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就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4:19:10

公共就业

公共就业范文篇1

(一)活动主题:“就业援助进家入户,帮您解决就业困难”

(二)援助对象:未就业和未享受扶持政策的就业困难人员,其中重点是家庭贫困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其中重点是家庭贫困和一户多残家庭中的残疾人;本地确定的其他援助对象。

(三)活动时间:2010年1月10日至2010年2月10日。

(四)活动内容:

1、提前收集岗位信息,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在活动开始前,组织收集一批适合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失业人员的就业岗位信息,同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明确岗位信息方式与途径,制定公益性岗位安置标准和具体执行办法。

2、深入基层开展宣传,组织开展登记认定。深入街道、社区、居民楼,广泛宣传介绍就业困难人员登记认定条件、援助活动具体内容、专场招聘会时间地点、国家和地方就业扶持政策等信息,同时安排基层工作机构和服务窗口办理具体登记工作,按相关规定进行援助对象的登记认定,确定援助对象人员名单。

3、开展入户摸查家访,送岗位和政策到人。对认定的援助对象进行家访,了解未就业人员的就业需求,提供适合于他们的岗位信息和针对性职业指导,了解未享受政策人员的具体情况,说明政策内容并帮助其落实政策。

4、组织专场招聘活动,提供即时岗位援助。通过进街道、下社区的方式,为援助对象组织召开有针对性的专场招聘会,为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提供即时的就业岗位援助,为社会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提供推荐和岗位适配服务,为就业困难的残疾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安置服务,为有创业意愿的残疾失业人员提供自主创业方面的培训指导。

5、统筹安排政策资金,强化落实扶持政策。认真梳理本地区就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根据援助对象范围和落实政策的需要,提前协调落实相关政策资金,重点落实以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为重点的就业困难人员扶持政策,以及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残疾人自谋职业养老保险补贴和医疗保险补贴等政策。

6、实行重点跟踪帮扶,做好后续分类服务。对辖区内就业困难较大的援助对象实行专人跟踪帮扶,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对在援助月活动中实现就业的援助对象,跟踪其就业稳定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对活动中帮扶未到位的援助对象,分析原因,纳入后续日常帮扶工作,确保其尽早实现就业和落实政策。

二、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活动

(一)活动主题:“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服务对象:××籍外出返乡农民工。

(三)活动时间:2010年元月至2010年4月。

(四)活动内容:

1、全市各乡镇及涉农街道设立监控点,建立农民工返乡情况周报制度,及时、全面地掌握农民工返乡人数、返乡原因和今后就业意向。组织开展一次返乡农民工调查摸底活动,并分类建立基础台帐,掌握培训需求,拟就业情况和创业意向,为下一步实施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创业扶持提供依据。

2、收集用工信息,努力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一是深入全市各类用工单位开展一次用工采集活动,全面摸清全市各用工单位的用工需求情况,并分门别类建立台帐。二是组织人员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环渤海等沿海发达地区开展一次外地用工信息采集活动,与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就业信息交流长期合作工作机制,重点摸清当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数量、专业工种、工资待遇等情况。三是及时互通信息。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就业服务机构,每周五将收集信息汇总上报到市人力资源市场。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在“××就业网”、《××就业报》设立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信息专版,及时转移就业岗位信息。

3、在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要设立农民工创业就业服务专门窗口,为每位前来求职、创业的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就业失业登记、创业扶持等公共就业服务。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服务,在信息栏统一张贴国家、省市有关促进农民工创业就业政策和用工信息。

4、2010年2月组织开展“返乡农民工与就业岗位对接月”活动,组织招聘单位深入各乡镇,将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创业就业政策送到农民工家门口。各县区要至少组织1场大型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乡镇至少组织1场劳务对接洽谈会。

5、落实扶持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加强农民工创业培训工作,组织返乡农民工参加创业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将适合于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免费提供给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在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就业扶持、创业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各县区要加快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设,积极吸纳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入园,并落实场地、租金、税费减免等相关扶持政策。

三、春风行动

(一)服务对象:准备外出务工、新进城务工和已经在城市中务工的农村劳动者。

(二)活动时间:2010年2月下旬至2010年4月。

(三)活动内容:

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印制并免费发放一批方便农村劳动者进城求职的各类宣传资料。在火车站、客车站等农村劳动者密集的地方设点宣传。

2、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免费服务。全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在面向农村劳动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对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政策咨询服务,切实帮助城务工人员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人员尽早落实就业岗位。

3、开展就业服务下乡活动。通过组织就业服务小分队、举办招聘集市、深入乡村发放政策宣传单和《就业失业登记证》、组织技能培训等方式,开展就业服务乡活动,将农村劳动力急需的就业服务送到集镇,送到村头,送到农村劳动者的手上,帮扶零转移农户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转移就业。

4、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活动。组织全市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升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落实培训补贴。

四、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一)服务对象:求职人员范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和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及其他各类求职人员。用人单位范围:用人单位以民营企业为主,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其它各类企业也可参加招聘活动。

(二)活动时间:2010年5月期间。

(三)活动内容:

1、加强舆论宣传。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现行就业优惠政策以及本次招聘周活动的目的、意义,宣传民营企业招用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典型;宣传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民营企业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政策的落实和兑现工作;利用《××就业报》、“××就业网”、各级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户外用工信息宣传栏及时用工信息。

2、收集用工信息。在招聘周之前以及举办期间,联合市教育局、扶贫办、总工会、工商业联合会开展用工信息大收集活动,通过各种渠道组织收集各类用工信息,及时汇总并提供给市人力资源市场。

3、组织现场招聘。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为期一周的现场招聘活动,为招聘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招聘平台,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及各类求职者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权益维护及免费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报名等相关服务。现场招聘期间,设立由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人员组成的政策解答服务台,开展现场政策咨询和权益维护等活动。

4、及时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将招聘周活动与推动落实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结合起来。在招聘周期间,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协调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为广大民营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权益维护等项服务。对于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民营企业,要及时兑现税收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当时兑现不了的,要限期落实到位。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

(一)服务对象:高校未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

(二)活动时间:2010年9月。

(三)活动内容:

1、制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见习、自主创业帮扶等方面的服务方案,与相关企业和用人单位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实施。

2、在全市各类用工单位中,收集一批适合大中专、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在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上广泛信息。

3、做好返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工作,确定一批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登记失业毕业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4、通过就业政策宣传、岗位信息、召开专场招聘会、提供专项服务等措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5、开展技能岗位进校园活动。广泛收集适合大高校学生的就业岗位,举办分行业、分专业、分层次的专场招聘会,不断提高岗位对接的有效性;与院校联合在校园内举办招聘会,组织民营企业直接到校园招用人,促进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直接对接。引导民营企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制定合理的选人标准,吸纳更多的高校学生就业。

六、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

(一)服务对象: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

(二)活动时间:2010年11月下旬。

(三)活动内容:

1、通过集中提供就业信息、在高校联合建立就业服务站点、开展校园职业指导和政策咨询、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重点为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2、重点帮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把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服务的重点,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基层工作平台紧密配合,针对高校毕业生家庭情况和个人需求,制定专门的服务方案,提供档案托管、劳动保障事务等服务,促使其尽早实现就业

七、创业培训进高校活动

(一)服务对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届高校毕业生。

(二)活动时间:2010年全年。

(三)活动内容:

1、联合全市各高等院校开展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组织优秀syb创业培训授走进高校为应届高校毕业生开设创业培训讲座,传授创业知识,在创业构想、市场评估、预测资金、制定利润计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并组织致富能手、企业家、青年创业典型为大学生们讲述创业经历和体会,定期举办创业培训交流座谈会,适时开展进企业、看项目观摩活动。培训结束时,邀请专家对学员的创业计划书进行项目评价和开业指导,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帮助学员实现成功创业。

2、开展“创业助我行”活动。组织开展校园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活动能力,培养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项目开发、开业指导、政策咨询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落实创业培训补贴,对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八、优质就业服务竞赛活动

(一)参加人员范围: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二)活动时间:2010年全年。

(三)活动内容:

1、加强宣传发动。召开全市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工作人员会议,全面部署优质就业服务竞赛活动,明确各级责任,抓好工作落实,打造优质就业服务示范平台,营造优质服务活动竞赛氛围,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适时组织开展全市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工作人员开展工作业务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活动。通过学习培训等活动帮助全市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深入理解新一轮就业政策和准确掌握各项业务操作方法与步骤,更好的为城乡劳动力做好服务,使其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技能进一步增强。

3、以竞赛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行“五个好”服务标准和“六要六不准”工作准则。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做到接好每一个电话、回答好每一个问题、接待好每一位来访人员,干好每一项工作,公正处理好每一件事情。并规定:要准点上下班,不准迟到早退;要坚守工作岗位,不准擅离职守;要坚持外出请假登记,不准中途溜号办私事;对待来办事的群众要热情接待、文明服务,不准态度生硬、拖延推诿;要加强学习、提高本领,不准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要勤政廉洁,不准索拿卡要。

全市各项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具体启动时间和工作安排将执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开展。

九、工作要求

(一)为切实加强对2010年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的组织领导,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市2010年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加玉,副组长关红宜、魏坚,成员:马明、宋军、雷修明、张文敬,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魏坚兼任,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就业局。各县、区也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各项专项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各县区要高度重视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将其作为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的具体措施。制定本县区2010年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工作计划,保证全年各个专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要积极与参加专项活动的相关部门、团体沟通,建立专项活动联合工作小组,落实责任分工,共同推进专项活动取得实效。

(二)各县区要按照每个专项活动的部署要求,研究制定详细工作方案,明确活动内容、责任单位和工作目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针对重点群体的就业需求,扩充、丰富服务项目,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要结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能整合和工作整合要求,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手段,落实公共就业服务各项制度。

(三)各县区要提前协调有关部门,将专项活动所需资金列入公共就业服务经费支出计划,统一纳入财政预算,落实专项活动所涉及的工作资金,以及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补贴资金,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四)各县区要结合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大力做好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政策宣传工作,重点宣传国家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的扶持政策,宣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免费服务的相关内容,树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社会形象,发挥品牌效应。

公共就业范文篇2

现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有关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函〔**〕63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开展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工作,是建立公共就业服务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对于全面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推动本地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工作。

二、各地要将完善综合性服务场所功能建设作为今明两年劳动力市场建设工作的重点,积极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案。要逐一对照《功能手册》的各项要求,对尚未实现的功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完善。要及时跟踪方案的实施过程,层层落实工作职责,创建一批功能完善、群众满意的优质高效公共就业服务窗口。各地的工作方案和联系人名单请于5月31日前将报省厅劳动就业管理中心。

三、省辖市四星级示范职业介绍机构,要对照标准,落实整改计划,争取在**年底前达到《功能手册》规定的基本服务功能、延伸服务功能和拓展服务功能要求;三星级以上(含三星级)示范职业介绍机构,要在2008年6月底前达到基本服务功能要求,并根据实际需要实现部分延伸服务功能和拓展服务功能;其他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在2008年底前达到基本服务功能要求。

新建、改建的综合服务场所应在建成时达到《功能手册》规定的基本功能要求,并逐步实现各项功能。

四、为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省厅将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

劳动保障部关于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有关工作的通知

劳社部函[**]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努力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由城市公共就业服务综合性服务场所(以下简称"综合服务场所")和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组成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载体,承担着为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为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的重要责任。近几年来,各地大力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但一些地区的公共就业服务还存在着服务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等实际问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精神,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我部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工作,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综合服务场所功能手册》(以下简称《功能手册》),作为对综合服务场所完善基本功能,进行功能延伸和拓展的范本,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和手段,是落实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公共就业服务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各地要高度重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组建专家提供指导,全面开展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工作。

二、各地要将完善综合性服务场所功能作为重点,按照《功能手册》规定的基本功能、延伸功能和拓展功能要求,组织本地区综合服务场所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达到下述基本目标:

(一)各级综合服务场所应在2008年底前全部达到《功能手册》规定的基本服务功能要求。

(二)新建、改建的综合服务场所应在建成时达到《功能手册》规定的基本功能要求,并根据需要实现部分的延伸功能和拓展功能。**年6月底前完成建设或改建的综合服务场所应在**年底前达到上述要求。

(三)被部里授予"中国"标牌的综合服务场所,应在**年9月底前达到《功能手册》规定的全部基本功能、延伸功能和拓展功能的各项要求。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我部的统一要求,研究制定本地区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工作方案,确定部分重点城市和重点机构,对基础较好的要加强指导,树立示范典型,对基础薄弱的要给予专门扶持,帮助其达到标准,重点跟踪新建和改建场所的功能完善工作,抓紧建成一批功能完备、群众满意的公共就业服务窗口,为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各地市级城市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实际,对照《功能手册》各项要求,认真总结功能完善方面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实效、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细节",针对各类不同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着力推进功能完善工作,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我部将进一步加强对各地开展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工作的监督指导。

(一)我部将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级城市免费下发《功能手册》,并同时配发全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本服务典型案例和先进做法资料《就业服务以人为本》,为各地具体实施提供借鉴范例。

(二)我部将在**年三季度组织专题培训,通过现场观摩、交流经验和业务指导等形式,增强各地功能完善的意识和能力。

公共就业范文篇3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就业促进法》有关要求,进一步发挥公共职介服务对就业工作的推进作用,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08年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的通知》(劳社部函[**]250号)和我厅《关于做好2008年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的通知》(苏劳社就管[**]34号)要求,现就统筹做好2008年全省公共就业援助帮扶联动招聘活动作出如下通知:

一、围绕就业中心工作,大力开展公共就业专项活动招聘周活动

全省公共职介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服务就业中心工作,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重点是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实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和“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四项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要求,组织开展全省联动专项招聘周活动。

(一)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帮扶招聘周活动。

1、时间安排:1月18日-25日,其中1月18日启动举办“‘迎新春·送温暖’再就业援助帮扶全省联动招聘活动”。

2、活动内容重点:一是做好活动前期援助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制定现场招聘活动具体援助措施;二是拓宽就业岗位信息采集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发就业岗位,保证必要的岗位数量;三是大力宣传“两法”和就业援助政策;四是做好援助对象的跟踪推荐就业工作。

(二)春风行动招聘周活动。

1、时间安排:2月17日—2月23日,其中2月17日启动举办“春风行动·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就业援助帮扶全省联动招聘活动”。

2、活动内容重点:一是现场免费发放“春风卡”,张挂“两法”宣传画,公布举报电话等,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二是免费提供“一对一”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引导服务;三是有选择地组织用工规范的用人单位与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面对面洽谈。

