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8:17:04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范文篇1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概述;作用;方法

纵观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格局的构建,促使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沟通交流日益频繁。由此可见,文化知识之于世界各国的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纽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离不开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引导。现笔者以教育心理学的概述为切入点,论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及研究方法,力求阐明教育心理学之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定义。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教育学与心理学融合交叉而成的学科,亦被划分为应用心理学中的一种,且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教育心理学以教育实践中呈现的各类心理、行为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囊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心理学。而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以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二)研究内容。概括而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就是以学与教为核心而展开。所谓的“学”即为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受其个体差异(包括性别、知识积累状况、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的影响,对于教师借助教学情境所传输的知识、技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接受状况和态度。所谓的“教”即为教师以教学环境为依托,借助适宜的教学媒体实施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执行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肩负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重责,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学习态度的重责。而且教师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做好教学评价以及课后反思亦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如何实现“学与教”的完美契合,也正是教育心理学所致力研究的内容[1]。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通过分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中的各项活动不仅具有解释的作用,更具有管控和预测的功能。概括而言,主要体现为如下几方面:(一)助力教师准确了解问题。学生个体因素的差异,导致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快慢不同。而教师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一方面可以准确、合理、全面的了解到学生学习困难,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应对之策。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心理学也在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准确剖析和认识新的教育现象,不仅需要教师深邃的历史眼光、宽阔的现实视野,更需要教师不断完善充实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及其原理。(二)为教学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教育心理学知识一方面为教师的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遵循原则,这些理论性原则指导教师如何将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使教学活动在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的同时也契合教师自身的教学心理,从而有助于教学工作的优质化。(三)助力教师预测或干预学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的复杂性,均需要教师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从而预测学生可能将要发生的行为,并采取应对的预防措施,教师不仅可以游刃有余的驾驭教学过程,还可以很好的教导学生。(四)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教育心理学可以说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研究教学过程的思路和方法,一方面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以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研究,并在实际的教学中验证这些活动的原理。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于教育心理学在学与教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从事教育心理学的课题研究亦势在必行。概括而言,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一)观察法。所谓观察法,即是教师将教育过程中观察到的学生的一些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记录下来,从而为研究学生心理提供理论依据。观察法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操作简单且方便易行。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观察法只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某些外在表现行为,却不能对心理活动有深入的把握。(二)调查法。教师为了更好的把握和研究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既可以与学生推心置腹的谈话,通过学生的口头回答,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平时在家中的学习或行为习惯状况;此外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范围更为广泛、内容更为深入的调查了解。(三)个案研究。所谓的个案研究,即是教师对少数几个人或者是个别人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的成功,需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基础之上,让学生充分的信任教师,唯有如此,研究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四)教育反思。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和后充分做好教育反思,有助于找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最终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

四、结语

教育心理学范文篇2

1、日本教育心理学情况简述

20世纪初,日本就开始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1916年成立儿童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教育心理学受施太伦(L.W.Stern)、桑代克(E.Lee.Thorndike)、布勒(C.M.Bühler)等人的影响,发展了智力测验、心理测量、性格学。战后,出版了大量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如波多野完治主编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大系》;依田新编的《教育心理学》;中野佐三编的《教育心理学事典》;田中宽一主编的《实验儿童心理学》以及其他教育发展心理学丛书。在日本心理学书籍中,教育心理学书籍最多。90年代以来,吉田章宏(1991)和伊藤隆二(1996)等教育心理学名家也多次呼吁要注重日本本土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1959年成立日本教育心理学会,这是仅次于日本心理学会的一个专业学会,1994年统计会员达4500人。该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年会,刊发《教育心理学研究》季刊至今。心身缺陷者的特殊教育在日本也受到重视。日本几乎所有师范学院都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一些大学设特殊教育系,授与硕士和博士学位。1971年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国立特殊教育研究所。1963年建立特殊教育学会,学员约有1000人,并出版会刊《日本特殊教育杂志》。为心身缺陷者专门设计了各种心理测验,如日本设计的盲人智力测验不仅用之于日本,也在美国使用。日本文部省从1995年开始以流动性的方式向各省的一些小、中学以及高中派遣教育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开展有关心理咨询工作。不少中小学校也开设了(或正在设置)专门的教育心理咨询室,为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排忧解难,帮助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心理的顺利发展。

