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会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7:03:48

环境管理会计

环境管理会计范文篇1

环境管理会计在过去的十几年来倍受关注。公司需要治理的环境影响和事件导致越来越多的货币性后果(Schaltegger和Burritt,2000,p.31)。国际上专门进行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机构有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有Tellus学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司环境管理会计专家工作组以及美国环保署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与咨询中心等。

公司管理者目前已经掌握了一些环境管理会计工具。但是关于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方面的批评主要是它忽略了对环境信息单独的识别、分类、计量以及报告。为此,专家学者进行了如下研究:一是什么是环境成本(UNDSD,2000);二是哪些环境成本具有潜在的重要性(Bennett和James,1997);三是环境成本是否重要(Ditz等,1995)。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几个权威定义

对于环境管理会计大多数人还觉得有些陌生,至少认为把它纳入到企业会计体系还比较遥远,以下列出几个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权威定义。

(一)Tellus学会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环境管理会计是企业核算材料耗用和环境成本的方法。材料会计是一种通过某种方法跟踪材料流动以体现投入与产出,目的是评价资源有效性以及环境改进的机会。环境成本会计是关于怎样将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并分配到物资流中或公司经营的其他有形方面。

(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环境管理会计是通过开发和应用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来对环境和经济业绩进行管理。虽然它可能包括环境报告和环境审计,但是典型的环境管理会计包括寿命周期成本、完全成本会计、收益评价以及环境管理战略规划。

(三)Bennett和James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环境管理会计是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总括、分析和使用以使公司环境和经济业绩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成本的典型分类

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中环境成本是核心,而且问题颇多,接下来把对环境成本的类别做一介绍。

(一)传统成本会计分类

传统成本会计分为批别成本和步骤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历史成本和标准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正常成本和非正常成本。

(二)按可计量性分类

按照可计量性分为传统成本、间接隐性成本、弱有形成本、或有成本、社会成本(外部性)。可计量性成为许多环境管理会计案例研究中的焦点。

(三)按质量分类

按照质量分为预防成本、评估(评价)成本、内部控制失败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

(四)按寿命周期和作业分类

按照寿命周期和作业分为寿命周期,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等;作业基础,包括单元、批别、产品维持和设备水平成本。

(五)按目标对象分类

按照目标对象分为内部(管理层和雇员)和外部(股东、税收机构、环境机构、供应商、信贷人、大众、本地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等)。

一个企业环境成本的适当性取决于管理的职能、具体的决策、价值链中管理者的作用、管理者的级别以及评价系统。

三、对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方面的批评

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是通过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管理方面暴露出的种种弊端来体现的。理论和实务界对于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方面的批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批评一,企业认为环境成本是不重要的;这一点可以通过USEPA1995年对环境成本的5级分类法中以及大量案例发现企业只重视内部成本得到证明。

批评二,间接环境成本大多被归集在企业一般间接费用中。

批评三,业绩评价技术太狭隘以及太短视;尽管平衡计分卡方法包括了长期的货币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但是在实际中却极少应用。

批评四,投资评价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尽管公司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计算净现值,但是却没有把选择权价值考虑进来,往往这种选择权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批评五,缺乏对存货流动清晰度的重视。

批评六,仅仅重视制造环节。

批评七,财务会计规则的限制(极少在会计原则或制度中考虑环境因素)。

批评八,环境动机效果(在规划、执行和控制过程中没有环境动机)差。

批评九,外部性会计缺失。

四、环境管理会计研究未来面临的挑战

目前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可以说不胜枚举,涉及的领域也很广阔,包括成本分析、投资评价、业绩管理等方面。由于案例千差万别而缺乏一般性的结论,所以有必要为此建立起组织之间的联系以便于纵向研究(过去的研究过多的侧重于描述性的研究而缺乏实证研究)。同时,为促进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有必要引进制度理论和或有理论。另外,大多数案例仅侧重于污染大户或者是大企业,但是中小企业整体的比重还是不容忽视的,正如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每个人都在做微小的改变,那么这个世界的变化就会很大,因此需要专门对中小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会计的案例研究。现有的财务制度更重视货币信息,非货币性信息的重要性还有待提高。如果要有效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环境信息与财务软件的对接问题也值得考虑。

环境管理会计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自身的问题,环境供应链管理应提上议事日程。环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的关系问题也应当从理论上得到进一步的界定,它将直接影响着环境管理会计未来的准确定位。业绩管理中融入环境业绩评价问题可能会对管理层的责任范畴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

环境管理会计范文篇2

环境管理会计所基于的理论主要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总成本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等。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有几个最基本的要点:①人类应该在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②注重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③要对资源具有的价值通过资源核算体系合理进行定价;④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放弃粗放型生产方式,选择节约型生产方式;社会总成本理论主要内涵包括: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外部性的概念,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看,外部性是指某单位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福利,却没有让这种影响得到制止。外部性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共享资源”问题。直接将导致资源的失效利用或市场失灵。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总成本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共同支撑着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研究,是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研究得以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理论根源。

2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研究现状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其宗旨是要推动各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此后,对环境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Schaltegger提出了环境会计的框架,从环境会计与生态会计的关系角度对环境管理会计进行研究,他没有从更深的角度进行剖析。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理论较多,实务较少。谢辊,分析了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作用,为企业不同层面的管理者设计了相应的环境管理会计工具,但是这种工具虽然具有实用性,但是缺少可比性。郭晓梅、王燕祥、谢混、于道胜只对西方国家环境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进行了介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问题胡;谷乔对我国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专家们的确发现了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必要性,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仅是发现了问题,所以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中国的企业中导入环境管理会计,即采用什么样的环境管理会计工具解决企业污染的问题。

3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企业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后,需要识别、预测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等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制定出减轻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现行会计体系提供的仅仅是定量的数据,缺少定性的分析方法。这样就无法全面、科学地评价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的成效。也就是说,缺少定性的指标体系在评价企业业绩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行的。

3.2环境成本在不同企业、单位、部门之间分配比例缺少科学性、合理性在环境管理会计系统中,作为企业成本只一的环境成本除了具有自身属性以外,同时也具备一般成本的特点,也同样需要在不同的企业、单位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归集和分配。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一般费用中的制造费用是主要以产量为基础进行分配的,而期间费用则直接计入损益。由于环境成本要以环境负荷的发生和消减为成本动因进行分配,所以在分配中缺乏一种合理且被公认的标准。

3.3缺乏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实施政策由于环境问题具有环境介质影响的时空转移性,因企业原因造成的环境成本费用目前是由企业、社会共同负担,其中企业直接损害环境的负荷,相对应的外部不经济费用则转嫁给社会,然而外部成本与内部成本之间的比例又缺少一个科学的衡量标准。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企业正确的计量内部和外部环境成本,并且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从而加强对其重视和管理控制。由于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核算,仅靠企业自觉履行这种不利于自身企业的不成型法则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强制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当前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过程中所缺乏的。

3.4缺乏环境管理会计的具体行为规范就目前来讲,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尚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尽管政府机构应该制定统一的准则制度来约束企业的内部管理。企业只有形成对外报告和对内管理的压力,才会研究环境因素,进而降低其经营对环境的影响。中国政府应该参考日本政府机构出台的环境会计指南,应尽快出台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管理会计应用指南,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环境业绩考核指标。

4对策与建议

4.1增强企业绿色管理意识绿色管理意识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意识,就是企业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把生态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管理之中,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融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着手来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4.2制定环境管理会计制度法规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环境管理会计准则和制度己成为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重要手段。制定环境管理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设立环境管理会计制度,使环境管理会计具有可操作性。同时通过法律的手段也可以树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地位。

4.3推进环境管理会计试点研究会计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应用科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必须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我国研究环境管理会计,不能照搬国外办法,必须考虑中国国情。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来自国内外的压力也会加快中国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步伐。在中国,不仅要在大型企业局部实施环境管理会计,更要全面成功地实施,运用在大型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经验作为成果的试点,从而带动占有中国企业90%以上的中小企业导入环境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1]黄志斌.绿色和谐管理理论——生态时代的管理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干胜道,钟朝宏.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会计研究.2004.10.

