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点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7:29:27

公共基础知识点

公共基础知识点范文篇1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近代,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精神批判,产生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开端;马恩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一般规律,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

其次,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要求社会主义顺乎世界潮流,反映时代变化,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2、邓小平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十二大以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国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其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述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其次,就我国来说,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最后,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条件。

8、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判断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特征:企业的自主经营,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段的长处。

(4)在政治制度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11、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了2014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十五届四中全会同时指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3)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推动企业科技进步;(6)全面加强企业管理;(7)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8)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0)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和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形式:个人业主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1)产权清晰

主要是由法律明确界定出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权利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2)权责明晰

指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据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财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3)政企分开

企业和政府之间不存在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4)管理科学

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系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除了全面理解和把握以上四条基本特征外,还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①继续推进政企分开;②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④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3、市场体系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市场体系内部各类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要使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14、市场体系中的各类市场

(1)商品市场

狭义的商品市场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的交换场所,其主要功能有:为商品交换的实现提供条件;评价商品;影响供求。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消费资料市场的特点:多样性、层次性、分散性、流动性。

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购买者以各类企业为主;以中间产品的交换为主;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变化小但需求量大;需求相对稳定,决定了生产资料市场有可能相对集中和相对独立,有利于发展期货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的功能:制约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结构;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2)金融市场

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货款的吸收和提取,货款的发放和收回,投资资金的筹集等一切与货币流通有关的活动。

金融市场的主要作用:引导资金合理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利率实现宏观调控;提供竞争改善经营管理。

(3)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通和交流的场所。其作用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上流动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供求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具有流动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双向选择性。

(4)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的市场组织形式主要有六种:

A.土地的一级市场。由国家采取公开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出售或划拨土地使用权。

B.房地产开发市场。主要包括资金筹措和建筑施工两大环节的活动。

C.房地产交易市场。指有组织、有领导建立的有形房地产交易市场。包括所有与房地产经营有关的活动,如集资建房、房屋互换、房地产信托代办、新房出售和预售、旧房的买卖和租赁。

D.商品销售市场。有两种形式:房屋产权出售;房屋使用权的转让。

E.房地产金融市场。

F.涉外房地产市场。

(5)技术和信息市场

广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技术商品的开发、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狭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的场所。

(6)期货市场

狭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期货交易的场所,即期货交易所;广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构成期货交易的全部要素,包括交易所、经纪公司、结算所、期货交易者等。

15、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宏观调控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党的十五大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7、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

(2)社会救助。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18、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深入、扎实、持久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2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互质问题。

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斗私批修”、“大批判”的错误作法。

21、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

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我国外交为之奋斗的基本目标。

22、一国两制的形成和发展

1979年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时表示:“只要台湾和大陆统一,我们将尊重台湾的生活方式和现行制度。”首次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对关于恢复香港主权问题,明确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解决。

1984年第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一国两制”作为基本国策。

公共基础知识点范文篇2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26、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27、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公共基础知识点范文篇3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2)各派是参政党。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5)以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作为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

(6)以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派的共同目标。

(7)以宪法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原则。

7、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

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分为联邦和邦联两种。邦联是几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基本共同目的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邦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不是国家主体。联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其基本特征有:

(1)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联邦与各成员国的关系,各成员国以下的政府才是地方政府。

(2)联邦与各成员国的权力及相互联系多由宪法或法律规定。

(3)除联邦宪法外,各成员国还可以有自己的宪法。

(4)除联邦国籍外,有的国家的各成员国公民还可以有自己的国籍。

(5)各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和外交权。

8、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决定重大国家事项,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决定重大国家事项,审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合宪、合法性,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主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其主要职权有: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特赦令、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动员令;代表国家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件和重要协定。

(3)国务院

组成: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委员会。

(4)中央军事委员会

组成:主席、副主席、委员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三年。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主管理地方财政;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9、行政法概述

行政法上的“行政”指“公共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

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其他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惯例。

10、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

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

行政应急性原则

11、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行为的主要特征有: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

行政行为合法的条件:A.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B.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C.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D.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规定。

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A.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B.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C.行政主体受胁迫做出的行政行为;D.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E.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A.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B.行政行为不适当。

12、行政法概念及渊源

行政法上的“行政”有其特定的涵义,它是指公共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

行政法的渊源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表现形式,分为一般渊源和特殊渊源。

一般渊源: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⑤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特殊渊源:①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②具他规范性文件;③国际条约、惯例。

1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

(2)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

(3)行政应急性原则:存在明确无识的紧急危险;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应急权力的行使应该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范围内。

14、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行政立法权;②行政决策权;③行政决定权;④行政执行权;⑤行政强制执行权;⑥行政命令权;⑦行政处罚权;⑧行政司法权。

