合同制的双轨制。

十多年来,新的终身教职聘后评议制度迅速成为现实,为数众多的立法机构、董事会和大学管理人员要求实施该评审。1989年美国大学教授会报告其成员中仅有不足1%实施终身制聘后评审。1996年,哈瑞斯(Harris)的报告表明,在依据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调查的680所高校中,有61%的高校制定了不同形式的终身制聘后评审政策。同时在对1200所四年制大学教务长的调查中,23%的回复表明所在大学已经实施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另有6%的高校校内评估体系中包含了终身制聘后评审的内容。1997年,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已经在28个州进入议程或者实施阶段,到1998年增加到30个州,2000年增加到37个州[8]。

2.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的实施及各方反应

为更好地理解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的内涵和范围,美国大学教授会(AAUP)于2001年对一些实施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的大学就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的目的、评审模式、实行方式、结果和各方反应进行了调查。

(1)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的实施。约一半的大学表明,评审的目的既包括促进和奖励学术表现,也包括惩罚不达标的人;有4所大学主要集中在教师奖励和发展上,5所大学评审政策主要集中在对不达标的判定和反应上;2所大学评审政策强调协调教师利益和系的关系,3所大学评审政策强调外部责任是评审主要目的。调查发现,目前主要有两种评审模式,即定期模式和随机模式。定期模式的周期通常都是三到七年。在随机模式中,没有固定评审时间,通常是在某位教师年度随机评审不合格时候,才引发全校范围的评审。两种模式都设计一定的标准要求教授在相应时间内完成,比如要求教授、出版专著或者参加学术会议等[9]。调查发现有12所大学运用定期模式,至少每5年对全体教师评审一次。而10所大学运用随机模式,如果年度随机评审结果令人满意就没有后续的评审和反应,但如果年度随机评审结果不令人满意的话,就会要求教师提高学术成就。有4所大学要求对系主任和教授都进行评审。5所大学在院系实施终身制聘后评审,其余都是由学校统一负责。有9所大学由系主任或者其他负责人实施评审,10所大学是由教师同行评议委员会执行评审。调查发现,终身教职聘后评审的结果与评审的目的密切相关。一些学校的政策表明教师所承担的教学、研究和服务职责与他们在评审中的结果密切相关。对评审不达标的主要应对策略就是不断增加制裁,比如辞退评审不合格的终身教授。尽管这些大学的政策都冠冕堂皇地表示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并不意味着辞退教师,但他们往往会通过另一个程序这么做。不过,整体而言,在评审中不合格的教师人数非常之少。例如,在亚利桑那州大学,2711位教师中只有4人评审不合格,另外有16人分别在教学、研究和服务三项工作之中有评审不合格的情况[9]。

(2)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实施后的各方反应。首先,从大学反馈可以看到,大学一方面对终身制聘后评审效果表示满意,他们认为评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师的士气,使州的目标与个人的绩效结合起来,促使教师帮助大学完成使命,使教师将能力和资源最大化地运用到完成组织使命之中。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评审也花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许多公立大学认为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度是在州立法者或者被授权(选举)的管理机构(如州大学理事会)的压力下产生的。即便如此,仍有很多大学是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建立了完整的评审制度。根据美国教授联合会的报告,大学最初对评审是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害怕评审伤害终身教职制度,破坏学术自由原则。只有个别的大学认为该政策一实施就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支持,特别是在那些认为终身教职聘后评审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提高学术成就的大学,他们认为该政策效果积极[10]。

其次,面对大学普遍采取终身教职聘任后评审制度,大学教师却反应不一。批评者认为该制度本质上没有根据,而且是惩罚性质的,是把管理层的压力转移到教师身上的制度设计。而支持者则认为这些评审能够帮助教师维持职业能量以及促进学术提升,而且认为大学组织提升创造力和进行变革需要高级学术人员的支持、领导和贡献。比如全美两个最大的公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的教授会最近提出建议,认为应继续评价通过终身教职聘任后评审的教师,以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由两所大学教授会发表的《公立高等教育与产出:来自教师的声音》(PublicHigherEducationandProductivity:AFacultyVoice),该报告非常肯定地说,教师已经做好准备帮助学校面对挑战,并提出了几条原则以引导教师的行为。这个报告建议,应在评审前后确定对教师的明确的期望和评价规则,并通过建立同行评价制度以区别一般的教师个体发展项目[11]。著名教授莱斯(GeneRice)认为,对终身教授的持续评审能激发终身教职人员活力。他认为评审能帮助他们获得同行的反馈,并由此改进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普莱特(Plater)认为,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可以有利于形成共同管理学术事务的组织承诺,有利于大学学术事务的改进[12]。

总之,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已经发展到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这一制度的变化对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教师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影响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参考文献]

[1]DeGeorge,R.T.Academicfreedomandtenure:Ethicalissues.NewYork:Rowmanz&Littlefield,1997.

