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2:59:03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范文篇1

一、小学教育

2008年秋全市小学一年级城区计划招生30个班,1500人左右。农村计划招生115个班,5000人,班均学额中心小学一般控制在50人以内,村小控制在45人以内。

二、初中教育

2008年全市共有小学毕业生为8499人,其中城区1771人、农村6728人,按有关文件精神,保证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全市拟招收初中学生8499人,其中城区招收46个班(含赞化、南海、阳光对农村招生11个班),计2300人,具体为赞化学校(城区751人+农村249人),南海中学(城区470人+农村230人,其中宏志班1个),城北中学(城区350人),第二中学(城区200人),阳光学校(农村50人)。农村初中招收124个班计6199人。初中班级计170个。

三、普通高中教育

2008年初中毕业生9238人,社会青年70人,合计9308人。按照初中毕业升学率95%的要求,兼顾普、职中学校发展规模,今年普通高中计划招生110个班,计5500人。

四、中等职业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按照普职教育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综合高中、各类中专和五年高职)计划招收3650人。

教育事业范文篇2

为了多渠道筹措文化教育事业建设资金,加快本市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征收范围)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娱乐业、广告业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统称经营单位),均须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缴纳文化教育事业建设费。

第三条(征收管理部门)

市财政部门负责文化教育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工作,并委托地方税务部门承担征收的具体工作。

第四条(计征标准)

娱乐业的经营单位,按营业收入的3%缴纳文化教育事业建设费。

广告业的经营单位,按广告经营收入的4%缴纳文化教育事业建设费。

第五条(缴纳和划转)

娱乐业、广告业的经营单位应当在每月缴纳营业税时,一并缴纳文化教育事业建设费。

中央、国家机关所属的娱乐业、广告业的经营单位缴纳的文化教育事业建设费,全额划转中央金库;本市娱乐业、广告业的经营单位缴纳的文化教育事业建设费,全额缴入市级金库。

第六条(文化教育事业建设费的使用)

文化教育事业建设费,用于发展本市的文化教育事业。

文化教育事业建设费的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强制措施)

娱乐业、广告业的经营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文化教育事业建设费的,征收部门除责令其限期缴纳外,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款额2‰的滞纳金。

第八条(有关管理费的停止执行)

本市向娱乐业的经营单位征收的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管理费、营业性保龄球馆管理费,自文化教育事业建设费开征之日起停止征收。

第九条(应用解释部门)

教育事业范文篇3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布置及应用软件培训会。6月份,我省承办了20*年全省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布置及应用软件培训会,我省对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国会议承办工作,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与会的兄弟省市同志的一致赞誉。在这次会议上,教育部领导的讲话和各项培训都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任务的新的工作思路和设想。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传达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会议精神,分析形势,布置我省教育事业统计工作,进行填报、软件培训,进行统计人员从业资格培训、考试。从时间上看,这是一个常规会议,每年召开一次;从内容和分量上看,又与往年有所不同。这次会议很有必要。下面,结合国家有关精神和我省实际,我讲以下几个问题:

一、我省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简要回顾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教育部门的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全省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部门和广大教育统计工作者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事业发展大局,积极努力,不断进取,强化服务,提高水平,较好地发挥了自身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得到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按照《统计法》的规定,明确教育统计职能,落实统计工作任务,配备相应的专兼职统计人员及统计设备,做到统计队伍不散、渠道不乱、信息不断,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教育统计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从手工阶段加快向计算机阶段过渡;从只有综合报表向综合、基层报表并存过渡;从单任务的DOS操作系统向多任务的WINDOWS操作系统过渡;从分级汇总向超级汇总过渡。从而保障了教育统计数据质量的持续提高。

2.教育事业统计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自20*年以来,省里组织了三次规模较大的统计培训活动,分别为20*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统计培训会,20*年的基础教育统计培训会和高等教育统计培训会。通过培训,使教育事业统计人员了解和掌握了统计指标和软件的变化,学习了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熟悉了统计业务知识,取得了上岗资格,队伍整体素质和个人综合素质都使教育统计数据质量有人力资源方面的保障。今年这次培训会,还要与统计局合作,进行从业资格培训、考试,对考试合格人员发放《从资格证书》。

3.教育统计服务功能逐步扩展。统计数据只有为更多人使用,数据才是有生命力的。在不涉及泄密的情况,积极向各有关厅局、厅局内相关处室及单位提供相关统计数据,做到数据互通有无,相互借鉴。我们的统计服务工作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咨询、决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为全省教育“*”规划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各级教育统计工作人员通过测算有关教育统计数据,分析教育发展趋势,为“*”规划提供了相关数据基础。省、市、县教育事业“*”规划具有较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其中蕴涵着统计工作人员的大量辛勤劳动。

我省的教育事业统计工作能够得到顺利进展,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的结果,是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战线同志辛勤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省教育厅对默默工作在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以往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我省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基础还不够深厚,工作领域还不够宽阔,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特别是统计分析和监测相对薄弱,统计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是实施“*”的第一年。“*”期间,经济社会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了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跃上新台阶的总体目标。“*”期间我省要实现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以上,使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城市新增劳动力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基本达到13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适应需要、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各省(市、区)上游,若干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新的形势,为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确立了统计工作的法律地位,并明确了国家将持续、有计划地加强统计现代化建设工作。如:《统计法》规定,“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处理、传输技术和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建设。”《统计法实施细则》规定“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建立健全国家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建设列入发展计划。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由国家统计局统一领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分级负责。”

2.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工作在宏观决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迅猛增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同时,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使得信息迅速反馈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显的尤为重要,宏观决策科学化、高效化需要快捷的准确的统计数据做依据。社会公众参与意识逐步增强,开始关注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我省的教育改革和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十分可喜,但是,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比如:教育结构不尽合理,高等教育结构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能力不够强,教育投入不足制约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等。这不但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断扩大的教育规模现状要有清晰的了解,也要对教育发展的趋势及问题有所判断。这就需要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既要做好数据的综合汇总,又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发展趋势。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只有这样,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才能做好规划,谋划发展,适时地推出新举措、新政策。