2、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动向

(1)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动向情况。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教育心理学主要围绕着发展、学习、人格适应与教育评价四大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扩大。90年代日本教育心理学年会有关学术论文的分类大致有九个方面,具体是原理与方法、发展心理、教育与人格心理、教育社会心理、教学心理、学习心理、教育测评、教育临床心理、心理障碍与教育。其中研究学术论文数量排名前三名的依次是发展心理、教育社会心理和学习心理。日本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世纪90年代以后,讨论的焦点逐渐集中在有关法则性研究与个别性研究、实验研究与相关研究等问题上。所谓法则性研究,即是超越事物的个体特殊性而追求其共性以及一般规律的研究。这类研究的特征是力求客观地、自然地反映事物,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故多采用实验法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个别性研究则注重于探求事物之间的个体特殊性和差别性,因此常运用相关研究的方法来分析事物的特定性质。数据显示,对于身体运动、感知、言语、情感表现、人格、社会行为等领域的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居多。其次是观察、调查方法的运用。

(2)20世纪90年代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积极表现。一是有关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研究几十年来一直受到日本教育心理学界的高度重视。日本教育心理学注重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深入探讨教科学习以及知识、理解等认知操作的内部心理机制。如光田、谷口等人(1992)的研究表明:在文章理解的过程中,插入提问和具体事例可以有效地帮助理解和回忆。言语表现的研究集中在作文、造句和书写等方面。此外,积极开展有关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与学习策略指导以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日本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针对学校教育中,诸如旷学、欺负同学、学业不振、早恋以及自杀等“学校身心疲劳”一直有增无减的现象,从学校心理学中的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临床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神藤等人(1996)用因素分析法对欺负弱小同学问题进行了考察,结果抽取出欺负行为正当化、缺乏正义感以及支持欺负行为等主因子,并发现这些因子与“学校身心疲劳”现象的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日本教育心理学在学习与教学方面的研究的特点还有在认知心理机制基础上还导入发展的变量;增强学生学习个别性差异与教学策略针对性的研究;打破传统学习理论,多角度多层次的开展研究工作等。

(3)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消极表现。一是欧美化倾向严重,在基本的理论观点和研究的方法技术方面全盘追随欧美,就是在具体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上也相从甚紧。二是日本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在改善教学效果、帮助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方面作用及效果不大。三是日本教育心理学有关教育心理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导致有关研究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技术存在混乱现象。

3、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制度的思考

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是学校等工作领域内的心理教育辅导专家。对于学校生活中发生的各类问题,进行评估、咨询、辅导等。其具备针对于儿童、教师、学校等学校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从事心理教育辅导公益性活动等,必须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其从业资格。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活跃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特殊教育、特殊学校等教育机构。此外还有教育委员会、教育中心、教育咨询所等教育机构,或受教育委员会的委托,从事相关咨询工作等。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采用学会联合的资格认定制度。其认定组织机构由5个联合学会和4个合作学会构成。5个联合学会分别是:日本教育心理学会、日本特殊教育学会、日本发展障碍学会、日本发展心理学会、LD学会。4个合作学会是日本学校心理学会、日本应用教育心理学会、日本生徒(学生)指导学会、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学会。这一资格认定工作从1997年开始,数据显示,截止目前为止获得学校心理咨询师或候补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人数达到5800人。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认定相当的严格。申请条件根据不同的背景人群可分为5大类。主要针对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各类幼儿及中小学从业教师、教育研究所等教育机构人员、大学及研究生院的学校教育心理任课教师及实习指导人员、国外研究生院学校心理学专业的人员。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制度及其运行的积极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本政府支持力度大。如日本政府对于儿童心理支援工作非常重视,注重发展障碍儿童的特别支援教育;支持全国学校心理咨询师大会的召开等,学者们关注障碍儿童特别支援教育工作的研究;二是专业人员的培养注重理论和实践,学校心理学士的申报条件高。如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获取,在研究生院修完7门课程: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心理、学生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教育评价和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此外,根据申报条件的不同,要求有专门的学校心理学工作实习经验1—5年不等。在大学或研究生院担任学校心理学相关课程或实习的指导者,要求必须发表关于学校心理学的论文5篇以上;三是专业人员考核和管理制度严格。如规定修完7门课程,但没有实习经验的人员,可以申请学校心理咨询师候补资格,同时在通过资格考试后,还要在5年内要提交个案报告等说明自身实践经验的资料,才能成为正式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咨询师的有效期限为5年,满4年要求更新。此外,相关的认定机构每年进行资格审查;四是公益性的预防教育(人格)活动开展情况好,如兵库教育大学研究生院学校心理学课程研究室从2003年在中小学中开展公益性的预防教育。

二、日本教育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发展启示的思考

1、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教育心理学教育工作以及研究工作的开展中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实践性。

2、拓宽学术视野,加强国际化、多元化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扩大对心理学研究国际化,避免片面的追随欧美。加强教育心理学的本土研究,争取更有力的多方支持。在突破传统理论,使相关学术研究更多元化。

