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5:49:03

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和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促进采用国际标准工作的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参照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采用国际标准是指将国际标准的内容,经过分析研究和试验验证,等同或修改转化为我国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下同),并按我国标准审批程序审批。

第三条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

第二章采用国际标准的原则

第四条采用国际标准,应当符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国际惯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第五条制定(包括修订,下同)我国标准应当以相应国际标准(包括即将制定完成的国际标准)为基础。对于国际标准中通用的基础性标准、试验方法标准应当优先采用。

采用国际标准中的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保标准制定我国标准,应当以保障国家安全、防止欺骗、保护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为正当目标;除非这些国际标准由于基本气候、地理因素或者基本的技术问题等原因而对我国无效或者不适用。

第六条采用国际标准时,应当尽可能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由于基本气候、地理因素或者基本的技术问题等原因对国际标准进行修改时,应当将与国际标准的差异控制在合理的、必要的并且是最小的范围之内。

第七条我国的一个标准应当尽可能采用一个国际标准。当我国一个标准必须采用几个国际标准时,应当说明该标准与所采用的国际标准的对应关系。

第八条采用国际标准制定我国标准,应当尽可能与相应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步,并可以采用标准制定的快速程序。

第九条采用国际标准,应当同我国的技术引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老产品改进相结合。

第十条采用国际标准的我国标准的制定、审批、编号、、出版、组织实施和监督,同我国其他标准一样,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贸易需要的产品标准,如果没有相应的国际标准或者国际标准不适用时,可以采用国外先进标准。

第三章采用国际标准程度和编写方法

第十二条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分为等同采用和修改采用。

等同采用,指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上相同,或者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上相同,只存在少量编辑性修改。

修改采用,指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技术性差异,并清楚地标明这些差异以及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允许包含编辑性修改。修改采用不包括只保留国际标准中少量或者不重要的条款的情况。修改采用时,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在文本结构上应当对应,只有在不影响与国际标准的内容和文本结构进行比较的情况下才允许改变文本结构。

第十三条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代号为:

IDT:等同采用(identical);

MOD:修改采用(modified)。

根据国际标准制定的我国标准应当在封面标明和前言中叙述该国际标准的编号、名称和采用程度;在标准中引用采用国际标准的我国标准,应当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中标明对应的国际标准编号和采用程度,标准名称不一致的,应当给出国际标准名称。

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程度的具体标注方法应遵守《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GB/T20000.2)。

第十四条在采用国际标准的我国标准中,应当说明或者标明技术性差异和编辑性修改,具体说明或者标注方法应遵守《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GB/T20000.2)。

第十五条采用国际标准的我国标准的编号表示方法如下:

(一)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我国标准采用双编号的表示方法,

示例:GBXXXXX-XXXX/ISOXXXXX:XXXX。

(二)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我国标准,只使用我国标准编号。

在采用国际标准时,应当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1)的规定起草和编写我国标准。在等同采用ISO/IEC以外的其他组织的国际标准时,我国标准的文本结构应当与被采用的国际标准一致。

第十六条采用国际标准的我国标准,在编制说明中,应当详细地说明采用该标准的目的、意义,标准的水平,我国标准同被采用标准的主要差异及其原因等。

第十七条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应关系除等同、修改外,还包括非等效。非等效不属于采用国际标准,只表明我国标准与相应标准有对应关系。

非等效指与相应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上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异没有被清楚地标明。非等效还包括在我国标准中只保留了少量或不重要的国际标准条款的情况。

非等效(notequivalent)代号为NEQ。

第四章促进采用国际标准的措施

第十八条对于采用国际标准的重点产品,需要进行技术改造的,有关管理部门应当按国家技术改造的有关规定,优先纳入各级技术改造计划。

在技术引进中,要优先引进有利于使产品质量和性能达到国际标准的技术设备及有关的技术文件。

第十九条对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采购原材料、配套设备、备品备件时,应当优先采购采用国际标准的产品。

第二十条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为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提供标准资料和咨询服务。各级科技和标准情报部门应当积极搜集、提供国际标准化的信息及有关资料,并开展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最新的标准信息。

第二十一条对采用国际标准的产品,按照《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实行标志制度。

第五章附则

国际标准范文篇2

一、我国建筑电气与IEC标准接轨困难的原因所在

加入WTO后,外国建筑行业将进入我国,我国建筑行业也可去出国外,这都将面临国际上的激烈竞争。笔者在一些我国驻外使馆了解到我国在国外的竞争中没有优势。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在技术上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影响标书和设计文件的质量;二是标书和设计文件由不懂技术的翻译人员译成外文,辞不达意,降低了标书和设计文件的水平。由于存在这些问题我国在承包工程竞争中往往不敌南韩和日本,屈居下风,因此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

有关建筑电气的IEC标准早在80年代初就引进我国,但多年来进境不大,造成这种被动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IEC标准的要求,建筑电气首先应以人为本,保证人身安全,也要保证财产(指建筑物、电气设备等)的安全以及电气装置功能的正常发挥。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国从建国开始,无论在建筑电气的实际工作中或学校的教材中都师宗前苏联电站部主编的《电气装置安装规程》。讵不知电力行业标准的侧重点与建筑电气行业大相径庭,它的侧重点在电网元件的安全,例如发电机、变压器、电容器、线路等的安全,而不在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我国电气人员长期受前苏联电气规程的影响,熟悉线路、变压器等的保护,而对防人身电击、防电气火灾则较陌生,积重难返,造成今日与IEC标准接轨的困难。也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国较年长的电气人员不少直接阅读外文资料比较困难,难以及时获得国外新信息,妨碍了新旧技术观念的转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建筑电气与IEC标准接轨的难度。

二、我国电气规范在安全水平上的差距

所谓建筑电气与国际标准接轨就是与国际电工委员会第64技术委员会(即《建筑物电气装置》技术委员会,简称IEC/TC64)的IEC60364标准(即《建筑物电气装置》标准)和其他IEC/TC64标准接轨。我国有些电气规范因不以IEC标准为根据,往往政出多门,没有一个统一的准则,所以规范之间互相矛盾。而有些规定又与电气安全原理相悖,所以在国际上我国建筑电气规范声誉不很高,常不被国外承认和采用。执行了我国电气规范,电气事故有时仍难避免发生,现举数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1、浴室内人身电气安全无充分保证

浴室之类的特别潮湿场所被IEC标准规定为人身电击危险大的特殊场所,需补充特殊的电气安全措施。这是因为人体沐浴时皮肤湿透,阻抗大幅度下降,25V以下的接触电压即可电击致死,这类电击事故在我国时有所闻。为此IEC标准规定浴室内应增加局部等电位联结以及其他一些安全保护措施以避免出现电位差引起电击事故。但我国有的电气规范内规定这类安全保护要求仅限于三级以上的旅(宾)馆之类的高级场所,换言之一般浴室不需满足这些要求。这类政策性的规定显然不妥。人无高低贵*之分,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将人对安全的要求划分等级,显然不符合IEC标准,也是不能充分保证人身安全的。

2、喷水池内电气安全措施缺乏具体规定

游泳池、浴池、喷水池等都属电击危险大的特殊场所,但危险的性质不同,IEC标准对它们分别规定有不同的电气安全措施。游泳池、浴池是人体需进入的场所,因此IEC规定池内如有电气设备,其额定电压不得大于12V.而喷水池内是装有对地电压为220V的水下泵、水下灯的场所,如果这类设备的绝缘失效水池内将出现电压梯度,人如进入将可能发生电击事故,因此已注入水的喷水池内是不允许人进入的。IEC标准规定须妥善防范池水渗入水下电气设备或线路套管内以避免绝缘失效,并在水下设备的电源线路上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以保证在万一绝缘失效时之即切断电源,防止电击事故的发生。年前我国某市曾发生一起一儿童不慎坠入喷水池内,跳入池内拯救他的人中有七人不幸电击致死的特大电气事故,其原因就在未按IEC标准的要求完善防电击措施。喷水池的防电击要求是和游泳池、浴池不同的,但在我国的有关电气规范内未加区别,笼统地将它规定为参照游泳池、浴池的规定执行,这显然是南辕北辙。安全措施不与IEC标准接轨,自然难以避免电击事故的发生。

3、我国的安全特低电压难以保证人身安全

50V以下的电压称作特低电压(ELV),IEC标准规定用于人身安全的特低电压回路有SELV回路和PELV回路之分,前者的带电导体必须与地绝缘,后者的带电导体可与保护接地线(PE线)相连接,但必须辅以等电位联结之类的补充安全措施,否则当ELV设备绝缘失效时设备外壳仍可能因PE线传导来的危险故障电压而引发电击事故。我国有些电气规范不与IEC标准接轨,规定ELV回路的带电导体一概须“接地”或“接零”,引起不少电击事故,工矿企业因此有“安全电压电死人”的说法。事故发生的原因就在我国规范规定采用的不是SELV回路而是PELV回路,但又未按IEC标准的要求,补充安全措施,自然难免发生“安全电压电死人”的怪事。

