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康复护理十篇

时间:2023-10-16 17:37:20

患者康复护理

患者康复护理篇1

【关键词】 脑梗塞;偏瘫;康复护理

大部分脑梗塞患者都会遗留认知、交流、运动、感觉等方面的功能障碍,进而出现失认、失用、失语、瘫痪、吞咽困难、感觉缺失等多方面的异常,对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减轻残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早日回归社会[1]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对10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00例,其中男72例,女28例,年龄58-80岁。100例患者经头颅MRL/CT检查证实其诊断标准符合我国现行脑血管诊断标准。其中肢体偏瘫78例,肌力为0-3级,失语2例;发音不清25例,偏瘫伴语言功能障碍16例。2 瘫肢锻炼

脑梗塞患者神经障碍症和生命体症平稳24-36h后即可开始对瘫肢进行功能康复护理。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越好[2]

2.1 床上主动训练 发病且病情稳定后1-2周内进行,其目的:预防可能发生的合并症和并发症,防止废用综合征,为主动性训练创造条件。包括①保持肢体功能位。②正常关节活动度范围的被动活动及被动按摩,防止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③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及肺部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④练习翻身、坐起、抬臀等运动,鼓励患者利用健侧肢体协作患肢活动。为以后下床站立行走创伤条件。

2.2 坐位与站位转位训练 瞩患者翻身到侧卧位用健侧前臂支撑自己的身体,同时双腿移至床沿,下呈半侧卧位,护士协作用一只手压患侧的骨盆,另一手向上推患者肩部,使患者坐起。坐稳后在开始训练站立。开始由他人搀扶或借助适当的支撑物,如拐杖、墙壁、扶手等,练习站直、站稳、站久,然后撇开支撑物移动身体。

2.3 迈步 当病人能站稳10-15min而无疲劳时,即可开始步态锻炼。迈步时如瘫肢抬举不便,可协助其抬脚起步,切不可强拉硬拽,造成“误用综合征”,为将来功能恢复带来困难。行走时注意患者是否耐受,避免疲劳,防止跌到。以后逐渐过渡到进行独立的步行训练和上下台阶的实用步行训练。

2.4 上肢功能训练 从大关节运输逐步到小关节活动,主要练习抬握拳、抓、拿、拾物等微细功能的锻炼。

2.5 进行日常生活训练 内容有起床、穿衣、洗漱、饮食、大小便自理等。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是康复的主要目的。3 语言功能训练

脑梗塞所致语言障碍占存活患者的20%-40%,经过语言康复训练后语言功能恢复可达到50%-60%。语言康复训练也是越早越好[3]。

3.1 刺激患者唇舌、软腭、喉部发音 训练患者舌、口腔及其他肌肉协调运输,如反复练习舌卷及舌的左右运动、嚼口香糖、针灸、理疗等,促使肌肉收缩,使偏斜的口角复位。

3.2 护理人员给患者示范唇舌动作、发音的口型,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口型,及时矫正错误发音。

3.3 重视口语训练 从数字、单词、短语进行复述,练习看图说话,阅读小短文、逐渐扩大用词范围,每日进行训练[4]让患者反复听,跟着读,进行听读训练。4 结 果

经过康复训练护理,48例肢体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能自理,18借助器械(轮椅、拐杖)或他人协助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10例发音清楚,7例能发简单的短语,5例合并老年痴呆因不能配合康复训练,效果不明显,2例并发肺部感染死亡。本组有7例肢体偏瘫患者,由于惧怕疼痛,功能锻炼不到位,致使关节黏连,肢体僵硬,3例发音不清的患者,害怕他人嘲笑,拒绝与他人交流,失去了康复的最佳时期。5 小 结

脑梗塞患者的康复锻炼是一项漫长、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锻炼方法,还需要患者有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毅力。早期、正确的功能康复护理训练,可减少并发症,减轻残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费用。因此,护理人员在指导协助患者功能锻炼时,要经常检查训练效果,记载每个患者功能锻炼情况,掌握功能恢复情况,发现患者的每一个进步,不断鼓励患者,增强其自信心,针对患者个性和共性特点,制定适合于自身状况的训练方法,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花兰,戚艳丽.54例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效果评价.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145-146.

[2] 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8(19):68-69.

患者康复护理篇2

不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都会造成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损害,因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神经精神症状,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治愈后很多患者留有后遗症。因此,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因其致残率高达70%~80%,部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故脑卒中后患者心理压力大,大多数患者会产生烦躁、焦虑、抑郁的心理和悲观厌世的情绪,现就其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作一简述。

1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

1.1 烦躁、焦虑、抑郁的心理 脑卒中后因其躯体运动障碍,轻者表现为一侧上肢无力,尚可行走;还有表现为一侧上下肢均无力,在别人搀扶下可以拖步走,较重的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不能行走;更严重的表现为双侧肢体瘫痪卧床。这几种情况对患者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患者一方面担心疾病发展,另一方面担心从此瘫痪在床需人照顾,因此会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的心理,有个别人甚至拔除补液,拒绝进食,不言不语,有厌世的想法。

1.2 孤独、寂寞、恐惧的心理 脑卒中后由于失语,缺少与人的交流沟通,有时候患者因别人不能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而表现出烦躁或者情绪低落等,患者家属忽视患者特殊的心理需要,特别是老年人,有的子女当着老人的面互相推诿老人,甚至有遗弃老人的不负责和不道德行为,这就更加重了患者的寂寞和孤独感。

