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5:49:11

教育统筹

教育统筹范文篇1

一、灾后重建进展顺利

全县学校灾后重建共规划建设项目32个,其中,新建学校6所,部分新建学校26所,新征用地411亩,总建筑面积23万余平方米,争取各类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投入7亿余元。

目前,灾后重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全县32个灾后重建项目已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并先后进入装饰和总平施工。7月中旬将对银都学校、安仁镇学校建设项目进行竣工验收。至8月底,其余灾后建设项目将陆续完成并移交使用,按建设进度要求,全县学生将于9月份顺利搬入永久性校舍学习。二是校舍维修加固工作已于3月底全面完成,共计维修加固校舍12万平方米。三是抢抓灾后重建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了中央、省、市教育教学设备重置资金5000余万元,对全县学校进行现代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置。目前已进入政府采购程序,预计在12月底前全面完成全县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重置。灾后重建完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全县学校办学条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为我县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统筹城乡措施有力

半年来,县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积极增添举措,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一是科学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在学校灾后建设项目规划中,按照统筹城乡教育规划、满足学生就近入学和“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相对集中”的原则,进一步整合优化全县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将现有的50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调整为42所,并在全市今年率先全面消除村小。

二是积极推进城乡教育现代化。不断加大对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力度,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特别是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实施了农村学校教育网络、优质课程资源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满覆盖,努力实现农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堂堂用”。

三是着力实施“以城带乡”举措。积极推行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启动了成华、大邑“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成华区28所优质学校采用对口帮扶和捆绑发展形式,对我县23所中小学进行扶持。同时,石室中学对口帮扶安仁中学、市工业学校对口帮扶县职高,将经过三年的努力,在全县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全面提升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的新格局。为此,县教育局又对全县42所中小学、幼儿园分别实行了“对口帮扶”、“捆绑发展”模式,结对学校时间为3年,并对城乡结对学校在结对期间实行互动管理、捆绑考核的评价制度,以此扶持农村薄弱学校,促进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步提高。

四是扎实推进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积极争取易安信公司捐资7.5万美元用于安仁镇幼儿园的标标准化建设,该项目于4月20日进场施工,预计于9月20日竣工交付使用。同时积极做好金星、出江、雾山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工作,3所幼儿园预计将于七月底开工。县教育局将以此为试点,不断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全面推进我县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以此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五是努力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困难问题。积极采取教师住房团购及教师周转房建设两种形式,努力解决665名农村教师的住房困难问题,保障全县教师队伍稳定。上半年,投资3150万元启动了教师周转房建设,拟在全县6个点位,相对集中建设教师周转房450套,每套35㎡,预计将于7月底开标。同时,已有200余名教师向团购房提供方“凯西祥荣”房产公司递交了定金,其中100余名教师签订了购房合同,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三、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继续着力实施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学校科学管理工程”,建立完善了全县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督查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推行了普通高中教学质量量化考核制度,层层落实了从局班子成员到学校教研组、科任教师等相关人员的教学质量责任制。不断推进全县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制定实施了《学校科学管理评价细则及操作办法》,建立了学校管理信息统计档案,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举措,完成了新一轮的学校管理常规督查,在全县学校形成了抓管理、重质量的良好氛围。

**年,我县高考成绩再创新高,专科一次上线1896人,本科一次上线834人(不含艺体飞双上线的87人),全县理科最高分608分、文科最高分613分。我县**年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较去年大幅度增加,在全县参考学生数较2008年减少130人的情况下,本科一次上线人数突破800人,较2008年增加增长13.9%;文科本科一次上线较2008年增长61.5%,提高幅度较大;同时,在不包含艺体飞上线人数的情况下,全县同龄人口上线率达16%,万人上线率达到16.7,进入郊县前列。

四、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继续大力实施了“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推进干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标。

一是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精心组织全县近50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了全市“千名校长大练兵”,举办了校长练兵县级论文答辩活动,对全县46名教导主任开展了业务培训,促进了学校干部队伍教育观念、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自今年以来,县教育局将“校长上课”、“校长参加科研”两项作为硬性要求予以落实,进一步强化校长的实干意识,培养专业型干部队伍。

二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继续着力实施“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三大计划”。上半年,新招聘了100名教师充实到全县各校,对近年招聘的281名新教师进行了跟踪指导,在全县3000多教师中启动了新一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师轮训、骨干教师培训、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测试等参训教师达1467人,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赛课展示、教学研讨、学科培训活动达500余人次,成效显著。同时,在全县分校、区、县三级,组织全县中小学2360名教师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县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

五、德育工作突出实效

不断强化德育为首、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全县学生健康成长。今年以来,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积极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安仁镇学校、东街小学、银都学校等5所学校被评为市级心理健康实验校。同时,扎实开展了学生考前心理专题辅导20余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送教下乡活动10余次;在全县学校组织开展了争优评优活动,共推荐评选出省、市、县三好学生170余名,省、市优秀学生干部80余名,省、市先进班集体70余个。成功举办了全县第21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继续广泛组织开展了“爱的书库”、“爱心包裹”、“环保教育”、“唐仲英爱心奖学金”等各类德育主题活动,特别是组织开展了全县教育系统为安仁镇学校患病学生王世豪爱心捐款活动,共募集捐款近10万元,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扬。

六、教育惠民成效显著

县教育局坚持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措施,积极部署实施职教三年攻坚,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资助工作,成效明显。公务员之家

一是职业教育扎实推进。上半年,全面启动了县职业教育中心1.8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建设;先后选派了1名教师出国培训和近70人次的教师参加了电子等专业的国家、省、市级骨干培训;在机械等骨干专业中全面实施了项目教学法,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职教办学模式,促进“消费型实训”向“生产型实训”转变,有力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顶岗能力。**年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我县参赛队共获得6个团体奖,25个个人奖,创造了获奖项目、人次最多的好成绩。同时,全县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能力不断提高,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已申报为省级重点专业并经专家组初审通过。