环境管理会计范文篇3

近年,随着各种环境现象的日益严重,使得会计必须将环境问题纳入管理的视野,环境管理会计(EMA)是随着现实问题出现而诞生的一门会计学分支。美国环保局(USEPA,1995)依据管理会计性质将EMA界定为:为帮助组织决策而确认、收集和分析关于环境成本和环境业绩的信息过程。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8)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通过发展和实施恰当的与环境有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进行环境业绩和经济业绩的管理,涉及生命周期成本计算、完全成本会计、收益评价和环境管理的战略规划”。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UNDSD,2001)将其定义为:为了满足组织内部决策和环境决策需要,对实物流动信息(如材料、水和能源流)、环境成本信息和其他货币信息进行的识别、收集、估计、分析、内部呈报和使用。从上述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可以看出,环境管理会计是以环境管理为核心,包括企业环境成本分配与管理、产品流程设计与定价、投资决策评价、业绩评价、资本预算和价值链管理等诸多内容。环境管理会计涉及到公司管理的诸多方面,如何实施环境管理会计就成为十分现实的问题。环境管理会计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绿色消费主义等诸多外部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落实和推进,但外因仅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内部驱动机制是实现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关键。本文试图对青岛啤酒案例进行剖析,拟从其管理实践中寻求答案。

二、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的企业内部驱动机制实践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啤酒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截至2012年底青岛啤酒在全国20个省市地区拥有59家啤酒生产厂。在环境管理方面,青岛啤酒荣获了“首届中国绿金奖”、“中国社会责任百榜”、“国际碳金奖”、“最佳企业公民”等奖励,且四度蝉联“中国绿公司百强”。在企业内部,青岛啤酒几年来一直推行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并将其贯穿在企业投资、融资、产品定价和采购等诸多环节。通过不断推行和优化环境管理会计体系,青岛啤酒环境绩效显著提高,公司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单位COD、二氧化硫排放量环比削减率分别为9.38%和42%。青岛啤酒环境管理和环境发展能力成为啤酒企业的风向标,数字和荣誉背后是与其内部环境管理机制密切相关的,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培育。近年来,青岛啤酒从组织价值观转向社会价值观,从为整个供应链转向为整个社会负责,把责任与担当渗透到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青岛啤酒提出企业发展力量来自于股东货币资本、员工智力资本、自然的资源资本和社会环境资本的组合,企业做大的过程,不仅仅是资本的做大更是责任的放大。在环境方面,青岛啤酒信奉“好心有好报”的朴素环境观,呵护大自然,履行环保责任,让消费者享受绿色产品,并受益于绿色价值链,用大自然所赐予的大麦、水和酒花酿造好酒,并将“一切源于自然,也将回归自然”的环境伦理观渗透到公司价值链全过程,通过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多个环节全方位调整,提升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同时,也将环境伦理观渗透到公司每一个员工价值观念中,使得绿色环保成为员工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环境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的完善。良好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内化为企业决策和行动中,需要科学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一方面,青岛啤酒完善环境管理制度,企业以履行社会责任、防范环境风险、提升环保绩效为宗旨,持续推进精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环境管理机制,将水资源保护、能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废物资源化利用等作为公司环境管理战略重点,构建了企业各个层次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如制定《能源资源控制程序》和《能源使用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能源管理检查和考核体系。另一方面,青岛啤酒建立覆盖各层级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首先总经理为公司环保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分级管理和总经理约谈、红黄牌制度,实行环境事件一票否决制度。其次,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公司环保管理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例会,会议内容包括环境安全工作回顾、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分析、重点工作推进、环境管理案例分析等。再次,落实环保岗位责任制,推行环保岗位标准化配置,加强人才储备,如组织污水操作人员参加公司职业技能大赛,将环保纳入到技术工种竞赛范围。最后,将环保指标层层分解到现场管理各项工作中,细化环境管理考评体系,公司每年与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节能降耗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班组,由部门组织班组进行能源消耗的数据分析,对每月目标进行评估考核。

(三)全面环境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青岛啤酒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各个环节全方位调整,提升绿色发展能力。第一,开展环保设计,青岛啤酒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优先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将环境影响作为最重要参量,除考虑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考虑到产品回收和处理。第二,进行环保经营,啤酒在生成过程中有来自电力消耗、化石燃料燃烧、酿造工艺过程等的排放温室气体,青岛啤酒采取节能降耗、二氧化碳回收、温室气体核查等构建环境运营模式。第三,选择环保物流,青岛啤酒首先选用易回收再生的包装材料,其次选择环保运输,实施共同配送,再次实现环保仓储,即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并加强维护和保养。第四,重视环保回收,啤酒在生成过程中实行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技术,将发酵过程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和处理,最终回用于啤酒灌装过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如2012年每千升的冷麦汁二氧化碳回收量比2011年提高16.89%,相当于种植了116万棵30年树龄的冷杉树。

(四)环保创新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青岛啤酒坚守和重视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工艺创新,1994年公司创设科研开发中心,2011年成立了“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啤酒的《啤酒风味物质图谱技术》和《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荣获了啤酒行业仅有的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术为青岛啤酒节约近三分之一的能耗。同时,为鼓励全体员工环保创新积极性,在公司内部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方案活动和奖励制度,如2011年公司员工共提出技术革新方案375项,为公司降低电耗56190千瓦时,节约用水97460吨。另一方面,青岛啤酒重视节能技术的应用和高能源利用效率,公司通过工艺创新、技术改造、细化节能降耗等管理,能源绩效不断提升,能耗指标大幅降低,如公司废水处理系统采用USAB厌氧处理工艺,该工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沼气,公司将沼气进行回收处理,将其作为锅炉蒸汽生成的燃料,既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又降低了能耗成本。如2012年公司下属14家工厂陆续启动沼气回收装置,回收使用沼气量比2011年提高了26%。通过水资源保护、节能技术应用与推广、生物能源利用、降低废气排放、废物回收利用等多个环节全方位保护环境,提升公司绿色价值。

三、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内部驱动机制实践的启示

(一)环境伦理观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价值基础。伦理学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价值观引领作用。传统企业管理更多地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管理思维,道德关怀对象被限制在保障股东价值、员工权益、客户权益等人的范围内,将人类之外的自然看作仅仅具有经济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东西。随着伦理学现代环境向度的转向,伦理范围已由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在强调人际平等的同时,把自然价值和代际平等也纳入伦理关怀范畴,强调用道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企业作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契约组合体,由于契约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客观存在,必然需要伦理等非正式制度的相应约束。青岛啤酒在发展过程中,环境伦理观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公司内形成了“人是资源的一员”的文化,科学的环境伦理观为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的践行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使得企业实现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管理体系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制度基础。JohannesFresner实证研究表明,引入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后,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与优化是环境绩效改善的主要原因。青岛啤酒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将环境管理纳入长期战略发展中,制定了详细的环境管理规划和明确的环境目标,并把环境目标和规划落实在全面环境管理制度中,体现于环保研发设计、环保采购、清洁生产直到环保物流。如采取绿色采购措施,青岛啤酒按照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IS014000系列要求,优先采购有利于减轻环境负荷的产品原材料和零部件。实行清洁生产,青岛啤酒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在企业生产中效仿自然系统内部运作的低耗高效循环性能,采用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运行机制。通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使环境管理会计获得了制度的有力支撑。

(三)环境管理组织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保障。公司管理组织的建立常常是各项制度落实的重要保障因素,随着企业发展,环境管理正由外部压力驱动下的“他组织”向内部可持续发展驱动下的“自组织”进行转变。企业环境组织机制的建立主导着企业环境管理的发展,互动有序的企业组织结构是培育企业环境管理组织能力的基础(范东阳,2009)。青岛啤酒的管理实践也表明,环境管理组织的建立不仅使环境伦理观得以植根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观念中,也成为环境管理会计制度落实的保障,尤其是作为高层管理者的理念和行动更是其主要保障因素。青岛啤酒遵循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写进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为贯彻“一切源于自然,也将回归自然”的环境伦理观,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结构及制定相关的岗位职责,同时,对环境管理组织的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按照管理层、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层次进行培训,使得环境管理会计实践获得了根本保障。

环境管理会计范文篇4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管理会计;识别;评估

目前,理论界对于环境成本概念的理解还很不一致(CICA,1993;Bouma,1998),从而导致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和口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环境管理实践的重要问题(UNCSD,2001)。对此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但往往不能基于环境管理会计(EMA)去思考。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决策职能

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识别环境成本,首先需要了解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使用目的。为了进行内部决策的制定,环境管理会计的计量既包括对材料与能源的消耗、流动、最终处理的非货币计量,也包括对有关潜在环境影响所产生的成本、节约与收入的货币计量。所提供的数据主要用于:

·评估年度的环境成本/支出;

·产品定价;

·编制预算;

·投资评价,为做出投资上的选择进行计算;

·计算环境项目发生的成本以及带来节约;

·设计及执行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业绩的指导、评价和监督;

·设置量化业绩的目标;

·开展清洁生产和环保设计的项目;

·对外揭示环境方面的支出、投资与负债;

·提供对外的环境报告或可持续性报告;

·向统计组织和其它地方机构上报环境数据。

实际操作中,上述职能所需的成本核算工作可以依据企业自身的情况灵活执行。但许多企业并没有独立的成本会计系统,只是基于账簿记录中财务会计的数据进行计算。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给环境成本的确认带来了困难。

二、基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及其分类

环境管理会计必须确保企业经营决策时将考虑所有相关和重要的成本,因此企业内部计算环境成本不仅需要包括各种环境保护支出,而且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废物。这里的废物是一种广义的含义,包括所有的非产品输出,如固体废物、废水和气体排放。由于已经购买和支付但未能转换为产品的原料(包括水和能源)所形成的废物也是一种无效产出的表现,因此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污染和处理设备的花费、被浪费的材料、资金和人工的成本也应该被纳入企业环境成本的范畴。于是企业环境支出的总和可表示为:

环境保护支出(废物处理、排放物的处置、环境管理、污染预防)

+浪费的原料的成本+浪费的人工与资金=企业环境成本总和

将非材料输出(废物、废水)购买价值加总到环境成本之中,使得环境成本与其它成本相比,所占的份额将显得偏高。然而并没有必要单独评价环境保护的花费是否过于高昂,或是对于不同的企业严格界定哪些成本或者部分与环境相关或者无关。因为环境管理会计只是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运用管理会计,“戴着环境的帽子”去发现隐匿的成本;环境成本也并非单独的一类成本,只是为了正确制定决策所需的更大的成本集合里的一个子集,是贯穿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的整体系统中的一部分。着眼于材料流动成本的管理会计不再是评估总体的环境成本,而是在材料流动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上的修正。

