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路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2:10:19

国际化路径

国际化路径范文篇1

关键词:“一带一路”,铁路,建设,标准

国际化,路径经过多年创新发展,我国铁路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标准体系,与性价比高的工程建设周期和成本、先进的技术装备、成熟的运营经验一同成为中国铁路承揽国际项目的主要竞争优势[1]。推动我国铁路建设标准国际化有利于实现“一带一路”设施联通。

1现状综述

1.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建设标准需求情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地质地貌复杂多变。恶劣的地理环境对建设标准要求较高。加上运量普遍不大,项目经济效益较差,建设资金筹集比较困难,使用标准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规划目标的实现和项目的推进。我国在“一带一路”铁路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国际和发达国家地区标准需求主要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ISO)、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标准(EN)、美国铁路工程协会标准(AREMA)等。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南美洲及中东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大部分未形成自成体系的铁路标准体系,通常不会设置技术壁垒。但从已开展的项目建设经验看,在铁路欠发达地区也存在一些障碍,如要求采用本国、欧盟、UIC等铁路标准,或者虽然决定采用我国铁路标准,但会在合同中附加“不得低于欧洲同类标准”等额外说明,还有一些项目虽然采用我国铁路标准,但要求由第三方进行监理。上述情况都会给我国标准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壁垒。以伊朗德伊高铁为例,伊朗希望全面采用欧洲标准开展设计,其电气化工程业主明确要求不得采用我国标准,并请欧洲咨询公司开展咨询。在谈判过程中,该公司为了自身利益,与我国公司开展标准之争,以欧洲标准如TSI、EN等的理念要求我国承包商按照欧洲习惯开展工作,不仅是设计标准,而且设备标准、RAMS标准都要求按照欧洲方式[2]。“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非洲法语区国家,在铁路工程领域使用的标准以法国标准为主,其他各国标准为辅,标准包含原法国标准中没有录入到欧洲土木工程技术标准主体的大量内容。例如:科特迪瓦、乍得、卢旺达、中非、多哥、加蓬、几内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刚果(金)、喀麦隆、刚果(布)、贝宁、尼日尔、布隆迪、塞内加尔、吉布提、马达加斯加、海地、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摩纳哥等国家。我国标准并不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工程中采用的主要标准。我国铁路建设标准主要应用于中部非洲国家以及采用中国贷款的项目中。大多数项目是采用欧洲标准,或采用以国际通用或认可的标准为基础,结合使用中国标准这样一种混合的标准体系。即便是采用中国标准的项目,其技术标准也会结合项目情况以中国标准为基础进行局部的调整和修订[3]。1.2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标准体系差异情况。我国铁路标准是在符合中国法律法规,适应中国地理、环境及资源,充分反映市场需求的条件下,以创新成果为支撑,借鉴国际标准和先进技术,系统总结铁路建设和运营实践基础上制定的。现行铁路工程建设主要标准共1,882项,其中现行国家标准160项,现行行业标准数量为国家标准数量的10.6倍。2017年,我国铁路团体标准数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对于缩短铁路标准制定周期、提高铁路标准化活动的社会参与度具有积极作用[4]。我国铁路技术标准体系覆盖了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铁路工程建设领域全过程各个环节,基本上能够“自成体系”,相比EN标准对铁路特点直接相关的线路、轨道、信号等做了详细规定,而对于测量、地质、基础设施(桥、隧、路)等采用与交通、水利、建筑等土木行业通用的技术标准,我国标准体系组成内容更全面。我国铁路标准体系与国外标准在标准体系结构框架、制定理念、指标规定方式、试验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EN标准是按照安全、功能等不同类型划分,采用相互关联的模块化方式编制,各标准文件之间引用十分普遍。另外国际及发达国家标准更侧重于功能和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而我国标准更侧重于制造要求,规定较细。EN标准通常是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相关设计参数或技术指标,而中国标准多数未给出计算过程,而是根据计算基础或试验结果,直接规定了具体要求及技术指标,更注重可操作性。与世界其他国家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相比,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兼容性更强、适用性更广[5]。1.3我国铁路标准在国际标准体系中的融入状况。我国推进铁路技术标准融入国际标准体系的范围与深度不断加强,参与铁路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包括铁路应用技术委员会(ISO/TC269)、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9)和UIC,承担了相应的若干领导层职务,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修订及技术交流工作。ISO/TC269自2012年3月成立以来共6项国际标准,其中我国主持制定1项。IEC/TC9的99项铁路相关标准中我国主持制定8项;已立项32项,其中我国牵头负责3项。UIC约600项标准,其中我国主持制定20项[6]。在标准互认方面也快速推进。

2国际借鉴

2.1日本。日本通过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的技术标准国际化体系、在国际标准组织中担任要职、力推优势技术进入国际标准、提交新国际标准原案、加强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结合、简化国内审批程序、加强技术标准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手段和措施积极推动实现铁路技术标准国际化。ISO/TC269现任主席由日本资深研究员担任,秘书处曾由日本承担,设立在日本铁道国际标准中心,日本铁路界69人担任专业委员会秘书、23人担任分科委员会秘书。IEC共有会员国86个,日本为常任理事国,现任IEC副主席和召集人由日本三菱电机公司顾问担任。在184个专业委员会中,日本承担TC秘书处一直保持23个。欧盟对IEC/TC9可以采用“快速程序”审批法,简化工作草案提交等流程,在2006年CEN以“快速程序”提出涵盖车辆、电力、信号设备的IEC/TC9/WG44(铁路设施-设备的环境条件)项目的条件下,日本通过担任该工作组的组长,主导了标准方案的审议,淡化了欧盟采用“快速程序”带来的不利影响[7]。日本经济产业省和国土交通省十分重视加强对国内标准国际化机构的指导和协调工作,注重开展技术标准国际化政策、流程等的宣传贯彻工作,增强业内相关企业的国际标准化意识,加大对优势技术重点提案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技术标准领域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力度。2.2欧洲国家。1991年,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与ISO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即“维也纳协议”,设计了双方联合制定标准的基本模式有ISO主导模式和CEN主导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下,有ISO标准时,CEN直接采用为欧洲标准。无ISO标准时,CEN优先向ISO提出制定标准的计划。ISO参与CEN的标准草案阶段工作,双方都确保一致性确认和批准过程同步,同步,互派代表参加技术会议。CEN负责对来自ISO成员中非欧洲成员的意见做出充分回应。1996年,欧洲电工委员会(CENELEC)与IEC达成“德累斯顿协议”,双方共同计划新工作项目,双方对国际标准草案进行并行投票表决,以适应市场需要,加快标准制定过程。CENELEC统计报告指出72%的CENELEC标准等同采用IEC标准,6%的CENELEC标准以IEC标准为基础。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与国际电信联盟(ITU)也有密切合作关系。德、法、英等欧洲国家,通过欧洲三大标准化组织,既实现了欧洲国家的标准互认,又实现了与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互合作和标准互认。2.3美国。美国积极用美国标准和美国标准化工作来影响国际标准和国际标准化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80%的工作有美国参与,美国目前承担138个ISO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组织494个召集工作的工作组和25个IEC/TC/SC秘书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同其他政府机构和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及其成员都把参加ISO,IEC及其他国际标准组织的重大活动作为工作目标,排除对美国出口构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标准的制定。NIST工作人员在大约180个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和国际工业合作组织中代表美国利益,以防止在重要的,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制定歧视美国产品和技术的国际标准,并为此而协调本国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关系。美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已形成了以ANSI为主导,政府、协会及企业积极参与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体系及跟踪体系,在战略政策上以美国标准国际化为目标。在策略方式上抢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主导地位。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制定的《美国参加ISO国际标准活动的程序》(简称“程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美国参与处理国际标准化组织文件的程序;二是组成与认可美国技术顾问组(TAG)的程序。为参与ISO活动,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设有ANSI/ISO理事会,并下设ANSI国际论坛。ANSI设有名目繁多的技术顾问组,便于更加深入地参与ISO工作。ANSI顾问组的核心目标是参与ANSI对ISO政策和技术文件及活动的工作,并通过通信方式提出代表美国立场的主张。“程序”规定美国所有的ISO技术顾问组都必须得到ANSI的认可,并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工作。ANSI还设有针对IEC的理事会,下设技术管理委员会。另外,ANSI还设有国际政策委员会,专门开展国际标准政策的研究。美国国际标准化的一个重要优势是民间标准化组织的实力雄厚,影响力强大。包括ASTM、AREMA在内的许多民间标准化组织,其所制定的标准被各国广泛采用,形成了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这进一步加强了美国标准国际化的实力和进程。

