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十篇

时间:2023-05-04 09:17:30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胆结石手术;术前焦虑

胆结石手术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用于胆结石治疗的手术方式,在胆结石的治疗工作占据着重要的位置[1]。在目前的胆结石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尤其在术前的护理中,由于护理人员的疏忽,经常会出现患者因为对所患疾病相关知识的欠缺导致过度紧张和焦虑,加之一些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护理时的方法不当和监察不仔细,经常会发生一些由于胆结石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欠妥当导致的医疗失误。在护理中忽视了对患者正确心理的疏导以及科学的健康教育,会出现患者发生焦虑、恐惧、抑郁、不配合治疗等问题[2]。人性化护理是近几年提倡的一种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服务方式,效果颇佳[3]。因此,对于胆结石患者手术治疗前的人性化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其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在手术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本文主要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通过胆结石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了人性化护理服务,并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该种方式在患者中的满意程度以及患者经过护理教育后对疾病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查,现将调查与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进行胆结石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58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1.6岁。将这100例患者按照平均的原则,参照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文化程度分为两个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两个组人数均为50例,男性患者均为21例,女性患者也均为29例。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的比较方面不存在着明显差异。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胆结石术前的常规护理进行术前护理,同时,研究组患者还要执行我院设计的人性化术前护理方案,在术前,要让患者熟悉病房的基本情况。在术前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调整患者的心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波动,给患者带来心灵上的放松。

在术前护理时,还要进行健康教育结合术前护理干预的人性化护理原则。首先,在术前,可以组织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胆结石和胆结石手术科普知识的学习,讲解内容主要以胆结石的发生原因、常见症状、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以及饮食注意细节等。其次,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适宜的心理调整,让患者了解治疗的安全和可靠;可以定制一些宣传册,记录胆结石疾病的有关常识发放给患者,并在宣传册上印上一些心理调整的常用方法,让患者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再次,在护理中,护理人员的工作要给予患者如沐春风般的亲切感。护理操作中要做到人性化的护理,在各项护理操作中能够做到举止稳重、动作熟练、操作轻柔、反应敏捷,给予患者详细、专业、人性的各种术前指导。

1.3调查方法 进行对两组患者进行SCL-90评分,SCL-90是由焦虑、恐惧、抑郁、敌对和躯体化这5个因子组成。其评分结果可以间接反映出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其对治疗的配合程度如何。同时,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术前人性化护理后后的满意度调查分析,满意度调查表由我院自行设计,为三个标准,即"好"、"一般"和"不满意"。这三个标准有患者不记名方式选择,我院派专门人员对调查表进行整理、统计,满意的计算方式为"好"和"一般"的总和。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l5.0程序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

2 结果

2.1满意度调查结果 两组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SCL-90评分结果比较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SCL-90评分结果可以看出,人性化护理后的研究组患者在焦虑等术前不良因素的控制方面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手术之前的患者属于敏感群体,在进行手术之前会因为过度紧张而不知所措,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4]。并且,一些患者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会产生焦虑与抑郁心态[5]。所以在护理时,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在手术前尽量让患者保持愉悦的情绪接受手术[6]。

在本研究中,当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我们使用本院结合人性化护理理念设计的术前护理方案,对5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人性化术前护理,经过了SCL-90评分和满意度调查显示,这种人性化护理服务不但降低了患者在术前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而且也受到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肯定。在术前护理中,我们参照了人性化护理理念,对患者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个性化护理服务等。同时,我们还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避免了由于患者体质问题而造成的手术危险。并且,我们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对疾病有清晰的认识,在护理中,我们参照了人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以患者为中心,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在缓解患者焦虑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本研究结果中不难看出,使用人性化护理的患者焦虑改善情况良好。这些结果的获得使得我们能够相信人性化护理可以应用于胆结石手术的术前护理中。总之,人性化护理理念融入到胆结石手术术前护理中是正确且符合护理工作发展潮流的,将会为胆结石手术的护理工作带来新的方向,并对保证护患关系的和谐奠定了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芬.人性化护理对胆结石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26(1):67.

[2]古丽仙.阿布拉.对35例胆结石手术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护理研究分析[J].新疆医学,2009,14(9):86.

[3]倪祝宏.临床护理路径在胆结石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2,9(7):160.

