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保护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5:41:33

国际贸易保护

国际贸易保护范文篇1

论文摘要:在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影响的基拙上,探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调整,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和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

一、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压力

19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比较优势明显。但近十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和苹果、烤烟仍有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口调控主要依赖许可证、进口配额、检疫标准、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等非关税措施进行,关税措施主要用于配额数量之外的农产品,配额内税率普遍很低。根据乌拉圭(农业协议》和《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我国加人WTO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利影响主要有:1.贸易措施关税化影响。由于谈判基期1986--1998年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为负值,这使我国不仅失去非关税措施这一传统屏障,而且因关税减让幅度过大而失去高关税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能通过和缔约国谈判上限约束关税和靠关税化的“例外条款”应对。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农产品进口的关税总水平要从2001年的2196削减到2004年的17%,美国关注的农产品削减到14.5%。特别是大豆,因税率降到3%,且国内外价格差距较大(加上关税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内市场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很大,2001年,大豆进口创历史最高纪录1440万吨;2.配额扩大影响。WTO《农业协议》规定关税化后市场准人机会不低于减让基期国内消费量的3%,在减让期结束扩大到5%,这对我国粮棉油进口不利。1994-1998年,年均进口小麦、玉米、大米合计661.5万吨,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额多增进口976.9万吨,2004年多增进口15541万吨。专家估计,仅小麦至2004要损失60亿元,有近300万麦农要离开麦田生产。棉花生产因最终配额与以往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2004年配额数量相当于1998年国内产量19.8%,因而所受影响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况与棉花类似,国内生产受到影响很大。据中国加入WTO农业专家组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CATP)测算,至2005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较优势将分别下降21,19%,16.36%,21.36%,40.83%和13.21%,使这些产品更加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对生猪、大米、烤烟、甘蔗、苹果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冲击。

二、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调整

1.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按WTO农业国内支持总量AMS的“微量允许标准”(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0%,中国人世谈判为8.5%),我国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农业总产值8.5%,即412亿元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量(农业生产性补贴)。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农业总产值仅有2%左右,即还有约315亿元的农业国内正支持空间。这为我国扩大实施“黄箱政策”(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生产投人补贴、牲畜数量补贴、贷款补贴等),减轻粮棉油等比较弱势农产品的成本压力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我国传统的农业国内支持“黄箱政策”主要以农产品价格补贴为主,贷款补贴(贴息贷款)为辅。价格补贴大多用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支农服务的收费标准,以及农产品购销环节的补贴。我国对农产品价格支持的另一途径为粮食的垄断性保护价收购。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补贴权利。因此,我国通过保护价收购支持农产品价格在加人WTO后将被取消。加人WTO后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的构建应把重点放在加大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生产投人补贴上,同时扩大黄色补贴范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对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等实行补贴,以此来达到优化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结构,提高补贴效率,并借鉴国际经验,减少农民收益较少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

2.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WTO《农业协议》中有一些条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保护,如“特殊保障条款”、“特殊和差别待遇”、“特别处理”、“微量允许标准”等。灵活运用这些条款,能够采取恰当的调整措施减少某些农产品的过度进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的法律措施保护。WTO《农业协议》有许多“灵活”操作空间,如关税配额管理,WTO各成员就有应用关税、拍卖、先到先得、按历史记录等多种管理办法。因时因地管理好我国的关税配额,能减轻进口农产品对同类产品生产的冲击。并尽快建立起综合协调、适时高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体系。如加强农产品出口信贷支持;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比率,加大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支持;制订、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立法。这三种手段可作为抵制国外产品进口冲击的强力“武器”。

3.建立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加强农业投入保护,增加农业保护力度。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的12项措施我国还有6项空白。在农业科研、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补贴、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地区发展补贴等方面还有着较大的发挥空间,是间接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的有力措施。应从主导、控制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向管理、服务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转变:

国际贸易保护范文篇2

关键词:贸易保护;预警平台;技术壁垒;数字贸易

随着全球产业分工扩大、贸易价值链形成、生产要素快速流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自由贸易形成常态化、扩大化;而基于不同贸易利益诉求和国家利益需要,贸易保护也随着产生;逐步形成贸易自由与保护的融合态势。积极扩大多外开放力度,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就需要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机理进行分析,把握当前贸易保护的形式特征,并对其进行趋势研判。

一、贸易保护理论发展与贸易保护现状

贸易理论的内容可聚焦于贸易的发生、贸易利益来源以及贸易利益分配问题,而贸易保护理论聚焦于贸易利益分配问题上。根据马克思对贸易动因的分析,资产阶级为了最大限度攫取剩余价值而不断扩大其所生产产品的销路,而必然突破空间限制与阻碍,形成贸易驱使[1]。贸易双方进行资源要素最优配置而创造财富,形成贸易利益来源;而贸易各方力量对比、利益诉求、定价能力以及信息的完备性上存在的不一致,导致贸易利益分配问题上分歧,驱使着贸易各方采取不同的贸易保护政策,从而形成贸易保护理论。贸易保护理论发展整体上经过重商主义差额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超贸易保护理论、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等阶段。重商主义差额理论强调贸易差额,认为通过贸易利益的积累通过贸易差额来实现,因而通过行政手段的关税政策推行“零和博弈”的贸易保护政策。李斯特提出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同样采取通过政府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来发展本国的幼稚的工业产业,实现本国工业的发展。而凯恩斯提出超贸易保护理论更偏向于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就业,提倡贸易顺差以扩大有效需求,强调深度的政府干预。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呈现新的特征,以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等关税壁垒、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更强的强制性,其受约束限度大与形式多样,对贸易影响更加直接[2]。由此可知,不同的贸易保护理论虽产生于不同时期、强调的政策手段不尽相同,但在最终目标上,都强调本国经济增长,谋求贸易利益,对未来国家经济长期发展开展布局。现阶段,贸易保护更多杂糅在各个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政策之中,关税壁垒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多体现为贸易保护意味;其中以非关税贸易壁垒中技术贸易壁垒为主要代表。从经济发达程度视角分析,发展中国家保护政策趋向于采用保护幼稚工业论,以改善本国国际收支以及贸易条件为目的,增加本国政府收入;发达国家趋向于保护本国就业理论和公平竞争理论的政策[3]。在大国间贸易保护博弈上,以中美两国为例: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启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以其知识产权、低碳环保、社会责任标准的先发优势与高新技术支撑,形成技术性贸易和服务贸易摩擦以及多样化歧视进口产品保护举措[4]。在对外出口上,有学者通过2009年至2017年9年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壁垒与我国受影响的HS-6分位的出口产品进行匹配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总体上美国的贸易保护壁垒会产生非常显著的“提前出口”预期效应和“抑制出口”持续效应,贸易救济措施、府扶持措施和歧视性本地化要求对出口显著抑制[5]。在对外投资上,去全球化呼声渐高、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叠加各国贸易摩擦不断,贸易保护政策的增多,使得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显著受阻[6]。在技术贸易壁垒上,国际市场的技术获取途径受到更多的限制,技术的溢出效应进一步缩减。其原因是WTO规则合法TBT叠加突破其规则并披着合法外衣的非法TBT,形成TBT贸易效应的不确定性[7]。

二、贸易保护的本质

贸易保护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趋同,即维持一国工业发展,服务一国统治阶级利益,既体现出经济因素,也反映出政治因素。周奕辰认为贸易保护的本质在于通过提高外国产品的进口门槛,保护本国产业发展,加快工业进程[8]。从生产力水平角度看,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生产过剩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保护发生的根本原因[9]。也有学者认为贸易保护本质在于一家为维护其国际贸易体系的话语权,展现其强权政治,通过关税、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从而达到保护其贸易利益的目的[10]。以美国对中国实行的贸易保护,美方的贸易保护政策是通过推行所谓“公平贸易”和贸易摩擦来实现的,是依靠其完备的产业、技术、金融体系优势进行“公平贸易”,同时采取贸易摩擦的单边主义,本质为维护其“美国优先”背后的国家利34全国流通经济益[11]。有学者通过对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得出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代表的中美两国贸易保护政策的根源与地缘政治有很强关联性,体现贸易保护的政治本质[12]。尽管贸易保护从宏观上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包括生产要素的流转;从单一国家视角来看,贸易保护的核心为工业发展、增加产出与就业;保护国内市场、减少国家财富的转移[13],稳固其政治根基。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不可忽视的本质是其根基于贸易以及贸易自由。剔除自由贸易只谈贸易保护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冯艳丽认为,贸易政策的选择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囊括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利益的利益权衡,进而采用最优化国际经济资源置换政策[14]。这符合国家贸易目的和利益诉求。自由贸易虽是改善和变革全球经济的重要手段,追求贸易利益均等,但非均衡的发展态势;势必造成一些国家采取更加严格的防御型对外保护政策[15],因而贸易保护在一定程度纠正了自由贸易对于一国贸易利益保护的缺失。郝洁在分析美日贸易摩擦后发现,主导自由贸易的美国多次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其目的均以国家利益为中心[16]。从马克思辩证角度分析,两种贸易政策目标趋同,理论的根本方法一致,均提倡对外贸易;同时在政策实施上,两者交替主导,相互完善并形成互补修正的辩证统一[17]。