与之对应,环境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常规的废弃物的处置和排放物的处理成本,包括相应的人工和进行维护的物料成本(如果是依靠相关成本中心进行记录就只有材料的部分)。保险和环境负债准备同样反映的是用于处置而非进行预防的成本实质。这部分的内容符合环境成本定义的惯例。(2)进行预防和环境管理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良好的外部家政服务成本(externalservicesforgoodhousekeeping)。如果明显的话,还包括一体化技术中环境因素所占份额(the“environmental”shareofintegratedtechnologies),以及经营型设备中效率损失部分(the“scrap”shareofoperationalplants)。第二部分的成本主要集中于防止废弃物和排放的年度成本,但没有计算节约的成本。同时这部分还主要关注了低排放处理技术所导致的更高的先期成本,确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成本。(3)废弃物材料的购买价值。从材料流动平衡的角度,需要评估所有投入材料的非生产性产出(废弃物的比例、效率的损失)。在进行存货管理的前提下,以材料的购买价值或材料的耗费价值来估算废弃物材料的价值。(4)非产品性产出的制造成本(productioncostsofnon-productoutput),即各自的生产成本费用的总和,包括劳动工时、机器折旧和加工材料。基于生产行为进行的成本计算和流动成本的计量,将能更加准确地确认剩余材料的流动,并且分配给成本中心或者成本的负担者。当然,需要注意避免重复计算已经计入其他分类中的成本。这取决于数据的有效性以及信息系统的质量。环境成本中,由于第三、第四类型环境成本考虑了无效产出所导致的废弃物材料、资本与人力成本,成为材料流动成本计量中精练的核心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并不包括企业导致的各种外部性或者发生的社会成本。环境管理会计着力改善企业的信息系统与决策的基础,目前的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往往注重追踪既定年份实际的环境支出和材料效率损失费用,并不关注企业对普通公众发生的外部成本,或是与供应商、消费者相关的生命周期成本以及其他涉及各种“软”因素的社会成本。从会计人员的角度看,账簿记录中除工资、社保、税收以及其他自主获利以外所花费的成本都发生在企业外部,不会反映在企业当前的账目中,需要采用另外完全独立的评估方法。虽然这些成本的效应或许迟早会反映到企业的年度账户中,但并不能因此就扭曲以前年度的成本计算基础。

环境成本的具体评估方案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环境成本会计工作组的相关资料。环境成本的评估将首先用于评估企业每年包括以前年度已经浪费原料的环境支出。年度成本是环境成本管理从上至下方法(Top–downapproach)中的首要的一步,也最容易获取数据的来源。随着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再进而逐步分配至成本中心、生产步骤和产品。而相关节约额的计算、进行投资的选择和预计未来价格的变化,需要考虑未来的成本,单独进行处理。

三、环境成本评估的材料流动平衡分析

基于环境成本的内涵及其类型,在此假定企业所购买的全部原料在物质形态上都将全部留存于企业,形成产品和废物,或对外进行排放。基于这种“投入必定伴随着产出,或是被存储”的理念,将形成材料流动平衡的恒等关系。因而企业环境信息系统运作的核心是在一个有限的系统范围内,以物质单位表示的材料、水和能源等的材料流动平衡(materialflowbalances)。

企业在最初回溯环境事项的时候,往往并不先深入到细节,而首先关注材料流动的平衡。通过编制材料流动平衡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以物理单位记录材料的流动,成为提高企业环境业绩、评估非生产性产出的数量与成本的基础。材料流动平衡表的常规形式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提供的材料投入产出平衡账户。其编制的对象可以是某一机构的选定的几种原料或者几个步骤,也可以是全部的材料和废物。表中应表述所用的材料及其带来的产品、废物和排放物的数量等相关信息,都将以质量(公斤,吨)和能量(千焦,千瓦)等物理单位来衡量。环境管理会计将材料处理中的平衡关系进行量化,其目的在于从头至尾追踪材料流经企业的路径。同时基于损失比重、功效转换等方法,用生产销售以及带来的废物和排污的数量来反向核对采购的投入部分,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提高材料管理的效率。

进行材料流动平衡分析的起点通常是企业层面(不同的部门编制该表可能需要进行特定的再次细分,但为了便于相互比较,要求必须能够以标准的方式进行整合)。企业层面的投入产出平衡应当按月或年编制,并实现与账簿记录、成本会计以及存储与购销系统的链接。由于许多信息是以企业为系统边界提供的,环境报告中也将按照相同的层次予以披露。所有材料的流动将按照每年的价值和数量加以列示。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提炼出业绩和信息收集中应加以改善的地方。通过提高可利用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系统的连贯性,建立一个常规的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将以月为基础,显示资源的输入、加工以及废物的产生。

对于材料投入产出流动平衡进行评估,其评估方案将以物理单位表示的数量、价值以及相应的计算进行记录。表中需要表明材料是否经过了材料库存号码登记,是否有存货管理。同时还需要依据成本中心说明材料耗费时是否出现过存货退回,如表1所示。表中的“√”符号表示数据的来源或所需的记录易于获得。企业层面第一步建立的投入产出平衡分析将从会计系统和存货保管系统收集定量数据。

材料投入产出流动平衡的评估方案的目标是在存货管理、成本中心和生产计划中,尽可能持续彻底地追踪材料的流动,循序渐进地改善材料流动平衡的记录状况,而并不一定就要在第一年取得充分的、全部的信息。评估操作工作的起点是原料,然后是辅助材料和包装物,最后是加工材料。遵循这一思路,企业所能够具体加以改进的方面,不仅与材料的存货记数系统和过程控制相关,也与对损失部分的估计与控制,以及企业中其他计量方法的标准相关。

四、环境成本评估的流程分析

在企业层面进行环境成本评估、编制材料流动平衡表之后,下一步将把数据分析的系统边界从企业的范围再分配到具体的内部程序上。程序流程图是在技术处理层面追踪材料流动的投入产出,深入分析企业特有的加工程序,从源头上识别企业的损失、泄漏和废水等非生产性产出,如图1所示。这里需要再次以投入产出的分析形式,更加详细地检查生产中个别的步骤,有时还需要技术上的相关支持。程序流程图结合了成本会计数据中的技术信息,针对特定的生产单位、设备和成本中心操作,在总量上把每年的数量加以汇总。

将企业的材料流动分解到成本中心,甚至是具体的设备,不仅需要对技术改良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调研,而且需要追踪成本的源头。尤其应当重视前后都是以公斤为单位的材料定量记录。基于行为的成本计算和价值流动计量的方法可以解答以下问题:1)哪个成本中心处理了多少材料;2)材料投入能否被更进一步分配到生产线或者具体的设备上;3)导致的排放、损耗、废物到底有多少,是按成本中心、生产线还是设备进行记录更为适宜;4)有多少成本被正确地分配至产品,从而减少了隐匿在诸如管理费用这样一类成本中的数量。

该层次的材料流动分析由技术人员负责,所收集的数据应当反向复核,以确保与成本会计系统保持一致。不过由于内部各部门间缺乏沟通,技术上的数据和财务账簿记录的数据常常无法协调一致。经验表明,二者核对的一致性将带来极大的最优化优势,并且成为环境会计的主要工具。因此,技术上的处理与财务上的记账相互兼容是最为理想的操作方式。

五、结束语

一直以来,许多国家和组织都积极鼓励企业主动披露为保护环境所付出的努力。企业的环境保护支出是否是因为污染的罚款、环境管理系统人员的培训,或是为了发起对于自然的保护,是否包括了非生产性产出的成本,对此进行相关的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界定环境成本概念、区分相应的类型,以及从材料流动平衡的视角进行披露的原因。

另外,在同一企业组织内部,贯穿企业的材料流动是统一的。就理论而言,二者的信息系统应该是相同或至少是一致的。而当前在环境报告领域,也有趋势将财务报告和环境报告合并成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然而目前企业往往单纯依赖财务会计系统,或是为财务和成本会计以及加工技术分别设置两套的信息机制,这从长期来看显然是弊多利少。本文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界定了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类型,提出材料流动平衡的思路,引入相关的评估处理方法,将在一定程度有助于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明辉.环境成本的不同概念与计量模式[J].当代经济管理.2005,27(5):74-79.

[2]JaschC.EnvironmentalManagementAccounting—ProceduresandPrinciples.NewYork:UnitedNations.2001.

[3]肖序,毛洪涛.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J].会计研究.2000,(6):55-59.

[4]周舜年.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6,(19):70-71.

[5]张瑾.对环境会计成本与收益的探讨[J].商业会计.2006,(6):57-58.

