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性旅游城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0:28:48

国际性旅游城市

国际性旅游城市范文篇1

关键词:宜昌国际性旅游城市发展战略

以中心城市构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旅游业正从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城市在区域性的板块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在宜昌,宜昌是大三峡旅游圈新的增长极,具备了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潜质,2000年至2002年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均以80%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共宜昌确立的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三个目标之一,就是要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不仅是宜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三峡旅游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的现实需要。

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

从理论上讲,国际性城市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包括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区域范围内成为国际事务的服务中心、国际资源的交换枢纽、国际利润的创造中心或国际影响力的扩散高地,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国际性旅游城市是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专业性的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宜昌确立的国际性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具有空间开放性、产业特色性和品牌扩张性等特点。“国际性”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扩张性。“国际性城市”是共性;“旅游城市”是个性;“名城”是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般来说,国际性旅游城市应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或惯例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旅游形象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通过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观、主题活动、形象标识和口号等整体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国际性的感召力,并形成国际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游客满意率在90%以上。

核心旅游产品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拥有世界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世界罕见的旅游景观,更要按照国际标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至少要有1个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若干AAAA级旅游区,能够产生国际性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服务环境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接待力。国际性旅游应拥有满足国际游客旅游消费的环境,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服务设施以及语言环境、旅游服务、市民素质等都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能满足主要客源地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国际的接待能力。

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旅游运作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开放旅游市场,引进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旅游产品设计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开发与经营应高度开放,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

价值观念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国际性旅游城市要有国际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国际化不能用纯经济的标准,而要用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来衡量,因为旅游更多的是体验经济、精神经济。

旅游活动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国际性旅游城市会举办较多的国际活动,多渠道参与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并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产生持续的国际性影响力。

游客构成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聚集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国际性的凝聚力,城市吸引力和游客市场辐射到海外,接待的游客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占当地居民总数的比重达60%以上。

旅游经济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主导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地进出口总值达30%以上,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度和整合度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宜昌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比较优势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考察国际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个城市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

独具个性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城市与三峡工程、葛洲坝以及西陵峡(东段)融为一体,工程文化、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品位高,在建设现代工程型国际性旅游城市方面具有显著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在三峡旅游格局重构中已成为三峡旅游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优势增长区。

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将与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兵马俑一道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宜昌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旅游节等国际性的活动,构建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

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化是所有国际性城市的共同特征,旅游是“眼球经济”、“环境经济”,国际性旅游名城更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宜昌城市山水交融,城区绿化率高达40%,水资源与电力资源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开放的移民城市文化。开放是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宜昌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贬官经停之地;1876年开埠成为长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葛洲坝的建成使宜昌从一个小城镇转为中型城市,如今三峡工程的兴建正使宜昌向较大的城市迈进。宜昌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性城市文化特征。

不断增强的城市国际机能。城市国际机能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功能。自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起,三峡工程进入收益期,宜昌城市经济实力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升级、城市旅游步行街、游客中心、旅游超市等项目相继建设,宜昌城市国际机能正日益增强。

劣势分析

与国内外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相比,宜昌要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现代化是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宜昌的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科技发展等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尤其是入境游客进入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等还有待改善,宜昌还未开通国际航班,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

城市形象国际知名度不高。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宜昌城市形象在策划、塑造、推广及其影响力的国际性水平不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待提升,宜昌仍处于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第四集团,还不是境外游客游览中国的首选目的地。2004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宜昌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三峡工程游仍是初级观光产品,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的旅游开发重视不够,城市文化娱乐项目配套不足,缺乏能留人的旅游度假产品,现有的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而国内同类旅游城市如桂林、三亚、黄山等已经实现由观光旅游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而宜昌还是三峡旅游的观光过境地。

城市文化国际性氛围不浓。国际性文化氛围包括语言环境、国际旅游要素、市民国际素养、运行国际惯例等,宜昌在这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外向型人才和国际交流场所,难以适应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需要。

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不强。宜昌中心城市的旅游凝集力和扩散力不够,入境游客几乎都集中在长江三峡线,环城旅游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旅游功能有待完善,中心商务区(CBD)、旅游服务设施仍需进一步配套。宜昌尚无大型国际性的会展场所,这些都制约了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的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弱。宜昌旅游经济还是数量扩张型,对第三产业以及GDP的带动效果不明显;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有待增强,宜昌旅游经济还是孤立的产业体系,旅游与相关产业加强互动与整合,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旅游发展实力不强。2004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

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

发展目标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建成三峡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争取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宜昌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

形象提升战略。在旅游进入形象传播时代的今天,塑造和推广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对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与营销至关重要。为此,要通过形象设计、形象塑造、形象推广等,整体提升宜昌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借助举办国际性的活动和奥运旅游的机遇,加大“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宜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力度,使宜昌与长江三峡一道名扬中外。

产品打造战略。宜昌要融入国际旅游经济圈,关键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宜昌应着力开发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昭君和平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围绕三峡大坝实行环坝突破,举市场之力建设三峡环坝旅游圈,同时要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设与国际性旅游城市和三峡工程相匹配的国际性旅游产品。

区域联合战略。加强区域联合,呼应汉渝,借势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宜昌与武汉、重庆的旅游合作,实现三地旅游的交通互动、产品互动、市场互动、营销互动、管理互动,形成区域旅游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通过线路组织与营销,加强与张家界、神农架、武当山和西安的联动,推出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线路。

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协调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与县市旅游、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创宜昌和谐旅游的新局面。

人才兴旅战略。旅游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国际性人才带来国际性理念。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人才是保障。为此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遵循国际惯例,推行国际性机制,提供国际性标准的服务,营造国际性人才的成长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

发展布局

根据宜昌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文脉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发挥宜昌中心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峡大坝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确立“一心二圈三片五线”的发展布局。

一心。即以宜昌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是增强宜昌城市旅游功能,改善国际游客进出条件,完善城市游憩系统,营造国际性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准,提升宜昌市国际旅游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区的重要接待服务中心。

二圈。即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宜昌环城休闲度假圈。三峡大坝已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核心吸引物,重点是发挥环坝旅游产业的集群优势,围绕大坝工程旅游配套文化和生态旅游产品,积极推进环坝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经济增长区。加快宜昌环城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清江水色风情、五峰原始生态、大老岭森林避暑、城郊生态农业等休闲度假产品,使宜昌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

三片。即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清江风情度假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重点开发完善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形成以三峡风光为背景,水电文化为特色,三峡大坝、葛洲坝和宜昌城区为依托的综合型旅游区,成为宜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龙头产品;突出土家风情和湖光山色,建设清江风情度假区;突出关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三国文化体验区。

五线。加强横向联合,跳出宜昌重组旅游线路,以三峡大坝为核心构建五条国际旅游线,即:中线——三峡大坝•西陵峡•葛洲坝“两坝一峡”旅游线;西线——三峡大坝•长江三峡•重庆“高峡平湖”旅游线;北线——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旅游线;东线——长江三峡•三国•西安“朝秦暮楚”旅游线;南线——长江三峡•清江•张家界“两江一山”旅游线。

战略重点

高起点规划,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的城市旅游发展观念,把宜昌纳入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把宜昌旅游放在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内进行定位,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水电特色和旅游功能,使宜昌成为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市。宜昌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之都,无论是三峡风光、三峡工程,还是三峡文化,都能给游客以“激情”的感受,英文ELECTRIFYING可译为“电”或“激情”。确立“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形象,既一语双义,又将宜昌与三峡紧密结合,便于推广。

高标准建设,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高档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大型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建设“两坝一峡”和“高峡平湖”旅游区,加快清江休闲度假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挥三峡工程巨大旅游磁场效应,形成环坝国际旅游圈、环城休闲度假圈,促进宜昌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高水平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重点营造国际性创业环境、国际性语言环境,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管理素质。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管理机制,优化配置城市服务业的各类资源,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码头及旅游景区、公园的路牌和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符合国际标准。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强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识和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识,增加宜昌城市旅游的亲合力。早日解决宜昌三峡机场的口岸升级,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条件实施落地签证制度,使国内外客人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高水准营销,扩大国际性客源市场。调整宣传思路,改变以往突出宣传三峡而忽视宜昌的宣传策略,多渠道营销“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北京奥运机遇,倡导“北京观奥运盛会,宜昌揽世纪工程”。特别是要通过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国际水电旅游节、世界临坝城市发展论坛、国际水电经济论坛、国际和平论坛等国际性的活动,提升宜昌旅游的国际注意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境外游客来宜昌,看大坝,游三峡。

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国际性竞争力。建设国际化旅游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途径,使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宜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功能,壮大旅游核心产业群。探索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机制,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宜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阚如良,周银珍,郑宇飞,胡红青.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5)

2.乐正.建构21世纪中国的国际性城市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0,6

3.肖耀球.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2,4

4.吕斌,陈睿,蒋丕彦.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J].旅游学刊,2004,19(2)