3、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加强心理的预防教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更接地气,能够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校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预防教育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支援、疏导、咨询等服务工作。

教育心理学范文篇3

从语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我们知道语言的获得和珲解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探讨二者的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上对语言获得进行的定义。行为主义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语言并非是内在的,而是后天反复的刺激和反应形成的一种结构系统。语言学习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充分的运用大脑机制。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语言学派则认为人类语言的获得首先是人类具有获得语言的天赋。由此可见,语言既是模仿性行为,也是创造性行为。因此,关于语言获得和理解的研究成果如果应用到语言教学的实验和讨论中,将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能够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掌握一门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而对语言达到理解和知晓如何使用才是进行交流的必要前提。Stern认为“没有关于语言学习者和语言过程的心理学理论就很难想象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理论离不开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这些心理学的概念,有关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的心理学的思考本身就是任何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部分。”我们知道心理学和教育理论处在第一层即基础层,而外语教学实践在第三层,也就是说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第二层及外语教学理论传递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外语教学的实践也会影响外语教学理论,从而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影响。

2语言获得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获得指的就是孩子在什么时候及其如何开始学说话并且理解他们的母语或第二语言。语言获得研究的目标就是描述孩子如何能够说出并且理解语言,如何选择正确的处理策略,并且达到一个新的语言学习的里程碑。在英语教学中,为什么学生会对长的句子产生畏难和焦虑心理,如果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复杂,字数和生词出现的频率高。那么对于学生掌握及复述会带来难度。从而也影响他对句子的理解。也就无法达到语言获得,即在实践交流中,类似的表达学生难以完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知识结构论和发现法,认为教学目的应该兼顾发展学生智力这一内在目的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外在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要提高学习兴趣。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也随之变化,对学习的机械模仿以及直观讲解的兴趣逐步减弱。这时,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牛自觉的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感知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对比,去认识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结构,从而达到语言获得。掌握语言结构。

3语言理解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理解在语言教育心理学中指的就是我们明白如何去读,去写或是做手势语。理解是一个始于对因素的感知能力而以得到整个句子意思为终的复杂的一系列处理过程。它还包括根据发言者讨论的主题来得出推论,以及根据他的手势和他的情绪状态进行分析并且在脑子里形成一定模式。语言教育心理学家对揭示人们如何从文章和言谈中理解发言者或作者的策略并且在什么时侯真正理解这一过程十分感兴趣。他们想知道理解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发生呢,还是时尚步骤的显露,如果是时尚的显露,它的步骤又是如何的々在语言理解研究这一环节中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词汇的歧义。因此,脱离了语境或者对语义结构不清楚的话就很难确定正确的句意。无论是写作还是口头表达,模棱两可的单词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很多人你会有这种感觉:尽管他们讲出的句子语法正确,但对使用的场合是否合适没有把握。由此得知,语言不只是一种言语系统,而且还是一个交际系统。语言的结构反映人们的认知模式,但仅从结构方面我们是不能充分说明语言交际是如何形成的。因为按照乔姆斯基的深层理论,一个简单的语言模式可以表达一系列的功能意义。相反,一个简单的功能意义亦可有多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在教学当中所需要考虑到的歧义问题。除了歧义,还应当考虑句子当中的隐喻,考虑是否还含有其他的寓意。另外那也需要搞清楚单词的意思是如何影响理解力的。理解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大脑活动过程,因此启发我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的更准确的理解第二语言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考虑。加强第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习,这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流中造成的误解和摩擦在当今世界相当普遍,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引进文化教学意义重大。对文化因素的追求会极大的促进语言学习。人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就学到了以该语言所承载的思维模式,世界观和一整套价值体系。

教育心理学范文篇4

【关键词】优质教育;师范生;教育心理学;必要性

一、前言

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推行,教育普及化程度亦日益加深,与之而来的是人民受教育权利的保障以及对于现有教育的不满足,如何解决现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为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就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即将走上讲台成为教师的师范院校学生所需要思考的问题。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各大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但尽管如此,很多学生依旧对这门必修课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存在误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师范院校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做一个分析探讨。师范生,即将走上讲台,成为教师的一群人,他们的学习活动理应以提高自己的教育工作能力为目标。因此,他们需要学习教育知识,掌握教育规律。但仅仅掌握了教育规律就可以了吗?显然不是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落脚点在于“人”。不难看出,这里的“人”指的是受教育者。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受教育者,那么如何关注受教育者呢?注意他们的外在行为表现,对正面积极的行为加以引导、鼓励,对负面、消极的行为给予批评?殊不知这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教育。如果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出现负面、消极行为的“本”,就需要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一意孤行、想当然的进行教育工作,从而导致了很多教育问题。