[2]Magner,D.K.Reporturgespost-tenurereviewsforprofessorsandmorepayforpart-time[J].The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1999,(46):A10.

[3]Letherman,C.Tenureprofessorsshowwillingnesstowalkoutoverusesoflecture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0,(47):A16-17.

[4]MichaelS.McPherson;MortonOwenSchapiro.TenureIssuesinHigherEducation[J].The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9,13(1):85.

[5]Tierney.W.TheResponsiveUniversity[M].Baltimore,MD: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8.

[6]U.S.DepartmentofEducation,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1993and1999NationalStudyofPostsecondaryFaculty[Z](NSOPF:93andNSOPF:99).

[7]U.S.DepartmentofEducation,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2004NationalStudyofPostsecondaryFaculty(NSOPF:04).ReportonFacultyandInstructionalStaffinFall2003[R/OL].nces.edu.gov/pubsearch.2006-10-30.

[8]JeferyPAper&JudithEFry.Post-tenuresReviewatGraduateInstitutionsinTheUnitedStates[J].TheJournalofHigherEducation,2003,74(3):241.

[9]GabrielaMontell.TheFalloutFromPost-TenureReview,The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2-10-17.

教职范文篇5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到总务处工作。也快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处室的支持和配合下,本人按照职责分工,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我的个人述职报告,不会常篇大论写些大道理、大口号之类。只是从我们学院实际工作出发,结合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向全院作述职汇报。

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推进政治思想和工作作风建设

一年来,根据学院党委的部署和安排,重点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学习了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学习了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注意结合今年我国发生的一系列大事,进行理论学习和思考,学习了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注意理论学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今年学院党委开展了“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在活动中,自己按期完成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巩固成果四个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提高了用新的思维、新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学习和政治活动,牢固树立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廉政意识。

作为总务处的教职代表,主要从事学院总务处银行出纳、财产、工会组长、教职代表的工作,由于前任教职代表退休,本人刚接任不久,工作经验不足。但是我不气馁,主动出击。认真做好每一份工作,同时,注重抓好所属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作风建设。在组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狠抓服务意识和服务规则建设,做到逢会必讲,警钟长鸣,把这些内容与行政工作同布置、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总结,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热情服务,努力在保障有力上下功夫:

总务处的工作就是保障学校教学、工作、生活秩序有效的开展,总务处的教职代表的职责就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只有服务好的义务,没有服务不好理由,如果认识上出现偏差,认为总务处教职代表的工作就是高人一等的,,做起事情来自然而然就会提不起精神。

我作为教职代表,从事工会组长的工作,十分注重对工会成员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使所有工作人员都认为自己岗位的重要性,只有觉得自己岗位的重要,工作起来才有责任感和自豪感,做每一件事情才能有激情。一年来我们总务处人员都能怀着快乐的心情为广大师生服务。如每天银行出纳、财产统计,各部门修水管、换灯泡、配玻璃、换锁、捅下水、掏厕所,这些小事都能随喊随到,及时快捷。大的方面今年完成的主要任务有:食堂后场1500平方米吊顶;1000平方米贴磁砖改造工程,校园内2700平方米支路建设,20000平方米的绿化;校园内河道清淤8000方,拨岸400米,西三教学楼3720张课桌椅的复位维修,学生宿舍480间晒衣杆的安装,学生宿舍200多间卫生间渗漏维修,7处地下水渗漏查找修复。锅炉、洗碗机招标采购安装,2675套学生床上用品的采购储存、发放,校园环境卫生的每日清扫、保洁,垃圾的清理装车运送,一日三餐2万多人次伙食开水供应,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和讲座。大量的水电设备的维修维护、每学期全校30多个化粪池粪便的清理、门面房的招租和水电费、房租的收取、食品卫生的安全把关以及实行“五常法”等一系列工作,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牢记使命,努力在扎实工作上下功夫:

勤勉敬业是对一名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多年来,我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决心把学院党委对我的重托、广大教职工对我的厚望化作工作动力;总务处教职代表的工作的特点和性质又决定了没有规定上下班和作息时间。遇到水电气出现特殊情况时,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冬酷暑,半夜里还要往学校赶;因为你是总务处的教职代表,教职工出现烦琐的生活问题,不找你找谁!寒暑假大家都可以相对轻松些,唯独总务处的后勤部门最忙,学校近四年来发展非常迅猛。住宿生从2000-4000-6000-7000多人,总务处管理人员还是原来的人手、工作量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不超时、不加班、不突击就无法完成任务。多年来我几乎没有休息一个完整的双休日,特殊情况下偶尔干到通宵。如果没有牺牲精神、没有奉献精神、没有吃苦受累精神,做好总务处教职代表的工作是不可能。

四:从严要求,努力在廉洁自律上下功夫

立党为公、清正廉洁是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持的准则和尺度。后勤工作涉及到每个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我深知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有真心实意地为广大师生谋好利、服好务,才能赢得广大师生和领导的信赖,只有把自己置身于广大教职工的监督之下。才能带领后勤干部和职工为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多年来,我能严格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努力做到勤政与廉政相结合,工作中从不以权谋私,不损公肥私,不贪吃、贪喝。能够自觉养成奉公守法,以清廉为荣,同时要求后勤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清白做人,保持艰苦奋斗作风。设备物品的采购、维修工程的建设、食堂、门面房招租等均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进行,纪检监察部门参与把关,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

教职范文篇6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教职人员,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必须做到政治上合格、业务上过硬、作风上优良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职工作需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工作职责,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厚望。为此,我利用工作之余,坚持每天阅读各类报刊杂志,学习领会和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注重自己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积极参加本局理论学习,做到有内容、有笔记、有心得、有调研文章,通过扎实认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坚定了我爱党、爱国的政治信念,工作以来的3年间,思想经历了多次的考验,但是,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人事管理工作的无比热爱,我始终没有变。

我勤奋学习,积极参加各项专业知识培训,注重人事窗口服务意识的加强和业务素质能力的提升,正视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运用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创新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把人事服务做好。

二、认真履行职责,完满完成工作任务

凭着满腔热爱、执着赤诚,我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我热爱我的工作,所以在工作中我表现的很积极主动,按时按质的完成各项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务实职称评审改革工作

对于教委高职高专类职称评审变化要求,我认真学习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吃透改革精神,结合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发展需求,充分结合实际,修订了中级职称评审条件,受到了学校党组的肯定。为加深对职称工作的了解,我珍惜学习机会,积极参与到高级职称评审组织服务工作中去,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力做好职称评审和教育培训工作

对于职称评审,我向来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在进一步调查了解教职工对职称晋升的需求和面临提升困难的基础上,深入教职工群体中,与他们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职称现状并对现行职称政策进行详细宣传解读,做好广大教职工职称申报服务,充分发动和指导职工进行高一级别职称申报。由于我校可申报高一级别职称的教师不在少数,我只有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的处理教职工职称申报工作,虽然累一点,但是每当看到获得高一级别职称的同事们越来越多,就看到了学校整体在进步,于是我就更加义无反顾,因为这也是我在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力!

教职范文篇7

一、在实践中培养,考核注重实效,配强佛协领导班子

我区20**年3月批准成立佛教协会,但因老和尚大多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小和尚又大多不独身、不禁荤,政治上靠不住、学识上无造诣,难以选出合格的会长、副会长,协会理事也缺乏理想人选,一直拖延到20**年11月才正式成立佛教协会理事会。现任的理事会领导班子成员,虽然经一段时间的培养、引导、使用和考察,管理能力已有长足进步,但某些方面仍不甚理想。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已经选为领导班子成员,就应当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才干,在信徒中树立威信。同时,要建立起宗教队伍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机制,平时注意发掘有管理能力、有领导资质的教职人员,为理事会做好人才储备。要完善考核制度,一切以工作实效来衡量。对于不称职的领导班子成员,严格按佛协章程办事,章程规定:理事会中的领导班子成员每届任期四年,如果民宗局有动议,可随时召开理事会,免除不合格的佛协领导班子成员职务。能者上庸者下,实现佛协领导班子的良性循环。

二、制定规划,付诸实施,努力培养合格的宗教教职人员

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关系到宗教发展的前途命运,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必须从战略高度确立发展规划。我区计划在“十一五”期间,为宗教界培养合格的宗教教职人员二十五名。其中,通过正规途径,系统培训五名;引进名山名僧两名。真正培养造就一支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具有较高宗教造诣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确保海陵民族团结宗教和谐。

