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7:08:28

教育发展

教育发展范文篇1

为大力实施教育兴市战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坚持义务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平等性原则,认真落实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定职责,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为基本政策导向,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确保质量的原则,扎实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全面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着力解决县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12年底,*山区、新*市、*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县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力争有3个县(市、区)进入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行列。县域中小学校布局基本合理,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师资配备相对均衡,学校标准化、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择校现象,为2020年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100%,小学、初中年巩固率分别保持在99%、98%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5%以上,年巩固率95%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到95%以上。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义务教育保障体系,确保所有适龄儿童,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残疾儿童能够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要求,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整体改善,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相对均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并逐年提高,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教师队伍数量、结构进一步优化。

——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县域内同类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基本相当,优质教育资源规模不断扩大,基本无择校,城区、农村超班额班级分别不超过班级总数的10%、5%。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学生合格率达到较高水平,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

二、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要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落实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要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保证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校学生平均教育费用逐年增长。各级政府要统筹本级财政资金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积极支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投入,整体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新增教育经费要优先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及土地出让金计提教育资金要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严禁挤占挪用。要切实加强财务核算监管和审计监督,强化预算管理,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二)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要科学制定城乡中小学规划方案,采取新建、迁建、扩建、撤并等措施,不断优化硬件设施,提升实施义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到2015年,义务教育学校要全部按照小学每班45人、初中每班50人的要求达到规定标准班额。城乡新建居民小区配套中小学校,要与旧城改造、新社区(农村)建设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偏远山区、库区、湖区学生走读半径比较大的地方,视条件可建寄宿制学校或建立校车接送制度。在确保校舍安全的基础上,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为重点,积极实施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推进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运动场地及音乐、美术、体育、卫生、心理咨询等各类功能室、器材不足等问题;以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资料配备、教育信息化、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室建设为重点,实施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推进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要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工作,实现多媒体“班班通”,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向农村延伸。

(三)均衡教师资源配置。同类型、同规模的学校,要根据编制标准和新课程要求,配足配齐教师,实现教师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均衡。完善教师队伍的补充机制,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要以县为单位,按有关规定定期对中小学校的编制进行核定,并保证一定比例的浮动编制。实施名校长成长培养和城乡交流计划,促进城乡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办学水平的均衡。进一步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完善城区教师支援农村补贴制度,保证每年城区支援农村的教师不少于600人。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中高级职称(职务)时,原则上应具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完善农村教师职称评审聘任制度和评先创优激励机制,职称评审向农村一线中小学教师倾斜,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各种表彰奖励中的比例。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学校给予适当倾斜,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各级政府要将农村教师纳入政府住房保障范围,通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及其家庭住房困难。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扎实推进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努力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能发挥中坚作用的特级教师、*山名师、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教学能手。

(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按照规定标准开齐、开全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全面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符合素质教育的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制度,推进学校办学特色化建设。总结推广城区义务教育集团办学经验,通过新建优质学校、强弱结对共建、优质学校办分校、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等方式,大力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着力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教科研协作机制,初中推行联片教研,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小学实行以乡镇为单位,一体化教研,捆绑式考核,逐步推行联片教研,努力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扶持民办学校向规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五)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新机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贫困学生。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机制,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接受同等条件的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探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自护教育,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适当增加寄宿制学校,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健全义务教育贫困学生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加大城市低保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力度,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做大做强市教育基金会,加大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力度,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教育发展范文篇2

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在全系统扎实做好公开承诺、上评下议、总结表彰工作。积极参与“我身边的优秀党员”推荐活动,大力宣传身边的优秀党员、优秀老师,年内每所学校至少要有1篇本校教师的先进事迹在有关媒体发表。建立公开承诺台帐,尽可能量化承诺内容,明确兑现承诺的时间,力求承诺一项,兑现一项,消化一项。

2、制定实施《教育强县规划纲要》。编制并提请县委、县政府颁布实施《县建设教育强县规划纲要(2010——2020年)》、《县建设教育强县“十二五”规划》。做好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准备工作,广泛宣传与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建设教育强县各项工作。制定实施《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调整专项规划(2010——2020年)》等有关重点专项规划与实施方案,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县建设教育强县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任务与责任。指导各学校及时调整教育发展目标与思路,制订完善本校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

3、建立完善教育投入保障监督机制。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严格执行湘政办发〔2008〕38号文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明显增长。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请县政府明确乡(镇)一级政府对教育发展的责任。实施“校财局管”,规范教育经费管理。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加大落实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的工作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捐资或投资办学。

4、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加大教育政策法规学习与宣传力度,着力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推动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进程。加快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规范教育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教育公共服务和行政监管行为,提高教育政务效率与服务水平。重视支持教育工会工作,认真落实教代会、民主评议、校务公开三项制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制队伍建设,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及时总结推广法制教育经验,增强师生法制观念。

5、加强与改进教育督导工作。以教育督导为抓手,修订完善县对乡(镇)教育考核指标,促进城乡各类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完善责任区督学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随访督导机制,推进督导队伍自身建设,深入推进督学责任区工作。做好迎接省第二轮“两项督导评估考核”、教育强县暨县级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有关准备工作。认真做好义务教育合格学校督导评估和中小学校目标管理督导工作,制定与落实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督导评估方案及督导评估规划。

6、加强教育规划统计工作。各学校明确1名中层干部为教育专干,负责本校规划、统计工作。组织教育专干进行培训。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7、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建立健全中小学德育推进机制。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德育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之中,深入开展与学科课程教学相衔接的社会实践活动,重点抓好课程德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大环节。组织开展“阅读年”等系列主题和专题教育活动,积极争创家庭教育示范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养成教育,重点关注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加强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做好关工委工作。

8、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把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大对实施新课程的指导和培训力度,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推进课改样板校建设,加强对课改样板校建设的指导,创建3所市级课改样板校(县一中、实验中学、先锋小学)与4所县级样板校(湘阴中心小学、金龟中心小学、红旗实验小学、朝阳实验小学)。深入推进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9、推进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工作。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推动“体育、艺术2+1项目”的开展。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数据上报工作。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做好参加郴州市第十七届中小学生(英东杯)运动会代表团的组队、训练及参赛工作。抓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监控工作,引导和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做好甲流、艾滋病等传染病预防工作。认真实施国家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落实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计划,组织参加上级举办的中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及中学生“三独”比赛。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指导高中阶段学校开展新生军训工作,确保新生军训率达100%。

10、加快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进程。坚持建管并重、管用结合的原则,加强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推进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和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与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实验教学辅助资源,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加强实验室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全员培训。建立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促进教育技术装备和实验教学工作规范快速发展。抓好实验教学,认真组织和举办实验教学比武活动,提高中小学实验教学水平。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配置,加快“校园网”和“班班通”建设步伐,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班班通”教育设备的建设和教学应用,城区各学校年底全部实现“校园网”和“班班通”。继续搞好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加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研究,探索电教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

三、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1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制定与实施全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学前教育发展激励机制,建设一批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和社区幼儿园。积极扶持与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与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学前教育机构。推进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加强幼师队伍建设。加强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监管与指导。到年底,新建公办幼儿园1所,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1所,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1所。实现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65%以上,学前二年入园率达75%以上,学前一年入园率达85%以上。

1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成12所合格学校建设任务(朝阳实验小学、红旗实验小学、七甲中心学校、洞口中心学校、银都实验学校、洋塘学校中学部、复和中学、樟树中心小学、悦来中学、柏林中心小学、鲤鱼塘中心小学、油市中心小学)。继续实施好校舍安全工程,投资2469万元,计划改造危房30513平方米。加快城区学校扩容提质步伐,保证红旗小学、胜利小学、城郊中心小学教学楼按期交付使用,启动并完成先锋小学老教学楼改造,增加小学学位3000个,争取启动水南小学教学楼扩建工程,基本满足城区居民和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需求,解决城区学校“太挤”问题。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与扶持力度,强化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装备力量,全面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硬件差距。努力推进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与拓展,逐步优化调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年龄、学科、学历结构,缩小城乡教师队伍水平,解决农村学校“太弱”问题。

13、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扩大普通高中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开放、灵活多样、有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体系。加快特色高中、综合高中建设步伐,引导普通高中教育走特色发展道路。优化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大名优教师引进培养力度。加强教学研究和管理,切实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做好学生学法指导,注重挖掘潜力,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争取高考成绩稳中有升。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组织好年学业水平考试,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做好县一中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确保县三中迎市示范性高中督导评估验收成功。办好预科教育基地。

14、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统筹残疾人教育、康复和职业培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15、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好一所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以此为依托建设好县职教中心,整合县域内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逐步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突出专业特色和就业特色,打造精品专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保障能力。努力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成教育体系。

16、统筹普职教育协调发展。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根据初中生源状况,稳定高中招生计划,积极引导应届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学校,基本实现职教与普高招生比例达到1:1。

17、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步伐,合理调整县职中专业结构,取消长期就业难专业,重点扶持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立足县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建设1至2个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中职特色专业,树立县职教专业品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紧密结合的办学新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紧密联系我县基础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技能型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网络,力争全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达3万人次以上。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8、加大教师补充力度。继续实施特岗教师的招聘及农村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的定向培养计划,年内申报150名特岗教师,公费选送60名初中毕业生定向委培。建立“退一补一”长效教师补充机制。停办教师“停薪留职”,“停薪留职”期满但不愿回县任教的教师,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办理,解聘其县内教师职务。从各单位抽回借调、跟班教师,原则上禁止教育系统以外的任何单位借调在职在岗教师,严禁各学校擅自聘请临时工作人员。

