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0:39:44

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范文篇1

(一)邓小平在教育问题上的忧患意识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教育的发展问题高瞻远瞩,提出了教育发展的方针、任务、途径等,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他对中国教育发展又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具有丰富的内容。首先,忧于中国教育的落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很重视吸取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他认为,西方国家经济和科技发达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抓教育的结果。于是就明确提出:经济、科技发达的基础在于教育。我国教育事业建国以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毕竟底子薄,基础差,再加上受过去“左”的思想干扰,致使中国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一大截,“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对此,邓小平同志深感担忧和不安,他很担心因教育的落后而拖了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后腿。这种忧患意识早在1975年他在领导整顿的时候就提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被粉碎后,他多次阐述这一思想:“科研部门、教育部门都有一个调整问题。希望这个调整搞得快一些……”,“办事要快,不要拖”,而且提出“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机会的丧失。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正是有着这样的忧患意识,使邓小平同志下决心大力推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提出中国教育的发展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他并为此倾注心血。其次,忧于中国教育发展的艰难。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同时,邓小平同志也忧于我们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与问题,他认为这些困难与问题不解决,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夭折。这些困难与问题重要有:

一是人们思想的僵化,办学路子的单一,使中国教育长期处于落后境地。他认为,要兴办教育事业,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必须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国家穷等特点出发,兴办教育应当打破由国家包办的旧思想、旧观念束缚,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所谓“两条腿走路”方针,就是指办学的规模、层次和形式应该适应各地区、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要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坚持多种形式办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解放思想,发挥了多种力量、多种形式办学的结果。

二是一些地方对教育的发展不够重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已经确定教育的基础地位,必须大力发展,但由于教育投入多,周期又长,因而在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存在“一工交,二财贸,剩下多少搞文教”的习惯看法和“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错误态度。邓小平对此深感忧患。他认为,这种态度和做法如果再不改进,必然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为此,他主张:要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地方领导对教育问题的重视。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把党的教育发展方针、政策和地方的实际结合起来,努力把中国教育事业搞上去。

三是忧于教育体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教育事业的要求愈来愈迫切。然而在原有的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甚至与社会的发展相脱节。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并具体地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方针和目标,如:“教育方面有好多问题,归根到底要出人才、出成果”;教育必须实现“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还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当然结合的内容、形式在不同的时期可以有不同的变化);教育要培养“四有”新人。所有这些都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四是忧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略。邓小平同志始终认为,在中国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尤其是在分析1989年出现政治风波原因时痛切地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邓小平的这段话深刻地告诫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背景下,很容易发生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比较硬,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比较软的倾向。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如果我们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必然会妨碍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以,我们的教育既要承担起科学文化建设的重任,还要担负起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教育不仅限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还必须把对人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种教育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民族的复兴。因此,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反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二)邓小平在教育问题上忧患意识的特点。

一是既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具有世界时展的特色。这是基于对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世界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二战以后,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一场席卷各行业、各领域的科技革命,这次新技术革命与历史上出现的技术革命相比,它们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是“日新月异”、“一泻千里”。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各国政府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并积极探讨教育改革。如美国的《2061工程》、英国的政府白皮书《21世纪教育和训练》、日本的多种教育改革方案,都是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教育该怎么办?对此,邓小平同志深感忧患,并及时地提出了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培养人才的基础在教育,“不抓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的思想,并再三强调教育事业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可见,邓小平同志对教育的忧患意识是实事求是的,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是忧患与乐观的有机统一。邓小平同志一方面对中国的教育事业的现状与发展存在着忧患意识,但另一方面并不悲观,他认为“悲观是没有根据的”,是有各种理由可以看好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有共产党的领导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完全应该而且可能迅速改变教育落后状况。邓小平同志指出:“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力量统一地合理地组织起来,人数少,也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同等数量的人办更多的事,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前景充满乐观精神,同时又脚踏实地的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方针,使中国由贫困走向小康,由落后步入先进,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二、邓小平在教育问题上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对教育的忧患意识无疑对中国的教育既提出了问题,又指明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加深对教育问题的认识、警觉这种忧患意识,有利于我们从时代的高度认识发展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与数量。这对于我国的教育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发展成绩显著。例如,“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顺利推进,到2000年,我国的文盲人口比10年前少了将近1亿,十年间平均下降速度为7.2%,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由“九五”初期的50%提到了2000年间的85%,“十五”期间力争达到90%以上;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已达到556.1万人,比1995年增加了265.5万人,增长了1.1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10%,“十五”期间将达到15%。但另一方面,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要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认清当前发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中国的教育事业搞上去,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的基础。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空前激烈的高科技、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我们也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增强忧患意识。例如,中国教育加入WTO后的世界化趋势与民族性传统怎样对接与保持?中国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越拉越大的情况怎样平衡解决?怎样使教育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教育的市场化趋向保持必要的和谐与平衡等等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深思和考虑的。只有做到这种具有前瞻性和警示性的忧患和思考,中国的教育事业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其次,深刻认识到这种忧患意识,能使我们变压力为动力,采取切实措施发展教育事业。一是要解放思想,要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采取全社会办教育的方针,以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各级领导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转变观念,狠抓落实,统一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使素质教育贯穿于、落实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落实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做到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教育问题范文篇2

一、钢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审美教育的渗透。钢琴教育是美的教育,只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钢琴作品中的美,才能够让学生理解钢琴作品的内涵,以熟练的技巧演绎钢琴作品,使钢琴演绎将听众带入到钢琴作品意境中,进而与听众形成共鸣。事实上,钢琴学习过程是学生探究美的过程。但在实际钢琴教育中,教师并没有将审美教育渗透到其中,学生对钢琴作品内涵理解能力不足,大都是根据技法去演绎钢琴作品,没有将其中的美呈现出来。(二)忽视学生乐感的培养。乐感是学生在长时间艺术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对乐曲的所有音符的认识,以及了解不同音符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与价值。乐感是学生钢琴学习中以及音乐学习中必备的一些能力与素养,具有乐感的学生,能够更好的解读音乐作品,对学生艺术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然而,据相关调查而知,多数学生在钢琴学习中乐感培养不佳,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较为重视学生指法与技能训练,忽视学生乐感的培养,导致学生钢琴演绎流于形式。

