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1:42:16

患者

患者范文篇1

在接到120指挥调度电话后,值班医护人员和司机迅速出车,要求救护车在2min内必须开出。医护在出车途中即整理思路,根据120调度电话所述详情对患者做出预测,检查、准备所需医疗器械、药物,合理计划现场救护措施。

2迅速准确评估病情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查看现场并询问家属或目击者确定是外伤引起的昏迷还是自然发病引起的昏迷、昏迷发生的急缓、时间持续长短及其演变,让病员立即脱离致伤环境,并对伤情迅速做出评估。根据伤员的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口唇颜色、肢体温度、迅

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

3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3.1保持气道通畅窒息往往是昏迷患者致死的常见原因之一,通常引起缺氧窒息的原因有气管和支气管内异物,咽喉部阻塞,气管外压迫,胸部外伤等,患者因窒息缺氧而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应立即松解患者的衣领,去枕平卧,头部充分后仰,脸转向一侧,舌后坠经改变头部位置仍不能解除气道阻塞者,应使用开口器,将舌头用舌钳拉出并保持于伸位,并给予有效通气吸入,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以保证气道通畅。3.2建立有效静脉通路脑血液灌流不足直接影响脑对糖和氧等能源物质的摄取和利用,加重脑损害。因此,患者应开放静脉,建立多条静脉输液通路,以利于输液抢救药物和提供维持生命的量。有休克者应迅速扩充血容量,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心搏骤停者应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尽量选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妥善固定,避免因患者烦躁或舞动时针头脱出。

3.3途中转运搬运者将双手平放于患者头、胸、臀、下肢的下面,使其保持在同一平面上,或用铲式担架将患者平移放在担架上;怀疑患者有颈椎骨折脱位,搬动时应由一人扶持固定头颈部,保持颈椎和胸椎轴线一致,勿过屈、过伸或旋转,患者平卧于硬质担架上,颈部两侧各放一小沙袋,使运转过程中颈椎处于稳定状态。

3.4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昏迷患者病情变化快,观察病情是抢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救治过程中医护均要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瞳孔、皮肤颜色、尿量的变化,若发现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抢救。

4做好记录

前急救的护理文件非常重要,是护理程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现场或途中急救给药速度要快,剂量、方法要准确,由于医生只下口头医嘱,护士要做到三清(听清、看清、问清)、一核对(对药名、剂量、浓度、方法)、一保留(保留空瓶以便和医生核对)。用药后一定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抢救用药和时间,详细记录病情发展过程和所采取的护理措施,给临床医生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总之,从事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要认真接听“120”电话,快速反应[2]。出诊的医护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车祸现场,昏迷伤员伤情复杂,变化快,在抢救中要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这就要求出诊医护人员抢救伤员时做到急而不慌,忙而不乱,临危不惧,准确无误地实施各项技术操作,实施的各种抢救措施要恰当、有效。同时通知相关科室做好院内抢救准备。熟练默契的医护配合,对提高院前昏迷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改善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患者范文篇2

对患者安全系统、全面的理解是构建患者安全文化的起点。2008年,在主管护理院长的倡导下,医院成立了以患者安全为目标的“患者安全研讨小组”,从“患者安全”(patientsafety,PS)概念理解入手,从翻译各类PS相关英文资料开始,建立“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议题”的PS学习型组织。院、处两级领导全程参与、指导,全程网络关注活动进展情况。PS研讨小组团队目标定位在“培养一批人才,开设一门课程,举办一个继续教育讲座,申请一个课题,写一篇文章,编写一本书”,简称“六个一”计划。在研讨活动安排上,前期通过录像、案例教育,让组员明白患者安全并对之感兴趣,然后推荐PS相关英文文献,采用每月1次读书报告的形式完成,组员结合临床谈安全,提建议,并总结汇报护理部;中期由小组根据临床热点和需要自行确定主题,主动查阅文献,共享、讨论、总结、汇报。适当的授权使学习型组织更具学习动力和活力,能主动学习并将所学应用、实践和推广。在PS推广上,学习型组织采取逐步渗透扩散的方式运行。PS研讨小组成员由最初以护士为主的11人逐渐吸纳医生、医技人员、行政后勤、学生及患者和家属等社会人群,目前已达90余人,累计开展活动80余次。其后,医院陆续创建了五心、5S、管理、IT及研究生研讨小组,并细分为翻译、临床、培训3个亚专业,均以PS为基础,研讨方向各有侧重,逐步形成PS学习、实践及研究机制。PS行动从引导本科学生自学开始,逐渐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师群体扩散,到基本涵盖医院教学全阶段;从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的护理岗位开始,逐步实现门急诊部、住院部、医护技管全岗位覆盖;从动员患者参与入手,逐渐实现患者及家属亲友的健康教育全普及,再到社区普及,市外普及。

2推进教学培训,传播并扩散

将重医大附一院PS教育培训与师资力量培训相结合是PS研讨小组的活动目标之一。在翻译和学习WHO《医学院校学生患者安全课程指南》及前期医院新进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实践基础上,小组成员自主编写了《患者安全》选修课教学大纲,成功申报重庆医科大学《患者安全》选修课,依托学校教学平台,将PS课程引入医学院校,将“患者安全至上”的理念带入重医校园。集体备课由医生、护士、药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实施理论教学、案例分析、网络教学等,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特色。自课程开始3年来,已完成660余人次的教学工作,涉及重庆医科大学4个年级、10余个专业和方向。在临床培训方面,以规范从业安全行为为目的、狠抓新进人员患者安全意识,将PS融入三基培训、医师/护士规范化培训、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培训等多层次培训中。每年夏天采取多学科协作模式实施新进人员系统化PS培训已成为PS继续教育培训长效机制之一。医院依托继续教育平台,通过申请部级、省市级PS继教项目,将国际和国内PS项目进行推广,并利用远程教学模式,将课堂实时连线到重医大附一院医联体内部各医院和各指导医院,对区县医院开展PS培训,强化区域医务人员PS理念,做到“抓早、抓小、抓关键”。目前累计开展各级各类继教项目15期,现场培训学员4800余人,涉及渝、川、贵、鄂、陕、云等省份,通过远程教学模式惠及3200余名医务人员。该教育培训方式符合Poe[3]安全文化调适应该始于专业入门阶段,并继续通过员工培训发展的观点。2014年3月,创办国内首个推广PS的信息平台——“患者安全”微信号,并坚持每周一期向国内同行以中文传播国际最新的PS资讯。

