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革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9:41:14

教学革新

教学革新范文篇1

摒弃传统的教学实习模式,构建“先理论—后实习—再理论”的教学模式,将实习贯穿到整个理论教学中去。对于会计实习课教学,教师应该在某一章知识点梳理后,结合目前会计实务中的常见问题,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课题,让学生进行操作,然后将实际操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归纳,并结合会计专业课的基础知识进行剖析,学生加以纠正后再次进行操作,做到“实际操作中有理论,理论教学中有实习”。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会计理论的理解,也提高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实践性教学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形式。第一,实践性教学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第二,上机操作作为一种主要形式,理论课上学到的基本知识可以在上机后得到巩固和提高。在手工帐操作完后再到计算机上完成一帐套,以体会二者的联系与区别。第三,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自己和提高自己。

二、找准“圆心”:改革课程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以编写教案为例,教师可以把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讲明白后,不要采用专一的会计案例,而是先把有关企业会计制度学精吃透,把某企业、事业单位实际业务为例题,写成活页式的教案。再结合现实生活中事例,比如一个小手工作坊、一个小商店、一个饮食服务店,一个家政服务团等,把他们可能有的业务归纳出来,以此为依据加入教案的编写,再编制相应的作业题,一个行当作为一个案例,从建帐体系到凭证处理,写成讲义式案例,通过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和作业布置,既传道解惑又好似就业指导。对于目前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按“大专业、小专门化”的目的要求,对“小专门化”中的一些共同性的基础课程,进行科学、合理、有机地综合,削枝强干,删繁就简,实行模块组合。首先,选择一种逻辑思维主线来安排课程内容,大多是以知识的系统性为主线并辅之以必要的技能训练,同时渗透能力培养。其次,将几门学科知识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或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实践证明,在有机整合后实施教学,真正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既节省了教学课时,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划好“弧线”:优化教法

传统教学方法一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其主动性和能动性未得到充分的调动,从而学习的效果不太好;笔者认为会计实习课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实结合;边讲边练,练中有讲,讲中有练;再利用实物、模型、幻灯投影和电视录像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1.抢先下手:形象化教学

学生对于他们没有接触过的账簿、报表,毫无感性认识的内容是很难接受的,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具体的实物或模型,形象的语言、挂图、演示、多媒体等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获得感性认识。

2.连续出招:启发式教学

职业学校的实习课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从而真正领会教师传授的知识,以达到实习教学的目的。我们实习指导教师的任务,不光是教学生简单的基本操作,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时先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会计的基础知识,同时会根据原始凭证或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假如手工编制记账凭证错误,那么采用计算机编制也肯定发生错误,所以实习教师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的实习教学中,在记账凭证编制之前,先让全班学生各自手工编制,然后找出大家存在的典型错误,再一起进行探讨,让学生自己分析优点及不足,最后教师再综合,同时提出一个最合理的编制凭证的步骤。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好,也能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收款、付款和转帐凭证的正确理解。

教学革新范文篇2

关键词:慕课;中职;版式设计教学

MOCC为“慕课”,属于“大规模的公开在线课程”。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慕课不仅规模较大,尤其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公开授课,在网络平台上共享资源,通过网络的教学载体传递信息,教学内容在慕课中呈现。而教师在进行慕课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根据版式设计专业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从而实现中职教学课程的完善。

一、中职版式设计的教学现状

中职学生具有文化课程基础薄弱的特点,大部分学生选择平面设计专业并不是出于对专业的喜爱,这就导致学习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热情,且学生大部分没有美术基础,艺术与文化修养薄弱,中职学生与大学生不同,其年龄更小,对于问题把握更侧重于基础性[1]。(一)学生基础薄弱。中职教育也更加重视对技术的应用,重视实践教学,更多是以Illustrator、Photoshop等软件教学,导致学生缺少专业基础知识,普遍存在涉及能力低,学生重于技术模仿,很难发挥自身创意,导致在学习版式设计教学中,其创作的作品千篇一律,并没有突破性的提升[2]。(二)教学方式单调。学生更习惯教师一边授课一边操作的方式,动手实践仅仅是对教师设计操作的描摹复制,没有属于自己的设计思路,这种方式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学生没有灵感,习惯性在拿到项目后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操作,成为操作机器。但版式设计属于理性思维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逻辑思维的把握与推敲。(三)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版式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需要对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如字体、图形、色彩等有所了解,但是在教学中课程却缺乏连贯性,导致学生并不能实现知识点的衔接,降低了学习效率。(四)教学实践趣味性差。版式设计中具有多种设计理念与设计方式,教给学生知识时,学生却缺乏相应的热情,这些知识点具有重要作用,若是教师并没有与学生特点相结合进行教学,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

