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2:35:16

江苏大学

江苏大学范文篇1

一、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规模与结构。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人数逐渐增长。2012-2015年,高级职称卫生人才分别为271人、288人、305人、323人。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性别方面,男性较多,男女所占比分别为57.2%、42.8%;年龄方面,40岁以下、41-45岁、46-50岁、50岁以上所占比分别为14.7%、26.9%、31.3%、27.2%;学历方面,近半有硕士以上学历。2.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举措。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有赖于有效的政策制度保障,医院针对涉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考核的相关文件进行修订。人才引进方面,在全职引进的基础上,鼓励柔性引进境外与省外高层次人才,从事临床、科研、技术服务等工作;人才考核方面,进一步落实高层次人才年度考核工作,考核指标涉及临床工作、科研与教学、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二、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高层次卫生人才基本信息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历层次方面,2012-2015年,博士人数分别为38人、40人、45人、47人,博士人数逐年上升,然而增幅缓慢,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职称方面,2012-2015年,具有中级以上教学职称的人数分别为126人、134人、139人、147人,具有中级以上教学职称的高层次卫生人才数呈增长趋势,但所占比仍小于半数。2.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机制有待系统化。当前实施的人才培养文件涉及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及津贴待遇、在职研究生培养、公派出国(境)留学等,对人才引进、学历提升、海外研修等提出较为细致的条件要求及相关政策待遇规定。然而,对相关文件进行梳理,发现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考核、激励、管理尚未形成整体性的规划方案,缺乏系统性,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3.高层次卫生人才考核激励有待实效化。为调动高层次人才工作积极性,部分高层次人才享有人才津贴,人才津贴在人才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发放,年度考核内容涉及医疗、教学、科研。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才年度考核指标存在争议、缺乏考核后反馈环节、人才津贴发放未能真正与人才年度考核挂钩,并未真正起到激励作用,高层次人才考核激励有待进一步实效化。

三、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江苏大学范文篇2

护理人员参与灾难医疗应急救援,必须了解灾难的特征和规律,救援中的管理、应急处置、基本护理技能等系统知识,其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度将对灾难救援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在目前的护理本科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临床护理学等基础护理医学,已经掌握了基本护理技术,但如何将基本护理技术与灾难护理管理学及灾后心理援助等相关内容相结合,从而使灾难护理的目标和重点得到强化的教学经验仍旧匮乏,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灾难护理学“新”而未“兴”的特点。

2紧扣核心内容开展灾难护理学教学

同灾难医学类似,灾难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其教学一方面必须在有限的课时里纳入核心理论内容,包括灾难医学知识、灾难护理管理学及灾后心理援助等内容;另一方面需增加相应的实践操作。

2.1课程核心内容设置

灾难护理学课程核心内容涉及3大体系和8个方面:3大体系指灾难前期准备、灾难发生期应急、灾后重建期保健等;8个方面包括灾难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灾难应对预案、灾难应急救援护理基本要素及流程、各项急救护理的基本技术、现场检伤分类与后送、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灾难心理救援、常见灾难的应急救援(核、化、生、地震、火灾、水灾)等。以江苏大学为例,针对灾难前期准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交通事故、水灾、地震、矿难和泥石流、重大传染病等伤情特点,涉及灾前防灾准备、急救常备药物和物品的配置和使用等;灾害发生时突出应急,包括救灾技能,如:如何自我防护,确保救援工作安全、有效、快捷;如何与其他急救人员配合对伤员作出正确和快速的检伤分类,防止过度分类或分类不足;如何对危重伤员实施现场急救、快速转运、记录伤情等;灾后重建期,如何配合防疫部门做好食品、饮水卫生,传染性疾病的管理,以及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进行自我心理康复及针对灾民的心理调控等。

2.2课程以实例结合模拟设计

灾难护理学的理论授课中,可针对课程重点选择性地列举图片和实例,以加深学生对灾难护理学的直观理解,但又避免过度刺激造成心理阴影。例如:江苏大学在涉及地震灾难的教学中,选择的实例以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地震为主,图片以灾难后环境为主,尽量不涉及受灾群众;教学内容包括防震常识、人员生存环境、后续灾难救援及灾后重建等,还特别从管理属性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如涉及脆弱性的技术、社会、管理属性等[3];在常规理论教学中积极模拟现场环境,提出可能存在且会影响灾害救援的问题,例如:区域的药品、物资储备不足、物流不畅通、应急机动力量反应不够迅速等,当以上情况发生时,如何开展有效护理活动,避免加剧灾难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等。

3以教育系统设计指导和优化教学

教育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systemsdesign,ISD)是教育各领域最常采用的模式,同样适用于灾难医学教育[4]。ISD的基础是传播、学习和教学等三方面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属于系统论,问题面和需求面是教学分析中的两个方面,通过以上综合设计找出最佳解决方案。ISD的工作流程是分析———设计———发展———实施———评价,通过系统安排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创立学与教的系统,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目的[5]。

3.1明确学习目的与目标

ISD首先需明确学习结果,即学习目的或目标。作为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教学目的概括性地将一系列相关的教学目标组成一个说明教学意图的系统,是某一阶段、时期学校教学规范,不可随意变更。江苏大学针对灾难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提出“灵活性、实用性、科学性、延展性”的授课理念,以达到培养高级灾难护理人才的目的。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应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表述。教师根据需要可加以调整、变更,教学策略具有较大灵活性,教学目的稳定,而教学目标灵活。例如:由于“使护理人员掌握灾难的护理工作的相关技能”的目的太抽象和笼统,可能造成理解的不统一,因而对教学过程、结果的评估与测量起不到指导作用。教学目标则明确、具体,如“护理人员在灾难救援现场要快速配合医生进行检伤分类”。因此,灾难护理学教师在具体分析教学内容之前,第一步必须弄清楚教学目标是什么,即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什么。

3.2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

课程设计是教师在授课前进行教学目标、学生现状、教学过程、预期结果、是否存疑等诸多方面的预设和思考。从而使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和拓展相关能力。例如针对“灾难中大量伤员的急救管理”课程,考虑到学生中可能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在授课的初期阶段引入大量的管理案例,并逐渐与灾难医疗救援管理相结合,在阐述灾难前中后的不同时期内管理的内容与侧重点的同时,围绕灾难中大量伤员的特点展开论述,以凸显管理对灾难救援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对灾难管理的认同感与学习力度。确立灾难护理学的教学过程就是选择合适的方法给学生讲课,如讲座、技能操作、讨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的选择需考虑授课时间、学生数量、学生的基础水平、教育资源、教育预算等因素。教师可在正式授课前,给其他讲师或教学组成员试讲,以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明确灾难护理学教学工作不能局限于课堂内,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传媒、Internet网络等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灾难护理学的兴趣,使知识范围进一步拓展,但对于如何借助新兴媒体开展灾难知识教育还需不断探讨和摸索[6]。在完成理论课程后,安排2~3学时的实践课程,如模拟某一灾难现场(如地震、火灾等),由学生扮演救援组织者、检伤分类人员、救治与转运人员、心理援助者、灾后防疫人员等,使学生尽可能通过演练灾难应急救援的基本流程,切实体会并对理论授课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3.3评价教学