3重视安全研究,以科研促临床

将PS建立在科学与循证实践基础上是PS研讨小组的共识。医院设立专项基金,从医院层面鼓励PS相关研究,目前研究涉及安全文化调研、安全教育培训、临床安全实践、安全工具汉化、信效度检验与应用、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信息化建设等。其中,运用安全文化测评工具进行安全文化调研是第一步,了解组织及员工对患者安全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有助于认清症结所在,强化安全理念,营造安全氛围。目前,医院获得以研究国内PS为目的的各级各类课题18项,21篇。在中国医院协会的牵头下,以骨干医院身份参与制定“2014年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并对目标内涵实施解读。2014年9月,在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的支持下,响应中国医院协会倡议,作为牵头成员单位之一在重庆发起组建“中国患者安全教育与研究协作网”,并于2015年12月作为PS核心专家单位在北京共同发起召开了以“患者安全、共同责任”为主题的第一次中国患者安全大会。这些实践有助于利用事实和数据有效促进PS。

4鼓励患者参与,以互动促和谐

将医疗行为主体之一的患者视为落实PS的关键人群之一。医院鼓励患者参与PS,提供医患互动平台,接受患者监督并倾听其安全建议。通过患者工休会、问题反馈日、医患沙龙、患者俱乐部、出入院宣教、出院后随访等平台实施患者安全专项教育,既确保患者遵依、加强自身健康管理,又获取从患方反馈的第一手安全信息。目前,已开展50余次专项活动以促进患者参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参与达4300余人次;通过网络媒体以科室为单位组建“医患微信平台”及“医患QQ群”,实现24h全天候医患互动;23个临床科室有各自的医患平台,在线人数达3400余人。医院已经出现多例患者主动参与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的实例,提示鼓励患者参与、以互动促协作的方式有利于PS,且利于和谐医患关系。

5强化系统保证,全程落实PS

不断完善系统、强化从错误中学习、重视团队协作和有效沟通、持续关注PS国际前沿动态、积极参与中国PS体系构建是全程落实PS的关键。

5.1以评审评价为契机,全面推进PS

继2005年引入5S管理、2009年引入RCA、2010年开展QCC活动后,2012年医院利用新一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为契机,引入PDCA,掀起全院质量管理工具的学习与实践浪潮,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人人参与管理的局面。结合《三级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2011)》标准中患者安全章节,参考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JCI)中患者安全涉及标准,即国际患者安全目标(IPSG)标准和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QPS)标准,在全院铺开PS教育和临床实践,注重“从错误中学习”、促进团队协作和有效沟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设备安全和环境安全,从系统上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5.2依托信息化,促进PS监控网络化

在信息化建设上,推行电子患者身份标识和移动护理保障执行零差错,建设数字化手术室监督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及流程,通过电子病历及质控系统提升医疗安全。如通过闭环医嘱和移动终端实现监督医嘱执行信息化管理药品的储存、使用和效果跟踪、实施医院感染防控与监测等。目前医院信息化对患者诊疗流程的管理,逐步实现在信息系统下的“医护一体化无缝式对接和互助式监管”,努力将患者安全事件的发生降到最低。

5.3以PS为核心,完善质量与安全体系

明确“患者安全+员工安全=医院安全”的理念,将医院安全与患者安全并轨。从“管理角度”[4]分析问题,在院、科两级管理体系中,院级层面依托各职能部门并组建院级专家组(由临床、医技和职能部门专家组成)对全院质量与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反馈结果并整改;科级层面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由多个分小组构成,对科室质量与安全关键环节进行管理、督查和问题整改。提炼“五心”护理文化,将患者安全摆在首位,鼓励并奖励不安全事件识别者及不良事件上报者,被动检查与主动完善相结合,持续质量改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闭环中相互督促、交流,共同推进医院质量与患者安全文化氛围。

6思考

患者范文篇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7例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56~81岁,平均年龄(67.3±9.7)岁。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4例,胃大部切除1例,降结肠切除1例,胆囊癌根治术1例。胃瘫发生时间均于手术后6~9d。

1.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肠蠕动恢复、停止胃肠减压并经口进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呃逆及恶心呕吐,呕出大量胃内容物,含有或不含有胆汁,吐后症状可暂时缓解。经重新行胃肠减压持续引流,每天引流量800~2500mL。根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上消化道稀钡造影检查,上腹部平片确诊。诊断标准[1-2]:1)胃管拔除后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经1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但有胃潴留,尤其是固体食物;2)胃引流量>800mL•d-1,并且持续时间>10d;3)无明显水、电解质、酸碱失衡;4)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5)无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史,如吗啡等。

2护理

2.1术前心理护理术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并有针对性指导患者合理休息、规律饮食、控制情绪等,避免劳累和情绪紧张。许多患者由于对疾病的恐惧和对手术治疗及预后的担忧,使得精神处于极度紧张状态,而精神极度紧张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导致胃肠排空延迟[3-4]。本组有4例患者因担心手术风险大、预后差,1例考虑当前及后期治疗费用而持续处于情绪紧张状态,甚至辅助镇静药物都不能有效缓解。因此,术前要积极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正确对待疾病及预后。同时要讲解有关方面的知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取得患者术后对治疗和护理的积极配合,以尽可能减少引起胃瘫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减少胃瘫综合征的发生。

