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育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0:44:18

管理育人

管理育人范文篇1

关键词:三全育人;管理育人;学校管理;治理模式

“三全育人”是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管理育人”是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推动其他育人体系高质量、高效能运转的基础与保障。

一、管理育人“五治”模式探索

新时代的“管理育人”要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中逐步体现和实现育人作用。其中,共建是前提,共治是过程,共享是目标。因此,实现“管理育人”要有平等互惠包容聚合的价值理念、共商共建共管共情的机制体制、大数据研判下的人力财力物力的统筹、清晰流畅的管理边界和流程,以及生生、师生和家校协作意识及关系的深化等。简而言之,即构建党治、法治、德治、技治、共治为一体的中国特色高校管理模式,为实现管理育人提供保障、提质增效[4-6]。

(一)“党治”育人,统筹协调促发展

高校管理育人中的“党治”,强调党的统一领导,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组织的核心领导力[7-9]。“党治”育人,重在党对学校的领导、决策、组织、执行、督导等方面领导有方,能够为教书育人提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应具备全局性、前瞻性、科学性、领导力、行动力、人性化等特点,通过组织领导、意识形态教育、先锋模范、党建带群团等环节实现育人目标。高校各院系、部门及其教职员工组成了具有一定分工和权责的育人组织,各自承担的育人侧重点与其管理职能密切相关,如学校领导层的管理重点在于谋划有路、引领有方、执行有力,其育人侧重点体现在领导智慧、行事风格中。管理者通过思想引领、理论讲述、工作作风、环境塑造等形式,将价值观念、处世作风等传递给广大师生员工,从有形教育与无形感化两方面进行融合育人。各职能部门的育人侧重点与其部门的主要业务、工作方式、价值体现、作风修养等息息相关。各育人组织间又相互联动,通过树立先锋模范,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师生共同育人,如党建带业务、党建带群团,基层党组织通过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活跃群众、凝聚群众、激励群众等方式,教育感化群众,使之思想与行动统一。要确保“党治”的稳定发展,须有“法治”做日常治理保障、“德治”做个体行为规范和顶层设计考量、“技治”做精准便捷服务和科学研判决策、“共治”做多方融合基础和共同发展支撑。

(二)“法治”育人,治权治校稳秩序

高校管理育人中的“法治”,主要指扎实开展依法治校,即管理者及教育工作者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并能制定科学完善的学校规章制度,正确运用法定职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法治”育人,重在通过法治,为学校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保障平台,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引导广大师生崇善尚德、规范做人、踏实做事,激励师生敬业笃学。“法治”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权[10-11]。学校管理者要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准确把握权力的行使范围和程度,要在权力的范围内充分发挥权力的作用,引导广大师生共同达到组织目标。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规章制度的效力。制度的制定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应充分体现方向性、规范性、科学性及人性化等特点,突出办学及价值导向,强调有法可依、细节严谨、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发展、分类分级管理等规律,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办学特色、容错机制、师生需求等人性化需求规划制度。制度的执行要突出严肃性、程序性,维护制度刚性。新时代的“法治”要以“德治”为前提,将“德治”贯穿始终。“法”的制定,需要用“德”的思维思考始末,突出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法”能否顺利推行,取决于管理者,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执行力度、能力作风等综合素质;更要看用法之人的“德望”,德望越高,被管理者越易服从、遵从。“技治”强有力地为“法治”提供了过程监管和数据支撑;“共治”与“法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院有序快速发展。

(三)“德治”育人,感化教化养德行

高校管理育人中的“德治”,核心思想即以师生为本,得师生之心,聚师生之力,最终实现育人于自觉、自治的目的。“德治”是管理者以自身为出发点,教化和感化学生群体的过程,感化为主、教化为辅[12-14],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体现。“德治”是管理中最容易由“管理者”直接影响“育人”的环节。其影响因素多为管理者个人,主要包括道德情操、教育理念和观念、管理能力、综合素养等,同时还包括校园文化氛围等环境因素。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德才兼备,具备良好的德行修养、工作作风,有德治的价值观念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才可能成为具有较高道德威望、能够以德服人的管理者。管理者的德治理念至关重要,只有深植以人为本的德治理念,不断探索服务于师生、取信于师生的德治措施,才能不断强化道德约束,激发德治能量,促进学校道德文化价值发展,有效保障管理的良性循环。“德治”的实施需有“法治”做支撑保障,“法治”避免了管理过程中的主观臆断,使单纯的“人治”上升为系统的“德治”[15]。

(四)“技治”育人,科学快捷提效能

高校管理育人的“技治”,是指在党治、法治、德治的思想和管理下,通过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手段,推进日常管理流程化、运行机制规范化、数据采集智能化、决策机制科学化,从而达到精准育人的目标。“技治”不断推动着和谐“共治”,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符合国家对全局观念、大局意识的要求要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技治将学校各部分管理孤岛相互联通,促使点状工作转变为线状工作甚至是面状工作,各类决策也相应从业务需求转变为数据驱动,为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2.提供高效快捷服务“技治”将机械化、流程化的工作,学校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设计为信息化的管理和操作,配合自助端口或终端机实现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化解了基层工作矛盾,解放了基层管理人员的时间精力,提升了基层工作效率。3.促进学生优质发展技治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教学、行为习惯、评价反馈等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链环,同时又与学校教学、服务相关联,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主线,环环相扣、螺旋上升。4.充分发挥预警作用技治可以实现校园各方面大数据的关联及共享,深入挖掘与分析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学生团体及个人等各个群体,涉及社会、校园、教育、学习、生活、管理等各方面领域的动态监督和预警,以供管理者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预防措施。高质量的“技治”需有“党治”做前提,做好整体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人财物的基础支撑;“技治”需有“法治”做保障,确保技术智能在法律规范及规矩流程下运行,避免管理漏洞。

(五)“共治”育人,自治为基强共管

管理育人中的“共治”是根据党的报告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出的,是师生、家校、社会共同参与学校治理的过程,是学校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共治”育人,强调基层的自治和协同共管。自治主要强调学生及学生团体通过自己管理,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科学技术、学会思考学习、学会创新发展,这也是“共治”的基础。协同共管重在通过多角色全方位参与育人全过程,扩充育人渠道和时长,丰富育人内容,协同发挥育人作用[16]。自治应注重德行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在法治的支撑保障下充分发挥个体和群体的主观能动性。良好的自治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轻管理者的工作难度及人际交往间的矛盾,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发展性和创造性[17]。协同共管要有较为完善的协作机制体制和宽松的工作学习交流环境,突出民主与激励,是在自治基础上的相互促进与监督。推进“共治”需有“党治”的组织领导、“法治”的支撑保障、“技治”的智能支持以及“德治”的引导强化,更要强化基层自治和协同共管,不断激发基层活力。

