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发银行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4:39:52

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范文篇1

关键词: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银行经营

我国1994年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除使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开经营,完善了中国金融体系外,主要是为了贯彻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解决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支持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项目的建设。

一、国家开发银行的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的开发银行,其在国民经济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着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支持作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是开发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开发银行发挥作用的核心所在。开发银行成立10年来,在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国家产业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开发银行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依据,主要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成长和优化。(2)开发银行在区域政策上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以及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为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现象,开发银行调整了东西部地区投资布局。(3)开发银行积极筹集资金,支持国家重点建设。

2.倡导作用。开发银行的倡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鼓励风险投资和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开发给予优惠贷款,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实力雄厚的企业都在寻找或选择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开发银行的投资方向既表明国家对这一行业的支持,也表明该行业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其产品处于短缺状态,存在着潜在的获取高额利润的可能性。开发银行首创先行投资后,民间金融机构纷纷协同投资,一旦民间金融机构对某一产业的投资热情高涨起来,开发银行就逐渐减少其份额,转而扶持其他行业。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国家开发银行可通过资本金比例和地方配套资金比例等方式引导地方和企业的资金投向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中去。

3.补充作用。弥补市场缺陷始终是国家开发银行的职责。补充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承担那些风险大、周期长,盈利性差,商业银行不愿承担而又是国有急需发展的重要产业项目;二是不与商业银行争利,商业银行以为有利可图愿意承担的项目,应优先让商业银行承担。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在补充完善商业银行机制与作用的不足,从而健全与优化一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商业银行主要以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为主而长期资金融通不足这一情况,开发银行主要以提供中长期资金为主,有的甚至为超长期贷款。可见,开发银行不是替代而是补充商业银行不足,进而完善金融体制的整体功能,增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

4.服务作用。开发银行对于所支持项目不仅应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要从项目选择、计划制定和实施到投资等各阶段提供技术、管理、人才信息和服务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世界银行在这方面具有成功的经验。一是实事求是地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帮助借款国按计划实现项目预期的效果,保证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借款国的经济发展。二是把项目管理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反馈到未来项目的设计和准备中去,反馈到改进银行的贷款政策和贷款程序中去,使新项目的选定、准备和评估工作能做得更好。三是向借款国传授技术和管理知识,协助借款国处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此外,在目前企业制度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产权虚置的状况下,开发银行更应充分发挥培育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建设项目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规范企业行为,协助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

二、当前开发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开发银行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开发银行属于政策性银行,必须具有政策性,其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在特定的业务领域专门从事政策性投资与融资活动,不以商业性标准为原则,在经营上不以赢利为最终目标。但同时它又是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银行,是政府设立的银行,既不同于中央银行,也不同于商业银行,具有机关与企业的双重性质。因而,开发银行应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定位,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目标调整业务经营范围和支持的重点。但迄今为止,不管是在法律、法规上,还是在管理体制、方法上,开发银行都与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区别,因而显示不出政策性银行的导向性和不可替代性。

2.缺乏健全、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信贷管理是开发银行的中心工作。开发银行目前的信贷管理体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对信贷管理实行授权经营、分级管理,虽然有利于实现经营与管理的分离,防范风险,但造成责权不对称,分行开发项目的积极性不高,贷款扩展性缺乏动能。这是造成目前开发银行地方分行金融市场份额不大、贷款投向结构单一的重要原因。其次,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开发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是没有实现全过程风险监控,风险责任不清。严格说来,开发银行的风险比商业银行更高、更大、更具隐蔽性。但人们往往低估了这一点,易使开发银行成为企业躲避市场竞争的保护伞。开发银行所有的项目都要体现风险和效益的原则,要面向市场,加强对市场动态、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分析,开拓项目来源渠道,加大项目储备存量,摆脱项目受理的被动局面。再次,开发银行对在建项目的资金拨付过于集中和滞后,审查及监督有待加强,贷款本息回收仍未实现经常化。

3.资产负债结构不尽合理,潜存一定的经营风险。开行的主要资产经营业务是中长期贷款。由于贷款期限一般在10年以上,目前大部分借款尚未到期,贷款资产质量不能准确判断。虽然目前开行不良贷款比例很低,但并不能说明这些贷款基本都无风险。另外,开行负债主要来自发行长期金融债券和向央行长期借款,负债渠道单一,还款期限比较集中。目前只是借款期限未到,负债风险尚未暴露出来而已。几年后开行面临大量债务到期,很可能要依靠“借新还旧”的方法偿债,这将暂时掩盖了负债的风险问题。

4.业务范围和经营品种单一,金融职责和运作手段不配套。目前,开发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品种过于单一,主要是发放中、长期贷款、提供大额贷款承诺、发行债券等几种形式,缺少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所从事的债券、股本投资以及担保等手段,呈现出单一、局限性的特点,已经不适应金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开放程度的更加深入,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开发银行同样只有健全功能才能适应这些变化,更好地保证开发银行政策性目标和盈利性目标的实现。

三、政策建议

1.确定国家开发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总分行体系,采取了“开拓业务、完善功能、加快发展”的发展方针,致力于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已初露端倪。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对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主要应基于以下3个方面:(1)开发银行是国家政策性银行。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确定信贷投向,支持国家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以此引导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的流向。(2)开发银行是在“市场条件下、银行框架内”运作,开发银行必须遵循市场规则,承担市场风险,接受市场检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业务,要遵循国际惯例,建立现代银行的经营理念。(3)开发银行是一个批发银行,重点开发大型项目融资、债券发行等投资银行业务及其他相关业务。(4)开发银行与商业银行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在业务上会出现交叉、竞争的局面。

2.完善授信功能,拓宽信贷领域。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一家全国性以批发业务为主的批发银行,在未来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将直接面对国外批发银行和其他经营批发业务的大银行的激烈竞争,必须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完善业务功能,调整经营策略,增强竞争实力。首先,完善授信功能。开发银行可以借鉴世界银行实行行业贷款比例控制的办法,按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特点和不同时期信贷政策的要求确定授信比例和授信原则。其次,进一步明确总、分行职责分工。总行要给分行信贷管理“松绑”,留出一些空间让分行在信贷管理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分行在授权范围内,直接面向客户和市场,负责业务拓展、客户和项目的开发、受理与直接管理。第三,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第四,拓宽信贷领域,积极探索新型的委托业务和批发业务;同时,规范“快通道”,提高审批工作效率。

3.完善开发银行的金融功能,在政策上扶持其发展。如在没有商业性银行为开发银行项目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时,允许开发银行自行发放短期贷款,以进一步改善政策性建设项目的融资环境。又如,可以考虑允许开发银行对政策性很强的项目发放优惠利率贷款,从利率上体现国家该项目的支持以及政策导向;提高呆坏账准备金提取的比例,以增强开发银行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保证开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乃至超过国际标准,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拓宽开发银行的筹资渠道,逐步改变目前开发银行单一的筹资方式。

