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6:27:20

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范文篇1

[关键词]水利事业;水利技术创新;水利管理能力

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在新时展的背景下,水利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对水利工程是十分重要的,但这也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所以,如何合理应用水利技术,促使其发挥最大化作用,为工程带来更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焦点问题。从水利管理的角度讲,其对水利技术的需求较高,水利技术作为管理的重要支撑,在实际应用与创新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不断积累学科知识,不断对管理模式进行更新和优化,以此提升水利技术水平,为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工程概况

遵义市中桥水库水厂位于新蒲新区新蒲组团西部、326国道北部、四合头山以东、厂坝北部、三坝水库下游约1.5km的农田区,与江天水泥厂毗邻,工程设计总规模为供水30万m3/d。水厂距新蒲镇政府1km,距遵义市中心城区15km,距326国道350m,现有350m的水泥厂进厂公路到水厂厂址位置,交通较好。因中桥水厂建设需要,须对三坝河中桥水厂段进行改道,其工程范围为:中桥水厂上游鱼塘上游侧人行桥至水厂下游第二口鱼塘下游侧人行桥,改道河道长度为690m。

2水利技术管理存在问题

2.1忽视基层水利技术的发展。基层水利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转型的重要基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伴随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机械化水平随之大幅提升,农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断增加。基于此,部分地区出现忽视基层水利技术发展的问题,使得在面临紧急状况时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1]。比如,某地区由于人员操作不规范造成较大范围的污染,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的继续发展,未能在实际工作中合理运用水利技术,最终导致污染情况快速加剧,对农业生产与群众生活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2.2连带负作用显著。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然而与其相关的负面作用也在不断加剧。在城市当中,生产、生活会产生大量废水与污水,这些污水仅依靠自然平衡进行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对此,若缺乏科学有效的污水处理方案,势必会城市水利造成影响,不利于城市居民的人身健康与社会稳定发展。2.3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水利技术创新与管理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调查与研究得知,部分地区对于水利技术创新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对应的规章制度无法发挥出作用,而且还有很多官员在思想上也未对水利给予足够重视,这样不仅制约了水利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还不能对现有水利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保护,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工程价值的有效发挥。

3水利技术创新带动管理水平的提升

3.1加强领导组织。首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在掌握当前水利事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科教兴国方面的战略方针,对水利技术工作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和完善,将水利技术创新融入到议程之中,并将其定义为干部的考核标准;其次,结合水利工程功能、作用与目标,制定出一套与工程后续发展相对应的规划,将各类具有促进水利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落实到位,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推进技术创新;最后,必须对科学知识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领导的导向作用,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保证决策具有更高的民主性与科学性。3.2增加科技投入。对于水利技术创新而言,切实增加科技投入是重要的基础条件,将国家或政府的投入作为基准,同时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方式。首先,得到国家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开辟经费的方式,独立水利技术创新预算;其次,加快水利技术平台构建,提高科技研究水平与能力,实现资源共享,并保证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和管理质量,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平台作用;最后,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按照需求合理划分出用于技术创新的经费[2]。3.3为水利技术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1)在政策方面应营造出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将国家与政府提出的扶持政策落实到实处,根据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方案;(2)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讲,应不断激励水利技术创新,借助一切有效的宣传手段,积极表彰任意形式的技术创新,进而营造良好的创新社会氛围;(3)水利技术创新离不开专业人才,水利技术创新相关的人才环境同样需要进行积极的营造,创建完善的人才培育和选拔制度,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水利技术创新整体水平。3.4加强技术管理(1)通过对水利技术成果的管理,可发挥出管理部门的最大化作用,提升水利项目审查、评价与合同的管理水平,为项目监管提供有效帮助,确保验收评估的准确性。(2)切实强化评价机制的完善和建设,根据国家提出的评价标准实施全面改革,确保机制的公平性与透明性,为水利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3)强化水利技术部门方面的管理,除了技术本身以外,作风建设与管理人员同样需要进行强化,旨在大幅提升管理水平。3.5加强合作与交流(1)将技术合作为先导,切实扩大水利技术合作范围,使得合作和交流的内容得到深化,充分落实“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掌握国际流行的技术措施,如智慧水利系统,其整体构架如图1所示,同时将其与我国国情进行紧密相连,以此更好的利用新型水利技术[3]。此外,通过增加投入,适当从国外引进治水技术和人才,激励现有知识产权可以向国外发展,从而提高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2)对各种资源类型、交通、农业、林业、工业、气象、环境与海洋等进行有机结合,不定期开展科技研讨活动,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调动,从而更好服务于水利技术创新与管理。(3)充分发挥所有形式的水利技术与科技实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努力形成一个“协同作战、上下联动”的发展模式,为水利技术与管理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结语

水利技术创新对水利管理能力提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从本质上提升资源利用率,杜绝大规模浪费情况的发生,还能有效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忽视了环保对于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进而对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而且还有一部分人缺失环保意识,未对水利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使得管理能力始终得不到提升。因此,作为水利事业的管理人员,应在积极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重视水利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这一独特且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出水利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而为我国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作者:周政 单位:遵义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徐树铨.深化水利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J].水利水电技术,2014,12:20-21.

管理能力范文篇2

战略导向下的安全管理内涵及要素

1战略要素

煤炭开发与利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煤炭安全、高效、绿色、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开采,战略目标应体现以下几个要点:一是煤炭开发利用要创新发展模式,重点强调质量效益;二是有效延伸下游产业链,提升煤炭价值空间,推进煤炭深加工转化,提高经济附加值;三是加大煤炭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实现“安全、高效、清洁”的数字矿山;四是实现全面性的保障职业安全,除了伤亡事故的控制,还要重视职业健康保障;五是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节能减排,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立生态平衡机制。

2制度要素

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制度体现为煤矿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煤矿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以煤矿名义起草颁发的有关安全生产的规范性文件[4]。制度建设要权责明晰,具体化,可操作化。同时根据战略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煤炭安全管理制度,除了年万吨生产量伤亡率底线、工人的安全知识水平的达标程度等,更关键的是要求企业自身根据本企业的战略制定详细安全制度,包括生产设备更新、事故预警、预控和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生产监督、矿工安全生产培训方案及对与社会目标有关的企业管理水准的评价等。

3人的要素

现代煤矿安全管理应体现以人为中心,这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人的安全素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人的基本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二是人的深层安全素质,包括安全意识、观念和态度。第一层次可以通过日常安全教育手段而获得保证和提高。第二层次要传播安全理念,培养员工安全价值观,树立团体安全意识,形成持久的安全约束,对人的作业行为进行有效控制。

4外部环境要素

外部环境因素体现在作业环境、资金投入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其中作业环境对煤矿安全管理更为重要。一是瓦斯条件,我国矿井有一半以上是高瓦斯和有瓦斯突出的;二是顶板条件;三是水害;四是煤尘爆炸;五是煤层自燃性,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造成煤矿井下工人窒息死亡,而且可能引发瓦斯或煤尘爆炸[5]。