二是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半年来,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495人,推荐就业367人;针对企业员工、失地农民等开展技能培训5889人,创业培训174人;按照市教育局要求和标准,积极打造韩场兰田社区、安仁金井社区、韩场正福社区、安仁五显社区、晋原镇红光社区、鹤鸣仙鹤社区等6个社区工作站为规范化社区教育工作站并组织上报,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教育资助力度加大。认真落实08至09学年上级划拨贫困学生资助专款747.5万元,切实开展对我县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资助工作,资助学生8776人次;对低保家庭学生和特殊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做到了“应补就补”,上半年共资助学生2397人,资助金额89.81万元;投入资金21.906万元在全县义务教育段的1217名低保家庭学生中实行“鸡蛋工程”;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捐助,上半年共接收各类社会资助资金29.88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00人次,成效显著。

教育统筹范文篇2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教育;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均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并将“统筹城乡发展”置于首位。党的十七大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我们从多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今天,教育也就成为全部工作的基础,而且这一点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的背景下,显得更为突出。解决城乡统筹问题,教育是切入口,它涉及人的发展,包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以及由此带动的生产力其他要素的发展,对于根本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该具有并发挥其基础作用、引领作用、推动作用、保障作用。

一、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基础作用

城乡统筹发展的总目标是打破城乡分割体制,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基础在城乡经济统筹,关键在城乡人才统筹,重点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而这些都需要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人才基础。

(一)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从根本上讲,实现城乡统筹,应筑基在农村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通过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首先是开发人力资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在农村,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实现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通过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其次是提供知识贡献。研究表明,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代替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知识的获取要靠教育,因此教育是建设未来的重要手段,是使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能够为广大城乡劳动者及时更新必要的知识,提供知识贡献。

(二)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各类专门人才。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则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载体。通过教育,培养各级各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完成潜在形式的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第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把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较快地培养训练成为以智力和技能劳动为主的人,进而把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第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新的竞争优势,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新的竞争优势的获取在于人才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通过教育,把传授基础知识、技能和培养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化是实践的引领。教育是培养公民和谐理念的手段,是传播和谐文化的渠道。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能发挥其引领作用。

(一)在思想观念培育上的先行性

一是促进观念更新。任何一项改革和试验,都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城乡统筹发展更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改革试验时期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胆解放思想、树立全新观念。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通过国民教育能为城乡统筹发展营造舆论氛围、推进思想解放、促进观念更新。

二是促进思想认同。国民教育作为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认识水平,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有直接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一方面,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水平。通过教育,强化国民共同体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信念的认同、心理的认同、行为的认同。其核心和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的思想认同度。通过思想观念的先行和引领,提高劳动者自我发展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水平,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参与城乡统筹发展,从根本上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在城乡文化融合上的引领性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而文化的融合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不但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等要素都是影响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其深层次的核心是实现城乡文化的统筹。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城乡文化的统筹需要教育的引领与导向。第一,传播先进文化。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通过教育,维护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先进文化传播到城乡各地,尤其是农村。第二,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与传承。通过教育这一纽带,可以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联结起来,并相互吸收文化营养,实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平稳磨合、传承与融合。第三,引领文化方向。只有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形成城乡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才能引导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向和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

三、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推动作用

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改变当前农业基础薄弱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教育在其中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一)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表明,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思维相对开阔,越易于掌握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易于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具有更强的自信和更高的收入预期和社会预期以及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探险精神,越易于实现转移。反之,受教育程度越低,越难实现转移就业。文化层次越高,劳动技能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劳动报酬也越高,农民转变为市民也就越快。职业教育作为与农民自身素质基础最符合、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联系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已成为农民素质提高、向城市化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职业教育已成为提高劳动力技能、技术和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农民向市民过渡的“传送带”。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城乡统筹中,通过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与科技优势,将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智力资源,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农业发展步伐的强大生产力,将高校的先进思想文化转化为培育广大农民崭新人文精神的先导力量,从而促进农村科技进步,推进农村现代化,进而有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改变产业结构,尤其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教育不仅有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和拉动农业、工业与建筑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中就业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优化。通过教育推动就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变原有的城乡经济结构,使之趋于合理,以此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再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农民数量;另一方面,使部分农民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促进从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保障作用

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促进社会公平,以保障城乡统筹目标的实现。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对此具有保障作用。受教育者的权利平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通过实施教育公平,使城乡居民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促进城乡权利平等。

(一)促进城乡社会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当今社会,教育具有改变人的命运的价值,因而教育公平不仅关涉到当下个体合法权利的实现,而且影响着个体潜在利益的获得;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因而教育公平不仅体现着当下社会正义普遍实现的程度,而且关系着社会全体成员对未来社会的基本信念和主要期待。通过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可以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社会公平的基础。

(二)促进城乡权利平等

教育统筹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重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地方发展;城乡教育统筹

今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进一步明确了重庆新阶段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其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支持重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校认真学习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和重庆市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索教师教育改革与服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相结合的途径。现将有关工作和相关发展思路陈述如下。

一、深刻认清形势,明确统筹城乡教育的任务,谋划服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着力点

(一)重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

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中心”、“一个高地”、实现“三个普及”,即: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在西部地区率先“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战略方向重点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统筹发展,重中之重是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一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二是创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四是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学校硬件、软件建设;五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创建一批农村特色学校。

(二)重庆实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影响实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政策、体制机制、投入等等,其中师资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师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城乡优质师资资源分布不均,农村教师队伍缺额较大,大班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不高。三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多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年龄断层的现象,部分中小学外语和音体美教师不足,课程无法正常开设。四是全市教师职称层次偏低。据统计表明,与同属西部地区的四川和宁夏相比,全市小学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分别低8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初中一级教师职称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低4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三)我校服务统筹城乡教育的着力点

