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3:33:24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第三条编制本法第九条所规定的范围内的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照本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条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条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条国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技术规范进行科学研究,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应当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草案,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前款所列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按照本法第七条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条依照本法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条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第十一条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但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

编制机关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十二条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在报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审批机关审查;未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第十三条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作出决策前,应当先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审查小组应当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参加前款规定的审查小组的专家,应当从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立的专家库内的相关专业的专家名单中,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

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审批的专项规划,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审批中未采纳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的,应当作出说明,并存档备查。

第十五条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编制机关应当及时组织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告审批机关;发现有明显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六条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一)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二)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三)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十七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五)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六)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七)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内容和格式,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避免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相重复。

作为一项整体建设项目的规划,按照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进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已经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建设单位可以简化。

第十九条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审查合格后,颁发资质证书,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评价范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并对评价结论负责。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的资质条件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已取得资质证书的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的名单,应当予以公布。

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不得与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审批部门存在任何利益关系。

第二十条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由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编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对其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

第二十一条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二十二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办理。

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六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三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十五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预审、审核、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下列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一)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

(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

(三)由国务院审批的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跨行政区域的不良环境影响,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争议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四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原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日起十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二十五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该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二十六条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同时实施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审批意见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第二十七条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

第二十八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检查,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查清原因、查明责任。对属于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编制不实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属于审批部门工作人员失职、渎职,对依法不应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予以批准的,依照本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规划编制机关违反本法规定,组织环境影响评价时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规划审批机关对依法应当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而未编写的规划草案,依法应当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而未附送的专项规划草案,违法予以批准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有前两款所列违法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二条建设项目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未评价,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依法批准,审批部门擅自批准该项目建设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失实的,由授予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并处所收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环境影响评价范文篇2

第一条为推进和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的公众参与,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法律和法规性文件有关公开环境信息和强化社会监督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下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一)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的建设项目。

第三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过程中征求公众意见的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

公众参与实行公开、平等、广泛和便利的原则。

第五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征求公众意见。但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

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进行征求公众意见的活动。

第六条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有关规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编制公众参与篇章。

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没有公众参与篇章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

第二章公众参与的一般要求

第一节公开环境信息

第七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采用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向公众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

第八条在《建设项目环境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的环境敏感区建设的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确定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后7日内,向公众公告下列信息:

(一)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

(二)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三)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五)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六)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第九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当在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前,向公众公告如下内容:

(一)建设项目情况简述;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概述;

(三)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要点;

(四)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要点;

(五)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以及公众认为必要时向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索取补充信息的方式和期限;

(六)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七)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八)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第十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可以采取以下一种或者多种方式信息公告:

(一)在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公共媒体上公告;

(二)公开免费发放包含有关公告信息的印刷品;

(三)其他便利公众知情的信息公告方式。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可以采取以下一种或者多种方式,公开便于公众理解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简本:

(一)在特定场所提供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

(二)制作包含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的专题网页;

(三)在公共网站或者专题网站上设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的链接;

(四)其他便于公众获取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的方式。

第二节征求公众意见

第十二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在信息公告、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后,采取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10日,并确保其公开的有关信息在整个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之内均处于公开状态。

环境影响报告书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前,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向提出意见的公众反馈意见处理情况。

第十三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在其政府网站或者采用其他便利公众知悉的方式,公告环境影响报告书受理的有关信息。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的期限不得少于10日,并确保其公开的有关信息在整个审批期限之内均处于公开状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方式公开征求意见后,对公众意见较大的建设项目,可以采取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再次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决定后,应当在政府网站公告审批或者审核结果。

第十四条公众可以在有关信息公开后,以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或者按照有关公告要求的其他方式,向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负责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意见。

第十五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综合考虑地域、职业、专业知识背景、表达能力、受影响程度等因素,合理选择被征求意见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被征求意见的公众必须包括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代表。

第十六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所回收的反馈意见的原始资料存档备查。

第十七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认真考虑公众意见,并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其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公众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进行审议,判断其合理性并提出处理建议。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审批决定时,应当认真考虑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处理建议。

第十八条公众认为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对公众意见未采纳且未附具说明的,或者对公众意见未采纳的理由说明不成立的,可以向负责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反映,并附具明确具体的书面意见。

负责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公众意见进行核实。

第三章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

第一节调查公众意见和咨询专家意见

第十九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调查公众意见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并应当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过程中完成。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的,调查内容的设计应当简单、通俗、明确、易懂,避免设计可能对公众产生明显诱导的问题。

问卷的发放范围应当与建设项目的影响范围相一致。

问卷的发放数量应当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社会关注程度、组织公众参与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确定。

第二十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咨询专家意见可以采用书面或者其他形式。

咨询专家意见包括向有关专家进行个人咨询或者向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集体咨询。

接受咨询的专家个人和单位应当对咨询事项提出明确意见,并以书面形式回复。对书面回复意见,个人应当签署姓名,单位应当加盖公章。

集体咨询专家时,有不同意见的,接受咨询的单位应当在咨询回复中载明。

第二节座谈会和论证会

第二十一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决定以座谈会或者论证会的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根据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环境因素和评价因子等相关情况,合理确定座谈会或者论证会的主要议题。

第二十二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在座谈会或者论证会召开7日前,将座谈会或者论证会的时间、地点、主要议题等事项,书面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三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在座谈会或者论证会结束后5日内,根据现场会议记录整理制作座谈会议纪要或者论证结论,并存档备查。