行政职责主要包括:依法履行职务,遵守权限规定,符合法定目的,遵守法定程序。

15、行政行为的效力与特征

行政行为的效力:确定力、拘束力、公定力、执行力。

行政行为的特征: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

16、行政法律行为成立与无效的条件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①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②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权的权限范围;③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④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程序。

公共基础知识点范文篇4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我国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

国家公务员享有的权利提出申诉和控告

公务员若对降职处理不服,申请复议或申诉必须在接到降职决定之日起30日之内

对公务员的物质奖励不包括奖章,包括奖金、奖品、工资晋级

按国家公务员领导职务序列,行政领导者可分为10个职务等次名称和相对应的13个级别。?

现代行政领导个体素质要求全面具备德、才、学、识、体。

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构成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集体决策已成为科学决策理论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解决的一般性问题的决策是程序性决策

立法监督的最基本形式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情报信息系统是行政决策组织中的“神经系统”。

现行行政决策体制通常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行政决策咨询系统、行政决策审批控制系统和行政决策领导系统四部分构成。

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公民”这一概念是法律概念

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案件的审理的主要监督方式是抗诉

行政诉讼的原告和被告是恒定的

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相对方

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和刑罚的科学。

经营权是经营者对其经营的财产的一种占有、利用和收益的权利

下列人员中不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有配偶、父母、子女

行为人没有约定或法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服务所实施的行为是无因管理

公文中的词语应含义确切

公文要选择适宜的行文方式,一般不得越级行文

若需向外国有关部门和人士对我国领导人任职、重大政治活动的祝贺表示答谢亦须选用公告。

规定性文件是兼有行政公文和法律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

物质运动最高级的形式是社会运动

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哲学依据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把“否定之否定”称作“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是辩证法的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真理观上的分歧是真理的内容是否是客观的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生产力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

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需要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红线是党的思想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发达阶段

我国要建立的宏观调控模式应该是: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实施手段是依法行政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是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者

各级政府中设置的政策研究室是办事机构

分管政府某一方面行政业务的部门即职能机关

对公务员的精神奖励不包括升职,包括嘉奖、记功、授予荣誉称号等。

国家公务员升职不包括晋升职称

公务员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在某一具体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多少各不相同,但至少要有两个主体。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职权和法定程序,将法律规范用于具体事件或案件的活动,称为法的适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大会议。

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不包括市场监督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行政机关不能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行政行为法具有的两种属性之一是程序性

个人或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应判为向单位行贿罪

我国普遍刑事犯罪中危险性最大的一类犯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罪

供受文者使用的具有法定效用的正式文本,格式规范并具备各种生效标志的稿本称作正本

公告在撰写时要求行文郑重、用语规范。对公告中涉及国家、地区、机关要使用通用的规范名称;词语符合现代汉语的局面语言规范;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在公告的总体结构中,有标题、正文、成文时间,没有主送单位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要依靠教育”这一观点符合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原理

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

在自然界中,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概念、判断、推理是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抽象的可能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承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是坚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辩证论

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实践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劳动工具的状况

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形式

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是完备、统一的市场体系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这是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增强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

较为复杂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分权式

2014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的主题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精神文明要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方针

下列职务中不属于领导职务的有巡视员

在我国,有8个非领导职务序列。

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非领导职务最高不能超过所在部门的领导职务层次

立法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行政监督机关是监察部和地方各级监察厅、局

在领导体制上,行政监督机关和审计机关都实双重领导制

同一种社会关系应该同时由几个不同的法律部门加以调整。

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在适用法律时,也应考虑形势

颁发营业执照属于义务性行政处理决定。

行政复议是特定行政的活动。

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本原问题的哲学派别是辩证唯物主义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这个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把“否定之否定”称作“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是循环论的观点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

国家公务员必须遵守的纪律按性质可以分为四类,即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政纪律、社会公德

行政反馈是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机制

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表现在确立和维护国家政治制度、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光荣义务是依法纳税、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参加民兵组织

申请复议的条件包括有明确的被申请人,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申请复议范围、属于受理复议机关管辖、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相对人。

行政执法的失效方式包括撤销、废止、变更

行政诉讼具有不同于其他诉讼活动的特殊原则,这些原则是不适用调解原则、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审判监督程序与二审的区别有审理对象不同、期限不同、审理的法院不一定相同、提起理由不同等。

行政复议参加人包括申请人、被申请人、复议中的第三人

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如下证明意见:被告人无罪、被告人罪轻、被告人应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

法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其作用具体体现为引导作用、引导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民事诉讼适用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员和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

下列原则中,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养老育幼、互济互助原则、互谅互让、团结和睦原则属于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

