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构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2:21:56

管理构建

管理构建范文篇1

信息构建(InformationArchitecture,IA)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90年代末期得到广泛推崇和快速发展的一种信息组织和管理的理论,其理论和实践在这几年不断地得以完善。对IA的发展状况有众多的认识,如:有学者将IA的发展划分为前网络时代的IA和网络时代的IA;有学者认为,信息构建的发展经历了3代:第一代信息构建重点是把系统当作是个别组织中的独立应用;第二代信息构建的重点是把系统当作个别组织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集成装置;第三代信息构建的重点是把信息当作支持IT工具和技术的公司资源[1]。在IA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以从事信息构建工作为职业的信息建筑师队伍不断壮大,信息构建的正规教育在高等院校不断兴起,民间和社会团体对IA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信息构建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

在信息构建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们常常谈及从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的发展趋势。知识构建的概念是伴随着信息构建的研究出现的,尽管常常被人们提及,但对它的深入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从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的异同、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转化的条件以及从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的趋势这几个基础的方面来研究信息构建和知识构建的关系,以期引起国内对知识构建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最终能形成指导企业和组织机构管理实践的理论、方法、工具和产品,推动从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的发展。

知识构建(KnowledgeArchitecture,KA)是信息构建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广泛兴起以后出现的一个比信息构建更加新的词汇。一般而言,知识构建是基于IA基础之上的信息构建形式,它具有知识组织、知识导航、知识标识和知识检索的功能,是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的工作理念、工作过程和工作方法。

要将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相关联,就必须谈及信息资源的开发链,即从“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创新”的发展过程[2],从信息资源开发链来看,KA提供的是信息资源开发链较高层次的信息或就是知识本身,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它更突出人与内容的结合。

通过对信息构建的研究,笔者认为信息构建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使信息清晰化和可理解,从而帮助人们吸收和利用信息,IA是促进人的认知层次提高的手段之一。而KA是更高认知层次的信息活动,要促进人们从信息中获得知识,或者从知识中获得智慧,如果按照信息资源开发的发展过程看,从IA向KA的递进和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尽管如此,从IA到KA的发展不一定就是一个简单的进化过程。比之IA,KA需要更复杂的条件、更完善的思想体系和更多的创新。

从IA到KA的发展符合人们对信息和知识获取的要求,IA未来的发展会按照这个轨迹进行,但具体怎样才是IA向KA转变的明确表现?IA如何实现到KA的转变?IA何时会实现全面的转变过程?回答这些问题还有待时日。

2信息构建和知识构建的异同

人的认知过程存在着如下的认知过程链: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信息和知识存在于该过程链的不同层次,尽管它们有时以同样的形式出现,但本质上存在着差异。很多学者都论述了这个差异,下面我们从信息和知识的异同来论述信息构建和知识构建的异同。

P.Kaipa认为信息提供给我们客观的描述,而知识提供给我们主观的解释。知识与信息的区别在于知识回答“如何去做”(Howto)的问题,而信息回答“什么内容、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谁”(What,When,Where,Who)的问题。他将知识的主要特性总结为[3]:①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②对背景敏感;③有集体成分也有个人成分;④隐性和显性——如何达到它和如何使用它;⑤可用性上的有限的保存期限以及过程上无限的保存期限;⑤应用时的功能化以及获取时的信息化。

因此,知识尽管有信息的特性,但它不是信息,它是让信息产生意义的过程。没有背景、文化、隐性的和时间的维度,知识只不过就是信息,然而,较它所依赖的客观的信息而言,知识更多关注人们如何解释信息的经验、偏见、运用的法则和价值标准。

很多人自称为知识建筑师(KnowledgeArchitect),T.Reamy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总结了信息和知识之间存在的关系,认为知识比数据和信息更宽泛、更深入、更丰富[4]:①知识是信息+意义;②知识是信息+行动;③知识是组织好的信息;④知识是应用的信息;⑤知识是理解模式;⑥知识是信息+更多的完善的模式;⑦知识是我们消化的东西而不是我们把持的东西;⑧知识是合理正确的信念。

在罗列了上述关系后,T.Reamy认为,知识是信息+背景(Contexts),因此知识构建就是“信息构建+背景”。他还重点讨论了智力背景、个人背景和社会背景这三种背景。知识构建提供的智力背景主要包括:①提供一个可供学习的框架,使人们将存储的信息转变为知识;②将元数据初级阶段进化到控制词汇初级阶段;③建立一个支持故事讲述(Storytelling)的框架以促进知识的交互活动。知识构建提供的个人背景是要建立一个基础结构以支持在不同的团体范围内的多样化的成员,并支持工作中的每一个个体,其中两个关键的因素是为人员和任务建立相适应的分类方案,以及建立内容丰富的、能够捕捉隐性知识的轮廓图。知识构建提供的社会背景就是设计将多个个体集合联结和合并为丰富和不同的团体集合,开发组织的、标识的、导航的、搜索的手段来支持这些团体中人与信息、人与知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还有学者认为[5]:知识构建与信息构建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集中于组织内容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构建是基于用户和任务背景的一种更加动态的方法。

我国学者按照信息构建的基本方法,总结了知识构建的特点,他们认为,从系统构成看,KA表现为[2]:①IA的组织系统+更深更动态的范畴分类、面向任务的分类、面向用户的分类或三者结合;②IA的导航系统+联结人员和信息,“推”和“拉”平衡,人与人联络;③IA的标识系统+更加面向过程、可视工具、个人标识、与社团保持张力、行业社团;④IA的检索系统+新检索方法、范畴分类、摘要、个性化、适应性检索。以上是国内外学者的几个有代表性意义的观点,笔者的看法是,信息构建和知识构建有以下几方面的相同和相异之处。

两者的相联系之处在于:

1)信息构建和知识构建都是关注内容组织问题的学问、解决共同的问题:即信息/知识——表达清晰化、组织的有序化、存储的本体化。

2)信息构建和知识构建都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之上,关注特殊环境下的人所处的信息生态,人的信息获取和知识利用问题。

3)当信息构建的理念被用来整理组织内部的数据和信息,让信息便于发现和管理,以便创建知识时,它是知识构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两者的相异之处在于:

1)信息构建目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虽然人们对信息构建这个学科领域所包括的内容范围还没有确定清楚,但是它毕竟已经有了自己的核心领域和研究重点,形成了一个基本稳定的研究框架,有了专门的网站和研究社团。而知识构建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还缺乏自己的研究核心、重点和框架。笔者通过搜索也还没有发现专门的KA网站或者研究社团,只发现了一些公司所宣传的、主要作为咨询工具的知识构建产品。知识构建看起来与知识管理的学科领域知识有比较大的交叉。

2)信息和知识的差异决定了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的差异,信息构建解决的是人们如何发现信息和理解信息的问题,只需要回答人们所需要的信息的可能位置并更好地展示这些信息;知识构建要解决提供给人们所处理事务时利用哪些知识的问题,回答如何去做。而这与背景条件、个人的差异、所处理的事务、要完成的任务有更加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或者表面的关联。

3)比起信息构建来,知识构建所要建立的知识框架需要嵌入更多的、复杂的背景因素,知识构建需要信息构建的一些思路和方法,需要信息的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和搜索系统这样的基础,但需要进一步发展为知识组织、知识标识、知识导航和知识搜索,它们与信息构建的4个核心概念的差异就在于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差异。

4)虽然知识构建与信息构建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形式相似,知识构建以信息构建为基础,但知识构建不是简单地由信息构建过渡而来,也就是说,好的信息构建基础不一定就能产生好的知识构建,知识构建是在信息构建与其他背景因素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更复杂的体系结构。

5)信息构建的焦点在于如何建立人与信息之间的有效关联,它一般是面向某个具体应用的,如网站的用户;而知识构建的焦点在于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有效的知识关联,它与某个具体应用无关,是通用的、面向基础的,相对而言是多维的、动态的,如企业知识工程。

3信息构建向知识构建发展的条件

知识建筑师是设计一些空间供人们在其中进行交互活动并产生交互影响的人们,他们设计动态的交互影响使人们生成概念的因素,反映出他们互相交互过程中的属性[6],显然信息建筑师(InformationArchitect)的工作与他们的工作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我们还没有研究出满足从信息构建向知识构建发展的充分条件,但是,要实现从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的发展,起码要满足以下条件:

·建立一种系统架构,提供一种智能交互的环境。正如T.Reamy所言[4]:知识不是我们典型意义上存储下来的东西,相反,我们存储信息,是让人们将它转化为知识。这意味着知识构建不仅关注存储系统的结构,还要关注其中嵌入的,让人们在信息系统中相互影响的,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知识管理过程,并且要让这个过程更容易、更快捷和更有生产力。

·为不同的知识状态建模,让知识能够获得。Visioncor公司提出建立“集成化的知识构建”方法来增加内容的价值和可用性,这种方法按照内容被使用的情况来对它们进行分类。不管内容是信息、要学习的知识还是共享知识,这种集成化的知识构建方法都可以作为一种指南,将所组织的内容组织成为一些小型的可以再利用的小块并在它们之间建立有意义的、直观的联系,结果是用户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定位所有的相关知识[7]。

·建立能够捕捉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的特征概貌图,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知识联系。挖掘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这个任务与知识构建的目标是一致的。知识构建不仅要为显性知识,还需要为隐性知识建立可能的关联;不仅建立人与信息之间的联系,还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建立知识地图,支持合作研究。信息构建的一个重要产品是内容地图(ContentMap),而知识构建要在内容地图的基础上生成一个更丰富、更复杂、更多维、更人性化的知识地图。内容地图是内容规划映射(InformationMapping)的结果,它常常被信息建筑师用来对付信息过载和将非结构化的信息转化为可管理的和可被再使用的文献,以便它们今后能为不同的使用目标而被多次使用。知识地图是表示知识概念及其联合关系的网络结构[8],是知识资源的导航系统。它不仅提供组织运作所需要的知识要素,还提供有关人、时间和地点的线索。它能够反映人们需要获取的知识的类别,能够直观地提供组织中知识的视觉展示,揭示组织业务环境中知识的分布和流动情况。知识地图除了关注内容以外,还需要关注任务、人员和社团几个维度,不仅对信息行为建模,还要为它的人员、政策、技术和智能结构建模。

4从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的趋势分析

管理构建范文篇2

关键词:公共管理;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政府是指国家进行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为了保护国家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以公共利益为服务目标,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组织。主要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四个职能。而公共管理时针对于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缺陷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模式。根据人类的从古到今的发展史来看,人类从群居生活起就已经有了一些跟政府管理模式的相似之处,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政府的管理模式也应该要做出一些调整和变化,跟上这个时展的步伐,这样才能让政府的职能更好的发挥。

一、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模式构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1.政府对于管理模式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政府对于公共管理模式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表现为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时依然是把传统的具有统治型的管理思想作为自己进行公共管理服务的中心,在这样的思想的影响下,政府官员就会出现一种现象,他们会把自己当做是公共权力的主人,而这样就产生了一些政府官员非法滥用职权,进行一些有利于自身经济利益的活动,这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而且人民在这样的管理思想下也会逐渐的服从于政府对他们的管理,从而更加的依赖于政府。这些政府官员通过管理体制中的漏洞去钻空子,把自己的权力当做是自己谋取利益的一个工具,错误的理解了政府公共模式构建存在的意义。2.政府对于公共管理体制的结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从管理体制上来说,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体制的中心,其公共管理体制的结构设置应该是从上而下的结构设置,这样的单向层级制不仅对于政令的传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但是现如今我国有很多社会组织,不管他们自身的性质是否一样,他们都在效仿政府这种官僚层级制的结构来设置自己的管理体系。这样就导致了公共管理部门在提高办事效率这一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出现办事效率低的现象。

二、对于我国政府公共模式构建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1.提升政府对于管理模式的认识。由于对公共管理模式的认识不够深刻,政府官员把自己当成了公共权力的主人,并出现了一些政府官员非法滥用职权,进行一些有利于自身经济利益活动的现象,这样不仅让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发生改变,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还对国家以及人民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对于提升政府对于管理模式的认识是非常重要以及迫在眉睫的。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白自身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强调政府在履行自己的职能时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建立一个以人民为主的管理体系。其次就是完善自己的服务流程,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让人民享受在公关管理体制下的政府服务。只有国民经济发展起来,人民的生活才能得到一定的物质保障。因此,要想建立好公共管理模式,提升政府对于管理模式的认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2.加快管理模式的改革,提高对管理模式的重视程度。由于政府对于管理体制的不重视,导致官员滥用职权谋取利益,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人民的经济损失。所以,应当提高对管理模式的重视,加快对于管理模式的改革。首先是要提升官员的道德素质,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并减少政府官员对于国家经济的干预。其次就是完善政府对于官员的监察制度,对于政府官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政府官员出现以权谋私的情况时应该立即处理,提升政府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

三、关于构建公共管理模式提出的建议

1.要认识到进行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增强自身行政服务的理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民主意识正在不断加强,政府在这时候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也在加强,就算是已经完善的市场经济也会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政府作出相应程度的宏观调控。因为公共管理是非盈利的,所以就要一个具有权威的部门来提供公共服务,不过为了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政府可以让其他的私人部门来进行公共服务的提供,政府可以作为监督的部门去监督该部门,以此来保证服务的及时性。2.建立监察机制,扩大监察机构的权力。要想建立好公共管理模式,那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察机制。合理的建立监察机制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办事效率。在建立好监察机制以后,可以合理的扩大监察机构所拥有的权力。对于滥用职权谋取利益、违法乱纪的政府官员,监察机构有权力对他们进行处分;对于在经济上由于决策失误出现经济损失的领导者,监察机构有权力要求他们进行一些经济赔偿。3.政府进行行政决策时让公民实时参与进来,并且做到政务公开。在政府进行公共管理服务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以被服务者的需求为中心,主要是取决于政府能不能通过跟人民沟通,了解人民的具体需求,建立一个民意通道。所以要想做到政务公开,政府就要让公民实时的参与决策,这样才有利于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并且实现公民的利益最大化。而且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公民,只有建立透明的制度才能让公民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四、结语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经济、管理、法律这四种方法,去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与公民的公共利益。而公共管理模式就是顺应这个时展的产物。

参考文献:

[1]李俊,蔡宇宏.促进多元治理构建和谐社会--论统一战线在推进公共管理模式转变中的作用[J].社会主义研究,2006(2).

管理构建范文篇3

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农产品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的农产品管理处于滞后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及信息化建设的完善,农产品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这就使得农产品信息化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我国,农业经济制度不完善,农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组织发展滞后,农产品生产信息与需求信息传递不畅,导致多数农户只得小规模分散经营,以个体形式占领部分市场,无法形成供产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经济效益不容乐观;此外,农产品物流中心服务功能性不强,农产品物流成本高、增值效益低。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减小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对我国农产品的信息管理研究显得更加迫切。对农产品信息管理的研究,国内外均很重视,且有了一定的成果,如:SusanCohenKulp和HauLLee等[1]提出了信息共享和协作产品设计与开发是改善供应链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地协调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Bernardi等[2]研究了基于RFID技术和公共密钥的农产品信息管理和追溯系统;LiChen等[3]探讨了最优平滑参数可以解决整体供应链的“牛鞭效应”问题,信息共享可以改善供应链性能,降低“牛鞭效应”的产生与影响;王建疆、严星、李繁[4]研究了基于B/S结构的农产品信息系统,通过对系统进行结构与功能设计,构建了一个适合农民使用的信息系统;周树华、张正洋、张艺华[5]构建了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管理体系;江林升、田文雅[6]针对农产品信息的整合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语义的信息服务框架;李静、张雪东[7]将云计算和P2P技术应用于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的构建中,提出了基于P2P技术的农产品供应链云计算信息平台构建方案、设计框架和模块设计;陈铭[8]认为,要提高我国农业生产与物流效率,必须用信息流来管理、监督与控制农业供应链全流程,构建以信息流监控实物流、服务流为特征的虚拟供应链网络和以“信息/输出子系统、物流交易智能处理子系统、物流智能管理服务子系统、中心数据仓库子系统”为主体的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陈静[9]从流通模式、交易方式、仓储运输条件、信息流通方式、食品安全保障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建立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模式;周挺[10]认为由于欠缺完善的流通管理体系,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在质量、价格和经营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是保证品质、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多方共赢的关键所在。从以往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农产品管理模式研究的较少,且研究方法较传统,多是通过构建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第三方物流平台来解决问题。本文在研究了我国农产品管理的现状后,引入了云管理思想,提出构建农产品云管理模式,并详细研究了农产品信息管理模块与物流优化模块的功能,使农户可以实现信息、网上在线交易、农产品物流优化等功能,对于提高农产品效益具有显著作用。