评价教学是立足教学目标,按一定规则对学、教的过程和资源进行价值判断,描述和确定教学效果,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学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在教学结束时行总结性评价。在灾难护理教学中,笔者对理论性的问题行书面考试或使用口头回答;对操作技能,如护理流程、心肺复苏的基本生命支持、自我保护等使用模型考核,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进行临床操作。笔者对灾难护理学课程的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程、理论考试等,各取一定的权重,分别为30%、30%、40%。理论考试突出重点的同时,平均分配其他知识点,还安排设计型题,如设计某一灾难场景的救援护理,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程的考核以学生对灾难护理整体流程的把握,明确灾难救援中护理人员的分工和职责为主要目标,加深灾难医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考核中着重考查的内容包括:灾难护理学基本概念、个人防护技能、防护装备的使用、灾难应急护理的基本流程、现场检伤分类、常见灾难的处理原则、心理救援原则和基本方法等[7]。

江苏大学范文篇3

关键词:食品工艺学;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改革;方法;实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从小作坊制作到知名企业生产,一些不安全的隐患相继被媒体曝光,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制约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得到了普遍重视。2001年第1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诞生,2006年江苏大学自主设立“食品营养与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江苏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9年艰苦探索的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食品工艺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为本科生进一步学习各类食品加工技术知识和毕业后从事食品相关工作打下专业基础。

1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大都是教师通过课程灌输知识给学生,形成“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尤其是90后学生,由于其个性强、思维敏捷、乐于表现、涉猎知识的途径多样化,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去激发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对学习有兴趣、有动力,这样他们才能活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更新教学观念对新一代的大学生的课程教学尤为重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新的教学观念,关键在于从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模式的转变,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2教学改革思考

2.1提高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课堂多采用“接受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做笔记听课。在授课之前,学生往往不会提前预习,只是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存于表面,没有经[1][2][3][4]过大脑的加工与思考。这种教学方式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学生完成课程后,无法将所学知识真正融会贯通。为了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将教学课程分为3个部分:课程基础知识学习,扩展训练与科研动态[2]。基础知识学习是课程的核心部分,如“食品工艺学”中的加工与保藏的基本原理:食品干藏、冷冻保藏、加热杀菌保藏、腌渍烟熏和发酵保藏、化学保藏及辐射保藏方法等,这是食品加工的理论基础。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有些知识点比较难理解,相对枯燥,课堂中除了提问和作业环节,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意识,鼓励学生挑战教师,激起学生的学习意愿。拓展训练包括各种网上公开课、视频教学、优秀资源共享等,这部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扩展知识面,形成自己对课程的认识,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思考,提高课堂效率。科研动态通过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锻炼学生查阅文献、整理文献、了解课程的最新研究动态,以扩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成立相关的学术团体或科研中心,便于学生相互交流,摆脱孤立枯燥的学习状况。通过以上3个方面的结合,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思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讨论,通过互动,让课堂充满探索的氛围,便于学生讨论和咨询,最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2.2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而“食品工艺学”课程是以解决食品资源利用、原辅材料选择、保藏加工、包装、运输,以及上述因素对食品质量货架寿命、营养价值、安全性等方面影响的一门科学,是直接为工业化生产服务的。由于“食品工艺学”是应用及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所以在授课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必须相辅相成。目前,实践教学的设备与企业装备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如何将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3]。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可以通过加强认知与参观实习,与企业结合,使学生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结构特点、品质控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竞赛,将课堂理论知识引用到课外实践当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2.3实现教学方式多样性。高校课程教学的多样化是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和多媒体资源来引导学生学习,每节课留出提问和思考时间,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这种互动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产生主动交流意愿,在课堂上或课间主动向教师提问,这样的良性循环也带动了整个课程的活跃气氛。在教学的同时多引入视频资料,给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同时安排好理论和实验教学同步进行,即每一个加工保藏原理和工艺讲解后,都对应相应的实验课程,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以案例式、讨论式、竞赛式、任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结语

总之,以学生主体地位为目标的课程教学,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系统化理解,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思辨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具备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食品工艺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学生的培养及就业具有重要意义[4]。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研究开发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改革。“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改革能加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俗语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学活知识。“食品工艺学”的教学改革也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作为教师也需要不断创新,引进先进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完善,以期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李素芬.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5(16):74-76.

史文婷.基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3.

郭钦,徐斌,崔恒林,等.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和思考———以江苏大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3(5):85-86.

江苏大学范文篇4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思想理论水平

一年来,校办通过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专题辅导报告、专题座谈会、自学等方式,组织全体同志认真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全国和省人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注重实效,注重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紧紧围绕“着力提升内涵、强化办学特色、推动科学发展”活动主题,校办认真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了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文件,领会精神,统一思想,并结合支部和部门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和措施,努力通过开展“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立足岗位比奉献”等活动,使校支部成为“五个好”的表率,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办公室同志都能做到热爱学校,关心集体,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严于律己,乐于奉献。

二、恪尽职守,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公文办理优质高效。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严格执行公文处理制度,牢固树立公文精品意识,严把公文质量关,确保了学校文件立意高、质量好,既具有政策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不断规范公文处理程序,严格执行审签制度。一年来,校办共制发学校行政文件375份,校办文件19份;共接收内部请示407份,批复办结367份;共接收、处理上级来文341份。安排校长办公会23次,形成纪要23份,参与条线会议22次,形成纪要22份。同时,校办还积极参与《大学规章制度汇编》的编印工作。

(二)文字材料高质高量。办公室文字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一年来,校办紧密结合学校实际,遵循领导工作思路与工作要求,集思广益,精雕细琢,着力在文稿的思想性、指导性上下功夫,积极为改革出思想、为发展出思路、为推动工作出材料。全年牵头起草各类报告、汇报材料、领导讲话等文字材料30余份,15余万字。主要有:年学校党政工作要点,校二届四次教代会工作报告,第二次学生工作会议工作报告,首次国际化工作推进会报告,年下半年全校干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汽车与装备行业校友会成立大会有关领导讲话等。同时,积极参与《中国教育报》、《科学中国人》、《科学时报》等重大媒体宣传学校工作,参与了学校“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牵头起草的《以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入编第19次全国党建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三)重要活动组织有力。对每项重大活动,校办都坚持“超前谋划、周密部署、综合运作、强化协调”,抓好方案制定、人员安排、责任落实、材料组织、场地布置、车辆调度、氛围营造等各个关键环节。全年牵头或参与组织协调了10多场重大活动,如首次国际化工作推进会、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战略高层论坛、汽车与装备行业校友会成立大会、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学科中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国家工程技术中心考核评估等。