3.网络化、信息化面临诸多新的考验。对统计工作为社会各方面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已步入“网络社会”,国家正在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电子政府建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突破1.23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为7700万,宽带用户数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年初,国家开通了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使政府办公程序透明化,公文公开化,社会公众不但可以了解国家大政方针,还可以就热点问题发表意见,使得上下信息互通。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需要教育统计工作提供更多的统计数据和信息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对统计的实效性和准确性也提出更高要求。统计工作既要为领导决策做好助手和参谋,还要为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做好服务。

4.政府职能的转变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必然促使政府职能的根本转换,从诸事大包大揽的经验式、粗放式管理模式,向规则制定、有限审批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就需要更多的社会公众、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支持,也需要更多的统计数据、信息咨询做支撑,使规则、制度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有限审批管理更加及时、科学、到位。

正因为如此,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引起教育部领导同志的高度关注。前不久,教育部领导同志对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各方面统计要一致,数据要准确。统计工作由规划部门统一起来,以免多头汇数。以一个统计为主,其他方面只是局部补充一些。为此,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从源头信息、统计出口、资源整合、统计信息化、统计工作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和设想。领导同志和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要批示、对策和设想,对我们的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总之,我们必须认清形势,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的高度,明确方向,增强做好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新的形势下,我省的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以服务求支持、求发展;必须加强领导,切实重视,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必须把握和遵循教育统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明确思路,统筹规划;必须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依法扎实推进,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统计分析的深透性;必须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投入真情,真抓实干;必须保持高涨的热情,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提高水平。

三、努力完成今年的重点工作

1.依法做好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带头遵守《统计法》及《统计法实施细则》等统计法规,支持和监督教育统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职权,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干预统计结果,做到依法统计,依法管理。国家统计局已成立统计违法举报中心,受理统计违法举报,查办重大统计违法案件,转办督办统计违法案件,严查“数据造假”。各级统计人员要认真负责,严把质量关,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我们要在法治层面提高统计工作水平,使统计工作在政府管理及决策中真正起到参谋和助手的作用。

2.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建设。几年来,我省虽然大部分统计工作人员都已经参加过培训,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统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形势下,教育统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明确统计职责,确定统计岗位,充实统计力量,配备与统计工作要求相适应的统计人员,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统计人员必须参加从业资格培训、考试,并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加强基层统计的核心是加强县级和学校级统计工作。只有扎实搞好基层统计工作,统计数据质量才能得到保证。首先,各地区要高度重视基层特别是县级和学校级统计机构的组织建设,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的领导,根据统计工作需要配齐合格的统计人员,为统计岗位配备计算机,完善基层统计网络,实现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网络互联,切实改善基层统计工作环境。其次,要加大对县级、学校级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各地区统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统计人员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统计法规、报表制度、软件使用、计算机上机操作及其他相关知识。通过培训全面提升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使基层统计人员能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3.加强统计制度建设,促进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各地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精神,结合地区教育统计工作实际,建立健全教育统计数据采集、审核、评比、报送等各项规章制度,以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实现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源头统计数据质量。各地还要完善日常统计管理工作,健全数据库和原始记录,对统计资料的收审、管理、归档要有明确、具体的程序和规定,从制度上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4.建立教育事业统计工作评比制度。今年制定评比方案,以后每年对全省教育统计工作评比一次,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在全省教育统计汇总会上进行通报表扬。评比内容包括教育事业统计基础建设与管理、统计分析及统计资料编印、教育事业统计报表、教育事业统计培训与调研等。在评比中,要通过对统计基本建设、制度建设、报表数据审核、统计分析和监测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定,积极促进教育统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5.加强统计分析,提高服务水平。统计工作的实质就是要通过数字寻求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内在的联系,把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等分析出来。在新的形势下,教育事业的发展日益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统计数据能否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及时、准确地报告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关系到能否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关系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统计的服务水平,必然要求进一步提高教育统计质量,加强统计分析。各级教育统计工作者要在统计过程中,及时发现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为各级领导机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这项工作十分重要,要进一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状况如何,将作为教育事业统计工作评比中的一个重要备件。

教育事业范文篇4

今天的会议是事关我市长远发展大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我市教育事业出现严重滑坡的特殊情况下召开的一次总结会、剖析会、反思会,也是在我市全面振兴教育事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动员会、部署会、誓师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市委二届五次全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全市教育工作,深入剖析近几年来教育事业出现滑坡的深层次原因,研究部署全面振兴教育事业的目标和思路,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和全市教育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努力拼搏,共克时艰,大打一场全面振兴教育事业的攻坚战,共同铸造教育事业新的辉煌。刚才,副市长作了一个很好的动员报告,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我完全同意。一会儿,部长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全面振兴教育事业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振奋精神,进一步增强全面振兴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兴则百业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的发展水平体现着后劲、孕育着希望、决定着未来。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加剧的严峻形势下,长期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要加快我市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步伐,迫切需要教育事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同时,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承载着千家万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子女的成长,最舍得投入的是对子女的教育。每个家庭都渴望子女能上一个质量高的好学校、进一个管理严的好班级、遇一批水平高的好老师、有一个发展快的好前途。一个学生读书,全家人关注;一个学生的前途,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命运。可以说,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的成长,都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必须从未来的发展考虑,从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出发,牢固树立“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希望”、“抓教育就是抓发展、出人才就是出政绩”的理念,切实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振兴教育事业,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近年来,我市的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全省其他市相比,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步子慢了,许多方面的工作滞后了,整个教育工作的位次一滑再滑,特别是去年的高考达线率滑至全省倒数第一,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响,也集中暴露出我市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具体讲,主要表现为“五个不到位”:一是教育规划不到位。全市至今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统揽全局的教育发展规划,全市教育多年来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之中,比如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学校设置上的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的逐渐拉大,师资队伍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普职比例的严重失调等,就去年的普职比例来讲,全市为1:0.35,距省政府1:1的要求相差甚远,这些都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教育投入不到位。从总体情况看,近五年全市教育总投入64.3亿元,生均经费1392元,比晋中市平均水平低将近1000元。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加之历史欠账过多,全市80%的公办学校设施不达标,义务阶段有70%的学校装备不达标,还存在相当面积的危房和预制板结构校舍,一些校舍处在采空区、库坝区,很多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条件更差,连最基本的教学条件都不具备,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三是师资建设不到位。近几年的急速扩轨,加之教师配备补充机制不完善,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全市现有的44781名教职工中,代教就有5652人,占到教职工总数的12.6%,在全省排在最前位。全市中小学校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教师在编不在岗、教学不出力、校外代课、有偿家教等不良行为。四是布局调整不到位。目前全市小学复式教学点仍有546个,占到全市小学总数的近22%,“包班制”现象较为普遍。城市教育资源不均衡,市区公办中小学建设严重滞后,近十几年来政府没有投资建设一所中小学,致使市区初中、小学班容量严重超编,平均班容量达到了80至90人以上,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管理。五是质量提升不到位。高考和中考成绩虽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育教学质量。就高考而言,去年全市达线率为11.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滑到了全省倒数第一,而且考入清华、北大的只有3人,为近年来最少。就中考而言,去年全省统考中,600分以上的考生运城就有5700多人,而我市只有700多人,学科平均分差15分以上。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及时加以解决。