[4]陈铁群.浅谈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及体会[J].中华现代中医杂志,2007,5(8):13-14.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篇2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焦虑状态评定量表对80例首发精神分等症康复期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测评,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研究人员制定的护理干预对策,对照组仅接受精神科护理常规。结果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焦虑情绪较重,通过干预实验组焦虑情绪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采取多种形式的护理干预,能改善其焦虑情绪,促进其康复。

[关键词]首发精神分裂症;焦虑;康复期;护理干预

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是指患者经抗精神病药物、心理等系统治疗后,精神症状得到控制,自知力恢复,病情稳定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时期。这个时期的患者对自身的现实状况及周围环境有了较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开始考虑较多的实际问题,因而情绪波动较大。患者既为即将出院而高兴,又为出院后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顾虑重重。据报道,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有烦恼、忧虑、紧张等焦虑情绪者占15.3%,尤其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更为明显。表明康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复杂,焦虑情绪较重,这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需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我们对住院的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焦虑情绪进了测评,并实施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选择2005年3月~2006年6月住院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14~52岁,平均32.4±19.6岁,病程3.6±2.8年。人组标准: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无药物副反应,能参加工娱疗,自知力部分恢复。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接受研究人员制定的护理干预对策,对照组仅接受精神科护理常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与方法 采用焦虑状态评定量表(STAI)m,由1~20项组成,1~4级评分。由经过统一培训的2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在护理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观察评分,评定者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r=0.96(P>0.05)。

1.2.2 护理干预措施 实验组:①根据患者焦虑程度的差异,分别给予安慰、疏导、支持、鼓励和针对性暗示治疗,每周6次,并随时有针对性护理干预;②开展丰富多彩的工娱疗,每周6次,每次1~2小时,如集体游戏、音乐欣赏、唱歌、体育比赛等;⑧实施“开放式”管理,每周1~2次,每次1~2小时,如带患者外出游玩、参加适宜的社会活动等;④寻求社会支持系统,与患者的亲人、朋友或单位领导取得联系来院探望,给予安慰、鼓励、实质性支持;⑤开展科普宣教及心理健康教育,每周1次,每次1~2小时,以集体授课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授课内容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处理生活的应激技巧、心理减压及自知力教育。对照组只接受一般的精神科护理常规。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焦虑状态评定量表能较好地反应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焦虑情绪的变化,经过6周后,两组比较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紧张、烦恼等焦虑情绪的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地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焦虑情绪,能调整心理状态,对促进康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3-0101-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5.33.048

肺叶切除是当前肺癌一期和二期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但是在传统切除手术开展过程中,其手术切口较大,切口范围比较广,术后容易引发一些不良反应,甚至会造成肺部感染,影响手术疗效。最近几年腹腔镜作为一种微创技术逐渐应用于手术治疗过程中,腹腔镜手术可以实现对患者疾病的有效诊断和治疗,当前已经成为治疗胸部疾病的重要方式[1],也正因为此类手术效果良好,因此临床中逐渐开始对早期肺癌患者也应用此类手术实施治疗,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下面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76例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分别进行整体护理干预方式和常规护理措施,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组疗效和心理情绪改善状况结果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进行治疗的76例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男46例,

女30例。将其随机分为整体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38例。整体护理组患者年龄39~70岁,平均(57.22±8.00)岁。常规护理组患者年龄40~70岁,平均(57.23±8.10)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 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患者术前简单介绍手术操作过程,针对围手术期的各方面开展基础护理指导工作[2]。

1.2.2 整体护理组 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措施,(1)建立心理护理氛围。医护人员要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指导工作,必须要加强心理方面的护理培训和考核,能够接收心理卫生培训和考核工作,充分去了解心理诊断和心理护理指导工作的开展对于整个围手术期的影响效果,从而能够在护理工作开展时,学会针对性的换位思考[3],开展优质心理护理指导工作。(2)呼吸道准备。对吸烟者入院后严格劝其戒烟,指导并训练患者深呼吸或腹式呼吸的有效排痰。呼吸松弛训练。手术开始前3天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呼吸松弛训练[4]。(3)意念放松训练。这是一种心理暗示护理方式,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引导患者思考一些美好的事物,然后让其头脑摈除杂念,保持一种身心平静的状态,从而有助于消除内心的焦虑、紧张、不安情绪,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状态,有助于心理护理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护理疗效[5]。(4)分散注意力。医护人员为了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其不良情绪,需要尽可能多的给患者一些良性信息,避免恶性刺激,同时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各方面的护理指导技巧,开展护理工作,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可以通过和患者聊天谈话、沟通交流、播放音乐、视频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从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疼痛感,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6]。(5)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和护理指导工作,能够针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比如疼痛、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加强感染护理,保证患者按时服药,保持心态良好,提升术后护理效果。