(四)接待工作规范有序。接待工作事关学校形象。校办坚持从规范接待规程入手,严格标准,强化细节,始终做到既要热情大方、又要勤俭节约。一年来,我们接待各类来访、视察、调研等40批次、500余人次,圆满完成了教育部领导来校调研、高效毕业生就业工作专家检查组、吴江市政府代表团、昆山市政府代表团、姜堰市政府代表团、句容市政府代表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接待任务。小车队强化管理,安全第一,全年行车51万多公里,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五)信访工作热情细致。热情耐心地接待群众来访,做好群众来电、来信记录,并积极批转相关部门处理,并将处理、答复意见及时反馈给来访、来信人。开通网上信访工作,对校办信箱、校长信箱的邮件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处理,并认真细致地做好回复工作。全年处理来信31封(次)。校领导接待日制度规范有序,坚持每两周一次。全年共安排接待日15次,接待来访师生120余人次,确保了师生员工诉求渠道的畅通,有效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学校稳定。

(六)督办工作切实加强。按照“时效强、效率高、效果好”的要求,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校领导批办、交办事项,加强督促检查工作。对校长办公会议决的事项,积极协助各分管校领导进行督办,切实提高有关决议的执行力,确保了领导的决策“不变形、不缩水”,政令畅通。作为教代会提案工作委员会的牵头部门,细致认真地开展教代会代表提案办理工作。会同提案委员会的成员,对二届四次教代会66份代表提案进行了梳理分类,逐一提出拟办意见,并通过提案交办会议的形式,将整理后的提案交由相应的职能部门办理。在办理过程中,强化跟踪、督办和服务。目前二届四次教代会代表提案已全部办毕,即将通过提案答复会议的形式向提案代表答复。

(七)电子政务稳步推进。认真做好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以及发文管理、收文管理、校内请示、发文传阅、简报通讯、交办协办等模块的流转工作,切实加强系统账户与安全管理,确保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转顺畅,便捷高效。大力加强网站建设,对校办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及时更新学校文件、通知公告、校长讲话等栏目内容,在上半年学校二级网站考核中,校办网站获校机关网站第一名,被评为“年度十佳二级网站”。认真执行校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对于应公开的行政文件、校主要领导讲话,及时在校办网站、信息公告网、学校网站首页公布,全年共上传信息近400条。

(八)校志编纂进展顺利。学校党政工作要点把编纂《江苏大学志》作为年学校的重大文化工程加以部署。学校专门成立了有老同志组成的校志编纂工作组,由校办牵头开展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校办多次牵头召开工作会议,研究确定了《江苏大学志》的编写体例和编写大纲,建立了由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参与的《校志》编纂工作网络。目前上、下两册,120余万字的《江苏大学志》正按时序倒逼,加紧编纂,确保2011年6月正式出版,向江苏大学组建周年献礼。

(九)中央专项申报工作圆满完成。校办作为“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的牵头单位,在相关部门、学院的配合下,完成了近10万字的《-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经过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评审,我校成功申报了5大类16个建设项目,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1.6亿元。

三、强化效能,大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年,校办机关作风建设重点聚焦在提高工作水平、效能和服务质量上,着力在四个方面进行了强化:

一是强化规范高效。第一,用制度管事。校办在对自身制度进行梳理修订的同时,还承担了全校近300个修、增定制度文件的审核、修改以及制发格式把关的任务。校办能从制度建设的高度把这项工作切实做细做好。第二,在推进制度建设过程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重点是把贴在墙上的制度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第三,规范印章管理,严格使用程序,全年用印达34万次,办理各类证件4万余个,没有发生任何失误。第四,进一步规范综合统计,各环节均作到信息来源有据,准确可靠,及时高效地完成了教育部《/2011学年初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的填报工作。认真开展统计分析研究,为学校长远发展和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还牵头完成了镇江市统计局对我校进行的统计执法检查工作。

二是强化细致严谨。校办作为学校行政的综合办事机构,是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决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领导和学校的形象。在工作中,校办非常注重细节,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在细节上下功夫,要有细致的精神与严谨的作风。同时,还要严谨。其一做事要严谨。任何一个安排,任何一个计划都要经得起推敲与端详。其二接人待物、办事风格、仪态仪表要庄重得体,因为校办也是学校窗口单位之一。

江苏大学范文篇5

关键词:细胞与分子生物学;PBL教学;教学改革

近年,大健康理念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行实施,对医学教育模式进行了一次富有成效的改革,解决了传统医学教育中学科知识脱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医学院校当前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促进其专业知识、创新能力、思维应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1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整合课程体系已成为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结合“小PBL”+“大PBL”教育理念,借鉴国内外其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经验[1],我校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面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体系,突破了传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组织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开创性学习并且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为主,提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流行病调查(临床)-研讨学习(课堂)-健康宣讲(社区)的闭环式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知识、技能和创新的交融,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江苏大学医学院于2016年制订了整合医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并成功推行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医科建设[2]。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改革首当其冲。因此,我校在前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开展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将预防医学与健康管理的学科内容融入新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技能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等举措,探索构建新医科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本项目探索在新医学体制背景下,对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教学形式、授课方式等基本内容的变革。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临床病学调查、课堂研讨、社区宣讲、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诠释细胞与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相关的知识理论;培养学生的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基于上述改革,本研究从“教”与“学”的角度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3],旨在推动高校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2研究方法及措施

2.1研究方法

2.1.1研究对象本研究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江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2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9份,回收率为99.54%。纳入对象包括已完成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学生及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学生。2.1.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教师通过设计遵循和恪守清晰性、单一性、中立性、简单性、可靠性、间接性、排他性、敏感性、完整性、规范性等原则的调查问卷,旨在了解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方案。2.1.3调查内容采用面对面调查方法,调查者向本科生解释本研究目的、意义及填写方式等,并承诺调查过程对涉及个人隐私问题的保密[4]。教师发放问卷后,要求其当场独立无记名填写。问卷填写时间为15min,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内容包括:①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满意程度(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②改革课程的优势体现(从树立早期临床意识、培养医患共情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调查);③课程效果评价(从保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互动积极性;增加对专业知识的收集、获取、整理;增强专业能力,更早接触临床;有效对接临床课程和见习;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领导和团结合作能力;系统地认识、学习疾病;重视伦理人文;创新思维和终生学习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调查);④建议和问题反馈。2.1.4统计学方法教师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2.2研究措施