二、基于慕课的中职版式设计教学革新分析

针对中职学生与中职教育特点及中职版式设计教学问题,应当实现教学方式的革新,中职教学主要是以职业导向为教育理念,版式设计专业应当以平面设计虚拟项目及实际项目进行组织教学的开展,充分展现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环境、内容相结合,通过对慕课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掌握版式设计的方法理论[3]。(一)课前导学,优化翻转。由于版式设计教学中涉及众多知识点,难易程度不一,涉及步骤也十分复杂,教师可以利用慕课设计导入环节,将设计内容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简易化、去难化、分割化及碎片化、并将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结合趣味性特点,为学生设置相关情境,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主要包含慕课自主学习网站、学习资料、自测题、导学案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看慕课视频、阅读资料,线上完成测试、交流评价等,课堂教学中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积极性。此环节为第一阶段,通过8-10分钟视频播放,其中包含本堂课的科普、课程教学计划材料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进行文字版式设计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慕课平台上通过视频播放文字版式设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及优秀的设计内容,让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让学生记录自身疑问,以便后续向教师提问,并要求学生根据系统提示及学习指南完成在线自测,不同程度的学生可将人物分为拓展层、提高层、基础层,将整体的文字版式设计任务划分为四个子任务,即名片设计、DM单设计、个人简历设计、展板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子任务完成作业。以个人简历为例,基础层要求学生可以简单设计个人简历,将素材插入到幻灯片中,设置动画。提高层则是在幻灯片中添加文字,设置效果与属性,添加超链接按钮,拓展层则需要学生对作品进行版型设计,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线为学生提供帮助,实现简单的在线自测,学生可将自身疑惑提出,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了解学生在本堂课中预习的问题。(二)课中实践,多维互动。课堂中的活动阶段,教师应当集中讲解课前导读中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全面掌握,此环节为第二阶段,以第一阶段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负责答疑,此阶段中教师应当重点观察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迁移。利用平台或面对面的小组形式,将课前线上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基于任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汇报设计成果。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版式设计精髓,通过虚拟项目的方式,如策划“XX公司玉石宣传”,制作宣传折页,教师可将其与文字版式设计进行对比,了解宣传折页设计方式的特点,如颜色设置、背景变换等,选择性讲解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能够快速找到设计的思路。之后,教师负责提供众多图片素材、文字素材等,让学生甄选,规定设计时间,引导学生确定自身设计主题,通过碎片化的任务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而学生不感兴趣的理论知识也融入到设计任务之中,给予学生自主讨论设计的时间,教师从旁引导,依据宣传折页制作流程开展交流,实现小组的分工合作,完成设计之后同学都很有成就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线填写作品的组内互评与自我评价,而教师则对学生的作品效果、课堂表现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打分评价。(三)课后拓展,巩固提升。课后阶段是学生实现知识内化迁移的重要时期,学生将教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完成,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自主的、系统性复习,利用慕课平台完成师生互动,进行学习经验的分享,从而实现知识巩固提升的效果。可将教学视频上传到慕课网络平台中,以便学生后续巩固复习相关知识。此阶段中教师也可以进行小规模在线课程,学生要对自身进行总结反思,将复习中遇到的难点向教师反馈,教师对其进行解答,通过此方法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教学进度及实际情况,以便学生后续学习中改正、完善及升华。如,完成文字版式设计后,教师可将相关资料上传到慕课平台之中,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知识导图、微课程、素材下载站等,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复习,完成线上测试,教师也可以通过慕课平台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设置答疑区,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保证充分发挥课后复习的效果。(四)改善考评方式考评系统往往在中职版式设计教学中并不受到重视,但事实证明,以往的单一考核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慕课背景下,版式设计的考核改革应当选择阶段性考核结合终结性考核的方式,将实训任务分为多个子任务,不同的子任务对应着不同的考核标准,一个子任务完成之后需要上传作品到教学平台上,由教师负责查看评分,当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之后,汇总子任务的考核成绩,结合平台上签到点名情况、教材预习情况、课堂参与互动积极性等成绩合并,实现综合考评。最后,实施课业比赛形式,任意选择学生所完成的2-3个子任务作业打印,由企业人员、专业教师共同评比,颁发优秀证书给学生,并给予其加分鼓励,保证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的优质人才。

三、总结

总之,慕课作为现阶段的重要教学方式,其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巩固学习知识的优点,教师应当主动进行新时代教学任务的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因此,本文主要从课前导学,优化翻转、课中实践,多维互动、课后拓展,巩固提升、改善考评方式这几方面出发,以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中职版式设计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鑫.基于超星网络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为例[J].湖南包装,2019(2):122.

[2]张晗.信息化视域下“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ResearchontheCurriculumReformandPracticeof\"FormatDesign\"fromthePerspectiveofInformatization[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1):68-70.