二、管理育人“五治”模式关键因素

根据管理育人“五位一体”模式所示,要实现管理育人目标,需要有“党治”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法治”的规范引导、维护秩序,“德治”的感化教化、涵养价值,“技治”的科学准确、高效快捷以及“共治”的协同共管、民主激励。高校要做好管理育人,应把握顶层设计与规划、过程实施与保障、结果反馈与完善等环节,关键因素是管理者、规章制度、现代化管理设施及系统。管理者是管理育人的首要因素,特别是首要领导。首要领导的大局观念、全局意识、忠诚担当、胸襟情怀决定着学校的顶层设计和价值文化,只有选任和培养原则正确、立场坚定、心怀教育的管理者,才能把握好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管理方向,做好引导教育工作。管理者的道德情操、能力作风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创业热情和执行担当。管理者,特别是中层干部关系着具体任务的执行,是上传下达、组织落实的中坚力量,只有选任和培养出勇于担当,履职尽责的管理干部,才能树立良好的团结奋进、苦干实干的工作风气。管理者如有缺位,则可能直接导致办学管理的混乱与偏失,直接影响到育人方向和整体质量。其次,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即“法治”,是长治久安、良性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智能的现代化设施及系统,即“技治”,是高效管理、精准育人的保障。二者如有缺失,可能导致管理出现主观臆断和低效能,进而影响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达奇.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J].秘书工作,2020(10):46-47.

[2]陈一新.市域社会治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结合[N].枣庄普法,2019-07-27.

[3]周海燕,卞谢瑜.从管理到治理:高校党建引领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55-63.

[4]陆孟兰.“德”“法”并重推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管理[J].管理宝典,2020(09):96-97+124.

[5]邱惠妍,周文静,张军平.“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管理育人建设途径探析[J].科教导刊,2020(28):8-10.

[6]刘献君.大学共同治理的意义及其实现方式[J].山东高等教育,2015(03):5-13.

[7]黎波.学校治理优化的机制探索与思考[J].教育管理研究,2017:23-25.

[8]张瑾.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学校管理向学校治理的转型[J].教育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22):108-109.

[9]吴青松.“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5):135-136.

[10]张福明,李威,许文丽,等.“三全育人”理念引导下的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22):188.

[11]陈孟增.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二级院系网络育人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21(03):101-103.

[12]郭民.“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2):101-103.

[13]王丽,朱平.“三全育人”协同和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展望———以新华学院对“五特”学生的心理育人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06):38-41.

[14]丛发滋,刘新海,张金泉.按切入,活化“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应用———鲁东大学生科院“三全育人”理念践行及其启示[J].大学时代(下半月学术教育版),2006(11):66-67.

[15]陈冠锋.“三全育人”背景下“五位一体”双创育人模式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04):113-114.

[16]胡守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68-70.

管理育人范文篇2

[关键词] 高校管理 ;管理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深刻理解高校管理育人的内涵

管理育人是指高校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履行管理职能过程中围绕立德树人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其内涵有四个层面:一是高校所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都应当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体现育人的宗旨和目的;二是管理者要严以律己、为人师表,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三是管理者要将育人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在依法严格管理、热情服务这一管理职责履行过程中,体现育人的价值;四是管理者要积极主动参与各种育人工作和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加强和优化高校管理育人过程中,确保理念优化、工作思路清晰尤为关键。1.包括教学、服务和管理在内的高校所有工作。都需要从管理层面思考育人课题由于高校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宗旨的专业化组织,育人工作是高校所有工作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因此,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强自律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就需要从管理层面来规划和设计育人体系,以形成高校育人合力。其实,《纲要》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间并无主次之分,仅仅是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所承担的不同职能提出的育人要求。然而,笔者认为,管理育人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其他育人工作的教师和服务人员通常都是以育人主体身份出现的,学生则为育人对象,而管理育人中的管理不仅是针对学生的管理,还包括对管理人员、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所有教职工的管理。之所以强调对教职工的管理,是因为让教师潜心于教书育人、让后勤服务人员投身于服务育人,让管理人员专心于管理育人,仅仅依靠教职工的主观愿望和自我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和推进,并从管理层面形成一种规范、约束和促进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机制,最大程度调动所有教职工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高校教学、服务和管理三大类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要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管理层面上重点思考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更好地配置资源和提高管理效率。从此意义上说,不仅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管理育人的课题,而且所有的教学部门、服务部门及教职工,都应当从管理层面通过必要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来推进育人工作。2.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最具本质特征的管理育人。育人不仅要靠教职工的觉悟,更要有制度规范来制约和保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和育人的制度化既是新时代高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也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志和主要抓手。首先,制度在育人中具有普遍的教育价值。制度本身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它通过明确规定的保护、鼓励与禁止行为深刻反映了所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念,同时它通过奖惩使管理对象能够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羞耻感,产生具有评断作用的权威意义,这些都决定了它必然产生的教育作用。其次,制度在育人中具有积极的认同价值。高校以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管理为目标,根据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科学完备、具有特色、覆盖全体师生的规章制度体系,不仅可以使学校在制度框架内自主发展、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由此规范校内各种关系,而且可以不断增强管理育人工作的透明度、民主性,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提升学校管理育人的水平和效益,从而确保学校所有的活动都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制度来运作,所有的管理都按照法律和规章制度来实施,所有的矛盾和问题都在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框架内来解决,这样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有了可靠的保证,也必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与认可。3.确立可操作的评价考核指标是管理育人能否落实的关键。长期以来高校管理工作虽然也重视工作评价和开展年度考核,但总体上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如何结合管理来履行育人职能,由于没有相应的育人评价考核指标与要求,绩效无法显示出来,很多人感到管理育人虚而不实。因此,高校需要对管理中涉及的育人要求有一个科学、具体的评价标准、操作程序和奖惩办法,主要考核和评价管理育人的规划行为、工作行为、配合行为以及育人工作的途径、方法和绩效。具体可以从书面检查和现场评估两方面着手,力图使工作过程科学规范,育人实绩客观量化,考核做到客观、公开、公正,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4.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加强管理育人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管理者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职责的履行,也关系到育人水平的高低和成效的大小,对整个育人活动能否顺利实现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管理者本身人格高尚,才会产生无穷的榜样力量。因此,管理育人最重要的是要把管理者的“身正为范”放在首位。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作为管理育人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应当引起高校的高度关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二、当前高校管理育人面临的挑战