4、智能建筑接地不当难以正常发挥功能

我国这些年信息网络飞速发展,智能建筑也如雨后春笋大量兴建,但能正常发挥功能的并不多,其原因也在我国信息技术设备的抗干扰和接地措施未与IEC标准接轨,技术观念比较陈旧。信息技术设备的接地和等电位联结不同于用于电气安全的接地和等电位联结,它不是低频的而是高频的。因此IEC标准要求信息技术设备与电位参考点间的接地线和等电位联结线应尽量短直,并增大其截面积和表面积以尽量减少其高频阻抗,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干扰电平。IEC标准并不要求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如何小,因它已在等电位联结系统以外,与干扰电平无关。我国有关规范不重视等电位联结系统高频阻抗的降低,却不必要地追求低接地电阻值,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结果是与事无补,仍未能使信息技术设备正常发挥功能,有时甚至因此导致巨大经济损失,这不能不说是未与IEC标准接轨引起的不良后果。

三、建筑电气与IEC标准接轨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建筑电气如不与IEC标准接轨,非但难以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而且对减少电气灾害,安定社会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为宣传推广IEC?TC64标准,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IEC/TC64标准归口委员会,曾翻译出版了三册IEC/TC64《建筑物电气装置》译文集。198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其中第四条规定:“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1993年我国成立了全国建筑物电气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从事将IEC/TC64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的工作,即将IEC/TC64标准译成中文,经审查通过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后生成为我国建筑电气的国家标准。它可在建筑物电气装置的设计、安装和检验中直接引用,也可作为我国制订建筑电气有关规范采用IEC/TC64标准的依据。

国际标准范文篇3

电力企业面临市场经济挑战与机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垄断行业已出现多个竞争者或替代行业的竞争对手,而逐渐失去其自然垄断的地位。近几年的电力体制改革,无疑给电力事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电业发展的勃勃生机,使电力供应矛盾日趋缓和,电力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了电力市场经济。

国家实行厂网分开,发电企业竞价上网,发电企业作为公司制改革,成为独立法人,将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市场风险。作为发电企业,这些风险来自于原料煤炭成本的质量风险;对机组负荷的预测、调停引起的负荷波动造成的电量风险;电力的扩建、再建引起的投资回报风险;竞价上网的竞价报价风险;进入其它领域的投资风险等。一个成功运作的企业,采用适合于市场经济开放式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无疑是减少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一些资金雄厚、技术实力强的跨国公司将进入我国市场,市场经济的效益准则提醒我们,最大的竞争无疑会挑战自然垄断行业。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的合作与交换,已渗透到世界每一个角落,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同样越来越迫切,而电力行业的资本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特性,又给我们电力以特有的优势,给走向国际经济战略创造出无限的商机,由此,面对加入WTO的形势,电力企业加快管理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已迫在眉睫,采用先进的国际通用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是电力企业的理想选择。

二、建立国际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

1.电厂质量管理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

ISO9000族标准,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总结和智慧集成,由此发展成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国际标准,是宝贵的财富和软件,被120多个国家所认可、推广和运用。它把企业引入规范化、法治化的管理,其管理思想遵循多年来国际质量管理专家总结出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以及与互利供方的关系。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采用"过程方法"的结构和内容,适用于所有产品类别和各种类型的组织,管理的系统方法符合PDCA循环方法,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宗旨,是使产品的质量管理得到提高和过程受控,并获得待续改进,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

为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很多发电企业按国际通用标准建立了企业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注册。目前,依据IS09001、IS014001、和GB/T28001/OHSAS标准建立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简称一体化管理体系),已在发电企业中成为发展趋势。其目的是通过优化整合资源、提升管理水平、增加效率效益、持续改进业绩,不断满足顾客、社会、员工及其他相关方要求,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树立良好的现代企业形象。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发电企业管理,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2.发电企业可以建立或推行那些国际标准

发电企业属于特殊的行业,业务流程比较复杂,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制造业及服务业。那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能适合发电企业的质量管理吗?答案是肯定的。

ISO9001标准将产品的最终质量视为所有工作过程质量的输出,因而标准对所有与质量有关的工作过程进行控制,将影响质量的人员、设备、材料、工作方法、工作环境都列入质量体系的控制范围。对有关质量的各环节的管理如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持续提供规范且稳定的、符合程序要求的服务。同时,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具备防错与纠错功能的、保证质量管理水平螺旋式不断上升的体系。该体系着眼于差错的预防,但并不苛求每一项工作都不出错。如果出了错,通过系统性的溯源,可以找出原因,并实施有效的纠正,防止差错的重复发生。管理体系要求的内部质量审核(自行检查)和管理评审(自我评价)也使该管理体系具备自我诊断功能,因此,有效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让发电企业的管理者、股东、相关方和员工都看得见企业管理的进步。

下面列出与电力企业管理相关或建议推行实施的国际管理标准:

1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作管理方法)

2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发电企业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以及水电能源、办公资源等节能降耗的管理方法,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3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保护管理,提供科学的、系统化的管理方法)

4ISO10015质量管理培训指南(提供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方法指导企业开展内部培训工作,使培训取得实效,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任职能力和综合素质)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管理需要,资源水平等因素,采取阶段渐进或同时推行几个管理标准。

3.目前我国电力企业通过国际ISO标准认证的状况

国际标准范文篇4

,随着我国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发展,打着明显计划经济烙印的旧司法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于是,进行司法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其中,实行司法独立的主张尤为引人注目,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立法、司法界,越来越多的人们呼吁参照司法独立国际标准对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进行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司法独立,确保司法公正,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司法独立的内涵及国际标准

司法独立原则是指司法机关具体是指审判机关在依职权审理案件时,不受任何外来干涉,只能依据宪法和法律进行审理的原则。司法独立是确保审判中立、超然从而实现审判公正的关键。现代司法理论一般认为,司法独立原则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审判权只能由法院行使,其他任何机关都不能行使;二是指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只服从宪法和法律,既不受立法、行政机关的干涉,也不受其他法院或本院其他法官的。”[1]其中,第一个层面的含义是实现法官独立的前提,而第二个层面才是司法独立的核心和终极价值目标。

目前,包含有关于司法独立国际标准内容的文件主要有《司法独立最低标准》、《司法独立世界宣言》、《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司法机关独立基本原则的声明》、《公民权利及权利国际公约》等。司法独立国际标准一般要求在各会员国的立法上体现出来。例如,联合国《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中就“司法机关的独立”规定:“各国应保证司法机关的独立,并将此项原则正式载入本国的宪法或法律之中。尊重并遵守司法机关的独立,是各国政府机构及其他机构的职责。”并规定司法机关“有绝对权威”就司法性质作出决定。“不应对司法程序进行任何不适当或无根据的干涉。法院作出的裁决也不应加以修改。”在司法资源配置上,每一会员国“应向司法机关提供充足的资源,以使之得以适当地履行其职责”。概括起来,司法独立国际标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是审判权的外部独立,即司法机关作为一个整体,独立于其他任何的国家职能机关、组织和个人,只依照法律履行审判职权,不受任何外部力量的不当干涉、干扰和干预。如果司法机关本身都是受制于其他机关、组织或者个人的,那么司法独立就无从谈起。

(二)核心是法官的独立,即司法独立本质上是法官个体的独立。现代法制中全部司法程序基本上都是为保证实现行使审判职权的法官个人判断和公正裁决而设置的,司法责任最终也是由法官个人承担,即司法职权和司法责任应当是个体化的。这不仅指法官对司法机关以外力量的独立,更重要的是指法官在司法机关内部即法官相互之间的独立。

(三)司法管辖的法律性和终极性,即涉及法律的事务,法院都应当具有终极管辖权,且法院处理结果具有权威性,一经确定后非经常法定程序不能改变。这是由于司法机关作为国家法律实施的最后一道保障的性质决定的。

(四)法官群体的精英化,即法官群体必须是由无论是能力还是品德都处在全社会前列的一群人组成。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各种利益争端、是非曲直、生杀予夺等事项得到正确处理,才能使尽可能少的法官在各种诱惑面前从内心上不为所动。

(五)法官对所审理的案件的超然性,即法官独立于案件当事人,与所审理的案件不存在任何利害关系。“法官不能作为自己案件的法官”是西方诉讼理论的一条基本理念;同时,法官也不得成为其他机关或者组织的成员,除非这种关系不会影响法官在审理案件时的中立性,因为一旦这些机关或者组织成为案件当事人,法官必然会因为隶属关系而存在无法公正审理该案的可能性。

(六)法官任职期限的终身制,即只要不存在被弹劾或者免职的法定事由,法官可以一直任职下去,直至自愿要求离、退休或者逝世。这有利于消除法官在任职过程中被各种非法因素人为中止职务的后顾之忧,完全依照宪法和法律审理案件。

(七)法官任职过程中及离退休后的充分物质生活保障制度,即必须确保法官生活水平在全社会的上层,不存在因为生活保障问题而利用职权与当事人进行利益交换的客观需要,这也是与法官群体的精英化特征相适应的。