5.阚如良.论大三峡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

国际性旅游城市范文篇2

关键词:宜昌国际性旅游城市发展战略

以中心城市构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旅游业正从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城市在区域性的板块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在宜昌,宜昌是大三峡旅游圈新的增长极,具备了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潜质,2000年至2002年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均以80%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共宜昌确立的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三个目标之一,就是要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不仅是宜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三峡旅游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的现实需要。

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

从理论上讲,国际性城市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包括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区域范围内成为国际事务的服务中心、国际资源的交换枢纽、国际利润的创造中心或国际影响力的扩散高地,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国际性旅游城市是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专业性的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宜昌确立的国际性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具有空间开放性、产业特色性和品牌扩张性等特点。“国际性”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扩张性。“国际性城市”是共性;“旅游城市”是个性;“名城”是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般来说,国际性旅游城市应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或惯例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旅游形象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通过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观、主题活动、形象标识和口号等整体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国际性的感召力,并形成国际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游客满意率在90%以上。

核心旅游产品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拥有世界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世界罕见的旅游景观,更要按照国际标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至少要有1个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若干AAAA级旅游区,能够产生国际性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服务环境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接待力。国际性旅游应拥有满足国际游客旅游消费的环境,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服务设施以及语言环境、旅游服务、市民素质等都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能满足主要客源地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国际的接待能力。

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旅游运作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开放旅游市场,引进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旅游产品设计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开发与经营应高度开放,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

价值观念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国际性旅游城市要有国际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国际化不能用纯经济的标准,而要用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来衡量,因为旅游更多的是体验经济、精神经济。

旅游活动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国际性旅游城市会举办较多的国际活动,多渠道参与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并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产生持续的国际性影响力。

游客构成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聚集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国际性的凝聚力,城市吸引力和游客市场辐射到海外,接待的游客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占当地居民总数的比重达60%以上。

旅游经济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主导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地进出口总值达30%以上,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度和整合度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宜昌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比较优势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考察国际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个城市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

独具个性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城市与三峡工程、葛洲坝以及西陵峡(东段)融为一体,工程文化、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品位高,在建设现代工程型国际性旅游城市方面具有显著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在三峡旅游格局重构中已成为三峡旅游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优势增长区。

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将与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兵马俑一道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宜昌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旅游节等国际性的活动,构建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

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化是所有国际性城市的共同特征,旅游是“眼球经济”、“环境经济”,国际性旅游名城更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宜昌城市山水交融,城区绿化率高达40%,水资源与电力资源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开放的移民城市文化。开放是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宜昌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贬官经停之地;1876年开埠成为长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葛洲坝的建成使宜昌从一个小城镇转为中型城市,如今三峡工程的兴建正使宜昌向较大的城市迈进。宜昌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性城市文化特征。

不断增强的城市国际机能。城市国际机能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功能。自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起,三峡工程进入收益期,宜昌城市经济实力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升级、城市旅游步行街、游客中心、旅游超市等项目相继建设,宜昌城市国际机能正日益增强。

劣势分析

与国内外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相比,宜昌要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现代化是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宜昌的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科技发展等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尤其是入境游客进入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等还有待改善,宜昌还未开通国际航班,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

城市形象国际知名度不高。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宜昌城市形象在策划、塑造、推广及其影响力的国际性水平不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待提升,宜昌仍处于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第四集团,还不是境外游客游览中国的首选目的地。2004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宜昌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三峡工程游仍是初级观光产品,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的旅游开发重视不够,城市文化娱乐项目配套不足,缺乏能留人的旅游度假产品,现有的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而国内同类旅游城市如桂林、三亚、黄山等已经实现由观光旅游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而宜昌还是三峡旅游的观光过境地。

城市文化国际性氛围不浓。国际性文化氛围包括语言环境、国际旅游要素、市民国际素养、运行国际惯例等,宜昌在这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外向型人才和国际交流场所,难以适应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需要。

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不强。宜昌中心城市的旅游凝集力和扩散力不够,入境游客几乎都集中在长江三峡线,环城旅游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旅游功能有待完善,中心商务区(CBD)、旅游服务设施仍需进一步配套。宜昌尚无大型国际性的会展场所,这些都制约了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的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弱。宜昌旅游经济还是数量扩张型,对第三产业以及GDP的带动效果不明显;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有待增强,宜昌旅游经济还是孤立的产业体系,旅游与相关产业加强互动与整合,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旅游发展实力不强。2004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

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

发展目标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建成三峡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争取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宜昌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

形象提升战略。在旅游进入形象传播时代的今天,塑造和推广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对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与营销至关重要。为此,要通过形象设计、形象塑造、形象推广等,整体提升宜昌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借助举办国际性的活动和奥运旅游的机遇,加大“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宜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力度,使宜昌与长江三峡一道名扬中外。

产品打造战略。宜昌要融入国际旅游经济圈,关键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宜昌应着力开发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昭君和平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围绕三峡大坝实行环坝突破,举市场之力建设三峡环坝旅游圈,同时要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设与国际性旅游城市和三峡工程相匹配的国际性旅游产品。

区域联合战略。加强区域联合,呼应汉渝,借势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宜昌与武汉、重庆的旅游合作,实现三地旅游的交通互动、产品互动、市场互动、营销互动、管理互动,形成区域旅游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通过线路组织与营销,加强与张家界、神农架、武当山和西安的联动,推出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线路。

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协调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与县市旅游、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创宜昌和谐旅游的新局面。

人才兴旅战略。旅游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国际性人才带来国际性理念。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人才是保障。为此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遵循国际惯例,推行国际性机制,提供国际性标准的服务,营造国际性人才的成长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

发展布局

根据宜昌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文脉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发挥宜昌中心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峡大坝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确立“一心二圈三片五线”的发展布局。

一心。即以宜昌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是增强宜昌城市旅游功能,改善国际游客进出条件,完善城市游憩系统,营造国际性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准,提升宜昌市国际旅游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区的重要接待服务中心。

二圈。即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宜昌环城休闲度假圈。三峡大坝已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核心吸引物,重点是发挥环坝旅游产业的集群优势,围绕大坝工程旅游配套文化和生态旅游产品,积极推进环坝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经济增长区。加快宜昌环城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清江水色风情、五峰原始生态、大老岭森林避暑、城郊生态农业等休闲度假产品,使宜昌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

三片。即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清江风情度假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重点开发完善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形成以三峡风光为背景,水电文化为特色,三峡大坝、葛洲坝和宜昌城区为依托的综合型旅游区,成为宜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龙头产品;突出土家风情和湖光山色,建设清江风情度假区;突出关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三国文化体验区。

五线。加强横向联合,跳出宜昌重组旅游线路,以三峡大坝为核心构建五条国际旅游线,即:中线——三峡大坝•西陵峡•葛洲坝“两坝一峡”旅游线;西线——三峡大坝•长江三峡•重庆“高峡平湖”旅游线;北线——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旅游线;东线——长江三峡•三国•西安“朝秦暮楚”旅游线;南线——长江三峡•清江•张家界“两江一山”旅游线。

战略重点

高起点规划,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的城市旅游发展观念,把宜昌纳入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把宜昌旅游放在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内进行定位,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水电特色和旅游功能,使宜昌成为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市。宜昌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之都,无论是三峡风光、三峡工程,还是三峡文化,都能给游客以“激情”的感受,英文ELECTRIFYING可译为“电”或“激情”。确立“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形象,既一语双义,又将宜昌与三峡紧密结合,便于推广。

高标准建设,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高档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大型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建设“两坝一峡”和“高峡平湖”旅游区,加快清江休闲度假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挥三峡工程巨大旅游磁场效应,形成环坝国际旅游圈、环城休闲度假圈,促进宜昌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高水平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重点营造国际性创业环境、国际性语言环境,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管理素质。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管理机制,优化配置城市服务业的各类资源,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码头及旅游景区、公园的路牌和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符合国际标准。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强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识和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识,增加宜昌城市旅游的亲合力。早日解决宜昌三峡机场的口岸升级,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条件实施落地签证制度,使国内外客人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高水准营销,扩大国际性客源市场。调整宣传思路,改变以往突出宣传三峡而忽视宜昌的宣传策略,多渠道营销“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北京奥运机遇,倡导“北京观奥运盛会,宜昌揽世纪工程”。特别是要通过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国际水电旅游节、世界临坝城市发展论坛、国际水电经济论坛、国际和平论坛等国际性的活动,提升宜昌旅游的国际注意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境外游客来宜昌,看大坝,游三峡。

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国际性竞争力。建设国际化旅游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途径,使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宜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功能,壮大旅游核心产业群。探索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机制,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宜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阚如良,周银珍,郑宇飞,胡红青.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5)

2.乐正.建构21世纪中国的国际性城市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0,6

3.肖耀球.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2,4

4.吕斌,陈睿,蒋丕彦.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J].旅游学刊,2004,19(2)

5.阚如良.论大三峡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

国际性旅游城市范文篇3

关键词:宜昌国际性旅游城市发展战略

以中心城市构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旅游业正从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城市在区域性的板块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在宜昌,宜昌是大三峡旅游圈新的增长极,具备了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潜质,2000年至2002年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均以80%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共宜昌确立的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三个目标之一,就是要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不仅是宜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三峡旅游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的现实需要。