面对重庆统筹城乡教育的难题和任务,我校广泛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顶层设计。深刻认识到,全面深入参与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既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此,我们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服务统筹城乡教育:一是建立职业品格和职业能力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品格优秀、充满爱心、业务精良,乐于奉献基层、立志农村从教的优秀师资;二是建立教师深人基础教育学习实践的制度,使教师深入到基础教育第一线,了解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寻找研究项目,把成果应用在大库区、大山区,转化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推动力;三是根据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参与破解职教师资不能满足迅速发展要求的难题;四是设立校地合作互动的“教育综合试验区”,使之成为我校服务统筹城乡教育的“试验田”,促进试验区教育和我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发挥特色优势,融入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履行师范大学使命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我校在教师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为服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发挥教师教育优势,支撑统筹城乡教育的师资需求

我校顺应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方向,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终身性,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形成了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和海外华文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为一体的教师教育体系,适应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多元化师资的新需求。

职前培养方面,为重庆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化教师,他们大都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据统计,在重庆市一级示范幼儿园的现任园长中90%出自我校、小学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中我校毕业生分别占50%和60%、中学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中我校毕业生分别占45%和52%职后培训方面,充分利用设在我校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国家和市级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职后培训。近两年就开展了国家和重庆市培训项目近30期,培训学员达3659人次。其中,为提升库区师资队伍业务素质而开展的“三峡之光”培训项目,已为三峡库区培训了7批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要求

我校以服务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建立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方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独立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等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形成了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教育科研和实践环节等四个课程模块的教师教育课程群。确保学生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满足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才培养与科学发展观‘三融人”’的思路,并在教育部部属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视频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得到了教育部和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重视和肯定。

我校坚持“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强调文化在育人功能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校形成了以“自省、自律、自助、自强、自立”为主要内容的学生“五自”教育的特色教育模式。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全国率先投入了5O万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现已资助两批毕业生创业项目和非毕业年级创业团队,共发放资金24.4万元,《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门报道。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了极大提升,普遍具备专业思想稳固、基础知识扎实、从教技能过硬、工作作风朴实的特点,成为巴渝地区基础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

(三)积极探索,开辟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新途径

我校在大力开展普教师资培养的同时,积极向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拓展。以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为平台,先后承担了“中澳(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培训”等部级培训项目。研制出《中职学校教师能力标准》,并开发出相应的课程与教材,向全国推广,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我校乘势而上,在全国率先组建了职教师资学院,培养培训了大批优秀的职教师资,为服务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作出了积极的有益尝试。

三、加强校地合作,积极参与统筹城乡教育综合试验改革

在参与统筹城乡教育综合试验改革中,我校先期实施了一批特色试点项目,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开始着手建立合作领域更为广泛的校地合作联动的“教育综合试验区”,探索服务统筹城乡教育的新路子、新方法,探索教师教育改革的新途径。

(一)先行先试,实施统筹城乡教育改革特色试点项目

在重庆市教委的支持下,我校实施了“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中心幼儿园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特色试点项目,旨在探索建立城乡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具有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规范化运作模式。目前,已在沙坪坝区、巫溪县等区县开展了项目试点,对重庆城乡特殊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硬件建设标准、管理机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等系列问题进行深人的探索。

(二)拓展试点内容,开展深度合作,破解统筹城乡教育改革难题

在特色试点项目实施的基础上,我校结合重庆的市情、教情,正大力推进与区县全方位、深度合作,设立“教育综合试验区”。日前已与渝北区、黔江区、开县等区县陆续达成合作意向。在“教育综合试验区”内,将开展教育教学全方位合作,探索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

下阶段,我校将与合作区县重点开展以下合作试验,力图取得突破性进展。

(1)开展新课程标准研究。重庆市在小学、初中已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高中将在2010年9月实施。我校协助合作区县加强对试验区教师新课程标准的培训;派出专家与试验区教师联合教研,对新课程标准进行研究,以课题立项方式加大新课程标准试教实验,对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方案。

(2)开展教师教育制度应用试点。在试验区进行《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质量标准》、现代教师培训制度和现代教师资格制度的应用试点,为国家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践支撑。通过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解决城镇教育容量不足、大班额突出的问题,改善城乡教师分布不均的状况,为逐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3)开展教师培训模式改革。遵照教师成长规律,探索教师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学习等多种模式,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特别要探索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模式,通过“对口帮扶、滚动培训、送教下乡、合作研讨”等措施,帮助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合作区域内培养一批农村名师,使之在区域内起带动、示范作用,破解农村师资业务素质不高的难题,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4)合作提升试验区教师学历层次。发挥我校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和多学科优势,以及研究生的培养能力,帮助试验区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同时结合试验区“新课标”全面实施的要求,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增强教师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及课程开发的能力。

教育统筹范文篇4

一、统筹城乡发展客观要求农村教育先行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们党在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基于我国目前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这一重大现实国情。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其中,农村教育先行,就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

1、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在农村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经济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发展仍未进入良性互动的轨道,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还有一定程度上的扩大。据报载:在目前的近8亿农村人口中,有3000万人还未能解决温饱问题,还有约6000万人没能稳定地超越温饱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2001年在千元以下的农户还占农户总数的10.71%,而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农户,只占农户总数的15.07%。这些数据深刻表明,农村发展的滞后已十分明显。因此,就目前而言,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对象、重点、难点已经集中在农村。

2、农村教育落后直接影响农村发展

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村发展滞后的表向在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其根源却是农民素质的不高。虽然近十多年来,农村教育的结构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农村教育基础尤其薄弱,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受教育机会很不平等,尤其是城乡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部级贫困县。农村教育的落后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对广大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3、农村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先行

近十年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已经证明,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农村新局面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引导和支持,重要一点还要依靠农民的自身努力与提高。我国有13多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4%,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根本手段在教育。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从长期看,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的竞争力,提高农民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就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二、农村教育先行必须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这一目标

农村教育先行,必须要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农村教育要着眼农村面向城市

发展农村教育,首先要为农村教育确定科学、合理的定位。农村教育的定位,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对未来预备劳动力的教育,要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国民受教育的年限。对于已成为现实劳动力的农村教育,要充分发挥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农广校和远程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使他们处处能学、时时能学,创建学习型社会。二是着眼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化的教育。高度重视和加强非农产业的能力与技术教育,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及在现代化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的非农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城市要为农村教育发展主动服务