1.3 患者角色缺如 一向健康的人,他们对自己也成了患者,感到突然,脑卒中造成的肢体瘫痪、失语等,使他们感到苦恼,不能接受,因而不能正确对待疾病,给疾病的恢复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 护理措施

疾病早期表现出对疾病的不理解和否认的患者,在护理中我们处处给予尊重和照顾,先将治疗的目的、意义、疗效和注意事项等告诉患者,并征求其意见,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取得合作。使患者感受到在医院有安全感,有信心,避免使患者产生忧郁、失望等严重问题。护理人员对待患者态度要亲切、关心、体贴、诚恳、言语温和,对于患者的粗暴无礼要给予深切的理解,切勿感情用事与患者争吵,要尊重他们,不要勉强患者改变他们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给予心理支持,语言安慰,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对性情急躁,情绪易波动的患者要积极的引导。这类患者情绪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易产生波动,急躁不易于控制病情。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给于讲解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哪些人易于发病,危险因子是什么,应如何预防等知识。告诉患者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引导其扩大自己的爱好面,陶冶情操,增添乐趣;消除心理压抑和急躁情绪,避免诱发本病的因素。

对于缺乏信心,疑虑重重的患者,应给与真诚的安慰和鼓励。这类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缺乏了解,信心不足,又怕病后残疾无人照料,过度的焦虑,破坏了心理平衡,使病情多次出现反复。对待这样的患者,要积极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运用医学知识,启发和指导其主动配合治疗。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安慰,增强信心。

对于抑郁型患者,我们主动热情地与他们接近每天与患者有2~3 h的沟通时间,耐心地倾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挫折和精神创伤,并给与必要的安慰、开导和照顾,使患者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引导他们每天练习书法和赏花等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来培养其爱好和兴趣,并创造条件让他们与性格开朗的病友接触,从而使他们在感情上有新的变化,避免发生情感障碍。

对于各种类型的患者,采取家庭沟通法,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家属联系交流,告诉家属患者的病情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他们经常探望患者,空闲时多余患者进行思想交流;风和日丽时,陪患者到室外走走,还要时常邀请亲朋好友与患者一起闲谈,避免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使患者永保平和快乐的心绪,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注意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偏瘫患者在发病初期,由于突然发生偏瘫不久,仍处于坚持否认病情,情绪激动,急躁阶段康复的欲望极为强烈。对此期间的患者要给予安慰疏导,消除其急躁情绪,使其正视病情,积极配合训练,而当患者首次发病病程较长,或反复多次发病时,面对较长时间的治疗,肢体功能障碍仍未得到完全恢复,此期患者常感到悲观、失望、情绪低落,对愈后缺乏信心,甚至不愿进行训练,对此期患者要因势利导,并让康复成功者现身说教,促使患者变悲观失望为主观努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温馨舒适、安全整洁的环境,护理人员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诚恳相待,并以自身娴熟的技术、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去影响患者,使患者从心理上感到安全,可信赖,化担心、疑心为舒心安全,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4 康复护理

4.1 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 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海绵卷;肘关节微曲。上肢肩关节稍外展,为了防止足下垂,可在足底放一硬枕,为防止下肢外旋,在外侧部可放一支撑物。

4.2 按摩 按摩包括按、摩、揉、捏4法。顺序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2次/d,20 min/次。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行舒缓的按摩。

4.3 被动运动 在生命体征平稳后,无进行性脑卒中发生,无论甚至清楚还是昏迷患者应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

4.4 主动活动 当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常见的主动训练方法为: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行等,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和软弱肌群。

患者康复护理篇3

1 一般资料

我院老年康复科自2003~2008年收住院冠心病患者530例,其中男性385例,女性145例,经药物治疗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后,显效率达90%以上。

1.1 隐匿型冠心病 亦称无症状型冠心病。有些老年人患有较严重的冠心病,但无明显临床症状,心电图往往有明显的缺血性改变心肌无名显组织形态改变。

1.2 心绞痛型冠心病 老年人心绞痛,往往没有那么剧烈,常有阵发性胸骨后疼痛、胸闷、压迫感、钝痛。有些患者并出现异位痛,如牙痛、上腹痛。

1.3 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 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核和心律失常。出现各种早搏及传导阻滞。

1.4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有些老年患者疼痛没有那么明显,有些患者症状较严重。

1.5 猝死型冠心病 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危及生命。

2 冠心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老年人心理变化特点 老年人由于一生中经历丰富有许多不同,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尤其是在身体不适和心情忧郁时,要求别人理解、同情、照顾、帮助甚至陪伴的心情比中青年患者更为强烈。总结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特点:自尊、怕孤独、疑虑、返童、怀旧、执拗、猜疑、依赖等,这些心理变化对防止老年病有很大障碍。因此,正确、积极的心理指导,使患者心理处于平衡状态才能早日康复。

2.2 必须了解老年冠心病的特点 无痛型和症状不典型性心肌缺血的发病率高于典型性心绞痛性心肌缺血。其原因主要是老年人对痛的感受阈值增高。心肌注入纤维变性,心绞痛警报系统受损害所致。