(三)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1、时间安排:2008年5月的第三周,其中5月11日启动举办“全省民营企业大型联动招聘专场活动”。

2、活动内容重点:一是积极与工会、工商联共同联动,岗位信息收集工作以工商联为主;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三是做好招聘活动和政策落实的宣传工作。具体内容和要求将根据劳动保障部的统一部署另行通知。

(四)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招聘周活动。

1、时间安排:9月7日—9月13日,其中9月7日启动举办“全省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帮扶大型联动招聘专场活动”。

2、活动内容重点:一是做好活动前期宣传,大力挖掘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二是进一步完善网络服务平台,提高信息质量,将网上求职招聘与现场求职招聘结合开展;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中毕业生的援助帮扶力度,优先推荐就业,落实就业援助的相关政策,提高帮扶实效。

二、强化突出主题,广泛开展各类专项联动招聘活动

为适应公共就业服务新要求,在重点开展好全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招聘周活动的同时,各地要结合实际,创新形式,突出主题,开展各类主题性专项招聘活动,推动公共职介活动得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有成效地开展,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

(一)纪念性节日专项招聘活动。

1、“迎三八·架金桥”女性援助招聘专场活动。(3月7日)

2、“迎五一”全省大中专、职技校毕业生供需洽谈招聘周活动。(4月下旬)

3、与民政部门、部队联办“八·一”拥军爱民大型招聘专场活动。(8月1日)

(二)专业技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专项招聘活动。

1、三资企业中高级技能人才招聘活动。(10月中旬)

2、与教育、人事部门联办高校毕业生公益性招聘活动。(11月下旬)

3、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招聘活动。(12月下旬)

以上活动的具体举办时间和工作要求另行通知。

三、加强部署引导,切实推动各项联动活动深入开展和取得实效

(一)高度重视,统筹安排部署。各地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将全省联动招聘活动作为全年公共职介工作的重点,突出开展就业再就业援助,加强领导,认真筹划,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和活动计划,确定专人负责,形成目标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成效突显的工作机制,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大力宣传,扩大提升社会影响力。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联动活动进行多形式、全方位的跟踪报道,形成良好的活动氛围。结合开展联动活动,大力宣传就业再就业等劳动保障政策,进一步树立劳动保障部门服务为民的形象,不断扩大全省联动活动的影响力。

公共就业范文篇4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按照《就业促进法》要求,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再就业,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08年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的通知》(苏社部函〔2007〕250号)精神,经研究,定于2008年继续在全省组织实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和“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五项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力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

(一)活动主题:“实现就业,稳定就业,我们真情相助”

(二)援助对象:尚未就业的就业困难对象、零就业家庭中目前尚未就业的人员和已实现就业但政策落实不到位或遇到新困难的人员;已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灵活就业和被企业吸纳,但没有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的人员;本地区确定的其他需重点援助的人员。

(三)活动时间:2008年1月4日至2月4日。

(四)工作内容

1、采取专题宣传等多种方式,深入宣传《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宣传国家促进就业的经济社会政策、公平就业的原则、对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对困难群体实行就业援助的具体措施。

2、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及时认定并登记造册,制定有针对性的援助计划。对已实现动态清零的零就业家庭进行再梳理,将其中未实现就业的家庭成员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援助对象,确保实现就业,努力稳定就业。

3、继续做好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全面建立和落实“五个一”帮扶措施,对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在一个月内确保帮助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4、对尚未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及时的公益性岗位援助,并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对已经就业的,特别是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跟踪了解其就业状况,落实扶持政策,探索解决就业不稳定问题。

5、各地要结合省级下达的“两节”期间困难补助资金的落实,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确保“两节”期间将资金发放到困难企业和就业困难对象手中。

(五)工作要求

1、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将工作内容进一步拓展延伸,确保援助月活动取得实效。

2、各地要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重点落实已就业人员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各类就业困难对象,使他们的就业更加稳定。

3、结合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充分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将每一位援助对象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并建立帮扶责任制度和服务协议落实情况评估制度。

二、认真组织实施“春风行动”

(一)活动主题:“进城务工,帮您解难”。

(二)服务对象:准备外出务工、新进城务工和已经在城市中务工的农村劳动者。

(三)时间安排:2008年春节后到3月底,各地可结合实际,适当提前、延后或延长活动时间。2008年4月中旬上报活动总结。

(四)活动内容

1、免费发放一批“春风卡”等政策宣传材料,大力宣传《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放心职介服务机构”名单、求职指导和维权注意事项、举报电话等,方便劳动者求职就业,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招用工观念。

2、对农村劳动者全面开展免费的就业服务,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组织免费专场招聘会,帮助供需双方直接见面。

3、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升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落实培训补贴。

4、结合宣传和贯彻落实《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推荐一批服务规范、群众满意的“放心职介服务机构”,引导农村劳动者到合法职业中介机构求职。鼓励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开展优质服务,指导职介机构建立服务台帐,并加强检查。

5、与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一批侵害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事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五)工作要求

1、落实免费服务政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部向进城务工人员开放,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

2、落实培训补贴政策,组织有培训意愿的进城务工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落实专项资金。

3、落实责任制度,将每一项服务活动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工作人员,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评估。

三、继续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一)服务对象: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及各类求职者。

(二)时间安排:2008年5月的第三周。2008年6月中旬上报活动总结。

(三)活动要求:各市要明确职责,制定工作计划,做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筹备工作。要形成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及各类求职者提供招聘服务。

四、扎实搞好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

(一)活动主题:“职业生涯起步,我们共同努力”。

(二)服务对象:各类需要求职就业的毕业生,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对象。

(三)时间安排:2008年9月,各地可结合实际,适当提前、延后或延长活动时间。2008年10月底以前上报活动总结。

(四)活动内容

1、搜集一批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广泛,举办免费的分行业、分层次的专场招聘洽谈活动,以多种形式促进毕业生实现就业。

2、做好返回原籍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工作,确定一批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登记失业毕业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3、依托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了解和掌握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中的毕业生状况和就业需求,制定针对性服务方案。

4、重点加强对登记失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为有见习需求的毕业生积极提供见习机会。

(五)工作要求

1、加强与教育和人事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机制。

2、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门工作小组,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指导并组织实施各个专项服务工作。

3、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了解每一位登记失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就业计划,提供“一对一”的服务。特别是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要按照“六优先”服务内容,确保其100%就业。

4、要建立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在服务周期间,对登记失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评估,提升服务水平。

五、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活动

(一)参加单位:南京、扬州、苏州、无锡、徐州和盐城。

(二)服务对象:高校尚未落实岗位的应届毕业生。

(三)时间安排: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0日至26日。

(四)活动要求:参加单位要高度重视,确定一位就业机构领导作为网络招聘活动的负责人。根据教育部办公厅、人事部办公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2007年联合举办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的通知》(教学厅函[2007]3号)的要求,每季度招聘周活动须整理100家以上的招聘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信息,按照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的统一格式招聘信息。活动结束,及时将网上招聘信息反馈省厅就管中心。

六、切实加强对五项活动的组织领导

(一)提高认识,切实摆上位置。各地要将组织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作为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具体行动,调动全系统的力量,积极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农村进城务工劳动者、大中专技校毕业生等各类劳动者实现就业;要将专项活动作为检验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的标准和全面推进人本服务的重要措施,认真组织,抓紧抓好。各地要加强专项活动的组织领导,对每项专项活动制定具体的方案计划,确定各项工作目标,形成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结果有评估检查的保证机制。各地可根据工作需求,开展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创新活动,帮助更多的就业促进对象实现就业再就业。