19、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强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积极争创省示范性县级培训机构。会同财政部门依政策扩大教师培训经费预算,有计划、有步骤组织优秀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知名高校和高规格教师培训机构学习进修。完善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全面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组织45周岁以下没有大专学历的小学教师、没有本科学历的初高中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培训。组织中职专任专业教师进行合格培训。

20、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恪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摆在学校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严肃查处教师“吃空饷”和有偿家教家养行为。深入实施“教师心灵建设”工程,加强对广大教职工的心理关注,进行心理疏导,帮助适度减压,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引导与鼓励广大教师争当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建立健全师德考核与激励机制,年教师节,宣传表彰一批德教双馨的优秀教师,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21、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阅读年”活动为切入点,努力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实施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教学和教研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后备梯队的建设。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完善校长责任制和校长培训方式。

22、稳妥推进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着力构建符合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推行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激励机制和指标明确、权责统一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23、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持续协调发展。依法落实有关扶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内涵发展。成立民办教育协会,制定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促进民办学校强管理、上水平。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督促民办学校依法依规办学。

24、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好《县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暂行规定》。推行校级领导干部竞聘上岗,强化对股级干部的考核、监督与管理,加强股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好学校管理人才梯队。研究出台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副职定期交流办法,修订股级干部“改非管理”办法,积极探索义务教育教师区域均衡配置与教师退出机制。

25、抓好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围绕建设教育强县中的理论热点和重大现实问题,加大教育调研力度,科学规划与组织课题研究,为教育宏观决策、政策咨询服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拓宽和加深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和督查,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组织“送教下乡”活动,构建教学研究交流平台。加强教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作用,提高教研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组建县教育学会,发挥学会在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26、加强各类考试管理。切实加强普通高考、中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各类考试管理,把考试安全列为招生考试工作第一要务抓实抓牢,坚持不懈抓好考风考纪建设,严格落实《县国家教育考试监考员管理办法》,强化考生诚信守纪教育,防止舞弊行为发生。进一步推进考场管理标准化、优质化。进一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确保各项招生考试工作顺利进行。

七、强化学校内部管理

27、强化学校安全维稳工作。进一步理顺安全维稳工作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安全知识教育,认真开展以提高中小学生自护、自救、防灾、逃生能力为主题的教育和应急演练活动,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定期开展消防、交通、校舍、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协同有关部门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坚决杜绝发生恶性事件。学校食堂保证“价格不涨、质量不降”。切实构建和谐稳定校园。

28、推进学校科学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细化环节,狠抓落实,强化责任。严格贯彻落实《郴州市普通中小学日常管理规范》和《郴州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试行)》,进一步加强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指导督促学校按照规定落实教学课程、作息时间、校务公开等相关规定,严禁有偿补课和成建制补课,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学行为。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严格监测过程和成果运用,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9、强化教学质量管理。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提高教学质量,以“有效课堂”研究为突破口,强化抓质量的工作措施,形成抓质量的长效机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建立校长巡课、推门听课制度,积极开展“有效教学”比武和观摩活动。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检测体系,深化教学质量检测形式,改革检测内容,完善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实施《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规定》。

30、巩固“两基”成果。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做好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学籍管理人员微机软件应用能力。严格执行“双线三级保学控流”责任制,切实把责任落到实处,通过行政控流、法制控流、管理控流、助学控流等手段,多管齐下,确保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初中年巩固率分别达99.5%、98%以上。

八、保障与改善教育民生

31、继续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健全资助网络,规范资助程序,严格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制度,做好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工作,启动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工作。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发放与管理,落实职业中学贫困学生与涉农专业免费政策。完善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电子档案库,实施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管理。落实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确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加大勤工俭学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发展壮大教育基金会基金,进一步扩大奖优扶贫面。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加大学生资助工作力度,加强资助资金的监督检查,使各项资助资金落实到位。

32、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做好首届公费师范生毕业分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积极主动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及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求职推荐、档案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实现就业市场联网贯通和信息共享,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重点抓好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和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

33、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工作,全面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加强对重点岗位的效能监察,规范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效能。加大对职称评审、招生考试、教师招聘、评先评优等教育系统重大工作与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制管理,规范教育收费,落实收费公示制度,建立健全教育收费责任制和监控机制,严厉查处教育“乱收费”。强化内部审计,发挥内审职能,开展校长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教育发展范文篇3

我分管仪器电教、社会力量办学、自学考试、女工工作、计划生育工作、联系工会工作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了。因为长期分管这些工作,在业务上虽谈不上精通,但可以说比较熟悉。所以年在局党委的领导下,我和股室的同志一道,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内抓管理,外树形象,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一、锦上添花,现代教育技术花红叶肥

分管仪器电教工作时,我就明确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工作思路,那就是描准一点,即现代教育技术的至高点;抓住两线,即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这两条主线;建好三件,即硬件、软件、潜件(教师队伍);促进四化,即教育网络花、管理现代化、培训制度化、研究科学化。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按照这个思路在工作。近几年,我们走全全省前列,年,仪器电教站被评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

1、强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和“校园网”工程建设

截止年底,我区有7所学校跨入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行列,有6所学校实施了“校园网”的建设。完成了10个模式一、48个模式二、9个模式三的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的设备发放,安装调试工作。在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上。我们指导、支持、配合基层安装多媒体教室60个,监控点37个,采购笔记本电脑150台。三中顺利通过了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复查验收。

大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教研工作。

为了落实新课程的新思想、新观念,提高所有任课老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开展了“三优联评”(优秀教案、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的评选活动,对收上的电教论文,我们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认真的评选,并将优秀作品送省、市参评,其中获省一等奖的有8篇,二等奖的有13篇。年年10月,我们在三中组织了“区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通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我们把获区一等奖的二中曾伟老师、三中童桃仁老师送市参赛分获特等奖。另外,6所省级现代实验学校都有省级立项的课题研究。其中三中的“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整合研究”评为省级优秀课题。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区已经普及,对各校的开课年级,课时安排、教材使用、教学进度、教师备课、作业批改、成绩考核、学生上机,以及学校对该项工作的管理等情况,我们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指导,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切实抓好远程教育项目工程建设。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新形势下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惠及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任务光荣而艰巨。为此,我们高度统一思想。一是加强对此项目工程的领导,成立远教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对该项工作的领导;二是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三是积极筹措资金,做好安装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四是成立施工工作组,负责整个工程的安装、调试;五是组织项目培训;六是发挥工程应用。从项目设备发放到安装完毕,至省级验收,我们共进行54天紧张的工作。54天里,工作组共下到67所学校指导服务三百余次,从天线的安装地点、电视机的摆放位置、电脑桌的设计、防盗窗门的安装到施工工艺的设计、硬件的安装、软件的运行,都一一落实到位。施工完成后,我们按省厅要求对模式二学校的骨干教师在大科中心学校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培训。我们对项目学校提出了“领导要懂、项目管理员要精、教师要会”的总体要求,采取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日常学习相结合等方式,使所有教师会运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工程效益。为此,我要求各项目学校建立制度,规范管理,确保运行,营造氛围;强化效益。

二、负重打拼,民办教育工作上台阶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民办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们对民办教育的主要意义和相关政策认识不清,民办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不规范和不完善也十分明显。于是我们在“宣传”、“管理”、“指导”上下功夫。

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利用媒体宣传。我们要求各民办学校订阅《省民办教育》杂志,从杂志里去了解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发展动态。在娄底电视台、娄底晚报对民办学校的文艺汇演、大势宣传、营造声势。二是利用会议宣传。每年我们召开两次以上民办教育负责人会议,在会上,我们都强调民办教育管理的规范性和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三是向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个别宣传,让人们对民办教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从而赢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教育发展范文篇4

一、教育现状与发展形势

“十五”期间,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教育改革实现了重大突破,教育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发展现状

1、学前教育不断壮大。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73%,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5%,比**年分别提高了3.2%和5.8%。县实验幼儿园创建成为市级示范幼儿园,建成了县级示范幼儿园4所,一级幼儿园1所,二级幼儿园6所,三级幼儿园25所。

2、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小学在校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均达到99.9%,初中学生入学率、年巩固率分别达到99.8%和98.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1.8%,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7.2%。建成了县级示范小学10所、示范初中8所。

3、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达到65.9%,比**年增加35.9百分点。高中在校学生达到17400人,比**年增加了4.5倍。每万人口在读高中学生188人,比**年增加136人。职教中心创建成为市重点职业中学,**中学创建市级示范高中和**一中、**二中创建市级重点中学进展顺利。

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投资1.54亿元,征地430.78亩,改造危房8.3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3.5万平方米。教学用房配套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设备设施进一步完善,校园环境进一步改善。

5、教育现代化顺利推进。融资1200万元实施“校校通”工程,建起了教育城域网和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通过宽带联通了127所中小学。投资886.8万元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了240个光盘播放点、77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和32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加快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6、教育改革有效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公办中小学全部上收县管,教师工资统一发放,教师“医保”统筹解决。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教师公开考聘和调动、教职工全员聘任和竞争上岗的三个机制进一步健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初步完成,教育资源得到整合优化,学校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7、多元办学逐步形成。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城南中学、海棠中学通过股份制办学,综合实力极大增强,优质初中教育不断拓展。

8、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大力推进了素质教育,认真实施了课程改革,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狠抓了教育质量管理,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达到渝西地区平均水平。2005年高考升学实现了重大突破,重点上线和本科上线人数比**年分别增长3.9倍和3.5倍;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二)发展差距

“十五”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已基本实现,但全县教育与周边先进区县和全市教育的发展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差距。

1、教育发展投入不足。“十五”期间教育投入有了较大增长,但仍不能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高中教育发展的规模迅速扩大与学校设备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职业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业务费偏低,发展专项经费严重缺乏,债务沉重且无力偿还。