2.3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保持心理平衡 当患者胸痛剧烈时应尽量有护士陪伴在其身边,避免只忙于抢救而忽略患者的感受,应允许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接受患者的行为反应,如、易激怒等。向患者介绍CCU的环境,监护仪的作用等,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释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医护人员应以一种紧张,但有秩序的方式进行工作,不要表现出慌张而忙乱,以免患者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更不要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冠心病的诱发因素之一,与情绪变化有关。大部分是因工作环境突然改变导致心情不畅或生活中的过分激动或暴怒等诱发;有的 则是疾病发生后不能正确对待,对疾病猜疑或惊恐,使精神高度紧张,长时间的情绪刺激,进一步导致各脏器功能紊乱,加重病情。护士应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平衡,做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同情、关心患者的疾苦。视患者如亲人以语言、行为、动作等取得患者的信赖,认真倾听患者的自述,尊重患者人格,保守隐私。

2.4 热情接待患者 根据病情轻重,尽量安排宽敞明亮、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房间。尽量让老年冠心病患者同住一病房。好让他们相互谈心,减少孤独感。与单位及家人联系好,避免疏密不均的探视,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治疗。在空余时间经常与患者谈心,消除孤寂。

3 饮食护理

一定要低盐低脂饮食,氯化钠的含量应每日小于5 g,多进新鲜蔬菜、水果及含饱和脂肪酸和总脂较少的低脂奶制品,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如:大豆及豆制品,少食土豆、蛋黄、花生、猪油、牛油等高脂肪食物,食物要切成小块、碎片,有利于消化吸收,少吃油炸、过粘、过冷、过热的食物,宜少食多餐。核桃粥、黑芝麻粥等是老年冠心病的调治饮食。尽量保持就餐环境的安静、清洁、舒适。卧床患者需要喂食时掌握适当的速度,给与足够的咀嚼时间。如果患者烦躁不安、拒绝进食时,绝对不要勉强进食,要避免呛咳或误吸。同时注意营养平衡,防止发生营养不良,防止便秘发生。

4 用药护理

在过60岁的老年人群中,患冠心病的人并不少见。因为有些人无自觉症状,心电图检查正常,这属于隐性冠心病,直到有间断发生心脏病各种症状时,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已经确诊为患冠心病的患者。应学会正常掌握几种药物,例如:硝酸甘油、消心痛、安定、中药保心丸等的正确使用。冠心病发作时,患者都有自我感觉的先兆症状,例如:心前区闷痛、绞窄感、恐惧感等等。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自行服药就地休息,有条件时吸氧,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不必等医生,防止严重发作,要特别注意不要勉强坚持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危险常常发生在“坚持一下”之中。心绞痛频繁发作时禁止吸烟,并给予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舌下含服,若服药后3~5 min仍不缓解,可再服一片。对于心绞痛发作频繁或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差的患者,遵医嘱静滴硝酸甘油,监测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注意滴数的调节,并嘱患者及家属切不可擅自调节滴速,以免造成低血压。部分患者用药后可出现面部潮红、头部胀痛、头昏、心动过速、心悸等不适,应告诉患者时由于药物导致血管扩张造成的,以解除其顾虑。第一次用药时,患者宜平卧片刻。青光眼、低血压时忌用。

5 康复护理

老年人要听从医生的嘱咐,适当运动。

5.1 运动前后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均可使血中儿茶酚胺增加,降低心室颤动阈。加上运动可有诱发室颤的危险,因此,对于心绞痛发作3 d之内,心肌梗死后半年之内的患者,不宜做比较剧烈的运动。

5.2 运动之前不宜饱餐。因为进食后人体内血液体供应需重新分配,流至胃肠帮助消化的血量增加,而心脏供血相对减少,可引起冠状动脉相对供血不足,从而发生心绞痛。

5.3 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平时不运动者,不要突然从事剧烈的运动。

5.4 运动时应避免穿得太厚,影响散热,增加心率。心率增快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5.5 运动后避免马上洗热水澡。因为全身浸在热水中,必然造成广泛的血管扩张,使心脏供血相对减少。

5.6 运动后避免吸烟。有些人常把吸烟作为运动后的一种休息,这是十分有害的。因为运动后心脏有一个运动后易损期吸烟易使血中游离脂肪酸上升和释放儿茶酚胺,加上尼古丁的作用而易诱发心脏意外。

患者康复护理篇4

【关键词】  乳腺癌;治疗;心理护理;康复指导

乳腺癌是女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对于患者的危害巨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由于饮食、作息不规律和生活压力等给女性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导致近年来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由此对女性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此外由于手术会给女性躯体形象产生影响,因此大多数的女性都负有沉重的压力,常出现恐惧、焦虑的现象。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相应的康复指导,对于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促进患者康复有较大的帮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现选取2008~2011年在我院实行乳腺癌根治术或者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48例患者,对其采用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干预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2011年在我院实行乳腺癌根治术或者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4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33~56岁之间,住院时间在15~23天之间,对48例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和诊断,均判定为乳腺癌。对所有患者进行确诊期、治疗期、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并进行相应的康复指导,在此期间,对所有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1.2 方法

1.2.1 确诊期心理护理

大多数的乳腺癌患者都是在无意中发现肿瘤的,事先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这也导致了患者在确诊为乳腺癌之后会出现彷徨、恐惧、焦虑等心理。在这个期间,医护人员要热情的对待患者,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疗养环境,并主动的关心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的状态,耐心聆听患者的诉说,使患者可以得到心理宣泄,同时,医护人员要向患者讲述乳腺癌的相关知识及当前的治疗进展,使患者了解到乳腺癌疾病的治疗情况,医护人员还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治愈的病例,使患者可以放松心情,保持乐观的情绪面对疾病,并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患者克服恐惧、焦虑的心理,以促进患者疾病的良好治疗[1]。