5内部资源要素

有效使用设备,采取有效技术措施确保设备安全成为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煤矿内部资源主要体现为设备情况,一是煤矿生产机械化程度,机械化程度越低,人员越密集,不确定的因素相对增大,发生伤亡事故的概率就越大,通过使用各种先进机械,通过引入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二是安全监测设备,这是煤矿安全系统预防事故的有效手段,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和监测、管理手段,实现事故发生率低、职业病发病率低、职业安全健康有保障的安全管理。监管人员也可以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安全情况进行跟踪、处理和更正。

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管理能力范文篇3

(一)一般情况全市共两区十县。188个乡镇,13个街道办事处。2222个行政村。1957年总人口3一3.7万。其中市区37.6万,农业人口211.6万,占总人口的81.5万。共有卫生机构561所:其中医院231所,防疫站13所,妇幼保健站11所,药品检验所13所,卫校10所,地方病防治所2所,结核病防治所2所,血站z所,门诊部所275所,私人开业594人(市区239人)。

(二)卫生管理人员情况全市共有卫生管理人员”7人,其中卫生部门“1人,经过半年以上管理业务培训的共有102人,占总人数10.2形,从调查的147名县级以上管理人员情况分析:男131人,女16人,平均年龄为47.6岁,经过短期培训的有55人,占37.4解。

(三)卫生改革情况1.全市共有83形的卫生单位实行了院(所、站、校)长负责制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及多种形式的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医院通过改革,转变医学模式,扩大社区服务,建立家庭病床3,。00多张,收治健康病人72.101人次。2.我市160所乡镇卫生院开始移交乡、镇政府管理,予以年底移交的卫生院达50厂。目前卫生院普遍实行承包责任制。3.全地区实行计划免疫保偿乡、镇已达70万,计划年底达到80多,实行妇幼卫生保偿制试点县予计年底可达60多,其它县区亦试点进行。4.行业管理工作。我市从1985年开始组织厂矿医院向社会开放。1087年4月正式成立了工矿企事业医院管理委员会。抽专人指导厂矿医院的社会化工作。

二、主要问题与障碍

(一)卫生事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没有统一管理的协调机构,部门所有的现状影响了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全市42所厂矿医院的297。张病床平均使用率仅58.2声。各级卫生部门领导和卫生工作人员,对固有的传统观念还没有转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管理工作在区域卫生规划制定和对卫生工作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以及提供政策依据的重要作用。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等方面的信息资料未能统一管理,不能做到资料共享。

(二)信息收集、处理手段落后。仅急性传染病有完整、系统的管理,对收集和保存的资料只能进行人工描述性分析外其它方面没有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不能做高层次的处理、分析和利用。

(三)卫生管理人员素质差,缺乏现代大卫管理知识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全方位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四)卫兰改革的深化程度不够,改革政策不配套。三级医厂卫生保健网发展不平衡,经费缺,使一些正常管理工作无法进行。

三、规划目标

(一)成立宝鸡市卫生委员会。便于市政府对区域卫生发展的全面领导与支持,负责卫生资金的筹集和分配,提出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制定卫生防病保健规划及管理办法。据根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搞好卫生改革,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实现大卫生管理。

(二)成立医院管理协会。实行区域性卫生行业管理。在卫生委员会的授权下,协调区域内不同部署、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的配合协作,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服务能力。

(三)依托市防病中心和县、区疫站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贮存、分析、反馈全市人口、出生、疾病监测等卫生方面的信息。为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干。年度计划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西)改一革医疗制度,全面实行防疫、妇幼保偿制。试点保险医疗制度。

(五)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逐步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的卫生管理干部队伍。

四、项目活动与任务

(一)加强卫生资源宏观管理协调,及组织机构建设。1.成立宝鸡市卫生委员会。委员单位由计委、财政卫生、物价、计生委、爱委会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主任委员由分管卫生工作的付市长担任。统一协调、管理、决策全市卫生事业建设。下设办公室编制5人,办理日常业务,指导监督规划的实施。2.实施区域性卫生行业管理。成立卫生管理协会,由卫生局关、医院院长、有关部门领导及群众代表组成,制定管理章程和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区域内不同部署,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的协作。使非卫生部门的医疗卫生单位在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业务上统一管理纳人区域卫生发展规划。3.理倾初交卫生组织管理体制:对乡、村卫生保健组织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乡卫生院交乡政府管理,村级卫生组织交村民委员会管理。三年内基本理l顷初级医疗卫生组织管理体制,做到有医有药,能开展预防保健,便民利民。4.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的组织管理,制定“宝鸡市卫生管理干部岗位素质规范”作为各级组织部门配备和考核卫生管理干部的依据。每年都要对卫生管理干部进行一次考试和考核,从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卫生管理干部队伍。5.要从宏观上对医院的短期行为和“过度服务”现象进行控制。通过调查分析提出管理办法,并对民办医疗机构和个体行医人员进行全面整顿,加强监督管理。

(二)建立信息管理系统1.市卫生信息中心依托在市卫生防病中心,设卫生统计、计算机、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专业工作人员5名,先配备微机2台及相应的机房和办公用房。县、区信息中心依托在县、区防疫站。l日8,价先在建立了疾病监测点的盲县、凤翔、金台、渭滨四个县、区各配备l台微机,设卫生统计或计算机专业人员1一2名。199。年后在其它县、区逐步建立。2.信息中心的任务:市信息中心:制定全市卫生信息管理工作条例,报告程序和工作评价方法,对县(区)信息中心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负责全市卫生事业基木情况、卫生服务和利用、疾病监测、医院工作及与卫生有关的社会经济等方面数据的收集、处理、贮存、传递、反馈;定期不定期的对全市卫生形势进行评价。如防治措施评价、疾病流行规律研究等,找出干扰卫生事业发展、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并对工作重点、防治措施提出建议,参与区域性卫生规划和年度计划及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县(区)卫生信息中心的任务以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为基础,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信息管理机构和人员;负责对乡、村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检查、培训工作,按时向上级和主管部门呈报规定的统计报表和综合信息资料。

(三)改革医疗保健制度。1.改革试点医疗保险制度。组织人员先在眉县、歧山县各选一个乡进行医疗保险制试点,通过调查分析探索符合乡情民意的医疗保健制度,逐步推广试点经验,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2.继续在全区推行子于划免疫和妇幼卫生保偿、保险制工作,三年后普遍实施复盖率达到三分之二。3.积极发展卫生医疗单位的横向联系,实行大医院带小医院,技术强的带技术弱的,城市带大村,贯彻“三联”“两引”、“两下”、“一培训”、“一建设”的原则,(三联即人员、技术、设备联合。两引即引进人才和技术。两下即医务人员下乡、医疗技术下乡。一培训即在职人员培训。一建设即加强医院建设),放宽政策,鼓励“三多”办医(多渠道、多形式、多种类型),推进城乡卫生事业的共同发展。

