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2:57:50

国际形象

国际形象范文篇1

2005年3月7日,英国广播公司国际广播电台(BBC国际台)公布了一项在全球22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各国民众心目中,中国的国际形象,见图

被调查的22个国家覆盖五大洲,有18个国家的民众对中国持正面看法。对中国看法最积极的是黎巴嫩,最消极的国家是日本,除日本外,美国、德国和波兰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世界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在经济方面,印度是最希望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国家,其次是黎巴嫩、印尼和南非;在发达国家中,法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名列前茅。美国受访者中46%希望中国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有45%不希望。在军力方面,态度最积极的国家同样是印度,最不希望看到中国军力增长的国家是日本。总体来说,共有2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军力增长对世界将产生积极影响,5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军力增长对世界有负面影响。

(1)强大的中国——“中国机遇论”。

布什总统在2002年访问北京时称:“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有目共睹。这里有一些数字可以说明问题:在2002年,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了280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500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7.9%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人民币,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这些数字是世界性反恐战争和中国加入WTO一周年所取得的成绩。如今,经济总量突破10万个亿,为世界经济提供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所起到的“定海神针”作用,使其成为救活世界经济的兴奋点;SARS事件中,几乎没有一家海外机构能够准确的预测出中国GDP在非典阴影下增长9.1%的事实。所有的估计数字都偏低。在朝核危机、9.11事件等重大国际危机中,更显示了中国政府的睿智与负责。雅典奥运会上,中国给世界的印象是“颠覆”——首次冲入了第一集团。外国媒体称:各国媒体和企业把中国当成展示产品,拓展市场,赢取利润的最佳选择。美国《新闻周刊》载文称:中国的崛起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邻国来说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海外投资者纷纷用行动来表示对中国机遇论的支持,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曾广为流传的“中国威胁论”正被“中国机遇论”所取代。

(2)不确定的中国——“中国担心论”。

第一,在1996年前后,美国《外交》、英国《金融时报》、法国《费加罗报》、日本《朝日新闻》就曾发表过关于中国崛起的文章,认为中国崛起必然伴随用武力谋求霸主地位,于是形成了“中国威胁论”。现在,认为中国崛起后要通过战争手段统治世界的言论在西方已没有多大市场。如今,是另一种层面的“中国威胁论”,相对于过去较多强调意识形态和军事,现在是不知道中国究竟会成长到多么巨大,以及它将如何改变世界经济秩序。法国评论家埃梅罗吉说:真正感到“有点实际威胁”的是,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整体经济规模扩大,国际市场越来越感到中国参与竞争的压力。

第二,对于不确定性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认为中国经济正受着过热的困扰,前景具有不确定性。另外,中国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也进入国际媒体的视野。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不久前公布的《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报告称,到2040年,中国将有3.97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目前法、德、意、日、英五国的人口总数还要多。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的威信将受到挑战。全世界也将受到影响。

关于农业问题,法国《费加罗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俄罗斯《商业咨询报》都报道了中国再次出现谷物短缺、面临“粮食危机”的问题。农村稳定问题更多的进入西方人的视野。日本《产经新闻》今年早些时候报道说:农村不稳定的潜在危险将成为令未来中国政府最烦恼的问题,“中国政治背后主要是老百姓,而他们又是巨大的贫富悬殊中的贫困的一方。”

2中国国际形象的成因分析

(1)认为中国的发展是机遇。

①中国的强大给世界经济的复苏,政治的稳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也是前面BBC国际台调查中大多数人对中国经济发展持肯定态度的原因。

在东南亚不少国家,中国游客已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主顾。一些国家甚至将中国的旅游观光视为启动当地经济复苏的“发动机”。澳大利亚众议院议长尼尔•安德鲁说:“我们每天都能看到一架满载中国客人的大型喷气式客机降落到悉尼机场,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国。”

②“危机合作”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形象。

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坚定的宣布人民币不贬值,给东南亚乃至世界经济以强有力的支撑,此举使中国在东南亚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政府在反恐问题上立场是坚定的,积极支持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在9.11事件后,中国政府表示了对美国人民的极大同情和对恐怖主义的强烈谴责。在化解朝鲜核危机事务中,美国政府倍加赞赏中国的努力,国际社会再次称赞我们是负责任的国家。

(2)“中国担心论”的产生存在历史和现实各方面的偏见。

①中国的综合国力在迅猛发展,但是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也逐渐暴露。包括腐败、失业、三农问题、国企转制、社会保障、劳资关系、精神危机等,也成为国际舆论的热点。中国的改革攻坚会不会影响政策稳定?中国政府采取什么政策加大改革力度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这都是国际舆论中“不确定”的依据。

②偏见。意识形态的差异使社会主义的世界大国与资本主义的世界大国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政治上强调共产党的领导,在经济上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和基础,在人权观念上强调国家和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与资本主义的民主和三权分立、私有制、个人自由的价值观念是相互对立的、不可调和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形象超过美俄-一项在全球22个国家进行的调查[N].环球时报,2005-3-9.

[2]叶自成.中国大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中国需提高国际舆论地位[N].武汉晚报,2003-12-4:(3).

[4]周弘.美日关系与国际格局[J].国外理论动态,2004,(6).

国际形象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国际形象;扬州;旅游;文化翻译

提起江苏,大部分旅游者首先想到的便是六朝古都的南京、生态园林的苏州,鲜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烟花三月”的扬州。究其根源,扬州在旅游文化的定位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其特色未能充分凸显,从而降低了扬州的国际影响力。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工具,旅游英语翻译在构建城市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目的语需求为基础,注重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传递,成为提升国际城市形象的一大重要途径。鉴于此,本文将以扬州旅游文化翻译为例,对旅游中的跨文化翻译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究更灵活、更高效的翻译策略,以期促进扬州国际形象及影响力的提升。

一、城市国际形象的内涵及其与旅游文化翻译的关系

城市国际形象是基于城市形象而来的一个概念。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汇聚其历史人文、文化底蕴、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程度的综合体现,它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建设这一硬形象,也包括城市生态及文化建设这一软形象。通过对城市形态及特色的感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的思想及情感,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内在实力和外在活力有深刻的感知和体验。城市国际形象,即是一座城市通过跨国旅游及对外宣传展现给外国游客的一种形象。翻译作为城市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涵盖城市景点景区、餐饮娱乐、交通住宿及商贸往来等方方面面,通过翻译可将城市的人文环境展现在国外游客面前。以英语公示语为例,其是城市的名片和“面孔”,是城市最先呈现给外国游客的一张张形象标签,也是外国游客了解城市文明及发展的重要窗口,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最直观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在跨国旅游发展中逐渐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公示语翻译的质量及其中传递的文化、情感,将直接影响外国游客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及评价,引领着游客内心的感受及对这座城市精神世界的构建。基于公示语翻译建立起来的良好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将使城市从激烈的旅游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城市的旅游行业及城市的整体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二、扬州城市定位及旅游发展概况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长三角重要的工商业港口,也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及全国优秀城市。扬州旅游资源丰富,有5A级景区瘦西湖1个,4A级景区东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大明寺、个园、何园、马可波罗花世界等10个以及16个3A级景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扬州在基于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旅游招牌,为城市形象的建立做出不懈努力。扬州城市定位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96年,基于历史名城优势,打造传统特色旅游城市。在该阶段,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及营销手段,扬州未能对历史遗存的旅游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创新,旅游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第二阶段:1996—2002年,在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将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打造沿江工贸城市。该阶段的构想是可以的,但未能平衡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未能很好地增加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第三阶段:2002年以来,在凸显“名城战略”的基础上,呼吁人文生态的回归,打造具有特色的风景名城+适合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市。该种定位下,实现了文化与生态的相互交融,通过生态区域和如诗如画般绿杨城郭风貌的构建、惬意自然居住环境的布局、浪漫闲适文化氛围的营造、人文魅力的彰显、高雅文化的传播,扬州旅游走上了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成为人居环境最佳竞争力的城市,并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人生只合扬州居”[1],扬州的旅游产业得以迅猛发展,成为扬州支柱产业的同时,旅游外汇收入逐年增长,为扬州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详见表1)。

