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6:10:09

江苏范文篇1

一、纵观江苏经济迅速倔起的历史轨迹,始终贯穿了一条主线,这就是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转变观念,不断自我加压,不断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年以来,江苏生产总值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的GDP总额占全国的10.7%,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财政总收入1968亿元,外贸投资占全国五分之一。在全省经济这样势如破竹的势头面前,减速的决策集团“冷眼向洋看世界”,不居功,不骄傲,冷静地确定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把江苏建成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省份而奋斗。在省委、省政府总的方针指引下,我们所到的南京、扬州、泰州、苏州、江阴、连云港的同志,无一例外地都把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任务摆在各项工作首位。扬州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早巳闻名天下,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他们的认识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坚持中心不动摇,才能做到抢抓机遇。市委、市政府先后四次组团到深圳、温州学习,全市上下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困难面前不低头的精神风貌。从沿江产业带、整合汽车产业、化纤纺织、信息通讯四大板块人手,加大了开发力度,项目建设强度。进而进行全市思想大发动,提出了“全面放开、全民放开、全面创业、全面小康、整体推进”的新思维,正在准备出台60条政策,以此培养更多的大老板、小老板。占全国万分之一土地,占全国千分之一人口的江阴市,创造了超过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市有上市公司14家,占全国的百分之一。在这样巨大的辉煌面前,他们仍然坚持在解放思想中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中寻找差距。他们今年到上海学习后认为,江阴民营企业有了迅速发展,但总体上还比较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提出要从分散、粗放走向集约、科技、环保和新型工业化。具体下来是“工业全部进园区、园区有组织、经营集约化、企业上规模”。正如苏荣书记所说,江苏的同志们解放思想,树立信心,把国家每次的宏观政策调整都作为新的发展机遇。

二、江苏经济发展总体上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已基本得到改变。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已成为江苏经济的主流。从全省看,江苏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大力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积极培养大企业、大集团,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从我们所到之处看,一方面,各地无一不把开放开发的着眼点放到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上来。处于苏北的连云港在改革开放中一展新姿。但江苏认为她发展慢一点,去年的GDP达350多亿,财政收入35个亿,市委书记给我们都没有讲,认为讲不出口。他们本来的发展思想是“开放兴市、科教兴市、以港兴市”,江苏省委李源潮书记要求他们把这个思路调整为“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省”。可见全省实施工业战略的坚定理念。苏州更是大声疾呼,开拓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四沿”生产力布局中,除全面推进100个大企业改革外,更大模范地扶持民营企业,为民营企业进一步营造创业环境、发展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努力加强各类开发区建设。另一方面,作为发达省份,江苏在过去20多年里聚集起来的民营资本、社会资本正在更大的空间里寻求发展基地和项目。扬州市长季建业同志讲了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他说,产业转移是飞机,就看谁的跑道打造得好,飞机就在谁的地方着陆。这次我们****在南京签订了7个招商引资项目,引资总额2.18亿元。我同江苏的一些企业家座谈,他们说手里都有相当的资金,江苏的资源制约和大企业、大集团、大园区竞争下,已很难释放资本效益,不少人想到外部发展。这充分说明,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项目问题。有好的项目,项目又有市场、有效益、有科技含量,发展资金的出路是多方面的。

三、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在江苏大地已成为现实。特别是在苏南各地,基本分不清哪是城市、哪是农村。既是这样,江苏仍在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产业规模与城市规划相互协调,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甘肃、江苏两省的历史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相差甚远,但经济发展规律,市场价值取向规律是相同的,也是无情的。只有加快工业化,才能加快城镇化。我们省在42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中,不仅中心城市少,就是中心集镇也不多。所以,尽快把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尽快催生壮大一批小城市,尽快加大县域经济开发强度,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四、亲商爱商、尊商重商,在江苏大地已蔚然成风。江苏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就是有了一大批自己的企业家、科学家和一大批商人。江苏各级政府在为企业家创造发展环境、创业环境上的政策比我们优惠,环境比我们宽松,服务比我们到位,思想观念转变比我们要深刻的多。尽管如此,他们仍然进一步强化亲商、安商、富商理念,进一步从政策导向上为民营企业家减负松绑,进一步从规划导向、服务导向上为民营企业创造环境。这两年,我们连续不断地开展了“三个环境”的营造活动,也从政策上、制度上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但计划经济、官本位意识的劣根性扰存,一些干部嘴上说起来头头是道,正当商家办事,有时仍然是千难万难。

总的来说,这次江苏之行收获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充分把这次考察学习得到的新经验作为我们加快发展的新起点,把****的事情办得更好。对照江苏经验,思考我们自己,我总的感到,我们****已经确定并着力实施的提前十年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建设“五城三高”、完成三大核心指标、铸就百年酒钢基业等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是符合省委、省政府总体要求和****实际的,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对照江苏经验,反思我们的差距与不足,当前要下大的决心和气力,着重解决好四个问题。

一是解放思想问题。江苏经验说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一个永无完结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当前,我们要把解放思想的工作具体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在联系岗位实际中解放思想,对照江苏经验中解放思想,在工作经验的日积月累中解放思想。关键是要抓好各级领导干部这个核心层,以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推动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二是项目建设问题。省委苏书记前一段有一个重要批示,讲抓项目,大家都有积极性,但要真的把项目落实下来,往往就束手无策。这个批示击中了当前我们项目工作中的症结和要害。因此,我们要从项目知识培训、项目操作规程抓起,紧紧依托我市“五城三高”的产业定位物色建设项目。培育更为广泛的项目知识,调动各个方面抓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坚持政府引导、民间投资、基础项目与税源项目并重。当前我们要在支持酒钢、四O四厂把已经确定的几个重点项目搞好的同时,地方这一块重点要把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29个较大项目抓好,特别是要在工业深加工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

江苏范文篇2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2011年,全市户籍人口642.3万人,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70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070元,比上年增长13.2%。①苏州市围绕保障惠民和改善民生,按照“统筹城乡,全民保障”的指导思想,设置“建立人人享有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不断创新、完善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已经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一)苏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沿革

苏州是“苏南模式”板块的典型代表,早在1983年,就开始探索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首先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实行国营企业职工养老金社会统筹,随后逐步扩大到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种社会保险险种和各类用人单位及城乡居民。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苏州市已经初步建立起覆盖范围全员化、执行制度规范化、基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操作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的目标,社会保险制度创新领先于全国,参保覆盖率稳步增长,城乡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率先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险的目标。苏州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医保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城市之一,从1997年4月开始试点,2000年11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苏州全面实施,并逐年逐步提高待遇水平。2010年,符合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超过起付线以上的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为90%~95%,不设置封顶线。①2005年,苏州市政府出台《苏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继续提高农村医疗保障的统筹层次和水平,积极推动新农合制度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过渡。部分统筹地区建立起医疗保险接轨互换的渠道,所有参保人员能根据自己的就业状态及时办理居民医疗保险与职工医疗保险转移手续,通过个人账户转移实现险种衔接,保证农民能顺利转入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2007年11月市人民政府颁布102号令,修订出台《苏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苏州市已形成以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和学生医疗保险为重点,覆盖面比较广、功能比较齐全和制度间相互对接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2009年开始,苏州大力推进农保转城保,因此农保参保人数显著下降(见图1)。截止2010年,苏州市已经建立了以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为主代表的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全市城镇职工参保覆盖率达到98.6%,职工医疗保险以中断且无力续保人员中的下岗失业、灵活就业人员等为重点,制定专项扩面措施,继续实行劳动合同备案人数与社保参保人数进行比对等办法,在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不断提高扩面征缴。由人社部门管理的城乡居民参保覆盖率达到99.5%,全市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的九个统筹区中已有七个(除吴中区和相城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将本统筹地区户籍的全体城乡居民纳入保障范围。为保障本统筹地区长期居住的外来人口,部分统筹地区将其纳入城乡居民医保,其中吴江在本市居住满2年的新吴江居民、太仓持有2年以上暂住证的外来务农人员、张家港持1年以上暂住证并在本市从事农副业生产的非本市籍居民均可通过个人全额缴纳居民医疗保险费享受当地居民医保待遇。通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的推行,扫除全市所有户籍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盲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目标。

(二)苏州城乡医保制度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1.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是统一全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框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精神,按照省厅工作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整体部署,苏州市通过2009~2011年三年的工作推进,统一全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努力实现职工医疗保险在覆盖范围、保障项目、待遇支付标准、医疗救助办法和内外管理制度的“五个统一”。②二是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七个统筹地区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成由新农合向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与转换工作。吴中区、相城区正在加快推进新农合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过渡。2010年苏州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通过三年的时间,坚持以政府资助为主的原则,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争取到2013年,实现由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完全取代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征地人员医疗保险等多险种并存的局面。2010年,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平均筹资每年约400元/人,其中各级财政补助每年约280元/人。2011年,全市各统筹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达500元左右。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各统筹地区均建立了居民医保门诊统筹,门诊、大病及住院政策性报销,比例达到61.02%。三是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制度:将由卫生、民政、总工会、残联等部门分散管理的医疗救助对象统一纳入社保部门管理,整合政府医疗救助资源,对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之一的所有参保人员,均按同一标准认定救助对象,按同一救助程序、同一救助方式,享受同一标准的医疗救助待遇。①通过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机制,对各类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统一医疗救助制度,使全市参保居民和参保职工享受同等的医疗救助待遇。2.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的贯通一是苏州市各统筹地区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时,充分考虑居民医保与职工医保接轨运行:凡参加居民医保的人员进入用人单位就业的,可转移参加职工医保;与单位解除用人关系后,可转移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二是部分统筹地区积极探索城乡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的转换衔接机制:如太仓市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做好三大险种的衔接和延续工作,从而确保居民参保无险种转换困难的顾虑,太仓市政府出台《关于社会医疗保险险种衔接的有关规定》,针对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仅限被征地农民)、居民医疗保险三大社会医疗保险险种的转换衔接及转换后的待遇享受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折算比例为1:2:4,做到险种衔接规范,待遇享受明确。它的推行体现灵活性、人性化的特点,有效地保障全民参加医疗保险,并且参保后不断保、能续保,不仅从制度上填补居民医疗保险与其他险种间转换衔接的空白,也促进了统筹城乡的发展。昆山市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的贯通:对已按月领取社会养老金的参保人员,按城镇职工医保的最低缴费年限(男25年,女20年)一次性补缴,居民医保缴费年限暂按四年折算一年的办法进行抵扣;对还不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参保人员,按灵活就业人员的形式进行参保,待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时,进行实际缴费年限、居民医保缴费年限折算后合并计算,不满城镇职工医保最低缴费年限的(男25年、女20年)进行一次性补缴,补缴后即可享受城镇职工医保待遇。3.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保管理服务体系一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参保人员进行有效地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统一的医疗保险诊疗目录、药品目录和特殊医用材料目录。做到无论参加哪类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同一经办服务流程、同一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同一稽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完成所需的医疗消费,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二是建立统一的管理服务制度。主要通过制定《苏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转外和居外人员医疗管理办法》、《苏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定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进行统一的医保管理。三是实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同步结算。被救助人员参保后,社保经办机构在其医疗保险IC卡上加注救助身份标记,相关信息资料进入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网络。在医疗保险“一卡通”基础上,纳入苏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网络的万余名被救助参保人员,凭手中的一张医疗保险IC卡,可以在市区任何一家定点救助医疗机构“划卡”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同时得到医疗费用的实时减免救助,完成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的同步结算。4.建立城乡医保基金的衔接通道苏州市计提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5%作为风险准备金,列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②社会医疗保险风险准备金的建立打通各类医疗保险制度基金之间的通道,任何一种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均可予以调剂使用,极大地增强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例如2009年苏州市区居民医保人均基金支出已经超出550元的缴费标准,基金赤字1921万元,2009年12月,从社会医疗保险风险金中提取2500万元给予弥补,保证参保居民待遇享受。2005年,苏州市政府出台《苏州市城镇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建立城乡医保基金的通道,解决农村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险问题,办法要求各统筹地区建立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行新农合制度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过渡,开始探索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之后,一些地区的新农合保险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昆山市、太仓市、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吴中区等县市区的农民,实现凭医保卡看病,两种医疗保险成功转轨。具体规定:(1)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对象:未享受职工医疗保险待遇的具有本市户籍,女年满50周岁、男年满60周岁以上的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纯务农人员。(2)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按每人每年200~260元的标准筹集资金,其中农村居民个人负担60元,其余部分由政府财政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中当年不足支付的部分,由市、区二级财政统一弥补。医疗保险中的个人账户用于支付参保人员门诊医疗费用,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用于支付参保人员的住院医疗补助、住院大病医疗补助、门诊大病医疗补助、门诊医疗补助和医疗救助支出。(3)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待遇。在医保年度内,参保农民发生的各项符合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门诊医疗费用可以连续累计计算,先从个人账户中划卡结付,余下部分①由医保统筹基金在门诊医疗定额内按比例补助支付,在医保年度内发生的,符合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超过起付线以上的住院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分别给予55%~75%的比例支付,封顶金额在10~20万元之间。(4)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两种制度接轨互换的渠道。根据自己的就业状态,所有参保人员可以随时办理转移手续,通过个人账户在两个险种之间转移实现衔接,以保证农民进入各类企业就业时,能顺利转入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2010年,苏州纳入由社会保险管理的居民医疗保险的纯农民已有100多万人;由卫生部门管理的新农合人员为161.1万人。