(四)改革卫生服务收费价格1.改革医疗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组织医疗成本测算人员选市级两个医院、陇县、风翔县二个县级医院进行医疗成本调查,合理调整卫生服务收费价格,降低高于成本的服务项目收费,提高低于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医疗用消耗材料实行按市场供应价格收费。住院费实行按医疗技术设备、房屋和管理等情况划分级次收费标准,并制订我市医疗成本管理办法和卫生费用补偿办法推行成本管理工作。2.改革医疗设备管理办法。实行医疗器械有偿使用制度。根据新的会计制度,设备回收期为十年,年折旧率为10万各受益单位购量使用千元以上器械。每年向卫生委员会办公室交纳一定比例的占用费,国产仪器年交纳2男,进口仪器年交纳5万,回扣部分用于再生产,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3。改革医院财务核算的管理办法,试行新的会计制度,对医疗活动的资金运动进行成本核算,拓宽卫生经费的筹措渠道,采取多种(如合营、承包、租货)形式办医,乡镇卫生院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核算管理办法,改封闭管理型为开放经营型,促进卫生机构的行业管理和技术进步。4.建立初级卫生保健基金,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从贷款和配套资金中筹措12。万元,再从市、县、乡三级按比例筹集部分资金,作为初级卫生保健基金。用于维护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组织,支持贫困和边远山区的群众防病治病和试点医疗保险制的管理费用。

(五)卫生管理干部培训。1.对县及县以上卫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每年向西医大选送10人。向省干部进修学院选送20人,通过培训提高管理水平。2.乡镇级卫生管理人员,每年市上培训30人,学月。3.根据工作需要,对卫生经济干部,不定期的组织培训,提高规划予算的管理水平。

五、分年度计划和指标

(一)第一年(2959年)1.成立宝鸡市卫生委员会,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装备办公设备。2.各县区选择1一琴个乡、村(街道)总结乡政府村委会管理乡、村级卫生机构的经验,今后每年组织一次推广经验,理顺管理体制。3.制定宝鸡市卫生管理干部岗位素质规范,对管理干部实行定期的业务考试和考核制度。4.通过学习和试点,制定出初级卫生保健基金的管理办法。5.制定卫生事业横向联合发展规划。6.在眉县、歧山各选二个乡进行医疗保险制试点工作。7.组织人员对公费医疗现状进行调查,改进管理办法,做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杜绝浪费。8.选送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管理干部10名去华西医大或西医大卫管系学习时间半年至一年,今后每年送10名。9.选送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管理干部20名去省卫生进修学院进修时间半年,今后每年送20名。10.委托市卫校办乡镇医院管理干部培训班1期,时间3个月,参加人员40名,今后每年办一期。11。邀请中国预防科学院、省防疫站举办疾病监测和信息管理学习班一期,参加人员40人。12.装备第一批微机,市信息中心?台,眉县、风金台、渭滨防疫站各1台。

(二)第二年(1900年)1.成立宝鸡市医院管理协会,制定管理章程。2.抽调人员整顿民办医疗机构加强个休行医人员管理。通过整顿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在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作用。3.召开医疗保健制度,改革试点交流会,总结推广试点工作经验。4.组织卫生经济管理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在陇县、风翔县医院开展医疗成本调查,制定医疗成本核算办法和卫生费用补偿办法。5.开展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效果调查。以技术经济合同形式落实乡医报酬。6.派出三人到省防疫站学习计算机操作应用。7.制定卫生信息管理办法、工作办法标准化及评价方法。

(三)第三年)1992年)1.对县以上医院实行医疗成本管理。并组织专业人员提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价格调正方案。2.组织规划领域项目负责人,并邀请国内专家对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实施进行中期评估,对现行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修订意见。3.建立宝鸡县、歧山、扶风县、陇县信息中心,装备第二批微机5台。

(四)第四年(2992年)1.在县以下医疗单位推行医疗成本誉理工作。2.健全各领域规划的资料档案和卫生管理干部的业绩档案。3.建立林游、千阳、太白、风县信息中心,装备第三批微机5台。

(五)第五年(2993年)1.由市卫生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制定区域规划评估方案及验收标准,召开各科专业会议逐级逐项全面进行检查评估各个规划领域写出书面总结报告。2.对各规划领域的投资经济效果进行全面的统计。评价论证,做出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分析。3.市卫生委员会年初召开卫生工作会议具体安排部署完成规划的准备工作。6月份写出总结报告,报送市政府、省卫生厅、卫生部和世界银行。9一10价钊定出下一个五年区域卫生保健综合规划。

六、可行性分析。

1.本规划领域中的项•目活动与任务,是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强调预防为主,加强初级卫生保健组织建设,逐步改变卫生机构经营机制,符合WHO所倡导的“二000年人人有卫生保健”的要求。2二本规划的制订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上级卫生领导部门的支持,今后执行过程中更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它的资金来源是有保证的。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长,人民生活的改善,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会日益增高,因此,动员社会多渠道办卫生保健事亚,已成为当务之急,人心所向,大卫生观念容易被社会接受,有利于卫生管理的改革。

七、评价体系

管理能力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管理学教学;跨文化管理;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所以在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这是培养学生管理方面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新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企业运营发展已经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时候,要认识现在多元化的企业环境,丰富高职管理学中的跨文化管理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为学生将来投入管理事业奠定基础。文章就现阶段我国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如何提高高职管理学专业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

一、高职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跨文化管理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美国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针对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设计出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机制,是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能够有效的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所以跨文化管理成为管理学教育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尤其我国高职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培养社会市场中需要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以提高学生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为培养目标来重新设置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为将来投身社会企业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我国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的设计缺乏针对性

从我国众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学内容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材与高校本科管理学的内容基本一致,甚至有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材直接是通过删减部分本科管理学教材内容然后直接投入使用。这种教材的编制往往很少会涉及到跨文化管理的内容,所以没有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

(二)教师跨文化管理教学能力的不足

大部分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认为高职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无需太多的实践性指导并且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方面凸显出较大的弊端。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在管理学教学中融入了跨文化管理教育内容,但是管理学专业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的跨文化管理教育能力,不能真正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管理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职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加强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师的岗前岗后培训,让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在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吸取到最新的技术信息,用到教学当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实力,实现从单一型教学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其次,可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鼓励高职院校聘用兼职教师,不仅可以节约教育成本,还能够及时的吸纳拥有跨文化管理经验的新人才和新技术。例如,高职院校在企单位引进兼职教师,带来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新技术和新内容,可以迅速根据社会情况及市场要求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最大程度的发挥高职管理学教育教学的社会效益。最后,高职院校切实提高教师的薪资、福利,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的积极性。建立理论能力和业务能力综合评价机制,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使“双师型”队伍建设标准化、职业化。

(二)优化高职管理学教材内容编制,增加快文化管理内容

高职院校管理学专业要认识到现阶段社会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跨文化管理需求,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在管理学教材中设置一定比重的跨文化管理教学内容,作为管理学教育教学的重点,这是强化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基本途径。高职院校的教研组应该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与编制工作,结合高职管理学教学的实际特点,进行管理学教材内容的调整,例如,跨文化管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应用现实管理案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其次,要加强管理学的实践教学,为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让学生在企业中参观实习,通过实践参与让学生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本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形成跨文化管理意识,自觉地在学习中注重自身跨文化管理。

(三)丰富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内容

跨文化管理能力中涉及到决策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尤其企业管理者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决定了企业具体的管理实践存在多元化的特点,尤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习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决策模式。企业内部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所以在跨文化管理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领导是高职管理学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在跨文化管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多种文化环境下的领导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运营发展已经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高职管理学教育教学要结合社会企业的实际管理学人才需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高职管理学教材内容编制,增加跨文化管理内容;丰富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为学生将来投入管理事业奠定基础。