在开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现代化战略”的时候,对政治上处于强势、经济文化上处于优势的城市,必须主动地、实实在在地为农村教育服务,如赋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受教育权,城市职业学校面向农村扩大招生规模等等,只有城市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帮助和服务,统筹城乡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3、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向农村教育定向拨款是政府的历史使命。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地方政府更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一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共同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其次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农村教育,尤其在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多种形式的社会助学还能够起到很大的补充作用,甚至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应当大力倡导。

教育统筹范文篇5

一、充分认识市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就业和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强化市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是在新形势下确保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增强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各市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强化市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职业教育取得更大的发展。

(二)强化市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职业教育,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规为依据,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要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强化宏观管理,弱化微观管理,减少行政审批,加强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二、明确市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职责

(一)市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市属和县(市、区)属的中等职业教育、中等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民办高等教育。负责审核和批准市属和县(市、区)属中等职业学校、成人中专的设置、合并、撤销;负责市和县(市、区)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和成人中专的招生计划、录取、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工作,其中普通中专的招生计划要报省有关部门备案;统筹管理市属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报省教育厅备案。技工学校的设置、合并、撤销及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等工作,按省政府原规定执行。

(二)统筹做好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各市要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和教育的发展情况,认真制定本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力求做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城镇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三)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鼓励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和个人积极举办职业教育。优化布局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切实解决好由于部门分头管理、学校布点分散、专业设置重复等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办学不成规模、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学校规范办学,有序竞争,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建设一批重点职业学校、骨干示范专业和设施先进完善的实习实践基地,带动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四)统筹制定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结合本地实际,加大政策统筹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招生就业、经费筹措、实习安排、师资聘用和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制定配套政策并予以解决落实,努力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氛围和市场规则条件。

(五)引导和鼓励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学校,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结构合理。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城乡差别和学校的情况,对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招生政策和措施,不断扩大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合理布局。支持和鼓励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东西部学校之间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六)市级人民政府要按属地管理原则,做好属地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建立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及时处理突发事故。

三、建立健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和扶持机制

(一)认真落实就业准入制度。要严格执行劳动者就业前或上岗前接受必要职业教育的制度。市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劳动保障、人事、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要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要限期纠正并依法给予处罚。

(二)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培训制度、学历文凭与职业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学校专业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组织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高等职业教育及具备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都要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农业职业学校开展绿色证书制度,推动学校办学直接面向就业市场。

(三)统筹职业教育经费筹措。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针对性地重点支持骨干学校和骨干专业的建设,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促进、带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并按照规定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要监督各类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规定比例用于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对不按规定执行的要收取其应当承担的经费,统筹用于职业教育。要利用金融、税收、奖励、捐助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大力推行“双元制”办学模式。要制定政策措施,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在招工招生、学生培养、研发和投资等方面加强合作。要增加投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挥企事业单位积极性,利用其设施、设备等为职业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条件。

(五)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考察,大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水平。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考取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实行社会公开招聘骨干教师和校长,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六)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服务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和中介机构,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创业开展咨询与服务。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加快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加强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七)市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职业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和任期工作负责制。建立职业教育工作督导制度,定期督导检查工作情况。

教育统筹范文篇6

(一)描述功能

描述功能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全面收集、整理和记录中小学英语教育资源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事实、事件和有关资料,对所要研究的英语教育资源城乡不平等现象予以完整客观呈现,如实反映情况,说明“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二)评价功能

评价功能是指对城乡义务教育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区分评定、收集信息、提供证明、表扬成绩、批评不足。通过教育督导评估,我们可以鉴定出各校在义务教育管理和英语教学等方面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从而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解释功能

解释功能是指对所要研究的英语教育资源城乡统筹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不但要发现问题,还要分析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提出改进措施,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四)监测功能

评价者要通过数据检测,随时监测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公布结果对义务教育失衡现状作出诊断评价,并采取相应对策,同时对义务教育统筹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制定或修订有关教育的决策和政策,进而达到并完善其监督的作用。

(五)预测功能

预测功能是指根据已经占有的基本数据和资料,在对过去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对城乡义务教育未来发展及变化趋势做出合理预测。[1]

二、中小学英语教育督导评价的构建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城乡统筹发展评价体系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发展过程,科学的督导评估体系可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和校际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提高中小学英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二)科学性原则

中小学英语教育资源城乡统筹发展评价体系在设定指标时,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依据,指标目的明确,并且能满足评价过程对数据的要求。同时,应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在广泛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测量,以测量数据为基础,对区域中小学英语教育均衡发展程度作出基本判断。

(三)指导性原则

城乡义务统筹发展评价体系对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我们既要找准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又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由点及面,整体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可操作性原则

中小学英语教育资源城乡统筹发展评价体系不仅是理论研究问题,更是实践应用问题。因此,我们在选择指标时应注重可操作性,也就是明确指标的可量化程度和数据来源等问题。设计的评价指标不仅要求内容和形式较为简化、通俗易懂、便于操作,而且还要求测评结果具有可比性。

(五)社会性原则

中小学英语教育资源城乡统筹发展评价体系重视教育系统内部的信息数据采集,同时密切关注来自学生家长、社区居民和社会各界的信息反馈。社会各方面对中小学英语教育资源城乡统筹发展的满意程度及建议,对促进中小学英语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2]

三、中小学英语教育督导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综合与分解相结合的方法

基于系统的可分性原理,中小学英语教育资源城乡统筹发展评价体系要分层次建设。一个指标往往只能反映一个层面上的问题的一个侧面;若要综合反映某个层面,就涉及到把本层次各个侧面指标加以综合的问题。常见的指标综合方法主要有加权法、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同样,若没有现成的指标加以综合,那么把这个问题分解、指标化,然后再综合,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建立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持续过程,评价体系所需指标和已有数据之间不可能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在既有数据基础上也未必能组合出完全令人满意的指标。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定性分析对于认识的深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在明确定性分析的前提下,辅以定量分析更能说明和解释问题。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将不断促进指标体系的完善。[3]