会议纪要或者论证结论应当如实记载不同意见。

第三节听证会

第二十四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以下简称“听证会组织者”)决定举行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在举行听证会的10日前,在该建设项目可能影响范围内的公共媒体或者采用其他公众可知悉的方式,公告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听证事项和报名办法。

第二十五条希望参加听证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听证会公告的要求和方式提出申请,并同时提出自己所持意见的要点。

听证会组织者应当按本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在申请人中遴选参会代表,并在举行听证会的5日前通知已选定的参会代表。

听证会组织者选定的参加听证会的代表人数一般不得少于15人。

第二十六条听证会组织者举行听证会,设听证主持人1名、记录员1名。

被选定参加听证会的组织的代表参加听证会时,应当出具该组织的证明,个人代表应当出具身份证明。

被选定参加听证会的代表因故不能如期参加听证会的,可以向听证会组织者提交经本人签名的书面意见。

第二十七条参加听证会的人员应当如实反映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意见,遵守听证会纪律,并保守有关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八条听证会必须公开举行。

个人或者组织可以凭有效证件按第二十四条所指公告的规定,向听证会组织者申请旁听公开举行的听证会。

准予旁听听证会的人数及人选由听证会组织者根据报名人数和报名顺序确定。准予旁听听证会的人数一般不得少于15人。

旁听人应当遵守听证会纪律。旁听者不享有听证会发言权,但可以在听证会结束后,向听证会主持人或者有关单位提交书面意见。

第二十九条新闻单位采访听证会,应当事先向听证会组织者申请。

第三十条听证会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会主持人宣布听证事项和听证会纪律,介绍听证会参加人;

(二)建设单位的代表对建设项目概况作介绍和说明;

(三)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代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做说明;

(四)听证会公众代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问题和意见;

(五)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代表对公众代表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解释和说明;

(六)听证会公众代表和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代表进行辩论;

(七)听证会公众代表做最后陈述;

(八)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第三十一条听证会组织者对听证会应当制作笔录。

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听证会主要议题;

(二)听证主持人和记录人员的姓名、职务;

(三)听证参加人的基本情况;

(四)听证时间、地点;

(五)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代表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所作的概要说明;

(六)听证会公众代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问题和意见;

(七)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代表对听证会公众代表就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问题和意见所作的解释和说明;

(八)听证主持人对听证活动中有关事项的处理情况;

(九)听证主持人认为应笔录的其他事项。

听证结束后,听证笔录应当交参加听证会的代表审核并签字。无正当理由拒绝签字的,应当记入听证笔录。

第三十二条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举行听证会的,适用《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的规定。《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未作规定的,适用本办法有关听证会的规定。

第四章公众参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八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第三十四条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三十五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一条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规定,在召集有关部门专家和代表对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公众参与的内容进行审查时,应当重点审查以下内容:

(一)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是否依法举行了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了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二)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是否认真考虑了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了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三十六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审查意见时,应当就公众参与内容的审查结果提出处理建议,报送审批机关。

审批机关在审批中应当充分考虑公众意见以及前款所指审查意见中关于公众参与内容审查结果的处理建议;未采纳审查意见中关于公众参与内容的处理建议的,应当作出说明,并存档备查。

环境影响评价范文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关系

1引言

中国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不断健全,要将制度落实,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规范有序展开,就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即环境监测工作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使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环境监测的内容

环境监测部门展开工作的过程中,是对地区环境质量予以测试,获得环境污染的相关数据,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予以了解。在监测环境的过程中,科学理论是主要的依据,在现场测试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于测试中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对环境污染的趋势做出预测。采用环境监测方法,可以将调查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效解决,以更好地将环境监测工作完成。

3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中,不仅明确规定了项目建设者的环境保护责任,而且还提出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处理环境影响方面的问题,以此作为科学依据,项目建设工作得以有序展开。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管理的量化分析,采用这种技术手段对环境强化管理,有助于环境保护,也为经济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应用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就可以将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污染问题找出来,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环境影响评价促使环境保护机制不断地完善,生态系统构建目标逐步实现。应用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从环境保护的视角出发,对各种开发建设项目进行评价。这种管理手段具有强制性,也发挥法律效应。

4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4.1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前提。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时候,环境监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工作流程如下。(1)环境影响评价的初步评价,对某个地区的环境状况展开调查,还要调查被调查项目所具备的建设特点。(2)将监测点的形式设置好之后,对有关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被调查地区如果有环境污染地带,就要重点调查。将这个区域划出来之后,根据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对污染情况明确,基于此将该区域的环境质量确定下来,之后划定污染类型,确定污染的程度,对导致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将污染的范围划出来。当这些工作完成后,还要对各种污染源做出预测,预测被调查区域的污染影响对周围的区域可能带来的影响。(3)被调查区域的污染情况能够将该地区的环境质量反映出来。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就可以证明调查区域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是否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对被调查区域展开环境监测工作,还可以明确该地区的污染发展状况,也就是说,在完成项目后,生态系统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就可以做出预测。有关的环境保护部门可以根据预测的结果对该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做出评价。4.2环境监测渗入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每个环节中。在展开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对项目影响环境的程序有所了解。环境监测所获得的数据信息直接用于环境评价,而且在环境评价的各个环节中都发挥作用。具体的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项目建设进入到初期阶段,就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对环境影响报告进行编制。在编制环境评价报告的过程中,要对项目建设所在区域展开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将所获得的监测数据作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2)项目进入到施工阶段,施工的过程中对环境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施工所在区域环境定期监测,根据监测的结果对施工影响环境的程度进行评价。通过将评价结果与环境评价报告之间进行比较,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用于验证施工影响环境的程度,保证环境评价报告分析的准确性。(3)根据环境评价报告对项目环境的可行性做出判定,项目处于试运行环节,就需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主要的内容包括监测项目造成环境污染的程度、检验项目的产污状况、环境保护的可行性等等。