1.3 焦虑评价标准

心理焦虑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焦虑量表进行评分测定,得分低于50分表示患者无心理焦虑情绪;得分50~60分表示患者轻度焦虑;得分60~70分表示患者中度焦虑;得分高于70分表示患者重度焦虑。心理焦虑发生率=(轻度焦虑例数+中度焦虑例数+重度焦虑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焦虑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前3 d的心理焦虑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后,整体护理组患者心理焦虑发生率为39.47%(15/38),常规护理组为63.16%(24/3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整体护理组出现低血压1例,术后出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2/38);常规护理组出现低血压3例,术后出血2例,肺炎1例,心律失常1例以及皮下气肿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5%(8/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胸腔镜手术是最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种微创手术,对于治疗患者的胸部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效果,在临床中以往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差,同时患者术后还容易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术后的有效康复,延缓了康复时间[7]。针对此腹腔镜手术的出现逐渐改善了这一局面,提升了手术疗效,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通过在围手术期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升手术疗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状态,促进其早日康复。

患者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后会使其血压升高,呼吸变得急促,主要是以胸式呼吸为主,而采用胸式呼吸后,容易因为手术中胸部疼痛和不适而造成患者通气不足,也不利于患者术后咳嗽和排痰,还有可能会反射性的对患者胸腔迷走神经造成更大的焦虑和不良反应,进一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系统[8]。因此采用腹式呼吸方式后可以有效避免这种不良的恶性循环,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得患者心理情绪变得稳定,同时避免因为手术过程中胸部疼痛或者是一些不适反应而引起呼吸暂停,通过采用这种呼吸方式可以有效患者的压力和不适感,提高患者术后康复能力,有效防治不良反应症状,能够综合分散注意力,提升护理效果。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护理干预;甲状腺肿瘤;术前焦虑;手术成功率;影响

【中图分类号】R32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460-02

甲状腺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头颈部肿瘤之一,多见于女性患者[1]。手术治疗是甲状腺肿瘤最基本、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手术是一种又创性治疗方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和痛苦,使得患者在术前产生出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对手术的效果和术后恢复带来了严重的影响[2]。因此,在术前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手术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恢复均有较大的作用。本次我们对74例甲状腺肿瘤患者采取了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需要进行手术的甲状腺肿瘤患者14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74例。其中干预组男22例,女52例,平均年龄(44.1±6.4)岁;对照组男24例,女50例,平均年龄(45.2±1.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①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病房内要求整洁、卫生,并且要定期进行消毒,光线尽量柔和,减少不必要的噪音,以免引起患者的不适感,增加患者烦躁、焦虑的情绪。②心理护理。患者大都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是否能够成功完成存在有一定的疑惑,导致出现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主动、热情的对待患者,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减少患者的孤独感、紧张感,使得患者的心情得以放松,建立良好的心态。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关心、体贴,使得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得以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③健康宣教。采用宣传手册、图片以及知识讲座的形式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并向患者介绍成功的案例以及手术的先进性和安全性,减少患者的疑惑,增强治疗的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1.3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术前焦虑程度进行评分比较,并比较两组的手术的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程度评分比较 如表1所示,干预组术前SAS、SDS以及HAMA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甲状腺肿瘤作为临床常见的内分泌肿瘤之一,临床多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由于肿瘤本身可以导致患者产生各种负性情绪,加上对于手术所带来的疼痛、创伤以及手术效果的未知性,均加重了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久而久之,造成患者抑郁情绪,使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对于手术和护理的良好配合能力均有所减退,明显降低了手术的成功率,并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3]。因此,在进行手术前,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比较重要的临床意义[4]。本次我们给予患者提供了舒适的病房环境,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主动与患者进行焦虑、沟通,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另外,我们还向患者详细讲解了疾病的相关知识、术前和术后的注意事项等,减轻了患者对于手术的未知性所产生的进展、焦虑情绪。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术前SAS、SDS以及HAMA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吴萍.观察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前焦虑的护理干预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4,(24):231-232.