教学革新范文篇3

1艺术基本概述

艺术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主观能动地反映,是人们表达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形式。艺术的重要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能够为社会提供和谐优美的精神盛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完美地呈现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人民群众通过艺术欣赏从而可以获得美感,陶冶个人情操,放松心情,提升生活品位。同时,艺术还具有让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使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有很多的历史和现代名人,因为一场优美、成功的戏剧,或者是一场感人至深的电影,而对人生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出奋发向上的人生动力,不断开拓进取,改写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使他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2艺术的分类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一是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二是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绘画)和视听艺术(如戏剧)。三是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四是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因此,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性作为根本的依据。艺术分类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各门艺术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从而更加深人地认识和掌握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实质,进一步推动各门艺术的提高和发展。

3中职学校艺术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增大课堂容量,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客体的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中职学校艺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中职学校艺术教学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中职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滑。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高职院校得到空前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走进了高校的大门,而鲜有学生愿意一开始就选择中职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艺术类专业,有许多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往往是上不了普通高中的无奈选择,这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2)中职学校教师对学生培养目的不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现状是,学生成绩较差、存在厌学情绪,作风松散自由,难于管理。大部分中职学校教师,特别是担负管理工作的教师,普遍存在只要管好学生不出事就算完成任务的思想。使得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重点强化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相应占据了教师本来应该投人教师研究的时间和精力,更谈不上教学思考与创新。同时,由于学校对学生管理的高度重视,而对学生的德育考核的成绩过分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也影响和弱化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3)社会家庭对中职学校学生目标要求过低。基于中职学校学生的现状,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普遍从内心深处就有所降低,有的甚至是完全失去信心。这种社会氛围造就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始终处于无压力或者是很小的压力之下,“教”与“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明显不足。同时,社会上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固有偏见,认为职校主要是为企业、为社会输送技术工人,只要能掌握一些技术活,就能有饭吃,就不至于饿肚子。因此,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技能培训,能够完成一般性的工作就算完成学校的培育目标。即使有的学校还广泛开展了技术等级考核,而这种考核实际上也只是一动手能力的考核,缺少对创造性思维和继续学习能力的考核。同时,社会上对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没有统一标准,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这种双向考核标准的模糊导致中职学校的发展缺乏明确的目标,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4中职学校艺术教学创新探索

(1)贴近地方文化发展需求,因地制宜调整和设置艺术专业。对中等职业艺术教育学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文化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向,适时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设置专业,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与文化。这样,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使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达到“教需相长”。比如,中职学校结合当地创建文化强市的背景,开展全日制戏曲表演专业招收,为地方培养出了一批高层次的戏曲表演人才,进一步弘扬了我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在教育改革方面,中职学校要大胆突破,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课时比例,把课堂搬上舞台;在师资结构方面,大胆启用高学历、高职称的学术型师资,大胆引进民间高水平艺人,充分挖掘地方戏曲特点,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增强文化的发展。比如可以开设影视表演、鹦歌戏表演、音乐表演、舞美设计、文化管理等专业来缓解社会对特殊专业的人才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市场文化的需要。搞好学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使教学与演出相得益彰。

(2)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层次。在中职学校的传统的艺术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仍旧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虽然学校教学改革在稳步推进,但要真正实现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差距还十分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巩固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从属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和重视。课堂上仍旧是以教师“主讲”,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模式为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氛围,尤其是在欣赏建筑、雕塑作品时,计算机可以取代老师的许多工作,打破了以前没有实物只能够靠老师口述的被动局面,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富活力和吸引力。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必须要进一步创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广泛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增加艺术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抓住重点,拓展创新型教育。艺术教学不同与其它知识的教学,具有培养周期长、教学投入相对较高,教学质量短期内很难见成效等特点,而且艺术教学具有点多面广、实践性强、个人参与度高的特征。因此,艺术教学不同于一般知识的课堂教学,要突出艺术教学的重点,突出艺术教学的实践性,探索明确的艺术教学培养方向,瞄准未来社会需求、市场需要和学校发展需要,努力将中职学校的艺术教学的技能型教育转换成创新型教育。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艺术教学要注重张扬个性,突破权威,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张扬白己的个性的良好环境,使学生有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艺术教育应该在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实际应用的同时,特别注重艺术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学人文知识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科学可行的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人才培养机制。

教学革新范文篇4

一位大学生说:“教授,我们期末试为什么要考这些用不上的内容?”

教授说:“有用的不考自然也懂了,要考的都是没用的。”

这些话虽然不完全对,但明显是对我国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批评,对同学们所学的内容存在很大的质疑:学习的内容用不到实际上,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学来有什么用呢?岂不是造成教育浪费?为什么不学些分数等于能力或接近能力的实用的知识呢?

人们把中学学的科目叫做基础课,但现在一点都不基础,而是非常专业,专业到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的程度。如有的学生读完高中,连最基本的礼貌礼节都不懂,可礼貌礼节这门课在大中专课程表里,是当作专业课来教;又如应用文,在初高中只是当作非重点说说罢了,有些学生连写请假条的格式都不太清楚,但应用文在很多文秘类工作上运用得比较多,应该受到重视的。因此,我们能不能把一些所谓的基础课与一些所谓的专业课调整呢?就如礼貌礼节应该成为基础课,每个学生都应该懂得,都应该熟知。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可以灵活运用,正所谓“学以致用”,但学了用不上,或者不常用的话,那些知识是不是没必要在中学里学呢?是不是应该把那些很专业的,日常生活用不上的知识放到大学里给专修的学生学习和研究呢?