份号适用机密公文、绝密公文公文。

我国法定的公布性文件包括通告、公告。

有领导被领导关系的机关行文时可采用的行文方式有逐级行文、越级行文、多级行文

调查报告作为研究结果的书面材料,它必须以科学分析为手段、以叙述、描写为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撰写纪要应遵循的要求是要有专人在会议召开时作好会议记录、纪要写成之后,要送会议主持人审核修订

需要在首页标注签发人的公文文种包括请示、报告

下列几组公文,既是行政机关正式公文,又是上行文的是报告、请示、请示、工作报告

收文处理标志所包括的项目有以下收文机关的名称、收文编号、收文时间档号几种

拟写和制作公文、包括会简、审核、签发等

收文登记的主要作用是便于掌握公文运转办理的情况、为查阅公文提供线索和论据、作为公文交接的凭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真理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关于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包括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两种状态、运动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现为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静止中包含运动、运动时有静止的存在

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内容和实质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事物运动的上升性、前进性

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推理、概念、判断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社会意识与意识主体的社会存在紧密相联、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是统治阶级的意识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表现是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方向

邓小平曾指出,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着、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解放生产力

“所有制结构”这个概念是针对国民经济整体的经济成份而言的、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在整个市场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生产资本、商业资本、货币资本

根据市场体系的本质要求,市场体系的特性具有统一性、开放性

市场的功能主要包括增强经济活力、调节经济结构

“一国两制”的提出符合如下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邓小平同志制定的“两手抓”的战略方针是指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精简政府机构必须大力裁并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将其大部分改为经济实体、服务实体

公务员考核应贯彻如下原则客观公正、民主公开、依法考核

在四种应回避的亲属关系中,如一方担任领导职务,另一方则不能在其担任的工作有监察工作、审计工作、财务工作、人事工作

公务员工作回避的类型主要有:任职回避、地区回避、公务回避

行政领导者作为决策的主要制定者,在决策活动中,必须掌握以下要求统筹兼顾,随机决断、权衡利弊,区别对待、发扬民主,尊重科学

当代中国,正确适用法律的基本要求为准确、合法、及时

一般违法包括两种事实行政违法、民事违法

法律事实是指符合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法律事实按照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可分为两大类法律事件、法律行为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表现在享有权利和自由的主体非常广泛、权利和自由的范围十分广泛

编制法的内容包括规定编制管理的机构及其职责权限、总结编制工作经验

不能请求行政复议的事项有对行政法规不服的、对国家外交等国家行为不满的

行政处罚应遵循的原则有处罚规范制定机关与处罚执行机关分离原则、处罚法定原则、一事不再罚原则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符合法定程序

行政诉讼具有不同于其他诉讼活动的特殊原则,这些原则是不适用调解原则、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犯罪的特征有刑事违法性、阶级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新《刑法》规定渎职罪包括滥用职权罪、行政执法人员构私舞弊罪

主犯包括组织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

公文对语句的基本要求是含义明确、清晰、完整、便于准确理解无歧意、句子成分搭配得当

重要公文的签发者应是机关正职领导、主持常务的副职领导

议案的提出应严格遵守以下哪几种法律中的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属于收文处理过程的是拟办、批办、注办

文件的特征通常表现在作者、文种、时间、地区等等方面。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世界的本质、存在和思维的同一性问题。

物质运动规律的特点有稳定性、普遍性、重复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关键、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

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对世界某些方面事物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性质上同旧社会这类矛盾根本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

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因为它本身是这个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这一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重要观点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它对建设实践起着先导奠基的作用

我国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经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这些有益的探索是曾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不发达社会主义与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内容是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选择可分为促进竞争、反垄断的目标、限制竞争、促进规模经济的目标

市场经济的平等性体现在竞争主体能够平等地取得生产要素;竞争主体能机会均等地进入市场,并进行自主决策和经营;竞争主体能平等地承担税赋和其他方面的负担;竞争主体在法律和经济往来中处于平等地位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政府购买、货币供应量、转移支付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运动,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如何实现的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企业

公务员定期增资的途径有:晋升职务、晋升级别、增加工龄、工资标准提高

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为做出原处理决定的机关、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行政监察机关

国家公务员的工资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地区津贴;岗位津贴构成。

下列情形下,公务员不得辞职涉及重要机密不满解密期;正在接受审查;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未满五年

政务公开是公开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职能、职责;公开工作纪律;公开办事规则、程序、时限和结果;用人、财务和分配公开

传统经验决策的特点是过程简单、随意性大

法的规范作用是指引作用和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

法人的行为能力与其权利能力同时产生,法人的行为能力与其权利能力同时消灭

法的适用具有以下特点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专有活动、是运用国家强制力实现法律规范的活动、它必须严格限制在其职权范围内,并具严格遵守法定程序