二、南通模式

南通市位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全市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762.9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25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市区(不含通州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41元,比上年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914元,比上年增长14.0%。②

(一)南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沿革

2003年,江苏省南通市区开始建立农村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制度,由政府扶持推动,集体组织和农民共同集资,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统筹。2004年,南通市区建立起新农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矛盾。③2007年,南通市区全面启动并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解决长期以来城镇居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险的突出问题。南通的医疗保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自2008年起,南通市结合实际,统筹安排,用三年时间组织开展了以“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实效显著的医疗保险“千千万万”行动,走进550家社区,送政策到97万城乡参保居民家庭,送温暖到299家医院、558名患者病床前,做到“规定动作”质量高,宣传无缝隙;“自选动作”实效强,行动无盲区,实现了广泛接受监督、多方倾听民声、切实改进作风、显著提高效能、百姓普得实惠的行动宗旨。2008年,为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提升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服务与管理水平,保障参保人员医疗保险服务需求,促进医疗保险事业发展,南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印发《南通市市区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布局规划》。同年5月,印发《南通市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试行办法》,对定点零售药店进行规范管理。从2008年1月起,为满足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刷卡的就医需求,对3600余名长期居住外地的市区退休人员,将其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通过养老金发放渠道,一次性以现金形式发放给本人。此后,经过多次修改、论证,最终形成所辖县(市)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和转院人员住院刷卡结算方案。自此,南通下属六县(市)在市区长期居住、因病转市区住院治疗的这两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都可在市区的四家定点医院④实行异地持卡即时结算。长期居住在南通下属六县(市)的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可以在居住地的人民医院刷卡即时结算。2008年7月9日起,江苏省南通市区和其所辖6个县市实现医保异地互通,参保人均可实行在此范围内异地刷卡就医。2009年,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内。2010年,印发《南通市流动就业人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业务经办规程》,以解决流动人员的医疗转移接续业务的办理问题。截止2010年末,南通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39.93万人(其中在职100.51万人,退休39.42万人),比2009年末增加7.1万人。参保人员结构得到优化。2010年末,全市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比例达到2.55:1,但负担系数仍达0.39。①医保基金征缴率保持较高水平,基金总体运行平稳。南通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25.7亿元,基金支出21.42亿元,当期的基金征缴率为99.72%,基金总体运行稳定。2011年6月,南通市新农合参合人数为500.85万人,参合率达到99.53%,人均筹资标准为258元,其中政府财政补助达到200元。南通市平均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为46.31%,县乡两级政策补偿比平均值达到66.48%,进一步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实现二项医保制度并轨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南通城乡医保制度主要做法和特点

1.实现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在上述过程中,南通市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市区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水平。市政府2009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就是将市区农村居民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网上向市民征求意见时,这一项目得票数在几十个实事项目中高居第二位。2009年1月起,南通市政府对市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实行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将市区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体化,同时停止办理市区新农合。②文件规定具有南通市区户籍的居民,均可参加市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形成医疗保险制度的无缝对接,建立起覆盖市区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这项新政策生效后,农村居民参保积极性高,缴费踊跃。南通市区农村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以家庭为单位,到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所、站统一办理,以2009年2月至3月为登记缴费期。南通市社保局经办机构抽调人员,加班加点,将各区劳动保障服务所农村居民参保人员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制证(卡),保证所有的参保农村居民及时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截至2009年6月底,南通市区农村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已达12.03万人,实现参保率98.6%。2.逐步提高筹资和报销标准2010年,南通市新农合筹资标准以县(市、区)为单位人均不低于160元,2011年为200元,有条件的地区力争达到250元。③自2009年1月1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农合制度对接并轨以来,筹资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多次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标准为成年居民每人每年320元,老年居民由个人承担120元,财政承担200元。在法定劳动年龄段的其他非职工居民,由个人承担200元,财政承担120元。在校学生和未成年人,由个人承担30元、财政承担60元。2012年,将成年居民筹资标准提高到460元、未成年人筹资标准提高到260元。在“十二五”期间,南通市将进一步降低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患者自付比例。以住院和门诊大病保障为重点,将普通门诊费用逐步纳入医保及新农合基金支出范围。新农合年人均筹资标准力争达到500元以上,城镇职工、居民医保、新农合制度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80%、65%、65%以上。④

三、淮安模式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地域,北接连云港市,东毗盐城市,南连扬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西邻宿迁市。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538.7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2010年,淮安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9042.57元,同比增长13.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80.16元,增长13.0%,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33元,比上年增长14.7%。⑤

(一)淮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沿革

淮安市自2003年被省政府列入试点以来,目前已形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三项医疗保险制度,并且正式启动大中专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工作,把大中专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纳入医疗保险安全网中。同时实现市直参保人员在南京的省人民医院等六家医院住院持卡实时异地结算。2011年4月,淮安在国内率先实施病种分值结算办法,成为国家医疗保险付费改革典型。“病种分值”结算办法的突出特点是“强化总量、淡化定额”,形成一条医、保、患三方共存、制约、和谐的生态链。该办法在适当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支出的同时限制个人负担,从根本上保障参保患者利益。2011年,淮安市出台文件,提高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其中城镇一般居民每人每年缴费100元,各级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60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所需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①新标准的实施:一是实现全市统一标准,二是财政补助力度加大,三是低保人群完全免缴。在实施新标准的同时,淮安还将进一步提高居民医保待遇水平,除实施居民普通门诊费用统筹外,还将降低住院起付标准、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增加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特别是在社区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这一新政将惠及70多万城镇参保居民。

(二)淮安城乡医保制度主要做法和特点

1.筹资标准及分担比例三项保险均以区、县为单位进行统筹,筹资来源均以个人缴费和财政补贴相结合。政府出大头、个人出小头,政府经办的管理模式不符合新农合发展趋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筹资水平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比要低得多。在筹资标准方面,以市区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例,2012年的筹资标准为360元/人年,城镇居民每人每年承担缴费100元,财政每人每年承担260元,市、区财政各承担50%。2012年的新农合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300元,农民每人年缴费60元,其中政府补贴部分由原来的200元提高到240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2007和2008年的筹资比例分别是4∶1和2∶1,与同期2.43∶1的城乡人均收入比例逐步相适应。目前,已有3家市级医院、8个县(区)合管办和省新农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联网。淮阴区和涟水县已经能够通过省平台和省级联网医院实现转外就医网上预约转诊、病人在线管理、24小时全天候监控和病人出院网络直报。2.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淮安市两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均执行国家和江苏省的药品目录,即淮安市内统一,适当增加部分儿童用药。以西药和中成药的通用名计,2010年共收录2479种药品。同年的新农合的药品目录仅占居民医保药品目录的32%,共有781种药品,且各个县(区)的药品目录不一致,给医生处方操作带来不便。3.医疗保险就医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均规定就医必须首先经过社区定点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初诊。新农合规定农民就医必须经过当地乡镇卫生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则允许居民每年在所在区内的数十家社区定点医疗机构中自行选择首诊定点社区医疗机构,通过“选择定点”实现“社区首诊制”。如需住院时,居民医保可持社区首诊后计算机系统出具的《社区初诊表》,在区内自由选择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医;新农合实行逐级转诊审批制,转诊手续比较繁琐,报销比例逐级降低。2010年,新农合在淮安各县、乡就医已基本实现计算机联网结算,但各县(区)各自为政,给市级医院网络结算带来困难。4.医疗保险门诊待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每人每年50元的标准建立个人账户制度,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结转使用和继承。个人账户的设立对居民门诊消费具有约束力,居民实际发生门诊人次占当年整个门诊人次比例为20%,次均医疗费用为36.4元,次均补偿费用为26.8元,人均享受补偿额为50元。新农合由于不设立个人账户,实际发生门诊人次占整个门诊人次比例、次均医疗费用、次均补偿费用、人均享受补偿额分别为46.8%、58.3元、8.7元和4.2元。从两项医保制度的数据对比可得,新农合的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用高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而次均补偿和人均补偿费用则低于居民医保。5.医疗保险住院待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均实行按年度分段累进比例的补偿方式。居民医保住院的起付标准根据不同情况在150~500元之间,新农合从2006年起取消了住院的起付标准。两项制度报销的比例差别较大,居民医保的住院最高享受报销金额为2.9万元,新农合的住院最高享受报销金额为1.45万元。新农合住院待遇较低,受益患者得到补偿的金额有限,对“看病贵”的问题解决能力不足。

四、三种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一)三种模式的发展水平比较

从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见表1),苏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2003年苏州试点新农合时,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并且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低,2010年后苏州城市化水平继续提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至39.4%,人均GDP突破13000美元,为推进医疗保险一体化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苏州模式为全省建立医疗保险一体化体系提供了重要借鉴。2010年,淮安的人均GDP才达到4268.3美元,而且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8.2%,是苏北地区的典型代表。南通的人均GDP达到7030.6美元,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处在苏州和淮安之间,为43.9%。虽然依据目前情况而言,南通和淮安的医疗保险一体化体系在制度模式设计、财政责任、影响范围方面都显得有限,但是南通、淮安二地建设医疗保险一体化体系的可行性将为江苏省统一建立一体化的医疗保险体系提供重要启示。从苏州、南通、淮安三个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状况来分析,苏州市为1.7:56.9:41.4,南通市为7.6:55.1:37.3,淮安市为14.1:46.6:39.3。按照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倒序(比重从低到高的排序方式)排列为:苏州市、南通市、淮安市。由此可以看出,农业在地区国民经济中比例越小的地区,对医疗保险一体化体系的财政补贴规模、制度提供的保障水平相对比较优越,制度覆盖面较大。

(二)三种模式的共同点

1.覆盖范围扩大化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地的医疗保险覆盖率都在95%以上,基本覆盖全民,已形成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代表的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三项制度构成政策上相互补充、参保范围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体系。参保对象包括年龄在年满16岁或18岁,男60岁、女在55岁以前具有当地户籍的人员。2.筹资机制多元化三个地区都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地方财政补贴”三方分担保险缴费的筹资机制,且基本上都明确规定市、县(区)、乡镇、村分级补助的标准或范围,较好地体现政府的责任,从而激发广大居民参与的积极性。3.管理更加规范化一是医疗保险机构通常都使用信息化管理方法,对参保人员进行有效地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分别明确城乡医保的医疗保险目录。二是建立规范的医疗保险制度,各地都出台相应的医疗保险等管理服务制度。2011年《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使医疗保险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三是坚持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改革方向,按照统一管理、管办分离、延伸机构、分别运行的思路,整合现有医疗保险资源,建立一体化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逐步将三项医保归口一个部门统一管理,避免职能重复交叉,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三种模式的差异