我们中学里的好一些科目多是学理论,日常生活中用不上。下面说说几个例子。

就拿感冒来说,初中高中都学过化学,但他们尽管读完了初高中的化学,却不能从课本中知道自己平时吃的感冒药里有些什么成分,这些成分有什么副作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吃多少次才对。女孩子学了初高中的化学,也不能从课本里学到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皮肤的化妆品或护理品,由于不懂得化妆品或护理品的化学成分的一些基本作用……化学是不是学了没有用呢?是不是违背了人们的生活呢?也不是,化学里学到的化学式都有用,都很专业,就是太专业了,我们日常比较少用啊。一门学科是不是应该先从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学起呢?

学了政治经济,我们到餐厅里吃饭时,有些同学不知道什么是“咨客”,不能从课本里学到一个餐厅的各级人员的职务名称,不知道一个企业里的各级人员的职务名称,不知道一个企业基本是怎样运作的,不知道如何自己搞生意,不能从课本里学到如何看股票走势表,不知道股票的形成,也学不到如何交水费电费,学不到劳动法有哪些内容要特别注意的,不知道,在本市里有哪些政府部门,里面的人都办些什么事的?遇到事情应该去找哪个相应的部门解决呢?手续如何办呢?也学不到如何联系旅游巴士,组织同学们一起去短途旅游。初高中经济课里,全讲的是一些理论,如:剩余价值的概念,资本主义如何剥削劳动力等等,这些深奥的理论应该放到大学里给专修这科的学生学习,而一些日常生活的知识,放到初高中学习,起码这些知识能让在大学时不读这个科目的学生用上,能让他们学以致用,不会造成教学浪费。

英语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英语的环境,语境对学语言是很重要的。应该注重口语,语言学了就是为了能说出自己的意思,传统的英语教学,书面表达占的比例大很多。我个人认为应该倒过来,口语占大部分才是学语言的最基本的功能。而且在英语电影里,人物的表达也没有过于规范的语法,不像初高中学的那样,有很多语法,不能错一丁点。既然本来讲英语的人都不过于规范语法,我国作为学习英语的国家却处处用语法来设立重重关卡,让学生难以通过考试,甚至让在美国住了几年的能顺利与美国人交流的人考不过我国的英语六级,这不成了作茧自缚吗?就语言这东西,能表达出你要表达的意思,能顺利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自己也能顺利听明白对方的意思就可以了,没必要太过模式化,如果太模式化就会变得呆板。

初高中也应该开设一些实训课程,例如:用上两节理论课的费用,可以要求学生自己买一块布来设计一件衣服,知道做一件衣服的过程,如何画图纸,如何剪裁才好穿,如何缝补才严实等。有时候自己亲手做一做衣服也挺有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的灵感,为未来增加一些服装设计师成员而做铺垫。

教学革新范文篇5

一、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分析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实用性和多样性,而作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古代文学面临着压缩学时的困境,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对这门课大多是从重点词、句的解读的教授,其并没有注重对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性教学;从教学手段来说,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记相结合的模式。再加上大学扩招,学生的基础下降,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不合格。简单枯燥的教学方法也使很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反而追求一些对自己具有实用价值的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

2.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随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许多大学生都没有看完四大名著,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不是为了获得文学修养,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古代文学没有前途,因而对其的学习热情也不高。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科体系建设,因此对高校古代文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构想与实践

1.改革教学方法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方法上应该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将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交叉融合,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这也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具有文学基本功。比如要求学生诵读名篇,感受古文的音韵美,体会作家的风格特征。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古代文学课程而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还是存在着信息获取量小的特点,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使古代文学的学习成为死记硬背,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介入,这样能够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各个方面使学生进行信息接收,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模式现阶段,古代文学课程主要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但是古代文学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几首诗词这么简单,古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素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所有的关系都是围绕此而展开的,也正是如此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古代文学改革思维模式下,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不平等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现在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堂都是采用论文和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的方式无疑让学生在死记硬背的樊笼里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价值观,未来改革的古代文学课程应该开设专题讨论评分制,以某一个课题作为讨论对象,以此来评判学生的古代文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体性。

3.改革古代文学的培养目的古代文学是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而存在的,而这就需要通过重新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前指定学生搜集资料、阅读篇目,在课堂上不采用讲授法,而是采用讨论法进行,并对一些问题进行现实结合教学法,引起学生思考,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4.改革课程设置古代文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其的学习并不能由其单一完成,而是需要古代汉语课程以及现代汉语课程做支撑,因此学校应该在开设古代文学课程的同时开设语言类课程,特别是古代汉语课程,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置文化类课程选修课,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性地储备中国的文化、语言、社会、思想知识,文学和文化其实质是相通的学科。

教学革新范文篇6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一名统计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以教学改革带动、促进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

1改革考试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考试虽不是教学的目的,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却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统计学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常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和计算,考试的内容以客观题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这种客观题的最大特点是,标准答案具有唯一性,学生答题不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也无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需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公式和习题就可以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差甚远。

改革考试模式,可以大胆地加入调查报告、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考试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采用这样的考试模式,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考试内容上,应侧重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标准化的客观题不宜过多的作为统计学考试的内容,最好使用结合实际经济生活而设计的主观应用题,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

2改革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和双向互动式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尽可能减少公式的推导,手工的运算过程。要启发学生分析统计数字、统计技术背后的含意。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讲求质量和层次,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现场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