(八)对法官任职的监督和约束制度,即在确保司法独立的前提下,用制度约束法官依法审理案件而不致专横擅断,防止法官随间草率甚至恶意枉法裁判。当然,这种监督和制约是以不妨碍司法独立为条件的,一般落着于对法官行为的监督上。

二、我国司法独立与国际标准的对比

新诞生,我国的司法工作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停滞不前-破坏殆尽-劫后重建-持续发展的过程,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司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勿庸讳言,我国目前的司法状况仍不尽如人意,还远未达到完善的地步。各种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现象仍层出不穷,正如同志指出的那样,“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吃喝卡要、索贿受贿、贪赃枉法、欺压百姓……”[2]而这些现象虽然只是局部的,但其消极影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官吏的腐败、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重要原因”[3]。造成今天这种不利局面的原因,当然有社会风气和法官素质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司法体制方面的。这中间,司法没有真正独立便成了首当其冲的原因。因此,有必要结合司法独立国际标准具体探讨一下我国的司法状况及与国际标准的差距。

(一)司法机关尚未完全独立。尽管我国的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三大诉讼法以及法官法都有“法院依法独立审判,不受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的规定,但正如某些学者据说的,我国的司法独立是“有限的”、“技术性”的,而“非完全的”和“非政治性的”独立[4]。法律只是规定了“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因其规定的司法权的有限性和非完全性,导致司法机关在地方各级党委、人大以及政法委甚至包括行政机关等的干预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而且,因司法机关的人财物即司法资源均为地方所掌管,因而司法机关成了事实上的“地方人”,“地方人”要行使“国家的”职权,极不相称,司法机关背靠“地方”,也就难以因行使的是“国家的”审判权而“有绝对权威”了。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几千年司法与行政不分的传统导致一种历史惯性仍在不自觉地弥散着一种强大的行政权渗透力,使行政权力主要是各级政法委权力以及通过政法委起作用的其他机关行政权无孔不入,其中也包括进入司法领域。二是司法机关与党的领导、人大和检察的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等方面的关系未在立法上真正予以理顺。三是司法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实践中,各种以党的领导名义干扰司法机关正常审判工作以及地方各级人大在司法程序进行过程中以个案监督名义不适时地介入办案的事件屡有发生。同时,以协调和领导公检法司联合办案为职责的各级政法委的存在及其运作,以及司法机关的人、财、物为地方权力或者行政机关所控制的实际情况,更是地方保护主义者和部门保护主义者得以干扰司法独立的重要原因,也为司法腐败自行其是大开了方便之门,以致有学者在遏制司法腐败现象与坚持实行司法独立问题上发出了“中国司法独立:一个两难的选择”[5]的感喟。可以想象,连司法机关的真正独立都不能完全实现,司法独立能得到保证吗﹖(二)法官地位的独立性尚未确立。同样,部分由于一中所述原因,加之法院这一司法机关采用的却是行政式管理的制度,虽然,法院以外的大多数机关、团体和个人并不能直接影响一般法官,但是法院内部的各审判庭与审判委员会、院长、庭长与审判人员的行政关系与业务关系不分泾渭,杂揉于一处,而且法院外部势力也可以通过影响院长或庭长的方式间接影响一般法官。因而,法官个人的独立地位尚未确立,审判责任往往也就难以确定并落到实处。

(三)法官群体的水平相对较低。在我国由于法官的来源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并不都是从专门的政法院校毕业出来的,而且政法院校的毕业生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现实生活中法官队伍的业务水平普遍比较低,职业道德素质也参差不齐。在这种背景下,要确保比司法独立更具有诉讼价值的司法公正,是非常困难的。

(四)法官任职的稳定性和物质保障方面也与司法独立的国际标准相距甚远。我国由于法官来源的广泛性,故其任职也具有不稳定性,除了正常的人事变动外,各种借人事调动间接破坏司法独立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各级法官出于畏威保位,往往以牺牲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为代价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同时,由于法官的物质生活保障方面也没有什么不同于上一般的人们,因而在某些情况,这也成了诱发他们借手中的权力进行钱权交易的一个客观原因。

(五)对法官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尚不够健全,即使建立起来了,落实也是一个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司法独立的真正实现。

三、改革司法体制,实现司法独立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建设的步伐,同时也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种种问题,实现司法公正,1997年9月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涉及司法制度方面,则提出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这就明确提出了坚持司法独立原则这一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司法界和实践部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司法独立”和“公正与效率”的司法改革目标。其中,公正与效率只能是司法改革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是司法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评价司法公正与否,广大群众往往仅从个案的处理及其效果来进行,往往不能全面地进行实质性的衡量,此时司法是否独立这一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有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这里不妨套用一句,“要司法公正与效率,先做到司法独立”。司法独立正是通向公正与效率这一最终目标的“康庄大道”。唯有做到统领司法运行机制全局的司法独立,完善司法独立制度,人们才有可能在司法独立这一总体框架下,最直接地观察达到公正与效率的全过程,才有理由在相信个案达到公正与效率目标的同时也相信其他案件同样会通达公正与效率目标。也就是说,只有在坚持司法独立制度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全面地进行公正与效率机率的衡量,而不致产生诸如“这个案子办得公正,下个案子不知会怎样﹖”以及“有关这个人的这类案子办得效率高,关于另一个人的这类案子不知会不会也办得这么讲究效率﹖”等等的疑问。因此,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要确保司法公正,首先就必须实现司法独立,走上司法独立之路。

同时,实现司法独立也是我国形势的客观需要。我国即将加入WTO,我国司法制度面临着与国际司法制度全面接轨的问题,而我国作为有关司法独立的一些国际会议决议和联合国文件的参与起草国或加入国,承认并接受这些文件中有关独立审判制的基本和要求,也是我国的应尽义务。从我国的阶段来看,我国正处于培育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协调好利益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特别是人们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日益增强,渴望一个更为健全的、安全的、稳定的法治与正义社会,对司法公正与效率的期望与要求也就日趋增多。只有司法与社会之间形成“正常的互动关系,司法才能够成为社会关系的有力调整者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推进者。”[6]因此,通过司法改革,健全司法独立制度,保障公正与效率这一司法目标的实现,已是人心所向,也是向前发展的迫切需求。

为了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司法形象,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为国内公开公平统一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完善创造一个良好的司法环境并给予司法上的保障,就要更新司法观念,理顺内外部关系,健全和完善司法体制,从立法上缩小我国司法独立制度与司法独立国际标准的差距。在宪法及其他有关中应明确:法院审判权独立,法官之间的审判权独立。具体可以这样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法官之间、法院之间以及法官与法院之间的审判权独立。这就包括在与其他机构关系中司法机关的机构独立、职能独立以及系统内部的独立,而其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就在于实现法官的个体独立。

就具体制度而言,应当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一)审判权的外部独立方面,党的领导和管理应该是对司法人员的外在管理和领导,即在思想作风、方向、组织路线、职业道德的领导和管理,而并非是具体业务和工作上的代办和干预,同时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法官忠实执行由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德,便是最好地维护党的领导的表现,那些违背法律而执行具体党组织的临时命令或者指示的做法,实质是在损害党的领导;同时,司法机关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事实上分开,互不隶属,各自独立运作。地方各级人大应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等合法渠道进行集体会诊式的事后监督,应当坚决杜绝人大代表个人的“个案监督”;检察监督也是庭后监督而非全程式监督;新闻媒体的报导方式可为对办案进程进行“白描式”的客观而及时的报道。

(二)对于作为司法活动之主体的法官,就明确其独立地位,即法官与法官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法官与法院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互不隶属,各负其责。在法院内部和法官之间,除了人事和工资待遇上的管理之外,每一个法官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不存在审判业务上领导与被领导、服从与被服从以及层层报告请示和事事审查批准的关系。这需要对当前的许多制度进行较大的清理和修正。

(三)司法事项专管方面,要保证司法机关对具有司法性质的事务具有“绝对权威”处理决定权,不受任何外来干预、干扰、干涉,保证司法裁决能够得到切实的实现。目前,还有必要适当扩大司法机关的管辖范围,削弱目前已经膨胀了的政府权限,使原有的某些只能行政解决的事情能有机会交由更公正的司法方式来解决。

(四)法官独立于当事人方面,继续坚持并执行好回避制,保证法官不为自己案件的法官。同时,有必要加强对于法官的监督和约束方面的立法,当然,这种立法应当在不妨碍司法独立的限度内进行。

国际标准范文篇5

关键词:AHK;国际标准;专业建设

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职业性和国际性的特点,由于其健全的制度、严格的考核、过硬的质量、细致的职业标准而在学校、企业、国家有着极高的推广价值。