本课程通过临床病学调查、课堂研讨、PBL讲演、健康宣讲、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诠释细胞与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相关的知识理论,并将课程思政考核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图1),以培养学生的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2.2.1线下教学由于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紧、任务重且信息量大,教师在线下引导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学习(人体组织细胞动态平衡、细胞结构动态平衡、细胞物质动态平衡、细胞动态平衡调控机制、生物大分子动态平衡与调控),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更细致地理解并学习知识点。2.2.2线上教学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和中国大学MOOC上传学习资料、课件、教材及教案等(内容包含多种视频、动画、图片等教学资源),以便学生课余时间查阅,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线上MOOC的讨论模块参与课程相关问题讨论后,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极大增加,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能力。2.2.3课堂讨论每次课前教师在教学群本次上课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节课会预留一部分时间(每组20min)进行一次小PBL的汇报活动。课题由每班一组学生共同准备。学生组内分工进行资料查阅、课件制作、演讲稿准备以及上屏演讲,极大程度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2.4课后反馈学生在学期末时通过问卷调查-线上宣传-PBL演讲-健康宣讲等流程,在社区公众面前组织一次有关人民生活中健康问题的讨论与科普。具体步骤:①分组:学生按原有固定PBL小组分组,并将评分教师加入各组讨论QQ群。②问卷设计:每组学生根据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相关内容,选择一种疾病设计问卷进行实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疾病的基本发病情况,可能的病因机制,治疗预防及不同生活习惯、饮食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公众对于疾病认识等。③疾病调查:每人至少调查20人,每组至少完成150份问卷。④PBL讨论:学生根据调查问卷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关键词及解决方案,完成PBL报告并准备科普PPT。⑤PPT讲座:学生邀请调查对象,以现场或网络会议形式,进行相关疾病的健康宣讲,并设观众提问环节,教师根据宣讲效果评分。⑥评分:学生上交PBL总结报告,宣讲PPT。教师给团队和个人打分。这种教学方法让健康观念深入大众,让医学知识深入人心。

3数据结果分析

我们共收集了江苏大学220名(有效填写219名)学生对于这种新教学模式的反馈。92%的本科生认为通过访谈问卷的社区流行病调查有利于树立早期临床意识;83%的本科生认为线上线下研讨式学习(PBL)有利于培养医患共情意识;92%的本科生认为通过海报、讲座等形式的社区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课程改革满意率达到72%(P<0.05)。随着课程研究深入,大多数本科生认为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改革的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同时,问卷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思政教育对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改革课程进行了相关的教学评价。

3.1对于课程体系而言

77%的本科生认为能保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74%的本科生认为能提高学生互动积极性;76%的本科生认为能增加对专业知识的收集、获取、整理的能力(表1)。这体现了课程体系创新之处:该课程体系是基于新版执医考试大纲和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而构建,提升了学生基于问题开展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知识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汲取[5]。

3.2对于教学模式而言

63%的本科生认为能增强专业能力,更早接触临床;50%的本科生认为能有效对接临床课程和见习;46%的本科生认为能系统地认识、学习疾病;47%的本科生认为能提高领导和团结能力;41%的本科生认为能提高创新思维、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由于该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混合,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线上宣传-PBL讲演-健康宣讲等流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开创性学习、终生学习理念,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创新与人文的交融,使其深入社区调查,更早地接触人群,树立早期临床意识,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

3.3对于思政教育而言

50%的本科生认为能增强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30%的本科生认为能重视人文伦理;24%的本科生认为能提高职业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思政内容全覆盖,深度挖掘本课程特点的“思政元素”,以实际问题或临床案例为导向,通过小案例中蕴含的大道理,潜移默化地传递正能量,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重视人文伦理,提升学生医患共情意识。

4课程改革的总结和发展

4.1解决的问题

4.1.1原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的问题改革后的课程深入优化,以动态平衡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归纳与创新能力;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全局和整合医学意识;每章节增添动态平衡的失衡与典型临床疾病案例,提升学生基于问题开展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基础知识解释临床现象,同时将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的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实现预防-诊疗-康复三位一体能力的转化,更加符合人体的生、长、化、收、藏动态变化规律。4.1.2传统教学中实验课发展滞后的问题面对传统实验课教学内容陈旧、观察性和验证性实验过多的问题[6],本课程着力加强能反映学科进展、创新性、探索性实验内容的建设。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及表现出浓厚科研兴趣的学生,教师引导其申请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进一步帮助其掌握实验技能,训练科研思维和提高科研能力。4.1.3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单一的问题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整合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混合,实施流行病调查(临床)-研讨学习(课堂)-健康宣讲(社区)的闭环式教学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线上宣传-PBL讲演-健康宣讲等流程,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阶段测试、MOOC学习、小论文、PBL、实验和期末考试等),全方位、多层次、人性化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成才留有机会。此外,我们首次将课程思政考核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

4.2存在问题和对策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学生无法完全整理吸收网络上繁多的知识,或者无法将其准确对应到书本或课堂内容,教学前期对其“准确性”也无从判断,无法将这些知识形成完整的结构框架。面对多方意见和讨论过程,学生可能会对已有的知识内容进行及时更新。这对学生的个人能力是一个极高的考验。学生需要了解小组讨论的方式,其核心在于自主探索与合作思考,并需要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兼听小组其他成员的看法或理论。如果小组都是将问题逐一进行讨论,且讨论模式较为相似,讨论过程也不尽相同,会造成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方法相似,思考过程也出现雷同,思维导向性也十分明显,导致讨论问题不够深入或仅停留在表面,而造成学生认为PBL讨论中学到的知识与理论和书本内容有出入的现象。这些在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深度思考。该模式对教师教学水平要求极高,需要教师能精确且宽泛地掌握各类内容,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要基于课本的同时又高于课本,才能给学生带来探索发展的兴趣。同时,面对学生收集资料方式相同、思维模式相似的问题,教师需要预留一些问题,弱化非重点难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1]刘畅,裴晋红,汪军梅,等.混合式教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12):877-879.

[2]张挺,曲巍,王小飞,等.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学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1,35(6):677-680.

[3]郑姣琳.PBL教学法支撑下的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21,7(20):143-146.

[4]黄攀,王琪,任才芳,等.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构建与学生评价[J].医学与社会,2022,35(2):119-123.