二、钢琴教育中的问题原因

(一)教学模式单一。受到传统教育的弊端,多数学生钢琴学习兴趣不足。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大都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审美教育的渗透,很少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为学生授课,使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使钢琴教学质量低下。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主体性,并没有发挥钢琴艺术教育形式,导致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与乐感培养不佳。(二)学生钢琴基础层次不一。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于学生艺术教育,学习钢琴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也形成一定的现实问题。例如: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学生,从小学习钢琴,并且家中有钢琴,故而,这些学生钢琴基础水平良好,能够跟随教师的指引,快速的融入到钢琴教学氛围中。但部分学生是因为爱好钢琴,或者是对钢琴知识略微的懂才选择学习钢琴,这些学生钢琴基础水平较差,甚至不能够跟上教师授课进度。而因学生钢琴水平不一,在传统教育背景下,钢琴基础水平差的学生很难融入到教学中,打消学生钢琴学习积极性。(三)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在钢琴教学开展中,教师较为注重指法训练与培养,忽视钢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融合,导致学生钢琴理论知识缺乏。例如:在钢琴教育中,教师大都通过一些优秀的钢琴作品,锻炼学生钢琴技能,导致学生钢琴技能较高,但缺乏艺术灵感与气息,最终学生演奏的作品也是缺乏情感,不能够感动自己甚至听众。

三、钢琴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观念支配教师授课行为,要想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进而促进钢琴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专业化能力与素养,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理念,根据学生实际,结合钢琴教育优势,为学生开展探究式、情境式等钢琴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钢琴知识。教师转变自身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结合钢琴知识,为学生开展适合的教学活动,进而改变传统教育弊端对钢琴教学的影响。同时,在改变教学观念中,教师创新单一授课模式,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为学生营造教学氛围,带动学生钢琴学习积极性。(二)开展钢琴鉴赏教育。鉴赏教育是钢琴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鉴赏教育的开展。在开展鉴赏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审美教育、艺术教育、人文教育的渗透,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结合知识点、自身阅历去欣赏钢琴作品,增强学生情感培养,进而提升钢琴教学质量。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乐感,教师为学生开展钢琴作品鉴赏活动,为学生营造情境,使学生受到感染,快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去品读、欣赏作品,给予学生美的感受,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对钢琴作品的理解能力。(三)有效的运用微课资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微课、翻转课堂的生成,为钢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提供契机。微课以短小精悍、教育针对性强等优势,深受师生的喜爱及运用。其图文并茂的知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钢琴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有效的运用微课,一方面,能够拓展钢琴教学资源,丰富学生钢琴知识面;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对钢琴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对钢琴实践教学开展做铺垫。例如:教师整合钢琴知识,将钢琴理论知识与技能制作成微课,发送给学生,供学生自学钢琴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开展钢琴实践教学,引领学生将钢琴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增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钢琴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教育是美的教育,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开展鉴赏教育,有效的运用微课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钢琴作品的理解,进而提升钢琴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路青青.社会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艺术评鉴,2019,02:100-102.

教育问题范文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工作;隔代教育

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宏观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积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多地方通过实施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式来帮助农村留守家庭解决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不过因此类社会工作开展实施上缺乏先例和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介入方式与工作程序还处在摸索完善阶段,因而导致实施效果上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本文立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以下就以社会工作介入的科学策略为切入点,对怎样做好留守儿童教育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问题和困境