4.建立激励机制,优化人员结构。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要成功应对“入世”的挑战,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尤其是开发银行分行一级,其大部分员工由原投资银行并入,分行运行时间不长且处于体制过渡时期,相当一部分人员或工作经验不足,或对开发银行的业务了解尚需要一个过程,信贷管理的深度、管理的规范性和对管理原则的把握都存在一些问题。应通过改革人事、分配制度,从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入手,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并尽可能地优化人员结构,以适应业务经营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邱华炳.政策性银行与金融创新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国家开发银行范文篇2

关键词: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银行经营

我国1994年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除使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开经营,完善了中国金融体系外,主要是为了贯彻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解决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支持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项目的建设。

一、国家开发银行的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的开发银行,其在国民经济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着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支持作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是开发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开发银行发挥作用的核心所在。开发银行成立10年来,在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国家产业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开发银行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依据,主要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成长和优化。(2)开发银行在区域政策上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以及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为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现象,开发银行调整了东西部地区投资布局。(3)开发银行积极筹集资金,支持国家重点建设。

2.倡导作用。开发银行的倡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鼓励风险投资和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开发给予优惠贷款,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实力雄厚的企业都在寻找或选择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开发银行的投资方向既表明国家对这一行业的支持,也表明该行业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其产品处于短缺状态,存在着潜在的获取高额利润的可能性。开发银行首创先行投资后,民间金融机构纷纷协同投资,一旦民间金融机构对某一产业的投资热情高涨起来,开发银行就逐渐减少其份额,转而扶持其他行业。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国家开发银行可通过资本金比例和地方配套资金比例等方式引导地方和企业的资金投向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中去。

3.补充作用。弥补市场缺陷始终是国家开发银行的职责。补充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承担那些风险大、周期长,盈利性差,商业银行不愿承担而又是国有急需发展的重要产业项目;二是不与商业银行争利,商业银行以为有利可图愿意承担的项目,应优先让商业银行承担。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在补充完善商业银行机制与作用的不足,从而健全与优化一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商业银行主要以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为主而长期资金融通不足这一情况,开发银行主要以提供中长期资金为主,有的甚至为超长期贷款。可见,开发银行不是替代而是补充商业银行不足,进而完善金融体制的整体功能,增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

4.服务作用。开发银行对于所支持项目不仅应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要从项目选择、计划制定和实施到投资等各阶段提供技术、管理、人才信息和服务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世界银行在这方面具有成功的经验。一是实事求是地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帮助借款国按计划实现项目预期的效果,保证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借款国的经济发展。二是把项目管理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反馈到未来项目的设计和准备中去,反馈到改进银行的贷款政策和贷款程序中去,使新项目的选定、准备和评估工作能做得更好。三是向借款国传授技术和管理知识,协助借款国处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此外,在目前企业制度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产权虚置的状况下,开发银行更应充分发挥培育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建设项目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规范企业行为,协助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

二、当前开发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开发银行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开发银行属于政策性银行,必须具有政策性,其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在特定的业务领域专门从事政策性投资与融资活动,不以商业性标准为原则,在经营上不以赢利为最终目标。但同时它又是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银行,是政府设立的银行,既不同于中央银行,也不同于商业银行,具有机关与企业的双重性质。因而,开发银行应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定位,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目标调整业务经营范围和支持的重点。但迄今为止,不管是在法律、法规上,还是在管理体制、方法上,开发银行都与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区别,因而显示不出政策性银行的导向性和不可替代性。

2.缺乏健全、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信贷管理是开发银行的中心工作。开发银行目前的信贷管理体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对信贷管理实行授权经营、分级管理,虽然有利于实现经营与管理的分离,防范风险,但造成责权不对称,分行开发项目的积极性不高,贷款扩展性缺乏动能。这是造成目前开发银行地方分行金融市场份额不大、贷款投向结构单一的重要原因。其次,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开发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是没有实现全过程风险监控,风险责任不清。严格说来,开发银行的风险比商业银行更高、更大、更具隐蔽性。但人们往往低估了这一点,易使开发银行成为企业躲避市场竞争的保护伞。开发银行所有的项目都要体现风险和效益的原则,要面向市场,加强对市场动态、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分析,开拓项目来源渠道,加大项目储备存量,摆脱项目受理的被动局面。再次,开发银行对在建项目的资金拨付过于集中和滞后,审查及监督有待加强,贷款本息回收仍未实现经常化。

3.资产负债结构不尽合理,潜存一定的经营风险。开行的主要资产经营业务是中长期贷款。由于贷款期限一般在10年以上,目前大部分借款尚未到期,贷款资产质量不能准确判断。虽然目前开行不良贷款比例很低,但并不能说明这些贷款基本都无风险。另外,开行负债主要来自发行长期金融债券和向央行长期借款,负债渠道单一,还款期限比较集中。目前只是借款期限未到,负债风险尚未暴露出来而已。几年后开行面临大量债务到期,很可能要依靠“借新还旧”的方法偿债,这将暂时掩盖了负债的风险问题。

4.业务范围和经营品种单一,金融职责和运作手段不配套。目前,开发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品种过于单一,主要是发放中、长期贷款、提供大额贷款承诺、发行债券等几种形式,缺少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所从事的债券、股本投资以及担保等手段,呈现出单一、局限性的特点,已经不适应金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开放程度的更加深入,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开发银行同样只有健全功能才能适应这些变化,更好地保证开发银行政策性目标和盈利性目标的实现。

三、政策建议

1.确定国家开发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总分行体系,采取了“开拓业务、完善功能、加快发展”的发展方针,致力于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已初露端倪。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对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主要应基于以下3个方面:(1)开发银行是国家政策性银行。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确定信贷投向,支持国家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以此引导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的流向。(2)开发银行是在“市场条件下、银行框架内”运作,开发银行必须遵循市场规则,承担市场风险,接受市场检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业务,要遵循国际惯例,建立现代银行的经营理念。(3)开发银行是一个批发银行,重点开发大型项目融资、债券发行等投资银行业务及其他相关业务。(4)开发银行与商业银行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在业务上会出现交叉、竞争的局面。

2.完善授信功能,拓宽信贷领域。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一家全国性以批发业务为主的批发银行,在未来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将直接面对国外批发银行和其他经营批发业务的大银行的激烈竞争,必须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完善业务功能,调整经营策略,增强竞争实力。首先,完善授信功能。开发银行可以借鉴世界银行实行行业贷款比例控制的办法,按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特点和不同时期信贷政策的要求确定授信比例和授信原则。其次,进一步明确总、分行职责分工。总行要给分行信贷管理“松绑”,留出一些空间让分行在信贷管理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分行在授权范围内,直接面向客户和市场,负责业务拓展、客户和项目的开发、受理与直接管理。第三,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第四,拓宽信贷领域,积极探索新型的委托业务和批发业务;同时,规范“快通道”,提高审批工作效率。

3.完善开发银行的金融功能,在政策上扶持其发展。如在没有商业性银行为开发银行项目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时,允许开发银行自行发放短期贷款,以进一步改善政策性建设项目的融资环境。又如,可以考虑允许开发银行对政策性很强的项目发放优惠利率贷款,从利率上体现国家该项目的支持以及政策导向;提高呆坏账准备金提取的比例,以增强开发银行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保证开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乃至超过国际标准,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拓宽开发银行的筹资渠道,逐步改变目前开发银行单一的筹资方式。