2、优质教育资源不多。我县市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所数极少,享受优质教育的学生人数只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的23.6%。中小学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根本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3、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农村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办学条件简陋。优质学校生源膨胀,薄弱学校招生萎缩;农村中小学生流向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比较普遍。

4、教育总体水平不高。我县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低于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学科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义务教育任务虽然基本完成,但离“双高”普九的标准有较大差距;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形势

1、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这要求教育必须应对新的挑战。我们应努力增强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参与竞争的能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建设的新阶段给教育赋予了新使命。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构建起和谐发展的**经济社会,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促进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历史使命。这需要我们认真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教育的发展水平。

3、人民群众的新愿望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趋向高层次、高质量和多样化。特别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旺盛需求与学校供给不足的矛盾非常明显。这要求我们必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拓展优质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4、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给**教育带来了新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农村中小学办学资源,推进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这给我县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全面加快教育发展,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的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县教育要在“十五”期间打下的比较坚实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理清发展的基本思路,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制定明确的发展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富民兴县做出贡献。

(二)基本思路

1、抓好战略重点——以巩固“普九”成果为重点,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实现重大突破——实现教育质量提高的重大突破,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的重大突破,大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突破,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推进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推进学校管理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整体水平。

4、创新教育发展——创新教育投入机制,促进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创新教育服务机制,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创新教育内部管理机制,促进教育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新体系;形成学校布局合理、办学体制灵活、硬件设施完善、师资队伍精良、教育特色鲜明、人文氛围浓郁的**教育新局面;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整体提升**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把**建设成为渝西教育强县,使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7年以上,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分类目标

——学前教育。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0%以上,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7%以上,0—6岁儿童的家长及看护人员80%基本受到科学育儿教育。

——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均达到99%以上,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以上,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质量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需求。

——高中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升学率达到85%以上;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学生数达到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60%左右;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结构合理,比例大体相当,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

——继续教育。进一步健全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基本形成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远期目标

到2020年,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创办高等教育,满足社会继续教育的需求,人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面建设体系完善、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把**建设成为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强县;全面构建和谐发展的**教育,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开放的学习型社会。

(四)主要任务

1、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争创“双高”普九县。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落实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彻底消除校舍危房,全面改造薄弱学校,均衡教育资源,均衡学校发展,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进一步加强高中教育,推进普高职高协调发展

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计划调控、布局调整、经费投入、项目安排、政策支撑等方面,坚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并重推进,协调发展。努力盘活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存量,推进公办高中的规模办学,壮大发展民办高中。高中阶段学校年招生人数达到9000人左右;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300人以上。

3、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推进各类教育持续发展

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实现学前教育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保持稳定,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结构比例大体相当。农村成人教育抓好县、乡、村三级培训,适应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继续教育充分发挥普通学校、成人学校、广播电视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和老年大学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

4、进一步完善队伍管理,推进干部教师专业发展

不断完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聘任制、选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戒免制、交流制等制度,健全中小学校长考核、培训、奖励、监督等相关体系;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实行教师服务期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促进干部教师专业化发展。到2010年,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0%以上,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60%左右,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到3%以上。

5、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推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着力构建人本化、生活化、科学化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机制,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建设,持续开展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效性,增强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进一步落实办学管理,推进公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完善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发展的办学机制,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办学为补充的办学体制。认真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鼓励和支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优化民办学校发展环境,督促民办学校依法依规办学,促进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档次。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局面。

三、实施项目和保障机制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九大”工程(重点项目),不断提高全县教育的总体水平;通过健全“五大”机制,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实施“八大”工程

1、高中教育发展工程

按照“高中向县城集聚”的办学思路,全面完成**一中的扩建和**二中、职教中心的迁建工程,不断改善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扩大高中学校的办学规模。到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学校的比例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在校学生达到2.7万人左右。

2、“双高普九”达标工程

突出教育资源均衡化,彻底改造薄弱学校,有效解决合并后的初中学校需要增加的办学条件,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征地559亩,新建校舍21.7万平方米以上,使全县中学生均校舍达到9.72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达到5.98平方米以上;中小学全部按一类标准配齐理化生实验室、自然教室、体音美设备和器材,图书资料数量达到规范化标准;完善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确保住宿生的生活质量。到2010年,学校标准化建设小学、初中达到90%以上。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确保小学和初中毕业生的合格率均达到100%。

3、优质教育拓展工程

认真实施名校发展战略,大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在“十一五”期间,将**中学建成市级示范高中并力争创建成为部级示范高中,将职教中心建成部级重点职中,将**一中、**二中建成市级重点中学。将龙岗一小、县特殊教育学校建成市级优质教育学校;并创建市级优质初中1所,县级优质初中5所、优质小学8所、优质幼儿园8所。充分发挥优质示范重点学校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名师支撑名校、名校滋生名生、名生促进名校的良好发展格局。

4、职业教育提高工程

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合理设置面向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及培训项目,实行学历与就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教育,大量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紧缺人才。集中优势资源办好职教中心,建设5个重点专业和3个重点实训基地,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生产、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的紧密结合。千方百计扩大职教招生,拓宽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坚持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和农村初中后、高中后短期职业培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指导,开展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直接服务县域经济建设,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5、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中小学建设260个网络教室,实现3000个教室的远程教育资源“班班通”,使全县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规划保留的村小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利用**教育信息平台,继续完善**教育主干网和城域网建设工程,实现“天网”、“地网”和“人网”的联通,创建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建立起覆盖全县教育系统的资源共享体系。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6、贫困学生资助工程

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制困难学生的生活费,对困难女童免收作业本费,切实有效解决学生失学、辍学问题。组织好“送教下乡”、“结对帮扶”、“对口支援”活动,大力推进贫困农村学校发展。建立好扶贫助学长效机制,整合好社会捐资助学资源,坚持开展向残疾少年儿童“献爱心”活动,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7、师资素质提升工程

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逐步把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到业务提高上来,创新教师培训方法,增强教师培训实效。建立和完善全县干部教师五年一轮训和县级以上骨干教师三年一轮训的制度,推行农村教师免费培训,努力提高学校干部队伍依法治教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队伍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大力实施名师建设“511计划”,培养造就500名县级骨干教师,100名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0名在县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校长。

8、学前教育发展工程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严格规范幼儿教育的办园行为和保教行为,严禁幼儿教育学科化、小学化和商业化,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大力加强示范园和中心园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以公办幼儿园办园为骨干和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办学格局。

(二)健全“五大”机制

1、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机制

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工程,纳入全县发展战略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把教育发展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健全领导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和党政领导联系学校的制度。落实相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职责,增加对街镇乡(办事处)党政管理教育工作的年度考核分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教育。为教育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真正做到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优先规划,学校用地优先保证,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改革优先实施,教育问题优先解决,为教育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优先表彰。

2、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

认真落实国家、市、县关于教育投入的有关政策,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依法落实政府在教育投入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非义务教育实行国家、社会、个人多元化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优先偿还学校发展性债务,同时通过处置闲置资产等多种形式筹措偿债资金,逐步化解教育债务。义务教育学校的杂费要全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非义务教育学校的学费收入要用于办学支出。不得将学校收费资金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也不得以任何形式集中学校收费资金。认真健全教育经费公告制度、统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严禁挤占、截留、平调、统筹和挪用教育经费,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3、规范学校办学的管理机制

建立与现代学校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体制,努力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大力加强“校本管理”,学校要用共同的事业凝聚人,用昂扬的精神激励人,用特长的发挥使用人,用感情的注入感动人,用科学的制度规范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管理的效能。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落实校委会决策制度、党支部会保障监督制度、教代会审议制度和行政例会落实制度,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扎实抓好学校消防、学生宿舍和食堂管理、交通安全、食品卫生、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坚持实施《**县中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考评方案》和《**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考核表彰奖励办法》,实现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4、优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机制

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领导管理力度,实现教育的事业权、财政权和人事权的有机统一,确保全县教育的高效运转。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培育新课改的亲和力,提高新课改的执行力,激发新课改的创造力。全面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大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卫生教育、艺术教育和愉快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全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增强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教育发展范文篇5

**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时期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发展

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年通过了国家对我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总验收,提前三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推进中小学布局合理调整,不断提高“两基”水平。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积极发展高中段教育。**年全省各类高中段学校共招收新生39.7万人,比**年增加12.5万人,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教育的比例达到75%,比**年提高23.4个百分点。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年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7.35万人,是**年的2.64倍,在校生达到38万人,积极促进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教育发展,自考报考人数已增加到77万人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年的6%提高到13%;研究生在学人数从**年的4609人增加到近三万人,拥有博士点143个、硕士点342个,建设了一批部级、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

(二)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完善中等及以下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全面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了市级政府对中取教育的统筹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强强联合,组建了部省共建共管新的浙江大学,在浙原部属高校体制调整工作全面完成。结合省市共建,加大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力度,合并成立了新的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5所本科院校。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推进,办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规定》,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社会力量办学得到迅速发展。改制筹建浙江万里学院,合并重组新的浙江树人学院,以成人高校的改革、改制、改组和中职学校补充作为主要途径,通过政府投入、土地置换、银行贷款等办法,以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新建和筹建35所高职学校。全省现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万多个。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人事分配、招生收费、教学科研、学生就业等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全面展开,后勤服务开始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社会化运作。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加强师德教育,调整师范教育结构,加快高学历师资的培养,加强在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学历合格率和高学历专任教师比例有大幅度上升。**年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达到95.6%,初中达到92.3%,普通高中达到76.1%,分别较**年提高问个、17.7个和19.3个百分点,小学专科及以上、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17.6%和18.4%,比**年提高14.7个9.6个百分点。统筹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成为全国第一个无民办教师的省份。教师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全省城镇中小学和普通高校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57平方米和9.82平方米,比“八五”期末分别增长34.1%和25.9%。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教师正在逐步成为受人羡慕的职业。