一、AHK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概念

IHK职业资格证书是由德国工商联合会(DeutscherIndustrie-undHandelSkammertag,简称DIHK)综合德国制造业、信息产业、交通产业、商业与服务、物流、旅游、金融等主流产业,根据技术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需求,研究开发的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职业资格标准,并推出了数百种的职业资格证书,称作“IHK职业资格证书”。“IHK职业资格证书”在中国的名称为“AHK职业资格证书”。此证书是依据培养职业行为能力的要求,在职业学校中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围绕学习领域,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按照培训规则围绕企业需要的核心能力进行教学,最后由德国工商联合会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通过考核后获得标明某种职业资格的证书。AHK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能够成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应用型工程师。

二、引入AHK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背景

1.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呼唤。随着国际化合作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对于“大国工匠”的需求日益剧增。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措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党的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虽然我国每年培养出大批技能型人才走向社会各个岗位,但就整体素质而言,质量并不高,还存在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管理水平有限、创新能力不足、国际化职业适应能力不足等问题。中国制造“2025”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中国制造业市场上亟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同时,众多外资企业特别是德资企业更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高技能人才。然而,国内现有的职业资格标准暂时还不能满足评价高精尖和跨专业综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国际化人才缺口较大。2.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衔接,到2020年,高职院校20%以上的专业课要与国际职业标准对接。”由此可见,教育部高度重视在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引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引入国际标准,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江苏省、南京市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部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3.学院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笔者学院现有2016级、2017级、2018级4个中德班共65人,在转型发展阶段,笔者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国际化合作不断深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享誉全球,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因此,学院为了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决定引入德国IHK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培养具有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高技能人才。笔者学院经过系统研究德国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职业分类、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逐步摸索出符合技师学院实际情况的德国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习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东莞技师学院等先行者的办学经验,笔者学院于2018年与德国舍弗勒公司正式签约并开始中德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在与德企合作的同时,笔者学院直接对接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经过多次考察和交流,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德国商会的企业资源和职业教育资源,探索实践国际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路径,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对接,有效促进了一流品牌专业建设。

三、国际化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1.引入国际化职业资格标准。学院将国际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专业教育标准与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与衔接。人才培养的实施按照“校企双元、理论和实践双元、教者双元”等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教育模式开展。通过与国际企业尤其是德企进行深度合作,围绕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在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等三个教学场所实施课程的教学,学校有针对性地实施专业技术课程教学,培训中心进行技能课程教学,企业开展岗位实践性训练,利用各自优势发挥效用,全方面将国际化职业资格标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2.搭建国际化特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了深入开展专业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明确专业岗位和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学院针对就业岗位中常见的工作任务信息进行统计和整理,围绕国际化职业资格标准,并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提炼出行业职业通用的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学院根据所需培养的能力,将教学目标与岗位职责进行对接,将五年制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企业课程和校内专业核心课程,从而使各类型的课程满足学生培养的需要。依据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学院还深入推进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工作。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按照工作任务的性质和逻辑关系,结合企业培训计划拟定一门课程中的核心能力要求。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重复率和复杂情况,制定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构建时,按照以知识和技能为主体内容,以职业素养为必备任务,突出综合技能的同时培养工匠精神和爱国精神,在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加强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构建国际化特色专业评价体系。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引入,校企共同构建与现代企业岗位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学院坚持“六位一体”的立体评价模式,促进多方、多维、多元评价体系建设,即“学生评、学校评、企业评、主管部门评、社会评、国际行会评”六个方面。对课程评价,采用任务评、过程评、考核评有机结合,打破原有的分数指标和等级考核体系,着重考核学生与企业需求的知识能力、与岗位对接的素养能力。同时,试行“一考双证”的模式,在企业行会(AHK)的监督下,在人社部门技能鉴定机构的主管下,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涵盖国家职业资格认证,避免资源和精力浪费,从而搭建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专业评价体系。4.建设国际化水平的师资团队。学院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引入德国IHK国际职业资格标准。为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一方面通过内部培训来提升教师水平,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加强教师结对帮扶工作,促进教师在技能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学院更加注重专业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遴选专业优秀教师参加德方举办的师资培训,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模式,着重提高国际化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能力,成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学院通过利用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办学平台,教师不仅学习与学习领域、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更要学习凸显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训基地建设方法,培养一批持有IHK证书的考官和培训师。5.建设国际化品牌实训基地。学院将国际职业教育理念引入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中,与企业尤其是德国知名企业进行联合实训室建设,是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国际化品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国际合作办学汇聚高端的国际人才和资源,集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为国际合作品牌专业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全面支撑。笔者学院在建设国际化品牌实训室时,经过多方调研和反复论证,集成国际资源、借鉴先进经验。在建设国际化品牌实训基地前,应该尽量在原有的实训基地基础上通过布局优化、功能定位、设备更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改造,建设目标是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集产、学、研、鉴、赛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以笔者学院中德培训中心为例,通过学习和借鉴德国舍弗勒集团的先进双元制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在现有电气技术实训中心、数控技术实训中心、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和钳工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进行场地的重新布局优化,将国际职业资格标准中德职业要求落实到各个实训区域,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同时兼顾一体化教学的需要;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和平台建设项目,逐步更新实训基地设备,整体提高实训设备的先进性;设计一以贯之的LOGO和品牌形象,确立“专业Specialty、人文Humanism、智能Intelligent、绿色Green”四大建设理念,充分推动工匠精神与德育职近几年,通过引入IHK国际标准的探索与实践,对学院发展的促进,特别是加快一流品牌专业建设的提升效果显著。笔者学院深刻地认识到技工教育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今后学院拟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和范围。2019年,学院将着力完成中德AHK机电一体化师、中德AHK汽车机电一体化师、中德AHK新能源汽车维修师江苏省培训认证中心建设,并探索建立运输商务、计算机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培训认证中心。围绕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展开,从实际效果出发,全面建立学院特色的国际合作机制和体系,开拓从“合作”到“发展”的创新之路,打造技工教育的品牌。

四、示范推广,引领发展

通过合作共建,打造三大国际职业资格省级培训认证中心,充分发挥培训资格认证与资格标准建立工作,促进人才培养与孵化,引领技工院校高端发展,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1.建设中德AHK机电一体化师江苏省培训认证中心。引入德国机电一体化师职业资格标准,在配备笔者学院中德新科技南京职业培训中心、中德手工机械加工培训中心和电气技术三大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由AHK授权培养德国AEVO认证的师资和AHK机电一体化师考官,共同建设基于校企双元的中德AHK机电一体化师江苏省培训认证中心。中心建成后,可开展每批40人的德国AHK机电一体化师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认证,为南京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2.建设AHK汽车机电一体化师江苏省培训认证中心和AHK新能源汽车维修师江苏省培训认证中心。引入德国AHK汽车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汽车维修师职业资格标准,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企业车间建设规范,与AHK共建集德国双元制人才培训模式推广、高端培训引领、课程本土化开发、技能人才评价标准研究及国际证书认证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培训认证中心。中心建成后,可开展每批120人的汽车机电一体化师和新能源汽车维修师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认证。通过AHK汽车机电一体化师认证的毕业生可胜任德系高端车的汽车检测、汽车维修等岗位。通过AHK新能源汽车维修培训的毕业生可获得电力技工(EIP)、高压技师(HVT)或高压专家(HVE)资质,从事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等专项维修工作。3.探索建立运输商务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培训认证。中心和计算机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培训认证中心随着与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合作的不断深入,笔者学院还将探索建立运输商务类和计算机类的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培训认证中心,将笔者学院的专业建设全面对接国际职业资格标准,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培训认证中心建成后,笔者学院将持续深入进行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完整的双元制示范推广方案并向外辐射。通过深入合作,打造中德AHK汽车机电一体化双元制示范推广基地和中德AHK新能源汽车维修双元制示范推广基地;以技工院校联盟为载体,分享和推广中德双元制办学经验,组建技师学院双元制合作联盟,引领技工院校高端发展;融合资源,对接企业尤其是AHK商会的企业,打造中德跨企业培训中心。

五、小结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对接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是一项复杂又繁重的工作,一方面涉及调研、梳理和总结工作,需要充分研究才能做好规划部署,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注重校本化特点,避免国际标准“水土不服”、难以落地的情况。我国职业学校要在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引领下,以先进的职教理念为指导,以国际水平跨国企业人才要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标准对接为基础,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专业课程开发为核心,搭建多方参与的平台,通力合作,才能开发出体现国际职业资格能力标准的专业教学标准。

参考文献:

[1]戴勇.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山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张慧波,张菊霞.高职教育国际化:从多元化的国际合作开始[J].职业技术教育,2011(7).

