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8:50:17

航海范文篇1

关键词:航海精神;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为标志和统领的奋斗目标”,习强调海洋强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这些都标志着振兴海洋、发展航运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工程。从“郑和下西洋”体现出来的无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到西方航海人勇往直前、勇于实践的无畏气魄,其共同点即为航海人在航海事业过程中,结合海洋文化、航海品质后所形成的航海人特殊具有的一种文化。航海精神,即在从事航海领域的实践基础上,人类在传承航海文化的同时,结合自身基本精神、社会和谐文化后所形成的有航海品质、航海气魄的一种人类精神。它是航海文化的精髓,是人们对海洋表征、航海实质的有机组成,是从事航海领域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1]这种精神结合了中西方对航海精神内容的整合,将航海精神融入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既是航海专业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能为学生的就业成长提供长足而有效的帮助。国内对于航海精神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有代表性的有:黄洁[1]以船的结构和部件为原型,总结出与锚、钟、桨、舵的特性相符合的船员的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航海精神;崔国恒、李海林等[2]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应用与创新,总结了郑和下西洋在航海方面的成就与航海精神。上述研究为明确航海精神内涵提供了必要的借鉴,但也可以发现,我国对航海精神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航海精神的关注缺乏实践,航海精神应用于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还比较滞后。本文试从航海精神谈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研究。

二、航海精神、海员职业素养的内容与关系

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一样的航海精神。但是对现当代航海精神内容的构建中,则是将航海精神形象化地指向了海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即坚定的从业思想、严谨的工作作风、踏实的工作态度以及无畏的开拓精神。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3],其中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中一个重要方面。海员职业素养简单地说是海员在从事与海域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与工作相关的职业行为,是航海人在航海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其内容是在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服从意识以及环保理念等。分析大航海时代的航海精神以及海员职业素养的内容,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交集的概念。从内容上说,航海精神是结合内在精神的研究,是对海员职业素养表征培养的一种深化。从现阶段研究的深度上说,目前对航海精神的关注缺乏一定的实践,而对海员职业素养的研究相对比较超前。从教学上说,航海精神的培育还未真正进入人才培养方案,而海员职业素养的培育已被各航海院校所重视。为此,若在教学、实践等过程中将航海精神融入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实现航海精神培育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目的,将两者之间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两者之内容优势,将航海精神为海员职业素养所服务,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三、航海精神应用于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面临的困境

(一)顶层设计者缺乏培育理念

每一个行业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意义。目前航海院校顶层设计者对航海精神解读能力不足,将航海精神与海员职业素养的概念混淆,因此,在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仅仅开设海员职业道德、海员职业安全等相关课程。然而,这些课程的开设仅仅提升了海员职业素养的表征,却未从心理上让其萌发出从事海员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未从根本上唤醒航海类学生传播正义、热爱和平的爱国情感。为此,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能应付职业资格的考试,而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的精神培养明显不足。

(二)教学部门重视程度不足

航海精神应用于海员职业素养培育,对教学部门来说无章可循,需要教学团队进行整合与创新。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还停留在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培养,没有在一定高度上分析海员职业素养的特殊性。比如海员工作在世界各地,需要具备人文社科、基本交际、团队协作等知识与能力,而目前这类人文素养课程设计明显不足。

(三)校企合作对接不够充分

高校强调校企合作的出发点是希望形成校企共育高校学子的目的。航运企业对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是不可言喻的,从对航运公司多年的调研中可以发现,航运业负责人一致认为海员的职业素养是他们最为关注和重视的。但是,结合航海精神,将航海精神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无缝对接”,让学生真正懂得航海文化、深化航海精神的机会不多,内容不够具体。

(四)学生自我培养意识不强

当代航海类专业学生在具备勇敢进取、自信好学等品质的同时,也存在好高骛远,缺少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精神,而这些精神恰恰是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根本。显然,这一代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航海精神,更未认识到航海精神融入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四、以航海精神促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对策

(一)以顶层设计为突破口,以坚定的“航海家”梦想促进海员职业素养提升

1.培育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坚定理想在航海事业中,热爱祖国是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航海人志在四方,特别是远洋船员,他们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地。可以说他们是祖国的一面旗帜,在彰显国家航海事业强盛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的勇敢与坚强。但与此同时,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也无时无刻不冲击着这些船员。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红色基地现场教学、时事热点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祖国的荣誉感与归属感。

2.培育学生心怀航海的职业理想航海精神是古今中外航海家在航海实践过程中累积形成的思想信念。可以说,航海精神是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构成职业理想最直观的因素,热爱航海事业才有可能促进事业的成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航海家的事迹做仔细的研究和阐述,并将当今大航海的背景、承担的使命等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以小组项目制、导师辅导制等方式,将大课堂分成若干个小课堂,让学生在讨论与实践中找寻航海职业的使命感和事业心。

(二)以加强人文素养为方向标,以严谨的航海精神确立海员职业素养培育新基础

航海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具有特殊的职业特征。比如突出的岗位适任性、国际通用性以及法律规范性。简单地说,航海职业在长期远洋过程中具有工作环境单一、生活简单枯燥等特点。为此,应积极培养航海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1.以人文素养提升航海类专业学生恪尽职守的责任意识人文素养简单地说,指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个体本身的内在品质。在航海工作中,一个海员的责任感关乎全船人命的与货运安全。此时,海员对生命的重视、与团队的合作、对船员之间情感的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开设审美、生命、情感等相关课程,培育海员的人文精神,提高海员的生活品位。航海类专业应根据学院培养学生的定位与服务对象,将必要的人文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纵贯学生培育全过程。

2.重视人文法纪培育,提升航海类专业学生遵纪守法意识航海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船员需要遵守国内外法律法规、职业规章制度等。为此,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加强人文法纪的培养,通过模拟法庭、案例实战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纪规章的威严。同时,应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将课堂搬到社会,让学生的实习更多地拓展到法制部门、航运企业等,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专业要求、航运文化、国际规则等,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以校企合作为主阵地,以勤奋的航海精

神奠定海员职业素养培育新基地勤奋的航海精神体现在实干和钻研的精神上。校企合作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建立了新的基地,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新的环境。

1.以企业实践为载体,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校企合作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有机会深入航海一线,去了解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深入企业实践,学生就容易发现自身所欠缺的职业内容,很多知识未必在课堂中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为此,学校要借助校企合作这一载体,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寻找答案,以此促进学生在专业、职业能力方面的提升。

2.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培养学生实干巧干的勤实态度勤实是在敬业基础上的一种升华。校企合作为学校培育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参考样本。航运企业应将企业对海员职业素养的需求直接与学校对接,积极参与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机制的确定,建立切实可行的培育机制。为此,企业中的资深船员应发挥示范作用,吸引航海类专业学生加入船上工作,并将个人实践经验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对学生勤实态度做出准确的评价。

(四)以航海精神为落脚点,以开拓的航海精

神促进海员职业素养总目标的制定开拓的航海精神除了勇往直前,还包括创新与探索。以航海精神为落脚点,围绕航海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制定总的培养目标。

1.学生认识职业特征,对多种精神进行有意识的自我培养

航海类专业学生在进校之日,就应该使其明确航海专业的学生除具备精湛的航海技术外,还必须具备团队合作、自我奉献、高度责任感等精神。为此,航海类专业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从公益活动到项目活动,从团学干部到准军事化管理干事,都是一种航海精神的自我培养。这些可贵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种反复积累、慢慢提升的过程,学生应在大学时期抓住每一次活动,来积极提升自身素质。

2.配备一支具有航海职业素养及航海精神培育能力的双师队伍

鉴于航海职业的特殊性,航海类专业教师需要借鉴传统的师徒制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进一步进行航海实践。同时,航海类教学必须是教学与实习并重的教学过程,为此,在教学一段时间后,学校应安排教师上船挂职,从而促使其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为更好地培养航海人才服务。为了实现航海强国的宏伟目标,航海院校应加强航海类专业学生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这其中,海员的职业素养是重中之重。剖析航海精神为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所应用,让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清楚职业素养的内容,并为此而努力,才能更好地造就新一代高素质航海人才。

作者:芮明珠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洁.论当代中国航海精神[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13:4,15.