三、扬州城市旅游翻译中存在的不足,对城市形象建设的影响

随着扬州入境旅游人数的逐年增加,扬州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逐渐扩大。但笔者通过实地走访瘦西湖、个园、何园、汪氏小苑等景区,对景区的标志语翻译进行调查和统计,发现随着公示语翻译的商业化,扬州城市旅游中公示语翻译还存在几大方面的不足,给城市形象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城市旅游行业及城市的综合发展。为此,有必要对城市旅游中的文化翻译进行分析,以期为建立和谐国际环境、树立良好城市形象、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提出可行性建议。(一)公示语翻译标准和公示语景观制作不统一,给外国游客带来困扰。景区的公示语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别:景观名称、方向引导、警示禁止、说明介绍、文化宣语、商业或服务标识。在上述景区进行实地考察的时候我们发现,首先各景区的翻译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翻译语料库可供参考,即使是同一景区的同一类别的公示语翻译都没有做到标准统一。如,标识“出口”的翻译,有的地方翻译的是“Exit”,有的则翻译为“Wayout”,更有的错误翻译为“Export(外贸层面的出口)”;游客服务中心,有的景区翻译为“TouristServiceCenter”,而有的“TouristCen-ter”。其次,由于缺乏一个适用于全市景区翻译标识制作的标准,导致各景区的公示语景观制作无章可循,随意性较大。以瘦西湖景区为例,公示语景观招牌无论从外形、语言布局、语言种类还是设计风格等方面上都不一致,其在外形、尺寸、字体字号的选择方面较为随意,有的是双语的,有的是多语的(多语的还存在标题语言顺序和翻译顺序不一致的情况),给游客提供的信息量不平等,导致给不会英语的游客带来困扰。(二)公示语景观翻译中错误较多,给外国游客带来不良的观赏体验。公示语景观翻译错误类型多样,经统计和整理,发现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错误:(1)翻译语言形式错误,主要表现在单词拼写错误和大小写的书写方面。例如,严禁翻越(Nocrosing),正确的翻译应该是“Nocrossing”;禁止攀爬(pleasedonotclimb),单词的首字母不仅没有大写,而且翻译也不够简洁,翻译成“NoClimbing”则更佳。(2)翻译用词不当且中式英语现象较为严重。例如,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PleaseBringYourBelongings),受中式思维影响,将“带”翻译为了“Bring”,实则该用“Take”。(3)生硬翻译,缺乏人文情怀。比如在某景区的售票工作台,“游客止步”翻译的是“Visitorsstepnofurther”,同样在一公厕内“残疾人专用”被翻译成了“DeformedManOnly(畸形人士专用)”,这样缺乏人文情怀的翻译,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外国游客感觉不受尊重,从而挫伤其旅游积极性,影响其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感知,而正确的翻译应为“StaffyOnly”和“DisabledOnly”。(4)过分依赖音译,丧失文化内涵。例如,在瘦西湖里边的“醉烟亭”(ZuiyanPavilion)、“醉月飞琼”(Zuiyuefeiqiong)、“晴云轩”(QingyunHall),都是死板的采取音译,让外国游客实在是难以看懂景点动静结合且拟人化的美景,景区的文化内涵丧失。(三)翻译缺乏变通,未注重民族文化的表达及传播。由于译者对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及风土人情把握不到位,在翻译时经常出现双语转换困难,缺乏变通,很多时候让景点中的历史及文化难以得到彰显和传播。比如,在个园中有个兰园(PottedLandscapeNursery),本来是一个让游客观赏兰花感受兰花精神的景点,用了“nursery”硬是被翻译成了“托儿所”,让兰花的意蕴和精神瞬间荡然无存。此外,很多介绍景点历史背景及文化知识的公示语,在翻译时未能有效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出来。以汪氏小苑为例,很多说明介绍标识都只对标题部分进行了翻译,而真正的介绍内容部分通通都是汉语。由于受标识景观尺寸的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内要展现中、英双语,很多时候都难以实现,所以就干脆只翻译标题,而这样的内容对于国外游客来说就形同摆设。要想保留公示语的信息功能,则应翻译部分重要内容,将其内涵及文化传递出来,让外国游客大致感受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提升城市国际形象的路径研究———基于旅游文化英语翻译的策略

公示语的翻译则彰显城市气质和底蕴,构建城市文化软形象的重要途径[2]。针对上一章节中总结的翻译错误及偏差现象,笔者将对城市旅游文化翻译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让城市的形象更有活力及灵魂。(一)基于功能翻译目的论,注重旅游文化翻译的规范和强化。翻译本身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活动,城市旅游翻译同样是以目的为导向的,在进行翻译时既要保证有效的达成交际,又要通过语言的转达实现文化的传递,进而不断强化城市在游客心中的形象,增强城市的影响力[3]。因此,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首先需要始终秉持目的性原则,让一切翻译活动围绕城市旅游的最终目的而开展。政府部门要强化对旅游翻译的认识,将翻译的规范和标准提升到管理层面,制定并出台城市的翻译标准,从而为城市形象的建设与提升建立制度保障。其次,需要从译文接受者的需求出发去考虑,并保证翻译的连贯性和可理解性。也就是说一切翻译都应该本着让外国游客能看懂的原则去进行,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在看翻译时有母语的感觉,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这就要求译者和旅游从业者了解中文和英文表达的区别,同时把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语言风俗,全面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及素养[4]。最后,需要保证翻译最大限度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地将原文的文化内涵、价值观等传达出来,以传播中华文化,用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深深感染游客。这也要求译者及旅游从业者提升自身对城市及城市景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及综合素养,让翻译更加有人性和温度。(二)建立城市旅游英语语料库,让翻译更国际化也更符合外国游客需求。鉴于旅游翻译中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可以借鉴陕西省和无锡市的做法,通过城市旅游英语语料库的建立,来对旅游中的翻译进行检索及规范。借助计算机及大数据技术,旅游管理部门可以和各大高校,尤其是旅游院校,及旅游相关机构和从业者进行合作,搭建属于本市的旅游英语语料库,并委派专人负责,将旅游中实际用到过的标准翻译上传至语料库,并邀请社会各界对旅游过程中的翻译错误进行监督和举报,发现有争议的翻译现象,就对其进行分类和总结,并在语料库中去进行检索和自查,以语料库中的翻译示例为标准,结合目的语翻译理论及翻译的原则,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第一时间更正错误,确保翻译的规范性及准确性。比如,当发现“请在一米线外等候”被翻译为“Pleasewaitoutsideanoodle”时,可通过与语料库中的翻译进行比对研究,从而快速找到正确的翻译“Pleasewaitoutsidetheone-meterline”同时,在建立语料库时,也可以借鉴和引入国外知名的旅游英语语料库中的单词及表达,最大限度避免因错误翻译问题引发国际媒体对城市进行负面报道,从而给城市形象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可以让英语翻译更好地满足国外游客的心理需求,从而拉近国外游客与旅游城市的心理距离,赢得其好感和好评,从而促进城市形象的传播。(三)将旅游发展与文化建设有效融合,把握扬州旅游发展的未来方向。城市国际形象的塑造,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播,通过公示语翻译则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因此,要提升扬州的国际形象,使扬州从众多的旅游城市中脱颖而出,在翻译过程中,就得把握扬州旅游发展的未来方向,以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以“世界美食之都+现代休闲生活之都”打造个性化的国际形象,并将旅游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播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彰显扬州的特色,并利用好国内及国际媒体进行城市形象的公关,选取典型事件进行报道,树立积极正面的城市形象,以改变西方主流媒体对扬州传统而刻板的印象。为此,要在旅游发展中进行创新,突出文化建设。首先,要在翻译中继续弘扬历史名城及生态文化,发挥扬州的基础资源优势,让外国游客全方位了解扬州的历史及发展;其次,要在翻译中,用集美女、美食、沐浴等为一体的舒适休闲的现代生活氛围及文化,作为扬州从众多同质化旅游城市中“突围”的闪亮名片,在旅游发展中将餐饮、沐浴、选美等进行一条龙建设,凸显扬州的美食、淮扬菜系、名小吃等,包装‘扬州三把刀’(厨刀、修脚刀和理发刀,分别代表餐饮、理发、洗浴三个行业),让扬州既有实物类的文化成果,又有选美、沐浴等非物质的文化成果[5],从而助力扬州构筑国际一流的生活高地。让外国游客像李白诗句中所描述的那样“烟花三月下扬州”,来扬州旅游,就是来扬州享受生活。就好比外国游客到了北京必不可少去逛逛老胡同,重庆必不可少去体验重庆火锅,让他们通过旅游,不仅能了解城市的旅游产品,更能通过民间的亲身体验,在感受这座城市里人们的生活及生存状态的同时,了解城市的思想及文化特质,更好地把握城市的形象。扬州要更好地彰显自身的旅游优势及个性化城市特质,提升国际形象及国际影响力,就得把握好旅游英语文化翻译这一路径,通过公示语景观的翻译问题的研究及翻译策略的探索,用标准规范、国际化的英语翻译作为城市名片,以帮助城市形象的树立及民族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孙萍.城市旅游与城市生态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2]马琳.城市形象与公示语汉英翻译———以重庆市为例[J].外国语文,2012,28(3):110-113.