作者:刘佳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义祥.高职管理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J].中外企业家,2015(23)

[2]丁蕾.高职管理学教学中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09)

管理能力范文篇5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研究小组和预咨询专家

研究小组包括1名护理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硕士研究生,负责本研究概念框架的制定,函询问卷的设计和函询结果的处理分析。预咨询专家包括5名具有5年以上护士长工作经验的护理管理专家,负责正式函询前,问卷内容的修订。

1.1.2函询专家

从全国17所三甲医院选取护理管理专家43人,从2所医学院校选择护理教育专家7人,共50人。专家的入选标准:①护理管理专家具有10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年限,以及5年以上护理管理经验;护理教育专家具有10年以上护理教育经验。②中级及以上职称。两轮函询后,有44名专家完成本研究,均为女性,年龄34~60(46.02±5.99)岁;护理工作年限14~40年,护理管理工作年限6~32年,护理教育工作年限14~34年;职务:护士长18人,科护士长6人,护理部副主任3人,护理部主任10人,教师4人,副院长2人,院长1人;职称:中级3人,副高级22人,高级19人;学历:大专1人,本科12人,硕士27人,博士4人。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操作性定义和概念框架的拟定

根据文献查阅法、小组讨论法和预咨询法拟定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列举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构成因素。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将“管理能力”的含义[8-10],即知识、技能和态度引入护理风险管理中,并将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定义为护理人员(包括护生、护士和护理管理者)为控制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护理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运用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的能力。根据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结果,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主要包括护理风险基础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知识两部分。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根据护理风险管理程序[11-13]划分为护理风险识别技能、护理风险评估技能、护理风险处理(预防和处置)技能和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技能。根据态度含义[14],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划分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心理认知、护理风险管理的情感倾向和护理风险管理的意向行为。

1.2.2问卷函询

函询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向专家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形成概念框架的依据。第二部分列举概念框架的构成,包括3项一级因素和10项二级因素。专家运用Likert5等级评分法选择“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5个等级对以上各级内容进行打分,并在相应位置填写修改意见。第三部分为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判断依据评分表和熟悉程度评分表。问卷发放采用亲自发放、电子邮件和邮寄的形式进行。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进行第1轮函询,问卷回收后,研究小组讨论专家函询结果,形成第2轮函询问卷,于2014年4~6月进行第2轮函询。

1.2.3因素的筛选

各级因素的筛选标准为:重要性均数>3.50,满分比>0.20,变异系数<0.25,参考护理专家的函询意见,最终由研究小组讨论后进行筛选。

1.2.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Excel2013软件统计分析函询结果的各项内容,包括各级构成因素的重要性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满分比、权重、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Cr)和协调系数(W)。一级因素的权重值由优序图法测得,二级因素的权重值由重要性均值法得出。

2结果

2.1专家参与情况

2.1.1专家积极性第1轮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00%;第2轮发放问卷47份,有效回收44份,有效回收率为93.62%。2.1.2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系数(Cr)由专家的判断系数(Ca)和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均数计算得出,大于0.7代表专家权威程度较高。本次专家Ca=0.860,Cs=0.796,Cr=0.828。2.1.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协调系数(W)是指函询专家对各级因素的评判意见的协调程度,范围为0~1,数值越大表示专家对概念框架的认同程度越高,结果越可靠。两轮函询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

2.2专家意见及修改情况

第1轮函询中,2名专家表示,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划分较模糊,另有2名专家建议将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划分为护理风险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护理风险知识主要包括直接影响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相关知识,如风险概念、风险种类和风险理论。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指具有间接影响作用的相关知识,如沟通理论、心理学知识和伦理学知识。研究小组同意采纳此建议。有3名专家建议将二级因素的各项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改为“能力”。研究小组讨论认为,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是本研究的主题概念,技能是能力的一部分,若将“技能”改为“能力”,将会存在含义重复,并且与二级因素的“知识”、“态度”不平衡。所以,此建议没有被采纳。有4名专家询问本研究概念框架的依据,研究小组进一步修改问卷内容,将文献查阅、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过程进行说明,并列举管理能力含义、态度含义、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知识范畴的来源。经过反馈,第2轮函询时,专家表示无异议。第2轮函询结束时,专家意见趋向一致,函询专家对于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二级划分结构给予支持,各项因素都达到保留标准。

2.3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的函询结果

各级因素的重要性均值为4.091~4.932,变异系数为0.052~0.157,满分比为88.7%~100%,说明专家意见较集中。结果见表2。

3讨论

3.1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与本研究的函询专家来自全国17所三甲医院及2所医学院校,管理及教学工作经验丰富,职称、学历都处于较高水平,能够代表国内护理理念的先进水平。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94.00%和93.62%,说明函询专家参与本研究的积极性高。专家权威程度0.828,大于临界值0.7,说明专家可靠程度较高。专家意见协调系数由第1轮的0.197增加至第2轮的0.320,说明经过两轮函询,专家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本研究结果可靠性较高。

3.2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分析

本研究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一级因素包括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掌握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和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理论基础,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外在表现,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是护理人员改进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动力。函询结果显示,护理专家对这一因素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各构成因素的权重由大到小依次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0.410)、护理风险管理技能(0.390)和护理风险管理知识(0.200)。函询专家的意见表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与技能的重要性大于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参考这一结果得出,重视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能动作用,在这一作用下,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有效培训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3.2.1护理风险管理态度

有研究表明,态度能够反映管理者的信念水平[15],决定主体是否“应该”处理风险,以及是否“能够”控制风险[16],最终影响到护理风险管理决策。另有研究证实:从改变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入手,把改变传统的认知、情感、行为作为培训的重点,有效减少了护理风险,不良事件上报率降低[17-1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重要性均值为4.886,满分比为100%,权重值为0.410,说明其是最重要的一级因素。这可能表示,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点在于改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态度是驱使护理人员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在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训中,可通过改变护理人员的风险认知,调节护理人员的行为倾向,达到提高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的目的。

3.2.2护理风险管理技能

护理风险管理技能的权重为0.390,处于较高水平。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能够显示工作目标的行为,也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知识的外在体现,能够直接作用于系统环境,影响护理绩效。所以,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终体现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否提升。此外,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中,权重组合最高的是护理风险识别技能和护理风险预防技能,均为0.082。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的第一步,识别的风险越多,风险被消除或减轻的比例就越大;风险识别的越早,就越便于早期实施干预方案[20],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的数量。Vincent[21]提出的风险和安全分析框架指出,护理风险能否发展成为不良事件的关键在于护理风险是否被成功预防;完善的护理风险预防技能能够从制度背景、组织管理、临床工作环境、团队、工作人员、任务、以及患者自身7个方面阻止护理风险转变为不良事件,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3.2.3护理风险管理知识

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理论保障,理解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护理人员正确管理护理风险的首要步骤[22]。本研究中,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为0.200,满分比为100%,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虽然低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技能,但却是概念框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因素。Simonsen等[23]的研究表明,目前护理人员并没有充足的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以至于护理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并阐明了这一知识体系对于有效管理护理风险的重要性。所以,认识到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作用,并以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护理人员才能够正确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并掌握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合理应对护理风险。