国际标准范文篇6

一、我国建筑电气与IEC标准接轨困难的原因所在

加入WTO后,外国建筑行业将进入我国,我国建筑行业也可去出国外,这都将面临国际上的激烈竞争。笔者在一些我国驻外使馆了解到我国在国外的竞争中没有优势。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在技术上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影响标书和设计文件的质量;二是标书和设计文件由不懂技术的翻译人员译成外文,辞不达意,降低了标书和设计文件的水平。由于存在这些问题我国在承包工程竞争中往往不敌南韩和日本,屈居下风,因此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

有关建筑电气的IEC标准早在80年代初就引进我国,但多年来进境不大,造成这种被动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IEC标准的要求,建筑电气首先应以人为本,保证人身安全,也要保证财产(指建筑物、电气设备等)的安全以及电气装置功能的正常发挥。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国从建国开始,无论在建筑电气的实际工作中或学校的教材中都师宗前苏联电站部主编的《电气装置安装规程》。讵不知电力行业标准的侧重点与建筑电气行业大相径庭,它的侧重点在电网元件的安全,例如发电机、变压器、电容器、线路等的安全,而不在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我国电气人员长期受前苏联电气规程的影响,熟悉线路、变压器等的保护,而对防人身电击、防电气火灾则较陌生,积重难返,造成今日与IEC标准接轨的困难。也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国较年长的电气人员不少直接阅读外文资料比较困难,难以及时获得国外新信息,妨碍了新旧技术观念的转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建筑电气与IEC标准接轨的难度。

二、我国电气规范在安全水平上的差距

所谓建筑电气与国际标准接轨就是与国际电工委员会第64技术委员会(即《建筑物电气装置》技术委员会,简称IEC/TC64)的IEC60364标准(即《建筑物电气装置》标准)和其他IEC/TC64标准接轨。我国有些电气规范因不以IEC标准为根据,往往政出多门,没有一个统一的准则,所以规范之间互相矛盾。而有些规定又与电气安全原理相悖,所以在国际上我国建筑电气规范声誉不很高,常不被国外承认和采用。执行了我国电气规范,电气事故有时仍难避免发生,现举数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1、浴室内人身电气安全无充分保证

浴室之类的特别潮湿场所被IEC标准规定为人身电击危险大的特殊场所,需补充特殊的电气安全措施。这是因为人体沐浴时皮肤湿透,阻抗大幅度下降,25V以下的接触电压即可电击致死,这类电击事故在我国时有所闻。为此IEC标准规定浴室内应增加局部等电位联结以及其他一些安全保护措施以避免出现电位差引起电击事故。但我国有的电气规范内规定这类安全保护要求仅限于三级以上的旅(宾)馆之类的高级场所,换言之一般浴室不需满足这些要求。这类政策性的规定显然不妥。人无高低贵*之分,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将人对安全的要求划分等级,显然不符合IEC标准,也是不能充分保证人身安全的。

2、喷水池内电气安全措施缺乏具体规定

游泳池、浴池、喷水池等都属电击危险大的特殊场所,但危险的性质不同,IEC标准对它们分别规定有不同的电气安全措施。游泳池、浴池是人体需进入的场所,因此IEC规定池内如有电气设备,其额定电压不得大于12V.而喷水池内是装有对地电压为220V的水下泵、水下灯的场所,如果这类设备的绝缘失效水池内将出现电压梯度,人如进入将可能发生电击事故,因此已注入水的喷水池内是不允许人进入的。IEC标准规定须妥善防范池水渗入水下电气设备或线路套管内以避免绝缘失效,并在水下设备的电源线路上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以保证在万一绝缘失效时之即切断电源,防止电击事故的发生。年前我国某市曾发生一起一儿童不慎坠入喷水池内,跳入池内拯救他的人中有七人不幸电击致死的特大电气事故,其原因就在未按IEC标准的要求完善防电击措施。喷水池的防电击要求是和游泳池、浴池不同的,但在我国的有关电气规范内未加区别,笼统地将它规定为参照游泳池、浴池的规定执行,这显然是南辕北辙。安全措施不与IEC标准接轨,自然难以避免电击事故的发生。

3、我国的安全特低电压难以保证人身安全

50V以下的电压称作特低电压(ELV),IEC标准规定用于人身安全的特低电压回路有SELV回路和PELV回路之分,前者的带电导体必须与地绝缘,后者的带电导体可与保护接地线(PE线)相连接,但必须辅以等电位联结之类的补充安全措施,否则当ELV设备绝缘失效时设备外壳仍可能因PE线传导来的危险故障电压而引发电击事故。我国有些电气规范不与IEC标准接轨,规定ELV回路的带电导体一概须“接地”或“接零”,引起不少电击事故,工矿企业因此有“安全电压电死人”的说法。事故发生的原因就在我国规范规定采用的不是SELV回路而是PELV回路,但又未按IEC标准的要求,补充安全措施,自然难免发生“安全电压电死人”的怪事。

4、智能建筑接地不当难以正常发挥功能

我国这些年信息网络飞速发展,智能建筑也如雨后春笋大量兴建,但能正常发挥功能的并不多,其原因也在我国信息技术设备的抗干扰和接地措施未与IEC标准接轨,技术观念比较陈旧。信息技术设备的接地和等电位联结不同于用于电气安全的接地和等电位联结,它不是低频的而是高频的。因此IEC标准要求信息技术设备与电位参考点间的接地线和等电位联结线应尽量短直,并增大其截面积和表面积以尽量减少其高频阻抗,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干扰电平。IEC标准并不要求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如何小,因它已在等电位联结系统以外,与干扰电平无关。我国有关规范不重视等电位联结系统高频阻抗的降低,却不必要地追求低接地电阻值,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结果是与事无补,仍未能使信息技术设备正常发挥功能,有时甚至因此导致巨大经济损失,这不能不说是未与IEC标准接轨引起的不良后果。

三、建筑电气与IEC标准接轨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建筑电气如不与IEC标准接轨,非但难以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而且对减少电气灾害,安定社会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为宣传推广IEC?TC64标准,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IEC/TC64标准归口委员会,曾翻译出版了三册IEC/TC64《建筑物电气装置》译文集。198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其中第四条规定:“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1993年我国成立了全国建筑物电气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从事将IEC/TC64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的工作,即将IEC/TC64标准译成中文,经审查通过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后生成为我国建筑电气的国家标准。它可在建筑物电气装置的设计、安装和检验中直接引用,也可作为我国制订建筑电气有关规范采用IEC/TC64标准的依据。

国际标准范文篇7

我国已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企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当前,电力体制改革正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改革进入实质性运作的关键时期,抓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努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至为重要。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我厂审时度势,以改革促管理,坚持科技兴电方针,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注重提高企业素质;树立强烈的效益意识,严格实行预算管理,从管理上创新,一点一滴降低成本,逐步形成了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强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

一、优化组合,竞争上岗,高效配置人力资源。

古人云:“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从业人员的素质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我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时时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意识,努力实现企业机制、人力资源的最优组合。

首先,合理调配组织资源。我厂机构设置随着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1999年我厂投入公司制运营以来,部门职责的交错现象影响了企业的高效发展。经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于2001年开展了全方位的机构改革。组织机构改革遵循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管理模式,按照“精简、效能”和“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分离社会职能”的原则,根据省公司《关于一流发供电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状况而设置的。现在丹电公司的机构设置为“八部两委”,我厂的机构设置是九个职能部室,七个二级机构。

同时,为保证主业的高效发展,不断规范理顺各种管理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工作。一是规范了主业与多经公司的管理关系,与其签订了服务协议书和资产经营责任书;二是规范了与职工医院的关系,目前是有偿服务关系;三是规范了检修部与检修分公司的关系,为检修公司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指明了方向;四是成立了华隆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为后勤逐步与主业分离,同社会接轨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认真开展劳动组合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从2001年3月至2002年4月,我厂完成了所有岗位的劳动组合工作。本次劳动组合是贯彻执行国家电力公司一九九八年颁布的火力发电厂最新定员标准。根据省公司一流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指导意见及一流企业岗位设置序列指导意见进行的。

进行劳动组合的原则是“先中层,后一般,先机关,后基层”的原则,首先对全厂的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直接聘任和竞聘上岗。通过竞聘,先后有八位35岁以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随后又进行了机关部室的组合工作,经过半个月激烈竞争,机关九部一委的组合工作顺利完成。最后对二级机构、后勤和多经企业进行了组合。劳动组合后,员工的工作热情很高,学习风气也越来越浓厚,为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效地推动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整合机制,权责细化,贯彻三项国际标准。

有的学者将企业管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经验管理阶段、科学化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信息化管理阶段。年初,孟振平总经理提出了“以零违章保零事故、事死亡”、“违章就下岗”等安全生产措施和目标,表明大部分电力企业还没有真正达到科学化管理水平。因此,夯实基础管理,仍然是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实行了工作预安排制度。为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今年,我厂党政领导实行周工作安排制度、职能部门实行月工作安排制度。在领导和职能部门对各项工作的预安排的基础上,厂部做以综合协调平衡,并对各项工作进行督查考核,有效地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及时完成。通过工作预安排制度,不但培养了对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

(二)将企业职责细化进行到底。权责细化工作是今年我厂重要工作之一,是企业责权细化的基础。开展此项工作的目的,是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职责,将各级责任落实到人,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考核。工作过程包括制定岗位职责,进行职责分解,明确每一项职责的工作程序、应达到的标准、考核措施,确定每一项职责的各级管理权限。根据知情考核的原则,由部门领导按月进行考评,最终促使全厂的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当前此项工作已接近尾声,企业规范的岗位权责有望明年运行实施。