在看到问题和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市的教育事业发展面的诸多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明确了新的目标和思路;二是国家和省里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增加了对教育等事关民生的社会事业的投入;三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教育落后的严峻形势,制订出台了《关于全面振兴教育事业的决定》,振兴教育事业的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四是我市文化底蕴深厚,教育传统优良,曾是全省教育先进地市,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非常关心和重视,这些为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和全市教育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教育工作面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振兴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迎接挑战,抢抓机遇,坚定信心,奋起直追,推进我市教育事业再创新的辉煌。

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振兴我市教育事业

全面振兴我市教育事业,是一项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千秋的事业。大家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按照《决定》精神,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制订教育规划,整合教育资源。教育规划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蓝图,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我市作为全省的人口大市、经济大市和文化大市,至今没有一个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全市教育工作呈现随意、盲目、无序的发展状态,这是导致教育工作滞后的核心因素之一。目前,振兴全市教育事业当务之急,就是要立即启动《市教育发展整体规划》的制订工作。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聘请省内外的教育专家和高水平规划设计单位,在反复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拿出《市教育发展整体规划》及一系列的专项教育发展规划,比如基础教育发展规划、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资源整合规划、市区教育资源整合规划等。各县市区也要在市里规划的指导下,拿出本县市区的教育发展规划和专项教育规划。教育发展规划既要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又要符合当地的实际,能够科学地指导我们各县市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一旦出台,市、县两级必须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规划的权威性,推进教育工作科学、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今年要全面启动市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加快一中高中部新建、市第六小学建设、二中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切实缓解市区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全市的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工作也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的原则,切实加快工作进度。

(二)保障教育投入,强化监督管理。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校基础非常薄弱,危房较多,90%的山区学校没有暖气,条件非常差。按照《义务教育法》“保障投入、县级为主”的有关规定,各县市区要切实承担起政府办教育的法定责任,理顺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城建提留等教育经费征用管理体制,确保足额征收、足额专项使用。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切实发挥本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依法确保“三个增长”,即保证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各级政府要按标准及时拨付教职工工资、公用经费,以及学校建设等各项费用,尤其要向农村学校、特殊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要列出专项经费予以资助,把财力更多地用在改善困难学校的办学条件上,逐步缩小城市和农村学校之间的差距。凡教育经费不能按标准执行、不能及时划拨的,将按有关法律和规定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工资是教师生活的保障,各级政府要按照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的标准,及时发放,决不允许有拖欠和挤占挪用的现象。要千方百计保证困难家庭和农村贫困山区适龄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将教育救助等相关扶助政策,落实到每个贫困家庭、每个贫困学生头上,决不能打折扣,保证他们能上得起学。按照省政府责任书的要求,今年全市的维护、加固和改造中小学校舍危房的任务为40.5万平方米,我们已将任务分解下去,各县市区必须在年内确保完成工程任务。各县市区要集中利用两年时间彻底消除中小学危房,明年以后做到当年产生、当年消除。要加大对各类学校的财务监管力度,所有收入、支出必须在同级物价、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管下执行,切实管好、用好各级专项资金。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大力加强安全教育,普遍开展安全演练活动,重点抓好学校校舍、寄宿制学校管理、食品卫生、冬季取暖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把各项安全措施和制度落到实处,确保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

(三)严格选拔程序,提升队伍素质。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方面,要坚持“内行管教育”的原则,严把市、县两级教育局班子成员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按照有关程序规定进行公开选拔,真正把那些有强烈责任感,懂教育、爱教育、钻教育的同志选拔到教育领导岗位上来。认真实行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爱岗敬业、贡献突出、位次靠前者要大力表彰,对在全省、全市排在末位的市、县两级局长实行公开问责,直到淘汰。在校长队伍建设方面,市、县两级要按照管理权限,严格校长任用条件,积极推行校长公开选拔制度、职级制和年度绩效考核机制,在市内外公开选聘优秀校长,并根据工作情况重奖重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通过选聘优秀教师、逐步剔除代教、清理“吃空饷”和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等措施,不断优化教师队伍。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并重点培养一批骨干、优秀教师,以带动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整顿和师德师风教育,坚决纠正长期不出力、乱收费、乱办班、滥发教辅资料的现象,对热衷于“个别辅导”、擅自到校外兼课、向家长伸手、体罚学生等违纪、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必须严肃查处。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各县市区要加大职业类学校建设的力度,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大体相当。要围绕我市煤炭、焦化、冶金、电力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的需要设置专业,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为我市培养更多的实用性技术人才,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山西师大是建在我市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要大力支持师大的发展。市里已确定给师大划拨400亩土地,由师大承建高标准的体育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今后要在推动山西师大更好发展的同时,积极发挥师范院校对师资培养和教科研方面的指导引领作用。要加快实施山西师大学院整体搬迁工程,把学院建成独立办学、富有地方特色的大专院校。要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其专业优势,引导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要坚持“三教统筹”,以电大为依托,建设我市现代化远程教育中心基地,全面提升成人教育水平。

(五)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正确把握这个发展方向,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纠正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真正把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我们要继续抓好两大重点,一是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二是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任务。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培养学生对各类知识的兴趣,教育他们多学知识,学好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要坚持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想像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大量的创新型、创造性人才。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学生,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要真正做到学思联系、知行统一,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强化领导,严格奖惩,确保全面振兴教育事业取得实效