(四)教育投入不断增加

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基本形成。**年全省教育经费达到209.06亿元,比**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1%。保证教育投入的财政主渠道作用,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征管力度,城乡教育费附加已成为教育经费的主要补充渠道;同时开征高等教育费附加,拓宽了政府投入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初步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适当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收费标准,社会力量办学接成本收费;启动银行教育信贷业务。

高教园区全面规划建设。杭州下沙、滨江、小和山和宁波、温州5个高教园区建设全面启动,高教办学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为**时期高教的进一步发展增强后劲。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及体育设施等办学条件均得到较大的改善。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时期是我省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贸组织的加入,劳动者素质和人才结构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令后5到20年内,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深化改革,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制订的《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20年)》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需要、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l、以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教育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实施适度超前发展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2.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加快培养急需人才,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

3、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理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和政府管理的关系,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潜力和竞争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更加紧密结合。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内外教育的合作与交流。

4、以质量为根本。把提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贯彻质量与规模、结构、效益相统一的方针,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时期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1、高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确定基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到2005年,完成推行小学六周岁入学和“六·三”学制统一实施工作,实现高标准“普九”;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的需求,与此同时,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办学条件,消除薄弱学校。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使全体国民教育普及程度、整体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2、普及高中段教育。到2005年,各类高中段教育招生数达到50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教育的比例达到85%左右,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努力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技术教育,初步建立社区教育网络。

3.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强高等学校建设,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加快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到2005年高起点建设70所普通高等学校。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以上。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提高研究生在学人数占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的比例。

4.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历水平有很大提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一定比例。到2005年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其中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均达到40%;小学、初中新任教师分别基本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0%和80%,普通高校教师的研究生学历比例:大学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本科院校达到60%以上、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达到30%及以上。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年龄结构更为合理,普遍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师德、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三)实施教育重点工程

**期间,实施十大教育重点建设工程,为教育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1、实施“重点学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20所左右蒿校,支持浙江大学加快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与此同时,建设国内有影响的10所教学科研型本科院校和10所高等职业学校,建设5所高等师范院校。建设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00所、示范性小学500所、示范性初中200所、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100所、省一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00所、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0所。

2.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充分利用教育科研网、卫星视频传输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建设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建立专用教室,配备计算机和多媒体视听设备,实现“校校通”。办好“浙江教育网站”,充实和丰富省教育信息资源库。到2002年,建成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00所,其中50所左右成为部级实验学校。2005年全省所有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3、实施‘稿教园区建设工程”。运用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好省本级杭州下沙、滨江、小和山高教园区和宁波、温州等地高教园区。省本级的三个园区占地面积分别达到10平方公里S平方公里和5平方公里,建成后形成15-20万人全日制办学规模。

4、实施“教学改革工程”。5年内建设全省高校重点专业150个,基础课教学实验室200个,文化素质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50个,重点教材500种。完成省级教学改革研究300项。建设中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100个,重点教材200种。完成对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新一轮的充实调整。

5、实施“学科建设和科技产业化工程”。根据社会需求和高校实际,建设全省高校重点学科100个,争取新增硕士、博士授予单位各5个。积极支持大学科技园和产学研基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6、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继续加强教师进修学校的管理,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形成相互衔接、相互协作、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的培训网络。5年内完成新一轮各级各类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实施中小学“5522”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重点培养中学和小学各500名“浙江省名教师”和各200名“浙江省名校长”。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高校要结合重点学科建设,设立特聘岗位,每年吸引一批能够领导本学科进入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科带头人特别是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以竞争方式,速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名进行重点培养。加大引进外国文教专家、选派访问学者出国(境)研修交流的力度。

7、实施“理论武装工程”。加强“三个代表”的学习宣传,大力开展唯物论、辩证法教育,高质量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建成一支“两课”专职滑干教师的队伍,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宿舍、进社团。

8、实施“教育强县、强镇建设工程”。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积极性,促进各类教育协调、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到2002年建成省级教育强县30个左右,教育强镇500个左右。到2005年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县(市、区)达到省教育强县的要求;有半数以上的乡(镇)达到省教育强镇的要求。

9、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工程”。结合新一轮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到2002年,全省中小学基本建设投资180亿元,对定点学校进行迁建、扩建,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到2005年全省中小学校布局结构保持在2002年的水平,全省所有重点学校都按高标准要求建设。

10、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省每年安排专项补助经费,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校舍建设、设备添置和师资培训。安排县与县、乡与乡、校与校在资金、教学、招生等全方位对口支持。组织城镇骨干教师到贫困乡村学校进行讲学和教学指导。结对帮扶,对口支援四川等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各地教育的同步发展。继续为残疾少年儿童开展“献爱心”活动。

(四)2010年和2020年远景目标

2010年高标准普及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研究生占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的比例达到10%左右。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成为教育强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布局合理,横向沟通,纵向衔接,形成社会化、开放式、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要;教学内容体现现代化科学文化最新成果,教学方式方法开放、灵活,考试评价制度科学。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

教育投入适应事业发展需要。教育基础设施与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

(一)依法增加教育经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依法保证实现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期间,继续增加省本级财政中教育事业经费的支出比例,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各地要根据省里的精神,增加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省本级预算内教育基本建设经费。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常性经费和建设经费金额纳入财政预算。

建立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积极实施和完善部门预算制度,逐步做到按定员定额编制预算。通过置换、转让、拍卖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源配置,盘活教育资源。调整经费支出结构,重点为教学、科研服务。全面实施教师工资财政统一发放。

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依法加强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完善地太高等教育费的征收使用办法。积极运用教育信用贷款,建立、完善还贷机制,增加教育投入。

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大以“贷”为主,辅之以“奖、勤、补”等为内容的资助力度。积极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和一般信用助学贷款。保证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按时入学并顺利完成学业。

(二)努力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增强办学活力

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落实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任务,加大地方政府发展和管理本地教育的统筹权。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后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全面落实高中段教育实行地方统筹管理政策。统一规划,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推进教育收费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成本分担机制。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制度,逐步提高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民办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实行按生均培养成本收费。

继续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制定有关法规和优惠政策,开放非义务教育市场,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将社会力量办学纳入教育总体发展规划。较大步伐地引进社会投资,保障社会力量办学举办者的合法收入,创造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依法加强指导、管理和监督,确保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

加快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强学校财务管理,进一步明晰学校产权,加强单位财产监管。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和教育财务管理水平监测指标。严格教育审计。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制止各种乱收费。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根据“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精简机构,减员增效。改革分配、奖励制度,分配上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倾斜。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构建21世纪初叶教育课程体系,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大力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全省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积极推进小学英语教学,2005年乡镇以上小学自三年级起全面开设英语课。

深化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在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与普通高校招生实行网上录取相适应的招生管理制度;公布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促进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放宽毕业生的就业限制,逐步扩大师范毕业生“双向选择”比例。进一步改革学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学分制,扩大优秀专科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试点。

高校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到2002年,基本实现全省各类高等学校的盾勤服务上作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按企业化、市场化运作。以产权为纽带,通过控股、参股、兼并等形式,跨校组建若干个高校后勤集团。以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加快高校后勤设施建设。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要用师德标准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把师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加强对教师和师范院校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工作,加强小学英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和考核的重点。强化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结合师范院校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现有师范院校资源,加强省。市、县三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和网络建设。

加快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分别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名师名校长计划”。在教师高级职务的评聘、特级教师和功勋教师评选中,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比例。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进修和深造等方面,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加强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优化教师结构,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鼓励非师范类高校培养师资。落实县级以上教育部门对教师的管理权,依法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教师轮岗制度,促进教师城乡交流、校际交流。高校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全面整顿清退代课教师。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试行校长职级制度,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

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贯彻《教师法》,营造尊重知识、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切实把公办教师工资(含政府出台的工资性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实行统一发放。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国家公务员平均水平。逐步提高中小学、师范院校教师教龄津贴标准和班主任津贴标准。逐步建立教师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改善教师住房条件,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要适当向教师倾斜,使城镇教师住房面积达到或超过当地居民平均水平。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改进、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并把其融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继续开展中小学教师在暑假期间参加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和教育。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

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实验县和创新教育试点学校在素质教育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指导,在优化教育环境、规范办学行为、改造基础薄弱学校、深化考试评价制度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加大实验力度。认真总结推广一批先进典型,积极推进区域性素质教育。

继续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年”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各项教学改革,加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普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监督办法,增强教育质量评价和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五)加强领导,依法治教,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

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保证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工程,纳入战略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建立和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目标和责任。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提高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教育发展范文篇6

1.国家教育投资的重点应向农村教育倾斜。我国现行政府教育投入的基本格局是: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资重点主要在大学,对基础教育只有数量有限的转移支付;由市地、县区及乡村等各级财力来支撑不堪重负的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我们认为,中央和省级财力应重点保证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很大,不是“涓涓细流”所能奏效的,必须引来“滔滔江水”方能解除“多年少雨的万顷之渴”。

2.切实减少农民承担教育成本的份额。近年来,农村初中生大量辍学,高校的农村学生数量下降,农村特困生增加。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无力承受沉重的教育负担。这个问题大体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学校裁减冗员,提高效益,降低生均培养成本;二是加大对农村特困生的扶持力度;三是对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学生降低收费标准,并试行家庭困难生的免费制度。现行各类学校收费标准“一刀切”,表面看似公平,实际上抹杀了城乡差别。高校学生每年交纳四五千元的学杂费,对富裕家庭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贫困的农民家庭则是一个天文数字。

3.真正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现有流动人口约1.2亿人,其中有进城农民工学龄子女700万,就学难问题十分突出,一部分人已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为保障进城农民工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地方政府及部门,应当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规定中关于流动人口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收费上应予以减免。