三、统筹社保,维护权益,增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的活力

目前,宗教教职人员的社会保障还是个空白,也是个被遗忘的角落。我区计划从20**年起,对全区寺院的住持、当家进行综合情况调研,摸清他们的生活境况,并由佛教协会统筹经费,对前5名优秀的住持、当家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争取到“十一五”期末,为所有对外开放宗教活动场所的当家师全部办理“两险”,依法保障教职人员的正当权益,增强教职人员队伍的活力,激励教职人员积极进取,发挥宗教界人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领导,把握方向,让爱国爱教的思想牢固占领宗教场所这个阵地

教职范文篇8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道教教职人员是指已冠巾的全真派道士和已传度的正一派道士。

第三条道教教职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

(二)皈依“道、经、师”三宝,有传统的道教师承法派。

(三)熟悉道教主要威仪规范,了解道教基本教义;能习诵《早晚功课经》、《道德经》等道教经典。

(四)遵守道教规戒,品德良好。

(五)年满18周岁,有一定文化程度,皈依出家或入道两年以上,受过冠巾或传度。

第四条道教教职人员认定的程序:

(一)由本人申请,住宫观的向所在宫观提出,在道教协会工作的向所在协会提出,散居正一派道士向所在宫观或所在地道教协会提出。

(二)受理申请的宫观、道教协会提出审核意见,符合条件的,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道教协会。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道教协会对所报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听取本人所在地设区的市、县道教协会的意见后,予以认定。

本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未成立道教协会的,报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听取本人所在地设区的市、县道教协会的意见后,予以认定。

在中国道教协会工作的,向中国道教协会提出申请,由中国道教协会认定。

第五条道教协会认定后,报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六条完成备案程序后,由认定其教职人员资格的道教协会颁发道教教职人员证书。

道教教职人员证书由中国道教协会统一印制。

第七条道教教职人员有资格作为戒子、箓生人选参加传戒、授箓活动。

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道教协会每三年对其认定的道教教职人员资格进行核验。不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条件的,或者不接受核验的,公告其道教教职人员证书作废。

第九条道教教职人员所在的宫观或道教协会应加强对其管理,定期进行考核。

第十条道教教职人员外出进行教务活动,须携带道教教职人员证书。

道教教职人员到外地宫观常住,须携带道教教职人员证书和原常住宫观的证明信件。

道教教职人员证书如有遗失或者损毁,应当及时向发证的道教协会申请补办。

第十一条道教教职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由所在的宫观、道教协会给予劝诫、暂停教职人员资格的惩处:

(一)不守戒规,道风不正的;

(二)利用教职人员身份从事封建迷信活动,敛财骗人,败坏道教声誉的;

(三)从事邪教活动的;

(四)未经所在的宫观或道教协会同意,在道教信众家里进行经忏活动的;

(五)违反《宗教事务条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

有上述行为情节严重的,由认定其教职人员资格的道教协会解除其教职人员资格,并向原备案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注销备案。

第十二条道教教职人员放弃道教信仰,或者因其他原因丧失教职人员资格的,由所在的宫观或者道教协会予以公告,并报原备案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注销备案。

第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道教协会应在每年的三月底前,将本地区上一年度认定教职人员的情况报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每年通过一定形式公布道教教职人员名单。

教职范文篇9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教职人员是指“教会规章”中的“教牧人员”,即主教(或称“监督”)、牧师(包括个别教会传统中相当于牧师的长老)、教师(或称“副牧师”)、长老、传道员(或称“教士”)。

第三条教职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

(二)信仰纯正,符合圣经的要求,以圣经和《使徒信经》所归纳的内容为信仰依据,尊重不同信仰特点。

(三)坚持三自原则,能团结信徒走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道路。

(四)甘心奉献,具有牧养教会的使命和托付,遵守“教会规章”的有关规定,依据各自的职责,行使教会的圣事和礼仪。

(五)有优良的品德和行为见证。

教职人员的认定,不以是否接受教会工资为条件。

第四条教职人员除具备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基本条件外,按职称不同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主教应有神学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年龄在四十岁以上,担任牧师超过十年,有丰富的教牧经验,有较深神学造诣,积极推动神学思想建设,有若干指导性论文或著作,能团结同工和信徒,品德高尚,深受信徒爱戴和敬重。