教育是关乎千秋万代的大事,振兴教育事业理应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切实强化领导,通力协作,规范行为,科学考核,形成抓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一是要统一思想、强化领导。各县市区一定要把思想高度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上来,统一到这次会议的总体部署上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真正把全面振兴教育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程来抓,放在心上,拿在手上,体现在行动上。在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教育投入、政策制订等方面优先支持教育,积极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为振兴教育事业服好务。各县市区政府要像抓安全生产、环境治理和经济工作一样,层层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确保每个县市区、每个学校月月都有新进步、年年都有新亮点。

二是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全面振兴教育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上下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组织、人事、财政、发改、公安、物价、审计、文化、建设、地税等有关部门,要增强全局观念,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转变职能,把为教育办实事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全面优化教育工作的发展环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全市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决定》和相关配套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强化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做好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三是要规范行为、健康发展。各级各部门要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下大力气治理教育乱收费。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各项收费政策,组织教育、物价、审计等部门,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学费用途进行定期检查。同时,要坚决清理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行为,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坚决刹住搭车收费和变相转嫁负担等不正之风。

四是要科学考核、严格奖惩。为了加快振兴教育事业的步伐,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对党政一把手、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等教育工作责任人的一系列考核方案和办法,并成立了专门的督政、督教、督学机构,对振兴教育事业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督查和评估评价。各级各部门要根据督查和评价结果,进行表彰奖励和给予惩处,直至问责淘汰。

教育事业范文篇5

大家好!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老子、孔子和庄子都曾提出过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西方学者柏拉图也曾提出过建立理想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实现社会和谐,建立美好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追求,也是当代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在新的形势下,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不仅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我县的前途和命运。

曾几何时,饶河两岸沃野千里,饶州大地商贾云集。学馆林立,学子万千;崇师重教之风鼎盛,教育源远流长。陶侃、范仲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美名远扬;姜夔、洪氏父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光耀千秋;这一切,得益于我县学风、教风醇厚的教育事业。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功利十足的经济浪潮扑面而来,我县经济发展初见端睨时,再纵观教育的发展,你会觉得一种不和谐的感觉悄然而至;教育质量连年下滑,教育乱收费一度盛行;无序竞争层出无穷,师德师风每况愈下,优质生源大量外流。……学校无计可施,家长无所适从,莘莘学子一脸茫然,有识之士忧心忡忡。鄱阳教育何去何从,教育振兴路在何方?

19世纪的法国村民说:“假若关闭了最后一家咖啡屋我们并不在乎;关闭了最后一个教堂我们也不怕;但是关闭了最后一所学校,我们则会因睡不着又去拼命了。”这是法国人最早的生存意识。二战后的日本人也常常对自己的子女说:“孩子,快快长大吧,穷困的日本需要你!”从这些小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是教育让他们变得强大。

当我们走在田间或者大街上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双手粘满泥浆的放牛娃,可以看到一个个叨着烟蒂,到处乱窜的孩子,可以看到一个个疲惫万分从网吧逃学出来的学生;每每看到这些,作为一名教师,我就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我感到这是教育的悲哀、教育的失败,无言之中有一种冲动在撞击我的胸膛,热血在血管里涌动。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县来说,没有教育的发展,哪有鄱阳经济的腾飞!没有教育的振兴,哪有和谐鄱阳的建立!

当前,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我县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地展开,全体党员和干部正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活动中:一本本厚实的读书笔记,一篇篇发自肺腑的心得体会,一个个鲜活的党员典型,一件件亲民爱民富民为民的感人事例,昭示在鄱阳快崛起的伟大事业中。

作为一名来自省重点建设中学的教师,我认为鄱阳教育的兴衰,有我的一份责任,和谐校园的构建,是我的职责,栋梁之材的培养,是我的使命!

在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县委赵书记心系教育,情牵校园,果断提出教育要着眼长远,争创“四个一流”,实现“三个明显”,并要求县级领导带头做到“两带四不”,从而为我县教育的全面振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县20多万师生员工群情激奋,正以忘我的拼搏精神去迎接我县教育春天的来临!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就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作,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率先垂范,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要勇挑重担,做最难做的工作,带最难带的班级,干最吃亏的事情;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面对荣誉、面对利益、面对享受,讲风格、讲谦让、讲奉献。以“五新”为标准,着力构结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更新自己的育人观念,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认识来对待,把新理想贯穿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事业范文篇6

南京地区的老年教育事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已获得较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照国家及省的有关要求和广大老年群众的期盼,目前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对加强老年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老年教育的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对老年教育的领导和月良务。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三个提升”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我市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结合南京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增强对办好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办好老年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为全社会老年人谋福利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环节,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加快“个率先”、构建和谐南京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办好老年教育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积极支持老年教育工作,促进我市老年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确定老年教育“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构建老年教育市、区(县)、镇(街道)、社区()f㈨四级网络:金陵老年大学要建设成为现代化、高质量的老年教育中心和老年教育研究中心;各区(县)建设一所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上乘的老年大学;各镇(街道)建设一所水平较高的老年学校;全市60%以上的社区(村)开展老年教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创建若干所示范性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到2010年,全市老年教育的普及率从现在的5%提高到10%以上,进入各种形式老年学校学习的老年人达到9万人以上。

三、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和发动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按照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的原则办好老年教育。同时,还要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办学。一是要支持在宁高等院校参与兴办老年教育,在有条件的院校设置“老年教育学院”、“长者书院”等,相关院系开放老年人来校听课学习。二是要发动有较多资源的企事业单位开办老年教育,既为本单位、本系统的老年人服务,也向社会开放,方便老年人读书学习。三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开办空中老年大学、网上老年大学及其分校,吸引老年人就近就便学习。四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和文化设施包括基层科技学校、妇女学校、文化馆站等阵地办学。

四、建立市、区(县)两级老年教育委员会

老年教育事业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建立一个统一领导的组织。设立市、区(县)老年教育委员会,由同级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正、副主任委员,组织部、老干部局、老龄委办公室、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局、文化局、卫生局、文明办等单位以及工会等群团组织的负责同志为成员。其职责主要是:筹备召开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对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兴办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讨论和解决老年教育中的重大问题;检查老年教育工作,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带动全面。市、区(县)的老年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可设在同级老龄委办公室,并明确相应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五、明确涉老涉教部门在老年教育中的职责