[5]邵根宝,金洁,龚爱华,等.PBL教学模式引入留学生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7):528-530.

江苏大学范文篇6

自2015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路线规划都有了新的调整。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健康产业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之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鼓励钻研创制新药;2016年2月,国务院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强调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实施“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工作。这些国家层面的政策路线为药学类专业本科生就业创造了极好的就业大环境。据有关统计,我国还需要上万名执业药师,缺乏为药品生产、销售、质检和临床合理用药等岗位提供高素质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而另一方面,我国药学人才的培养规模和深度有了较快的发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实施以后,各个医药类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了积极改革,开设了很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专业数目呈增长态势[1]。目前我国设有药学院系的高等学校已有60多所,药学及相关专业约有200多个,设有药学专业的中等学校约有121所,每年招生超过111万名[2]。综上所述,我国药学类本科生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就业环境之中。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7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下文称为《2017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药品和医药制造业属于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50位行业之中,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0.9%,位列第28位。综合三年来的就业率变化趋势,2017届药学类以及化工与制药类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1.4%和91.6%,略低于全国本科水平91.8%;2013~2015届的就业率也基本略低于或者与全国水平持平(表1)。数据显示,2013届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3418元,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为6780元,月收入增长达到3362元,增长幅度达到98.4%,在38个统计专业里排第13位[3]。从以上的背景和数据不难看出目前药学专业就业现状:就业量中等;就业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初始月收入一般,增长较快。虽然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前景有可圈可点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仍然需要在各个方面寻求突破和调高,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仍然存在非常多的提高空间和可能性。

2药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

1973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提出了旨在解决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脱节问题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引导青年从推崇“升学主义”转向注重个人发展,实现美国推行的为“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融入式”职业生涯教育。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在中小学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可谓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大学本科的专业学习是影响职业生涯走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相当一部分的全日制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即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在大学生本科期间达到最大化。事实上,在读本科生自身对职业规划、职业咨询相关活动也有较强烈的需求,笔者对江苏大学药学院2015级学生做问卷调查,选择“愿意”和“可以考虑”参加相关活动的学生高达98.24%。对于“你认为你目前拥有的能力和知识可以胜任你理想中的职业吗”这一问题,选择“有所欠缺”和“不能够的”分别为54.10%和27.05%,超过了接受调查的学生的八成以上。由此可见,对于学生主体而言,学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自我分析、自我认识,了解专业特点、专业方向以及专业前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更好地规划专业学习方向、实现职业目标。对药学类毕业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则需要结合医药行业社会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实现入职合理匹配,引导学生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职业领域。

3药学类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3.1认知水平不足。正确评价自我是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前提下,才能确立正确的、合理的职业目标[4]。然而,针对江苏大学药学院2015级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太确定/不了解”的学生占了六成以上,对于自己的优势或特长选择“不太确定”和“不了解”的占了62.09%(图1)。图1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我国学生从小按照家长和教师的意愿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的情况较为严重,能对自身和所处环境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的能力相对欠缺,甚至在高考选择志愿时,对专业特点和专业前景的认识仍非常盲目,因此即使已经经历了一两年的大学学习,学生的自我认知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另外很多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存在误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身能力、对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无端恐惧、对就业面理解较窄、对职业有过高要求等。比如大部分学生愿意选择大企业、医疗卫生部门、学校、医院等,认为就业岗位只有药剂师、教师和研发人员。3.2职业规划意识不强。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个时间点或者一小段时间内的计划,而是贯穿一个人学习工作始终的长期任务,对于本科在读学生来说,职业规划不仅是对未来的凭空设计,更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对现状的调整和改善。个体在探索职业生涯过程中,会推动个体对自我与职业环境的认识[5]。根据2017就业报告,药学和药物制剂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于专业相关度较高,在30个主要专业中,相关度药学排第10位,药物制剂排第16位;而本科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要求最高的前20位职业中,“药剂师”处于第4位。这些数据说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因此,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会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专业学习的成效可以决定学生职业技能的高低。认真深入地做好职业规划设计,明确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不仅能对职业方向的探索、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起到宏观指导作用,还可以对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起到鞭策和督促的作用[6]。然而,很多在读本科生对于大学期间专业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规划意识不强。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的学生仅占8.66%。与此相对,2017就业报告显示,毕业3年后的本科生认为各项职业能力最重要的3个分别为持续学习能力、自我定位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这恰恰说明目前本科教育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上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高校应该重视职业规划工作,唤醒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提高教师指导职业规划工作的水平[7];就业指导工作应从追求大四时候的就业率转变落实到学生的整个就读期间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应在大学生入学后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养、引导和训练,帮助学生以职业人的心理了解自己、科学规划、对专业学习起到正反馈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4药学院职业生涯教育过程

为了帮助在读本科生实现较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完成度,克服以往职业规划工作的不足,目前江苏大学药学院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了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设计与定位辅导,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和定位,引导他们更有效率地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9个方面:(1)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即开展专业教育,药学院领导就生物医药的地位和发展情况开设讲座,系部主任为各自专业的学生开展专业介绍会,初步奠定学生专业思想,唤醒职业规划初步意识。(2)每学期系统选课前指导学生学习培养方案,了解课程体系设置,构建适合个人的课程系统。(3)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之前开设药学概论课程,以药学职业发展为主线,药物发现、药物研究与开发、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控制、药品流通、药品使用及药事管理等为线索,介绍相应的药学职业工作内容及职业发展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使药学类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药学类专业与药学职业的轮廓及特点有概念性了解,引导后期课程的学习。(4)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聘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授、全球职业规划师科学专业地引导学生,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流程、职业体验活动以及职业规划设计报告。(5)外请工作岗位为医药企业人力资源和其他部门主管的杰出校友、专职精英为即将进入专业必修课学习阶段的学生做专场报告,深入解析药学相关职业对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要求,正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药学素养和职业意识。(6)鼓励学生进行药学相关的职业典型一日或多日体验,其中包括药企的生产、质量控制、渠道销售、药检所检验分析、医院药剂师、学校教师等岗位,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感性地理解职业性质、职业环境、职业特点,对自己想从事的职业近距离地接触、体会,避免职业选择过程中的迷茫或者误解。(7)联系在医药领域不同岗位上从业多年的师长进行生涯人物访谈,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了解职业生涯,启迪学生去思考职业和人生的关系,激发学生从业的使命感。(8)多领域多岗位的见习和实训,内容涵盖了药学领域的生产、销售、应用和监管各个范畴。如参观扬子江药业的粉针剂生产线;学习镇江市药检所的工作内容;进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药房体验药品管理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赴中国药科大学GMP实训中心进行固体制剂、注射剂、冻干粉针剂、生物制药、药物合成、中药提取等生产车间与多条生产线的参观与实践学习,在真实的生产环境进行实训互动,帮助学生掌握课堂上不可能接触到的实际工作技巧和管理环节,为以后的职业设计打下基础。(9)职业生涯规划报告、职业体验报告、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等撰写和点评,具有职业规划师资格的教师对学生的体验报告和总结进行针对性的解读,并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必要时指导学生对职业方向作出调整,反馈职场与职业探索的具体内容。药学院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更是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本科学习期间的长期、多层次的系统性工程。其主要内容覆盖了生涯唤醒、职场与职业探索以及职业决策这三个主要阶段(图2),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促使他们不断修正学习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通过入学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唤醒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引起学生对在校期间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能够在整个本科就读期间乃至整个就职期间,始终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而不是仅仅把职业规划当作一门不重要的课程。以获得学分作为终点。药学类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有针对性,通过讲座、职业体验、人物访谈、见习和实训等活动和过程,探索药学职场和职业,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意愿,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职业教育的途径,营造一种职业化环境,促使学生尽可能快地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生涯决策是综合了个人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教育与职业等外在因素的判断,面临生涯抉择情境时所做的反应[8]。职业决策的科学性与持续的时间因素有很大的关联,较短时间内的职业决策容易造成信息的缺失,相反若决策时间的期限很长或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以获取更充足的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9]。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所以需要兼顾阶段性和衔接性[10]。引导学生做出职业决策时,始终强调需要尽可能透彻地了解职业情况,获取全面的信息;同时,强调职业决策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使学生从大二开始每年对自身和专业就业环境作出评价和考察,比较和调整自己的职业决策,从而实现最终的职业规划尽可能接近最客观和最正确,做到人职合理匹配。