2.2饮食护理

因为酸、脂肪、渗透压过高或过低可通过“胃肠反射”引起胃排空减慢。而胃大部切除后胃泌素分泌量减少,进食后胰高血糖素以及促胰液素相对增加,也使得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功能下降,残胃处于无张力状态;此外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失去了对食物的研磨功能,致使胃排空失调及小肠功能紊乱也是导致术后胃排空迟缓的原因之一。在本组中有3例患者因饮食不当导致胃排空减慢。患者拔除胃管后应先少量饮水,无不适后逐步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进食过早或进高脂、高糖、高蛋白饮食以及刺激性食物,同时还要避免一次进食过多、过快。

2.3鼓励早期活动

术后早期活动不但可增加肺呼吸交换量,减少肺部的并发症,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还能较早恢复胃肠蠕动,防止和减少肠粘连的机会,使大便通畅,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功能尽早恢复,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而使切口愈合得更好。许多患者在施行腹部大手术以后,由于担心切口的疼痛、裂开或引流管多等原因,往往不敢或不愿意活动,也有部分患者病程长、体质差,术后不能早期活动。本组中7例患者术后皆有卧床时间长、活动少的情况,其中1例患者因81岁高龄、身体虚弱,术后不能活动,另6例皆因多种原因不敢下床活动或活动过少。因此,在临床护理中,要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后活动的好处、必要性以及卧床后带来的危害,在术后要鼓励、督促患者早期活动。对依从性差的患者,更要和患者家属一起指导、督促,并根据病情协助患者每天进行有效锻炼。

2.4胃瘫综合征的护理

胃瘫确诊后,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胃瘫是手术后正常且难以预料的并发症,但该并发症属于功能性疾病,通过非手术治疗完全可以治愈,让患者及其家属不必担心。并根据患者的不同的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指导。同时采取以下措施: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管的通畅,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对于不同途径的营养支持方法(完全胃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要严密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胃瘫的治疗往往采取多种不同的手段,如中医中药治疗、胃动力药物的使用、高渗温盐水洗胃等,要根据不同的治疗手段,给予相应的护理。

3结果

经持续胃肠减压、胃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使用促胃动力药,腹部理疗等综合治疗及针对性护理,7例患者均顺利康复,最短7d,最长33d。

患者范文篇4

[关键字]骨肿瘤;心理干预;止痛

1临床资料

本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2~76岁,平均55岁,多为恶性骨肿瘤。应用了止痛剂加心理干预与护理,疼痛控制率达90%以上。

2心理干预与护理

2.1了解病情:首先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注意有无发生肿瘤的相关因素,注意患者心理状态,注意有无肢体残疾;然后依据患者的个体特点、文化水平高低、实际病情,采取不同形式的心理疏导和止痛药物。一般文化水平高、年轻、有接受力、治疗愿望迫切者,无其他疾病而且无明显性格障碍的骨肿瘤患者,采用止痛剂加心理干预与护理的方法来控制疼痛均收效良好。

2.2心理干预与护理:护士要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理解患者的心情和不良情绪反应。向患者家属介绍目前骨肿瘤的治疗方法和最新进展,讲解手术治疗和化疗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在骨肿瘤患者心目中,普遍存在着担心肢体功能丧失和愈后体质不佳,担心家庭经济拮据,担心长期使用止痛剂会产生成瘾性。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护士要同情关心患者,多鼓励安慰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让患者减少活动,肿瘤局部制动。要了解肢体疼痛的性质、程度,加重和缓解的相关因素。要告知家属病情,同时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轻巧,避免触碰肿瘤部位,讲解疾病知识。此时我们需要以新的观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使他们改变对止痛药副作用及耐受性的错误认识,消除恐惧。使他们认识到应用止痛剂是为了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3心理安慰和宣泄:护士要以白衣天使的仁爱之心,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人施护。护士在患者倾诉病情和情绪感受时应持理解和同情的态度耐心聆听,不要随意打断患者的诉说或表现出不耐烦。这样患者才能达到宣泄的目的。在患者喊痛时,护士需陪伴在患者身旁,不能冷言回答患者的问题,或表现出烦躁无措的样子。这样会使患者感到悲观失望,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甚至对治疗也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患者诉说之后,护士要多给患者安慰,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要教育家属多关心照顾患者,对患者投入更多的爱护。要求家属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不要在患者疼痛难耐时,家属显得惊慌失措,甚至在患者面前哭泣,以免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影响止痛效果。

2.4暗示疗法:暗示疗法是指一个人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心理和行为产生效应的一种作用。利用治疗者的权威性或告知患者给其应用了最好的止痛药,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使症状得到减轻。也可告知患者全身放松,静坐并深呼吸,以令全身肌肉松弛,减少疼痛感。同时可以采用松弛疗法:听听音乐,看看小说,按摩,热敷疼痛部位。与患者讨论缓解疼痛的有效措施,如缓慢地翻身和改变体位,转移注意力等。

2.5镇痛剂应用:对于疼痛剧烈或经采取措施无效者,应送医嘱使用镇痛药物。也包括采用WHO推荐的癌性疼痛三阶梯疗法。镇痛药物应用原则:(1)根据药效强弱依阶梯方式顺序使用。(2)口服给药。(3)按时服药,以维持有效的药浓度。用药剂量个体化。尽量先口服后注射。同时用药后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镇痛效果。严重者应用由患者自控的镇痛泵或神经阻滞等方法缓解疼痛。

患者范文篇5

目前为止,关于患者安全文化的内容和组成要素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看法。美国卫生保健研究和质量机构(AHRQ)在其开发的组织安全文化的调查问卷中明确定义患者安全文化包括10项内容:管理者有关促进患者安全的期望和行为;组织层面的学习;部门内部的团队合作;开放性的沟通;有关医疗差错的反馈和沟通;对医疗差错的非惩罚性反应;人员配备;对患者安全的管理支持;跨部门的团队合作;交接班和转诊。MichelleHalligan查阅了113篇文献,总结出关于患者安全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领导对于安全的承诺;基于信任的开放沟通;组织学习;不良事件非惩罚性的报告和分析;团队合作;相同的对于安全重要性的信念。