1.缴费标准和财政补贴力度2010年,苏州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平均筹资每年约400元/人,其中各级财政补助每年约280元/人;2011年,全市各统筹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达500元左右。其中,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200~260元,其中由市、区、镇财政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担140元至200元,农村居民个人负担60元左右。南通2011年的统筹标准为成年居民每人每年460元,老年居民由个人缴纳120元,财政补助340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50元,其中政府补助提高到200元。淮安市居民医保以市区为例,2012年医保筹资标准为360元/人年,一般居民每人年缴费100元,财政每人年补助260元,其中市、区财政各负担50%;2012年的新农合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300元,农民每人年缴费60元,其中政府补贴部分由原来的200元提高到240元。2.待遇水平苏州市职工医疗保险超过起付线以上的符合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90%至95%,不设置封顶线,个人负担水平已经由2000年的40%以上逐步下降为2010年的25%左右;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居民在一个医保年度内发生的符合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超过起付线以上的住院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分别按分段金额的55%至75%的比例支付,封顶线在10~20万元之间。南通市区新农合住院医疗费用最高限额(封顶线)为8万元。淮安统一实行以大病统筹为主,同时兼顾普通门诊的补偿模式。居民医保基金统筹年度内可支付的医疗费用额度为18万元。凡连续参保1年以上的城镇居民,每满1年其医疗费用额度增加1万元,最高不超过23万元。断保后重新参保的城镇居民,按新参保人员政策执行。3.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苏州是国家人社部指定的城乡一体化唯一试点城市,在包括医疗保险体系的各个方面具有领先性,特别是2012年已经明确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制度并轨,他的部分做法对江苏省医疗保险一体化体系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从实际经验来看,由于苏州对医疗保险的补贴金额最大,2010年达到11亿,因此,他的人均寿命也是江苏省中最长的,达到81.1岁,其中男性78.53岁,女性83.7岁,比江苏省平均寿命超过7.1岁,比南通也要高出3.2岁。换句话说,医疗支出的加大对提高人民健康程度的作用非常明显。

(四)三种模式的启示

江苏范文篇3

为了及时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好这次省党政代表团赴江苏学习考察活动精神,市委决定今天上午召开大规模、大范围会议,传达精神,介绍经验。刚才,张开勋书记翔实生动地介绍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主要经验,马鸿烈董事长就酒钢公司下一步深化改革讲了很好的意见。下面,我围绕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工作的整体部署,结合学习借鉴江苏经验,加快我市经济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狠抓学习讨论促进认识提高

江苏的经验,是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先进经验,而且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很实在,也很有说服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特别是他们超前的思想、务实的作风和先进的技术,成为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学习的楷模。正如酒钢公司马鸿烈董事长讲的:“既要学习考察,更要实战演练。”虽然我们与江苏在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等诸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发展的基础、发展的阶段、发展的水平、发展的环境,都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但江苏广大干部群众的进取精神和开拓意识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不少经验是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的。因此,我们要围绕学习江苏、借鉴江苏、思考****、发展****这个主题,在全市范围内迅速开展一次广泛地、自上而下地、多层次地学习讨论活动,远学江苏,近学酒钢,通过学习、讨论、思考、吸收,受到深刻的教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寻找差距,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狠抓思想解放,促进观念更新

江苏的经验,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地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自我加压,敢为人先,加快发展。我们与江苏的差距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差距还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差距。因此,我们要从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委会议“两个高举、一个加强”的战略方针和“两抓”、“两放”的重要举措的高度进一步认识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市最突出的问题是,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解放程度很不够,与市场经济的体制要求和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很大差距;缺乏敢为人先、永不停歇的思想动力;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探索创新不够。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我市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当前我们要把狠抓思想解放、促进观念更新的工作具体到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员工,特别是要抓好各级领导干部这个核心层,以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推动新一轮的发展热潮。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克服瞻前顾后,不敢闯、不敢冒、不敢为天下先的保守思想,树立积极进取、拼搏争先、闯荡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观念;在贯彻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上,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落实。克服只唯书、不唯实,只想做官,不善谋大事的官本位思想,树立从实际出发,立足本职,求真务实,干实事、求实效的敬业精神;克服固步自封,胸无大志,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树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加快发展的进取精神。要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全市上下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烈氛围,积极创造从上到下关心发展、支持发展、一切为了发展的良好环境。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三、狠抓正反典型,促进环境改善

发展环境是项目建设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位的关键环节,也是树立一个城市对外形象“活广告”。我市近几年大力开展营造“三个环境”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环境效应逐步显现,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的软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单位招商引资和支持发展非公经济的办法不活、政策不优、力度不大;个别部门、单位注重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观念,重收费,轻服务,政策不落实,服务不到位。围绕以上突出问题,当前要抓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通过典型事例教育干部职工。对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要表彰奖励,对做得差的单位和办事人员,要通报批评或进行组织处理。

四、狠抓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一是要牢固树立项目意识。发展抓项目是省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无论是招商引资项目,还是国家投资项目,都是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实现的。没有项目,就不可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就没有保证。江苏的经验和近几年酒钢快速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市经济从经济增长的方式上来讲,范围很窄,消费拉动、出口拉动能力非常弱小,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大发展必须有大项目、大投入来支撑、来推动。因此,各级干部要进一步增强项目意识,认真落实项目领导责任制,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关心项目、个个注重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全力支持酒钢“三大工程”建设,对地方145个建设项目加大力度,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加强资金管理,保质量、促进度。创新项目筹资机制,做好项目融资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上的资金支持,争取利用国外政府贷款、银行贷款和民间资金进行项目建设。三是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重点领域,搞好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狠抓一批起点高、效益好、能起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对今年需要做前期工作的****飞机场改造等48个项目,加快论证和报批。四是全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项目建设。要坚持“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的“六放”方针,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在思想观念上、发展环境上、政策落实上找差距,在注册资金和开业等方面放宽限制,在税费、投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领域。努力整治“三乱”,改进信贷服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其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五、狠抓协调服务促进招商引资

近几年来,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20****年,全市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06个,引进资金8.13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市招商引资取得了可喜成绩,到位资金7370万元,是去年同期的2.71倍;项目开工率达到63%,比去年同期提高30个百分点。

但是,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一是招商引资合同、协议项目履约率不高,许多项目签约后因多种原因未能实施。二是项目建设条件不完善,如嘉北工业园区供水、供电设施不配套,一些项目不能按期开工建设。三是建设环境不宽松,项目审批环节多,办事程序透明度不高,个别部门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四是一些投资者项目知识比较欠缺,对项目建设程序不熟悉,在项目审批、建设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把已签约项目》责任到人,跟踪落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全市科级以上干部每人都要抓1—2个招商引资项目或国家投资项目。二是改革项目运作机制,所有招商引资项目都由招商局归口管理,由客户服务中心协调落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项目由园区办全过程负责。三是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为招商引资项目开工建设创造条件,对选址、规划、土地、招投标等工作实行限时办理。四是完善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指南,对项目审批事项、责任部门、收费标准、受理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岗位责任人等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明确,汇编成《****市招商引资建设项目办事指南》,供投资者了解和掌握。五是进一步修改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同时,切实改善建设条件,抓紧建设嘉东工业园区二期工程,尽快完成嘉北工业园区规划,及早解决供水、供电等问题。六是对酒钢公司、四O四等驻嘉单位的各类生产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一律按招商引资项目对待,落实政策,搞好协调服务。

六、狠抓政策落实,促进企业改革

20****年以来,我们按照“一退二保三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两个置换”为前提,努力加快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步伐,企业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截至目前,有60户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改制,改制面达90%以上。其中,实施第二次产权改革46户,占改制企业的77%。

但是,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调整国有资本结构和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企业改革工作还有许多差距和薄弱环节。一是产权制度改革还未完全到位,全市还有四分之一的国有企业、三分之一的集体企业没有完成产权明晰任务。二是部分改制企业改制方案没有完全落实。三是企业融资困难,产权流转还不顺畅。企业购买者在偿还债务和安置职工后,再投入比较乏力,信用制度不牢靠,融资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四是个别企业职工安置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退休人员管理工作不到位,服务和联系工作不规范,影响了部分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五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在落实和兑现扶持改制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方面还不到位。

今后,全市企业改革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分类指导,加快产权改革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大友公司、长城宾馆等重点企业的改组、改制;对少数资不抵债早巳停业的企业,妥善安置职工后,按有关文件清算注销。二是创新企业投融资机制,促进产权流转顺畅。进一步推动产权重组,鼓励和支持改制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银行应当积极配合企业改革,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帮助企业获得贷款。三是按照《公司法》等法规,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国有控股企业管理。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护和调动职工积极性。在今后的改制工作中,改革宣传要到位,职工安置方案经职代会表决通过,借用职工身份置换金要施行资产保全,股东知情权要保障。五是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贯彻中办发[20****)16号、省委办发[20****]82号文件精神,对原市属国企退休人员及其遗属,有序移交社区管理与服务,有关费用可由社保、企业、财政等方面共同协商统筹解决。六是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近期国家和省上出台一系列国企改革政策。制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及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其他领域的具体办法。同时,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方面的政策,启动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七、狠抓简化手续促进办事效率

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按照“三从”原则,手续从简,办事从快,收费从低,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坚决取消过多过滥的、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毫无必要的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凡是无法律依据和无上级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都要坚决取消,彻底杜绝乱收费。凡是各部门自行制定的涉及项目建设方面的行政审批事项,特别是涉及收费的审批项目,要一律停止执行,立即清理,坚决取消,并报政府备案,向社会公布。属于政府制定的,要在认真清理的基础上•,区别情况,需要取消的,报政府取消;确需保

留的,报政府研究。监察、物价、三环办等部门,要坚决查处部门自己设定的行政审批项目和上级部门已经明令取消,而仍在收费、仍在审批的行为,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

八、狠抓制度建设促进作风转变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主线,狠抓机关干部的纪律和思想作风建设,尤其是通过“两个务必”作风教育活动,机关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进一步提高,纪律意识、大局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去年市第八次党代会和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后,各级党政班子坚持从自身做起,狠抓干部纪律和作风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在机关作风、干部作风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不能容忍的突出问题:个别干部公仆意识淡薄,推诿扯皮,衙门作风严重,不能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权力,有的甚至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一些干部急功近利,形式主义作风严重,不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而是热衷于虚假政绩,变相扰民害民;还有一些干部整天不思进取,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不勤

江苏范文篇4

儒家历来倡导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的治政策略,即道德教化在先、刑罚惩治在后,然后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圭臬。清代也不例外。康熙帝谕群臣曰:“朕惟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教化是康熙帝欲实现其“至治之世”的重要法宝。大学士张英也认为:“治世之本,教化为尚”,“有教化而后有人才,有人才而后国有与立。”把教化提升到人才兴与国家立,即治理天下的根本“大务”的高度。

江苏督抚认真贯彻了皇帝重视教化的政策,并且能以身作则。他们懂得“民不从其令而从其好”的道理,即“为人上者,敬以持身,廉以励操,肃以御下,民自观而化之”,督抚清正廉明,才能表率官民,成为官民效仿的楷模。康熙中期,两江总督于成龙开启了江苏督抚为官清廉勤政的风尚。上任伊始,他就郑重声明:“本部院下车清介自持,誓不受属员一毫馈送。”果然,终两江之任,于成龙苞苴尽绝,廉洁自奉,“坚守夙操,无间初终。”而他本人“苦节自厉”,几十年如一日,“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其倡导清廉、俭朴之风尚,在江南士民中引起很大震动,“居数月,政化大行。”卒后被康熙帝称赞为:“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正己率属,起到了“草上之风必偃”的效果。

在于成龙的倡率下,江苏督抚大多能做到清廉公正,这在清代官风不正、贪污案迭出的官场中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江苏巡抚汤斌是又一杰出代表。在他就任前陛辞时,康熙帝谆谆告诫他:“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抵任以后,汤斌牢记皇帝的教诲,重视教化,努力移风易俗。他在治政中,坚持“以诗书礼乐为教,孜孜以人才、风化为先”。围绕着这一中心,他了很多告谕,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严禁旧俗陋习,倡导新的社会风尚。可以看出,汤斌“欲用禁倡破立之法,实行教化,端正人心,树立以儒家学派为正统意识的社会新风尚”。就如他所说:“圣贤语治不过教,以田里树畜,申以孝弟礼让,遂至比屋可封,刑罚可措者。”这是他提出的“教养二字,王道之本”的最好诠释。君臣对教化的重视,如出一辙。当然,汤斌的楷模作用也不可小觑,他告谕官民:自己上任伊始,即“誓之关帝神前,断绝交游,不畏强御,受贿狗情,神明殛之”。申明了严禁馈遗、整肃吏治从自己做起的决心。而他本人生活简朴,清廉自持,日日以野菜和豆羹为食,民间称之为“豆腐汤”,“其夫人暨诸公子衣皆布,行李萧然,类贫士。”在汤斌重视教化和表率之下,“政化大行,民皆悦服”,当内迁为礼部尚书时,吴民数万人遮道焚香送别,罢市三日。汤斌治苏尽管只有短短两年,但成效显著,这与他力行教化无疑是紧密相关的。