3路径选择

3.1标准主导者定位的国际化路径。标准主导者指能够发起新标准提案,拥有基本知识产权,能够主导和控制标准化过程的技术开发者。标准主导企业或技术机构要充分利用我国铁路建设先进技术标准,依托UIC、ISO/TC269和IEC/TC9等铁路国际标准舞台,积极主持、承担相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升我国铁路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将推广应用我国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国际标准作为标准国际化的路径和主要内容方式。3.1.1标准翻译和使用。对于已有中国企业承揽在建铁路项目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如肯尼亚,应努力将承揽项目作为我国铁路建设标准国际化示范工程进行建设,积极推动和使用我国铁路建设标准。对于采用我国标准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如埃塞俄比亚,由国内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根据国家标准英文版的制修订工作程序制定后,由我国的标准化主管部门向这些国家提供标准英文版。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为当事国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其了解、熟悉并使用我国标准。对于具有一定铁路技术和标准基础但尚无铁路示范工程的“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如南亚和东非,可以通过参与其标准体系建设、重要标准制修订,开展标准双边交流等形式,不断推进中国标准被这些国家认识和接受。3.1.2国际标准制定。对于双方联合制定国际标准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由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国内技术专家,与标准使用对象国的技术专家加强沟通,对国际标准的目标、范围与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联合提出国际标准提案,按照国际标准制定程序推进标准研制工作。3.2标准参与者定位的国际化路径。标准参与者与标准主导者相比话语权较弱,处于模仿创新和追赶阶段。标准参与者,例如企业或技术机构,要利用信息优势和后发优势选择标准体系,剖析相关标准实际运用情况,以选择抢占多标准共存的市场为首要目的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实现技术和产业的国际化。标准参与者应注重标准和标准体系差异研究,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沟通和交流,主动跟踪国际组织铁路标准的制定。3.2.1标准比对和借鉴。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原有铁路标准要兼容、融合,开展标准技术内容差异比对分析,学习美国、日本、欧盟等铁路标准发达国家的标准产出模式,提高标准的创新能力。利用团体标准的灵活机制,加快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形成,借助工程和装备国际贸易及时输出中国标准,并获得所在国认可。3.2.2标准互认。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已经成为UIC、ISO/TC269和IEC/TC9正式成员的国家,应以国际标准作为双方铁路标准互认及标准化合作的基础。对于能够相互认可对方国家标准的国家,应根据铁路建设发展需求研究提出标准互认清单,积极组织双方签署标准互认协议,通过履行标准主管部门正式行文,在标准化机构官方网站上公布标准互认清单等程序保证互认结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对于采用发达先进国家铁路标准提出我国标准提案,应遵循我国标准制定程序要求,由相应技术委员会完成标准立项、征求意见、送审、报批等工作流程。当标准跟随者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国际化之后,其路径与标准主导者的路径会趋于基本一致。

4结语

国际化路径范文篇2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VAR模型;贸易规模;物价指数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主要还是以美元为中心,但是近些年来,作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七大外汇交易货币的人民币,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的使用日趋增多,我国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1]。2013年,主席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2],同时从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这也暗示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一带一路”沿边涉及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经济总量十分庞大,消费需求潜力较高,“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在沿边国家或地区贸易途径和平台扩大化的同时,加速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增强人民币的国际支付结算功能。“一带一路”势必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孙海霞、谢露露(2010)[3]分析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以及政策对于货币国际化的影响。涂永红(2015)[4]分析了“一带一路”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尤其是贸易规模和物价指数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影响,构建动态实证模型,探索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对策。

1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模型设计

随着人民币的境外使用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当前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下,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的功能将进一步发挥,“一带一路”沿边贸易国家或地区的贸易规模将进一步增大[5]。“一带一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而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沿边地区或国家的物价水平将会得到改变,在物价水平发生改变的状态下,地区的消费需求进一步随之发生变动,而需求变动则会影响国际收支项目,最终又影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6]。以上反映了我国“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贸易规模与物价指数之间的三者联动变化原理,选取有关指标对三者进行动态关系分析,着重考察贸易规模与物价指数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路径的重要影响作用。1.1选择变量。选取人民币国际化为被解释变量,使用中国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衡量指标,以替代我国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选取贸易规模与物价指数为解释变量,其中,我国贸易总量为贸易规模的衡量指标,物价指数用本期的一般价格水平与上一期一般价格指数之比来衡量。1.2数据选取。人民币存款余额、贸易规模与物价指数选取的研究时间段为2008—2015年,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采用季度指标衡量模式,对每一个月的存款数值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1.3构建模型。采用VAR模型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阶,同时为了避免模型的异方差问题,对人民币国际化指标和贸易规模指标采用取对数的形式进行处理,处理之后的模型构建用矩阵形式表达如式(1)所示:(1)其中,rmb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指标,gm表示贸易规模,cpi表示物价指数。1.4实证研究结果。利用模型构建,进行我国“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VAR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果: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可见,贸易规模和物价指数均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重要影响,式(2)中,t-1期的贸易总额大小对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产生正向影响效应,影响系数为4.39,t-2期的贸易总额大小对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也产生正向影响效应,影响系数为19.27。可见,“一带一路”背景下,沿边国家或地区的贸易规模增加会促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产生正向拉动作用。而t-1期的物价指数大小对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产生正向影响效应,影响系数为17079.51,t-2期的贸易总额大小对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则产生负向影响效应,影响系数为-13103.02。可见,物价指数变化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短期会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发展,长期可能会阻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结论和启示

本文对我国“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贸易规模与物价指数之间的三者联动机理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利用VAR模型探索物价指数和贸易规模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态影响,研究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1)“一带一路”沿边国家的贸易规模不断增大,会进一步推动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而物价指数的变动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性。由此可见,扩大贸易规模,保持合理的物价指数是促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策略。(2)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具备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沿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十分庞大;二是庞大人口数量带动了潜在的消费需求。我国在“一带一路”的倡议发展中必然会拉大进出口贸易总量,增强对外开放,刺激沿边居民消费,增强人民币的国家支付结算功能,从而促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3)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结算中多以美元支付为主,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主要表现出顺差的特征,外币被换成以人民币形式流通,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十分严重,最终反映在国内物价指数的变动上。如果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中采用人民币结算方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压力,甚至会解决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发展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3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分析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和启示,本文认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的实现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进一步扩大我国与“一带一路”沿边国家的对外贸易,推动实施人民币支付结算方式。“一带一路”包含了亚太和亚欧两大经济圈,这为我国增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与沿边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提供了便利的条件[7]。我国应该积极利用“一带一路”的机遇,强化人民币作为跨境支付与投资的重要手段,扩大“一带一路”沿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模总量,增强人民币在沿边国家和地区支付结算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第二,进一步维持国内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指数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货膨胀状况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商品价格变动的状况。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保持稳定的物价水平,才能够增强国外居民持有该国货币的信心,从而刺激国外消费者持有人民币进行大宗产品的交易支付,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必须将国内的物价水平保持在合理的稳定范围内。首先必须加强对流动性的有效管理,对物价过快上涨的条件进行严格管控;其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居民需要的基本物质生产资料的供给和生产;再次,加快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完善国家储蓄吞吐管控机制,增强市场调控能力;最后,加强政府的价格监管,维持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救济和保障体系。第三,实施外汇补贴,努力形成我国与“一带一路”沿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奠定条件。人民币作为区域化的结算货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人民币作为区域主导货币的条件还存在明显不足,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趋势明显,只有与东盟各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对外贸易呈现出逆差特征。在中亚贸易中,贸易顺差会造成大量的外币流入我国,这就违背了我国人民币流出的初衷。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应该采用外汇补贴的形式,鼓励沿边国家和地区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通过外汇补贴和贸易逆差的形式还有利于减轻我国外汇的压力,为人民币区域性的结算货币地位的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范小云,陈雷,王道平.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J].世界经济,2014(9).

[2]王慧,赵亚平.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回顾与反思[J].经济问题,2013(1).

[3]孙海巧,谢露露.国际货币的选择:基于外汇储备职能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0(12).

[4]石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现实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8(64).

[5]韩玉军,王丽.“一带一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J].国际贸易,2015(6).

[6]石巧荣.国际货币竞争格局演进中的人民币国际化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11(7).

国际化路径范文篇3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初,国际货币领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欧元的诞生,把以美元为主宰地位的国际货币格局,改变成以美元和欧元并列称雄的格局。另一件是人民币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国际上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有人预言,人民币会成为继美元、欧元和日元之后的又一种世界货币。联想到现如今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似乎有理由使人们相信,人民币终将成为一种硬通货。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强盛的内在要求,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行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货币一体化(包括货币国际化和共同货币选择)是经济发展、贸易深化及信用扩张的必然趋势,货币经济的逐步发展要求货币具有统一的形制和统一的价值,但哪种货币能够成为国际一体化货币则是多元货币竞争的结果。中华民族之崛起,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撑,而强大的经济实力的获得必须依靠国民经济的竞争力。这不仅需要我国的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而且也需要人民币走向世界,到国际舞台上发挥国际货币的职能,争取更大的效力空间,即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二、现实与理论上的逻辑冲突

就目前中国经济基础而言,还不足以支撑国际化人民币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具备优势竞争力,其境外流通存在着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背离。所以,人民币要真正成为亚洲金融经济的支点货币乃至世界货币,首先要强化其体现横向交易契约关系的一般等价物内质,并在此基础上达成现实和理论逻辑的统一。2003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694亿元,增长速度9.1%,以进出口贸易总额计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2003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512亿美元,同比增长37.1%,已相当于美国贸易总额的41.9%,从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来看,已进入经济大国行列,但就中国金融发展而言,无论是金融发展广度,还是金融发展深度,均未达到足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境外持有者对长期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心存顾虑的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我国金融发展的滞后,这降低了人民币实际交易的国际比较价值,制约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层次拓展。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可行、何时可行还要看其要实现国际化的支撑条件,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国际化的人民币“资产池”作为支撑(钟伟,2002)。

现实条件的不具备,并不妨碍我们的理论上的分析。因为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是确定的,因而,对货币国际化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吸取其它国家本币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减少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有助于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国际化发展模式,使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三、美元国际化的路径考察