2患者安全文化测评工具及其测量维度

医疗机构关于安全文化的测评,主要依赖于基于安全文化内容的典型定量调查问卷。不同的测评工具,其在测量的维度、条目、信度方面均有所不同。目前,国外文献报道中用于患者安全文化评估的工具主要有安全态度调查法(SAQ)、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法(HSOPS)、医疗机构患者安全文化调查法(PSCHO)、安全氛围刻度表(SCS)、安全文化调查法(CSS)、改良斯坦福/患者安全咨询中心文化调查表(MSI)和医院病室安全氛围调查表(HUSC)等。所有调查用都是5分制Likertsscales,其相关特征及内容见相关文献。国内客观、科学标准的患者安全文化测评工具较少。2008年陈方蕾对医院护士患者安全文化测评进行了研究,才引入了较成熟的安全文化调查问卷,安全文化维度分别是团队氛围、对工作的满意、对压力的认知、单位安全的氛围、对管理的感受,临床护士通过自我观察与感受判断对条目的认可程度。此外,在中文文献中发现在SAQ基础上由国内护理人员修订而成的患者安全文化测评问卷(PSCAS)。

3患者安全文化测评工具的应用现状分析

评估安全文化,可以进行安全文化诊断发现安全系统的薄弱环节及潜在隐患,同时其可用于评价患者安全项目或者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并进行实时跟踪等。美国医疗卫生机构认证委员会(JCAHO)要求所有参评医院必须自2007年起进行年度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自我测评,欧美等国对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的调查已成为了评价医院服务质量的指标。美国用HSOPS评估4所非营利性疗养院的患者安全文化,结果显示疗养院在差错的非惩罚性、团队合作、公开交流、对差错的反馈交流和组织的学习得分显著低于医院,并为患者安全文化找到了改进方面。患者安全文化测评量表成熟度不一,有的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被研究者广泛应用。其中SAQ作为临床领域工作人员安全状态的一个“快照”,现己被翻译成7种语言。并且包括普通临床科室版、门急诊版、ICU版、手术室版、产房版、药房版等有多种版本,分别适用于不同科室。通过近几年文献中发现,HSOPS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已被瑞典、法国、日本、挪威、德国、土耳其、荷兰、比利时等多国翻译成本国语言并使用。我国也根据需要将其做了本土化修改并运用于医院安全文化测评。而其他有的量表很少被研究者所应用。很多研究者将HSOPS运用于实际,并在多数研究中表明其有效性。瑞典MatsHedskld将问卷增加了2个维度以及一个结果变量,并根据不同目的在医院和初级卫生保健机构进行测评,证明该问卷调查在部门和国家的患者安全改进计划评估中表现出其优势。ShinyaIto通过日本13家综合医院的实践评估,发现其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比较理想。FadiEl-Jardali等通过对沙特首都医院2572名医务工作者调查,得出需要加强医院员工配置,构建非惩罚性医疗差错反应和增强沟通的开放性来增强医院患者安全文化氛围的结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聂艳丽等将问卷维度缩减到10个,调查了我国15个城市33家医院1160名医护人员,结果表明国内医护人员对于安全文化的意识比较积极,在科室团队合作、组织持续学习和改进,开放交流、非惩罚差错反应和科室之间的合作比AHRQ得分高。也有将问卷运用于科室层面。KonstantinosArfanis通过将问卷应用于麻醉科调查,并进行了针对性的文化改进措施,使得基于科室层面的安全文化评估成为可能。一些医疗机构安全评估是为了找出有关影响患者安全的迹象。美国一些医院已经对安全文化评估表现出很大兴趣,并且医疗保健组织鉴定联合委员会(JCAHO)提出测评标准。虽然安全文化评估不是强制标准,但是JCAHO却要求医院要收集数据以监测患者安全。曹荣桂在分析我国患者安全面临的挑战和现状时,指出我国尚未形成医疗安全文化的氛围。国内学者刘义兰、陈方蕾等进行了医院护士患者安全文化测评,以及香港医院管理局已在积极推行策动安全文化。近几年研究中,欧阳霞采用该问卷调查医院内安全文化测评,指出本量表Cronbach''''sα值≥0.6、CVI≥0.71,适合使用。向家艮采用该量表对广州市7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进行患者安全文化测评,指出需要改进的方面是人员配置、对差错的非惩罚性反应、沟通的公开性以及事件报告频率。

4构建患者安全文化措施

尽管安全文化的测评工具一直在改进,若想提高医院安全文化,仅仅是描述性的研究并不能提高医疗机构的患者安全文化,需要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多项研究表明,多途径改进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安全质量。某项研究建议提高患者安全质量文化,首要就是通过调查评估安全文化现状,接下来就是评估安全文化、提供安全科学教育、识别安全问题、建立科室之间高层领导合作关系、每月学习一种安全缺陷问题、安全文化再评估。目前为止,在国外研究中,主要措施包括团队训练、患者安全小组创建、领导科室轮转、患者安全教育工程,此外还有安全审计、事件报告和系统分析,以及患者安全相关信息传播等。美国许多医院采用管理者查房(EWRs)改善医院的安全氛围。德克萨斯大学调查ICU实施EWRs效果显示,护士在对照组得分低于干预组,证明了EWRs有效。CathelijneSnijders通过设置匿名非惩罚报告系统作为改进项目,在9家三级新生儿ICU前后对照和横向对照,得出事件的报告和分析有助于患者安全文化的某些方面提高。Pettker通过在一家医院内的产科实施产科患者安全护理,以协议为基础的标准化实践,全体资源管理培训,患者安全监督委员会,24小时产科住院医师值班,以及匿名事件报告系统等措施,5年之后产科患者安全文化明显提高。此外,Elder采用查房和患者安全教育等措施来提高ICU护士患者安全文化意识,Hofoss在其研究中采用的措施是查房、患者安全教育和安全审计等。