管理育人的重要性在日益得到人们认同、功能在不断得到拓展的同时,其在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了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得到破解。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管理育人的价值尚需充分认识。高校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因为没有直接承担人才培养工作,加之长期以来管理者自身对育人理念的认识模糊,单纯认为育人仅仅是教师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因而对管理育人关注不够、研究不透、投入不大、效果不佳。尽管这种情形近几年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但对高校管理规律与育人规律之间有机结合的独特价值依然存在轻视、漠视、无视的现象,从而导致了管理上的短期行为、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等问题的存在,背离了高校管理工作的目标和宗旨。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管理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充分认识管理育人的独特价值。同时,从微观层面来看,高校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实施管理和开展服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感染学生,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发挥着榜样示范、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2.管理育人的制度尚需精心设计。管理育人的核心在制度,管理育人最本质的要求就是以管理制度育人,制度本身可以体现育人的要求,同时也是育人的保障。然而,我国高校传统的管理思路主要是定位于为了管而管,以确保学生不出现问题为基本前提,在这一管理思路的指引下,管理制度缺少了人性的温度、德育的深度和育人的高度。管理制度与育人要求相背离,如高校颁布了学生违纪处理的规定,但对犯错误学生采取简单处理了之的做法,而忽视了坚持教育为主的原则。这些都提醒我们管理育人的制度设计必须从具有深刻的育人内涵、明确的育人目标等多种维度全面思考、精心设计,方能确保学生形成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确保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办学效益和办学目标的实现。3.管理育人的方式尚需不断创新。管理育人既要符合规律性,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育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而管理育人要真正产生良好的效果也必须依赖具体的载体,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因而需要我们去实践、去创新。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复杂化的国内环境、信息化的生活环境日益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而对管理育人方式和载体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学生群体的新特征,如思想多元化、个性多变化、需求多样化、背景多层化等也对管理育人方式和载体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行的管理育人方式和载体尚不能完全适应上述新变化,管理育人实践既缺乏科学性也缺乏艺术性,更缺乏民主性和个性化。4.管理育人的合力尚需努力构建。作为高校育人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管理育人,既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等工作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又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各高校也都在积极探索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努力形成管理育人的合力。但从现实看,这一育人模式还未完全落地,突出表现在:第一,社会大环境与校园小环境的育人合力尚未形成。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国际化、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对管理育人工作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高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达到育人效果的最优化,而部分高校尚未将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有机联动起来。第二,高校内部各部门的育人合力尚未形成。一些教职工错误地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本部门、本人无关;有些教师未将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习惯性将学生学习不认真、不遵守纪律、成绩不理想的责任全部归于辅导员教育管理不善。这些造成了“都管又都不管”的育人局面,导致管理育人流于形式,未能落到实处。第三,教职员工与学生之间的育人合力尚未形成。学生既是育人的对象,更是育人的主体。做好管理育人工作的前提是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但部分教职员工仅仅将学生视为管理的对象,也无暇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育人工作自然收效甚微。5.管理育人的效果尚需科学评估。管理育人需要有强大的动力源,有了动力才能确保管理育人工作的落实。从管理学上看,严格考核就是最好的动力源。管理学通常将管理分成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业务管理侧重于对各种资源的管理,如基建、财务等的管理。而行为管理则侧重于对内部成员工作态度、思想觉悟等一系列因素的管理。管理育人也应当从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两方面做出具体明确的考虑。从高校的实际情况看,对于教育教学设施、图书馆、体育场地以及办学生均经费等都有明确要求,也常常作为重点予以检查。但对管理中的育人行为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导致考核难度大,未能把管理育人的职责履行与政治荣誉、经济利益、职务升降等挂起钩来。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建立起管理育人考核评估制度,但面临着如何强化制度的贯彻落实以实现预期目的问题,客观上导致管理育人架在空中、浮在面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6.管理育人的队伍尚需专业培养。在管理育人工作中,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育人职责的履行,也关系到管理水平和育人成效。从管理育人的科学性看,高校管理队伍与专业化的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随着高校管理工作要求的日趋提高,一方面,专业背景各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管理人员主要依靠经验来从事各种管理工作,同时常常因陷入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而忽视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管理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对管理队伍尚缺乏专业系统的培养,有的甚至只“使用”不“培养”或者重“使用”轻“培养”,加之管理队伍本身的思想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从而影响了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如管理工作被看成是人人都能做的事情,提高育人水平就是工作作风好一点、服务态度好一点等。此外,高校管理工作地位不高的现实也影响了管理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其提升整体素养。

三、加强高校管理育人的对策

管理育人范文篇3

高校的第二课堂,即大学生在学校相关组织或教师的指导下,在第一课堂教学课时以外进行的、与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是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发展技能、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平台,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在形式上,以学术交流、主题实践、文艺活动、学科竞赛、创业园项目、实习实训等为主。高校第二课堂受时空的限制较少,具有开放、灵活的特征,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环节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起到的是实践育人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将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运用,从而检验知识学习效果,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本文从意识培养、行为培养、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对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环节进行分析。一是意识培养。计划行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诸多理论已经证明,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唤醒,是让学生自觉实现从“他育”到“自育”的过程。在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环节,意识培养与第一课堂一样,放在首要位置。二是行为培养。行为一般为意识主导下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反馈促进意识的改变。行为培养是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环节的根本。第二课堂的本质还是希望学生将头脑中的意识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来,即我们所说的具体实践。三是能力培养。能力培养是第二课堂育人环节的落脚点。通过意识和行为培养,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次数和质量,帮助学生从中习得实践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方法,最终实现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工商管理类第二课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框架构建

(一)目标及主要措施。通过第二课堂的组织开展,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包括创新创业意识觉醒,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竞赛成绩的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水平的增长。主要措施包括意识教育、专业训练和实践能力检验三个环节。其中意识教育是基础,也是整个框架构建的基点。专业训练是核心环节,必须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实践能力检验是保障,是论证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合理性的必要条件。(二)框架构建。在意识教育方面,首先传统的正能量教育,即我们一般而言的思想引领的内容,要求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始终贯穿积极向上的教育,实现唤醒工程,使学生能够从“他育”逐步走向“自育”,通过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给学生打上健康、向上的生命底色,让学生明白使命和担当,具有时代责任感。另一方面就是分层次开展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如在大一阶段,以专业导论课为主,逐步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在大二阶段,以创新创业专题培训为主,在大三阶段,以创新创业实践为主,在大四阶段,以创新创业实战为主。在专业训练方面,主要目标是与第一课堂紧密衔接,将第一课堂所需要提升的知识点和能力延伸至第二课堂。一方面包括与各专业紧密对接的学科竞赛活动,如沙盘模拟大赛(ERP)就是企业经营全过程的一个模拟,学生在其中能够体会到经营决策的各个环节。市场调研分析大赛,即要求学生学会调查研究,掌握一线市场的真实情况。另外一方面就是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如管理沙龙、对话企业家等栏目。管理沙龙通过拟定管理类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沙龙。对话企业家以“面对面”访谈互动等形式,由企业家直面学生,交流真实的市场环境和从业经验,让学生能够快速高效地掌握有效信息。在实践能力检验方面,主要是通过第二课堂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敦促相关体制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学生锻炼方面,可以通过实岗挂职锻炼、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等方式。实岗挂职锻炼是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专业岗位当中,让学生以“社会人”的身份进行工作;暑期社会实践往往结合专业特色服务地方,比如旅游专业“美丽广西”系列活动,每年均由相关专业大学生在博士、教授的带领下前往区内各乡村开展旅游路线开发设计、旅游规划等活动。通过系列第二课堂的实践效果检验,同时也能够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以及构建相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三、工商管理类第二课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模式实施效果