航海范文篇2

1.1GMDSS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课程改革

本世纪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对航海领域的冲击,目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海上通信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海上卫星通信系统已经由原先的A站、C站发展到今天的B站、M站到今天的F站;而其他海上通信设备也都经历了更新换代;海上通信法规较GMDSS实施之初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和现实不太贴合,因此,进行GMDSS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1.2现代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

我国船员培训教育历史悠久,直到现在我国船员培训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世界船员的外派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把船员培训和高职教育结合起来却是不到20年的事情。目前全国很多高职学院开设了航海类专业,以武汉为例就有: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和武汉海事职业学院等等。高职教育在过去的10年里重视量的变化,即是学校规模、在校学生和专业数量的急速增加,随着国家多次职教会议中提出要提升高职教育水平,很多学校开始了学校质量工程建设,课程改革就是重要的方向。航海驾驶专业也不例外,一方面要考取国家海事局各种适任证书,另一方面还要符合船东的用人要求,为了满足这两个要求,必须对船舶驾驶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航海GMDSS课程也不例外。

1.3体现职业教育属性

高职教育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在实际工作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航海驾驶专业非常容易进行相关的课程改革,因为该专业工作岗位明确、工作内容基本固定。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比较容易实施理论加实践模式,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学,模拟真实的船上工作内容,教会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尤其是航海GMDSS课程非常容易按照以上步骤操作,通过对课程类似的改革,体现了高职职业教育中重要的职业属性,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当前高职GMDSS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

当前该课程主要的问题就是应试目的明显和教学方法的单一。由于专科学制较短,学时有限,很多高职学院为了通过海事局组织的考试,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付考试,对实践教学和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锻炼较少,于是出现了学生的能力与船东之间无法对接,影响了学生的上船就业和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还是采取传统的讲授模式,由于当前高职学生新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3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3.1明确课程教学目的,准确定位课程重要性

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最为基本的单元,是直接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课程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岗位需求,明确课程定位,构建课程体系。航海驾驶毕业生应该具有适任远洋船舶航行、船舶货运积载与管理、船舶运行控制与船上的人员管理、GMDSS通信等岗位职业能力。其中GMDSS通信是核心能力之一,由此可见这门课程的重要性。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由国家海事局颁发、国际通用的海员基本安全、高级消防、雷达与ARPA等专项技能证书,同时也必须取得由国家海事局颁发、国际通用的无线航区三副岗位适任证书和GMDSS普通操作员适任证书。

3.2建设课程的网络资源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教育部建设开放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目前各大高职学院非常重视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课程学习平台等,GMDSS该课程也不例外,讲授该课程的教学小组老师要成立一个网络资源教研组,加大该课程的网络化进程,一方面体现了该课程改革的力度走在学院的前面,另一方面确实服务了教学,尤其是对学生课下的学习有了指导。一般说来该课程的网络资源主要有:教师理论课程课件、讲授视频、网上实操训练、网上在线模拟考试平台、教师学生互动答疑等等。

3.3加大海上模拟实验环节,建立实训目录

很多学校都建设了海上通信环境模拟器,通过该模拟器的实验,让学生置身与人工打造的真实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完全克服了之前在课堂上理论和实践相背离的局面。对已经初步掌握的GMDSS操作基本技能进一步深入和实务化,这对于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

3.4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教学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新的教学方法逐渐被专任教师所采用,很多课程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般说来该课程可以采取的新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情景教学模式为例,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教师能够营造出真实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很快融入虚拟的环境。在GMDSS教学中,遇险情况一般说了很多船员很难遇到,但是为了应付这些小概率事件,学生必须能够非常沉着和娴熟的处理问题,因此在遇险情景中的通信的规则、程序与过程处理是GMDSS教学的重点。采用情境教学,通过遇险救助视频、不同遇险情景的设计,给学生强化安全意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海上各种险情的有效应急处理方法、通信手段及海上通信用语的使用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再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例,任务驱动教学主要是老师事先讲解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布置任务和分组,通过学生的集体合作来完成老师设计的教学任务,该方法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力,同样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在以后的海上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完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后,教师将一班学生分成几组,设计教学任务,每组选择一个大题目,如“海事调查报告”、“如何防止海上污染”、“典型海上遇险案例分析”等。每组中选择一个负责人,负责召集和分配子项目,每人准备各自的子题目,其准备的内容要支持每组选择的大题目,彼此之间有衔接,配合默契,最后形成总报告。

3.5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现代新的信息技术在远洋航海技术中的渗透和逐渐使用,当前船舶的发展方向为向载重化、航行化、货载自动化和操纵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GMDSS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新的通信手段出现、新的国际国内的通信法规的调整、GMDSS考试内容的修订和调整等等都迫使该课程的内容必须更新,该课程的教师需要在以前的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调整主要包括剔除一些落后的技术和内容、增加最新通信的技术讲解。

3.6相关保证因素

航海范文篇3

1.1航海职业教育研究只见“船舶”不见“人”。以往的航海职业教育研究仅关注航海本身的现象及意义,而“人-海员”这个因素被“悬置”起来,甚至达到了“视而不见”的程度。在“海洋强国”的宏大背景下,航海职业教育离不开“海员这个人”,要重视特定航海情境中“海员”的价值,以及孤独、焦虑和愉悦的情绪。海员是高风险职业,每年发生的海损事故让人震惊。同时,海员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有些海员意志不够坚定,较易产生焦虑和苦恼,而且是高发人群。海员的苦恼意识。海员生活空间封闭、噪声较大,还会面临各种危险,特别是海盗、海损事故的发生等,同时有些海员没有责任心,任性、急躁、冲动,造成海员的苦恼高于其他学生。另外,由于航运业具有国际性特点,很多海员英语水平较低,特别是英语口语,导致在国际港口无法用英语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只能依靠手势或身体语言,这也增加了海员的“苦恼意识”。海员的孤独感和焦虑感。海员作为个人,是由一个个“单子”表现于外的,一方面显现了船员个体的自由权利,另一方面又显现了海员个体存在的某种自然状态。因此海员是一种孤独的自由,不仅是航海期间不与外界交往,更是个体本身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存在,彼此间由于利益独立所显现出的对立与孤立。海员的焦虑是由海员的认识差异造成对自己的责难或不满,引起焦虑的产生。海员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海运企业的安全,更会涉及一个家庭的稳固和社会的和谐。1.2海员的职业认同薄弱与“航海精神”缺失。海员的职业意识比较薄弱,对海员职业的认识不仅局限于海员本人,还要考虑其家庭。由于职业认同隐含着对原有身份的质疑,是一种不确定的表达,而这种不确定性与外在的历史时空、社会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海员职业认同的根源存在于对传统航海文化的认知中。因此,让全民熟悉海洋、热爱航海,吸引并鼓励青年海员投身海洋与航海事业,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当个体从‘类’中分离出来,人类便失去了精神家园”[2]。现代性的特点是让人“失家园”,即“精神家园”的缺失,海员之间是一个个原子式的存在,是群体性孤独,是没有“精神”的存在,是对航海精神的僭越。海员的最大特点是“个体自由”,是一种任性的自由。海员“航海精神”的缺失,是一种倒退。1.3涉海现状表现为“兴海”和“护海”相互割裂。频发的海上漏油事故、陆源污染入侵、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随意向海洋倾倒垃圾等,导致了许多不良隐患。由于海洋独特的物理性质——流动性,同时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得这些问题不同于陆地环境问题,其影响范围更广,甚至遥远的其他国家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海洋生态系统建设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对空间关系的破坏,海洋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与海洋的空间关系失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海洋环境问题,处理好空间关系才是最主要的。

2航海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建

海洋强国战略要使其成为全体海员的共同意识和统一行动,特别是要让广大海员意识到海洋强国的重要意义,并为建设海洋强国不懈努力。目前终身教育已达成社会共识,航海职业教育过程中加大海洋强国战略思想,是提升海洋权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1海洋强国视域下航海职业教育的内涵。2.1.1系统论和整体论的统一。海洋强国战略下航海职业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分别由政府、海员、航运企业、海洋环境四者构成,即可简化为“海员自身之间关系”、“海员之间的关系”、“海员与航海技术之间的关系”、“海员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政府与海员之间的关系”、“政府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六种关系纵横交错,共同构成海洋强国战略下航海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体化趋势,是系统论和整体论的统一。在海洋强国战略下,将会突出以“人-海员”为本,注重海洋环境保护,使海洋生态系统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海员与海洋环境、海员与航运企业、海员与政府的和谐发展。2.1.2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海上运输是当今全球最安全、高效的远程大宗货物运输方式,承担着90%以上的国际贸易运输和50%以上的国内贸易运输,海运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产业。在海洋强国战略下,海洋的生态风险不断加大。频发的海上漏油事故等海洋生态污染问题屡见不鲜,想要建立和谐共生的人海关系,必须坚持“以海定海,关注长远利益,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很多航运公司,特别是一些中小型航运企业对海员的保护制度规定甚少,对企业和海员之间的权利义务规定的极不平衡,或者直接回避海员的保护内容。这样不利于维护海员的合法权益,使海员缺乏安全感。海员对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来自航运企业的精神支持和人文关怀对海员来讲更易使其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而这恰恰成为当前航运企业忽视的方面。很多航运企业对待海员的冷漠态度往往成为海员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2.1.3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海洋强国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在关注海洋强国科学价值的同时,人文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近年来,STCW78/95国际公约的实施、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东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等新形势,对我国海员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航海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诉求远远滞后于航运业的科技发展水平。2.2海洋强国视域下航海职业教育的转向。2.2.1海员人才素质培养模式的转变。海员的环境特殊:在一片浮动的国土上集体协作,艰苦枯燥的漂泊中往来于世界各国之间。这种特殊的客观环境要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革命乐观主义必须成为海员人才素质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海员强烈的爱国热忱、协作精神和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培养海员在艰苦环境中吃苦耐劳、修身养性的良好品质。2.2.2从“单维教育”向“共享教育”的转向。共享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以及对海员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航海职业教育路径必须向多维向转化。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海员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拓展,慕课教育、微教育、云教育等不同教育形态的不断涌现,呈现出知识传递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有利于构成多维的知识供给体系,提升教学的人性化、个性化和科学化。2.2.3从“制度化教育”向“终身化教育”转向。航海职业教育由于新技术、新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传统的航海职业教育三年培养计划和方案已经滞后,知识供给量和教学内容不及知识迭代速度,这意味着航海职业教育要树立终身化教学理念,使海员学习变成动态化和常态化,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实现终身化教育,驱动学习型海员的建设,完成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