三、贸易保护的特征

当前贸易保护的特征主要体现为贸易保护的暂时性、持续性、多样性以及隐蔽性和扩散化等。1.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暂时性一国理性追求对外贸易利益时,无论贸易保护还是贸易自由也只是“暂时”的,均是依据自生条件和经济发展目标,以国家利益为核心,采取稳健、符合国情的贸易政策。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提出,不管是采取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其实质是资本攫取剩余价值的手段,均为当局者利益服务。具有阶段性和时效性的贸易保护和贸易自由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不存在是非标准。这表明一国在使用某一贸易政策时,直接或者间接强调的是其自身的利益,本身具备一定的排他性和侵略性。2.贸易保护的持续性贸易保护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历史成效性和适度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反映国内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这些特性必然使得贸易保护在各个国家普遍存在[18],并长期存在。3.贸易保护形式的多样化当前的新贸易保护理论较少强调关税,更多时使用非关税手段,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惯用手段。新贸易保护理论的非关税手段使其具备独有的隐蔽性,贸易保护从单边转到多边,以进口为保护重点,并采取多种的贸易经济手段。经研究发现,自2019年以后,贸易各国的贸易保护的政策数量和强度高于往年,实施方式多元,贸易保护的扩散效应显著增强[19]。4.贸易保护形式的隐蔽性贸易保护的隐蔽性体现在其与自由贸易的交叉与重合部分,具有自由贸易的性质而不宜与被发现;同时,存在保护贸易通过国际贸易体系规则,将其自生“合法化”,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以非法TBT“合法化”为例。5.贸易保护扩散化随着全球经济的遇冷和经贸摩擦冲突升级,去全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美国、北欧等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具有较强的民意及基础,并突破多边贸易体系。形成贸易保护主义的扩大化和贸易政策实施领域的扩大化以及实施手段方式隐蔽性的扩大化。

四、贸易保护的未来趋势和应对机制

国际贸易保护范文篇3

论文摘要:在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影响的基拙上,探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调整,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和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

一、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压力

19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比较优势明显。但近十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和苹果、烤烟仍有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口调控主要依赖许可证、进口配额、检疫标准、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等非关税措施进行,关税措施主要用于配额数量之外的农产品,配额内税率普遍很低。根据乌拉圭(农业协议》和《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我国加人WTO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利影响主要有:1.贸易措施关税化影响。由于谈判基期1986--1998年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为负值,这使我国不仅失去非关税措施这一传统屏障,而且因关税减让幅度过大而失去高关税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能通过和缔约国谈判上限约束关税和靠关税化的“例外条款”应对。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农产品进口的关税总水平要从2001年的2196削减到2004年的17%,美国关注的农产品削减到14.5%。特别是大豆,因税率降到3%,且国内外价格差距较大(加上关税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内市场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很大,2001年,大豆进口创历史最高纪录1440万吨;2.配额扩大影响。WTO《农业协议》规定关税化后市场准人机会不低于减让基期国内消费量的3%,在减让期结束扩大到5%,这对我国粮棉油进口不利。1994-1998年,年均进口小麦、玉米、大米合计661.5万吨,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额多增进口976.9万吨,2004年多增进口15541万吨。专家估计,仅小麦至2004要损失60亿元,有近300万麦农要离开麦田生产。棉花生产因最终配额与以往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2004年配额数量相当于1998年国内产量19.8%,因而所受影响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况与棉花类似,国内生产受到影响很大。据中国加入WTO农业专家组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CATP)测算,至2005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较优势将分别下降21,19%,16.36%,21.36%,40.83%和13.21%,使这些产品更加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对生猪、大米、烤烟、甘蔗、苹果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冲击。

二、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调整

1.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按WTO农业国内支持总量AMS的“微量允许标准”(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0%,中国人世谈判为8.5%),我国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农业总产值8.5%,即412亿元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量(农业生产性补贴)。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农业总产值仅有2%左右,即还有约315亿元的农业国内正支持空间。这为我国扩大实施“黄箱政策”(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生产投人补贴、牲畜数量补贴、贷款补贴等),减轻粮棉油等比较弱势农产品的成本压力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我国传统的农业国内支持“黄箱政策”主要以农产品价格补贴为主,贷款补贴(贴息贷款)为辅。价格补贴大多用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支农服务的收费标准,以及农产品购销环节的补贴。我国对农产品价格支持的另一途径为粮食的垄断性保护价收购。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补贴权利。因此,我国通过保护价收购支持农产品价格在加人WTO后将被取消。加人WTO后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的构建应把重点放在加大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生产投人补贴上,同时扩大黄色补贴范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对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等实行补贴,以此来达到优化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结构,提高补贴效率,并借鉴国际经验,减少农民收益较少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

2.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WTO《农业协议》中有一些条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保护,如“特殊保障条款”、“特殊和差别待遇”、“特别处理”、“微量允许标准”等。灵活运用这些条款,能够采取恰当的调整措施减少某些农产品的过度进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的法律措施保护。WTO《农业协议》有许多“灵活”操作空间,如关税配额管理,WTO各成员就有应用关税、拍卖、先到先得、按历史记录等多种管理办法。因时因地管理好我国的关税配额,能减轻进口农产品对同类产品生产的冲击。并尽快建立起综合协调、适时高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体系。如加强农产品出口信贷支持;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比率,加大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支持;制订、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立法。这三种手段可作为抵制国外产品进口冲击的强力“武器”。

3.建立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加强农业投入保护,增加农业保护力度。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的12项措施我国还有6项空白。在农业科研、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补贴、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地区发展补贴等方面还有着较大的发挥空间,是间接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的有力措施。应从主导、控制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向管理、服务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转变:

国际贸易保护范文篇4

关键词:贸易保护;对外贸易;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

1国际贸易政策基本演进过程

1.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1.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与此同时工业上还处于落后的德国和美国等国的经济学家这竭力主张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代表人物是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他们都提出以保护幼稚工业来促进后进国家的发展。

1.3资本主义垄断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垄断国内市场和争夺世界市场,纷纷实行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

1.4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贸易自由化时期

新型的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兴起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1.5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时期

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严重的经济衰退和结构性的经济危机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国际贸易领域中自由化倾向逐渐减弱并趋于停顿,呈现出贸易保护主义加强的趋势。

从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演进过程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保护性是本质性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保护性始终伴随着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进,即使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自由化占主导的时期也仍然有贸易保护的影子;(2)尽管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若干次自由贸易时期,但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在时间上总的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3)在二战前的各国贸易政策无多边贸易协议的束缚,各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完全依据本国利益,这样极易产生贸易保护的做法;(4)世纪年代倡导自由贸易,并订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以约束各国的保护措施,但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没有因为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而改变。

2国际贸易保护新趋向

2.1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

贸易保护多样化的措施主要包括:(1)按照有效保护税率设置阶梯关税。(2)加强了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的活动。(3)非关税壁垒不断增高。(4)强调管理贸易。由于关税壁垒受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制约,以提高关税水平来实行贸易保护已不现实了,各国更多的采用以上措施来实行进口限制。

2.2被保护的商品项目不断增加

被保护的商品从传统商品、农产品向高级工业品和劳务部门。从商品类别上分,主要的有四大类商品:纺织品、服装和鞋类;某些钢铁产品;运输工具(主要是汽车);电子产品。

2.3“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二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和自由贸易的发展,西方各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争夺国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往往会加剧国和国之间的摩擦,受到其他国家的谴责和报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把“奖出限入”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方面。从经济、组织等多方面促进商品出口。如向出口厂商提供各种财政上的优惠,利用出口信贷、出口信贷的国家担保制、出口补贴等措施鼓励商品出口。

2.4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

经济一体化和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发展,是当代国际经济体中一个最主要特征。区域性集团的建立本身就带着排他性,在对内加强自由化的时候,势必排挤、打击集团外的竞争者。区域化贸易集团的这种作用使得世界各国不得不寻找一些国家组织起来进行抗衡,否则就会削弱在国际经贸中的竞争力。这种现象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限制和反限制、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重要特征。

3保护性贸易政策产生的原因

3.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WTO政策执行的不平衡

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虽然确实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但贸易双方因自由贸易得到的好处是不均等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中,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比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好处要多。材料显示,贸易自由化所创造的财富70%为发达国家所获取,分给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仅仅30%左右,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不仅没有获得好处,有时损失甚至超过其获得的利益,这使全球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样,发展中国家想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本国复兴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于是,国家之间在对贸易利益的争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行。而且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任何国家都采取了高关税的保护政策。3.2国内经济矛盾的转移

每当一国经济衰退,其对本国经济贸易的保护也必然抬头。目前,美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都在走低,特别是在去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是必不可免的。美国经济走低,其他西方国家经济随着走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及西方国家国内政治利益的影响,西方国家不时笼罩着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并凭借着其优势的经济力量,对发展中国家采取双重标准,致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环境变得更为恶劣。世界贸易组织虽以促进贸易自由化、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为宗旨,但是由于各国竞争力不同,自由贸易体制受益的程序不同,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和对本国产业的保护,贸易保护主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3.3国内政治矛盾的转移

西方民主政治是各种利益集团斗争后妥协的产物,政治家为了迎合利益集团的利益需求,强行推行其国内市场保护的“国内法”。例如,美国经常引用的“301条款”,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中的一个条款。该款授予美国总统对外国影响美国商业的“不合理”和“不公平”的进口,加以限制和采用广泛报复措施的权力。其中“不公平”指不符合国际法或与国际法规定的义务不一致;“不合理”则不一定是非法行为,只要严重损害了美国商业利益,都是“不合理”。美国1974年贸易法中,还有一个406条款,是专门针对共产党国家商品对美国的进口的。根据这个条款,无需有“严重损害”,只要有较轻的“重大损害”,就足以采取报复行动。”

4面对保护性国际贸易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调整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国的对外贸易已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且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框架。但是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面临的贸易环境逐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处于国际贸易保护环境中的中国对贸易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调整得进一步深入和有新的思路。