(一)学生思想意识。将思想意识培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通过第二课堂组织思想政治、学术交流等讲座75场,“管理沙龙”8次/年,“对话企业家”8次/年等平台,组织开展毕业生晚会、十大歌手、舞蹈大赛、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将“感恩”“传承”“文化”“进取”等主题融入其中,营造积极活跃的文化育人氛围,学生对学院归属感有了很大的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强烈。近三年来,工商管理学院通过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学生的学风、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均有体现,取得丰硕成果。31个班级为双无班级,1个班级被评为区优秀班集体,10个班级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147人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320人荣获校级三好学生荣誉,1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33人获得政府奖学金,10人荣获嘉和奖学金,41人获得省级以上竞赛荣誉。(二)学生专业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的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明显提高,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大赛、营销策划实战大赛、市场调研大赛、旅游路线大赛、会展创意大赛5个学科类竞赛活动成绩显著,获2016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泰安杯”流通业创新实践竞赛暨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营销模拟决策大赛大陆地区总决赛一等奖、“学创杯”2016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二等奖、“远华杯”全国大学生会展创意大赛一等奖等82项荣誉。在首届广西大学生“互联网+”大赛中获得金奖,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立项中数量位居全校之首。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成立的ERP协会更是形成了良性互动,通过社团活动将专业实践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让更多学生受益。(三)实践成果。第二课堂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经纳入议事日程,将作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重要方面予以考虑,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的做法及建设效果也得到了认可,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赛等竞赛覆盖面、受益面逐年提升。2017年大创项目申报数量达到250项,在全校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数量、质量都是名列前茅。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美丽广西”旅游服务系列,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区重点团队,活动开展有特色,切实做到服务地方,得到了主流媒体的报道。在专家、博士、老师们的带领和指导下,会展专业立足广西,积极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受到好评。旅游专业为基层旅游路线开发建言献策,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营销专业连续六年与蒙牛公司、娃哈哈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创维集团、新东方等企业合作打造营销大赛,充分获得了企业的肯定。可见,通过第二课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模式实践,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意识、行为、能力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提高,有利于他们毕业后的创业以及今后职业道路的选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勇,洪倩,赵雅甜.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2)

管理育人范文篇4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在组织、作用、功能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教学和科研职责,负责培养和输送人才,企业的经营目标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培养,借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力量来培养和获取人才能够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增加企业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企业中人才类型也变得愈发多样化,充实到企业的各个岗位之中,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经过一系列的交流和协商以后,了解到企业的人才需求,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规定日期内将人才输送到企业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要签署订单合同,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并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予以参与和支持,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旅游企业也获得了高素质、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2.分工合作模式。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其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没有的场地和资源,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可以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起到互补的作用,即在校内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实践、实习由旅游企业提供,让学生能够到旅游企业中进行充分的实习实训,获取最新的行业资讯信息,了解自己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实际差距,这将会让学生在日后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3.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体的合作模式。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资金实力雄厚,师资力量强大,在校内建设有实训基地,那么其在校企合作中往往会占据主导地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将会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关培训工作,促使学生能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还会让学生分批到旅游企业进行实习,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备受青睐,缩短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时间,取得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常见问题

尽管校企合作的优势众多,能够给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都能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好处,经常会出现校企合作的形式化现象,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归结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没有给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相应的实践指导、资金支持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没有给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院校没有建立完备的实习实训的场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迟迟得不到锻炼,这违背了校企合作的初衷,学生的成才之路也遭遇了更多的波折。2.我国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约束,致使校企合作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面临的风险较高,不确定性很大,面临违约和预期风险,院校和企业出于自身考虑不愿意进行深度长期合作,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亟待解决。3.旅游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了解企业当前运用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很难应用于企业岗位工作中,大大削弱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4.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不强,无法给学生的实习实训传授有效的经验,作出科学的指导,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才培养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

管理育人范文篇5

作为教学任务的阅读,分两类,一类是文章阅读,其目的是通过阅读,从文本中获取意义,掌握作者的思想内容,扩展知识,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化。另一类是语文阅读,这是在前者基础上,达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完成语言教学任务。前者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后者是实现前者的手段,前者是对语言教学效果的检验,尤其应了解学生获取意义的能力,同时能测出学生对表达意义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

由于以往课程、教材、教学理论对知识的作用、地位有着片面的认识,使得语文阅读考试主要局限在“知识化+能力知识化+答案唯一化”的思维范围内进行试题的编制,抛弃了语言活生生的个性形象感染、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熏陶、大视角的纵横多维思维,促使语文教学在“考试指挥棒”的强化作用下,进一步走向僵化、无趣化、同一化、无个性化、弱人文化的局面。

要改变目前考试带来的这些局限性,恰当地运用考试的引导作用,促进阅读教学转变现状,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真实阅读;还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实现阅读教学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拓展视野、感悟心智、培育个性、陶冶情感、促进表达、厚积人文的根本作用,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语文试题的编制。

一、鼓励思维的多维性

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阅读文本依个人的思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历及感受等等不同,理应产生不同的结论。读者既可以对文本产生认同、共鸣,也可以对文本进行质疑、批判。所以,阅读命题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要求,可以从满足学生的个性思维需要和鼓励学生多维思维、个性思维的角度出发,编拟适当的题目供演解答。

如:

1.“读了《鲁班学艺》这篇课文后,你可以从大徒弟身上学到什么?可以从二徒弟身上学到什么?”

学生既可以从教材的原意对“大徒弟用斧子在人们心中刻下了一个名字”的品格进行认同、赞美,对了“二徒弟用斧子赚了一座金山”的行为不认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结合现代价值观对大徒弟“不懂赚钱,不会经营”的能力进行不认可的作答,而对二徒弟进行“有头脑、会经营、会赚钱”、“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勤劳致富”等等进行认可。赞同性的作答。

2.“读了《滥竽充数》这篇课文,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可以答“南郭先生不懂装懂,靠骗人过日子真不好。”这种答案,也可以答“我觉得南郭先生是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混不下去了,就一走了之”。还可以答“齐宣王是个糊涂王,只图享受”、“齐威王很聪明,不允许作假”、“这里的乐师都不好,他们知道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是却当好人,不分是非,害了南郭先生”等等。

通过对这种正、反向多维思维方式的反复锻炼,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

二、培养答题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应体现在教育的全程中。在考试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除了对试题进行自主解答、个性解读外,还可以在试题编制中,设计让学生自由选择的题目供其作答。

如:

1.“读了这篇短文,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段?这一段哪些地方写得好?”