[3]徐红新.规范与提升:旅游景区公示语英文译写对城市形象建构的影响[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6):101-106.

[4]李艳.英语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186-187.

国际形象范文篇3

关键词:英国;国际形象;启示

二战后英国在相对衰落中失去了领先世界潮流的能力,在世界霸权和平的转移中,在平缓而不是大起大落的变化中,英国没有落伍,它仍然在前进。当我们以国际形象的视角回顾英国从二战结束到现在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它的衰落、渐变、动摇和务实。它在这个过程中塑造的国际形象,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塑造国际形象必须以国家实力为根本基础

没有一定实力的国际行为主体,就不具备进行国际形象塑造的物质条件,国家实力限定了国际形象塑造的方向和潜在空间。上述命题如此显而易见,然而如果把它同英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悲剧的味道,启发我们进一步地思考。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进步是英国历史的主流,它发展的大方向是应该加以肯定的。”[1]然而,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进步并不是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英国国际形象的最主要的特征,它最主要的特征是“衰落”,这最终还是由英国的国家实力决定的。人们在探求英国“衰落”的原因时,“往往首先考虑英国本身太小的事实”[1],支撑这个事实的两个指标——人口和国土正是国家实力最基本的变量。也就是说,英国的实例告诉我们,作为国际形象基础的国家实力的各个组成部分中,人口、国土和资源等自然因素是基础的基础。

在充满自由竞争的国际政治体系中,政治影响力在国际行为主体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对这种影响力的追求势必受到政治资源、国际关系模式、国际社会交往、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而它的作用则是预测、探寻未来的行为[2]。如果我们要依据上面的判断“预测、探寻未来的行为”的话,那么它的潜台词或者说它的进一步的推论就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塑造世界强国形象的机会将更多的倾向于人口和国土大国。

二、塑造国际形象必须以国际战略和形象定位为基本出发点

国际战略是主权国家在较长时期内参与国际竞争的总体方略,其主要表现形态是主权国家的对外战略[3]。二战后,文化作为一种软权力开始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通过形象定位,为被称为“软权力的新语言”的国际形象提出长期性、全局性的谋划。所谓形象定位,就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以国际战略为基本出发点,在现有的国际政治格局下,谋划并确定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特色或个性。国际形象的定位,是国际形象塑造的基本出发点。国家塑造国际形象的一切努力无不以国际形象的定位为准绳,围绕定位来展开,在对国家实力和国际政治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家具体实际,针对国际形象评价客体的评价预期,强有力地塑造本国与众不同的形象,从而使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确立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地位[4]。

正确的形象战略和形象定位指导塑造积极的国际形象,错误的形象战略和形象定位则会极大地损伤国际形象。英国从世界最强国的顶峰跌落下来,成为欧洲诸国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在这个反差巨大的过程中,英国不止一次地取得过由正确的形象定位导致的成功,也有过错误的形象定位带来的失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张文木教授曾经总结了一个规律,即: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而消释于世界性扩张[5]。英国的“欧洲国家”的定位具有地区守成的性质,与自己的国家实力、国际环境和国际战略相适应,所以增强了它对欧洲的影响;而它的“帝国情结”使它的形象战略和形象定位屡屡出错,在世界人民心中留下不光彩的记忆[1]。

三、塑造国际形象必须以努力缩小“我形象”与“他形象”的差距为基本策略

国际形象的形成过程是塑造中的“我形象”与构建中的“他形象”彼此接近的过程。在国际关系中真正能够影响别国的是“他形象”,而主权国家能够控制的却是“我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构建、塑造国际形象的任务,就是努力实现“我形象”到“他形象”的转变。“在对外事务中,英国基本上采取了务实、不抗拒历史潮流的立场,正因为如此,当世界上其他‘帝国’在20世纪都逐一瓦解时,英帝国却从‘帝国’转成‘联邦’。”[1]历史学家这里所说的历史转变,从构建、塑造国际形象角度来看,就是“我形象”到“他形象”的转变。

四、塑造国际形象必须以宣传和沟通为主要手段

“事实上,言说即行动;言谈无疑是我们把世界构建成现在样子的最重要的方式。”[6]英国的实践表明,强大的宣传力量、传媒实力和有效的沟通能力是构建、塑造国际形象的必要保障。按照拉斯韦尔给出的定义,“宣传就是运用象征符号来控制人们的群体态度。”[7]在国际形象的构建、塑造中,传媒力量将多种多样的现实符号化、概念化,通过对政治数据的安排、比喻式的描述、概念式定性等技巧把各个政治事件联系起来,或者赋予某些事物和事件以政治含义[8],造国家鲜明的立场和态度;同时通过政治修辞化,利用语言形象的方式,将政治信息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固定化、模式化,丑化敌对方,美化自己。

除此以外,沟通的作用不容忽视,国际沟通通常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最直接的层面便是日常沟通,包括解释内政外交政策的背景情况、危机处理和反攻击所需要的准备活动等;第二个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层面是战略沟通;第三层面可以通过交流、培训、研讨会、会议等渠道来与关键的国家和组织发展多年持久的关系。这三个层面都在塑造有吸引力的国际形象上发挥着作用,增强了获得预期结果的前景[9]。从英国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英国具有很强的传媒实力,它在宣传和沟通方面不但是经验丰富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

五、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历史上曾经的霸权国,作为英联邦的核心国,作为美国最重要最亲密的战略伙伴,作为欧盟主要的成员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英国都是国际关系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国家,他通过工业革命史、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史、世界霸权轮回史、殖民体系崩溃史、二战和冷战史沉淀的丰富多彩的国际形象本身就是国际形象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英国在变幻的世界风云中塑造自己国际形象的努力、这种努力的效果和影响,为各国在塑造自己的国际形象方面提供了积极而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钱乘旦,等.日落斜阳,20世纪英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98.

[2]王学东.国家声誉与国际制度[J].现代国际关系,2003,(7).

[3]李景治,罗天虹,等.国际战略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4]王文清.准确建立企业形象定位[J].商业研究,1998,(10).