4小结

管理能力范文篇6

一、当前影响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因素

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于提高各类应用这一技术的工作的工作效率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要想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能力,就应该考虑到什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提升。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影响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因素。1、硬件和软件技术有待提高。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国际上是发展是比较落后的,因为我们对于计算机的认识开始就比较晚,而且专业的核心人才来研究这一技术的发展。所以我国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是缺乏技术支持的,而且国家最初对于计算机技术发展也没有相关的扶持政策。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大都是从国外引进先进人才或者技术,很多设备也是国外引进的。所以发展水平也是比较落后的。硬件技术因为加工工艺的落后成品质量也存在问题。在软件方面因为缺乏专业性人才所以很多软件技术都是国外已经开发了很久或者已经废弃的。2、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认识有待增强。我国计算机技术修炼得到了普及,但是因为我国这项技术发展较晚所以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本身就不太了解,更别说计算机信息管理了。因为了解不足,所以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以及技术研究都相对比较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计算机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这项技术的普及。3、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的人才,但是我国当前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专业素养方面还比较欠缺,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只有比较表面的理解。他说中人多人员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只懂得操作过程,对于原理以及其他方面都了解的非常少,所以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提升的研究也不能提出有效的意见。4、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没有规律不成方圆”所以规章制度对于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但是我国当前在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很多人就会利用这个漏洞怠慢工作,最终影响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计算机管理能力的对策

上文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提升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提升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所以要想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我们必须针对上述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探讨分析一下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对策。1、对管理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实施全面升级。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质量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提升有些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实施全面升级。这样管理系统运行起来也会更加高效流畅。此外我们还应该尽可能形成我国自己的核心生产链以及培养相关技术的专业性人才。2、提高管理员的职业素质。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对计算机信息管理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让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相关工作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3、完善管理制度。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相关管理制度对于从事相关工作都有很大的规范作用,所以完善管理制度是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相关管理高层应该仔细研究各类工作并制定比较合理且详细的管理制度。4、强化计算机信息管理意识。计算机信息管理意识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计算机信息管理部门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渗透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强化计算机信息管理意识,使相关工作人员重视工作,从而不断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

三、小结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社会的各行各业,所以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上文中我们就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做出了认真的探讨,我们相信如果按照上述策略完善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我国计算机行业甚至各行各业的工作效益都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隆波.有关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探讨[J].电子制作,2013,5:143.

[2]陆讷.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2:53-54.

管理能力范文篇7

关键词:高师生;顶岗实习;班级管理能力

一、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classmanagement)是围绕班级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活动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总和〔1〕。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能力之一,美国的《威斯康辛州教师资格专业标准》中规定,教师应“具有管理课堂的能力,理解个人和群体动机及行为,以便创造一个鼓励积极的社会交往、主动参与学习与自我激励的学习环境”〔2〕。鉴于顶岗实习生仅在实习学校工作数月,其参与的班级管理工作具有渐进性、局限性和特殊性〔3〕〔4〕。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是顶岗实习高师生在原有班级建制基础上,快速进入角色,协调各项教育资源,采取恰当方式,有计划地推进课堂管理、组织活动管理、学生心理教育等工作,并完成教育任务的能力,见下图。

二、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培养方略

顶岗实习开展以来,为优化实习效果,提高顶岗实习高师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诸多专家学者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顶岗实习培养方略〔5〕〔6〕。笔者结合自身顶岗实习经验及访谈调查结果,在原有培养方略的基础上创新培养思路、改善培养方法,并利用驻县管理工作的方便,在顶岗实习高师生中实施培养方略。方略一:搭建平台。利用QQ群、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媒介,搭建独具特色功能的长效网络平台,定期进行问题答疑和主题讨论,邀请管理专家答疑解惑,及时解决班级管理问题,不留问题死角。建立如此之多的网络平台看似冗赘,但利用多元网络平台进行交互,可以使顶岗实习高师生积极工作,快速找到自己所需、对号入座,及时解决问题。方略二:专家引领。为顶岗实习高师生和国培教师之间搭建桥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在顶岗实习中,邀请年轻“国培教师”对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班级管理经验交流和问题解答。定期邀请管理专家(心理学专家、教学论教师、优秀班主任)对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引导,督促他们快速进入角色,明晰班级管理相关事宜,增强班级管理洞察力,先让其“敢管”,而后再通过针对性的指导,达到“会管”和“管好”。方略三:多元活动。一方面,组织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独具地方特色的顶岗实习班级管理经验分享,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每月经自我举荐或同学推举,选出班级管理能力突出的顶岗实习高师生为大家撰写经验分享报告;另一方面,组织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以班级管理为主题、以情境模拟为形式的竞赛,在竞赛中增长能力。

三、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效果探析

本研究遴选河北师范大学45名顶岗实习高师生分两个阶段(顶岗实习前、顶岗实习后)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基于测评目标具体化、结构化的诉求,参照成熟班级管理相关量表〔7〕,依据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要素,整合生成了《顶岗生班级管理能力测量量表》。该量表由26个项目组成(2项测谎题),其中课堂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分别由8个项目进行测量。调查对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赋值规则为:非常不符合=1,不符合=2,一般=3,符合=4,非常符合=5)。量表采用积分法,分数越高,说明能力越强。本次调查于顶岗实习初期、末期分别发放问卷45份。顶岗实习初期回收问卷4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56%;顶岗实习末期回收问卷4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33%。经筛选,形成42个配对。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测试分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照95%的置信区间,测量顶岗实习对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影响。

(一)课堂管理能力

表1显示,顶岗实习高师生课堂管理能力提升显著,顶岗实习前后的课堂常规管理能力、课堂事件处理能力、课堂秩序维护能力、课堂活动开展能力均值差分别为-2.23810、-2.57143、-2.42857、-2.07143,T值分别为-14.396、-16.035、-17.211、-13.802,Sig(双侧)为0.000。由此可见,课堂事件处理能力提升最为显著。课堂管理指为实现预定教学目标而建立并维持课堂秩序的师生互动过程〔8〕。课堂管理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班级管理能力。虽然,顶岗实习高师生在高师院校学习过很多相关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直接课堂管理经验,在顶岗实习初期就显得尤为无助和迷茫,特别是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易出现手忙脚乱等尴尬局面。而顶岗实习后,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培养,加之指导教师的熏陶和自己的探索,顶岗实习高师生已经基本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个性特征,在预设课堂活动及处理课堂事件时基本能够考虑全面,可以较为轻松地维持课堂秩序并开展课堂活动。此时,顶岗实习高师生可以将更多精力用于学科教学及其研究,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二)沟通协调能力