4.建立激励机制,优化人员结构。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要成功应对“入世”的挑战,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尤其是开发银行分行一级,其大部分员工由原投资银行并入,分行运行时间不长且处于体制过渡时期,相当一部分人员或工作经验不足,或对开发银行的业务了解尚需要一个过程,信贷管理的深度、管理的规范性和对管理原则的把握都存在一些问题。应通过改革人事、分配制度,从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入手,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并尽可能地优化人员结构,以适应业务经营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邱华炳.政策性银行与金融创新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国家开发银行范文篇3

关键词: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银行经营

我国1994年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除使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开经营,完善了中国金融体系外,主要是为了贯彻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解决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支持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项目的建设。

一、国家开发银行的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的开发银行,其在国民经济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着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支持作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是开发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开发银行发挥作用的核心所在。开发银行成立10年来,在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国家产业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开发银行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依据,主要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成长和优化。(2)开发银行在区域政策上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以及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为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现象,开发银行调整了东西部地区投资布局。(3)开发银行积极筹集资金,支持国家重点建设。

2.倡导作用。开发银行的倡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鼓励风险投资和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开发给予优惠贷款,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实力雄厚的企业都在寻找或选择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开发银行的投资方向既表明国家对这一行业的支持,也表明该行业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其产品处于短缺状态,存在着潜在的获取高额利润的可能性。开发银行首创先行投资后,民间金融机构纷纷协同投资,一旦民间金融机构对某一产业的投资热情高涨起来,开发银行就逐渐减少其份额,转而扶持其他行业。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国家开发银行可通过资本金比例和地方配套资金比例等方式引导地方和企业的资金投向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中去。

3.补充作用。弥补市场缺陷始终是国家开发银行的职责。补充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承担那些风险大、周期长,盈利性差,商业银行不愿承担而又是国有急需发展的重要产业项目;二是不与商业银行争利,商业银行以为有利可图愿意承担的项目,应优先让商业银行承担。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在补充完善商业银行机制与作用的不足,从而健全与优化一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商业银行主要以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为主而长期资金融通不足这一情况,开发银行主要以提供中长期资金为主,有的甚至为超长期贷款。可见,开发银行不是替代而是补充商业银行不足,进而完善金融体制的整体功能,增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

4.服务作用。开发银行对于所支持项目不仅应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要从项目选择、计划制定和实施到投资等各阶段提供技术、管理、人才信息和服务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世界银行在这方面具有成功的经验。一是实事求是地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帮助借款国按计划实现项目预期的效果,保证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借款国的经济发展。二是把项目管理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反馈到未来项目的设计和准备中去,反馈到改进银行的贷款政策和贷款程序中去,使新项目的选定、准备和评估工作能做得更好。三是向借款国传授技术和管理知识,协助借款国处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此外,在目前企业制度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产权虚置的状况下,开发银行更应充分发挥培育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建设项目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规范企业行为,协助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

二、当前开发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开发银行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开发银行属于政策性银行,必须具有政策性,其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在特定的业务领域专门从事政策性投资与融资活动,不以商业性标准为原则,在经营上不以赢利为最终目标。但同时它又是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银行,是政府设立的银行,既不同于中央银行,也不同于商业银行,具有机关与企业的双重性质。因而,开发银行应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定位,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目标调整业务经营范围和支持的重点。但迄今为止,不管是在法律、法规上,还是在管理体制、方法上,开发银行都与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区别,因而显示不出政策性银行的导向性和不可替代性。

2.缺乏健全、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信贷管理是开发银行的中心工作。开发银行目前的信贷管理体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对信贷管理实行授权经营、分级管理,虽然有利于实现经营与管理的分离,防范风险,但造成责权不对称,分行开发项目的积极性不高,贷款扩展性缺乏动能。这是造成目前开发银行地方分行金融市场份额不大、贷款投向结构单一的重要原因。其次,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开发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是没有实现全过程风险监控,风险责任不清。严格说来,开发银行的风险比商业银行更高、更大、更具隐蔽性。但人们往往低估了这一点,易使开发银行成为企业躲避市场竞争的保护伞。开发银行所有的项目都要体现风险和效益的原则,要面向市场,加强对市场动态、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分析,开拓项目来源渠道,加大项目储备存量,摆脱项目受理的被动局面。再次,开发银行对在建项目的资金拨付过于集中和滞后,审查及监督有待加强,贷款本息回收仍未实现经常化。

3.资产负债结构不尽合理,潜存一定的经营风险。开行的主要资产经营业务是中长期贷款。由于贷款期限一般在10年以上,目前大部分借款尚未到期,贷款资产质量不能准确判断。虽然目前开行不良贷款比例很低,但并不能说明这些贷款基本都无风险。另外,开行负债主要来自发行长期金融债券和向央行长期借款,负债渠道单一,还款期限比较集中。目前只是借款期限未到,负债风险尚未暴露出来而已。几年后开行面临大量债务到期,很可能要依靠“借新还旧”的方法偿债,这将暂时掩盖了负债的风险问题。

4.业务范围和经营品种单一,金融职责和运作手段不配套。目前,开发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品种过于单一,主要是发放中、长期贷款、提供大额贷款承诺、发行债券等几种形式,缺少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所从事的债券、股本投资以及担保等手段,呈现出单一、局限性的特点,已经不适应金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开放程度的更加深入,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开发银行同样只有健全功能才能适应这些变化,更好地保证开发银行政策性目标和盈利性目标的实现。

三、政策建议

1.确定国家开发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总分行体系,采取了“开拓业务、完善功能、加快发展”的发展方针,致力于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已初露端倪。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对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主要应基于以下3个方面:(1)开发银行是国家政策性银行。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确定信贷投向,支持国家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以此引导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的流向。(2)开发银行是在“市场条件下、银行框架内”运作,开发银行必须遵循市场规则,承担市场风险,接受市场检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业务,要遵循国际惯例,建立现代银行的经营理念。(3)开发银行是一个批发银行,重点开发大型项目融资、债券发行等投资银行业务及其他相关业务。(4)开发银行与商业银行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在业务上会出现交叉、竞争的局面。

2.完善授信功能,拓宽信贷领域。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一家全国性以批发业务为主的批发银行,在未来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将直接面对国外批发银行和其他经营批发业务的大银行的激烈竞争,必须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完善业务功能,调整经营策略,增强竞争实力。首先,完善授信功能。开发银行可以借鉴世界银行实行行业贷款比例控制的办法,按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特点和不同时期信贷政策的要求确定授信比例和授信原则。其次,进一步明确总、分行职责分工。总行要给分行信贷管理“松绑”,留出一些空间让分行在信贷管理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分行在授权范围内,直接面向客户和市场,负责业务拓展、客户和项目的开发、受理与直接管理。第三,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第四,拓宽信贷领域,积极探索新型的委托业务和批发业务;同时,规范“快通道”,提高审批工作效率。