5优化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策略

在我国空气污染指数比较高的大城市中,一些工矿型城市在治理污染方面虽然已经累计斥资几十亿元,但是,污染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于环境监测没有做到位。对于这种现象,就需要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具体如下。5.1将环境监测落到实处。城市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城市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在整体规划上没有对环境水资源充分考虑,也没有将环境监测落实到位,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环境评价的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参考,让决策者提高环境风险意识,结合现有的环境资源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出发,据此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于资源配置等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对环境风险起到规避的作用。将环境监测落到实处,可以让决策者对环境保护有前瞻意识。当前存在决策者随意改变城市规划的问题,一些环境安全隐患随之而来。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规划,就必然会在环境治理上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导致不良后果。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对大规模的城市开发活动做出预先评价,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做好综合决策工作,促使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与区域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保持一致,推进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5.2使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环境监测。在环境监测中使用现代化技术,综合卫星遥感对地面空气质量进行观测,将大气污染的准确位置告诉执法人员,还可以使用高分卫星遥感将风险源信息提取出来,污染状况就可以呈现出来的。构建环境监测网络,可以提升环境监管的精准性。比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全行政区域按照3km×3km划分成网格。热点网格APP综合了卫星遥感、空气质量地面观测、气象观测等各类数据,利用认知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通过小微站监测出的点位图,执法人员可以清楚地知道大气污染点在哪里。根据环境监测所获得的结果就可以将环境影响评价做出来。在饮用水水源监测中,就可以发挥环境监测网的作用,打开电脑,运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执法卫星遥感支持系统,配套使用手机端的水源地遥感执法APP,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全国水源地分布,每个水源地保护区中,都用不同颜色将风险源的类型标出来,包括水产养殖用地、水上运输用地、农业用地、旅游用地等等,风险点有哪些、具体位置在哪里都非常清晰。使用监测网络,可以随时在手机上查看、反馈。打开热点网格APP,发现系统提示预警,就可以到达现场,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使用手机APP将处理结果上传至信息库。

6结语

社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物质方面,环境质量受到了关注。国家对环境保护更为重视,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是关键,还要做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工作与环境影响评价不断完善,将两者的关系处理好,对更好地展开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媚.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J].环境与发展,2017,29(5):32~33.

[2]鲜思淑.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39(8):34~37.

[3]胡承兴,贺明磊,何秀.分析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J].节能环保,2017(5):5~6.

[4]董立鹏.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探究[J].山西农经,2017(17):81~81.

[5]夏以清.浅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6(9):42~43.

环境影响评价范文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关系

1引言

通常,相关工作人员将环境影响评价简称为环评,即在规划建设项目实施以后,建设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项目规划初期,需要尽可能地避免或降低对周围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现阶段,我国高度重视和关注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要想切实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对环境监测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这点尤为关键。

2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2.1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数据。众所周知,环境监测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监测技术手段来准确测定某一含量,从而进一步分析,这些被测定的物质那些超出环境法律、行政规章等相应标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环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环境监测过程中,我们人类必须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保护好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环境,通过专业的监测来为环境执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分阶段来完成环境监测工作,阶段一,全面调查,通过搜集来的调查数据进一步深入进行研究,因此,调查阶段,相关工作人员有必要全面掌握监测数据;阶段二,在工程竣工之后,相应的检测和调查必须可少。通常情况下,环境监测也具有两大特点:其一,在统计学基础上,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融合来共同组成;其二,服务于社会,妇孺皆知,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由环境监测所获得。通过这些数据的真实反馈,来反馈我们所处自然环境中各种物质指标数,为后续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2.2环境监测。近年来,国内频频爆出豆腐渣工程,一部分是因为工程施工前,环境质量检测数据不够精准,从而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导致工程建成之后出现很多漏洞,甚至出现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了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影响了工程监察部在社会的公信度和地位。在2015年8月,国务院工程厅提出了海陆统筹,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方案。不断引入生物生态以及物理化学等检测手段,能够长时间检测和分析空气、水质、土壤以及液固废的情况,从而准确判断环境污染程度,同时科学预测出未来可能演变的趋势。2.3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的科学系统非常庞大复杂,而环境影响评价是其具体应用形式。通过监测数据来准确分析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同时合理推断和预测,项目建设以后,可能为环境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过去,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根据工程利益来综合分析周边环境资源利用,而现阶段,环境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项目对自然环境影响,而且还要思考周边城市乡村建设、人文遗迹保护等。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项目建设,从而切实保障施工能够顺利开展。

3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关系

3.1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依据和前提。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环境监测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关键的数据参考,且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能够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从而确保环境影响评价顺利开展。一般情况下,参考环境质量相关标准,在灵活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科学分析环境监测中所有相关数据,开展系统评价,从而进一步判断拟建工程相关的环境容量。在综合分析环境监测数据后,需要科学推断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从而确保工程项目建设带来的影响与环境承载量相统一。3.2环境监测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拟建工程项目确定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即实施监测拟建工程施工区域,同时综合分析和评价环境监测所获取的相应数据结果,从而科学合理地判断拟建项目环境可靠性。结合相关规定,工程项目试行一段时间后,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必要的验收,进一步评价和监督影响环境相关的主要因素,同时,仔细比较工程项目建设前和建设后的相关环境检测数据结果,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环境影响超出预期范围的现象,所以,工作人员必须一致检测建设项目周边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在具体环境影响评价中,能够提供最真实和充分的检测数据源。3.3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式很多,在具体环评工作开展中,环境监测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手段,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发挥有效监督和保障作用,尤其是工程项目竣工以后,环境监督在环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项目实施之前,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境,通过搜集环境监测相关数据,政府相关部门和环境部门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工程拟建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期间,环境监测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是确保环境影响评价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4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关系的优化措施

