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制约因素与对策透析

时间:2022-05-04 11:38:00

江苏农业制约因素与对策透析

摘要: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关注资本投入,因为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江苏的农业现代化目前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其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内在联系和规律。制约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资本投入不足、土地资源紧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等。因此应完善农业资本投入体系、允许土地适度流转、建立确保农业人才成长的农业教育机制等。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测评;制约因素;资本投入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理论

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非均衡状态的开放系统,该系统的高效运行,要求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各要素与系统环境之间、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协同关系,它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及实现现代农业后的一种状态。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关注资本投入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以资本投入作切入点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时,包括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资本投入。

1.物质资本投入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保证。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依据物质资本投入为载体。以某种生产工具所代表的某种技术水平足以判断采用该技术的时代是处于何种历史发展阶段,所以,以物质资本投入推进生产工具的技术改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保证。

2.技术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推动力。为使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打破传统农业均衡的基础,注入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劳动力结构和资源结构,还可以改变农业的管理体制、劳动方式及生产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推广应用,推动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扩散过程其实质就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得越广泛,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但技术扩散的速度却因地而异,正是由于技术扩散速度的差异性,导致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水平在不同地区的差异。适应自身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速度越快、规模越大,农业现代化水平就越高。缩短现实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之间的差距,加速农业技术扩散,结果就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3.人力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源泉。科技进步的快慢,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直接影响较小,影响较大的是技术的应用程度,即技术的扩散速度,而扩散速度又受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如:资金来源、生产者的能力、技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等,其中以生产者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尤为重要,其他各项因素都要通过人才能起作用。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1964年所著《改造传统农业》一书就人力资本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做了系统阐述。美国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实施以知识替代资源的战略,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农业现代化强烈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过去农民可以勤劳致富,现在却必须“科技致富”、“知识致富”,这正体现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对人力资本投入的要求。没有人力资本的有效投入,技术的应用及扩散将受到阻碍,人力资本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能力,在使用过程中呈现边际收益递增的趋势。有人力资本这一能动性的价值作保障,才能使各项物质资本、技术资本发挥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现状分析

研究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现状,必须对目前江苏的农业现代化实现度进行测评。测评方法较多,目前运用比较普遍的主要是多指标综合测定法。由于该法过程规范,并将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运用农业技术经济学原理,揭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技术与农业经济问题之间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对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构建。遵照综合性、全面性原则以及单指标的客观性、独立性、可比性、可行性原则,参考江苏省农林厅和江苏省统计局2000年制订的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曾于2001年制订的沿海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江苏统计年鉴》中农业现代化情况的统计指标、权数及标准值和江苏省实际情况,构建了评价江苏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结构与水平、劳动生产率、生产条件、农业市场化与商品化程度、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等6类17个指标,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对江苏省、2002-2005年的农业现代化实现度进行了测评,得知其实现度分别为64.2%,67.1%,68.8%、71.3%①。

由测评结果可知,江苏省近年来的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在逐年上升,但上升速度不快,前三年甚至处于起步阶段,到2005年刚刚进入初级阶段②。实现程度的上升除其他因素外,与资本投入的加大有直接关系;江苏省近年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较低可能与我们所设计的指标标准值较高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这里的标准值参考了发达地区的指标标准值,而发达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比江苏省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快,这是由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的。

从全省范围看,现代化标准值的实现度较高的类指标依次有:生产条件(得分15.8%)、结构与水平(12.5%)、农民生活水平(12.0%);其他分项指标得分较低;子指标中得分较低的主要有:劳均粮食产量、劳均农机动力,劳均耕地面积等,相对于第一产业比重来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得分也不理想。

从测评过程及其结果,分析其内在的一些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农民收入增长滞后。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76.3元,比2004年人均4753.9元仅增长10.99%,增速较慢。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标准值实现度2002-2005年分别为49.9%、52.9%、59.4%、65.9%,均低于对应年份的农业现代化总体实现度。我们应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促进农民收入有较快增长。

2.江苏农业经营规模较小。2005年,全省农业劳均粮食产量2678.49千克,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17.86%,劳均农机动力2.96千瓦/人,实现度49.3%,劳均耕地面积0.464公顷/人,实现度46.4%,这几项指标值的实现度都远远低于该年农业现代化总体实现度71.3%。当然,这与江苏人多地少的现实条件有关。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多地少的严峻现实已成为江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才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道路上攀登新台阶。