3航海职业教育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路径选择

实现海洋强国梦想必须大力宣传航海文化,提高海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面对海员在现实中的境遇和挑战,我们要立足当下、主动建构,在实践中利用海洋强国战略推进航海职业教育的重构,为实现海洋强国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海洋梦而努力。3.1回到人本身,凸现海员主体性建构。海员的贡献、海员人才的价值、海员的社会地位需要从海洋强国的战略高度,进行重新认知和评估。回到“人-海员”本身,否定把海员对象化、商品化。海员主体性建构分为两个维度: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的自我建构;正确处理“个体”与“集体”关系的群体建构。重构有意义、有价值的航海职业教育途径,对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员自身的素养成为主要突破口。海员通过个体化的海上体验,对所处的职业有了感性认识,这是职业实践,也是海员自我建构。自我建构要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海员的个体德性,就是人格精神,这是生命提升、升华、实现的方式”[3]。“德”的最高价值是“和”,“德者成和之修”。德是一种修炼,是为了达到“和”。现在的海员太“自我”、太有“个性”,因此,让“自我”变成“我们”,关注情感交流成为必要。海员“自我”建构是航海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海洋强国战略的突破口,海员是海洋强国战略的主要执行者。群体建构,也是海员的群体心理,海员这个集体的存在与团结,必须建立在其成员拥有足够同质性的基础之上,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处理好“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共建“船舶共同体”。群体是“类的存在”,个体是多层次和多方面需要的矛盾综合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只要需要不被满足,匮乏就会持续性的存在,威胁着“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也使“自我”面临“异化”的危险。“一艘船舶”就是一个“大家庭”。一艘船舶,往往由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的船员组成,要求来自不同地区的海员能够和睦、温馨地生活在一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团结协作、共同配合,才能战胜海上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情感逻辑下的群体互动,“船舶共同体”将具有相同认知的人聚集起来,并在群体中完成群体身份确认、群体目标内化、群体凝聚力形成的过程,达成了由“我”向“我们”的转变。同时,在海员这个群体中,通过对海员合理性的认同完成“自我”世界观的强化,通过个人意识与群体价值的互相认可、共同价值观的分享和确认,完成了群体认同与群体价值的内化。人们通过“船舶共同体”抒发情感、表达自我、凝聚彼此、共享价值观。“船舶共同体”作为一种站合剂和一种媒介,是共同身份把海员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在其中海员参与者强化了自我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也重建了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3.2保持“中国航海日”和“世界海员日”的仪式感。仪式不仅可以产生权力和权威,而且还能生产出一种“看不见”的控制力。仪式还是一个“文化增殖的空间”,“中国航海日”和“世界海员日”仪式的组织可以成为展现航海文化成果的平台,规范的仪式组织可以成为展现航海文化底蕴、表现航海文化特色的重要契机。“中国航海日”和“世界海员日”仪式情境中通过象征符号的有效搭配,营造良好的航海文化氛围,让参加仪式的海员真正感受到强大的“航海精神场”所带来的强烈的情感体验,以庄严的航海仪式感成为仪式参与者了解和连接历史的纽带。在仪式感中体会航海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海员良好的“文化性格”。中国“航海日”和“世界海员日”活动仪式描述的是在‘共同的场域’内以时间为范畴、由集体参与共享情感文化的历时性模式。中国“航海日”和“世界海员日”通过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重复、强调,将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将来紧密联结。在一次又一次的节日过程中,时间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在时间上的存续和共享,不同个体在一系列节日仪式中获得对文化记忆、身份认同、群体规范的认知。3.3以“中国航海特色”为核心,推进“国际航海教育的本土化”和“本土航海教育的国际化”。以“中国航海特色”为核心,坚定地走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决心和信心,通过与“他国”的对比,更好地认识中国航海特色,使传统与现代,全球与本土结合起来,辩证看待中国航海职业教育。构建“自我”与“他国”两个维度。“自我”是中国航海文化的内在凝聚力、生命力和感召力;“他国”是航海文化的外在影响力。“塑造我国作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国家形象。”[4]国际教育的本土化”,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国外的航海技术,具体包括航海课程、教学方式、国际评估。“本土教育的国际化”主要是“走出去”思路,强化世界的认同感。树立良好的中国航海文化形象。技术出海,铺就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强国。随着“科技兴海”原则的不断运用,特别要强调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海洋空间中的应用,不断提升科技含量。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势必要“技术出海”,实行航海技术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实现科技与产业,科技与经济、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建立基于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体系。在航海职业教育中,开展“互联网+”行动,信息技术与航海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会对航海职业教育带来整体性的变革,改变航海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理念、教学模式,均衡海员培训中资源配置方式等,通过“互联网+”技术所创建的资源共享平台,使更多的海员得到更精确、更多范围的服务。积极开展航海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员,提高中国航海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致力构建全球航海文化生态环境,借助国际航海文化大环境的积极作用;加强航海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对外交流中,要巧妙地融入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中国梦、海洋梦”的核心所在。运用别国“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5]。国际海员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为了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加快实行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积极“引进来”与主动“走出去”二者结合的需要。全面提升我国航海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能力,建立完善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平台。3.4成立“航海职教联盟”成立“航海职教联盟”,充分发挥“航海职教。联盟”为“海洋强国”战略输送基础性、支撑性人才的价值。“航海职教联盟”是政、企、校、行四方形成合力,明确政府主导、学校与企业(行业)“双主体”培养海员人才的职责权限。今天航海职业教育的问题在于与社会脱离,社会环境对于航海职业教育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报酬,益于知识,益于性格,益于德性,益于生活。“航海职教联盟”是进行交流与协商,是开展航海职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参与教育合作的各方主体传播信息、发起对话、展开讨论的主要载体。“航海职教联盟”是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实行无数的对接点。完善“航海职教联盟”,是提升航海文化自觉的重要保障。“航海职教联盟”的活动组织是航海精神转化为民族精神,形成航海氛围的长效机制,是航海文化在制度层面的反映,其本身的形成、创新及执行就是一种文化过程。航海文化自觉研究是航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导向,建立中国文化自信和航海文化自信的条件,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融合,以激发航海文化的时代活力。一是融入国民教育,把航海文化贯穿启蒙教育、义务教育、继续教育的各个领域,实行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国民的航海文化素养。二是融入道德教育,深入挖掘航海文化中的道德资源,比如郑和下西洋中的美德善行,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三是融入文化创造。航海文化中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推行航海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贡献更好的中国方案,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四是融入实践生活。航海职业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必须依靠新的实践来解决,就是“倒逼”机制。航海职业教育必须考虑一个新的落脚点,强化生活养成,注重把航海文化的优秀传统融入人们实践生活的方方面面,“回归生活的航海文化”。

4总结

航海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具有“航海精神”的人。航海精神是整个航行过程中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海洋环境、机器与海洋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内聚力、活动之力。航海精神是生命有机体(即人、机器、海洋环境)的一种精髓。航海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对整个民族社会生活的内在生命秩序进行设计。航海精神是人、机器、海洋环境三者合一的境界,这种“极高明”的和谐境界落实到行为上就是求和执中,即严格按照秩序的要求行动,求得人、机器、环境三者的和谐。航海精神是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融、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齐驱、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并重的丰富内涵。我国是海洋大国,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员作为“中国梦、海洋梦”实现的主要建设者,其人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海上大通道。航海职业教育应为实现海洋强国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海洋梦而努力。重塑航海精神,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航海精神重塑的具体策略,即明确航海精神的定位,守望航海精神的传统,注入时代精神的质素。航海精神体现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完整结构和民族性格生长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首提“海洋强国”[EB/OL].2013-05-08.