(一)介入主体。1.我国目前农村基层地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十分缺乏,有关资料统计表明,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总计有两百余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而每年能够学成毕业并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数量只能达到万人左右。而目前我国几乎全国范围内都存在农村基层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因而在社会工作的人才需求上存在巨大缺口,依据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才供给能力,远远无法满足目前开展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要求。而与此同时,从高校毕业的很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并未进入农村基层从事社会工作,很大一部分人才流入商业企业、行政机关等而导致社工人才供给上更加短缺。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介入主体严重不足,社工数量亟须补充是留守儿童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2.介入难度大。有关资料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基层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主要为年龄在4岁到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其性格心理与价值观都处在发展形成期,因而如果长期接触的教育并非来自父母而来自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隔代亲属,其必然在教育影响上无法达到健康家庭的程度,很多因家庭结构不健全而导致的教育影响都会对孩子的认识观念和生活方式造成影响,因而对于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进行积极的教育介入,避免其因隔代教育而无法获得价值观、人生观的健康发展,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发育,是社工介入的必要性所在。(二)介入方法与手段。1.社工介入契合度低。依据目前农村社工课程内容观察,其在课程知识方面偏重于文化课内容,而课程设置缺乏丰富性和系统性。与此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地区留守家庭的儿童各个年龄段都有,不只局限在小学领域,因而很多社工课程在教育上无法适应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而沦为纯粹的形式,这使得社工介入在方法措施上存在跟实务脱节的问题。2.人员综合素质低下。由于从事儿童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需要社工人员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因而人员的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介入的质量效率,而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基层地区从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介入的社会工作人员,缺乏对社会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理论等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因而农村社会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素质不足、工作能力低下的问题,这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带来了多方面的困难和阻力。3.社工人员实践经验匮乏。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地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很多属于初次接触社会工作,即便一些人员有过从事城市社区社会工作方面的经历,但对农村基层地区不了解,对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问题就更缺乏工作经验,而由于社会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支撑,并无法保障社工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质量,而以面向农村留守家庭儿童为目标的教育工作,因社会工作人员在这方面工作经验的匮乏,导致工作开展上存在很多阻力和困难。4.援助物质化。对于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社会工作介入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留守家庭提供教育支持,因而以实物为载体的社工支持并无法有效满足很多家庭的儿童教育救助需要,而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地区因在社会工作介入上大多以为家庭提供实物援助为主,因而此类社会工作介入在改善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而援助方式物质化,缺乏教育方面的支持性援助,是目前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上社工介入需要注意的一个突出问题。(三)缺乏社会系统支持。1.政府信息不对称。在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教育方面社工人员严重不足,人才供需上存在巨大缺口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跟高等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不足有关,而这是由于政府在农村留守家庭的教育问题调差上信息获取不准确,信息统计粗放,实际采集到的信息跟农村留守家庭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出入有关。因政府部门目前在信息统计上主要采用官方统计资料进行直接的汇总,而针对农村家庭进行的调查和统计十分有限,样本准确度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因而依据此类信息进行的调查统计工作必然会存在统计信息跟实务情况存在差距的问题。这就导致我国宏观教育领域跟社会服务领域对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需求估算不准确,从而在教育资源投入和社会工作开展上无法契合农村留守家庭的实际需要,这是由于政府信息统计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的。2.对象家庭缺乏支持配合。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是出于基础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为目的开展的针对性工作,而目前很多农村留守家庭中家长对社会工作的作用意义缺乏了解,因而也就难以积极配合社工人员的工作介入,为社工人员开展教育支持提供配合,一些家庭甚至认为社会工作人员对家庭生活的介入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因而采取了抵触抗拒的态度,这都为社会工作的介入带来了困难和阻力,农村留守家庭缺乏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无法有效支持配合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很多农村基层地区社会工作介入难度大、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3.农村学校教育思想保守陈旧。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地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学为民办学校,而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专业培训,因而其虽然从事教育工作,但缺乏对教育理论的认知与了解,很多校长不了解社会工作跟儿童教育的关系,其在教育工作开展上也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因而并未认识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对儿童成长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使得一些学校在留守家庭儿童教育问题上对社会工作的介入缺乏支持配合,甚至采取了消极抵触的态度,这为社会工作的介入造成了很多的困难和阻力,使得一些地区从事留守家庭教育问题的社会介入停滞不前很难开展。4.资金来源不足。因目前我国的农村基层地区教育资金的分配主要由教育系统进行层级分配,其中并未针对社会工作的开展设立专门的教育基金,而目前政府财政上也并未针对社会工作提供专门的拨款,这就使得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在社会工作介入上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社会工作人员不可能在毫无经费的情况下提供教育扶住和开展社工活动,因而导致很多农村基层地区的留守家庭儿童教育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社会工作扶助。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困境的解决方案

(一)社会支持系统推动。1.以政府购买形式开展社会工作。针对目前社会工作人员匮乏、资金不足的问题,立足基层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领域师资力量,通过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委托当地教师从事留守家庭儿童的隔代教育社会工作介入与支持,是一个成本最低、可操作性最强的社会工作开展形式。这一方面可以解决社工人才培训供给方面供需不平衡、供给滞后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解决社会工作开展上缺乏资金支持、经费来源不足的问题,因而可以作为解决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社工扶助的首选方案。这要求政府部门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留守家庭进行信息统计,按照实际的留守儿童数量和家庭教育需要,设立专门基金用于购买当地教师为儿童家庭提供教育服务,教育领域还可以通过对农村小学拨款,在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委托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托管服务和教育服务项目,从而解决留守家庭儿童的教育问题。2.资金去向及时反馈。要让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获得更好的教育支持,使得社会工作的介入对儿童教育发挥有效的支持与影响,做好教育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要求一方面要针对农村留守家庭的教育社工介入进行实际收效情况的调查监督,同时要对这一领域的资金利用进行审计监督。由于农村基层地区在教育资源的使用上尚未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因而如果把资金拨付给学校进行代为管理,很难保障农村小学会不会把资金挪用占用到其他领域,因而十分有必要针对教育资金的使用做好审计监督工作,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审计人员,定期对资金去向进行调查和了解,并对资金支出后对留守家庭儿童教育的影响进行回访,以严密的监督严格控制资金利用,避免资金的不当占用和闲置、挪用问题。3.专业社工人员队伍建设。要提高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社会工作介入的质量水平和工作效率,对社工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是关键,目前很多农村教师尽管拥有一定的儿童教育经验,但缺乏直接面向家庭开展社会工作介入的专业知识,很多社工人员了解掌握一部分社会工作知识,而缺乏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了解,因而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对社工人员开展上岗培训,通过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使得社工人员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与专业素质,这样才可以充分保障社会工作介入的有效性。4.进行社会工作的宣传。要争取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对社会工作教育支持的配合,通过必要的宣传,让农村家庭了解到社会工作对儿童成长发展的积极作用十分关键,只有让农村家庭认识到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在帮助家庭解决教育问题,为家庭提供服务救助,农村留守家庭才能对社工介入提供积极地配合与支持,才能为社会工作介入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因而有必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进行社会工作问题的宣传,通过开展社会宣传、普及儿童教育知识,让农村家庭认识到社会工作对家庭救助的作用和意义,才能使得社会工作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工作的开展实施铺平道路。(二)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介入形式。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基层地区已经开通了网络通信,很多农村家庭的家长拥有支持网络功能的智能手机,这为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的社会介入提供了有利条件,“立白健康幸福工程”是一个针对农村儿童提供教育捐助的网络平台,其功能中设置了公益捐赠项目,很多平台用户能够通过平台为农村基层地区的儿童捐助教材、衣物和文具用品,因而如果把这一平台的应用APP推广到农村留守家庭中,让家长通过登录平台寻求教育支持,可以使得很多家庭打破教育资金拨款覆盖范围的限制,从平台上获得教育捐赠的支持与帮助。而此类新媒体平台并非只有这一个,另外有一些公益性质的平台也可以为农村基层地区提供教育捐助,因而充分发掘出此类平台,让农村留守家庭更多了解此类公益平台,并通过在线申请而获得救助,是以新媒体途径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提供社会服务支持的另一种创新手段。