四、中小学英语教育督导评价指标的内涵

(一)督导评价体系的涵盖层面

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中小学英语教育资源城乡统筹发展的系统性,我们依据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理论,从教育发展数量及质量两个层面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二)督导评价体系的具体描述

中小学英语教育资源城乡统筹发展督导评价可从经费保障、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普及水平等四个方面进行描述。1.经费保障经费保障包括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两个方面,具体涵盖方面可参见表1内容。2.办学条件办学条件包括学校的英语专用教室配备、英语教学专用设备仪器配置、英语图书资料配备情况等。3.师资配备师资配备指英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英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人数占教师的比例、专业对口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各级骨干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等等。4.普及水平普及水平包括普及情况和普及效果两个方面。

五、中小学英语教育督导评价体系的实施策略

中小学英语教育督导运行机制应充分体现三个转变:一是把学校从“被动受检”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的主体;二是把督导从侧重“外部督导评价”转变为“指导学校学会依法自主发展”;三是把“居高临下”的“你做我评”转变为“全程服务”。[4]具体措施如下。

1.城乡各级中小学校要成立学校自主发展评估领导小组,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逐年自评制度和教工代表大会审议制度。建立自我监督机制,可以切实提高学校自评的质量与效果,因为只有不断剖析自己,科学地评价自身,才能不断找出前进的方向,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自评过程中,学校应紧扣自身发展规划,使自评成为对规划的再学习、再认识、再落实、再调整的过程。

2.各级督导评估机构应实现从以政府任务型的督导检查为主,向以跟踪督导、过程督导、指导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根本性转变。评价者要指导学校在客观分析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自主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督导人员要深入学校,指导学校领导拓展思路,认真反思,内外结合,找出本校的最优发展区以及阻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形成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同时,要充分发动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广泛参与,让规划制订过程成为统一认识、凝聚人心的过程。[5]

教育统筹范文篇7

关键词:5G基站;AAU;BBU;电子设备;防雷与接地;技术方案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5G网络的超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广域覆盖和超大连接助力各行各业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目前,通信运营商5G基站建设一般共用中国铁塔的塔桅和电源设施。光缆传输线路、RRU/AAU天馈线、BBU基带设备、动环监控、避雷针、接地网等多个专业相对独立设计和施工,对5G基站建设中电子设备的防雷与接地系统缺乏统一规划、系统设计,容易导致各专业防雷与接地系统相互影响,甚至“引雷入室”,对5G无线基站通信与电子设备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监理工程师从设计会审阶段开始直到工程竣工验收期间严格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质量控制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5G基站平稳运行。15G基站分布场景及典型案例分析5G网络采用分布式基站建设,前期部署采用4G与5G非独立混合组网(NSA)模式进行快速覆盖。5G基站将原4G基站的LTE天线与射频拉远单元RRU集成为有源天线单元AAU设备,AAU设备和基带单元BBU设备之间采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并通过单模光纤连接,传输速率可达25Gbps,射频单元通过长距离拉远实现5G站点信息的高速、低时延、广域连续覆盖。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营商共用中国铁塔的抱杆设施,5G天面安装条件受到限制而采用增高架设措施。5G基站铁塔由避雷针、塔体、雷电流引下线、接地装置等组成,整个铁塔本质上是高耸于地面的独立避雷针、引雷体和接闪器,通信铁塔结构如图1所示。5G基站天馈线安装在室外屋顶、平地、山坡、森林区域等多种应用场景,高耸暴露于野外高空,形成类似当前,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质量不高,适应能力不强,类型特征不明显。表现在:专业布局不够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差距;专业与产业匹配度不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学校特色不明显,同质化发展;社会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深等。为此,浙江省衢州市提出了“五统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路。

1.五个统筹

(1)统筹专业布点,服务地方经济制定路线图,明确统筹原则,重点围绕同一市域内专业布点数不超过3个和一所职业院校专业数控制在5~8个的原则,结合区域主导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校主动强干削枝,优化专业结构,全面统筹专业布点。全市中职院校由原56个专业形成的107个专业布点调整为48个专业82个专业布点,基本实现学校间主体专业的错位发展格局。(2)统筹优质师资,发挥辐射效应在做实专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围绕职业学校教师“进得了课堂、开得了培训、服务得了企业”的定位,加大职业教育师资统筹。由衢职院牵头开展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师资协同研修活动,邀请劳模工匠进校园成为职业院校“产业教授”,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开展组团联企活动,借助名师、特级教师、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探索建立中职学校师资校校间、校企间、校地间的流动共享机制,发挥优质师资的带动、辐射和共享功能。(3)统筹招生工作,畅通生源渠道尝试将省级示范、骨干、品牌、优势特色专业招生指标数跨县(市、区)进行招生,发挥特色优势专业在招生统筹中的杠杆作用,稳步推进招生统筹,让学生享受多样化、选择性、高质量的职业教育。(4)统筹实训资源,释放设备红利整合现有职校的实训基地和设备,实现对外开放,资源共享。如衢职院和衢州中专利用“区位”优势,互通护理类和机电类实训资源;创建衢州市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聚焦职业教育的实训需求,促进衢州乃至周边地区对实训资源的共享。(5)统筹就业服务,做好人才输送拟定衢州市职业院校本地就业奖励办法,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毕业生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留衢就业,如江山中专开展的“暖企在行动就业在江山”的专场招聘会。聚焦就业回流群体,引导学生“回流就业、服务家乡”。近三年来,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保持在60%左右。