各涉老涉教部门要在老年教育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列入规划、列入财政、列入考核、列入统计的要求,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组织部、老干部局负责管理分管的老年大学,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发挥这些老年大学在本地区·的中心校作用。

——老龄委办公室负责老年教育的协调服务和日常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老龄工作中推进老年教育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

——教育局负责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编制老年教育的发展规划,拟订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的办学规范。

——科技局、卫生局要关注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教学中的科技、卫生教育,对教材、师资、教学设施建设等提供指导和支持。

——财政局负责将老年教育经费补助列入财政预算和决算,运用财政、税收政策积极支持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事局、劳动局要从关怀老年干部、职工的角度,介入老年教育工作,积极支持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统计局负责将老年教育列入统计,同教育局和各区县合作,做好统计事务并统计结果。

——文化局负责老年教育和老年文化活动结合的工作,与各涉老部门合作,使文化资源更好地为老年教育服务。

——文明办要把老年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创建活动、列入考核。

——工会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关注、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组织本团体的成员参与和支持老年教育、教学活动,有条件的还应开办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满足本系统老年人的学习要求。

南京老年大学协会和各区(县)的老年教育或老年大学协会是老年教育的群众团体,要在老年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调查研究、经验交流、理论研讨、咨询服务等各项活动,为推动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建立分级负责的老年教育投人机制

政府主办的市、区(县)、镇(街道)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办学经费应由各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列入部门预算。

教育事业范文篇7

“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是xx区教育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是各项教育改革继续深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为我区教育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使我区教育事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取得更大、更快、更好的发展,特制定《清浦区“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

一、“十·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xx区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一)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五年来,我区采取公开招聘、民主选举、任前试用、公推公选等多种形式,实行校长选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建立了学校干部能上能下机制。面向全市公开选聘了市一中、市二中的校长职务;从2002年开始,全区29所中小学,采取民主选举的形式选举了学校所有校长,调整了23所学校的一把手,调整面达80%。通过校长选任制度改革,中学校长的平均年龄下降了近5岁,小学校长的平均年龄下降了近10岁,学校领导干部全部具备教师资格证书并全部经过任职资格培训合格。对学校中层干部全部实行竞聘上岗,一批年轻有为、敬业勤勉、德才兼备的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严格考核”的原则,全面实行以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教师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少数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职工被转岗分流。全区有61名教职工落聘,87名教职工被校内外分流,3名教职工待岗。改革了内部分配制度,加大评聘分开力度,实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全区有65名教师被低职高聘、67名教师被高职低聘,拉开了教师的收入档次。我区的教育改革,在区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二)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按照“城区做大、农村做强、重点做优”的总体思路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易后难”的指导思想,实施布局调整,五年来,先后撤并危房面积大、办学效益低、布点不合理的小学50所,其中村级小学35所,由原来的56所调整到21所;城区小学9所,由原来的15所调整到6所。中学由17所调整到14所,还根据城市发展形势,新建学校4所,扩建学校3所。强力推进名校工程,五年来,全区投入近二亿元,用于新建学校、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和学校信息化工程,拆除危房12122平方米,大修房屋14050平方米,新建校舍66627平方米。投资8000万元新建了浦东实验学校,投资2000万元扩建人民小学,投资309万元完成“三新一亮”和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信息技术教育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城区中小学、农村乡镇中学及中心小学都有了微机室,配置了各类计算机1500多台,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调整教育结构,优化中小学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三)民办教育得到新发展。坚持走多元化办学的路子,大力扶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引资5500万元的浦南外国语学校已于去年正式挂牌,近8000平方米的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等一期工程已经竣工,约7000平方米的综合楼正在施工之中,即将铺设400米标准塑胶跑道。金英中学、润泽中学和民强中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四)教育质量有了新提高。实施了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五年来,引进教师456名,全区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培养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54名,有两所省示范初中、4所市示范初中。xx中学创成三星级省重点中学,市一中创成二星级市重点中学。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协调发展。课程改革稳步实施,获全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高考成绩取得了新的突破,初中连续三年获市教育质量奖,小学考取开明、启明人数逐年提高,xx小学连续三年考取开明中学人数列两区第一。城乡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8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9%、99.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7%。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十·五”期间,我区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改革不够深化。办学体制、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步调不一致、政策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等现象。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办学条件较差、水平较低,“留守儿童”的入学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学校“流生”现象有所抬头。优质教育资源较为短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特别是高中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三是布局结构不尽合理。五年来虽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是还存在着小学布局调整仍未到位,初中规模不大,职教分布零散、规模较小、专业交叉、各自为阵等弊端,不能形成规模办学,资源整合任务较重。四是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太协调。“改危”和布局调整过程中欠债较多,“六有”和“校校通”工程资金缺口较大。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促进全区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二、“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布局调整为基础,全面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创建区域性的特色教育;以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优化育人环境。

(二)战略方针

----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实行教育先导发展战略。

----以调整教育结构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转换运行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调动各方面办学积极性,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稳定,在发展中深化改革。

(三)发展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强建设,形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发展机制。教育总体水平达到全市先进的教育水平。

2、具体目标

----招生指标:

2010年幼儿入园率达90%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毛入学率达90%以上。

----教育信息化工程目标:

2010年底,实现中小学“班班通”,80%的学校建成校园网。2008年以前适龄教师完成第三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省市教育信息化要求。

----推进人才工程目标:

幼儿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小学大专以上学历达70%以上;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学历65%以上;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5%以上。

----各类创建目标:

四星级高中、三星级高中和二星级高中各1所;省级示范初中5所;省级实验小学2所,市级实验小学3所,一类幼儿园3所;市级成人中心校2所;省一级图书室2个,省二级图书室2个;市级实验室达标校10所。

----体制创新工程目标:

积极探索学校体制改革。建成清浦职教中心1所;联合办学2所;创建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5所;完善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选任制。

----推进素质教育工程目标:

保持6个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建设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教师三结合的高素质教育科研队伍。

(四)主要措施

1、着力营造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十一·五”期间,xx区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全区的经济和社会将得到更加全面、协调、健康、快速发展,淮安城市的东扩南移,城市居民将大幅度的增加,城区学生数在“十一·五”期间将有所增长,高中阶段的学生进入高峰期,这给全区教育事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舆论阵地,大力宣传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引导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教育。动员和联合宣传、计划、规划、财政、建设、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通力协作,为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保证全区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新局面。