环境管理会计范文篇5

根据普遍适用的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中的“丁伯根原则”(TinbergenRule)。如果要求实现的不同目标之间不存在绝对互补性,那么,一项工具的效益和效率将减少(Tinbergen,1956),也可能无法以有效益或有效率的方式实现任何一个目标。这意味着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解决非互补性问题。就会计而言,这就是需要不同的会计系统为利益关系人报告不同问题的一个理由。每个会计系统都是为不同类型的利益关系人提供具体的信息而设计的。环境管理会计主要为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感兴趣的利害相关人服务,是在环境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的形势下,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和改进生态经济效率而由管理会计与环境管理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

环境管理会计可以为企业带来一些潜在收益。表现为环境管理会计能够提供详细的环境成本和废弃物信息,进行正确的成本计算,其结果是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不管是企业本身还是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对此都有共同的认识。环境管理会计还可以加强企业与外部沟通,这是因为实施企业环境管理会计,企业必须要倾听重要利益相关方的声音;企业还需要将有关信息传递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人,如监管机构、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完成了这些程序,企业与外部的沟通必然会更畅通。此外,环境管理会计还能刺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吸引外来投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提升企业管理绩效。具体来讲,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管理会计对企业环境效能的影响

环境管理会计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认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从投入到衰退整个生命周期将发生的环境成本,帮助企业识别和预测环境管理活动的财务利益和其他商务利益,预测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所产生的环境效益。通过比较成本、效益,更好地计量和报告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以取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从而保障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而废弃物和排放物控制成本、预防性环境管理成本、研发成本,虽然短期投入巨大而收益相对滞后,但从长期来看,从源头控制好企业的环境成本,企业潜在的环境负债成本就会降低,不确定性成本会大大减少,同时环境管理会计还可以进一步地指导产品定价。可见,成本提高并不是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唯一结果,相反企业很可能获得巨大的潜在收益。在实践中可采用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传统管理会计的指标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帮助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环境管理会计信息会反映出企业应该采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对环境无害的新工艺,主动更新加工设备降低产品以及非产品输出包含的资源成本和资源损失。通过环境业绩评价,还有利于企业优化经营流程,实现权责对等。

(二)降低风险

财务会计中的企业成本忽略对社会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局部利益,导致成本不实、利润虚增。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很多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都要求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核算与披露,并制定相关的规章。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企业环境信息。经过近40年的发展,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由最初的环境影响信息扩展到环境业绩和环境会计信息。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我国政府也制定了多项环保法规并且要求企业定期向地方各级环保部门提供“三废”处理利用情况、污染物监测与治理等方面的环境报告。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为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各级政府制定了规章660余件,国家环境保护标准800余项。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标准,企业的违规风险增大。环境管理会计将环境活动视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日常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现有违规风险,而且会使将来出台的更严格的环保法规违规风险也大大降低。

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许多资产的价值可能已经发生贬值,导致或有负债没有得到正确反映,某些环境损失未纳入核算范围,于是企业经营业绩被夸大,信息使用者的风险随之加大。实际上,财务风险的增大,是由企业缺乏自我约束其环境行为和控制其环境影响的内在动因所决定的。环境管理会计以其所特有的功能,在影响决策者意识与行为的过程中扮演了一种重要的角色。其具体机制是将企业对于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而使企业为之承担起社会责任,也就是所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一旦外部环境成本转化为企业内部成本,他们就会列入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之中,体现了会计的稳健性原则,降低了财务风险。

(三)改善公共关系

1.社区关系。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企业环境业绩已成为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如果企业在决策中不考虑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变化,将可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壳牌石油公司的钻井平台事件,由于在选择方案时未能考虑利益相关者对保护环境的要求,其产品遭到消费者抵制,所丧失的现金流量远远大于生态处置方案的成本。我国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通过定期检查对社区环境的影响,实施反映社区居民意见的改善环境计划,公开企业有关环境的信息,不仅可以向市场传达有利信号,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同时也可以满足国际社会对企业环境保护的要求。良好的形象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是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特别是当企业的形象已经深入所在社区和广大消费者心中时,企业就具有了竞争对手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

2.政府关系。作为环境保护主要监督者的政府,不但制定了严格的处罚条例来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对于一些“绿色企业”还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和优惠融资贷款等措施。例如,我国政府对进行资源综合利用或利用“三废”生产产品的企业,从一开始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到最终的利润分配,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享受某种优惠政策;对于主要用于防治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设施,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以尽快收回投资。

(四)提高质量

环境管理会计首先体现的是一种环境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其最终目标是降低产品与服务对环境的有害影响,企业内部价值链始于原材料的采购;然后是零配件的生产、制造和装配、批发分销;最后是零售产品或服务到最终用户,也就是供产销三个环节。环境管理理念要求企业采购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材料和使用清洁的能源;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产品生态设计、全面质量管理、成本企画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售后产品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易于回收利用。

环境管理会计是一种应用技术。作为企业环境污染主要动因的资源流动与消耗,需要企业利用环境管理会计系统去跟踪、识别和分析整个资源流转,深入各环节分别计算废弃物发生成本,寻找全面提升环保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潜在动因。“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由于消费者对企业质量的信赖,必然会增加对其产品的购买,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对外开放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已大幅度下降,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也得到了控制,各国贸易壁垒的种类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环境贸易壁垒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新形式应运而生,并具有愈演愈烈之势。环境贸易壁垒几乎波及到我国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价值高达几百亿元。国际上经常使用的环境贸易壁垒主要有:一是“绿色关税”,又称环境进口附加税,是指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某些进口产品除征收一般关税外,再加增环境税。二是“绿色技术标准”,以保护环境的名义,通过立法手段制定苛刻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三是“绿色检疫”,某些国家制定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特别是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量、放射物质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要求十分严格,限制或禁止外国产品特别是食品的进口。四是强制性措施,一般是以进口产品的生产制造环境、方法、过程等不符和本国环境要求为理由,强行禁止某些产品进口。五是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以另一国违反国际环境条约为理由采取的强制性进口措施。六是环境许可证制度,环境配额等其他形式。环境管理会计不单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还是国际化的会计,因为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环境保护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发达国家对自身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有将发展中国家作为污染物避难所的倾向。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一方面可以通过环境管理会计提升产品的环保质量,以满足国内外不同环保条款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环境管理会计发现外国在贸易合作中对我国环境的破坏,以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对环境管理及环境管理系统的作用

虽然环境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系统的一部分,并主要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但是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是基于环境管理需求的,因此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其作用会从企业内部管理延伸到外部,在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改善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耗用程度、减少污染、加大废弃物处理力度。这也是实行环境管理会计的目的之一。

环境管理体系是帮助组织系统地识别其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及影响,制定明确的符合性目标,持续改进业绩,并实施全过程管理的一套正式的程序和方针。环境管理会计通过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控制手段,保证了环境管理系统的实施,成为服务于公司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环境管理系统的实施需要耗费一定的代价,如人员的培训费、技术改造费等。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有助于企业认识其所发生的环境成本以及推行环境管理系统的效益,从而容易获得最高管理部门的支持,保障环境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实施。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环境管理会计可以将结果转化为可计量、可理解的指标,并进行报告,从而使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可行的环保方针。因此环境管理会计与环境管理系统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不缺少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鞠秋云.试论我国环境管理会计走向现实的基本途径[J].理论界,2005(11).

[2]肖序,周志方.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研究的最新进展.会计研究,2005(9).

[3]周一虹.生态效率指标:环境业绩指标和财务业绩指标结合方法探讨.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3).

[4]赵丽丽,管占龙.借鉴先进经验促进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会计之友,2005(8).

[5]胡伟,肖淑芳.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从各利益相关者在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谈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

环境管理会计范文篇6

环境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的合理发展。它主要是为内部管理的需要而确认、收集和分析信息,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2005年8月的新的环境管理会计指南中给出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即:“通过设计和实施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管理系统,对环境业绩和经济业绩进行的管理”。

环境管理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新领域,他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传统管理会计实务中,是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问题上的应用。

二、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资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效果影响企业

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借鉴了环境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和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与资源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双向互相影响。即发展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而环境保护则需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在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及环境会计的不断发展,绿色消费日渐盛行。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必须重视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影响及环境质量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无视环境问题、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方式必然会对社会造成长久的危害。因此,企业应以效益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将环境信息纳入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承担起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社会衡量、评价一个企业,不再单单看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构成的企业的整体效益。企业所履行的受托责任也应涵盖环境效益,这种受托责任不仅是经济责任,还包括环境责任。

(二)投资决策要考虑环境因素

如今,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企业不单单只对利益关系人承担受托经济责任,而且要承担环境责任;企业的发展也不单单只考虑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现今的环境保护工作不再是“事后治理”,而是从最初开始就要进行全程控制。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投资决策活动必须注重环境效益,它要求企业从整体效益出发,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

20多年来,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成了消费者和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企业的经营活动将对环境和毫无利益关系的一些周围居民产生影响,企业的决策就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反应。例如,美国纽约的爱情河惨案给美国公众带来的深刻影响。1947年至1953年大量化学废弃物被倾倒在爱情河之后被掩埋,到了1976年当地居民开始抱怨废弃物渗漏和健康问题,媒体对此予以曝光,1980年政府给700名居民永久性重新安置补偿耗资3千万美元。

充分考虑了环境成本的投资决策可以减少投资风险。下面笔者以一项设备购置决策为例说明环境管理会计在投资决策分析中的运用。(采用净现值法)

例如,某企业将要投产的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残余物,该残余物可以用两种方法清除。

方法1,采用蒸汽去除法。所需设备投资50万元;每年发生的开支有:购买材料6万元,交纳排污费6万元,生产控制支出4万元。这种处理方式会产生一种有毒废气,企业目前没有处理该废气的能力。但国家近几年将会颁布一部有毒废气排放的控制法规,企业的行为很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经过估算,罚款额高达150万元(假定罚款在设备报废时一次性支付)。

方法2,采用碱式去除法。该工艺不释放任何废气,只会产生1种含碱废料,废料可回收制造肥料。其费用:设备投资100万元,购材料8万元,交纳排污费2万元,生产控制支出3万元,碱废料回收1万元。(假定两套设备使用年限均为10年,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旧,无残值;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折现率为15%.)两种方案投资及现值见表1.(表1见附表)

从表1可以看出,方案1的净现值是1422838元,大于方案2的净现值1100376元,应选择方案2.如果不考虑环境损害的罚款支出,则方案1的净现值就是1052068元(1422838-370770),小于方案2的净现值,应选择方案1.这样就会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给企业造成不小的损失。