(二)统一安排,做好资金保障。各地要将专项活动纳入全年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各项活动,统一制定本地区《2008年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计划》,提前做好工作部署,并加强对专项活动实施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地要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将专项活动所需资金列入公共就业服务支出计划,统一纳入财政预算,落实专项活动所涉及的工作资金,以及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补贴资金,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三)大力宣传,营造和谐氛围。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专项活动的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引导,树立劳动保障部门履行职责、促进就业的社会形象。各地要结合开展专项活动,做好《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的宣传工作,为今后具体贯彻和实施打下良好的舆论基础。

(四)加强指导,及时上报情况。各地要组织本地区做好专项活动的全年计划和各专项活动总结,省厅将适时参加各地的活动,并组织专项督查和检查,了解具体实施情况。各地应在2007年底前上报2008年全年专项活动计划,并在活动结束后及时上报活动总结。劳动保障部确定的我省重点联系城市有:南京、无锡、南通、盐城、徐州、常熟6市县,请以上重点联系城市于2008年1月5日前将本地区《2008年度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计划》报送省厅就管中心。

(五)做好专项活动的总结和相关数据的统计汇总工作。

1、各地须于2008年2月12日前上报就业援助月活动完成情况总结及相关统计表(附件1)。

2、各地须于2008年4月10日前按要求上报春风行动实施情况总结和相关统计表(附件2)。

公共就业范文篇5

1产业链结构不合理

目前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人才招聘、员工派遣、劳动保障事务等初级服务上,教育培训、就业指导、猎头服务、高级人才就业等更为开阔的中高端服务却非常薄弱。目前,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服务与人力资源市场化服务相互混合糅杂,产业化的发展有所制约。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提供的公共就业服务产品内容单一,专业化及市场化的程度并不高,整体上产业化发展不够。

2基础宣传缺失

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就业服务普及范围并不广泛,市场影响也不深远。在劳动力剩余严重的广大农村地区,就业主要依靠亲戚、邻居的介绍和帮携,较少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来寻求岗位。在大多乡镇存在着类似的情况,甚至在城市里亦不乏此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乡镇、农村这两个级别的投入资源较少,基础宣传严重缺失。在农村、乡镇很少能触及到公共就业服务的宣传资料或广告,在城市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宣传亦不见。

3管理体制僵化

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业的行业管理有着根深蒂固的旧体制思维,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给编制来吸引从业人员,依靠政府给资金来发展。这样的管理体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集团利益等弊端,对吸引社会投资有着排斥抵抗情绪,参与社会竞争的意识较为薄弱。再加上,人员流动不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以上种种都严重阻碍着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业的发展。

4信息化水平不高

首先,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只有一部分实现了网络化,就业服务信息建设残缺不全,数据孤岛现象严重,难以转化为共享的有效的信息,不能形成立体交叉四通八达的告诉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其次,江西省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站的就业服务信息过度集中于人才招聘服务领域,缺乏人才培训、人才测评、就业指导、公共政策等相关信息。最后,江西省人均受教育水平及生活水平不及发达地区,网络运用的普及率不高。实际上,在设置了触摸屏的人才市场,在开通的就业服务网站上,许多人没有能力运用这些简便又实用的途径。

二、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1推进就业服务产业链发展建议

政府相关部门继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产业链的发展,力图形成集初、中、高级服务项目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业准入及监督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营资本投资该领域,让公共就业服务领域内的人才招聘、人才培训、劳务派遣、人才测评、管理咨询等市场化服务部分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从“管理控制”向“服务监督”职能的转变。

2加强基层宣传

绝大多数农民工缺乏从业的能力与素质,更缺乏信息了解的渠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信息传达的范围。因此,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基层宣传,让广大偏远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资源获取公共就业服务的信息(包括就业求职和就业培训等),是目前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要求。在城市、乡镇区域,应综合利用诸如电视、广播、报刊、户外公告栏、显示屏等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公开系统,尽量消除信息的人为封锁或分割。在农村区域,设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点,安排人员进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宣传,通过户外布告栏、短信群发、资料发放等途径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及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基础宣传。

3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公共就业范文篇6

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与公共部门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具体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依法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1.1基本特征。公共管理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为基本职能,以政府为核心、多元化的开放主体体系。公共管理是政府在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下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价值目标强调的是社会责任在效率与公平的选择中更强调公平,在改革与稳定的选择中更强调稳定,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正义。公共管理向社会提供是为保证社会成员社会生活的正常有序进行而共同要求处理和实现的事务。这种事务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公共管理发挥作用机制是通过公共权力或者政治权威来体现的公共利益的优先性。1.2研究内容。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其目的是促使公共管理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公平和有效配置公共资源,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2公共管理中的电子政务

2.1电子政务的含义。电子政务是当下流行政府处理政务最便捷、最快速、最准确的手段,也是一次进行的全方位和深层次的改革。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认识它。一是从信息技术认识,通过网上审批业务来实现政互联网手段来办理业务,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政务事项的办事效率。二是从互联网变革认识,是通过网站建立政府和用户群体之间的关系,政府信息、公开政务服务事项,用户在网上提交业务等待政府进行审批和管理。2.2电子政务在管理中的应用。河北省人社厅统一经办系统已开发网上申请功能,5月8日,河北省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就业创业证发放)新增劳动者参加企业社保、工商登记信息。从5月9日起,在做好与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加载相关信息比对核实的基础上,S市失业登记和灵活就业登记中全面试行劳动者书面承诺制,极大方便了劳动者办理相关登记业务,有效提高了经办效率。以S市人社局为例,在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过程中,以电子政务为依托,制定2020年电子政务落实方案。一是2020年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要达到95%。局政务服务事项(三级四同事项)总共175项,已实现网办事项为18项,网办率为10.28%。全力推进“五险集中办公”信息化项目工作。完成了财政评审、政府采购和公开招标工作,即将进入实质性研发。二是大力推广“冀时办”APP应用,推进人社部门热点领域对接“冀时办”。近期市数据局下发的《关于S市2020年政务服务便民利企提升工程100项民生事项上线“冀时办”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涉及的有20项事项,9月底前全部完成。三是断优化提升网上公共服务能力。网上服务大厅截止6月底总访问人次超过6000万次,人社APP注册用户达60万余人,访问次数近千万;在电子社保卡和支付宝城市服务中上线60余项人社业务。政务服务事项开通网办率完成了半年的工作任务,现已实现127项,网办率为72.57%;大力推广“冀时办”APP应用,推进人社部门热点领域对接“冀时办”。