2.“读了这篇文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或学习方法、懂得的道理、受到的启示等)?”

3.“本学期学习的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是__,它使你。你最不喜欢的是__,因为。”

这类题目给了学生极大的作答自由和个性思维空间,能够促使学生真实、个性化地进行阅读、表达,促进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发展特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自主意识、个性品质,激起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强调语言的积累性

积累优美词句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基础,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激发学生抄写、积累好词好句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积累语言,能打好其语言内化的基础,是语文阅读试题要强调的方面。

如:

1.“读短文或段落、或课文),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下来。”

2.“最近你读的课外书中,哪句话记得最牢,试试看能不能把它写下来。”

3.“写出几个与下列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4.“最近你一定读了不少课外书吧!都记住了哪些好词语呢?请你写下来,写得越多越好”。

这类试题有利于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积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内涵,增强学生的语言底蕴,利于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

四、重视阅读的延伸性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思维兴趣,生活兴趣,求知兴趣等。试题的设计如果重视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延伸,可以促使学生由阅读学观察、学习作、学思维、学生活、学做人。

如:

1.本学期你读的课外书中,印象最深的是《》,请向同学介绍一下大概的内容。

2.认真读短文,(或段落),试试能不能针对文章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

3.学了《鸟的天堂》后什么想法?或想做些什么?请试着写下来。

4.根据《只有一个地球》的描写,请你写一个关于保护地球的口号。

这种题目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将视野从阅读的文字材料延伸到课外、生活、思维、语言运用、社会责任感等空间,以求得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

五、注重信息的操作性

从阅读材料中收集、处理信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适应未来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试题应加强此类题目的设计。

如:

1.先阅读短文,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短文中选取自己需要的内容,设计一份手抄报。

2.阅读重点段(或自己喜欢的段),找出重点词(或自己喜欢的词),再用这些词写一句话(或一段话)。

3.读短文,看看有那些没学过或不理解的字、词语,动手用《字典》查一查,试试看能不能理解。

4.试一试,看能不能把《长城》的‘垛口’画出来。

如此设计题目,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处理阅读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发展。

六、启发心灵的表情性

文章是作者的情感表露,是其心灵的真实感受、价值观的直接表白,是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培育其社会责任感,感心灵、启悟其灵性的载体。如何唤起学生的情感,激起其悟性,启发其情感的表达,进而培育其心灵的美感,也是语文试题设计的应用思考的内容。

如:

1.学了《狼牙山五壮士》后,你有什么话想对五壮士中还活着的英雄说吗?请写几句。

管理育人范文篇6

关键词:课程思政;管理会计;育人路径

0引言

新时代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政育人效果,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体教学人员全方位教书育人。“三全育人”理念凸显强调了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对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何科学融入思政元素,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是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也是理论与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管理会计》课程是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数智时代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会计岗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冲击,社会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有必要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进加强管理会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科学设计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创新教育理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管理型会计人才,提高管理会计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1管理会计课程思政育人的研究述评

1.1课程思政研究

国内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思政”理论内涵的研究。陈道武(2017)认为“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是从原先的单课程育人转向全课程育人,专人育人转向全员育人,传统的特定时空育人转向全时空育人。邱伟光(2017)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聚焦高校育人的价值本源,体现育人的目的性、规律性和必然性的要求,其关键点在于教师。二是“课程思政”育人实施路径的研究。高德毅等(2017)认为高校需要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耿刘利等(2019)提出以价值引领为导向,把握“课程思政”的核心,提出推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1.2管理会计课程思政研究

目前,理论界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层面包括高校、专业、课程等三个层次,但针对性研究《管理会计》课程思政的内容相对较少。常媛(2019)从教师团队建设、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设计及考核评估方面探讨将“课程思政”融入“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的实施路径。高樱(2020)基于“互联网+”视域下探讨管理会计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设计教学内容,从课程教学目标、互联网教学平台、思政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角度研究管理会计课程思政。李文新(2021)从不同层面剖析了财会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迫切性,重点探讨了管理会计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定位、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方式等内容。谭小芳(2021)提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管理会计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新任务之一,并从职业道德教育、法律责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技术素养教育等方面探讨了管理会计课程思政。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课程思政育人从学校、专业、课程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管理会计课程思政研究相对较少。而管理会计作为新时代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需要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协同起来,实现课程育人实施效果的提升。因此,有必要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加强管理会计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施路径研究,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进一步提高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培育优秀人才。

2管理会计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定位

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管理会计课程思政育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创新课程讲授内容,有效融入价值理念和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树立理想信念,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2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

管理会计课程思政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中具体规定了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要爱岗敬业,提供真实、准确的管理和会计信息,维护单位的合法权益,保守工作秘密,积极促进所在单位承担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以牺牲道德规范为代价达到个人或单位的目的,廉洁自律。通过管理会计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引入具体案例通过讨论、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掌握扎实的管理会计技能和方法,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打好基础。

2.3培养高素质管理型会计人才,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数智时代下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员迫切需要向管理型会计人员转型,因此管理会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着力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型会计人才,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一方面通过专业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创新思考,掌握知识的同时扎实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课程思政育人案例资源库建设,通过课程思政育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利益有机结合,努力为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与实践应用做出贡献。

3管理会计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施路径

3.1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主导者,专业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态度和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带来直观的影响。因此,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一是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团队坚持师德第一标准,选拔师德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任课教师建设团队,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二是团队成员树立科学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以德施教,立德树人,通过团队教师集中备课、定期交流科研理论与成果、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等方式,将课程思政育人与专业课程建设邮寄融合,提升团队的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3.2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设计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思政内容,而是在讲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融入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达到课程育人效果。因此,管理会计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提高课程思政育人的关键,需要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进一步挖掘理想信念、价值观、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等思政元素。如在管理会计概论部分,通过讲述我国管理会计学者的故事和目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深刻理解并创新实践管理会计内容,为推进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做出积极努力;在管理会计师内容讲授中,引入管理会计师和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职业发展内容,鼓励学生加强专业学习考取执业证书,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模式和终身学习的成长理念;在成本性态分析与本量利分析内容中,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公司转产口罩生产的案例,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担当,增强家国情怀,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3.3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

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客观上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直接相关,因此,有必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具体来说,一是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导入方式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特别是引入思政育人案例和时政案例增强学生的爱国、敬业和诚信,树立理想信念,提升家国情怀,立志为祖国建设发展而努力奋斗;二是探索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通过搜集整理网络视频等教学资源等方式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打破线下教学的时空限制,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三是创新开展任务导向式教学,通过任务布置、团队协作方式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职业道德,为提升就业竞争力打好基础。