可以行使国家元首职权,对外代表国家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

可以成为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的有法律允许的生产资料、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林木、文物、图书等

宪法对统治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确认、维护和巩固国家权力、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防止滥用国家权力

行政法律关系、行政诉讼法律关系、行政程序法律关系不是行政法调整的对象。

行政合同与其他合同比,有以下特征当事人一方必为行政主体、行政主体享有行政优益权、行政合同纠纷通常通过行政法的救济途径解决

行政确认的主要特征有是要式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特征包括主体特征,即它是行政机关的行为;职能特征,即它是国家管理活动;法律特征,即它是法律行为

行政行为成立的要件有主体要件、内容要件、权限要件

合法有效的行政执法行为具有确定力、约束力、执行力

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的制裁包括判处徒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

公民在请求国家赔偿时,可以直接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在行政诉讼中一并提出;在行政复议中一并提出

物权的客体是物;物权和权利主体是特定的;物权是一种排他的权利反映了物权的法律特征

《民法通则》根据公民的年龄、精神状态把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

工作报告的标题应包括的内容是发文机关、针对时间、内容、文种

区别正文各层次的标注方法,常见的有用数量词标示、用小标题标示、用惯用语标法

应在调查报告正文的开头部分撰写的有概述调查对象的情况,给读者以概貌的认识;告诉读者写作背景的有关情况;给读者展示前景,发出号召;以议论、提问的方式揭示全文主题

条例的制发权属于国务院、党的中央组织

公文处理精简原则的内容包括在保证有效的前提下努简化公文的格式与语言表达;简化公文处理的程序、手续与方法;反对形式主义与文牍主义

文件的签发主要有代签、会签、核签、正签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否定是自我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否定是“扬弃”

大兴安岭火灾区用人工降雨获得成功,对扑灭大火起了重要作用。这一事实表明:人们只能老老实实地服从规律、人们完全可以能动地利用规律

事物自我完善的哲学依据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事物的自我扬弃

社会意识包括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

邓小平在重新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过程中,提出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不大大解放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质上就是坚持生产力标准、人民群众的利益标准标准。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为了冲破思想禁锢,拨乱反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作政策和措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决定的;这是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决定的;它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这三步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到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条件。

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所必需的数量化的、短期的、比较精确的政策指标有货币供应量;利率;基础货币;超额储备。

企业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有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企业兼并。

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它的创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保障基金用于保障特定当事人的生活消费,实际上它是一种社会收入调节手段;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局限于社会的某一部门或行业。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是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搞活国有经济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缓解建设资金不足,调整消费结构的需要。

公务员申诉控告的内容有要求受理的权利,要求经济损失赔偿的权利;要求及时纠正原处理决定的权利;要求造成名誉损失的负责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权利;要求惩处责任人的权利。

公共基础知识点范文篇5

一、模拟考试现场强化训练

考生经过一年时间的备考,对公务员基础知识、各个专项考察的内容都有很深的认识和掌握。在备考的冲刺阶段,考生除了要巩固公务员知识,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外,模拟考试的练习也必不可少。

考前持续的模拟训练能够模拟考试现场,使考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备战状态。模拟考试可以使考生提前适应考场气氛和考试节奏,有利于掌握答题时间,消除在考场中由于时间控制不好造成的紧张情绪,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实战中可能会失利的地方,及早做好应对。在备考的冲刺阶段,大部分考生每天都要进行这样的模拟训练,在此期间考生应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

公共基础知识部分应以真题模拟为主进行考试训练,对真题的结构、出题思路等进行最后的熟悉,总结同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分析方法。在这部分应当注意的是对时间的控制,严格按照考试时间答题,保证答题速度。

二、梳理知识点,查缺补漏

在最后的十几天,考生要及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了解自己的强弱项,查缺补漏。强项继续巩固,保证准确度;弱项可以去抓能够拿分的部分,争取失分最少。

**省公共基础知识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专家认为作为国家公务员是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经济和公文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内容在考试中都会有所体现。然而这些内容通过针对性的复习,是可以短时间掌握的。因此,专家提示考生在复习时,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重点,进行复习。像科技、语文等内容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其备考依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要注意时间,注重效率,不应在这些方面花过多的时间。

三、调节心理,自信应考

专家在这里强调,冲刺阶段是整个备考环节中最考验考生心理的一个阶段,考生应当积极调整,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不要过于紧张,应当注意心情的放松。