三、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思考

环境会计是会计的一个新兴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理论研究较为滞后,实务方面更是进展缓慢。当前在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从观念上来看,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对应用环境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从研究方面来看,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仍未建立起来;从实务来看,宏观环境核算尚在制定中,企业没有建立起环境管理体系与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从制度上来看,目前仍缺乏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会计准则。为了保护环境资源,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应该把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环境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法规体系不完善

环境会计实务及环境法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要依据技术处理方面的专业标准。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发展,有赖于政府有关部门及职业团体的有组织的行为,即建立环境法律(法规),制订和实施专业标准。尽管我国已制定、颁布了不少环保法律法规,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体系,涉及环境因素的会计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现行《会计法》作为指导会计工作的根本准绳,极少涉及环境方面的内容,环境管理会计的具体操作没有完整的规范,企业进行环境投资决策的困难较大。

(二)环境会计信息不完整

对于传统管理会计来说,有效地搜集和评估与环境相关的数据是非常困难的。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的局限性会使得管理决策依赖于不完整或不精确的信息。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把环境相关的成本放入制造费用当中,而不是直接记入产生该成本的流程或是产品当中。这就给环境成本核算及环境投资决策带来很大的影响。由于不能及时得到与环境相关的信息,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原材料的购买、产品定价和产品种类搭配管理上的决策往往很难及时作出。特别是投资方面的决策,因为这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再加上有关环境成本方面资料的缺乏,使得投资的风险加大。此外,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通常不记录成本中心关于产品材料输入输出的数据,这些数据通常依赖生产规划系统来提供,现有的会计记录难以充分反映环境相关成本的信息。基于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会计通常不记录与未来环境相关的成本(即使这些未来成本十分重要),并且会计通常也不记录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成本。

(三)建立环境会计是对外开放的必然需要

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高损耗、高污染,低利用率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它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目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环境会计纳入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同时,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他们常常将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若不采取措施实施环境会计核算,那么将来的资源耗竭会更加严重。但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体系,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来构建一整套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四、健全我国环境管理会计体系,促进环境管理会计在发展决策中的应用

目前,环境会计的理论与实务还处在初创阶段,环境管理会计基本准则尚未建立,其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也表现得极不平衡。虽然我国在如何对环境成本进行归集、分配并进行相应的环境成本计算的研究上有了一些成果,但还应看到我国与世界上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尚存在很大的差距。笔者认为,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指导环境投资决策,必须健全我国环境管理会计体系。

(一)完善会计准则,建立环境会计制度

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为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会计制度要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并结合我国实际有扬弃地制定环境管理道德规范,使环境管理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使进行环境投资决策有章可循。

(二)注重对环境会计的宣传教育

建立、实施我国环境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跨世纪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得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加强全国人民的环保意识教育,企业应在全体职工中定期开展环境学和环境保护课程的教育,强化全体职工的环保意识,增强职工实践环境管理的自觉性。

作为重要管理工具的管理会计在环境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相对落后,而管理会计担负着预测未来经济活动、进行投资项目决策等重要职能,其提供的信息对于环境投资决策极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我国管理会计运作的环境因素及其影响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以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在环境信息处理和环境管理会计方面给我们树立了蓝本,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环境管理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和动向,结合我国经济现实,注重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会计体系。

环境管理会计范文篇7

摘要】本文针对环境成本的界定与计量存在的差异,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分析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决策职能、界定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其类别,由此引入材料流动平衡关系这一思路,并介绍了相应的评估方案和处理程序,以改进环境成本的计量,促进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完善。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管理会计;识别;评估

目前,理论界对于环境成本概念的理解还很不一致(CICA,1993;Bouma,1998),从而导致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和口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环境管理实践的重要问题(UNCSD,2001)。对此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但往往不能基于环境管理会计(EMA)去思考。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决策职能

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识别环境成本,首先需要了解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使用目的。为了进行内部决策的制定,环境管理会计的计量既包括对材料与能源的消耗、流动、最终处理的非货币计量,也包括对有关潜在环境影响所产生的成本、节约与收入的货币计量。所提供的数据主要用于:

·评估年度的环境成本/支出;

·产品定价;

·编制预算;

·投资评价,为做出投资上的选择进行计算;

·计算环境项目发生的成本以及带来节约;

·设计及执行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业绩的指导、评价和监督;

·设置量化业绩的目标;

·开展清洁生产和环保设计的项目;

·对外揭示环境方面的支出、投资与负债;

·提供对外的环境报告或可持续性报告;

·向统计组织和其它地方机构上报环境数据。

实际操作中,上述职能所需的成本核算工作可以依据企业自身的情况灵活执行。但许多企业并没有独立的成本会计系统,只是基于账簿记录中财务会计的数据进行计算。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给环境成本的确认带来了困难。

二、基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及其分类

环境管理会计必须确保企业经营决策时将考虑所有相关和重要的成本,因此企业内部计算环境成本不仅需要包括各种环境保护支出,而且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废物。这里的废物是一种广义的含义,包括所有的非产品输出,如固体废物、废水和气体排放。由于已经购买和支付但未能转换为产品的原料(包括水和能源)所形成的废物也是一种无效产出的表现,因此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污染和处理设备的花费、被浪费的材料、资金和人工的成本也应该被纳入企业环境成本的范畴。于是企业环境支出的总和可表示为:

环境保护支出(废物处理、排放物的处置、环境管理、污染预防)

+浪费的原料的成本+浪费的人工与资金=企业环境成本总和

将非材料输出(废物、废水)购买价值加总到环境成本之中,使得环境成本与其它成本相比,所占的份额将显得偏高。然而并没有必要单独评价环境保护的花费是否过于高昂,或是对于不同的企业严格界定哪些成本或者部分与环境相关或者无关。因为环境管理会计只是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运用管理会计,“戴着环境的帽子”去发现隐匿的成本;环境成本也并非单独的一类成本,只是为了正确制定决策所需的更大的成本集合里的一个子集,是贯穿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的整体系统中的一部分。着眼于材料流动成本的管理会计不再是评估总体的环境成本,而是在材料流动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上的修正。

与之对应,环境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常规的废弃物的处置和排放物的处理成本,包括相应的人工和进行维护的物料成本(如果是依靠相关成本中心进行记录就只有材料的部分)。保险和环境负债准备同样反映的是用于处置而非进行预防的成本实质。这部分的内容符合环境成本定义的惯例。(2)进行预防和环境管理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良好的外部家政服务成本(externalservicesforgoodhousekeeping)。如果明显的话,还包括一体化技术中环境因素所占份额(the“environmental”shareofintegratedtechnologies),以及经营型设备中效率损失部分(the“scrap”shareofoperationalplants)。第二部分的成本主要集中于防止废弃物和排放的年度成本,但没有计算节约的成本。同时这部分还主要关注了低排放处理技术所导致的更高的先期成本,确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成本。(3)废弃物材料的购买价值。从材料流动平衡的角度,需要评估所有投入材料的非生产性产出(废弃物的比例、效率的损失)。在进行存货管理的前提下,以材料的购买价值或材料的耗费价值来估算废弃物材料的价值。(4)非产品性产出的制造成本(productioncostsofnon-productoutput),即各自的生产成本费用的总和,包括劳动工时、机器折旧和加工材料。基于生产行为进行的成本计算和流动成本的计量,将能更加准确地确认剩余材料的流动,并且分配给成本中心或者成本的负担者。当然,需要注意避免重复计算已经计入其他分类中的成本。这取决于数据的有效性以及信息系统的质量。环境成本中,由于第三、第四类型环境成本考虑了无效产出所导致的废弃物材料、资本与人力成本,成为材料流动成本计量中精练的核心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并不包括企业导致的各种外部性或者发生的社会成本。环境管理会计着力改善企业的信息系统与决策的基础,目前的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往往注重追踪既定年份实际的环境支出和材料效率损失费用,并不关注企业对普通公众发生的外部成本,或是与供应商、消费者相关的生命周期成本以及其他涉及各种“软”因素的社会成本。从会计人员的角度看,账簿记录中除工资、社保、税收以及其他自主获利以外所花费的成本都发生在企业外部,不会反映在企业当前的账目中,需要采用另外完全独立的评估方法。虽然这些成本的效应或许迟早会反映到企业的年度账户中,但并不能因此就扭曲以前年度的成本计算基础。

环境成本的具体评估方案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环境成本会计工作组的相关资料。环境成本的评估将首先用于评估企业每年包括以前年度已经浪费原料的环境支出。年度成本是环境成本管理从上至下方法(Top–downapproach)中的首要的一步,也最容易获取数据的来源。随着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再进而逐步分配至成本中心、生产步骤和产品。而相关节约额的计算、进行投资的选择和预计未来价格的变化,需要考虑未来的成本,单独进行处理。

三、环境成本评估的材料流动平衡分析

基于环境成本的内涵及其类型,在此假定企业所购买的全部原料在物质形态上都将全部留存于企业,形成产品和废物,或对外进行排放。基于这种“投入必定伴随着产出,或是被存储”的理念,将形成材料流动平衡的恒等关系。因而企业环境信息系统运作的核心是在一个有限的系统范围内,以物质单位表示的材料、水和能源等的材料流动平衡(materialflowbalances)。