[2][德]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4,54.

[3]杨玲.任性与自由:航海高职教师的道德危机及价值重建[J].职教论坛,2013:29.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61-162.

航海范文篇4

关键词:航海教育;《STCW78/95公约》;军事航海;素质教育

一、引言

目前,海军院校航海类专业的培训,由于军事航海的特殊性,自成体系,水面舰艇学院以水面舰艇航海为特色,潜艇学院以潜艇航海为特色,采取各自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但是,除了军事上的特殊要求和特殊标准外,在航海技能上,军事航海指挥员和地方同类人员有相当的共性,比如:一样强调实践性,一样要求航海作风等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缔约国际海事组织(IMO)《STCW78/95公约》,以及加入WTO,地方高等航海教育的改革如火如荼。因此。分析地方高校航海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借鉴他们的经验,对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军事航海指挥人才,打赢未来海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地方高校航海类专业教育的特点

和国际接轨,地方高校航海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是以《STCW78/95公约》为标准建立和制定的,《STCW78/95公约》是国际海事组织(IMO)的重要公约之一,它对各缔约国海员素质的提高,在全球范围内保障海上生命、财产的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有效地控制人为因素对海难事故的影响,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STCW78/95公约》是全球各层次船员培训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标准。地方高校按照《STCW78/95公约》实施的航海类教育有如下特点:

(一)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就是采取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的为实施质量管理所必须的组织结构、责任、程序、过程和资源。按照《STCW78/95公约》规则I/8(质量标准)要求,从事海员教育和培训的航海类院校必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模式,它把与教育质量有关的学校每一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道程序都以文件形式予以明确,以控制培养船员的教学过程按规范操作,降低学生和船员适任评估不合格率。做到有标准可依,有操作指导书可循,保证与质量有关的一切活动均能准确、有序地进行,并可连续监控,防止不可弥补的质量缺陷的产生,最终达到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优秀船员队伍的目的。

(二)加强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

航海教育具有学位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双重性,《STCW78/95公约》特别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强制使用模拟器实作,但又规定海员必须接受认可的教育。因此,地方航海类高校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区别于以往注重课堂理论讲授而轻视能力培养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模拟器的作用,重视模拟器考试,把操作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以发展专业能力为目的,突出以培养专业综合素质为显著特征的航海职业教育。同时,理论教学则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全面系统地规划、精简、浓缩知识的传授,以满足最低学历教育的要求。

(三)重视外语交流能力的培养

《STCW78/95公约》对船员在语言方面,特别是在口语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既能较熟练地使用标准海事通信用语(SMCP),又能用英语发出、接收各种指令,在紧急或复杂情况下能进行有效的理解和交流,避免任何因交流失败而引起的事故。因此,地方航海类高校非常重视航海英语交流的能力。

(四)加强对教师适任能力的评估

《STCW78/95公约》规则I/6对适任评估人(教员、监督员、和评估人员)也提出了资格要求。因此,地方航海类高校加强了对教师适任能力的评估,要求从事航海教育的教师自身应具备较强的技能,凡是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教师自己首先能操作,能亲自做示范。没有适任资格的教师不能进课堂。

三、海军院校航海类专业教育的薄弱环节

由于军事航海的特殊性,目前。海军院校航海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自成体系,对照地方类航海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存在如下薄弱环节:

(一)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

新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下称《训考大纲》)是海军院校航海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的纲领性文件和训练标准。由于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员的特殊性,军事航海指挥员上岗,不像船员上岗那样竞争激烈,直接导致了质量保证体系的不健全,缺乏严格的上岗适任评估。虽然有《训考标准》,但没有严格的适任评估制度,更缺乏连续的监控,结果是:无论是谁。只要经历了院校组织的各个教学培训环节,就可以到预定的岗位上岗;无论是谁,只要一次训考合格,就可能一直合格。另外。对航海教员的选择也有一定的随意性,无论是谁,只要学历合格,经过简单教学培训,甚至没有海上经历都可以上航海课堂。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不健全,缺乏实施质量管理所必须的组织结构、责任、程序、过程和资源。

(二)综合技能培训不够

《STCW78/95公约》特别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规则I/6对海员的培训和评估提出总要求,在各级强制性最低要求中,明确给出了“表明适任的方法”及“应获取的证据”。就“应获取的证据”来说,一改过去仅从卷面上获取的方式,大量的证据来源于船员的实际表现,那些“只会说,不会干”的船员将因此项要求而被淘汰。为此,《STCW78/95公约》强调模拟器的综合训练,重视模拟器实作考试。新颁布实施的《训考大纲》也强调了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制定较高的评估标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STCW78/95公约》和《训考大纲》一样,所指的技能不仅是单个岗位和单项的基本技能。而是综合技能,既包括实际动手能力又包括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受训人员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按《STCW78/95公约》和《训考大纲》要求,海军院校航海类教育。相对单项技能而言,综合技能培训薄弱,航海模拟器综合训练不够。军事航海指挥员知识面过窄、全岗适任能力、应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航海英语交流能力差

和地方高校接轨,近年来,海军院校航海类专业加强了学员的英语教育,着重点放在了四、六级英语的通过率上。但航海专业英语的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员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弱。对军事航海指挥员来说,和地方船员比较,似乎对外交流少,但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英语交流是航海人员一项重要技能,《STCW78/95公约》对语言有特别的要求,在紧急或复杂情况下能进行有效的理解和交流,避免任何因交流失败而引起的事故。另外,随着军事交流活动不断增加,航海英语的交流能力将越来越重要。(四)师资适认评估不够

对照地方高校航海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海军院校同类专业教育一个非常致命的薄弱环节是,缺乏甚至没有师资适任评估。《STCW78/95公约》规则I/6对海员的培训和评估提出了总要求,规则不但提出了对被评估人(船员)技能的评估要求,而且对评估人(教员、监督员、和评估人员)也提出了资格要求。这一要求,实际上是对船员技能的培养和评估实行双重认可,而且,对评估人的认可是首要的。因为船员在接受评估时,要实际动手操作以表明自己所具有的技能,如果评估人本身对评估项目做不到或知之甚少,那么,他将无法对船员的一系列“表演”作出正确的评估。可以说,公约的这一要求为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船员适任性提供了保障。针对这一要求,地方高校对从事航海类教育的教师,采取了严格的教师适任评估制度。这是海军院校航海类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许多从事航海类专业教育的教员,只会理论讲授,没有海上经历,严重缺乏实际动手示范能力。

四、措施和建议

通过分析地方高校航海类专业现行教育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对照海军院校航海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根据《STCW78/95公约》和《训考大纲》的要求,我们应该确立改革海军院校航海类教育的新思路;以《STCW78/95公约》和《训考大纲》为标准,建立军事航海教育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以满足第一任职需要为前提,力求与地方院校航海类专业教育接轨;高标准、高起点。培养高素质军事航海指挥员。在改革过程中,重点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引入军事航海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由于军事航海训练的涉秘性,军事航海教育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不可能像地方高等院校同类专业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一样,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但正是因为军事航海训练的特殊意义,建立军事航海教育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才显得更加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军事航海指挥员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保证所有军事航海指挥员经过适当的教育和培训,均具有相应的经验、技能和能力胜任第一任职,成为高素质的军事航海指挥员,为打赢未来海战奠定人的基础。当然,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也要确保军事航海教员的任职资格和经历。适当的时候,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也可以考虑,从地方高校同类专业引进专业技能培训合格的学员,经过必要的军事培训后。再到舰艇或者潜艇上任职:或者引进具有适任资格的教师到海军院校从事航海专业教育。

(二)发挥模拟器作用,加强专业操作技能培训

针对《STCW78/95公约》和《训考大纲》对模拟器训练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突出军事航海的特色,充分发挥模拟器的作用,把操作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以发展专业能力为目的,坚持“岸港苦练,海上精练”的训练原则,精心设计、拟订和落实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措施,经常性地安排学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单项技能模拟实训和不同岗位的模拟适任训练,重视模拟器实作技能考试,全面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

航海范文篇5

隐喻作为最方便、最通俗易懂的理论在语言中被广泛使用。只要有语言的地方就有隐喻存在。在航海英语中最经常使用的概念隐喻分类是“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于是就产生了一词多用现象。