2.五个适应

衢州市推进职业教育“五统筹”改革,其根本指向是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办人民满意职业教育。(1)适应地方党委重大决策部署衢州市提出了区域发展“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城市能级提升战略,大手笔、大格局谋划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美丽经济“大产业”、浙江制造“生力军”、现代农业“大振兴”,区域发展对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为衢州职业教育地位提升与跨越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衢州中专作为职业教育龙头学校,理应也正在主动担当,创建浙江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高地,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展示浙江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2)适应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十四五”期间,衢州要实施两个“三城”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幸福产业、数字经济智慧产业两大战略性主导产业,用绿色化和数字化注解“美丽+智慧”,让美丽更智慧、让智慧更美丽。职业教育要主动对接衢州产业链和生态圈,适应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聚焦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和美丽经济幸福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服务业,打造智慧产业和幸福产业专业群。当前,衢州中专已成功入围浙江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其中旅游服务与管理入围A类专业,对接美丽经济幸福产业,数控技术应用入围A类专业,对接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学校将持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培养技能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3)适应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开启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具有非常深刻而长远的意义。职业学校必须按照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加快从参照普通教育办学转向类型教育,积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办学模式。当前,衢州市在推进“五统筹”的过程中,将职业学校名称以地域名称区分转变为以专业区分,是推进职业学校办学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布局的重要举措,具有类型教育的显著特征。衢州中专按照统一部署,增挂“衢州智能制造学院”,也是学校适应类型教育特征,依托浙江省高水平专业,对接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开展办学的必然之举。(4)适应县城经济向市域经济转变要按照市委提出的“统筹整合联动、跨界打通融合、扁平一体高效”的理念,构建完善“省设计、市统筹、县搭台、乡整合、村做实、群众主体参与、数字技术支撑”的整体架构,将县域经济转向市域经济,防止同质化、低端化、无序化,真正打造一个城乡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三产融合的大平台新引擎,与全省同步实现“两个高水平”。职业教育也是同理,职业教育改革“五统筹”,在学校命名上,不再以县区名称冠名,而是冠以“衢州”二字,就是主动适应县域经济市域经济的转变需要。

3.四点思考

教育统筹范文篇8

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省政府确定由市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职业教育,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市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就业和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强化市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是在新形势下确保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增强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各市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强化市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职业教育取得更大的发展。

(二)强化市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职业教育,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规为依据,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要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强化宏观管理,弱化微观管理,减少行政审批,加强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二、明确市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职责

(一)市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市属和县(市、区)属的中等职业教育、中等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民办高等教育。负责审核和批准市属和县(市、区)属中等职业学校、成人中专的设置、合并、撤销;负责市和县(市、区)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和成人中专的招生计划、录取、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工作,其中普通中专的招生计划要报省有关部门备案;统筹管理市属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报省教育厅备案。技工学校的设置、合并、撤销及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等工作,按省政府原规定执行。

(二)统筹做好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各市要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和教育的发展情况,认真制定本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力求做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城镇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三)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鼓励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和个人积极举办职业教育。优化布局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切实解决好由于部门分头管理、学校布点分散、专业设置重复等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办学不成规模、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学校规范办学,有序竞争,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建设一批重点职业学校、骨干示范专业和设施先进完善的实习实践基地,带动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四)统筹制定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结合本地实际,加大政策统筹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招生就业、经费筹措、实习安排、师资聘用和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制定配套政策并予以解决落实,努力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氛围和市场规则条件。

(五)引导和鼓励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学校,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结构合理。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城乡差别和学校的情况,对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招生政策和措施,不断扩大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合理布局。支持和鼓励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东西部学校之间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六)市级人民政府要按属地管理原则,做好属地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建立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及时处理突发事故。

三、建立健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和扶持机制

(一)认真落实就业准入制度。要严格执行劳动者就业前或上岗前接受必要职业教育的制度。市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劳动保障、人事、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要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要限期纠正并依法给予处罚。

(二)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培训制度、学历文凭与职业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学校专业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组织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高等职业教育及具备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都要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农业职业学校开展绿色证书制度,推动学校办学直接面向就业市场。

(三)统筹职业教育经费筹措。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针对性地重点支持骨干学校和骨干专业的建设,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促进、带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并按照规定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要监督各类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规定比例用于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对不按规定执行的要收取其应当承担的经费,统筹用于职业教育。要利用金融、税收、奖励、捐助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大力推行“双元制”办学模式。要制定政策措施,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在招工招生、学生培养、研发和投资等方面加强合作。要增加投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挥企事业单位积极性,利用其设施、设备等为职业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条件。

(五)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考察,大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水平。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考取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实行社会公开招聘骨干教师和校长,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六)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服务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和中介机构,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创业开展咨询与服务。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加快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加强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七)市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职业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和任期工作负责制。建立职业教育工作督导制度,定期督导检查工作情况。

教育统筹范文篇9

按照区委区政府“加快两大升级、实现三大转变”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寻求突破,以实现“教育布局调整基本覆盖,区域优质教育品牌建设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基本均衡”为目标,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教育再上新台阶,再展新面貌,再创新业绩,切实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二、主要工作和举措

(一)科学统筹,促进公平,推进事业均衡发展

1、加快学校建设规划实施,提升教育承载力。以“年度行动计划”和“十二五建设规划”为抓手,继续强力推进我区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今年我区将交付学校幼儿园15所,确保开工学校幼儿园7所,争取开工学校幼儿园2所,前期准备学校幼儿园7所。积极主动与新城指挥部、市铁路投资有限公司、丁桥大型居住区指挥部、市城市建设前期办及区相关部门联系,参与学校、幼儿园的方案设计,关注学校、幼儿园的建设进度,特别是、笕桥、彭埠地区的学校及幼儿园建设,切实缓解区域入学难问题。积极谋划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

2、培育发展优质资源,凸显品牌区域化优势。继续按照“做精南片、做强北片、做活新区、优化全局”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推进全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教育公平。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合作与资源共享,通过扩张、培育、引进、合作,打造区域优质教育品牌,整体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今年学年,重点关注以下三大区块。