企业在最初回溯环境事项的时候,往往并不先深入到细节,而首先关注材料流动的平衡。通过编制材料流动平衡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以物理单位记录材料的流动,成为提高企业环境业绩、评估非生产性产出的数量与成本的基础。材料流动平衡表的常规形式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提供的材料投入产出平衡账户。其编制的对象可以是某一机构的选定的几种原料或者几个步骤,也可以是全部的材料和废物。表中应表述所用的材料及其带来的产品、废物和排放物的数量等相关信息,都将以质量(公斤,吨)和能量(千焦,千瓦)等物理单位来衡量。环境管理会计将材料处理中的平衡关系进行量化,其目的在于从头至尾追踪材料流经企业的路径。同时基于损失比重、功效转换等方法,用生产销售以及带来的废物和排污的数量来反向核对采购的投入部分,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提高材料管理的效率。

进行材料流动平衡分析的起点通常是企业层面(不同的部门编制该表可能需要进行特定的再次细分,但为了便于相互比较,要求必须能够以标准的方式进行整合)。企业层面的投入产出平衡应当按月或年编制,并实现与账簿记录、成本会计以及存储与购销系统的链接。由于许多信息是以企业为系统边界提供的,环境报告中也将按照相同的层次予以披露。所有材料的流动将按照每年的价值和数量加以列示。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提炼出业绩和信息收集中应加以改善的地方。通过提高可利用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系统的连贯性,建立一个常规的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将以月为基础,显示资源的输入、加工以及废物的产生。

对于材料投入产出流动平衡进行评估,其评估方案将以物理单位表示的数量、价值以及相应的计算进行记录。表中需要表明材料是否经过了材料库存号码登记,是否有存货管理。同时还需要依据成本中心说明材料耗费时是否出现过存货退回,如表1所示。表中的“√”符号表示数据的来源或所需的记录易于获得。企业层面第一步建立的投入产出平衡分析将从会计系统和存货保管系统收集定量数据。

材料投入产出流动平衡的评估方案的目标是在存货管理、成本中心和生产计划中,尽可能持续彻底地追踪材料的流动,循序渐进地改善材料流动平衡的记录状况,而并不一定就要在第一年取得充分的、全部的信息。评估操作工作的起点是原料,然后是辅助材料和包装物,最后是加工材料。遵循这一思路,企业所能够具体加以改进的方面,不仅与材料的存货记数系统和过程控制相关,也与对损失部分的估计与控制,以及企业中其他计量方法的标准相关。

四、环境成本评估的流程分析

在企业层面进行环境成本评估、编制材料流动平衡表之后,下一步将把数据分析的系统边界从企业的范围再分配到具体的内部程序上。程序流程图是在技术处理层面追踪材料流动的投入产出,深入分析企业特有的加工程序,从源头上识别企业的损失、泄漏和废水等非生产性产出,如图1所示。这里需要再次以投入产出的分析形式,更加详细地检查生产中个别的步骤,有时还需要技术上的相关支持。程序流程图结合了成本会计数据中的技术信息,针对特定的生产单位、设备和成本中心操作,在总量上把每年的数量加以汇总。

将企业的材料流动分解到成本中心,甚至是具体的设备,不仅需要对技术改良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调研,而且需要追踪成本的源头。尤其应当重视前后都是以公斤为单位的材料定量记录。基于行为的成本计算和价值流动计量的方法可以解答以下问题:1)哪个成本中心处理了多少材料;2)材料投入能否被更进一步分配到生产线或者具体的设备上;3)导致的排放、损耗、废物到底有多少,是按成本中心、生产线还是设备进行记录更为适宜;4)有多少成本被正确地分配至产品,从而减少了隐匿在诸如管理费用这样一类成本中的数量。

该层次的材料流动分析由技术人员负责,所收集的数据应当反向复核,以确保与成本会计系统保持一致。不过由于内部各部门间缺乏沟通,技术上的数据和财务账簿记录的数据常常无法协调一致。经验表明,二者核对的一致性将带来极大的最优化优势,并且成为环境会计的主要工具。因此,技术上的处理与财务上的记账相互兼容是最为理想的操作方式。

五、结束语

一直以来,许多国家和组织都积极鼓励企业主动披露为保护环境所付出的努力。企业的环境保护支出是否是因为污染的罚款、环境管理系统人员的培训,或是为了发起对于自然的保护,是否包括了非生产性产出的成本,对此进行相关的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界定环境成本概念、区分相应的类型,以及从材料流动平衡的视角进行披露的原因。

另外,在同一企业组织内部,贯穿企业的材料流动是统一的。就理论而言,二者的信息系统应该是相同或至少是一致的。而当前在环境报告领域,也有趋势将财务报告和环境报告合并成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然而目前企业往往单纯依赖财务会计系统,或是为财务和成本会计以及加工技术分别设置两套的信息机制,这从长期来看显然是弊多利少。本文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界定了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类型,提出材料流动平衡的思路,引入相关的评估处理方法,将在一定程度有助于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明辉.环境成本的不同概念与计量模式[J].当代经济管理.2005,27(5):74-79.

[2]JaschC.EnvironmentalManagementAccounting—ProceduresandPrinciples.NewYork:UnitedNations.2001.

[3]肖序,毛洪涛.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J].会计研究.2000,(6):55-59.

[4]周舜年.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6,(19):70-71.

[5]张瑾.对环境会计成本与收益的探讨[J].商业会计.2006,(6):57-58.

环境管理会计范文篇8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成本;环境成本管理效益

一、环境管理会计概述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王跃武《论环境会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一文中提出环境会计首先是会计,会计(也包括环境会计)就本身而言,首先是基础性的与微观性的,因而它主要的服务对象应是具体的与微观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

二、G省图书馆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如何实施与环境有关的成本管理等问题逐渐为人民所重视。1999年,联合国的“改进政府在推动环境成本管理中的作用”专家工作组,首次提出了环境成本管理的概念。到20世纪末,作为一门学科的环境成本管理已经形成。新《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彰显了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力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而G省图书馆作为在文化领域中专门从事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公益组织机构,由于本身具有公益性及服务性,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环境风险就是其一。如何以最优的环境成本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G省图书馆的环境管理成本

G省图书馆除承担普通图书馆功能外,还承担了综合性收藏、研究功能,部分保存文献的场地对温湿环境有特殊要求,较普通公共机构建筑,具有空调运行不间断、能源消耗体量大的特点。G省图书馆一直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将倡导生态环保、厉行节约能源资源的理念融入场馆整体建设和运营管理。可将其环境成本分为环境预防成本、环境监测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

(一)环境预防成本

环境预防成本是指单位为了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废弃物的达标排放而主动采取措施的支出。图书是一种纸质媒介,在流通的过程中很容易沾染各种病菌,G省图书馆为有效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采购了图书消毒柜、自助图书杀菌机等相关设备对图书定期进行消毒。根据疫情防控指引,G省图书馆通风空调系统消毒工作每月进行一次,包括各个主风口、送排风管道、盘管机接水盒和终端风机尘网等等,并每逢周一对室外、天台、排污、沟渠进行消毒,消杀喷蚊、投放蟑螂药、灭鼠药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环境预防成本一年费用约为25万元。

(二)环境监测成本

环境监测成本是指单位进行科学有效监测和管理而发生的成本。G省图书馆为实现对重点能耗设备的分项计量和实时监测,建设能源监测平台总投资12万元。并对书库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是悬浮性颗粒物和化学性气态挥发物(如:PM2.5、PM10、CO2、TVOC、HCHO)以及温湿度,实行动态检测。购置了CO2、VOC、O3、NH3、SO2、HCHO等气体监测仪器总投资约为18万元。

(三)环境治理成本

G省图书馆饭堂每年产生约5.5吨厨余废弃物,由外部人员上门回收处理,每月支付100元处理费。为积极响应国家环保号召,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每年更换一批垃圾分类标识标牌、宣传牌及温馨提示牌费用约1.5万元。

四、G省图书馆环境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通过量化单位各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单位的环境成本进行预测、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来提高环境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二是有助于单位进行环境成本效益考核与评价。随着全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以及环保和法规的强化,G省图书馆在环保费用的支出越来越大,先后实施了建筑照明节能改造、空调系统集成控制改造、雨水集蓄系统升级改造、建设能耗监控系统等项目,通过对相关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控制,以实现环境成本与环保效果的最佳配比,有助于单位进行环境成本绩效考核与评价。三是有助于降低单位环境风险。G省图书馆作为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所面临的环境风险主要包括自然环境风险与社会环境风险。图书馆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有:火灾、水灾、地震、风暴、雷害、虫害、温度、湿度、污染、辐射等。社会环境风险包括战争、政治、宗教、文化渗透等。按照恰当的法规条例,选用有效的控制技术,进行削减风险的费用和效益分析;确定可接受风险度和可接受的损害水平;并进行政策分析及考虑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决定适当的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降低或消除事故风险度,实现保护人群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安全。

五、环境管理会计在G省图书馆的构建

(一)G省图书馆环境会计要素

环境会计要素是基于会计环境的存在而又服从于环境会计目标的需要而产生的。影响环境会计的经济因素、资源环境因素以及环境管理的内容决定了环境会计的会计环境。环境会计要素具有社会性和模糊性。决定了其确认与传统会计具有不同点的特点。目前我国理论界主要有四种不同观点:“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和“六要素论。本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的划分应与单位的会计环境相适应。G省图书馆环境会计要素可采用“四要素论”:环境支出指在发展过程中,因其环境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产的支出。如环境监测费、环境卫生费、绿化费、杀毒费等;环境收益指通过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改善取得的无形环境效用时所获得的环境利润,如:积极推行国家环保政策法规获得的节能示范单位的奖金及补贴,实施节能环保措施带来的社会效益等;环境资产是指特定主体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取得或能加以控制能以货币计量的、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和以降低主体对环境的影响而采取的措施的资本化成本。如为检测环境购买的检测平台,减少垃圾污染购置的垃圾分类装备、进行能源检测的系统软件等;环境负债是传统会计负债定义在考虑环境因素后合乎逻辑的拓展,是指由于单位以往的经营活动或其他事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而应当由单位承担的、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时义务。如:食堂垃圾不进行垃圾分类,相关部门要求整改需支付的费用等。