3.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全省农业规模经营比重低,劳均耕作面积实现度46.4%,水平较低。原因不仅有土地稀缺性,另一重要原因是土地要素的合法流动、重组以及劳动生产力、投资等要素的市场化程较低。虽然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适合我国国情,但江苏经济相对发达,不少农民不再以土地为生。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土地要素的合法流动,带动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的作用,提高生产要素效率。

4.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高。2003年,江苏省农林牧渔业商品率达到79.68%,农业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高达99.6%。

可见,江苏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其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

5.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滞后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5年全省农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3.0‰,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仅60.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0%,实现度84.62%;而农民生活水平中的恩格尔系数(2005年为0.44)、农村住户住房人均面积两项指标的实现度相对较高,这反映了江苏省农业的技术资本投入还相对较低,农民对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处理有待进一步引导。今后应尽力加大技术资本、人力资本投入,形成科学化管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6.全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超过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程度。2005年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136.13元,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87.57%,虽然这个数字本身所代表的劳动生产率并不太高,但与土地生产率(以粮食单产表示)的实现度78.59%相比,已显示了较高的水平,这其中农业资源转化率不高造成土地生产率较低是内在深层根由,我们应注重加大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本投入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③。

三、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分析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因素包括:

1.资本投入不足。根据农业现代化进程理论的分析,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资本投入。

首先,在物质资本投入方面。目前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资本投入,无论从政府投入方面,还是农村集体投入或农户投入方面,都明显不足。从2000年到2005年六年的省财政支出情况可知,农业总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只在6%左右,这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适应。由此造成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深层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步履艰难。以前,江苏农业投入主要来源于农村集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集体的经济职能迅速弱化,农村集体积累水平下降,投资的非农化倾向严重。政府投入比重较低,农村集体职能弱化,那么农户的投入又怎样呢?江苏省农户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波动较大,而且投资比重在波动中基本呈下降之势。江苏农村在资金投入的构成比例上农户投入占绝大部分,已由国家集体投资为主转变为国家宏观指导、集体投资为补充、个人投资为主体的新格局。但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收入较低,农户投资于农业的数额有限,对农业投入不足是难免的,造成江苏农机化比较落后。

其次,在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方面也严重不足。政府对农业科研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为负增长。资金短缺及政策性原因,使县级农业推广机构经费大减、乡级推广站基本“断奶”,导致农业科技队伍不稳。近年来毕业到农口的大学生流失严重,科技队伍的不稳加剧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而且江苏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市的全方位开放,给农村较高素质劳动力投入到非农产业提供了机会,农业比较利益的低下及第二、三产业录用人员的能者优先原则,使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多转入第二、三产业。

2.土地资源紧缺。江苏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2004年人口7433万,土地面积10.26万km2,其中耕地面积474.1万hm2。按农村人口5248万人计算,人均耕地面积约0.09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11hm2/人。在这样狭窄的空间中难于推进现代化。2004年,江苏以占全国3.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03%的粮食,7.95%的棉花和7.78%的油料④。这说明江苏农业发展是具备一定基础的,但由于土地资源紧缺性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客观上要求一定的劳均经营规模。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农业现代化较成功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农业劳动力因转向非农业而不足时,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虽然江苏非农产业相对发达,但因城乡分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缓慢。2002-2004年,农业就业人数占全省就业人数比重分别为39.6%、39%、37.4%⑤,降低幅度不太明显。三年的农业劳动力资源总数分别为2808万人、2812万人、2834万人,趋势却是农业劳动力资源绝对数量不降反升。

4.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掌握新技术的技能较差。江苏省地处沿海发达地区,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滞留于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素质明显较低,这样素质偏低的农业劳动者队伍,掌握新技术的技能相对较低,不便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5.农民收入水平低。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76.3元,这样的收入平均到每月,大约只有439.69元,除去必要的生活支出之后,用于农资购买、农机养护等投入的能力已经所剩无几。在政府农业投入比例小,农村集体职能弱化,农业资本投入主要靠农民的状况下,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举步维艰。