4.1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中的出口鼓励措施

出于鼓励对外贸易,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出口鼓励政策,包括贸易补贴、外汇留存、出口退税以及用于出口的进口关税减免等措施。但为了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变,推进国民经济内外循环机制的改善,今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改变应单纯的鼓励出口转向建立和培养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转变政府的行政只能,规范竞争环境,加快外贸经营权的改革,确保竞争机制的良性运转。

4.2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中的关税手段

作为国际社会认可的唯一合法保护手段,我国的关税措施远在建国之初就已实行,并且关税税率还相当高。但在漫长的计划经济时期,随着计划控制的加强及经济管理权利的日益集中,关税并不能真正起到调节进出口贸易和保护国内市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强了对关税这一政策手段的控制和管理,我国的关税总水平已是多次大幅下调,税率已是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4.3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非关税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的非关税壁垒是逐步提高的,先后采取的非关税措施重要有:

(1)进口许可证。进口许可证虽已大幅缩减,但我国在许可证的申领手续和环节上还存在多头管理等一些问题,为此必须加快简政放权,简化环节的改革力度,逐步减少许可证管理的范围。

(2)进口配额。从今后的改革形势来看,实行数量配额和价值配额相结合的方法,该宽就宽,该增就增,有效地发挥进口配额调节进口规模的作用。

(3)进口检验措施。应该说我国的进口商品检验制度与世贸组织的要求基本一致,但还存在程序繁杂、多头检察、条款不统一等问题。为此我们应在符合世贸组织的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合理的运用规则,发挥这一手段对我国国内市场的保护作用。

(4)行政控制。为了加强对幼稚产业的扶持,控制相关产品的进口,实施行政控制这一措施主要是对机电产品而言的。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各级政府先后制定了许多透明度不高的内部规定、目录管理及进口替代清单。2001年入世以来,为了加快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进程,在透明度方面,我国已经清理修订了全部原有内部行政控制措施,并及时公布了一大批符合世贸要求的法律法规文件。

参考文献

[1]曼昆.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中国海关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1992-2004.

[3]何茂春.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规则[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4]程宪,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国际贸易保护范文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应对这种境况的策略。

1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

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对本国企业的经济利益进行维护,各国都通过各种方法对本国产业进行保护,不断扩大的贸易救济措施的运用便是其突出表现。众所周知,在旧贸易保护主义的中心是高关税,而各种贸易救济政策和措施是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方式,从而对外国商品的进口设置了技术、环保政策和措施等比传统关税壁垒隐蔽得多的多重壁垒。以下为贸易救济政策和措施新发展特点。

1.1层出不穷的各种贸易救济新措施和新标准

对于贸易救济政策在贸易保护中的作用,美国、日本、欧盟等许多发达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并不断采取严格的技术标准、绿色环保标志、卫生检疫新规定、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汇率变动等各种形式的不易监督和预测,同时又具有强隐蔽性的非关税保护措施来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对其国家的出口。目前,在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中,“中国制造”已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也就是说,中国是超过1/2的世界日用品消费品的来源地。然而,中国的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通常技术含量也较低,并存在着不可否认的质量问题,使得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许多产品屡遭诉讼和调查,为了能够满足发达国家太严苛标准,中国还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1.2不断扩大的贸易保护救济措施的范围与深度

目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等已经替代传统的货物贸易成为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部分。以美国为例,美国的201条款(保障措施)以及美国反垄断法的域外效力等对贸易救济措施的使用范围与深度进行了扩展,然而,也对贸易自由化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

2对新一轮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及企业的应对之策

2.1不断进行内需的扩展,从而使我国贸易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不断降低

我国的贸易规模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增长速度飞快,同时,对于国外市场的依存度也在不断上升。然而,目前日益萎缩的国外市场加大了我国长时间形成的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生存难度,因而,为了能够使我国国内消费率有效提高,内外需比例切实得到调整,对出口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我国应该抓住时机扩大内需,从而慢慢的以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统筹协调代替由开放带动改革和发展为主的形式。

2.2充分利用多边场合,加强国际间的沟通和协调,联合防范贸易保护主义

作为全球金融风险长期积累及经济结构失衡造成的后果,对金融危机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一缴而就。为了维护国际贸易的稳定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不断得到增强,并加强磋商。中国作为出口大国和本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的主要受害者,我国必须力争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尽快承认,以多边场合,使我国与国际间的沟通与协调不断得到加强。

2.3提高国内企业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的主动性,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1)为了规范化、制度化企业实施贸易救济措施,从而使我国企业申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避免有些企业搭便车的行为,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一套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衔接的协调机制,使我国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的法律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对于外国商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国内各个企业要及时洞察,同时对世界贸易组织及国内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所赋予的企业的权利进行充分利用,以保证所采取的相关贸易救济措施的及时性。

国际贸易保护范文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形式;影响;对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国际需求大幅萎缩,一些国家的出口下滑、企业亏损甚至倒闭,经济陷入了深度衰退,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又重新祭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旗。持续升温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但扭曲了国家间正常的贸易关系,也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阴影。我国是近年来遭遇贸易保护主义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但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更要理性分析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原因及危害,从而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关税壁垒,也有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技术壁垒、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尤其是利用气候、碳关税等隐性贸易保护主义也已开始显现。

(一)关税贸易壁垒

关税作为传统的贸易壁垒,虽然其保护作用逐渐削弱,但还是有一些国家不断采用。在金融危机以前的1990-2006年间,欧盟、美国、日本和新兴国家按照联合国贸发组织的要求连续降低了关税。但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国家却再次提高了关税。俄罗斯于2008年11月宣布在9个月内暂时提高钢铁产品15-20%、汽车30%、卡车和客车25%的进口关税。土耳其2008年底将各类铁制品的进口关税从5%提高到15%。印度2009年初将一系列钢铁产品的进口关税从过去的5%提高到20%。厄瓜多尔提高了600多项产品的关税。2008年10月以来,在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中提高关税的占三分之一。

(二)非关税贸易壁垒

由于进一步提高关税的空间有限,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更多是采取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形式。一是对进口外国产品采取直接的限制措施。如,阿根廷对其所谓的敏感产品如汽车零件、纺织品、电视、玩具、鞋和皮革制品等实行了非常繁琐的许可证审查。印度尼西亚要求五类商品,包括服装、鞋、玩具、电子产品和食品饮料,只能在五个港口和机场进关。一些国家则通过提高进口标准延缓进口速度,如,爱尔兰禁止进口中国猪肉等。二是贸易救济措施。贸易救济措施即通常所说的“两反两保”措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国家,大多以世界贸易组织对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的有关规定作为依据和借口。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8年全球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数量分别增长28%和27%。2009年全球新发起的反倾销调查预计为230-250起,新发起反补贴调查41起。从国家来看,最终采取反倾销措施的主要是以美、欧为主导的发达国家。2008年7月-2008年12月,发达国家在最终采取反倾销措施案例的数量比2007年1月-2008年6月高出一倍还多。如,欧盟自1979年对我国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已对中国发起140余起反倾销调查。美国也是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09年11月底,美国2009年各类贸易救济案多达50宗。印度、阿根廷是发展中国家中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例最多的国家。仅2008年12月份,印度就发起了涉及19个国家的反倾销调查。据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经商处统计,仅2009年前10个月,阿根廷就针对中国产品发起了16项反倾销调查,采取了12项临时反倾销措施和11项最终反倾销措施。反倾销调查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WTO的反倾销协定而实施的反倾销调查及措施;另一方面则是有的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在没有发生外国企业倾销的时候滥用这个条款。三是政府对本国企业进行补贴。目前在工业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支持已达430亿美元。美国政府对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企业给予了174亿美元的直接补贴。意大利向汽车产业提供了17亿欧元的政府救助,要求受援企业必须在国内进行主要生产。英国以“绿色技术”的名义支持汽车工业33亿美元。另一个领域就是农业补贴。据世界银行的资料,2009年美国的农产品补贴上升到99亿美元。2009年1月欧盟再次对黄油、奶酪和脱脂奶粉的出口予以补贴。巴西、阿根廷对农业的补贴也已达5亿美元。四是与国家经济刺激计划捆绑在一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2009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7870亿美元刺激经济方案中,有“购买美国货”条款,该方案要求构成经济刺激计划主体的基建项目,将基本禁止使用外国进口的钢铁材料,所有经济刺激计划项目必须使用美国制造的设备和商品,接受政府注资的金融机构在雇佣外国专家时必须实行更严格的限制。法国把对汽车行业的帮助和义务联系起来。巴拉圭提出的“购买巴拉圭货”计划,则要求70%的公共采购要优先购买本国的产品。

(三)技术性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对进口产品制定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各项技术指标的规定,主要包括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欧盟、美国、日本等长期利用它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制定各种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抬高外国产品准入的门槛。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其效果的显著性更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市场的重要选择。如,美国制定了《最严谨的水产养殖规范》;欧盟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强化了食品安全的检查手段,增加了对已经准人欧盟市场的食品安全问责制。日本2006年5月29日起实施的《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制定了54782个限量标准,平均每一产品的检测指标超过300个。2008年我国有36%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全年贸易直接损失达505亿美元。另据中国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披露,2009年3月份,WTO主要成员向该组织通报的259项贸易措施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占175项。

(四)“绿色保护主义”

“绿色保护主义”是利用加强全球环境保护的名义而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新形式。如,欧盟一再将环境关税作为对环保水平比较低的国家进口的制裁手段。美国为了保护运输业和让更多的运输工人就业,以安全和环保为名签署了一个总额400亿美元的支出法案,废止了允许墨西哥卡车在美国公路上进行长途货运的法案。此外,发达国家利用气候、碳关税等实施贸易保护的意图也已开始显现。2010年1月7日法国总统萨科齐表示,他将努力推动在欧盟边境征收碳关税,以免受到“环境倾销”的不利影响。除法国外,美国也是积极推行碳关税的国家。美国国会众议院2009年6月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政府今后对因拒绝减排而获得竞争优势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目前包括许多发达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对征收碳关税的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不仅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严重损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五)蓝色壁垒