国家开发银行范文篇4

纵观世界各国的开发银行,其在国民经济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着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支持作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是开发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开发银行发挥作用的核心所在。开发银行成立10年来,在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国家产业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开发银行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依据,主要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成长和优化。(2)开发银行在区域政策上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以及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为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现象,开发银行调整了东西部地区投资布局。(3)开发银行积极筹集资金,支持国家重点建设。

2.倡导作用。开发银行的倡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鼓励风险投资和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开发给予优惠贷款,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实力雄厚的企业都在寻找或选择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开发银行的投资方向既表明国家对这一行业的支持,也表明该行业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其产品处于短缺状态,存在着潜在的获取高额利润的可能性。开发银行首创先行投资后,民间金融机构纷纷协同投资,一旦民间金融机构对某一产业的投资热情高涨起来,开发银行就逐渐减少其份额,转而扶持其他行业。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国家开发银行可通过资本金比例和地方配套资金比例等方式引导地方和企业的资金投向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中去。

3.补充作用。弥补市场缺陷始终是国家开发银行的职责。补充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承担那些风险大、周期长,盈利性差,商业银行不愿承担而又是国有急需发展的重要产业项目;二是不与商业银行争利,商业银行以为有利可图愿意承担的项目,应优先让商业银行承担。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在补充完善商业银行机制与作用的不足,从而健全与优化一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商业银行主要以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为主而长期资金融通不足这一情况,开发银行主要以提供中长期资金为主,有的甚至为超长期贷款。可见,开发银行不是替代而是补充商业银行不足,进而完善金融体制的整体功能,增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

4.服务作用。开发银行对于所支持项目不仅应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要从项目选择、计划制定和实施到投资等各阶段提供技术、管理、人才信息和服务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世界银行在这方面具有成功的经验。一是实事求是地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帮助借款国按计划实现项目预期的效果,保证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借款国的经济发展。二是把项目管理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反馈到未来项目的设计和准备中去,反馈到改进银行的贷款政策和贷款程序中去,使新项目的选定、准备和评估工作能做得更好。三是向借款国传授技术和管理知识,协助借款国处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此外,在目前企业制度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产权虚置的状况下,开发银行更应充分发挥培育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建设项目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规范企业行为,协助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

二、当前开发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开发银行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开发银行属于政策性银行,必须具有政策性,其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在特定的业务领域专门从事政策性投资与融资活动,不以商业性标准为原则,在经营上不以赢利为最终目标。但同时它又是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银行,是政府设立的银行,既不同于中央银行,也不同于商业银行,具有机关与企业的双重性质。因而,开发银行应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定位,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目标调整业务经营范围和支持的重点。但迄今为止,不管是在法律、法规上,还是在管理体制、方法上,开发银行都与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区别,因而显示不出政策性银行的导向性和不可替代性。

2.缺乏健全、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信贷管理是开发银行的中心工作。开发银行目前的信贷管理体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对信贷管理实行授权经营、分级管理,虽然有利于实现经营与管理的分离,防范风险,但造成责权不对称,分行开发项目的积极性不高,贷款扩展性缺乏动能。这是造成目前开发银行地方分行金融市场份额不大、贷款投向结构单一的重要原因。其次,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开发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是没有实现全过程风险监控,风险责任不清。严格说来,开发银行的风险比商业银行更高、更大、更具隐蔽性。但人们往往低估了这一点,易使开发银行成为企业躲避市场竞争的保护伞。开发银行所有的项目都要体现风险和效益的原则,要面向市场,加强对市场动态、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分析,开拓项目来源渠道,加大项目储备存量,摆脱项目受理的被动局面。再次,开发银行对在建项目的资金拨付过于集中和滞后,审查及监督有待加强,贷款本息回收仍未实现经常化。

3.资产负债结构不尽合理,潜存一定的经营风险。开行的主要资产经营业务是中长期贷款。由于贷款期限一般在10年以上,目前大部分借款尚未到期,贷款资产质量不能准确判断。虽然目前开行不良贷款比例很低,但并不能说明这些贷款基本都无风险。另外,开行负债主要来自发行长期金融债券和向央行长期借款,负债渠道单一,还款期限比较集中。目前只是借款期限未到,负债风险尚未暴露出来而已。几年后开行面临大量债务到期,很可能要依靠“借新还旧”的方法偿债,这将暂时掩盖了负债的风险问题。

4.业务范围和经营品种单一,金融职责和运作手段不配套。目前,开发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品种过于单一,主要是发放中、长期贷款、提供大额贷款承诺、发行债券等几种形式,缺少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所从事的债券、股本投资以及担保等手段,呈现出单一、局限性的特点,已经不适应金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开放程度的更加深入,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开发银行同样只有健全功能才能适应这些变化,更好地保证开发银行政策性目标和盈利性目标的实现。

三、政策建议

1.确定国家开发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总分行体系,采取了“开拓业务、完善功能、加快发展”的发展方针,致力于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已初露端倪。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对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主要应基于以下3个方面:(1)开发银行是国家政策性银行。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确定信贷投向,支持国家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以此引导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的流向。(2)开发银行是在“市场条件下、银行框架内”运作,开发银行必须遵循市场规则,承担市场风险,接受市场检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业务,要遵循国际惯例,建立现代银行的经营理念。(3)开发银行是一个批发银行,重点开发大型项目融资、债券发行等投资银行业务及其他相关业务。(4)开发银行与商业银行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在业务上会出现交叉、竞争的局面。

2.完善授信功能,拓宽信贷领域。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一家全国性以批发业务为主的批发银行,在未来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将直接面对国外批发银行和其他经营批发业务的大银行的激烈竞争,必须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完善业务功能,调整经营策略,增强竞争实力。首先,完善授信功能。开发银行可以借鉴世界银行实行行业贷款比例控制的办法,按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特点和不同时期信贷政策的要求确定授信比例和授信原则。其次,进一步明确总、分行职责分工。总行要给分行信贷管理“松绑”,留出一些空间让分行在信贷管理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分行在授权范围内,直接面向客户和市场,负责业务拓展、客户和项目的开发、受理与直接管理。第三,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第四,拓宽信贷领域,积极探索新型的委托业务和批发业务;同时,规范“快通道”,提高审批工作效率。

3.完善开发银行的金融功能,在政策上扶持其发展。如在没有商业性银行为开发银行项目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时,允许开发银行自行发放短期贷款,以进一步改善政策性建设项目的融资环境。又如,可以考虑允许开发银行对政策性很强的项目发放优惠利率贷款,从利率上体现国家该项目的支持以及政策导向;提高呆坏账准备金提取的比例,以增强开发银行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保证开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乃至超过国际标准,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拓宽开发银行的筹资渠道,逐步改变目前开发银行单一的筹资方式。

4.建立激励机制,优化人员结构。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要成功应对“入世”的挑战,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尤其是开发银行分行一级,其大部分员工由原投资银行并入,分行运行时间不长且处于体制过渡时期,相当一部分人员或工作经验不足,或对开发银行的业务了解尚需要一个过程,信贷管理的深度、管理的规范性和对管理原则的把握都存在一些问题。应通过改革人事、分配制度,从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入手,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并尽可能地优化人员结构,以适应业务经营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邱华炳.政策性银行与金融创新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国家开发银行范文篇5