三、结语

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来解决农村家庭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是从社会角度补充基础教育系统的工作系统化水平,提高农村儿童教育质量和有效性的积极举措。在社会工作介入上,由于缺乏以往的实践经验,必然会面临一些方面的阻力和困难,不过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只要教育工作者秉持为教育负责、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努力排除困难、解决问题,从实践角度深入研究和探讨做好社会工作的科学策略,并通过汇总经验,得出科学的社会工作实践方案,可以通过探索和创新,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做出有力的社会服务推动。

参考文献:

[1]白玉.隔代教育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赜[J]成才之路,2019(34):99-100

[2]蒋丽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利弊与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249-250

教育问题范文篇4

关键词:留守幼儿;教育问题;探究分析

当前,大部分的留守幼儿大约在0~6周岁之间,这一阶段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对幼儿的成长和学习生活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父母长时间外出,导致幼儿在家庭方面的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幼儿孤僻、自闭的性格。同时,幼儿园在留守幼儿的教育方面重视力度不够,老师缺少对幼儿的特殊关心和教育引导,导致幼儿出现行为习惯差、沟通交往能力弱等现象。因此,我们应该高度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从多方面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

一、当前留守幼儿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树立作用,但是幼儿父母工作繁忙,缺少对幼儿在家庭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缺少对幼儿的关爱,使得幼儿在身心成长方面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1]。一是父母在外打工,和幼儿之间接触少、交流少,相互之间的感情比较陌生;二是当前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隔代监护型,祖孙之间存在很大代沟,思想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感情的沟通方面也比较少。因此,很多幼儿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人际交往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容易出现性格孤僻、自闭等症状,不利于全面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以及教师对幼儿的关爱不周。在农村幼儿园中,留守幼儿占有整个幼儿园人数的很大比例,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得到充分的家庭教育,所以很多幼儿家长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都寄托在了幼儿园的教学上[1]。因此这一特殊群体给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要求幼儿园及老师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照顾这些孩子,弥补他们在缺少父母关爱方面的缺陷,在幼儿的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进行更加细心的引导和教育。但在很多农村幼儿园中,幼儿园设施和教学软件、硬件、教学管理等不是很完善,保教的配置也不够,而且班额偏大,使得老师不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每个留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异常,从而也就不能给予留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引导。

(三)幼师教育教学水平有限。在农村中,很多幼儿教师有的从小学抽调,有的由幼儿园自主招聘,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极少。她们缺乏相关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较低,“保姆式”的看管和“小学化”的教育倾向非常明显,以识字、写字、算数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形式单板,忽视幼儿行为习惯、性格情感、交往沟通等方面的培养,特别是对儿童智力开发、心理辅导等有助于留守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的知识存在欠缺,导致很多留守幼儿身心发展不健康,认知过程严重破坏,过早地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烦,直接影响了幼儿未来的发展。

二、解决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注重家庭教育,加强父母对幼儿的关爱和照顾。父母是幼儿出生以来接触最多的人,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为幼儿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长环境。首先,父母不要一起突然地离开幼儿外出打工,最好留下一人在家照顾孩子,等孩子长大或心里成熟之后再慢慢放手。其次,父母离开后要特别注重和幼儿的互动与交流:定期给幼儿打电话或网络视频,及时了解幼儿的需求和想法;在通话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增进情感的交流。这样就算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够让幼儿充分体会到父母的关爱。

(二)幼儿园加强对留守幼儿的关心和管理。学校应该提高对留守幼儿教育的重视力度,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加强对留守幼儿的心理教育和关爱,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全面健康发展[3]。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制度。二是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教授幼儿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知识。三是成立留守幼儿关爱小组,对留守幼儿进行特殊的照顾和关爱,帮助幼儿疏导心理障碍,引导留守幼儿健康发展。四是建立健全留守幼儿成长档案,记录留守幼儿的家庭状况以及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和相关信息,详细记载这些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使其了解孩子的学习、个性发展和心理需求,有效地做好留守幼儿的教育工作。

(三)幼儿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留守幼儿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照顾,所以其成长和教育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都压在了幼儿老师的身上。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行为规范,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充分利用幼儿模仿能力强的特点,用自身的行为来潜移默化的引导留守幼儿的行为[3]。同时,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另外,加强与留守幼儿及其监护人的沟通,及时了解和反馈幼儿的情况,有意识地增加留守幼儿与其他小朋友的交流与互动,促进留守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当前农村留守幼儿越来越多,所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日益被重视。除了注重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外,还可从政府的教育政策方面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例如完善相关保护幼儿的法律,在农民工较多的地方建立学校,适当地给农民工子女在学费上给予一定的优惠等等。只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帮助,留守幼儿一样能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王兰 单位: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第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赵艳杰.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辛倩玲.河北贫困三县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

教育问题范文篇5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弱势群体

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适应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涌向发达地区,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民工潮”。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人口流动中家庭迁移的比重越来越大,大批学龄儿童随父母流入城市,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最突出的是在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上,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越加变得令人不能容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总书记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执政理念充满了人文关爱,让人不禁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美好的期待。

目前,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约为1982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在全部流动儿童中,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的占74%。也就是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从数量上看已将近1500万。他们不能接受或不能良好地接受义务教育,这不仅仅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影响我国“普九”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必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隐患。解决这一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早在2003年9月,国务院就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流入地政府应采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2004年3月份,国家又出台规定,从2004年秋季开始,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实际中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政府都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公办学校资源紧张,而且各地教育局又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加上公办学校的高消费超出农民工家庭的承受能力,城市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困难。当前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方式主要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家庭教育。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现状