在最后阶段,考生心情往往比较紧张,容易焦虑、不安。有个别心理比较敏感的考生,会对外界的微小刺激产生较为明显的心理波动,或所谓的小道消息也会使自己平静的心情产生波澜。这时建议大家应以平心静气的心态,按部就班地每天完成拟定的复习任务和复习计划。最关键的,是要按照考试的时间,安排自己的作息,把自己的生物钟调节到和考试当天一致,保证正常的睡眠。考前这段时间,考生的睡眠最好保持在每天10小时,这样也能保证第二天的复习更有效率,也能有一个好的状态迎接考试。

除了要有规律的作息,还要进行自我鼓励,写几张鼓励字条,贴在醒目的位置,可以使自己克服迎考的紧张。在进行模拟训练时,想象当天考场的气氛,使自己在紧张的状态下,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心态。学会用深呼吸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紧张的心情和紧绷的肌肉。深呼吸时,要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掌握好节奏。

公共基础知识点范文篇6

关键词:德育;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公共资源;教学实践

一、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德育改革的必要性

1.德育的内涵德育,顾名思义就是将思想教育渗透到学前教育基础知识课程内,渗透到理论知识、实践活动中,两者形成合力,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引导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方位发展。2.德育与学前教育基础知识课程结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前教育基础知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构建综合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学以致用;培养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自觉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树立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与教育观,为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1]学前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学前教育基础知识课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育人因素,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二者自然地融合在教学环节中,根据学科特点和优势,深度挖掘课程中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改变学生的育儿观和教育观,不仅有助于实现学前教育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增加了课程的人文性,增强了德育教育的亲和力与渗透力。

二、学前教育基础知识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和德育的融合还是比较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前教育基础知识课程缺少系统的德育教育内容目前学前教育基础知识课程缺少系统的德育教育内容,大部分教师在讲解课程时只是单纯地将课本知识讲解清晰,缺乏对德育和价值观的培养,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只是停留在表面简单机械地说教。作为高校学生更应该紧跟时代,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与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而这些内容在现在的学前教育基础知识中还未被涉及。2.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比较单薄目前很多教师对于德育教育仍旧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一些教师认为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个想法比较狭窄。我们要将德育与学前教育基础知识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意识。目前很多教师把德育教育仅仅认定为爱国主义理论教育,就导致在学前专业教育过程中难以找到真正的切入点,更有一些老师只是刻板地把一些德育教育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没有对专业知识进行仔细认真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德育教育的内涵,导致原有的学前教育计划教学内容无法顺利完成。[2]3.教学方式与方法相对单一当前,在学前教育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的还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没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需求。高校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善于表达,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个性。但也正是因为学生群体特点不同,大部分学生表现出重视技能课、轻视理论课的现象,对学前教育基础知识的职业认知也比较片面。因此,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顺应学生的特点,探索体验式、多元化教学方式,摒弃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认同感。4.缺少系统的评价体系学前教育基础知识作为学前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并没有系统的评价体系。很多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笔试考试在内,10%的平时成绩+20%的期中成绩+70%的期末成绩。传统的评价方式期末考试占比重较大,考核标准相对单一。学前教育基础知识课程本身就是理论偏重,教师如果不能创新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缺少热情和主动,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探索。[3]

三、学前教育基础知识课程公共教学资源实践研究

公共基础知识点范文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法律基础知识;问题;策略

法律是治国之根本、安邦之良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职生作为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其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但是从现状来看,中职学校的法律课程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一、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法律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中职学校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到提升学生技能的领域,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般情况下,会将法律基础知识课当作是公共课,很多班级的学生在一个大教室里面一起上课,很难保证听课效果。再者,有的中职校的法律基础课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学生抄抄教材上的内容一般都能通过,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引不起教师和学生充足的重视。(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内容严重滞后。因为学校对法律基础课的不重视,所以这门课的排课非常少。有的学校干脆将法律基础课和思想道德课一起合并授课,教师要在短时间内跟上教学进度,只有一再压缩讲课内容,只能讲个大概,对于理论细节和案例都不能展开讲解,可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法律知识具有很高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教材也要与时俱进。但从现状来看,中职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的教材有的还是几年前修订的版本,内容比较滞后,与当今的法律发展变化严重地脱节,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三)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缺乏趣味性。在中职法律基础知识课堂中,学生应该起到主体作用。但是许多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地照本宣科,不给学生提问和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听得无兴趣、昏昏欲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直是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许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差,即便是教室中配备有多媒体设备,也几乎不去使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大大地减少了课程的趣味性。