(二)G省图书馆环境会计的目标

在环境会计实践中,环境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决定环境会计目标的首要因素。从我国环境管理实践看,环境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主要来自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G省图书馆对内提供的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财务信息,有利于决策者高效率、高效益地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对外提供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财务信息,有利于树立图书馆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读者走进来,有利于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三)G省图书馆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

环境会计的确认是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一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会计要素正式进入会计载体的过程。确认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定义性,单位在开展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中,凡是能以货币、实物、指数等计量或用文字叙述的信息都属于环境会计确认的范围,在具体工作中将这些信息具体化为环境会计要素、或能用文字等说明的资料,如在管理费科目中设置排污费用和绿化费用等。二是可计量性,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经济业务因自身特点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选择会计计量属性要根据不同会计计量目的和具体计量对象的特点和要求来确定。笔者建议对G省图书馆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例如,单位购入存货、兴建办公楼等,应当以所购入资产发生的实际成本作为资产计量的金额。

(四)G省图书馆环境会计发展具体对策

1.健全会计学理论体系。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其一切行为活动都需围绕会计目标进行,并为实现会计目标而服务。因而,会计目标理应处于会计理论体系的中心位置。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看,管理会计理论是随着经济社会环境、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管理科学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又反作用于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G省图书馆要完善会计学理论体系,不仅需要借鉴众多企业的管理会计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运行情况和发展要求来制定财务管理模式,还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2.转变会计职能。财务工作的重心要由事后向事前推移。会计工作不要总是专注于事后解决问题。还要通过事前的有效预防,避免问题发生,代价会远低于事后解决问题。会计人员借助内控与制度流程建设,通过事先的筹划与预测,别让问题冒头,这是成本最小的管理方式,也是管理会计的精髓所在。G省图书馆要深化财务管理转型,转变会计职能,把财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计划、预算、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来,着重关注业务方面更有附加值的活动,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决策支撑、资源保障、价值创造、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提升经营绩效促进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3.培养高水平的环境管理会计人才。环境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还需参与单位运营管理决策。为了给环境管理会计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G省图书馆应该加强对环境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应定期邀请专家为会计人才进行培训,普及环境管理会计相关知识,加深会计人才对环境管理会计的重视,主动学习环境管理会计,从而为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提供有利条件。

六、G省图书馆环境成本管理效益分析举例

(一)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效益分析

G省图书馆食堂厨房生活热水原使用两台电热水器加热供给,单台功率6kw,年均耗电约3.5万kwh,支出电费约3万元,通过在厨房天面安装500升太阳能热水器1台,替代原使用的电热水器。节能效果和经济性分析:该项目总投资1.3万元,据统计,改造后年节电2.48万kwh,折标准煤3吨,节省电费支出2.76万元,投资回收期小于1年,节能效果显著。

(二)升级改造雨水收集系统效益分析

采用雨水收集系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城市雨水收集是在雨水落到地面上后,一部分通过地面下渗补充地下水,不能下渗或来不及下渗的雨水通过地面收集后汇流进入雨水口,再通过收集管道收集后,排入河道或通过泵提升进入河道。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雨水管理模式经常会造成城市洪灾、雨水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主要问题。2015年G省图书馆对馆内A区大草坪下方的雨水收集利用及喷淋系统实施升级优化。总投资金额14万元。节水效果及技术经济性分析:使用雨水收集系统后,每年用水费用相对减少,据统计2015年全年收集雨水6.61万吨,节约水费22.47万元;2016年全年收集雨水总量5.8万吨,节约水费19.72万元,投资回收期小于1年。

(三)能源利用效率分析(以2019年为例)

G省图书馆共有A、B、C三个办公区域,用地面积33867平方米,建筑面积共68313.49平方米,2019年接待读者约4931079人次,开馆天数313天。全年折合成用能人数约9249人。2019年G省图书馆总耗能为724.85吨标煤,用电消耗5742120千瓦时,折算成标准煤为705706.55千克,单位建筑面积年耗量为10.52千克标准煤/平方米,人均年耗量78.37千克标煤/人。2019年G省同类型场馆单位建筑面积能源消耗指标平均值为11.65千克标煤/平方米,人均综合能耗平均值81.93千克标煤/平方米,因此,G省图书馆单位建筑面积能源消耗量小于平均值,人均综合能耗小于平均值,节能效果显著。

(四)水利用效率分析

2019年G省图书馆用能人数约为9249人,用水消费量65086吨,水耗7.04吨/人,2019同类型场馆水资源消耗平均值为13.17吨/人,因此,G省图书馆人均水资源消耗指标小于平均值,节水效果显著。七、G省图书馆管理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是中国环境会计起步较晚只在我国部分企业及地区中得到零星分散的应用,在政府部门的应用极少。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联系我国实际的系统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也没有出台相应的环境管理会计准则,不够健全的会计理论体系严重制约着G省图书馆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二是没有单独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目前G省图书馆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岗位,没有对环境成本单独进行核算,所有费用全部纳入图书馆运行经费,造成环境成本核算的不准确、不全面。环境管理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无法具体的呈现出来,不利于管理者做出有助于改善环境业绩的决策。三是G省图书馆环境保护体制不够健全,部分领导重业绩轻管理。环境管理投入资金及支出比例较低。管理者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认识不够,还不能预计应用环境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会计人员对新的会计核算体系有抵触情绪,对于新生事物的接收能力与适应能力不强。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一是完善环境管理机制,加强环境管理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积极深化改革,提供财务和非财务的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促进对环境有利的管理决策。二是将环境管理相关费用支出纳入部门预算,构建完整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通过预算的编制,成本的核算,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单位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生态价值最大化,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的的政绩考核标准,加大环境管理的财政资金投入。综上所述G省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场所,逐年增长的读者与能源资源消耗支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能使图书馆对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行为进行监控,发现不足,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保证图书馆不受或者少受环境风险的威胁,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业绩。

参考文献:

[1]王小鹏.刘栩昊,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的案例研究-以C火电厂为例[J].商业会计,2020,(22):81-84.

环境管理会计范文篇9

环境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的合理发展。它主要是为内部管理的需要而确认、收集和分析信息,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2005年8月的新的环境管理会计指南中给出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即:“通过设计和实施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管理系统,对环境业绩和经济业绩进行的管理”。

环境管理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新领域,他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传统管理会计实务中,是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问题上的应用。

二、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资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效果影响企业

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借鉴了环境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和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与资源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双向互相影响。即发展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而环境保护则需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在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及环境会计的不断发展,绿色消费日渐盛行。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必须重视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影响及环境质量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无视环境问题、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方式必然会对社会造成长久的危害。因此,企业应以效益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将环境信息纳入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承担起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社会衡量、评价一个企业,不再单单看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构成的企业的整体效益。企业所履行的受托责任也应涵盖环境效益,这种受托责任不仅是经济责任,还包括环境责任。

(二)投资决策要考虑环境因素

如今,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企业不单单只对利益关系人承担受托经济责任,而且要承担环境责任;企业的发展也不单单只考虑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现今的环境保护工作不再是“事后治理”,而是从最初开始就要进行全程控制。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投资决策活动必须注重环境效益,它要求企业从整体效益出发,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

20多年来,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成了消费者和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企业的经营活动将对环境和毫无利益关系的一些周围居民产生影响,企业的决策就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反应。例如,美国纽约的爱情河惨案给美国公众带来的深刻影响。1947年至1953年大量化学废弃物被倾倒在爱情河之后被掩埋,到了1976年当地居民开始抱怨废弃物渗漏和健康问题,媒体对此予以曝光,1980年政府给700名居民永久性重新安置补偿耗资3千万美元。

充分考虑了环境成本的投资决策可以减少投资风险。下面笔者以一项设备购置决策为例说明环境管理会计在投资决策分析中的运用。(采用净现值法)

例如,某企业将要投产的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残余物,该残余物可以用两种方法清除。

方法1,采用蒸汽去除法。所需设备投资50万元;每年发生的开支有:购买材料6万元,交纳排污费6万元,生产控制支出4万元。这种处理方式会产生一种有毒废气,企业目前没有处理该废气的能力。但国家近几年将会颁布一部有毒废气排放的控制法规,企业的行为很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经过估算,罚款额高达150万元(假定罚款在设备报废时一次性支付)。

方法2,采用碱式去除法。该工艺不释放任何废气,只会产生1种含碱废料,废料可回收制造肥料。其费用:设备投资100万元,购材料8万元,交纳排污费2万元,生产控制支出3万元,碱废料回收1万元。(假定两套设备使用年限均为10年,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旧,无残值;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折现率为15%.)两种方案投资及现值见表1.(表1见附表)

从表1可以看出,方案1的净现值是1422838元,大于方案2的净现值1100376元,应选择方案2.如果不考虑环境损害的罚款支出,则方案1的净现值就是1052068元(1422838-370770),小于方案2的净现值,应选择方案1.这样就会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给企业造成不小的损失。