改革教学手段。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手段单一,一支粉笔、一张黑板。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信息量大,可以充分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也非常有利于演示统计软件的具体应用过程。统计学在教学中需要大量运用数据、统计表、统计图,还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大量的统计表、统计图及案例生动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视觉效果,也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又使案例的讲解生动清晰,可使学生忘记在统计课堂上须记住的大量统计公式的枯燥和痛苦。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可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是教学节奏快,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容易造成学生课堂学习囫囵吞枣。因此,多媒体教学必须和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避免造成教与学的脱离。

结合案例教学。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是按照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统计教育规律所设计和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统计学课程中实际例证的处理过程搬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调查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统计学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教师可选取一些紧密结合实际,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运用的条件、背景及其分析研究过程。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分析、讨论和比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予以弥补,这大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学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涉猎一些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学的讲授和具体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有关领域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统计学的应用价值。

如果说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实践教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内实验课教学和课外项目教学。通过实践使学生在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问卷表的设计,问卷的发放、回收,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最终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从数据搜集、整理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而且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一定地铺垫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教学革新范文篇7

一、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分析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实用性和多样性,而作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古代文学面临着压缩学时的困境,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对这门课大多是从重点词、句的解读的教授,其并没有注重对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性教学;从教学手段来说,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记相结合的模式。再加上大学扩招,学生的基础下降,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不合格。简单枯燥的教学方法也使很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反而追求一些对自己具有实用价值的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

2.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随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许多大学生都没有看完四大名著,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不是为了获得文学修养,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古代文学没有前途,因而对其的学习热情也不高。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科体系建设,因此对高校古代文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构想与实践

1.改革教学方法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方法上应该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将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交叉融合,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这也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具有文学基本功。比如要求学生诵读名篇,感受古文的音韵美,体会作家的风格特征。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古代文学课程而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还是存在着信息获取量小的特点,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使古代文学的学习成为死记硬背,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介入,这样能够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各个方面使学生进行信息接收,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模式现阶段,古代文学课程主要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但是古代文学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几首诗词这么简单,古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素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所有的关系都是围绕此而展开的,也正是如此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古代文学改革思维模式下,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不平等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现在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堂都是采用论文和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的方式无疑让学生在死记硬背的樊笼里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价值观,未来改革的古代文学课程应该开设专题讨论评分制,以某一个课题作为讨论对象,以此来评判学生的古代文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体性。

3.改革古代文学的培养目的古代文学是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而存在的,而这就需要通过重新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前指定学生搜集资料、阅读篇目,在课堂上不采用讲授法,而是采用讨论法进行,并对一些问题进行现实结合教学法,引起学生思考,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4.改革课程设置古代文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其的学习并不能由其单一完成,而是需要古代汉语课程以及现代汉语课程做支撑,因此学校应该在开设古代文学课程的同时开设语言类课程,特别是古代汉语课程,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置文化类课程选修课,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性地储备中国的文化、语言、社会、思想知识,文学和文化其实质是相通的学科。

教学革新范文篇8

会计实践教学不是会计理论学习后的大型作业,它应该是会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承担着会计理论教学无法完成的或完成效果不好的教学内容,与会计理论教学内容一起构成完善的会计教学体系。一个效果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1实现会计职业认知

作为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学生进入会计专业后首先应该对会计职业有所认识。会计职业认知的实习是学生进入会计专业后首先要完成的实践教学内容。即使是浮光掠影的参观实习,能亲眼看到会计的工作环境,接触会计的工作内容,能与实际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亲自接触,都能使学生对会计的职业认识大为增长。让初次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方式有初步的认识。让他们初步勾勒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

1.2改变学生对经济业务的认识方式

在会计的理论教学中,无论是知识讲授还是案例分析,受教学方式和条件的限制对经济业务的描述都以文字描述的方式为主。这种方式有利于初次接触经济业务的学生了解业务的内容、处理方式,便于老师讲解。但弊病在于学生的思维容易形成惯性,习惯了必须把经济业务用文字描述出来,才能理解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而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会计是通过经济业务所产生的原始凭证来判断业务内容和流转程序,这与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所接触的经济业务有很大的区别。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文字描述的经济业务会以高仿真的原始凭证的形式出现,使学生逐步熟悉根据原始凭证判断经济业务的内容,改变他们的思维惯性,使他们熟悉和掌握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的表现形式。

1.3认识、填制、审核原始凭证

在会计工作中,原始凭证是很重要的会计资料。一方面,会计依靠原始凭证来理解经济业务的内容;另一方面,填制原始凭证也是会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会计教学中,原始凭证是会计理论教学中最薄弱的一环。特别是涉及企业与外部交往的原始凭证,如企业购销活动中产生的发票、各种运输凭证;企业与银行结算所使用的各种结算凭证;企业申报纳税所使用的纳税凭证等。在会计理论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填制、审核这些原始凭证有一定难度。但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真实的或仿真的原始凭证。而且在校内的模拟实习中,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填制、审核原始凭证。通过这样的反复强化练习,可以加强学生对原始凭证的认识,弥补理论教学过程的不足。