国际形象范文篇4

积极探索新时期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格局

新世纪以来,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正确把握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大势和自觉遵循新时期政党交往规律基础上,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继续坚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在巩固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关系的同时,超越意识形态差异,与左中右各类政党广泛交往;在保持政党外交灵活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党际交流机制化程度;在积极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智力支持,执政党间关于治国理政的研讨和交流频繁而富有成效;在与各国各类政党积极发展双边交流合作的同时,也积极与跨国、跨地区政党组织进行多边交流。

一是党际交往中的高层交往日益密切。十六大以来,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率党代表团出访多达50余次,有近200个外国政党的主要领导率团访华。

二是党际交往的工作面不断拓宽,五年来我党与30多个国家的近百个政党新建立了党际关系,南太岛国、中东地区、中美加勒比地区都新增了我党的朋友。

三是党际交往的对象更加广泛,与共产党、工人党、社会党、工党、保守党等传统政党的关系续有发展,与绿党等新兴政党关系取得突破,与欧洲议会主要党团、政党国际组织的关系也有新拓展。

四是党际交往的内容不断深化,既有参观考察,也有理论研讨;既有政治对话,也有经济文化交流;既商谈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新途径,也探讨加强党建的新方法;既交流治国理政、兴邦立国之策,也研讨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之道。

五是党际交往的平台更加宽广,不仅与各国主要政党进行经常性往来,还积极参与外国政党的党代会、党报节等多项活动。我党于2004年主办的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有多达80多个政党参加。

努力服务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十六大以来,党的对外交往工作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布局,与周边国家的政党关系进一步巩固;保持和发展了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非洲、拉美地区政党的关系得到新的充实和丰富;与发达国家主流政党的联系更加广泛深入,扩大了共识,增进了了解;与未建交国政党也保持经常性的友好交往。

党的对外交往工作积极配合国家重大外交部署,为热点问题的解决,发挥了与各政党、政治组织广泛接触、坦诚交流、深入劝和促谈的作用。

在双边关系发展的关键阶段,党的对外交往发挥“全天候交往”、“柔性外交”和“人脉联络”等独特优势,主动切入、积极跟进,为推动国家关系健康发展和相关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另一条路径。

政党外交积极探索为国内改革发展服务的着力点,配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部署,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经贸合作的意识增强。地方省市党的领导人出访、国外政党朋友来访期间注重考察,探讨务实合作。

主动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智力支持

党的对外交往始终把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我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献计献策作为根本职责。

服务于党中央提出的要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等要求,在党的对外交往中积极开展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流派和实践的研究,主动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

鉴于各国各类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在党建、治国理政方面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党的对外交往战线更加重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重视总结外国各类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方式,努力借鉴一些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围绕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对外交往战线还积极开展对外国治国理政和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的研究。

致力于树立党的良好国际形象

新时期要进一步树立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民主、进步、开放、创新的良好国际形象,就必须增强国际社会特别是外国政党政要对我发展道路、政党制度、执政理念的了解和理解,党的对外交往战线是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块重要阵地。

用外国政党政要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阐述、宣传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是五年来党的对外交往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安排党际交往过程中努力让外国政党政要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也是党的对外交往工作的重要目标。五年来应我党邀请来访的绝大部分外国政党代表团都访问了中西部,对中国国情和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加深了理解。

政治家是政党政治的主要行为载体。五年来,我党通过党际交往与逾万名政治人物进行了接触,广交新朋友、深交好朋友、不忘老朋友。他们当中既有执政党领导,也有在野党领袖;既有身负重任的当权派,也有即将走上领导岗位的青年政治家;既有建交国的政要,也有未建交国的领导人。很多对中国一度存有偏见的人士通过我们的工作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增进了对我党的了解和理解,并成为了我党的朋友和对华友好的中坚力量。

国际形象范文篇5

积极探索新时期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格局

新世纪以来,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正确把握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大势和自觉遵循新时期政党交往规律基础上,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继续坚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在巩固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关系的同时,超越意识形态差异,与左中右各类政党广泛交往;在保持政党外交灵活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党际交流机制化程度;在积极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智力支持,执政党间关于治国理政的研讨和交流频繁而富有成效;在与各国各类政党积极发展双边交流合作的同时,也积极与跨国、跨地区政党组织进行多边交流。

一是党际交往中的高层交往日益密切。十七大以来,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率党代表团出访多达50余次,有近*个外国政党的主要领导率团访华。

二是党际交往的工作面不断拓宽,五年来我党与30多个国家的近百个政党新建立了党际关系,南太岛国、中东地区、中美加勒比地区都新增了我党的朋友。

三是党际交往的对象更加广泛,与共产党、工人党、社会党、工党、保守党等传统政党的关系续有发展,与绿党等新兴政党关系取得突破,与欧洲议会主要党团、政党国际组织的关系也有新拓展。

四是党际交往的内容不断深化,既有参观考察,也有理论研讨;既有政治对话,也有经济文化交流;既商谈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新途径,也探讨加强党建的新方法;既交流治国理政、兴邦立国之策,也研讨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之道。

五是党际交往的平台更加宽广,不仅与各国主要政党进行经常性往来,还积极参与外国政党的党代会、党报节等多项活动。我党于*年主办的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有多达80多个政党参加。

努力服务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十七大以来,党的对外交往工作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布局,与周边国家的政党关系进一步巩固;保持和发展了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非洲、拉美地区政党的关系得到新的充实和丰富;与发达国家主流政党的联系更加广泛深入,扩大了共识,增进了了解;与未建交国政党也保持经常性的友好交往。

党的对外交往工作积极配合国家重大外交部署,为热点问题的解决,发挥了与各政党、政治组织广泛接触、坦诚交流、深入劝和促谈的作用。

在双边关系发展的关键阶段,党的对外交往发挥“全天候交往”、“柔性外交”和“人脉联络”等独特优势,主动切入、积极跟进,为推动国家关系健康发展和相关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另一条路径。

政党外交积极探索为国内改革发展服务的着力点,配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部署,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经贸合作的意识增强。地方省市党的领导人出访、国外政党朋友来访期间注重考察,探讨务实合作。

主动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智力支持

党的对外交往始终把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我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献计献策作为根本职责。

服务于党中央提出的要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等要求,在党的对外交往中积极开展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流派和实践的研究,主动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

鉴于各国各类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在党建、治国理政方面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党的对外交往战线更加重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重视总结外国各类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方式,努力借鉴一些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围绕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对外交往战线还积极开展对外国治国理政和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的研究。

致力于树立党的良好国际形象

新时期要进一步树立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民主、进步、开放、创新的良好国际形象,就必须增强国际社会特别是外国政党政要对我发展道路、政党制度、执政理念的了解和理解,党的对外交往战线是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块重要阵地。

用外国政党政要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阐述、宣传十七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是五年来党的对外交往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安排党际交往过程中努力让外国政党政要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也是党的对外交往工作的重要目标。五年来应我党邀请来访的绝大部分外国政党代表团都访问了中西部,对中国国情和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加深了理解。

政治家是政党政治的主要行为载体。五年来,我党通过党际交往与逾万名政治人物进行了接触,广交新朋友、深交好朋友、不忘老朋友。他们当中既有执政党领导,也有在野党领袖;既有身负重任的当权派,也有即将走上领导岗位的青年政治家;既有建交国的政要,也有未建交国的领导人。很多对中国一度存有偏见的人士通过我们的工作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增进了对我党的了解和理解,并成为了我党的朋友和对华友好的中坚力量。