5展望

做好药学类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提升药学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方式。需要在目前已有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上,拓展思路,丰富方式,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多邀请药学职业相关领域的从业者为学生带来切合实际的职业信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专业、认识药学相关职业;要善于利用网络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平台,全面宏观地评价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职业人生的指导作用;要坚持药学特色,做到对药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作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修正的系统工程,才能真正达到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真正目的,即帮助学生科学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更好地完成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孟光兴.医药行业就业效应及其对医药类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药学教育,2016,32(1):7-10.

[2]钟为慧,李雯,余红丽,等.提升药学类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教育实践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150-151.

[3]麦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06.

[4]任晓荣,李晓波.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及其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164-167.

[5]李晓波,赵娜,戴明锋,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0,4(3):68-71.

[6]郭宁,王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浅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72-74

[7]马德林,施平,于南.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与体系探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7(2):99-104.

[8]苏文平.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4.

[9]刘忠群,张洪岩,张黎晓.大学生职业决策行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2):239-242.

江苏大学范文篇7

在管理机构方面,学校与国内多家知名软件公司合作,开发适用于校园的手机客户端,并成立了信息中心负责管理校园内的网络运行情况。目前,学校基于OA平台的无纸化办公系统已经较为成熟,能够安全、稳定、高校的教职工的校园办公工作。但在校园活动的宣传推广过程中,由于信息渠道众多,容易造成信息准确性较差、口径不一、安全性得不到保证等诸多问题。另外,在开放平台的信息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的审核机制,校园信息的公信力得不到保证。信息过程中平台众多导致的信息泛滥使得学生产生信息疲劳,由此对校园活动产生厌倦情绪,有时候宣传效果适得其反。

二、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对于校园活动的作用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学生更多的选择在网络与社交平台上进行娱乐活动,究其原因,网络与新媒体凭借其丰富的形式、广泛的内容以及较高的时效性赢得了学生的喜爱。由此入手,校园活动中可以通过对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提高校园活动的知名度与参与度,将学生由单纯的参与线上活动向线下活动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线上宣传可以节约学校的宣传经费,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校园活动的丰富与发展。在推进无纸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促进学校师生的文化交流,增强学生对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

三、当前校园无纸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新媒体平台繁多,兼容性差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我们发现目前校内的活动信息平台主要包括官方平台(校园门户网)、电信运营商平台(飞信等)、网络社区(贴吧、论坛等)、社交平台(QQ、人人等)、校园手机客户端(微校园、PU平台)等。众多的平台各有特色,依托的资源不同,功能差异明显,技术上难以兼容。用户群各有侧重,往往校园信息在某一平台时无法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使得信息效率低。

(二)活动信息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审核机制

互联网等新媒体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其开放性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在此过程中,校园信息的主要依靠同学们自发地转发传播。除了学校的官网由学校网络中心负责管理维护之外,其他平台很难做到实时监管。因此对于某些不规范、不真实信息的监管上存在漏洞,有时候会引起信息的误解和负面信息的过度放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信息安全性差,对于信息保护力度不足

众多的平台丰富了师生的联系途径,同时也给信息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诸如个人资料、成绩、就业资料等信息通过同学间的转发与上传,极易导致信息外泄,从而侵犯到相关学生的隐私。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信息安全教育,学生对于此类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强,无形中加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四)由于技术更新快,校园信息平台更新频繁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各类客户端与社交平台层出不穷。近年来,江苏大学共启用5种信息平台。然而在某一平台的建设完善过程中又推出其他平台,两者存在功能冲突或者重复,导致相关部门和学生对于平台的定位不清,平台的普及率因此受到影响。平台的频繁更新也使得其相应功能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不利于校园内信息共享,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在相关软件购买维护方面的费用浪费。

(五)相关校园客户端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好的反馈机制

据调查,学校的校园客户端建设多依托于外部的网络公司,而网络公司由于自身对于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平台功能设计过于单一,使得平台交付之后无法全面满足师生的要求。而师生的实际需求无法通过直接渠道有效的反馈给开发者。这样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学生对于平台使用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新媒体的应用推广。同时,针对智能手机的客户端开发忽略了一些没有配备智能手机的同学对于校园活动信息的需求,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四、以无纸化为目标的校园网络与新媒体应用问题解决方案

(一)整合各种平台资源,促进平台高效运行

现今校园内各种不同的信息平台共存,要充分研究各个平台的特点,在信息过程中充分利用不同平台的不同优势。分析各平台用户群差异,信息做到有的放矢,不能盲目滥发信息。研究平台间的兼容通道,促进不同平台间信息传递与转发,融合平台差异。

(二)完善校园活动信息审核机制

建立从上到下的审核机制,选拔各级信息审核员,形成信息审核体系,监控校园信息的流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不规范现象。学校要建立信息应急机制,对于不真实信息及时纠正,对于网络谣言予以打击。校园活动从立项到开展过程中的所有线上宣传,都应该进行有效的审核,保障信息的真实性、规范性。