表2显示,顶岗实习高师生沟通协调能力提升较为显著,顶岗实习前后的快速树立威信能力、处理学生矛盾能力、融洽亲师关系能力、组织学生活动能力均值差分别为-0.59542、-1.04762、-2.16641、-1.29200,T值分别为-5.803、-5.814、-13.307、-6.916,Sig(双侧)为0.000。由此可见,顶岗实习高师生融洽亲师关系能力提升最为显著。沟通协调能力是教师在工作中妥善处理好亲师、师生等各种关系,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的能力,是教师班级管理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9〕。访谈发现,部分顶岗实习高师生在实习初期不能迅速转换角色,导致失去个人威信、师生关系紧张、亲师关系不和谐。在组织学生集体活动时往往考虑不周、顾此失彼,导致“领导急、学生乱”的局面出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培养和锻炼后,顶岗实习高师生已经基本完成角色转换,在与人沟通协调方面也基本能顾全大局,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做人、行事,在面对家长时也能以教师身份与之轻松相处、交谈。可见,顶岗实习对顶岗实习高师生协调沟通能力具有正影响,但是,相比课堂管理能力而言,此项能力得分增长幅度不是很大。沟通协调能力受个人先天综合素质影响较大,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心理教育能力

表3顶岗实习高师生心理教育能力测试分数统计表3显示,顶岗实习高师生心理教育能力有所提升,顶岗实习前后学生心理状况能力、感受学生心理变化能力、数到学生心理障碍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能力均值差分别为-0.26190、-0.47619、-1.02381、-1.66667,T值分别为-3.122、-5.594、-6.805、-7.083,Sig(双侧)为0.000。由此可见,顶岗实习高师生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能力提升最为显著。心理教育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顺利完成心理教育活动所需的操作技能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10〕。顶岗实习后,高师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平均提升较低。通过深度访谈发现,顶岗实习高师生在高师院校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时,多数高师生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导致理论匮乏,顶岗实习之初容易出现想干预却不知学生心理状况、想教育却不懂辅导方法的尴尬局面。经过班级管理能力培养后,顶岗实习高师生往往会主动向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了解状况,研究诊断策略并制定专属教育方案。随着顶岗工作的深入,顶岗实习高师生的心理教育能力有了普遍提升,能够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疏导心理障碍,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能够结合所学和自身体验对学生进行初步教育。访谈中,很多顶岗实习高师生表示:要珍视自己的学生生涯,认真学习每一门课,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班级管理能力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之一。通过对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高师生的调查、比较和统计得出:顶岗实习对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具有正影响。其中课堂管理能力提升最为显著,沟通协调能力次之,心理教育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诚然,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并艰巨的工程,它的发展不仅与外在的教育、培养方式有关,也与自身的综合素质、目标追求休戚相关,单靠顶岗实习是远远不够的。但是,顶岗这一平台助推顶岗实习高师生的班级管理能力是显在的。实践中,需要实习学校、顶岗实习高师生本着双赢目标,从实际出发,投入热情、付出精力,才能把顶岗实习建设成为一项真正提升高师生综合能力的职前培训。

作者:杨 震 王勇鑫 张丽萍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萍,王嫣,高立中等.对师范院校学生教育实习的探索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90-9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0.300.

〔3〕叶澜.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4〕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8.

〔5〕于健.顶岗实习岗前培训“TPTW模式”的构建与例析———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黄学兵,董博青,蒋丽辉,张丽萍.顶岗实习模式下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75-78.

〔7〕刘建.班级管理创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8〕田慧生.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32.

管理能力范文篇8

【关键词】乡村学校校长;时间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时间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高效的时间管理带来宝贵的管理价值。教育是人类社会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以时间为单位的活动,获得较大的教育成果需要合理规划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教育的价值。乡村学校校长作为教育管理者和学校教育的引领者,更应该注意增强时间管理意识,提高时间管理能力,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时间管理的含义

时间管理指个体为有效利用时间进行的计划和控制活动,也即是在同样的时间消耗下,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其目标是要使人们从被动地、自然地使用时间转到系统地、集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分配使用时间,从而进行高效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时间管理本质上是时间管理主体对时间的合理规划活动,时间管理主体不能忽视时间的流动性,只能选择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合理分配时间和运用时间。人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提高时间管理效率需要加强对时间的合理分配,如在工作、学习、交际等方面的时间需要合理规划。乡村学校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负责整个学校教育工作和行政工作的统筹、指导,要精通学校教学、教育和管理工作。校长的职责内容较多,大致可分四类,即行政职责、辅导职责、指导职责、研究和实验职责。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的培养、选拔、任用在不断改革。乡村学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学校校长的培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乡村学校校长要掌握更加全面的能力,尤其要提升时间管理能力,促进乡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乡村学校校长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1.少数校长时间管理意识不够强时间通常也被看作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凡事预先计划或安排是资源型时间观的重要特征,守时是资源型时间观反映出的重要素质,高效是资源型时间观的追求目标。[1]但少数乡村学校校长对时间的宝贵性没有足够重视,时间管理意识不够强,时间运用不合理,甚至浪费时间,这是不珍视时间资源的表现。乡村学校校长既承担着教育教学工作,也承担着行政工作,如果缺乏高效的时间管理,会打乱教育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的节奏,减低工作效率,影响教育教学质量。2.少数校长缺乏统筹协调意识少数乡村学校校长的工作缺乏统筹协调意识,也是导致工作时间得不到高效利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乡村学校校长既需要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要对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其职业能力对地区教育事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乡村学校校长如果缺乏统筹协调的能力,会影响自身的工作创造力,减低管理效率,容易导致职业倦怠,难以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处理各项行政事务,使教师难以明确工作职责,有效开展教学工作,从而影响学校的建设和良性发展。3.时间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各类机构都有工作时间管理制度,要求员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2]学校亦是如此,校长管理的事务是多方面的,工作时间安排相对灵活一些。时间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是导致乡村学校校长时间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从制度层面重视时间管理,会影响校长的工作效率。缺乏科学的时间管理制度,乡村学校校长的工作安排可能会较为随机,也会影响工作效率。

三提升乡村学校校长时间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1.有利于明确校长的工作目标人要有生活目标,一生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得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目标是人前行的方向,也是人前行的动力。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与其工作时间管理方式密切相关,不同的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时间规划作为支撑,大目标需要长久的时间,小目标需要短期的时间,无论教育教学目标的大小,都离不开对工作时间的科学管理和规划。因此,提升乡村学校校长的时间管理能力十分必要,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乡村学校校长要加强时间管理,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科学规划教育教学工作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深入落实工作目标细则,从而不断提高时间管理能力。乡村学校校长的工作目标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校长工作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教师和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提供努力的方向,激励大家共同奋斗,有效推进学校的发展。2.保障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时间是不可逆的,在特定的时间内人们要优先选择做重要的事情,提高办事效率。乡村学校校长肩负振兴乡村学校教育的重任,他们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他们需要强化时间管理意识,提升时间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乡村学校校长对时间的宝贵性和不可逆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在工作中分清轻重缓急,优先处理重要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时间管理能力。尤其当个人事务与公共事务冲突时,应当优先处理公共事务,高效处理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重要事务,保障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3.有利于高效利用工作时间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承担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任,高效利用时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高效利用时间的前提是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乡村学校校长既要处理目前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事务,也需要承担乡村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工作。因此,乡村学校校长要提升时间管理能力,高效利用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乡村学校校长既要利用好自己的时间,也需要引导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要加强乡村学校管理队伍的建设,优化学校管理队伍结构,合理分配工作内容,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管理队伍高效完成工作,不断推动乡村学校的发展。