二、准确定位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1.农村教育要为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服务。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但长期以来严重脱离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许多中小学沿袭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只注重少数升学有望的学习尖子,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教育,致使广大农民缺乏知识和技能。其中少数学子“跳出农门”后远走高飞,大大削弱了当地人口素质和人才结构,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我们认为,应当借鉴当年梁漱溟办乡村教育的做法和经验,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为农民服务。建议将农村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认真加以研究,在服务方向、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与城市教育区别开来。

2.农村教育要为农业产业化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密集,但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应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使他们能掌握相关科学技术,具有从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多种知识和技能,实现其从“劳力型”“粗放型”向“知识型”“技术型”的转变。为此,农村教育必须改革办学模式,增加为“三农”服务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培养农民企业家和农业科技开发人才。3.农村教育要为新农村的社会发展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环境、乡俗民风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受国际、国内大环境中种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还存在许多不健康、不文明、不科学,甚至丑恶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教育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新民德、新民风,是农村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4.农村教育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服务。我国已经有1.5亿多农民进城打工,绝大多数人由于素质低下,只能从事粗放劳动和非技术性职业,收入低微,生活动荡。在农村仍有一亿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向剩余劳动力提供基本就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就业市场和就业信息,培养他们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以及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法权意识和效益意识等,使其有能力转移出去,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中去。

三、系统确立农村教育的特色内容

1.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发展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第一,要从政策上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全体学生。第二,要进一步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第三,农村基础教育要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增设一些能够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科目,使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文化教育与科技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适当设置与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等有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3.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愚昧和观念落后将导致农民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甚至社会动荡。所以,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时期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农村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弘扬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支持农村民间艺人的创作和文化活动,贴近农民生活,着眼群众利益,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教育发展范文篇7

本文作者:付轶男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一)建构公民秩序:第一次现代化成熟时期的公民身份及其德行美国现代化的成熟究竟造就了怎样的新秩序和新人呢?一方面,普遍的道德原则已经不再是社会秩序运转的基本手段,道德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缺乏一致性。现代社会的高度分化使领域分离已经越来越清晰,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以及私人的和公共的领域之间的界限要求人们在每一个领域间都要建立不同的规范。道德人的行为开始变成与特定场合相关的个人选择。如果说,在个人主义的道德人的生活中,还有什么能够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以保证个人间的有效联合,除了那些与美德无关却又被人们更多依赖的专业技能和社交能力,至多再加上丝毫不掺杂个人道德价值观的公务情感,即所谓职业道德的约束,或者一些比底线道德高不了多少的公共道德。就这样,许多价值都成了珍藏在私人生活世界里的、不具有公共意义的个人道德信念和个人选择。它们只是被“宽容”以“多元主义”的形式统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任何人都无权以道德规范的名义把某些特定的美德强加给别人。事实上,上帝———终极价值的“死去”、对科学的崇拜、民主的深化、民族融合所带来的文化多元性也都以自己的方式助长着道德相对主义的流行。对于每个人来说,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道德正在从抽象的、普遍的规范变成取决于个人选择的信念和行为。与此相反,公民身份的普及与发展却为美国人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一致性。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美国公民:1920年女性获得了选举权,稍后由国家提供福利与救济的公民社会权利也部分地得以实现。相对于道德人所面临的困境与争议,公民身份是一个附带着真实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利益分配制度的共同体成员资格,是一种建立在共同契约基础上的有据可查的制度设计。它所代表的价值观来自于无可争辩的终极解释:对自由、平等、理性与民主的信仰。所以,虽然在道德方面现代美国人各执己见,但是以公民身份行事时,他们相对来说更容易达成一致。进而,当道德人身份在诸多领域中的普遍适用性都开始弱化时,公民身份制度及其价值观却能够更有效地解决诸多社会问题。一种以这种身份制度及其价值观为核心的公民秩序正在形成。因此,如果说20世纪的美国社会对于公民身份的认知有什么独特概念,那就是公民的内涵已经不再只是道德人那么简单,其政治人、社会人和经济人的形象正日臻完备。(二)道德教育的“隐退”既然道德原则已经不再是社会秩序运转的基本手段,教育也把自己的重心从道德目的转移开来。19世纪公立学校所开设的那些以道德教育为目的的共同初等课程,到了20世纪20年代已经分化成了各种互不相同的课程。课程分化实际上反映了在很大程度上以经济为出发点的全新教育目的。尽管在20世纪初道德教育仍然轰轰烈烈,但从客观上讲,现代课程体系的确挤占了道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它沦落到只能在专门的课程和活动中进行。随着相对主义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蔓延,心理学家哈特肖恩(HughHartshorne)等人以实验否定了传统的说教式道德教学与建立道德品格间的必然联系。[1]这为相信“没有永恒的价值体系,它将随着经验的变化而变化、发展”[2]的进步主义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帮助他们终结了以宗教和伦理学为基础的、绝对主义的的传统道德教育,开始了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强调理性作用的现代道德教育。从此道德教育被融入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成为一种隐性课程。这种教育途径上的“隐退”意味着,在客观上传统道德教育的功能实现路径———教育内容、方法将不再统一,培养生活在一种特定价值观的道德人将困难重重。“经验的道德人”成为新的培养目标。道德权威从外在的客观标准转向了被个体社会关系促成的主观经验,道德人将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做出道德判断。相对于信仰特定价值观的传统道德人来说,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新型的道德人奉行的是相对主义的价值观。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显然更适应这个迅速发展、高度分化、又需求合作的现代社会的需求。但是经验的道德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群体得以存在的价值一致性,使道德教育的功能在客观上走向了更纯粹的个人中心化。而这意味着道德教育功能领地的进一步缩小。(三)公民教育的“彰显”当道德教育在社会功能上留下空白的时候,公民教育的发展却迎来了转机。1.教育目标中的功能取向变化随着公民身份与意识的普及,传递与发展新的公民秩序成为一种普遍需求,到了1927年所有州都通过了要求学校进行公民教育的法规。公民教育从此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形式。随着保护性法规的出台,公民教育开始在各种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中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其中,美国中等教育重组委员会在1918年发表的报告《中等教育基本原则》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该报告中,它将“成为合格公民”列为中等教育的七大目标之一。[3]公民教育能够成为主要的教育目标被载入纲领性文件,这首先不仅是公民教育现实地位上升的具体表现,同时对目标的具体解释也传递了发生在美国人心里的一种变化,即人们对公民教育功能的认知已经有了彻底的变化:一个合格公民已经不能只满足于忠诚于联邦和州宪法,了解各级政府的基本构成,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将社会福祉印在心头;另外他们还不能只做会背诵的“信徒”,而是必须使自己在稳重的服从与批判性的警惕之间保持精妙的平衡。在这些目标中,已经清晰地显现出一个功能正在扩大化的公民教育。它正由单一的政治社会功能走向更全面的功能领域———由“国家”向“社会”与“个人”延展开来。如果说,公民教育的“彰显”最初体现的是一种超越了民族主义激情的进步的社会改良风格,那么到了1938年,公民教育则体现出一种更彻底的现实主义风格。就在这一年,教育政策委员会(TheEducationalPoliciesCommission)发表了报告《美国民主教育的目的》(ThePurposesofEducationinAmericanDemocracy),其中“公民责任”(CivicRespon-sibility)被确定为美国民主教育的四大目标之一,旨在指导个人行使公民权利及履行公民义务,该目标包括七个基本原则。[4]在这些目标中明确地传达了一种回归民主之根本性理想的情节,它们标志着公民教育已经脱离了只为政治提供合法性证明的“清高”,而真正地走入了社会和公民的个人生活的“现实”。2.教育过程中的功能取向变化对于19世纪的公民教育来说,“社会”是个几乎不存在的共同体单位,因为当时的社会信仰是个人奋斗。但是新世纪的美国人“已经稳步地从早期开拓者的个人主义进入了占统治地位的联合化(corporateness)时期”,[5]他们感觉到了社会的存在及其重要性:“19世纪联系松散的‘孤立社会’逐步演变成了20世纪联系紧密的大都市社会———这个社会中的个人身份开始更多地由他所属的种族、阶级、民族、宗教以及所从事的职业来决定,而不是由他碰巧居住的地方来决定。每个人的行为更多地受到政府的规则、政策、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正规的机构制约,而不是受地方不成文的习惯所制约。”[6]公民不仅仅是国家的公民,而且还是这个“联合化”社会的公民。与国家不同的是,社会给公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参与机会———不仅仅是投票,而是重建民主;不仅仅服从于一致的价值观,还要保持批判性的警惕;不仅仅是共同体的稳定,还包含个人的发展。无疑,“公民”这个身份正被赋予更多的含义,那些争取公民权利的斗争已经提供了这方面的充分佐证。很快,这个新变化就被纳入到公民教育的教育过程当中来,人们甚至直接把那些公民教育的课程同他们的新发现———“社会”联系在一起。1916年,全国教育协会下属的中等教育重组委员会发表了报告《中等教育的社会科》(SocialStudiesinSec-ondaryEducation)。“这份报告被普遍地评价为美国公民教育史中最重要的文件”,因为“它首创了‘社会科’(socialstudies)这一用语,以此指明了正规的公民教育形式,并明确地提出了这一领域中全部有助于该于目标的那些主题。”[7]对于创建社会科的目的及重要意义,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有着清醒的时代意识,他们认为,培养好公民应该成为“社会科”的目的……旧的公民科几乎只有对政府机构的学习,它必须让位于新的公民科,学习为了促进人类发展的各种社会努力。让学生知道总统是如何产生的并没有让他明白社区卫生公务员的职责更重要。[8]“社会科被界定为,与那些关于人类社会的组织与发展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直接相关的学科问题。”[9]而那些集合在“社会科”名下的历史、地理和公民科所组成多学科教育领域就是所谓的“正规的公民教育形式”。的确,与19世纪相比,社会科是一种“更富想象力”的公民教育形式。一方面,它将未来公民放置在比国家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当中,承认了理解社会、研究社会问题对于塑造公民的重要性。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内尔森教授(MurryR.Nelson)所说的,“在承认历史和社会学科对公民教育贡献的重要性时,委员会就已经承认了公民教育是比分权治理原则更重要的某些东西。”[10]所以,社会科不是仅局限于熟识宪法和掌握关于政府结构知识,而是通过更广泛的策略———发展个体对社会生活之特性和法则的正确判断、培养个体作为社会团体成员的责任意识、发展个体有效参与增进社会福利的愿望及理解力,来将个人培养成为有效的社会成员。另一方面,社会科将不同的学科组织在统一的公民教育框架内,避免了因课程分化可能造成的各自为政、追求学术性教学等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的融会贯通。可以说,课程分化的浪潮并没有阻碍公民教育的成长,反而给它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新的公民教育形式,社会科的创立就像这个术语本身一样被广为认可,并已经保持了近百年的时间。在社会科———新公民教育形式的精神主旨影响下,许多公民教育教材扩大了内容视野,革新了编写方法,出现了体现社会全貌的现实主义教材。在教育方法上,公民教育也采取了与社会广泛联系的、发展个人经验和判断力的问题教学法、社会服务等方法,以使儿童能够被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之公民。