同时,我厂开展了三位一体化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工作。4月9日,进行了三位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招标工作,经过严格的评审,最终由北京中企联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承担三位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咨询工作,由深圳质量认证中心承担三位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6月份,我厂调整了贯标认证机构的成员,明确了其职责,制定了贯标工作的考核措施。并召开了贯标动员大会,贯标工作全面开始。

贯标认证工作是我厂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任务,一定会持久地进行,有效地指导企业的日常工作,将“写你应做的、做你所写的、记你所做的”的工作思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通过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的管理来提高管理效益,降低管理成本;通过降低消耗、节约能源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对企业“危害源”的有效控制,来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

因此,我们不仅端正了贯标认证工作的态度,并加深了对标准的学习和理解,目前企业已达成共识,认为认证的真正目的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如果我们为追求一张证书,大搞形式主义,对我厂自身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会认认真真地对待管理体系认证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达到贯标的目的。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写的体系文件,要实实在在地执行文件规定,重视内部审核的作用等。而认证后各体系的维护工作更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和改进体系文件,切实达到利用体系文件指导企业各项工作的安全高效开展。并增强日常工作中执行文件的自觉性,才能防止企业获证后的管理滑坡,才能达到认证的真正目的,能够促进我厂的管理持续改进和发展。

三、实现信息化管理,再造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走向。信息化管理不仅保证企业信息沟通的及时性,而且也保证了信息的全面和准确,在大大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及时掌握同行业企业的各种信息,因此网络信息已成为办公必不可少的工作手段。我厂在信息化方面开展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断改进和完善oa系统。去年7月1日,办公自动化系统正式运行,公文的处理、会议的通知等日常工作内容全部实现了网上传送。今年2月,又进行了oa系统的升级。我厂利用软件升级时机,对所有不符合我厂工作实际的地方进行了修改,同时下发了对oa系统的使用规定。如对公告的内容、字号,发送会议的权限、部门动态的使用规定、收文和发文处理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保证了oa系统使用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并不断改进其实际使用效果,使其更加符合我厂的使用要求。现在,oa系统已成为我们日常办公的重要手段,不但与传统的工作方式有机结合,而且大大缩短了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时间,提高了日常的办公效率。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是开发了科学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我厂管理信息系统(dhmis)已通过了省公司的验收。开发dhmis系统工作以来,我厂领导班子对dhmis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全厂范围内选拔了一批有实际生产经验、电力知识系统全面、计算机知识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到信息组来工作,切实体现了高科技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经过程序开发人员与我厂全体专、兼职配合人员的共同努力,经过各级领导的积极参与和研讨,dhmis系统实现了全厂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减少了信息交换、采集汇总中的人力浪费。通过计算机网络与生产现场的有机结合,使现场操作工作规范、高效,工作效率有了极大提高。

目前已经单轨制运行的模块有:运行管理、设备管理、缺陷管理、工作票管理、班组管理、计划统计、团委管理、政工管理、纪检管理、工会管理;双轨运行的模块:培训管理、安全管理、生产技术中的部分监督、办事员管理、劳动人事内部管理、工资奖金及保险。

生产运行管理模块是最早投入单轨运行的。现在运行各专业已将台帐内容全部录入到mis系统内,各级领导及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阅各种数据,有效保证了生产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检修管理模块的投入使用是我厂mis系统使用的一个阶段性突破,与运行管理模块的并用,彻底改变了生产管理中的不规范现象,堵塞了生产中漏洞,提高了检修和运行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工作票管理模块,得到省公司安监处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计划统计模块以其生动、灵活的界面,简化了运行人员数据的录入,大大方便了计划人员的统计工作,有效地保证了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他所有的模块正以其科学、合理的流程,改变着我厂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习惯。

mis系统的全面应用,标志着我厂管理上的又一次革新,随着mis系统的深入应用,各种模块会不断地完善与改进,逐步会将无用的工作程序果断摒弃,按照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对传统的管理、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切实达到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企业决策和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作目标。

四、以科技为导向,优化设备管理

由于我厂是老厂、小厂,为符合产业政策发展的要求,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自2000年以来,我厂对设备的管理提出了以科技为导向,大力发展环保节能项目治理,稳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狠抓设备治理。设备健康稳定运行是安全生产的一个基本前提,自97年被省公司首批授予“无泄漏电厂”以来,我厂将设备治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提高设备性能和自动化水平方面。2000年以来,通过大力开展设备治理竞赛活动,采用“设备记分”的方法,采取“高分多得、低分少得”的考核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了设备专责人的积极性,使设备出现缺陷的次数越来越少,周期越来越长,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健康水平。同时,为适应产业政策发展的要求,努力延长企业寿命,2001年11月份,利用#1机组大修时机,分别进行了#1机通流部分改造和#1炉除尘器改造。大修后经过测试,#1机组在经济性方面取得了预期效果,在各主辅机容量不变、同样的参数和流量下,汽轮机已带满110mw稳定运行,最大出力带到115mw,比改造前净增加10mw出力。此外,#1炉水位保护、#1机高加水位紧急疏水保护、无纸记录仪、新式发电机冷风器、ⅰ组蓄电池组改造等技改项目的完成,成膜胺机组停运保护等新技术的引进,都大大提高了我厂设备的安全水平和健康水平,提高了运行的经济性。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国际标准范文篇8

1884年10月13日,国际天文学家代表会议决定,以经过格林威尼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地理经度的点,也是世界标准"时区"的起点.10月13日这一天是采用格林威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日.格林威治位于伦敦东南、泰晤士河畔.英国皇家天文台曾经设在这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格林威治虽然已经迁到东南沿海的赫斯特孟骚,但天文台的旧址仍然继续用作零度经线和位置.

国际标准范文篇9

关键词:标准化;对外贸易;国际标准

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ISO/IECGUIDE2:1991)。其本质是在于通过对标准化对象“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其目的是在“统一”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标准化活动是一把“双刃剑”,直接影响到贸易中技术壁垒的形成和消除。一方面它是取得出口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促进商品出口,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通行证;另一方面它也能限制商品进口,成为一种非关税壁垒。因此正确认识标准化的“双重”作用,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标准化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一)促进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标准代表着一定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不同国家间商品的交换、人员与信息的交流以及运输的实现等,都是建立在标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标准有当代国际贸易的基本要素之称,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共同语言。目前国际贸易中的绝大多数商品都有公认标准(包括国际标准),符合这些公认标准的商品和服务在国际(或区域)市场上可以畅通无阻。许多国家和厂商利用标准化特别是国际标准化活动作为商品促销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标准化大大地促进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中指出:“国际标准和符合性评定体系能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国际贸易做出重大贡献。”

(二)消除贸易障碍。由于各国各地区的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不相同,以及各国各地区技术水平和技术发展政策上存在的差异,使得各国各地区各行各业就同一产品和服务上制定的标准必然存在着差异。同一产品或同一服务,一个国家一个标准或者一个区域一个标准或者一个企业一个标准都是正常现象。如何减少这些差异,需要各国、各标准化组织以及联合国中许多专门机构之间进行协调,特别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协调,否则,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就难以实现。协调的结果是各国或者多数国家或地区之间就同一产品和同一服务采用统一的标准(如国际标准或区域标准),这样就能减少跨国交易中的困难,消除贸易自由化中的障碍。因此标准化是沟通国际贸易和国际技术合作的技术纽带,通过标准化能够很好地解决商品交换中的质量、安全、可靠性和互换性配套等问题。

(三)保护进口国市场和消费者的利益。标准的保护作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标准往往成为市场准入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保护国内市场的重要工具—形成一种非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进口国家利用进口商品没有达到某项标准而将其拒之于国门外的例子屡见不鲜。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大为盛行贸易技术壁垒主要是因为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出非常苛刻的技术标准,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又无法达到这些标准而造成的。另一方面,这种保护作用又能阻止低品质的、不健康的、不安全的、对用户不利的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保护着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四)作为解决贸易争议的依据。贸易双方交货的品质、包装等有许多是通过公认标准或国际标准来规定的。毫无疑问,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交易的双方难免会产生争议,如果对产生的争议进行仲裁,那么极有可能以这些标准作为仲裁的依据。因此标准为解决国家间贸易纠纷创造了公正的条件,为维护国际市场的正常秩序提供了基本准则。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标准化现状

截止2002年底,我国共制定了20206项国家标准。其中,强制性标准2789项,推荐性标准17417项。从标准的结构看,产品标准6048项,占29.9%;方法标准8240项,占48.8%;基础标准3848项,占19%。三者共占国家标准总数的89.7%。此外,我国共有行业标准34300项,地方标准12580项,企业标准约86万多项。在国家标准中,已有8931项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占总数的44.2%。从1993年起,我国开展了对采用国际标准产品实行标志制度。至今有关部门已公布了6270多项采标标志,共组建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60个,聘请27200多名委员。商品条码成员总数已超过4万家,50多万种商品采用了商品条形码标志。全国累计有8000多家企业持有8200多张带有国家认可标志的质量体系谁认证证书,8600多家企业持有35000张产品认证证书。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衔接配套的标准体系。

