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6:57:01

教育课

教育课范文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课;技巧;实践探究

所谓家庭教育课,就是给家长上的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家庭教育课?教师除了精心备课,把握好课堂节点以及掌握一些教学小技巧也是很重要的。

一、打开家长心门

家长心门不开,任你讲什么,他也是人到心不到。怎样打开家长心门呢?教师可以通过做游戏、讲笑话等方式让家长在课堂一开场时便不知不觉将心门打开。如开场游戏《小蜜蜂》:教师说:“伸出你的左手,手掌朝下,再伸出你的右手食指,顶住旁边人的手掌。”教师环顾课堂,说:“那位爸爸怎么不做呀?是不是旁边坐着位美女,你不好意思碰她?”一般情况下,家长会笑起来,一笑心门就打开了。接下来讲游戏规则时可以“欲擒故纵”,故意反复强调规则。等家长觉得教师“烦”“唠叨”“啰嗦”的时候,教师再说:“你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今天这样在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呢?你们知道不知道,当孩子不耐烦地说‘我知道啦’就是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叨唠真的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通过一个游戏,不仅让家长开心地笑了,打开了自己的心门,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植入了家庭教育的理念,对家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二、说好第一句话

面对台下几百位家长,特别是第一次上家庭教育课,心里难免会紧张。所以,我们一旦站到讲台上,身子一定要站直,这样看起来比较稳重自信,同时要打开自己的身体。开口第一句话不能出错,要讲好,没把握时可以套用句式:“亲爱的家长朋友,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家长课堂。我是XXX,我今天给大家做的讲座是《XXX》。”一旦把注意力放在讲课的内容上,我们的心就静下来了,也就感觉不到紧张了。

三、适时进行互动

给家长上家庭教育课,最怕的是无趣和冷场。教师掌握一些调动课堂气氛的技巧,就能有效避免冷场。常用的互动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提问

提问有讲究。比如,你问:“孩子的教育跟你的家庭有哪些关系呢?”就要冷场了。因为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有很多种答案,家长不知道怎样回答。要在课堂上调动气氛,就要提封闭性的问题。比如问:“各位家长,家庭教育很重要,大家说是还是不是?”“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家长,是还是不是?”这种问题的答案看起来是两选一,其实是没得选择的,家长都会按你期望的那样朝正面回答。当你有足够多的提问时,家长肯定会与你靠得越来越近。更重要的是,家长的注意力始终被吸引在教学内容上。

(二)调查

调查也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比如,教师上场之后,马上就可以做个调查:“各位家长,听过我课的人请举手。”有人举手,教师就可以说:“听过我课的人还来听,说明对我感兴趣。”教师继续问:“没听过我课的人请举手。”教师这时可以开玩笑说:“哇,没听过我课的人也敢来听,说明你相信我,你胆子真大啊。”这个调查一做,就跟家长拉近了距离。

(三)留白

留白,也叫讲一半。教师讲课的时候可以讲一部分,留一部分让家长完成,因为我们有一种完型主义。例如,我们看到别人画了一个圆,但缺了一小部分,我们可能就有一种想去画完整的冲动,这就是完型主义。教师如果讲的是家长耳熟能详的内容,大部分家长是会接替教师讲完的。例如,“酒逢知己……”“话不投机……”就可以让家长将句子填补完整。

(四)跟读

跟读,就是教师读一句,家长读一句。一般对于结论性的内容,或是需要家长执行的约定,比如,《亲子行愿文》可以采用跟读的方式,由教师带着家长读一读。跟读是很容易将气氛调动起来的。

(五)游戏

课上得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审美疲劳,注意力就会分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和家长做点小游戏,给家长提提神。游戏的设计宜先易后难,游戏中适当提醒家长“要注意力集中,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会做错”,引发家长的注意;也可以在游戏中设计小小陷阱,让部分家长开心地“掉”进去,逗大家乐一乐,以达到调动课堂气氛的目的。如果能将家庭教育内容融入游戏,让家长在游戏时也能学到或感悟到家庭教育知识,那就更好了。总之,要上好一堂家庭教育课,需要教师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精心备课,用心雕琢课堂,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提问、调查、留白、跟读、游戏等教学小技巧,方能使家庭教育课有效有益,帮助家长。

作者:吴雪明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教育课范文篇2

关键词:通识教育;实施现状;改进建议;教学质量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学生进行的非职业性、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拓展大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培养方式.通识教育旨在弥补专才教育带来的“读死书、死读书”的弊端,主要在于培养具有宽口径,对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的综合性人才.南京工业大学也早在2014年就开始积极推行通识教育,并在2014年《南京工业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进行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并出具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规划与管理办法》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进行深化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出现部分学生选不到课程、部分课程没人选、教师潜意识依然把学生划分三六九等、同样的课程考核不同等各种问题.本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为我校通识教育课的课程建设提供依据,促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同时,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的考核方式进行多维度的调查和剖析,力图为我校通识教育评教系统的完善和考核方式的改进提供依据和支持.

1研究方法

我校的通识教育有四大类,要求学生在除本专业的其他通识课程中每个类别至少选修一门,并且对总学分有所要求,如艺术类学生可以不选公共艺术类,但另一类别要至少选2门课程,关于通识教育的考核则由教师自行决定.本次研究我们主要通过对南京工业大学三年级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程情况进行分析,并且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南京工业大学的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学习投入、学习满意度,以及教师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教学投入等情况进行分析.本次问卷采用的是邮箱发放电子问卷的方式,对本校三年级的本科生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68份,所涉及的通识课程涵盖了工业大学通识课程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特色(公共艺术、创新创业)等四大类,调查问卷的问题以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满意度、学习投入、教师教学情况等几方面为主要内容.