清代江苏督抚有作为者,代不乏人,张伯行、尹继善、徐士林、陈宏谋、林则徐等,都懂得治政“莫亟于正人心,厚风俗,其道在尚教化以先之”,因此,他们在江苏任上,都能依据吴地吏治民风的实际情形,“以教化为己任”,严惩贪墨,褒扬忠节,兴建书院,讲解乡约,禁止陋俗,提倡节俭,转移风俗,并能以自身清廉奉公作表率,以至风俗丕变,教化大行。

二、倡举乡约,旌善惩恶

乡约,原是指乡村、城坊的民众以淳朴风俗、弭盗安里为宗旨自发订立的公共契约,滥觞于北宋吕大均所创的《蓝田吕氏乡约》。乡约条规遵奉儒家伦理道德,劝善纠恶,由民众共同遵守,是一种自发的民间行为。明初朱元璋颁布《圣训六谕》作为教化万民的大纲,地方官以此为指导,参照《吕氏乡约》,制定各地的乡约,并择民宣讲。乡约遂成为社会教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清代不但继承了这一传统的教化形式,更已衍变为官方的行为。清廷规定:“凡直省州县乡村巨堡,及番寨土司地方,设立讲约处所,拣选老成者一人,以为约正,再择朴实谨守者三四人,以为直月。每月朔望,齐集耆老人等,宣读《圣谕广训》、钦定律条,务令明白讲解,家喻户晓。”这是用行政命令在全国普遍建立起乡约制度。

乡约制度被清代统治者视为对全国百姓实施教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方法是通过地方讲约来贯彻实施。讲约设有约处所,由约正、约副在“乡约所任事”,每月朔(初一)望(十五),齐集百姓,宣讲上谕。上谕是由皇帝亲自制定并颁布的,主要有顺治九年(1652)的“钦颁六谕”、康熙九年(1670)的“上谕十六条”,以及雍正二年(1724)颁布的《圣谕广训》。《圣谕广训》颁布之后,便成为各州县讲约的规定范本,直至清末。这些上谕,皆宣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劝说百姓安分守法,各务本业,以使“孝愈求孝,忠愈求忠,风俗、人心日益醇厚”。一般而言,乡约主要由地方州县官劝率举行,每月朔望他们还要亲自登台讲解上谕,这一条还被纳入官员的考成。康熙时“举州县卓异,俱开本官每月朔望,讲宣《上谕十六条》”;乾隆初督抚荐举属吏,首先也要看宣讲《圣谕广训》的情况。

州县官能否力行乡约,关系到地方风俗的淳朴与否、治安的好坏,这全赖督抚的倡举和督率。所以,江苏巡抚汤斌一上任,就“举行乡约以善风俗告谕”,要求州县官吏举行乡约,“定期每月朔望,会集士民于公所,其乡镇等处各择一空阔祠宇,选年高有德为乡人所重者,敬谨讲说,务要明白痛切,使人感动。”两江总督于成龙上任后,也“弭盗安民条约”,其中即有“讲乡约”一条,要求州县官吏“务于每月朔望,躬诣明伦堂,督率教官,齐集诸生及父老子弟人等,将上谕一十六条内,教孝劝忠、和邻睦族、勤学务本、守法奉公等事宜,逐条详绎宣扬,婉转劝导,切实奉行”。安徽省太平府繁昌县知县梁延年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对康熙的“上谕十六条”逐条进行简单释义,并附以历代的史实作例解,配上图画,辑为《圣谕像解》一书,竭力宣讲,使合邑妇孺皆知。两江总督遂将其事迹奏报皇帝,受到康熙帝的嘉奖。因而,州县官吏如对乡约“劝率有方,风淳俗美,阖境全无邪僻匪类者”,该管督抚察实后,即可得到举荐;反之,如地方官不实力奉行,督抚则可以据实参处。直至清末,清廷仍要求“各直省督抚、学政,督饬地方暨教职各官,随时宣讲”。

“讲读上谕之后,兼行纠劝之法。”也就是说,乡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旌善惩恶,这也是统治者讲求乡约的最终目的。每逢宣讲上谕之后,由约讲会同里长、里老、乡耆、绅衿以及听讲的乡民共同举善纠恶,凡有淳良孝友、和睦乡里、力田崇俭、乐善好施、急公息讼等善举,皆由约讲记载在红面页的劝善簿里,“或给匾额,或当众称许,或量赏银米,或给帖免差,或详请优奖,以示风励”;凡有忤逆不孝、行窃、欺凌斗殴、邪教惑民等恶举,也由约讲记载在黑面页的纠恶簿里,“即传来严切警戒”,使观者知警。如作恶多端者,则须开其劣迹,投报州县,并拘捕示众,书其所为榜于其门,待其悔过自新,方可去之。

通过地方讲约,兼行旌善纠恶之法,“使民闻圣主之言,感道德之教而咸化于善;使民知朝廷之意、明善恶之辨,而总归于仁。”也就是要使封建统治者所提出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要求为全国民众所接受,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而达到正人心,厚风俗,家家衣食丰足,地方秩序安定的目的。总之,“乡约行,则一乡之善恶无所逃,盗息民安,风移俗易。”

三、告谕,转移风俗

古人治理一方之政事,必“先采风俗而后进”,“因一方民风土俗之所便而与之委蛇,而后为宜民之政也。”因而,地方官莅任,必几条“告谕”,以整顿其风俗,而后着手理其政事,“修其教而齐,其政治理之权衡也。”所谓告谕,亦称告示、示稿、条约等,指地方官对所属官吏或百姓有所宣告时,、张贴于衙门前壁或其它场所的一种公文,或为激劝,或为禁令,告诫官民务必遵守。无论是作为封疆大吏的总督或巡抚的莅任,还是“为民父母”之州县新官的上任,都会一些告谕,亦即烧上三把火,振刷一下吏治,整理一下民风民俗,以示新官的到任。

也许大部分地方官员上任的告谕不过是例行公事,装饰门面,走走过场而已。但在江苏,一些督抚并非这样,而是“令期于必行。因为,江苏虽“地号繁盛”,“吴中人士文章藻丽为天下冠”,然风俗奢靡,浮华相尚,如清人汪琬之所言:“江南故习豪侈,而吴中尤甚,服食玩好多不节,又喜蒲博诸戏,岁时妇女争炫妆冶服,嬉游山水间以为常。”甚而连康熙帝都说:“江苏风俗奢侈浮华。”很多江苏督抚下车伊始,必先整顿奢靡淫乱之风,以期广施教化,转移风俗。汤斌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一到江南,他就了一系列整顿风俗的告谕。如针对吴地奢靡之风,“严禁奢靡告谕”,严令:自后“胥隶娼优,概不许着花缎、貂帽、缎靴”,“寻常宴会不过五簋,酒船伎乐、高果看席,及丧殡戏乐,概行禁止。如敢故犯,该地方官严拿究惩”;又有“禁赛会演戏告谕”、“禁龙舟告谕”,严禁城乡举办迎神赛会,搭台演戏,以及端午节龙舟竞渡等,以免徒劳无益之费。对于社会上其它一些不良风俗,汤斌连续了另一些告谕,如“严禁妇女入寺燃身以正风化告谕”、“严禁以绝盗源告谕”、“严禁私刻淫邪小说戏文告谕”,等等,规定:妇女禁止游观,僧道及地棍无赖引诱者处罚;不得聚众,如有不法之徒开设,以及私造纸牌偷偷发卖,邻居、保甲人员等可以协力擒拿,按律从重治罪;提倡刊刻十三经、二十一史、《通鉴纲目》及性理等书,严禁坊间私刻淫词小说、戏曲;厉行禁止火葬以及棺椁久不埋葬,令下之后,一年中报葬者三万余棺。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据说有求则灵,远近之人虔诚信奉,奔走如鹜,“牲牢酒醴之飨,歌舞笙簧之声,昼夜喧阗。”汤斌认定此祠“荡民志,耗民财,又败坏风俗”,于是亲莅该地,拆毁该祠,将“妖像、木偶者,付之烈炬,土偶者投之深渊”,并将所拆木材用以修理学宫、城垣。毁“淫祠”事件,与上述严禁旧俗陋习一样,本为江苏地方转移风俗之事,凭藉巡抚职权,禁止告谕即能力行,然汤斌深知民间信仰根深蒂固,非地方官一时举措即能奏效,且担心自己一旦去职必又死灰复燃,特奏请康熙帝“赐特旨严禁,勒石山巅”,并将此事在全国推行。汤斌用皇权的威严达到了永禁“淫祠”的目的,这是其“移风易俗行政的重要一环”,从而为他倡导新风、革除其它陋俗铺平了道路。当时江南因长期遭受重赋压榨和水旱侵袭,汤斌认识到民力凋敝,教化不易实行,于是连疏奏请改并征为分年带征苏松积欠,豁免遭受水灾的淮扬徐诸州县田赋,蠲免明万历时历次所加的九厘银等等。在汤斌的倡导和厉禁下,“风俗大变”。而后继者如张伯行、徐士林等都是汤斌式的人物,他们在苏州任上,所作所为与汤斌颇为相似,“可谓汤斌的继任者。”

更有甚者,如两江总督于成龙,刚被任命,“即已廉得陋习数十事,比至,则揭之通衢”,要求所属官民革除。而江南闻于成龙简命,“金陵阖城尽换布衣,即婚嫁无敢用音乐。士大夫减驺从,毁丹垩”,甚至“长干、朱雀、雨花、桃叶,旧时歌舞游乐之地,一旦阒寂如僧舍。奸人猾胥,各挈妻孥鸟兽窜”。还未上任,江苏境内风俗已大有改观。一到任上,于成龙就了一些整顿社会风尚的告谕,如“兴利除弊条约”、“弭盗安民条约”、“劝令节费谕”及“劝民节俭歌”等,惩刁顽,抑滥差、滥收,禁苞苴,革加派,禁奢侈,劝节俭等,数月之间,“政化大行。”可见,于成龙那种严惩不法,清廉节俭,实心爱民,政令必行,从而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形象已深入全国民众之心,也深深影响到两江地区,为他到任后转变风俗、治理政事提供了有利条件。又如赵弘恩,雍、乾之际任职两江总督,操守清廉,实力为公,后人把他任职督抚时的公文汇编为《玉华集》,其中有《两江示稿》计47道,这就是他任职江督三年四个月中对两江官民的告谕,藉此也可以观察到他是如何广施教化,整饬社会风俗,安定地方秩序的。

汤斌、于成龙、赵弘恩如此,作为清王朝财赋“要区”的封疆大吏,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们也大都如此。“风俗美,为政者之教化行矣。”他们频繁告谕,惩治不法,禁止陋俗,激劝新风,以此转移风俗,努力形成官民的自觉行动,以收教化之效。

四、重视学校教育,化导士子

“学校者,教化所从出,将以纳民于轨物者也。”通过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对士子进行儒家伦理教育,实施封建教化,从而把他们的思想控制在封建纲常范围之内,达到所谓“君子履信思顺以事其上,小人亦皆乐循礼而耻犯法”的目的,最终都能安分顺从地接受清王朝的统治。因此,江苏督抚非常重视学校教育,而且这也是他们在地方的一项重要职责,“封疆大员并有化导士子之职。”