5我国患者安全文化研究构想

患者范文篇6

【关键词】临床药学服务;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成本-效果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发于胃部、十二指肠及食管的消化系统常见慢性病。该症的诱发因素较多,但主要由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引起[1],据数据表明,Hp感染个体的溃疡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感染Hp个体(约6~10倍)[2]。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往往导致患者反复发作,因此,治疗该病的目标通常以根除Hp为主,最常使用的治疗方法则为药物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Hp的根除率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对根除率有直接的影响,若患者无法坚持正确的用药方法,则会明显导致Hp根除率下降[3]。因此,在临床药师为了提高患者的Hp根除率而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与电话随访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临床药学服务在根除Hp感染方面需要医院投入一定的成本,此类服务是否具有经济学效益尚未有统一定论,鉴于此,本文选取了2016年4月~2018年3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9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对其展开调查,分析临床药学服务在门诊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中对成本-效果的影响并将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6年4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9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病例通过伦理协会批准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②年龄≥18岁以上;③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者;④UBT或RUT检测为Hp阳性患者[4];排除标准:①精神或意识障碍无法正常交流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病案不全者;④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⑤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完整的治疗与调查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门诊服务,观察组予以用药教育及随访。常规组有男23例,女23例;年龄为22~68岁,平均(44.72±3.10)岁;病程1~5年,平均(2.31±0.67)年。观察组有男23例,女23例;年龄为23~69岁,平均(45.01±3.24)岁;病程1~5年,平均(2.45±0.74)年。常规组与观察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后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96例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胃肠道症状评分,所有患者均采用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治疗,治疗持续14d。常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予以常规门诊服务,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组的服务基础上予以用药教育及随访等临床医药学服务,其内容包括授予患者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向患者耐心介绍消化性溃疡的疾病诱因、治疗办法、用药细则、不良反应及恢复期的注意事项等,让患者明确坚持用药的重要性。同时,在治疗正式开始7d后由临床药师进行电话随访,主动探知患者身体现状、用药依从情况,解答患者近期出现的疑问并做出指正,再次对患者阐述正确、坚持用药的必要性,提醒患者回院复查。治疗开展14d后根除Hp结束,患者停药30d后再进行UBT复查,复诊时再次对患者进行胃肠道症状评分。上述由临床药师进行的操作均对其所花费的时间进行记录。1.3观察指标。1.3.1效果指标。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组的观测Hp根除率、胃肠道症状改善率、依从性提高率以及计算其成本-效果比来评估服务效果[5]。Hp根除率=UBT检测阴性人数/检测总人数×100%。通过C-UBT检测,Hp阳性判定标准:14C-UBT测试值≥100每分钟衰变数(dpm/mmolCO2)[6]。胃肠道改善效果通过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进行评估[7],参加评定的症状有上腹痛、胃灼热、反酸、恶心和呕吐、腹胀等,对症状的疼痛深度、疼痛类型、持续时间、频率、缓解因素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为:3分(重度消化道症状,可影响日常生活);2分(中度消化道症状,但对日常活动无影响);1分(轻度消化道症状);0分(无症状),得分越高则说明胃肠道症状越严重。若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得分较治疗前减少≥70%则视为明显改善;症状得分较治疗前减少≥45%则视为改善;症状得分较治疗前减少<45%则视为无改善。胃肠道症状改善率=(明显改善+改善)/总例数×100%[8]。用药依从性通过《用药依从性调查表》来进行评测[9],其问题为:①近期有无忘记服药?②近期是否按照既定的用药方案进行服药?③当自我感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中断用药?④当感觉疾病加重时是否曾中断用药?每个问题以“是、否”进行回答,否为1分,是为0分,得分越高说明依从性越高。依从性提高率=提高的成绩/提高前的成绩。1.3.2成本指标。本次研究所指的成本分为两类,即临床药师的时间成本与费用成本。时间成本包括胃肠道症状评分调查时间、用药教育时间、电话提醒复查UBT时间,电话随访时间(用于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时间);费用成本为本院用于临床药师的费用。医院用于临床药师的费用=[一年内临床药师外地学习平均次数×(出差路费+会务费)+临床药师基础培训平均费用]/临床药师所花费时间×临床药师年工作日总时间。研究调查期间临床药师时间成本=[临床药师共花费的时间/临床药师每月工作日数]×临床药师平均月薪。常规组临床药师的服务成本=(临床药师进行胃肠道症状评分调查所花费时间+电话访问提示UBT所花费时间)+医院用于临床药师的费用。观察组临床药师服务成本=(临床药师胃肠道症状评分调查时间+电话提示UBT时间+用药教育时间+电话随访时间)+医院用于临床药师费用。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则可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药学服务成本统计。2.1.1常规组成本。临床药师月工作日数为21d,每日工作8h。临床药师月薪为研究期间参与研究的所有临床药师的平均月薪(含基本工资、薪级工资、补贴、绩效)。临床药师月薪为5769元。常规组临床药师在治疗前对本组所有患者进行胃肠道症状调查的总花费时间为169min;临床药师电话随访时用于提醒患者进行UBT复查的总花费时间为130min;所以常规组临床药师所花费总时间为299min(4.98h)。因此常规组的临床药师时间成本=月薪×[临床药师所花费总小时/临床药师月工作日总时间]=[4.98/(21×8)]×5769=171.01元。我院现有临床药师7人,医院培训临床药师的费用为5000元(基础培训+外派培训),临床药师年工作日为247d,因此研究期间医院培训临床药师费用为4.98×[5000/(247×8)]=12.60元。常规组的临床药学服务总成本=171.01+12.60=183.61元。2.1.2观察组成本。观察组临床药师在治疗前对本组所有患者进行胃肠道症状调查的总花费时间为174min;临床药师电话提醒患者进行UBT复查的总花费时间为127min;电话随访时间为258min,用药教育总花费时间为264min;故常规组临床药师所花费总时间为823min(13.72h)。因此常规组的临床药师时间成本=临床药师月薪×[临床药师所花费总小时/临床药师月工作日总时间]=5769×[13.72/(21×8)]=471.14元。研究期间医院培训临床药师费用=13.72×[5000/(247×8)]=34.72元。观察组的临床药学服务总成本=471.14+34.72=505.86元。2.2对比两组的Hp根除率。经治疗后,观察组的Hp达到根除效果的患者有42例(91.30%),常规组有35例(76.09%),观察组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P<0.05)。2.3对比两组的胃肠道症状改善率。经干预后,观察组的胃肠道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常规组(χ2=4.39,P<0.05),详情参见表1。2.4对比两组的用药依从性提高率。常规组复诊时用药依从性评分为(2.60±0.34)分,经干预后其用药依从性评分较干预前提高了(0.42±0.32)分,因此该组的用药依从性提高率为16.15%。观察组复诊时用药依从性评分为(2.81±0.25)分,经干预后其用药依从性评分较干预前提高了(1.23±0.08)分,因此该组的用药依从性提高率为21.91%。2.5对比两组的成本-效果。经分析发现,观察组的成本较常规组高;观察组在改善胃肠道症状评分及提高Hp根除率方面的成本-效果高于常规组,所以该项目无成本效益;常规组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方面的成本-效果高于观察组,所以该项目具有一定成本效益,详情参见表2。