2、深化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宏观管理、统筹规划职能。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促进各类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基础教育进一步完善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进一步加大区级政府对教育经费、招生考试等方面的管理统筹权限。切实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和校舍建设等问题。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加快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步伐。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资源统筹、发展规划以及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权限。

积极探索办学体制多样化的试点。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按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多种层次的学校;合理利用市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依法规范联合办学。制定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在学校建设、招生就业、教师培养及管理、社会化投资融资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使社会力量办学成为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编制管理,合理确定人员结构比例并配置各类人员。改变单一固定编制结构,实行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上岗机制;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完善有关保障机制。对不适合担任教师职业的人员进行转岗、分流。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按照“整体规划、分层实施”的原则,加强对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专项督导制度,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各学科之中。遵循青少年生理成长规律,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四有”新人。

中小学校要强化学生外语、现代信息技术、国情和法律等知识和能力的普及工作;同时要加强音乐、体育和美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要着眼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建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机制,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

完善招生考试和质量评价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巩固、完善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完善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制定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生素质水平评价方案。逐步实行义务教育质量年报制度。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吸引市内外优秀教师来区内任教,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较大影响的名教师。进一步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示范作用。培育教育人才市场,加大竞争激励机制的力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快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强化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注重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有计划地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到2010年,全区幼儿教师20%左右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并使全体幼儿教师都达到任职资格要求;小学教师70%达到专科学历,初中教师65%达到本科学历,高中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95%本科学历。

5、实施“区教育重点建设工程”。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所有农村完小以上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到2010年,小学生平均20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初中生平均15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高中生平均10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全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运用。要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探索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重点办好xx、xx、新民路和东风等五所小学。xx小学要办成12轨的规模,容纳学生3500名左右的学生,要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和体育馆,需投入4000多万元。xx小学要扩大规模,建成10-12轨,新建教学楼和综合楼各一幢,需投入1000万元。新民路小学要扩建一个运动场,需投入400万元。东风小学扩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可容纳学生2600名,小学用地需26亩,初中用地需20亩,需投入2500万元。

新建xx市第二职教中心(市教育局规划中有此项目),将二中、四中职教资源合并到xx中学。在xx中学和xx小学校址的基础上、高校园区的东边再征地100亩,新建一所三星级高中(市教育局规划中有此项目),10轨30个班级,在校生1500人左右,需投资6000万元。

6、强化依法治校。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建立《xx区教育督导规定》,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在继续抓好巩固“两基”督导检查的同时,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完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检查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事业范文篇8

为了进一步加大办学力度,消除全乡中小学危房,解决全乡寄宿制学校师生住房拥挤与饮用水困难等问题,不断改善全乡办学条件,为基础教育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大庙乡确定以下教育事业建设项目:①全乡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及饮用水建设;②中学的校园围墙、校门建设。

一、项目建设条件及必要性

大庙乡地处偏远,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办学起步较晚。从1998年掀起“普九”高潮以来,全乡人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尽管如此,全乡仍有危房面积3041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1694平方米。按照上级文件规定,d级危房要求立即停止使用,封存处理。目前,全乡学生生均占有校园面积仅8.2平方米,学生住房每生仅有0.5平方米,师生住房全部是土木结构危房,立即停用,中小学将无法正常开课。中学的六配套建设因缺乏资金一直搁浅,学校的安全隐患也因硬件建设问题无法及时整改,对学生也不能实施封闭管理。学校信息闭塞,校园网络不畅通,严重影响教师捕捉教育教学信息。鉴于此,全乡中小学危房改造建设项目已迫在眉捷,将此立项是十分必要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项目建设内容

1、中学学生住宅楼、校园围墙、校门建设;

2、全乡中小学饮用水水塔修建、管道铺设等建设;

3、桂坪小学师生食堂危房改造建设;

4、全胜小学学生寝室危房改造建设;

5、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

三、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式

项目建房经费经中心学校精心测算,预计总投资305.67万元。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筹措资金:一是向上争取危房改造款;二是请求乡党委政府筹措部分资金;三是号召社会各界捐资助教。

四、效益分析

大庙乡中小学校园危房改造、师生饮用水设施建设、中学校园围墙校门建设、中小学校园网络等项目的完成,将彻底改善全乡师生的生活住房条件,优化全乡各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加快教育教学信息的流通。安居方可乐业,安心方可学有所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将大大推进全乡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体现。有利于贯彻落实“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党的这一方针政策,有利于实现全县“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这一“双一”目标。总之,这些项目的完成,将大大推动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让全县“科教兴县”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因此,特向上级申报此项目,恳请领导予以立项。

教育事业范文篇9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在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

城市教育事业管理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教育管理是以整个城市教育管理系统为自己的管理对象,包括城市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两个部分,它是指以城市政府为核心的城市教育管理机构,依据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对城市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学校等方面进行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活动。狭义的城市教育管理专指学校管理,它是以学校为管理对象,以实现学校目标为管理目标,对学校的制度、机构和人事等进行的管理。

二、我国城市教育管理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很快,除了有政府办园的形式,还出现了集体和私人多元体共同办园的形式。近10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基本齐全的体系。2000年,我国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调整,多所高校合并重组。200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273所,比上年增加37所。普通高等学校1792所,比上年增加61所,其中本科院校701所,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成人高等学校481所,比上年减少24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66个,其中高等学校450个,科研机构316个。《教育法》第19条规定,城市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教育无论在办学形式、办学规格、办学渠道上,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三、我国城市教育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所谓城市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与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管理城市教育事业中的责任和权限划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在我国,城市教育主要以公立学校为主体,国家和政府的有关部门负责对城市教育事业的管理,即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协调、监督和控制。政府在教育事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管理者与办学者。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政校不分,学校只对政府负责而忽视了对办学的责任。目前,教育事业管理主要有以下问题。

第一,政府管理过多,管理得过死。政府教育管理的权限过大,对学校办学活动的直接干预,使学校缺乏自主权,在办学过程中缺乏活力,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及时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第二,教学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僵化,办学形式单一。政府兴办的学校仍然占大多数,社会力量办学比较薄弱,缺少政府对其的支持。管理方式落后,不能与时俱进。目前,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依旧采用行政手段,以指示和命令手段为主体,管制过于严重、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服务意识,极少采用法律和信息手段管理,造成管理方式陈旧。在城市教育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出现了趋同的现象。