2农产品云管理模式的构建目标

2.1农产品云管理

农产品云管理是指通过使用云管理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流通过程进行电子信息化管理,并最终实现农产品的云供应、云物流、云管理。农产品云管理具有巨大的优势,它可以将大量的通过手机端、互联网端提供的农产品信息、物流信息、政府信息等资源进行收集,组成全面、准确的云资源,并按照用户的需求对云资源进行处理,专程为用户提供按需服务。通过不断地提升云处理能力,减少用户终端处理负担,农产品云管理最终把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使用户能享受云的按需、易扩展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提供的服务,为用户提供最佳服务。

2.2农产品云管理模式构建的目标

从农户和参与企业的角度讲,农产品管理的目标即为实现各参与主体利润的最大化。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实现农户和参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农产品云管理的目标是将顾客所需的农产品能够在准确的时间内保质保量送到准确的地点,并使总成本达到最小。而构建农产品云管理模式就是为确保此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因此,农产品云管理模式应具有如下具体目标:(1)建立更加快捷方便的农产品出售与需求信息模块,组建更加全面准确的云资源。(2)对用户需求提供更加快速、准确的处理,减少农产品交易周期,保证交易质量。(3)加强农户、企业、政府等各参与主体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运作效率。(4)跟踪掌握农产品物流信息,并根据用户具体要求进行物流优化,使成本最小。(5)简化用户端操作,使用户操作更加快捷、简单、安全。农产品云管理模式是基于云管理思想,将所有用户提供的各类农产品信息、物流信息、政府信息等进行整合,采用先进的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等技术对其进行云计算处理,为用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服务,并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最终实现农户与企业等各参与主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农产品云管理模式的层次结构

3.1农产品云管理模式的云资源构成

农产品云管理模式的云资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用户通过手机端、互联网端提供的农产品相关信息资源,包括农产品出售信息、购买信息、物流信息、政府信息等。在该管理模式中,用户注册帐号后,登录到云管理模式中,可其信息。例如,农户注册登录后,进入信息模块其1农产品出售信息,包括农产品品种、生产时间、数量、质量、地理位置等内容,服务器根据所信息的特征将其归类组成云资源,并为信息设置关键词,以便检索。另一部分是服务器通过对已收集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与网络检索所得到的信息。在农产品云管理模式中,通过运行其模块功能,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按照用户需求提供服务.

3.2农产品云管理模式的信息交互

用户登录农产品云管理模式时,需要输入与其唯一对应的账号进入,登录后显示用户为在线状态。用户按照其所信息的类型选择使用相应的功能模块进行信息,信息包含用户信息、信息关键字、时间、产品信息、用户要求等。功能模块对信息进行管理,显示出信息的检索次数与响应状态。用户可以在登录后对信息进行修改与删除等操作。用户登录农产品云管理模式后信息,经云计算处理,服务器在云资源中搜索符合其要求的信息。用户首先发送请求,云管理服务器对已有请求进行搜索,若该请求已经存在,则返回给请求用户一个结果,即此请求尚无响应,用户需等待,或者用户自行查询信息;若该请求不存在,则服务器自动为用户创建一个临时交易平台,并由请求用户作为该临时平台的管理者,用户可自己查询信息或者等待服务器发送匹配信息。在临时交易平台获得符合信息后,用户之间可建立连接,进行交易。在双方进行信息交互的过程中,请求用户作为临时交易平台的服务器,交互信息不需要云管理服务器作为中转站处理信息,而是直接发送到临时平台,因此,临时交易平台内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独立于服务器,传输速度更快、实时性更强。临时交易平台可同时连接多个匹配用户,并同时与之进行交易谈判。

3.3农产品云管理模式分层逻辑结构设计

农产品供应链云管理信息平台的层次逻辑结构分为数据层、云处理层、云服务层和接口层四层。(1)数据层,即云资源层。本层主要包括用户信息、用户的农产品收购信息、出售信息、物流信息、政府信息、用户之间的交易信息、服务器进行数据挖掘与自行检索得到的信息等数据,负责数据存储和实时更新。(2)云处理层,即数据的处理层。本层具有三大功能:一是负责对用户的农产品购买与出售信息进行处理,以求做出最快速、最准确的响应,提供最优服务;二是根据所掌握云资源和交易中物流的要求,对交易订单的物流提供最优物流方案,为用户达成交易提供参考;三是对云资源进行深层次挖掘,为提升农产品云管理模式的服务水平提供数据支持。(3)云服务层,即对用户提供服务的应用层。这一层包括用户登录进入云管理模式后所能使用到的所有功能,如信息功能、信息查询功能、物流查询功能等,是连接用户与服务器的部分。(4)接口层。本层主要提供技术支持,包括数据库安全与管理、功能模块维护与升级等。这一层是整个云管理模式的基础部分,所有的模块功能的运行、维护、安全等都是依靠接口层技术支持。

4农产品云管理模式的功能模块

为了实现农产品云管理模式的构建目标,要将农产品云管理模式的功能模块化,分为信息模块、在线交易模块、物流优化模块和功能维护模块四大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4.1信息模块

此模块主要实现农产品的出售信息、采购信息、物流信息、政府信息、公告等信息的与查询功能。当用户登录云管理模式服务器时,通过输入与其唯一对应的账号进入,然后显示用户在线状态,用户按照其预信息的类别选择相应的信息功能进行信息,并可以进行信息修改、删除等操作。本模块具体功能包括:(1)农产品采购信息。本部分主要负责农产品采购信息的,包括信息来源、时间、信息关键词、信息内容、特殊要求等基本信息,并可对信息进行修改与删除。(2)农产品出售信息。本部分主要负责农产品出售信息的,包括信息来源、时间、信息关键词、信息内容、特殊要求等基本信息,并可对信息进行修改与删除。(3)物流信息。物流主要指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对车源信息的,发括车辆信息与车辆信息修改两部分,其中车辆信息部分应包括车辆类别、发抵时间、负责人信息、始发和到达地点等重要信息,并可进行修改。(4)政府信息。主要包括农业政策、政府公告、天气情况、技术指导等信息。(5)登录与退出。使用以上功能需先行登录系统,使用完毕后需退出系统。

4.2在线交易模块

此模块主要负责用户之间的在线交易工作,包括信息查询、临时交易平台、交易处理、订单查询与评价、登录与退出几个部分。本模块具体功能包括:(1)信息查询。用户登录模块后,可对其需求信息进行查询,如用户通过查询关键字查询满足其需求的信息,查询结果除包括信息基本内容外,还包括信息的响应状态、检索次数等。(2)临时交易平台。服务器根据用户的请求允许用户建立临时平台,由用户自行检索和服务器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信息,并在临时平台中与满足需求的用户建立连接,进行交易谈判。请求发出用户作为临时平台的管理者。如农产品购买用户发出请求信息,可同时与多个农产品出售用户进行交流,而且用户有关闭临时平台的权力。(3)交易处理。交易处理包括下单、退单、来单处理三个部分,可于手机端和电脑端操作,但不可同时操作。下单是指对满足需求的用户发出订单;退单是指在已经下单的情况下,对已经发出的订单进行取消的操作;来单处理是指对向自己发出的订单进行处理的操作。(4)交易查询与评价。本部分主要是指对订单执行状态进行查询,包括订单执行的开始时间、执行人员查询、收货时间等信息进行查询;由交易双方对已完成订单进行评价,包括订单的物流评价、用户满意度评价、农产品评价、意见建议等方面,根据交易双方在执行订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意见进行模块功能改进与完善。(5)登录与退出。使用以上功能需先行登录系统,使用完毕后需退出系统。