4.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开展环境监测时,一旦出现不法行为,必须严惩不贷,假如不能严格落实环境监测法律法规,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还需要不断细化相关管理制度,健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要构建环境标准体系,规范环境监测行为,从而促进环境监测工作标准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科学评价现在实行的环境监测规范和标准体系,综合分析现行环境监测数据,使之与环境监测工作实际需求保持统一,从而不断提升监测技术水平的稳定性。4.2监测技术改革。有环境变化和工业化流程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态性特点。项目建设使用的材料一旦出现不同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变化,从而增加环境污染类型。随着环境变化的明显,对环保部门要求越来越苛刻,从而充分体现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体现检测工具的硬件设施。所以,环境管理过程中,环境保护部门需要在环境监测工具上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工作,与时俱进,跟上环境污染发展变化,全面掌握环境污染变化情况,同时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准确分析和反馈环境污染情况。此外,国家环保部门还要深入研究新型检测技术,不断创新检测技术手段,使其检测结果更加精确,减少误差。4.3将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到位。如果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主要是因为城市工业化发展期间,整体规划时没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分析环境水资源,同时没有将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评价,为项目决策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正确引导决策者树立环境风险意识,从实际环境资源情况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好资源配置的战略部署,有效降低和预防环境风险。4.4建立完善的监测监督体系。环境监测开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凸显数据支撑作用,使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发挥巨大作用。然而,一些部门所应用的监测方法并不完全正确,时常私下改动检测数据,严重影响了环境评价的精准性和可靠性,一旦环境污染项目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势必会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在此基础上,需要积极培养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编制施行完善的环境监测监督机制,同时邀请权威专家,协助监测工作人员完成相应的检查和监督工作,同时给出科学合理的整改意见。4.5组建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的环境监测人员队伍。目前,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因此,对于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希望能够尽快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如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此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注重人才的培养,努力他们自主创新,这样,可以使环境监测技术更具有实用性,确保环境治理工作有序开展。首先,环境监测部门要重点培养环境监测科学研发人员,制定长期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将多层次创新人员培养落实下去,为环境监测人员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还要不断培养环境监测技术工作人员。在实际环境监测中,技术人员在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有必要不断提高他们现场实际操作能力,不仅要准确记录数据,而且还要处理好报表工作。另外,还要整体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具有很高的个人素养,从而更好地体现个人价值。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工业不断进步发展下,在工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考量。其中,环境影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工程建设不仅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还要为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持。通过项目前期、中期和竣工后的环境监测,对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切实落实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改进工程建设中的诸多不足和问题,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不断引入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同时组建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的环境监测人员队伍等,从而推动项目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旭永.关于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关系的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9):107.

环境影响评价范文篇5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两者关系

影响评价的主要方式是环境监测,不管是在工程项目调查和施工阶段,还是后期工程项目验收环节,均起着重要作用。重视环境影响评价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施工水平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机制和国外相比还有明显差距,要想保持经济和环境同步发展,必须紧跟时代要求,大力保护环境,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改进、革新。

1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监测

采取相关技术方式动态性监督和检验各类环保行为是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一种或多种环境要素或指标进行间断或连续地观察、测定,分析其变化,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按监测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监视性监测、特种目的监测(又称应急监测或特例检测)、研究性监测(又称为科研监测)。环境监测必须把握好各个技术环节,包括监测项目和范围的确定,采样点数量和位置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频次的确定,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1]。从实质上看,实施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环境保护执法提供优质服务,服务类型分别是技术服务及数据服务。环境影响评价环节中,将环境监测划分为两点,分别为调查时期的监督监测及验收调查监测。环境监测有着一系列的特征,将统计学当成一项监测基础,和社会学及自然科学相互渗透,有着良好的公益性能,可快速对社会环境及数据变化等加以反映。评测过程中,根据环境标准精准评价环境容量,为环境治理和规划等提供良好数据。环境标准是环境监测过程质量监控和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系列具有法律性的技术规范。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共七类。以下七类环境标准构成环境标准体系(如图1所示)。

1.2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以建设项目评价为基础,为环境保护提供准确数据支持的工作,以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主,制订完善的措施,整合归纳有关材料,分析建设项目受污染程度,在确保经济和环境趋于同步发展状态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项目规划,加快经济发展进程。以下6个方面构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的完整体系。A.环境影响评价是分析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并对这一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的一种方法。B.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管理的一项制度,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认定。C.政府在拟定与分析论证有关经济发展规划及建设单位正在进行事前评估、规划的建设项目都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D.对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实施后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评估,这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E.对环境影响评价对象进行分析、预测及评估,根据以上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预防或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F.环保部门对实施后的规划与建设项目的实际环境影响进行跟踪监测与分析、评估工作是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大多数领域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健全的环境评价系统,使得环境保护工作有着一定的盲目性特征,根本无法精准检验和评价环境质量,阻碍了环境治理工作的发展,资源消耗过多。动态性地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控制区域环境容量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将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效果体现出来。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均属于环境制度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目的都是保护环境。