1.美元国际化的现状。美元无疑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货币,在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中普遍使用。在各国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量超过60%;在国际票据市场、债券市场上美国发行债券数额占全球总量的26%(由表1计算所得);在外汇交易市场中,美元作为主导货币居支配地位,占全球外汇交易的87%(1998年);在各国银行的对外资产中,美元占47%(1998);在国际银行贷款币种构成为35.2%(1999年),美元无疑是当今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货币计量单位。在国际汇率体制中,采用盯住汇率制的国家其国别货币绝大部分盯住的是美元。同时,美元的国际霸主地位与美国经济实力并不对称,2002年美国的GDP占世界份额约五分之一,但是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元却是霸主,而这与美元国际地位的取得是密切相关的。

2.美元国际化的进程。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史,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新兴的美国经济高速成长,统一市场正在形成,成为当时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和项目投资源。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暴露出欧洲政局的不稳定,大量的闲置资金持有者对本国经济不抱有信心,因而将目光转向美国。从而使美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急需资金和技术,美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远离欧洲战场的美国不仅经济上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相反却通过“租供法案”向英、法等同盟国提供价值470多亿美元的军火大发战争横财,也乘机占领了西欧各国及其附属国的广大市场。半个世纪的时间,美国在经济上将欧洲各国远远的甩在背后,同时在政治、军事上也建立起自己的霸主地位。这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创造了特殊的历史背景,美国也树立了自己“老大”的地位。1943年7月立足于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限制的“怀特计划”提出,该计划以设立国际金融机构、稳定汇率、扩大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为目的,通过基金货币单位“尤尼它”初步提出美元与黄金挂钩(10美元=1“尤尼它”=137格令黄金)。1944年7月1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洲的布雷顿森林举行有44国代表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经过讨论,会议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顺理成章的获得了国际货币的地位。

3.美元国际化的特点。由以上的考察分析我们知道,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有其特殊的国际背景,其国际化的过程依赖的是一个全球性的汇率制度安排,即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支持这一体系的基础是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美元国际化的模式特点可概括为:依托全球性汇率制度安排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黄金地位相同的国际储备货币;与黄金脱钩失去制度基础后,依赖先入为主的存量优势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国际政治经济实力的强大巩固和发展了这种优势,继续充当国际货币。

1.不包括国内费居民发行的债券。

资料来源:BISQuarterlyReview,September2004-BankforSettlements四、欧元国际化的模式考察

1.欧元国际化的现状。欧元国际化是基于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上展开的,即有策略有计划地成立统一经济区,建立货币联盟,各国放弃主权货币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创建区域货币——欧元。欧盟在经济规模上与美国不相上下,贸易和资本输出方面则都大大超过了美国,1999年国际债券市场上,以欧元标价发行的占44.5%,甚至超过美国1个百分点。据统计,仅东欧和西非地区就有约30个国家把欧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

2.欧元国际化的历程。欧盟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政府政策有意推动的结果,欧元的诞生是区内各国协调与合作的结果,这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是货币国际化的一种独特模式。欧元路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前期铺垫及建议提出阶段。1950年9月1日欧洲16国为解决相互之间的货币结算和实现各国货币自由兑换问题,建立欧洲支付联盟。1969年12月召开的欧共体海牙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建议,即《维尔纳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从稳定汇率到实现统一货币。(2)法律制度准备阶段。在1978年4月召开的欧共体海牙会议上,法、德两国总理提出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建议,同年12月欧共体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决定正式建立有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对、卢森堡、丹麦和爱尔兰等17国参加的欧洲货币体系(后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将欧共体内部的汇率相对稳定下来,并使各成员国家降低了因美国宏观经济失调引起的美元危机对金融体系的冲击。(3)欧元一体化的初级阶段。1988年6月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向欧共体12国财长提交了《欧共体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提出货币自由兑换、资本自由流动、金融一体化和固定成员国汇率等重要内容。1991年欧共体12国达成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协议——《马约》,规定最迟在1997年1月成立欧洲央行,并在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元。1997年6月欧盟15国通过《阿姆斯特丹条约》,确定了分阶段正式启动欧元的日程安排,欧洲货币联盟也如期启动。(4)欧元国际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阶段。2002年1月1日,欧元成为有形货币,迅速取代了区域内流通的12种货币,成为区域内唯一合法货币,欧元以合法身份成为国际货币,依靠货币主权联邦制的强制力,通过取代原12国货币,欧元在10年内完成了国际化进程。

3.欧元国际化的特点。欧元则作为信用货币其国际化进程是最短的,给世界各国货币国际化的启示是:让渡货币主权,放弃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采用趋同的财政政策,形成区域共同体,单一货币必须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相近的文化背景为纽带,单一货币区内各成员国须满足最佳货币区理论构建条件,区域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区域货币生成过程中,有核心货币(ERM中马克)起主导作用。

五、日元国际化的路径考察

1.日元国际化的现状。日本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日元的国际地位却远远不比日本的经济实力强盛,其原因之一就是日元国际化的战略起步较晚。尽管日元国际化早在7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但它正式成为日本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或日本经济国际化、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却是在80年代中期前后。自那时起,政府开始积极推进日元的国际化。到了90年代,日元经济开始停滞和倒退,由此日元国际化处于了明显落后的状态。但总体上由于日本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以及政府的积极推进,日元国际化还是相对成功的,现如今已成为和美元、欧元一样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一种重要的国际货币。

2.日元国际化进程。自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通货体制由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以来,因日元升值,对外贸易按美元结算就使日本企业产生了汇率风险的问题。把出口贸易由美元结算改为日元结算,就成了日元国际化的最初动因。(1)日元国际化的起步。1970-1980年,在日本的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分别由0.9%和0.3%,提高到了29.4%和2.4%。70年代后期,由于日元升值和美元危机的发生,世界各国开始出现了日元需求。面临日元国际化的发展,1978年12月,大藏省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并采取了“大幅度缓和欧洲日元债发行方面的限制”和“促进日元在太平洋地区流通”等政策措施。(2)日元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到了80年代,日本在金融自由化和资本项目自由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政策报告的提出,正式拉开了日元国际化战略的序幕。1990年,在日本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也升至8.0%,超过了英镑3.0%的1倍以上。由此,世界就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开始发展的趋势。(3)日元国际化的最新进展。进入90年代,由于日元经济的停滞和倒退,日元国际化已处于了明显落后的状态。国际贸易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国外汇储备中日元比重和银行对外资产中日元资产的比重均不同幅度下降。针对这些问题,1996年11月,桥本政府提出了标新立异的“金融大爆炸”,意在彻底改革金融。1998年4月,按“自由、公正、全球化”的原则,日本政府全面推进了金融改革,其重点是改变传统的金融保护行政,在金融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金融机构的改革和重组。这样一来,既为日元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又对日元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3.日元国际化的特点。日元的国际化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是在美国的压力下,从1980年开始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日元国际化和金融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同步迅速发展,欧洲日元市场的放开和东京离岸市场的建立是日元国际化的关键步骤;在其经济鼎盛时期,世界贸易中对日元的需求大量增加,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是自然发展的。但是在日本经济出现衰退后,日本政府开始积极地推动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借助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带动国内金融改革,改变了日本经济二重结构的特点,从而提高金融业的效率。

六、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美元的国际化路径主要是依赖全球性汇率制度安排来,欧元国际化路径依赖的是货币主权联邦制的区域性制度安排,日元国际化路径依赖的是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深化政策。

美元国际化的模式具有历史的特殊性,历史赋予了美元许多先天优势,这是其它任何货币都无以比拟的,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成就了美元经济超级大国的梦想,同时也奠定了美元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基础。今天,任何其它货币想通过国际制度安排实现国际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均衡中,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来说,美元路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必须立足于现实,目前存在的一个情况是“一个国家四种货币”,即大陆、港澳台两岸四地有统一的国家主权,而没有统一的货币。VonFurstenberg,GeorgeM.Geneva(2002)研究指出,回溯18世纪和19世纪,北美殖民地和意大利城邦内部货币统一的历史表明,单一国家复本位货币最终是不可维持的。因此,整合“一国四币”可以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始选择。但是这个整合过程在最初阶段很难包括台湾地区,因为两岸巨大的政治分歧是货币一体化不可逾越的巨大障碍。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的分歧并不能成为阻碍经济合作的条件,并以欧盟为例,指出欧盟内部有的国家政治分歧很大,但并没有阻碍欧元的一体化进程,因为这是经济规律的使然。但是通过历史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欧元一体化的成功恰恰是因为欧盟各国在政治上就货币合作问题首先形成了共同的理念,并达成了高度统一,从而即使存在其它的政治分歧,也不足以影响到货币一体化的进展,最终才确保了欧元的诞生。目前我国两岸虽有密切的经济交往,却缺乏基本的政治对话,更别说就货币合作问题达成一致了。因为政治上存在的障碍,使我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首先在大陆和港澳地区实现货币的统一。这种情况下,欧元的模式无疑是我们最优的选择,即实现货币的统一。

国际化路径范文篇4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全球化;金融;跨境支付

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经济受挫,人民币一度大幅贬值,但很快疫情好转,中国迎来了经济的全面复苏。而一些欧美国家,疫情仍在肆虐,毫无控制住的迹象,经济持续衰退。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无疑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我国于2009年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如今人民币国际化有了很大的进展。

1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1.1计价货币功能逐步呈现

2018年“上海金”、人民币铁矿石期货、人民币原油期货等相继挂牌交易,显现出人民币在大宗商品计价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1.2人民币国际支付排名列全球第五

全球使用人民币支付的金融机构数量稳步增加,数量从2017年7月的1989家增长到2019年7月的2214家。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人民币在主要国际支付货币中排第5位,市场份额为1.76%。