3讨论

患者范文篇7

1病历资料

患者男,44岁,因口服“敌敌畏”后神志不清ld入院。患者情绪波动自HI~30mL,服药后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伴大汗并肌束颤动,无恶心呕吐、无呕血、无流涎、无抽搐及尿便失禁,服药后约30rain到当地县医院洗胃,并应用阿托品(剂量不详)治疗。为求系统治疗转入我院,急诊经血液透析治疗人院。查体:神志清楚,一般状态欠佳,皮肤干燥无汗,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约3.Omm,对光反射灵敏,心率8O次/分,双肺呼吸音粗。人院查血胆碱酯酶57IU/L(正常107-4201U/L)。

2主要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主要给予抗胆碱酯酶治疗,同时预防应激性溃疡、营养神经、保肝,促醒、补充电解质等辅助治疗。抗胆碱酯酶方案是:第1天每4h肌内注射阿托品lmg,第2天每6h肌内注射阿托品lmg,第3天每12h肌内注射阿托品lmg,每天监测胆碱酯酶的血浓度并随时调整阿托品的用量及给药频次。辅助治疗方案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每日2次给予泮托拉唑注射液80mg预防应激性溃疡;甲氯芬酯促醒;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促进细胞代谢;硫普罗宁保肝治疗;患者经过6d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胆碱酯酶恢复至137IU/L,出院。

3用药分析

3.1阿托品为选择性毒蕈碱样胆碱受体拮抗剂,能对抗有机磷毒物中毒引起的外周M样症状与中枢症状,但不能对抗烟碱(N)样作用,中枢作用弱,尤其是抗惊厥作用及兴奋呼吸中枢作用较差,不能对抗外周性呼吸肌麻痹。患者中毒后曾出现肌束颤动烟碱样症状,虽经县医院洗胃、急诊科血液透析治疗后神志清楚,皮肤干燥无汗,无肌束颤动现象,但应考虑经口服中毒者,有机磷毒物可在下消化道吸收,为防止延迟吸收后加重中毒,宜伍用胆碱能复能剂。复能剂不仅能恢复中毒胆碱酯酶的活性,且对有机磷毒物引起的外周N样症状有直接对抗作用,可以弥补阿托品作用的不足。

3.2患者出现神志模糊、语言含糊、呼吸困难等症状为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当是解毒治疗,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和甲氯芬酯均是促进细胞对氧和葡萄糖的利用,对有机磷中毒的治疗作用无循证医学支持。泮托拉唑为PPI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预防应激性溃疡,目前尚无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治疗指南,根据外科术前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常规用法是:不用禁食时即可停用PPI抑制剂,该患人院时神志清楚,经过洗胃、血透治疗已过应激状态,同时可自主进食,故泮托拉唑可停用。

4药学监护点

4.1血胆碱酯酶的监测患者因口服敌敌畏中毒人院,在解毒治疗过程中血胆碱酯酶是主要的观察指标之一。

4.2阿托品的用药监护患者入院前就有阿托品的治疗史,又在急诊科行血液透析治疗,人院时神志清楚,血胆碱酯酶57IU/L,人院后给予阿托品lmgq6h肌内注射,第2天患者出现谵语、面部潮红、皮肤干燥无汗,此时需注意“阿托品化”和阿托品中毒的区别。

4.3解磷定的用药监护该患入院后虽未应用复能剂,但该患中毒后曾出现肌束颤动的症状,虽经人院前的血液透析治疗后该症状消失,还是需要考虑有机磷毒物可在下消化道吸收的特点,而维持使用复能剂至48~72h,以防引起延迟吸收后加重中毒,甚者死亡。患者第2天的谵语,不排除有机磷延迟吸收后的中毒。总结既往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经验,氯解磷定首次用量以30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效果较好Ⅲ。用药过程中要随时监测血胆碱酯酶,根据病情掌握剂量及间隔时间复能剂的停药指征以烟碱样症状消失为主,血胆碱酯酶活性恢复至正常的60%以上。