1.4认识会计资料的承接关系

会计理论教学的内容无论是按会计要素来编排还是按业务循环过程来安排,对综合性的经济业务和完整的会计处理程序都有一定的割裂。而在理论教学时,限于时间和教学手段等原因,所举案例也仅限于单项业务。无法反映出经济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前后承接关系。因此有些业务在理论教学中显得很简单,但在会计的实际操作中难度却很大。如在讲到所有收入类账户和所有成本费用类账户与“本年利润”账户进行结转时,几乎所有的教材与案例都是直接给出所有收入类账户和所有成本费用类账户的余额,然后给出它们与“本年利润”结转的两个分录。然而对于学生而言,实际处理这项经济业务时难点并不在于这两个分录的编制,而是如何确定所有收入类账户和所有成本费用类账户的余额。这种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记账凭证到明细账,从明细账到总账,从总账到报表的数据承接关系只有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才能有所体会。

2构建多样化的会计实践教学方式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岗位本身的特点,能大量接受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企业越来越少。在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出于对财务资料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要求,实习单位也不可能让实习生真正参加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另外由于会计工作本身的连续性和周期性,学生也很难在实习中系统的进行会计工作,接触到各种经济业务和账务处理技能。因此各高职院校都缩减了会计专业的企业实习,更多的以校内的模拟实习来完成实践教学。校内模拟实习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校内模拟实习中采用什么样的实习方式,一直是会计实践教学探索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片面强调校内模拟实习,甚至完全取消企业实行,并不利于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而在校内模拟实习中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手工账模拟实习、会计电算化实习等方式各有利弊。应重新组建会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定位企业实习和校内模拟实习,使之相互配合。在校内模拟实习中,应根据不同的阶段、学习任务、实践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方式相互配合。更好完成会计实践教学的任务。

2.1校内模拟实习

会计校内模拟实习贯穿于会计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但在不同的阶段,应根据学生的情况、与理论教学配合的需要以及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校内模拟实习的方式。

2.1.1配合项目教学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会计专业的课程中,一部分课程非常适合采用项目化教学。如《会计基础》、《税务会计》、《成本会计》、《行业比较会计》,在这一类课程教学中,可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来完成实践教学。如在会计基础教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会计知识,迫切需要是增强感性认识。基础会计没有涉及很多经济业务,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因此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主要以认识性实习为主,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会计所使用的各种凭证、账簿和报表,掌握它们的填制方法,为下一阶段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打下基础。这种项目式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可以提升学生对每个具体的工作项目实际操作能力。细化的实践教学项目使学生比较容易驾驭,与理论教学的交叉安排、有机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模拟真实工作的手工账集中实习周

手工账集中实习周一般安排在会计实务的学习结束后,学生已经具备从事中小企业会计必备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会计基础》、《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做账的基本技能,能够模拟上岗了。手工做账模拟实习是高仿真的模拟实习,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熟悉会计工作的全过程。这是会计模拟实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手工做账模拟实习在时间组织上适宜采用集中实习周模式。根据实习内容集中安排3周~4周时间,连续作业,完成全部模拟实习的内容。这种方式的连贯性强,可以集中完成全套模拟实习,增强学生对经济业务综合性的认识。在空间组织上,学生的模拟实习基本在实验室完成,如果学生在课堂时间内无法在实验室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也可以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将实习资料带出实验室继续操作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会计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建立工作责任感。采用这种方式组织模拟实习,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辅导提示、答疑和掌握实习的进程,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实习结实时,能完成模拟实习。手工做账模拟实习是高仿真的模拟实习,它的高仿真性主要通过实习所选用的资料来体现。一套好的实习教材应具备以下特点:教材所包含的经济业务内容全面,能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教材所选用的经济业务要具有典型性,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应避免过多重复。使学生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能接触更多类型的经济业务,提高实习的效果。教材所选用的经济业务符合企业现实的经济活动和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因此为仿真而纯粹采用真实企业一段时间的经济业务的方式和纯粹由教师虚拟经济业务的方式都不可取。好是实习教材应该是在企业真实经济业务上的提炼,提炼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经济业务。高仿真的模拟实习特别注重真实,用真实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完成由理论学习到实际操作的转变。教材所选用的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原始凭证从格式到内容都应该与实际经济活动中所使用的原始凭证一致。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应该由会计人员填制的原始凭证,应该以空白凭证出现,由学生在实习中自行填制。会计是一门变化很快的学科,教材所选用的经济业务要与现实的经济发展同步,及时吸纳最新的会计、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内容,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参加模拟实习的学生所选用的教材虽然都一样,但由于在处理实际经济业务时,每个人所使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应鼓励学生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处理经济业务,培养他们独立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