2我校通识教育的学习和考核现状

通识教育并非是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事,而是有“学”也有“教”的过程,因此,笔者从两方面都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结果发现,通识教育之所以一直无法取得理想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2.1选课系统方面.我校采用的是信息化的选课系统,但选课系统设置还不够完善,在时间和人数上及其受限制,经常出现一些大众选课过于集中,很多时候学生想选却由于人员和硬性要求的问题,导致有些学生选不到想选的课程,同时对于有些精品,但相对比较新颖的课程却没什么学生选修,如我校的传统人文类课程选修课选修率达到30%,但真正的市场所需,与学生以后工作息息相关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却只占14%.有时候还会出现想要多选几门则无法多选的情况.而且,学校在学分构建上也有很大瑕疵,对于人文、社会类课程、自然类等都设有必选内容,但对于学生最需要的创新创业却未进行规定,选课的相关规定极大地影响了我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2.2教学方式方面.调查发现,268人中有80%以上的人都表示对现有讲授+自学的方式非常不满意,及其希望得到改进,有143人都希望通过讲授、讨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有72人希望教师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讲授,其他希望通过讨论或其他方式的人有51人.由此可见,教学方式亟待提高,学生越来越意识到实操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应添加更多的实例或增加一些实操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授课和听课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3教材内容方面.在教材内容方面:有9%的人觉得很满意,有57%的人觉得比较满意,但有26%的学生觉得所学课程与实际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2.4通识教育的监督与控制方面.笔者在调研和实际体会中发现,通识教育课程的监督工作非常缺乏,调查结果显示,通识教育课程一学年中在学生课后作业等工作布置情况如下:由此可见,对于通识类课程,对于非专业的选修学生,由于课时和专业难易程度的原因,教师一般不会布置课外任务和课后实践,总的来说,相对专业类学生,对于通识选修的学生,有着课程设计难易程度差异大、开课频率差异大的情况.2.5考评方式.就考评主体而言,学生的成绩基本都是由任课教师评分,考核主体和考核内容都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师一般以理论成绩为主,在教师考评时有70%都是理论成绩,专业成绩有20%,动手操作等实验成绩有5%,剩下的5%是实习实训的成绩,总的来说,实践成绩仅占10%.而且这些成绩会由任课老师直接评价,缺乏学生自评、互评,更不要说实训企业参与评定的了.而且相比本专业的学生,教师出题考核难度要轻松很多.2.6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通过调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中发现,大部门学生都觉得不甚满意,都觉得很一般,主要体现在两点:(1)有175名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问题,觉得讲得太专业,听不懂,(2)有149名学生觉得教师教学方式死板,就是照本宣科,缺乏吸引力.

3通识课程开设改进的一些建议

3.1正确认识通识教育,制定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和目标.通识教育主要是全面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要更多地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整体性,让学生通过课程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不管是人文社科还是公共艺术,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能通过选择通识教育课程来接触自己专业外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是专业辅助所需,也可以是兴趣爱好,还可以是社会走向,通过让学生接触这些不同的知识,让他们能养成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因此,学校首先要改变重专业、轻通识的态度,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明白,专业课和通识课并非是势不两立、相互挤对争宠的情况,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基于此,学校首先要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宣讲,让学生重视通识课程,其次要对通识课的教师进行优秀教师选拔和评比,选取真正受学生喜爱的导师;除此,还要对有能力通过通识课程中资质考核的学生给予认可,并协助其获取社会认可的资质证书.3.2发展多元化的通识课程教学,根据不同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通识课改革的必经之路,与专业课不同,通识课的教学时间有限,特别是有时候专业课会出现与通识课时间冲突的情况,因此,通识课的教学模式应该相对更加自由,学校可以多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对于课程的考核,教师应大胆地进行改变,不能受传统笔试的影响,应根据课程的不同,选择口试、作业、论文、实践、课题等多种方式.对于考核成绩上,也不能把所有的成绩都压在学生的一纸试卷上,而是应纳入学生互评、小组辩论成绩、平时课外作业成绩、作业实操成绩等,分数则应由教师、学生本人、学生课外作业和实践的单位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考评打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认真面对通识教育,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积极作用.3.3调整通识教育的授课频率,加强监督.通识课作为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去进行课程选择,而不是说选修课就不如专业课重要.要做好通识教育教师就必须要重视通识课的教育,要一视同仁,让选修课和必修课平起平坐,和其他的专业学生一样,要进行严格监督和考核.一方面,应增加授课频率,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保持课程的连贯性;另一方面,应和对应专业学生一样,布置作业、进行考核(点名、期中考)等,这样不仅能改变通识课的地位,还能正真地提高通识课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3.4加强和完善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要做好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工作,教师的质量问题是目前最为突出也急需解决的,创建一支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并且学识过硬的高素质教育队伍是推行和改进通识教育的根本.对于工业大学来说,本身也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因此,学校可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制定相应的选取机制,选取真正的优秀、负责、综合能力强的教师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加强学校的激励机制,可在晋升、教学奖励等激励机制上适当向担任通识课程认可教师方面倾斜,让更多优秀的、有能力的教师能主动担任起通识教育的工作.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教师的培养,不断深化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增强他们的教学能力,并找到通识教育的规律,帮助教师找到标准化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

4结束语

总之,虽然通识教育的概念在我国正在大力推广,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目前就我校来说,在通识课程方面普遍还存在着问题,教学的真正目的和作用都被忽视了,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或者学生自己,都还是更加偏重专业课程方面,导致通识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基本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我们必须要找到这些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不断地在实践的过程中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新时代所需的综合性、高素质的高层次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宁、张莉娟,宁夏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现状分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5):49-50.

〔2〕王芳亮、杨必武、张广杰,通识教育质量制约因素分析———从课程实施角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2):17-19.

教育课范文篇3

一、活动内容

今年活动内容均围绕倡导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心理健康、合理用药、养生保健等健康生活方式,结合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开展艾滋病、职业病、食品安全等健康教育,同时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肿瘤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讲师团成员均为我县各医疗单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具体名单及联系方式见附件1。

二、活动时间

2015年4月——11月

三、活动安排

2015年在全县151个社区(行政村)开设健康教育课,具体安排见附件2,使全县社区(行政村)健康教育课覆盖率达到100%。

四、组织形式

各镇(街道)爱卫办要结合本辖区居民健康教育需求,会同当地社区学校和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本辖区健康教育课的组织安排,从授课内容目录中选取讲课内容。各社区(行政村)开设健康教育学校,根据要求积极组织辖区居民到健康教育学校集中听课。

五、工作要求

1.各镇(街道)要高度重视。开展百场健康教育课进社区活动是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是实施全民健康促进行动的重要内容。各镇(街道)要做好相关组织联络工作,根据具体情况和居民的需求有计划地安排辖区内的社区(行政村)开设好健康教育课。要采取多种形式提前向广大居民公布讲座的内容、地点和时间,动员居民踊跃参加。根据全年授课安排表,每次开课前提前一周与授课老师进行对接,原则上镇(街道)爱卫办或卫生院要派专人到现场做好组织工作,并填写《县百场健康教育课进社区活动授课登记表》(见附件3),授课人和社区(村)领导要确认签字。每次授课结束后,下发并回收5份县“百场健康教育课进社区”活动授课评估表(见附件4),与《登记表》一起交到县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联系人:,联系电话:。授课所需的多媒体器材原则上由镇(街道)负责提供。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表彰奖励。

教育课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是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通过欣赏令人鼓舞和令人心悦诚服的美好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从而培养和陶冶大学生的感性能力,并使他们的感性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精神世界得到提升,人格更加完善。多年来,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战略要求,全国许多高校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并以美育为教育目的,为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有序的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以扬州大学美术类公共艺术课程为例,分析普通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并对未来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当前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功能发挥现状解析