患者范文篇8

本文作者:彭美娣王琴谢幸尔龚亚驰工作单位:南通大学护理学院

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意愿及影响因素选择“愿意”70名(95.9%),“无所谓”3名(4.1%),无“不愿意”。影响医生参加培训的因素主要是工作繁忙没时间42名(57.3%),信息不通畅28名(38.4%),经费不足25名(34.2%)等,其中影响部分人员参加培训的因素有两个及以上。3讨论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无糖尿病患者的1.5~3.0倍,不少糖尿病并发症可被高血压所加速。患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降压治疗,不但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还可以避免或延缓某些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血压严格控制的益处超过了血糖控制。降低血压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手段之一。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证明,强化降压治疗显著降低了糖尿病相关终点2.1.1对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知识水平比较答对降压目标45名(61.6%);答对首选药物54名(74.0%);答对联合用药方案46名(63.0%);全部答对27名(37.0%),平均得分(1.89±1.02)分。其中7名为0分,21名1分,18名2分,27名3分。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知识得分在不同工龄基层医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医生得分较没获得全科医生证书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月内参加过继续医学教育的医生得分较未参加的医生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不同学历医生掌握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1。

得分单因素分析以基层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基础知识得分为标准,得分与基层医生学历、是否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目前职称等之间均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381(P=0.001)、0.518(P=0.000)、0.361(P=0.003)。近3个月内有参加短期继续教育也与得分相关(r=0.259,P=0.027)。对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为正确估计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将得分作为因变量,将影响因素学历、是否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并获得证书、职称、近3个月参加培训4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入和剔除回归方程的α分别为0.05和0.10。分析结果表明,是否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培训并获得证书是掌握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知识好坏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基本理念调查结果见表2。事件的风险,糖尿病相关的死亡也显著减少[8]。要控制好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取决于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更取决于医护人员对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管理水平。本调查结果显示,73名基层医生中答对降压目标45名(61.6%);答对首选药物54名(74.0%);答对联合用药方案46名(63.0%);全部答对的医生仅27名(37.0%)。说明大部分基层医生还未能完全掌握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知识。在基层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基本理念中,由于设计的7个基本理念均为正向条目,回答正确率较高,但每一个条目都有回答错误的,说明部分医生还没有真正理解降压的目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公布已有2年多,但是基层医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仍然不太好,应该继续加强基层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知识水平[9-10]。3627被调查的73名基层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知识平均得分为(1.89±1.02)分,处于中等水平。本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工龄的医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学历、是否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目前职称等与得分之间存在相关性,本科学历者得分高于大中专学历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者得分高于没有证书的医生,近3个月内参加过继续医学教育的医生得分较未参加的医生得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近期培训均有利于医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在调查中发现愿意参加培训的医生有70人(95.9%),无所谓3人(4.1%),无人不愿意,说明绝大多数医生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率较低,疾病的管理水平与卫生服务需求尚存在较大的差距,管理好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高血压糖尿病防治不仅是医生个人行为,而应由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培训,媒体宣传教育,企业支持参与和基层实施落实,共同来完成的一项社会工程。

患者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患者的标准:(1)年龄小于60岁;(2)住院治疗,且没有发生中途转院的情况;(3)不存在较为严重的精神类疾病,能自主配合医院的治疗与护理[3]。根据研究的目的及患者的纳入标准,对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接收的98例急诊创伤骨科住院治疗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都满足创伤骨科临床诊断标准。采取随机数字分配的方式将4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的49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年龄19~57岁,平均(34.68±6.19)岁;男26例,女23例;普通摔伤4例,交通伤29例,器械伤5例,重物创伤6例,高空坠落伤5例。观察组年龄18~55岁,平均(34.71±6.03)岁;男27例,女22例;普通摔伤6例,交通伤28例,器械伤4例,重物创伤6例,高空坠落伤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性较好。所有患者均了解研究的意义,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1.2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疼痛护理与基础护理,其中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创伤处置、药物镇痛等措施。观察组中的患者采取了强化疼痛护理与基础护理,主要的内容如下:(1)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通过积极与患者家属交流来提升护患的友好关系,从而便于采取语言安慰与鼓励,交流过程中适当的肢体语言及为患者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都能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并联合病房与社会的支持与鼓励的声音,来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心理素质,使得患者心理上的疼痛应激反应得到充分降低[4]。(2)优化护理操作技术。在进行相关的护理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动作轻柔,且严格进行消毒杀菌处理,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患者的创面或创伤发生感染,与此同时,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爱护,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而降低患者对护理操作可能造成的疼痛担忧[5]。在对患者的创面或伤口进行接触性护理时,应轻柔、有序地进行,尽可能降低护理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例如在进行伤口的清洗与包扎、改变体位、病床用品的更换等过程中,都应该动作轻柔,控制好着力点与力度[6]。(3)疼痛感转移法。正确应用疼痛感转移法,能够较好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比如,通过在病房内播放舒缓、悦耳的音乐,与患者聊天或者播放患者喜欢的电视节目等,来缓解患者的注意力,从而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受[7]。(4)科学使用镇痛药。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鼓励患者尽量不使用镇痛药物,但是对于疼痛过于剧烈,患者难以忍受的情况时,可使用适量的止痛药来降低疼痛感;另外,用药时,应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机制用药,防止出现滥用止痛药的情况出现,给患者的身体造成其他损伤[8]。(5)开展疼痛教育。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与镇痛知识,促进患者形成正确的镇痛观,并指导患者学习疼痛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疼痛时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技巧,告知患者急诊创伤性骨疾病应注意的事项[9]。两组患者出院前1天,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患者住院期间的疼痛程度进行综合评价。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主要的观察指标是患者的疼痛程度与护理满意度。其中,疼痛程度采取视觉模糊评分法(VAS)进行评价,评价得分越低,说明其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越轻。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调查表总分100分,由患者自主填写,根据患者最终得分来评价其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分超过80分的评价为非常满意,得分为60~80分的评价为基本满意,得分低于60分的评价为不满意[10]。护理满意=非常满意+基本满意。1.4统计学处理。将研究所得数据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程度观察。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3.28±0.9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1±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评价。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对于急诊创伤骨科的患者来说,疼痛是最基本也最难以忍受的临床症状,这是因为患者受到外力创伤后,其肌肉和骨骼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从而产生剧烈且持久的疼痛感,导致患者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情况,另外,患者的心理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导致部分患者不能较好的配合治疗,给患者的病后康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11]。所以,不仅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急诊创伤骨科患者,还应该给予有效的疼痛护理措施,降低疼痛给患者造成的消极影响,提升治疗效果。不过,仅仅是采取优化护理操作技巧的方式来缓解患者的创伤或创面的疼痛,其效果不是十分明显。有研究指出,患者的疼痛感不仅仅来自生理,还来自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12]。基于此,本文提出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方式来缓解患者对疾病与疼痛的恐惧与担忧,增强患者的心理素质;以优化护理操作技巧的方式来降低患者创面与创伤的触及性疼痛感;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使得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从而降低其疼痛感;而对于疼痛过于剧烈的患者,则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使得镇痛效果得到最大限度发挥;通过科学、合理的疼痛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疼痛知识,掌握自我疼痛控制法,提升护理有效性。