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借读,仍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这对于广大处于社会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工家庭来说,能够承受的不在多数。另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学环境的改变、使用教材的迥异、课程进度和难度的不同也都会影响其选择借读。同时,农民工身份遭受的社会歧视也会给其子女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有些家庭即使具备经济实力,最终还是把孩子送到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相对低下的农民工子女,除了一部分在公立学校借读外(具体数字不详),很多家庭只好将子女送入外来人开办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简易学校就读。这类学校或被称为“棚户学校”,“打工子弟学校”。有人认为,它们根本不能被称为是学校,因为多数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充其量只能算作“民上自发办学点”。但这类学校在城市发展十分迅速,数量增长快,学生人数增加也十分迅速。

总体上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是投资来源以个人投资办学为主,办学层次以小学教育为主;学校多设立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广泛聚居的地区;达到正规办学水平标准的寥寥无几,学校收费低廉,教学环境差,办学条件简陋,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室、课桌椅、教学用具,更不要提活动场地;学校规模差异也很大,从十几人者到几百人者均有学校的师资水平良芳不齐,许多管理者与教师根本没有教育教学经历,状况令人担忧。

第一,农民工子弟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从学校规模来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几十人、几百人,有的学校则有上千学生。学校的规模过大或过小,对教学安排都将带来一定困难,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基本设施来看,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属于个人投资,基本设施依靠个人解决,经费来源大都来自学生学费,招生对象又是流动人口中的低收入阶层,这就决定了学校基本设施状况的紧张与简陋。由于经费有限,学校的教学设施相当简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第二,农民工子弟学校软件建设滞后。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全部实行聘任制,但真正签合同的为数极少,学校的人员管理比较松散,教师的流动性人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利于教学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运作的特殊环境,师资水平与公办学校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第三,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由于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制约,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类学校教学中还只是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学校缺乏教学设施,加之教师水平有限,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薄弱,年级越高,表现越明显。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人格、个性、智力、自我观念、学习成就感都有密切关系,但凡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越多,给子女的指导与鼓励、肯定越多,子女的发展就更为健全。学校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有多大,令人怀疑。由于特殊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农民工在对其子女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表现出许多不同,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与家长的文化素质、社会地位有关,一方面与其群体特征、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有关。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农民工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言传,轻身教。许多家长对子女提出合理要求,但在日常行为中自己却不拘小节,难让孩子信服;二是训斥多,表扬少。农民工家长工作繁忙,自身素质不高,往往以命令指责的形式教育子女,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于收效,往往适得其反。

第二,家长与子女缺少沟通。由于家长工作忙碌,常常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辅导子女功课,加上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也难以在学习上为子女提供很多帮助,协助他们解决课业上的疑难。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考试成绩比较关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在行动上具体指导。其次,家长很少为子女购买课外读物。一方面家长缺乏经济实力为子女购置学习图书。此外由于时间和经济等原因,家长很少陪子女外出活动。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农民工在城市阶层中属于弱势群体,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受教育的公平环境,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缺乏为每个人提供同等教育机会的物质基础,教育机会存在诸多不平等,对于以农民工为主的广大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不平等更为严重。

第一,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尽管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可以“自由”地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不论这些孩子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还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被排斥在城市和乡村的教育体制之外,而被迫以体制外的市场化方式来解决。

第二,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自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过三次改革:即“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三次改革,都始终坚持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户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进行配置地方政府是筹集经费、设置学校的主要部门。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分离的特点,使其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产生矛盾。一方面,流出地政府虽然对其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接受义务教育负有完全责任,但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的就学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出地流入地政府在法律上也不承担经费等主要责任。这样,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在对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均处于“无责任”的境地。相应的教育法规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出现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有限

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公办学校大都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在公办学校辐射不到、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域,民办(简易)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其难。以汉南区为例,“九五”期间,众多流动人口居住在这些城郊结合部。大量人口的涌入,给这里的公办学校带来巨大入学压力。众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借读,只好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

第二,子弟学校发展缓慢。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分权背景下,流动儿童教育机会的供给主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因此流入地政府财政实力直接影响流动儿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尽管部分地区在资助辖区流动儿童教育上投入了巨大热情,但长远来看,当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入学时,当地财政将面临巨大压力。无论在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保障、师资配备还是在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因为财政压力往往都疏于扶持、管理和监督,使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正常的、良好的义务教育。

(三)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要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然而当前相应制度及法律、法规的空白与缺失,造成了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窘境。

第一,现行《义务教育法》不能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户籍就成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而城市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这样一方面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情况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入地,流入地政府既无义务也不可能投入大笔教育经费完全承担众多外来人口子女就学的责任。这种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待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处于一种“无责任”的境地,消解了政府管理、支持和资助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积极性。

第二,相关政策执行不力。虽然各地都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实际中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没有明确的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这类学校几乎处于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各地相应的财政拨款也往往被挪用为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

三、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农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教育应当受到重视,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民工子女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公务员之家

(一)加强户籍、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是城市的合法纳税人,按照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城市的公共福利,其中也包括利用城市的教育设施的权利。为此,有关政府部门有责任帮助其子女解决好教育问题,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长远发展的关系,改变单纯把外来人口儿童入学问题看成包袱的思想,树立人口流动观。一方面要建立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比较可行。登记卡在各地教育部门、公安部门都要有,家长也有,当人口流动时,登记卡连同流动人口的三证(暂住证、身份证、计划生育证)一起经有关部门检查登记,作为随时入学的依据,减少入学手续上的繁琐,避免政策不健全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和剥夺教育权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按照“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原则,制定并实施新一轮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把他们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内。

(二)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体制

明确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责任,首先要加强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自在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将其就学管理落到实处;其次,要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并且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公安部门做好本地区流进、流出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及时向教育部门提供有关情况,人事、劳动部门应禁止经商办厂或从事其他劳动的组织或个人使用童工,物价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学校收费情况等;最后在教育经费中专门分类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专项拨款,用于资助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改善其办学条件与质量,经费来源依靠财政拨款。

(三)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给农民工子女选择的余地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办学潜力。

第一,充分利用公办学校资源。公办学校可以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当生源数减少时,可将其实验设备、运动场地、图书、等硬件设施支援给农民工子弟学校。城郊结合部的一些分散的村校被撤消、合并后的教育资源(例如校舍、师资)将可以将其改造为民办公助学校,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并制订政策鼓励和支持公办学校的富余教师流动到民办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任教。另外,在公办学校还可以成立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班级。