3、加强资产资金管理,提供事业发展坚强保障。做好事业经费的保障和服务工作,优化明年预算的编制工作,努力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规范经费管理,加强内部审计,加强教育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制度。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切实提高学校专用教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等的建设、使用和管理水平,根据全局工作的要求和均衡化发展的需要,做好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工作。

4、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谋划新时期发展思路。全面调查教育发展的现状,摸清家底,找准瓶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和新一轮三年办学目标制定工作。加强规划指导的科学性、前瞻性及可操作性,明确我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重大战略和政策措施,探索构建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科学纲领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内涵,坚持特色,实现事业优质发展

5、注重德育工作实效,树立德育特色品牌。深入贯彻“生本、开放、坚持”的德育理念,重视基础工作,进一步抓细抓实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创建优良学风校风。继续推动“环保教育”、“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区级德育品牌群建设,全面开展“品质少年”系列教育活动,认真做好第五批省级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重视德育科研工作,深入推进荣辱观教育研究、团队衔接研究、公民教育研究工作。积极实施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探索和研究校馆共建的合作机制。加大德育队伍建设,以建立全区优秀班主任智囊团为契机,以区骨干班主任培训班、“钱塘辅导员大讲堂”和“钱塘春雨”团队工作创新论坛为平台,打造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德育队伍。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发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6、坚持质量核心意识,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继续坚持“三全质量观”,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关注后进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关注学生后续发展的潜能。加强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继续全面落实“六项举措”:抓教学计划,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抓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推进先进教学理念、有效教学方式与学科课型特点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堂质量整体优化;抓常态课堂,抓实每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抓细每一堂课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完善推门听课、及时评课和课堂效益检测制度;抓作业辅导,提质减量、分层多样,有作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抓学法指导,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抓监测与评估,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改进学科教学质量检测办法,努力实现全程监控、全员监控、有效监控,推动全区的教学质量继续朝着稳步、均衡方向发展。

7、丰富科技体艺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入贯彻《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加强体育、卫生、艺术、科技、劳技和国防等教育。以加强体育、艺术、科技等课程教学工作为基础,通过开展丰富的体育、艺术、科技等校园活动,进一步巩固浙江省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创建成果。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组织学校积极参加省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申报和市体育特色学校评选活动,认真做好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重新申报工作。以“特色学校推进会”的形式进一步发挥特色学校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重点做好今年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和区中小学生综合运动会各项组织工作,积极参与全国及省市的各项比赛活动。落实健康教育行动,加强各类学生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教育和防治工作。

8、创建学前教育达标区,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以创建市学前教育达标区为目标,着力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使我区城乡幼儿园布局基本合理,学前教育资源相对充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满足每一个区域内适龄儿童享受三年规范学前教育的需求。按照达标区的创建要求,认真查漏补缺,积极落实整改,力争高质量完成创建工作。多途径拓展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开设农村规范幼儿园。加强民办幼儿园安全卫生及保教质量的规范和管理,完善相关的考核和激励措施。关注新办幼儿园的后续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开办,高效率运作,培育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等级幼儿园的创建工作,做好各级转评、新评的申报、回访工作。

9、争创社区教育示范区,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树立服务社会、服务市民的意识,进一步发挥社区教育政府主导性和市民主体性作用。加强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和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创建“一社(村)一品、一街(镇)多特”的社区文化。根据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实施方案和目标分解体系,落实各项举措,营造“全员、全面、全程”的社区教育氛围,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完善社区学院体制和机制建设,加强社区学院、各成校(社区学校)、各职业学校间的联动办学,加强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学校)的业务指导和管理,确保教育培训质量与水平。

10、加强督导评估工作,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健全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按照“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要求,加强督政、深化督学,做到基础与发展相结合,普遍与特色相结合,规范与灵活相结合,督评与诊断相结合,自查与考评相结合,使其真正促进学校的内部管理。加强依法治校的评估与监督,根据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评估相关标准和要求,启动并开展区级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评估工作,促进学校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加强学校办学行为检查评估,根据新修订区中小学办学水平发展性评估方案,开展规范性办学评估和主体性办学评估相结合的新一轮全区中小学办学水平发展性评估工作。

11、全力深化教研科研,提高研究实践价值。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教育教学现状,广泛开展切口小、针对性强的教育行动研究。加强校本研训的调研、指导、展示、推广,促进区内各校合作,调动一线教师参与校本研训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科教研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总结推广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区级教学调研和指导工作,深入教研组和课堂,突出对常态课堂教学指导,为学校提供教学帮助,查找存在问题,确定改进措施,及时跟踪调研,尽快缩小质量差距。做优做精“钱塘”系列品牌研训活动,加强区域、学科之间的协作交流,发挥教研工作最大的研究功效。承办好市暨全国教研工作会议。

(三)提升素质,凝聚人心,推动事业持续发展

12、注重师德师能建设,提高教师育人素质。深化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师德学习、工会活动等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工作责任心,自觉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严禁上班时间上网玩游戏、炒股,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把关心教师工作与关心健康、关心生活结合起来,组织好教职工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校园生活。完善教师培养工程体系,确保“新教师三年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双名工程”的实施,积极做好第三轮名师名校长认定工作、新一轮二三层次骨干教师和第三届教坛中坚评选工作,完善网络工作室、百人百课等各类展示平台,有效扩大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指导作用。提高校本培训工作效度,重视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建构团队合作模式,共同设计,协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发挥教师研训网作用,完善网络研训平台,提高教学研究的交互性。在做好十一五师训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制定好十二五师训规划。

13、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领导管理能力。广大干部要振奋精神,科学管理,跨越争先,实干创新。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规范办学行为的新背景下,要进一步增强“前瞻意识、创新意识、人本意识、团队意识、品牌意识、法制意识”等六个意识,提高规范化、程序化、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水平。以立足常态为管理重点,静下心来抓管理,潜下心来抓质量,沉下心来抓常规,做到年初思路清晰、月度措施扎实、年末成绩显著;要深入教学一线上课、评课,掌握第一手资料,准确把握教育教学现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继续坚持“积极培养、适度引进、合理使用”的工作原则,用好人、培养人、凝聚人。完善以教育教学实绩和管理工作实效为核心的干部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干部在岗学习交流。进一步打造“钱塘论教”干训品牌。