1.3国外非金融企业熊猫债发行额增长迅猛

国外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在我国发行熊猫债,发行规模越来越大。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16位发行人累计发行了36支熊猫债,发行规模合计627亿元,较2017年增长191.63%。

1.4外资不断增持中国金融资产

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外资持有境内股票、债券资产的规模合计达39526.29亿元,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市场份额为4.3%,较2016年提高0.3个百分点。1.5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中国央行的《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指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70多个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报告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末,人民币储备规模达2176.7亿美元,占标明币种构成外汇储备总额的1.95%,排名超过加拿大元的1.88%,居第5位,这是IMF自2016年开始公布人民币储备资产以来的最高水平。截至2019年末,中国央行共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金额超过3.7万亿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覆盖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以及主要离岸人民币市场所在地。

2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障碍

2.1人民币国际化与美元全球化冲突

人民币的国际化和美元的全球化是相互排斥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与美元的较量,两者的矛盾将日益增加。有美元这个世界通用的货币,美国就可以向全世界收取“铸币税”。如此巨大的利益,美国自然不会放弃自己的美元地位,也不容许他国挑战美元的地位。IMF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末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为10.9万亿美元,其中以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占其中的61.8%,这一比例在2000年为70%,在20世纪70年代为80%以上。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在加速下降,而新秀人民币的比例在持续上升,美国自然坐不住了,不能眼睁睁看着人民币蚕食自己的份额。美国不断挑起贸易摩擦,在2020年8月又对中国实施制裁行为,导致中美关系陷入紧张状态。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存在诸多方面,包括高科技、商品买卖等,而这些方面的竞争根本上来说也可被解释为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冲突,美国对中国的阻挠态度导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始终存在障碍。

2.2人民币国际化缺乏国际市场基础

人民币尚未得到国际认可,功能无法完全体现。虽然人民币是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但是份额只有1.95%,与超过60%份额的美元相比,依然很低。根据央行的《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国际支付所使用的货币种类,只有1.76%是人民币,而且这些付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据政府间协议或涉及中国企业的交易而发生的,而人民币在没有中国参与的跨国交易中所占的份额微不足道。在“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国家中,人民币交易的份额有所增加,但同时人民币计价功能一直停滞不前,沿线国家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会选择美元进行计价。对于一个国家货币的国际化发展来说,计价功能是相当重要的,代表着该国货币在国际上是否被接受,使用人民币计价才是对人民币的地位和价值的真正承认。

2.3我国金融的对外开放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相继被纳入多个全球重要指数,外资对我国金融市场的配置需求日益增长。跨境证券投资在我国国际收支格局中已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QFII和RQFII的额度限制在2019年7月已取消,RQFII可以全额投资,沪港通和深港通也取消了年额度限制,只有日额度限制,但是2019年QFII、RQFII以及沪港通、深港通加起来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比重大约为3%,整体上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

3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3.1强大的经济规模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货币国际化只有在强大的经济总量的支持下才能实现。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其国际形象和声誉不断提高。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额为99.1万亿元,按美元现价计算约为14.36万亿美元,世界GDP总量达到86.6万亿美元,中国已经占世界GDP的约16.59%,仍稳居全球第二名。中国如今的经济实力使得人民币国际化有了坚实的基础。

3.2良好的声誉、稳定的汇率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企业往往是希望和欢迎汇率基本稳定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汇率波动的干扰,从而专注于生产和经营,不需要将精力过多用于判断汇率趋势。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我国一贯的方针。1998—2000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亚洲大部分国家的货币纷纷大幅贬值,日元还退出了国际舞台,成为区域货币。虽然我国当时也面临资本外流、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但我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通过实施有效的外汇政策,使得人民币保持坚挺状态,给整个亚洲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很大的帮助,大大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信誉度。人民币在国际上逐渐被用作商业清算和金融投资的交易货币,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次贷危机期间,美元大幅贬值,许多国家试图使其外汇储备多样化,以减少外汇风险。因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或升值态势,诸多国家便增加人民币在储备货币中的比例,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需求,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2020年初爆发的肺炎疫情,我国率先将其控制住,经济已经全面恢复,而欧美各国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经济出现较严重的衰退。我国抗疫成绩举世瞩目,充分显示出我国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强大能力以及经济的强大韧性。一次一次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我国都经受住了,经济没有发生大的波动,且经济很快就能得以恢复,各国对人民币有着充分的信心,这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3先进的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二期已经全面投产

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可以保障人民币的支付与结算,提高人民币的使用效率和频率,促进人民币的广泛使用。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开发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InterbankPaymentSystem,CIPS)支持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算、跨境直接投资、跨境融资和跨境个人汇款等业务。CIPS是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企业相关业务和个人汇款业务可通过参与CIPS系统的银行进行。CIPS(二期)已经于2018年全面投产,同时银行间的货币市场已经开通夜盘交易,打破了原有的境内外业务“时差”。CIPS(二期)进一步整合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资源,提高了跨境清算效率,在运行时间和结算、业务模式上,CIPS(二期)更加无缝对接国际标准,系统运行时间覆盖了全球各时区的金融市场,使得跨境互联互通的道路更加通畅。

4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措施

4.1规划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注重长短期目标相结合

由于中国政府的支持以及中国企业的参与,人民币在跨国贸易和多国合作领域在数量上取得了成功,但要从量变转为质变,依然需要不懈的努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制定人民币国际化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制定短期目标时,需要认识到,人民币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以区域化发展为主,以实现人民币计价职能为主要目标。人民币国际化做不到一蹴而就,应循序渐进,先实现区域化,再实现国际化。由于美元在国际上过于强大,人民币并不适宜与美元硬碰硬发生正面冲突。我国革命斗争胜利的法宝是农村包围城市,同样,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可以按这个思路来走,先在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推广人民币,再向发达国家渗透。在制定长期目标时,需要认识到,中国政府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扶持措施只能产生短期效果,从长远来看,这不具备可持续性。因为计价和结算货币的选择是微观主体的一项独立决定,市场的推动才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只有市场主体从内心接受人民币,人民币国际化才能真正实现。所以制定长期目标时,必须考虑政府逐渐退出,由主导地位退到辅助地位,制定谨慎的宏观政策,采取面向市场的办法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将会越来越依靠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投资等,而且我国企业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是否具有主导权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增强我国企业的整体实力。

4.2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金融合作

我国需要借助“一带一路”的优势,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与沿线国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合作,打造资金融通的渠道,兼容沿线各国不同的支付标准,寻找更加便捷的全新的支付方式,逐步提升人民币在不同区域的接受度。自加入特别提款权外汇篮子以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到广泛的使用,成为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种外汇储备货币,如韩国、俄罗斯等15个周边国家已经将人民币作为他们的外汇储备资金。2018年上半年,人民币在俄罗斯中央银行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达到14.7%,位于欧元和美元之后。2017年俄罗斯大型骨干企业铝业联合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期限为2+1年、金额10亿元的首期人民币债券(熊猫债券)。2018年红狮控股集团成功发行了国内首单3亿元人民币的“一带一路”建设公司债券,主要用于老挝地区的建设。经济上的合作带来了金融上的合作,金融上的合作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有很大帮助。

4.3加强人民币外汇市场建设

由于全球金融交易市场的交易量远远大于全球投资和贸易的规模,如果不能在金融交易计价清算上得到广泛使用,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就会受到很大制约。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应借鉴伦敦外汇市场的发展经验,建立多层次交易市场,以满足不同交易主体的金融需求,并优化各项交易制度,如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应逐步降低外汇交易中的实需占比,鼓励外汇投资、套利和保值交易;鼓励市场会员选择净额结算并严格执行高标准的国际清算与结算制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控交易中的杠杆率。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人民币债券。人民银行应继续支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人民币融资债券业务。香港是理想的人民币国际化“试验场”,因为香港在许多金融产品方面都具有领导地位,只需要将这些产品变成人民币计价,人民币的应用范畴就可以快速扩大。因此,可在香港开展各项人民币业务,设计不同产品,测试市场反应。

4.4发展人民币衍生品市场

继续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市场,除此之外,货币互换业务依然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大衍生工具。两国货币互换就是以一定的汇率互换一定数量的对方的货币,可以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促进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往来。本币互换可以增加双方的外汇储备以应对不测之需,还可以极大地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4.5继续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

我国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使国内市场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使金融要素能够在我国的各个企业之间流通,使目前的金融环境逐步健全。我国可以加大引进国际上其他的资本或金融机构,使我国金融市场上的资本呈现多样化状态。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为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奠定良好的基础。

5结语

中国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化,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增强,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信誉。我国可与世界各大组织、联盟共同合作,为解决世界问题奉献力量,以间接方式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就未来发展情况而言,货币的稳定性和国际地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整体力量。人民币将成为世界上一种重要的货币,但也需要耐心和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珺.人民币国际化的数字维度[J].金融博览,2020(09):30-31.

[2]赵艳丽.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货币国际化分析——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例[J].现代商业,2020(25):140-141.

[3]谭小芬,王睿贤.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经验借鉴与路径选择[J].新视野,2020(05):42-48+55.

[4]管涛.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而致远[J].金融博览(财富),2020(08):1.

[5]应坚.“债券通”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踏上新台阶[J].金融博览,2020(08):50-51.

[6]张雨婷.探究“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J].现代商业,2020(22):88-89.