四提升乡村学校校长时间管理能力的策略

1.强化时间管理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有学者赋予时间管理以直接的育人职能,[3]高效的时间管理对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乡村学校要高度重视时间管理工作。一方面,乡村学校校长要树立科学的时间观念,不断强化时间管理意识,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时间管理制度,探寻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途径,进而不断增强时间管理能力。乡村学校校长要认识到时间之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要有意识地使时间发挥出最大效用,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乡村学校校长要不断强化时间管理意识,定期参与专家讲座,积极学习时间管理理论知识,并把时间管理知识运用到学校管理实践中,从而提升自身的时间管理能力。这是乡村学校校长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也是提升乡村学校校长时间管理能力的途径之一。2.建立健全时间管理机制乡村学校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引导者,要合理分配和利用工作时间,促进学校的运行与发展。乡村学校要建立健全时间管理机制,明确学校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目标,根据目标合理分配学校的工作,优化工作内容,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一方面,建立健全时间管理机制需要做好工作时间规划,将工作进行科学分类,依据工作性质和工作目标合理安排工作人员,使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有专人负责,工作时间有明确规定,以优化工作内容,加大管理力度,从而促进乡村学校校长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乡村学校校长要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工作时间的管理,提高时间管理能力,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效率。3.加强各项工作的分工协调,优化工作系统提升乡村学校校长的时间管理能力,还需要学校优化工作系统,促进各项工作的分工协调。乡村学校校长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学校对工作进行合理分配,既可以节约校长的管理时间,也能够调动其他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乡村学校工作的分工过程也是管理者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可以让管理者共享学校进步成果,对学校管理层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优化工作系统之前,乡村学校校长需要提前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综合考虑工作任务的分配,将工作落实到每个部门,落实到每个人,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乡村学校校长要对自己的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将所有的任务进行分类,并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分配不同的时间,从而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五总结

1.时间管理及方法人的一生两个最大的财富是才华和时间。随着成长,才华越来越多,但是时间越来越少,人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如果时间过去,而才华并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时光。所以,我们要节省时间,有效率地使用时间。时间管理是指通过事先规划和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的过程。时间管理方法并不是要把所有事情做完,而是更有效地运用时间。EM-BA、MBA等主流商业管理教育均将时间管理能力作为一项对企业管理者的基本要求。时间管理的目的除了决定该做些什么事情之外,还要决定什么事先做什么事可以后做。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决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时间管理不是对时间完全地掌控,而是降低时间运用的随机性。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事先的规划提高时间运用效率。时间管理的方法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有计划地使用时间。不会计划时间的人,等于计划失败。二是目标明确。目标要具体、具有可实现性。三是将要做的事情根据优先程度分先后顺序。80%的事情只需要20%的努力。而20%的事情是值得做的,应当享有优先权。因此要善于区分这20%的有价值的事情,然后根据价值大小分配时间。四是将一天从早到晚要做的事情进行罗列。五是要具有灵活性。一般来说,只将时间的50%计划好,其余的50%应当属于灵活时间,用来应对各种无法预期的事情。六是遵循自身的生物钟。你办事效率最佳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将优先办的事情放在最佳时间里。做好的事情要比把事情做好更重要。做好的事情,是有效果;把事情做好,是有效率。首先考虑效果,然后才考虑效率。七是区分紧急事务与重要事务。紧急事往往是短期性的,重要事往往是长期性的。给所有罗列出来的事情定一个完成期限。八是对所有没有意义的事情采用有意忽略的技巧。将罗列的事情中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删除掉。不要想成为完美主义者。不要追求完美,而要追求办事效果。九是巧妙地拖延。如果一件事情,你不想做,可以将这件事情细分为很小的部分,每次只做其中一个部分。十是学会说“不”。一旦确定了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对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就应当说“不”。十一是奖赏自己。即使一个小小的成功,也应该庆祝一下。可以事先给自己许下一个奖赏诺言,事情成功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2.乡村学校校长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时间管理能力时间管理以效率、效果、效能为目的,在工作中要合理运用时间管理技能,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效果、工作效能。乡村学校校长肩负乡村学校的发展重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管理,高效的时间管理策略对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升乡村学校校长的时间管理能力可以帮助学校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学校的顺利发展。乡村学校校长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学习时间管理知识与技能,采取强化时间管理意识、建立健全时间管理机制、加强各项工作的分工协调等策略,以提高自身的时间管理能力,从而为乡村学校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振艾.时间观与行为模式[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

[2]于大波,康兴平.导论: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时间[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7(1)

管理能力范文篇9

[关键词]公共管理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部门作为服务于农民的重要单位,在维护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部门是农民与政府及社会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纽带,可以把农民的诉求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或社会机构,为其制定惠农政策提供依据。加强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可以保证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1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特点

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工作是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等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公共管理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发挥农村基层公共管理部门在解决矛盾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推进农村城市化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三农”问题。而且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的建设,可以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发展。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出现了很多社会经济组织,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的建设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1]。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是政府在农村基层中处理农村公共事务时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农村基层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农村经济和社会进行管理,并全面建设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是村级组织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法律法规制度,在农村基层中发挥村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管理作用。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主要是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表现出的领导力,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主要是在农村基层中把政府的政策方针落实到位,从而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发展。

2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缺乏正确的认识。农村民主政治的领导力弱化,基层公共管理部门核心领导力不足。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对全体村民负责,在对村级事务进行处理的时候,要在村干部及村民同意和支持的前提下开展下一步工作。有些农村基层公共管理工作人员不能把握好农村经济和民生发展的方向,而且对自身不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因而无法指导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对相应的业务不熟悉,不能顺利开展村级公共事务管理工作,不能发挥农村基层公共管理的领导核心作用。很多农村基层公共管理工作人员不能明确自身职责,少数工作人员对农村公共管理事务不熟悉。村公共事务管理工作人员不熟悉相应业务,缺乏系统的培训学习,不能发挥农村基层公共管理的真正作用。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中,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部门要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农民群众服务的[2]。2.2政策执行力不足。有些农村基层公共管理部门在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时存在弱化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工作人员自己没有准确理解上级精神,对政策精神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文件和开会的讲话内容上。对“三农”方针政策的实质理解不透彻,在执行过程中过于重视形式,不能切实把政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而且工作人员缺乏正确的理解和鉴别能力,对村级工作不熟悉,没有长期的工作计划,不能发现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而不能从政治全局对村级工作进行全面考虑。很多农村基层公共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对上级领导的检查存在应付心理,这样农民群众就不再信任他们,村民对村级公共管理部门失去信心,严重损坏了农村基层公共管理部门在村民心中的形象。农村基层公共管理工作人员作为政策上传和下达的重要桥梁,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三农”的政策方针,这样才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3组织调控能力不足。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组织调控能力。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各种各样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就给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在组织调控方面提出了新的高要求。在新时期,农民的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发展形式,不仅可以向基层村、乡镇府反映问题,而且可以向社会组织和媒体组织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这就需要基层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可以有效地对村民进行组织。但是,有些工作者不能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准确把握,对组织利益关系不能进行合法有效的协调控制,不能把农村的多种组织凝聚在一起,这就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农村基层公共管理部门缺乏组织调控能力,村民对基层公共管理工作者失去信心,这样基层公共管理部门对村民的组织调控能力便会减弱,进而给一些黑恶势力和宗族势力提供了破坏社会稳定的机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处在发展时期,农村社会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这就会因为利益问题造成农村社会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尤其是违建拆除和资产清理等基层治理矛盾问题。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基层公共管理部门要及时、有效地采用必要的措施进行管理,但是其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能采取有效的组织调控措施来解决问题[3]。