第二,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吸引本地就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根本在于实现儿童教育权的平等。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工之所以把子女带到城市,就是为了子女能够接受城市的较高质量的教育。这就要求国家应把教育投资重点转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机会,缩小质量差距,吸引一部分儿童在本地就学。

第三,鼓励社会办学。发挥社会力量,鼓励支持社会团体、个人举办服务于广大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在土地、办学条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对这些学校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营造此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氛围。而且,要采取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等形式,壮大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

(四)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

教育行政部自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常规管理,这不仅包括对办学者办学行为的管理,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籍、学习质量等的管理,是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对它们的督导评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农民工子弟学校特点的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并把其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体系之中。使他们由地下转为地上,由无证转为有证,由无序转为有序。要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拓宽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来源渠道,利用一些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学校任教。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王建民、胡琪:中国流动人口[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柯兰君、李汉林:都市里的村民[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陆炳炎: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刘茜:广州外来工子弟学校调查载《南方日报》2004年4月30日。

6.侯靖方、方展画、林莉:杭州市民工子弟学校调查报告载《浙江日报》2002.5.16

7.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财经界》2007(4)

8.韦克难: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7年(1)期。

9.邱云慧: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6(9)

10.李玉雪: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透视[J],政府法制,2006(15)

教育问题范文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吸引着大量农村劳动人口进入城市务工,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对农村儿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父母长期的外出会导致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生疏,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都来自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是其他没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戚,而他们通常会把儿童的安全放在首位,心理健康及学习成绩是其次的,对于儿童的心理及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关注度不够,老一辈亲人甚至没有注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意识,监护的重任只能做到安全监督。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非常严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教育模式

1.单亲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留守儿童是由父母其中一方进行抚养,另一方则外出务工,在农村单亲模式的留守儿童中,最为常见的是母亲留在家照顾孩子起居,父亲外出务工,但在农村生活中,留在家里的一方仍然担负着很多很重的家务活,还有很多地里劳作需要完成,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依然存在时间、精力不足的问题;而少数由父亲抚养孩子母亲外出务工的现象,比起前者更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因为父亲相对于母亲,他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会更尖锐和严厉,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的心理形成,在生活学习上也无法像母亲一样细致。2.隔代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孩子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抚养,这种模式下的孩子通常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交给了祖父母外祖父母,长此以往,会造成孩子与父母关系不佳,影响家庭关系,而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知识文化水平及意识都不够高,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教育往往比较片面,造成过分溺爱现象出现,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3.委托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孩子父母外出务工,而把孩子委托给自己的亲戚或朋友甚至老师照顾,在这种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教育模式下成长,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很难感受到家庭温暖,造成因为缺乏归属感而形成的心理问题出现,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4.同代模式。指的是更小的农村留守儿童由年纪更大的哥哥、姐姐等同一辈人进行照顾,这种模式会因为监护人本身的年纪和经验的缺乏造成完全无法实施家庭教育。5.自我教育。也就是农村儿童在没有父母、没有祖父母外祖父母、亲戚、哥哥姐姐等长辈的照顾,完全靠自己的情况,这种模式是农村留守儿童中出现较少的模式,但它对孩子的成长的负面影响最大,通常存在的问题也更多。

二、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亲子关系得不到维护,孩子与父母关系疏离。家庭教育是基于亲子关系的基础教育,是儿童成长阶段的重要内容,而家庭教育的效果绝大程度取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说,沟通和交流是保障家庭教育有效性的必要内容。然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他们与父母基本上一年只能过年的时候才能见面,长时间的相隔两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只能靠电话维系,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但终归不是面对面相处,孩子无法真切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更无法得到父母的照料。长此以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到维护,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也会随之变淡,在对待父母这一角色的看法上也会由思念到习惯甚至陌生,父母之于孩子的重要性在他们心中也无法达成共鸣,导致亲子关系疏离、淡化。2.隔代教育、委托教育严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隔代教育和委托教育现象普遍化,父母缺席孩子教育的长期化,导致农村儿童美语一个健全、正常的家庭教育,而作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其他亲戚,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通常不会像父母一样上心,也无法真正取代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价值,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都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就隔代教育而已,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的年纪相对较大,文化程度也相对较低,他们的精力自然不足,在教育方式上也缺乏科学性,甚至还存在一些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要么就是过于溺爱,让留守儿童在成长阶段没有接受到正确的价值引导,还有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很难实现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对于借宿在其他亲戚家的委托教育而已,他们的家庭教育更是无法得以实施,通常而已,这种模式中的亲戚更加看重的是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学习情况、物质需求等方面的重视度不足,如果亲戚家也有自己的孩子,委托亲戚难免会出现差别对待,留守儿童就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留守儿童,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内向,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3.家庭教育在学习上的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况欠佳。大部分留守情况的出现都源于父母想要通过走进大城市赚取更多的钱财,以此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但在学习上长时间的无暇关照,反而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为这些家长与孩子长期相隔两地,家长无法实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无法及时对孩子的学习问题进行督促和纠正,这也是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之一,再加上身在农村,他们还要帮助家庭分担家务活和农活,使得让他们的学习情况更加不好。另外,还有的留守儿童因为体谅父母外出打工的苦衷,在学习上也付出了更多心力,但对于父母的期望,他们也往往会觉得压力倍增,当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便觉得对不起父母,久而久之学习问题的累积越来越大;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叛逆监护人无法有效监管,导致他们在学习上报以无所谓的态度,严重缺乏自制力和自觉性。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措施