3.4科学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估

管理育人范文篇7

关键词:新时代;后勤管理;三服务;三育人

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所有高校达成的一个共识,学校后勤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与教师的教书育人有异曲同工之效。高效、优质的后勤管理服务学生发展,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新时代下如何将后勤服务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后勤育人功能是当今高校后勤工作者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尤其是正值转型发展的民族地区高校更加应该思考的课题。本文以地处凉山民族地区转型发展的西昌学院为例,就深入学习贯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后勤管理“三服务、三育人”功能,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提升内涵文化建设,实现学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目标提供如下思考。

一、充分认识后勤管理“三服务、三育人”的内涵,确立转型目标

“三服务、三育人”即高校后勤始终坚持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三服务”的实质是指高校后勤实体必须始终坚持将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的需要作为首要的经营目标,将改善服务环境和提高服务质量作为主要工作,而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效益,什么赚钱做什么。“三育人”的实质是指高校后勤服务对象是师生,必须时刻牢记自己所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特别是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要通过优质的管理和服务,向学生传递科学的、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提供服务时坚持与学校课堂的思想道德教育相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转型发展高校更应将“三服务、三育人”作为后勤服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把坚持“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转化为后勤工作人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追求,从而实现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西昌学院新一届校领导班子就充分认识到学校地处民族地区,后勤服务理念、管理水平和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因而确立了后勤要从以往的汗水后勤向智慧后勤、文化后勤转型的目标,转型目标的确立能对后勤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着力强化后勤管理“三服务、三育人”的功能,加强顶层设计

高校后勤服务于教育事业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后勤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其根本宗旨。为此,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强化后勤管理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一)有利于高校后勤实现转型,对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强化高校后勤管理“三服务、三育人”功能有利于高校后勤改革实现从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的转型,对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前,我国各项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高等教育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高校后勤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范畴,自1999年启动社会化改革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问题及挑战。新形势下,民族地区转型发展高校更要因势而新,顺应经济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强化高校后勤管理“三服务、三育人”功能,加强顶层设计,来推进后勤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的现代化,实现从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的转型。西昌学院在转型发展之际,因时而进,设计出食品安全与饮食文化融合、水电供应向节能型转化、物业管理向网格化推进、学生公寓向社区化建设的立体化服务体系,从而推动学校后勤发展。2016年,实现后勤网上报修信息化,改变了以往跑断腿的陈旧服务模式,师生通过电脑、手机就达到报修目的;2017年,实现学生食堂功能多样化,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就餐功能,就餐环境的改善,使得师生在用餐之余还可增进交流、静心学习,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二)有利于后勤育人功能发挥,对学生思想道德品德教育具有补充作用。后勤管理服务应该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重要的补充,人们只知道后勤的服务功能却忽视了它的教育作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德教育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而课堂以外无论是时间或空间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伸缩性。比如后勤部门所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地域局限性,部分学生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较经济发达地区学生显得较为薄弱。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西昌学院充分利用课堂以外的教育空间和时间,以实际行动落实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为特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这不仅给特困生了解社会搭建平台,解决生活困难,而且还能更有效地促进德育教育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三)有利于后勤育人阵地建立,对学校实现育人目标形成强力支撑。后勤管理随着社会和高校的发展需求不断地在扩展,后勤管理的重要性不应单纯地体现在对学校物权的管理,更重要的还应该体现在育人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后勤职工既是管理者、服务者又应该是教育者,后勤职工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教导、培养的过程,那么这一过程就不可能单纯由老师来完成,后勤职工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这一教育、培养过程中去,学校更要赋予后勤这种责任,后勤人也应该把它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从而得以实现后勤自身的终极价值。可以说,高校后勤职能部门的一类工作职责就能成为一块育人阵地,如西昌学院就因事而化,从后勤工作职责中转化出食品安全教育阵地、节能减耗教育阵地、卫生养成教育阵地、疾病防控教育阵地及交通安全教育阵地,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以外,还对其他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有效实施后勤管理“三服务、三育人”的措施,提高管理效能

在新形势下,学校后勤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优化学校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后勤管理的“三服务、三育人”功能,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化教育环境中成大成才,促使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实现超越自我的内化。(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育人观念。服务育人与管理育人是后勤工作的永恒主题。后勤工作是“不上讲台的老师”,“没有讲台的课堂”,后勤人员既是服务者也是教育者,学校后勤必须重视育人工作,能够对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西昌学院在强化高校后勤管理“三服务、三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始终让后勤职工明白:自己不单是学校的一名职工、服务者,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社会和学校赋予自己的一种责任,这样不但能调动激发后勤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也因本人承担了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自身的修养和文明的程度也得以提高,从而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二)强化后勤管理抓重点,坚持管理育人。后勤工作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式管理,后勤管理为了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必须要有规范的操作程序,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西昌学院在强化后勤管理过程中坚持抓重点,坚持管理育人。一是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内部管理要从制度的建立开始,规范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习惯。用制度来约束员工是十分有成效的,首先要实行例会制度,科学的处理后勤工作中的大事,把所有人的力量都汇聚起来,集思广益。其次是实行照章办事的原则,为员工树立一个标准,使后勤工作更加规范化,严查出勤并进行定期的考核,有奖有罚。最后要实行严格的管理责任制,让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个人身上,让大家都对自己的工作有要求并努力的完成任务。二是不断提高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西昌学院将学校公物管理制度、维修及赔偿制度印制成小册子告知学生,并通过班团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增强他们的纪律性,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三是做到对学生的教育经常性、制度化。后勤管理在为师生服务的同时,面对学生们的不良习惯,可以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例如,消防泵房、消防器材的定期维护检修可以帮助同学们树立安全意识校园维修为爱护公物教育提供鲜活素材,通过组织活动加强教育,从而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四是可以通过校园网平台创建后勤管理网页,广泛宣传后勤管理工作。为了树立学校后勤服务的新形象,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设相应的专栏,加强后勤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更贴心的服务。五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效能。高校后勤工作要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走市场化道路。后勤要打破植根于改革内核的传统管理理念,改革原有不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陈旧的规章制度、管理方法等,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可以聘用专业的管理企业对高校后勤进行管理服务,利用最有效的资源分配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三)优化员工素质抓关键,注重服务育人。后勤人员是服务者也是教育者,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三种意识”(即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和“三种精神”(即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后勤职工队伍。西昌学院为了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一是扩充后勤工作中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现有的员工中进行挑选,采取优胜劣汰的原则,同时要面向全社会招募有能力肯吃苦肯钻研的人才,不断地为后勤工作创造积极的正能量,逐渐实现信息化、社会化和科学化,促进后勤工作的转型发展。二是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服务意识。西昌学院坚持一月一次政治学习,两次业务学习,一季度一次业务考核的制度,在培训工作中坚持做到“三培训”(工作意识培训、规章制度培训、工作技能培训)与“二结合”(与实际指导结合、与工作质量跟踪和考核结合)。西昌学院要求后勤人员要时时站在师生学校的利益上着想,养成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要对服务有热情有恒心,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论事情的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最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师生。同时加强职工的岗前培训,明确服务的标准与要求,学习优秀的服务技能和知识,例如:整洁的服装、规范的服务语言、规整的服务仪表、约束不良的行为。三是严格管理的同时又要热情地为师生服务。真诚地为师生服务,师生们就会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后勤工作人员的劳动就会得到理解和尊重,学生在被服务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四)美化校园环境抓基础,突出环境育人。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人的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很大,一个整洁、优美、文化品位非常高的校园环境对师生员工本身就是一种教育,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西昌学院在校园环境建设时努力实现校园“四化”,即道路硬化、空坪绿化、环境美化、校园净化,尽量使校园呈现四季常绿、花草并茂、层次丰富、色彩协调的图景,并且整洁卫生、干净明亮,无废物垃圾,无卫生死角,温馨舒畅,丰富的校园环境文化内涵既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美的心灵,同时引导和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当中去,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格,在走入社会之前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面对新要求、新问题、新挑战,后勤管理要加强协调,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提升内涵文化建设,强化“三服务、三育人”意识,把育人工作渗透到平时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整体,营造出浓厚的育人氛围,真正做到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目标,为我校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地区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袁红彬.学校后勤工作如何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J].现代教育,2012(10).