蓝色壁垒又称“劳动壁垒”,是指进口国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蓝色壁垒的核心是SA8000标准,包括劳工标准、工时与工资、健康与安全、管理系统等方面,旨在推动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承担起保护劳动者人权的社会责任。近年来,蓝色壁垒越来越多地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的重要工具。

二、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是近年来遭遇贸易保护主义最多的国家之一。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8年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分别占全球案件总数的35%和71%。另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2009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116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直接涉及出口金额126亿美元。中国自1995年以来已经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由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贸易摩擦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我国企业出口下降,失业增多,一些企业面临亏损甚至破产倒闭的危险

2009年9月11日美国对从中国进口轮胎实施特保措施,将导致我国众多轮胎企业的出口大幅下降。如,山东玲珑集团产品50%用于出口,美国“轮胎特保案”将影响该企业出口约7000万美元。海南天然橡胶股份有限公司橡胶产量占国内天然橡胶约50%,美国公布“轮胎特保案”后,大约有6万胶农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冲击。欧盟自2006年对产自中国的皮鞋征收反倾销税以来,导致中国输欧皮面鞋产量降低20%,向欧盟减少出口约4000万双鞋,仅此一项就造成中国约2万名工人失去了工作。据中国皮革协会介绍,2009年前10个月,中国皮面鞋海外贸易金额和数量分别为69.5亿美元和7.3791亿双,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5.6%和23.2%。如果贸易保护继续升温,中国鞋企出口商将会遭受更大的损失。2009年9月18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聚酯高强力纱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涉及中国大陆企业40家,涉案金额逾1亿美元。如,浙江古纤道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三的涤纶工业长丝生产基地,每年出口欧盟3—4亿元,2008年只有2.5亿元人民币,2009年出口萎缩30%以上。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我国汽车出口36.96万辆,同比下降46%;出口金额51.87亿美元,同比下降46%。2008年以来,由于阿根廷对多种中国产品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导致双边贸易额急剧下降。据阿根廷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09年前10个月阿根廷与我国的双边贸易额仅75.91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8.5。

(二)贸易保护主义使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出现拐点

近年来,由于能源原材料涨价、劳动工资成本上升和有关政策调整,我国的出口成本显著增加。与此同时,人民币大幅升值也对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带来了严重影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08年7月

2009年2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16.4%,而同期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贬值。2008年10月份以前我国出口回落主要是成本约束所致,但从2008年10月开始需求约束突然加剧,导致出口大幅下滑。越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消费者越会把价格放在第一位.我国出口竞争力将面对更大的考验,出口企业将遭遇更大的成本和价格压力。

(三)国际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的冲击往往会涉及整个产业

我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来,有不少产业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如,我国钢铁出口量已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纺织工业约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自行车等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在全球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不但会使单个产品的出口受阻,而且会冲击上下游产业,进而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美国实施“轮胎特保案”后,中国将有30家左右的轮胎企业减产或者停产,近10万产业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中国橡胶协会负责人表示,2010年将是“轮胎特保案”对我国轮胎产业损害最严重的一年,美国挥动“反倾销大棒”引发了国际连锁效应,截至2010年1月20日,包括印度、阿根廷,对我国轮胎进行特保调查的国家已突破10个,我国轮胎出口市场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局面。2009年欧盟和美国相继对中国输欧无缝钢管和输美石油钢管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将会对包括宝钢、鞍钢、中信泰富新冶钢、华菱衡管、天津钢管、攀钢成都无缝管、无锡西姆莱斯等在内的众多无缝钢管企业产生巨大影响。资料显示,我国无缝钢管出口总量为609万吨,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和欧盟,市场份额高达50%以上,欧美的反倾销措施,将导致我国3000多家无缝钢管生产企业中的70%处在停产或者限产状态。

(四)贸易保护主义还会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和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巨大影响

一般来说,贸易摩擦首先表现为微观摩擦,但当贸易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巨额的贸易顺差或逆差发生时,微观摩擦就可能上升到宏观层面,进而演变为制度摩擦。美日战后数十年的贸易摩擦表明,当美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解决存在于美日之间的货物贸易摩擦时,并不仅仅只针对日本的具体贸易政策施压,而是通过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日本国内经济运行秩序的调整,进而影响经济运行质量。美日从单纯商品的摩擦发展到投资政策的冲击,再到1980年代“逼迫”日元大幅升值,最终使日本陷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这一现实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贸易摩擦引发的制度性改变,对于实力处于弱势国家的负面影响。

三、中国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国际贸易发展史表明,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贸

易相伴而生,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持续博弈将是一种常态。我们不但要有长期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思想准备,更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研究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从容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

(一)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一是我国认真履行人世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据财政部介绍,自2002年起我国逐年调低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调整至目前的9.8%,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8.8%调整至目前的15.2%,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7%调整至目前的8.9%。2010年我国实施的协定税率产品范围更广、优惠幅度更大。二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多次派出贸易代表团赴海外进行采购。2009年2月我国贸易投资促进团曾在欧洲签下130亿美元的采购大单,受到了整个欧洲商界和企业界的欢迎。2009年4月底和5月初,我国又派出代表团赴美进行第二次大规模采购,共签下60份总价值达163亿美元的贸易采购和投资合同。三是我国积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进程。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争取谈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拉动了世界经济增长。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9月29日的数据,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从1978年的2.3%上升到2007年的19.2。

(二)加强国际协调,妥善解决贸易争端

历史已经证明,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孤立主义,都将同时损害本国和其他国家人民的利益,是两败俱伤的短期行为。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一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非但不能摆脱危机,反而会引发贸易争端,损害国家间正常的贸易关系和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在接受《华盛顿邮报》记者专访时明确指出,美国实行保护主义,对美国、对中国,对全球都是有害的。因为中国的出口企业中有大量美资企业,一旦两国贸易环境恶化,他们同样会受到影响。因此,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危机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一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框架内的多边协调。我国作为WTO成员,应积极参与WTO的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二是加强区域集团内的多边与双边协调。在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以及中国与东盟合作框架下,我国应加强与其他成员国的对话与协调,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三是利用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加强对话与协调。如,通过中欧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中美战略对话、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东盟一中国领导人会议机制等,在政治、经贸、交通、科技、能源、环境等广泛领域加强对话与协调,从而达到增进互信、深化合作的目的。

(三)进一步推动自贸区建设进程

在目前世界贸易大幅下滑的形势下,“保市场、保份额、稳出口”是我国对外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坚定实施“自贸区战略”,深化与自贸伙伴的经贸合作,也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已与世界上的31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4个自贸区,签署自贸协定8个。通过自贸区建设,密切我国与自贸伙伴的经贸联系,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目前我国应积极推进与挪威、海合会、哥斯达黎加、瑞士、日本、韩国等自贸区的谈判,争取尽早达成互利共赢的自贸协定。

(四)进一步完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适时调控出口数量和结构

在金融危机影响还在扩散蔓延的情况下,期望通过贸易谈判,促使主要贸易伙伴完全放弃贸易保护政策是不现实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则是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现实选择。为了避免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或特保措施,我国应尽快建立多层次、多角度以及多渠道贸易壁垒预警机制,适时调控出口数量和结构。一是政府要加强对外经贸的过程管理,健全包括预警系统管理、调查跟踪管理、案件处理过程和事后跟踪评估管理等多个环节的法律体系和操作流程。在密切跟踪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的同时,重点关注各国的贸易政策动向,定期或不定期预警信息和调整贸易政策。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建立稳定的长期有效的国家技术预警系统,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利用其信息优势,制定合理的产品标准,不断完善技术保护体系,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应付转变。二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行业协会要对本行业主要出口产品的数量、价格以及出口市场变化等情况进行有效监测,对可能发生的贸易保护及时预警。三是企业应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报送有关预警数据,及时根据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预警信息,调整出口产品数量及结构,防止在同一时期将一种产品向同一市场大幅度出口,避免对当地同类企业造成损害。

(五)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国家利益

WTO争端解决机制对所有WTO成员来说,都提供了妥善解决贸易争端和抑制违规保护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保护成员方合法权益的手段,也是督促其履行应尽义务的工具。因此,我国抵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必须以WTO相关规则和处理贸易摩擦的机制为基本依托。一是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加强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力度。我国市场开放度日益扩大,部分产业转型升级相对滞后,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在与外国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要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中的可诉和不可诉补贴规则,加强对我国经济转型、企业改造、新产品研发的支持。二是充分行使WTO成员的权利,对抗不合理的反倾销、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如,对他国不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要敢于揭露并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对无视我国合理诉求,肆意侵犯我国利益的行为,要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三是利用世贸组织等多边协商机制争取更多平等待遇,尤其要积极争取欧美等经济体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使我国企业早日摆脱在反倾销调查中经常处于被动的状况。

国际贸易保护范文篇7

1从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看贸易政策的保护性

世界范围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般分为5个阶段: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4)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5)关贸总协定(GATT)条件下新保护主义时期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主要4点:一是在GATT前的各国贸易政策无多边贸易协议的束缚,各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完全依据本国利益,这样极易产生贸易保护的做法;二是历史上尽管若干次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相互交替,但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在时间上占主导地位;三是保护性是贯穿国际贸易政策历史演变的一条“红线”,即使历史上自由化占主导的时期也仍然有贸易保护的影子;四是20世纪50年代倡导自由贸易,并订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以约束各国的保护措施,但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没有因为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而改变。2002年3月,美国对钢铁启动201条款,对来自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的钢材进口征收关税最高达30%,就是典型的例子。

2对保护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解释

2.1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

徐建斌、尹翔硕在“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和自由贸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战略的有效性。并用扩展后的李嘉图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虽然确实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但贸易双方因自由贸易得到的好处是不均等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中,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比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好处要多。这样,发展中国家想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本国复兴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于是,国家之间在对贸易利益的争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行[1]。而且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也采取了高关税的保护政策。GATT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纠正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说明了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但是,为什么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呢?