[2] 刘艳.护理干预应用于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41-42.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 恶性肿瘤;妇科;化学药物治疗;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c)-0129-02

对于妇科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患者来说,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是延长患者生命的主要途径[1],尤其对于滋养细胞恶性肿瘤,化疗更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作用[2]。但是,化疗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加上肿瘤本身的影响,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种异常的心理状态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会干扰到患者的预后[3]。由于每位患者出现焦虑的原因不同,本院针对特异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焦虑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220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1岁,平均(44±11)岁。其中,绒毛膜癌47例,卵巢癌根治术后119例,宫颈癌术后54例。病例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肝、肾、心功能障碍;存在神经系统或精神系统疾病,不能进行有效交流;已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1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所患肿瘤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工具

主要包括两个调查用表:(1)由研究人员自行设计的关于患者一般状况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育史、家族史和家庭经济情况等。(2)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进行焦虑评分,统计患者焦虑的发生率,其中总分在29分以上者为严重焦虑,21分以上者为明显焦虑,14分以上者为焦虑,7分以上者为可能存在焦虑。

1.3 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试验组除采用这些方案外,在患者入院时根据调查分析的情况,分析患者出现焦虑的病因,针对病因进行针对性地护理;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焦虑和各类病因的变化情况,若有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具体如下:

1.3.1 恶性肿瘤知识宣教 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因为缺乏对妇科恶性肿瘤知识的了解,认为肿瘤无法治愈从而放弃治疗,或者觉得不值得遭受化疗的痛苦。针对这部分患者,护士需要经常与患者接触,主动询问患者对于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疑惑之处,予以耐心解答。结合发放宣传册、科室集中PPT宣讲等措施,让患者明白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是患者的最佳治疗措施,只要坚持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更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2 化疗前后的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以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患者为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绝望心理,对化疗的不良反应存在较为严重的恐惧心理。针对此,在化疗前护士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让其对于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其应对措施有着清晰的了解,鼓励其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在化疗过程中,责任护士需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她克服放弃的心理,让其明白病情正在不断的好转。

1.3.3 增加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恶性肿瘤患者的家属同样存在着很大的精神压力,部分患者家属干脆放弃。针对这部分患者,护士不仅要做好患者的工作,还需要努力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一方面让患者家属明白化疗的有效性与必要性,获取他们对于治疗方案的支持;另一方面引导其在患者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范,不要存在失落感和痛苦感。

1.3.4 正确指导性生活 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或中年患者出现焦虑心理的原因在于害怕疾病会导致性生活质量的下降。护士结合患者的病情,向其进行正确的性生活指导:采用了子宫全切除的患者对完全没有影响;采用了卵巢切除的患者可能会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阴道分泌物有所减少,但是不会导致性敏感下降,更加不会影响。护士同时注意与其丈夫进行沟通,让其明白心理因素才是导致患者低下的主要原因。

1.3.5 适当的药物治疗 部分患者在患病前就存在容易焦虑的心理,或存在焦虑的家族史;在患病后,患者焦虑情况十分严重。针对这部分患者,将病情完成汇报给医师,根据医嘱及时而用准确地使用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和Excel表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焦虑的发生率稍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治疗后焦虑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593,P = 0.018)。详见表1。

3 讨论

由于生殖系统的特殊性,妇科恶性肿瘤的患者多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4]。同时,化疗本身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使得患者的不良心理加重,进而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5]。针对患者产生焦虑的不同原因进行治疗或者干预是降低患者焦虑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良好手段[6]。虽然患者存在恐癌、害怕性生活质量下降等共同的心理特征,以往针对这些心理因素也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3,7],本院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其费时费力,护理过程没有侧重点,因而并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

近年来,护理过程越来越强调个性化护理[8-9]。为此,本院试图针对每一位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护理。在入院前,利用自制的一般状况调查用表以及汉密顿焦虑量表先对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摸底,总结每位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的原因,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调整。找出导致焦虑的原因后,积极采取有效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焦虑的发生率由化疗前的30.9%降至化疗后的17.3%,这说明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而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化疗后焦虑的发生率未见下降,反而稍有上升。通过本次研究,提示对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采用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减少患者焦虑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欣欣,黄冬梅. 奈达铂联合化疗在晚期妇科恶性肿瘤中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1):799-802.