三、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思考

环境会计是会计的一个新兴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理论研究较为滞后,实务方面更是进展缓慢。当前在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从观念上来看,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对应用环境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从研究方面来看,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仍未建立起来;从实务来看,宏观环境核算尚在制定中,企业没有建立起环境管理体系与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从制度上来看,目前仍缺乏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会计准则。为了保护环境资源,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应该把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环境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法规体系不完善

环境会计实务及环境法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要依据技术处理方面的专业标准。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发展,有赖于政府有关部门及职业团体的有组织的行为,即建立环境法律(法规),制订和实施专业标准。尽管我国已制定、颁布了不少环保法律法规,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体系,涉及环境因素的会计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现行《会计法》作为指导会计工作的根本准绳,极少涉及环境方面的内容,环境管理会计的具体操作没有完整的规范,企业进行环境投资决策的困难较大

(二)环境会计信息不完整

对于传统管理会计来说,有效地搜集和评估与环境相关的数据是非常困难的。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的局限性会使得管理决策依赖于不完整或不精确的信息。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把环境相关的成本放入制造费用当中,而不是直接记入产生该成本的流程或是产品当中。这就给环境成本核算及环境投资决策带来很大的影响。由于不能及时得到与环境相关的信息,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原材料的购买、产品定价和产品种类搭配管理上的决策往往很难及时作出。特别是投资方面的决策,因为这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再加上有关环境成本方面资料的缺乏,使得投资的风险加大。此外,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通常不记录成本中心关于产品材料输入输出的数据,这些数据通常依赖生产规划系统来提供,现有的会计记录难以充分反映环境相关成本的信息。基于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会计通常不记录与未来环境相关的成本(即使这些未来成本十分重要),并且会计通常也不记录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成本。

(三)建立环境会计是对外开放的必然需要

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高损耗、高污染,低利用率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它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目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环境会计纳入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同时,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他们常常将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若不采取措施实施环境会计核算,那么将来的资源耗竭会更加严重。但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体系,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来构建一整套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四、健全我国环境管理会计体系,促进环境管理会计在发展决策中的应用

目前,环境会计的理论与实务还处在初创阶段,环境管理会计基本准则尚未建立,其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也表现得极不平衡。虽然我国在如何对环境成本进行归集、分配并进行相应的环境成本计算的研究上有了一些成果,但还应看到我国与世界上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尚存在很大的差距。笔者认为,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指导环境投资决策,必须健全我国环境管理会计体系。

(一)完善会计准则,建立环境会计制度

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为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会计制度要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并结合我国实际有扬弃地制定环境管理道德规范,使环境管理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使进行环境投资决策有章可循。

(二)注重对环境会计的宣传教育

建立、实施我国环境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跨世纪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得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加强全国人民的环保意识教育,企业应在全体职工中定期开展环境学和环境保护课程的教育,强化全体职工的环保意识,增强职工实践环境管理的自觉性。

作为重要管理工具的管理会计在环境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相对落后,而管理会计担负着预测未来经济活动、进行投资项目决策等重要职能,其提供的信息对于环境投资决策极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我国管理会计运作的环境因素及其影响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以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在环境信息处理和环境管理会计方面给我们树立了蓝本,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环境管理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和动向,结合我国经济现实,注重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会计体系。

环境管理会计范文篇10

摘要: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影响管理会计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二十一世纪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迫使管理会计必须加以创新和发展。为此,笔者从管理会计观念、管理会计内容和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粗浅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唤起广大会计工作者的研究热情,使管理会计的作用在新环境下得以充分发挥。

关键词:管理会计;观念;企业价值;决策;实证研究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即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被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取代。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和技术含量的比重在经济中大大提高;人类社会各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管理创新已有方方面面的进展,而管理会计创新却显得力度不够。管理会计领域需要加以创新和发展的问题有许多,本文仅就管理会计观念、管理会计的内容及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略抒己见:

一、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笔者认为,新世纪的到来,客观上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树立以下新观念:

(一)市场观念。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信息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会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二)企业整体观念。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以具有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整体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失调。为此,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分析,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

(三)动态管理观念。在工业时代里,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企业的市场调查、工程、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有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落后,导致其应变能力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四)企业价值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知识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不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企业座右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实现其过程控制。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笔者认为在新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调整与拓展:

(一)成本管理方面。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拓展成本控制视角。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如何运用好各种资源,使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高智力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各种新设计、新发展,是新时代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目标市场与产品方向既定的情况下的日常管理,即战术性管理。另一类是与企业长远性和全局性发展相关的战略管理。新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要求企业在有效地进行战略管理的前提下,进一步索本求源、减少浪费、降低资源消耗。新的企业观认为:企业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作业影响成本,动因影响作业。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与微观层面相连,主要是与企业的生产有关的成本动因,另一类是战略意义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劳动力投入等因素。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的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从战略意义上考虑,管理会计可以包含以下成本管理内容:(1)通过适度的投资规模来降低成本。(2)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为顾客提供服务产品多样性的广度来降低成本。(3)通过合理的研究开发政策,按照所得大于所?训脑蚪档推笠底芴宄杀尽?4)通过合理劳动力投入来降低企业成本。

(二)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

管理的重心在决策。从决策分析方面来看,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应该说,与结果计算相比,取数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是否正确,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加之21世纪高新技术运用引起的企业内外经济结构的不稳态性,要求管理会计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做到:(1)进行模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或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2)在遵从取数的一般过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取数的方法以及取数的分析方法;(3)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4)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值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从决策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这些利润、成本和现金标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企业管理目标来看,上述决策标准已经过时,至少说很不全面。实践证明,单一的决策价值标准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教训,何况企业管理已从管理的单项研究发展到管理系统全面考察、从满足于内部分析进展到注重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21世纪管理的中心课题是不确定条件下企业价值的评估,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价值又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自身经济走势与外部资本市场的综合表现。所以,现实的管理会计决策离不开利润、成本、现金等标准,但还要综合考虑各种难以或无法计量的因素。比如,在知识经济中,企业投资方案的评价应侧重以是否会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的积累及各项技术的提高为标准,而不是仅仅注重短期可以节约多少资金等等。

(三)人本管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管理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与此相联系,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具体做到:(1)进行人的行为研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使人在开始行动之前就有积极的行为意识,在行为过程中能做到有意识的自觉控制。(2)对人力资源价值及成本的确定。为了实施具体的人力管理,有必要将人力资源价值与成本量化,因为量化后的人力资源数据有助于各项管理措施的操作。(3)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人力资源同物力资源一样,能够在未来为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但是,若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也会出现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此外,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分析与评价,还有助于企业在总资本预算中考虑到人的因素,使企业资金的分配更为有效,克服以往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人力投资的急功好利行为。

三、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

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作为一种与传统的规范性研究特点迥异的研究流派,其特征主要表现在:(1)强调经验总结的重要性,崇尚归纳推理。(2)广泛采用实验、问卷调查、采访、实地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等业已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数据搜集方法。(3)打破会计研究就会计论会计的格局,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4)广泛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且要求精益求精。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笔者认为,实证研究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但在实证会计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做法并非尽善尽美,我们在选择研究方法时,特别是在推崇某一种方法时,要防止走极端,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看,实证研究比规范研究在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更具有理论价值。鉴于管理会计学属于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显著的灵活性,实证研究在管理会计领域较有用武之地。目前实证会计方法在我国不少先进企业中已有广泛的实践,尤其是在目标成本管理方面,实证会计方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经济计量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且经济计量学方法基本上属于“线性分析”的范畴。而实际中对一些管理会计系统变量关系的“线性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再加上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管理会计系统中社会人文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降低,甚至消失。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现实需要,更好地解决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我们应当提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方法主张到企业组织的实地去观察了解实际的管理系统是如何运行的、管理会计技术在实际系统中又是如何使用的。旨在弥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间距,从而保证“理论指导实践”的生命力。一般地讲,管理会计中的实地研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项目选择。这是实施实地研究的第一步。一个高质量的项目就是这项研究的良好开端。(2)进行实地研究设计,包括针对选定的管理会计研究项目选择研究现场、采用实地方法(直接观察法、自然实验法、访谈调查法等)搜集研究项目所需的数据及创造性的使用其他方法对各种变量数据进行补充分析。(3)对实地研究数据的表达与解释。(4)对实地研究结果进行评估。“案例研究”则是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和有关分析结果,并以此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和管理会计教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可以充分体现管理会计学科的特征:从实践性来看,管理会计所涉及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的问题,如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而“案例研究”正是建立在企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践”、讨论“实践”、总结“实践”,来指导“实践”;从学科性质来看,管理会计是在广泛吸收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系统理论和信息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结合体。“案例研究”就是对那些成功的运用上述多学科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企业的研究,它可以充分揭示众多学科在实践中是如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完成会计管理目标的。此外,管理会计要解决的是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下发生的问题,因而其方法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因事而异,“案例研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的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它给实践者提供的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展示的是变化多端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新世纪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下,我们相信管理会计必将大有作为。如何在新环境下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是每一个会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这一课题做出的思考,不过是引玉之砖,希望引起广大会计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二十世纪管理会计的产生与演进[J].理论探讨,1999,(3).

[2]余绪缨.简论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会计研究,1995,(7).

[3]潘飞.九十年代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1998,(9).

[4]余绪缨.简论《孙子兵法》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应用[J].会计研究,1997,(12).

[5]李苹莉.战略管理会计发展与挑战[J].会计研究,1999,(1).

[6]杨雄胜.提高我国会计研究质量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1997,(11).

[7]中国会计学会核工业专业委员会.我国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J].会计研究,19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