从公共美术类艺术教育的角度看,公共美术类艺术教育具备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体验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学生丰富的创新意识等功能,而这些功能也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1.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公共美术类艺术教育是以鉴赏的模式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对各个艺术领域中美的解读,让同学们有机会接触到高雅艺术中所蕴含历经人类发展传承下来的高质量的艺术美,从视野拓宽的角度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美术教育的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会得到身心上的愉悦感,进而获得审美感受[1]。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大学生上美术鉴赏课时,对各种绘画的鉴赏需要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绘画知识作基础,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会了解学绘画要有细心的观察力与概括力,视角、素描、色彩、构图等专业知识也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而教师讲解中外美术史时,又需要学生对中外各时代的美术大师有一定的了解,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也会有所提升,当学生专心于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时,会竭尽全力去摸索与其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从而得到综合的艺术素养,而与之相关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高。2.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信息时代的今天,数字化的传播模式让学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接受信息的途径。但面对蜂拥而至的信息,尚未脱离青春期的大学生仍未能正确地筛选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这就需要高校进行有目的性的引导,而公共美术类艺术教育是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美术类艺术教育既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对大学生的性情起到净化和陶冶的作用。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能获得视觉和心灵的愉悦,并从优秀的作品中培养起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向往以及对美的追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3.培养学生体验深厚的民族情感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民族品格,全球化的社会环境,在开拓大学生视野的同时,却也造成了他们民族精神的缺失。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五十六个民族的迁移、交融,形成了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面向的是全体高校学生,如合理有效地利用本土民族艺术资源,可将民族精神和文化最大程度地推广,使学生在欣赏和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同时,体验和认同蕴含于其中的民族情感。扬州大学目前的举措是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并组织“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达到提升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全面提高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另外,邀请知名艺术家和老艺人为学生们做精彩的学术讲座和艺术沙龙,艺术家们现场表演民间艺术或现场展示优秀作品,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民间艺术的强烈向往。众所周知,好的艺术作品是具有较高审美能力的艺术家们创作出的具有较高美育程度的劳动成果,其中包括艺术家的人生修养、专业修养、文化修养。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体验深厚的民族情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4.激发学生丰富的创新意识艺术体现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在艺术思想的传达中,美的概念通过艺术作品从创造者的思想、灵感或是人生阅历传达出其审美经验,在历史中更新和淘汰,保留下最经典的人类美学。很多学生虽然在思维能力方面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高等教育以及其后的阶段更多地会转向逻辑形式的学习与发展,对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相对缺乏的,导致学生想象力匮乏、思维标准化,并成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障碍[2]。而通过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学生在对各类艺术作品的接触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艺术家所传达出的艺术美相结合,通过联想发散出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如增设素描基础训练、书法基础训练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会本能地产生出因艺术美带来的创新冲动,无形中养成一种积极思考、展开想象的习惯,这无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有着推动和激励的作用。

二、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困境解读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艺术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公共艺术教育顺应着素质教育也逐渐深入到高等院校之中。经过教育部相应政策的推动,扬州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已逐渐建立,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民素质教育所需要的高度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尤其在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师资队伍配比失衡,课程体系规划针对性不足对于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的设置,国家有着详细的具体要求。然而,扬州大学并没有完全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来实施,而是依赖于现有的师资条件设立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长远性[3]。不同于专业课程,扬州大学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由于其依赖现有师资,每一门课程的开设充满了随意性,没有固定的章法。更由于顶层课程设计的空缺[4],有些课程的开设和取消会随老师分配的变动而进行修改,课程开设缺乏稳定性。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往往不是从艺术和美育培养的知识结构出发,而是由授课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缺乏科学规划和针对性。到目前为止,扬州大学还没有设立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专业老师,授课教师虽然来自美术专业的教授或副教授,但公共艺术教育对于他们仅仅是附带的课程,相对于专业课程而言,他们没有投入也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他们的授课内容往往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基本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致使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严重受挫。2.课程目标相对模糊,学时分配科学性不足美术类公共艺术课程由于其特殊性,不同于专业美术学科的技能教学,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陶冶思想情操。对于艺术限定的选修课程,多为鉴赏类课程。而这类课程,由于其复杂性需要从多方面由浅入深地剖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审美训练过程。例如名画的鉴赏,不光需要欣赏画面中通过色彩和构图等方面表达出的视觉美,还要通过对作者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对其创作理念中传达出的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进行解读,从多个角度鉴赏出视觉美和精神美相结合的境界。但是,针对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学生需修满2个学分的规定,扬州大学仅设置了一学期的课时安排,老师在安排课程内容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一学期约三十几个课时中,授课教师只能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如果只顾数量而不顾细节,就会造成泛泛而谈的局面,学生无法了解到更深的艺术内涵,也无法被激发出具有审美功能的主观感受,审美训练收效甚微。在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的鉴赏过程中,只有通过大量且广泛地鉴赏国内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才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出有较高审美情趣的创新性人才。美术鉴赏是个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但如今却因学时的限制,造成教师所能介绍的作品十分有限,可见这样短时间的学时安排,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3.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健全,美术教育的素质性难以彰显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学分制的设定,虽带有一定的强制意味,但其目的是以强制性的手段,提高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使其等同于学校的常规课程,以利于推行素质教育。除此之外,学分制的设立,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学科进行学习。通过不同学科的选课学生人数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性竞争。然而目前扬州大学只是机械化地执行学分制,以学生完成毕业要求的美术类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指标为目的,没有投入足够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空间,也没有建立科学统一的美术类公共艺术教学与评价的相关制度。这样不够规范的教学管理,使得教师没有具体标准可依,上课内容充满了随意性和主观性,变成以教师兴趣为主的课堂发挥。且公共课程相对于专业学科的课堂规模较大,每门课的选修学生最低一百名,这也形成了较为松散的教学氛围,使老师无法当堂获得学生的教学反馈,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机械化地执行学分的教学安排,也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即学分修满的意义大于学习课程本身的意义,这严重偏离了美术类公共艺术课程施行学分制的本来目的。另外,扬州大学美术类公共艺术课程都安排在晚间或是双休日,这不仅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导致学生上课情绪不高,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且也使得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管理约束力不足,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逃课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应对公共艺术教育学分制的机械化态度,形成了学校为修学分而设课,学生为修学分而选课的消极氛围。