江苏省学校由各府州县设立,分为府学、州学和县学,是实施儒家思想教育的主要场所,教育体系完备,称为官学。士子们在这里埋首苦读,为参加各级科举考试作准备。督抚任职后,对辖区的官学多能留心整饬。如江宁府学,顺治九年(1652),由第一任两江总督马国柱题请明代南京国子监就其地改建为江宁府学,并进行了整修,仍支学田租银以供祀事,得到允准;以后的数十年间,两江总督郎廷佐、于成龙等又相继重修;至雍正十三年(1735),两江总督赵宏恩又捐资二千五百两用于修治房屋,延聘学者,整修祭器、乐器,府学诸生则捐银一千三百两,“存典生息,岁时洒扫”,以历久远而生生不息。而苏州府学,自顺治十二年(1655)江苏巡抚张中元率属修葺后,几乎每一任巡抚都会对它进行修治。官学中,教官必须“文义明通”,方可训诲士子,选拔优秀,亦须秉公至当。但一部分教官“不谙文义”,更有甚者则涉私作弊,为此,督抚需会同专管文教的学政对所属教官不时进行考试,前三等“给凭赴任”,四、五等解任,学习三年后经考试合格再任职,六等“革职”。同时,督抚还要定期到官学课士,或课以经史,或课以诗赋,优者褒奖,以此劝勉士子,宣扬教化,使社会形成重教向学之风尚。

清初,沿明之制,要求各地设置社学和义学,主要对贫苦孩童进行启蒙教育,专以“养蒙育德”。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下令由官府拨款在各省会创置书院。嗣后,各府、州、县也相继设立书院。江苏私学较为发达,固然与本省经济发达及重教兴学的传统有关,更与督抚的重视密不可分。如汤斌非常重视“兴学育才”,要求苏州城“内外及乡区村镇大约二十家以上者,设社学一处”,供八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本乡子弟入学学习,如“家贫无资者,该府州县量为设处廪谷,本院亦捐俸相助。丁日昌抚吴时,不但制定了完善的“社学章程”,还要求所属地方各县须创办社学不少于四所,以城镇馆所或庙宇为教学场所,并且自己也带头捐廉俸办学。江苏督抚对书院的恢复和创办贡献尤多。雍正二年(1724),总督查弼纳在江宁府创建钟山书院,在全省选拔秀异士子入学读书,月给膏火,延聘经明行修之师讲授,雍正帝还亲书“敦崇实学”扁额赐之;十一年(1733),雍正帝又赐库银一千两重加修葺。道光十八年(1838),总督陶澍又在江宁盋山园建惜阴书院,并自捐养廉银一万两,“发典生息”,作为士子读书之资。但这两个书院同治年间都遭兵火焚毁,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兵乱后的各项急务中,先命建钟山书院,后继者李鸿章又重建惜阴书院,并以后湖租银、典商生息、淮盐引捐等为支出经费。光绪初年,总督沈葆桢筹增两书院常年经费,“专款并办。”而在苏州府,两江总督范承勋首先修整了文正书院,尤在其门外建“先忧后乐”石坊;巡抚汤斌也捐俸重修了鹤山书院;康熙五十二年(1713),巡抚张伯行又择地创建紫阳书院;到嘉庆十年(1805),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志伊还创建了正谊书院,都崇祀朱子,讲明正学。江苏书院大都传授程朱理学,并对士子课以八股文,由此,书院事实上已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学校,被纳入了官学化的轨道。督抚除聘请有一定声望、学术造诣较高的学者担当掌院的山长外,并亲自制定书院规条,要求士子先要励志、立品,然后勤学业、穷经史,达到培育人材、兴行教化的目的。

一些江苏督抚利用公事余暇,亲自去官学或书院讲学。如汤斌到苏州府学“定期讲学于堂,诸生执经问业,远近咸集”;张伯行则每月三四次亲至书院讲学,与诸士子反复讨论朱、陆之异同,虽或议论不合,然言厉而色和,以至士子有圣人再现之感叹。两江总督德沛历官一地,“务立书院,聚徒讲学”,亦常到儒学,“讲《大学》,桥门俯听者千余人,皆悦服。”他如尹继善、陶澍等更常至书院讲学,并定期与士子作文、赋诗,广纳才彦俊士。

江苏督抚重视学校教育,大多自捐廉俸,或整饬官学,或倡办私学。他们还在公事之暇亲至学校,或传授程朱理学,或褒奖优异学子。凡此种种,都是为了扶植士类,宣扬教化,使社会形成重教向学的风尚,正所谓“圣道明而后人心正,人心正而后风俗美”,以“庠序之教化”,收“表率民俗”之效。这就大大推动了江苏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

江苏范文篇5

在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在集体提案中认为,我省如果能抓住时机,对低碳农业进行研究,探索总结出可操作的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规程和管理模式,并在实践中率先推行,对于加快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业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雨绸缪防止优势农产品遭受“碳壁垒”

何谓低碳农业?它是指通过树立低碳价值取向、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在生产、加工、运销、消费等环节最大程度的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增强综合固碳能力,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农业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比例大于整个运输业所占的比例,约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估计,如果遵循低碳原则,现代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所以,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农业潜力巨大。

有鉴于此,省九三认为,当低碳成为不可改变的国际标准时,如果不积极应对,很可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失去主动权,比如优势农产品有可能遭受“碳壁垒”带来的阻碍。

据了解,低碳农业自提出以来,在全国各地已得到初步响应。江苏、江西、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均有了自己的低碳农业典型村庄和农户,初步形成了可行的技术规范和推广模式。江西省政府国内首个低碳经济白皮书——《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提出了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和低碳旅游为框架的战略目标,提出建设以“四大生产区”和“八大生产基地”为核心的低碳农业产业群构想。上海交大运用在碳汇、碳贸易方面的学科支撑和资源积累,成立了“低碳农业研究中心”,旨在建成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农业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平台,低碳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成为政府和企业低碳农业发展咨询机构,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低碳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思维。亚太环境保护协会(APEPA)最近将“低碳农业奖”,授予我国著名的生态经济特色村江苏常熟蒋巷村、姜堰市沈高镇河横村。

抢抓机遇我省应加快发展低碳农业

理论探讨不活跃,实践探索不成体系,各级政府重视不够——与兄弟省市(区)相比,我省无论理论界还是实践中对低碳农业这一崭新领域的反应均较为迟钝。

我省是否具备发展低碳农业的有利条件?省九三在提案中认为,我省如能利用好三大优势,以抢抓机遇、占领先机的态度,尽早开展低碳农业方面的理论探索、模式探讨和政策研究,定能为推进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辟一条独特的道路。

优势一:陕西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且各具特点,陕北的光热资源、关中的土地资源、陕南的生物资源有利于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优势二:我省过去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初步经验,如陕北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关中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模式,陕南特色农产品开发型绿色经济模式等等,可为低碳农业模式构建提供合理元素;优势三:我省农业科技力量雄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办学特色的985重点农业大学,另有杨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其大量科技储备可为我省低碳农业提供支撑。

五条建议为我省发展低碳农业“开方”

在《关于发展低碳农业加快我省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中,省九三建议:——重视低碳农业研究、示范和推广。建议我省尽快组织农业和经济领域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商对策,并且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支持对低碳农业进行应急性攻关研究,并出台专门政策予以示范推广,建立若干低碳农业示范园区。

——建立低碳农业产销体系。推广生物农药和物理、生物防治等措施进行种植制度低碳化改造。推动畜牧场减废与资源再利用等措施实现养殖业低碳化。鼓励农产品和农资的低碳运销实现加工物流环节的节能减排。在现有“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中逐步加入有关碳排放量的参考标准。

——开发应用低碳农业适用技术。通过改进和创新土肥技术,降低耕地碳排放。以秸秆为原料进行新能源开发或转化节约和替代大量的木材和煤炭资源,减少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将沼气技术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加以发展,以提升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在有条件的地方结合设施农业、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技术。

江苏范文篇6

一、完善住宅标准体系,提升住宅标准质量

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随着标准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民生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更加突出,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创新创优更加重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通过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共识。江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住宅标准体系,截至目前,涉及住宅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共计52项,包含《住宅设计标准》等基础标准15项、《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规程》等专项标准37项,详见附表。1.《住宅设计标准》作为与江苏人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标准,历来受到各方关注,自2000年实施以来,历经3次修编,最新版即将实施。《江苏省住宅住宅品质提升的江苏实践设计标准》DB32/380-2000于2000年3月1日,2000年5月1日实施。该版主要针对多层和中高层住宅,对套型进行了分类,重点规定了套型的房间数量和面积,并且内容涵盖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GJ32/J26-2006于2006年7月12日,2006年9月1日实施。随着国家《住宅设计规范》及相关规范的修订,随着江苏省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功能和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为更好的适应江苏省住宅建设,本着“增、留、删、改和定性定量并重”的基本原则,针对高层住宅防火问题增设了消防标准;针对行业发展,增加了节能标准;针对民生问题,制定了保障性住房内容,保障了基本居住要求。《住宅设计标准》DGJ32/J26-2017于2017年4月7日,2017年7月1日实施。标准聚焦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为解决老年人上下楼梯困难问题,设置了强制性条文,规定:四层及四层以上住宅或住户入口层在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0m时,必须设置电梯并满足无障碍使用要求。标准在可再生能源应用、工业化建造技术和模数协调技术、消防安全、室外空调机位、智能快递箱设置等方面提出了细化要求,特别明确建筑高度100m以上的超高层住宅应是成品房交付。标准对提升我省居住建筑品质、满足百姓对居住条件的更高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住宅设计标准》(2020年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时代建筑方针,系统总结肺炎疫情应对住宅设计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该版修订以住宅安全健康、性能提升、品质改善、适老适幼、产业化等为重点,强调地域文化传承和建筑风貌塑造,关注住区(组团)总平面设计、配套设施和场地环境,突出运营管理服务和应急防控能力。通过对住宅的全寿命、全员、全过程和全流线开展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2017版标准基础上进行提档升级,以高标准推动江苏住宅高品质建设,高标准促进住宅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江苏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2.《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适用于新建民用建筑绿色设计,通过将绿色建筑管理由事后评价转为事前控制、构建绿色建筑设计监管制度等措施,为全国第一部绿色建筑地方法规《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全面强制推广一星级绿色建筑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标准荣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颁发的第一届“标准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是10个一等奖中唯一的地方标准。《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启动于2012年江苏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推进之时,成稿于2014年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后,应用于2015年江苏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按一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要求之日,为加强绿色建筑管理,推动绿色建筑创作,提高绿色建筑品质,发挥了重要的约束引导作用。截至目前,江苏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达5.07亿平方米,规模长期位居全国前列。随着新版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实施,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于2019年开始修订,预计2020年底正式。新版标准全面响应了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总结了江苏绿色建筑设计实践,针对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对绿色、健康住宅和宜居住区的更高需求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有效回应,体现了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有利于江苏省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助推江苏美丽宜居城市建设。3.《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江苏省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建筑节能试点工作,2001年编制了《江苏省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DB32/478-2001),将建筑节能指标从试点阶段的30%提高到50%,考虑到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其控制性指标要求比当时国家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略高。2008年江苏省对上述标准进行了修订,更名为《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DGJ32/J71-2008),调整了部分城市的气候分区,重新设定了节能50%的强制性控制指标,并增加了节能65%的推荐性控制指标,调整了其他部分设计参数。“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开展了江苏省建筑节能65%技术路线的研究,并将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的标准作为“十二五”的重要工作目标,2014年对标准再次进行了修订,实施了《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DGJ32/J71-2014)。标准根据夏热冬冷地区冬季需要保温、夏季需要隔热的气候特征,在综合能耗满足行业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对居住建筑类型进行了细分(层高、主被动等),考虑到江苏地区建筑围护结构不同部位的节能贡献,分别规定了节能技术要求。标准实施以来,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省建筑节能发展,改善了住宅室内环境。为进一步提高江苏建筑节能水平,根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的《江苏省“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应开展75%建筑节能工程的试点;提出适宜江苏省的75%节能设计标准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为2021年起在全省民用建筑中全面执行75%节能设计标准做好技术储备。《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提升至75%节能)同步开始修编。标准针对江苏地区气候特点,在外墙热工性能、建筑外窗气密性等方面做了加强,同时要求设置新风系统,以期进一步改善居住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促进居住建筑高品质发展。目前,标准已进入报批阶段。4.其他相关标准涉及到住宅的相关标准还有很多,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属于全国首创,从设计、材料、施工、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综合控制措施,对强化和规范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工作,促进住宅工程质量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为全国首部绿色建筑验收规范,对绿色建筑闭合监管起到重要的作用;《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是国内第一部住房装修技术强制性标准,涵盖了成品住房装修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质量保证等关键技术环节,提出了装修与设计、施工、管理、验收一体化理念,该标准突出了百姓关注的重点和新成果的应用,获得了“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居住建筑标准化外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在全国首次提出了标准化外窗系统、遮阳一体化外窗系统、标准化附框安装等新概念、新技术,并提供了装配式建筑外窗安装解决方案。