国际化路径范文篇5

(一)新建投资

跨国银行新建投资是指一国银行根据具体情况在另一国设立形式各异、规模不一的海外分支机构,如行、分行等机构组织形式。在新银行中,外国投资者可以以全部股权参与,即设立独资银行;也可以以部分股权参与,即设立合资银行。

(二)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是指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一国银行为获取对另一国某银行的经营控制权,有偿地收购该银行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实现资产经营一体化的市场行为。包括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跨国并购的渠道包括发起收购的银行直接向国外目标银行投资,也包括通过在外国的子公司、分行进行并购活动。

二、两种路径各自的优势分析

(一)新建投资的优势

1.新建投资使银行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权。新建投资在投资规模、投资地点的选择上受外界的干扰较少,拥有较大的主动权和灵活性,能使跨国银行在较大的程度上把握投资的风险。而跨国并购则不同,要受被并购银行自身条件的限制。

2.新建投资的成功率要高。经验数据表明,通过新建投资的方式创建子公司的成功率要大大高于通过并购方式而设立子公司的成功率,银行也同样。因为投资新建的银行是母行的附属机构,比较容易控制,所以成功率相对较高。而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国际化银行与目标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国际化银行很难对目标银行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从而使其难以找到合适的价位;而且被并购银行原有的管理制度可能不适合收购方,收购方在对此加以改造时,可能遭到习惯于原有管理体制的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抵制。一次并购活动大致由三个阶段组成:准备与设计、谈判与实施、整合,任一阶段没处理好都可能导致并购失败。

(二)跨国并购的优势

1.跨国并购可以使银行迅速进入并占领东道国市场,实现快速扩张。通过并购,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购银行的原有客户和市场基础,快速适应东道国市场,以较低成本实现快速的外部扩张。而新建投资只能依靠自己开辟市场,而且对东道国银行监管法制及政策的把握能力也有限,所以不利于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

2.跨国并购可以突破机构设立和业务范围的限制。

现在许多国家、地区对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都采取严格的审查和限制措施,对新开设的外资银行分行的业务范围也有很多限制。通过并购,可以规避政策障碍,绕开这些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快速进入东道国市场。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尤其是某些国际金融中心如香港、伦敦的金融机构已经趋于饱和,外国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的数量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并购是最好的选择。

3.跨国并购可以实现竞争优势的转移。当银行试图获得另一家金融机构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时,单纯的学习与模仿常常是徒劳的,因为这种优势往往产生于这家机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经营积累的组织资本与组织经验,外部竞争者难以复制。这时,通过并购与目标机构融合,可以实现转移竞争优势的目的。而且这种转移可能是双向的,会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当银行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市场时,这种竞争优势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的选择

(一)根据我国银行的实际情况选择进入方式

跨国银行如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优势和国际经验可以优先考虑以并购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中国银行是最早走向国际市场的国内银行,目前在亚、欧、澳、非、南美、北美六大洲均设有分支机构,建立起了全球布局的金融服务网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优势和国际经验的大银行,可以优先考虑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向海外扩张。工行、建行、农行和交通银行在国内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和组织管理优势但缺乏国际经验,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向海外扩张并不具备优势,要根据东道国情况灵活采用两种方式。

而对于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可以采用并购的方式。通过并购设立子银行是弱势银行进入和拓展发达国家市场的有效途径。采用并购方式可以节省新建投资的开办费用,缩短从开办到盈利的时间,而且可以直接利用目标银行的原有市场影响力、信誉、客户基础、营销网络以及长期以来构建的完整的运作制度和人才体系,迅速打开地区市场,拓展业务网络,减少新建投资可能带来的经营失败风险,克服弱势银行难以赢得市场信任和客户资源的困难。

(二)考虑东道国市场情况。

1.考虑东道国政府对跨国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以及监管当局对两种方式进入的不同政策。一般来说,在东道国对外国银行的市场准入有严格限制的国家倾向于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以避开东道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条例的限制,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从东道国监管当局对两种进入方式的不同政策看,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等国鼓励银行并购,以加速银行业集中,促成经济规模化发展,在这些国家,最好选择以并购的方式进入。

2.考虑东道国市场与本国市场的文化差异。如果两国市场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则跨国并购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通过跨国并购,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购银行的原有客户和市场基础,快速适应东道国市场,以较低成本实现快速的外部扩张。

3.东道国银行的市场集中程度。当东道国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低时,竞争压力小,可以直接新设机构,避免并购带来的组织学习成本,获得更高的知识传递效率。相反,在一个集中度高的市场中,一般倾向于采用并购的方式进入,因为当有新银行进入时,原有的市场在位者往往会做出激烈反应,以维护他们的市场影响力,采取并购方式可以避免这种摩擦。

(三)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方式选择时,比较注重的一个因素是成本问题。可以用托宾的理论解释:Q=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的重置成本当Q

参考文献

[1]慕刘伟,国际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英)斯蒂芬,戴维斯,银行并购:经验与教训[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薛求知,杨飞,跨国银行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马文科,林之诊,我国银行

国际化路径范文篇6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通用货币;发展路径;方法策略

人民币的国际化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人民币若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便证明中国对世界经济有了一定的调节权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经济有越高的调节能力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也就变得更加具有说话权。第二,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若是人民币成为了世界通用货币,中国企业对外的贸易与投资便都可以按照人民币进行计算,减少了企业所要面临的汇率风险,促进中国企业对外贸易与投资。第三,促进中国边境的贸易与发展。人民币若是成为了国际货币,配合着国家出台的一定政策,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简化边境贸易的流程,让双边贸易变得更加的方便。促进了两国的边境贸易的发展。第四,增加税收。他国在使用我国的货币的时候,我国可以收取一定的铸币税。铸币税指的是纸币发型面额与纸币成本之间的差额。这种税收是一种零投资的纯税收。最后一点,减少财富的流失,以往在中国使用其他国际通用货币的时候,承担着隐形的税收及通货膨胀税。这种情况下就使得中国企业在贸易中流失一部分的收益。人民币若是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则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笔损失。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现在,人民币虽然还没有成为国际通用货币,但是在很多的地方,人民币已经有了与国际通用货币相同或者是类似的作用。人民币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以及接受了。而促使人民币拥有着与国际通用货币相同或者是类似作用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人民币具有国际通用货币的部分作用。随着近些年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爱上了旅游这个休闲放松的方式。而中国所最爱旅游的几个国家分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这些国家为了方便中国人,也为了赚取更多的钱[1]。在当地的银行可以直接办理人民币与当地货币之间的兑换。方便了双方结算的同时,也减少了部分不必要的损失。第二,边境贸易促进人民币的国际通用货币进程。在中国与其他国边界的交界处,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上升,边境贸易也变得频繁起来。在中国与他国边境交界的的很多地方,现在都使用人民币进行的结算。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人民币在一定的区域内所行使的职责与国际通用货币所行使的职责并无太大区别。据国家所给的数据,中国现在在外国所流通的货币数量大约是中国人民币在本国内部流通数量的1%。由此可以看出,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其他国家的人们所接受。人民币已经向着国际通用货币的方向不断迈进着[2]。

二、人民币成为国际通用货币的必然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身影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人民币在外国的使用频率也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被其他国家的人们所承认。人民币越来越向着国际货币的方向迈进,也必然会成为国际通用货币。第一,市场的选择[3]。人民币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并不是政府推动,而是因为这是市场竞争中所产生的结果。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之后,中国政府为了维护人民币在国际之中不贬值的信誉度,在针对银行的政策上选择让人民银行收窄人民币的波动幅度,与美元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使得人民币的稳定性相比于其他货币要高很多,赢得了周边国家的认同感,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第二,中国的政治格局稳定。中国的政治格局相比于其他的国家而言更具有稳定性。稳定的政治格局则意味着中国政策的稳定性,政策足够稳定就保证了经济可以做到平稳发展[5]。国家足够稳定,人民币也可以保证一定的稳定性。足够稳定的货币可以增加其他国家对于这种货币的信心,从而增加货币的使用率。促进人民币向着国际通用货币发展的进程。第三,中国拥有完善的外汇市场。要让货币实现国际通用货币的功能,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个完善的外汇市场[6]。中国现在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法律体系也可以满足经济的发展,并且中国也拥有完善的举出设施与适合发展的地理位置,适合外汇市场的发展,也拥有外汇市场。第四,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也一直处于一种迅速发展的状态中。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进步。近些年,随着资金的不断补充,让我国有充足的资金可以用以建设我国的公共事业。随着社会的越来越完善,综合国力不断的提升。让我国拥有成为世界经济区的无限可能,促进人民币向着国际通用货币的发展。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国家对于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支持。国家支持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且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人民币的国际化,政府也出示相应的政策来辅助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以中国现在的实际情况,应当采取双轨制、渐进式的人民币国际化步骤[7]。双轨意味着,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在中国内部,实行有计划,有目的,渐进式的计划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第二个方面在境外,主要在香港提升人民币的利用率,让人民币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去。具体的做法如下。第一,创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8]。政治的稳定是很多企业家在寻找他国合作伙伴的重要依据,只有一个稳定的政治格局,才会让人们感觉到这个国家是足够安全与稳定的,适合他们的发展。一个稳定的政治格局也可以让这里的货币更具有稳定性,让他国的人更愿意用这种更加稳定的货币。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高层对话,使高层成为经济活动的推动者,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只有强大的经济竞争力才能有资本调节国际经济。拥有能够调节国际经济的能力的货币,才能是国际通用货币。一个稳定且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的货币,才是人们所认可的国际通用货币。第二,放宽人民币出入境的要求。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交界处,通常都会是边境贸易最为频繁的地方。在这些地方的交易往往要经历好几道手续,若是可以更方便的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不仅仅减少了交易中所经过的手续,也减少的在这些手续办理过程中所浪费到的金钱与精力。放宽人民币的出入境要求便是让他们可以直接利用人民币进行交易。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在这些地方制定相应的放宽人民币出入境的措施,让人们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省去中间的各种手续。有利于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以及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的国际通用货币。让人民币的世界通用货币能力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中得到比较充分的应用,从周边开始,扩大人民币的影响力。第三,设立自由人民币兑换实验区。选择对人民币的认同感比较强烈的与中国交接的边境地区,实行对人民币的特殊管理政策,在这个区域内,人们可通过银行兑换人民币或是周边地区货币。在这里将人民币作为区域性的通用流通货币,支持人们自由的进行货币的兑换与流通。可以再一定程度上给予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的商家以一定的便利,增加边境人们对于人民币的使用积极性。并且对这些这边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可第一时间了解到人民币的兑换率,汇率,流动方向等数据。方便专业人士对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对政策可以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改动。也为人民币向国际货币发展的过程中提供数据,方便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改进。第四,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人民币保护措施。在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合作时,鼓励双方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在发展人民币的时候可以再对外国的政策上采取一定程度的放松,比如说,双方要是愿意接收人民币进行贸易的话,可以有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人民币的使用对于这些外国企业而言是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培养他们对于人民币使用的习惯,从而提高外国商人对于中国人民币的使用。第五,解决人民币的回流问题。在边境贸易中,若是人民币在使用之后,没有合适的方法回归到本国的话,就意味着人民币难以被当成区域储备货币。所以,为了人民币可以顺利的回流,可以在允许交易双方在边境贸易之中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之外,鼓励其他的一般的贸易都可以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使人民币的流通变得更加的方便,增强边界居民对于人民币的认同感。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的一点,就是增加人们对于人民币的信心与认同感,只有让其他国家的人充分的信任人民币,认同人民币,人民币在走向国际通用货币的路途上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语