截至2018年末,国家开发银行全行资产逼近15万亿元,实现净利润约110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资本充足率为11.5%,拨备覆盖率约为480%,风险把控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再创新高。业务发展方面,国家开发银行除围绕“三去一降一补”持续发力外,更通过开展票据承兑、理财、保理等业务拓展中间业务发展空间。持续发挥棚户区改造领头作用,围绕政府发展需求,在严格把控棚改贷款风险的同时,全年发放专项贷款约980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始终以“十三五”规划为发展着力点,持续深入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鼎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断发挥促进重大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的开发性金融职能重要作用。

二、后转型时期国开行面临的问题与相应分析

(一)对商业银行间市场造成不良影响。进行一系列改革后的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具有商业性质的银行基础,在这样一套新成立的体系框架中却包裹着国家开发银行已运行了20多年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因此对于国家开发银行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运行政策性金融业务便成为了急需面临的问题。从政策性金融的性质方面来看,其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而扮演的“补充性”角色,国开行运用国家财政提供的充足资金应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中,为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在电力、公路、石油化工等基础建设领域中国家开发银行具有一定优势,这种天然优势造成了国家开发银行进军商业银行领域后为商业银行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不公平性,加剧了商业银行间竞争,会造成商业金融市场动荡的后果。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影响,我国应借鉴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转型成果经验,其转型实质就是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彻底剥离。那么国家开发银行急需将其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性金融业务彻底分割,例如将这两种业务分别设立两个子公司或在一个公司内部实行严格的分账制度,从根本上将这两种业务分离开来,而不是现如今笼统的改定性为“开发性金融”属性,本质依然是商业银行业务与政策性业务的混合。国家开发银行各自根据彼此特性经营、管理,一分为二的经营模式不仅可以更好的发挥这两种金融工具的金融职能,更可以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经济稳定。(二)国家开发银行转型后监管问题。国家开发银行不仅在内部业务定位方面存在问题,在国家监管层面仍然存在模糊的领域。国开行带有商业性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双重身份,然后我国的监管制度是分业监管,那么对于既肩负国家经济战略重要使命又带有商业性银行等经营性业务色彩双重身份的国开行,如何监管则成为了一个急需明确的问题。在此,根据我国对国家开发银行的“开发性金融”新定位,可借鉴新加坡星展银行商业化转型后经营特点。新加坡星展银行在转型后根据《新加坡银行法》开展业务,彻底转型为与其他商业银行同受市场化统一监督管理的银行。转型后其建立了严格的风险评估机制,在成熟化的商业风险评估流程体系中进行运营,保证了其经营运转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笔者认为,国家应明确发行国家开发银行监管准则,将超出银监会监管范畴内业务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接手监管。清晰明了的监管职责可以更好的监督和引导国家开发银行完成其长期发展战略,合理资源配置,避免其凭借国家信用为商业业务背书等问题,保障国家开发银行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三)国开行业务拓展问题。1.基础设施投资业务。国家开发银行在建立初期,背靠财政注资与国家信用,对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辅助贯彻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国开行在这一领域的业务逐渐缩减,除开拓棚户区改造等扶贫攻坚的基础设施投建外,结合我国“一带一路”领域的创新发展政策,开拓新的业务版图。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制度建设落后、金融体系不发达、资金缺口大等问题,发展情况与我国发展初期恰恰较为相似。国家开发银行已在我国的发展中,探索建立出了完善的运营体系运营基础设施投资业务,国家开发银行在这项国际业务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与丰富的经验,其可将我国的成功经验模式应用于这些沿线国家,拓展新的基础设施业务领域。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基础设施不健全问题,可以成为国家开发银行国际业务投资的突破口,为我国已日渐萎缩的业务领域焕发新的生机。2.高科技领域投资业务。科研创新风险性较大,普遍商业性银行对该领域退避三舍,一直存在着资金来源不稳定、资金成本过高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目前我国为实现经济转型,鼓励“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为配合我国该领域的政策,立足于开发性金融属性的国家开发银行应加强在高科技研发领域的资金支持,解决高科技企业资金匮乏的现状,发挥开发性金融职能,通过创建专项贷款项目,支持和激励高新企业创新,解决高科技领域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同时,探寻建立完整的高科技领域投资业务体系,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进入到该领域中,发挥“虹吸诱导”功能。至此,国家开发银行将建立一条完善的助力我国高科技领域发展的业务新体系。从助学贷款业务中培养青年创新人才,到高科技领域投资培育创新企业,配合我国创新型经济转型政策,发挥开发性金融职能。

综上所述,本文从开发性金融在实践中的矛盾问题与业务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国家开发银行需在明确其职能定位、清晰界定监管的基础上,保障开发性金融职能的发挥,同时拓展新的业务领域,确保其持续稳定的发展,早日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金融企业。

参考文献:

[1]白钦先,王伟.政策性金融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的“六大协调均衡”[J].金融研究,2004(7)

[2]罗云开.政策性金融与开发性金融若干问题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8(9):21-24

国家开发银行范文篇6

[关键词]国家开发银行;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赤字

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既不是政府部门机构,也不是商业性金融机构,而是兼具两者特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开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一方面由政府出资并以国家信用为担保,不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是配合国家政策进行投资决策;另一方面它与商业银行等同时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自负盈亏,具备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特征。这种兼具政策性和市场性的双重性质可以看作一种国家干预和自由市场的微观结合方式。

1国开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比一般的发达国家起步晚,国开行于1994年3月成立。国开行的定位经历过两次大变革,首先在2008年被定位为商业银行;其次2015年重新定位为“开发性金融机构”。从建立初期的国有性质转变为商业性质到再次回归政府主导,这种定位的转变体现了我国在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时的思路转变,思路转变的背后是环境和需求的变化。商业转型是为了融入市场经济,利用市场经济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调结构和转方式的压力,国开行重新强调政策性有利于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1)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范畴,不但具有公共产品自有的市场失灵缺陷,而且具有投资金额大、回收期限长和投资风险高等特征。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很少有能力或有意愿单独投资基础设施。其次,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明显拉动经济增长,有很强的乘数效应和连锁效应,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现有的基础设施不健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投资,短期内投资大于收入,现金流量会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负数,但从长期来看,这是一项惠及大众、提升社会福利的有益投资。(2)财政支出按功能主要分为民生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支付性支出。这三种支出当中,投资性支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最为重要。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大力支持基础设施投资,一直到今天对高铁、高速公路、水利工程、棚户区改造等公共基础设施仍在持续增资。然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仅仅依靠财政拨款不足以满足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需求。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规定不允许财政向银行透支和借款,中央银行也不得直接给财政拨款来弥补赤字,面对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利用政策性金融机构多渠道融资来填补资金缺口是一种适应经济发展现状的举措。国开行对基础设施投资贡献最大,对于弥补财政在基建投资方面的资金缺口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国开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分析