3公共管理中的财政补贴

2019年以来,S中心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以“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为主线,坚持业务工作与党的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为全市就业局势整体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3.1财政支出的含义。财政支出是国家对财政收入进行有计划的再分配的过程,实现国家各项职能有序运转,满足各方面工作需要。财政支出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手段。3.2财政支出的特点。从支出速度来看,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和较快进度,各节点均超出或接近历年最快进度。为实现国家重大事项建成和重大发展战略的推动,促进经济发展等提供了支持。国家财政在改善社会民生上,提高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投入,并且三大攻坚战也有了很大保障。中央对地方转的财政补贴也在不断增多,对基层扶持力度加大,有效保证民生,保障基层的各类事项有效运行。3.3财政支出结构和扩大领域。就是不同种类的补贴事项和国家投资占到总支出的比重,是财政支出构成。支出结构也表明国家现有资金在各项资源上的分配与变化的过程,还有国家行使的职能及改变。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为了更加优化配置资源,国家力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让财政支出流向国家需要建设的地方,加强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同时优化财政收入,加强全社会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3.4财政补贴政策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我们知道财政补贴能够实现国家各项职能有序运转,满足各方面工作需要。其中我们把财政补贴就业创业单独拿出来说。3.4.1财政补贴就业。S市就业服务中心在多角度、多层面深入宣传青年就业见习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为毕业生提供从咨询、报名、审核到对接、存档的“一站式”服务。同时,择优选择信誉好、科技含量高、留用能力突出的企业为定点见习机构,建立健全了考勤、带班等规章制度。2019以来,全市共有79家就业见习单位成功对接1066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拨付就业见习补贴资金1586.1万元。S市就业服务中心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首次创业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帮助和补贴。在有营业执照后,运营半年以上的,给予补贴,市、县〈市、区〉各承担50%。3.4.2财政补贴失业保险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加强失业保险风险防控。S市就业服务中心严格按照“社保基金监督和风险防控提升年”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流程管理,对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管的各环节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风险隐患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已经全部整改完毕。3.4.3财政补贴创业。2019年6月份,对审计中提出的问题及时协调调度各区经办机构和经办银行排查整改,对违规领取贷款人员停止贴息,同时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贷前审查力度,做好贷后跟踪服务,所有问题已经全部整改到位。按照省、市“双创双服”有关要求,以全国一流为标准,S市积极开展了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提升活动,通过财政补贴对全市现有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进行了规范提升,孵化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对S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进行了高规格提升改造,基地面积由原来的2800平方米提升到1.12万平方米,5月下旬正式运营,可容纳创业实体252户,带动就业3000余人。3.4.4特定群体实现再就业。针对一些特定群体,比如城镇就业困难人群、下岗职工,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尤其是一些新生代农民工,针对他们这一群体进行免费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得他们掌握到能够傍身的技术,便于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高强.管理信息系统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今日财富,2021(03):207-208.

公共就业范文篇7

关键词:公共就业;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为公共就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地区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的需要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为整个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提供支撑,还整合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基础信息资源,为其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了依据,是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化的重要支柱。

(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水平的需要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使公共就业机构管理日渐高效、规范、科学、透明,可以有效支持落实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信息化网络系统可以打破信息孤岛,将数据有效集中,并对公共就业数据进行自动化汇总、提炼分析,提供精准的就业信息监测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便于掌控就业形势,是提高就业管理成效的基础手段。

(三)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是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需要

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提出要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各类就业信息统一。”只有积极顺应新形势,应用“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模式,才能实现公共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对象、业务功能的全覆盖,为服务对象提供均等、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从而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将公共就业服务和管理职能进行优化和整合。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涉及公共就业服务的各个部门,包括计算机系统平台、数据库、网络硬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其目标是为服务对象提供及时满意的就业服务,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整体社会价值。

(一)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

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数据中心,涵盖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人员的基本信息,涵盖用人单位和各类中介、创业服务、职业培训、就业援助、职业技能鉴定等相关机构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础集中各项就业服务数据,包括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创业服务、职业技能鉴定、劳动保障事务、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就业援助、就业资金管理等信息,实现全市范围内就业信息的统一管理。

(二)建设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站,在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市场配备综合业务应用软件,实现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信息化。在市本级及具备条件的县(区)建设标准化人力资源市场,根据市场面积等条件设置信息化招聘摊位,乡镇(街道)、村(社区)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示范站点,配备就业服务自助终端一体机、信息屏,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实现网络互通,信息共享。

(三)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包括就业网站、招聘会业务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手机APP应用系统、多媒体信息管控系统、智能决策系统、就业援助信息系统、培训服务系统、就业资金监管系统等内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将辖区范围内的就业服务网站进行资源整合,精简业务流程,运用软件系统对就业服务工作进行全程管理,并且整个系统向村(社区)延伸,及时有效地将公共就业服务覆盖各个区域。

三、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十几年来,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效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需求的增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显现出诸多不足之处。

(一)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

一是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运行的设备不足或老化,缺乏信息化必须的硬件基础设备,收集与共享公共就业信息的物资资源不够。二是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网络没有形成,网络普遍没有覆盖到乡镇、村等,信息数据不能及时共享。三是信息系统建设分散,缺乏统一标准的规划。很多地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根据各自需要开发应用软件,指标口径不一致,相互不兼容,公共就业服务系统数据不能共享,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影响公共就业服务整体功能作用的发挥。

(二)信息化建设认知度低

一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信息化的认知度低。公共就业服务信息查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局域网自助查询和液晶显示屏,很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仍采取简单的坐等登记和设摊招聘的服务形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畅通信息共享渠道。二是劳动者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的认知度低。大部分劳动者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缺乏了解,对公共就业服务的认识还局限在“市场”这个有形场所,尤其是对文化程度偏低的劳动者而言,大量信息在网络上不能被充分利用,网络无形市场还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三)信息化建设保障不足

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还需要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水平,但是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缺乏专业的计算机维护操作人员,制约了信息系统的推广使用。二是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信息中心是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机构,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但是基层信息中心缺失,制约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的建设与维护。三是缺乏资金保障。在乡、县财政预算中,公共就业信息化建设经费很少被列入财政预算,资金投入不足。

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坚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原则

统一规范公共就业服务的业务经办流程、数据统计口径、制度规则等基础内容,以适应计算机批量的信息处理、传递和共享。遵循统一建设,省级集中,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建立集中式数据库,并将信息网络延伸到社区和行政村,实现就业信息横向集成、上下贯通,不断提高信息化的整体质量与效益,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形成统一的整体。

(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宣传建设的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加深企业、中介和求职者等各类群体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的认识,全面推广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的应用,充分发挥网络无形市场海量就业信息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意识,使其明确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提供透明、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的工程,重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从而重视和参与建设工作。

(三)加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要列为“一把手”工程,真正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全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要注重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加大对各类相关人员的业务和技术培训,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信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落实信息化建设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同时,发挥就业资金的作用,并鼓励多渠道筹措资金。

(四)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长效机制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能有效拓宽就业信息的传播渠道,要确保各种数据录入准确、真实、及时,要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的高度出发,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在建设、应用、管理等方面的各项工作机制,将信息化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确保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的持续推进。

作者:王彦红 单位:濮阳市劳动就业处

参考文献:

[1]陈淑敏,史慧武,郭献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商贸,2012(04)

[2]陈淑敏.张家口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研究[D].燕山大学,2012

[3]廖添德.浅谈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J].信息系统工程,2014(06)