二、推广住宅适宜技术,促进住宅性能提升

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尽快的转化应用是对提出“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有效落实。为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江苏省完善了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制度,通过技术公告、评估认定、推广交流与展示,不断推动住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居住建筑品质。1.技术公告定期编制和“推广应用新技术和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公告”是建设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江苏相继了《江苏省建设领域“十二五”推广应用新技术和限制、禁止落后技术目录(第一批)公告》(2012年)和《江苏省建设领域“十三五”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和限制、禁止落后技术目录(第一批)公告》(2016年),“十二五”公告推广技术91项,限制技术6项,其中与住宅相关技术共计71项。“十三五”公告推广技术153项,限制技术6项,禁止技术6项,其中与住宅相关技术共计92项。技术公告的为江苏建设重点领域工作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同时也为住宅建设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技术选择。2.评估认定推广应用是转化科技成果的必然要求,评估认定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提高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评估认定质量和水平,体现评估认定的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具有“高水平、新技术、有特色、有实效”特征,2017年以来,根据全省建设科技创新发展要求和建设工程应用需求,定期评估认定目录清单。截至2019年底,共计了19类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评估认定条件,其中涉及住宅的推广技术共计14类,如建筑外遮阳一体化系统窗技术、装配化装修技术、同层排水技术、预制三板技术、喷涂抹灰石膏技术、居民住宅小区输配水技术、浮筑楼板法分户楼板保温隔声技术等,共计评估认定涉及住宅的建设科技推广项目205项。3.推广交流与展示针对重点推广的住宅建筑技术,开展推广交流活动。为加快住宅中“预制三板”的应用,2017年12月,在第十届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大会上召开“预制三板”推广应用技术培训交流会,专家们围绕“预制三板”政策、评估认定要点、技术概况及相关标准设计图集、工程应用案例等进行了培训交流,推动“预制三板”规模化应用;为推动浮筑楼板法分户楼板保温隔声技术的应用,提高住宅隔声保温性能,2018年11月,在第十一届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大会上召开居住建筑楼地面保温隔声技术推广专题活动,邀请专家从浮筑楼板保温隔声系统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做了重点介绍。在开展推广交流活动的同时,同步开展住宅适宜推广项目的宣传展示,编制年度推广项目画册,集中展示相关推广技术。

三、推动试点示范,引领高品质住宅建设

江苏范文篇7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测评;制约因素;资本投入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理论

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非均衡状态的开放系统,该系统的高效运行,要求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各要素与系统环境之间、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协同关系,它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及实现现代农业后的一种状态。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关注资本投入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以资本投入作切入点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时,包括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资本投入。

1.物质资本投入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保证。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依据物质资本投入为载体。以某种生产工具所代表的某种技术水平足以判断采用该技术的时代是处于何种历史发展阶段,所以,以物质资本投入推进生产工具的技术改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保证。

2.技术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推动力。为使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打破传统农业均衡的基础,注入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劳动力结构和资源结构,还可以改变农业的管理体制、劳动方式及生产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推广应用,推动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扩散过程其实质就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得越广泛,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但技术扩散的速度却因地而异,正是由于技术扩散速度的差异性,导致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水平在不同地区的差异。适应自身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速度越快、规模越大,农业现代化水平就越高。缩短现实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之间的差距,加速农业技术扩散,结果就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3.人力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源泉。科技进步的快慢,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直接影响较小,影响较大的是技术的应用程度,即技术的扩散速度,而扩散速度又受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如:资金来源、生产者的能力、技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等,其中以生产者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尤为重要,其他各项因素都要通过人才能起作用。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1964年所著《改造传统农业》一书就人力资本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做了系统阐述。美国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实施以知识替代资源的战略,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农业现代化强烈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过去农民可以勤劳致富,现在却必须“科技致富”、“知识致富”,这正体现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对人力资本投入的要求。没有人力资本的有效投入,技术的应用及扩散将受到阻碍,人力资本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能力,在使用过程中呈现边际收益递增的趋势。有人力资本这一能动性的价值作保障,才能使各项物质资本、技术资本发挥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现状分析

研究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现状,必须对目前江苏的农业现代化实现度进行测评。测评方法较多,目前运用比较普遍的主要是多指标综合测定法。由于该法过程规范,并将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运用农业技术经济学原理,揭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技术与农业经济问题之间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对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构建。遵照综合性、全面性原则以及单指标的客观性、独立性、可比性、可行性原则,参考江苏省农林厅和江苏省统计局2000年制订的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曾于2001年制订的沿海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江苏统计年鉴》中农业现代化情况的统计指标、权数及标准值和江苏省实际情况,构建了评价江苏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结构与水平、劳动生产率、生产条件、农业市场化与商品化程度、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等6类17个指标,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对江苏省、2002-2005年的农业现代化实现度进行了测评,得知其实现度分别为64.2%,67.1%,68.8%、71.3%①。

由测评结果可知,江苏省近年来的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在逐年上升,但上升速度不快,前三年甚至处于起步阶段,到2005年刚刚进入初级阶段②。实现程度的上升除其他因素外,与资本投入的加大有直接关系;江苏省近年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较低可能与我们所设计的指标标准值较高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这里的标准值参考了发达地区的指标标准值,而发达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比江苏省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快,这是由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的。

从全省范围看,现代化标准值的实现度较高的类指标依次有:生产条件(得分15.8%)、结构与水平(12.5%)、农民生活水平(12.0%);其他分项指标得分较低;子指标中得分较低的主要有:劳均粮食产量、劳均农机动力,劳均耕地面积等,相对于第一产业比重来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得分也不理想。

从测评过程及其结果,分析其内在的一些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农民收入增长滞后。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76.3元,比2004年人均4753.9元仅增长10.99%,增速较慢。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标准值实现度2002-2005年分别为49.9%、52.9%、59.4%、65.9%,均低于对应年份的农业现代化总体实现度。我们应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促进农民收入有较快增长。

2.江苏农业经营规模较小。2005年,全省农业劳均粮食产量2678.49千克,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17.86%,劳均农机动力2.96千瓦/人,实现度49.3%,劳均耕地面积0.464公顷/人,实现度46.4%,这几项指标值的实现度都远远低于该年农业现代化总体实现度71.3%。当然,这与江苏人多地少的现实条件有关。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多地少的严峻现实已成为江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才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道路上攀登新台阶。

3.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全省农业规模经营比重低,劳均耕作面积实现度46.4%,水平较低。原因不仅有土地稀缺性,另一重要原因是土地要素的合法流动、重组以及劳动生产力、投资等要素的市场化程较低。虽然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适合我国国情,但江苏经济相对发达,不少农民不再以土地为生。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土地要素的合法流动,带动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的作用,提高生产要素效率。

4.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高。2003年,江苏省农林牧渔业商品率达到79.68%,农业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高达99.6%。

可见,江苏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其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

5.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滞后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5年全省农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3.0‰,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仅60.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0%,实现度84.62%;而农民生活水平中的恩格尔系数(2005年为0.44)、农村住户住房人均面积两项指标的实现度相对较高,这反映了江苏省农业的技术资本投入还相对较低,农民对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处理有待进一步引导。今后应尽力加大技术资本、人力资本投入,形成科学化管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6.全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超过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程度。2005年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136.13元,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87.57%,虽然这个数字本身所代表的劳动生产率并不太高,但与土地生产率(以粮食单产表示)的实现度78.59%相比,已显示了较高的水平,这其中农业资源转化率不高造成土地生产率较低是内在深层根由,我们应注重加大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本投入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③。

三、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分析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因素包括:

1.资本投入不足。根据农业现代化进程理论的分析,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资本投入。

首先,在物质资本投入方面。目前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资本投入,无论从政府投入方面,还是农村集体投入或农户投入方面,都明显不足。从2000年到2005年六年的省财政支出情况可知,农业总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只在6%左右,这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适应。由此造成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深层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步履艰难。以前,江苏农业投入主要来源于农村集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集体的经济职能迅速弱化,农村集体积累水平下降,投资的非农化倾向严重。政府投入比重较低,农村集体职能弱化,那么农户的投入又怎样呢?江苏省农户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波动较大,而且投资比重在波动中基本呈下降之势。江苏农村在资金投入的构成比例上农户投入占绝大部分,已由国家集体投资为主转变为国家宏观指导、集体投资为补充、个人投资为主体的新格局。但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收入较低,农户投资于农业的数额有限,对农业投入不足是难免的,造成江苏农机化比较落后。

其次,在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方面也严重不足。政府对农业科研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为负增长。资金短缺及政策性原因,使县级农业推广机构经费大减、乡级推广站基本“断奶”,导致农业科技队伍不稳。近年来毕业到农口的大学生流失严重,科技队伍的不稳加剧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而且江苏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市的全方位开放,给农村较高素质劳动力投入到非农产业提供了机会,农业比较利益的低下及第二、三产业录用人员的能者优先原则,使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多转入第二、三产业。

2.土地资源紧缺。江苏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2004年人口7433万,土地面积10.26万km2,其中耕地面积474.1万hm2。按农村人口5248万人计算,人均耕地面积约0.09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11hm2/人。在这样狭窄的空间中难于推进现代化。2004年,江苏以占全国3.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03%的粮食,7.95%的棉花和7.78%的油料④。这说明江苏农业发展是具备一定基础的,但由于土地资源紧缺性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客观上要求一定的劳均经营规模。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农业现代化较成功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农业劳动力因转向非农业而不足时,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虽然江苏非农产业相对发达,但因城乡分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缓慢。2002-2004年,农业就业人数占全省就业人数比重分别为39.6%、39%、37.4%⑤,降低幅度不太明显。三年的农业劳动力资源总数分别为2808万人、2812万人、2834万人,趋势却是农业劳动力资源绝对数量不降反升。

4.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掌握新技术的技能较差。江苏省地处沿海发达地区,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滞留于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素质明显较低,这样素质偏低的农业劳动者队伍,掌握新技术的技能相对较低,不便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5.农民收入水平低。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76.3元,这样的收入平均到每月,大约只有439.69元,除去必要的生活支出之后,用于农资购买、农机养护等投入的能力已经所剩无几。在政府农业投入比例小,农村集体职能弱化,农业资本投入主要靠农民的状况下,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举步维艰。

四、对策建议

1.针对农业资本投入不足的现状,完善农业资本投入体系。形成一个包括政府财政投入、信贷资本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多方支持的投入体系对满足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资金需求至关重要。由于农业经济领域广泛的外部性和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通过税收、利率、投资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运行,弥补农业市场缺陷。

(1)省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调控财政收支规模与结构。江苏省传统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农产品数量为重点,而在农业科技、保险制度、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投入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因此,今后不仅需要扩大投入规模、提高投入比例,而且要注重优化财政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的支持效率,用好WTO规则,优化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政策。

(2)实行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投入政策,充分发挥农村金融部门资金融通的作用。要全额满足发展要求,只依靠省财力实力肯定不够,因此,增加农业信贷投入,显得尤为重要。实行倾斜的农业信贷政策,从总体上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农业信贷比重,对信贷用户及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采取措施抑制或减少农业资金流出农业领域,力求寻找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投入的最佳结合点。构建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投入运行的新机制、政策性投入与商业性投入并存的农业现代化资本投入新体系。

(3)吸引社会资金。农业的高风险不具备吸引社会资金的内在动力机制,这就要求政府农业投入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形成政府农业投资的诱导机制,调动其他主体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因此要注意将财政资金退出农业生产中的竞争领域,并不断运用财政政策创造新的更多的竞争领域,通过优惠政策,保护投资者利益,改善外部经济环境,建立有效的社会资金投入机制,提高农业资金使用效益,并制定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提高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资本来源渠道畅通之后,还需要注意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决策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保证投入的合理性和效益性,规范项目后评价制度,保证投资项目的效益性;建立资本投入的最低利益保障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政府在必要时给予一定补贴,以政策来解除农业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2.针对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制定土地适度流转政策,适当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家庭承包经营适应中国国情,但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江苏省在土地资源紧缺的现实面前,适当允许土地流转,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将是必然选择。允许农民以多种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形成规模较大的集约化经营。比如:通过耕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扩大经营规模、在自愿基础上联合办农场,合作农场、合伙农场、以土地入股的股份制农场,或在乡镇企业中办农业车间(农场),形成较大规模经营。在规模、平等与效益的均衡点上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3.针对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掌握新技术的技能较差的现状,建立确保农业人才成长的农业教育机制。2006年3月“十届四中全会”党中央确立了以农村工作为重点的工作方针。今后农村的义务教育将全面取消学杂费,极大地鼓舞了农民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并保证了向农业输送较高素质劳动力渠道的畅通。这样,抓好常规农业先进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工作,将对农业采用新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各项政策鼓励农业发展,相对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增强了农民掌握新技术的愿望,为建立合理的教育机制疏通了道路。再配之以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特别是本省的优势农业学科,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搞好全省范围内的综合开发和综合治理;加强高新技术和重要常规技术的开发研究工作,发展农业高等及中等教育,培育充足的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中、高级科技人才,对夯实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后劲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4.针对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状,逐步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收入水平。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产品价格是农民收入提高的基本因素。不仅要发展农业生产,还必须实现农业的优质和高效,从宏观上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性,在微观上扶持农民学会观察市场、把握市场机遇的技能,争取好价位。而且,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品种结构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品种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

注释:

①乔玉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资本投入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1).