2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2.1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期间,相关部门应以项目所在领域的环境状况、建设特征为主,精准地进行长期调查评价,对环境敏感区域加以确定,整合监测点的环境数据资料,探究施工所在区域受到污染的实际情况,引进新型技术判断环境要素质量是否符合基本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监测基础上全面了解工程所在领域的环境变化状态,了解项目完成后环境容量变化,结合获取的评估和调查数据,探究项目拟建地环境承载性能,在确保环境容量与基本要求一致的基础上实施各项工作。环境监测的开展很有必要,能够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良好的数据信息支持,将环境影响评价初级阶段内的各项问题彻底解决,最终促使环境影响评价稳定实施。

2.2环境影响评价期间环境监测的监督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期间,环境监测起着一定的监督作用。当开展工程项目时,采取工程监测方式为环境评价提供精准数据,确保环境影响评价良好开展。后期的环境监测可以动态性地监督各项环境评价结果,使施工方全面了解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建设理念。完工以后,对该项工程引起的环境恶化现象也离不开后期监测的进一步追踪,为解决问题提供完善数据。

2.3环境监测可以检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建设项目的开展离不开规范性环保措施的帮助。建设项目完成后,实行环境保护建设措施,落实环保验收动态性检验措施,确定污染物排放及整体效果,整个检验环节是环境监测的主要阶段,环境监测获取的数据是验证之前的环境评价。当监测数据和以往环境评价结果趋于相同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环境评价的精准性。

2.4环境监测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

拟建工程项目的前期阶段应对环境影响进行精准评价,动态性监督拟建工程施工领域,对环境监测获取的数据加以分析和判断,了解拟建项目环境是否稳定。遵循基本要求,当工程项目试行一段时间以后,加以验收,对比工程项目建设前后的环境检测数据结果,防止工程建设期间发生环境影响超出预期范围的情况。务必对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进行一致的检验,提供精准的数据源[2]。

3加强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3.1提升监测单位资质及能力

现阶段,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非常高,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提升自身监测水平,做到持证上岗。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附件中的内容涉及监测单位资质和监测能力等,须对各项内容加盖公章。如进行特殊因子监测时,监测单位在进行无计量认证时,应对非计量认证项目进行填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在报告书中将各项历史数据清楚地标记出来,添加监理单位监测报告和资质证明文件。大型建设项目开展期间,环境监测部门应派遣专业性强且经验丰富的人员监督建设现场,对存有疑问的数据必须加以解决。

3.2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全过程监测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2007年颁布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总局令第39号)进一步完善了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及法规体系,规定了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分工,标准规范的制订,环境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力,监测管理要求等。环境监测开展期间,制订健全监督体系,对人员进行监督,为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要对其进行更高标准的采集及分析,使其准确性、科学性与针对性更具公信力。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评审流程,坚持项目评审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提出合理、科学、严格的要求,提高项目评审质量和效率[3]。

3.3严格执行国家监测标准与技术规范,加强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部门是环境影响评价的落实部门,其与环境现状监测结果有着密切联系,为确保获取精准的数据,要全面控制环境监测质量,将监测期间各项流程的规范性体现出来,必须全面监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因子和有机污染物,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案,以免监测趋于形式化,增加监测误差,影响环境监测结果参考价值。应尽可能引进性能良好的环境监测设备,为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奠定坚实基础。环境监测受环境评价单位委托,必须对各项监测任务进行整合处理,对于存在的问题,务必马上和环境评价方进行沟通交流,形成规范性的影响评价作业链,以此延伸和拓展环境监测及评价的价值[4-5]。

4结语

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工作中,环境监测及影响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合理发挥监测技术优势,对环境影响评价开展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巢少明.浅谈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05):60.

[2]王光辉.浅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J].化工管理,2016,(26):300.

[3]胡新慧.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J].区域治理,2019,(27):102-104.

[4]石亮.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探讨[J].科技风,2019,(27):115.

环境影响评价范文篇6

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问题

1战略环境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阐述

战略环境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环境改善与优化的主要措施。下面详细阐述了战略环境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1.1战略环境评价。战略环境评价的概念是在欧洲被提出并确认的,简称SEA,在环境的监测与管理中被应用。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与世界环保趋势的发展而逐渐传入国内。因其所拥有的规划与预测战略性优点,作为重要的方法被国家应用于环境问题治理之中。我国通过运用战略环境评价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例如在进行城乡环境问题的规划与处理时,通过相对比较严谨的评估工作,对城乡规划的相应条例与建设相关的工作予以实施,同时依据层次分析法全面分析环境损害,来完善建设相应的保护方案。战略环境评价的主要体现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思考环境与生态的实际情况,最终拟定有效的实施方案。总之,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战略环境评价的基础,严格分析环境以进一步获取优化。1.2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早起源于美国,简称EIA,其主要作用体现在对环境的保护以及促进生态协调与经济发展方面。在环境的优化问题上使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世界各国均有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所以该体系一直受各国的青睐与广泛应用。而我国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经济与生态环境产生的问题日益增多,在此情况影响下,我国引入该体系,并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够符合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政策需求,为生态环境的优化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2浅析我国应用战略环境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因

我国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中会广泛应用战略环境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原因如下:(1)战略环境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我国当前发展需求相符,可有效满足各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日益恶化环境的需求。各国在发展中所需的资源也大大增加,基于此,各国都加大了对国有资源的开发力度,进而出现破坏生态以及浪费资源等问题。在该特殊阶段,战略环境评价会通过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调和。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具有针对性,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可全面检测与评估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我国其他环境优化工作提供经验指导,从而充分发挥优化环境与保护环境的效果。(2)战略环境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我国国情相符。在我国引入战略环境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融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并在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坚决落实。就重点强调过,要重视在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在环境保护中发挥战略环境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职能作用。