公共就业范文篇8

关键词: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人力资源管理

一、当今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1.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现今在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方面的相关部门的人才资源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在落后的思想观念下没有完整的运行体系,没有明确的目标以及管理方法。在这样落后的观念下,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在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中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没有办法有效地促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进步与发展。这样的现状会造成就业服务部门没有办法有效地组织与满足社会中人员的就业问题。由于就业服务部门需要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泛并且所服务的工作较为复杂需要对社会行业的发展变化有着比较明确的认识。并且在对社会行业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还要对人才进行调查,将人才的长处与优点与相关就业单位进行比对寻找出适合的行业与人才[1]。但上文中所提出的涉及就业服务部门在进行此类工作时会比较复杂与困难,外加比较落后的就业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下就会出现较多的错误与漏洞,不利于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的发展与运行。2.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现今的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的发展中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方面相对缺少完善程度。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的管理有很大的区别与不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简单的管理是没有办法满足人力资源管理运行的,这样就会增加各个行业的就业压力的增加。现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就是在奖励机制方面的规定不够完善,人才管理的方式相对比较落后。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在奖励机制的制定方面不够重视这样就没有办法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公的工作积极性,无法使人力资源的运行所产生的效益有效地提升。其中在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还缺少能够长久运行的管理体系,所以现今的管理方法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无法满足就业服务的需要,所提供的人才服务也没法应用于社会行业之中。3.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缺少专门的管理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行业所从事的工作人员大多都为在其他岗位所调动或者晋升而来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不仅仅缺少经验并且缺少大量的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这样在工作的进行中就没有办法及时的处理与解决问题。现今在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在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应用方面的问题[2]。

二、如何增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与策略

1.增强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关的就业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增强虽工作的热情程度以及在工作中的工作态度。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增强与完善在工作过程中的奖励制度,通过奖励制度的增强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就业服务了理念,确立先进的运行体系与明确的目标以及管理方法。各部门增强对人力资源股远离的重视程度,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与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所共同发展增强社会对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2.完善与增强在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的管理有很大的区别与不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简单的管理是没有办法满足人力资源管理运行的,这样就会增加各个行业的就业压力的增加。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的提升与进步是极其重要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增强在管理制度方面的而完善与发展。确立能够长久运行的管理体系并且制定能够有效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奖励机制。3.增强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人才培养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行管部门需要加强重视,国家在各高校要开设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专业,并且相关部门与高校签订相关的战略让高校为其提供专门的人才[3]。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满足与完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少相关专业人才的问题。

三、结语

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是需要各个方面共同进步与发展才能满足的。本文旨在针对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与分析,在文章中对现今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在文章最后针对在如何增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制定一定的应对策略与应对方法。希望本文中的论述能够促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更好的运行与发展,同时希望本文中所提出的建议可以受到相关部门的接纳与采用,更好的提升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的人力资源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冯菊香,武忠远.公共服务视域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究——基于延安市宝塔区的调研[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2]徐可彬,郭路.全省公共就业人才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应用推广会议要求:全面启动三大系统推动“信息化+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5(8).

公共就业范文篇9

(一)就业服务的职能初级且不完善,难以满足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我国当前的就业服务职能局限在单一的岗位匹配、简单的职业指导。但大多数失业者文化水平低、缺乏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或对自身职业能力缺乏了解,或心理脆弱等,低层次的服务无法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就业服务职能的不完善还体现在地区、群体差别。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服务体系非常发达,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样化服务体系,能够灵活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服务还留有很深的计划烙印,服务僵化,政府垄断,而这些地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贫困人口相对较多,他们迫切的求职需求难以满足。

(二)营利性型服务驱逐非营利性服务的现象普遍

就业服务产品种类繁多,有公益性较强的,也有可营利的。由于这些职能没有得到科学划分,致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履行职能、财务管理等时无法实行归口管理。一方面在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承担免费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求职服务,另一方面又开展营利性的劳务市场业务。趋利机制使得服务机构更偏好于提供可收费的服务产品,而对难以获利的服务产品不愿提供,即使在政府强制要求下,也不过是聊以塞责而已,服务的质量因而难以得到保证。

(三)管理僵化,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难以有效协调

公共就业服务的各项职能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强。例如,短期化的职业介绍往往需要长期持续性的就业计划予以支持,而个性化的求职帮助又会成为进入培训、再培训和创业计划的关键。这需要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例如,我国针对下岗职工开展的社区就业服务,创造的岗位涉及规划、城建、卫生、公安、工商、税务、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由于对这些部门之间的职责界定不清,服务重叠,经常发生矛盾,阻碍了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

(四)与私人组织合作能力低,难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供给的竞争性市场

就业服务需求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特点。就服务强度来看,有自助服务、一般服务和强化服务;就服务层次来看,有全国性劳动力调配、市场信息的传播和就业政策的解释,也有地方辖区的就业安排和指导;就服务主体来看,有政府行政性就业机构、民间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组织。这样,就业服务格局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是,我国当前的就业服务市场基本还是政府为主导的垄断格局,运行效率低下,同时民间机构力量弱小且不规范,二者难以有效合作,限制了就业服务功效的发挥。

二、制度安排的思路——基于公共品理论的策略选择

从上述问题来看,其症结的根源在于缺乏对公共就业服务内涵的全面、细致的把握。理论认识上的模糊使得制度安排的具体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阻碍了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成功构建。由此,必须对公共就业服务这一特殊的公共品做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制度构建的具体策略。

(一)公共就业服务产品的特性

尽管公共就业服务的制度安排、任务、战略和组织在不同的国家千差万别,但各种职能服务产品却有许多共同的基础。下面以国际劳动组织公认的四项基本职能为支点(如表-1所示),具体分析服务产品的特性。

1.职业介绍)——职业中介的市场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公益性同时加强。职业介绍是公共就业服务的最基本职能,目的是为求职者和空缺岗位进行撮合。不管在我国还是西方国家,该职能的特性都经历了一个从政府垄断的纯公共品到多元化供给主体的市场化过程。该职能的市场化表现在互联网技术的载体之下的自助服务的普及。求职者可以利用各种自助设施进行工作的查询而不再过多依赖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对于雇主而言,互联网可以为他们解决最通常的劳动力供给的需要。这些都意味着普通的职业介绍职能弱化,而高质量的职业介绍市场化能力很强,一般由私人职业介绍机构来承担。互联网技术在弱化政府某些职责的同时,针对弱势群体的个性化服务使公益性得以继续体现,这表现在对无法或不能利用自助设施的弱势群体、对不熟悉求职择业的人以及长期失业的人员进行个别辅导。

2.劳动力市场调整计划——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供给。失业的持续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的瞬息万变,使岗位匹配、直接创造和维持就业岗位等传统就业服务职能难以满足宏观势态发展的要求。因此,劳动力市场调整计划出现,并在很多国家成为替代职业介绍基本职能的主要职能。目的是利用政府干预的方式对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失衡状况作出调整,创造一种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开发新岗位的环境,以弥补政府在维持现有就业机会、创造持续性岗位中能力的不足。具体调整计划包括求职帮助、培训和教育计划、直接创造工作岗位和工作经验,以及其他各种综合计划。这些纵深领域的服务意味着服务受益群体的分化和范围的缩小,通常以小组甚至是一对一的方式出现。这些调整计划的种类繁多,有公益性较强的服务,也有需要收费的个性化服务,由服务受益群体的不同特性决定。由于劳动力市场中弱势群体占大多数,需要政府在多元化供给中把持其主导地位。诸如教育和培训一类的服务产品更多是由私人办学机构来提供,因此政府必须与这些机构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外包、特许经营或者“代用券”制度等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现与私人机构的合作。