二、提高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围绕案例展开教学,增强趣味性。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会牵扯到许多的法律法规和条例,通常法律条款内容比较枯燥并且难以理解,教师应当善于在课堂中引入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选用案例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案例一定要具有时效性。选取一些近期发生的热门事件、社会焦点事件,可以引发学生更多的共鸣,积极地参与讨论。第二是选取的案件要具有典型性,能和教材中的法理知识相结合,因为法律基础知识课堂目的不是讲故事,案件一定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可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教师可以从一些优秀的法律节目进行选材,例如《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等。第三是所选择的案例要有震撼力,能够从情感上打动人,含有丰富的层次,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二)做好备课工作,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法律基础知识对学生法律素养形成方面的积极作用,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不能敷衍了事。教师在以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来准备讲课资料。部分教材中的重难点,也可以通过各种辅助手段来给学生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比如在讲解刑法的定罪量刑时,可以将不同的量刑标准制成PPT格式然后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使得内容一目了然,方便学生掌握和理解。(三)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整合教材内容。中职法律基础课的教材涉及到的知识量非常大,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的分布较为分散,前后知识点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形成一个好的知识架构,很容易将相似的概念和知识弄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当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突出重点内容,将前后知识点相结合。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中职生专业的差异性,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适当地进行扩展。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法律公共知识的基础上,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以及将来要从事的行业领域的一些法律法规,使得这门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结语

总之,提高中职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的实效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从多个角度着手,才能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加得心应手,有益于他们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和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为中职生进入到社会之后正确地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国萍.中职学校法律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文学教育(中),2013(02):132-133.

[2]张鑫莉.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有效对策[D].四川师范大学,2013.

公共基础知识点范文篇8

1专业不同,基础经济理论也会有所差异

在中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专业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所区分。所以对于中职教学中的经济法所使用的教材,也应当把握好各自的重点。但由于以前对此的重视不够,教师会忽略这些细节问题。往往是同样的一套教案,适用了不同专业的学生,但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是存在不同差异,如果还是像之前一样,一套教案用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上,就势必会使学生学习的效果变差,也起不到真正的传达经济学和法律学的知识的作用。经济法所涉及的学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学,一类是法律学,但在众多的知识点中,只在中学教学的课堂中,是无法一一展现清楚,所以对于中职学校的经济法教学工作者而言,就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学习特点,有区别性、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例如,对于市场专业的学生而言,经济法的基础知识体系的教学重点应侧重于市场中的法律与法规;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而言,经济法的基础知识体系的教学重点侧重于宏观调控方面的相关法律。而如何去把握各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侧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总结,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的过程中,才能最终实现提高经济法的教学质量。

2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相关课程安排要合理

在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不仅仅围绕着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同时也围绕着一定的法律知识。而现阶段的《法律基础》公共课,在中职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只安排在了低年级阶段,但经济法的基础知识课程,却又被安排到了三年级开设,这期间间隔了一年之久,两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继承性无疑会被破坏掉,最终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两门课程时无法形成有效的关联。如果将这两门课程之间做到紧密的联系,不仅对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理解经济学与法律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能在升入到高年级后的将来的课程中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3在教授“经济法的基础知识”时一定要考虑到适用性

在中职经济法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结果,对于教材的选择与课程的安排上面,适用性是最最基本的原则。适用主要指的是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教材与讲授的难易程度一定要适中。既要做到课程具有规律性,又有启发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法也是可以提升最终的教学质量的。比如教师在教授经济法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将黑板转化为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程所讲授的内容。

4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基础知识理论变生动

案例教学法,可以让枯燥的基础知识理论,变得更加深刻。在中职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理论的讲解中必须得运用大量的案例,案例可将知识点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学生理容易地去理解课堂所讲授的内容。这样的做法更利于课程知识量的转化与理解,同时,既能帮助学生增长相应的知识,又能让学生基于课堂了解更多的世界。

5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基础知识点的考核方案要多元化

公共基础知识点范文篇9

——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2014年的十七大报告和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我们党和政府在新时期下对今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作了深入的解读,并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重要思想都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些知识也是近两年来上海常识部分考查的重点。因此大家要对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一定的了解,以从根本上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有所认识,提高对当前最受关注问题的了解,而且这些准备也有利于提高申论考试中用语的准确度。——经常上网,定期浏览一下新华网和人民网上的新闻和文章,特别是相关热点事件的专题报道版块,这两个网站上的信息也比较权威和丰富。当然平时大家在看电视时也可以多看一些《焦点访谈》之类的新闻综合类节目,对我们了解社会热点,提高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都是有所帮助的。2.关注上海本地。如2014年第90题,考查“四个率先”,2014年第109题,考查上海市社区服务“三个中心”建设等,这些都要求考生务必密切关注上海市情市政,对于上海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政策方针路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也是对于未来上海市公务员的一个起码的要求。另外2014年第102题,“目前国外成熟的磁悬浮列车技术主要有……”这道题的背景是与上海将要修建但饱受争议的沪杭磁悬浮项目规划方案有关。因此,对于上海市的新闻热点仅仅关注是不够的,要有所拓展,力求详细了解每一个相关的问题。