3战略环境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3.1战略环境评价发展现状。我国为了充分发挥战略环境评价对环境的保护及优化作用,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完善战略环境评价体系,我国现阶段运用战略环境评价系统较为广泛。但其在环境保护中也存在着瑕疵。例如,在重金属超标地区的环境治理中,战略环境评价体系的技术含量明显不足。因此,在该过程中,我国应增强战略环境评价体系的科研财政支出,积极引进国外的现金技术来对战略环境评价系统进行补充,创新和完善系统相关的技术,以期能够增强我国在环境保护与优化方面的效果。3.2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在我国开展环境治理工作中,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有较强的针对性,预测与评估作用发挥明显,能够在环境保护的改进及治理问题方面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其价值并没有完全被体现,在对其的认识与理解中还有着亟待解决的问题。(1)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认识的不足。有的工作人员认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仅是书面文章,对真实的项目建设与落户可有可无,并没有相关的约束力要求。尤其是没有完善的市场机制与资源配备而过度依赖行政的状态下,最大化地强调项目的商业化,导致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2)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制不健全、审批体系不完善。有些项目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时缺乏科学的方法,不结合实际,甚至有的项目用没有相关资质的机构来进行,更有甚者,直接用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资料来顶替。(3)项目环境影响评估作用的效果不理想。项目开始进行运作后,相关方面受到意识局限与条件的影响,不能够很好地落实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有些地区对于环境影响评估的监管力度不足,相应的执法条件与执法方法不能够达到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相关标准要求,外界因素介入较为普遍,环境监察难以发挥出其作用。

4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应用分析

4.1相关的应用案例概述。某地约有十万公顷土地,当地以农业基础为发展经济,有超过半数的耕地,在过去几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随着逐年地表水污染的累积,使得土壤与水资源严重污染,破坏了原本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阻碍[3]。因此,通过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并提出环境发展的策略,切实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发挥出来,对当地的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4.2相关的评价结果。经过战略环境影响的评价,此地区的政府职能部门与环保方面对环境污染方面的检查力度进行了加强,并深入了解了此地实际的环境污染情况,农业生产的结果受到了环境污染问题的直接影响。环保机构应该以各种违规使用的农药及生态破坏造成的环境污染为出发点,深入了解具体的污染情况,并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宣传对环境的保护及指引农户对化肥和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来维护地区的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影响的评价就是要站在战略层面上,从整体角度出发,来进行客观评价。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要有针对性地扩大战略环境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范围,二者在环境优化和保护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在后续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要对二者的发展情况紧密关注,不断创新与完善战略环境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本文结合了实际的案例,总结了相应影响评价的应用要点。

参考文献

[1]于岑.战略环境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与发展,2019,31(4):15-16.

[2]薛强.战略环境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8,44(9):220.

环境影响评价范文篇7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是指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统称。

第三条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不论投资主体、资金来源、项目性质和投资规模,都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四条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登记备案后和项目开工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

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五条国家和省规定的特定建设项目: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电石、铁合金、焦炭、火电(含热电联产、综合利用)、物种引进、酒精生产、纸浆生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超过豁免水平的伴有辐射等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别由国家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六条省政府及省政府有关部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项目中,房地产项目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总投资额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除按规定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外,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

第七条化学原料、石油化工、酿造、淀粉制造及深加工等污染较重或者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除国家、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外,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八条跨县(市)区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除国家和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外,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九条市政府及市政府有关部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项目中,总投资2000万元以下的房地产;餐饮娱乐服务业;批发零售市场;服装制造;印刷、文教体育用品;一般货物仓储;卫生站、血站;学校;停车场、客运站、驾驶员培训基地;农业综合开发;植树造林;不含热处理及表面处理工艺的机械加工等12类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县(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条锅(窑)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仍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凡涉及省、市级各类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市及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在审批前应征求省、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二条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将本部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委托该建设项目所在县(市)区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委托机关应当对受托机关实施的审批行为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对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一律不得受理和审批。

第十四条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超越法定职权、违反法定程序作出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决定,有权予以撤消或者责令限期纠正。

第十五条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决定和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机构的业务考核情况以及其他有关信息,应当定期在政府网站、办公场所予以公布或者采取其他方便公众查阅的方式公布。

环境影响评价范文篇8

一、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综合管理工作。发展改革、经贸、农业、旅游、建设、交通、财政、规划、国土房管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本实施意见的要求,负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

二、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审批的下列规划(具体范围见附件1、2),应在规划报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一)综合规划。即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和流域开发利用规划。

(二)专项规划。即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规划。

(三)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以下简称指导性规划)。

三、综合规划和指导性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可由规划编制单位自行实施,也可委托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实施;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由规划编制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实施。

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的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其中,综合规划和指导性规划编制环境影响篇章(说明),专项规划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五、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除外),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由规划编制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社会调查和网上征集意见等方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意见,并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附具采纳或不予采纳的说明。

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完成后,若规划文本有重大调整,规划编制单位应组织编制环境影响评价补充文件。

七、对综合规划和指导性规划的环境影响篇章(说明)的审查,由规划审批机关在组织审查规划时一并进行。审查时,应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环境保护专家参加。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审批的专项规划,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审查。

八、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选专家参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选定专家人数不得低于参加审查人数的50%。

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应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完成,并出具书面审查意见。