3.管理失业补贴——消极的政府就业政策。失业补贴作为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公共就业服务需要对其提供三种服务:提供求职帮助或再就业服务;持续资格认证与求职认证;对失业补贴计划的总体管理。为平衡失业补贴的消极作用,帮助领取失业补贴的人员尽快重新就业,需要对其提供求职帮助,如制定求职计划、接受教育培训等,以作为继续领取补贴的条件。这要求失业补贴与其他职能特别是劳动力调整计划密切配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至少在补贴管理机构、公共就业服务和地方一级的一站式服务机构之间保持这种关系。

4.开发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政府和私营机构共同参与的竞争性服务。劳动力市场信息开发职能对消除失业是间接性的,但它是自助服务最主要的信息提供者,这也决定了该职能的公益性。这一性质要求公共就业服务从全国范围搜集、加工、解释并劳动力市场信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但对信息的需求也造就了私营市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服务提供者,是政府和私营机构共同参与的竞争性服务。

(二)公共就业服务中政府职责的界定

对公共就业服务产品性质的分析,初步明确了政府的职责。这些服务的强度随受益群体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要想进一步明确公共就业各项服务的强度和界限,需要对受益群体的特性做详细分析。

公共就业服务的客户群体可以分为六大类:新失业者:长期失业者;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者;企业富余人员;残疾人、农民工、妇女群体;想提高生活标准的已就业者(如表-2所示)。其中,新失业者是指原本有工作但因技能落后、所在单位关闭或者某些个人因素被抛入失业大军,这些人缺乏渡过失业历程的经验,往往精神沮丧、求职迷茫,公共就业服务需要对其提供小范围的求职帮助,教授求职技巧,提高求职信心,或者提供培训使他们获得新的技能。对长期失业者而言,他们往往经历屡次失业打击,学习能力较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再就业障碍,是最难也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需要实行“个案管理方法”,提供特殊就业咨询,制定长期就业扶持计划,进行持续追踪调查。这一职能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细致纵深的发展。对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者,通常指应届毕业学生,他们掌握了最新的技能,但由于年轻而缺乏对职业的了解,公共就业服务除了对其提供职业介绍、求职咨询等外,应提供针对学生特点的直接创业计划,使他们尽快融入市场,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企业富余人员在我国表现为下岗职工群体,他们一般技能落后,年龄较大,知识水平较低,需要接受再培训和教育,掌握新的技能,或者提供创业计划,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对残疾人、农民工和妇女这些比较特殊的失业群体,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提供个性化或小组范围的深入咨询和教育培训,提出针对他们自身特点的就业帮助。对想提高生活标准的已就业者,可以通过收费的方式予以提供或完全交由私营机构。

通过表-2的分析,公共就业服务要承担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调整计划中,对于不同群体的服务强度有很大的差别。职业介绍一般通过自助方式实现,受益群体数量和规模也最大,是最低层次的服务;个性化服务或强化服务需要对求职者的技能、能力和兴趣等进行评估,提供有针对性服务,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很高,需要较高层级的机构配合;这些评估会成为进入培训、再培训和创业计划的关键,而培训一类的最高层级服务需要更高级次的政府机构统一调配,使其能与私人办学机构顺利合作。

三、完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要想成功构建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平衡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矛盾,降低失业率,实现和谐社会,必须完善这四大职能,并根据各职能的性质改善、调整就业机构的管理运行体制,建立起多层次、多主体、多样化的就业服务制度体系,使公共就业服务的功效得以最大发挥。

(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1.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为求职者服务。大多数公共就业服务的客户群体所需要的求职帮助可以利用自助服务设施自行完成,互联网的普及使这一职能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瑞典每个月通过互联网进入公共就业服务的人数相当于劳动力总数的6%。自助服务成为最基础、最活跃的服务。新技术的普及要求对该层次的服务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服务,便于监督管理和高效率服务。统一的标准化服务还体现在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建立,将求职帮助、就业咨询、职业分配、帮助填写失业保险申领表、教育和培训机会的信息获取等职能整合在同一场所中,确保计划和服务的一体化和综合性,使客户普遍得到服务。

2.为失业者提供一般服务。一般服务是对自助服务的补充和拓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弱化了传统的职业中介职能,转向提供更多的就业咨询和指导,诸如组织求职技巧的讲习班、大型职业招聘会、帮助求职者了解自己能力的职业指导、制定失业者连续性的扶持计划等一对一的深入咨询服务等。这些咨询和指导往往与职业匹配服务相结合,同时它也为求职者接受后期的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指引。培训和教育使缺乏技能的人掌握新的技术,提供的方式有很多,如脱产和教室课程、在岗培训或二者结合,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随时调整。这些调整计划对帮助失业者提高就业能力、克服再就业障碍,重新融入工作环境效果明显。

3.针对特定群体,提供特殊的强化服务。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劣势群体,包括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屡次就业失败的国企下岗职工、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工、残疾人、妇女群体,以及因吸毒、酗酒、育婴、债务等个人问题而失业的群体等。对这些群体的就业帮助是公共就业服务公益性的集中体现。针对该群体的特性,需要发展特殊服务。(1)特殊就业咨询。需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提供深入面谈,进行行业测试,推荐职业,甚至陪伴他们面试求职。这需要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并与社会救助等服务相配合。(2)培训教育。但因为这些群体的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培训教育比较困难,成效不显着。(3)直接创业计划。提供直接的就业岗位通常是针对该群体最直接的需要提供有效的求职帮助。一般要借助于社区、街道、中小企业等提供一些临时性、短期的岗位,建立非正规就业体系,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甚至直接参与岗位的创造,使该职能成为一项帮助弱势就业群体的基本社会保障“安全网”。

(二)构建合理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模式

1.权力下放,建立多中心的就业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作为一种专业性、地方性较强的公益机构,应当采取政事分开、自主管理的模式,地方服务机构有自己相对自主的权利,形成在政府委托之下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在政府的监督管理之下,大力开展地方性服务机构,充分利用地方的信息优势,密切与用工单位的合作关系,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灵活提供服务。(1)专业性设置。针对不同的服务群体,设置下岗职工再就业中心、进城务工农民就业中心、青年就业中心、临时就业中心等,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2)地区性设置。根据不同地区劳动力市场人口密集度、供需状况等设置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并采取多元化主体的供给模式,由政府机构、私营组织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信息优势,根据辖区劳动力市场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当然,保证这些服务中心之间的交流合作,政府必须承担起统一协调的职能,抵消结构调整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2.部门整合,加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合作。实现就业或再就业是一项涉及众多政府职能部门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予以充分支持。(1)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使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社会组织实现横向对接,协同开展工作,联动办理业务,使求职者可以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2)建立专业化就业市场,搭建纵向的统一就业体系,使部、省厅及区(县)、街道、社区连接,确保就业政策颁布实施、就业服务开展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3.打破政府垄断,提供竞争性的就业服务。就业服务领域需求的多样化为私营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要求政府必须打破垄断,主动与私营机构合作,建立竞争性的就业服务体系。(1)开发劳动力市场信息;(2)劳动力教育和培训;(3)可以有效监控的服务,如失业保险的管理、失业人员的管理等。可以采取的契约合作模式有外包、市场测试、“代用券制度”,以及纯粹的私有化。政府要根据不同的就业服务公益性强弱,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对公益性较强的服务在外包过程中,政府要予以资金支持,严格监控,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免费获得公平、公正的服务。

[参考文献]