第三,教育管理缺乏充裕的条件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大家都知道,政府拨款是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同时学校在经费上对政府的财政拨款依赖过重。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育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强以及长期以来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

四、完善我国教育事业管理体制的措施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即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将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和教育办学职能分开,将政府的公办学校所有者和学校具体管理者的职能分开,使学校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政府由管制走向服务,指导学校制定发展和教学规划,提供决策咨询和其他方面的优质服务。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以立法、财政支持、信息服务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能够宏观调控的综合管理体制。将可以下放的职能交给中介组织和社会,缩小政府管理边界。营造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鼓励社会参与,吸引社会力量办学。政府要把办学的自主权下放给学校,加强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高校本身的自主能力,增强学校活力,让学校自身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合适的人才。形成政府、社会力量、国外教学机构等多主体办学、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固人力资源的根基,加强社会参与办学和管理,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和教育产业化。不同的人对教育有多样化及多层次的需求。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还应该注重加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时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要重视职业教育,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为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加强民办教育与职业教育,强化了学生分流机制,减少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的社会成效,让公立教育、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第三,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同时应注意教育拨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低,因此要增加财政拨款以使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尽管我们不断强调学校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我国的基础教育趋同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改变,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建立起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机制。因此,在对学校拨款的过程中,要增加“特色学校附加拨款”,对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特色学校给予特别拨款和补助。

参考文献:

[1]山西晚报.2006-07-27.

[2]王佃利,曹现强.城市管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教育事业范文篇10

一、****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

****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省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基本实现“两基”,基础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

****末,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61年。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各级人民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职责进一步落实。112个县(市、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86%,127个县(市、区)实现扫除青壮年文盲,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以下,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2.1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48.74%,全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

(二)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瓶颈”初步缓解。

普通高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末,全省一级完中总数为80所,比****末增加33所。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81.07万人,增长64.88%,2005年招生规模达到31.66万人,比2000年增长7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33.66%,比****末增长了8.6个百分点,高中教育“瓶颈”初步得到缓解。

(三)深化改革,职业教育在调整中加快发展。

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实施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工程项目,采取有力措施遏制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失衡的问题。****末,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32.76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为3.29万人。

(四)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末,全省普通高校44所。其中,本科高校16所,高等职业学院(校)28所,高等职业学院比****末增加20所,1所本科学院更名为大学。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为46.29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学生25.47万人、研究生1.34万人,成人和其他高等教育学生19.4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2.65%。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4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授权点47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95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五)加快发展民办教育,逐步构建多元办学格局。

****期间,全省加快发展民办教育,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到1414所,在校学生29.7万人。其中,民办高等教育实现零的突破,新增民办高等学校6所,普通高校独立学院7所,在校生3.55万人,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的13.94%。初步形成了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六)坚持育人为先,素质教育取得进展。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努力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期间,积极推进文明学校创建活动,建成县级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62个,评定省级文明学校673所,涌现了一批校园优美、校风优良、教风优质、管理优秀的文明学校。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实施取得进展,推进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结构,扩大专业覆盖面,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七)建立健全培养培训制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末,全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84.46%、85.86%、59.74%、95.64%、96.38%,比****末分别增长10.19、14.59、24.57、6.60、5.44个百分点;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31.13%,增长4.16个百分点。全省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

(八)多渠道筹措经费,教育投入不断增长。

****期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762.23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571.36亿元,比****期间增加297.86亿元,增长91.8%。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城市教育费附加为20.66亿元,比****期间增加4.88亿元,增长30.9%。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为8.05亿元。学杂费收入为72.64亿元,比****期间增加23.51亿元,增长209%。

(九)不断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规,依法治教进展明显。

****期间,制定了《****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和《****省教育督导规定》等教育法规,实施了教育系统“四五”普法规划。200多万中小学生参加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建立中小学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制度,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广大教职工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取得实效。

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在普通高校积极推进高校按新机制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38所高校与银行签订银校合作协议。****末,全省累计审批贷款合同金额达到3.86亿元,实际发放贷款3.13亿元,共资助贫困学生6.96万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三免费”和“两免一补”政策。仅2005年全省用于“两免一补”的专项资金就达5亿元,一大批贫困学生得到资助,有效解决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的问题。认真治理教育乱收费,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一费制”,普通高中择校生严格实行“三限制”政策,加大对违规收费的查处力度。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着力解决在昆高校发展用地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及农村独生子女的照顾政策,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二、****时期教育事业面临的形势

****期间,****面临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南向互利合作,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我省在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进程中,必将对劳动力的结构和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经济增长方式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各项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同时,随着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教育观念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明显变化,社会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教育规模、结构等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

****期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不高。教育普及程度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低。教育发展的需求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高校办学条件日趋紧张,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失衡的现象依然严重。“两基”攻坚难度加大,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山区、边境沿线农村教育严重滞后,薄弱学校改造任务艰巨,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十分繁重,学校教学仪器、实验实习设备达标率、使用率低,教育信息化程度低,“普九”、“普六”欠账数额大,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得不到及时补充。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后,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教育质量、毕业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逐步凸现。

──素质教育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参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不明确,建立推进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任重道远。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还不够强,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还不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体制机制性障碍和结构性问题还比较突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教育投入渠道单一,多元化办学格局尚未形成,办学机制缺乏创新,办学自主权未完全落实,学校缺乏活力,教育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教育督导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教师数量不足,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适应素质教育需要,代课教师数量较多。

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对教育的期望与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构成了****教育的新挑战。面对挑战,****教育必须形成发展新动力、确定新战略、创设新机制、实现新突破。

三、****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期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主题,以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继续普及和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和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和提升高等教育。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教育的活力,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加强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

(二)总体目标。

****期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布局结构调整,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到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5%以上,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6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趋于合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8%左右,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继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配套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质量进一步提升,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步伐。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专门人才。

(三)主要任务。

1.进一步发展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幼儿入园(班)率达到50%,其中,大中城市、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区)达到70%以上。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5%。