1.2.2 治疗期心理护理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都会有较大的负面情绪,如害怕、紧张等,这会使患者产生明显的悲观情绪,甚至不愿意配合手术治疗,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康复。对此,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向患者讲述手术的意义及安全性,以减轻患者的害怕和紧张心理,使患者对手术充满希望[2.3]。在进行放化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恶心、脱发、呕吐等并发症,对于女性来说很难适应,所以,医护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并耐心照顾患者,对于出现不适状况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护理,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医护人员要鼓励患者勇敢向病魔作斗争,使患者充满信心,以积极配合治疗。

1.2.3 康复期心理护理

在完成手术治疗后,患者会有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在这个期间,医护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疗养环境,同时要对其家人进行相关的康复知识教育,使其家人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要把患者当做普通人看待,不能伤害患者的感情,并给予患者积极的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关爱,以减轻心理压力,促进其更好的面对生活。在治疗康复后,患者家属要将患者当做普通人看待,以免过分的照顾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从而给患者造成困扰,影响到患者的后续生活。在康复期,医护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指导,如合理搭配饮食、预防保健、功能锻炼等,使患者可以尽快适应手术后的生活,并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使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年龄等进行分析比较,差异较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者的护理前后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差异显著,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通过对乳腺癌患者进行确诊期、治疗期、康复期进行心理护理并给予其相应的康复指导,患者的病情有较大改善。48例患者中,46例患者在手术后恢复良好,没有发生并发症,2例患者由于癌细胞扩散导致死亡。心理护理和相应的康复指导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 讨论

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焦虑、恐惧是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这对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乐观面对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有效改善患者心理情绪的措施,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率。对乳腺癌患者在确诊期、治疗期、康复期进行心理护理和相应的康复指导,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消除患者心中的焦虑和恐惧,使患者正视疾病,并积极的配合治疗,从而实现患者生存率的提高[4.5]。因此,在临床治疗乳腺癌疾病过程中,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和相应的康复指导对患者的病情康复有较大的帮助,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袁会萍, 宋紫兰. 乳腺癌患者心理问题与心理护理的探讨[J]. 临床医药实践, 2010,45(04):56-57.

[2]马秀阁. 乳腺癌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体会[J]. 中国伤残医学, 2008,82(06):23-24.

[3]华永平.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J]. 青海医药杂志, 2007,36(09):96-97.

患者康复护理篇5

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为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脑出血急性期过后或多或少都会留下“后遗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创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持之以恒的康复锻炼是恢复健康的唯一途径,要取得最大的康复效果,患者积极的心态、主动的配合与坚韧不拔的毅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护士针对脑出血患者康复期的心理特点,制定护理对策,加强心理疏导,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就目前脑出血患者在康复期所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如何开展心理护理谈谈体会,与同行商榷。

1 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1.1烦躁不安由于患者起病突然,从有生活自理能力、照顾家庭能力甚至退休返聘仍然发挥余热一下子变成一个瘫痪者,心理上不容易接受,易产生烦躁不安心理。护士应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宣泄一些不良情绪,工作中要耐心引导、尊重患者,并鼓励患者利用健侧完成部分日常生活自理,如吃饭、洗脸、刷牙、排便等,让患者肯定自我价值,同时可以请康复成功的病友现身说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焦虑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在接受现状后。担忧久病床前无孝子,时间长了会受到子女的歧视或抱怨、怕增加子女的负担。护士在了解患者此心理后,除了在工作中更加关心患者外还需要得到患者家属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体现家庭温暖,在精神上做患者的强大后盾。帮助患者克服困难,战胜疾病。

1.3悲观失望康复锻炼是长期、枯燥、艰苦的过程,短期内并不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往往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康复锻炼后,并未达到理想中的预期效果,而对治疗产生怀疑、否定、悲观失望。护士可通过对病人及家属进行疾病的健康教育,使其正确认识疾病的特点,包括康复训练的目的、评估情况、训练计划、时间、患者需配合的知识以及预后,让患者对整个康复锻炼有充分地了解,以便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地配合各种治疗。同时,还可以与病人及家属一起制订切实可行的近期康复目标,并加以督促、指导,使患者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师的康复训练。

1.4固执己见患者运动障碍常产生行为变异,急于求成,希望肢体功能尽快恢复正常,不听医务人员及家属劝说,过量长时间训练,导致劳累过度。护士应与患者分析不科学锻炼的严重后果,注意不要用过于强硬的说教语气,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患者接受、配合并参与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

1.5急躁易怒患者由于语言障碍无法同家属沟通,有时用手势表示时,无法理解其意向,因而心理焦急,产生自卑心理。护士应建议家属照顾患者的日常生活,因为家属对患者的日常所需及生活习性更了解,容易与患者形成默契。同时亲情的支持可以安抚患者急躁的心情,稳定患者的情绪,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1.6依赖心理患者从急性期转到恢复期,随着病情的迁延,有些病人会安于偏瘫这个角色,依赖性强,乐于接受别人照顾,不愿意加强功能锻炼。一旦有这种心理,护士应让患者最亲近的亲属参与制订康复计划,共同回忆以前度过的美好时光,让患者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积极参加肢体功能锻炼,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2 营造良好的支持系统

2.1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是治疗的主体,护士要赢得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构成和谐的护患关系。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2.1.1要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保持得体的仪表、举止、表情;选择恰当的称呼等,护士表现出来的尊重、体贴、真诚态度是赢得患者好感、获取信任的重要因素。