[3]何俊材.创新后勤管理意识强化服务育人功能[J].内江科技,2014(1).

[4]钱程.浅议高校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转型发展[J].高校后勤管理,2016(12).

管理育人范文篇8

一、目标管理的对象

被区级及以上党委、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命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级名师、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

二、目标管理的内容

列入目标管理的对象须根据我区教育教学的实际,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在目标管理期间,确定一个或数个科研课题。科研课题由本人自选,所在单位审核后报区教体局备案。

三、目标管理的考核

1、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先由被考核对象做好工作总结,将目标管理的情况向所在单位和区教体局做出书面汇报,然后由区教体局组织考核。区教体局根据目标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对工作出色的予以表扬和奖励,并享受优秀教育人才的相关待遇;对未完成工作又缺乏发展潜力,或本人自愿放弃参与目标管理的,则不再列入目标管理范围,也不再享受优秀教育人才的有关待遇。

2、由区教研室建立优秀教育人才业务档案。

3、调离*区或教育系统的,相关荣誉称号及奖励待遇自行取消。

四、优秀教育人才的职责

1、市级名师履行的职责

参照*市中小学名师管理办法执行。

2、拔尖人才履行的职责

参照市、区两级拔尖人才管理办法执行。

3、区级名师履行的职责

(1)、敬业奉献,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师德,同事间协作互助,任期内必须在*区教育系统任教,完成申报学科规定的教学任务并在本职工作中做出表率。

(2)、每年进行全区性公开教学活动(或专题讲座)不少于一次,每学期在本校上示范性公开教学活动不少于一次。

(3)、每年撰写本学科教学论文不少于1篇,并且在市级及以上评比活动中获奖或发表;任期内,撰写本学科专题论文在省级获奖或省级正规刊物发表;每位名师必须建立名师工作室,每年在教育博客上发表日志不少于15篇。

(4)、任期内主持或撰写一项本学科市级以上课题研究。

(5)、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必须完成指导和培养本学科青年教师1—2人,每年听学徒课20节以上,任期内所带学徒要求达到:①参加区级及以上课堂教学比武;②撰写论文在区级获奖;③参与区级立项课题研究项目活动。同时要认真完成教体局布置的新教师培训任务。

(6)、完成区教体局分配的有关业务工作。

(7)、加强业务进修,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与业务水平。

4、区级学科带头人履行的职责

(1)、敬业奉献,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师德,同事间协作互助,任期内必须在*区教育系统任教,完成申报学科规定的教学任务并在本职工作中做出表率。

(2)、每年进行非本校的本学科公开教学活动(或专题讲座)不少于一次,每学期在本校上本学科示范性公开教学活动不少于一次。

(3)、每年撰写本学科教学论文不少于1篇,并且在区级及以上评比活动中获奖;任期内,撰写本学科专题论文在市级及以上刊物发表不少于1篇。每年在教育博客上发表日志不少于10篇。

(4)、任期内至少主持或撰写一个本学科区级及以上的课题研究项目并获奖。

(5)、充分发挥优秀教育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热心指导培养本学科青年教师,每年带徒弟至少一人,每年必须听学徒上课20节以上,所带学徒每学年必须做到下列三项之一:①参加校级课堂教学比武并获奖;②撰写论文在区级获奖;③参与区级立项课题研究项目活动。同时要认真完成教体局布置的新教师培养任务。

(6)、完成区教体局分配的有关业务工作。

(7)、加强业务进修,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与业务水平。

5、区级教坛新秀履行的职责

(1)、敬业奉献,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师德,同事间协作互助,任期内必须在*区教育系统任教,完成申报学科规定的教学任务并在本职工作中做出表率。

(2)、每年进行非本校公开教学活动不少于一次,每学期在本校上示范性公开教学活动不少于一次。

(3)、任期内,撰写本专业教学论文不少于1篇,且获区级二等奖或市级三等奖以上,每年在教育博客上发表日志不少于5篇。

(4)、任期内至少参与一个本学科区级及以上课题研究项目。

(5)、完成区教体局分配的有关业务工作。

(6)、加强业务进修,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与业务水平。

五、有关待遇另行制订

管理育人范文篇9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社会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将会成为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等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因此作为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应强调厚基础、强能力的素质教育,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从而达到通过实践教育出专业技能强,理论知识丰富的新一代旅游管理人才。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研究的意义

全国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及类似专业教学部门均不同程度地给合自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具体实际,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然而,总体而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并未根本消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的缺失以致在就业市场的“相对过剩”正危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切,无疑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敲响了警钟,客观上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显得既重要又紧迫。

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研究的建议

3.1加强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技能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本人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包括教师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训。可见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是应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学校应选派教师到国内各大旅行社,旅游风景名胜管理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样既能提高理论水平,又能锻炼操作能力,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适应行业的迅速发展。

3.2建立校内模拟导游实训室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建立校内模拟导游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同时提高了实习效率,还省去了一定的实习费,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到刀刃上,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建导游模拟实训室,第一学期有三周左右的模拟导游训练,使学生掌握导游技巧,为下企业打下基础。

3.3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协作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开放办学,高校高专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肯定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他们必须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为了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特色,我们加强与企业联系,共建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校外合作范围,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聘请校外专家成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适时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另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为学生实习提供真实战场,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管理育人范文篇10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管理;育人作用;建设策略

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属于必要的一种软件,其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只停留在口号上,应以班主任为引领,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最大程度发挥班级文化在培养学生价值观和健康人格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1班级文化概念与类型