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

从理论上讲,国际性城市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包括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区域范围内成为国际事务的服务中心、国际资源的交换枢纽、国际利润的创造中心或国际影响力的扩散高地,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国际性旅游城市是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专业性的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宜昌确立的国际性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具有空间开放性、产业特色性和品牌扩张性等特点。“国际性”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扩张性。“国际性城市”是共性;“旅游城市”是个性;“名城”是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般来说,国际性旅游城市应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或惯例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旅游形象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通过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观、主题活动、形象标识和口号等整体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国际性的感召力,并形成国际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游客满意率在90%以上。

核心旅游产品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拥有世界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世界罕见的旅游景观,更要按照国际标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至少要有1个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若干AAAA级旅游区,能够产生国际性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服务环境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接待力。国际性旅游应拥有满足国际游客旅游消费的环境,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服务设施以及语言环境、旅游服务、市民素质等都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能满足主要客源地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国际的接待能力。

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旅游运作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开放旅游市场,引进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旅游产品设计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开发与经营应高度开放,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

价值观念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国际性旅游城市要有国际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国际化不能用纯经济的标准,而要用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来衡量,因为旅游更多的是体验经济、精神经济。

旅游活动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国际性旅游城市会举办较多的国际活动,多渠道参与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并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产生持续的国际性影响力。

游客构成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聚集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国际性的凝聚力,城市吸引力和游客市场辐射到海外,接待的游客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占当地居民总数的比重达60%以上。

旅游经济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主导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地进出口总值达30%以上,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度和整合度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宜昌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比较优势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考察国际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个城市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

独具个性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城市与三峡工程、葛洲坝以及西陵峡(东段)融为一体,工程文化、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品位高,在建设现代工程型国际性旅游城市方面具有显著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在三峡旅游格局重构中已成为三峡旅游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优势增长区。

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将与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兵马俑一道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宜昌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旅游节等国际性的活动,构建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

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化是所有国际性城市的共同特征,旅游是“眼球经济”、“环境经济”,国际性旅游名城更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宜昌城市山水交融,城区绿化率高达40%,水资源与电力资源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开放的移民城市文化。开放是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宜昌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贬官经停之地;1876年开埠成为长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葛洲坝的建成使宜昌从一个小城镇转为中型城市,如今三峡工程的兴建正使宜昌向较大的城市迈进。宜昌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性城市文化特征。

不断增强的城市国际机能。城市国际机能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功能。自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起,三峡工程进入收益期,宜昌城市经济实力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升级、城市旅游步行街、游客中心、旅游超市等项目相继建设,宜昌城市国际机能正日益增强。

劣势分析

与国内外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相比,宜昌要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现代化是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宜昌的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科技发展等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尤其是入境游客进入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等还有待改善,宜昌还未开通国际航班,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

城市形象国际知名度不高。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宜昌城市形象在策划、塑造、推广及其影响力的国际性水平不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待提升,宜昌仍处于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第四集团,还不是境外游客游览中国的首选目的地。2004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宜昌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三峡工程游仍是初级观光产品,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的旅游开发重视不够,城市文化娱乐项目配套不足,缺乏能留人的旅游度假产品,现有的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而国内同类旅游城市如桂林、三亚、黄山等已经实现由观光旅游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而宜昌还是三峡旅游的观光过境地。

城市文化国际性氛围不浓。国际性文化氛围包括语言环境、国际旅游要素、市民国际素养、运行国际惯例等,宜昌在这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外向型人才和国际交流场所,难以适应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需要。

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不强。宜昌中心城市的旅游凝集力和扩散力不够,入境游客几乎都集中在长江三峡线,环城旅游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旅游功能有待完善,中心商务区(CBD)、旅游服务设施仍需进一步配套。宜昌尚无大型国际性的会展场所,这些都制约了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的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弱。宜昌旅游经济还是数量扩张型,对第三产业以及GDP的带动效果不明显;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有待增强,宜昌旅游经济还是孤立的产业体系,旅游与相关产业加强互动与整合,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旅游发展实力不强。2004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

发展目标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建成三峡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争取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宜昌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

形象提升战略。在旅游进入形象传播时代的今天,塑造和推广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对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与营销至关重要。为此,要通过形象设计、形象塑造、形象推广等,整体提升宜昌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借助举办国际性的活动和奥运旅游的机遇,加大“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宜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力度,使宜昌与长江三峡一道名扬中外。

产品打造战略。宜昌要融入国际旅游经济圈,关键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宜昌应着力开发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昭君和平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围绕三峡大坝实行环坝突破,举市场之力建设三峡环坝旅游圈,同时要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设与国际性旅游城市和三峡工程相匹配的国际性旅游产品。

区域联合战略。加强区域联合,呼应汉渝,借势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宜昌与武汉、重庆的旅游合作,实现三地旅游的交通互动、产品互动、市场互动、营销互动、管理互动,形成区域旅游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通过线路组织与营销,加强与张家界、神农架、武当山和西安的联动,推出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线路。

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协调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与县市旅游、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创宜昌和谐旅游的新局面。

人才兴旅战略。旅游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国际性人才带来国际性理念。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人才是保障。为此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遵循国际惯例,推行国际性机制,提供国际性标准的服务,营造国际性人才的成长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

发展布局

根据宜昌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文脉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发挥宜昌中心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峡大坝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确立“一心二圈三片五线”的发展布局。

一心。即以宜昌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是增强宜昌城市旅游功能,改善国际游客进出条件,完善城市游憩系统,营造国际性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准,提升宜昌市国际旅游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区的重要接待服务中心。

二圈。即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宜昌环城休闲度假圈。三峡大坝已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核心吸引物,重点是发挥环坝旅游产业的集群优势,围绕大坝工程旅游配套文化和生态旅游产品,积极推进环坝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经济增长区。加快宜昌环城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清江水色风情、五峰原始生态、大老岭森林避暑、城郊生态农业等休闲度假产品,使宜昌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

三片。即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清江风情度假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重点开发完善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形成以三峡风光为背景,水电文化为特色,三峡大坝、葛洲坝和宜昌城区为依托的综合型旅游区,成为宜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龙头产品;突出土家风情和湖光山色,建设清江风情度假区;突出关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三国文化体验区。

五线。加强横向联合,跳出宜昌重组旅游线路,以三峡大坝为核心构建五条国际旅游线,即:中线——三峡大坝•西陵峡•葛洲坝“两坝一峡”旅游线;西线——三峡大坝•长江三峡•重庆“高峡平湖”旅游线;北线——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旅游线;东线——长江三峡•三国•西安“朝秦暮楚”旅游线;南线——长江三峡•清江•张家界“两江一山”旅游线。

战略重点

高起点规划,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的城市旅游发展观念,把宜昌纳入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把宜昌旅游放在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内进行定位,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水电特色和旅游功能,使宜昌成为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市。宜昌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之都,无论是三峡风光、三峡工程,还是三峡文化,都能给游客以“激情”的感受,英文ELECTRIFYING可译为“电”或“激情”。确立“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形象,既一语双义,又将宜昌与三峡紧密结合,便于推广。

高标准建设,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高档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大型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建设“两坝一峡”和“高峡平湖”旅游区,加快清江休闲度假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挥三峡工程巨大旅游磁场效应,形成环坝国际旅游圈、环城休闲度假圈,促进宜昌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高水平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重点营造国际性创业环境、国际性语言环境,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管理素质。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管理机制,优化配置城市服务业的各类资源,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码头及旅游景区、公园的路牌和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符合国际标准。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强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识和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识,增加宜昌城市旅游的亲合力。早日解决宜昌三峡机场的口岸升级,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条件实施落地签证制度,使国内外客人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高水准营销,扩大国际性客源市场。调整宣传思路,改变以往突出宣传三峡而忽视宜昌的宣传策略,多渠道营销“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北京奥运机遇,倡导“北京观奥运盛会,宜昌揽世纪工程”。特别是要通过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国际水电旅游节、世界临坝城市发展论坛、国际水电经济论坛、国际和平论坛等国际性的活动,提升宜昌旅游的国际注意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境外游客来宜昌,看大坝,游三峡。

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国际性竞争力。建设国际化旅游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途径,使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宜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功能,壮大旅游核心产业群。探索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机制,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宜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阚如良,周银珍,郑宇飞,胡红青.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5)

2.乐正.建构21世纪中国的国际性城市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0,6

3.肖耀球.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2,4

4.吕斌,陈睿,蒋丕彦.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J].旅游学刊,2004,19(2)

5.阚如良.论大三峡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

国际性旅游城市范文篇4

关键词:宜昌国际性旅游城市发展战略

以中心城市构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旅游业正从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城市在区域性的板块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在宜昌,宜昌是大三峡旅游圈新的增长极,具备了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潜质,2000年至2002年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均以80%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共宜昌确立的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三个目标之一,就是要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不仅是宜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三峡旅游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的现实需要。