(三)对不同信息实行相应的安全把控,确保信息安全

对校园信息进行分级,编写信息安全守则,严格规定哪些信息可以在上传,哪些信息不可以上传。确保内部文件、学生档案、论文材料等信息不外泄。加强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信息保护意识。严格控制校内信息平台的登录、访问权限,启用IP、用户名的多种认证方式保障信息安全。

(四)建立网络平台建设反馈机制,保证平台建设与学生需求相对接

在校内开展网络平台建设专项调研,了解师生对平台功能的不同需求。邀请各网络公司的技术工程师到学校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深入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尽量在已启用的某一较成熟平台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功能扩展,既稳定了用户群又节约了学校的经费资源。在后期管理方面,信息中心定期开展意见征集活动,不断完善和提高信息平台建设的方案和效率。

(五)制定校园信息守则,促进校园网络文明建设,形成健康、进步的校园网络文化

要建立一个成熟高效健康的校园网络平台,实现校园活动的无纸化,离不开学校的校园信息文化建设。学校应该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基础,编制校园信息守则,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把网络平台活动打造成引导学生成长、促进学生交流的沃土。在校园活动的推广过程中,逐步树立学生对于当代社会信息的适应能力和辨别能力,提高学生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的意识,从而推动学校师生的更好发展。

五、结束语

江苏大学范文篇8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2013年6月,在关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华盛顿协议》国际大会上,我国提交的加入协议的申请获得批准,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向国际化标准看齐,形成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工程教育体系[1-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推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3-4]。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备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毕业生,保证学生培养质量满足从事相应职业的要求。江苏大学于2016年11月进行并顺利通过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对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学院对毕业生在如下方面做了毕业要求: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与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专业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的设置都围绕着培养出具备上述能力的毕业生这一目标进行。“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一门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主要包括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等静态问题,以及各种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代谢过程中涉及的能量转换等动态问题。“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支撑整个专业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①能够针对产品确定技术路线、设计生产工艺;②能够选择正确的方法制作食品,并能对食品原料的理化学性质进行测定、对食品的品质进行评价。

1“生物化学”课程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生物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其基本理论和方法是“食品加工”“食品保藏”“食品营养学”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5]。江苏大学对该课程的设置是大二第2学期进行,包括理论课65学时,实验课25学时。理论课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进行基础理论和知识讲授,而实验课主要针对静态部分进行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尽管多媒体教学结合了图片、动画和视频等教学手段,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空间结构和动态过程,并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结合食品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毕业生的毕业要求,发现该课程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1.1先修课程理论知识缺乏。“生物化学”的学习需要先修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但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江苏省范围内招生较多,而鉴于江苏省高考的特点,部分考生在高中时未选修化学,因此化学基础比较薄弱。进入大学后,这部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已经比较吃力,再学习以有机化学为基础的“生物化学”就更为吃力。结果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丧失学习兴趣。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最终的培养目标也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为中心进行的。因此,学生基础薄弱是一个影响根本的问题,急待解决。1.2该课程基础理论多、知识抽象,学生理解困难。“生物化学”课程涉及的范围广、知识面大,既包括阐述核酸、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静态部分,也包括阐述糖类代谢、脂类代谢等的动态部分,还有涉及中心法则的分子生物学部分的理论和知识等。课程中涉及的生物大分子,均具有庞大、复杂的空间结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而且该课程还涉及到许多微观的生物学知识,内容抽象,无法像宏观世界一样用肉眼去观察,对于生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讲,学习更是难上加难。学生普遍反映生化课的基础理论多、知识抽象,理解透彻比较困难,从而使得不少学生从心理上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结果就是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课程之一,“生物化学”无法有效支撑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1.3毕业生解决食品工程相关问题能力欠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备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毕业生,保证学生培养质量满足从事相应职业的要求。而从目前“生物化学”教学现状来看,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课程安排上也是理论教学占主体,实验教学为辅助,学生主要通过死记硬背掌握概念、原理等,结果导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限,不能融汇贯通地灵活运用到对食品工程相关问题的解决中,其结果必然是达不到专业认证对毕业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2新导向下的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食品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在学生进行综合实验、毕业论文等实践技能训练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力地支撑起毕业生知识和能力培养这一工程教育的终极目标。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说,学生需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和调控变化规律等生命现象的本质,并熟练掌握生物化学的实验技术和基本原理,进一步将其灵活应用到食品营养与健康,工艺设计与生产实践中,辅助解决食品工程相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培养这一工程教育目标。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课程本身的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运用于工程教育实践中,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改革。2.1针对学生主体的不同采取措施。工程教育是以学生为本,需要渗透到每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因此,“生物化学”课程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部分江苏的学生在高中时未选修化学,造成他们在进入大学后,学习化学相关课程困难。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江苏省教育厅也在不断探索,改革高考模式,增加学生在高中阶段选修各门课程的机会。另一方面,在进入大学阶段后,对于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强化他们化学课程的学习。例如,学校可以增设高中化学补修班,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补修高中化学;部分学生跟不上“生物化学”课程进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申请补课。2.2改变教学模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讲授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背道而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必然会影响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在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形势下,必须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和辅导作用,教学过程将不再是传统的直接灌输理论知识。简单来说,即以生活中常见问题和实例导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再通过课堂知识解决问题;也可以选取一定的章节,利用翻转课堂[6]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对关键问题的理解和掌握。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7]。“生物化学”是专业基础课,其知识点多。从静态生物化学部分来讲,内容理论性强;而从动态的生物化学来讲,内容晦涩难懂。如果单单以灌输理论为教学目的,授课不与食品科学实践相联系,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而变成不得不学来应付考试。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成关键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理论要多与生活相结合,尤其是利用身边常见实例,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例如,可以通过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开始一堂课,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再切入知识点。其次,对于理解困难的空间结构和代谢过程,多媒体课件要多运用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直观的手段,甚至结合自制道具,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大分子的立体空间结构及动态的代谢过程等,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解决实际生产中各种工程问题的毕业生,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其重要。首先,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可以引入食品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从而增强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并与实践相联系。其次,实验教学是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教师设定好实验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地依照步骤完成操作。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出知识点,学生首先根据掌握的知识点,提出实验思路,讨论后设计实验过程,最后实施实验过程、评价实验效果。这种实验方法通过学生主动思考、设计路线、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将来在国际食品工业中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再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大三和大四,学生有大量机会参与相关科研活动。在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能够遇到各种比较接近实际生产的问题。而“生物化学”课程在二年级结束,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化学”和其他专业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科研活动对于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3结语