关注时政热点不仅有利于公共基础知识的备考,对于申论和面试也大有裨益,因此建议考生拿出持之以恒的精神来准备,关键在于坚持,长久的点滴积累是备考公共基础知识的最好方法。

科技人文——多处撒网与平时的积累是制胜的法宝

由于科技常识涉及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庞杂,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复习,主要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1.关注当年热点和长效热点,挖掘其反映的科学常识。这一点很重要,09年的试题中,有两道直接用当年热点(5•12地震、三鹿奶粉)为背景考查相关科技知识,一道间接用当年热点(上海将要修建但饱受争议的沪杭磁悬浮项目规划方案)考查磁悬浮列车相关知识。可见,对于热点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科技知识应当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2.关注中国五大科学技术奖和诺贝尔奖。中国五大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著名、学术声望最高的国际大奖。对于科技常识的复习,这一块是不能也不应当遗漏的。其中获奖人(尤其是华人)、所获奖项等是识记的重点。09年上海试题99题,就是直接考查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研究成果。

3.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前沿科技动态。前沿科技主要包括:细胞、基因工程,信息通讯,海洋开发,环保技术等方面。同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如09年试题中集中考查了“地震”“节气”“金星”“台风”等地理知识。

文史常识从近几年的考查情况看,题量很稳定,一般都在2~3道,虽然题量很少,但也需要我们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09年上海试题,其中的第87题、97题就是以当前的台湾和西藏这两大政治热点作为背景,考查古代相关著作和中央机构知识。虽然考查题目仍是基础识记题,但从一个侧面给了我们一个信号,要关注时政热点,以此为基点,展开系统复习,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

由于文史常识涉及范围也比较广,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复习,主要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1.扣“重要”,抓“代表”。对于在中外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当时或后代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创造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作品的作家要重点把握。古今中外,作家多,作品更多,复习时重点突出其“代表作”;对作家,应熟知他的创作特点、风格和流派。对作品,应了解体裁、出处、地位、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对后世的影响等。如先秦文学的诸子百家中,突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重要作品《论语》《孟子》《诗经》《离骚》。再如外国文学作品中应侧重五个国家:古希腊、英国、法国、德国、俄国。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如: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等。

2.复习历史知识,要准确、扎实。由于考题比较简单直接,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一定要增强区分度,不能模棱两可。当然复习时最好能够总结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心中形成一张目录网,即把知识系统化,力求扎实,同时融会贯通,这样更有利于牢固基础知识。

上海公务员考试对于科技文史常识的考查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因此除了关注以上这几个方面以外,还需要我们多处撒网,尤其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这是我们做常识部分制胜的法宝。

公文常识——题量较少,主要以综合分析题型出现

公文常识实际上属于上海公务员招考大纲里面的行政实务范围中的一部分,因此题量较少。自08年开始,在基础知识题里甚少考查,而主要以综合分析题型出现。因此下面主要讲解一下公文常识的综合分析题。

1.考查实际运用能力,知识点集中在公文的正确写法上面。

公共基础知识点范文篇10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MOOC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在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DaveCormier和BryanAlexander提出。MOOC是一种将课程资源和参与者聚集到开放式网络平台上,对学习者进行知识讲解和问题讨论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大规模和社会性等特点[1]。2011年秋季,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人工智能免费课程,网上注册人数超过了16万,目前在Cours⁃era、Udacity、edX等国内知名MOOC网站提供的课程数量有上万门。2013年秋季,我国清华大学首先开放了2门MOOC课程。随后,国内一流高校都相继在中国大学MOOC网、学堂在线、超星等公共平台上推出了各具特色的MOOC课程。这些课程突破了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课程内容和资源的开放,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反复学习。总体而言,MOOC在线教育模式是提升高质量教学资源公开性和教育过程公平性的一个重要举措,现如今它已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不仅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和考研科目,同时也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以及系统工程、电力、冶金等专业开设,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4-5]。另外,本课程要求掌握工业自动化应用技术的理论基础,强调理论分析联系工程实际,在当前工业智能自动化制造背景下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需求。因此,依托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将MOOC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开展线上与线下信息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和互动讨论,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表达和描述自动控制系统的工程问题,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和系统设计方案的理解,同时这对提升课程的校内外影响力和辐射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分析