三、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针对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存在问题,结合学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方向可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凸显素质发展导向,发挥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育性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这样的重视往往停留在表面上,由于观念偏差的限制,使得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获得相应的重视。因此,必须先从观念上将非专业学生的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门必要且重要的课程来看待。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在以学科教学为主要支柱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在将来学生走上社会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如设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在此基础上,在教学管理标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设计、教师考核等方面,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研究和筛选,这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且能以具体机关的角度,使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从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经费支持等方面得到重视,有能力且有影响力来获得人力财力上的政策支持。2.多元化遴选教学素材,构建综合性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在面对美术类公共艺术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建立一套有高校特点的成熟教育系统有着决定性作用。第一,可根据高校的学科门类,将诸多艺术门类与工科、理科或农科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综合性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第二,构建第二课堂,每学期组织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美术类服装展演活动,请担任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的老师们从内容、形式、节目的审定、编排等方面入手,认真组织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排练,确保美术类服装展演的质量。定期举办美术类公共艺术展览,让来自各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展示在美术类公共艺术选修课上学习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服装设计作品、陶艺作品、动漫作品等,这一类的公共艺术展演与公共艺术展览,既是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第三,还可以构建以鉴赏为主并兼顾技能实训的动手课程,使学生在训练技能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如美术鉴赏课程中,让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如绘画、练习书法、亲手制作陶艺作品等[5],使学生在绘画、练习书法、制作陶艺作品的同时,深入了解比较古今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和陶文化等。第四,选择本土化的教学内容,此举不仅可以响应国家所号召的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也可以将教学内容的大方向相统一,让不同的公共艺术学科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教学内容的本土化,还可将传统文化生根于学生的审美情趣之中,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耳濡墨染的方式,将传统的美与现实中各种文化现象作对比,去粗取精。3.社会化整合课程资源,拓展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表达形式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大背景下,公共课程多为班级形式的课堂环境,但艺术教育局限于班级内,会使得其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随着时展和要求,越来越注重教育过程中内涵的多元化发展,教育模式更需要适应当前的社会现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社会化拓展,就是走出课堂,与社会文化资源接轨,我国是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地方文博资源丰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社会化,既使非专业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能传播当地的民族文化,创造社会价值[6]。

四、结语

高校的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聚着“文化育人、文艺化人”的教育功能,随着当前MOOC的兴起和盛行,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也必须得到重视和强化。既要科学遴选、优化承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强化队伍保障,也要积极推动现有课程体系及内容的变革,实现“线上线下”共融互动,构建出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和体现“国际化艺术前沿”并重的课程内容,进一步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实践育人、文化强人,文艺化人”的教育目标。

作者:黄茜 曹生龙 单位:扬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邵萍.音乐素质教育的功能[J].艺术百家,2005(5):157-158.

[2]李莉,周世祥.浅谈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型思维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7):8-9.

[3]鞠向玲,贺秀梅.艺术教育离我们有多远[J].艺术教育,2012(8):6-13.

[4]庞海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77-78.

教育课范文篇5

我们认为,学校心理键康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1、治疗性的,或叫补救性的。即如果学生真正有了某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必须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

2、预防性的。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根据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困惑及时向他们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并提供有效的帮助,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以维护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3、发展性的。即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促进心理全面的发展。一些学校和心理辅导教师将主要的目标集中在第一个层次上,即治疗性的或补救性的目标上。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报道的新奇性也常常将极少数真正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及心理辅导教师对其辅导的过程与成效作重点的报道与宣传。在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校心理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活泼可爱的、心理正常、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服务对象与神经科医生的服务对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面对的是病人,心理辅导老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正常人。当然,治疗性的目标毕竟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师懂得一些精神医学知识,能鉴别出极少数学生是否真正产生了某种心理疾病。如真正出现了心理疾病与障碍需要与医学模式配合或依靠医学模式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但这一目标不能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在确定心理教育内容时,要寻找科学的依据。

(一)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心育目标的具体化。因此,内容的确定,应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直接依据。如果将治疗性或补救性的目标做为心理键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势必将学生视为不正常的“病人"进行教育与治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教育发展的模式。应具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以积极向上的中学生为其主要对象;(2)强调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对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4)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促进内在潜力的开发,加速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即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主编的《心育论》中,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学习心理的指导。学习是儿童、青少年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教师、家长最为关心的事。学习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其基本内容为: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并掌握有关的学习心理知识,依据学习烧律组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开发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等。

2、情感教育。一个人的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其基本内容为:培养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德和培养起高级的社会性情操。

3、性心理教育。个体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学生伴随着生理发展,性逐渐成熟,为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儿童期的教育内容主要有性别的不同教育,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性器官及其功能,防止形成性神秘心理,以适当的方式科学地回答孩子对性方面提出的问题,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化为科学的认识。在中学阶段的主要内容为:性生理教育、性心理卫生教育与指导及性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克制力,帮助他们培养广泛的兴趣,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用理智支配、指导情感。

4、人际关系的指导。儿童、青少年非常重视同学间的友谊,也渴望得到师爱、父母之爱,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其基本内容为: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态度,有较强的人际关系知觉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5、健全性格的培养。性格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良好的性格对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良好态度,培养良好的性格、情绪、意志和理智品质,矫正性格上某些不良品质。

6、耐挫能力的培养。其内容包括:怎样辩证地对待挫折、怎样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并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

7、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心理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而且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些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自我心理修养的内容包括:认知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如提高学生对自身感翔和认识的能力〉、情感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如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克服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等〉、意志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知培养自身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性格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如自觉塑造自身的良好性格,克服并矫正不良性格〉等等。

以上心理教育内容的体系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的。在几年的心理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

(三)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每个地区或每所学校的学生除了具有该年龄段共有的心理特征外,还有一些较独特的心理特点。例如,我校(南京市金陵中学)是一所省重点中学,在确定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我们先后通过问卷调查、与班主任交谈、与学生座谈、坚持读学生的周记、让学生提建议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现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为:

1、学会适应新环境。我校是一所省重点中学,考入我校的高中生,大多是原初中的佼佼者,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褒扬、同学们的赞誉。现在他们的环镜变了,地位变了:原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现在落后到几十名;原来在班上是班干部,现在成了“普通百姓"。多数同学处在压抑、苦闷之中。结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设置了这顶内容,帮助他们懂得怎样看待这种环境、地位的变化,怎样适应新的环境。

2、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正处于“第二自我发现期",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是怎样一个人呢?我在老师的心目中怎么样呢?同学、老师会怎样评价我呢?等等。他们渴望了解自我,发现自我。结合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们向他们介绍了解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性格特征,并学会做气质的主人及塑造良好的性格,还提供有关的量表与测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存在着特点和差异的。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积,极地塑造自我。

3、挖掘潜力,学会学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学习的压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尤其重要。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科学学习方法的几个环节、记忆技巧、注意规律与思维方法和个体的生理节律等等。使学生知道怎样科学的安排时间,怎样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4、学会调节、控制情绪。主要介绍保持愉悦情绪的重要性、健康情绪的标准、情绪表达的正确方式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何对待挫折,尤其是在学习中如何消除紧张情绪,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5、学会交往。着重介绍交往的准则,人际沟通的模式与技巧,使他们学会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促进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

6、应试心理与技巧。主要介绍应考前、应考中及应考后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及调节方法和考场上的答题技巧。