国际形象范文篇6

公共外交在国家对外战略中的作用与功能

促进民间理解与国际认同,创设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公共外交可以促进民众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本国的价值观念被他国民众理解和认同,进而影响国际社会的舆论。谁能影响国际社会的舆论,谁就能在国际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居于支配地位的国家就能够对他国的对外政策施加影响,并使之朝着有利于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的方向前进。“开展公共外交可以增进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情况、政策和价值观的理解,可以创造更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3]“它能突破政府对政府的僵化和民间对民间的软弱,着眼于未来,通过沟通和交流赢得外国民众的信任和承认,因而是提升一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4]中国是否能和平崛起以及崛起的过程,一方面取决于我们自己,另一方面取决于国际社会对我们崛起以及崛起方式的接纳程度,这种接纳程度受国际舆论环境制约。树立国际良好形象,提高国家威望一个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是各国的战略目标和谋求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它对国家的国际形象产生无形而强大的作用,使国际形象可以成为国家直接动用的资源,进而能够维持和增进国家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对于政府来说,只引导本国的公共舆论支持其外交政策时不够的。它还必须赢得其他国家的公共舆论对其内外政策的支持。……现今国际舞台上的权力之争不仅是对军事优势的政治统治的争夺,而且在特定的意义上是对人心的争夺。这样,国家的权力不仅依赖于外交的技巧和武装力量地强大,而且依赖于它的政治哲学、政治体制和政治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5]这种强大的影响力就是国际威望,“在当今世界上,一个国家的国际威望和所处地位如何,在由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因素决定的同时,该国的知识潜力以及科学、教育和文化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6]提供良好国际基础,服务中国的和平崛起公共外交可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良好的国际基础。“英国《每日镜报》的记者罗伯特•弗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现在的中国意味着什么?富裕、强壮、性感,想想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就不寒而栗,开幕式免费发放的矿泉水的费用,就足够让英国政府破产。这样的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是有代表性的,显然这种对中国的评价所造成的影响是恐惧、压力和一种抵触心理。”[7]中国崛起所引起的“霍布斯主义的恐惧”会带来他国的误解,因此为了消除这种恐惧,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我们应加强公共外交,发挥公共外交相对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的独特优势,通过文化的交往让他国了解中国的战略选择和政治理想,信任中国并喜爱中国。

公共外交视角下体育外交历史任务及其确定的依据

体育外交的历史任务:在政府监管下,以体育民间社团体与精英为中坚力量,以公众为基础,以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为主要内容,以体育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与国外公众进行积极的交流、对话和沟通,使外国公众了解自己的情况和政策,接受和支持双边关系,改善本国的体育形象和国际舆论环境,为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目标与体育战略服务以维护国家利益。具体任务及确定依据如下。促进中国和平外交理念与和平崛起方式的国际理解与国际认同,减少“中国威胁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增长迅速,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一个大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与崛起,势必会引起他国的恐慌,尽管崛起大国对他国并无伤害之意,但如果他国难以对大国崛起的方式产生理解与认同,就会对崛起理解为潜在的威胁。因为西方大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以及亚洲的日本的崛起都是以战争和掠夺方式实现的。因此,为了减少他国这种认知上的误解,体育外交理应做出自己的贡献。因为体育外交较少受到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制约,交流形式灵活,有助于不同国家寻求共同的目标和提供交流平台,“如果行为体之间的共同期望使行为体具有高度的猜疑,使它们总是对对方做出最坏的估计,那么双方就会形成相互感到威胁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安全困境’。相反,如果行为体之间的公有知识使得它们能够建立高度道德相互信任,那么它们就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它们之间的问题,这就会形成所谓的‘安全共同体’。”[8]“通过与各国的多方对话来增加相互之间的认同感与亲近感,以进一步打破各种隔阂与心理上的距离感、陌生感以及过分的防范与戒心,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减轻安全困境的束缚。”[9]表达中国“和谐世界”的政治理想并获国际认同,获取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产生可能与空间,因此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理想要为世界所认知与认同,既要靠政策的宣传,更要靠我们的实际行动,体育的交流就是最好的实际行动之一。因为相对于其他形式来说,体育交流更为直接,更为方便快捷,更易为人所接受。在体育外交中,展示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不同体育文化与体育形态,以此促进对不同体育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充分认识到多样性的文化与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让世界人民充分认识到各种不同的体育文化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贡献,在此基础上理解各国不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社会制度与社会发展模式不是国家和民族之间交流的障碍,各国应加强包括体育在内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维护各种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这本身就是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体现。可以说,“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中国和平外交战略理念的升华,意向世界传达一个负责任的崛起过程中大国的善意和意志,“中国是人文大国,中国人爱好和平,中国是可信赖的朋友,中国永远不会谋求世界霸权,中国向往世界民主,向往世界民主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而唤起人类长远的、共有的价值和追求,给世界带来和平的信仰,为我国赢得宽松的国际环境创造最广泛的根基和最普遍的理解,取得世界的信赖。”[10]树立明确的体育外交战略目标,为加速迈进体育强国服务时下,作为体育组成部分的体育事业的国内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国外发展都要统一于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框架之中,并使二者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真正成为体育强国,一方面要使我们的实力真正达到体育强国的标准,另一方面要使我们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与体育强国的地位相符合,而要获取这样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这就需要体育外交制定相应的战略,具体来说,“深化与亚洲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的体育交流与合作,务实推进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互利合作,巩固和发展与非洲和拉美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体育援助。继续巩固和加强与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等国际体育组织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11]提高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体育的对外交往,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体育文化,自然任重而道远:第一,肩负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任务;第二,肩负宣扬中国文化理想的重任。可以说,如何实现将“文化中国”的形象传递给世界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扫除“中国威胁论”做出贡献,不仅要看中国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交流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品质以及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积极宣传中国改革开放与体育事业发展的辉煌成绩作为中国文化外交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对外交往,“不仅要展示给世人中国厚重的历史与和谐的文化,更要展示一个现代的中国,一个变化的中国,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与世界接轨的中国。”[12]

国际形象范文篇7

[关键词]池州;旅游文化;外宣英译

“旅游文化翻译是一项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一方面是为来华的国际旅游者提供语言服务,向游客传递、介绍景点信息和吸引游客;另一方面则是要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外国游客通过翻译了解中国文化”[1]。文化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更能促成异质文化交流、实现本土文化的再创造。英语作为国际第一通用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使用人数众多,也是我国外语中使用数量最多的语言。故通过旅游外宣英译,能够最大限度地让众多的国际友人领略到中国城市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池州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有部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特色历史文化名村杏花村等各类景区、景点300多个,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池州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制定“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开拓旅游资源,做活旅游市场,经过“十二五”的大力建设,池州市旅游业已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成长潜力,成为池州市的支柱产业。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全球跨文化交往愈加频繁,中国各内陆省份地方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也日益增大。2014年,池州市正式纳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致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借由旅游文化的外宣英译促进池州城市文化的对外推介和宣传,塑造优秀的城市国际形象,不仅有利于池州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拓,更能激活池州丰富的人文自然文化,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池州旅游经济可持续、强劲发展。