14、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从用人机制、岗位设置、编制管理、职务聘任、绩效考核、收入分配等方面研究实施新机制、新办法,实现科学设岗、合理定岗、制度完备、动态管理,形成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人事管理机制。认真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绩效考核办法和教师的聘任、考核、评优等一系列人事制度,形成完整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科学制定明年度教师招聘计划,改进完善招聘考核办法。探索柔性流动机制,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破解结构性超缺编难题。

(四)增强合力,营造氛围,促进事业和谐发展

15、强化教育行风建设。抓好行风治理和行风监察工作,规范机关行政行为、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教育行为。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价值观教育,做到廉洁从政、廉洁治校。扎实开展岗位廉政教育工作。划分岗位类别,从行政职务和业务类型两类着手,对工作岗位进行分类,明晰权利职责;查找岗位风险,深化岗位风险预警机制,积极开展行业预警和重点岗位及人员的预警工作;梳理教育内容,进一步树立岗位廉政行为规范,形成系统的分门别类的岗位廉政教例。继续扎实开展“公述民评”。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工程建设、物资采购、教育收费等工作的监督管理,开展廉政制度审计。严格考试和招生秩序管理,确保考试招生的公平公正。继续做好政(校)务公开和人民满意学校(科室)评选工作。

16、维护教育安全稳定。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完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体制机制,加强应急组织、队伍、平台和能力建设,全面落实校园安全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安全设施的投入,实现全区各校(园)校方责任险全覆盖,提高各类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处置能力。各校(园)要按学生年龄特征、活动内容和季节特征,加强安全管理和教育,建立“开学”、“转季”第一课制度,着力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救、互救能力。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认真排查和及时整改隐患,深入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广泛开展应急演练。健全警校共建、学校社区共建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整合力量、综合施策,营造和谐安定的教育环境。

教育统筹范文篇10

一、找准症结,迎难而上,切实推动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

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撤地设市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市中心城区由1994年的49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增加到目前的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80余万人。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加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至2006年秋期,按照国家中小学建设标准核算,中心城区小学共缺少学位1*90个,初中共缺少学位7100个,高中缺少学位8500个。同时由于校际间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中小学布局不合理等造成部分学校班额不足30人,而部分热点学校班额却高达100人以上。由此带来的上学难、择校热、超大班等现象,倍受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热切关注。对此,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决心下大力气解决。市四次党代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中小学建设步伐,下功夫解决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决定以解决中心城区义务教育资源不足为着力点,促进市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统筹教师管理、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为手段,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共同提高。

二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针对中心城区教育结构布局不尽合理,义务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组织专家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对中心城区教育资源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研,并会同市规划、建设、发改、国土、财政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市中心城区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及资源整合方案》、《*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方案》和《*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规划》。决定20*、20*两年将分别投资1.5亿元,新建中小学校3所,改扩建中小学校16所,将增加学位22210个,初步缓解中心城区大班额和入学难现象。

三是领导主抓,高位牵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工作涉及部门多,工作难度大。对此,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委书记黄兴维多次做出指示,要求切实做好中小学校建设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市长朱广平在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向全市人民郑重承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成立了以市长朱广平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规划、融资建设、资源调配三个工作小组,切实加强对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领导。市长朱广平先后6次召开市长办公会、常务会专题听取教育工作汇报,解决校建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协调会上,市长朱广平要求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服务、打破常规、简化程序、减免建设费用,确保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顺利开工,按期交付使用。市领导多次带领城建、土地、财政、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分期深入工地,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20*年农历大年三十,市委书记黄兴维、市长朱广平分别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除夕不停工的校建工地慰问一线工人,有力地促进了工程进度。

二、部门联动,加快进度,高标准完成校建任务

一是加大投入,减免费用。除足额征收和有效使用教育费附加的资金外,市财政挤出一部分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专项经费,集中用于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中心城区改扩建中小学所需经费,全部由市政府按每平方米800元建立校建财政专户,按期足额拨付,专款专用。两年来,在中心城区中小学改扩建项目建设上,市政府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同时,对学校新建、扩建等项目全部免除土地使用税、基础设施配套税、消防审查费、人防费、设计审查费等费用。

二是部门联动,通力协作。市政府将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列入20*、20*年为全市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并将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列入三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对按期完不成任务的责任领导、责任人和有关部门追究责任。市政府相关部门主动服务,打破常规,减化程序,积极配合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建设工作。市规划局加班加点对改扩建学校进行地形测量,绘制出学校地形图、界址点图,对改扩建学校下发了《扩建项目规划设计条件》等文件;市财政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简化工作程序,提前完成了改扩建学校招投标任务,并对工程进度适时进行监控,及时拨付建设资金,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市文化局主动开展文物勘探工作,为项目学校开工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市建委为每一所项目学校配备一名质检员,严把进度和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站式”办公模式,特事特办,减免一切行政性收费,服务性收费只收成本价;对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难题,现场办公,集中解决。

三是加强督查,狠抓落实。为加快工程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工,中心城区学校建设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研究解决校建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定期编发工作简报,半月通报一次工作进度。市政府督察室将中小学建设列为督查工作重点,多次组织督查组对三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关于校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两月发一次督查通报。同时,市教育局主动向市人大、市政协汇报工作进展情况,配合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进行视察,督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按计划落实。

三、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新机制

在加强学校基础建设的同时,*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市中心城区促进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意见》,采取多种措施,数管齐下,强力推进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科学划片,均衡生源。为解决薄弱学校“吃不饱”、热点学校“吃不消”现象,按照国家规定的中、小学服务半径,在往年学区划分的基础上,结合中心城区中小学校改扩建工程实施的实际进行划片,并在原有基础上适度加以调整,严格控制班额,对违反规定,私自招收择校生的学校和个人给予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