4.3物流优化模块

此模块负责对订单物流进行优化工作,以降低成本,满足用户要求。本模块具体功能包括:(1)第三方物流信息查询。在用户进行交易谈判过程中,可查询第三方物流信息与服务器提供的物流信息。如用户交易要求使用第三方物流,可输入具体要求,查询第三方物流信息,包括信息者信息、车辆信息、时间、路线、中转站等信息,以辅助其进行交易决策。(2)车辆信息查询与跟踪。在物流运行过程中,用户可随时查询车辆信息,包括车辆情况、负责人信息、车辆GPS定位信息、车辆路线定位等物流信息,以对物流运行情况进行监督。(3)应急物流。对于有具体特殊时间要求或者遇到突发事件的农产品交易提供应急物流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用户的损失。(4)抱团物流,即为合作物流。是指将不同用户的交易订单合并,采用集体物流的方式、使成本更低的物流模式,但是时间受限制。用户可根据交易要求查询抱团物流的信息,包括合作企业信息、产品信息、时间、路线等。(5)登录与退出。使用以上功能需先行登录系统,使用完毕后需退出系统。

4.4功能维护模块

本模块负责模块功能管理与维护,包括信息管理、模块安全与升级、数据挖掘,由云管理者执行。本模块具体功能包括:(1)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包括三部分,一是对已注册用户的信息进行查看、修改、删除等操作以及新用户的注册管理工作。二是对所有用户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修改、删除等;对于旧信息进行标记,记录其检索次数与响应状态,判断其是否失效,避免重复检索、过期占用资源等情况的发生,以提高模块运行速度与准确性。三是对交易信息管理,包括订单信息和订单物流信息两部分。订单信息包括订单的时间、交易用户、交易产品等信息,订单物流信息包括可选方案、时间规划、交通方式选择、路况信息及路线安排、物流成本、中转站安排、车辆跟踪定位等信息。(2)模块安全与升级。主要负责维护模块功能的正常运行,并对模块功能进行优化与升级等工作。(3)数据挖掘。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深层挖掘,预测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及时和高品质的服务。(4)登录与退出。使用以上功能需先行登录系统,使用完毕后需退出系统。

5结语

管理构建范文篇4

关键词:酒店;安全管理;实证研究;PDCA循环理论;应对措施

一、塞西尔酒店安全管理隐患

(一)塞西尔酒店灵异事件概述。塞西尔酒店,英文名为CecilHotel,是一家支持多种语言网上预订的集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闹市的一家中档酒店。整个酒店一共14层,有700多个房间,房客以大学生和游客为主。加拿大华裔女生蓝可儿(ElisaLam)生前在酒店电梯的“诡异”行为和她的死在网络上曾经炒的沸沸扬扬,使得塞西尔酒店被披上了灵异事件的神秘面纱。蓝可儿生前入住的塞西尔酒店曾经发生多起离奇谋杀案,比如半个世纪前的无疾而终的“黑色大丽花谋杀案”,因此塞西尔酒店在洛杉矶被称之为“鬼店”。虽然这些死亡事件给人们留下来太多的猜测,但让需要我们更多警醒的却是酒店的安全管理问题。(二)塞西尔酒店设施与治安特点。塞西尔酒店设施老旧给顾客带来不好的体验,主要表现在只顾装修门面和没有暖气空调两个方面。一位顾客分享自己的居住体验时表示塞西尔酒店就是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垃圾堆。“刚到酒店时,第一眼看去,酒店有一种20世纪40年代电影场景的感觉,主要因为酒店大堂看起来金碧辉煌。”但这位顾客很快对酒店的内部设施失望了。酒店的前台给了他一把老式钥匙,经过询问得知酒店房间的门锁都不是感应门卡,而是老旧的机械锁。他走到电梯前,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事情,旁边有个牌子大意是要求客人出示钥匙上楼来保障顾客的安全。走出电梯,这位顾客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慑住了,正对电梯的是公共浴室和厕所,这对一家有着700个房间的酒店来说有点不可思议。整个走廊的墙壁都是被反复粉刷过的痕迹,地上是廉价大理石,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和楼下的奢华大厅联系起来。更令这位顾客震惊的是房间里没有暖气,没有空调,只有一个带着顶灯的电风扇,房间的大衣柜里散发着一股难闻的味道。著名酒店预订网站“缤客”(booking)给塞西尔酒店的评级是2星,网站显示房客普遍给予塞西尔酒店的评价是存在着设施陈旧、氛围阴森、没有暖气和空调、气味难闻等问题。塞西尔酒店的治安问题是酒店消费者安全的另一个重大隐患。塞西尔酒店所在地区随着市区的迁移逐渐成了洛杉矶著名的贫民窟地区,、交易、死亡和谋杀案件等各种犯罪行为一直在酒店周围上演。再加上塞西尔酒店本身房客成分复杂,所以这里曾多次发生命案,因此塞西尔酒店被称为“凶宅”,塞西尔酒店被当地的很多旅行社列到了“凶宅之旅”的旅游路线中。塞西尔酒店易主后,酒店加大了和警方的合作,近年来,塞西尔酒店附近的治安虽然有了好转,但这里仍然是毒贩等不法分子经常出没的场所,酒店的治安仍然需要加强。

二、酒店普遍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与防范措施

(一)酒店普遍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酒店安全管理是酒店安全工作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侧重于对酒店内部要素的安全控制,以规避酒店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很多酒店经营管理者,由于酒店人员流动性大多、涉及面广、阶层复杂等原因,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也更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消费者的人身和消费安全,主要包括客人的饮食、人身、物品、行走、客用品使用安全等。具体细化为以下几点:酒店消费者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指部分酒店经营者毫无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为酒店消费者提供不健康和不安全的食品导致顾客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酒店消费者人身安全问题,包括部分酒店地面光滑导致顾客滑倒摔伤,消防设施不完善和消防通道不通畅导致出现火灾时出现人员伤亡,电气线路老化或配置,厨房燃气管理松懈等各种人身安全隐患;酒店消费者精神安全问题,包括心理安全、隐私安全和名誉安全等问题;酒店公共设施及客用品的使用安全问题,比如客人使用的座椅由于钉子冒出挂破客人的衣服,大厅豪华水晶灯突然爆裂而击伤下面的客人,客用品以次充好,甚至劣质客用品为客人带来疾病隐患。酒店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酒店应该从目标运作、全体运作、细节管理、方法运作和过程管理等几个方面来解决酒店安全管理问题。(二)酒店安全管理防范措施。酒店安全是酒店一切工作的保障,确保酒店安全是酒店争取客源,获得宾客认可的基础,如何确保酒店安全,是酒店经营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安全的环境里,酒店各项服务活动才能得以开展,酒店的经营管理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酒店安全管理的实施主体是酒店企业本身,实施方式是消除隐患和事故管理,酒店可以根据PDCA循环管理理论来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的防范措施。PDCA循环管理理论主要是指策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阶段,这个理论是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管理理论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整体项目管理开展之前都需要制定有效的计划,计划是整个循环管理系统的基础,紧接着按照最初的计划去执行,随着执行完成之后需要对照原定的计划进行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后进行处理,以求完善计划和达到实施的效果。另一方面,PDCA循环管理理论是一个标准化运转和大环套小环的循环系统,每一次项目管理任务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体项目的结束,而是根据上一次任务的结果,重新调整原先的计划,为下一次更好的执行和运作提供基础,这样可以使整体管理项目的质量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构建基于PDCA循环管理理论的酒店安全管理体系,主要是指为了提高酒店安全指数,酒店可以将安全管理项目引入PDCA循环管理机制,与PDCA循环4阶段相对应,将酒店安全管理分成安全管理计划的制定、计划方案的执行和实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四个阶段,如图1。这四个阶段也可以看作是小的循环过程,将每一次的安全管理任务纳入酒店整个大的安全管理项目工作中来,大环套小环、标准化的运作、螺旋式的上升、不断循环,使酒店整个安全管理工作得以优化。