在第一次现代化走向成熟的时代,人们的身份状态已经与19世纪的情况截然不同:公民正在代替道德人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体,现代社会的新秩序正在变成一种公民秩序。所以这一时期公民教育的历程表现为道德教育隐退下的大繁荣,即道德教育由19世纪时的全方位功能转向突出个体化功能,减弱社会功能,而公民的功能则开始“彰显”———从单一而且不完善的政治社会功能转向个体与社会功能兼具的全面发展,填补了道德教育留下因社会功能弱化而留下的空间。但在更本质的层面,它反映了道德人与公民身份在这一新秩序中的重新定位过程。在19世纪,由于美国社会的传统性仍然占据优势,所以人们有理由相信,良好社会的关键不在于政府结构或政治信仰而在于普通公民的道德状况,进而道德教育完全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既培养出道德人,又训练出“好公民”。但是在20世纪,美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道德原则的相对化使道德教育不得不从绝对主义的品格教育转向相对主义的进步教育。道德教育维系群体关系的社会功能因此不可避免地被逐渐削弱,它必须与公民教育保持某种平衡才能使教育的育人功能保持完整。这种情形就像杜威说的,“一个人光做好人还不够,他还必须做一个有用的好人。所谓做一个有用的好人,就是他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11]这意味着,一个道德人只有接受公民教育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公民。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人显然已经明确地认识到,现代化使每个人都由不同的身份侧面构成———道德人、政治人、社会人……正是因为身份的分化,所以人们对教育有了更多的要求,教育形式的分化成为普遍的选择,公民教育的迅速发展更加顺理成章,后来美国人对公民教育的关心甚至达到了令人惊愕的程度,教育史学家弗里曼•巴茨(R.FreemanButts)将之形容为“喷涌而出”。[12](一)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功能互动对于美国道德教育来说,个体化功能一直是其真正的核心,社会功能的实现更像是道德共识下的副产品。这不仅是由于美国道德教育发源于为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教育,而宗教又恰为西方个人主义提供了最早的思想源泉,同时还因为市场经济为道德人的个人主义生活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无论是19世纪对特定美德教育的推崇,还是20世纪对相对主义道德教育的实践,这种功能取向一直都未曾改变。不过,当作为道德共识的特定美德被个人经验取代以后,这一核心功能却被空前强化。失去终极解释的任何个人经验都将没有共性,道德人的社会联结面临危机,道德教育也重新陷入了“是否可教、教什么、由谁来教”的迷宫中。可以说,在客观上个人经验式的相对主义方法破坏了道德教育培养懂得社会合作的“好美国人”的努力。最后,对于被削弱了社会功能的道德教育来说,只剩下了它旧有的个人主义,这也许是美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遭遇的悖论。公民教育的起点是为政治提供合法性证明,尽管在19世纪的时候它还只是停留在宪法学习这样的初级阶段,但是说明公民教育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填补道德教育因社会功能弱化而留下的空间。由于公民身份及其权利的普及和深化,这一趋势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并反映在公民教育课程———社会科、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社会取向上。与道德教育一样,20世纪公民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路径也是以公民个体发展———权利与义务的实现为基础来达成社会联结的,但与道德教育不一样的是,它基本达到了公民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平衡。虽然社会的高度分化对于公民教育来说同样存在相对主义的威胁,而且公民价值本身也具有相对主义的气质,但是公民对于自由平等、理性与民主的忠诚使公民教育有了坚实的终极信仰———那些体现在美国宪法和《独立宣言》中的关于权利的“教义”。虽然公民教育也培养公民的批判性的反思精神,但是在最高价值的问题上没有人追问:这是谁说的?如何证明?因为这些价值体现在每个公民的现实生活中。尽管公民课本上时常会有一些夸张的词藻甚至是自吹自擂,但是通常人们不会反感它们的存在,因为它们就是这种终极解释的化身,用课本上的话来说就是:我是一个美国人。我的国家是地球上最自由、最富有和最美丽的土地。我的国旗是纯净的。我的海军是战无不胜的。我的军队捍卫世界的自由……一种纽带把她所有种族的公民联系在一起。这是忠诚的纽带……[13]当然,民族国家只是这种终极解释假借的想象物,正如美国思想家艾伦•布鲁姆所说的,“美国所要求的那种基于思考的、理性冷静的甚至是出于自利的忠诚———它不是对祖国的忠诚,而是对政府形式及其理性原则的忠诚。”[14]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终极解释,公民教育能够很好地填补道德教育留下的社会功能的空白,使其培养的公民在对共同体的服从与批判性的警惕之间保持了精妙的平衡,而是不像道德教育那样让道德人的批判性成了一种个人主义的喜好。(二)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功能联结公民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但是他并不能因此而脱离道德人这一基本的人性构成,虽然一个公民并不一定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是公民德性却是公民素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在这一点上公民教育需要道德教育的协同一致。因此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功能联结逐渐清晰起来。培养道德人的公民德性成为道德教育在相对主义泥潭中惟一能够抓住的救命稻草———一个使道德人达成某种共识的可能性。公民德性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公德教育,但与19世纪相比,这些公共道德中多了许多与公民身份相关的价值要素。它包括一般性的德性,如勇气和遵纪守法等,这是在任何政治与社会秩序中都必要的。但有些德行也是公民秩序下特有的,如礼仪是公共道德中不可缺少的,但是对所有人平等地实行礼仪就是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品德了。公民德性追求达成共识的一致性,但同时也允许相对主义的存在,以求同存异。这正是民主的特性,民主治下的一切价值建构都具有相对主义的气质,就像美国学者纳什(RobertJ.Nash)所说,“关于民主的讨论在某种意义上使德性的相对化成为必需”。[15]虽然道德教育的相对主义倾向是由诸多现代化因素造成的,但道德教育的相对主义气质显然与培养公民德性的要求是相互吻合的。面对相对主义,特定美德已经经不起诘问,但是那些建立在公民的终极价值之上的、能够帮助公民“持续地、和平地和公开地参与有关公正和自由社会的竞争性观念的讨论的品质”[16]仍然存有在学校中教授的可能,除此之外,特定道德品质的培养则越来越多地回归私人范围———家庭和教会教育。由于承担了公民德性的养成任务,道德教育的相对主义倾向也会影响到公民教育的功能发挥,使公民德性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将受到影响,其最后的情形可能就像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SaulBellow)所批评的,“公民美德犹如一座鬼城,人人都能进入,宣称自己就是判官”。[17]当然,在现代化走向成熟的阶段,这种影响还很模糊,更清晰的表现需要在第二次现代化阶段才能显现。虽然此时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功能联结与在许多方面仍然不够清晰,但是就公民教育的整体历程来看,有一种倾向正一点点地露出头来:美国的中小学越来越多地“强调法律、规则、程序、个人和群体的权利、应得的权利,而较少强调成为一个‘好人’”。[18]

教育发展范文篇8

1.关于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当今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渴望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强烈。人们在更全面、更准确、更科学地以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进程中发现,审美素质是人的重要素质,一个不会审美的人是一个不完全的人。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全面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最具普遍性、直观性、生动性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现形式。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下一些问题的看法上,我们和国外同行形成了基本的共识;而国外学校在这方面的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鉴。

1.1实现公平的艺术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艺术教育的宗旨

艺术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归根结底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让每一个社会人得到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既是构建和谐、健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重要的标志。艺术教育应该充分重视每一个生命的自主和谐发展,包括有智力障碍或肢体障碍的人在内,同样应该得到关爱,获得艺术教育的公平权利。政府、学校和社会,应该为每一个愿意接受艺术教育的人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本的保证。

2006年3月,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了世界艺术教育大会,各国文化、教育界的官员和有关人士应邀出席会议。从与会代表提交大会的论文和大会组织的发言以及专题讨论中可以发现,各国与会代表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受教育对象中的弱势人群。几乎所有的国家代表都认为,艺术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必须关注全体受教育者。实现艺术教育的公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得重要。很多国家不仅对所有学校都提出了实现艺术教育的要求,而且对有智力障碍和肢体障碍的学生提供了特别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