2.2国家内部各行业因自由贸易带来贸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贸易保护的又一压力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以美国的钢铁产业为例。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自由贸易中其得到的利益应该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得到的贸易利益。那么为什么美国布什政府还要挥舞201条款的大棒,不惜引发一场世界性的钢铁大战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美国各行业在自由贸易体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门是负的利益。资料显示,由于在自由贸易下的国际钢铁供应商的竞争,1990~1999年,美国钢铁制造工业每年有大约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国总共有18家钢铁公司破产,有23500多工人失业[2]。按照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论,像美国之类资本量较多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以获取国际分工的好处。现在的问题出在美国出于国内政治和社会的考虑,既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又要维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使这些产品的生产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熊掌与鱼都要。毕竟美国的钢铁业曾经是他的支柱产业,并有60万的钢铁工人,将他们转变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就业,是需要时间、非常困难的。出于国内政治压力,布什政府权衡各方利弊,最终决定启用201条款提高关税。可见贸易利益对国内各行业的不同影响也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2.3贸易政策国际协调不能改变贸易政策的保护性质

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促进了贸易政策的国际趋同化。自二战以来,双边贸易政策的协调,区域性的政策协调,尤其是致力于国际贸易体制的多边贸易政策的协调,使各国贸易政策趋于统一,体现了全球经济关系的秩序化,给各参加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无论是哪种协调,贸易政策的本质始终具有保护性,即贸易政策的目的——保护本国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积累资本或资金,维护本国对外的经济、政治关系,没有根本改变。就拿WTO这一多边贸易的最高成就来说,仍然改变不了各个国家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

(1)自由贸易是个谎言WTO规则的制定,形式上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回合(MTN)的协商产生,实质上依据国家贸易实力决定分量,由于历史原因和贸易实力,基本上是美国一手把持。贸易谈判(贸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国家利益最大化(贸易保护)才是贸易谈判的实质。

(2)WTO的例外条款和规则,为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据由于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围内保护本国利益,同时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国利益。因此,国家贸易政策的目的(在没有一个足够有约束力的国际组织的约束条件下),决定了这种例外条款和规则就会必然成为贸易保护的依据。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开的高度保护的行业农业、纺织业,便是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开的保护产业。但这些产业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发达国家中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公务员之家

3WTO条件下国家贸易政策保护性的表现

3.1“公开型”的贸易保护

“公开型”的贸易保护,是指在关贸总协定和WTO下的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的谈判过程中还未涉及的领域,或是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判的领域,再加上谈判达成协议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以及协议中的一些规则的例外而引起的保护措施。还未涉及的领域,指某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暂时把某些行业的自由化搁置起来不予谈判;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判的领域,是指某些“敏感行业”,国家的比较优势相差悬殊,如果完全放开会导致本国产业的“严重损害”,故在多边谈判中暂时将这些行业的自由化程度放低、放慢;谈判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指根据承诺减让表现在还未兑现的部分;谈判达成的协议规则的例外,是指协议中一般都是作了自由化的规定的,但无论哪项协议,都是由一些规则和规则的例外拼凑起来的,这些规则的例外实际上就是承认这些方面的适当保护。这些保护都是公开的,这实际上也是国际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实力较量的结果。

一般认为,在WTO下的多边贸易谈判中的“敏感行业”,是自由化较缓慢和最不彻底的行业。如农业、纺织业、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各主要发达国家“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的领域。

在WTO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开型”贸易保护的手段有两种:一是运用高关税限制进口;二是利用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国内的价格支持就是常见的公开型保护措施之一。国内支持的名目繁多,例如国内补贴、价格管理、出口补贴和绿箱(GreenBox)政策等等。

3.2“隐蔽型”的贸易保护

在WTO框架下,除了“公开型”贸易保护外,还有十分重要的“隐蔽型”贸易保护。“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是与“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相对应的,以“反倾销壁垒”为代表,还包括“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这类壁垒的特点是它们往往本着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原则制定出来的,一般包括了“公平原则”、“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等原则,这些原则本意确实是好的,但现实情况则是它往往会成为某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保护贸易政策的依据。事实上这种“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措施,现在已经成了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工具。

“隐蔽型”的贸易保护的手段包括两类:一是征收高额关税,如加征高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二是禁止进口甚至就地销毁,这主要是不符合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环保标准等而采取的措施。

4构建中国符合WTO规则的保护性贸易政策措施

4.1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的必然性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处于不利的地位,贸易利益相对较小。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的WTO条件下,各国的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不能幻想WTO会真正无私地给中国一个稳定的、自由的贸易环境。WTO下的保护更具进攻性、系统化、法律化,更加难以对付。

加入WTO后的中国,首先,在保护国内市场方面应该好好地向发达国家学习,制定出中国的一套有利于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对中国国内各产业来讲,加入WTO对它们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协调好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入世承诺,而忽视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协调,必将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而要协调入世对各行业带来的利益不对等也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律措施,在WTO框架下采取适当保护措施,而且这也是各个国家普遍采取的对策。

4.2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政策体系的可能性

首先,WTO规则的例外给各个国家制定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因此中国加入WTO后,是有可能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保护贸易政策的。

其次,WTO中的很多协议和规则并不十分严密,存在漏洞。这使得国家可以根据这些存在漏洞的协议制定本国的很容易成为保护措施的贸易法律,如反倾销协议的模糊性漏洞,就成为各个国家贸易保护的工具。中国也可以利用这些协议的不完善来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法规。

第三,新型的贸易保护手段(如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标准、绿色壁垒、技术标准壁垒等),我们的技术水平差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利用技术手段,也可以利用别的优势建立起中国特有的壁垒。前些年中国肉鸡产业受到外国的极大冲击,当时就有人提出要对肉鸡的进口采取一些限制措施。例如,可以根据规定每只肉鸡的鸡毛渣平均不能多于500根,因为中国采用的是人工拔毛,剩下的鸡毛渣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用机器拔毛后剩下的鸡毛渣要少,这样的规定对我们是有利的。

总之,WTO不是一个贸易自由化的天堂,相反,它允许“合法”地保护,而且它使贸易保护更加系统化、法律化。

4.3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在WTO条件下,关税手段和“传统”的非关税保护措施,是要受到限制并最终要取消的,于是各国纷纷转向“新型”(“隐蔽型”)的非关税壁垒。加入WTO后的中国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1)以加强和提高反倾销、反补贴的能力建设的核心在利用“新型”的非关税壁垒(NTB)作为保护措施方面,发达国家早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侧重点早已转向以反倾销为代表的“新型”的、隐蔽性强的NTB。根据中国加入WTO法律文件,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和进口招标这3种传统NTB的大部分已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之日取消,剩余部分也将在2004或2005年1月1日取消。因此,在利用NTB方面应以加强反倾销能力建设为核心。从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对反倾销的规定,到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再到最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应该说,中国在反倾销立法方面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中国的反倾销队伍还有待加强。

反补贴也是比较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也成为各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1989~1993年期间发起的反补贴案数目占全球反补贴总数的比重高达93.2%。中国最近也颁布了《反补贴条例》,但是,至今中国的反补贴尚无实际操作经验,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2)积极稳妥地建立中国技术性壁垒体系一是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虽然目前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还比较落后,但即使只能在个别领域制定出本国特有的、并且是国际领先的技术标准,也将极大地增强中国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另外,WTO允许各国根据本国特点(如地理条件、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对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加以利用。二是制定和完善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SPS)。虽然GATT中SPS协议鼓励各缔约国将自己的SPS措施同已有的国际标准或指导原则接轨,但它同时也存在漏洞。由于其技术上的复杂性,这是一种隐蔽性相当强的非关税壁垒。三是建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又称环保壁垒。即以环境保护为理由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中国也完全可以利用ISO14000来抬高国内市场的进入门槛。

需要指出的是,在WTO条件下在必要时候适当地保护本国产业,任务是艰巨和复杂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说制定了几部法律或法规就可以有效保护了。它需要国家各个部门相互配合,不仅需要制定法律,也需要培养人才;不仅要制定保护性的对外贸易政策,更需要将它与国内产业政策结合起来考虑。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保护范文篇8

关键词:贸易保护;外贸战略;调整

我国自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较突出,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2.1万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涉及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这种状况迫切需要改变。

一、我国面临的新一轮贸易保护现状及遇到的问题

在世界贸易组织强调推行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不断调整政府干预对外贸易措施的形式,其中,非关税壁垒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主要方式。这主要包括:

(一)反倾销。在各类贸易壁垒中,反倾销是我国遭遇最早、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措施。根据世贸组织即WTO统计,自1995年以来,共有40多个VeTO成员国对我国出口商品发起过反倾销调查,立案总数超过3000件,最终实施反倾销措施超过2000件。当前,国际反倾销案件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反倾销案件数量近年有所下降。第二,发展中国家发起反倾销案件数量增长迅速。在WTO成立前,反倾销案件的绝大部分均由发达国家发起,WTO成立后,发展中国家成员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迅速增加,目前在全球案件年度数中所占比例已超过发达成员国,在2005年超过70%。第三,反倾销调查针对的目标仍集中在少数国家。据统计,全球反倾销调查针对的前8位分别为:中国、韩国、美国、中国台北、日本、印尼、印度、泰国。中国仍是国际反倾销措施针对的主要目标。