2.1.2要掌握沟通技巧与患者的沟通包括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言语沟通时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讲话,让患者占“主导”地位,不可打断患者的讲话。护理人员要训练自己共情的能力,对患者的讲话内容和当时的情感给予及时准确的反馈。护士工作中还可以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的姿势触摸等,体现出对患者的关怀,融洽护患关系,营造安全、信赖的医疗环境。

2.1.3护士丰富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护理技术是赢得患者信任的重要因素

2.2家庭成员家庭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患者患病后亲属应一如既往的尊重、关心、爱护、照顾患者。亲属在照顾患者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影响和带动患者,有助于消除患者不良情绪,而增加其生活热情及自信心。

3 创造舒适的环境

舒适的环境有助于患者心情舒畅。在条件许可时,可带患者去室外欣赏优美的自然环境,呼吸清新的空气,消除不良心境。

4 讨论

人的心理因素与躯体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心理活动影响和改变着生理活动,当患者突然面对因病致残所造成的生活、运动能力障碍或丧失时,往往会产生悲观失望、性情急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特别是意志、情绪、态度等方面直接影响着患者康复活动的进行,当患者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时,能较好地完成治疗任务,意志坚定、有坚强毅力的人能更积极的生活。

患者康复护理篇6

【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神病患者;康复;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23-02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运用心理学知识以恰当方法和亲切的语言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对精神科患者而言,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精神病患者的反常行为常被人们误解,受人歧视,加上病症折磨,住院后生活环境的改变,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恐惧和孤独感,影响病人的康复。所以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患者进行心灵沟通,从而影响或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患者康复,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是易感素质和环境中不良影响、生活中应激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心理应激在引起疾病的复发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康复措施,亦十分必要(1)。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治疗效果及出院后的预防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家庭因素占首位(2)。多年来的研究提示,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心理护理,对提高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预防复发都有重要作用[3-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采用我院自2012年5~8月住院病人,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从男女病房中各抽取40名患者按两组男女相同的比例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平均住院3个月,年龄21~56岁。

1.2 方法:对照组只实施单纯的药物治疗,而心理护理组则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病情康复的过程。心理护理以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阳性强化法、工娱疗法等为理论依据,在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制定的。措施如下:(1)文体娱乐活动训练:指导患者参加集体文娱活动,逐渐有计划地安排带有提高学习和竞技性质的参与性内容,如唱卡拉OK、球类比赛、活动、智力竞赛及电影乐曲欣赏等。(2)阳性强化行为疗法:针对病人的操作(如起床、洗刷、进食、服药、睡眠)和社会活动(如按要求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交朋友),以“代币奖励”强化训练。病人的目标行为一旦出现,即给予适宜的奖励。(3)社会交往技能训练:教病人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何正确地作出积极请求和寻求帮助等技能训练,治疗者作示范,患者之间相互练习对话。(4)认知替代疗法: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病态表现,进一步解释患者的精神症状,给患者建立新的认知模式,并布置治疗性作业,让患者用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去应对日常生活,使新的良好的认知模式得到检验和强化。(5)家庭干预:和患者家属一起进行心理治疗,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灌输疾病知识,想方设法帮助家庭成员减少家庭内各种应激源,减少高情感表达。文体娱乐活动及阳性强化行为疗法由医师计划,护士执行。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认知替代疗法及家庭干预由医师执行,每周1次,每次约1小时。对不够主动的患者则多做2~3次认知替代治疗。

2 结果

3 讨论

3.1 结果提示:在住院期间,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较单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监护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治疗见效快,疗效好。有研究表明,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而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回恢复后受自身性格、社会偏见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会造成他们缺乏自信,降低自尊。低自尊能降低自我价值感,导致孤独、抑郁、社会焦虑以及疏远(6)。及时而积极的心理护理能有效地纠正这种不良心理,提高疗效。患者患病后社会较色的转变,住院后环境改变,,患者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要和反应。应从躯体、感情、社交、思想上、精神上、满足患者需要,以建立一个良好人际关系(7)。精神病患者在患病及康复期都会出现众多的心理问题而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身心需求,引导患者正确的面对现实和对待自己,帮助患者消除心理负担和不良情绪,树立治疗及生活的信心,对患者的全面康复,重返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3.2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能否全面重返社会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情、关心、尊重和鼓励他们,使患者能愉快地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大家庭中。加强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良好行为的建立,提高劳动技能及社会功能的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激活作用。【8】总之,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是药物所不能及的。长期的、全面的、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对精神病患者的全面康复、重返社会起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渔屯 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2:410-413

[2] 左扬 。精神分裂症预后因素影响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187.

[3] 张明园 严和钧,季建林,等。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教育【J】上海精神医学,1993,新5:55-58.

[4] 王宗兰 李志春,李宝珠,精神分裂症复发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1):61-62.

[5] MartinGittlman,严文伟译。社会心理健康新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1990,新2(3):103-105.

[6] 陈明月,朱岚,盛嘉玲,等,自信训练对提高精神病患者自尊水平的对照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6)461-462.