7、文理分科指导。高一即将结束时,学生将面临文理分科的问题,究竟学文还是学理,许多同学拿不定主意。在这一单元,着重介绍学科、职业与兴趣、职业与能力、职业与气质、性格,并通过专业兴趣自评量表与职业兴趣自评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使他们能平静地对待一切,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做出较科学的选择。

以上内容体系的第一单元“学会适应新环境”、第三单元“挖掘潜力,学会学习”、第六单元“应试心理与技巧”主要是根据我校学生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来确定的。第七单元“文理分科指导”是根据高一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确定的。在这一体系中我们未涉及“异性交往”与“早恋”的内容,因为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将主要的或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早恋问题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因此,在绝大多数学生未考虑该问题时提出这一问题反而会引起有些同学的关注。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实效性必须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

三、关于心理教育课教学形式上的探讨。

心理健康指导课不同于心理学理论课,因为它不仅仅是定义、概念和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心理健康指导课也不同于游戏与活动,因为它不仅仅是只让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进行情绪体验,而没有“知”的指导。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晚之以理、功之以情、导之以行”,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也同样需要“晓之以理、功之以情、导之以行”。所以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注重“理”的讲授、只注重“情”的体验或只注重“行”的训练都是片面的。因此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将“知、情、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外,还创设了各种情境性的活动,提供给学生许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情绪体验与具体行动中受到感染和锻炼。其具体方法是:

1、情景体验法。即给学生提供一种情景或氛围,让他们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如在讲完赞扬别人的技巧后,每位同学发一张用彩笔写好的“请你珍存”的纸卡,让学生离开座位去寻找对象,互相写赞扬对方的话。然后请部分同学到前面宣读。同学们在宣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受到了情境的感染和鼓舞,从情感上得到升华。

2、角色扮演法。结合,教学内容,我们经常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与即兴表演,使学生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绪,并学会扮演角色的行为技巧。

3、讨论分析法。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集思广益,相互学习。

教育课范文篇6

大灾难会让许多东西变得渺小和不值一提,比如个人的情感困惑,情侣间的争吵,夫妻间的冷战,我注意到许多网站的情感生活版面这些天都冷清多了,是的,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全民的注意力都被这旷古的灾难所牵引,个人的爱恨情愁在民族的危难前又算得了什么?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有许许多多颗被爱恨困顿折磨的心灵,在这一场生死劫难面前,都会触发无限感慨和爱的顿悟,特别当我们看到地震中许多动人的情感画面:为了救丈夫而被砖块砸死的女子,被废墟掩埋了139个小时互输恩爱得以存活的夫妻,花了几十个小时将女朋友从废墟中刨出的男孩……我相信,任何正在进行或行将死亡的感情,面对这样的死生与共都无法不战栗,不感动,不柔软,不泪流,从而生发出对爱人,对伴侣,对身边人的珍惜怜取之心。

大地震来临之时,我与我的爱人正处于口角后的“冷战”状态,为了所谓的“面子”,我们互不理睬,而内心却若有所待。正在僵局无法打破之时,当我被一种明显的震感摇撼,这时头脑里第一个反应就是给他打电话,而他的电话却是占线的,我意识到他是在打给我,果然,一挂掉他的电话就进来了……这些天里,他跟我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老婆,我们以后不要再吵架了……可能,跟灾区的那些相爱相知的人们对比,我们还是幸福的,因为我们还能吵架,而我想得更多的是,灾难可以带走生命,却不该留下爱的遗憾,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所有的爱无论是停止,还是继续前行,都应该是圆满的和不留遗憾的。

灾难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也让我们收获了精神上的成熟与成长。如果说举国哀悼是最珍贵的公民教育课,那么灾难中涌现的挚爱场面更是一种生动的情感教育。在人类的大爱面前,情爱可能很渺小,然而却是生命最大的渴求和原动力之一。我觉得这场灾难最重大的精神收获之一,就是唤醒了人们内心最温润的情感,赋予和教会了我们爱的能力。日常的情感,在经历现实的挤压打磨后,变得粗粝脆薄,而经过灾难的洗礼,则还原出纯粹匀净的本质。无疑,这场生死大考验,不仅检验出现代社会情感的品质与缺陷,还升华了人类的情感,让我们学会宽容,开阔,无私……

在全民共襄义举援助灾区之时,其实灾区同样在给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我们同样在接纳着他们给予我们的精神救赎,这让我们与灾区之间的牵情成为一种情感交互。若不是这次生死劫难,我们可能感受不到我们的民族如此团结,意识不到我们内心蕴藏了如此深沉的爱,感知不到我们身边的人如此宝贵和可爱,感觉不到我们还有那么多的爱和责任。无疑,这是一堂无比生动的以生命演绎的爱的教育课,让我们觉悟和提高,让我们对生命,对感情的内涵有了一种崭新的理解:不要吝啬爱的表达,不要失去爱的能力,不要放走爱的机会,不要让爱留遗憾!而在我们还有条件和机会温暖爱人,亲人,身边人时,无疑也是我们自身的最大幸福!

教育课范文篇7

为了在学校中培养一支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提升国防教育教员施教水平,交流推广国防教育施教经验。全面推广普及国防知识,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豪感,不断巩固学校国防教育成果,进一步推进我镇国防教育进程。根据《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要求,经镇府、镇人武部决定,在第七个国防日前后举办“神州杯”中学国防教育课件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办单位:**镇政府、**镇人武部;

二、协办单位:**学区、**政府网站、驻**武警消防中队、驻**武警边防哨所;

三、赞助单位:浙江神州印业有限公司;

四、比赛时间:2007年6月1日至6月19日为课件作品制作期;作品上交时间截止6月20日上午11时正,并附上教案。获奖优秀课件公开课在9月份进行,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五、参赛对象:由辖区内各中学推荐一名教师参加比赛;

六、比赛内容:

初中:国防与战争常识;中国国防简史;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近代以来我国反侵略斗争史;国防科普知识;防空袭和核生化武器防护知识。

高中: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我国国防建设成就;国防方针政策和国防领导体制;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性质、宗旨和职能任务;国防法律法规;武装力量知识;近现代国防历史;国防科技知识;信息化战争基本常识;国际战略环境与国家安全形势。

各校可按上列内容选一课题。

七、比赛方法:各校授课对象可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级段中任选一个班级。

教育课范文篇8

我们认为,学校心理键康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1、治疗性的,或叫补救性的。即如果学生真正有了某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必须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

2、预防性的。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根据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困惑及时向他们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并提供有效的帮助,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以维护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3、发展性的。即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促进心理全面的发展。一些学校和心理辅导教师将主要的目标集中在第一个层次上,即治疗性的或补救性的目标上。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报道的新奇性也常常将极少数真正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及心理辅导教师对其辅导的过程与成效作重点的报道与宣传。在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校心理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活泼可爱的、心理正常、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服务对象与神经科医生的服务对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面对的是病人,心理辅导老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正常人。当然,治疗性的目标毕竟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师懂得一些精神医学知识,能鉴别出极少数学生是否真正产生了某种心理疾病。如真正出现了心理疾病与障碍需要与医学模式配合或依靠医学模式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但这一目标不能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在确定心理教育内容时,要寻找科学的依据。