牧师应受过正规神学教育,其中神学本科(四年)或本科以上毕业者,需具有至少二年的牧会工作经历;神学专科或圣经学校(二至三年)毕业者,需具有至少三年的牧会工作经历。

教师应受过正规神学教育,其中神学本科(四年)毕业者,需具有至少一年的牧会工作经历;神学专科或圣经学校(二至三年)毕业者,需具有至少两年的牧会工作经历。

长老应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具有五年以上教会工作经历,受过一定正规神学教育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督教两会认可的至少一年时间的培训。

传道员应受过正规神学教育,或具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五年以上信仰经历,并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督教两会认可的县(市、区、旗)以上基督教两会的培训班培训合格。未按立圣职的神学院校毕业生,按传道员予以认定。

第五条主教由基督教全国两会(以下简称“全国两会”)常务委员会认定。

牧师、教师、长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督教两会认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基督教两会的,可由全国两会认定。

传道员由设区的市(地、州、盟)基督教两会认定,设区的市(地、州、盟)没有基督教两会的,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督教两会认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基督教两会的,可由全国两会认定。

第六条主教人选由全国两会会务会议提出,提出前应认真听取主教人选的工作单位或工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督教两会的意见,然后由全国两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经三分之二以上常委通过。

牧师、教师人选,须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教会堂务组织推选,经所在设区的市(地、州、盟)基督教两会同意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督教两会。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督教两会应广泛听取意见并进行审核。

长老人选,须由本人申请,所在教会堂务组织同意,由当地基督教两会推荐,经所在设区的市(地、州、盟)基督教两会同意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督教两会进行审核。

传道员须经所在堂、点推选,经县(市、区、旗)基督教两会报设区的市(地、州、盟)基督教两会同意。

第七条圣职不得私相授受,圣职的按立仪式须在教堂内公开举行。

祝圣主教至少需三位主教参加按手,可以请德高望重的牧师共同参加按手;按立牧师需一位主教和至少两位牧师共同按手,或至少三位牧师共同按手;按立教师至少需三位牧师共同按手;按立长老至少需三位牧师、长老(其中一人必须是牧师)参加按手。

圣职的按立仪式一般由认定该教职的基督教两会组织,其中长老的按立仪式也可委托该教职人员所在设区的市(地、州、盟)基督教两会组织。

传道员不是圣职,由县(市、区、旗)基督教两会宣布和派立。

第八条被认定的教职人员,应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等有关规定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完成备案后,由认定其教职的基督教两会发给全国两会统一制作的“中国基督教教职人员证”。

第九条执事和未受圣职的义工如果参与讲道,也应参照传道员的条件或要求予以认定。

第十条神学院校的老师如参与讲道,应经相关的教会报所属基督教两会予以认定。神学院校的老师如要按立圣职,应按照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在本办法生效前已经按“教会规章”产生的教职人员,一般不再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重新认定,但要按《宗教事务条例》的规定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备案后发给“中国基督教教职人员证”。

第十二条教职人员应履行“教会规章”所规定的职责。

第十三条教职人员所在的基督教两会负责依据“教会规章”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教职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十四条教职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劝诫、暂停教会职务、撤销教会职务、革除圣职等惩处: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违反“教会规章”;

(三)行为严重不端;

(四)散布异端邪说。

第十五条对主教的惩处由全国两会会务会议提出,并通报其工作单位或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两会,革除主教圣职须经全国两会常委会审议,经三分之二以上常委通过;对牧师、教师的惩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两会提出,对长老的惩处由设区的市(地、州、盟)两会提出并申报,革除圣职的惩处应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两会正式会议审议决定。对传道员的惩处由设区的市(地、州、盟)两会正式会议审议决定。

撤销惩处时程序同上。

第十六条对教职人员做出或撤销暂停教会职务、撤销教会职务的惩处决定,应向原备案的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做出革除圣职的惩处决定,应同时取消其被认定的教职人员资格,并报原备案的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相关基督教两会定期组织对其认定的教职人员进行审核。

第十八条教职人员辞去教职,由认定其教职的基督教两会取消其教职人员资格,并报请原备案的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教职范文篇10

一、鼓励和支持各宗教团体开办培养宗教教职人员为目的的培训班。坚持举办各类读书班、学习班和研讨班,帮助他们了解国家有关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提高认识,开阔思路。近几年来,我市共举办各类宗教教职人员培训班36起,接受培训的宗教教职人员达1000余人次。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已毕业11届,共500多僧人,这些僧人绝大多数已进入各地佛教协会工作,成为教会的一支骨干力量。另外,西园寺经车家宗教局批准开办了佛学研究所,寒山寺经省宗教局批准开办了寒山书院,市道教协会举办了两年制的青年道徒学习班。