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

从理论上讲,国际性城市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包括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区域范围内成为国际事务的服务中心、国际资源的交换枢纽、国际利润的创造中心或国际影响力的扩散高地,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国际性旅游城市是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专业性的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宜昌确立的国际性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具有空间开放性、产业特色性和品牌扩张性等特点。“国际性”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扩张性。“国际性城市”是共性;“旅游城市”是个性;“名城”是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般来说,国际性旅游城市应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或惯例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旅游形象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通过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观、主题活动、形象标识和口号等整体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国际性的感召力,并形成国际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游客满意率在90%以上。

核心旅游产品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拥有世界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世界罕见的旅游景观,更要按照国际标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至少要有1个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若干AAAA级旅游区,能够产生国际性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服务环境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接待力。国际性旅游应拥有满足国际游客旅游消费的环境,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服务设施以及语言环境、旅游服务、市民素质等都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能满足主要客源地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国际的接待能力。

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旅游运作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开放旅游市场,引进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旅游产品设计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开发与经营应高度开放,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

价值观念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国际性旅游城市要有国际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国际化不能用纯经济的标准,而要用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来衡量,因为旅游更多的是体验经济、精神经济。

旅游活动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国际性旅游城市会举办较多的国际活动,多渠道参与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并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产生持续的国际性影响力。

游客构成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聚集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国际性的凝聚力,城市吸引力和游客市场辐射到海外,接待的游客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占当地居民总数的比重达60%以上。

旅游经济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主导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地进出口总值达30%以上,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度和整合度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宜昌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比较优势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考察国际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个城市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

独具个性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城市与三峡工程、葛洲坝以及西陵峡(东段)融为一体,工程文化、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品位高,在建设现代工程型国际性旅游城市方面具有显著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在三峡旅游格局重构中已成为三峡旅游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优势增长区。

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将与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兵马俑一道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宜昌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旅游节等国际性的活动,构建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

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化是所有国际性城市的共同特征,旅游是“眼球经济”、“环境经济”,国际性旅游名城更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宜昌城市山水交融,城区绿化率高达40%,水资源与电力资源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开放的移民城市文化。开放是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宜昌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贬官经停之地;1876年开埠成为长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葛洲坝的建成使宜昌从一个小城镇转为中型城市,如今三峡工程的兴建正使宜昌向较大的城市迈进。宜昌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性城市文化特征。

不断增强的城市国际机能。城市国际机能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功能。自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起,三峡工程进入收益期,宜昌城市经济实力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升级、城市旅游步行街、游客中心、旅游超市等项目相继建设,宜昌城市国际机能正日益增强。

劣势分析

与国内外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相比,宜昌要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现代化是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宜昌的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科技发展等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尤其是入境游客进入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等还有待改善,宜昌还未开通国际航班,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

城市形象国际知名度不高。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宜昌城市形象在策划、塑造、推广及其影响力的国际性水平不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待提升,宜昌仍处于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第四集团,还不是境外游客游览中国的首选目的地。2004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宜昌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三峡工程游仍是初级观光产品,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的旅游开发重视不够,城市文化娱乐项目配套不足,缺乏能留人的旅游度假产品,现有的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而国内同类旅游城市如桂林、三亚、黄山等已经实现由观光旅游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而宜昌还是三峡旅游的观光过境地。

城市文化国际性氛围不浓。国际性文化氛围包括语言环境、国际旅游要素、市民国际素养、运行国际惯例等,宜昌在这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外向型人才和国际交流场所,难以适应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需要。

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不强。宜昌中心城市的旅游凝集力和扩散力不够,入境游客几乎都集中在长江三峡线,环城旅游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旅游功能有待完善,中心商务区(CBD)、旅游服务设施仍需进一步配套。宜昌尚无大型国际性的会展场所,这些都制约了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的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弱。宜昌旅游经济还是数量扩张型,对第三产业以及GDP的带动效果不明显;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有待增强,宜昌旅游经济还是孤立的产业体系,旅游与相关产业加强互动与整合,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旅游发展实力不强。2004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

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

发展目标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建成三峡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争取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宜昌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

形象提升战略。在旅游进入形象传播时代的今天,塑造和推广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对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与营销至关重要。为此,要通过形象设计、形象塑造、形象推广等,整体提升宜昌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借助举办国际性的活动和奥运旅游的机遇,加大“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宜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力度,使宜昌与长江三峡一道名扬中外。

产品打造战略。宜昌要融入国际旅游经济圈,关键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宜昌应着力开发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昭君和平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围绕三峡大坝实行环坝突破,举市场之力建设三峡环坝旅游圈,同时要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设与国际性旅游城市和三峡工程相匹配的国际性旅游产品。

区域联合战略。加强区域联合,呼应汉渝,借势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宜昌与武汉、重庆的旅游合作,实现三地旅游的交通互动、产品互动、市场互动、营销互动、管理互动,形成区域旅游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通过线路组织与营销,加强与张家界、神农架、武当山和西安的联动,推出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线路。

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协调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与县市旅游、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创宜昌和谐旅游的新局面。

人才兴旅战略。旅游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国际性人才带来国际性理念。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人才是保障。为此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遵循国际惯例,推行国际性机制,提供国际性标准的服务,营造国际性人才的成长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

发展布局

根据宜昌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文脉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发挥宜昌中心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峡大坝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确立“一心二圈三片五线”的发展布局。

一心。即以宜昌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是增强宜昌城市旅游功能,改善国际游客进出条件,完善城市游憩系统,营造国际性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准,提升宜昌市国际旅游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区的重要接待服务中心。

二圈。即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宜昌环城休闲度假圈。三峡大坝已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核心吸引物,重点是发挥环坝旅游产业的集群优势,围绕大坝工程旅游配套文化和生态旅游产品,积极推进环坝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经济增长区。加快宜昌环城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清江水色风情、五峰原始生态、大老岭森林避暑、城郊生态农业等休闲度假产品,使宜昌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

三片。即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清江风情度假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重点开发完善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形成以三峡风光为背景,水电文化为特色,三峡大坝、葛洲坝和宜昌城区为依托的综合型旅游区,成为宜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龙头产品;突出土家风情和湖光山色,建设清江风情度假区;突出关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三国文化体验区。

五线。加强横向联合,跳出宜昌重组旅游线路,以三峡大坝为核心构建五条国际旅游线,即:中线——三峡大坝•西陵峡•葛洲坝“两坝一峡”旅游线;西线——三峡大坝•长江三峡•重庆“高峡平湖”旅游线;北线——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旅游线;东线——长江三峡•三国•西安“朝秦暮楚”旅游线;南线——长江三峡•清江•张家界“两江一山”旅游线。

战略重点

高起点规划,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的城市旅游发展观念,把宜昌纳入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把宜昌旅游放在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内进行定位,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水电特色和旅游功能,使宜昌成为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市。宜昌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之都,无论是三峡风光、三峡工程,还是三峡文化,都能给游客以“激情”的感受,英文ELECTRIFYING可译为“电”或“激情”。确立“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形象,既一语双义,又将宜昌与三峡紧密结合,便于推广。

高标准建设,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高档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大型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建设“两坝一峡”和“高峡平湖”旅游区,加快清江休闲度假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挥三峡工程巨大旅游磁场效应,形成环坝国际旅游圈、环城休闲度假圈,促进宜昌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高水平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重点营造国际性创业环境、国际性语言环境,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管理素质。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管理机制,优化配置城市服务业的各类资源,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码头及旅游景区、公园的路牌和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符合国际标准。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强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识和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识,增加宜昌城市旅游的亲合力。早日解决宜昌三峡机场的口岸升级,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条件实施落地签证制度,使国内外客人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高水准营销,扩大国际性客源市场。调整宣传思路,改变以往突出宣传三峡而忽视宜昌的宣传策略,多渠道营销“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北京奥运机遇,倡导“北京观奥运盛会,宜昌揽世纪工程”。特别是要通过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国际水电旅游节、世界临坝城市发展论坛、国际水电经济论坛、国际和平论坛等国际性的活动,提升宜昌旅游的国际注意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境外游客来宜昌,看大坝,游三峡。

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国际性竞争力。建设国际化旅游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途径,使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宜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功能,壮大旅游核心产业群。探索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机制,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宜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阚如良,周银珍,郑宇飞,胡红青.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5)

2.乐正.建构21世纪中国的国际性城市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0,6

3.肖耀球.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2,4

4.吕斌,陈睿,蒋丕彦.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J].旅游学刊,2004,19(2)

5.阚如良.论大三峡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

国际性旅游城市范文篇5

关键词:宜昌国际性旅游城市发展战略

以中心城市构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旅游业正从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城市在区域性的板块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在宜昌,宜昌是大三峡旅游圈新的增长极,具备了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潜质,2000年至2002年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均以80%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共宜昌确立的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三个目标之一,就是要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不仅是宜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三峡旅游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的现实需要。

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

从理论上讲,国际性城市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包括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区域范围内成为国际事务的服务中心、国际资源的交换枢纽、国际利润的创造中心或国际影响力的扩散高地,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国际性旅游城市是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专业性的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宜昌确立的国际性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具有空间开放性、产业特色性和品牌扩张性等特点。“国际性”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扩张性。“国际性城市”是共性;“旅游城市”是个性;“名城”是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般来说,国际性旅游城市应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或惯例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旅游形象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通过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观、主题活动、形象标识和口号等整体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国际性的感召力,并形成国际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游客满意率在90%以上。