2.结构隐喻与航海英语词汇教学

航海英语作为一门陌生复杂、晦涩难懂的专业英语对学生来说一直是大难题。借用结构隐喻概念中相似概念的“映射”去理解、记忆和掌握单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1利用结构隐喻来阐述航海英语词根与概念领域的关系。英语中的词根酷似汉语的偏旁部首,携带者各自特定的中心含义。为了方便易懂,人们移植了最初文字中的部分音节——带有特定含义的词根来表示新概念域里的相似含义。这就是结构隐喻里的相似结构概念的迁移。一旦词根由始源域出发到达目标域,就结合新的语境从而创造出新的形式和意义。例如,词根cap-的中心含义是“头”,用在文字领域就是“文字的头”(capital)——大写字母;延伸到海上领域指称为海员的“头儿”(captain)——船长。再如来自于化学领域的词根hydr-(中心意思:水)便是航海英语里的常客了。在日常生活中,hydr-构成了hydrant(消防龙头,消防栓)表示可以放出“水”的东西;从这个始源域被迁移到化学领域就创造出了产生“水”的化学元素:hydrogen氢气;之后再落脚到航海目标域中,就创造出了hydrography表示测量领域关于“水”的数据:水道测量学。2.2利用结构隐喻将词汇含义从日常生活领域应用到航海专业领域。日常英语和航海英语是不同的概念领域。但同时,两个不同的领域中又有着相似的指称、特征或功能。人们借用熟悉的、简单的日常英语来描述后来的、陌生的、具有相似度的航海事物,于是同样的单词就开发出了新的含义。比如bridge在日常英语中的含义是“桥”,在航海英语中的含义却是“驾驶台”,因为驾驶台是由最初小船上类似“桥”一样的、供渔夫休息用的“拱起”繁衍而来的。类似更多的,从日常英语借用到航海英语中用以表示相似概念的例子如下:master主人、大师→船长(掌管船的主人);engineer工程师→轮机员(船的工程师);round圆的,循环→巡逻(在发生火灾区域循环着走);board木板→甲板(船上的多层木板);acquire获得→捕获(雷达获得物标信息)等等。2.3利用结构隐喻来解释航海领域内的一词多义现象。通常,同一单词的多个含义之间有着一定相似的联系。这就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程度中概念被应用到其它方面,或者两个不同的概念结构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一个概念被借用到另一个相似的环境中就产生了新的概念或含义。多数的一词多义现场都可以用这种“概念借用”式的结构隐喻来解释。在航海英语范围内,也存在诸多一词多义现象,主要是介于船舶、海员、货物和设备之间的概念延伸和借用。例如,range的本义是“范围”,如能见度的范围,被应用到事物种类的概念中就是“一系列”的种类,被应用到灯标的概念中就是灯标的“射程”,被应用到雷达的概念中就是雷达的“量程”,可见range的多种含义都是由本义“范围”向外延伸得来的。2.4利用结构隐喻来理解航海英语术语。航海英语中有很多名词术语是“双词结合”的形式,叫做合词法。当两个独立的英语单词有序地先后摆放在一起并结合航海实用语境,便产生了新的含义。多数合成词的含义侧重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作为辅助功能。如shellplate中,shell的日常含义是“鸡蛋壳”,plate的日常含义是“板”,shellplate侧重于用“shell”表示船身的“壳”,“plate”(板)的含义不变,但意义有所扩大,不仅指扁平的木板,还指有弧度的木板和钢板。所以shellplate在航海英语中指称“船壳板”。用shell的“蛋壳”含义去构建船舶的“船壳”概念,容易理解更便于记忆。有的海事术语合成词也会侧重两个单词含义并重,各个单词的概念都会在新的航海语域里有迁移延伸,如occludedfront便是侧重单词occlude(封闭)和front(前面)的概念结合。结语结构隐喻作为一种思维的概念,用作词汇理解和记忆规律,虽然抽象,但却十分实用。作为航海教师,还会深入挖掘隐喻与词汇的关系以及隐喻与航海英语的关联,以得到更好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Lakoff,G.The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J].MetaphorandThought,1993,(2):244-245

航海范文篇6

【摘要】加快海运业的发展,提高船舶运输的安全性,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对航海信息化、自动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浅谈计算机信息化在航海各要素中的影响,望计算机信息化在航海中能得到全面运用。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航海航行安全和效率自动化降低成本

海运业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传统的运输行业,往往滞后于一般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但二十世纪.90年代早期,全球航运市场已开始兴起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热潮,IT(信息技术)将在未来社会及商业、工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角作用,并将很快普及到所有行业与领域,航海业同样也正在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对海运经济的发展趋势,航海技术要求必将网络信息化。近些年,很大部份轮船公司又为各条船舶安装了局域网,配置网卡,不仅为船舶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数据的传递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为公司对船舶的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当前,航海技术的信息化建设已全面展开,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大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信息传递速度,解决了信息共享的障碍,为海运决策提供精确有效的信息。下面就浅谈一下航海信息化的相关细节船舶物料管理,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及其数据库,进行物料流通管理,通过输入所需物料编号、物料名称、种类后,快捷、准确的查寻。船员发送船舶物料申请单到船舶公司,经公司审核后,由公司编成电子文档发送给供应商询价,供应商供货后,经船舶确认审核后,自动调整物料库存,从而形成物料进、销、存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减轻复杂、繁琐的船舶物料管理现状,帮助船舶公司分析物料的供应与使用,强化管理、杜绝管理漏洞、节约成本。

船员管理运用计算机数据库对船员信息进行管理,目前已被我国许多轮船公司、大型船舶企业,船员中介及船员管理公司等广泛使用,得到了航运业界的一致肯定。如船员基本信息录入、船员信息查找;船员灵活调配;船员证书的监督管理;船员信息的删、录入;船员服务期满及证件过期报警提示等。使航运公司办公高效性、系统化、智能化的管理船员,大幅度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公司同时能共享信息系统的资源。

船舶动态跟踪,船舶动态是每个船东都需随时掌控的,通过网络可以便捷直观的查寻船舶动态,如船舶的船名、船舶尺度、航向、航速、经维度、船舶附近的交通流量、预计到达目的港时间等。而且可以在电子海图的背景上定位跟踪船舶、查看船舶资料或定制到港自动提醒等高级功能。无论您身在何处如办公室、家庭、会议、朋友聚会、茶馆,只要能上网的场所,都将随时获知船舶确切位置。这些数据来源于我们在沿海及内河港口部署的AIS信息接收基站,这些基站持续接收来自船舶上AIS自动识别器设备发送的数据。如果船舶不在AIS接收范围区域,还可以通过Inmarsat国际海事通信等卫星通信系统获取信息数据。通过这高新的网络技术,同时还可以获取涉及全球其它海域的船舶信息数据,实时了解相关信息。

传统的静态、固定航海资料的纸质印刷海图已不适应船舶自动化和航海智能化的发展要求。从而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在近些年开发应用的基础上不断的加以完善,该系统不仅能很好地提供纸质印刷海图的有用信息,而且取代了传统的人为手工海图作业,GPS、雷达、NAVTEX等各种现代化的导航设备所获得的信息都被集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集成式的导航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具有船舶所在航区海图显示、航行线路的设计、航路监控、危险局面来临前自动报警提示、各航行数据记录、航迹显示、海图自动改正等功能,大大提高了航行安全和效率。

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它综合了航海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图象显示技术及计算机软件技术针对航海领域的一场技术开发,它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航海领域.,国际海事组织已经制定了关于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的相关的国际标准和严格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大部分是用于航海方面,对电子海图显示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充分在船舶航行管理中的应用,信息系统必须自动的对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通过算法实现提示各浮标的移位、船舶意外走锚、禁止航行区和船舶搁浅、船舶避碰局面等报警功能.

而且海图电子化可以实时显示本船的经纬度、航向、航速、方位等信息,可以实时监控该船周围的船舶动态和查寻它船信息及所在海区海况信息,随着信息技术和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图和雷达信息数字化之后,两者间完全实现了数据相互传输,使电子海图与雷达图像数据信息的重合显示成为现实,在电子海图上重叠显示雷达图像数据信息后,可在原航行水域海图信息的基础上提供本船、本船周围的静态目标与动态目标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提前预知本船对周围船舶的会遇态势和会遇的局面能及早掌控,从而尽快作出准确判断,达到避开航行紧迫局面,及时采取妥当的避碰措施而保障航行安全。

航海书籍资料也已快速电子数字化航海所需的各种图书资料原始都采用纸质印刷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航海通告、潮汐表、航标标表等都已出现了电子版和网络版。船舶公司海务及船舶船员可以在网上查询与下载,这不但使用方便还有利于航海图书资料中内容的迅速更新,避免了海员对复杂而烦琐的纸质图书资料的人工校改。

船舶已加速自动化,从船舶在机舱设置集中控制室到出现无人机舱值班和驾驶台对主机遥控操作及监测,船舶机舱自动化已大势所趋。计算机功能代替复杂的电子线路,发出操舵指令,送到执行中心,自动校正控制的相关参数,代替繁琐的人工指令,使船舶舵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自适应功能的接受指令的自动舵。