我国标准化工作已从传统工农业、工建领域向高技术、服务领域扩展,基本上满足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和其它国民经济活动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我国的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等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相对数量还太少,大多数标准没有参照国际标准来进行制定、修订工作。迄今为止,我国只有10个标准被ISO采纳为国际标准,仅占ISO国际标准总数的0.7%,因此在国际标准面前我们只能受制于人;二是标准化水平不高,许多现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其质量指标和内容要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同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更大;三是标准制订的周期长,滞后性较为突出,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已有的标准无法满足国际市场对进出口商品提出的新的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一些工业标准老化,农业标准未形成体系,服务业标准极少,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发展要求;四是标准的数量不足。新产品开发速度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因此一些新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国家标准严重缺乏,受制于人;五是多数企业的采标意识普遍淡薄。我国的采标工作基本上停留在靠政府推动状态,只有少数先进企业采标意识较强,自觉地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等等。这些原因直接导致我国产品档次低、国际竞争力差。三、必须大力加强我国对外贸易中标准化工作

目前,一些国家把进出口的标准化工作作为加强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和品质管理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标准化和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能力,保证进口商品符合国内生产使用安全、卫生和环保的要求,保证引进技术设备,符合本国标准体系和计量制度的统一的要求,增进对外技术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往来。如英、美两个“英制”的国家近年来为扩大商品的出口,也不得不花费高昂的代价来推行国际单位制(公制)。许多跨国公司为使自己的产品“国际化”―在世界各地都能通用,也不得不首先采用国际标准。

在我国大力加强对外贸易中的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是符合世界潮流、努力提高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一种必然选择。标准化战略有利于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冲破贸易技术性壁垒,促进商品出口;有利于加快我国企业、商品与服务同国际市场接轨;有利于加快生产技术的更新速度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商品和服务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转变观念,重视对外贸易中的标准化工,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投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的主管部门到各企业,都必须认识到标准化工作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各类外贸企业,要强化标准化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以《产品质量法》和《标准化法》为主体的有关法规文件,严格依法经营。对不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项目就坚决不上,达不到要求的自动停产。

我国目前标准化工作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标准化研究的投入偏少。如我国高新技术研究项目一般不安排标准的研究经费,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目前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引导着世界标准化工作的潮流,是与它们在标准化研究方面大量投入有关。如2001年德国标准化的投入达到7.7亿欧元,产生了160亿欧元的效益,这意味着德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是标准化创造的。因此,我国政府、企业有必要加大标准化研究费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自己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使用国际标准。国际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它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成为国际级别上的协调标准和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国际标准,有取代国家标准的趋势,因此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定本国标准,已成为WTO对各成员的要求,直接构成国际贸易中的主要条件。同时积极地推广采用国际标准,能够及时地了解国际先进技术,提供技术改造的方向和目标,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廉价的技术引进。目前,世界上约有近300个国际和区域性组织,制定标准或技术规则。其中最大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ISO、IEC、ITU标准为国际标准。此外,被ISO认可,收入KWIC索引中的其他25个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也视为国际标准。

(三)注意不断追踪国外先进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成果,及时研究、搜集各国技术限制法规和技术标准,调整本国产品的质量指标。国外公司标准和行业标准经常修订,一旦有了技术上的新成果,即制定成标准,供生产直接采用,滞后时间短。标准对设计、生产、使用中出现的变化,反应迅速及时。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过程中,如果坐等标准正式颁布才开始采用,滞后时间很长。应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密切注意其动向,不失时机地进行跟踪。其方法是直接采用,缩短滞后时间;编制过渡试行标准,跟踪国际标准的变动,包括以国际标准制定过程技术活动的跟踪,而且是全过程的跟踪。

(四)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开展国际认证是一项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标准化工作。按照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一国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需要获得“白色通行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绿色通行证”—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通过国际认证的企业和产品,意味着在国内外有良好的企业信誉,相当于获得了进入别国市场的“钥匙”,成为国际市场免检产品,其市场竞争力不言而喻。因此,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从而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主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一些国家和地区由首先立足考虑国内标准,而转向最大限度地控制国际标准,即将本国的技术法规、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他们致力参与ISO、IEC各种技术活动,特别在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方面,积极争取承担起草工作,以保证国际标准充分体现本国利益,或将他们的本国标准纳入国际标准,积极倡导在世界范围内采用,以保护、发展自己的产品。为保护民族工业,让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日本以“制定标准者控制市场”为出发点,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以求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领导地位。欧洲国家承担TC/SC秘书处工作的在ISO和IEC分别占66%、54%。他们在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针对新的开发研究成果,制定欧洲标准,并努力将其推荐为国际标准,力争贸易上的主动。美国积极强化落后于欧洲的国际标准化活动,无论是承担TC/SC秘书处的数量还是对国际标准的提案数都急剧增加,特别是新承担了通信与系统间的信息交换JTC1/SC6等重要领域的秘书处工作。目前的国际上所采用的国际标准有大多都是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或者是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的企业标准转化而来的,充分地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这显然不利于包括中国在内广大发展中国家。因此,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跟着采用国际标准,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活动。这样做不仅能让我们跟踪国际标准动态,而且还能使国际标准充分反映我国的意见和合理要求,扩大我国的影响。对我国的先进标准(将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及重大的技术变化及时转为技术标准),以及具有中国国情特点的文化、传统工艺品、名品的标准等,都应积极地向国际组织推荐,争取纳入国际标准。只有这样变被动为主动,才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

(六)重视培养国际标准化人才。国际标准化人才的外语水平高,有渊博的知识,是该领域的技术或标准化的专家。他们掌握整个国际技术和经济状况的动向,知道自己所属企业、产业在国内及世界上的竞争能力与位置,以及与该技术有关的国外企业和产业的动向,懂得该领域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有关国家政府的政策策略等;他们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充分向有关各国和各企业的专家说明采用日本标准提案将会给世界上带来的好处。这样的人才可通过MOT的研究和教育来造就。MOT比MBA增加了很多技术要素。在美国,设MOT硕士课程的院校已超过100所,欧洲和亚洲各国近年也加快了创建这种院校的步伐。可我国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因此为了有效推进国际标准活动,我们应注重培养熟悉ISO/IEC国际标准审议规则并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七)大力宣传对外贸易中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引起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重视。对按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企业和达到这些标准的产品,要集中进行宣传报道,并实施各种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刘耀威.竞争优势新要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国际标准范文篇10

关键词:“一带一路”,铁路,建设,标准

国际化,路径经过多年创新发展,我国铁路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标准体系,与性价比高的工程建设周期和成本、先进的技术装备、成熟的运营经验一同成为中国铁路承揽国际项目的主要竞争优势[1]。推动我国铁路建设标准国际化有利于实现“一带一路”设施联通。