国际化路径范文篇7

冷静地思考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明确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目标,确立切实可行的战略,无疑是当前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政策研究,值得深入讨论。

人民币国际化不是泛泛而谈的一个定义

在讨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时,目前缺乏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严格定义。有人把扩大人民币的贸易结算货币范围视为国际化;有人把人民币逐步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视为国际化;还有人把2020年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视为国际化,这些看法和观点存在泛泛而谈的现象。当前,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开放最迫切需要的是,认真界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正确思考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方向,进而确立我国的金融国际化战略。

如果以美元为蓝本,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包括以下目标:人民币取代美元成为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是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主要外汇储备资产;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成为国际外汇市场自由交易货币,每天由国际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圆和其他主要货币的交易价格来决定人民币汇率;人民币自由兑换,取消外汇管制。此外,中国经济必须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有足够的经济增长实力,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中国还必须有亨廷顿先生所描述的美元帝国那样,能够垄断或控制国际资本流动,是全球的金融寡头。

很显然,上述目标并不是我国在短期内能达到的,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环境决定了人民币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国际化过程。人民币汇率由国际外汇市场决定,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汇率控制和调整将会失控。人民币成为国际外汇市场的交易标的,除增加外汇投机的交易量外,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并没有直接的帮助。这也是日本、新加坡在经济起飞时限制日元和新元国际化的原因。因此,现阶段提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主要是扩大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使用范围,逐步减少美元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结算货币使用。通过区域贸易协定或双边贸易协定,逐步扩大人民币与其他主要国

家货币的国际结算范围,逐步“去美元化”,应是比较可行的国际货币战略。

取代美元形成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是否成熟

虽然现在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但是美元是否就此成为国际经济体系中一个次要的,不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呢?显然不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体系,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逐步取代了英国,才建立起来的。而要改变这一点,很显然必须是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也就是说,美国不再是主导性的世界经济强国,其地位被其他国家取代或和多国地位均等。只有在这种状况下,才能改变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以超主权地位的国际货币(SDR)取代美元,最典型的例子是差不多已运行了十年的欧元。但欧元在协调欧洲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增长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因为在SDR框架下,各国的经济发达程度是不一样的,经济体不一样,要求货币统一,只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实际操作仍有很大的技术障碍。超主权货币的定价和定值,也是个复杂性问题,在理论值上如何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加权综合,合理准确地确定SDR的稳定值,客观上也是很复杂的技术性问题,难以解决。此外,超主权货币缺乏货币“锚”,就是币值基础。SDR作为一揽子货币,就等于要有一揽子“锚”,这是很困难的技术问题。

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中国成功的唯一道路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实际上存在两种途径。

一种是遵循华盛顿共识,按照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实行完全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实行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也有人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市场化、自由化改革。这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90年代后期东亚国家走过的金融全球化道路:货币升值一国际游资大量涌入一资产价格上涨的泡沫经济一金融危机。

另一种是根据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探讨IMF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建立21世纪的国际货币新秩序,既承认金融全球化的必要性,同时也尊重不同国家金融发展的多样化需要,不选择人民币汇率自由化发展路径,明确人民币汇率在相当长时间内是有管理的官方调整,并在此条件下逐步放松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避免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出现人民币博弈性升值。坚持后一种改革路径,并不是不想人民币国际化和自由化,而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走过的道路已证明那是不成功的,而积极稳妥地进行人民币国际化,至少目前还没有被证明是失败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坚持独立自主地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调整人民币汇率,对中国经济稳定与顺利崛起有下面几点好处。

一是自主地、有序地、逐步地调整人民币汇率,可以提高人民币升值因素对贸易影响的预期,防止因贸易收支的大起大落引发金融危机。

二是采用官方调整人民币汇率方式,可以减少外汇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的不确定性,减少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就在于,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管制两方面同步实行自由化的政策,因此,在汇率和国际资本自由化的过程中,不能将两者同时都放。公务员之家

国际化路径范文篇8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指一国国内证券市场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也就是消除证券市场交易双方(投资者和筹资者)的国籍界限,在本国或国际证券市场自由参与各种上市证券的交易活动。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既包括一国证券走向国际市场,又包括国外证券在该国证券市场自由流动。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反映一国资本市场的总体发展水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反映一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特别是一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开放程度必然提高,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要性来看:(1)证券市场国际化符合当前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总体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以银团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下降,以发行公开上市证券为主的直接融资比重上升,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5年全球发行国际债券5016.6亿美元,发行国际股票442.3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分别为11.6%和25.3%。1995年净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1815亿美元,其中证券投资占20.3%。199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证券投资占净流入资本1059亿美元的17.5%,相当于同年发展中国家证券投资总额的50%。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正好符合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总体趋势。(2)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开辟了境外融资的新渠道。据日本野村证券估计,若中国经济增长仍保持8%—9%的速度,今后5年所需外资至少是2000—5000亿美元。适应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趋势,国际证券融资将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截至1997年12月,中国依靠发行股票共筹资137.8亿美元,占同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3)证券市场国际化有利于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经济制度。证券市场的国际?馕蹲胖と谐〉墓娣痘蜕鲜泄揪形墓娣痘馐瞧笠到牍手と谐∽罨镜囊蟆M保と谐〉墓驶箍梢允蛊笠的诓抗芾硖逯葡蚬使娣痘较蚍⒄梗梢耘嘌笠档木赫馐叮岣咂笠档墓示赫Α?nbsp;

2.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可能性来看:(1)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地方性市场到全国性市场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打下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中国证券市场逐步成长起来。1981年,中国开始恢复国库券发行;1984年,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少数企业开始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1988年,国债流通市场建立,与此同时,许多地方股票柜台交易开始出现;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随着证券市场发展开始引入市场机制,证券市场向国际惯例靠拢的步伐越来越快。(2)证券中介机构和证券投资各队伍迅速扩大,从事证券活动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普遍提高。至1998年底,国内已有证券公司90家,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237家,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事务所103家,律师事务所322家,资产评估机构116有,证券评级机构2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至1999年6月底,在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开户数中,个人投资者达到4000万户,机构投资者15万户。(3)证券市场的技术和交易基础设施迅速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的柜台交易转入集中竞价交易后,两个证券交易所利用现代化的电子和通讯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市场设施,并系统地建立了各项业务规则。目前,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已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卫星证券通讯网与数字式数据传输网(DDN)和相应的交易和结算系统,基本实现了安全、高效、便捷的证券交易和证券账户管理。(4)全国统一的证券市场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从1991年开始,中国证券市场法规建设从无到有,在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和《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之后,1998年12月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投资基金法等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也正在制定之中,证券市场发展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5)全国性的证券监管体系初步形成。1998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全面监管证券市场,并对地方证券监管部门实行垂直领导,从而初步形成了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

二、证券市场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就一帆风顺。相反,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障碍,它制约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国际化。

从宏观方面看,国有企业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以及由此产生的证券市场制度性缺陷,严重影响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1)国有企业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是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基础性体制前提。但是,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明显滞后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企不分。政企分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和主线。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企分开的任务并没有最终完成。证券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政府控制型”,并演变为国有企业脱困的场所。第二,监管不力。政府在证券市场上扮演的角色是证券市场的监管者,由此产生的政府行为是尽可能避免市场系统风险的过分累积和规范市场行为,保障市场体系的稳健高效运行。但是,由于中国政府在证券市场上还扮演着股票市场上的最大股东和投资大众的“父母官”的角色,这就必然影响政府在证券市场上监管职能的发挥。第三,行政性审批的作用依然巨大。在股票和债券的发行方面,证券监管部门被赋予了过多的审批权,不仅容易滋生“寻租”行为,而且容易造成大量低劣的证券进入市场,放大了市场的非系统风险??2)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虽然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制度建设,如证券发行制度、流通制度、公司产权制度和市场监管制度等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其不完善性,与国际惯例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制度建设中的“政府倾向”,导致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存在严重的体制性缺陷。这种体制性缺陷在这一程度上源于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同时,它的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状况。