1池州市旅游文化外宣英译现状

近年来,池州市吸引了愈来愈多的世界各地人士来池州旅游观光,并承办了诸如首届中国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第六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以及池州国际马拉松等多项国际重大赛事,城市地域文化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但是笔者通过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平台以“池州旅游翻译”为关键词,进行全部类型文献检索,跳转“超星发现”客户端共得到1998-2018年间共26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章24篇,硕士论文2篇,无著作书籍。笔者再次以“池州旅游翻译”在中国知网分别进行主题、关键词、篇名以及全文检索,时间跨度为1998年8月31日至2018年8月31日,得到的相关文献均包含于“超星发现”的结果,反映出该26篇文献可以基本涵盖20年间池州旅游翻译的研究情况。基于实地调研并梳理池州旅游文化外宣翻译文献,发现目前池州市的旅游外宣英译相对滞后,以下问题比较突出。1.1旅游文化外宣英译总量稀少。虽然目前池州市的主要景区都有汉英双语旅游标识,但与旅游联系紧密的餐饮、住宿以及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还没有英汉双语公示语和介绍。2013年11月由池州旅游委员会编著的中文版《池州旅游大全》才面世,还未有英文版城市旅游手册或指南。主要景区特色文化的外宣资料匮乏,旅游景点的导游词也基本没有对应的英语版本,关于池州地域特色文化的英文推介作品更是少之又少。王超在其2017年硕士论文《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池州旅游文本汉英翻译实践报告》[2]中就提到池州旅游景点的英译文本稀少,所以只得先通过网络和实地考查的方式收集池州旅游景点的汉语介绍文本,将其作为英译研究文本,在翻译实践中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探讨对汉语源语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景点地名,四字结构和汉语短句翻译所应采取的翻译策略。1.2旅游文化外宣英译进程滞后。旅游文化外宣英译进程滞后主要体现为理论探讨多,实践翻译少,理论指导实践不够。目前为止,池州市旅游外宣翻译多侧重标牌和景点名称的英译,少有对池州地域特色文化的英译。致力于地方旅游文化英译研究的学者们主要还停留在对池州景区标牌翻译的纠错上,或以某种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适当的旅游公示语文化信息翻译策略。仅有部分学者开始思考池州地域特色文化英译的路径,但还未有学者对具体地域文化进行文化提炼、文本搜集和英译实践。早期池州旅游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关注池州旅游景区标牌、景点名称的翻译失误和方法探讨。余义兵在2011年对池州市主要旅游景区双语标识进行了调研,随后基于公共标识语文体的分析,提出了准确性、规范性和审美性的翻译原则[3-4]。同年,刘翠萍对九华山风景区内公示语翻译进行了分类,以模因论为基础,提出采用引入目的语模因、复制源语模因及化用目的语模因的翻译策略[5]。叶春玲于2012年再次对池州旅游公示语进行调研,结合池州旅游公示语具有的特点提出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及直译、意译和音译的具体翻译方法[6-7]。丁小凤[8]、唐小爱[9]随后对池州部分旅游景点公示语的翻译进行了提取,用以举例论证具体的翻译方法。基于文献梳理,池州旅游景点公示语的英译失误可归纳为语言失误、语用失误和标识制作失误三大类。其中语言失误具体包括拼写混乱,译名不一致,词语错译和句法失误;语用失误具体包括中式英语、内容冗长、语气不当和篇章失误等。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学者在讨论公示语翻译语用失误方面还提及了文化因素的影响。其中叶春玲在其2012年的硕士论文归纳池州标牌翻译错误时就提到了“文化失误”“其表现为公示语在翻译过程中因翻译方法错误未能正确传递文化信息,导致外国游客无法理解池州特色文化”[6]。由此,学者们开始关注并侧重公示语翻译中文化信息的表达。其中基于吕和发、蒋璐[10]提出的“创意翻译”概念,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李奕华提出了创译法[11],强调在文化信息翻译时不要过于强调字面含义,用较艺术的方法进行创造,让外国游客乐于接受和体验城市特色文化。而霍雨佳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史志(1953-2003)》部分内容为文本案例分析对象,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有关黄梅戏艺术和历史文化信息的词汇以及长句复杂句的翻译上,尝试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关照下,运用音译、意译、增补法、省略法等翻译策略解决问题[12]。2015年开始,少数学者转向池州地域特色文化翻译路径的探讨,其中以余义兵、李奕华研究最为活跃。他们以民俗旅游文化翻译为起点,结合民俗文化中的空缺现象,从信息性和可接受性方面提出空缺保留+注释,空缺释义和空缺置换三种文化翻译策略[13]。同时以最大程度满足游客的求知、求美、求新的文化和心理需求为目标,又提出变译法,以弥补文化缺失,释放语言外的信息[14]。此外,李奕华还运用了语料库分析手段,提出在汉英翻译时,对过多的涉及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采用缩减法,使得英语译文更简洁,更直接,更易于游客接受[15]。值得注意的是其研究中的汉译英旅游文本语料是2013至2014年间收取北京、西安、安徽等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介绍文本,并未对池州地区的旅游文本进行系统收集与梳理。其他学者在近两年开始对池州地域特色文化的翻译有所观照,但还远未形成一定规模。刘军、鲁萍基于国际传播学视角,提出诸如增补法、省略法、借译法的文化翻译策略[16]。王昌俐又从目的论视角,提出仿译与意译的文化翻译方法[17]。在寻求最优化的文化信息翻译策略方面,众多学者做出了努力。但在池州旅游文化的英译中究竟采取怎样的策略,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予以考量才能探索出最适合池州特色文化传播的翻译路径。这需要当地政府联合专业研究者们进行有效的实践翻译与理论探讨。1.3旅游文化外宣英译合作欠缺。池州旅游文化外宣英译合作欠缺主要体现在学者之间团队合作以及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欠缺。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对池州旅游翻译进行研究的基本是来自池州市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师。这些教师学者彼此地理距离近,甚至来自同一单位,研究关切相近甚至相同,但仅两三位教师联合发表了数篇研究论文。大多数学者未能开展联合研究,对于部分景区标牌英译纠错或公示语文化信息英译策略的探讨发生了部分重合,团体研究优势未能发挥。此外,学者们未能与相关政府部门产生积极联动,学者们的学术研究并未有效地指导旅游翻译实践。多数学者指出池州旅游景区标牌翻译的错误并给予正确翻译参考,但并未引起相关景区管理部门的重视,甚至相关部门毫不知情。所以截至目前,学者对池州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研究并未实质性推动池州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的规范化。早在2011年,余义兵在其论文中就呼吁地方政府制定旅游标识语的统一标准:“双语标识的制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准入制度……政府相关部门,如旅游部门、外事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应积极参与,并出台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制定池州市旅游景点标识语使用统一规范标准”[3]102。然而至今,在《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GB/T30240)于2017年12月1日正式全面实施后,池州市还未与国家标准接轨进行地方公共服务领域英译的规范和标准制定,与时俱进探讨地方文化翻译的新路径更未在池州兴起。

2池州旅游文化外宣英译对策

随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池州旅游观光,旅游文化外宣英译在树立池州良好国际形象方面的重要性凸显。2.1内外兼顾,提炼城市特色文化。池州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自然风光秀丽,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有着“千载诗人地,佛茶傩腔戏”的美誉。从内而言,即立足于池州自然风光的优势,着力挖掘、提炼池州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在城市概览、景点介绍等英文翻译中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运用诸如文学、戏曲、佛教、历史、民俗等池州地方特色文化,尽可能传播本土文化,说中国故事,保护文化的多元性。从外而言,即在现今旅游数据大背景下,通过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来了解游客对池州整体形象的感知,从而使提炼池州特色文化变得便利可行而意义非凡。通过网络(如同程网、携程网、美团网、糯米网、池州人网等)和新媒体客户端(新浪、微博、微信等)就游客对池州景点旅游及酒店住宿后的相关点评进行汇总,利用文本挖掘与分析的方法进行高频特征词和情感分析,了解游客对池州的整体形象感知,进而帮助提炼池州特色文化。2.2知行结合,探求文化英译适用策略。文化翻译承载着文化交流的重任,且汉语的旅游文本除了对景点的信息性介绍外,还包含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风土人情,故文化翻译对于译者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基于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学者们基本达成一致认识的是:旅游文化的英译中,考虑到汉语文化与实际受众间文化心理的差异,很难以对等的语言风格和目的语进行处理,对材料的改写或译写的再创造尤为重要。那么究竟要采取怎样的标准改写或如何再创造来英译池州的特色文化?这必须要从具体的池州文化翻译实践中去探索。池州历史文化景点众多,但大多数都还没有基本的英文梗概介绍,这无疑使得池州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错失了良好的自我展现机会。专业研究者们先投身具体的文化英译实践,既能弥补池州多数旅游文化英译文本的空白,又能进一步检验、探求最适合池州特色文化英译的策略。经过大量英译实践与策略摸索,在文化英译文本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再联合众多研究者进行系统梳理和探讨,寻求适用于池州特色文化英译的理论及策略,这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2.3校区联动,提升文化英译的质与量。池州文化英译的校区联动主要体现在学科内外合作与学校、政府联动两个方面。皖南人文底蕴深厚,文学、史学、哲学、艺术、旅游等相关学科专家学者,长期以来积极从事皖南历史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2015年成立的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更是团聚校内外专家学者,致力于皖南民间风俗、戏曲和宗教文化的研究,开展皖南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整理、保护与传承及旅游开发利用研究,成果斐然。这无疑为池州特色文化英译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背景和学科支持。加强与这些学科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不仅有助于文化英译者准确理解池州特色文化内涵,更为特色文化英译的质量提供了保证。文化英译最终要服务于池州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良好国际形象的建设,加之众多翻译研究者均来自池州本地高校,加强学者、学校与政府的联动尤为重要。池州学院与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成立的“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为池州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也为文化英译的校区联动提供了良好的样例。目前池州市外事侨务办公室翻译人才库的建立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池州市委宣传部、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各景区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单位可以与专业学者、学校积极开展合作研究,以池州文化英译的研究为池州旅游、文化的外宣和推介提供智力支持,切实推动池州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