二、现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面。1.超前教育。不少家长反映,幼儿园的教学中已经开始涉及小学水平的加减乘除了,而小学的学习难度基本和正常的中学水平趋于一致。这种现象被称为“超前教育”。超前教育是教育行业“揠苗助长”的一种心理反映,是完全违背教育规律,违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1]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才具有抽象思维,但在超前教育中,一个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很有可能被迫使进行抽象思维。这样的结果是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为自己很笨,认为学习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从而出现厌学情绪,影响到后续的发展。2.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当下,有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上课时“直奔主题”,跳过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或者为了应付任务,象征性地几句话草草了事,导致很多学生还未进入新课学习状态,教师已经开始讲授新课了。与此同时,新课导入的缺失还会使得学生难以将新知和先前知识或者实际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从而出现理解不透彻,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然不理想。3.作业质量差。布置作业是一堂课结束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本来在于使学生进行新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进行查漏补缺、暴露出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听讲,也可以使教师得以及时调整教学,对共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问题个别辅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相应地教育心理学知识,仅凭主观意愿进行作业布置,从而导致所布置的作业量要么过大要么不足,难度要么过高要么过易等一系列问题,作业也因此逐渐失去了本身的价值。与此同时,难度过高或过易的作业效度也不会很高,不能真正检查出学生对于新课知识是否掌握,还会有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风险。4.不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记忆。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知识记忆在学习基础阶段乃至后来高年级学段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有关知识的记忆往往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往往耗时大还收效甚微,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记忆负担。有些同学既使勉强记住了,时间一久就又完全忘记。究其原因,还是缺乏对知识的有效加工和相应的记忆策略辅助内化。当然,也有一些比较负责任的教师会在知识记忆上为学生提供帮助,但受自身专业素养所限,真正能帮到学生的地方并不多。说到这里不难发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非知识记忆本身存在弊端,而是一味死记硬背,毫无方法技巧地记忆知识存在弊端。然而遗憾地是,目前很多中小学还存在着学生死记硬背记忆知识的现象。(二)师生关系方面。近年来,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事件频繁出现在新浪微博等网络媒体上,师生关系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师生之间交流出现问题所致。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主体地位。久而久之,自然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激化矛盾。因为缺乏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很多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不了解学生发展存在阶段性和不平衡性,不能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从而错失教育的最佳时机。另外,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存在很大的发展潜能,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不应该以静态的眼光看待动态发展的学生。然而,现实的教育中却有一些教师在面对成绩一向不好却突然取得高分的学生时,进行公然质疑甚至嘲讽批评。试问,这样的态度又怎么会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呢?(三)班级管理方面。教师尤其班主任除了要求具备教育教学的能力外,还要具备班级管理的能力。一个缺乏有效管理的班级是无纪律的、涣散的,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因此对于他们的管理更要注重选择合适的方法,一味的批评指责、“硬碰硬”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使得事态进一步恶化。而教师太过随和,“好说话”,又会使得教师的威严形象在学生心里大打折扣,从此更难约束他们,引发更多的班级管理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在改善现有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系统的介绍了教育中的关键要素“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以及道德发展规律,同时又基于此介绍了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策略和促进记忆形成的知识加工策略等等一系列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就可以帮助教师以及即将步入教师行业的师范院校学生看出现有教育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认识到正确、良性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从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去指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这样,现有教育中所存在的超前教育等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例如在教学方面,一个掌握了教育心理学知识和规律的教育者,他一定不会去实施所谓地“超前教育”,因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告诉他,学生的认知发展分为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具备什么能力,可以从事什么样的活动,而教育所要做的就是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同时,一个具备良好心理学素养的教师在上课时会清楚的知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会灵活运用动机理论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在知识的讲授中,掌握了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教师会自然而然的考虑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和经验,即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并基于此展开进一步的知识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布置作业时,掌握了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不会像缺乏这方面知识的教师那样主观、盲目,每一道作业都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有意选取的、有针对性的题目。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布置的作业难度会涉及符合学生已有知识学习水平的作业以及在已有水平和借助他人指导可以达到的潜在水平之间的作业,从而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适当“拔高”,促进学生发展。[2]在师生交往、班级管理方面亦是如此。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规律会有效帮助教师处理好教育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很多问题。例如面对一个平时成绩一般,表现并不出色的学生,当他突然获得高分,取得很大进步时,不懂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可能第一反应就是怀疑这个成绩的真实性,甚至于对学生公开质疑讽刺。而具备良好教育心理学素养的教师则会理解这种情况,因为他们知道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不能随随便便给学生下定论。在班级管理方面,针对学生的一些违规违纪行为,不懂教育心理学的教师会更多的根据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去评判学生行为的对错好恶,然后加以处罚惩戒。但是往往时隔不久,学生又会犯同样的错误,之前的管理教育“指标不治本”。[3]而懂得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则会去分析学生出现这种不良行为的内部原因,从而去“根治”学生的问题行为。相比之下,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心理学素养对于一个从教者的重要作用。