三、结语

安全管理不仅是酒店管理的基础,也是酒店立足市场的前提。在日常经营中,酒店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要使全体员工认识到安全是酒店实现效益的前提条件,确保安全工作落实到酒店内各个部门和各个项目。酒店安全问题虽然受多种相关因素影响,且形成机制比较复杂,但酒店安全管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构建基于PDCA循环管理理论的酒店安全管理体系,是解决酒店安全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谢朝武,张翠.面向酒店顾客的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谢朝武.论饭店全面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3]韩晶晶.酒店培训效果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管理构建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医院放疗科2017年、2018年全年工作资料,放疗科共包括4台放射治疗仪,基础统计资料包括治疗人数、治疗开始及结束时间、放疗方案、放疗设备、放疗次数、预约人数、实际治疗人数等。1.2方法自2018年1月起构建放疗科信息管理系统,并围绕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管理模式及流程,具体措施如下。1.2.1放疗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共包括系统设置、数据分析、物理师、医师、技师、下载、教学7个模块,根据参与人员共设置管理员、游客、物理师、医师、技师,不同身份对应不同权限,游客权限最低,仅限于在各终端输入自身信息进行资料查询,管理员权限最高,可以在系统设置模块中进行系统参数调整,物理师能够在对应模块中修改患者的治疗计划,并可查看、修改治疗过程中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等信息,医师能够在对应模块中修改患者的信息,并根据患者的治疗进程调整预约治疗时间等相关内容,技师则能够在对应模块中修改当日仪器工作量及患者治疗安排情况,后三者权限仅次于管理员,能够在系统中查看患者的各项信息,并能够通过系统进行交流。放疗科每个系统用户均建立自身的身份信息,具有对应的权限,在系统操作中会留下相应的痕迹,仅管理员可见。信息网络与医院HIS系统建立联系,放疗信息根据权限不同开放到医院的各个终端。1.2.2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流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目前信息传递困难的问题,全面提升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由于传统管理模式下各工作组的仪器使用率仅限于各组、科室内知晓,临床科室很难及时了解仪器的使用情况,因此放疗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导致患者排队时间过长,影响工作效率。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放疗科能够及时更新信息,将各小组的仪器使用情况通过系统进行,并实时进行更新,公布放疗资源,确保了治疗计划调整的即时性。患者在住院后,首先由责任医师初步制定治疗方案,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查看目前加速器的应用状况及TPS使用率等信息,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预约,选择对应的仪器型号,之后到CT室进行定位,将检测结果传递至服务器,由物理室根据患者信息安排具体的治疗计划,对应物理师根据计划执行操作,对治疗进度进行记录,医师根据信息反馈对计划进行审查,了解患者的治疗进度和治疗状况,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减少信息传递占用的时间和精力。1.2.3建立信息管理模式。以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对传统的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在既有管理制度基础上,将各项信息登记、数据统计等内容一并纳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要求各级工作人员根据权限不同执行对应的任务,管理者可直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目前科室内的工作状况。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加强科研管理,通过信息系统教学视频,所有参与用户可自行下载学习,在信息系统中开辟专门版块,保存科研数据和典型病例,为科研教学提供宝贵依据。该系统定期进行更新,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维护,确保数据安全、系统稳定。1.3观察指标。对比2017年和2018年放疗科日均治疗人次、设备日运行时长、患者平均等候时间,并统计对比不同时期患者的准时就诊率、爽约率。1.4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17年、2018年放疗科工作效率比较。2018年放疗科日均治疗人次、设备日运行时长均显著高于2017年,患者平均等候时间显著低于2017年(P<0.05)。见表1。2.2资源利用率对比。2018年放疗科患者的准时就诊率、爽约率分别为90.40%、2.60%,与2017年的71.50%、7.70%相比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3.1放疗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了工作效率。数据传递是提升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数据传递所需的时间,减少了资源占用[4,5]。放疗科的管理内容相对复杂,改革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以往的管理多采用人工管理,这与放疗科高风险、高要求的工作特点极不相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实现了信息的高速、准确传递,减少了资源投入,提升了工作效率[6]。从研究数据看,2018年放疗科日均治疗人次、设备日运行时长均显著高于2017年,患者平均等候时间显著低于2017年,说明放疗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了流程优化,且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但能够有机整合放疗的各个环节,还能促进各科室间的信息传递,提升协作效果,缩短了无效时间。3.2放疗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了资源利用率。本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放疗科患者的准时就诊率、爽约率分别为90.40%、2.60%,与2017年的71.50%、7.70%相比差异明显(P<0.05),说明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放疗科和临床科室都能及时传递信息,即使患者出现突发状况无法按预期计划治疗,也可及时调整,减少了爽约造成的资源浪费,缓解了高峰期资源不足的情况。

4结语

综上所述,围绕放疗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特点,提升了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金肃年,邓晓琴.放射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医疗装备,2006,19(12):7-8.

[2]赵莉丽,金新政,李道苹.医院信息孤岛现象及其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6):12-13.

[3]吴智理,张九堂,倪千喜,等.放疗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5,24(6):680-682.

[4]范仲珍,何辅成.上海市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8):35-37.

[5]梁娜,张勇.医院预约系统的研发及建设[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6):50-53.

管理构建范文篇6

关键词预算管理风险监测与预量财务电算化

如何才能加强企业集团对其成员单位的财务控制呢?现阶段企业集团只有在基于母子公司间的产权和资本纽带关系的基础上,采用以集权式为主的财务控制体系,才能实现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如何构建企业集团以集权式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呢?

1理顺产权关系,建立母子公司体制

企业集团进入集中管理后,由于有部分企业是在脱钩时进入企业集团的,这就使得企业集团内部的企业有些同集团有产权关系,有些还没有。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对其子公司进行一次全面审计。通过审计,搞清资产现状,产权在集团的,报财政部重新确认;产权不在的,报财政部批准后上划企业集团母公司。在此基础上,企业集团应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母子公司体制,母公司真正对子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子公司按照《公司法》改制后,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并规范动作。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统一决策和选聘经营者的作用,建立集体决策及可追溯个人责任的董事会议事制度。董事会中可设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的独立董事。董事会与经理层要减少交叉任职,董事长和总经理原则上不得由一人兼任。

2加强现金管理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现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资产,所以它也是最容易出现被挪用、舞弊的资产之一,因此有进行集中管理的必要。而且现金的集中管理还可降低其分散的持有量,降低持有成本。其次,现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短期证券。其都具有易于记录、保存、控制、调度的特点,为集权管理提供了可能。

3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在企业集团内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明确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责权利,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初步构建预算管理体系框架,成立预算管理机构,建立预算管理的组织网络和业务网络,并且制定预算编制的方法、原则、程序,建立预算调整、监控体系及考核机制。在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将集团公司的业务活动、资金流动、会计核算、资产管理、人力资源都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从而形成覆盖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各领域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预算是管理层制定的详细的企业运作计划,本身具有整体性,它是一份整体规划。同时它的贯彻执行是以权威性为依托的,所以预算管理宜采用集权。

4加强财务信息控制系统建设

集团公司里母子公司间财务信息是否畅通,关系到整个财务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由母公司直接委派。被委派的财务总监,应组织和监控子公司日常的财务会计活动,参与子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审核子公司的财务报告,负责对子公司所属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管理,定期向集团公司报告子公司的资产运行和财务情况。集团公司通过委派财务总监来监督、控制子公司的重大财务会计活动和全部财务收支过程,不但使集团公司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目标可以在子公司得到较完全的实现,而且能监督子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5及时编制企业年度财务预算和财务会计报告

企业集团每年年底都要根据集团上一年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考虑本年度企业集团的发展规划和国家经济形势,结合国内外市场情况编制本年度的财务预算报告。同时,要求成员企业根据集团的财务预算编制本企业的财务预算报告。企业集团的财务预算要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严格限制无预算资金预支出,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用,保证及时偿还到期银行贷款。预算内资金支出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制,限额以上资金支出实行集体联签制。

为确保企业集团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企业集团应要求所属企业必须按国务院《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编制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合理地确认和计量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每个企业只能设一套会计账簿进行核算,不得账外设账。任何人不得授意、指使、强令财会部门和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对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6建立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集团管理和控制

随着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壮大,它迫切要求创建一个金融媒介,起到加强集团凝聚力,提供金融服务及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的作用,财务结算中心就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对企业集团而言,母公司只有控制子公司的财务收支,控制其资金的流动,才能使子公司按照母公司所确定的发展战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资金的集中管理有多种实现方式,目前比较常见的是母公司设立资金结算中心或有集团内各成员企业共同出资成立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的一个独立法人,财务公司是全面负责集团内所有成员企业资金管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无法成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可在集团公司设置与财务公司功能相似的资金结算中心。其功能为:①结算功能。即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统一在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开设帐户,由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以一个户头对银行办理集团内务企业的资金结算业务。②内部监控职能。这种统一结算模式为各成员企业资金运做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提供了保障,使集团公司能够有效控制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收支,及时掌握各下属企业的资金状况,便于其进行调控。③资金融通功能。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以吸收存款的方式将集团内部各企业暂时闲置和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发放贷款的方式将其分配给集团内需要资金的企业,既满足部分企业的需要,又减少资金的沉淀,可提高资金的使用率,财务公司还可以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和进行同业拆借来为各成员企业融通更多的资金。