从微观方面看,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且运作不规范、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的非独立性和自我约束机制较弱以及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和不规范等都是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重大障碍。(1)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且运作不规范。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谈到入世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最大压力时指出,入世的压力并不是外资机构会进入,而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目前,上市公司质量不高和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包装上市”。根据对上市公司的调查,一些公司的股票之所以能够上市,并不是因为它的业绩较好,而是“包装”得好。为了上市,一些公司纷纷改换名称,或者先收购兼并另一家公司,这就难免上市公司的质量不高。有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后的半年内就出现了亏损,不仅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投资人对市场的信心。第二,治理结构不合理。一些上市公司依旧国家控股,公司股份结构中国有股占70%以上。在这样的公司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基本形同虚设,完全由国有股东说了算。第三,上市公司行为不规范。由于转制不彻底,上市公司的运作与其上市时的承诺存在一定距离,违规事件屡有发生,尤其是制造虚?俨莆癖ū怼⒅卮笮畔⒁鞑槐ǖ取?2)中介机构的非独立性和自我约束机制较弱。目前,中国国内从事证券业务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为数不少,但由于其或多或少的“官办”性质而不具有独立性。相当多的中介机构不能公正地履行其审查和证实的职责,往往倾向于“照顾”上市公司的利益,形成与事实不符或严重不符的公司报告或结论。(3)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和不规范。公司披露的信息,无论是及时性还是重要性,均于投资人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上市公司“知情不报”或言之无物的现象尤其普遍。同时,由于缺乏训练有素的证券分析专家对已经披露的公司信息和各种宏观经济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投资者很难根据已经披露的信息得出正确的投资判断。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演进路径分析,中国证券市场要进一步国际化,应遵照以下路径选择:

1.规范上市公司的运作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基本前提,而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最大障碍就是上市公司的运作不规范和质量低劣。为此,必须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1)严格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选择和重组企业,确保素质高、经营业绩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入证券市场。从证券市场建设的角度看,一级市场的工作重点应放在严格审查公司章程、资产评估报告、验资报告、招股说明书和严格监督公司的信息披露上。二级市场上,在尽快消除公司股权结构和证券市场分割的同时,坚持和提高股票上市标准,增加债优股的上市量,使上市公司质量和市场运作效率逐渐达到国际标准。(2)加强上市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为此,必须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有效防范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的负面影响。(3)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在适当缩短信息披露间隔时间、健全企业会计制度的同时,加强对信息质量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将民事责任引入信息披露制度,以消除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状态,制止内幕交易和欺诈行为,促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完整和规范。

2.完善证券市场组织制度和市场结构,在实现国内证券市场一体化的同时,努力促进证券市场的国际化。(1)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上市公司退出制度是证券市场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中国证券市场只有单向吸纳功能,尚不具备真正的退出功能,致使证券市场效率低下。因此,在解除政府对上市公司的“父爱主义”的同时,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入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2)尽快实现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三股合一,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A股和B股统一。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的设立是由改革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也是改革的策略要求。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它使我国的股份制改革超过了制度性障碍发展成今天的大好局面,但时至今日,占上市股本75%以上的国家股、法人股不能流通,不仅使通过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实现国有资产存量优化重组的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使证券市场功能始终处于一种被扭曲的状态。实现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三股合一是证券市场功能完善和统一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实现A股、B股市场并轨、准许外国投资者直接进入中国股市。(3)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从中国证券市场的未来发展考虑,必须加快证券市场的结?沟髡T诩绦晟乒善笔谐〉耐保咏艚⒋匆蛋迨谐。怪胫靼迨谐⌒纬苫ゲ剐缘闹贫劝才牛星绷Φ闹行⌒透呖萍计笠岛兔裼笠等谧蚀丛焯跫换⒄狗植愦蔚某⊥饨灰资谐。丫频拇罅抗煞葜破笠岛凸煞莺献髦破笠堤峁┕扇魍ㄊ谐。唤徊椒⒄拐谐√乇鹗瞧笠嫡谐。谋渲泄谐〉姆指罹置妗A硪环矫妫平鹑诖葱拢韧椎胤⒄菇鹑谘苌谐。怪泄と谐【】煨纬梢怨善笔谐∥魈澹嗖愦沃と谐〔⒋婧托鞣⒄沟氖谐√逑怠?nbsp;

国际化路径范文篇9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货币整合

21世纪以来,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决策层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大量流通,甚至在发达国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兑换,部分周边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这一新的经济现象成为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寻求人民币国际化的适当路径,提出符合我国利益的政策建议和总体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同,应该采取分阶段的战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组合。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

1996年12月以来,人民币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对外贸易收支的外汇管制已经放开,今后如何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使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步骤。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中国已经放松或部分放松管制的资本项目就有20至30项。目前,中国资本项目开放还比较缓慢,央行应对资产价格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要防止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不急于把所有的资本项目都开放,如果对国民经济有好处,有条件,就开放一部分”。中国不谋求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要追求物价稳定。首先,应健全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立法,有效地对各种金融风险加强管理,以应对开放条件下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同时要完善金融业监督管理制度,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业务接受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大力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健全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规章制度,发展货币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使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参照系,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完善利率体系,使国内外的利率水平保持一致;第三,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没有宏观经济的稳定,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必将危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金融预警系统,防范重大金融事件的发生;最后,加强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统计和监测,打击洗钱等非法活动这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以后的一项长期任务,它对于我国国内货币政策的决策,提高金融管理的效力有重大意义。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中级阶段——实现人民币全面区域化

1.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带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

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与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并不是孤立发展的,二者可同步进行,但人民币国际化的中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深化,也是人民币走向全球化的必经之路。人民币区域化的最初表现是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带动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收益是为周边贸易和人员流动提供便利,减少交易成本。由于人民币的境外流通量相对于我国国内广义货币供给量的比例较小,所以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大。在该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收益比较明显,成本约束较小。但是,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计价范围的扩大,人民币必将成为一般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和交易媒介,尤其在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量将会出现稳定的增加。贸易关系的加强,贸易量的扩大必然导致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数量和对人民币需求的大幅增加。

为此,国家可以制定相关的边境贸易法律,以规范边境贸易。首先,应该使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逐步合法化、正规化;其次,积极与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签订有关人民币流通的合作协议,在人民币流通比较广泛的国家和地区开办人民币个人消费业务;第三,与周边国家政府协商,允许中资企业到境外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最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基础上,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

2.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不仅要在使用区域范围上要扩大,而且需要在我国建立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备的离岸市场和国际化的金融中心,这是一国货币进行自由兑换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也是一国货币转换成国际清偿力的重要机制。目前,人民币境外流通数量最多的地区首推香港。2003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签署关于允许香港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的合作备忘录,为两地经济融合和个人消费提供更大便利,有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将为该市场开辟新的金融产品,并形成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指标,可为内地外汇市场调节提供参照。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策略,应该以香港作为中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入手点”、“缓冲区”及“过渡区”,利用香港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推动内地金融业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体系。国家将加快QDII投资香港的进程,全国社保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QDII制度正稳步实施,基金管理公司QDII试点也已获得初步经验。截至2007年3月,社保基金会通过“国有股转持”而持有的H股公司股票已达到12家,转持股票的总市值达到353亿港币。

关于在内地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几经争论,笔者认为从经济和金融实力来看,应把上海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内地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这里云集了众多的国内和国外金融机构,上海已成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最集中、最活跃的城市,其数量已超过全国的30%。目前,全球资本排名前50位的国际银行中,有25家在上海设有分支机构。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中心,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在这里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国际金融网点,随时准确地把握国际经济动向,调动国际经济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的市场、技术和资金,促使人民币最终走向国际化道路。预计到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的比重达到25%左右;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80万亿元左右;上海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比重达到10%左右;上海货币市场年交易额将达到40万亿元,成为全国资金集散中心;上海证券市场市值达到7万亿元,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股票市场之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建设成为世界排名前10位的有重要影响力的交易所,成为重要的国际商品定价中心;黄金市场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产权市场发展成为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到2010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5万亿元和3.2万亿元;保险深度达到5%左右,保险密度达到4000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逐步实现国际接轨。

3.两岸四地的货币整合,是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步骤

中国大陆两岸四地近年来贸易规模不断增大,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实力,目前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则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近年来,两岸四地的经贸往来成倍增长。香港和台湾两地在内地的实际投资额,分别居大陆外来投资的第一和第四位。台湾对大陆的出口贸易约占其总出口贸易的四分之一,在大陆的投资约占其对外总投资的二分之一。香港与台湾的经贸联系历史悠久,关系更为紧密。如果把两岸四地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加,经济总量达16000多亿美元,经济实力可望升至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两岸四地总额达1万多亿美元,占全球的8.3%,排名世界第三;两岸四地的外汇储备总额为3000多亿美元,大大超过日本。由于两岸四地存在着四种货币,带来大量的兑换费用和生产成本,因此,进行两岸四地货币的整合是有其必要性的。我们完全可以在拥有共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两岸四地创建一种一体化货币——“中华元”,货币整合的最大目的是强化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当然,“中华元”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解决货币发行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权利义务以及规则制定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两岸四地金融开放程度不同,金融制度、会计制度、法律制度各有差异,监管当局的监管准则、货币政策以及对金融市场的调节和干预力度不一,加上两岸还存在一定的政治障碍,区域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必然任重道远,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在金融作业标准、程序和制度环境进一步趋近时,区域金融一体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区域化推动国际化