[2] 全美盈,向阳,万希润,等.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化疗后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9):673-676.

[3] 祝妍华,谢小玲,黄小红,等. 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31-33.

[4] 蔡俐琼,王泽华,董卫红,等.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调查[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6(4):269-271.

[5] 李莉,段丽丽,李峥. 妇科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基本需要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799-801.

[6] 郝建萍. 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48-49.

[7] 张绮. 20例循证护理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实践[J].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84-85.

[8] 吕晓军,董成慧,吴雪英.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226-227.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骨质疏松;生活质量;情绪

骨质疏松即骨质疏松症,是老年群体中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老龄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及护理已成为临床上一项重要的工作[1]。为此,本文特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及情绪状况的影响,具体内容见下文。

1基线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10例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患者55例。

对照组:年龄跨度为60~85岁,平均年龄(70.25±0.26)岁,男女比例为30:25。

观察组:年龄跨度为61~86岁,平均年龄(70.32±0.29)岁,男女比例为31:24。

观察组和对照组骨质疏松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护理方法: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患者进行常规饮食护理及用药指导。

观察组护理方法: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①干预方法:骨质疏松患者的年龄较大,患者对治疗具有惧怕及忧虑等心理,主要担心治疗后的基本生活能力的恢复及治疗费用。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采用刺激性暴露疗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暗示,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②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自制健康宣传手册,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时的注意事项、营养搭配等方面的指导知识;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分析现状,鼓励患者,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通过讲课、病案分析等方式,使患者意识到消除焦虑及抑郁情绪对康复的影响,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

③家庭支持:由于患者迫切想知道治疗效果,加上自身抵抗力较大,易导致患者情绪上的变化。此时,护理人员可与患者家庭进行沟通,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体贴及关心,及时提供情感支持及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前后的焦虑及抑郁值。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骨质疏松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生活质量、护理前后的焦虑及抑郁值采用t检验,当P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骨质疏松患者的焦虑及抑郁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具体见表1: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92.34±3.52)分,对照组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8.54±2.43)分。

由此可知,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中非常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呼吸功能下降等,易引起骨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2]。

心理干预主要是指按事先设计的干预方法而从事的一系列护理活动,主要以临床判断能力及丰富的医学知识为基础,通过帮助患者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恢复患者的心理平衡,使患者安全度过危机[3]。有研究表明,通过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使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钙丢失的速度减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是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抑郁是指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等心理障碍。由于骨质疏松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医疗费用较高,加上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不了解,易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紊乱。针对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及时的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而心理护理干预的目的就是运用医护人员的知识、技术能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心理防御机制。通过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及家庭支持等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综上情况可知,观察组骨质疏松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总而言之,针对骨质疏松患者,在临床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靳青,余兴艳,张延晖等.护理干预对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11):1029-1031.

[2]张东,吴威,金锐等.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改善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分调查[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3):128-129.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脑血管病; 焦虑; 抑郁; 护理

【中图分类号】R612.0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84-02

脑血管病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又称卒中或中风,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脑功能缺失的一组疾病的总称[1]。脑血管病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脑血管患者多数伴有焦虑或抑郁状态,发生率约为80%,直接影响冶疗与功能康复效果。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对52例伴有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急性期脑血管病住院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33例(占63.5%),女19例(占36.5%),年龄45~71岁(平均58.3岁),入院时病程6小时~5天(平均2.5天)。其中脑出血12例,脑梗死40例。病灶在左侧半球者37例,右侧半球者15例,均为首次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偏瘫、面瘫、失语、感觉障碍、偏盲等。本组患者发病过程中均不伴有显著意识障碍。