7建立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

一般来说,财务危机都有一个逐步暴露、不断恶化的过程,国内外的大量案例表明,陷入经营危机的企业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以出现财务危机为征兆的,因而可以建立危机的预警体系来对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是认综合指数的形式,对财务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识别,判定监测到的公司财务处于何种景气状态及预示着何种景气状态,集团公司可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将当期的财务数据输入财务风险监测和预警模型,模型就可以综合度量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及早发现财务风险,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的大小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通过对不同时期财务风险的综合度量,可以反映财务风险状况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不同公司财务风险的比较,可以反映本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二是对财务风险的监测预警。通过监测与预警,可以对公司的总体财务风险水平进行良好的衡量与监测,及早发现财务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这对公司健康发展非常必要。建立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能使经营者提纲挈领,站在公司整体的高度上把握公司的财务运行情况,预先了解公司财务危机,以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目的。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的最终形成来源于各单位,并且成因复杂,因此,集团公司应对各单位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监测与预警,建立各单位的财务风险监测及预警系统,即根据集团公司各单位的职能、特点等的不同,来分别设置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线。

8通过财务网络电算化,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与控制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财务网络电算化提供了可能,为提高集团公司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创造了现实条件。在企业集团内部利用网络技术,对管理手段和方式进行彻底变革,已是当务之急。实现对子公司的各类资产进行监管,对子公司的成本、费用进行监控;对子公司的财务成果核算与利润分配进行统筹,在实时监控的基础上统一协调规划整体的财务目标,减少子公司为谋求小团体利益损害集团利益的不规范行为,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如公司可以利用用友ERP软件,使用财务、工资、固定资产等系统,既可独立使用,又可有机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无缝连接,用友ERP在网络环境下,财务、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等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实时传递,有利于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者可以实时查看相关财务信息,了解企业资金运转状况。其优点主要体现在:①记账凭证录入分布在各工作站上同时进行,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②各子系统可以自动转账,形成统一的总账库,减轻转账工作量,既增加了转账的准确率,又提高了转账速度;③主管领导可方便查询各种财务数据,并通过应用软件随时制成各类统计分析资料与财务分析报告,为高层领导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

在整个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应当统一执行由母公司组织制定的总体管理制度,子公司可根据母公司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其原则,结合自身特点,自行制定本公司具体的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在企业集团公司进行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所有当事人(无论母公司还是子公司),都必须坚持科学、系统、精练、可行和易操作的原则,认真策划,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及时修订,不断完善。

企业集团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组织,随着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不断变化,一种管理模式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也不会永远适用于某个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是集团公司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一部分。要保证集团财务控制系统能良好地运行,还要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机制环境。以人为本,把董事会、经营者、财务管理者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监督、经营、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借鉴国外成功的激励机制,比如股票期权制,与我国目前常用的工资、津贴或奖金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能促进集团公司发展的激励机制。企业集团必须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及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经营、创新管理,为适应新的经营战略方针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企业集团在人、财、物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的产出,为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与构建[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5(1)

2王素荣.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0)

管理构建范文篇7

近几年来,在领导高度重视下,我们加大了信息科技建设的推进力度,大大缩小了与同业科技差距:建成了现代化、高标准的信息系统数据中心,初步形成同城生产和灾备两中心模式;全面开展网络改造,将广域网三级架构改为二级架构,各营业网点配置2条专线,分别直接上联生产中心和同城灾备中心,实现了业务网与互联网专网进行物理隔离,增强了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建设完善了网上银行、银行卡系统、资金债券系统、信贷系统等应用系统,形成了结构清晰、业务功能基本满足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需要的应用系统体系。相对于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我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略显滞后,也与监管当局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开发测试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代码质量管理、Bug管理、开发过程管理、测试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系统运行管理有待改进,生产系统监控和流程管理自动化管理手段不足,逻辑访问控制有待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及应急体制建设有待加强,应制订全行性的业务连续性规划及应急演练方案,并定期更新,切实发挥相关部门职能,按要求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应急演练的有效性和覆盖面。李秀生:北京农商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涵盖开发测试、运行维护、设备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计31项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评估和修订,并在全行范围内印发执行,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进展为了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北京农商银行根据监管要求,结合信息科技建设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科技风险管理治理架构,初步建立了科技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预防和消除了科技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了生产安全稳定运行和信息安全。

1.完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结构,明确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的职责。成立了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除了审议信息科技战略规划、推动信息科技建设的职能外,着重加强审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重大事项和信息安全评估报告等科技风险管理职能,强化了科技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高层的推动作用;设置了首席信息官,直接参与跟信息科技运用有关的业务发展决策,确保信息科技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落实;形成了由信息科技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及审计部门组成的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

2.持续建立健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对现有信息科技制度体系进行了整体评估,重新梳理确定信息科技制度体系架构,建立包括制度、实施细则及技术规范(标准)三层架构的制度体系。同时规范对现有制度的管理,形成了《信息科技制度汇编》,涵盖开发测试、运行维护、设备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计31项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评估和修订,并在全行范围内印发执行,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有效指导信息化建设和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3.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并重,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一是强化风险防控意识,防范于未然。持续对全体科技员工进行风险意识教育,树立对风险防控的高度敏感性和责任心,积极向员工传导遵守法律法规和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培养员工的诚信和道德,规范员工职业行为,从源头上控制、减少潜在风险的发生。二是健全内控机制,规范事中管理。科学合理设置科技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建立了逐级授权和审批机制,并制定相应控制措施;规范岗位操作流程,重要操作如版本迁移、数据修改等实行双人制,一人操作,一人复核,防止出现控制真空,产生风险;同时重视利用技术手段来强化风险管理,如批量作业自动化系统、系统和网络监控系统监控系统的建成有效地提升了系统运维风险管理水平。三是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和检查,持续督促、跟踪整改,深入挖掘信息科技运行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制订整改措施并积极整改。建立内部定期专项检查机制,根据每年年初制订检查计划,进行检查,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建立风险整改台账,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及跟踪。除加强上述自查工作之外,还积极配合监管当局开展各项检查,积极借助外部的力量帮助发现问题,查找隐患,从而提升科技风险防范能力。

4.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完成了信息安全体系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体系框架,制定较为完善的信息安全策略;通过实施网络边界控制、内网与互联网隔离、全面病毒防护、桌面系统监控、数据分级与使用保护等系列安全项目,建设形成覆盖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应用安全的综合信息安全体系,确保生产系统安全和客户信息安全,防范科技风险。未来的工作重点通过以上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消除和防范了科技运行及科技管理中的风险隐患,近几年我行未发生信息科技风险事件,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和防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针对目前科技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未来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工作重点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完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结构,持续推进科技风险“三道防线”建设。进一步明确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结构中各级主体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各级主体的职能作用,形成职责明确、结构合理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架构;特别是加强风险管理部门对信息科技风险的管控,形成一个职责明确、功能互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信息科技风险防范的有机整体。

2.加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开发过程中风险的管理。建成基于我行现在的CMMI3级的软件研发规范体系,通过CMMI3级验收,全面推广体系的应用,整个体系涵盖了软件的需求、设计、开发、测试等各环节,有效规范了整个开发过程的管理;落实需求归口管理机制,推行重大项目需求评审机制,进行重要系统组织级方案评审,提高项目计划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推行软件配置管理,提高软件版本管理水平;强化外包管理,规范外包人员工作量评估,加强外包人员工作环境管理。

3.进一步推进运维体系建设。加强对生产变更的风险评估,严格变更过程管理,严控变更风险;确保事件分级制度的落地执行,形成有效的事件升级和响应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问题的快速解决,并逐步深化问题的后续管理,从多维度进行生产问题分析,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系统监控、网络监控工具的作用,完成应用监控建设,全面了解系统运行状态,及时定位故障;全面提高运维管理水平及风险防控能力。

管理构建范文篇8

1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概述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化、网络化得到了全面普及,并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并未得到有效应用,人力管理仍占据主要地位,使得档案收集、管理中过于繁琐,档案资料共享度较差,因此发展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主要是指有关部门进行统一规划、组织,把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全面的应用进档案管理工作中去,让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更加科学的保存、管理和应用,增强档案资料的有效共享,提升有效利用率。