船舶自动化还能使船舶定员大约减半,大大降低了营运成本。特别近10年来建造的新型船舶基本上都可称之为高度自动化船舶,其中一部分自动化程度高的船舶被称之为“高技术船舶”。船舶自动化从机舱自动化逐渐走向了船舶驾驶自动化。

航海范文篇7

关键词:航运企业文化;航海院校;航海文化;融合体系

一、引言

航海文化建设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增强航海文化自信的关键。航海文化的建设根植于航运企业的航海活动,也产生于航海院校的航海教育过程中。因此,航海文化的建设取决于航运企业文化和校园航海文化的发展,而将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进行有效对接融合是航海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应用型航海人才培养,树立航海文化品牌的重要基础。针对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对接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方式等,文献[1-4]已做了较充分的研究及论证,但对两种文化融合的运行模式、发展模式等的研究较少,导致目前广泛开展的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与一般化,普遍存在校方热情很高、企业缺乏积极性的状况,使校企合作难以向纵深发展,校企双方难以保持长期合作[5]。为此,本文尝试构建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体系,并对体系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航海文化的发展。

二、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体系构建因素分析

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是文化融合体系构建的基础,这些影响因素从宏观到微观、从校企双方到整个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校企文化融合的质量。本文主要从政府因素、行业因素、利益因素、学校因素、企业因素五个方面分析文化融合体系构建的因素。1.政府因素校企文化融合的关键是校企合作,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CBE模式等是校企合作的典范,而政府是这些校企合作模式备受推广的关键。在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体系构建中,政府起着保障、协调作用,是校企文化融合体系的主导因素。2.行业因素行业因素主要包括行业类别、行业文化、行业规模三个方面。在行业类别上,航运业属于就业前景广、福利待遇好的行业,航运人才的培养是各大航运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为校企航海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在行业文化上,航运文化的建设是校企航海文化融合的标杆和方向,随着“文化强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航海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为校企航海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平台;在行业规模上,行业规模对校企文化融合的影响是院校所在地域某种行业所能达到的规模,在文化融合体系构建中,学校在利用好这种地域性文化优势的同时应有选择性地融合,既要突出学校特色,又要积极吸收企业的优秀文化。3.利益因素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的融合会涉及学校、企业、政府甚至包括行业组织的利益,在融合过程中给各方带来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从长远来看,校企航海文化融合最终会给所有参与者及整个行业带来积极影响,因此,利益因素是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体系长效运行的直接因素。4.学校因素航海类院校是校企航海文化融合的主体之一,学校文化的建设和推广直接影响校企航海文化融合的效果。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生精神与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都是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5.企业因素企业是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的直接因素,其中企业的发展阶段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最为直接的因素。在企业发展起步阶段,企业更为关注自身的“质量文化”;在企业壮大阶段,企业各项制度、管理趋于成熟,企业文化逐渐成熟,并到达最终的企业文化繁盛时期。因此,航海类院校在选择航运企业进行文化融合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

三、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体系内容

通过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充分了解航海教育的培养对象及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以及行业背景、专业建设等因素,从校企航海文化融合、校园航海文化认同和从航海文化传承到航海文化创新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文化融合运行模式、发展模式、实施途径于一体的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体系(如图1)。该体系以应用型航海人才培养、树立区域航海文化品牌为目标,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为手段,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课程文化、管理文化、文化交流平台六个方面入手,实现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的有机融合,以更快提高我国航海教育发展,提升我国航运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航海文化自信。1.“632”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是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的核心。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只有在正确合理的发展模式下准确定位,运用科学有效的途径合理安排,实施有规有矩的手段强化衔接,才能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能服务于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需要的航海文化。根据应用型航海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航海文化特点,提出“责任、协作、创新、特色、互融、人本”校企航海文化融合建设的6个要素;基于该要素,制定校企航海文化融合建设的航海文化凝练、航海文化初成、航海文化辐射3步走计划;最终实现应用型航海人才培养、树立航海文化品牌2个目标。(1)发展模式中的“6个要素”“6个要素”是校企航海文化融合建设的着力点。校企航海文化融合过程中,要将职业责任心、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融入航海文化建设中,达到应用型航海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要体现出区域特色、企业特色、专业特色,体现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互融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航海文化建设思想。(2)发展模式中的“3步走”计划“3步走”计划是校企航海文化融合建设的具体过程。文化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选择和凝练;二是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根据此特点,校企航海融合文化的凝练是第一步,主要提炼航运企业文化及校园航海文化的航海文化要素,确定航海文化融合的主题和航海文化精神;校企航海融合文化的初成是第二步,已初步形成校企航海文化融合,为更好地促进并推动其发展,该阶段要确定文化融合的制度载体、物质载体、精神载体、行为载体;校企航海融合文化的辐射是第三步,文化融合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我国航海文化自信,通过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的融合首先辐射带动区域航海文化的提升,进而辐射国内航海文化的建设。(3)发展模式中的“2个目标”“2个目标”是校企航海文化融合建设的落脚点。航运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而人才是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核心。航海院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企业对人才的高满意度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的根本目标应该是高技能的应用型航海人才的培养。同时,文化建设能有效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通过校企航海文化融合打造航运企业文化品牌、校园航海文化品牌,进而形成区域航海文化品牌,最终树立标志性的航海文化品牌。2.“四位一体”的文化融合运行模式运行模式是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的保障。本文结合航运业特点及在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政府为引导、以行业为指导、以校企为载体与主体,师生员工全体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文化融合运行模式,来保障校企文化的有效融合与实施。具体内容如下:(1)政府引导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的融合政府的引导能加速推进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的融合进度,要使学校与企业尽快达成文化融合合作共识,政府应成为航海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航运企业文化合作有力的推动者。政府宣传和政策扶持对校企文化的相互融合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整个文化融合过程,激发校企双方文化建设与融合的积极性。(2)行业指导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的融合这里的行业是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组织,可发挥服务、咨询、沟通、监管、公正、自律和协调的作用。航海文化建设的行业一般由当地的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航海学会、航运协会等组成,它们不属于政府的管理机构体制,但是可以成为政府与企业、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可在校企文化融合方面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3)校企是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的载体和主体航海院校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文化,是我国优秀的航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实践文化,是航运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在融合过程中,航运企业主要以技术、设备、场地、企业文化等参与;作为校企航海文化融合的主要一方,航海院校主要以师资、实验设备设施、理论与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校园活动等参与,承担学生的通识课程、专业技能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等。(4)全体师生、企业员工共同参与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的融合因为文化建设的本质特性,航海院校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它们的融合需要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全员参与。在学校中师生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和执行者,在企业中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员工也同是企业文化的主体,校企航海文化融合必须调动所有人的力量,共同建设。3.多层次的文化融合实施途径校企文化融合并不是两种文化简单的叠加,其融合效应应是1+1>2[7]。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的融合应是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常态运行,不断提升校企航海文化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达到该目标,给出了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的多层次实施途径建议。(1)创建校企精神文化融合的核心精神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8],是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的核心。在精神层面文化融合中内容应包含以下方面:把航运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与航海院校自身发展的历史文化资源、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相融合,重点融入敬业、守纪、诚信、责任、创新、团队、服从、服务等精神。(2)健全校企制度文化融合的机制制度文化在校企航海文化融合建设中发挥着导向、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它是促进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可持续进行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本文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9],建议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之初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组成的“校企航海文化融合委员会”,负责航海文化融合建设的全过程,形成统一规划、合理分配、责权明确、监督到位、办事高效的机制。(3)奠定校企物质文化融合的基础物质文化在校企航海文化融合建设中具有支撑、导向作用,它是校企航海文化融合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对于航海专业和航海人才的培养来说,实习实训是增强航海技能和促使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的最有效途径,是校企航海文化融合过程中最有利的物质基础,更是实现校企航海文化融合的最佳途径。因此,校企要积极联合,创立校企共用、共享模式的实习实训基地,从实习实训基地着手,带动校企航海文化的互融。(4)织起校企课程文化融合的交点课程文化是校企航海文化融合的连接点,是实现校企航海文化融合目标中应用型航海人才培养的关键。为达到学校课程直接对接航运企业岗位、学校教材对接航运企业技能的目标,实现校企课程文化的融合,根据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标准,设计了航运企业文化与航海文化融合的课程改革方案(如图2)。在航运企业文化与航海文化融合课程改革方案中,基于DACUM能力图表,以开发符合国际公约、国内法规和行业要求为标准规格来组织课程实施。在培养过程中,围绕校企合作教育机制,构建“能力为主、素质并重、文化融入”的知识课程体系及“校企实践基地共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三位一体、注重过程”的文化融合培养体系,在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的保障下,最终通过课程文化体系融合改革,实现符合航运企业需求的应用型航海人才。(5)丰富校企文化交流融合的平台校企文化交流活动是渗透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强化学生对专业、企业、行业认同的有效载体。可发挥“校企航海文化融合委员会”的作用,由政府、行业发起组织各种以航海为主题的活动;同时航运企业和航海院校也可以通过“请进校园”“走入企业”“校企互动”等途径搭建校企航海文化融合的平台。(6)突出校企管理文化融合的亮点管理文化的融合可以渗透到航海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航运企业的需求。航运企业的管理与航海院校的管理思路都是在国际公约标准要求下,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管理,这是校企管理文化融合的衔接点,也是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的亮点。

四、结语

航海院校是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满足海洋强国战略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航海人才的重要基地,航海院校与航运企业对接、校园航海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是航海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必然。校企航海文化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本文仅从校企航海文化融合体系角度进行理论研究,该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在合理的质量保障机制监控下才能可持续开展,体系运行的效果也需科学的评价机制进行论证,最终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航海文化融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校企航海文化的深度融合,尽早达成培养应用型航海人才与树立航海文化品牌的目标,进而提升增强我国的航海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陈佳.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7(2):78-80.