江苏大学范文篇9

随着磁性材料磁性能进一步提高,为永磁同步电机奠定了有力竞争地位。同时,随着双极晶体管的应用,以及和柏林格尔提出的无损开关电路结合,能够制造出满足无轴承电机要求的新一代高性能功率放大器。大约在1985年,具有快速和负载能力的功率开关器件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出现,使得已经提出20多年的交流电机矢量控制技术才得以实际应用,这样解决了无轴承电机数字控制的难题。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比克尔在这些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首次制造出无轴承电机。

几乎与比克尔同时,1990年日本A.Chiba首次实现磁阻电机的无轴承技术。

1993年,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R.Schoeb首次实现交流电机的无轴承技术。无轴承电机取得实际应用,关键性突破是1998年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巴莱塔研制出无轴承永磁同步薄片电机,电机结构简单,大大降低了控制系统费用,在很多领域具有很大应用价值。

2000年,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S.Sliber研制出无轴承单相电机,再一次在无轴承电机研究历史上前进了一步,降低了控制系统的费用,使得无轴承电机实际应用不仅仅是可想的,而且是经济的。无轴承电机像机械轴承支承的电机一样简单,电气控制系统并不复杂,在很多领域采用无轴承电机也很经济。我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技术在中国将取得广泛的应用。

无轴承电机特点及应用

无轴承电机是根据磁轴承与电机产生电磁力原理的相似性,把磁轴承中产生径向力的绕组安装在电机定子上,通过解耦控制实现对电机转矩和径向悬浮力的独立控制。无轴承电机具有磁悬浮磁轴承所有优点,需要免维修、长寿命运行,无菌、无污染以及有毒有害液体或气体的传输是无轴承电机典型应用场合。目前得到了如下应用。

1.半导体工业

在蚀刻、制板、清洗或抛光等加工过程中需用腐蚀性化学液体,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液体质量,液体输送泵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像酸液、有机溶剂等腐蚀的化学液体,泵必须无污染可靠传输,并且泵要具有抗腐蚀和耐一定温度的要求。传统气动和薄片泵寿命短,大多数耐温最高只有100℃左右,运动阀和薄片仍然会产生少量的微粒,液体传输也存在着不均匀的脉动,影响了工艺处理质量。采用无轴承电机密封泵能解决传统传输中存在的缺陷,大大满足精密半导体器件生产工艺要求。目前,功率为300W的无轴承电机密封泵已经在半导体工业得到应用。

2.化工领域放射性环境或高温辐射环境等恶劣条件下,用无轴承电机密封泵进行废料处理,能解决机械轴承磨损和维修的难题。在化学工业,对有效密封传输和生产系统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传统的转轴密封的密封泵,机械轴承需要润滑,据报道80%的故障是由于密封失效引起的,20%是轴承、连接及其它故障。为了安全生产,免遭环境污染,使用无轴承电机密封泵是最佳选择。目前,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和Sulzer泵公司合作完成了功率为30kW的无轴承密封泵样机的研制和测试工作,进入了试运行阶段。

3.生命科学领域

心脏是生命的永动机,一旦发生故障难以修复。利用人工心脏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功能成为心脏病患者生命延续的福音。利用机械轴承的血泵会产生摩擦和发热,使血细胞破损,引起溶血、凝血和血栓,甚至危及病人生命。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和Levitronix公司研制成功的无轴承永磁电机驱动的血泵和可以移植到人体内的心脏左心室辅助装置已经在临床中应用。

研究和应用前景

江苏大学范文篇10

本文将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发展现状,结合尤飞、王秀芬、钟鑫、刘爽等编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研究》,从农旅融合视角探索推动农业产业园区创新改革的有效路径。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研究》,在仔细梳理我国农业产业园区化发展历程基础上,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具体规划与实践目标为主要框架,对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优势进行研究,可读性与适用性极佳。本书作者以自身多年积攒的规划实践经验为技术支撑,剖析了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农业产业园区的规划与现代化建设,案例真实、详细,有助于加快读者全面了解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进程;同时,此书还根据该区域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实际发展情况,探讨多数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中所存问题,并深入思考解决方案与策略,利于相关规划研究者与实施者创建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具备较强参考借鉴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行,促使农业旅游成为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在社会高度关注下得到迅速发展。基于此,农业产业园区作为承担农业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其适应新时展潮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深深影响着现代农业旅游业的发展。

所以,政府与农业管理部门须做好农旅融合工作,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园区的创新改革。当今,乡村农旅融合工作效率在国家政府政策支持下得到明显提升,进而促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模式的产生与发展,为乡村农业经济带来全新增长点。但从作者参与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8EYC006)与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项目(SICX19-1131)研究中来看,多数乡村农业产业园区仍采用传统发展模式,致使其所存不足影响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首先,单一的产业结构,不仅降低农业产业附加值,还大大缩减了农业产业间的关联性,使乡村农业产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其次,稀缺的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农业产业园区创新建设可持续性低,且园区开发重点倾向土地资源整合与集成化发展,忽略景观融合必要性;最后,现有农业产业园区休闲娱乐服务活动较少、且欠缺创造力,不但跟不上现代社会多元化旅游发展需求,还无法全面满足消费者物质、精神需求。新时代到来之际,传统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形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农旅融合已然成为提升农业经济水平重要途径的今天,农业产业园区的创新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对此,人们需及时转变传统发展理念,顺应农旅融合光明的发展前景,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与方法促进农业产业园区的创新发展:第一,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农业产业园区附加值,以加强产业间关联性为原则科学规划园区建设。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构建离不开科学规划方案,所以,园区建设管理者应以突出农业产业园区主题特色为目标,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地址,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发展前景模糊的现象;并借助当地地理优势、自然景观及社会文化特色的力量,发展多元化旅游发展产业链条,以此提高农业产业园区附加值和关联性。第二,重视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从品牌形象、整合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实施创新优化。专属品牌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体现着农业产业园区创新发展进程,因此,人们应注重特色园区的构建。此要求下,人们可先对农业产业园区现有资源进行归纳、整合,提炼出利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优良资源;之后再通过新式营销手段、宣传渠道扩大市场营销范围,辅助农业产业园区树立良好品牌形象,以增加该园区社会认可度。第三,强调社会公共服务需求重要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促进自然景观元素的有机融合。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主要目标是,基于提升乡村经济水平前提下,为社会大众带去更加周到的公共服务。所以,当地政府与旅游企业应特别关注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基础设施实际建设情况加大投资力度,为农业产业园区创新提供设施齐全的改革环境;同时,还要明确融合自然景观的现实意义,将区域特有景观元素融入农业产业园区中,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