(一)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心育目标的具体化。因此,内容的确定,应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直接依据。如果将治疗性或补救性的目标做为心理键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势必将学生视为不正常的“病人"进行教育与治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教育发展的模式。应具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以积极向上的中学生为其主要对象;(2)强调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对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4)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促进内在潜力的开发,加速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即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主编的《心育论》中,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学习心理的指导。学习是儿童、青少年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教师、家长最为关心的事。学习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其基本内容为: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并掌握有关的学习心理知识,依据学习烧律组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开发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等。

2、情感教育。一个人的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其基本内容为:培养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德和培养起高级的社会性情操。

3、性心理教育。个体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学生伴随着生理发展,性逐渐成熟,为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儿童期的教育内容主要有性别的不同教育,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性器官及其功能,防止形成性神秘心理,以适当的方式科学地回答孩子对性方面提出的问题,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化为科学的认识。在中学阶段的主要内容为:性生理教育、性心理卫生教育与指导及性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克制力,帮助他们培养广泛的兴趣,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用理智支配、指导情感。

4、人际关系的指导。儿童、青少年非常重视同学间的友谊,也渴望得到师爱、父母之爱,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其基本内容为: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态度,有较强的人际关系知觉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5、健全性格的培养。性格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良好的性格对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良好态度,培养良好的性格、情绪、意志和理智品质,矫正性格上某些不良品质。

6、耐挫能力的培养。其内容包括:怎样辩证地对待挫折、怎样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并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

7、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心理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而且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些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自我心理修养的内容包括:认知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如提高学生对自身感翔和认识的能力〉、情感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如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克服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等〉、意志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知培养自身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性格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如自觉塑造自身的良好性格,克服并矫正不良性格〉等等。

以上心理教育内容的体系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的。在几年的心理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

(三)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每个地区或每所学校的学生除了具有该年龄段共有的心理特征外,还有一些较独特的心理特点。例如,我校(南京市金陵中学)是一所省重点中学,在确定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我们先后通过问卷调查、与班主任交谈、与学生座谈、坚持读学生的周记、让学生提建议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现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为:

1、学会适应新环境。我校是一所省重点中学,考入我校的高中生,大多是原初中的佼佼者,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褒扬、同学们的赞誉。现在他们的环镜变了,地位变了:原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现在落后到几十名;原来在班上是班干部,现在成了“普通百姓"。多数同学处在压抑、苦闷之中。结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设置了这顶内容,帮助他们懂得怎样看待这种环境、地位的变化,怎样适应新的环境。

2、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正处于“第二自我发现期",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是怎样一个人呢?我在老师的心目中怎么样呢?同学、老师会怎样评价我呢?等等。他们渴望了解自我,发现自我。结合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们向他们介绍了解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性格特征,并学会做气质的主人及塑造良好的性格,还提供有关的量表与测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存在着特点和差异的。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积,极地塑造自我。

3、挖掘潜力,学会学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学习的压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尤其重要。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科学学习方法的几个环节、记忆技巧、注意规律与思维方法和个体的生理节律等等。使学生知道怎样科学的安排时间,怎样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4、学会调节、控制情绪。主要介绍保持愉悦情绪的重要性、健康情绪的标准、情绪表达的正确方式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何对待挫折,尤其是在学习中如何消除紧张情绪,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5、学会交往。着重介绍交往的准则,人际沟通的模式与技巧,使他们学会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促进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

6、应试心理与技巧。主要介绍应考前、应考中及应考后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及调节方法和考场上的答题技巧。

7、文理分科指导。高一即将结束时,学生将面临文理分科的问题,究竟学文还是学理,许多同学拿不定主意。在这一单元,着重介绍学科、职业与兴趣、职业与能力、职业与气质、性格,并通过专业兴趣自评量表与职业兴趣自评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使他们能平静地对待一切,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做出较科学的选择。

以上内容体系的第一单元“学会适应新环境”、第三单元“挖掘潜力,学会学习”、第六单元“应试心理与技巧”主要是根据我校学生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来确定的。第七单元“文理分科指导”是根据高一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确定的。在这一体系中我们未涉及“异性交往”与“早恋”的内容,因为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将主要的或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早恋问题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因此,在绝大多数学生未考虑该问题时提出这一问题反而会引起有些同学的关注。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实效性必须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

三、关于心理教育课教学形式上的探讨。

心理健康指导课不同于心理学理论课,因为它不仅仅是定义、概念和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心理健康指导课也不同于游戏与活动,因为它不仅仅是只让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进行情绪体验,而没有“知”的指导。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晚之以理、功之以情、导之以行”,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也同样需要“晓之以理、功之以情、导之以行”。所以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注重“理”的讲授、只注重“情”的体验或只注重“行”的训练都是片面的。因此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将“知、情、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外,还创设了各种情境性的活动,提供给学生许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情绪体验与具体行动中受到感染和锻炼。其具体方法是:

1、情景体验法。即给学生提供一种情景或氛围,让他们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如在讲完赞扬别人的技巧后,每位同学发一张用彩笔写好的“请你珍存”的纸卡,让学生离开座位去寻找对象,互相写赞扬对方的话。然后请部分同学到前面宣读。同学们在宣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受到了情境的感染和鼓舞,从情感上得到升华。

2、角色扮演法。结合,教学内容,我们经常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与即兴表演,使学生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绪,并学会扮演角色的行为技巧。

3、讨论分析法。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集思广益,相互学习。

教育课范文篇9

关键词:素材;思想品德课;实效性

好的素材,是一堂好课的良好的载体。思想品德课的素材选择必须考虑以下五个原则:导向性、时代性、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具有以上五个特点的素材,如果能和课本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简化课堂程序,避免使用太多的素材,而且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一、选择富有导向性的素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指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①

德育不可能通过抽象的途径进入学生的内心。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些富有思想导向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信息,在合作探究中共同挖掘素材中的正面意义,达到深入认识事情的本质的目的。

比如在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中,结合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我设置了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思考。

问题一:为什么说他们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问题二:为什么给予不同的参与分子不同的惩罚?

问题三:他们的这种行为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危害?

问题四:法律给他们的惩罚有哪些?

问题五:从这件事情上,你觉得中国应该吸取哪些方面的教训?