[2]马云芹,滕雪松.航运企业文化与航海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J].航海教育研究,2013(1):100-103.

[3]赵仓龙.浅谈航海类高职院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互渗[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5-67.

[4]钱涛.我院航海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5):40-44.

[5]刘静轩.论文化融合与校企合作[J].河南教育(高教),2014(8):6-7.

[6]杨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机制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31-36.

[7]朱厚望.协同创新理念下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3):83-85.

[8]李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1:41-45.

航海范文篇8

关键词:行号教学;创新教育;推进

1航海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航海专业在培养专业的航海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中有着重大作用。现代社会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基于这种人才需求,推进创新教育极为必要。长期以来,航海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来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而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航海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极为重要。推进创新教育是实现航海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只有贯彻落实创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与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2航海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的措施

创新教育的推进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推进创新教育有利于社会更好的发展。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方法的革新,同时也是教育功能的从新定位。基于创新教育要求,在航海教学中,必须革新教学方法和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2.1教学观念的转变。基于创新教育要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在航海教学中,要想推进创新教育,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认识到学生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如,在“水手工艺”与“船舶结构与设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就这一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形成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2.2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推进创新教育的关键。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意识,才能让他敢质疑、敢提问,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因此,在航海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提问;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2]。2.3加强实践。航海这门专业应用性强,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教育是无法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实践是贯彻落实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而言,只有让其不断的实践操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航海教学中,学校要加强航海实践教学。一方面,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进行航海实践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航海企业有着学校所不具备的优势,企业有先进的航海设备、设施,学校比较缺乏;企业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而学校没有。因此,学校应当善于开展校企合作这种模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2.4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航海教学的需要,革新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根据航海专业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如导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这些方法均为航海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2.5强化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航海教学中,要想提高航海教学的有效性,推进创新教育发展,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尤为重要。首先,加强现有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鼓励并倡导教师深入科研工作,深入社会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其次,要加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再者,要加大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使教师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航海教学中去。

3结束语

航海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是航海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对航海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现代社会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基于这种人才需要,教师在航海教学中,应积极落实创新教育,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和平台,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旭成.提高航海专业海船适任考试通过率的对策[J].教师,2011(29):75.

[2]郭军武,许乐平,王士局.中日航海教学实习船的比较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13(3):34-36.

航海范文篇9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ECDIS实验室;管理措施

中国是高等工程教育大国,规模最大,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近30年工科毕业生达到1715万人次,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大军、大国工程的领军人物,能创造战略高技术的重要成果。因此,工程教育认证的开展,有助于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加强工程实践教育,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该协议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等15个正式成员和德国、印度等5个预备成员组成。2016年6月,中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的第21个成员国,这就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真正走向世界。航海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好、安全与环保意识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航海人才。大连海事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等航海院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航海实验室是培养航运人才运用扎实的航海技术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场所,更是体现跨领域、跨文化背景下交流、组织、协调、管理等综合能力的摇篮。近年来,航海实验室为了满足实验教学与科研服务双重任务的要求,其中电子海图(ECDIS)实验室购置多种型号实船设备和模拟器软件设备。新型设备的引入,更需要与之匹配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吸取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教训,切实增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保障校园的安全稳定和师生的生命安全。基于上述现状分析,需要认真梳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现有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确保实验室能够安全有效运转,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文章拟以ECDIS实验室安全管理为切入点,实现工程认证理念[1]与ECDIS实验室管理的有机融合,提高航海院校ECDIS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

1ECDIS实验室管理现状

ECDIS实验室服务于航海技术、海事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学生,其是培养大学生实操能力的基础平台,更是开展ECDIS课程实验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场所。在近几年ECDIS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显现出不少问题,受历史遗留问题、定向管理思想制约,尤其在管理人员分配单一、设备的维护保养难度大、环境安全卫生不佳、管理规章制度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出现问题[2-3]。

1.1实验室管理人员分配单一

实验室管理人员除了对实验室进行常规管理、安全保卫、仪器设备安全维护、分类保养、登记留存工作之外,还要在实验教学与科研服务有一定的基础能力。虽然航海学院实验队伍不断在壮大,管理人员达到18人次,但由于学院下设11个教学实验室(安全交通实验室还在新建过程中),使用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设备达1500余台套,实验室分布在不同楼宇内,实验人员分散性强、互助性弱,这样就对管理人员提出更艰巨的挑战。目前,ECDIS实验室由一人负责管理,下设三个模拟设备实验室和一个真机设备实验室,计算机设备达140余台,真机设备达10台。人员分配不足,这样日常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加之实验人员处于“教辅”地位,学校对实验人员培训与学历提升重视度不高,很难引进高学历人才,即使能引入,但受专业、实践能力等条件限制,短时间内很难融入团队当中,这样会对实验室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1.2仪器设备维护保养难度大

ECDIS实验室类似于机房,每年都承担着航海技术专业大四学生全部ECDIS实验教学任务,还是研究生科学研究、社会船员培训、海事局ECDIS评估的重要场所。由于人数众多,设备使用率高,在对仪器设备软件、硬件、网络、安全、卫生等方面,实验管理人员无法全面顾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ECDIS软件配置需求高,不同ECDIS模拟型号安装在不同的系统中,教师经常会切换系统教学;在给学生实操演示时,经常切换投影画面,由此会出现计算机系统崩盘、投影显示故障等问题。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有学生不爱惜鼠标、键盘,私自用实验室电源给手机、平板充电,在计算机上插拔U盘、移动硬盘,拷贝文件等,引入病毒。甚至有因操作不当,强制关机等操作。这些行为致使计算机故障时有发生,系统运行不稳定,影响正常实验教学使用。对实验管理人员来说,维护保养150余台设备难度较大。

1.3实验室环境安全卫生方面不佳

ECDIS实验室承担着学院全部ECDIS课程实验教学、培训任务,同时也是学生、社会船员课后实操练习场所。人员众多、课时安排紧张,实验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打扫卫生,即使安排学员打扫,也因学员责任心不强,打扫不彻底,甚至不打扫。因此,在实验教学使用过程中,造成ECDIS实验室环境较差,人员流动性大,静电地板塌陷严重,安全方面得不到保证。长时间使用计算机,实验室室温较高,尤其在夏天,会产生线路老化、散热不足,导致线路燃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空气过于干燥,静电地板积累大量灰尘,经常造成计算机硬件设备故障。因此,实验室卫生方面难以打扫彻底。

1.4管理规章制度机制不完善

遵循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是对任课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行为的有效约束,虽然在实验室内、走廊显眼处张挂相应规章制度,但目前ECDIS实验室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任课教师重视程度不高、执行力不强。在实验室内,教师上课过多的重视学生操作练习,忽略了强调实验室学生守则对学生行为的要求,致使实验室环境差、学生操作行为不当、设备频繁出现故障。加之平时实验管理人员经常采用手写工作日志、记录仪器使用、仪器设备维修、表格报备、资产登记等工作,管理繁琐,工作量大,很少有精力及时去督促任课教师、学生遵守相应规章制度。因此,传统的管理机制早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2工程教育论证理念下ECDIS实验室管理的措施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支持条件,标准指出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教育、持续改进的三大理念,结合当前ECDIS实验室管理的现状,提出了桌面虚拟化技术、智能管理系统、引入新模式、加强团队合作,适应于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改进的四种有效措施。