1.家长要转变思想,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改变思想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孩子成长和教育过程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重点,父母要认真权衡教育与外出务工的利弊,不论选择如何,都要有相应的家庭教育措施。如果非要外出,家长必须要保证委托人的教育能力,并经常保持电话沟通,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孩子更多的关怀,多从学校、监护人等多方面了解孩子现状,关注他们身体、心理、行为、学习上的情况,如果有条件、有机会可以多回家与孩子团聚,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父母始终如一的关心和陪伴。2.学校教育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已依靠学校教育得到一定的弥补,因此,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帮助他们能够在成长阶段不仅受到良好的知识教育,也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其次,要注重家长学校的创建,提高孩子家长的家庭教育思维和能力,引导留守儿童的父母产生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改变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提高父母与儿童的沟通和联系效率,沟通留守儿童在学习及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共同探讨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也帮助家长正确开展家庭教育。3.政府要加大关注力度,并采取相应措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有政府部门的扶持。首先,政府要加强重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宣导,让农村家长也能意识到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教育问题,及其对孩子们的恶劣影响,从根本上减少留守问题的出现。其次,要加大对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和投入,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温馨的住所,让他们能够在学校中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以及同学的关爱,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最后,要重视引导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让社会各界人士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在为农村人民提供福利保障的时候,有必要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纳入考虑范围。另外,农村的相应部门和组织应该给予当地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多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让他们能够理解父母,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四、结语

在城市化进程、经济状况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完全杜绝留守现象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必须要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引导社会各界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力度,逐渐降低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针对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方面,要加大宣传与扶持力度、加大福利保障;学校方面,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家长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缺失现状及其影响,加大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从根本上改善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

参考文献:

[1]蒋生成.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

[2]于万云,王彩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9).

[3]吴惠.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其对策分析[C]//教育理论研究(第八辑).2019.

教育问题范文篇7

(一)施加压力,方式粗暴

幼儿时期正是最体现心性的时候,小孩子往往表现得很活跃很调皮,但是家长并不了解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总是归结于捣蛋破坏,总是认为好孩子是不会有这样的做法的,因此用粗暴的语言吓唬幼儿,长此以往,孩子就再也不敢向自己愿意的方向发展了,直到最后把很多的创造力搁浅。

(二)重视知识,忽略其他

幼儿时期是培养好习惯的最好阶段,但是家长往往认为幼儿时期是为入学提前准备的最佳时期,对孩子的认字、学习拼音、英语、算数等知识技能的重视多于其他方面,往往阻碍了孩子在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上的提升,而且因为太过于重视学习,使孩子滋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从而影响了以后的学习。

二、学校教育

(一)重视幼儿好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的培养

幼儿顾名思义,年龄是很小的,很多方面都是不成熟的,甚至有太多不会和不懂的地方,在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中,教师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这样可以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也让孩子渐渐成长起来。

(二)坚持知识技能教育与其他能力提高共重

在幼儿教师的认知中,并不仅仅关注幼儿习惯和自理能力的提高,还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许多的幼儿园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外教教授英语,为以后的入学提前准备和培养兴趣,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劳逸结合,能够使幼儿最大限度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

(三)注重多方面的发展,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潜力

在教育学科方面,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拼音、算数和英语,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开展了音乐、舞蹈、创新制作和其他要求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如创造活动方面幼儿主要表现在游戏和艺术活动中,从这些学科上可以了解幼儿的动手能力、记忆能力、创新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等等。通过以上家长与教师在幼儿教育问题上的认识分析,我们了解到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要想让幼儿得到最好的教育,还是要家长和教师在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样不仅对于教育孩子有着很大的好处,同时也是家长、教师与幼儿之间增进感情,以此获取双赢的结局。下面针对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幼儿问题上的认识差异,提出下面几点方式方法,以便让幼儿获得最好的教育。

三、家园共育

(一)开设家长学校,健全家长学校制度

多数家长对于幼儿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心理是不正确的,仅仅只是为了方便自己,根本不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设立这样的机构,可以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二)互相交心

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只有跟幼儿具有有效的沟通时,才能进行下面的步骤,所以在面对幼儿时应该进行心的交流,这样能了解孩子的想法,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

(三)建立教师与家长互相沟通的制度

教育问题范文篇8

一、留守儿童客观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集约化越来越凸显出来,玉米等农作物逐年降价,加之北方十年九旱,致使一部分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减,外出务工的农民逐年增加,留守儿童不可避免地诞生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彰显了出来。

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应体现在行动上

上级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每年都不止一次下文件调查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教育现状。但很多学校只是完成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调阅,但这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还远远不够,还不算落到实处。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要体现在生活、学习等点点滴滴上:

1.责任明确,落实到位。学校要把每个留守儿童落实到人,或分给班主任,或分给每个科任教师,并由领导负总责。把对每个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实到具体老师,让老师协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这才算把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到了实处。

2.协助留守儿童料理生活。许多留守儿童都由爷爷奶奶照顾,这些老人往往不能及时地给孩子洗衣服、被褥。这就要求老师要及时走访留守儿童的家庭,督促与协助留守儿童或其监护人及时洗干净衣服被褥,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教育问题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在代际抚养的教育环境下,“隔代教育”问题十分严重。他们普遍存在着道德品行差、安全教育缺乏、心理不健全等问题,需要综合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力量共同解决。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分析