3结语

国际形象范文篇8

以目前的迹象看来,这场“战争”不久就会过去,因为在世界范围内,沙斯的肆虐已经开始在一些重灾区缓解,越南、广州、香港以及新加坡,新病例增长数字开始下降,令人感到可以松一口气,消费者和商家开始缓慢地拾起丢落了的信心,相信人们在累积了更多防沙斯经验和有了更可靠的防范措施之下,人类将会很快地战胜沙斯病疫。

以目前沙斯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是为人们带来的莫名恐怖和信心流失,以及对人类心灵的强大震撼。这就好比突然出现的一场闪电雷劈,虽然最后造成的损失不大,但却给当事人的内心深处造成难以磨灭的印象和恐惧,沙斯事件也会在世界知识界激发出一些新的想法。

沙斯事件接下来也会改变中国后沙斯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乃至文化的结构。

必须注意国际形象

在沙斯猖獗时期,一度遭到海外媒体抨击的中国庞大的官僚制度,其运转和官员态度可以来一个180度的转变,将透明呈现在国际社会面前。这个制度也可以在10天之内,调动全国的资源,在北京小汤山建起规模不小的沙斯隔离和治疗医院,令世人感到不可思议,大灾难教会人们,一切政治的弊端都有可能改变。

与中国以前出现的大灾难比较,沙斯有很大区别,一是灾难扩大到了海外,海外反过来给了中国巨大的压力,二是今日信息传播的速度比以往更快,更发达,而民间也敢于针对时弊,向外界透露信息。中国政府要坚持开放,就必须注意国际形象。

未来在新的大事件上,中国将很难做到不透明;透明是否会最终形成一种普遍的制度,还有待观察,但毕竟有了好的起点。

此外,中国官场关键职位的选拔,可能因此摒弃“任人惟亲”,在危难时期表现出大智大勇的人,好比当初处理过西藏危机的中共总书记、站在抗洪救灾前线的总理,在广东处理过金融危机的北京代市长一类的人物,有更多的机会走向国内和国际政治舞台。

在经济层面,与14世纪曾夺去四分之一欧洲人口的黑死病及当今世纪瘟疫爱之病比较,沙斯实质上没有减少影响供给的劳动人口,因此其长期经济影响就相当有限。

如果人们的消费信心和商业信心得以恢复,沙斯对经济的影响,就不过局限于延迟人们的消费,沙斯过后,仍然还在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力将再趋活跃。中国经济增长,虽可能低于原来的预期,但还会保持比较高的速度。

学会与沙斯共存

毕竟,以目前沙斯对中国造成的估计3000亿元人民币损失,与中国一年达10万亿人民币(约2万1000亿新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比较起来,即使沙斯使中国经济增长降低3个百分点,如果潜在经济增长9%,实际上还可以达到6%的增长。

沙斯在中国流行的时间很可能即将过去,虽然沙斯对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估计沙斯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结构。

现在中国人暂时不愿出门,但只要潜在购买力还在,他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还在,如果他们想买汽车或房子,完全可以等到沙斯风暴过去再实现,虽然消费行为延迟,只要供给方面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还是健康的。

迄今为止,由于许多人对沙斯的传播途径还相当不了解,经济预期也就因此扭曲。人们不敢出门消费和谈生意,国内和对外贸易大幅萎缩,投资和消费信心不是受支配于资本开支和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而是受支配于对沙斯的恐怖,沙斯对经济造成的不良预期可能夸大。

事实上,消费信心正随每天公布的得病和病逝的数据在调整,一旦疫情得到控制,香港等地开始出现购物人流,估计要不了多久,相似的景象也会在广州和北京重演。

可以预料,随着世界对沙斯的更多一层了解,随着沙斯病例逐渐减少,即使是沙斯不能得到根除,人们的信心也会很快恢复起来,并学会与沙斯共存。人们在学会如何保护自己之后,投资和消费也会很快重现活力。

另一方面,对经济增长更具影响力的通信和医疗保健行业,在后沙斯时代将获得新的发展空间。首先是电子和网上交易将比以往更加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从而催生出更多的网上交易工具和中介。

而原来视之为泡沫经济的网络经济,开始迎来第二个春天。新浪网、搜狐网等中国著名入门网站,有可能带动更大规模的网上交易和外贸活动。今后,如广交会等大型国内国际贸易会展以及各种招商活动,都会更快地采纳网络交易的方式来进行。

后沙斯时代还将出现科技与医疗和保健结合的产业化倾向。实际上这次沙斯给人们的启迪相当明显,人类一度赖以自豪的科学技术,虽然累积了大量成果,但是在新的疾病面前,科学家开出的治疗和药物方案有可能是一张白纸。随着地球资源日益短缺,城市化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迁移到日益拥挤的城市,或人类还是要肆意为自己的“口福”而猎杀动物,今后各种怪病还会继续出现。

沙斯给人们的启迪

沙斯使人们被动地相信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人们今后不得不尝试利用一切手段,包括现代科学以及传统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健康,这类需求将滋生出新型的医疗和保健产业。相信即使是极普通的口罩和体温计的需求,也会带动出相关的高科技产业。

沙斯流行也使得中国的信息传递方式出现爆炸性的改变,人们一度可以不相信官方的媒体,现在却可以接受如潮水般的手机简讯。无论信息是否谣传,人们都津津乐道,电信行业,特别是手机通信行业因此获得不菲的收益,这将进一步刺激公众对大众化信息的需求,此后是供给跟上来。

沙斯对社会和心态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沙斯盛行时,我曾打电话给在北京的一些同窗好友,从他们凝重的口气以及反复叮咛注意健康和预防沙斯,我发现亲情友情是如何在大事件下改观的。

国际形象范文篇9

「关键词」软实力;非契约性交换;净依赖;替代依赖;软实力形成过程

一、导言

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展,"相互依赖"下的国际机制构筑思维日臻成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式的所谓的"软实力(softpower)"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以及国际协调政策中的新焦点。

虽然"软实力"这一概念频频见诸报刊,逐渐成为人们熟知的词语之一,但它本身所包含的理论性内涵并没被明确化。由此而产生的所谓的"提升软实力"往往陷入一个经验主义的误区。比如,软实力的倡导者约瑟夫。奈把"软实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对另一国的价值观念产生憧憬、并以该国的先例为模式、企图达到该国的繁荣与开放水平"的"权力的第二个侧面".奈又把其来源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拥有使其他国家感到魅力的文化资源;二是拥有使人向往的国家政治价值观;三是能获得尊敬的外交政策。这种"通过让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无疑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

这种企图通过来源解释软实力的做法不免带有循环逻辑之嫌,更无法解释为什么日本在欧美的"魅力"比在亚洲的"魅力"大得多等现象。如果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亚洲人民的伤害是该现象的根源的话,就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作为拥有全人类共识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意义。

因此,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软实力",考察其根本来源所在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笔者在第二部分中对软实力的基本特征进行讨论,提出"软实力"的不可交易性及其替代依赖的理论假设;在第三部分通过实证比较,将理论假设实施量化证明;第四部分进行总结。

四、结语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软实力的理论分析,提出了软实力所具有的"非契约性交换"特征,同时提出了软实力的相对论关系。也就是说,一国所具有的软实力的净强度不仅决定于另一国对该国的净依赖程度,还决定于另一国是否拥有替代依赖的手段。