①国开行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表现在快速扩张的资产规模和发行债券额。2009年到2016年,国开行的总资产从4.54万亿元扩张到15.96万亿元,七年时间增长了两倍多,每年增长率维持在20%左右。发行债券余额与总资产规模几乎同步扩张,从2009年的3.27万亿元到2016年的8.45万亿元,实现了增长翻番,每年的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总资产和发债余额反映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变化,扩张速度快表明基建增长快,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强。国开行投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和2014年投资行业的分布和份额基本一致,2015年统计去掉了煤炭、邮电通信和农林水利,增加了棚户区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项目的变更表明了投资方向的转变,新增项目成为重点投资领域,保留项目的投资比重基本没有变化。国开行发行债券的期限结构偏重于中长期和长期,超过70%以上的债券是五年至十年的长期债券和一至五年的中长期债券。这种债券期限结构能够减少期限错配的金融风险,适合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尽管投放贷款规模大、涉及行业庞杂,国开行的盈利能力仍较为可观,净利润从2009年319亿元扩张到2017年1136亿元,八年增长了近三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和标准普尔连续三年(2013年至2015年)评价国开行信用与国家主权信用相同,评级展望均为稳定。从2014年起加大了对棚户区改造的投资力度,2013年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为1060亿元,2014年激增为4086亿元,2015年继续增加棚户区改造贷款,超过了7500亿元,是上一年的1.84倍。大规模投资棚户区改造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去库存,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有助于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等融资模式的创新,有助于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公共服务领域。从横向比较来看,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绝对的金融霸主拥有最发达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决定了金融领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市场的运行本质上是资本市场的博弈,只有资本市场足够发达才能演化出与之相配套的发达的金融市场。立足于差别不小的基本国情,美国和中国在政策性金融上的选择必然有着不小的差异。发达国家发展的有益经验值得借鉴,但关键还是要依托我国的基本国情,继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国开行基础设施建设对财政赤字的影响分析

面对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利用政策性金融机构多渠道融资来填补资金缺口是一种适应经济发展现状的举措。财政部作为最大的股东对国开行的投资影响最为重要。然而,国开行的投融资状况对财政收支也有反作用。国开行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是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地方政府通过向开发银行贷款融资进行投资建设,通过国开行这个特殊的融资渠道地方政府避开了地方财政赤字的法律限制,这种方式类似于将财政政策通过货币渠道来解决。这些资金目前并没有纳入现有的财政赤字统计口径。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国开行承担了一部分财政政策的职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财政向银行透支的行为。如果将这笔资金纳入计量口径,我国的财政赤字可能远远超出现有的水平。统计口径的改变对财政赤字的规模有很大的影响,惟有科学合理的统计口径才能准确反映经济运行的情况,才能精确预测未来财政扩张规模的大小。因此,也就需要重点关注国开行的基建投资与财政收支之间的关系,以及是否将国开行的投资资金纳入财政赤字计量的口径中,如果纳入应当使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它对财政收支的影响效应。准确计量财政赤字是为了最终落脚于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上,赤字率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财政收支的规模并反映了财政政策的扩张程度,赤字率的变化趋势反映了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2016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提出“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基调都是积极性和扩张性的,但在叙述上有细微的差别,从“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过渡到现在的“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细微的变化体现了顶层设计思路的转变,这种转变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的合理调整,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参考文献:

[1]于晓东.深化国家开发银行改革问题探讨[J].理论探索,2016(2):100-104.

国家开发银行范文篇7

第一条为加强*市开发性金融贷款资金的管理,根据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的《开发性金融合作会谈纪要(原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以及市政府授权*市开发性金融融资平台(以下简称市融资平台)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市融资平台是指经市政府授权,代表市政府向国家开发银行提出借款申请,负责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使用和偿还的借款人。

第三条贷款资金主要支持*市城市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建设。具体项目由市政府研究决定,并在国家开发银行与市政府以及市融资平台签订的《开发性金融合作会谈纪要(原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和《借款合同》中予以确认。

第四条贷款资金的使用,须经市政府审批后,由市融资平台负责具体实施,市开发性金融合作办公室负责日常监督管理。

第五条贷款资金应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即所有资金必须用于增加项目资本金、相关工程建设、偿还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本息,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第六条贷款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的原则。市融资平台设立贷款资金专户,专项用于贷款项目资金的结算支付。

第二章融资平台贷款资金的申请和发放

第七条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提出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项目及用款计划,经市政府有关部门或市融资平台与国家开发银行商定后,在《开发性金融合作会谈纪要(原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和《借款合同》中予以明确。

第八条《开发性金融合作会谈纪要(原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和《借款合同》签订后,由市融资平台负责牵头落实《借款合同》中约定的提款条件,在报经市政府同意后,正式向国家开发银行提出贷款发放的书面申请。

第三章融资平台贷款资金的使用

第九条贷款资金实行统一银行开户、统一调度、统一审批程序。贷款资金的使用,接受国家开发银行及其结算经办行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条资金实行统一预算和计划管理,即各用款项目在使用资金前,须编制项目预算书和资金使用计划,及时报送各有关部门和市融资平台。资金的拨付必须合法、有据,与项目进度相一致,不得办理无预算、无计划、手续不全的资金拨付。

第四章融资平台贷款资金的偿还

第十一条还款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当期土地出让收益、使用贷款资金形成的资产收益以及政府提取的专项资金或回购项目资金等。当上述资金不足还款时,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融资平台进行补贴,以保证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本息的偿还。

第十二条对纳入还款来源的资金,首先须确保贷款资金还本付息的需要。

第五章融资平台贷款资金的监督审计

第十三条对融资平台贷款资金的审计监督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发文明确。

第十四条市融资平台贷款资金的使用,应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市审计部门或经国家开发银行认可的中介机构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年度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抄报给国家开发银行、市政府和市开发性金融合作办公室。

第六章附则

国家开发银行范文篇8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关于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施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47号)精神,现就做好20*年我省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宣传工作

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完善我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确保实现国家资助政策既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不仅是各级政府的应尽职责,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各地、各高等学校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皖政办〔20*〕47号文件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县级教育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中心建设,落实相应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并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高等学校要迅速组织有关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政策,根据有关县级资助中心需要,及时协助提供贷款学生的相关信息;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督促学生毕业后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

各地、各高等学校要大力开展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宣传,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点宣传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政策、申请条件和办理程序等,宣传工作要覆盖到所有经济困难家庭,特别是考入省外高校的学生家庭,使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在申请受理地点和校园公告栏显著位置张贴《20*年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指南》(附件1),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了解贷款政策和申请办理程序及要求。

二、确保今年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顺利启动

经商开发银行*省分行,20*年我省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受理时间为20*年10月20日开始,11月5日截止。

1、根据省政府办公厅皖政办〔20*〕47号文件有关规定和国家开发银行总行要求,各县(市、区)政府须与省开行签订业务合作协议,有关协议文本请各县(市、区)教育局从“*学生资助”网(网址:www1.*******./xszz/)下载后提交本级政府,最迟在10月15日前完成签订。合作协议签订后派专人携协议文本及介绍信到省开行业务发展处(*市芜湖路246号)领取合同文本和U盾。