2.1桌面虚拟化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近年来,逐年加大对ECDIS新型设备、软件的引入,需要管理人员定期维护、保养、更新。单纯靠人工维护,耗时长、效率低,一旦实验设备瘫痪,短时间内故障难以解决,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甚至会影响教学进度。在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引入桌面虚拟化技术,实现对实验室科学、有效地管理。桌面虚拟化技术可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如,虚拟化中的服务器云技术,能帮助实验室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更新等工作,某些设备系统有漏洞时,不用逐台设备安装修复,只需要对一台设备设置好修复文件,通过局域网共享传递到指定设备上,这样做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时间成本、减轻管理人员的压力。同时,为防止设备一旦网络中断、系统病毒入侵、甚至蓝屏死机,存储数据会丢失。桌面虚拟化可实现系统共享存储数据,将数据存储在中心服务器上,可为用户使用提供安全保障[4]。

2.2引入智能管理系统,形成网络化管理

受历史条件限制,实验室管理存在很多弊端,手写记入方式早已落后信息化的发展;每次资产清查都要重新核实一遍,工作量大、时间占用多。为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将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融合到实验室管理中,有必要引入智能管理系统。智能管理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利用数字化将实验室内用户管理、设备管理、教务管理及智能控制一体化,真正实现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5]。用户管理上,可实现教师、学生、管理员设置,根据使用需求及时长,管理员可以授权于某位教师或学生,自主根据ECDIS模拟设备的开机流程,实现ECDIS软件的操作练习;设备管理上,根据资产号对每台设备进行标记,创建文件夹。某台设备出现故障、维修、更新等问题,在相应文件夹内标注登记,详细记录修改时间、维修人员、维修内容、费用预算及日期等内容,方便领导清查及管理员自查;教务管理上,根据每学期实验课程安排,提前将课程计划、任务分配输入到系统中,在上课过程中如有课程变更问题,如教师更换、课程时间调整及临时性加课等现象,可及时修改系统,方便于学期末实验课程总结、统计工作量;智能控制上,针对于实验室安全与管理,可设置门禁监控、视频监控、电感设备及温湿度监控等设备,实现对室内的空调、计算机、水电等方面自动控制,确保实验室安全。

2.3转变管理思想,引入新模式

针对实验室管理,高校一直在引入新模式,如6S管理机制、多维度管理、SSM框架管理[6-8]等。为了符合航海特色,以工程认证理念为标准,ECDIS实验室应引进“1234”管理模式,即设立一个中心、兼顾两大功能、建设三支队伍、制定四种制度。一个中心,在二级学院下设一个独立实验中心,ECDIS实验室服务于该中心。中心能够独立安排ECDIS实验教学任务、整合实验教学资源、降低管理运行成本、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两大功能,即实现ECDIS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双重功能。ECDIS实验室的建设,以教学为主,科研服务为辅,最大限度挖掘ECDIS实验设备的功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三支队伍,即以ECDIS实验室为主的专职管理队伍,以任课教师形成的专业队伍,以学生组成的辅助队伍。专职队伍负责实验室规划、设备管理、维护、更新、新设备购置等工作,专业队伍要在实验室实现ECDIS实验教学与管理的衔接,辅助队伍为实验室管理充当助手。四种制度,是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岗位制度,设备、仪器使用安全的管理制度,实验室卫生安全的管理制度,实验室文件、资产留存的责任制度。

2.4培养高素质管理队伍,加强团队合作

在实验室管理当中,管理人员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实验室的安全稳定运行和未来建设发展。ECDIS实验室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管理人员应有一定专业性知识和技术性能力。专业上,管理人员应有一定的航海实践基础、了解更多航海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ECDIS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技术上,对不同型号ECIDS软件的常规操作、安装、更新、调试等要熟练,对硬件设备的维修、保养、更换等要清楚。一个人的能力固然有限,针对实验室管理,应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在这当中,充分发挥每一位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激励机制,以工程认证理念为标准,共同为ECDIS实验室的稳定与发展奉献出一份力量。

3结束语

ECDIS实验室是航海学院实践实验教学中心的一个分支,其管理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学院的招生数量、未来发展、社会影响。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三大理念,促进了信息技术与ECDIS实验室管理的深度融合,虚拟化桌面技术、智能管理系统、新模式的引入、团队的合作,为实验室的管理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加完善的措施。只有实验室管理好,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安全与环保意识好、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航海人才。

参考文献

[1]工程教育认证能用标准解读(2020版,试行)

[2]洪培培.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8

[3]曲杰荣.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现状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

[4]王桂梅.桌面虚拟化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J].数字通信世界,2021.10

[5]孙澄宇,于军,鲁志海.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实验室智能管理信息系统构建[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1.10

[6]王刚,张雯莉.信息技术下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11

[7]黄志瑜,张良杰.基于SSM框架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06

航海范文篇10

关键词:职业导向;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体育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主要是在“以职业为导向”的基础下展开课程改革的工作。作为高职教育组成部分的高职体育教学,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的重任。从就业角度来讲,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就要以就业为导向,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应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今后职业的实用性。

1目前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体育教学现状

1.1体育教学观念落后,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师资上,体育专业教师较少,院级领导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学校体育实施中缺乏必要的常态化监管和保障措施,没有树立起科学的体育教育理念,存在“重智轻体”的现象。在课时上,航海类专业体育课的日常教学总学时偏少,课时明显不足。活动经费上,经费短缺,体育教学所需的场地和器材匮乏,导致能开展的体育项目较少,体育教学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受到抑制,课外体育活动逐渐被网络取代,大多呈“静态化”趋势。

1.2体育教学目标模糊化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行体育教学目标,照搬和借鉴了普通高等学校的经验,在设立教学目标时,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的特点和航海类专业学生将来就业的需求。

1.3体育教学内容大众化且具有一定的单一性

高职院校学制多为三年,学生在校集中学习的时间少,参加有组织的,系统的体育运动也相对较少。大多职业院校体育课只开设一年,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体育课教学总时数不足,加之部分院校体育教学设施不齐全,因此多数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直接切入主题,主要以游泳内容为主,使得体育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1.4体育教学评价简单化且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航海类专业体育教学的评价内容主要以“国家体质测试”和“游泳课”为主,形式主要以测试为主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标准较低且随意化。

2以职业为导向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些工作性质存在着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大等特点,这种大强度的工作对身体素质有着较高而特殊的需求。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应该以职业导向进行体育教学改革。

2.2航海类专业就业能力的需要

根据STCW95公约要求,航海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适应岗位需要的体质健康水平与体育实用技能,以便与其他学科配合,达到综合素质好,安全意识强的培养目标要求。这就要求航海类专业学生必须精通水性,应具备水上的各种技能,这是对航海类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的特殊要求。因此航海类专业体育教学要立足于“职”字,结合专特特色,体现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想的体育教学改革。

2.3终身体育理念建立的需要

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学生走向社会后,多数人在船上或者造船厂等工作强度交大的岗位上工作,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少。能否使航海类专业学生在一生中持续进行体育锻炼,增进和维护自身的体质健康,取决于体育的观念和价值判断。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习惯和自我意识。在终身体育理念需要建立的前提下,进行职业导向下的体育教学改改存在一定的必要性。

3以职业为导向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对策

3.1以职业特点为出发点,进行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

以一般体育教学目标为基准点,以航海教育培养目标为主要导向,进行认知目标和体能目标改革。认知目标方面,理解航海类职业身体工作的特征,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改善与航海类职业相关的身体素质的知识,了解与航海类职业相关的职业性疾病的预防与康复知识。体能目标方面,通过体育锻炼,提升与航海类职业相关的关键身体素质和素养,为顺利从业与胜任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2以实用性为核心,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航海类专业体育教学内容应主要以游泳等水上项目为主,以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等特点为主的体育项目为辅。充分考虑航海类职业的客观条件,选择场地、器材和设备等方面相对允许的体育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这样既考虑了职业能力的需要,又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3以职业保健为指导,进行体育教学形式的改革

人们长期从事某一职业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职业保健,就会产生职业病。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由于未来职业的风险性、艰苦性、流动性等特点决定了对该类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体育教学形式上应该尽量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主要以基础体育课、选项课、体育选修课、体质健康测等基础项目为主的前提下,有效的开展拓展训练课、体育协会、体育竞赛等教学形式。

3.4以终身体育锻炼为终极目标,进行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的体育评价只将游泳课做为考试课,其他项目设为考查课,而且主要以学期结束时进行的终结性量化评价为主,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和质化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职业健康的长期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的终极目标。应该从健康指标、体能指标与专业技能指标三方面进行动态的全面的体育教学评价。

4结语

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的体育教学顺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思想,彰现高职教育特点,密切与人才培养的关联。在完成一般普通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开展职业体能训练,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体能的提高,更好地体现高职院校体育的特色。

作者:李爽 单位: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贺.论航海类专业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定与管理[J].航海教育与研究,2002(4):77-78.

[2]羌梦华.以就业为导向视野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