就师范生自身而言,作为一名未来的从教者,他们在学校所从事的一切学习活动都理应以提高自身的教育工作能力为目标,以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为追求。因此,他们需要去学习避免或者解决现有教育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便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能够为超前教育、师生关系恶化等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因此,对于师范生而言,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参考文献:

[1]张立美.叫停“超前教育”态度要坚决[N].经济日报,2017-08-07(009).

[2]孟祥军.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启示及相关教学形式[J].黑河教育,2017(05):5-6.

教育心理学范文篇5

在学习中,我发现学习动机理论的应用,对职业中学的学生尤为重要。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是学习上的失败者,他们很少有学习的成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运用学习动机理论,适当地采取一些策略,能够更好地让我们的学生关注学习,关注发展,关注自我突破。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教材的解读,我懂得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情境”不仅指实际生活情境,还包括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情境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积极参与的好方法。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B、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C、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3、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A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方法或手段,教会学生学会竞争。

B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

C进行多指标竞

D提倡团体竞争。

教育心理学范文篇6

(一)教材与课程中存在问题。我国现在使用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实际服务,其二,偏重研究基础。我国过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大部分以面对教育实际为出发点,认为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规律和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教育心理学的教材通常是从基础知识、技能培养、思品教育、审美水平、个别差异等方面进行组织,这样,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就失去了其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科价值。随着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并且传入我国学术界,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为充分体现其学科的心理学特性并突出本学科的科学特性,走向了学术的另一个极端,即重视在实验室里的研究,相对忽视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要,使得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接近。

(二)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进行讲演是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长期采用的方式。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往往要涉及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合作学习与探索、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等主题,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又常常是教师拼命说,学生拼命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心理学的绝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此外,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评价一直采用笔试考试的形式进行,而考试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对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考查。在此种教学方式下,考试前临时突击,考后全部忘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充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没有提升作用,对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极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和条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学习理论与教学、教学心理与教师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要是阐述维果斯基、皮亚杰、柯尔伯斯等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般学习心理”涉及到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学生的生理机制等问题;“分类学习心理”会涉及到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式、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促进以上方面的条件;“学习理论与教学”部分主要是关注基础理论知识,压缩旧理论的部分,突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教学心理与教师”主要涉及到教学的设计、个别差异、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育。学习与教学心理在整体上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在结构上,课程互为一体。

(二)重视实践操作。解决教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进而达到提高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教育心理学的主题应该是问题解决、学习态度、知识学习、动机激发、态度与品德等内容。例如,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能通过组织系列直观、概括的活动能将简单的知识有效地掌握,也要对知识如何整合、概念如何产生等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对高级知识、高层次的学习过程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并放在一定的高度。在“动机激发”中,对如何运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发是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例如,根据成败归因论组织进行归因训练,根据自我效能的相关理论进行自我形象的提升。在“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品德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要对社会规范对个人品德内化的过程和相关的理论进行相关的说明。此外,以上各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有教育实际案例的支撑,编写相关的思考题、案例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中真正具备实践的基础,对理论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三)更新教学内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向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知识自主建构中的作用,在强调“教材”的同时,也要成为“学材”。对于“学习心理”、“品德心理”和“心理发展与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加强。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必须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研究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对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的深层含义做充分的说明和阐释。同时,需要全面了解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从而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方面,要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要介绍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之下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在个别差异的部分,需要主要介绍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学习方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有所涉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学生”和“学习”,从而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过程和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达到不一样的水平。

(四)对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将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涉及到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时,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中来,通过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质疑和讨论,促进学生的理解。课堂的教授应该倾向于精讲,对有关主题的内涵和逻辑的联系要有重点地突出,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五)小组合作探讨与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且运用知识,例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社会规范的内化等问题的探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讨知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结果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实际操作过程中,个体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独立的探讨,进而对相关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学生之间可自由结组进行讨论,每人就相关主题的看法的观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合理的培养。教师的最后总结和概括,保证相关主体理解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从而保证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范文篇7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缺乏统一的核心内容,其系统性和整合性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范式”。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庞杂、零乱的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联系甚少;第二,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教育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虽然多样性是学科进步的标志,但我们不得不说教育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1];第三,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更迭(从行为观到认知观、人本观,再到社会文化历史观等),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发生变化,使得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之所以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和学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性、人与人交往的复杂性、教与学情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往往是由简单到繁杂、由零散到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全部认识清楚,这决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同样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实证法,二是现象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困难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象与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而真实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无论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设计,终无法避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学正是由于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达到根据外在行为表现以了解内在意识或动机的目的。