2、因今年申请受理的起止时间推迟,受理时,借款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需补签《借款补充协议》(附件2),补充协议与借款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为方便学生了解情况,各县(市、区)和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于10月15日公布并开通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咨询电话,同时报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备案。

4、由于20*年秋季已经开学,学生返乡申请贷款及签订合同时间可能较集中,各县(市、区)要制定工作预案,对申请贷款人数较多的,要采取得力措施,抽调人员协助办理。必要时可并采取分片、放号、先远后近、先省外后省内等办法,确保业务办理有条不紊。

5、为加快贷款发放进程,对省内高校,今年暂采取由高校对申请贷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先行开出《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合同回执单》(简称“合同回执”,附件3)的办法,即高校根据学生申请,先从“*学生资助”网下载打印《合同回执》并按要求填写后加盖学生资助部门公章交申请贷款学生带回。《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表》(附件4)可由学生在同一网址下载,也可到县级学生资助中心领取。

国家开发银行范文篇9

一、引言

所谓政策性银行系指那些多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1政策性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国家干预、协调经济的产物。2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有政策性银行,其种类较为全面,并构成较为完整的政策性银行体系,如日本著名的“二行九库”体系,包括日本输出入银行、日本开发银行、日本国民金融公库、住宅金融公库、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公营企业金融公库、环境卫生金融公库、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韩国设有韩国开发银行、韩国进出口银行、韩国中小企业银行、韩国住宅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法国设有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法国对外贸易银行、法国土地信贷银行、法国国家信贷银行、中小企业设备信贷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美国设有美国进出口银行、联邦住房信贷银行体系等政策性银行。这些政策性银行在各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构成各国金融体系两翼中的一部分。

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及其他文件,我国也于1994年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1994年3月17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4年11月8日)、中国进出口银行(1994年7月1日)三家政策性银行。迄今,我国政策性银行设立、运作已近八年,但人们对于政策性银行的法律性质问题却并不明确。笔者认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试图对此问题加以探讨,以促进我国法人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是独立法人

法人是一种享有民事立体资格的组织。国外的政策性银行立法一般均确认政策性银行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例如,《韩国产业银行法》第2条规定,韩国产业银行为法人;《韩国住宅银行法》第2条规定,韩国住宅银行为法人;《韩国进出口银行法》第2条规定,韩国进出口银行为法人;《韩国中小企业银行法》第3条规定,韩国中小企业银行为法人。《日本输出入银行法》、《日本开发银行法》、《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等关于“二行九库”的立法也均确认这些政策性银行具有法人资格。

根据《决定》的规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均为独立法人。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第2条也规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独立法人。但《决定》、国务院《关于组建国家开发银行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开发银行组建和运行方案》及《国家开发银行章程》却对国家开发银行是否为独立法人均未予明确规定。3

笔者认为,国家开发银行也是独立法人。理由如下:(一)我国《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3、有自已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而国家开发银行是依据《决定》、国务院《关于组建国家开发银行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开发银行组建和运行方案》、《国家开发银行章程》成立的,也即是依法成立的;国家开发银行注册资本为500亿元人民币,由财政部核拨,因而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国家开发银行有自己的法定名称,有较为健全的组织机构,如行长、副行长、行长会议、监事会及若干职能部门;有固定的场所,其总部设于北京,并在全国设有若干分行;在业务运营当中,国家开发银行是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可见,国家开发银行具备法人的各项条件。(二)、同一年成立、而资产规模、业务量、业务范围、影响力等都要比国家开发银行小得多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都是独立法人,4国家开发银行就没有理由不能成为独立法人;(三)、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政策性银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符合建立政策性银行的初衷,有利于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有利于政策性银行加强经营管理,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责权利统一,建立风险责任机制;(四)、从国务院有关组建国家开发银行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精神来看,国家开发银行事实上是被作为独立法人来对待的,如:国家开发银行制定有自己的《章程》;有国家核拨的注册资本金;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独立开展业务活动;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正部级单位)等等。

总之,我国的三家政策性银行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当属无疑。

但是,仅仅明确了政策性银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还不够,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明确其应属于何种性质的法人。

三、我国政策性银行应是公法人5

(一)我国民法对法人的分类并不能囊括政策性银行这类新出现的法人

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与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两大类。笔者认为,这种分类并不能将我国的政策性银行这类新出现的法人包括进去。这是因为:

1、政策性银行不是企业法人。企业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中以营利为目的、具有独立经济利益是其重要的法律特征。6而政策性银行区别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主要特征便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以追求社会整体效益为依归;7它具有一定的独立经济利益,也要加强经济核算,争取保本微利,但它并不象商业性金融机构那样非常强调自己的独立经济利益。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政策性银行为企业法人,那么它们就与商业银行毫无二致,其设立与运作也必须适用《商业银行法》的规定,而这显然是有违《商业银行法》的规定8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的。因而,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不是企业法人。有人认为,我国政策性银行是国有企业法人,并没有充足的理由。9

2、政策性银行不是机关法人。机关法人是指依照国家法律和行政命令组建的、以从事国家管理活动为主的各级国家机关。它们是代表国家从事管理活动的组织。10从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一特征来看,政策性银行和机关法人是一样的;但机关法人另外具有的代表国家从事管理活动、依法享有、行使国家赋予的公权力的特征却是政策性银行所根本不具备的。虽然政策性银行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但政策性银行本身并不是政府的组成部门,不是国家机关。因此,政策性银行不是机关法人。

3、政策性银行不是事业单位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各类法人,包括从事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教育、文艺等事业的法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这些法人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一般不参与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虽然有时也能取得一定收益,但属于辅助性质。11在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一点上,政策性银行与事业单位法人是一致的;但如前所述,事业单位法人的活动仅限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方面的社会公益事业,虽与商品经济活动不能截然分开,但并不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参与者。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活动则主要包括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支持、进出口贸易促进等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领域,是为专门贯彻、配合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而开展活动的,以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追求社会整体效益为已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可见,政策性银行不属于事业单位法人。有人认为,政策性银行是根据政府宏观决策和法规行事,注重实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和社会效益,因而政策性银行应属于公益法人,而且独出心裁地称为“公益(事业)法人”,12意在指其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法人,不免有些牵强附会,又?钊朔呀狻?BR>另外,我国民法中尚有社会团体法人。很明显,政策性银行同样不属于社会团体法人,这勿庸笔者赘言。

既然政策性银行这类法人不能归入到我国民法对法人的任一分类中,那么政策性银行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法人呢?