1现状综述

1.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建设标准需求情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地质地貌复杂多变。恶劣的地理环境对建设标准要求较高。加上运量普遍不大,项目经济效益较差,建设资金筹集比较困难,使用标准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规划目标的实现和项目的推进。我国在“一带一路”铁路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国际和发达国家地区标准需求主要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ISO)、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标准(EN)、美国铁路工程协会标准(AREMA)等。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南美洲及中东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大部分未形成自成体系的铁路标准体系,通常不会设置技术壁垒。但从已开展的项目建设经验看,在铁路欠发达地区也存在一些障碍,如要求采用本国、欧盟、UIC等铁路标准,或者虽然决定采用我国铁路标准,但会在合同中附加“不得低于欧洲同类标准”等额外说明,还有一些项目虽然采用我国铁路标准,但要求由第三方进行监理。上述情况都会给我国标准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壁垒。以伊朗德伊高铁为例,伊朗希望全面采用欧洲标准开展设计,其电气化工程业主明确要求不得采用我国标准,并请欧洲咨询公司开展咨询。在谈判过程中,该公司为了自身利益,与我国公司开展标准之争,以欧洲标准如TSI、EN等的理念要求我国承包商按照欧洲习惯开展工作,不仅是设计标准,而且设备标准、RAMS标准都要求按照欧洲方式[2]。“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非洲法语区国家,在铁路工程领域使用的标准以法国标准为主,其他各国标准为辅,标准包含原法国标准中没有录入到欧洲土木工程技术标准主体的大量内容。例如:科特迪瓦、乍得、卢旺达、中非、多哥、加蓬、几内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刚果(金)、喀麦隆、刚果(布)、贝宁、尼日尔、布隆迪、塞内加尔、吉布提、马达加斯加、海地、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摩纳哥等国家。我国标准并不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工程中采用的主要标准。我国铁路建设标准主要应用于中部非洲国家以及采用中国贷款的项目中。大多数项目是采用欧洲标准,或采用以国际通用或认可的标准为基础,结合使用中国标准这样一种混合的标准体系。即便是采用中国标准的项目,其技术标准也会结合项目情况以中国标准为基础进行局部的调整和修订[3]。1.2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标准体系差异情况。我国铁路标准是在符合中国法律法规,适应中国地理、环境及资源,充分反映市场需求的条件下,以创新成果为支撑,借鉴国际标准和先进技术,系统总结铁路建设和运营实践基础上制定的。现行铁路工程建设主要标准共1,882项,其中现行国家标准160项,现行行业标准数量为国家标准数量的10.6倍。2017年,我国铁路团体标准数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对于缩短铁路标准制定周期、提高铁路标准化活动的社会参与度具有积极作用[4]。我国铁路技术标准体系覆盖了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铁路工程建设领域全过程各个环节,基本上能够“自成体系”,相比EN标准对铁路特点直接相关的线路、轨道、信号等做了详细规定,而对于测量、地质、基础设施(桥、隧、路)等采用与交通、水利、建筑等土木行业通用的技术标准,我国标准体系组成内容更全面。我国铁路标准体系与国外标准在标准体系结构框架、制定理念、指标规定方式、试验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EN标准是按照安全、功能等不同类型划分,采用相互关联的模块化方式编制,各标准文件之间引用十分普遍。另外国际及发达国家标准更侧重于功能和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而我国标准更侧重于制造要求,规定较细。EN标准通常是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相关设计参数或技术指标,而中国标准多数未给出计算过程,而是根据计算基础或试验结果,直接规定了具体要求及技术指标,更注重可操作性。与世界其他国家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相比,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兼容性更强、适用性更广[5]。1.3我国铁路标准在国际标准体系中的融入状况。我国推进铁路技术标准融入国际标准体系的范围与深度不断加强,参与铁路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包括铁路应用技术委员会(ISO/TC269)、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9)和UIC,承担了相应的若干领导层职务,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修订及技术交流工作。ISO/TC269自2012年3月成立以来共6项国际标准,其中我国主持制定1项。IEC/TC9的99项铁路相关标准中我国主持制定8项;已立项32项,其中我国牵头负责3项。UIC约600项标准,其中我国主持制定20项[6]。在标准互认方面也快速推进。

2国际借鉴

2.1日本。日本通过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的技术标准国际化体系、在国际标准组织中担任要职、力推优势技术进入国际标准、提交新国际标准原案、加强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结合、简化国内审批程序、加强技术标准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手段和措施积极推动实现铁路技术标准国际化。ISO/TC269现任主席由日本资深研究员担任,秘书处曾由日本承担,设立在日本铁道国际标准中心,日本铁路界69人担任专业委员会秘书、23人担任分科委员会秘书。IEC共有会员国86个,日本为常任理事国,现任IEC副主席和召集人由日本三菱电机公司顾问担任。在184个专业委员会中,日本承担TC秘书处一直保持23个。欧盟对IEC/TC9可以采用“快速程序”审批法,简化工作草案提交等流程,在2006年CEN以“快速程序”提出涵盖车辆、电力、信号设备的IEC/TC9/WG44(铁路设施-设备的环境条件)项目的条件下,日本通过担任该工作组的组长,主导了标准方案的审议,淡化了欧盟采用“快速程序”带来的不利影响[7]。日本经济产业省和国土交通省十分重视加强对国内标准国际化机构的指导和协调工作,注重开展技术标准国际化政策、流程等的宣传贯彻工作,增强业内相关企业的国际标准化意识,加大对优势技术重点提案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技术标准领域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力度。2.2欧洲国家。1991年,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与ISO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即“维也纳协议”,设计了双方联合制定标准的基本模式有ISO主导模式和CEN主导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下,有ISO标准时,CEN直接采用为欧洲标准。无ISO标准时,CEN优先向ISO提出制定标准的计划。ISO参与CEN的标准草案阶段工作,双方都确保一致性确认和批准过程同步,同步,互派代表参加技术会议。CEN负责对来自ISO成员中非欧洲成员的意见做出充分回应。1996年,欧洲电工委员会(CENELEC)与IEC达成“德累斯顿协议”,双方共同计划新工作项目,双方对国际标准草案进行并行投票表决,以适应市场需要,加快标准制定过程。CENELEC统计报告指出72%的CENELEC标准等同采用IEC标准,6%的CENELEC标准以IEC标准为基础。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与国际电信联盟(ITU)也有密切合作关系。德、法、英等欧洲国家,通过欧洲三大标准化组织,既实现了欧洲国家的标准互认,又实现了与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互合作和标准互认。2.3美国。美国积极用美国标准和美国标准化工作来影响国际标准和国际标准化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80%的工作有美国参与,美国目前承担138个ISO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组织494个召集工作的工作组和25个IEC/TC/SC秘书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同其他政府机构和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及其成员都把参加ISO,IEC及其他国际标准组织的重大活动作为工作目标,排除对美国出口构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标准的制定。NIST工作人员在大约180个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和国际工业合作组织中代表美国利益,以防止在重要的,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制定歧视美国产品和技术的国际标准,并为此而协调本国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关系。美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已形成了以ANSI为主导,政府、协会及企业积极参与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体系及跟踪体系,在战略政策上以美国标准国际化为目标。在策略方式上抢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主导地位。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制定的《美国参加ISO国际标准活动的程序》(简称“程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美国参与处理国际标准化组织文件的程序;二是组成与认可美国技术顾问组(TAG)的程序。为参与ISO活动,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设有ANSI/ISO理事会,并下设ANSI国际论坛。ANSI设有名目繁多的技术顾问组,便于更加深入地参与ISO工作。ANSI顾问组的核心目标是参与ANSI对ISO政策和技术文件及活动的工作,并通过通信方式提出代表美国立场的主张。“程序”规定美国所有的ISO技术顾问组都必须得到ANSI的认可,并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工作。ANSI还设有针对IEC的理事会,下设技术管理委员会。另外,ANSI还设有国际政策委员会,专门开展国际标准政策的研究。美国国际标准化的一个重要优势是民间标准化组织的实力雄厚,影响力强大。包括ASTM、AREMA在内的许多民间标准化组织,其所制定的标准被各国广泛采用,形成了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这进一步加强了美国标准国际化的实力和进程。

3路径选择

3.1标准主导者定位的国际化路径。标准主导者指能够发起新标准提案,拥有基本知识产权,能够主导和控制标准化过程的技术开发者。标准主导企业或技术机构要充分利用我国铁路建设先进技术标准,依托UIC、ISO/TC269和IEC/TC9等铁路国际标准舞台,积极主持、承担相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升我国铁路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将推广应用我国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国际标准作为标准国际化的路径和主要内容方式。3.1.1标准翻译和使用。对于已有中国企业承揽在建铁路项目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如肯尼亚,应努力将承揽项目作为我国铁路建设标准国际化示范工程进行建设,积极推动和使用我国铁路建设标准。对于采用我国标准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如埃塞俄比亚,由国内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根据国家标准英文版的制修订工作程序制定后,由我国的标准化主管部门向这些国家提供标准英文版。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为当事国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其了解、熟悉并使用我国标准。对于具有一定铁路技术和标准基础但尚无铁路示范工程的“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如南亚和东非,可以通过参与其标准体系建设、重要标准制修订,开展标准双边交流等形式,不断推进中国标准被这些国家认识和接受。3.1.2国际标准制定。对于双方联合制定国际标准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由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国内技术专家,与标准使用对象国的技术专家加强沟通,对国际标准的目标、范围与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联合提出国际标准提案,按照国际标准制定程序推进标准研制工作。3.2标准参与者定位的国际化路径。标准参与者与标准主导者相比话语权较弱,处于模仿创新和追赶阶段。标准参与者,例如企业或技术机构,要利用信息优势和后发优势选择标准体系,剖析相关标准实际运用情况,以选择抢占多标准共存的市场为首要目的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实现技术和产业的国际化。标准参与者应注重标准和标准体系差异研究,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沟通和交流,主动跟踪国际组织铁路标准的制定。3.2.1标准比对和借鉴。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原有铁路标准要兼容、融合,开展标准技术内容差异比对分析,学习美国、日本、欧盟等铁路标准发达国家的标准产出模式,提高标准的创新能力。利用团体标准的灵活机制,加快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形成,借助工程和装备国际贸易及时输出中国标准,并获得所在国认可。3.2.2标准互认。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已经成为UIC、ISO/TC269和IEC/TC9正式成员的国家,应以国际标准作为双方铁路标准互认及标准化合作的基础。对于能够相互认可对方国家标准的国家,应根据铁路建设发展需求研究提出标准互认清单,积极组织双方签署标准互认协议,通过履行标准主管部门正式行文,在标准化机构官方网站上公布标准互认清单等程序保证互认结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对于采用发达先进国家铁路标准提出我国标准提案,应遵循我国标准制定程序要求,由相应技术委员会完成标准立项、征求意见、送审、报批等工作流程。当标准跟随者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国际化之后,其路径与标准主导者的路径会趋于基本一致。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