患者康复护理篇7

【摘要】康复期是精神病患者经过住院系统治疗后,病情逐渐恢复正常,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过渡时期。随着患者病情的缓解,自知力恢复,为了使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达到控制并减少精神病发病数量,这个过渡时期对患者生活、学习、工作的日常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从给患者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环境,逐步提高患者的学习能力,促进患者的再就业等方面着手,将使患者出院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达到达到控制并减少精神病发病数量。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管理

精神疾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表现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异常,导致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下降或丧失,病人往往得不到家人及社会应有的重视,甚至遭到遗弃。基于精神疾病这种特殊性,患者康复出院后走向社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其承受能力能否跟常人一样,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所以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最终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工作的关键。

精神病患者在住院系统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医院对患者管理是封闭管理,很少与外界接触。加之,医院内生活单调,除了药物治疗外其它康复活动未能开展,或开展得不够,使患者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病房环境中。随着患者病情的缓解,自知力恢复,医院应该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

1 营造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

1.1 营造舒适宽松的环境,[1]使温馨融入每一个细节 康复期随着精神病患者病情的缓解,自知力的恢复,病人对各方面的生活需求也在提高,为病人营造一种宽松、自由、舒适的家庭化的修养环境,对其康复及出院后回归社会非常重要。因此,在保持病房环境清洁、整齐的同时,可以在病房走廊配以壁画、宣传栏,室内摆放鲜花、垂挂平安结、千纸鹤;清晨、午餐和临睡前定时播放背景音乐和护患之声,营造温馨祥和的环境;病人生日时赠送生日贺卡、蛋糕,以示祝贺。定期举办“护患沟通联谊会”;根据患者的不同需要,配以不同的供其娱乐;提供一定的室外场地,让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等等,使患者每天都保持好的精神状态。

1.2 加强与病人的心理沟通 基于精神病患者病情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领悟病人的眼神、表情、语言、体态所表露的含意,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痛苦。用有益的暗示、适度的保证、合理的解释等实现对病人的心理支持和调控。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病人常不加分析地将有关信息与自身疾病联系起来,正确的暗示可使病人由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反面的暗示则可使病人自我意识紊乱甚至丧失生活信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予他们性格上和生活习惯的尊重,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并用来治疗效果好的一些生活事例激励他们,多用社会和家庭的美好前景去启发病人战胜疾病。

1.3 增强病人回归社会的自信心 由于社会上对精神病人存有偏见甚至歧视,给康复的精神病人很大的心理压力。即将出院的病人,往往担心出院后不能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或害怕疾病复发,有的病人甚至极度悲观,企图自杀。因此,护士根据循证护理理论,运用专业知识正确评估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判断其所需的支持程度,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为病人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帮助其认识疾病的性质、药物治疗的功效和使用原则;做好社区和工作单位有关人员及家属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接纳病人,从而为病人回归社会和家庭做好准备。

2 提高患者的学习能力

2.1 加强学习能力训练 精神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情感淡漠、行为退缩、依赖性强等不利于与社会交流的缺陷。这时,医护人员要帮助其弥补性格缺陷,改变行为方式,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社会认可;定期安排心理指导课程,可由医院相关专业人员或附近聘请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教学,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我并了解社会;对于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来说,让患者每一时间都有事可做非常重要,可避免其乱想,医院可以提供一些书籍或组织患者到附近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培养其学习能力并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

2.2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多实行封闭式管理,在住院期间接受的治疗、护理及饮食起居多处于被动状态。出院后,社会应变能力差,生活懒散,不好动,依赖性比较强,经常呆在家里不出门,时间一长病情容易复发。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无法独立生存。所以在康复期即出院前,医院和家属应鼓励其积极进行技能训练,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在恢复自身能力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启发其主动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医院可以就当前社会的现状,请一些技术人员到医院进行讲学指导;或根据患者的需要,寻求社会和家人的帮助,直接送到外面进行技术培训,以学会基本技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体现自我社会价值。

3 促进患者的再就业

3.1 医院给患者提供一些劳动条件 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在就业上面临众多的困难,诸如社会歧视和自我歧视、缺乏服务支持、缺乏工作经验、精神残疾、害怕工作后失去一些己有利益和缺乏动机[2]等。针对这一情况,医院主动地为他们提供工疗和就业条件。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可以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或医院寻求社会帮助,跟附近相关公司联系,通过接纳部分工作任务到医院,让患者进行相关的劳动,并获取一定的报酬,帮助患者提高自信和独立生活能力,以便患者出院后能更好地走向社会,甚至有些患者出院后即可直接到该公司就业。

3.2 社会各界的援助 患者康复之后最终是要回到社会的,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日益发展,患者回归社会将面临一序列问题,单靠患者及其家人来承担将会变得非常困难。应该联合整个社会的力量,才能解决患者的再就业问题,达到控制并减少精神病病发数量。医院可根据患者的需要为其提供直接就业的机会,再根据具体工作的情况,提供职业培训,增强患者的社会竞争能力,长期跟踪服务,具体步骤为:引荐患者,和患者建立关系,职业测评,个体求职计划,获得工作,持续跟踪支持[3]。同时,要告诫周围人以平等尊重他人的态度多与其沟通,视其为正常人,彻底消除周围人群对其偏见,帮助恢复其兴趣与爱好,恢复其人际关系并发展新的人际关系,逐渐体现其自我价值。

患者来自于社会,回归社会是必然趋势,也是患者就医的目标。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康复患者的复发率,让患者逐步恢复象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学习、工作,能使患者如正常人般学习、工作,生活,从而更好地回归社会,减少康复患者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姚华华。人文关怀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实施及效果,中国全科医学,2008,11(9):795-796

[2] Pratt C W.Out of shadows:Confronting America’s mental illness crisis.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1999,22(4):418-419