2 焦虑和抑郁的评定及结果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及其严重程度[7]。解释实施方法和评定意义,取得被调查者及家属的同意,由2名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测量工作者采用交谈与观察方法独立评分。本组39例患者HAMA>14分,28例患者HAMD>20分,15例患者HAMA和HAMD分值均高于正常。主要表现:沉默寡言,不思饮食,持续性情绪低落,病人呈现特殊的哭丧面容,两眉紧闭、愁眉苦脸、双目凝视、面无表情、暗自流泪,或坐立不安、心神不宁,烦燥,易激惹,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2]。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使护理干预实施的重要保证。患者入院时,护士热情接待,主动介绍病区环境,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责任护士利用接触患者的时间,主动与患者交谈,询问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完成一些生活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心理健康评估和护理干预奠定良好的基础[6]。

3.2 及时进行心理评估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多数脑血管病人伴有肢体活动及语言交流能力受限,情绪不高,不愿与人交谈,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担忧、闷闷不乐,缺乏安全感,同时有较强的依赖、幼稚和退缩行为[3]。责任护士每日与患者交谈,启发诱导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对患者的诉说认真倾听,以适当的语言给予安慰和鼓励,增加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入院后待患者病情平稳,尽快进行焦虑、抑郁症状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首先予以心理安慰如保证及解释,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

3.3 采取多种护理措施促进功能恢复:

肢体活动、言语功能及吞咽功能等受损能力的恢复与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的转归关系密切[4]。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给予患者基本的生活护理,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科学的、循序渐进的功能康复锻炼,配合肌肉按摩、针灸及电子生物反馈等治疗。帮助患者增加信心,鼓励患者多做患肢的被动运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废用性萎缩。经常更换,避免瘫痪肢体受压过久,影响血液循环,发生褥疮。对于语言功能康复,责任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教患者从简单发音开始,鼓励其读报纸、唐诗,多与病友及家属交流。患者言语、肢体功能的恢复,使患者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焦虑及抑郁症状随之明显改善。

3.4 取得良好的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减轻患者的无助感,有利于保持乐观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减少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5]。责任护士及时将诊断、治疗及病情好转的相关信息告知患者,鼓励患者的家属、朋友、同事经常探视患者,经予精神帮助和支持。鼓励患者之间相互进行交流,亦有助于患者获得精神或者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

4 小结

脑血管病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特点,因此患者的思想负担较重,尤其在急性期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病人的心理状态对治疗及疾病的预后均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相反,不能有效及时缓解焦虑抑郁状态则延缓疾病好转的进程。我们对急性期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和分类,并根据患者功能损害情况进行个体化护理措施,从医患关系、功能康复和社会支持等方面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促其正确认识病情,建立信心。经上述护理干预,患者建立了良性循环,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为早日回归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冯焱.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9-10.

[2] 李娜.护理干预对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6, 27(5):48-51.

[3] 赵宏文,周次雄,肖学长,苏晓林. 急性脑卒中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早期康复效果的研究[J].当代护士,2004,(09).

[4] 何风叶,郭华,冯丛.心理护理对急性脑血管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干预[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11(4):298-299.

[5] 张伯全,包锡卿.脑卒中后焦虑及其心理干预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6] 刘永珍. 卒中后抑郁状态对个体的影响及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2001,(11).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 ICU;心理护理;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124-02

ICU具有较完善的医疗设施、监护技术等,可及时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应迅速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本院ICU主要收治的患者为危重的各个系统的疾病及外科手术后(以神经外科为主)需要观察的患者。ICU患者由于病情重、波动大、变化快,情况较为危险,因病情需要而不允许家属长时间陪护。患者由于对疾病及死亡恐惧感,以及所处环境比较孤独和处理措施的特殊,往往因而产生比较大的心理问题[1],影响患者的预后。为了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尽快顺利地渡过危重期,对患者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根据问卷结果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本院ICU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包括冠心病3例, 外伤4例,癌症手术后12例,脑肿瘤术后26例,脑血管畸行介入治疗10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5例。随机选择本院普通病房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中的S-AI部分测定。问卷包括:患者焦虑状态测定,本部分共20个指标,得分越高,表示焦虑越明显;焦虑相关因素,要求患者将构成困扰的因素按程度填写;患者的一般资料,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度、疾病诊断、经济状况及患者有无保险等。

1.3 SCL-90方法测定

对ICU患者心理护理前后进行测评,由专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各因子分以列表形式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百分构成比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 的评价

ICU患者与普通病房患者焦虑状态存在差异性(P

2.2 ICU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变化

ICU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观察组行心理护理2周后,护理前后,除人际关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孤独、无助、恐怖、躯体化、忧郁等因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相关因素