正是基于这种特征,日本的软实力在欧洲地区远比在亚洲地区更具魅力,中国亦然。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提高对"人"的认知程度是构筑国际形象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中国来说,尤其是现任领导人(政治家)更应该积极地发挥构筑中国国际形象的作用。

而对日本来说,国内虽然以和平主义意识占据主流,但正是因为政治家对历史问题的立场导致了其对亚洲国家软实力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软实力的提升是在发现、认知、参入和共鸣等四个阶段中逐步形成的,国家之间也会经过接触、扩大交流达到相互信任和尊重。

通过统计意义上的分析,我们还得知日本软实力主要来源于日本战后经济复兴,中国的软实力主要在改革开放和传统文化方面得到较强的认知程度。

中国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四化''''(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活力",同时开始了其从"黑猫"向"绿猫"的新一轮发展;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在应对中国崛起之中,逐渐调整了它们的中国战略。在"时代呼唤中国大战略"之中,中国必然需要对自己所拥有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有一个明确的思维。在此,本文着重对如何提升中国软实力略述如下:

第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继续秉持外资引进政策。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软实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交流。日本已经致力于扩大与各国之间的人际交流。根据日本外务省的统计,2005年生活在中国的"长期滞在者"(日本外务省的统计范围是居住期间超过3个月但未取得所在国绿卡的在外人员)人数已经超过11万人,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会超过美国(有35万日本人常住)成为常住日本人数最多的国家。欧美国家常住中国的人数也同样急剧增加。一般来说,常住外国人口与普通游客不同,从事商务或者学习的目的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使之成为他们的生命共同体。显然,没有海外投资便没有常住外国人口。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诸如"限制外资、重新审视对外开放政策"的论调近年来颇有市场。其理论依据在于"利用外资并没有使中国本土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相反外资压制了本土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只是从事单纯的组装活动"等。这种论调的错误在于从根本上混淆了"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正如笔者在本文中论述的那样,作为一国软实力所在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鲜明的"非契约性交换"特征,它取决于一国的基础研究活动、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而不是外商投资设备中所体现的技术含量。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中国长期不懈的努力而得来的"内功",这本身是一个软实力形成的长期过程。

第二,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战略。企业品牌是一国软实力重要的一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改善国际社会对中国品牌认知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实,日本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对现代中国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日本通过战后经济复兴,商品制造能力大幅度提高,出口贸易迅速扩大。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引起了被称为"日美贸易摩擦"的贸易战。日本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展开了大规模的"现地生产"模式,这种在美国当地生产、在美国当地销售的经营模式从进出口贸易的统计数据上减少了贸易顺差。可以说,"日美贸易摩擦"是日本企业走出去的最初原因。80年代前半期,日本国内工人工资水平上涨过快,日本企业开始转向主要以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为中心的海外生产。这种"追求经营效率化"式战略可以说是日本企业走出去的第二个原因。

进入80年代后半期,发达国家五国财长会议后,在纽约广场宾馆达成的"广场协议",把日元汇率问题推向了风口。之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美元对日元汇率从1:240左右上升到1:120.汇率升值后的日本采取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最终导致了"泡沫经济"的产生。但是,汇率上升在另一方面也急速提高了日本企业资产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掀起了第三轮海外投资高潮。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中美、中欧贸易摩擦"(虽然在产品结构、出口主体等方面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末有本质上的区别)、工资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不得不说和日本具有颇为相似的特征。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市场战略,将不单纯局限于一个提高软实力的问题,更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政府如何为企业"走出去"做好准备工作,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凸显其重要作用。笔者的建议是,首先规范中国证券市场,尤其是股份市场,只有拥有一个值得信赖的资产评估市场,企业的价值才能够得以在国际市场战略上立于优势地位。其次是建立一个类似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的非政府组织,为企业提供战略分析、信息分析等服务。在这一点上,中国可以加速现有的贸促会的机构改革,使其转变机能,迅速成为企业走出去的智囊机构。

第三,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实施"文化产业化"战略。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中国还是日本,其软实力根本来源在于那些具有不可复制和模仿性质的传统文化,而不是伴随美国的大量生产模式、寡头垄断企业利用新兴媒体使人类"普遍消费者化"过程中产生的流行文化。但是,这并不是说传统文化不能具备"消费"的特征。恰恰相反,传统文化只有在人的消费活动中才会被普遍传承。"和服"作为日本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较高的认知程度,是日本国际形象的重要来源,正是因为它至今仍是日本人穿着的盛装之一。在传统社会里,文化有其特定的社区(community),并主要由社区成员继承延续。然而,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承担文化连续性的责任也由个人转为企业。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工业化水平加速提高,出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纽扣"、"吸管"等市场,却没有出现像日本京都那样能依然保持传统染织、陶瓷等产业的积聚地区。

第四,与各国构筑相互信赖的媒体协作机制,减少不必要的相互责难,避免"囚徒困境"的发生。当今社会,大众媒体在每个人的世界观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已毋庸置疑。但是,媒体报道是经过了"过滤"之后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对事情的真实报道。特别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对媒体规制的逐渐放松,当今世界传媒基本上都采取了民营化的道路,对商业利益的追求遂成为媒体最大的目标。因此,某种程度上,媒体一是为迎合大众进行报道,二是因媒体人本身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限而进行有失偏颇的报道。笔者见证了近年来在中日关系恶化中的日本媒体报道,其冷战思维模式下的片面攻击可以说是导致日本国民对中国形象持续恶化的根源。而中国国内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所逐渐产生的个别民族主义情结由于媒体影响的扩大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中国有必要与其他国家之间建立起一个媒体协作机制,采取媒体互访活动,加深相互之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这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形象范文篇10

1.在国际间的交流、国际文化发展方面商务英语作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产物,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密切了跟外国企业间的贸易往来,商务英语应用无限拓展。显而易见的是,商务英语的出现、发展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从外贸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整个过程都与外贸英语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外国企业打交道的同时,也是了解一个不同文化的良好机会。商务英语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联系,更可以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以后进出口贸易的扩大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2.在营造和谐的国际环境、国际地位方面新经济形势发展下,综合国力虽然是国际地位的决定要素,但是,如果在国际上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哪怕国家实力强大,可是国际形象和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并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评价。商务英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进出口贸易额增加的同时,可以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从而使得我国可以建立友好、和平、仁爱的大国形象,这对于进一步吸引国际投资,增强我国国际地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在扩大进出口贸易格局方面就我国现在的进出口贸易格局来看,主要集中于美、日、英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一方面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但是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安全埋下了隐患。商务英语的发展可以显著地扩大贸易格局,同时与更多的国家发展进出口贸易往来,不仅可以打开我国进口和出口的市场,同时也可以使得我国的经济安全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保障。

4.促进英语学习的创新进步普通英语主要是为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服务的一种语言,应用于生活交际和工作,是作为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一门必须完成的课程内容;而商务英语多以金融、经贸、营销、管理、公关等方面的内容为主,专业知识性强。普通英语是商务英语发展的基础,商务英语基于英语的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有独特的语言组织形式和共同特征,主要服务于国际商务活动等领域中;而且同时,商务英语格式、模式较为固定,这就使得商务英语的进步发展可以为英语的创新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日后的英语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二、新经济形势下商务英语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新经济形势下,由于国际能源损耗的加剧,国际间的贸易谈判愈演愈烈,这就使得商务英语在磋商、谈判中的作用得以无限彰显。而且,为了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权益,在进行重大进出口贸易的细节商谈的时候,依靠商务英语作为磋商的工具来占据商业中的主动权,以各种商务英语专业词语达成一致性见解,避免事后由于文化等问题而产生冲突,从而可以避免多义词语的使用,为严谨的进出口贸易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中,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这就涉及进出口企业的宣传和广告,也就对商务英语的要求更为严格。商务英语此时可以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不仅可以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激发其使用和购买欲望,获得消费者的认同,获取经济效益;而且,商务英语突破定势思维,不断大胆创新,赋予企业有信誉、产品有保证的良好形象,从而为企业日后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