二、用“长培短训”的办法,培养基层第一线宗教教职人员。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宗教教职人员,我市各宗教团体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努力,在认真总结以往办班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和做法,开阔了培训新思路,制定了“长期培养,短期集训”(简称“长培短训”)的计划。“长”就是在思想认识到教职人员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制订长期计划;“短”就是要短期强化、注重实效。我市基督教两会在借鉴金陵神学院“一年制教牧人培训班”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培训工作,把一年的培训学习时间在2—3年内分三期完成,每期3—4个月,学员连续3期接受培训,可达到教牧人员应具备的条件。举办这样培训班的优点在于:办学活、选苗稳、收效快,负担轻。在培训的过程中还可以物色和考察合格的人选脱产进教会作为专职的教牧人员。我市的昆山、吴江、太仓等地就通过这种培训方法挑选出多名合适的学员进入教会工作。

三、积极物色人才,培养宗教团体管理骨干。我市针对宗教团体领导班子成员多数年事已高、缺少具体办事人员的实际情况,积极帮助他们物色合适的具体管理人选,帮助他们把好人选关。经过较长时间的考察,我们发现市基督教两会一位兼职的副秘书长各方面表现不错,有较高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觉悟,也具有一定的宗教学识,能够协调教内外的关系,工作有热情。经与市两会商议后,决定借调到两会工作。我们出面与其所在的工作单位联系,从1994年借调到市两会工作,一切工资、福利待遇由两会负担。事实证明,这位副秘书长脱产之后,全身心投入教会工作,一人身兼几职,先后完成了教产的清理普查、档案定级以及教堂修建等工作,经过几年的锻炼培养,已经成为两会很理想的接班人。

四、加强教育,团结年轻教职人员。老一辈教职人员与我党长期合作共事,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对政府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的政治立场比较坚定,而年轻的教职人员由于缺乏实践,感情比较脆弱,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抱怨情绪,思想不稳定。因此,对年轻人的培养,既要支持他们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要对他们的缺点、错误进行热情、耐心的帮助教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利用各种机会做好工作,以免挫伤年轻人的积极性。同时,也注意稳妥,不操之过急。我们体会到,团结教育年轻宗教教职人员,要从现在做起,着眼于未来。思想教育工作要善于捕捉时机,做到胸中有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不同对象、同一对象的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做工作。要开诚布公地多和他们交换意见,努力沟通思想,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结合。

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后继乏人是目前国内宗教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近些年很多地方的宗教组织和宗教管理部门十分重视,也通过各种途径为各宗教团体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宗教教职人员,但是,从总体来讲,从宗教本身和社会发展形势看,对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还需要花更大的精力,宗教教职人员队伍还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从我市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素质还普遍偏低。虽然这几年各宗教团体都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提高教职人员的文化程度,但从整体看,从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看,教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仍然不高(尤其佛道教教职人员),还普遍存在文化层次低,自身修养不高等现象。在教会管理方面“家长制”现象还存在,谁当家谁说了算,视寺庙为“家庙”。在教职人员使用上论资排辈,存在着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一定的学历文化和道德修养是吸收新鲜事物、理解教义教规、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低文化必然给教职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推进教会的民主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宗教信仰有所淡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宗教呈现世俗化的特征。虽然宗教的世俗化并不完全是坏事,但过度的世俗化必然会对宗教产生负面的影响。由于受到多姿多彩现代生活的冲击,部分宗教教职人员的思想也在发生微妙变化,受到世俗思想的冲击而宗教信仰出现淡化趋势。有些佛教寺院像企业一样追求市场利益,佛事商品化、僧人职业化等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僧尼虽表面出家,实际在思想信仰上根本就没有出家。基督教派内部争权夺利,拉帮结派。宗教信仰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职人员在信教群众中的威信,影响着教会的自身形象。

三、思想观念落后。宗教大多都有出世的心理,对世俗生活有一种自发的抵触,再加上对外交往不多,很多宗教教职人员的主要精力就用于主持宗教活动和处理日常工作,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很少参与社会活动,当然也谈不上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新形势下对宗教教义教规进行改革。如:天主教对神学礼仪的改革已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佛教虽香火兴旺,但在弘扬佛教文化方面依然没有创新;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日见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