②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90分以上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80-90分为中级阶段,70-80分为初级阶段,60-70分为起步阶段,60分以下为准备阶段。

③限于篇幅,本部分所涉及的测试数据及测试过程均在本课题的另一部分,部分数据可参见《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第11期。

④/sjzl/nongyety.htm中国农业信息网[EB/OL].

⑤江苏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顾焕章,张超超.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11-19,308-319.

[2]黄祖辉,林坚,张冬平.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7-23,30-31.

[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2003)、(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江苏统计年鉴》(2006)、(2005)、(2004)、(2003)、(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王效仿,刘建伟,董玉河.以农村人力资本的积聚来促进农业现代化[J].生产力研究,2002(5):202-204.

[6]陈至发,桑晓晴.农村人力资本供求非均衡特征与农业现代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7):306-309.

[7]刘明,王克林,谢炳庚,章春华.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0(6):48-52.

江苏范文篇8

江苏广电网10月17日(俞辉青)10月16日,对于出席十七大的江苏代表团的所有代表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和大家一起审议十七大报告,并与代表们握手,请他们转达他对江苏人民的亲切问候。总书记对家乡人民的关怀和对江苏发展的关注深深感染了江苏代表团的每一位代表。大家欢欣鼓舞、倍感振奋,纷纷表示要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总书记放心,让江苏人民满意。

总书记为代表喝彩:“好!我们为你鼓掌!”

在昨天的讨论中,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代表在向总书记汇报自己参加十七大的感受时,用他特有的苏南口音,连说了“三个好”,并表示自己虽然已80岁高龄,但还准备接着干。同志对此十分赞赏,笑着说:“好,我们为你鼓掌!”总书记的喝彩和鼓励使这位参加过三届党代会的老党员非常激动。他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激动心情,回去以后要把这种精神贯彻到老百姓中去。作为个人来说,还得要认真工作,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同样是来自基层的村支书,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滨海县东罾村党总支书记薛正红代表,也难以忘记自己在向总书记讲述新农村建设给乡亲们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总书记脸上洋溢的笑容和一字一句总关情的询问,这让她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她表示,回去以后一定把党中央的声音带给老百姓,同时要竭尽自己的全力,发挥自己的智慧,艰苦创业,按照十七大的报告,按照老百姓对她的期望,努力地把工作干好,把地方的老百姓带富带强,奔向小康。

泰州群情振奋

来自泰州的朱龙生代表和张云泉代表在谈到和同志短暂而真挚的“面对面”交流时,心情依然十分激动,振奋、鼓舞之情溢于言表。朱龙生说:“总书记深情地跟我说,省泰中(江苏省泰州中学)师生们送给他的信收到了,他请我转达对省泰中师生们的问候,对泰州人民的问候,我听了以后万分激动。我们泰州的干部群众群情振奋,大家万众一心,上下一致,按照总书记提出来的坚持科学发展、致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老百姓干实事,做让群众满意的事。”张云泉说:“我们党员干部要把总书记提出的责任意识贯彻在关注民生的每一件工作当中。”

有感于总书记细心倾听代表发言

最让江苏代表们感动的是,在整整一上午的讨论中,同志始终专注的倾听、认真的记录,并不时就一些细节的问题提问,与大家一起探讨。张国华代表说:“昨天有一个事我想不是大事就没有讲,但总书记还是提问了,比如他问现在昆山的城镇化率是多少,我回答说是68.7%,说明总书记非常细心、非常认真在听取我们代表的发言。”许洪祥代表说:“这次与总书记一起在一个代表团参加讨论,我们亲身感受到总书记的风采。第一,他对基层的情况非常熟悉;第二,他对我们代表、工作人员非常平易近人;第三,他对民生非常关注。”

最“幸福”的江苏女代表

中午时,记者在驻地休息区偶遇几位江苏女代表,细问之下,原来,昨天讨论完报告后,同志还欣然应邀与江苏团的女代表们集体合影,这使团里的14名女代表一下子成为最“幸福”的人。总书记亲切的话语和平易近人的风范,让大家激动之余,倍受鼓舞。今天会议间隙,她们又自发地聚集在一起,谈感受,说体会,表示一定要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好。

陈秋燕说:“总书记对我们四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继续弘扬‘脏了我一人,服务千万家’的四班精神,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回去后我一定把十七大报告的精神以及总书记对我们的要求向大家传达,并且贯彻执行。”京剧艺术家、代表黄孝慈说:“我太兴奋太激动了!我一定把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带回去,为江苏的文化大省做出新的贡献和新的努力。”

总书记关爱年轻代表

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事业,寄托在年轻人身上。在为奥运冠军陈艳青欣然题写的“为你加油!”中,在对身残志坚的侯晶晶代表的“注意身体,好好工作”的叮嘱中,年轻的代表们感受到了同志对青年党员的关爱。在总书记期许的目光中,他们看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宽阔舞台,更加坚定起青年一代跟党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青春的“世纪心情”。

侯晶晶说:“总书记对我说,注意身体,好好工作,让我转达他对南师大全体师生的问候,我听了非常激动,回去后一定把总书记的话带到,把总书记的关心和十七大精神都体现在我们工作中,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金燕说:“我感到党中央、总书记对我们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基层的普通劳动者是心连心的,是心意相通的。”陈艳青说:“我本来的心愿就是在2008争取再能夺块金牌,但是现在又多了一个愿望,我希望能拿总书记给我的题字激励运动员。”

江苏范文篇9

一、江、浙两省财政税收现状比较

(一)浙江财政收入增长快于江苏,江苏总量保持优势

**年浙江实现财政收入1166.58亿元(不含基金收入,下同),比上年增长36.3%,江苏财政收入1292.76亿元,增长27.1%,浙江比江苏增速快9.2个百分点,总量少126亿元。纵向看,表一数据显示,**年后的5年,财政收入无论是环比还是平均增速,浙江均要快于江苏,且浙江增速有加速趋势,使得江苏总量优势不再显著。**年江苏财政收入是浙江的1.45倍,**年缩小到1.11倍。横向看,两省财政收入在全国的位置均向前移,但浙江位次提升快于江苏,由**年的第7位跃居第4位,江苏则由第4位移至第3位。(表略)

(二)浙江地方税收超常增长,江苏中央、地方收入基本同步

**—**年,浙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3.6%,比江苏高11.3个百分点,主要是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长较快,年均分别增长22.2%、49.4%和40.7%;特别是**年到**年浙江企业所得税增长迅猛,年增速分别达42.5%、70.8%和99.8%,而江苏这3年增速一般。**—**年浙江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比上划中央收入增幅高15.6个百分点,而江苏只高出5.6个百分点。

(三)浙江营业税、所得税后来居上,江苏增值税当仁不让

**年浙江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合计比江苏少10.9亿元,至**年只差3.6亿元,到**年浙江反超江苏55.4亿元。其中,在列入营业税统计的行业中,浙江房地产、金融保险、邮电通信和建筑业等行业收入就超过江苏22.74亿元。**年江苏增值税入库617.66亿元,比浙江高95.19亿元。在列入增值税统计的20个行业中,浙江只有烟草加工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服装制品业4个行业超过江苏,纺织业、化学工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均不及江苏。表三数据显示,4个主要税种税收收入江苏与浙江差额逐渐缩小,由**年的87.1亿元缩小至**年的39.8亿元,江苏只有增值税收入优势继续扩大,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均优势不再,浙江后来居上。

(四)浙江内资企业税收身手不凡,江苏三资企业税收遥遥领先

**年浙江内资企业税收945.19亿元,高出江苏56.24亿元,占税收总量的比重达84.1%,比江苏高8.1个百分点;江苏三资企业税收280.4亿元,比浙江多101.46亿元,遥遥领先。在内资企业上缴税收中,浙江有限责任公司和个私经济税收492.09亿元,高出125亿元,可见浙江有限责任公司及个私经济高度发达,其对税收的贡献率较高,而江苏三资企业是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

(五)浙江第三产业税收高于江苏,江苏制造业税收优势较大

**年浙江第三产业上缴税金421.76亿元,高于江苏25.28亿元;江苏第三产业税金772.67亿元,高于浙江7044亿元;江苏二、三产业税收比为66.1∶33.9,浙江是62.5∶37.5。从行业内部结构看,江苏采掘业和制造业税收高于浙江88.68亿元,而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税收浙江均大于江苏,5行业合计比江苏多54亿元。

(六)浙江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高,江苏上划中央税收比重高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年前江苏高于浙江。在浙江国税、地税机构分设后,浙江加强了对地税的征收力度,地税收入超常增长,**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就反超江苏0.17个百分点,至**年高1.99个百分点。中央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年浙江该比重比江苏高1.2个百分点,以后由于江苏增值税稳步增长,**年江苏反比浙江高5.3个百分点。**—**年财政收入占GDP平均比重,浙江比江苏高0.94个百分点;中央收入占财政收入平均比重,江苏比浙江高1.8个百分点,江苏对国家税收的贡献大于浙江。

**—**年两省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均值均超过2,说明两省财政收入增速都高于经济增速,但浙江每年的系数值都大于江苏,且是在浙江GDP年均增速超过江苏1个百分点基础上取得的,充分体现了浙江财政收入增长快于江苏的特点。

二、浙江税收增长快于江苏的因素分析

近些年来,江苏税收虽然保持较快增长,总量仍然强于浙江,但相对浙江的迅猛发展,领先优势正在缩小,部分税种浙江已后来居上,优势明显。浙江的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富有特色的政府理财和民营经济是浙江成功的支点,而这均是“以人为本”,协调各方利益,求得个人、集体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一)在生产供给领域,浙江三产提速,产业集聚,内资充裕

1、三产提速,结构优化。自**年以来,浙江市场竞争优势得到发挥,内生增长机制逐步形成,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经济增长潜力释放。**—**年浙江GDP年均增长11.3%,比江苏高0.5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2.3%,高出江苏1.1个百分点。**年浙江三次产业比重为8.8∶51.2∶40.0,第三产业比重比**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高于江苏(37.3%)2.7个百分点;**年江苏三次产业比重为10.5∶52.2∶37.3,结构也有所调整,但幅度没有浙江明显。浙江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为地方财政收入超常增长提供了丰富源泉。浙江第三产业特别是房地产、金融业和邮电通信业及建筑业的加快发展,为其营业税高速增长拓宽了税源。从这些行业的计税营业额看,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浙江均好于江苏。