核心旅游产品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拥有世界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世界罕见的旅游景观,更要按照国际标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至少要有1个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若干AAAA级旅游区,能够产生国际性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服务环境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接待力。国际性旅游应拥有满足国际游客旅游消费的环境,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服务设施以及语言环境、旅游服务、市民素质等都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能满足主要客源地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国际的接待能力。

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旅游运作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开放旅游市场,引进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旅游产品设计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开发与经营应高度开放,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

价值观念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国际性旅游城市要有国际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国际化不能用纯经济的标准,而要用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来衡量,因为旅游更多的是体验经济、精神经济。

旅游活动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国际性旅游城市会举办较多的国际活动,多渠道参与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并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产生持续的国际性影响力。

游客构成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聚集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国际性的凝聚力,城市吸引力和游客市场辐射到海外,接待的游客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占当地居民总数的比重达60%以上。

旅游经济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主导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地进出口总值达30%以上,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度和整合度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宜昌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比较优势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考察国际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个城市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

独具个性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城市与三峡工程、葛洲坝以及西陵峡(东段)融为一体,工程文化、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品位高,在建设现代工程型国际性旅游城市方面具有显著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在三峡旅游格局重构中已成为三峡旅游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优势增长区。

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将与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兵马俑一道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宜昌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旅游节等国际性的活动,构建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

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化是所有国际性城市的共同特征,旅游是“眼球经济”、“环境经济”,国际性旅游名城更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宜昌城市山水交融,城区绿化率高达40%,水资源与电力资源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开放的移民城市文化。开放是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宜昌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贬官经停之地;1876年开埠成为长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葛洲坝的建成使宜昌从一个小城镇转为中型城市,如今三峡工程的兴建正使宜昌向较大的城市迈进。宜昌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性城市文化特征。

不断增强的城市国际机能。城市国际机能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功能。自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起,三峡工程进入收益期,宜昌城市经济实力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升级、城市旅游步行街、游客中心、旅游超市等项目相继建设,宜昌城市国际机能正日益增强。

劣势分析

与国内外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相比,宜昌要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现代化是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宜昌的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科技发展等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尤其是入境游客进入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等还有待改善,宜昌还未开通国际航班,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

城市形象国际知名度不高。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宜昌城市形象在策划、塑造、推广及其影响力的国际性水平不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待提升,宜昌仍处于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第四集团,还不是境外游客游览中国的首选目的地。2004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宜昌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三峡工程游仍是初级观光产品,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的旅游开发重视不够,城市文化娱乐项目配套不足,缺乏能留人的旅游度假产品,现有的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而国内同类旅游城市如桂林、三亚、黄山等已经实现由观光旅游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而宜昌还是三峡旅游的观光过境地。

城市文化国际性氛围不浓。国际性文化氛围包括语言环境、国际旅游要素、市民国际素养、运行国际惯例等,宜昌在这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外向型人才和国际交流场所,难以适应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需要。

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不强。宜昌中心城市的旅游凝集力和扩散力不够,入境游客几乎都集中在长江三峡线,环城旅游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旅游功能有待完善,中心商务区(CBD)、旅游服务设施仍需进一步配套。宜昌尚无大型国际性的会展场所,这些都制约了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的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弱。宜昌旅游经济还是数量扩张型,对第三产业以及GDP的带动效果不明显;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有待增强,宜昌旅游经济还是孤立的产业体系,旅游与相关产业加强互动与整合,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旅游发展实力不强。2004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

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

发展目标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建成三峡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争取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宜昌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

形象提升战略。在旅游进入形象传播时代的今天,塑造和推广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对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与营销至关重要。为此,要通过形象设计、形象塑造、形象推广等,整体提升宜昌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借助举办国际性的活动和奥运旅游的机遇,加大“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宜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力度,使宜昌与长江三峡一道名扬中外。

产品打造战略。宜昌要融入国际旅游经济圈,关键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宜昌应着力开发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昭君和平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围绕三峡大坝实行环坝突破,举市场之力建设三峡环坝旅游圈,同时要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设与国际性旅游城市和三峡工程相匹配的国际性旅游产品。

区域联合战略。加强区域联合,呼应汉渝,借势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宜昌与武汉、重庆的旅游合作,实现三地旅游的交通互动、产品互动、市场互动、营销互动、管理互动,形成区域旅游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通过线路组织与营销,加强与张家界、神农架、武当山和西安的联动,推出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线路。

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协调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与县市旅游、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创宜昌和谐旅游的新局面。

人才兴旅战略。旅游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国际性人才带来国际性理念。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人才是保障。为此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遵循国际惯例,推行国际性机制,提供国际性标准的服务,营造国际性人才的成长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

发展布局

根据宜昌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文脉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发挥宜昌中心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峡大坝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确立“一心二圈三片五线”的发展布局。

一心。即以宜昌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是增强宜昌城市旅游功能,改善国际游客进出条件,完善城市游憩系统,营造国际性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准,提升宜昌市国际旅游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区的重要接待服务中心。

二圈。即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宜昌环城休闲度假圈。三峡大坝已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核心吸引物,重点是发挥环坝旅游产业的集群优势,围绕大坝工程旅游配套文化和生态旅游产品,积极推进环坝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经济增长区。加快宜昌环城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清江水色风情、五峰原始生态、大老岭森林避暑、城郊生态农业等休闲度假产品,使宜昌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

三片。即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清江风情度假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重点开发完善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形成以三峡风光为背景,水电文化为特色,三峡大坝、葛洲坝和宜昌城区为依托的综合型旅游区,成为宜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龙头产品;突出土家风情和湖光山色,建设清江风情度假区;突出关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三国文化体验区。

五线。加强横向联合,跳出宜昌重组旅游线路,以三峡大坝为核心构建五条国际旅游线,即:中线——三峡大坝•西陵峡•葛洲坝“两坝一峡”旅游线;西线——三峡大坝•长江三峡•重庆“高峡平湖”旅游线;北线——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旅游线;东线——长江三峡•三国•西安“朝秦暮楚”旅游线;南线——长江三峡•清江•张家界“两江一山”旅游线。

战略重点

高起点规划,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的城市旅游发展观念,把宜昌纳入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把宜昌旅游放在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内进行定位,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水电特色和旅游功能,使宜昌成为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市。宜昌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之都,无论是三峡风光、三峡工程,还是三峡文化,都能给游客以“激情”的感受,英文ELECTRIFYING可译为“电”或“激情”。确立“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形象,既一语双义,又将宜昌与三峡紧密结合,便于推广。

高标准建设,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高档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大型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建设“两坝一峡”和“高峡平湖”旅游区,加快清江休闲度假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挥三峡工程巨大旅游磁场效应,形成环坝国际旅游圈、环城休闲度假圈,促进宜昌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高水平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重点营造国际性创业环境、国际性语言环境,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管理素质。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管理机制,优化配置城市服务业的各类资源,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码头及旅游景区、公园的路牌和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符合国际标准。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强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识和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识,增加宜昌城市旅游的亲合力。早日解决宜昌三峡机场的口岸升级,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条件实施落地签证制度,使国内外客人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高水准营销,扩大国际性客源市场。调整宣传思路,改变以往突出宣传三峡而忽视宜昌的宣传策略,多渠道营销“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北京奥运机遇,倡导“北京观奥运盛会,宜昌揽世纪工程”。特别是要通过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国际水电旅游节、世界临坝城市发展论坛、国际水电经济论坛、国际和平论坛等国际性的活动,提升宜昌旅游的国际注意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境外游客来宜昌,看大坝,游三峡。

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国际性竞争力。建设国际化旅游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途径,使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宜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功能,壮大旅游核心产业群。探索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机制,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宜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阚如良,周银珍,郑宇飞,胡红青.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5)

2.乐正.建构21世纪中国的国际性城市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0,6

3.肖耀球.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2,4

4.吕斌,陈睿,蒋丕彦.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J].旅游学刊,2004,19(2)

5.阚如良.论大三峡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

国际性旅游城市范文篇6

*年6月1日到2日,刚从海南省委副书记、海口市委书记调任贵州省委副书记不久的王富玉到*就旅游发展进行调研,在就*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全面考察了解后,王富玉副书记在6月22日于贵阳举行的*樟江大街景观改造专家咨询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把*建成国际化的专业旅游城市的目标构想,并强调了*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四点理由:一是自然风光独特;二是视觉质量好;三是民族文化独特;四是红色旅游可挖掘性强。随后*年1月10日至11日,王富玉副书记第二次到*进行旅游专题调研,在工作汇报会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用十年时间把*建成“风光优美的山水景观城、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城、娴静优雅的人居环境城”,目标是打造国际化的专业旅游城市的发展思路,得到了王富玉副书记及州委、州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建设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的现实差距