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通过审查的,应重新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经审查提出修改意见的,应按照审查意见进行修改。规划编制单位应根据修改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规划草案进行修改。

十一、报批规划应备齐以下材料,否则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受理。

(一)综合规划和指导性规划应报送规划文本及编制说明和规划环境影响篇章(说明)。

(二)专项规划报送规划文本及编制说明、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审查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

十二、规划审批机关在审批规划时,应当将规划环境影响篇章(说明)提出的对策措施以及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环境评价结论、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审批中未采纳的意见和措施,应予以说明,并存档备查。

十三、规划实施后如出现对环境产生明显不良影响,规划编制单位应及时组织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报告规划审批机关。规划审批机关应责成规划编制单位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

十四、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费用纳入规划编制经费预算。

环境影响评价范文篇9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问题;相关举措

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1.1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我国在一些环保的机构建设、资金投入、管控力度等方面积累了一些问题,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在开展一些环境保护或治理工作期间,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时有发生。再者由于国家相关部门建设以及政府职能界定不够清晰,行政管理体系或制度方面也隐含着一定的问题,各个部门在联合工作期间就会导致其交接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部分机关单位对环境保护法中的规定与流程遵守意识不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验收也不能够顺利进行。1.2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公民参与性增加,就会将有关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是需要以组织或单位为主体,正确开展社会性的活动。而类似于咨询、听证会、论证会、调查等形式,在环境影响评价之中常见的就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这种调查的方式较为形式化、流程化,并且也不利于相关的环境保护机制的建立。由于有关的建设单位或测评单位,都会全面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样就会导致其对利益受损的民众考虑不够充分,而仅仅利用受益公众的措施,向群众宣传一些项目或工程开展的有利性,这样民众的意见不能及时地表达。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只是到测评单位或建设单位就停止,有关部门不能切实了解民众的实际需求。1.3环境影响评价规划落实存在问题。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之前,都会依据相应的建设项目或工程来进行,由于这些对环境有着巨大影响作用的工程,一般都是需要依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决策指导,这样就会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内容的缺失。1.4环境评价市场或机构工作职能情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如果市场化,就会导致一些机构或单位为了谋求利益,将环保影响评价工作委托第三方进行处理,这些单位或个人只是对管理费收取的力度增加,未能给环境影响评价起到建设性的意见,造成市场秩序紊乱。部分环保影响评价之间的竞争模式存在问题,甚至会录用一些不具备职业资格的工作人员,这样就会导致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其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于机构或者单位来讲是影响品牌优势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极易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问题处理相关举措

2.1重视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推进。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序进行。在开展有关评价工作期间,不仅仅要将单个项目进行环保评价,还要将产业的发展规划进行系统性的评价。所以我国地方性政府需要在环评工作期间,将城市的发展规划进行系统性评价,如果其中有部分内容未能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审批机关需要勒令其整改,不得随意审批。2.2增强对环境影响的文件处理工作。环境影响评价有关业务开展期间,其所属的环保系统或研究院需要分开,将环保影响评价的独立性加强,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主体的确认。另外重视对一些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进行管控,如果存在制度或专业性不强的机构单位,可以考虑淘汰制度,并给予一定的处理,相关的影响评价文件依据内容有效落实,需要我国的行政机关单位理清自己的基本职能。2.3突出民众的参与感与基本效率。重视公众参与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我国公民基本的权利,这样就能将其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形式等区分出来,给公民最基本的知情权。另外就是地方政府需要将自己的职能发挥出来,将信息采集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增强,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了解民众的参与力度,将环境影响平阿基的监督管理体系健全。2.4强调环境影响评价团队建设力度。我国重视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质量与标准要求也处于一种上升趋势。因此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团队建设力度,就能将一些管理或执法工作人员的意识与专业能力加强,对于一些不遵守岗位职责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整,增强内部工作的有效性与实际性,这样就会避免环境影响评价可能会出现的不公,尽最大的力量维护市场的基本秩序。

3结束语

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期间,尽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有关部门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环保工作的实践性、可靠性增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3):15-16.

[2]万智勇,李辉.规划环评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85.

环境影响评价范文篇10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环境权

1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1.1环境权理念的提出

环境权是社会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公民要求其所置环境资源具有基本生态功能的权利。环境权的提出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21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66)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指出了公民环境权的部分内涵。紧接着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萨克斯教授提出“环境公共财产论”、“环境公共委托论”,于是有人便在“公共财产论”和“公共委托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权的观点,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应该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和保护。

公民环境权,即公民对于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它既是一项实体性权利,又是一项程序性权利。从实体权利方面看,它包括:①优良环境享有权,即公民有要求享受优良环境的权利;②恶化环境拒绝权,即公民有拒绝恶化环境的权利。程序性环境权是实体性环境权的重要保障,同时环境问题自身的专业性、技术性等特质也需要程序性环境权与之契合。作为程序性的环境权,其基本内涵在于公众参与国家的环境决策和权利受到侵害时的救济。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权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环境知情权、环境立法和行政执法参与权以及环境诉讼权等。

公民环境权是一项社会权利也是人权的一部分,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权利,公众参与环评则是其环境权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环评中,只有让公众参与到与其自身关系密切的环评工作中,使其权利真正的得到实现,环评工作的开展才能顺利。