(一)心理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其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形成以自我中心、孤僻、暴躁的“留守综合症”,长期发展下去对其身心造成很大伤害。近年来有许多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事例,例如2016年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服药自杀;2014年某县因故意伤人而刑拘的30人中留守儿童高达10人。之所以会发生这些令人心痛的事件,是因为留守儿童在隔代教育下,无法得到有效沟通,从而产生隔阂,在爱的缺失下他们的心理往往倾向于冷漠、内向、攻击性强,同时家庭和学校都没有给予充分的心理教育培养,其内心想法得不到充分表达,消极情绪长期困扰,最终产生悲剧。(二)安全教育问题。近年来,时常发生农村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摔伤、拐卖、猥亵等各种意外。由于缺乏安全教育,淡薄的安全意识,留守儿童常常不能正确辨别是否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差,同时安全监管不力,其玩耍场所和娱乐工具通常存在致命性伤害。再就是监护人精力有限,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和充足的时间教导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不能无时无刻细心呵护他们,使其身心安全得不到保障,心灵遭到创伤,丧失生命。(三)道德教育问题。儿童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和学校应积极引导孩子成长。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大都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成长,使其不良行为得不到纠正,自身所遇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老师难以照顾每位留守儿童,其坏习惯无法及时改正,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没有上进心,缺乏集体荣誉感,甚至违法乱纪。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陪伴,行为方式上缺乏正确的指导,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歪曲,好逸恶劳,逃学厌学,还喜欢与社会不良青年厮混,甚至违法犯罪。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开展心理课程,关爱儿童心理健康。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指导,可通过聘用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教师,为他们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提供一对一服务,设立心理咨询室,倾听他们内心想法,消除其自卑孤僻心理,使他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学校必须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父母联系方式,增强与其父母的联系,与家长多多沟通,让家长运用正确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双管齐下更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心理。(二)宣传安全知识,着力解决安全隐患。政府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依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建立留守儿童监护服务阵地,为其配备生活学习用品及体育娱乐设施。同时政府部门要做好当地留守儿童档案统计工作,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定期组织人员了解他们在学习、安全等方面的状况,保证其健康安全,减少安全隐患和风险。学校要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举办安全教育讲座,制定儿童安全宣传册,培养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同时促进法律知识的传播,让留守儿童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安全,更要遵守法律法规。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应积极学习家庭安全知识,监护人以身作则,树立典范,让留守儿童增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安全保护能力。(三)优化教育环境,培养良好道德品质。转变家教观念,优化教养方式。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增强教育责任意识,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切实发挥好监护作用,坚决抵制溺爱教育,与学校及时沟通配合,共同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开展思想道德讲座、举办“道德模范”评比活动、创办道德模范宣传栏等,注重为学生树立榜样,教会他们更好地做人做事。老师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通过开展班级活动、赠送小礼物、语言激励等方式使其感受到温暖,善于倾听他们的苦恼,从而为他们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马嘉声.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观察,2017,(14).

[2]李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26.

[3]郑奎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

[4]贺连成,王乙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5,(16).

教育问题范文篇10

关键词:班主任;做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众所周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生产的发展重心主要为城市,农村人民迫于生计纷纷到外地打工,而留守儿童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产生了严重的教育缺失问题。我校位于兴仁县城西面六公里处,是一所处于城乡结合部的九年制一贯制学校,全校留守儿童较多,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留守儿童缺乏良好教育的问题,逐步提高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更好的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1、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近年来,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但农村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民劳动人民开始大量的转移,农民廉价的劳动力也被很多城市所接受,流入到城市中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如果仅依靠务农的方式,根本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而去外地打工后能够提高生活的水平。外地打工的农民无法将子女和家人也带到城市中,不得不留下年迈的老人和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2、社会发展与法规政策存在很大的矛盾

在城乡教育方面,城市教育工作由政府部门提供保障,相对农村来说,县级政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但是教学资源设施、师资等方面仍有待完善[1]。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质量也就相对较低,儿童教育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对农村户籍管理也有很高的要求,农民工子女无法同城市户籍的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留守儿童不得不在农村学习,这就体现我国户籍制度的严重滞后性,也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大根源。

3、留守儿童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

很多农民虽然担心儿童的成长,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也无暇顾及儿童是否正常的接受教育,只是偶尔询问一下儿童的状况。留守儿童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随着自己的性子学习,在学校课堂中不认真听讲,存在很多不好的习惯,经常逃课、打架,而学校教师也无法同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再耽搁,很多留守儿童因得教育工作的不到位最终误入歧途,偏离的正常的发展轨道。一些在城市打工的家长由于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看到儿童学习态度不认真、成绩不理想,也就不再要求儿童继续学习,“读书无用论”思想得到滋长和蔓延,导致很多留守儿童长大后也走上外出打工之路。

二、学校班主任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

1、呼吁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虽然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在繁荣景象的背后,农村经济发展仍处在落后的地位,城市和农村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老师要做的就是向社会呼吁,希望社会各界要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度,要发挥社会力量为农村儿童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完善农村教育环境,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和高质量的师资资源,将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实到实处。社会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大的关系和爱护,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还有更多的人关注他们的成长。社会各界要对游戏厅、网络等场所进行打击和处置,推广和宣传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在社会各界的协同作用下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搭建一个保护模式,确保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呼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生产力发展落实,农民收入低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所以在解决和处理的过程中也要从此下手。应协调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农村,为农民提供更高的福利,给予农民一定的资金补贴和支持,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政府部门一定要强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和控制,在农村建立一些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吸引众多的农民从城市回归到农村,更好的建设和发展农村[2]。农民在享受政府有待的同时,也能够避免同子女分居两地的状况,彻底从根本上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事业也会不断进步,儿童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更有利于农村的发展,这样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3、强化班主任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感

学校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缺少良好学校教育的环境下,儿童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也就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埋下很大的隐患。学校要强化班主任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感也是改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大举措,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同儿童进行沟通,给予儿童指导和帮助。教师可以填补留守儿童与父母接触的时间短的空缺,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定期到儿童家中进行访谈,处理留守儿童生活中的问题,帮会留守儿童做人做事的方式,使儿童在离开校园后也同样有良好教育的氛围。

4、班主任要善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身管控能力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同儿童自身的约束和管理能力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仅仅依靠社会、学校和家长做出努力,而留守儿童却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则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工作必然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付出力气和真爱,创新方法,要多渠道加强留守儿童的自身管控能力,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锻炼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能够按照社会准则来限制自己的行为。在学生发挥自我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留守儿童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具有较高的思想认知能力,主动的反省和检讨,纠正自身的不良习惯,获得积极、健康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背景下,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缘由,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应对和处理,同是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希望政府、学校和家长三者联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的手段来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保障农村儿童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作者:赵猛 单位:贵州省兴仁县第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