患者康复护理篇8

脑卒中后伴抑郁患者心理康复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护理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联合心理康复护理,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L指数(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首次急性发病,并经CT或MP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②脑梗死或脑出血后急性期内出现抑郁;③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前17项总分≥18分[2]。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意识障碍、严重智能障碍或心、肝、肾等全身脏器病变者。

方法:对照组在常规脑血管药物治疗及康复理疗治疗基础上均给予氟西汀20mg,口服1次/日或帕罗西汀20mg,每日服用,试验组按计划联合心理康复护理。

系统化心理康复护理干预措施:①加强心理护理,增强患者信心。②加强健康教育:采取单独及集中教育方式,单独形式为护士每周对每个患者单独进行2次交流谈心,30分钟/次,集中形式为1个月在整个病区进行1次大讲座,时间1小时。教育内容:患者所患疾病的有关知识、危险因素、不良情绪的干预方法,心理疏导方式,指导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③加强机体功能锻炼:每天给患者按摩、理疗,做抬腿、行走训练。每日训练不少于1小时,上下午各1次,每次40分钟,并逐步由被动训练到主动训练。④调动家属及社会的支持力量:护士多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使家属多关心、鼓励患者经常到医院来陪伴患者。⑤培养和恢复的自尊。⑥加强用药指导: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疗程、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等。

评定方法: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进行评定。HAMD的评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盲法评定,评定者不参加治疗。按照DarisJM的划界分,总分超过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超过20分,可能为轻或中等度的抑郁;如

患者康复护理篇9

中国分类号:R493.3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67-03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是脑血管常见病,约占75%。脑梗死高发病率(150/10万)、高死亡率(120/10万)、高致残率(75%),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而脑梗死患病急,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介入,降低了致残率,使病人回归家庭、社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脑梗死康复护理的理论

脑梗死康复护理是在康复护理学的指导下,为了康复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护理预防方法、评定和处理(协助治疗、训练的护理措施),是护理学的第四方面,与预防、保健和临床护理共同组成全面护理[2]。康复的目标是运用医药手段使残留的、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和社交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3],使其活动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最终能重返社会。

2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机理

康复护理是以护理学、康复医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尤以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力学和运动力学更为重要,而康复治疗护理的基础是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4]。主要是脑内轴突侧技长芽和潜在突触的应用,周围组织的代偿,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通过反复训练,即为外周一种刺激和感觉反馈,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和生存,从而达到恢复功能的目标[5,6],这是药物所不能达到的。医学上把这种治疗过程称之为“重建”。康复护理在这“重建”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时机

早期康复护理介入,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恢复应以能否建立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模式为标准。要起到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单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必须要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早期康复护理主张患者在脑梗死治疗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不再恶化,48h后即可进行康复[7]。赖程谋[8]观察160例脑梗死患者认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病情稳定患者发病后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体征48h不再进展即开始康复,最快发病当天,最迟病后6d,平均3d,总有效率达到95%。王玉龙等[9]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后早期康复治疗,头3个月恢复最快,6个月后基本停止,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进行康复,能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度加快。梁光霞等[10]研究表明,对于脑梗死患者,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使在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机体重新组织和再生,减少残疾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可促进功能恢复,可极大地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对脑梗死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4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护理

4.1 心理康复护理 由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在短时间内从健康变成疾病状态,生活上不能自理,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常伴有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及焦虑,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疾病的康复及生存质量[11]。心理障碍尚可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及治疗的有效性[12]。因此,心理康复护理显得更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调整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心理康复护理贯穿在治疗的始终,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在康复治疗阶段,患者常因肢体功能缺失,而又急于求成,产生失望、悲观、抑郁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讲解,争取家属配合,从精神上、生活上给予安慰和帮助。萧蕙等[13]应用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为干预组,与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方面的发送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可改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4.2 分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康复分期护理能够预防关节挛缩、关节疼痛等废用综合征,防止二次性损害,促进患侧功能的改善。因此,分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4]。脑梗死康复的分期从康复的角度划分,可分为5期:即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步行期和恢复期[15-18]。

4.2.1 卧床期(1~3天) 即发病到相对稳定期,主要是保持良肢位,从第1天起护理人员就应使患者保持良肢位,防止关节挛缩变形,同时进行适度短时间及简单的各关节被动运动,做好基础护理,避免心肺功能的损害,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尽量缩短卧床期。

4.2.2 坐位期 当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尽早进行坐位期训练。内容包括:康复基础训练、坐位维持训练、床上转移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指导帮助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如进食、穿脱衣服、洗脸、刷牙和进行自主大小便等训练。

4.2.3 离床期(5~15天) 患者坐位能维持30min以上就可以进行离床期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站立动作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转移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注意安全保护,避免过度疲劳。并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树立信心。

4.2.4 步行期(8~21天) 患者独立站立30min并有移动能力时即可进行步行训练,这是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包括: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扶拐步行训练和独立步行训练,护理人员要给予保护及协助,逐渐增加难度,注意提醒患者的姿态。

4.2.5 恢复期(18~45天) 患者在独立行走50m的基础上进行室外步行。内容包括:上下楼梯训练、斜坡行走训练等,此期还要配合肌力强力训练和ADL训练等。

4.3 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 患者除了进行康复训练外,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应保持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入院24小时即开始做被动运动[19],被动活动可以通过按摩患肢实施,护理人员对患肢进行按摩,有利于改变血液循环,疏通筋络,消除肿胀,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促进主动运动,有很重要的意义,每天按摩上、下午各一次20~30min,可培训患者家属协助完成[20]。另外,头针、针灸、中药烫洗结合现代康复护理技术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也有很好的疗效。李小军[21]对135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康复组、康复组、头针组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头针康复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康复组和头针组(P