(二)政策性银行应是公法人

1、关于公法人的含义

公法人是与私法人相对的概念,将法人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是大陆法系的一种主要的法人分类,是法人分类的高度抽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主张区分公法人与私法人者对如何进行区分并无统一标准,而是存在多种学说:

(1)目的说。即以公共利益为目的而设立的法人为公法人,以私人

利益为目的而设立的法人为私法人。

(2)设立依据说。即依公法而设立的法人为公法人,依私法而设立

的法人为私法人。

(3)设立者说。即由国家或公共团体设立的法人为公法人,由私人

设立的法人为私法人。

(4)法律关系说。即对国家有特别利害关系并受国家特别保护的法

人为公法人,反之则为私法人。

(5)权力说。即凡行使或分担国家权力或政府职能的法人为公法人,

反之则为私法人。

(6)一般社会观念说。即依当时的社会观念认为是公法人者即为公

法人,认为是私法人者则为似法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笔者认为,上述学说都只从某一方面而不是完整地描述了区分的标准。笔者主张应采目的说与设立者说,即由国家或公共团体以公共利益为目的而设立的法人为公法人。其余诸说的缺点或是涵盖不周延易导致以偏盖全,或是因确定性差而不足采信。

公私法人的划分是建立在公私法划分的基础上的,是西方学者把法律

分为公私法的产物。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由于摒弃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故不承认公法人与私法人的区分。我国法学理论由于受前苏联理论的影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将我国一切法律均视为公法,而否认有私法之存在。这一理论产生于、也适应了以前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经济体制的要求。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这种理论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基于市场经济本身的性质,在当前强调公私法的区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学者主张,区分公法与私法是建立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前提,力主应区分公法与私法。13笔者同意这一主张,并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承认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便存在公法人和私法人划分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我国已有学者肯定这种划分的法律意义。14

2、政策性银行应是公法人的理由

既然我国法律体系在传统上属于大陆法,而我国现行民法对法人的分

类又不能涵盖政策性银行这类新型法人,笔者认为,不妨从公法人与私法人划分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政策性银行的法律性质。笔者认为,政策性银行应属于公法人,其理由如下:

(1)、政策性银行的目的和宗旨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政策性银行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应追求社会整体效益,服务于公共目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政策性金融业务与逐利的经营性业务常常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政策性业务是非营利的或低盈利的。比如,一国落后地区的开发,对该国经济平衡发展、社会安定与进步有很大意义。然而,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若以营利为指向,则相对缺乏的资金不仅不会流向落后地区,而且会出现从落后地区漏出,流向资金盈利率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在此情况下,对商业性金融机构而言,追逐营利的理性行为与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是相悖的。这样,只有由政府创设的政策性银行,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服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才能向落后地区输送资金,对于由此而产生的亏损,由政府给予补贴,或担保其债务。但这并非意味着政策性银行忽视经营活动的收益,就必然发生亏损。

(2)、政策性银行由国家设立或控制。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不同,政策性银行绝大多数是由政府直接出全资或部分出资创立,如日本“二行九库”、韩国的政策性银行、美国进出口银行、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均是由国家出全资创立的;或是由国家作保证而设立。而不论政策性银行如何设立,它们都是以国家作为后盾,其组织与活动由国家控制和掌握,并与国家、政府保持极其密切的联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的需要,并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和意图服务。

(3)、一些同属于大陆法系传统的国家,如日本、法国,其政策性银行立法中均规定政策性银行为公法人。

有学者认为,政策性银行属于公益(事业)法人;15事实上,公益法人属于社团法人之一种,而社团法人又属于私法人之一种,因而,这些学者实际上是主张政策性银行属于私法人的一种。笔者认为,这是缺乏充分根据的,因而也是不能成立的。

笔者认为,只要承认公私法划分在中国的有效性,政策性银行是公法人这一命题便告成立。

注释:

1、参见白钦先、曲昭光著:《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

2、参见张长利:《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4页。

3、不过从《决定》的有关规定及其他有关国家开发银行组建文件的精神中可隐约看出,国家开发银行事实上是被作为法人对待的。

4、如从注册资本金来说,国家开发银行为50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200亿元人民币,中国进出口银行为33.80亿元人民币。

5、同注2,第14、15页。

6、佟柔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992年版,第171、172页。

7、同注1,第27、28页。

8、参见《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的定义及其他条款的规定。

9、徐孟洲主编:《中国金融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页;史际春、邓峰著:《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刘廷焕、徐孟洲:《中国金融法律制度》,中信出版社1997年版,第82页。《国家开发银行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第3条提到,国家开发银行要办理工商登记;依笔者理解,这实际上是在把国家开发银行作为企业对待,因为在我国,只有企业才需要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工商登记。

10、同注6,第178页。

11、同注6,第179页;佟柔主编:《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99页。

12、徐孟洲主编:《中国金融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7页;但在该书中还有一个观点,即政策性银行为企业法人,见该书第83页;郑人玮;《日本政策性金融法初探》,载《日本研究》1998年第1期;但在该文中,作者的观点与日本政策性银行均为公法人的法律事实是不相符的。石少侠主编:《经济法概论》(成人高等教育法学教材),法律出版社。

13、王家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问题》,载司法部法制宣传司编:《中共中央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纪实》,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国家开发银行范文篇10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关于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施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47号)精神,现就做好20*年我省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宣传工作

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完善我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确保实现国家资助政策既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不仅是各级政府的应尽职责,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各地、各高等学校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皖政办〔20*〕47号文件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县级教育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中心建设,落实相应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并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高等学校要迅速组织有关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政策,根据有关县级资助中心需要,及时协助提供贷款学生的相关信息;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督促学生毕业后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

各地、各高等学校要大力开展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宣传,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点宣传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政策、申请条件和办理程序等,宣传工作要覆盖到所有经济困难家庭,特别是考入省外高校的学生家庭,使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在申请受理地点和校园公告栏显著位置张贴《20*年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指南》(附件1),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了解贷款政策和申请办理程序及要求。

二、确保今年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顺利启动

经商开发银行*省分行,20*年我省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受理时间为20*年10月20日开始,11月5日截止。

1、根据省政府办公厅皖政办〔20*〕47号文件有关规定和国家开发银行总行要求,各县(市、区)政府须与省开行签订业务合作协议,有关协议文本请各县(市、区)教育局从“*学生资助”网(网址:www1.a******./xszz/)下载后提交本级政府,最迟在10月15日前完成签订。合作协议签订后派专人携协议文本及介绍信到省开行业务发展处领取合同文本和U盾。

2、因今年申请受理的起止时间推迟,受理时,借款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需补签《借款补充协议》(附件2),补充协议与借款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为方便学生了解情况,各县(市、区)和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于10月15日公布并开通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咨询电话,同时报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备案。

4、由于20*年秋季已经开学,学生返乡申请贷款及签订合同时间可能较集中,各县(市、区)要制定工作预案,对申请贷款人数较多的,要采取得力措施,抽调人员协助办理。必要时可并采取分片、放号、先远后近、先省外后省内等办法,确保业务办理有条不紊。

5、为加快贷款发放进程,对省内高校,今年暂采取由高校对申请贷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先行开出《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合同回执单》(简称“合同回执”,附件3)的办法,即高校根据学生申请,先从“*学生资助”网下载打印《合同回执》并按要求填写后加盖学生资助部门公章交申请贷款学生带回。《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表》(附件4)可由学生在同一网址下载,也可到县级学生资助中心领取。

对尚未办理《学生证》的大一新生,请高校在其大学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上加盖学校学生资助部门公章交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