(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

心理学家在面对教育心理学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与应用。这便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科学,应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教育实践,而应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心理学过分注重基础,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其他教育学科(如教学法)而间接起作用的[1]。再有,即使是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这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脱节。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难以指导实践,而教育部门的实践工作者虽深感教育心理学有用,却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更多的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广泛的应用性[2]。

(四)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尽管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但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和整个心理科学一样,属于“舶来品”。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更加突出[3]。纵观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还是学习借鉴的多,独立研究的少。

我国教育心理学出现中国化不足的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诞生在西方,它发展早、发展快,有着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起步晚,尤其是经过“十年动乱”,在80年代后才开始全面复兴。当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刚刚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实践中又急需有关的知识,因此,只能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独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确实与西方存在着差距,尤其表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这种差距常常使我们只看到学习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独立发展的必要性。

二、解决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用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综观过去近一个世纪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发展变化,我们能够发现,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趋势。

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对象特点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保障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即教育心理学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有共性部分,也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对象性;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要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教育是复杂的系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也在与时俱进,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同时教育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教育的目的、要素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论(比如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都是相对稳定的,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

笔者以为,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史、理论派别等方面的内容;(2)学习心理,主要探讨学习心理的规律和方法;(3)教学心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策略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4)教与学的制约因素,主要讨论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班级、社会、师生关系等影响因素以及美育心理、品德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1.要处理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学的方法,力图保证所研究问题与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个体或社会的现象,这种研究通常在现象发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借以把握该现象的整体轮廓。在国际上已经有人提出两种研究取向的结合问题。如“多方法三角测量(cross-methodtriangulation)”的观点认为,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在效度研究中的“多特质多方法模型(multi-traitmulti-methodmatrix)”[4]。

2.要处理好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家都强调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主要是指对教育现象有控制的观察研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学同样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史论研究。实验研究要以史论研究为基础,史论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升华[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正是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熟的基础。

(三)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

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5]。国内有学者指出,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张大均等(2005年)指出,教育心理学的以下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1)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的研究:(2)学生智能发展与知识学习的研究;(3)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7]。

但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学科,其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指导还远远不够。为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首先,继续加强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四)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国化(也称本土化)这一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主要是指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为世界心理学发展作出贡献。

发展本土文化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可采取两个方向:一是以当代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为主题,以本土文化群体为对象,从事验证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以推论解释文化同质性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二是以本土文化群体代表性的人性特质为主题,从中抽取的样本为对象,从事原创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建构为理论,以彰显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特色[6]。总的来说,教肓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应该遵循以下七个字的途径:摄取一选择一中国化。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滔.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

[4]林崇德.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

[5]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教育心理学范文篇8

一、从教育心理学思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动因分析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一样,有着短暂的历史和漫长的过去。

人类教育心理学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是直到1913年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教育心理学在美国,乃至世界才正式诞生。是什么原因促使教育心理学思想最终演变成一门学科的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科学不是独立的系统,而是社会决定的系统,社会生产状况对科学发展总是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川社会需要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外部条件。19世纪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为其提供具有文化科学知识、能掌握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与科学管理机器大生产的统治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于是19世纪后半期,许多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界相继进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教育改革。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教育家从教育实践中感受到,为了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向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规律,以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于是他们开始注意到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2、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英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德漠克利特论述了关于教学带来的好处和家庭对学习的影响。一个世纪以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讨论了以下教育心理学主题:适合不同类型的人的教育类型;身体训练和心理运动技能培养;优秀品质的形成等。罗马时期的指出好的教学和有吸引力的课程应关注行为问题,他建议教师关注个体差异,花时间研究学生特殊的个性特征。

3、19世纪中期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不但被认为是现代心理教育学思想第一人,而且他培养的赫尔巴特派在教育的科学研究准备中起了关键作用。他们的教育科学化研究思想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有重要的作用。詹姆斯在《与教师的谈话》中也指出,对学生进行观察、提问和交谈,获得有关学生诸如观念、兴趣、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此外,霍尔、卡特尔、吴伟士、杜威等都积极致力于把心理学原理引入教育学,并进行了大量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研究。这些先驱者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为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直接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教育心理学走出低谷