2005年10月,我们在英国考察艺术教育,在伦敦东区的一所普通小学看到,有语言障碍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分别由专门指定的教师在一个专用房间进行个别辅导,有的在练习吹小号,有的在搭积木,有的在制作手工艺品。一名学生有一名教师辅导,教师辅导十分耐心,学生也有明显进步,并能主动大方地向客人介绍自己。我们注意到,在国外所到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都不是单向的、告诉式的,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双向合作的过程。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给人的印象是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灵活多变、气氛生动活泼的。他们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是培养他们对艺术的一种关注、认识和体验。艺术活动的成果并不要求有多高的水平,而是看重学生的自主参与,看重艺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感悟、体验和发展状态,这种成果是学生集体共享、师生共享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绘画也好,唱歌也好,都不存在一种技能上的等级化的要求,所以,学生都是十分愉快地参与活动,没有任何负担,不需要担心考试成绩;学生更多地是把艺术教育当成体验审美、宣泄情感、彰显个性、发挥才华的平台。我们曾有机会在柏林出席一场犹太人的合唱音乐会。令人感动的不是演出的水平有多高,而是全场观众热情文明的举止,由衷的、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欣赏音乐时如痴如醉、全身心投入的精神状态。德国的艺术教育专家认为,一个高水平的演奏家,未必能造就成千上万高素质的听众;但成千上万高素质的听众,一定会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演奏家。一个民族,固然需要培养自己的画家、歌唱家、演奏家,但同时更需要培养大批有艺术修养的观众和听众。在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既然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那么,学校艺术教育就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既然“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那么,我们的学校就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公平的接受大众化的艺术教育的机会,使每个人都有“能够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修养。大家还特别注意到,在当下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包括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在内的人类精神领域的活动,是一种与高科技相平衡的力量。艺术教育和审美活动有利于克服“心理暴力”,引领精神追求,塑造健全人格,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培养创造力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艺术教育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感染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积极作用以及潜在的影响是其他教育所难以替代的。艺术教育应当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富有个性的才华得到发挥,充分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艺术构想和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独特价值。

国外教育界同行认为,学生幼稚的构思可能正是某种天才的表征。在艺术教育中,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也许比什么都更重要。

国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英国文化委员会从1999年开始,启动了一个投入资金7000万英镑的项目——“创造与合作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综合艺术教育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提高。该项目重点帮助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寻找改革的机遇,促进教育发展。目前已经在英格兰的37个不同地区推进。

伦敦东区一所小学是该项目的参与学校。我们在该校看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一项模拟的考古活动,并就此进行专题研讨。这些专题研讨活动的内容包括:从地下挖出瓷器的碎片,围绕这一事件开展系列活动;访问专业考古工作者,了解有关知识;

凭借已有的知识、并通过想象,绘制这个瓷器的完整图形和图案;发挥想象,填补色彩,绘制彩图;在此基础上写一篇短文,用文字记录整个过程;想象并讲述一个与瓷片有关的历史故事(可以是古代的、外国的);用陶土制作一个有创意的器皿这个专题系列活动会延续较长时间,让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训练和启发,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美术能力,特别是想象力和创造力。

该校校长骄傲地带领客人们参观校园——不是因为校园建设投入了多少钱、建设得多么漂亮,而是因为校园中亭子的设计、地面花砖的铺设、滑梯的奇特造型等,都是根据学生自己富有创意的构思设计,再由艺术家们制作完成的。

德国的学校艺术教育特别强调和鼓励由学生自己创造美术作品、制作音乐节目。很多学校的艺术教育课堂不是像我们国内一般概念上的专用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而是类似手工作坊的工场。

学生在这里有动手操作的空间,可以获得充分的创造机会。学校负责人总是非常自豪地带领我们观看学生制作的那些显得很“另类”的美术作品。我们在法国一些中小学校舍的墙壁上,看到的不是正规印制出版的名人语录或是电脑仿制的世界名画之类,而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或“涂鸦”的作品。这些绘画、雕塑、手工艺品,虽然看上去没有章法,颇为凌乱,但是这样的作品得到了学校的认可,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学校所鼓励的,正是这种自己动手、自主参与、积极创造的精神。国外有研究者发现,创造型人才都具有比较完善的人格结构和智力结构,包括积极乐观富有激情的生活态度、宽阔的知识视野、良好的记忆力、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科学的批判精神。艺术教育对于造就创造型人才具有独特的功能。艺术教育要唤醒创新意识,鼓励奇思异想,激发审美追求。当艺术教育点燃了学生的创新火花时,他们就会进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创造性思维状态。

1.3艺术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动手能力艺术活动是追求崇高的精神劳动。艺术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解读和鉴赏的能力,提升审美品位,构建精神家园,引导人文回归。很多艺术形式(如合唱、合奏、艺术设计等)都要求参与者的集体配合、共同协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在艺术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态度、协调能力能够获得感性的体验和有效的训练。艺术教育更应该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英国文化委员会“创造与合作工程”项目的主持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过程,就艺术教育来说,是感悟、想象、获得灵感的过程,也是思考、发现、合作的过程。

艺术领域中没有一蹴而就的神话,不论是音乐,还是美术,一种技艺的养成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训练意志力、提高动手能力的最好途径。艺术教育更应该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意大利中小学艺术课程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而是由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自行选用教材;小学和初中毕业不用分数的形式给学生作出结论,而是由教师给出一个定性描述的评语。初中要求每个学生学一样乐器,但并不提出任何水平的要求。

2.关于艺术教育资源

国外学校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综合利用,因为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是保证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在意大利和英国的几所学校看到,学校具有较好的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具有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和氛围。两国的教育官员和学校校长都认为,艺术教育必须具有必备的物质基础和和谐的环境。艺术的价值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我展示、自我欣赏和自我实现,是一种心灵的享受、情感的慰藉,是精神世界的自我观照。艺术也有竞争,但是艺术的竞争更注重的是才华的展露,而不应该是功利的得失。艺术审美具有超功利的性质,所以,艺术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让艺术教育工作者和艺术教育的接受者能够在良好的条件下和宽松的环境中,满足审美的需要。

英国很多学校都聘请社会上的艺术家担任学校的艺术教育辅导工作,其中有的就是在校学生的家长。这种聘请一般不发生费用的问题,因为,国家已经给予艺术家经费上的支持和赞助,而这种赞助要求艺术家每年必须为学校提供一定的服务。如果必须支付费用,则由学校向有关的基金会提出申请,通常给艺术家的报酬是一次200-300英镑。不过,很多艺术家并不是为了获取这份报酬而到学校的,因为他们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教学相长的收获,可以从孩子们那里获取丰富的创作灵感的启发。

我们去过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葡萄牙等国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数量众多、馆藏丰富的各类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成为取之不竭的艺术教育资源。这些国家都有明确规定,这类博物馆免费对学生开放。中小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艺术教育。我们在这些国家考察期间,天天都可以看到一群群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兴味浓厚地参观学习,有的艺术课就在博物馆、美术馆或是公园里上课,万丽君:艺术教育:促进和谐发展开发创造思维——考察国外学校艺术教育的思考讲课的老师就是讲解员、管理员。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接受熏陶和濡染,自然有益于培养高雅的艺术趣味。

3.关于艺术教育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

3.1从国家政策引导上看,特别重视艺术

教育的基础性和普及性通过课程设置,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普及艺术教育,让每个孩子从小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养成欣赏艺术的习惯,具有初步的艺术审美修养,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学以后,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发展方向。

意大利实行8年义务教育(小学5年、初中3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均开设艺术类课程。小学对课时数量没有硬性的规定,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以便学校根据各自情况作出更好的安排。

初中每年开设66-99课时(平均每周2课时),留有较大的弹性空间。普通高中(5年制)实行分科教学,艺术课程不作统一规定。英国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而14岁(初中毕业)以后则对艺术教育不再做统一要求,由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自己的爱好。

3.2从艺术教育的管理模式来看,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灵活措施意大利国家教育部过去曾设有一个专管艺术教育的部门,现在该部门已经并入学校教育司,以便把艺术教育纳入整个学校教育,统一协调、管理。英国则由英国文化委员会承担教育对外交流活动以及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项目的开发和实施。该委员会是一个由政府拨款(每年4000万英镑)、非营利性的组织,已成立71年。目前有总部人员760名,海外雇员7500名。

3.3从经费支持上看,除了政府投入经费,还争取社会、企业、慈善机构等的支持

3.4从组织活动来看,政府和学校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综合性艺术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意大利每年5月份举办以高中生为对象的音乐节,每年确定一个不同的主题,各地通过选拔,遴选优秀节目到首都演出,演出地点就在教育部院子里。参加演出者由国家给予一定的奖励。

3.5从职业艺术教育看,针对人才需求多元化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很多国家都很重视职业化的艺术教育。这类职业化的艺术教育通常在初中以后开始实施意大利在高中教育阶段设有艺术类高中(学制4年),为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学生,开设绘画、雕塑、建筑、色彩等4门基础课程。如果单独学习建筑,则要学习5年。另有一类艺术职业高中,学制3年,毕业后直接就业,为传统手工艺(如首饰加工等)培养接班人。这类艺术职业高中的课程开设具有很明显的专业性和地区性。

全英国目前有近200万人从事多媒体传播行业。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NAPIERUNIVERSITY)设立了多媒体传播系。该系针对市场需要,开设了平面设计(绘画、摄影等)、音乐(演奏、电子音乐、media制作等)、语言交流与传播(报纸、广告、电视)等专业,目前该系有1300名学生(包括研究生),其中有20%的学生来自英国以外的国家(但无中国学生)。学费每年9000-10000英镑。该系毕业生被用人单位看好,就业率较高。

教育发展范文篇9

关键词:生态教育;高职英语;