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我再从违法的含义、刑罚的种类、此类行为的对他人、对自己、对西藏、对社会、对国家等等角度引导学生去深入分析,自然而然地导出知识点,并且将这次的事件从更高的角度进行了一个提升,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了这一事件,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很多学生都反映很喜欢听到这样的课,希望老师在这些方面给予更多的介绍和引导。

二、选择富有时代性的素材,搭建学生感悟的平台

思想品德课应该做到“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避免空洞说教”。②

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善于从时代人物当中选取更多的真实素材,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个鲜活的道德标兵,让学生在先进人物的事迹中去合作探究、去思考感悟、去将先进人物的核心要素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在七年级下册《人生自强少年始》一课中,我选择了2005年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雷庆瑶(一个小时候就失去了双手的女孩,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向2008奥运赛场。)的事迹,并且结合本课知识目标,设置了具体的问题:

问题一:雷庆瑶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二:雷庆瑶的自强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三:雷庆瑶的自强品质对她自己起到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问题四:与雷庆的自强品质相反的表现有哪些?

问题五:从雷庆瑶的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特别是雷庆瑶咬着布条在游泳池那里训练的情景,让许多学生都为之感动、流泪。问题提出之后,讨论、发言的气氛非常热烈。

在学生们谈完之后,我都结合了自己的看法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一方面完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三、选择富有生活性的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实际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③

在七年级下册的《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中:我利用一个学生给我的一封信作为素材,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形成一个案例,根据知识目标设置了系列问题:

问题一:失去姑丈的悲痛对小敏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

问题二:你认为小敏对待这个悲痛的态度正确吗?为什么?

问题三: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类似事情。你能分享你的故事吗?

问题四:如果你是小敏,你觉得应该如何才能战胜这个挫折?

问题四:从小敏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失去亲人的悲痛,每个学生都会经历,这就是学生可能会遇到或者已经遇到过的挫折。作为思想品德课老师,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这些素材,抓住时机,及时恰当地引导生正确面对这类挫折。

当我感觉到学生小敏的这个挫折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时候,我将这个案例进行了符合情理的整合。在课堂上,学生们对这个素材非常感兴趣,投入热情非常高。而且许多学生自身也是遇到过类似情况的,他们也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自己失去亲人的事情,而且还给小敏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四、选择富有趣味性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指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④

我国的历史文化中的道德资源非常丰富。将这些资源进行挖掘,有利于进一步弘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更多的快乐和道理。

在七年级上册的《创建新集体》一框中,我想到了《西游记》中的许多人物,以及他们成功取经的故事,精心设置了问题,直接指向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深入讨论这些问题。

问题一:《西游记》师徒四人的人物性格分别是怎样的?

问题二:师徒四人为什么能够取得取经的成功?

问题三:在取经队伍当中,你最想成为其中的哪个人物?

问题四:从取经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事实上,对于取经队伍的成功,背后有许多的因素。如唐僧是一个领导者,具有良好的目标导向,这和课本创建新集体的三个途径之一:有共同的目标,这是前进的动力是很吻合的。

而原因之二是各个成员在取经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所能,如猪八戒虽然好色、懒做,但是在人际工作做得好;孙悟空的高超技术和效率意识,是一个专家;沙僧的踏实肯干,是很称职的秘书。

当我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一下被吸引住了,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疑问:思想品德课和这个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的氛围非常热烈,上台发言的时候非常踊跃,有些学生还提出了其他更有见地的答案。如取经队伍有着很好的武器装备。唐僧有紧箍咒,孙悟空有如意金箍棒,猪八戒有八钉耙,沙僧有大刀。再比如,有降妖伏魔的技术专家-仙人相助,这也是成功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完后我进行了总结,引导学生,一个优秀的团队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其中的三个就是:有共同的目标,能各尽所能,能团结互助。这其实也就是本课的知识目标所在。

五、选择富有体验性的素材,促进学生道德自我构建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指出:“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⑤

在七年级下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中,我用了“晏子使楚”的故事,同样按照一贯的教学风格,设置了以下系列问题:

问题一:晏子在使楚的过程中最注意维护的是什么?

问题二:晏子是怎么对待楚王对他身材的种种刁难和嘲笑的?

问题三:如果晏子对楚王的刁难和嘲笑暴跳如雷,那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问题四:如果楚王是真的尊重晏子,他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问题五:从晏子这个故事中,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事实上,这五个问题分别是对应课本的四个重要知识点。在这些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们根据这五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发言的氛围也较热烈。

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和表演性,因此有的学生还针对这两个问题,上台表演,用小品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学生们在进行模拟式的道德体验过程。最后一个问题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的,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中学到真正的知识,从而指导自己的言行,达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养成目的。

注释: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05页。

②同上,第217页。

③同上,第207页。

④同上,第237页。

⑤同上,第211页。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教育课范文篇10

一、多元教学模式的现实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作为公共必修课针对大一新生开设,虽然每个主题课程内容自身所涵盖的范围十分丰富,但是如果缺乏持续的教育,并不能有效指导其应对整个大学期间的心理问题或危机[1]。

(一)总体问题呈现具有普遍的时间轴特性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呈现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时间轴特性,一般来说,大一新生入学更多呈现的是适应性问题,大二大三是人际交往问题和学业问题为主,大四则是生涯规划与就业问题为主。这个时间轴的问题呈现次序既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阶段有关,也与学校、家庭、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与期待有关。因此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要考虑到处于不同时间轴上的学生的集中需求,仅在大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显然是不够的。

(二)个体问题呈现具有随机的不可预测性

经历了适应阶段,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人际关系、学习、生涯规划等问题会逐渐显现,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发展阶段性问题会逐渐受到生活学习应激时间的激发,与学生原本的人格发展、原生家庭影响、疾病史等复杂因素共同作用引发大学生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危机。这些心理问题的呈现在个体身上具有极大的随机性,问题的诱发可能是外部环境的刺激,也有可能来自个体的内在成长。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认为,每个阶段都会存在需要解决的心理危机,如果能够顺利解决那么会平稳度过,不然则会爆发。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会遇到什么类型的心理危机、危机是否出现、什么时间出现、危机的程度是否能够独自解决等都具有个体性和随机性,无法进行准确预测。

(三)应对问题的个体需求具有复杂的差异性

心理危机是极具个体差异的,个体的危机应对也同样如此。大学生个体的成长背景、原生家庭、个性差异等差异都会影响学生个体的应对危机方式,在应对危机所需要的指导上,同样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需要的是知识的了解,而有的学生除了知识的了解还需要通过经验的培养才能掌握相关的问题应对能力。这些都是传统课堂很难提供的个性化教育,这个时候第二课堂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教育和指导作用。因为第二课堂的开设更加灵活,主题可以根据具体高校的需求甚至是结合社会热点时事开展,也可以针对特定的群体(如对毕业生开设就业择业心理调适)开设定向的活动,更能够实现精准教育。

二、构建多元化的第二课堂活动

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的目的在于补充第一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能够延伸学生在第一课堂上习得的理论知识,满足学生既复杂又充满个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因此,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第二课堂活动。