国际旅游城市是指经济社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资源品位高,具有超国界吸引力,城市综合环境优美,旅游设施完善配套,旅游产业发达并成为城市主要支柱产业,国际国内游客数量众多,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性城市。国际旅游城市是以城市参与世界经济发展分工合作中形成的,是根据城市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大小,选择了旅游产业作为其主要的外在功能,并依托完善的城市功能体系产生强大的国际客源聚集能力,最终形成的城市形态。

根据其主要功能差异,国际旅游城市又可分为以下四类:(1)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以鲜明的风景为标识,凭借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及融自然环境于一体的人文景观,创造出优美的风光名胜和城市旅游环境,成为国际观光、度假、康复、疗养的胜地。(2)国际商务旅游城市。以鲜明的商贸为标识,凭借城市得天独厚的经济贸易中心、金融枢纽地位和完善的商务服务体系,加上优美的城市环境和风光资源成为国际性的客源聚集地。(3)国际会议旅游城市。以鲜明的会展为标识,凭借良好的国际交流和会展服务环境,成为各类国际会议和展览活动的集聚地。(4)国际宗教旅游城市。是以独有的宗教地位,主要提供宗教朝拜、宗教观光等产品为主的国际旅游城市。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是国际旅游城市的细分,依据区域资源秉赋和比较优势以及按以上四种类分,*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应定位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国内学者认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至少应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城市旅游形象鲜明,旅游资源品位高,达到世界级标准。或以世界罕见的景观著称于世,或以景致的完美组合叹服世界,城市的旅游形象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具有国际性吸引力。(2)城市产业结构高级优化,第三产业居城市国民经济主导地位,商业服务业发达,尤其表现在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3)城市环境优雅,基础设施现代化,拥有通达世界各地的现代化信息传递网络和连接世界各地主要地区的国际化交通网络体系。(4)旅游服务设施完善,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功能布局合理,能满足不同国家旅游者不同爱好、习俗和消费层次的需要。(5)城市商业、服务业、旅游服务业作业人员训练有素,服务质量一流。(6)国际国内游客众多,接待规模在同类国际性城市中位居前茅,其中国际游客数量和国际游客中散客数量均占较高比例。(7)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国际旅游者提供良好保证。城市具有良好的国际语言通行环境和标识系统,简便的出入境手续,文明的居民素质,良好的政府形象,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对外来旅游者友好的接纳态度。

虽然近年旅游业已成为*的新兴后续支柱产业,*旅游区也是省内发展速度最快的旅游区之一。但因起步晚,起点低,加上软硬环境等多方面制约,相对而言,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是一个很高的目标,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在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产业结构调优、旅游服务环境都需提升优化,旅游服务设施、城市基础设施距离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建设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的现实途径

1、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应为当务之急。这里所指的城市应不仅限于县城,因*县城有别于杭州、苏州等一些有相当文化底蕴的传统的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遍布于全县各个地方,县城其作用主要是作为全县旅游的一个旅游服务的集散中心,当然也不排除通过建设打造以后,在未来其本身也成为一个旅游产品,因此在这里所指的*的城市旅游形象与*旅游的整体形象是同一概念。

旅游形象指的是旅游目的地,包括其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一般认为,旅游形象定位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优势集中原则。就是说,当区域或城市,具有多种优势时,优势一定要集中,聚焦到某一点上凸显,让其他优势围绕它扩散出光环,而不能抵消和削弱它。二是观念领先原则。观念领先是指思想超前,而不是实态的领先,实态的竞争首先是观念的竞争,也即在设计定位时,要有“第一”的思想和创新观念。大连的滨海花园城就是全国第一,先入为主,其他地方即使后来比它更美更好,也很难竞争于它。三是个性专有原则。在同一区域的两地不能拥有同一个定位点,否则会失去个性,即提此及彼,说彼想此,不是幸事。四是多重定位原则。这是指主定位下的不同层面的定位。

形象树立对于旅游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大多具有独特迷人的旅游形象。旅游业发达国家开发旅游的成功经验是塑造整体旅游形象,旅游开发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旅游业至今尚处于后进状态,并非是*缺乏旅游资源,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知名度。知名度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但*至今尚缺乏鲜明的旅游总体形象,宣传力度不够,未能树立起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鲜明的旅游形象,缺乏出游煽动性,各种宣传口号未能突出其能激发旅游者前来旅游的理念和着力点,亟需有一个鲜明而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推介给大众,以在全国旅游地域大系统中形成特色独具、不可替代的旅游目的地。对*而言,知名度小是劣势,但另一方面,反而更具神秘感和新鲜感,又是*旅游业一个很大的潜在优势,一旦包装宣传好,则更容易激发游客出游。基于*整体经济落后的现状,近期亦不可能在景点建设上进行象其他发达地区那样的旅游大投入,所以尽早地树立特点鲜明的旅游形象,对*旅游实现快速发展,建设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以1990年小七孔景区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为标志,*旅游进入正式的开发建设时期。缘于宣传的需要,*在旅游形象的主体定位上曾用过“喀斯特森林的璞玉——*”(见可爱的家乡丛书编写组:《喀斯特森林的璞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绿色宝石”(见贵州旅游文史系列丛书编写组:《绿色宝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以及“*风光天下奇”等。2000年以后的形象主体定位主要见于一些旅游宣传画册中,最常用的有“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旅游形象的定位同样引起有关媒体和专家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的旅游资源进行各自解读和感受,给出了不同的形象定位。如CCTV—4“东方家园”栏目的“石头上的森林”。2003年11月1日,中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考察后在总结讲话中提到的“贵州*,山水盛宴”。*年12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旅游规划研究所所长、区域经济学博士石培华在接受搜狐旅游频道采访时提到的“地球之花,山水天堂”等。其中对此进行较为详细论证的是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王衍用教授,他在*年10月31日“百位名家、百家媒体‘走进中国最美的地方’——*大型采风活动”采风恳谈会上,建议把*旅游形象定位为“石林水乡,无染*”,主张以水和森林展现*的灵气,加强环境治理,从原生态方面打造一个无染*。“石林”就是石头上的森林,不是云南的石林,“水乡”就是水土之乡,到处都有潺潺流水,小七孔景区是水体景观,樟江景区是漂流景观。认为*要在环境上做文章,从原生态的纯朴方面进行先行打造,做到山水没有污染,民族文化遗产也没有污染,都是很纯净的“无染*”。

从以上可以看出,当前*尚未形成一个贴切准确、个性鲜明、具有非凡吸引力的旅游主体形象,此项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有必要邀请专家学者和各方人士就*的旅游形象定位问题会诊把脉,提出建议。要以树立个性鲜明的旅游形象为突破口,实施旅游形象驱动战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使*在三到五年内成为国内闻名的旅游目的地。

2、“三城”建设应着眼长远。建设“风光优美的山水景观城、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城、娴静优雅的人居环境城”,从现实出发要抓住以下几点:一是要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把全县所有城镇作为一个城市来经营建设。王富玉副书记在樟江大街景观改造专家咨询会上曾经说过,“要把*县城建成一个小巧玲珑的山城”,“一个精美的小型观光和旅游度假的旅游城市”。县城建设追求精巧,面积不能盲目扩张,功能区要提前规划。按照“三城”的构想,应聘请高资质的单位进行规划,并严格实施。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以旅游城镇的标准着手于朝阳、王蒙、驾欧等卫星城镇的规划,把县城的一些功能转移于卫星城镇中,以减轻县城土地利用压力和旅游高锋期的旅游接待压力。二是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上的舍得与节约的关系。在围绕旅游服务的精品民族风情街(园)、高档宾馆、娱乐场所、休闲中心的建设以及城市绿化上应舍得,在个人建房上应严格控制,提倡集中片区开发商品住房,节约个人建房用地,按照园林城市的标准,在新的城区建设上严禁走低水平开发。三是应处理好新城开发与老城改造的关系。应以新城开发为重点,打造精品,建成一片成精品一片,一些老城区应作适当保留,作为一种城市记忆。四是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景观保留的关系。山水景观城建设要尽量避免大面积的土地平整,应按照布依、水等少数民族村落建设的特点,依山而建,傍水而立,城市在平面视觉上应有起有伏,建设中保留一些可以在打造后能成为城市建设点睛之笔的小山头,小水池及农田等,充分体现*山水秀丽、乡土休闲的特点。五是一些主要功能区应相对集中。在规划中应把旅游服务、休闲娱乐区相对集中,把一些容易污染环境(包括噪音污染)、影响市容的行业、门市相对集中,为游客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六是重视城市文化的塑造。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有没有文化内涵是评判一个城市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建设应突出生态、民族两大文化,要在上面做足,做出特色。新城区建设一定要把文化理念融入其中,吸取教训,避免陷入建设—改造—再建设—再改造的恶性循环。

国际性旅游城市范文篇7

地处北纬18°的三亚,国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国际化发展步伐却较为缓慢,其中原因值得探究。本文结合短板理论理念进行相关分析,对三亚国际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亚国际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