1.2外部性理论分析

外部性是指当不同的人效用函数和消费函数相互关联时,由于他们相互施加了收益和成本而产生的收益和成本的非意愿转移,它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具体到环评中,这种外部不经济表现为由于拟议行为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拟议行为的实施者追求生产的最大化的同时,很可能会造成所涉公众的效用函数的向下运动,效用减少,即产生了一种为了维护原效益而没有得到定价的“外溢性”成本。在拟议行为的投资者在实施了拟议行为后不愿付出这部分“外溢性”成本,而强迫所涉公众独自承担这种“外溢性”成本显然是不经济的,而且容易形成双方的对抗,使不经济扩大。在这个意义上,对拟议行动的环评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拟议行动的外部不经济,这就必须吸收相关公众参与到对拟议行动的环评中来,充分考虑相关公众的意见,以决定拟议行动的实施与否和选择最优方案,这是公众参与环评的经济根源。

2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现实状况

2.1我国公众参与环评的立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在环评制度中推行公众参与,最早是1993年由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对公众参与提出明确要求。

1996年,在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第13条中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随后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也有了相同规定。在环评法出台之前,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我国环评中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2003年9月1日颁布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进一步完善了公众参与制度,在公众参与环评的范围、程序和时机作了相应的规定。紧接着,2006年3月18日正式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是中国环保领域的第一部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为公众参与环评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对环评法的实施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有了一个较详尽和细致的规定,保障了公众参与环评的切实可行。

2.2公众参与环保的现状

据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首个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显示,尽管环保在近两年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但公众环保参与的程度还很低。仅有6.3%的公众在最近三个月参加过环保活动;知道“12369”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的不足20%;环境信息下情上达的不通畅竟位居公众最不满意的环境问题之首。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公众环境意识程度较低,公众缺乏获得环境信息和参与环保事务的有效机制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状况是这样,参与环评的状况就更不用说了。正如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环评听证会我们可以看到,环评法的落实情况不太乐观,公众参与环评的制度显然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都没有落到实处。

3我国公众参与环评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3.1公众可参与的环评的范围较窄

在《环评法》中规定:“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和“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才允许公众参与评价。《暂行办法》限定了适用范围为建设项目环评中的公众参与,对于专项规划的环评还是沿袭了《环评法》的规定,一方面要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有可能让公众参与,这样的限制过于严格,另一方面这样的标准非常容易受项目和规划编制机关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另外对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的环评只是建议性的规定,可以参照《暂行办法》征求公众意见。这种规定更是给本来参与环评范围就很小的公众加了一个“紧箍咒”。

3.2公众参与环评的可操作性存在欠缺

我国的环评机制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在可操作性上还有欠缺。由于环评技术规范的不健全,还没有具体明确规定不同项目类型、规模、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占地面积、项目选择公众代表的人数,采用何种调查方式、如何确保公众的代表性。评价单位一般只是根据工作经验而定,难免忽略了一些公众的意见。

3.3公众的环境知识储备不足

公众参与中各方面的群众,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以及社会背景和各自利益的不同,在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较难以形成集中的意见。而且由于部分公众不能正确理解发展、污染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不科学,调查结果有时不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环评目的的实现。

3.4公众参与环评的保障机制不完善>我国的《环评法》和《暂行办法》等都从实体法的角度规定了公众参与环评的权利,但是如何来监督和保障这些权利义务的实现呢?从当今我国的现状来看,在我国现行的环评制度中,环保部门对环评机构的监督,主要靠行政手段。虽然《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公众有参与环评的权利,但是这里却缺少相应的监管、问责机制,这一点在《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中有一些规定,但是并不具体。如果规划编制单位、项目建设单位及环评机构对于公众参与环评认识不足,如果他们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在这个环评工作中不主动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谁来对他们进行问责。还有,当公众的意见不一致,或者出现分歧的时候,谁来做最终的决断?这在《暂行办法》中无明确的规定。4对我国公众参与环评制度的建议

4.1出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

《暂行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公众参与环评的技术性规范,由《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规定。但是《暂行办法》实行两年多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一直是“待字闺中”,这不得不让《暂行办法》的实施和技术操作大打折扣。而且,从现今的技术导则来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等在环评的实践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左右,可见技术导则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我国公众参与环评制度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公众参与环评的切实实现和避免像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环评听证会这种现实操作和法律脱轨的情况的重演,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

4.2扩大公众参与环评的范围

公众参与环评的基础是环境权的存在和外部不经济可能出现,因此,存在拟建项目中的可能出现的外部不经济和公民环境权,公众就有必要参与拟建项目的环评。我国目前法律的限定显然不利于公众环境权的实现,存在环评就应该存在公众参与。环评的目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中,公众是最直接的受害者,而且受害最严重,因此,环评中必定要求所涉公众参与,即每一个环评中都需要公众反应他们的意见,参与到其中,为其利益而行使合法权利。

4.3提高公众的环保知识和意识

一方面要求社会组织和政府多开展宣传,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加大宣传力度,逐渐提高公众的环保知识及环保参与意识,使环保意识由教育强化成一种习惯,从而使环保参与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也要帮助公众改变观念,由高消费向“生态消费”转变,建立科学的环境和经济发展观。另一方面要求公众注重自身对环境的关注、对自身环保素质和环保法律知识掌握程度的提高,真正用科学的公正的眼光看待环评和自己的权利。

4.4建立权利保障机制和媒体监督机制

从司法救济角度来讲,在相关的法律中,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引进公民的环境诉讼权利的规定,赋予其获得因其权利受到侵犯而额外支付的没有定价的“外溢性”成本的权利,提高违法成本,使公众的环境权能得到有效的司法保障。另外,介于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和环评中对被评价项目和规划的信息披露的要求,建议在公众参与环评中借用媒体的监督和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珂,王小龙.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J].甘肃政法学院院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