(一)形成多时空全覆盖的系列活动

要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好地延伸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第二课堂的活动对象就必须包括不同学段的学生,合理利用校园的不同空间。对于大学生来说,整个大学都处在构建自我同一性的时期,但是每个学段又会有相对集中的困惑,按照纵横结合时间线设计不同主题的活动,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支持。横向的时间可以参考自然月的时间节点,春季抑郁多发,5月“5·25心理健康”主题活动,6月毕业季,9月新生入学,10月新生心理普查,11月、12月考研考试焦虑,特殊时间节点——七夕开展恋爱与性有关的教育、清明开展生命教育;以及纵向的时间,新生的适应问题,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大二大三的生涯规划问题,结合心理健康课的不同主题例如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以及时事热点引发的关注以及讨论的问题。除了时间的延伸,还有空间的拓展,不仅仅是在课堂,还包括宿舍、校道、教学区都可以成为活动开展的场所和互动的方式。宿舍是大学生重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宿舍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来源,将第二课堂延伸至宿舍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多元的评价和互动体系

要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就需要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和互动体系。首先,第一课堂的评价更多的是以教师主导的外部评价为主,表现为学生的学业成绩,较少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主体地位,也难以反映将课堂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在真实生活的能力,因此作为补充和延伸的第二课堂在评价体系上需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参与程度,以及是否在活动中获得体验。这就对第二课堂的活动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量化并衡量学生的参与程度,在实现过程性的评价中同时能够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运用好第一课堂的筛查和区分作用,为指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第二课堂发挥作用。如何对第二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和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第二课堂在教学目标上更加宽泛,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教学组织实施形式更加多样,甚至有更强的不确定性,在教学评价上难度更大。[2]第二课堂的评价需要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双评价,并且由于心理健康课程的特殊性,每位同学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有差别的,没有办法设定统一或者唯一的标准,因此,我们在对第二课堂进行评价的时候还需要制定的是过程中完成度和参与度的标准,以及课程前后知识、能力的变化。目前第二课堂的评价常见的方式为学分制、成绩单等,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构建多元灵活的评价成绩单,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价,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于处理好“我”与“世界”的关系,所谓“世界”既包括与其他人的人际互动,也包括处理应对日常生活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同辈之间的相互借鉴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手段,许多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的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样才是合适的人际交往模式,既缺乏相关概念,也不具备相应的技巧。因此,第二课堂需要提供可以互动的平台和方式,让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动而起到交流的作用,打开理解问题的思路,能够从他人的角度观察到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互动也应该要成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指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学会开展高质量的互动,将课堂的有效互动拓展至课堂之外,增加学生关于人际互动的有效经验,在与同学的互动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人际互动经验。

(三)重视学生新知识的形成与以往经验的内部构建

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的记忆,而是需要学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写道:“认识的产生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主体对客体模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是主动作用于客体的。”[2]也就是说同样的知识,不同的学生的建构结果是不相同的,这与学生的自身经验,或者说与原有的认知图式有极大的关系。先前经验、认知结构和真实学习情境彼此相互作用导致知识的产生,[3]因此,要帮助学生完成有效的知识的内部构建,需要将学生的自身经验充分考虑进来,也需要给学生时间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根据学生不同先前经验进行第二课堂的精细化教学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建构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是不具有选择性的,所有的学生都接受同样的教学设计,教师无法照顾到不同背景的学生对相同主题的理解差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第一课堂对学生的先前经验作出筛选,再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第二课堂。以恋爱主题为例,不同经验的学生的需求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我们可以区分出有无恋爱经验、处在恋爱的不同阶段(热恋期、稳定期、分手期等)、不同阶段的恋爱(新生时期、毕业季等)、不同的恋爱方式(网恋、异地恋、同校恋爱等)以及有无性经验等非常复杂的先前经验类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与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整合,构建新的关于恋爱的知识和经验。

三、融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正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危机既有规律性,又有随机性,既有普遍性,也有个体差异,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来,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精准教育。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筛查、区分、同质性教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线上和线下课堂的结合,第一课堂采用的混合式教学大多是借助慕课等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偏理论的部分抽离出来,让学生可以自行以网络的方式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部分,同时配合线下课堂活动获得完整的教学体验。在第二课堂中,我们也依然可以利用慕课,借助新媒体(学校公众号、易班等平台)作时间上的延伸,将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段,开展线上的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需要参与感和体验感的课程,慕课的理论更多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呈现,学生较难形成较为完整的关于心理健康的整体概念,也难以体验和练习慕课中习得的知识,因此还需要线下课堂的补充。所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线上课程除了作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可以作为区分不同问题类型与需求的工具。因为第二课堂不再具有强制性,学生会根据自身当下的需求进行选择,形成同质性较为一致的课堂参与群体。例如将不同主题的课程内容在“到梦空间”,提前告知学生线下课程内容,可以搜集学生关于主题的困惑与需求,进行有效辅导。

(二)基于OBE理念的实践教学模式——参与、体验、掌握美国学者

Spady在1981年提出了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以学生的“预期”反向指导课堂管理,包括课程设计、方法、内容等方面,可以说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4]。借助第一课堂、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成果”的预期搜集,了解学生对于不同心理健康模块的需求,制定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参与、体验,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以人际沟通主题为例,宿舍关系是大学生最常遇到的人际问题,但每个学生关于宿舍问题的解决预期是有差异的。通过预期搜集,可以区分出改善与舍友的关系、避免冲突等不同的成果预期,根据这些预期去进行细致的活动设计,利用新媒体招募具有同质性需求的学生,实现小团体辅导,达到更加针对性的有效教学效果。

(三)将朋辈教育引入第二课堂——支持、示范、共同成长

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朋辈的示范,大学生可以学习到同龄人的应对方式;对于朋辈自身来说,在助人的过程中也是对自身能力的总结和提升,并且能够获得助人的成就感和乐趣。引入朋辈教育成为第二课堂活动实施的主体也是具有重大价值的。要实施高质量的朋辈教育活动,需要培养朋辈人员掌握的基本心理学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对活动实施的实践能力。朋辈的优势本就在于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示范,因此,引导、搭建朋辈团内部的自主学习和成长机制可以更有效地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朋辈人员设置系统和持续的培训、构建朋辈成员代际之间的“老带新”、培养团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朋辈成员的自我成长,同时积累影响同学的经验。朋辈教育的活动以体验式、参与式和活动式内容为主,朋辈人员除了要熟悉课程内容和具体操作,也需要明白活动背后的课程设计理念以及能够良好掌控活动节奏,观察活动参与者的状态、气氛,并且根据不同参与者的差异做出及时的调整,最大限度保证朋辈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第二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筛查、分类功能,对同质性学生群体开展有效教学,帮助关注大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掌握危机应对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有关经验,掌握终身有效的心理健康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8-07-13)[2021-11-15].

[2]皮亚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3.

[3]于兰.建构主义视阈下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