2城市档案管理信息化构建的原则

在我国,城市众多,不同地区的档案管理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推行的信息化标准也有时差异,这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会被不同地区的问题所困扰。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①时展需要的原则。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构建的过程中,各种文件与资料要以能满足城建档案的服务需要为目的,因此在库存档案数字化与电子文件归档设定时要全面考虑时展需要,不但要满足当前的城市档案管理需要,还要能够满足以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确保社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②保密性原则。城市档案资料作为国家的机密文件,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做到对城建档案库存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归档等每一个环节进行严密把控,确保安全保密,防止被别人所窃取造成不必要的麻烦;③遵循实用好用的原则。城建档案信息化系统的构建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如果系统过于复杂,这会使得档案的入库、查询应用、数字化等过程变得不便,这样会极大的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城建档案信息化系统的使用。

3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构建策略

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构建过程中,系统的构建包括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与数据资料,因此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系统做好分析研究,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从业素质,完善信息化管理法律法规等措施,具体如下:(1)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结构方案。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可以按照国家对档案信息化构建的规定、标准要求出发,城建档案管理软件要有着网络检索功能,拥有实时浏览,并且可以符合多类型文件存储格式。可以完成数据的收集存储、整理、浏览、检索、输入(输出)、借阅管理、统计报表和不同类型格式转换的管控,达到对文档进行整体管理、对业务流程有效掌管,以及实现对信息资源开发应用的需求。只有确保城建档案管理软件通用性强,兼容性高,才能使得各个单位的档案管理系统之间的档案信息保存、彼此交换才能顺利进行。其次是硬件设备的投入。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建档案推进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增加了一些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存储内存、扫描仪、打印机和复印机等各类设备。在构建城建档案信息化时,应从实际角度出发,遵从填平补齐、适当超前和适当延伸的准则,将现有设备充分使用,增添现在或将来需要使用的技术设备,包括数据库服务器、路由器、图文影像扫描设备和海量存储设备等硬件,以构建起符合城建行业高效使用的专门档案软件。最后是增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城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需要建立统一准则,和社会服务目标群体相关运用系统相对接,使得城建档案管理单位对不同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迅速归档。(2)加强城建档案的数字化构建。城建档案信息作为对城市建设工作的记录,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就非常重要,以确保更好的应用于现实环境中,如果将纸质档案转为数据化资料后,更要去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数字化的推进要注意两个方面:①城建档案数字化的建设;②数字化电子文件的总结工作。城建档案数字化的建设可以借助扫描仪、相机、输入设备,将纸质的城建档案文件通过扫描、图像辨认、压缩存档等方式转化数字化的文档,根据种类与时间段采取合理归类,并给予妥善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并不是单纯的将纸质的城建档案变成数字化的文档,而且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声、光、电融入到城建档案管理中去,以达到声、光和电多方面与立体化的城建档案管理过程,更好的将城市风貌予以展示,让信息化技术的价值更好的体现,形成一种能跨越机构,突破地区的城市档案信息服务。其次是数字化电子文件的总结工作。城建档案资料管理系统要稳定健康有序的运转,这需要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而要确保这两样都能实现,就需要强化对是数字化电子文件的总结工作。可以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标准,国家的总结经验出发,进行电子文件内容的收集,避免城建档案信息化构建中出现差错,另一方面,自身问题的总结,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某些环节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这样就需要对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不断纠正,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3)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下人员的素质提高和法律法规完善的探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从过去单一的纸质文档向数字文档的转变过程,涉及到的工作方式也从以前的纸质文档的归类整理,变成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网络安全的维护过程。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的档案知识,包括:档案学、文书学和信息传播学等知识。还要有计算机软件应用方面的技术,包括:网络通信技术、办公室自动化、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信息管理、数据库生产和服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能。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就需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先进技术的培训,从多形式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探讨,全面构建起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积极向上环境。其次是完善信息化管理法律法规。

当前,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基本上是根据《档案法》为基本,并根据城市档案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对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但是我国省市众多,每个地区总有一些特殊情况,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情况,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进行,以制定更加符合该城市或者该单位发展需要的城建档案管理政策。如制定本单位的城市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构建本地区城市档案管理的收费要求等政策,真正使得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江艳华.浅析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办公室业务,2016(18):139-140.

[2]井淑洁.关于城建档案管理基础性工作的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8(7):95.

管理构建范文篇9

泰勒认为确定课程目标时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本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他们通常会比较关注学科知识的体系和全面性;二是社会的需求,强调课程建设要和社会需求相匹配;三是学习者自身,即学习者学习的需求和认知特征①。目前,传统授课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科知识体系间的逻辑性,而对满足社会需求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这两个维度不够重视,致使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诸多的不匹配。为了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系统化的课程教学相结合,我们采用构建式教学,提出了理论+实训的课程设置。以项目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理论归纳与现场(含模拟现场)实践相结合,打破原有课程界限,采用小学期制,前8周的理论课+后6周(每门课2周)的实训课的教学组织方式。理论部分除课堂讲授外,大量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查询阅读完成,理论学时注重将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以完成目为主线的理论体系脉络;6周(每门课两周)的实践课突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深入行业、企业的自主实践学习、教师进行过程控制和纠偏工作。

二、教学方法

采用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多课程有机组合方式,从而构建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多课程综合训练,保证学生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强调综合应用能力的构建。项目教学法起源于西方国家,美国学者克伯屈(WilliamHeardKilpatrick)指出,项目式教学即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某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并在实际场景中解决问题③。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在德国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初传入我国,在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大力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果。以能力构建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将实际工作中的职业岗位需求转化为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项目和任务单元,教师和学生通过创建虚拟的项目或参与实际的项目,体会“做中学”的乐趣。项目式教学不是简单地将项目贯穿于某个课程,更不是简单地把某个项目置于课堂教学中,而是以某个项目为纽带将三门课程间的内容有机结合,并且以完成实际项目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通过对理论和实训内容的重新整合,将课程间综合训练联系起来。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将班级以项目为导向,6~7个学生组建一个项目团队。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和教师的区分,只有项目。一个教师作为5个项目的总设计师,帮助各项目团队按时完成项目。理论和实践教学都是以完成项目的主要目的,理论课时讨论项目的甄选依据、项目选择的背景、项目的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的方法、项目的实施等等。实践课则是学生们带着自己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获取数据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

三、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法以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要求展开课程的学习,以项目为纽带引导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能力的培养。1.项目的选择。项目贯彻于能力构建课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因此,项目的选取非常关键。教学中,项目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实践基地中企业的实际项目,二是学生拟创业的项目,三是虚拟项目。在选择项目时需从总体角度考虑项目目标、时间、成本、风险、可交付成果等方面问题,培养战略性思维。2.项目的市场调研及分析。任何一个项目,在确定之前都要先进行市场调研,以了解该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能力、市场规模、位置、性质和特点等要素,从而做出“该项目是否有市场需求”的判断。然后根据市场预测,来确定产规模、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理论课中,主要教会学生掌握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调研、预测方法和技术,在实训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选项目编问卷并带领学生到社会上去发放问卷并收集相关资料。重点培养学生市场信息数据的调查能力,市场信息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能力以及市场信息数据的建模预测能力。3.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在理论课中,主要讲解如何从市场、技术、财务三个方面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采用企业家和教师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基础性内容通讲,重点难点以项目为主要的依据进行详细解释,力求先在学生意识中构建可行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这部分的实训环节主要在实验室里进行,着重针对财务可行性分析。这部分内容涉及的表格非常多,有16个左右,并且表格之间的关联也很紧密。教师一边讲授内容,学生一边在电脑上操作。配有两个流动指导教师,这样能够很好的克服学生走神问题,让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解决。4.项目的实施。在这个阶段,学生按照项目实施的逻辑流程设计方案、确定完成项目所需的方式方法、收集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报告等工作步骤,结合选定的工作项目进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项目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时时注意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相关理论,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要求。