1.1班级文化的概念

文化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从广义上分析,其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之和。从狭义上分析,其指的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如艺术、科学、教育和文学方面[1]。班级文化指的是绝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在全班学生互相作用、共同参与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用于教育班级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这部分价值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心理意识、规章制度和学生的价值观念。换言之,是班级成员无论在日常活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努力贯彻并彰显出的共有行为,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如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精神追求和思维方式。

1.2班级文化的类型

班级文化总的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可以看得见的显性文化,包含了班歌、规章制度、班训等;另一类是看不见的隐性文化,包含学风、学生言行举止、班风等。

2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文化建设方向滞后

当前班级管理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班级文化建设方向滞后的问题。很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学习,文化建设的方向比较落后,且还有很多教师并不注重班级文化建设。从班级管理的情况而开展,当前阶段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文化建设方面主要以集体活动或班级板报等为主,这些内容滞后直接导致文化建设方向滞后。

2.2观念理念陈旧

总体来说,教师长期以来深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过于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班级管理和素质教育。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更注重“管”而不是“理”。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意识不强,班主任并不能及时调整自身角色定位,这些对班级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2.3学生文化建设参与积极性不高

对班级文化建设产生阻碍的因素中学生文化建设参与性不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一个班级而言,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更是制度的受用者。在班级中无论是文化的建构还是制度的推行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又或者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这是因为只有他们是始终凝聚的[2]。现代班级管理基本上以管理制度为主,主要目的为约束学生,因而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尊重。此外,学生并未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制定等,在此背景下很难推行班级文化建设。

3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育人作用

3.1精神文化的育人作用

班级文化属于班级的灵魂,班级文化的精髓为班级理念。每个先进的班集体都需要有班级理念,这是因为其可以培养学生人际关系、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班级理念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级誓言等方面。群体意识指以班级理念为指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正视自己,形成助人为乐、相互协作的集体精神。

3.2物质文化的育人作用

教学辅助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都属于班级设施的内容,其为开展教育教学和提升质量奠定良好的保障[3]。班主任应主动培养学生保护班级各项设施的意识,指引班干部主动履行自身职责,带动其他学生自主参与保护,每个人都应该将班集体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将班集体作为自己学校生活的避风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在布置教室时应注重导向性和创新性两个特点。布置教室彰显了班级的特色与风貌,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班级的门面。这就需要师生在布置的过程中以班级实际情况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班级特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突出了班级的特点,丰富内容,确保选择的内容积极向上、与时俱进且具有特色。比如说在布置文化墙时应考虑设置几个板块的内容,重点突出设计的层次性,班级目标的导向性和内容的激励性,但也要考虑其持久性和美感。部分学校可能每年都会更换教室,这就需要学校统一规划,保留其共性,这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避免墙壁变成“牛皮癣”[4]。座位如何编排无论与学生的发展还是班级稳定都有直接的关联,且也是形成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行为和心理发展。新课程标准更提倡小组合作交流,开展各项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并进行小组评价。这就给教师编排座位增加了难度,因此需要在编排座位时综合考虑学生兴趣、性别、学科互补、性格互补等因素,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扬自身优点并弥补自身不足,适当调整座位,最大程度发挥其育人功能。

3.3制度文化的育人作用

古人常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国家之所以能立足必须有确定的社会制度,当然班级与国家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但是无论集体大小都必须有自己的组织制度。不好的制度可能让人变坏,但良好的制度一定可以让人形成良好的习惯,日常班级管理中经常存在因为制度不合理而导致班级管理混乱不堪。这就需要班主任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要确保与国家教育教学法规相符合,结合学校规章制度,制定严谨、公平、科学、透明的制度,而且要保证全员操作性。比如在选拔班干部时不一定全部选择学习好的,但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正能量;班委会成员应具有明确且严格的分工,尽可能保证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制定与班干部业绩考核的细则与方法,强化班干部考核,以此作为评选优秀班干部的依据。此外,与全体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科学设计班徽,以此确定班级目标和班训,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参与其中,使其意识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存在感。这样一来,除了可以突出班级管理多样化和人性化之外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4.1强化制度文化建设,落实制度

建设优良的班级文化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做好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班级文化功能和作用如何主要以党和国家政策和教育法规为依据,以班级管理活动和教育活动客观规律为主要依据,确保可以稳定规章制度,必要时可以进行修改与完善;另一个是做好制度的实施。教师应在做好制度实施的基础上强化宣传力度,让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作用,确保可以高效实施规章制度。

4.2完善班级管理体系,构建良好学习环境

在完善班级管理体系时,应从师生两方面着手:教师应主动关注教师在学习和班级建设角色定位——学生学习的陪伴者,促进学生受到学习思路限制,给学生更多启发,有效促进教育的发展。而教师应一方面加大力度引导学生,提高对自身角色定位[5];另一方面,强化文化建设,给学生更多关注,推动教育全面发展,使学生得到启发。师生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共同成长,逐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动教育工作的发展。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完善班干部体系,指导学生自主成长与管理,以此推动教育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完善班级管理体系,推动学生发展与成长,完善并发展教学工作。构建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强化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4.3优化班级宣传文化,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各学校中班级、学校内的评比宣传栏已经成为特色,对学生而言这些宣传内容深得学生欢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内部的评比宣传栏,加大力度宣传班级制度文化,形成良好的班风,这对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6]。首先,教师宣传班级文化时应优先确定宣传的主文化,在宣传之前做好调查和观察工作,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判断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出符合整个班级学生的宣传文化总体目标;之后以各个学期的学习特点为基础划分层次,这也有利于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发展。比如教师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宣传主文,从礼、义、忠、智、孝、仁等角度把握,使学生可以了解到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坚持孝敬父母、坚持正义、热爱祖国等。

4.4优化班级精神文化,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班级良好的精神文化是反映学生精神风貌的体现,且学生精神文化体现了学生的考风和班风。每个班级都应该具有自信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劲头,这些都属于班级精神文化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对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视,同时还要优化班级精神文化[7]。首先,营造人人平等的班级氛围,每个人都是平凡与特殊的个体,并不是以成绩衡量一切,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这样才能让每个班级的学生充满活力。其次,增强班级凝聚力。凝聚力在诸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也是最可以调动学生情感,最有利于学生参与的主题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举办主题活动时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其在参与班级活动的过程中体会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从而贡献微薄之力。

5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除了需要关注学生学习之外还需要提高对学生成长的重视,主动给学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文化氛围,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成长,让其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所以,在此背景下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积极创新,最大程度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利用其打开学生心扉,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鸣娟.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班级文化建设[J].教书育人,2017(4):72.

[2]王菠.成果导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3]张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4]韩曙光.论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考试与评价,2019(4):80.

[5]高朋.建设班级文化完善班级管理[J].教书育人,2018(16):74.

[6]梅嘉琦.小学食育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