(二)反补贴。美国和加拿大是利用反补贴措施最多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对我国进行反补贴调查已成为当前贸易保护的新热点。我国遭遇反补贴调查的突出特点是:第一,来势猛。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遭遇反倾销反补贴调查10起,反倾销反补贴再调查4起,另有2起正在立案前磋商中。第二,影响大。反补贴调查不仅直接影响我国涉案企业出口,而且也是对我国宏观经济制度的挑战。如果这些指控被认定为补贴,不仅会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损害我国国际形象,还会影响双边经贸关系,使我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复杂。此外,波及效应强。一方面,一个反补贴裁定中的补贴项目往往成为后续对我国反补贴的证据,从而引发更多新的反补贴调查。另一方面,美、加对我国进行反补贴调查的做法,容易引起他国跟进。据WTO统计,最近几年全球反补贴案件数量呈波动性减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WTO成员对其他国家政府进行调查通常持审慎态度。但对中国而言,这种趋势恰恰相反,近年来,我国是全球遭受反补贴最多的国家。第三,不公平。美国在对华反补贴调查中存在许多违反WTO规则之处,使中国企业遭受极不公平的待遇。如,在铜版纸初裁中,美方在已考虑补贴因素对国内产品正常价值影响情况下,又计算一个反倾销税,给中国企业带来双重负担。

(三)美国337调查。美国337调查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简称ITC)针对不公平的进口行为,主要是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调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337调查逐渐成为美国遏制我国具有一定出口潜力,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对美出口的重要手段。美国对华337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调查案件数量迅速增长。从1975年美发起第一起337调查至2007年10月,美国共对我国发起75起337调查,其中,60起案件是2002年以后发起的,占全部对华案件总数的80%。2007年1月至10月,这一发展态势更为明显,美总计对我国发起14起337调查,占美同期立案总数的50%以上。第二,我国成为首要被调查国。上世纪,我国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一直排在被调查国家或地区的前三位。自2002年以来,我国已连续5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地区)。第三,受影响的行业和产品集中。在美国对我国发起的337调查中,88%以上的案件涉及专利,仅有小部分涉及商标和外观设计。其中,机电产品成为重灾区,60%以上的案件针对机电类产品。第四,申请门槛低但制裁措施严厉。337调查中,原告无需证明侵权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即可申请337调查,极大减少了原告的举证责任。此外,原告可不仅针对列名被告,而且可针对所有相关进口产品向美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普遍排除令的请求。在美对华发起的337调查案件中,47%的案件原告都申请了普遍排除令,企图将中国产品全面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据WTO统计,从1995年至2007年5月31日,各成员国通报影响贸易的新规则总计23897件,其中技术性贸易措施16974件,占总量的71%。由于这些技术性贸易措施有涉及面广、隐蔽性强、技术性高等特点,会对全球贸易产生长期的影响,特别是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带来不利影响。2005年我国出口企业遭遇技术壁垒的比例达到15.1%,22大类出口产品中有18类遭受直接损失,金额达691亿美元,占全年出口额的9.1%;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给我国企业造成的出口贸易机会损失高达1470亿美元,相当于全年出口额的19.3%。技术壁垒对我国影响的特点如下:第一,从趋势上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已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延伸。机电类产品受发达国家在安全性、噪声、电磁污染、节能性、兼容性等方面的影响已开始显现。第二,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出口商品,继配额、许可证、原产地限制之后,受到来自发达国家技术法规、环保法规等影响加大。第三,食品、土畜产品受到的影响面最宽。我国农产品因为受到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检验检疫程序、生态法规和国际公约,以及最近各国要求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等多方面的限制,出口贸易阻力很大。据日本厚生省网站公布的资料显示,2006年日本厚生省查出违反日本《食品卫生法》并最终采取了废弃或退货处理的进口产品共1440批次,同比增加了82%。其中批次最多的是中国,共476批次。这对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第四,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是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从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看,主要有:一是我国综合贸易影响率接近贸易摩擦警戒线。对外贸易规模突破万亿美元,标志着我国外贸发展正进入一个新阶段。然而,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大、增长迅猛,已接近贸易摩擦警戒区。目前,世界各国贸易综合影响率达25%以上的国家只有美国、德国和中国。按国际经验判断,国家贸易综合影响率在25%~30%之间还可以忍受,在30%~35%之间为警戒区,超过35%则难以忍受,可能引发全局性贸易摩擦。2003年我国出口对世界贸易的综合影响率为27.6%,2004年为26.9%,2005年至2007年保持上升态势。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出口的快速增长,今后一两年达到甚至突破警戒区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我国对外贸易的适度发展问题很值得重视。二是我国出口企业的管理和行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还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一些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出口商品在安全和质量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和法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目前的技术标准状况不佳是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如,在国际标准的采用方面,20世纪末,美、英、法、德等国家的国际采标率(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就已达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有90%以上是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组织的标准,而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技术标准的仅占43.5%。三是出口的无序竞争仍很严重。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竞争手段单一,主要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战略,同行竞相压价,以低价求胜。这种策略必将受到国外的反倾销限制,也扰乱了出口市场。另外,我国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导致低价格,往往使我国产业成为国外贸易救济措施的受害者。四是执行WTO规定的补贴政策还不到位。加入WTO后,我国在补贴方面需要遵守《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多边贸易体制下有关补贴的各项法律规定,并承担我国人世议定书承诺的有关义务。我国目前已在中央政府一级逐步取消过去的各种补贴,但个别地方政府考虑经济效益、就业等因素,还存在清理不到位的情况,这些补贴政策很可能招致反补贴调查。二、应对新一轮贸易保护方式的对策

随着我国进入人世“后过渡期”,许多领域已按承诺对外开放,我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面临新的复杂局面,这就要求我们要适时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妥善应对贸易争端,创造和谐的国际贸易环境。

(一)适当调整我国外贸发展战略

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外贸事业取得巨大成绩。1978年,我国外贸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外汇储备仅为1.67亿美元;2006年,外贸总额达17607亿美元,增加近80倍,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达到上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现有外汇储备已充足且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下,必须清醒地看待形势,警惕并努力避免外贸依存度过高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稳定。

1、保持对外贸易的适度发展。对外贸易适度发展的内涵包括适度规模和适度增长两方面。一定的贸易规模是一个国家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的基础,贸易规模越大,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越大,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就越突出,资源配置大量投向外贸,尤其是投向加工贸易,然后大量出口。这种资源配置倾向导致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的加工厂、贸易通道和交易平台。贸易增长要保持合理的水平,不能使综合贸易影响率超过贸易摩擦警戒线。对外贸易保持适度增长,不仅需要从整体规模把握,还要细化到具体的商品和市场。涉及贸易摩擦最多的商品一定是已超过警戒区的商品,而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地区,一定是有某类商品在该区域市场占有率增长过快。

2、实现进出口基本平衡。从长远战略出发调控出口和进口,通过增收关税以及产业政策调整,对出口综合影响率指标超高的纺织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采取有所抑制的政策。调控进口增长速度主要通过调控国内经济、产业增长水平来实现。在继续适度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主动发展国内大市场,发展内需型经济,进口资源型及高科技型产品,尤其是关键技术设备产品,这不仅是平衡贸易、应对贸易摩擦的需要,也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推进新兴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是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经阶段。

(二)实施提升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战略

1、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据调查,我国每100万人占有的发明专利只有1项,而日本达900多项,韩国达700多项。我国电子类100强企业2004年投入研发的资金总额还不如IBM公司一家企业的投入。目前,企业最迫切的就是要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这需要依靠政府和企业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下功夫。政府要综合运用技改贴息、研发扶持、标准认证等手段加大对企业研发,特别是出口产品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企业要培育自有技术、创立自有品牌、提高研发能力和商品档次,强化对产、供、销的管理,以对自己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分拆、兼并、收购等行为,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2、努力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体系。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从根本上防范知识产权纠纷,必须从源头抓起,重视创新,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努力构建自身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来。企业要从产品研发、专利申请、专利管理、专利使用、市场开拓等各环节出发,跟踪了解竞争对手的专利情况。要重视专利检索,及时在主要出口市场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依法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全面提高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三)实施“以防为主,积极应对”战略

1、建立预警机制。我国应紧密跟踪重点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情况,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时了解国外某些贸易壁垒的动向,定期或不定期预警信息,建立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有效的预警机制可帮助我国对国外可能实施反倾销调查、反补贴调查和新的技术法规时有所估计和预测,提醒企业及时进行价格自律,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

2、建立健全应对机制。国家商务部在总结多年指导应诉经验并在充分借鉴WTO成员应诉工作的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本着“信息共享、协调沟通、形成合力、快速应对”的原则,鼓励形成商务部、地方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进出口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以及相关企业的“四位一体”的出口反倾销和保障应诉工作机制以及“两横一纵”的反补贴应对机制,各方面都应积极参与,使之发挥积极的作用。

3、规范企业出口经营秩序。要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的协调职能,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可通过各行业协会、主管部门等制定有关行业出口产品的最低限价,并通过公布信息、提供咨询服务,及时引导出口企业调节出口数量与价格,建立重要产品的进口数量、价格监测系统,尽可能将隐患消除在境内,争取产业保护工作的主动权。另外,发现有竞价销售等扰乱出口秩序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个别企业的恶性竞争,要建立必要的惩罚制度,以保障出口秩序的正常化。