可持续发展生态教育是一种顺应人性自然属性的教育,是促使人们形成一种不断接受教育,坚持学习的思想,形成终身教育的理念。生态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教育生态化就是要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将生态学的理念、思想和原理融合到教育管理过程中,借鉴学习促进我国教育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渗透于各级各类的教育中,总体包含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校教育、各类培训继续教育等社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教育生态化是在教育系统中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手段,注重教学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教育趋向功利性和目的性,教育生态化可以有效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教育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改变功利性的教育观念,净化教育市场和教育内涵。在现阶段的高职英语教育中,自主招生、学业考试等招生渠道的开放,学生的总体素质参差不齐,高职英语的教育出现了新的困难。要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要充分结合生态学原理,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生态化,促进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2]

一、生态化对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生态化是要使得教育的各个子系统平衡发展,高效运行,与社会环境能够达成良好的协同。要实现教育生态化,提高教育功能,首先要优化教育结构,通过科学的进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和教育功能。在配置教育资源时,要充分结合生态学原理,既满足当代人的教育需要,又不能损害我们后代的教育满足和发展。教育生态化弘扬的是科学教育的精神,重视传授自然科学和人民社会科学知识,通过教育塑造学生人格、净化学生心灵,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在生态化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合理分配各类教育资源,做到公平教育,教育公平。

(二)以生为本,教学相长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育生态化要坚持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育组织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主导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满堂灌”的单向讲授法,采取开放式教学,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学相长。[3]教师在教学前,要不断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前沿科学知识并转化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开放办学,优势互补教育要实现生态化就必须要保证教育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教育系统要保持生机和活力,繁荣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开放办学,优化教育内部环境,增强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学习国际优秀的教育结构,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坚持“双向参与、互为服务、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国内各类产业开展产学研校企合作,为教育生态化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为了满足社会各层次人才对教育的需求,学校在教育形式上也要力求开放,逐步建立普通教育、终身教育等多样化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教育体系。

二、生态化高职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生态学和高职英语教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是教育生态化的重要理论指导。在高职英语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管理部门是三个重要的因素,三者之间必须要相互协调好关系,才能够将生态教育的理论真正落到实处,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侧重理论知识传授,与社会需求脱节现阶段,高职英语教育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内容的编制缺少与社会的关联,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与理论知识的传授,比如单词、句型的记忆和运用,忽视了与社会的联系,没用充分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导致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用不上所学英语理论,社会英语技能表现不足,与高职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通过这一现象,说明我国的高职英语教育不符合社会的现实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职英语老师忽视了英语教学内容和语言实际运用相结合。[4]

(二)英语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作为高职英语教育的施教者,综合素质和英语能力至关重要,是英语教育生态化的重要因素。在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对英语老师的需求不断增加,英语老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个别老师甚至未经过专业的职业培训就上岗。学生是被教育的主体,在高职英语教育过程中,英语老师如果不能扮演好引路人角色,就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

(三)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能力测试来评价和考核学生英语学习效果,重视考证通过率,忽视了学生口语学习和口语交流,容易导致学生重视英语理论知识的学习,会听会写但是不会讲。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的只要作用是用来沟通和交流。如果高职英语教育只侧重学生的单词、句型的记忆和写作能力的锻炼,忽视了口语的学习和运用,学生写得再好,也脱离了英语的本宗,失去其应本的教育价值和作用。

三、促进高职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校企合作,将社会需求动态引入课堂教学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课堂是学习英语知识的重要的场所。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教育,要充分对接社会的人才需求,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将社会需求和企业要求引入课堂教学。通过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英语人才作为兼职老师,将社会需求动态带到高职英语课堂,积极贯彻生态学教育理念,实现英语教学社会化和生态化,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做好师资规划,提高英语老师教学的综合能力高职英语教育的关键人物是英语教师,要想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生态化,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贯彻教育生态化的教学理念,加强高职院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英语老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技能,不断充实高职英语教育生态化、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后盾力量。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办学的具体情况,做好英语师资规划,开展系统化培养多渠道多方式地引进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好的英语教师,合理配置学校的英语教师资源。[6]

(三)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高职院校要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放在首位,多途径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摒弃以考证为主的英语考核和评价方式。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口语的锻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沟通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突出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英语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生态化对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虽然目前在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通过高职院校的不懈努力探索,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导,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教育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教学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坚持生态化英语教学,不断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实现高职英语的可持续发展。【作者简介】王晓林(1965-),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1]许明丽.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高职英语生态课堂构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3):168-169.

[2]钱慧丽.透过教育生态化探析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7):157-158.

[3]孙萍.浅析透过教育生态化探析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文理导航,2015(16):52.

[4]阎惠丽.教育生态化视域下我国高职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校园英语,2015(13):109.

[5]李晓超.探析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J].北方文学(下),2015(9):189.

教育发展范文篇10

关键词:美术;幼儿;教师;家长

1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1.1美术教育愉悦幼儿心情。我们知道美术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专家做过实验婴儿时期3到4个月的时候,幼儿就开始对色彩鲜艳的红色、蓝色,有很强的视觉观察能力,能根据球的转动而转动眼球,由此可见,幼儿很小就开始对色彩产生了很大的敏感度。幼儿喜欢在纸上涂鸦、在沙地里画画、堆城堡,在有格子的地方涂色、画出头大身小的小人,美术教育是幼儿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中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时兴奋、有时活泼、有时激动、有时安静,完整地体现了幼儿对美术体验的自由,大胆表现美术创造过程中的愉悦心情。1.2美术教育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美术教育能够增进幼儿大脑的正常发育,促进幼儿大脑健康发展,研究表明,人脑对新奇信息有益于提高人的思维,提升人的智力,而艺术恰恰是这样一种信息源,美术创作有利于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而对于幼儿大脑发育的成长,美术教育更是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原因之一是大脑皮层处于迅速发育之中,即需要新异信息的刺激以利于开发智力。

2幼儿美术教学要突出幼儿主体地位,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2.1美术创造的主人翁。幼儿是幼儿园美术教育幼儿活动的主体,是美术创造的主人翁、享受者和创造者,所以在美术创造过程中要关注幼儿“回归童心”让幼儿在美术创造过程中畅所欲言,自由发挥,让幼儿大胆表现大胆感受美术创造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的能力,如何做到这些关键性的发展,教师及成人要从平等的角度看待幼儿,尊重幼儿独特的创作方式。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用适合的方式给予支持和帮助,美术创作过程中,引导幼儿自我探索、相互启迪、主动交流,在丰富经验中获得发展。成人要做到尊重幼儿自发的表达和表现,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2.2享受美术创造过程。艺术创作过程是主体甚于自己对现实形象及内心印象的重新组合与变形美化而经历的一种对象化虚构、理念预演、意象映射和具体体验形式表达活动,它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造性审美品格和虚拟象征的特质。幼儿在美术绘画活动中对影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幼儿通过不断发现探索尝试,一般画家在画影子时,会选择那些深沉的颜色,如褐色、灰色或黑色,可是在绘画过程中有个幼儿选择了,绿色、蓝色、紫色。可是你仔细观察真实的影子,你就会发现影子有时变成绿色、有时变成蓝色、有时甚至变成紫色。由此可见,艺术创造过程中所生成和运作的物象形貌是根本不同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形象。艺术的审美魅力与创新特质,都集中通过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意象———概象———表象形态之产物而次第折射出来。

3幼儿美术教学中,要注重环境的创设和幼儿品质的培养

3.1为幼儿创设幼儿喜爱的美术环境。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从兴趣出发,创设幼儿喜爱的美术环境,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提供宽松、自由、多选择、材料丰富的环境,如:在美工区了投放丰富的美工材料,开设“材料超市”“我的购物车”“材料收集屋”等幼儿自由选择、自由命名的活动材料等,活动方式上可以引导幼儿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加活动的设计布置摆设,亲身体验自己和同伴还有教师作为班级成员的权利,发展幼儿自主、主动、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动手能力。3.2注重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创作的能力。在绘画活动中鼓励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意识想象,引导幼儿大胆创作,并不断提升他们个人发展水平,充分挖掘幼儿潜意识创造力。开放的提问可以让孩子把感受发现的视野放大,能够激发幼儿知识经验的联想和迁移,以中班美术活动《潜水艇》为例,活动中提问“你设计的潜水艇有什么特意功能?在外形上有哪些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地方?潜入水中在水了发生了什么事?”一系列的开放式的提问,之后。让幼儿进行想象画潜水艇。孩子的设计非常创意,就轮廓设计也须忙活一阵子,然而,小朋友们花了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简单的设计:有的是战神潜水艇,有的牛头潜水艇,有的是房子式潜水艇等,孩子们的作品妙趣横生。所以,教师积极地调动幼儿创造的兴趣,幼儿才能更加主动,在绘画活动中才能让绘画内容更加的丰富、有趣、富有生命力。

4家长要重视幼儿美术教育,注重对幼儿进行指导

4.1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一出生直接接触的就是家长,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有影响力的人。作为和孩子最亲密的人,家长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模仿,生活中处处能够接触到美术,幼儿玩具的选择、图书的选购、家长的穿衣搭配、家具的选择摆设、都能直接地影响着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和体验。随着早期教育的发展,美术在不断的推动幼儿心智和全面发展,家长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家长角色意识的要得到认可,在孩子的教育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2家长如何更好地指导幼儿。幼儿在家绘画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幼儿,最重要的是耐心和尊重。幼儿的发展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因为幼儿喜欢反复,重复绘画同一事物,对新鲜事物的探索需要时间从不同角度尝试。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有很大的个性化的表现,在学习探索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新鲜事物,家长要及时地引导教育,对幼儿在美术创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是,家长不要过多的干扰和打断幼儿的思路,应该尊重幼儿行为表现,支持和鼓励引导幼儿。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