走向成熟的动因分析教育心理学诞生之后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作为教育心理学学科支柱的理论体系、研究领域及应用价值等各方面都未见起色,学科发展受到限制,跌人历史发展的低谷。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才开始摆脱困境,走出低谷,进人自桑代克以来的又一个辉煌时期。其中促进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1、社会外部因素的推动力童首先,二次世界大战为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了实践机会。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在战争中从事有意义的工作,使得在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领域盛行的关于不同学习理论的争论也随着战争结束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因为战争期间对教育实践的关注。正如詹姆斯以前提到的,学习理论引导人们思考各种不同类型的训练问题,中间的创造性思想需要用来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战争不需要心理学家的理论的优美雅致,它要求解决实际的、不是实验室内的问题。所以教育心理学中一些变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二次世界大战。

教育心理学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分析

1引言

2015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即教师资格“国考”。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后,师范生毕业后自动获得教师资格证的特权将一去不复返,而非师范类高校或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通过教师资格“国考”获取教师资格证。但是无论对于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来说,教育心理学知识都是其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未来教师职业生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改革后的教育心理学考核[1],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要研究探讨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问题,以确保教育心理学课程能帮助学生适应新教师资格“国考”要求,提高高校教学质量[2]。

2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

2.1课时有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现阶段,多数高校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往往只集中在一个学期内,为24~32课时。与有限的课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新“国考”标准中,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在《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部分中都有所体现,其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也非常广泛,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健康及辅导基础等多个方面。高校现有的课时设置显然无法满足新“国考”标准的教学要求。由于课时紧、教学任务重,导致很多教学内容只能一带而过,难以深入讲解,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成效。

2.2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在新“国考”制度下,很多高校为了应对统考、提升教师资格考试过关率,其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完全被新“国考”标准“框死”,甚至有部分高校直接以历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代替系统性学习,导致很多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对基本理论的掌握也不扎实,无法将所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与教师职业活动进行有效联系,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2.3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满足课程需求

由于课时有限,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心理学课堂的教学常态。随着电教技术的普及,多媒体设备早已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推广应用,部分教师虽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教学内容仅局限在课件内容上,甚至有少数教师根据课件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3]。

2.4教学评价方式有待完善,难以发挥其促进作用

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评价标准仍相对单一,部分高校仍将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主要指标。虽然有的高校已经意识到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平时成绩也仅仅是对学生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的考查,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认同的关注。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始终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心态,难以真正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鞭策作用。

3高校教育心理学改革思路

3.1突出教育内容的价值

在教育心理学内容的构成上,要求学习教师心理、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内容。在教师心理中,从教师角色着手,侧重教师专业发展、心理健康等知识点;在学生心理层面,注重学生心理认知发展,重点讲解皮亚杰、维果斯基、埃里克森、弗洛伊德等理论,强调个性差异化教学;在学习心理学层面,主要强调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技能培养、知识建构和品德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在教学心理层面,要将课堂管理、学习评估和测量等内容进行统筹。总之,教学内容应从全局观念出发,形成系统化、整体性的基本知识框架,重点突出教育心理学学科的素养、知识、应用和能力。

3.2突出教学课时的适度性

在“国考”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兼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应注重课时安排的科学性、适度性,实现“标准”与教育心理学课时、内容相统一。鉴于此,教师应重点关注和把握学生的学情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围绕整体教学内容、人本理念进行课时安排,以增强教学效果。

3.3突出教育形式的前沿性

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日益更新的背景下,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形式仍在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更新和发展,诸如智慧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方式未能引入教育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围绕学科引入最新的教育教学技术,在课程教学形式上引入国内外先进工具,体现课程教学形式的前沿性,确保教育的手段和形式能契合时代教育改革需求。

4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路径

4.1根据“国考”标准,适当增加课时数

就当前高校师范类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传授、轻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讲解的问题。因此,为满足师范生以及想要考取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生的报考需求,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教育心理学的课时占比,增强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效果。通过增加研究性学习课时,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理论付诸应用和实践,使其在学科探究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在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安排上,要组织学生以自主、自发的形式建立研究小组,引导各组成员围绕课程领域设定研究课题,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调查和研究课时。在完成历时几周的调查任务后,根据课堂安排引导各组派出代表展现选题计划,由其他学生进行提问,教师则从旁进行点评,为其提供修正意见,最终确定调查计划。其次,教师可以围绕调查计划组织学生进行教育见习,让各个小组以实地调查的形式完成报告。在具体调查内容上,可以从课堂差异性、学习习惯、学习动机、课堂参与度等问题入手。最后,由各个小组提交研究性调查报告,对其实际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情况、规范进行分析,判断研究性学习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目标。通过增加理论性和研究性学习课时,能够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流程,使其在调查实践和结果分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其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更加契合“国考”标准。