国际贸易保护范文篇9

关键词:贸易保护;外贸战略;调整

我国自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较突出,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2.1万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涉及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这种状况迫切需要改变。

一、我国面临的新一轮贸易保护现状及遇到的问题

在世界贸易组织强调推行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不断调整政府干预对外贸易措施的形式,其中,非关税壁垒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主要方式。这主要包括:

(一)反倾销。在各类贸易壁垒中,反倾销是我国遭遇最早、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措施。根据世贸组织即WTO统计,自1995年以来,共有40多个VeTO成员国对我国出口商品发起过反倾销调查,立案总数超过3000件,最终实施反倾销措施超过2000件。当前,国际反倾销案件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反倾销案件数量近年有所下降。第二,发展中国家发起反倾销案件数量增长迅速。在WTO成立前,反倾销案件的绝大部分均由发达国家发起,WTO成立后,发展中国家成员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迅速增加,目前在全球案件年度数中所占比例已超过发达成员国,在2005年超过70%。第三,反倾销调查针对的目标仍集中在少数国家。据统计,全球反倾销调查针对的前8位分别为:中国、韩国、美国、中国台北、日本、印尼、印度、泰国。中国仍是国际反倾销措施针对的主要目标。

(二)反补贴。美国和加拿大是利用反补贴措施最多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对我国进行反补贴调查已成为当前贸易保护的新热点。我国遭遇反补贴调查的突出特点是:第一,来势猛。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遭遇反倾销反补贴调查10起,反倾销反补贴再调查4起,另有2起正在立案前磋商中。第二,影响大。反补贴调查不仅直接影响我国涉案企业出口,而且也是对我国宏观经济制度的挑战。如果这些指控被认定为补贴,不仅会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损害我国国际形象,还会影响双边经贸关系,使我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复杂。此外,波及效应强。一方面,一个反补贴裁定中的补贴项目往往成为后续对我国反补贴的证据,从而引发更多新的反补贴调查。另一方面,美、加对我国进行反补贴调查的做法,容易引起他国跟进。据WTO统计,最近几年全球反补贴案件数量呈波动性减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WTO成员对其他国家政府进行调查通常持审慎态度。但对中国而言,这种趋势恰恰相反,近年来,我国是全球遭受反补贴最多的国家。第三,不公平。美国在对华反补贴调查中存在许多违反WTO规则之处,使中国企业遭受极不公平的待遇。如,在铜版纸初裁中,美方在已考虑补贴因素对国内产品正常价值影响情况下,又计算一个反倾销税,给中国企业带来双重负担。

(三)美国337调查。美国337调查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简称ITC)针对不公平的进口行为,主要是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调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337调查逐渐成为美国遏制我国具有一定出口潜力,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对美出口的重要手段。美国对华337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调查案件数量迅速增长。从1975年美发起第一起337调查至2007年10月,美国共对我国发起75起337调查,其中,60起案件是2002年以后发起的,占全部对华案件总数的80%。2007年1月至10月,这一发展态势更为明显,美总计对我国发起14起337调查,占美同期立案总数的50%以上。第二,我国成为首要被调查国。上世纪,我国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一直排在被调查国家或地区的前三位。自2002年以来,我国已连续5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地区)。第三,受影响的行业和产品集中。在美国对我国发起的337调查中,88%以上的案件涉及专利,仅有小部分涉及商标和外观设计。其中,机电产品成为重灾区,60%以上的案件针对机电类产品。第四,申请门槛低但制裁措施严厉。337调查中,原告无需证明侵权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即可申请337调查,极大减少了原告的举证责任。此外,原告可不仅针对列名被告,而且可针对所有相关进口产品向美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普遍排除令的请求。在美对华发起的337调查案件中,47%的案件原告都申请了普遍排除令,企图将中国产品全面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据WTO统计,从1995年至2007年5月31日,各成员国通报影响贸易的新规则总计23897件,其中技术性贸易措施16974件,占总量的71%。由于这些技术性贸易措施有涉及面广、隐蔽性强、技术性高等特点,会对全球贸易产生长期的影响,特别是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带来不利影响。2005年我国出口企业遭遇技术壁垒的比例达到15.1%,22大类出口产品中有18类遭受直接损失,金额达691亿美元,占全年出口额的9.1%;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给我国企业造成的出口贸易机会损失高达1470亿美元,相当于全年出口额的19.3%。技术壁垒对我国影响的特点如下:第一,从趋势上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已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延伸。机电类产品受发达国家在安全性、噪声、电磁污染、节能性、兼容性等方面的影响已开始显现。第二,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出口商品,继配额、许可证、原产地限制之后,受到来自发达国家技术法规、环保法规等影响加大。第三,食品、土畜产品受到的影响面最宽。我国农产品因为受到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检验检疫程序、生态法规和国际公约,以及最近各国要求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等多方面的限制,出口贸易阻力很大。据日本厚生省网站公布的资料显示,2006年日本厚生省查出违反日本《食品卫生法》并最终采取了废弃或退货处理的进口产品共1440批次,同比增加了82%。其中批次最多的是中国,共476批次。这对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第四,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是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从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看,主要有:一是我国综合贸易影响率接近贸易摩擦警戒线。对外贸易规模突破万亿美元,标志着我国外贸发展正进入一个新阶段。然而,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大、增长迅猛,已接近贸易摩擦警戒区。目前,世界各国贸易综合影响率达25%以上的国家只有美国、德国和中国。按国际经验判断,国家贸易综合影响率在25%~30%之间还可以忍受,在30%~35%之间为警戒区,超过35%则难以忍受,可能引发全局性贸易摩擦。2003年我国出口对世界贸易的综合影响率为27.6%,2004年为26.9%,2005年至2007年保持上升态势。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出口的快速增长,今后一两年达到甚至突破警戒区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我国对外贸易的适度发展问题很值得重视。二是我国出口企业的管理和行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还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一些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出口商品在安全和质量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和法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目前的技术标准状况不佳是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如,在国际标准的采用方面,20世纪末,美、英、法、德等国家的国际采标率(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就已达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有90%以上是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组织的标准,而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技术标准的仅占43.5%。三是出口的无序竞争仍很严重。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竞争手段单一,主要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战略,同行竞相压价,以低价求胜。这种策略必将受到国外的反倾销限制,也扰乱了出口市场。另外,我国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导致低价格,往往使我国产业成为国外贸易救济措施的受害者。四是执行WTO规定的补贴政策还不到位。加入WTO后,我国在补贴方面需要遵守《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多边贸易体制下有关补贴的各项法律规定,并承担我国人世议定书承诺的有关义务。我国目前已在中央政府一级逐步取消过去的各种补贴,但个别地方政府考虑经济效益、就业等因素,还存在清理不到位的情况,这些补贴政策很可能招致反补贴调查。二、应对新一轮贸易保护方式的对策

随着我国进入人世“后过渡期”,许多领域已按承诺对外开放,我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面临新的复杂局面,这就要求我们要适时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妥善应对贸易争端,创造和谐的国际贸易环境。

(一)适当调整我国外贸发展战略

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外贸事业取得巨大成绩。1978年,我国外贸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外汇储备仅为1.67亿美元;2006年,外贸总额达17607亿美元,增加近80倍,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达到上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现有外汇储备已充足且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下,必须清醒地看待形势,警惕并努力避免外贸依存度过高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稳定。

1、保持对外贸易的适度发展。对外贸易适度发展的内涵包括适度规模和适度增长两方面。一定的贸易规模是一个国家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的基础,贸易规模越大,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越大,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就越突出,资源配置大量投向外贸,尤其是投向加工贸易,然后大量出口。这种资源配置倾向导致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的加工厂、贸易通道和交易平台。贸易增长要保持合理的水平,不能使综合贸易影响率超过贸易摩擦警戒线。对外贸易保持适度增长,不仅需要从整体规模把握,还要细化到具体的商品和市场。涉及贸易摩擦最多的商品一定是已超过警戒区的商品,而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地区,一定是有某类商品在该区域市场占有率增长过快。

2、实现进出口基本平衡。从长远战略出发调控出口和进口,通过增收关税以及产业政策调整,对出口综合影响率指标超高的纺织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采取有所抑制的政策。调控进口增长速度主要通过调控国内经济、产业增长水平来实现。在继续适度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主动发展国内大市场,发展内需型经济,进口资源型及高科技型产品,尤其是关键技术设备产品,这不仅是平衡贸易、应对贸易摩擦的需要,也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推进新兴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是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经阶段。

(二)实施提升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战略

1、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据调查,我国每100万人占有的发明专利只有1项,而日本达900多项,韩国达700多项。我国电子类100强企业2004年投入研发的资金总额还不如IBM公司一家企业的投入。目前,企业最迫切的就是要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这需要依靠政府和企业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下功夫。政府要综合运用技改贴息、研发扶持、标准认证等手段加大对企业研发,特别是出口产品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企业要培育自有技术、创立自有品牌、提高研发能力和商品档次,强化对产、供、销的管理,以对自己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分拆、兼并、收购等行为,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2、努力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体系。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从根本上防范知识产权纠纷,必须从源头抓起,重视创新,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努力构建自身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来。企业要从产品研发、专利申请、专利管理、专利使用、市场开拓等各环节出发,跟踪了解竞争对手的专利情况。要重视专利检索,及时在主要出口市场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依法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全面提高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三)实施“以防为主,积极应对”战略

1、建立预警机制。我国应紧密跟踪重点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情况,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时了解国外某些贸易壁垒的动向,定期或不定期预警信息,建立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有效的预警机制可帮助我国对国外可能实施反倾销调查、反补贴调查和新的技术法规时有所估计和预测,提醒企业及时进行价格自律,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