2、块状经济,激活产业。尽管就单个企业而言,浙江企业普遍较小,但由众多中小企业构成的专业化产业群却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如绍兴的纺织产业群、义乌日用小商品产业群、诸暨大唐的袜业产业群、嵊州领带产业群、慈溪的小家电、乐清的低压电器等。**年,浙江拥有超亿元的块状经济达519个,其中10—50亿元的区块为118个,50—100亿元的区块为26个,超100亿元的区块有3个,形成了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基础。在浙江省17个经济强县(市)中,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实力的各类特色产业区块共有33处,涉及近百个行业和几万家企业,逐步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高回报”和“小资本大集聚”的区域特色产业。特色块状经济占这些县(市)工业经济的一半以上,有的甚至高达百分之七、八十。目前,浙江有232种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其中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的产品有160种。

3、民营资本,投资灵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温州模式中个人或家庭是企业的主要创办者和投资者,市场化和工业化的主导性推动力来自民间,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区域内部积累,是一种典型的内源性民间资本推动发展经济的模式。相对来讲,民间资本投资灵活,责任清晰,参与意识强,高度市场化,潜力巨大。**年末浙江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少于江苏456.35亿元,但贷款余额却超过江苏378.23亿元,存贷差比江苏省834.58亿元,银行资金运用效益好于江苏。浙江中长期贷款超过江苏3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内贷款占30%,而江苏只有16%。**—**年浙江金融机构存贷款分别年均增长21.6%和21.3%基本持平,而江苏存款增速要比贷款高2.8个百分点。可见,浙江银行较之江苏更大程度地满足了本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对激活民营经济发挥了更大作用。

**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51.4%,比江苏高6.5个百分点,其中个私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为43.5%,高于江苏16.8个百分点。企业性质的差异,带来其对税收贡献的不同,**年浙江内资非公有经济提供的税收比江苏多101.67亿元,占整个税收的比重也比江苏高10.9个百分点。

(二)在需求领域,投资消费,双轮驱动

从GDP支出法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是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大需求拉动的。在省内需求中,受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政府消费和固定资本形成不断扩张,占GDP的份额也在增大;而居民消费和存货增加在GDP中的份额有减少的趋势。**—**年间浙江这种变化比江苏更为明显。从增速看,浙江政府消费年均高于江苏8.2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居民消费分别年均高2.2个和2个百分点以上,存货增加浙江年均下降16.9%,江苏仍在上升。从比重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政府消费浙江比江苏提升得快,居民消费下降得慢,存货增加降幅大。说明浙江在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政府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大。

(三)在分配领域,以人为本,效率优先

浙江注重“以人为本”,在充分尊重人的基础上,协调各方关系,兼顾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利益,使得个人、集体和国家实现“三赢”。**年浙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为11716元和4940元,与**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9.7%和6%,而江苏居民收入分别只有8178元和3996元,年均增长7.2%和4.1%,江苏不仅绝对额远低于浙江,增幅也不及浙江,差距越来越大,从而造成两省个人所得税差距呈扩大趋势。浙江个人所得税由**年低于江苏2.12亿元,到**年高于江苏6.32亿元;个人所得税年均增长35.6%,江苏为28.7%。江苏人口7381万人,浙江4667万人,主要就是江苏人均收入比浙江低,收入差距直接影响个人所得税税基,进而影响整体个人所得税收入。

浙江在顾及个人利益同时,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降低企业成本,政府也灵活利用政策加大对企业的亏损补贴,增加财政贴息支出,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增强企业活力,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不及江苏,但企业盈利却好于江苏。**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只有江苏的63.7%,但其创造的利润却是江苏的11倍,而利润总额的大小决定了企业所得税的高低。

(四)在政策方面,浙江思想解放,大胆创新。

经济是税收的基础,政策是税收增收的保证。浙江不拘泥于国家现行税收管理政策,大胆创新,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在浙江税收增长因素中,政策性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次创新,全国领先。

创新之一:实行省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减少管理级次,市级财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财政,实现了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市县财政与地税合署办公不分家。相对于江苏的省管省辖市、市管县的管理体制和市县财政地税分开办公的模式,浙江的省财政对县财政具有较大的调控能力和调控余地,县也具有更大的理财自主权。

创新之二:省集中市、县财力增量的20%。从**年起对市、县财力增量集中“两个20%”,即地方财政收入增收额的20%和税收返还增加额的20%。这样,既保证了市、县财力的综合平衡,又兼顾了省一级的调控能力。相对于其他省份按税种集中的办法(如集中增值税25%部分,营业税等税收增量的一半),此举成功避免了某一企业、某一税种就决定一个市、县的财政命运的状况,可以更好地调动市、县的增收积极性。

创新之三:建立了分税制下规范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年开始,浙江对全省65个市、县实施了“抓两头,带中间,分类指导”的财政政策,就是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和财政状况,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实施不同的奖励与约束政策,规范制度,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动:

——“亿元县上台阶”奖励政策。对地方财政收首次上亿元的县一次性奖励30万元且允许奖励给个人,以后每年以3000万元为一个台阶,每上一个台阶一次性奖励20万元。

——“两保两挂”补助和奖励政策。从**年起对贫困县及经济欠发达市、县,实行“两保两挂”政策,即在“保上交、保平衡”的基础上,地方财政收入每增长1%,省对县的补助增长0.5%;地方财政收入每增收100万元,省财政一次性奖励5万元。“两保两挂”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不仅使贫困县的财政税收脱离了困境,同时也在思想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变“同床异梦”为“同心同德”;二是变“压力”为“动力”;三是变“柔性预算”为“刚性预算”;四是变“等、靠、要”为“增强造血功能”。

三、借鉴浙江经验,促进江苏税收经济发展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营业税增长。营业税作为流转税的一种,在地方税收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新税制实施,营业税收入规模在地方税收收入中比重一直呈上升态势,地位不断提升。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经济越发达,与营业税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动力越大,发展速度也越快。从浙江经验看,发展第三产业可为营业税带来较大的增长空间。今后江苏应利用沿江、沿海和紧靠上海的优势,运用十分突出的交通通讯、金融保险、商贸服务、文体旅游等有利条件,着力建立高科技含量、高信息含量、高附加值含量和高服务含量的新生格局,以促进产业不断升级。加强规划、引导和协调,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以不断巩固和提高第三产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

(二)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居民收入增长率近年来低于经济增长率及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连连下降(**年我省比**年下降2个百分点),说明目前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不利于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最终消费率只有45%,明显偏低。因此在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将居民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支撑点来培育。将我省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由投资主导型向居民消费和社会投资双拉动型转换,从而实现税收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在苏北地区进行适度集中,打造若干个产业带。适度的集中才能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才能造就特定行业的专门人才,并有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吸引并稳定各方投资者,促进区域经济和税收超常规增长。这一点不仅被浙江实践所证明,而且在我省昆山亦有充分显现。在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遍地开发只会浪费宝贵的资源,应运用一切可运用的优惠政策将原先零星企业吸引到一起来,从而打造若干个在省内外叫得响的产业带。同时,财政要通过加大对苏北地区及贫困落后县的转移支付,解决这些地方由于客观因素造成的区域间财力横向不平衡,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江苏范文篇10

关键词:江苏消费升级;消费主导型经济;经济增长

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在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消费市场运行呈现出新时代的特征,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新零售发展迅速,新业态不断涌现,正成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消费主导型经济基本形成

(一)江苏社零增幅持续高于GDP增幅。近五年来,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增幅领先,规模居前。2017年江苏省累计实现社零31737.40亿元,同比增长10.6%。与全国及主要省份相比,2017年江苏省社零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4个百分点,与浙江省持平,比广东、山东、上海分别快0.6个、0.8个和2.5个百分点。2017年江苏社零规模居全国第三位,比处于第一位的广东差6463亿元,比第二位的山东差1912亿元。2013—2017年江苏社零增幅比GDP增幅高约2~4个百分点(见表1)。(二)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充分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2012年之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驱动逐渐减弱,消费需求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3年的50.4%稳步提高到2017年的61.7%(见图1)。(三)江苏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24元,比2016年增长9.2%,与2013年相比年均增长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077元,比浙江低7022元,比广东和山东分别高2021元、8094元。2017年,江苏人均消费39527元,比2016年增长11%,比浙江低3443元,比广东和山东分别高4316元、5898元(见表2、表3)。

二、江苏消费市场运行的阶段性特征

消费升级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存类消费下降,主要是食品消费下降,轻工产品消费上升。第二阶段是耐用消费品上升以及向高档化方向发展。第三阶段是实物消费有所下降,服务消费上升。我们分析认为,江苏消费市场处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进的阶段。同时,伴随着商业模式的创新,新业态不断涌现,线上线下融合进入新阶段。呈现以下主要特征:(一)生存类消费稳中有降,品质类消费快速增长。2017年全省限上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实现1982.8亿元,同比增长9.5%。2018年上半年全省限上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实现904.48亿元,同比增长6.5%。居民生活类商品消费稳中有降,而品质类商品近三年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尽管今年以来消费市场增速有所回落,但是部分消费品质类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1—6月份,全省限上通信器材类增长40.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1.9个百分点。家具类增长14.8%,保持较快增长。家用电器的升级换代加快。以家电为例,6000元以上高端家电产品零售额份额贡献占比已经从2012年的21%提升至如今的28%,苏宁高端产品贡献占比高达35%。2018年一季度,市场65吋以上彩电线上增长46%,苏宁增长突破52%(见表4)。(二)实物消费出现趋势性下降,服务消费进入快车道。近几年江苏省社零增幅逐渐下降,从2011年至2018年上半年下降了8.3个百分点,一方面呈现新常态的特征,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说明商品消费逐步下行。而近年来,人们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不断释放,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养老健康、信息消费等服务消费发展较快。2018年前5个月以来,江苏省影院票房收入达29.21亿元,同比增长15.1%,排名全国第二;累计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65.5万人次,与201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8.1%。(三)新零售变革迅速,实体零售企稳回暖。随着居民购买力的不断提高、网络用户数量的持续上升及线下线上融合发展,网上商品零售保持快速增长,江苏省这两年都保持近30%的增长速度。同时,新零售呈现三大特征:一是线下业态如超市、百货等与物流等新业态的融合发展,形成新零售业业态。二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第一次融合是线下向线上发展,这次融合是线上向线下发展。阿里、腾讯、京东正加快线下零售布局。阿里参股联华超市、新华都、高鑫零售等线下龙头超市。腾讯参股永辉超市、家乐福。腾讯联手京东16亿元入股步步高。三是智慧零售应时而生。如“苏宁无人店”已开始布局(见表5)。2017年江苏限上实体店铺零售11795.4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便利店增长10.9%,超市增长8.2%,百货店增长7.2%,实体零售企稳回暖。

三、政策建议

(一)健全体制机制,把消费升级作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江苏以消费需求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在促进消费升级中率先作为,走在全国前列,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健全两个联动机制,一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动机制,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建立生产部门与流通部门的协调机制,更好地促进供给与需求的互动发展。二是消费促进工作的联动机制。去年江苏省建立了省消费促进联席会议制度,34个成员单位围绕消费促进实施了“双百计划”,其内容涵盖了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制度保障、政策措施、消费环境等五个方面。从实施情况看,认识还要提高,机制还要完善。(二)重视商业模式创新,放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高度。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商业模式创新非常快,浙江是这方面的领军者,上海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首选地,2017年开出40多家全国首店。跨界、迭代、智能,都将是今后商业模式创新的代名词,而且商业模式创新往往伴随资本运作方式的创新,电商发展与支付方式创新密切相关,共享单车的资本运作是核心。商业模式创新还会导致行业的兴衰,产生新业态和新行业,因而与产业升级相关联。商业模式创新不是简单的商贸领域的概念,其作用与科技创新相比同样难以估量。我们要把商业模式创新作为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鼓励商业模式创新的氛围,制定支持政策,引进商业人才,在商业模式创新的时代积极作为。(三)聚焦政策支持,加速新兴消费发展。近几年新兴消费发展很快,但是规模仍然较小,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存在供给上的短板,家政、养老、健康等方面的问题都很明显。要加大政策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尽快整合资源,补上短板。同时,要加强基础性工作,包括建立相应的统计体系等引导和保障消费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隽,李冀恺.中国消费升级的特征、度量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8,(4).

[2]蔡进.发展内贸流通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升级[J].中国流通经济,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