(一)国际化市场需求不足。从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看,三亚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本性原因是国际市场需求不足,无法持续性地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前来三亚旅游。国际游客需求点在哪里?三亚旅游产业规划部门、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业研究人员应该对此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寻找和挖掘三亚的旅游资源,形成配套的旅游产品,更好地迎合国际旅客的需求。(二)国际化旅游环境不佳。语言是国际化旅游环境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学习和使用中文,但英语仍然是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语言,当我们到国外去旅游,不会英文,我们可能寸步难行,除非我们有会说中文的导游。一个地区想成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不仅需要会说国际语言的导游,这个城市的每个人应该都成为会懂一点国际语言的导游,掌握英语,营造国际化语言环境已经是一个地区旅游业是否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微笑、纯朴、热情、好客是国际化旅游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到泰国、韩国旅游,就能发现那里有一些当地人为了表达他们的热情和好客,都会说一两句中文。然而,三亚当前不仅会国际语言的导游比较缺乏,当地老百姓也都不懂得英文,许多从内地来三亚从事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见到国际游客不是面带笑容,而是心里想着生意来了。(三)整体旅游服务质量低下。从“数说三亚”提供的数据上看,三亚的整体旅游服务质量依然很差,很多商家都把游客当作生意来看待,往往采用“各种手段”和游客“做生意”,欺客宰客现象频频出现,明显的短视行为。这种缺乏主动服务意识的旅游市场主要依靠政府的监管在运行,如何把这种“被动式”的服务行为提升为“主动式”的服务理念和行为,是今后三亚国际旅游产业发展中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三、结合短板理论思考三亚国际化旅游产业发展之路

(一)研究国际市场需求,大力开发多样化多层次国际旅游产品。国际市场方面,吸引国际客源,三亚需要继续增强内功,应该对国际游客的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大力开发多样化、多层次的国际旅游产品,以满足国际游客的不同需求。目前,三亚应加大两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一是中高层的旅游产品,如游艇、海上国际邮轮等,二是加大对具有当地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旅游项目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打造具有三亚特色的国际旅游产品,让三亚成为兰卡威、芽庄、登巴萨等国际知名度假地。(二)全民参与,注重国际化旅游软实力的提升。三亚还应注重国际化旅游软实力的提升。提升三亚旅游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国际性中高端旅游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方面,包括国际旅游项目开发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及国际性高素质导游队伍的培养。此外,还应该在旅游委的基础上加设负责国际业务从事调研和推介相关工作的副主委,加强与国际旅行团、旅行社的联系和合作,加大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倡导“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是受益人,让“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成为每一位三亚人的共同目标。并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建设中,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普及英文。(三)学习国际旅游景区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时发现并加长自身短板。短板理论的短板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短板”都有所不同。如三亚国际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短板是整体旅游服务质量低下,因此,应该加大力度改进和提升,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三亚无法满足国际游客个性化需求这样的短板。因此,三亚在打造“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学习和吸收国际旅游景区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审视自身的不足,发现并加以改进,最终使得三亚这个国际化旅游产业木桶能够吸引和容纳更多的国际游客。

四、结语

国际性旅游城市范文篇8

200*年世界旅游日是全球第26个世界旅游日。经过江苏省旅游局与连云港市政府共同申办和积极争取,我市最终取得了200*年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庆祝活动的举办权,这是一次国际性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将对提高我市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为我市建设中外知名旅游城市创造极为有利的契机和条件。为做好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连云港区域系列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特制定如下宣传推广框架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扣200*年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庆祝活动的主题“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一连云港吸引世界的目光”。通过大力宣传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系列庆祝活动,大力宣传连云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弘扬旅游促进和谐的理念,着力推介连云港“神奇浪漫之都”的城市旅游总体形象,依托新亚欧大陆桥,促进旅游发展,为把200*年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庆祝活动办成国际性的旅游活动盛典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

二、宣传重点

1、宣传介绍世界旅游日的基本情况以及我市成功申办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对我市的影响。世界旅游日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WTO)确定的国际性旅游纪念日,旨在以旅游活动促进世界各国的国际、国内旅游合作,促进各国文化、经济、贸易的交流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推动社会进步。我市成功申办成为200*年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将对我旅游业快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极大地提高我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为我市建设中外知名旅游城市创造极为有利的契机和条件;

2、宣传我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近年来旅游发展的成果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工作迎接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所做系列工作;报道好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庆祝活动、第八届中国《西游记》旅游文化节暨首届新亚欧大陆桥国际旅游文化节新闻会;

3、浓墨重彩报道200*年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庆祝活动、第八届中国《西游记》旅游文化节暨首届新亚欧大陆桥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盛况;

4、宣传第八届中国东海水晶节、第五届中国赣榆徐福故里海洋文化节、以及200*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十运会连云港赛区的沙排、散打、帆船帆板比赛等相关重点经贸活动;

5、反思性宣传连云港举办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系列活动给连云港带来的影响;从新闻角度出发,探求连云港旅游发展的前景和建设性意见。

三、宣传安排

分开幕前、开幕和开幕后三阶段进行。

1、开幕前(9月27日前)

主要宣传内容:开幕式总体情况(举办时间、特点等);开幕式具体方案情况;我市赴京新闻会;主会场花果山筹备情况;市交通、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筹备情况;宾馆饭店、旅游购物等服务企业的准备情况;全市各景区联动情况;活动期间的天气情况;提前采访一些先行来连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和游客,烘托节庆气氛。

2、开幕式期间

主要宣传内容:开幕式盛况;聚焦活动中的外国游客,体现活动的世界性、国际性;专访活动中来连的经济界、政界要人,彰显活动的重要性等;同时对与相关的重要活动进行全面报道。

3、开幕后。

对整个旅游节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为今后举办类似的节庆活动提供智力支持。

四、宣传方向和组织计划

整个宣传工作分市市内宣传、市外宣传和广告推广三大部分。

市内宣传: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市电台、市电视台等媒体前期安排专人跟踪采访报道有关活动和动态信息;开幕时组织采访团全面报道活动的全过程;开幕后认真总结,深度报道整个活动,为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在我市成功举办营造良好的是内舆论氛围。

市外宣传:鉴于此次活动具有世界性和开放性,拟分批邀请一定数量的市外和海外媒体来连采访报道,及时把2005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庆祝活动的盛况传递出去。

拟邀请媒体有:

香港《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凤凰卫视

澳门卫视、澳门邮报

韩国中国新闻社、韩国KBS放送

日本NHK、日本经济新闻

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旅游报

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卫视、江苏人民广播电台

解放日报、新民晚报

周边城市和大陆桥沿桥城市新闻媒体

广告推广: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运做的规范,较好的配合整个宣传推广工作,拟在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卫视、解放日报,以及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澳门邮报等媒体上配合性地组织部分专刊和广告,并有针对性的开设倒记时以扩大影响。

五、宣传要求

1、围绕主题,形成整体,体现特色。

要紧紧围绕2005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的主题,要把2005年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庆祝活动和中国《西游记》旅游文化节暨首届新亚欧大陆桥国际旅游文化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报道,同时相对突出《西游记》旅游文化节,使2005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具有连云港特色,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宣传推介花果山和连云港“神奇浪漫之都”的城市品牌;

2、增强贴近性和开放性。

宣传旅游节成功与否,不能单纯看活动气氛围是否热烈,要综合考虑;宣传旅游节成功与否,要从群众的视角来评判,不能主观臆断。同时,宣传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活动,要有开放的胸怀和视野,要把自己自觉摆入到世界大旅游宣传中,从世界旅游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宣传好世界旅游日,更要宣传好中国主会场。

3、充分整合新闻资源和宣传要素,节约宣传成本,充分发挥宣传效益。

要加强整体活动的新闻策划,有效发挥新闻媒体的市场功能,由市委宣传部统筹制定整体推广方案。要市内宣传和市外宣传并举;国内宣传和海外宣传并举;新闻宣传和广告宣传并举;整合资源,引导市场,扬长避短,节约成本,最大限度的发挥宣传效益。

国际性旅游城市范文篇9

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旅游地产”的概念越来越多的被业界广泛提及,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理论界对“旅游地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有不同的描述,泛泛者多以“旅游地产=旅游+地产”的公式统而概之。我个人认为,旅游地产业是以房地产形式为载体、以度假旅游为目的的文化消费产业,也就是说旅游地产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地产。我们常说,是文化在影响我们的一举一动,人们的消费欲求更是受到文化观念的左右,旅游地产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庄园、别墅、分时度假酒店、度假村等,但这些所谓的“硬件”无法从根本上成为人们消费的动机,唯有旅游地产本身携带的地域文化才是触动消费的关键所在。

旅游地产能否做好,能否做的长久,我认为与旅游城市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息息相关,因为文化市场是城市旅游者的重要消费领域,而旅游地产则是旅游者的重要消费场所,它们作为旅游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旅游城市在精神文明上的主要展示方向。旅游者的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传递性的消费形式,它不仅能带给旅游者以愉快的消费经历,还能通过文化实物的流动来传递旅游城市的文化品牌,从而有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这又能在更深的层面上推动城市旅游地产的发展。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其文化市场是城市旅游产品的构成部分之一,文化市场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旅游地产的品位,科学合理的对旅游地产进行规划布局,将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旅游城市的旅游产业升级。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东经116°20ˊ~117°59ˊ,北纬35°38ˊ~36°28ˊ),北依山东省会济南,南临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故里曲阜,东连瓷都淄博,西濒黄河,总面积7762平方公里。