四、考评机制

1.考核形式多样化。项目驱动式教学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考核时力求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地进行评价。主要的考核形式有:小组研究报告、个人分评估报告、小组汇报和答辩,并要求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及全国创业大赛。这样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当众表达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文字组织能力等。2.重视过程考核。传统的、单一的成绩考核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式教学法必须重视学生的过程评价。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手段进行:(1)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到课率及参与课堂互动情况。记录下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及学习状态,课堂上表现积极,经常回答问题和提问题的同学值得鼓励。(2)课堂讨论。在前8周的理论课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某一主题进行研讨,比如针对如何设计市场调查的问卷,以考核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通过教师点评和小组互评来确定成绩。(3)研究报告及答辩。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交一份研究报告,报告分数由课程组全体老师集体评议,同时各小组进行集体答辩,获得一个答辩分。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评价。每一个阶段的评价都需要制定明确清晰的考核原则、考核标准明细、分数评价标准、考核内容等资料。做到可查、可量化、公正客观、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

五、探索总结

管理构建范文篇10

[关键词]财务理论逻辑起点财务本金财务目标

理论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对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规律性进行理性思维和高度抽象的结果。财务理论结构是人们基于对财务实践活动的认识,通过思维活动对财务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排列和组合方式所作的界定,其功能在于界定财务理论体系的覆盖内容与容量,揭示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层次关系,梳理财务理论研究的基本脉络,指导和推动财务实践的发展。

构建财务理论结构首先要解决如何确定逻辑起点问题。逻辑起点是构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的出发点,即该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范畴,它不仅是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逻辑起点对理论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逻辑起点会形成不同的理论结构,构建财务理论结构首先必须正确选择逻辑起点。

一、构成财务理论逻辑起点的基本标准

1.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内生性。首先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财务范畴必须是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不能置身于理论体系之外,其次它是财务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财务理论体系中其他理论建立的基础,所以它应当具备高度的内在逻辑性。只有这样,它才可能成为整个财务理论研究的主线,从而使整个理论体系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和推演性。

2.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需要其本身的可知性,如果研究起点本身就模糊,推理出的其他范畴就必然模糊,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也必然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3.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财务系统和财务环境。财务系统是一个由多要素有机构成的开放的信息系统,与财务环境之间存在着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但财务系统与财务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必须要有一个中介,只有通过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连接,才能从复杂的会计环境抽象出某些内容供财务系统处理;也只有通过这个桥梁建立起来的财务系统才是严密而有用的财务系统,由此构建起来的财务理论体系才是严密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4.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现代财务理论研究不仅注重规范性研究,更注重实证性研究,从而使现代财务理论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又因为财务理论是从财务实践中来,又反过来指导财务实践,并在财务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这决定了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不仅要在财务领域起到出发点和统驭的作用,还必须将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二、当前学术界对财务理论逻辑起点观点的评述

1.本质起点论。“这种观点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财务理论初建时期。当时对财务的存废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财务理论工作者在形成财务独立论的过程中,从财务的本质研究出发,奠定了财务理论的基石(郭复初,1997)。”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财务本质是财务理论要素中最一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本质是事务的内在联系,财务本质是财务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财务管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张兆国、宋丽梦、吴卫星,1999)。”、“以财务本质作为研究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正是理论结合实际,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的体现(杨淑娥、王爱芳,2000)。”虽然财务本质体现了财务的内在规律性,是推理论证其他范畴的基础之一。但由于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范畴,它不能联系财务系统与财务环境、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并且它如同真理一样,无法让人们完全懂得,只能无限地接近,即不具可知性。因此不应将其作为逻辑起点。

2.环境起点论。“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财务目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财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财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财务理论(陈兴述,2000)。”、“财务管理环境是对财务管理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会产生相应的理财模式,也就会产生相应的财务理论体系(王化成,2000)。”但笔者认为将其作为逻辑起点是不合适的,因为财务环境只是研究财务理论的背景,是财务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不是财务理论本身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素。而且,财务环境虽具有可知性,但它不能将其自身与财务系统联系起来,更不能联系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也不能推导出其他财务范畴。

3.假设起点论。“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然而在财务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假设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本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和奠定了基础(陆建桥,1995)。”由于财务假设是人们根据客观环境作出的主观设定,故财务假设具有联系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联系财务系统和财务环境的功能,并且具有可知性。但它并不能推导出其它财务范畴,即不是财务理论的基础要素。因此将其作为逻辑假设也是不合理的。

4.产权起点论。“产权作为一切经济制度的基石,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起约束作用,财务管理作为意向经济管理活动,必然收到产权结构的制约,不同的产权结构形成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说,产权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此,研究财务管理应从产权结构着手(王仲兵,1994)。”但产权结构本身并不是一个财务范畴,无法从中推出其他财务范畴,更不用说对其他标准的满足了。

5.目标起点论。“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为,财务管理也不例外,只有确定合理的目标,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我认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理论结构应是以财务管理的目标为出发点(王化成,1994)。”、“财务目标具有内生性,不是财务系统之外的范畴,而是财务理论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理财目标能够很好地联系财务系统和理财环境”、“理财目标能够将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较好地结合(李胜楠,2002)。”

6.本金起点论。“所谓本金,是指为进行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郭复初,1993)。”、“本金是财务理论的基本细胞”、“本金起点论符合逻辑起点的基本标准,弥补了前述不同起点理论的种种不足(郭复初,1997)。”

三、构建新的逻辑起点——本金与目标双起点论

通过对以上各种不同起点理论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以财务本金为财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以财务目标为财务应用理论的逻辑起点,并将其联系统一在同一财务环境下来构建新的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

1.财务本金是财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本金是为进行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本金的投入、产出与增值的过程是不断追求经济效率的过程,是本金的运动轨迹,也是财务资金区别于其他社会资金的规律性区别,由本金的概念可引出财务本质是本金的投入收益理论,从而贯穿与连接财务的内容、规律、职能、地位与作用等一系列概念与理论,即本金具有内生性,是推理论证其他财务基础理论范畴的基础。因此,将本金作为财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恰当的。

2.财务目标是财务应用理论的逻辑起点。首先,财务目标符合构成财务理论逻辑起点的四个基本标准,即:①财务目标是财务环境对财务系统的要求的反映,也是财务系统满足财务环境的要求的标准,因此财务目标能够联系财务系统和财务环境。②财务目标在理论上部分的决定了财务系统实现财务目标所需的保证系统,包括财务假设、财务原则和财务方法,在实务上引导着财务系统的运行,因此财务目标是联系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的纽带。③不同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不同的财务目标,但这种目标是客观需要在人的主观上的反应,它能为人们所知,因此财务目标具有可知性。④财务目标也是推理论证其他财务范畴的基础之一。其次,财务目标理论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系统与环境的结合而形成的,它最能反映财务应用理论的行为目的。第三,财务应用理论包括行为理论和规范理论,而财务目标是行为理论的活动起点和终点;而规范理论的作用是约束和激励财务行为,使其达到行为目标;以目标理论为起点能使行为理论和规范理论之间构成相互联系、逻辑严密的财务应用理论结构。由此可以看出财务目标作为整个财务系统运行的导向,能够成为财务运用理论的最高层次和逻辑起点。

3.财务本金和财务目标最终都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财务环境中。财务环境是研究财务理论的背景,是财务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并且和财务目标共同决定财务对象。因此,将财务本金和财务目标统一在同一财务环境下来构建新的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才能构建起系统完整的财务理论。

4.财务理论结构的构建

双逻辑起点论不仅可以弥补其他起点理论的不足,而且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金起点论和目标起点论的优势,使得以此构建的财务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内涵和层次更加清晰。现初步提出我国财务理论结构的框架构建:

财务环境

财务本金理论

财务基础理论

财务本质理论

财务职能理论

财务对象理论

财务环境理论

财务主体理论

财务假设理论

财务学科理论

财务发展史

行为理论

筹资理论与方法

投资理论与方法

收益分配理论与方法

财务目标理论

财务应用理论

规范理论

约束规范

组织规范

激励规则

主要参考文献:

1、程德兴、王振玉.试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经济转论,2001:3:11~13

2、陈兴述.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框架.理论探索,2000:7:8~10

3、郭复初等.财务通论.第1版.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212

4、李胜楠.试论现代财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财会月刊,2002:1

5、陆建桥.试论财务假设.四川会计,1995:2

6、宋慧莉.财务理论逻辑起点及理论体系初探.财会研究,2003:2:32~34

7、王仲兵.诌议证券市场财务公开制度.黑龙江财专学报,1994:4

8、王化成.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财会月刊,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