4.2重构教材体系,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应以新的“国考”标准为内容模板,重构课程体系,以提升教师资格证过关率为基点,以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重构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首先,精简压缩基础心理学导论部分。导论部分应重点讲述心理学研究方法,但应适当压缩心理实质讲解以及对脑、神经系统相关内容的阐述。同时,应直接引入心理过程中的核心概念,并对其意义与作用进行重点阐述,但对于心理学相关概念、理论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等,则无须进行细致讲解。其次,整合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应根据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如何培养青少年积极情绪等相关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并相应增加“问题儿童”心理鉴别方法与诊断要点,同时还要增设特殊儿童的融合培养,问题儿童的识别与干预、感统失调儿童的心理辅导办法、积极心理塑造等专业性选修课程。最后,改革课后作业设置方式。教育心理学课后作业应改变以往只注重一般概念性的考查方式,结合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现状、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增设部分探究性课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增强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4]。

4.3丰富授课方式,培养学生实践素养

在新“国考”形势下,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应改变“填鸭式”“满堂灌式”等传统授课方式。根据新“国考”标准,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素养,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第一,创新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中,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获得知识主要依靠教师的单向传递,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喜好则有所忽视。因此,新形势下的教育心理学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自学+辅导”“问题+探究”“传递+接受”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原则,体现学生在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各类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成效。第二,创新教学方法。新形势下的教育心理学教学应在继续沿用讲授法、谈论法等教学方法的同时,根据新“国考”要求以及教学任务、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情境教学、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合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第三,创新教学手段。在新形势下,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手段也要与时俱进,应充分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家校协作教学,引导学生模拟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积极引入MOOC、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手段,促使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对教育心理学知识进行意义性构建,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活动。第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传统教育心理学教学大多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新形势下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所占的比例,通过实践练习,引导学生将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应积极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与实习机会,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使他们更好地应对教师资格证“国考”以及未来教师工作中面临的种种挑战。

4.4实行多元化考评方式,发挥学业评价的促进作用

在新“国考”制度下,教育心理学考核评价方式也应积极向多元化方向改革。科学的考评方式,不仅具有诊断教学问题、反馈教学成效的功能,还对学科教学起到引领作用,对师生的教与学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新形势下的教育心理学考评方式,不仅要注重对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更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种种表现的评定,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作为学业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以真正发挥学业评定对师生教学活动的诊断、反馈、引领、激励、促进作用,从而指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参与心理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此外,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还可有效促使学生在整个教育心理学学习过程中都能集中注意力,真正体现学业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切实增强学习成效。

4.5注重资源整合,增强教学成效

在新媒体和网络信息时代,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师这种单一的知识获取渠道。相较于日益更新换代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固有的授课形式难免出现乏味、低效现象。在上述提到的在线平台、网络直播、智慧课堂等形式下,教与学的关系开始出现转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针对部分章节,教师可从慕课、MOOC等平台中选取部级优质精品课程,再将这些资源作为学生的预习资源,让学生在课前以线上听课、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知识框架的初步构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云平台等方式接收学生的预习反馈,在课堂上直接解决学生的疑惑。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准备说课、教学设计和PPT,组织学生从教学目标、教态、表达等方面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使其能够在智慧化、信息化的条件支持下,掌握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全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效果。

5结语

总之,在教师资格证统考制度下,高校作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的主阵地,应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全面审视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厘清其与新“国考”标准不适应的种种表现,通过增加课时数、重构教材体系、丰富授课方式、改革考评方式、加强资源整合等多种改革措施,构建更加合理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以更好地满足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谢园梅,董敏,邵美华.近十年中国高校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教育观察,2020,9(29):97-100.

[2]吴欲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分析[J].智库时代,2019(24):184,281.

[3]张彩琴,沈沛汝.体验式教学模式与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J].广东蚕业,2019,53(1):60-61.

教育心理学范文篇10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要通过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要通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觉悟,将社会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传递给教育对象,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和相应的行为习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对管理工作的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如学生管理工作应以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怎样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应具备哪些心理功能和心理学原则;怎样帮助学生战胜挫折怎样消除和预防逆反心理;怎样进行有效的激励等等。因此,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1、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审视高校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德育工作。心理学理论表明:受教育者每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其诸要素(知、情、意、行)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是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哲学史、心理学史和教育学史告诉我们:德育过程的基本问题就是政治道德知识如何转换为相应的行为习惯问题。我们辨别大学生是否具有某种道德品质,不是以它是否掌握道德知识为标准的,应以它的行为为标准。另外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自身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对受教育者是否愿意取得某种道德品质有重要的定向作用。因此,认知是基础,情感、意志是动力,行为则是道德素质的外部表现,四者相辅相成。只有促使上述三个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并体现在行为上,高校德育工作目标才能彻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