2.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继续推进“两基”工作,全面实现“两基”目标,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末全部县(市、区)实现“两基”目标;已验收通过“两基”目标的县(市、区),把工作重点放到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成果、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边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作为重点,在资金投入、办学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指导上给予倾斜,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各地学龄人口状况和中小学布局等实际情况,按照“以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原则,继续调整中小学布局,逐步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大力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和改造工作,使同一地区中小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较大改善。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初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中小学学生辍学率降至2%以内,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青壮年复盲率降至5%以内。

3.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不断扩大高中优质教育资源。普通高中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改扩建力度,扩大办学规模,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争取有大的突破性进展。****末,确保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06.5万人,力争达到110万人。其中,普通高中56.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50万人,力争达到5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4.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继续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8%左右。在校生总规模达到66.6万人。其中,研究生2.5万人,普通本专科生41.3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和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学生22.8万人。积极扶持民办高等教育。新组建一批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学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推进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办学层次,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和完善学位授权体系,继续增加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扩大学位授权学科的范围,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面向科技前沿,构建高校科技体系,加强科技创新研究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和在关键领域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为我省重点行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快综合性大学建设,争取有一批重点学科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用5—10年时间,构建以“211工程”大学为龙头,省属重点大学为骨干,一批特色院校组成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使高校成为知识创新、文化传承和政府决策的重要“思想库”和“人才库”。

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推进,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服务区域经济为重点,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开展“订单培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培养大批实用型技能人才。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在巩固和提高现有部级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每个州(市)办好1—3所中等职业学校,到****末期,全省骨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50所。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加强对城镇从业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按照“先培训,后就业”、“持证上岗”的要求,完善从业人员上岗、在岗和转岗培训制度及劳动预备制度。制定政策,引导社会尊重和重视人才,推进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利用农村现有各种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能力。

成人教育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学历教育,鼓励自学考试,实现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劳动技能培训相结合。

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配套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6.积极发展民族教育。

加强各级民族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把一批民族学校建成优质学校。加大寄宿制民族中小学校建设力度,加强****民族大学建设,办出特色。加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双语骨干教师。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建设一批对口支援示范学校。加大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力度,促进教育公平。

7.依法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快制定配套地方法规,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扩大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纳入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任务和措施,建成一批特色鲜明、质量较高、有良好社会声誉的民办学校,初步形成公办、民办学校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8.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学历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师学历分别提高到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比例达到60%、40%和5%。继续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小学扩大骨干教师队伍,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本科院校获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0%,“211工程”学校、省属重点高校的比例分别达到70%和60%,专科学校的比例达到15%。高等学校按二级学科建设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后备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

贯彻实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引导教师教书育人、敬业爱生、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9.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以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纠正单纯以分数或升学率衡量教育质量的倾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建设及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进工作方法,使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力争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把环境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教师、学校。

10.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大力加强教育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以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重点,加快学校计算机局域网建设,加强电教教材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加快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卫星电视教育网络建设,大力发展面向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培训教师,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人才,使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加强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

11.继续加强依法治教工作。

根据国家教育法制建设进程,继续推进地方教育立法工作,制定学校安全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条例、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建立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五五”普法教育和教育行政执法及监督工作,为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2.进一步推进语言文字工作。

进一步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带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教学用字和校园环境用字符合国家规范化标准要求。实现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

13.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高等院校实施“走出去”战略。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扩大留学生规模。吸引外国学生,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学生来滇留学。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鼓励和支持各高校与国外高校建立校际联系,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支持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立和完善对外教育交流网络。

14.建立健全资助体系。

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进一步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力度,从制度上、管理上、源头上根治教育乱收费。

四、2020年教育事业远景目标

全省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进入西部地区前列,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适龄儿童普遍享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幼儿入园(班)率达到7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左右。形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素质教育普遍实施,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部分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全国一流水平,高校科技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显著增强。

五、****期间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纳入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着力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加强考核。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级领导的基础教育责任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使主要领导切实负起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真正负起具体组织和领导的责任,强化教育发展规划的引导作用,强化对教育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和监督。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教育工作政府负责、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工作职能,改变管理方式,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对教育工作实施管理,依法维护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公开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执法机制,依法监督办学活动,维护教育的正常秩序。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依法自主管理,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构建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的教育评价及督导体系。加强对“两基”攻坚县的过程督导,完善对“两基”工作的监测机制,进一步健全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在县级人民政府每届任期内,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对其教育工作开展一次综合性督导评估,促进县域内各类教育的健康发展。完善学校督导评估机制,全面推进学校督导评估,开展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督导检查。

(二)以改革为动力,促进教育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一是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务院领导,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明确省、州(市)、县(市、区)、乡(镇)各级人民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对高等教育服务和管理的权责,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二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期间,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扩大全省高等教育规模的重要途径。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民办教育资源、国外教育资源和其他教育资源以多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非义务教育,发展壮大全省教育资源总量,扩大教育规模。

三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校长公选制、教师聘任制、分配绩效制改革。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要建立和完善勤工俭学制度。高等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工作机制,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消除校园隐患,有效遏制校园安全事故多发势头,杜绝校园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四是加快招生考试和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建立并逐步完善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制度。继续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完善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严格规范高校招生行为,提高国家招生考试的公信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五是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围绕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专门人才。切实解决产学研各个环节存在的实际问题,革除制约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智力服务水平的体制障碍,促进高校科研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六是建立并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建立科学、有效、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落实政府责任,多渠道筹资,加大教育投入。

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各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阶段的责任,建立国家、省、州(市)、县(市、区)各级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并逐步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明确政府、个人和社会在教育投入上应承担的责任。组织实施好助学贷款、教育储蓄、教育保险等工作。

各级财政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3个增长”,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财政预算外收入,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省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各州(市)、县(市、区)也要根据实际,增加本级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并每年有所提高。

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确保全部用于教育。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投入均衡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中用于教育的经费不低于60%,逐步化解县乡教育债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支持农民通过义务劳动改善办学条件。

切实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坚决杜绝挤占、挪用、平调教育专项资金等行为,加大对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的督查力度,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省内部审计条例》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认真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审人员要对本单位教育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有计划地开展经常性审计监督,依法履行好职责。同时要配合审计机关加强对国家和省级财政投入的教育资金、专项资金及其他资金的审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