公共就业范文篇10

关键词: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报告提出了“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新目标,“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政府积极运用大数据,推行“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创新服务载体,拓宽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在实践中打造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就业质量的提升和服务型政府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近几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1.1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成绩斐然,亮点纷呈。新形势下,政府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广开思路,努力创新,在微观层面开拓出许多服务途径与独特做法,使得公共就业服务日益制度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对缓解就业压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1.1.1整合资源,完善制度,形成公共就业服务合力按照综合服务的功能要求,统筹规划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建设,建立起统一开放、机制完善、功能健全、服务规范的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完善服务流程,增强就业工作的透明度、规范性和制度化。1.1.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为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层层选拔的方式,配备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同时加强岗位提升培训,切实提高服务人员的信息操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有效提高了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加强对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明确工作标准和岗位职责,从而使公共就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全面提高。1.1.3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功能顺应时展要求,实现“互联网+公共就业”的服务转变,依托“智慧人社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起集中式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大数据系统,基本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同城共享和全程信息化,形成整体服务的新优势,使“一次办好”深入人心,就业服务质量全面提升。1.2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已初步建成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未达到预期效果,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发展空间。1.2.1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不完善,缺乏均等化目前,应事业单位改革需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整合,职能进一步明确,但省、市、区、乡镇、街道五个层级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没有实现城乡全覆盖。就业服务机构在数量上相对不足,而且每个层级的服务机构在公共就业资源投入、管理模式、服务内容与方式、普惠性就业扶持政策等方面仍存在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机构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势必影响公共就业职能的有效发挥。越是基层服务机构,服务职能越单一,服务供给越不足,越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就业服务需求,使得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无从谈起。1.2.2公共就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充分,缺乏专业化目前,从数量层面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资源投入不足,而且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面对广泛的就业需求,人员配备相对不足成为影响公共就业服务最大的瓶颈。从质量层面看,尽然基层服务队伍日益年轻化,学历层次也有所提高,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仍旧相对匮乏,严重影响了公共就业服务政策的把握、贯彻和执行。同时,在机构改革的当下,部分就业服务部门划归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管理,基层工作人员往往是公益性岗位,而且身兼数职,工作压力大,再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和群众满意度反馈机制,使得这部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归属感,工作内容与工资收入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其流动频繁,不利于公共就业服务人才队伍的稳定,从长远看,严重制约了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发展。1.2.3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不科学,缺乏智能化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财政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同步。部分省市信息网络建设还不广泛,公共就业服务系统不统一,数据库的信息储备内容和使用标准也不一致,没能实现全省范围内信息的共建共享,没有建立起集中统一的“互联网+就业”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严重制约了公共就业服务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信息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信息利用率不高,劳动者所享受到的信息服务水平存在差异,高质量的就业成为空谈。同时,就业服务机构往往重视业务经办系统的智能化,而忽视对就业分析和决策系统的优化,加之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局限性,很难为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准确专业的数据信息,信息化建设保障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就业的连续性和充分性。1.2.4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建设不先进,缺乏效能化新形势下,人们对公共就业服务的需要呈现多元化,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服务项目单一,服务面比较窄。而且公共就业服务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上,服务缺乏针对性、专业化、规范化和个性化,严重影响了公共就业服务的效能。营商环境不够优化,服务流程不统一,服务缺乏标准化,没有真正树立起“一次办好”的理念,无法实现真正的“不见面审批”。同时,整个服务过程缺乏连续性,后续跟踪服务能力欠缺,整体服务质量不高,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能化。

2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形势下建设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从服务供给均等化、服务模式专业化、服务手段智能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流程标准化等角度入手,打造服务型政府,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拓宽公共就业服务职能,构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新格局,从而进一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人民幸福感的增强。2.1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均等化。新形势下,应整合规划资源,集中力量加快机构管理体制建设,统筹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区域化合作,积极发挥中心城市群的辐射作用,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的省、市、区、乡镇、街道五个层级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合理布局服务网点,依托社区进一步拓展、优化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开展个性化就业服务,以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来带动整个就业机构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合理配置财政支出总额和结构,建立就业专项资金制度、就业援助制度和考核管理制度等,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共资源投入的统一化和标准化,逐步缩小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差距,让劳动者享受到平等的就业服务和就业保障。加快出台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普惠性的就业指导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统筹管理,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均等化。2.2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专业化。深入实际调研,按照编办规划,科学地核定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编制,落实岗位责任制,从根本上解决公共就业服务人员配备不足问题。坚持以群众满意度为基础,以“便捷、优质、高效”为标准,以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为根本,组建一支年轻态、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队伍。同时,积极探索多渠道人才补充机制,进一步夯实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基础。加强建设学习型、专业性政府,建立学习和轮训制度,加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重点强化公共就业政策法规、服务流程、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实现业务培训常态化,全面提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估和激励约束体系,完善职务提拔和职称评聘等政策措施,落实工资动态增长制度,拓宽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绿色通道,进一步稳定公共就业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外部监督,建立服务承诺制,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真正做到“一窗办好”、“一次办好”,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社会公共资源,鼓励公众参与公共就业服务,建设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多角度探索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方式,另外有利于文明城市的创建,更重要是的有利于政府营商环境的优化。2.3完善数据信息建设,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智能化。信息网络化建设是新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各地政府部门应适应市场变化,与时俱进,加快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智能化建设,广泛推行“互联网+公共就业”的服务模式,逐步构建起集政务服务大厅、自助终端服务一体机、网络平台、移动应用“四位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智能化服务。依法推进跨区域跨部门公共数据资源的实时归集和全面共享,建立起集中统一的省级大数据系统,逐步建立“一网通办”的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推动公共就业服务的高效化,以“信息跑路”代替“单位和群众跑腿”,实现从“面对面”到“键对键”的转变,实现真正的“不见面审批”,从而使就业像网购一样便捷。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建设,提升电子政务能力,拓展服务功能,完善信息收集、汇总和,优化业务经办流程,实现数据信息共享,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科学预测就业发展趋势,精准分析服务对象需求,智能匹配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实现政府就业信息的有效推送、劳动者求职信息的便捷获取,建立起统一完善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从而为劳动者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2.4创新服务模式建设,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效能化。创新服务模式,推进效能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建立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植入式发展,新的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层出不穷。树立标准化管理理念,加大标准化培训力度,把标准化作为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有效抓手,把标准化服务融入公共就业服务的全过程,逐步建立起“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模式。比如规范和应用公共就业服务资源配置标准、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强化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服务等多种就业服务项目的有效衔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区域协作,整合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精简服务环节,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一体化建设目标。以“专业化”为驱动,通过职业能力测评为求职者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就业推荐,整合窗口服务资源,加强同类业务协同,全面实行“综合柜员制”,前台受理,后台审核,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强化作风建设,建立AB角工作制、首问负责制、全程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以管理规范专业化、以制度促进优质化,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效能化。开展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完善服务效果反馈机制。合理布局,优化功能区,改善服务环境。推广“一次办好”,提升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公共就业服务品牌效应,进一步优化政府营商环境。

3结束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国家要以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通过加强公共就业均等化、专业化、智能化和效能化建设,构建起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新格局,从而实现全社会范围内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实现城市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圣峰.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就业,2016,(3).

[2]以实践创新开拓“互联网+就业服务”广阔天地———“互联网+就业服务”交流经验汇编[J].中国就业,2018,(1).

[3]夏鲁青.以五大理念打造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