3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策略

3.1提高相关人员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为加强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要提高基层公共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确定基层公共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目标,努力提高农村公共管理部门的业务能力。农村基层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基层公共管理工作者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工作人员进行分类指导,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其公共事务管理能力;制订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公共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农村公共事务业务能力,建立一支本领过硬、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基层公共管理工作队伍。各级政府对农村基层公共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教育要有足够的重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依照法律依据全面依法办事,为农民群众服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4]。3.2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农村基层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来服务村民。农村基层公共管理部门要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正确理念,一切都要以人民利益和服务群众为根本出发点。建立长期有效的群众沟通平台,让农民群众可以对自己的需要进行诉求,农村基层公共管理部门则及时对农民群众的需求进行掌握并做出妥善的处理。村领导干部要用心为人民服务,并做好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工作,在农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威信,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层公共管理部门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执行权限范围小,所以打造服务型公共管理工作队伍要量力而行,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努力提高自身的公共事务处理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农村基层公共管理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群众服务能力,以更好地推动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的建设。3.3加强农村基层公共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为提升农村基层公共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养,把政治标准作为首位,对工作人员进行科学、严格的考核。基层农村应建立工作人员培训机制,并建立系统的考核制度,对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和业务能力进行严格把关,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加强党对农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保证党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领导作用,提高农村基层公共管理工作人员的公共管理能力,建立服务群众的优秀队伍。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选拔体制。通过公开选拔,培养优秀的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5]。

4结语

加强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有利于国家政策方针在农村的贯彻落实,保证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有利于农村基层公共管理部门更有效地服务于农民,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庆华,张海柱.决策科学化与公众参与:冲突与调和——知识视角的公共决策观念反思与重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91-98.

[2]翟军亮,吴春梅,高韧.村民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民主激励与效率激励分析:基于对河南省南坪村和陕西省钟家村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2(3):48-62.

[3]夏添.协商民主:农民组织过程中的困境与反思——以南农实验欧村合作社为个案[C]//农民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建设项目,2009.

[4]李郁芳,蔡少琴.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村民自治与“一事一议”: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J].东南学术,2013(2):58-64.

管理能力范文篇10

1当前水利技术管理工作发展现状

1.1水利技术发展新动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水利发展是我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三大产业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农业发展中的地位,理应在农业发展中得到高的重视,但就目前来说很多农业发展领域中人们对水利技术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水利技术发展新动态没有得到人的时时关注。这导致用于农业发展的水利技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更新,进而导致水利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发挥越来越少,甚至有的地区直接忽视。农田水利技术的应用,致使农业生产力难以提高。有部分地区虽然对水利技术发展新动态给予了重视,也对水利技术进行了创新,但在水利技术操作方面还不熟练,导致水资源被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

1.2城市化发展给水利技术管理带来了负作用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提高,使城市化建设力度越来越大,相应的现代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空气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从长远来看是非常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及健康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水资源的污染及浪费问题。水资源污染及浪费无疑是增加了水利管理难度,这给水利技术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即副作用,故城市化发展给水利技术管理带来了负作用。

1.3水利管理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

我国水利技术虽然已经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得到了完善与革新,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且也建立起来了相应的水利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水利事业进步,为人们的水资源利用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关于水利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仍然还不够完善,导致水利管理工作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利于水利技术深化创新及水利管理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利工程的应用价值,给水利事业发展与进步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2水利技术的创新及应用分析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人们对水利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仅仅要求水利技术要具有自动化功能,还要求水利技术具有信息智能化功能,能够在水利工程应用中发挥智能管理作用,使水利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进而提高水利管理能力。现时代水利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信息电子技术在水利技术中的应用,使水利技术进入了改革阶段,如可以利用GIS技术来提高水利信息准确性,使水利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更多信息,为水利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相关领导人的决策提供帮助,更能够为个人灾害提供预防参考,以做好灾害前的准备工作。实现信息化后的水利技术多数都被应用于水利工程防汛预案的制定,因为信息化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洪水预警的准确性,并且能够根据洪水预警将防洪量准确的计算出来,以便于洪水及暴雨来临之前做好防洪准备,从而减少因洪水导致的经济损失。就目前来说水利技术创新过程中除了应用到了GIS技术以外,还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到了RTK技术,RTK技术实质上就是实时动态系统,将之与计算机结合使用,并利用动态测量方法和静态测量方法,就能够将所计算出来参数精准度提高,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RTK技术与GPS技术相比,数据测量的精准度更高,可精准到厘米级,并且RTK技术还能够提供实时反馈信息及准确反馈信息服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已经在水利工程建设及水利技术创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水利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3水利技术与水利管理能力的关系分析

①水利技术与水利管理是相互相应、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在水利事业发展中水利技术与水利管理能力的同步的,对水利事业发展的影响也一样;②水利技术创新与水利管理能力提高均是促进水利事业的关键,是水利事业发展的两个方面,即创新水利技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均能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③水利技术是水利管理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深化水利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水利管理能力提高。

4深化水利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

4.1积极引进新的生产技术

①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以更新农村水利建设备和技术,进而满足工农业发展需求,推动农业发展;②要引进新了化肥及农药生产技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造成的水资源污染,因为化肥和农药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故需要引进先进的化肥及农药生产技术,降低化学物质排放,从而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最终推动水利事业长远性发展。

4.2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及污水处理系统

具体完善措施见表1。例如,某市区在5月出现了暴雨天气,因排水设施不完善,导致道路上的积水未能及时排出,致使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的发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多不便。对此,在6月,当地某水利公司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下,对该城市的道路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和低下排水系统进行了改进,使该城市在污水处理能力、水资源质量及水利管理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高(见图2)。

4.3强化水利管理

4.3.1强化水利组织管理

①水利管理应该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一套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做到有法可依;②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水利管理队伍,水利管理人员按照管理制度,对日常的水利工作进行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部门进行管理,确保水利事业的顺利发展。

4.3.2强化水利技术管理

将RTK技术引进水利工作中,因为该技术具有较强的测绘功能,不但可以在水利工作中对地形进行测量,还能进行放样等工作。此外RTK技术还具有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等优势,能够有效减少水利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5结语

不管在那个国家,水利都是国家生产力、经济及城市化发展的命脉,故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最关注的问题。水利工程建设是一共周期长、施工要求高、施工成本高的过程,所以不管是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还是水利工程建设成本管理等,难度都非常大,也就是水利管理难度非常大,这就要求水利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的水利管理能力。而深化水利技术创新则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上文就目前的水利技术管理工作发展现状,简要分析了水利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

作者:梁侠 单位:阳江市市区水库管护中心

参考文献

[1]徐树铨.深化水利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J].水利水电技术,2014,45(12):20~21.

[2]王兴伟.深化水利技术发展提高水利管理能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