焦虑是一种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紧张、恐惧和神经质等,常伴有自主神经的功能增强。进入ICU患者由于治疗环境和治疗手段的特殊,及与家人短暂性分离往往会产生焦虑[2]。本组研究结果表明,ICU患者与普通病房患者焦虑状态存在差异性(P

3.2 应对措施

从表2看出,观察组心理护理前后SCL-90各因子分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极为显著。ICU患者需要帮助,需要交谈,需要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这时其最怕被认为“没有治疗价值”而被冷落和放弃治疗。如果此时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患者就会出现焦虑、忧郁或恐怖,这些情况只有通过心理护理和治疗才能解决[4]。护理人员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需求,让患者可以信赖,提供个体性化护理。首先要求护理人员积极和患者交流。交流彼此的思想、情感、知识信息等。与危重患者沟通要多用聆听式应答,如嗯、噢,不要指责和反驳患者。措辞恰当,声调轻柔,面部中性为好,目光中带有安慰和鼓励,有希望、抚慰之意,使患者感到安全和亲切。对于术后保留引流管或尿管的患者,告知患者哪几根管多久后可以拔除,让患者心中有数,有时间概念,知道坚持几天就会好了。让患者充满希望,就会觉得等待很快到来,不至于产生焦虑和恐惧。时常观察监护仪,如果检测指标正常或有所好转,应及时鼓励患者。让患者看到自己的进步,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监护室的布局应合理,白天应尽量让患者见到阳光,看到希望。如果有家属探视,要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在探视时间,探视前对家属进行教育指导,明确告知患者病情,使家属对ICU有一定认识,帮助家庭成员完成角色转换,协助医护人员一起做好患者心理的安慰工作,减少患者的孤独、恐惧感。增加家属承受能力,使患者能够从家庭成员的支持中获得信心和鼓励[4]。护患之间通过语言沟通交流、信息互相了解,有利于增加护士对患者全方位的了解。护理还应尽量减轻其经济上的负担。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病情状况、性格特点、因人而异,及时做好健康心理指导,增强其战胜病魔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伟,李君荣,刘静,等.影响医疗服务满意度评价因素初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883.

[2]刘敏.神经外科ICU患者压力源调查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6):1107.

[3]赵术菊,杨玉美.心血管外科ICU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32-33.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综合性干预措施 神经症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29-01

神经症属于社会心理源性的一种精神障碍,患者具有一定人格基础,其在临床中的症状呈现多样性,但是神经症的一个共有症状就是抑郁和焦虑[1] 。这种症状的存在使患者非常的痛苦,导致病程的迁延以及反复发作,仅仅是单一使用药物进行治疗难以达到治愈的效果,且远期的效果很不理想[2]。本文就神经症患者采取综合性干预护理措施达到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治疗方法

1.1患者的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症患者60例,将其按照住院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相等。对照组3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26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8±4.43)岁,其中有19例患者为焦虑性的神经症,3例患者为强迫症,3例患者为疑病症,4例患者为神经衰弱。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25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4±4.23)岁,其中有16例患者为焦虑性的神经症,5例患者为强迫症,4例患者为疑病症,5例患者为神经衰弱。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加用综合性的干预措施。综合性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21心理疗法

在为患者检查以及进行治疗的时候,护士要营造出轻松、自然的气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就需要在日常中与患者多进行交流,对患者的基本状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在谈话的过程中避免一些敏感性的话题,还可以多聊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为二者的关系建立基础。在交谈时,要把主动权交给患者,让患者能够主动说出自己的问题,这时护理人员要认真倾听,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其支持鼓励,并给出建议指导,帮助其建立信心。首次进行谈话时间最好在1至2小时之内,之后可以每周进行一次,每次20分钟左右。若患者告知自己身体感到不适时,要立刻为其安排检查,在讲述疾病的状况时,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切记使用繁杂难懂的专业术语加深患者的疑虑,要消除其对于疾病的紧张焦虑感,为其战胜疾病树立信心。

1.22进行健康教育

为患者详细讲解神经症疾病时可以采用图片或是资料的形式说明其发病的几率、诱因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对于疾病产生的影响,以便强化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将与疾病相关的一些刊物、册子、健康节目提供给患者,要求其每天都要观看,目的是增强患者健康行为的自觉性。还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由患者交流感想,最后进行总结补充。