四、对策建议

1.针对农业资本投入不足的现状,完善农业资本投入体系。形成一个包括政府财政投入、信贷资本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多方支持的投入体系对满足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资金需求至关重要。由于农业经济领域广泛的外部性和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通过税收、利率、投资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运行,弥补农业市场缺陷。

(1)省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调控财政收支规模与结构。江苏省传统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农产品数量为重点,而在农业科技、保险制度、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投入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因此,今后不仅需要扩大投入规模、提高投入比例,而且要注重优化财政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的支持效率,用好WTO规则,优化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政策。

(2)实行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投入政策,充分发挥农村金融部门资金融通的作用。要全额满足发展要求,只依靠省财力实力肯定不够,因此,增加农业信贷投入,显得尤为重要。实行倾斜的农业信贷政策,从总体上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农业信贷比重,对信贷用户及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采取措施抑制或减少农业资金流出农业领域,力求寻找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投入的最佳结合点。构建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投入运行的新机制、政策性投入与商业性投入并存的农业现代化资本投入新体系。

(3)吸引社会资金。农业的高风险不具备吸引社会资金的内在动力机制,这就要求政府农业投入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形成政府农业投资的诱导机制,调动其他主体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因此要注意将财政资金退出农业生产中的竞争领域,并不断运用财政政策创造新的更多的竞争领域,通过优惠政策,保护投资者利益,改善外部经济环境,建立有效的社会资金投入机制,提高农业资金使用效益,并制定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提高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资本来源渠道畅通之后,还需要注意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决策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保证投入的合理性和效益性,规范项目后评价制度,保证投资项目的效益性;建立资本投入的最低利益保障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政府在必要时给予一定补贴,以政策来解除农业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2.针对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制定土地适度流转政策,适当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家庭承包经营适应中国国情,但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江苏省在土地资源紧缺的现实面前,适当允许土地流转,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将是必然选择。允许农民以多种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形成规模较大的集约化经营。比如:通过耕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扩大经营规模、在自愿基础上联合办农场,合作农场、合伙农场、以土地入股的股份制农场,或在乡镇企业中办农业车间(农场),形成较大规模经营。在规模、平等与效益的均衡点上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3.针对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掌握新技术的技能较差的现状,建立确保农业人才成长的农业教育机制。2006年3月“十届四中全会”党中央确立了以农村工作为重点的工作方针。今后农村的义务教育将全面取消学杂费,极大地鼓舞了农民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并保证了向农业输送较高素质劳动力渠道的畅通。这样,抓好常规农业先进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工作,将对农业采用新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各项政策鼓励农业发展,相对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增强了农民掌握新技术的愿望,为建立合理的教育机制疏通了道路。再配之以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特别是本省的优势农业学科,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搞好全省范围内的综合开发和综合治理;加强高新技术和重要常规技术的开发研究工作,发展农业高等及中等教育,培育充足的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中、高级科技人才,对夯实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后劲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4.针对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状,逐步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收入水平。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产品价格是农民收入提高的基本因素。不仅要发展农业生产,还必须实现农业的优质和高效,从宏观上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性,在微观上扶持农民学会观察市场、把握市场机遇的技能,争取好价位。而且,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品种结构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品种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

注释:

①乔玉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资本投入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1).

②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90分以上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80-90分为中级阶段,70-80分为初级阶段,60-70分为起步阶段,60分以下为准备阶段。

③限于篇幅,本部分所涉及的测试数据及测试过程均在本课题的另一部分,部分数据可参见《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第11期。

④/sjzl/nongyety.htm中国农业信息网[EB/OL].

⑤江苏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顾焕章,张超超.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11-19,308-319.

[2]黄祖辉,林坚,张冬平.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7-23,30-31.

[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2003)、(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江苏统计年鉴》(2006)、(2005)、(2004)、(2003)、(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王效仿,刘建伟,董玉河.以农村人力资本的积聚来促进农业现代化[J].生产力研究,2002(5):202-204.

[6]陈至发,桑晓晴.农村人力资本供求非均衡特征与农业现代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7):306-309.

[7]刘明,王克林,谢炳庚,章春华.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0(6):48-52.

[8]谷文晓.遵循客观规律,推进农业现代化[J].宏观经济研究,2000(8):52-53.

[9]兰玉杰,陈晓剑.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及其性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