泰安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泰山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我国最早被联合国命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自然景观以雄著称,雄中又蕴含着奇险秀奥等美景,有“天然山岳公园”之美誉。人文景观以神为尊,儒、释、道三派文化相融发展,经过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和文人墨客的登临赋颂,沉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被称为“东方历史文化宝库”。2007年慕名来泰山旅游考察的中外游客多达1518.5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1503.4万人次,境外游客15.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9.7亿元。泰安交通便利,科技文化发达,京沪铁路,京沪、京福高速公路、104、105、205、220国道穿境而过,即将开工的京沪高速铁路纵贯南北。

《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的城市性质是:以泰山为依托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城市职能是:山东省科教中心之一;山东省旅游度假、现代制造、商贸物流基地。城市发展目标是:将泰安建成独具特色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泰山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以现代制造业与旅游业为主导的经济强市;天蓝、水碧、山青的最佳人居城市。二○○七年三月八日,《泰安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该规划纲要中要求“大力丰富商贸、餐饮、房地产、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

国际性旅游城市范文篇10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目的地;营销方式;创新

全域旅游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通过优化配置全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全域内的相关产业,打破各地方的行政界线,构建适应主流旅游消费市场的统一旅游管理体制,从而实现全域范围内的旅游开发共建共享。旅游目的地城市作为全域旅游的实施主体,要采取有效的旅游营销方式,提高全域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1重新定位全域旅游营销策略

旅游目的地城市要根据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制定营销策略,将打造城市品牌形象、实现旅游资源保值增值、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营销的中心任务,明确全域旅游的发展方向,科学制定旅游营销策略。1.1制定全域旅游营销整体规划。旅游目的地城市要在全面考虑城市定位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制定旅游营销整体规划。其一,资源依赖型城市。资源依赖型城市利用资源消耗发展重工业和基础产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枯竭问题。该类型城市在制定旅游营销策略时,要依托城市优势条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积极创新旅游项目,实现城市形象转型。其二,超大型城市。超大型城市的人口密集度高,各项产业发展速度快,易超出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在超大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以城市周边一体化发展为主导,转移城市的非核心功能,通过周边旅游带动区域旅游,增强周边旅游的辐射作用,形成由点及面的旅游格局。其三,中小型城市。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为中小型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小型城市要充分依托自然环境优势,积极推进特色旅游业发展,为特色旅游业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并利用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增强中小型城市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2更新全域旅游营销理念。旅游目的地城市要立足于全域旅游视角,对传统的城市旅游营销理念进行变革,以确保全域旅游跟上时展,增强城市的全域旅游竞争力。一是旅游目的地城市要从传统的建设热门景区向塑造城市整体形象转变,以城市品牌形象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充分整合区域内的冷门景区与热门景区,形成一体化的旅游景点建设与发展模式。二是旅游目的地城市要从打造世界遗产、A级景区等重点旅游产品,向构建全程优质体验转变,目的地城市要整合休闲度假区、旅游观光带、文化创意街区等新兴旅游资源,延伸重点旅游产品的服务链,为游客带来全程旅游舒适体验。

2创新品牌营销方式

品牌营销是指通过打造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认知程度,在社会上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一种营销方式。在全域旅游视域下,旅游目的地城市要实施品牌营销策略,重塑旅游城市品牌形象,扩大社会对旅游城市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使城市成为游客旅游的首选目的地。2.1开展品牌产品营销。旅游目的地城市要充分发掘城市特色旅游资源,构建起城市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增强城市旅游品牌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目的地城市应在原有旅游品牌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原产地品牌、老字号品牌、中外驰名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如在旅游资源中,打造景区品牌、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在商品品牌中,依托本区域的知名企业,积极开发农副产品、工业品、旅游休闲产品和文化娱乐产品,形成完善的产品体系,为游客提供周全的产品服务。旅游目的城市在全域旅游营销中,要集合城市知名产品,强化名牌产品之间的联系,通过激发游客对名牌产品的购买欲望,进而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促使旅游业带动工业、农业和商贸业的协同发展。2.2开展事件营销。事件营销集新闻效应、广告效应、形象传播等功能于一体,通过策划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力的事件,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旅游目的地城市可采用事件营销方式,打响全域旅游的知名度。一是节日庆祝活动营销。目的地旅游城市可在一年四季或一年十二个月份中设定主题节庆活动,如国际服装节、啤酒节、赏灯会、迎春会、国际艺术博览会、冬泳节等,推动旅游全域化发展,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与节日活动,加强游客与市民的互动交流,使游客体验宾至如归的感受,进而将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成旅游胜地。二是会展旅游营销。目的地旅游城市要体现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特色,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旅游事件。如举办重要国际性会议,吸引政界、经济界的高层人士,权威性新闻媒体,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参与会议,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承办各类国际国内赛事,吸引国内外体育名将以及广大体育爱好者前来城市,积累城市的潜在游客群体;举办全国性和地区性会展,吸引中外商家前来交易商品,促进交流,为投资城市旅游业开辟绿色通道。

3创新整合营销方式

整合营销是指通过对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各项资源价值增值的一种营销方式。在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全域旅游营销中,可采用整合营销方式促使旅游业内和旅游业外资源的高度整合,充分发挥各产业的核心优势,共同扩大全域旅游的发展规模,实现各个产业与全域旅游的同步发展。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整合营销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式。3.1开展异业整合营销。目的地旅游城市要在全域范围内建立起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结盟发展体系,积极创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多样化合作内容,从而以旅游业为驱动力,带动各个产业协同发展。一是旅游业与银行业结盟。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银行业要针对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开展信用卡业务、分期付款业务、旅游产品专享业务等,为游客旅游过程提供便捷的支付和信贷服务。二是旅游业与传播媒体结盟。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传播媒体要与旅游业密切配合,及时对外旅游信息,加大对全域旅游的宣传力度,并利用媒体公众平台的影响力评选出年度最佳旅游景区。三是旅游业与商业客户结盟。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商业客户要开发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大型企业商旅项目和产品定制服务,以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四是旅游业与食品行业结盟。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食品行业要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发展中,积极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并打造饮食文化,带动饮食行业发展。3.2开展同业整合营销。目的地旅游城市要促进旅游业内同行业之间的结盟发展,增强旅游业的整体实力。一是资源企业之间的结盟。目的地旅游城市要从饮食、住宿、出行、购物、娱乐等方面入手,加强各类资源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游客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提高旅游产品服务质量。二是旅游景点机构之间的结盟。目的地旅游城市要号召全域内各级旅游景点官方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整合全域各个旅游景点的数据信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并预测全域旅游的发展走势,为制定营销策略提供准确数据。

4创新网络营销方式

网络营销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具备营销成本低、信息传播快、互动性高的优势。旅游目的城市在旅游营销过程中可采用网络营销方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辟全域旅游的多元化宣传和互动渠道。4.1搭建信息传播平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旅游目的地城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搭建起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传播平台,从而促使旅游目的城市的旅游信息得到即时传播和全面覆盖。具体宣传策略如下:旅游目的地城市要建立起门户网站,通过门户网站宣传介绍旅游景点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准确定位游客群体,并推广手机应用软件,通过应用软件向游客投放所需信息;与社交媒体和知名博客建立起合作关系,通过媒体和博客宣传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形象,打造良好的旅游口碑;与广播电视台、影视公司合作,通过拍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等,展现旅游城市的风景全貌,增强旅游城市对游客的吸引力;创新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旅游城市的旅游体感综合系统,让游客体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景点风光,激发去目的地旅游的欲望。4.2开展网络互动营销。旅游城市的网络营销模式要体现互动营销理念,利用互联网搭建旅游城市与游客之间互动交流平台。具体营销策略如下:通过优化网页设计和关键词搜索,使游客通过搜索关键词可以快速轻松地找到景点信息。旅游目的城市也可对游客的搜索记录进行大数据分析,掌握游客的需求和喜好,为制定和调整全域旅游发展策略提供数据;搭建城市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畅通与游客之间的沟通渠道,为游客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服务。如旅游城市在官方网站上开通咨询板块,游客可咨询相关事宜,由专业客服人员进行回复。对一些提问率较高的问题,官方网站可采用机器人自动回复或开辟常见问题回复专栏的形式,帮助游客快速得到所需信息;旅游城市要开通微博,在微博上及时有关该城市全域旅游的相关信息,如景点收费、景点风景图片、景点文化介绍等信息,并定期发起微博互动话题,让游客针对讨论话题提出建议,表达诉求,为优化升级全域旅游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总而言之,旅游目的地城市要结合城市定位,合理规划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将全域旅游作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促进城市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旅游城市要积极创新营销方式,尝试采用品牌营销、整合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方式,提高旅游营销现代化水平,从而不断增强目的地旅游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激发全域旅游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燕,顾小光.基于全域旅游的南通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7,12(10);95-97.

[2]高启明,刘萍.全域旅游的营销策略研究——以太原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8,21(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