从中国自身的利益考虑,要想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国际货币,应当推动东亚货币联盟朝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亚洲单一货币区的方向发展,通过区域化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证明,单一货币的实现会给该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微观角度看,区内各国间的汇率波动幅度将趋于零,为贸易和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宏观角度看,单一货币的实现会提高目标区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减少经济波动。因此,随着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货币联盟和单一货币的形成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应积极推进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亚洲单一货币区的构建,加强东亚各国的货币合作,完善“东盟-中日韩10+3”的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依托。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外投融资活动的拓展。随着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数量的增加,中国必须要为人民币的持有者提供资产选择。当境外的人民币市场形成(人民币借贷)后,人民币将成为投资资产。出于投资和分散风险的需要,投资者要求调整资产组合。这样必然产生境外人民币投资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需要。因此,为了促进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建设以人民币为主体的国际(亚洲区域)金融市场就格外重要。中国可以尝试允许境外人民币到境内进行直接投资,中国可以和亚洲国家合作筹划建设亚洲的债券市场,甚至可以借助香港这一窗口,尝试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当人民币成为亚洲贸易和金融中的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后,人民币不仅成为个人和企业的储备资产,也将成为政府的干预资产。人民币的国际化达到了高级阶段,出现了质的飞跃。人民币在民间的支付能力和政府间的支付能力都显著增强,中国的政策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但是,人民币成为亚洲储备货币也意味着中国政府在亚洲要承担更大的金融稳定的责任,中国要在关键时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开放,人民币将自动成为一些国家货币的名义锚。在亚洲金融事务中,中国将有更大的发言权,更大的号召力,在亚洲市场的进一步整合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在亚洲的地位将会更加稳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但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增长前景和考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账户的不断开放,在市场巨大需求的拉动下,积极进行国内制度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人民币将最终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刘力臻徐奇渊等:人民币国际化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郭庆平王爱俭: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协调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课题组.亚洲金融一体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国际化路径范文篇10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货币整合

21世纪以来,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决策层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大量流通,甚至在发达国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兑换,部分周边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这一新的经济现象成为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寻求人民币国际化的适当路径,提出符合我国利益的政策建议和总体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同,应该采取分阶段的战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组合。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

1996年12月以来,人民币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对外贸易收支的外汇管制已经放开,今后如何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使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步骤。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中国已经放松或部分放松管制的资本项目就有20至30项。目前,中国资本项目开放还比较缓慢,央行应对资产价格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要防止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不急于把所有的资本项目都开放,如果对国民经济有好处,有条件,就开放一部分”。中国不谋求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要追求物价稳定。首先,应健全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立法,有效地对各种金融风险加强管理,以应对开放条件下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同时要完善金融业监督管理制度,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业务接受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大力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健全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规章制度,发展货币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使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参照系,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完善利率体系,使国内外的利率水平保持一致;第三,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没有宏观经济的稳定,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必将危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金融预警系统,防范重大金融事件的发生;最后,加强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统计和监测,打击洗钱等非法活动这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以后的一项长期任务,它对于我国国内货币政策的决策,提高金融管理的效力有重大意义。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中级阶段——实现人民币全面区域化

1.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带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

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与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并不是孤立发展的,二者可同步进行,但人民币国际化的中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深化,也是人民币走向全球化的必经之路。人民币区域化的最初表现是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带动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收益是为周边贸易和人员流动提供便利,减少交易成本。由于人民币的境外流通量相对于我国国内广义货币供给量的比例较小,所以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大。在该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收益比较明显,成本约束较小。但是,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计价范围的扩大,人民币必将成为一般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和交易媒介,尤其在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量将会出现稳定的增加。贸易关系的加强,贸易量的扩大必然导致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数量和对人民币需求的大幅增加。

为此,国家可以制定相关的边境贸易法律,以规范边境贸易。首先,应该使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逐步合法化、正规化;其次,积极与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签订有关人民币流通的合作协议,在人民币流通比较广泛的国家和地区开办人民币个人消费业务;第三,与周边国家政府协商,允许中资企业到境外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最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基础上,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

2.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不仅要在使用区域范围上要扩大,而且需要在我国建立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备的离岸市场和国际化的金融中心,这是一国货币进行自由兑换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也是一国货币转换成国际清偿力的重要机制。

目前,人民币境外流通数量最多的地区首推香港。2003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签署关于允许香港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的合作备忘录,为两地经济融合和个人消费提供更大便利,有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将为该市场开辟新的金融产品,并形成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指标,可为内地外汇市场调节提供参照。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策略,应该以香港作为中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入手点”、“缓冲区”及“过渡区”,利用香港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推动内地金融业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体系。国家将加快QDII投资香港的进程,全国社保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QDII制度正稳步实施,基金管理公司QDII试点也已获得初步经验。截至2007年3月,社保基金会通过“国有股转持”而持有的H股公司股票已达到12家,转持股票的总市值达到353亿港币。

关于在内地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几经争论,笔者认为从经济和金融实力来看,应把上海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内地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这里云集了众多的国内和国外金融机构,上海已成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最集中、最活跃的城市,其数量已超过全国的30%。目前,全球资本排名前50位的国际银行中,有25家在上海设有分支机构。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中心,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在这里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国际金融网点,随时准确地把握国际经济动向,调动国际经济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的市场、技术和资金,促使人民币最终走向国际化道路。预计到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的比重达到25%左右;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80万亿元左右;上海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比重达到10%左右;上海货币市场年交易额将达到40万亿元,成为全国资金集散中心;上海证券市场市值达到7万亿元,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股票市场之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建设成为世界排名前10位的有重要影响力的交易所,成为重要的国际商品定价中心;黄金市场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产权市场发展成为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到2010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5万亿元和3.2万亿元;保险深度达到5%左右,保险密度达到4000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逐步实现国际接轨。

3.两岸四地的货币整合,是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步骤

中国大陆两岸四地近年来贸易规模不断增大,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实力,目前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则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近年来,两岸四地的经贸往来成倍增长。香港和台湾两地在内地的实际投资额,分别居大陆外来投资的第一和第四位。台湾对大陆的出口贸易约占其总出口贸易的四分之一,在大陆的投资约占其对外总投资的二分之一。香港与台湾的经贸联系历史悠久,关系更为紧密。如果把两岸四地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加,经济总量达16000多亿美元,经济实力可望升至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两岸四地总额达1万多亿美元,占全球的8.3%,排名世界第三;两岸四地的外汇储备总额为3000多亿美元,大大超过日本。由于两岸四地存在着四种货币,带来大量的兑换费用和生产成本,因此,进行两岸四地货币的整合是有其必要性的。我们完全可以在拥有共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两岸四地创建一种一体化货币——“中华元”,货币整合的最大目的是强化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当然,“中华元”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解决货币发行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权利义务以及规则制定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两岸四地金融开放程度不同,金融制度、会计制度、法律制度各有差异,监管当局的监管准则、货币政策以及对金融市场的调节和干预力度不一,加上两岸还存在一定的政治障碍,区域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必然任重道远,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在金融作业标准、程序和制度环境进一步趋近时,区域金融一体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区域化推动国际化

从中国自身的利益考虑,要想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国际货币,应当推动东亚货币联盟朝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亚洲单一货币区的方向发展,通过区域化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证明,单一货币的实现会给该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微观角度看,区内各国间的汇率波动幅度将趋于零,为贸易和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宏观角度看,单一货币的实现会提高目标区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减少经济波动。因此,随着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货币联盟和单一货币的形成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应积极推进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亚洲单一货币区的构建,加强东亚各国的货币合作,完善“东盟-中日韩10+3”的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依托。

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外投融资活动的拓展。随着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数量的增加,中国必须要为人民币的持有者提供资产选择。当境外的人民币市场形成(人民币借贷)后,人民币将成为投资资产。出于投资和分散风险的需要,投资者要求调整资产组合。这样必然产生境外人民币投资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需要。因此,为了促进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建设以人民币为主体的国际(亚洲区域)金融市场就格外重要。中国可以尝试允许境外人民币到境内进行直接投资,中国可以和亚洲国家合作筹划建设亚洲的债券市场,甚至可以借助香港这一窗口,尝试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当人民币成为亚洲贸易和金融中的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后,人民币不仅成为个人和企业的储备资产,也将成为政府的干预资产。人民币的国际化达到了高级阶段,出现了质的飞跃。人民币在民间的支付能力和政府间的支付能力都显著增强,中国的政策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但是,人民币成为亚洲储备货币也意味着中国政府在亚洲要承担更大的金融稳定的责任,中国要在关键时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开放,人民币将自动成为一些国家货币的名义锚。在亚洲金融事务中,中国将有更大的发言权,更大的号召力,在亚洲市场的进一步整合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在亚洲的地位将会更加稳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但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增长前景和考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账户的不断开放,在市场巨大需求的拉动下,积极进行国内制度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人民币将最终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刘力臻徐奇渊等:人民币国际化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郭庆平王爱俭: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协调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课题组.亚洲金融一体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