患者范文篇10

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以胸痛为主诉的急诊患者,共计125例,男77例,女48例;年龄25~86岁,平均60.69岁;胸痛发作距就诊时间15min~48h。伴随症状:心悸75例,呼吸困难68例,出汗15例;呕吐8例。118例患者在门、急诊均做了心电图、胸片、心肌酶谱测定等初步筛选检查。部分患者入院后还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彩色B超、核磁共振及CT检查。根据胸痛原因将本组患者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两大类。对患者疼痛性质、部位、病因及伴发症状或体征的分析见表1。

表1125例胸痛患者主要特征(略)

2讨论

2.1急诊胸痛的病因分析胸痛是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凡因炎症、肌肉缺氧、外伤、异物刺激、机械压迫、内脏膨胀、化学刺激、肿瘤或神经病变造成的损伤,刺激肋间神经、膈神经、脊神经后根和迷走神经支配的气管、支气管、心脏及主动脉的神经末梢,均可引起胸痛[1]。致痛物质包括K+、H+、组胺、5-羟色胺和缓激肽等,此外,还可因解剖和生理关系引起牵涉痛或放射痛。在做出诊断时要综合患者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全面考虑。本组125例患者中心源性胸痛占68.8%,而非心源性胸痛占31.2%。心源性胸痛所占的比例较高,而且生命危险性较大,因此,应引起急诊医师的高度重视。

2.2症状特点与诊断在急症胸痛中,心源性胸痛对生命的威胁最大,所以在临床中对其早期识别、干预,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其中以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典型心绞痛多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绞痛,或为胸部深层的紧缩压迫感或钝痛、闷痛,持续时间为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一般不超过15min,常为运动、情绪激动、饮食或受凉等诱发,餐后活动或用力大便时易发作,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可缓解。胸痛常是心肌梗死的特征表现,在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持续15min以上,且伴有胸闷、气短、大汗昏厥、濒死感、恐惧感等,心前区听诊心音低钝、遥远,有时有心源性休克的表现,应常规做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但要警惕无痛性心肌梗死发作,特别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的高龄老年人。近年来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已经在临床急症胸痛中应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尤其在急诊观察室中受条件限制,可操作性很小。急症胸痛的筛查还是以心电图、胸片和心肌酶的变化为主要手段[2],这些检查作为急诊评价胸痛危险度分层的初步筛选方法,具有快捷、操作性强的优点,减少了心肌梗死的误诊、漏诊,挽救了大多数心源性胸痛患者的生命[3]。

但是急诊胸痛患者中部分并无生命危险,如骨骼肌损伤、胃食管疾患或焦虑综合征,若误将这些疾病当成心肌缺血而收入监护病房,进行很多不必要的检查,则会造成大量的浪费。非心源性胸痛在本组资料中占31.2%,也不容忽视。肺、胸膜及肺部疾病所致胸痛在急诊中通过仔细的体检、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等应能明确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所致胸痛以食管源性病变为主,疼痛的机制较复杂,可由于血、化学刺激、机械牵拉、食管运动障碍等,虽然食管源性胸痛用平滑肌松弛剂如心痛定、消心痛能缓解症状,预后也较好,但常常给心源性胸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带来困难,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因此,一些必要的检查如X线钡餐、胃镜、食管内酸碱测定等都是必要的。

2.3治疗胸痛的处理包括病因救治和对症处理。心绞痛患者立即卧床休息,吸氧,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或消心痛,缓解期再做进一步扩冠等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立即绝对卧床休息,吸氧,止痛,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或消心痛,静滴硝酸甘油和极化液等,有条件可采用尿激酶、重组链激酶和r-tPA等溶栓治疗,要注意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的监测和救治;心肌病变和动脉瘤引起的胸痛也要积极对因治疗。非心源性胸痛处理也以对因治疗为主。在临床工作中,危急时应尽早、尽快控制胸痛发作,同时注意血压、心率、呼吸等监测。对于心源性胸痛伴心电图改变的患者,不应再送放射科行胸片检查,应送心血管病监护病房。对于持续胸痛患者应反复心电图检查以发现任何新的心电图改变,并与既往或入院时的心电图对比,在未明确诊断之前不应给予患者过多的镇痛药,以免影响观察病情。

非心源性胸痛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一般诊断不难,处理也相对容易,但也不能疏忽大意,以对因治疗为主,并注意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解除患者思想负担,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急性胸痛患者在急诊室予以初步评价并根据病情轻重做区别对待,这不仅能减少漏诊、误诊,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适当的治疗,而且对避免盲目将所有胸痛患者均收入住院,降低医疗费用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Pastor-TorresLF,Pavon-JimenezR,Reina-SanchezM.Chestpainunit:one-yearfollow-up.RevEspCardiol,2002,55(10):1021-1027.

2AlegriaEE,BayonFJ.Chestpainunits:acardiologistspleaforitsurgentimplementation.RevEspCardiol,2002,55(10):1013-1014.

3赵明中,胡大一.急性胸痛的急诊室评价与处理对策.中国医药导刊,2001,3(2):111-113.

【关键词】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