2、建立健全应对机制。国家商务部在总结多年指导应诉经验并在充分借鉴WTO成员应诉工作的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本着“信息共享、协调沟通、形成合力、快速应对”的原则,鼓励形成商务部、地方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进出口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以及相关企业的“四位一体”的出口反倾销和保障应诉工作机制以及“两横一纵”的反补贴应对机制,各方面都应积极参与,使之发挥积极的作用。

3、规范企业出口经营秩序。要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的协调职能,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可通过各行业协会、主管部门等制定有关行业出口产品的最低限价,并通过公布信息、提供咨询服务,及时引导出口企业调节出口数量与价格,建立重要产品的进口数量、价格监测系统,尽可能将隐患消除在境内,争取产业保护工作的主动权。另外,发现有竞价销售等扰乱出口秩序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个别企业的恶性竞争,要建立必要的惩罚制度,以保障出口秩序的正常化。

国际贸易保护范文篇10

关键词:隐性贸易保护国际贸易中国贸易对策

一隐性贸易保护

1.隐性贸易保护的含义

隐性贸易保护,旨在非理非法地限制自由贸易,假借劳工、环境、技术、安

全等措辞,行贸易保护之实。多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式存在,是非关税贸易保护的范畴。与正当的贸易保护措施有本质的区别。其隐蔽、多样、易变的本质特征极易附会正常的保护措施,在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下被滥用而沦为一种贸易歧视的手段。

2.鉴别隐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判断原则

①透明度原则

公平通知、及时披露信息,提供申辩机会等做法能大大降低公众理解法规的难度,有助于进口商和外企准确把握此项限制措施的宗旨。同时也有利于相关行业对该措施实施后果做出合理的预期,以便及时调整应对。

透明度的要求可以将处于分散状态的消费者集中起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因为消费者通常从低成本的进口货中受益很大,国家树立贸易壁垒,最终损害的将是本国消费者的权益。所以允许消费者在监管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质疑和建议,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体现。

透明度原则只是一种程序上的要求,并不涉及实体内容,不会侵扰民族国家制定关于劳工、环境、卫生、安全的主权权利。

②科学根据原则

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理由必须达到名正言顺、以理服人。依照WTO的精神,任何政府都能够进行它所认为正当的贸易保护,这是它行使主权权利的体现,只是这种权利的行使必须要保证不被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所滥用,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必要的阻碍。任何保护措施必须在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限度内实施,不在情形相同或相同的成员之间构成任意或不合理的歧视。

③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从WTO非歧视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中抽象出来的。通俗点说就是要保证做到“内外一致、外外一致”。“内外一致”要求各成员方要对外国商

品做到与内国商品一视如同仁。“外外一致”要求外国各方的商品都要受到同等的待遇。

④越境管辖限制原则

经济决定政治,经济上的强势必然会带来政治上的霸权。一个在贸易上占主动的国家很可能会以“公共利益”为借口,堂而皇之地实施某些贸易措施间接操控他国经济,从而达到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主权的目的。这样一来,这项贸易措施便产生了域外效力。为此,强调公共利益必须与监管国自身的福扯直接相关,是防止越境管辖的关键。

二隐性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反倾销战略更显婆娑迷离

纵观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其趋势是越来越隐秘化,早期使用的是关税保护,之后是非关税保护,而这些问题已经被意识到,在GATT/WTO的历次谈判中这些问题已经逐一得到解决或正在解决。但是现有的反倾销机制所形成的贸易保护,与之前的关税保护和非关税保护相比,是在合法性外衣之下,以维护公平贸易为幌子的保护,在内容到形式上都具有隐秘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反倾销是“隐形保护”。这种保护越隐秘化,其打击越具有随意性、不确定性,而这种不可预期性对于自由贸易理念的实现和反倾销发起国自身公平秩序的建立都是有极大伤害的。反倾销不加区分的打击低价行为,而且其调查程序明显不利于被调查方。反倾销调查不仅达不到公平竞争的目的,反而限制了市场竞争。可以说,反倾销是以牺牲公共利益的方式来满足少数集团利益,对反倾销调查发起国而言,反倾销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策略。

2.各组织纷纷出台保护本组织的保护条件,不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

欧盟于2004年4月30日出台了《传统药品法》,规定:如果传统草药制品在欧盟成员国境内已经安全使用超过15年以上,同时提供该产品在欧盟以外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了30年以上的证明,产品符合药品质量要求,就可以通过登记注册作为传统药品,在欧盟销售和使用。欧盟各成员国将在药品法生效后18个月内根据本国药品法规加以实施。2004年5月到2011年4月为过渡期,在此期间现已上市销售的传统药品将仍可按现行办法继续销售,此后则必须按《传统药品法》注册方可销售。实际上,欧盟是利用了时间差对外国草药进行隐性的贸易保护。要求在境内安全使用长达15年,并且只给出7年的过渡期。也就是说一种草药要能顺利地成为欧盟的传统药品,至今最少要在欧盟已经安全使用8年以上才有可能。这样的时间限制,可见除了本土草药之外,其他国家的草药基本不可能实现。

韩国在水产品的贸易销售中,规定除了活鱼之外其他的水产品均需要原产地的标识。韩国人一向比较强调消费本国的产品,对产自其本国的商品情有独钟。这就意味着原产地标识实际成了隐性的贸易保护,起到了抑制韩国人消费进口产品的作用。而抑制韩国人消费进口产品也抑制了中国出口这些水产品,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这样的规定,无异于是对他国竞争的残杀,没有跨入门槛就已经被枪毙,这样的隐形贸易保护不利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不利于全球经济的竞争。

3.技术性贸易壁垒甚嚣尘上

技术性贸易壁垒区别于关税与其它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基于市场失灵和经济利益保护的双重性质。在纠正负外部效应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这一合法目标的过程中,技术壁垒不可避免地导致国内市场与外部竞争的某种隔离,从而事实上构成对本国产品一定程度的保护。

然而,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也往往被政府用来对国内某些产业提供基于经济利益的保护,使其获得相对于外国竞争者的战略优势,发达国家则借技术贸易壁垒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增加贸易成本,限制和阻碍正常贸易,扭曲贸易地区和商品结构,从而在主观上成为一国进行贸易羁绊的手段,这种保护成分无疑是不合理的贸易限制。

三隐性贸易保护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隐性贸易保护

近年来,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保护国内市场和生产者利益,发达国家经常以环境保护和福利标准为借口,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设置隐性贸易保护的障碍。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我国出口产品也屡遭阻击。其中,农产品出口遭遇的隐性贸易保护主要有“绿色保护”和动物“福利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正常“绿色贸易”是所有国家的应尽责任。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通常扮演规则制订者的角色,因此,他们有机会通过对正常“绿色贸易”标准的过分使用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增加,发达国家通过绿色技术标志、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标志、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等手段削弱我国出口农产品竞争优势,尤其在畜牧业、水产业和水果产业方面,“绿色保护”已对我国产生较大影响。

“福利保护”是近几年我国畜禽出口中遇到的新问题,是“道德保护”在动物生产标准方面的具体体现。由于生产条件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对“福利”的认知和关注程度各不相同。目前,我国许多品种的禽畜养殖加工数量已居世界前列。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禽畜养殖已被我国政府确定为农产品出口的一个重点领域,可以预计,“福利保护”将会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障碍。

2.对纺织业的影响

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性也是影响最广的纺织品环保态标准标签要算Oeko-TexStandrad100&Eco-Textile,很多国家都使用这两种标签作为技术壁垒限制别国纺织品进入本国市场

与Oeko-TexStandrad100&Eco-Textile两种纺织品环保标签相比,一些隐蔽的技术壁垒给我国纺织品带来的损失却常常被我们忽视了。比如将包装物回收责任归于生产商的“德国包装废弃物包装法令”;要求产品从开发、设计、加工、流通、使用、报废处理到再生利用整个周期都要达到标准要求的环境管理系统技

术标准体系ISO14000等。这些标准都直接或间接地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设置了障碍,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四我国应对隐性贸易保护的对策

1.正确认识世界技术贸易环境

要正确应对国外环境技术贸易措施,就要对其正确分析,判断出哪些是合法的贸易措施,哪些是不合法贸易壁垒,对于不合法的环境技术贸易壁垒我们要积极申诉,争取我们自己的权利,对于那些合法的环境技术贸易措施,我们要积极研究对策,找出差距,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对我国的影响。

2.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

遭遇“特保措施”对于涉案企业和行业来讲毕竟是一种潜在的经营风险,所以我国的大型出口企业应该建立出口市场预警机制,为中国的对外贸易设置安全阀。这类企业在从事贸易时,应当保持高度警觉,密切关注本企业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变动情况,对出现的一些不利情况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对存在的隐性贸易保护措施要防患于未然。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出口企业应该加强对进口国市场的监控,建立宏观预警机制。通过对重点产业、重点产.钻,以及我国进出口情况等重要参数变化的监测、整理和分析,定期或不定期地预警信息,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工作的前置化,如发现进口国有提起特保措施调查的传闻,一经核实,需积极与当地生产者联系、磋商,力争将案件扼杀在摇篮中。

3.熟悉进口国国内的调查程序

国内各方对进口国国内调查程序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在应诉“特保措施”过程的顺利与否和最终的结果。就目前而言,对我国提起“特保措施”调查并且最具攻击效果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因此,对美国国内法律、法规执行的程序、过程应该进行透彻、详细地分析与研究。

4.优先考虑发展和建立区域经济组织以实现我国经贸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