2.1.3与手工账传承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

计算机在会计工作已经应用得十分普遍,因此在掌握手工做账技能的同时,学生也必须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会运用财务软件。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已安排有大量的上机操作,这为课程结束后的集中模拟实习奠定了基础。会计电算化实习也采用集中实习周的形式,集中2周~3周时间,学生在实验室完成模拟实习的全过程。在实习资料的选用上可以将学生在手工做账模拟实习所完成的全套会计资料用做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的资料。手工账实习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学习到从原始凭证到报表的全过程,能理解会计工作的运作程序和资料的承接性。缺点在于有大量繁琐的登帐工作。电算化的优点在于简化了登帐、计算的工作,但大量的后台处理使学生无法看到会计工作的运作程序。而让学生将手工账完成的资料运用于会计电算化实习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掌握如何由手工做账过度到用计算机进行账务处理。获得这一项工作的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利用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的机会,对自己在实习中做出的会计资料进行检查,改正错误,起到强化训练的作用。使用同一套资料进行手工做账实习和会计电算化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手工做账和计算机做账的区别与联系。

2.1.4岗位交替的毕业综合模拟实习

毕业综合模拟实习的目的,不仅是要学生重温所学的会计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实习使学生熟悉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为上岗做好准备。在实验室按照中型工业企业财务部门设置布局,按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将学生分组担任不同工作岗位,并定期轮换,使学生有机会从事各种岗位的会计工作。为了最大限度的接近现实工作,选择实习资料时,可以选择一个真实企业过去的一段时间的经济业务。并将其组织为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在组织实习资料时,内容上不局限于单纯的会计核算,增加财务管理、审计、证券投资、筹资、融资等业务的模拟实习。使学生不仅掌握对财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技能,而且能运用预测、决策、分析、评价等管理技能。实习内容在难度上要具有层次性,毕业模拟实习的内容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部完成,学生只要完成了实习内容中会计核算的部分即可考核合格。而具备能力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实习内容中难度较大的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模拟实习之后,对自己掌握会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可以心中有数,对自己毕业求职时的岗位定位有清醒的认识。也可明了自己在本行业的发展兴趣,为自己制定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

2.2校外企业实习

虽然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会计岗位有很多困难,但只要大胆探索仍能找到会计专业合适的校外实习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校外实习的作用。

2.2.1岗位认知实习

岗位认知实习安排在会计专业教学开始的早期,方式以参观实习为主。在可能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多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参观范围尽量涵盖制造企业、商业企业、服务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参观的同时,可以安排参观企业的会计人员和学生做面对面的交流,满足学生对会计职业的好奇感,建立职业意识。

2.2.2校外顶岗实习

在最后一学期,与就业紧密联系的校外顶岗实习可以克服实习单位对安全性和保密性的担心,让学生以员工的身份真正进入实习单位的会计工作。

教学革新范文篇9

大学第一年是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转折期。如何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对新生开展有效的教育,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能否尽早地融入校园生活,学生的潜力能否尽早地被挖掘,学生是否能尽快地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新生研讨课(FreshmanSeminars)教学模式得到推崇和实践,这一教学形式通过小班教学、师生互动的研讨课,师生得以近距离沟通,新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安全感;学生有机会展现自我,能够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同,找到归属感。国内外新生研讨课的成功经验有力的证明,新生研讨课是引导新生的一种有效形式。

然而,从近几年各大高校新生研讨课的探索和实践来看,不难发现,该类课程的实践基本集中在本科院校,其设立新生研讨课的动因是“让学生尽快完成向学术角色的转变”,对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新生研讨课尚未有涉及。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它有别于普通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在新生入学教育教学模式方面也是如此。鉴于此,为进一步深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2010级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并学会自主学习,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10月首次开设了13门新生研讨课,其中《,走进工商管理》是针对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群(包括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四个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新生研讨课,作为该门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实施者,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高职院校开设新生研讨课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2《走进工商管理》课程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明确“岗位、职业、工商企业和专业课程设置”之间的逻辑关系,明了工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以及相应岗位员工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引导新生了解所学专业所面向的岗位、职业现实要求,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建立一种师生沟通的新渠道,提供教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能够问所想问,知所想知,初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转变;让新生学会项目学习的方法,为后续项目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3《走进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

为达成拟实现的教学目标,根据新生研讨课的要求并结合高职学生生源的特点,本课程拟采用“问题驱动、教师引导、互动交流、拓宽视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设计教案时,考虑到学生对现实中的企业运作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以及未来就业岗位对学生技能和素质要求的“无形性”特点,采用了现场考察、现场授课、现场答疑等以企业工厂为课堂、以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为目的的授课形式。

基于上述认识《,走进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认识工商管理篇、走进工商企业之感性认识篇、感性认识升华篇以及‘专业、职业与我们’剖析篇”四个循序渐进的步骤而展开。(如图1)图1显示了《走进工商管理》课程的实施方案,总课时为24节。其中“,走进工商管理”这一专题为4节课,在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属于本课程学习“热身”阶段。

第二阶段“走进工商企业:感性认识”占12课时,这一专题在本课程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课堂基本设在企业(工厂)现场。鉴于本校所在地宁波是服装大市,因此选择服装制造和销售、贸易企业为本课程校外合作方。具体操作是这样的:首先进工厂现场(或销售现场)体验,由车间主任(市场部主管)陪同讲解,参观结束后,接着由人力资源部经理对岗位职责、岗位素质能力要求、职位晋升路径等做一一分析,最后由公司总经理宣讲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回答学生的提问。学生回校后对现场所见所闻进行梳理,对尚存的疑惑通过查阅专业知识或与老师讨论。