4.4 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循证护理 钟美容等[23]运用循证护理思维方法,探讨脑梗死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策略。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病人分为循证和对照组,循证组运用再学习方法(MRP)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观察两组病人康复效果。结果显示循证组简化FuglMeye运动量表(FMA)评分与康复训练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下肢功能改善最为明显,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4.5 脑梗死单元和康复护理 建立脑梗死单元病房,针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组织化、系统化管理。为病人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评估和给予有效安全的个体化治疗。梗塞单元是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梗塞患者预后的措施[24]。康复护理是梗塞单病中重要的一环。刘凤英等[6]通过对120例脑梗死病人的观察研究,揭示了梗塞单元的优越性:①多元治疗模式、标准化治疗、多学科合作、早期康复介入治疗是梗塞单元模式的关键,也是区别普通病房方式的不同点;②梗塞单元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降低医疗费用;③梗塞单元组并发症明显降低;④梗塞单元体现了人文关系,以人为本,医护人员能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体征及感性问题,有利于护患沟通,提高病人及家属满意度;⑤梗塞单元小组会议,除了评价病人病情和确定护理方案外,一个重要内容介绍脑血管病最新进展,增加医护人员对脑梗塞知识的理解,因此有利于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

5小结

近年来,脑梗死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已成为当今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脑梗死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病后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而偏瘫是脑梗死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25]。脑梗死后偏瘫致残后必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致残率已成为当今医护界关注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采用分期康复护理,栓塞单元循证康复护理,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个体化、规范化、科学化康复训练,均有利于病人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全面恢复,有效地预防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减轻经济负担,为病人的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候熙德.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4

[2] 胡谨侠,杨红艳,主编.脑中风与脑瘫的康复护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1:24~30

[3] 祝凡,曹志刚.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04,19(5):315~316

[4]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6~100

[5] 郑有丽,黄春英,江小荣.中风偏瘫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4,26(9):1288~1299

[6] 刘凤英,刘云生,赵慧军,等.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1175~1177

[7] 王培华,蔚占禄.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3~194

[8] 赖呈谋.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华原医学.2009,22(3):423~424

[9] 王玉龙,吴向琼,吴萍,等.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J].中国康复,2003,18(3):185~187

[10] 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8~69

[11] 王月娥.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评定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46~47

[12] 李承彬,杜秀华,杨至先,等.脑梗塞患者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神经病杂志,2003,3(5):280

[13] 萧蕙,张广清,王琳,等.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 ):77~79

[14] 付亚利.分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1015

[15] 陈文.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2006,32(1):1~2

[16] 鲍瑞雪,王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334~335

[17] 方燕南,李华.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818~1820

[18]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04~107

[19] 马奎云,王玉龙.康复医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74~75:171

[20] 罗海英,谢乃金,吴春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50例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153~154

[21] 李小军,郑斌.早期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康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380~382

[22] 沈士军.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47~148

[23] 钟美容,黄海花,刘海兰,等.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康复循证护理[J].护理研究,2006,20(2):393~395

患者康复护理篇10

【关键词】骨科创伤;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学科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尽可能地使患者的身体和心理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有效地提高其生命和生活质量。骨科创伤康复护理作为康复护理学科中的专业组成部分,是在对原发创伤治疗的基础上强调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完善的康复方案的制定对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我院骨科在长期创伤病人康复护理中,总结出一整套有效护理的措施。现将这些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骨科于2011年6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遭受创伤并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

1.2方法对上述骨科创伤患者在康复过程在采取的主要护理措施进行分析。

2结果

2.1 骨科创伤患者的男女比例和年龄分布情况在我们收集到创伤患者的信息中,男性有42例,女性19例,年龄在7岁至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6岁,患者年龄偏年轻,造成创伤的原因主要意外的突发事件。

2.2 骨科创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骨科创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可分为心理护理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护理。主要包括在围手术其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干预,在手术后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锻炼护理以及对病人和家属的有关护理知识的宣传等。

3讨论

3.1骨科创伤患者的男女比例和年龄分布情况在我们收集到的骨科创伤患者的资料中,男性患者的人数远高于女性,二者的比例为2.2:1。在年龄分布方面,主要以中青年患者为主。

3.2骨科创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

3.2.1 心理护理在创伤患者进行手术之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宣传工作,让患者充分认识到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使他们能积极配合。并应考虑到病人的年龄不同、文化背景各异,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适时地对创伤病人进行心理安抚,消除恐惧。同时,还应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手术后护理时应注意的事项,让患者和家属能全面配合护理工作。

3.2.2 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

3.2.2.1 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骨科创伤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患者一定量的关节运动,防止关节僵化,保持和恢复肌肉力量,防止其萎缩。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培训,让他们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3.2.2.2 后期恢复在患者身体机能有一定的恢复后,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早期锻炼的基础上扩大活动范围和力量,并采用合适的仪器及设备进行协助锻炼。

3.2.2.3 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护士应积极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并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来帮助病人及家属认识到家庭护理的重要性,掌握护理知识,使病人在回家后能得到良好的家庭照顾,最终完全痊愈。

在骨科创伤病人的康复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介入患者的心理护理,注重术后的肢体功能恢复锻炼。只有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为创伤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静,陈新胜,毕素清.实施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对骨科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2):65

[2] 黄日妹,付爱凤,易小青,等.舒适护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