1.23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

要积极调动患者的心理社会系统的支持,向患者的家属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要求其以及周围的朋友尽可能多的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支持,监督患者采取健康的行为。

1.24进行瑜伽训练

为患者安排瑜伽放松训练,每周进行四次,每次时长为一个小时,连续进行8周。按照患者具体的身心情况制定合理的瑜伽组合训练,由经过培训的护士2名担任教练,一名为患者做动作示范,另一名采用语言配合动作进行指导。在治疗时要播放轻松的音乐,在治疗前还要告知患者先进行暖身练习,叮嘱一些注意事项。

1.3效果判定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利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测定。连个测量表都采取正向评分,依据患者为的症状出现恶频度分为四个等级,即1--4分,总分20至80分,标准分若大于等于50就为抑郁或是焦虑,分值数越高就表明患者抑郁焦虑额程度越高[3]。评分前先有护士进行讲解表格内容,然后由患者独立完成评定。

1.4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的实验中所得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了统计学的分析,其中的计量资料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卡方检验,最后以p

2结果

在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前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减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分值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神经症作为一大类疾病,在临床中其症状具有多样性,其中焦虑和抑郁是神经症患者的一个共同症状,同时还会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患者经常反复主诉心悸、胸闷、甚至有濒死感,伴随出冷汗、失眠、面色苍白、多疑敏感等。患者一般都会有自制力,所以感到十分痛苦,但是单一采用药物进行治疗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病情也容易出现反复。本次的实验结果得出,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与综合性的干预措施相配合,相对于对照组患者的单纯药物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神经症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提高其治愈率,促进患者康复,说明对于神经症患者采取综合性干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以环,王俊清,郭少玲等.综合性干预措施对神经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2):1385-1386.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 心理护理 初诊 冠心病 焦虑 抑郁

当患者得知自己患有冠心病时,其心理变化较为复杂,因为考虑到患病后将对日常生活、工作、家庭、社会活动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灰心沮丧、焦虑失望等,此时在有效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讨对于此类患者,心理护理的意义以及注意事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确诊冠心病患者90例,排除合并脑梗塞、恶性肿瘤以及既往精神疾病史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55~73岁,平均(63.2±4.7)岁,高中以上11例,高中及高中以下34例,自费医疗27例,公费或医保医疗18例;对照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54~74岁,平均(62.7±5.6)岁,高中以上12例,高中及高中以下33例,自费医疗25例,公费或医保医疗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医疗费用来源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研究患者入院后均按照冠心病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实施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重点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护理干预,并对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SAS表和SDS表由患者本人亲自如实填写,由统一护理人员为患者发放调查表以及进行解释,共发放调查表90份,且全部收回,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各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

2 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院时SAS和SDS评分分别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时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入院时(t=6.879和6.485,P=0.02和0.03

3 讨论

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只有了解患者的心理,以及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冠心病产生的影响,对不良情绪、个性、行为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预防冠心病并发症及康复有积极意义[1]。本研究使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所有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进行评分,比较通过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护理上,我们总结到对于初诊冠心病患者,首先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及预防措施,饮食与运动指导,血脂控制,自我心理调适、血压监测,药物应用及紧急情况下的自我救护措施等,增强患者对冠心病的认识,缓解其不良情绪[2]。患者入院后,针对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疾病治疗相关信息及疾病康复知识,创造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的不良影响[3],对于过于紧张焦虑甚至抑郁的患者,可以采用身心放松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慢节律呼吸即呼吸及肌肉放松训练,稳定其情绪,消除杂念,保持心境宁静,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尽量放松,引导患者听音乐,阅读报纸杂志,淡化患者住院角色[4]。还要加强冠心病的知识宣传和教育,患者出院前,护士应做好心理指导,告知患者病情已好转,定期随诊,预防发病诱因,提高对冠心病的认识就可以减少发病率[5]。本研究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发现观察组出院时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入院时,而对照组出院时SAS和SDS评分分别于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很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刘景梅.健康教育对改善冠心病患者抑郁焦虑状况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11-13.

[2]许燕,张建欣.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32-33.

[3]龙爱芳.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