第三阶段“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在热烈的讨论中进行的,基本以学生为主导,即学生上讲台讲解(依不同专业分四个环节)→老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疑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补充。第四阶段“专业、职业与我们”主要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岗位、职业与专业课程学习”进行梳理,同时邀请已毕业优秀毕业生(以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为主)回校与学生分享当年的学习经验和当前的就业环境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使得大一学生能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能对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作一合理安排。

4《走进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走进工商管理》新生研讨课目前在我校已实施一轮,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共20名同学。考虑到现实企业生产流程以及团队合作时能够做到专业的互补性,选拔的学生由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四个专业组成,每个专业各5名,即每个团队由来自四个专业的学生构成。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无论是在教室里课堂授课、小组讨论还是去企业实地考察、听企业现场报告,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男生也一改往日“学习惰性”,在小组中扮演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同时由于小班授课,且基本以问题导向,以“头脑风暴法”寻找问题答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师生距离拉近;再者,由于本课程融合了《新生始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且以实际行业为背景,使得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目的以及个人未来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5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打算

尽管在开课之前做了精心的安排和准备《,走进工商管理》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需在后续授课加以克服和完善。

5.1进一步完善课程基本文件,加快教学资源建设由于没有相应的历史积累,所需的课程基本文件和教学资源比较缺乏,除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之外,教案、教学课件、案例集、试题库建设、教材建设、课程考核方案等相关资源相对比较缺乏或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因此,要加快本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并争取建立课程教学的网络资源。

5.2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保障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走进工商管理》课程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工商管理专业群(包括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四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熟悉工业类企业和商业类企业岗位设置的原则、岗位要求,进而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认知“岗位、职业、工商企业和专业课程设置”之间的逻辑关系,间接实现对新生的入学教育。那么这样的内容设计是否合理,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与相关的学生以及听取企业等方面的反馈后做出调整。

5.3进一步细化课程的评价机制,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本课程的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细化与规范,要以学校“三评联动”(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评价)的评价机制为基础,结合“三维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后续新生研讨课的实践,化繁为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保证了评价的科学与客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力的保障本课程培养目标的完成,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5.4加强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提升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质量一是在选课方面,由于本课程针对本校工商管理群四个专业的新生开设,而新生研讨课目前尚未纳入正常的教学范畴,故而出现个别学生,因此在如何选拔学生方面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尽可能做到程序公平。二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目前与本课程合作的几家企业均是借助于专业教师自身资源而开展相应的现场考察、现场教学活动的,尚未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因此校外合作企业的合作模式需进一步探讨,形成“校、企”双方共赢的体制机制。

教学革新范文篇10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当前面临的困境

1.教学层次千差万别,针对性差。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相对较为复杂,招生对象层次差别较大,学生中既有高中生、中专和技校生,也有初中生。对于艺术类高职院校而言,情况就更不容乐观。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连贯性,高职英语教学的内容本来应该是在一定的中等程度和能力教育水平上的延续,而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处于不同的水平线上,却要杂烩在一起统一教学,教学中难以找寻到恰到好处的结合点,这给实现英语教学目标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重专业轻文化思想严重,兴趣不足。艺术类院校专业练习占据了学生的主要精力和大量时间。众所周知,英语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记忆单词,听说读写,用专业训练之余的少许时间来学习英语是远远不够的。艺术类的学生偏科现象极为严重,往往以专业课的优劣来衡量自身的水平,对英语学习也不喜欢、不重视、不主动,对英语学都采取敷衍的态度,兴趣淡漠。即使有时间,学生也不愿意用来练习口语或记忆单词,在正常的英语课堂中,有些学生也只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不能全心全意、认真有效地学习。

3.学生综合水平普遍较低,能力缺乏。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大都非常薄弱,学习成绩较差,有的学生连初中英语学习的目标都没有达标,词汇量严重不足,在课堂上不能正确使用词汇。有的学生甚至在入学就读高职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英语听说读写训练,既听不懂句子,又讲不出单词,影响了他们的基本学习能力。他们对英语教学内容只能理解和掌握很少部分,对老师的提问没有勇气回答,课堂气氛很不活跃,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地影响了英语教学计划的正常进行。

二、改革艺术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对策

1.提高认识,明确任务。作为高职英语教师,必须调整传统的教学思路,认清当前教学的现状,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努力研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效果,及时调整适合于新阶段高职学生的英语教学计划。要抓住艺术类高职教育的特征和英语教学的原则,因材施教,从艺术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不能只求进度,只看分数,而忽视实效。我们现在的教学对象已经不是以往的那种所谓“尖子”生,而是一些普通学生,他们整体水平(包括英语基础)较之普通高等教育阶段有很大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要从思想教育入手,一方面切实引导学生转变重专业、轻文化的落后观念,提高他们学习英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生动的实例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给学生以正确的方法指导,让他们正视差距,迎头赶上,在教学中多给鼓励,让他们想学习、会学习,能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