目前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开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主要有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等,但更多的高校依然是以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开设该课程。该课程对于学生的预备知识,如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和工程实践类知识的要求较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可以为学生进行面对面精讲细讲的优势,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知识,但在各高校普遍压缩课程学时的背景下,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也随之暴露了以下一些弊端。1.课堂知识传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单向的,以教师为主体,缺乏广泛的互动研讨;2.多数采用封闭式课堂教学和课后答疑模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大规模的交流公共平台;3.教学资源以纸质教材、讲稿和电子PPT为主,不够丰富和生动;4.考试以笔试为主,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评测;5.课程教学主要面向少数校内学生,社会影响力和受益人数受限。MOOC在线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学习课程带来时间和空间上的诸多便利,但单纯以MOOC在线课程平台开展互联网线上教学活动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无法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当前大多数在线开放课程公共学习平台上开展的教学活动仅停留在控制访问时间的层次上;2.对自学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在没有教师针对性的答疑解惑的情况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反复学习的效率低下;3.网络考试的真实性和公平性在现今的公共学习平台上存在漏洞和争议;4.学生学习自觉度较低,在MOOC课程网站完成整个在线学习的人数比例较低。从上述分析可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少量学生是通过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在课堂上获取教师讲授的知识,但课堂时间短且学习者往往是被动的获取知识,这使得知识理解和消化往往发生在课外。但线上MOOC课程教学的优势则在其开放性和个性化,让校内外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意时间和地点主动获取知识,使其变成学习的主动者,但总体知识深度和个体学生知识掌握的真实度不够。

二、改革思路和措施

因此,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和MOOC在线课程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劣,将线上MOOC教学的优势与线下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对于那些知识点多、分析复杂、逻辑严谨、工程背景强的一些工科专业核心课程而言,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知识和技术能力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6-7]。我们广泛征求意见,总结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大时代背景下,在社会专业知识更新迅速、个人知识面需求广、学习时间碎片化等条件下,该如何针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知识点多、逻辑性强、应用性强、社会需求量大的特点,通过互联网公共平台完善“十三五”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在MOOC教育背景下开展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线上与线下信息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融合MOOC网络在线教育与课堂线下教育,全方位改革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考核评价方法与实践教育环节,从广度与深度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加学生获取资源的自由性,以及运用本课程专业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实践性,满足多行业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对“厚基础、宽口径”工程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并辐射影响其他相关课程建设。(一)重新梳理知识点重新梳理知识点,修订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的课程大纲。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章节与固定课时为单元进行授课,而MOOC在线课程教学则以知识点和10分钟左右的不固定课时为单元进行授课。因此,开展混合式教学需要首先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以顺利衔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过程。我们以“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应用”为逻辑主线重新梳理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58个知识点,并通过课程组教师研讨和调研学习,以MOOC知识点和该课程支撑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要求为目标修订课程大纲。同时,在课程大纲中明确校外学生的基础性普适教学知识点范围和校内学生的拓展性拔尖教学知识点范围,为课程组教师规范开展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提供总体指导。(二)开展翻转课堂与引导式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在“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与组成、自动控制性能要求”等知识点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引用具体自动控制工程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案例,以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思路,然后再指引学生去不限于本校的MOOC在线课程开放平台的对应单元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链接和具体讲解,然后在MOOC网络公共平台上开展线上讨论与线下教师点评。此外,对于“控制系统根轨迹分析法”“控制系统结构图与信号流图”等某些相对独立、完整的MOOC教学知识点,考虑把这些知识点作为翻转课堂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在线学习,在确认所有学生都完成了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后,再开展围绕这一知识点的课堂讨论和头脑风暴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三)组建多专业教师混合的并行教学课程师资队伍。江南大学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除了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以外,在物联网工程、计算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也有类似课程开设,教师分布在各个专业独立教学。考虑到各专业对该课程知识点的侧重点会有不同,线下教学依然以各专业教师为主,同时融合各专业教师组成MOOC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对于各专业都适用的知识点由MOOC在线课程教师进行讲解,专业教师线下点评;对于各专业不同的知识点,先由专业教师独立讲解,然后所有专业学生都可以在MOOC课程公共平台进行研讨,增加不同专业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从而构建多位教师并行教学的课程师资队伍。(四)制定线上互评与线下考评融合的综合评学方式。该课程改变单纯以线下教育结果评价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在面向校内外全体学生的在线课程讲授过程中,我们设置平时作业、单元测试、期末考试、互动讨论等教学环节,主要把MOOC在线课程的知识点学习结果作为学生互评的基础,实施在线激励性措施,开展互评互动,互评结果作为校外学生学习的主要考核指标,以及校内学生学习的阶段性考评结果,并在最终的总分考核结果中适当增加15%的在线学习成绩比例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使学生意识到MOOC在线学习内容与线下课堂讲授内容的同等重要性。同时,为保证校内学生最终学习成绩考核的公平性,线下的测试、讨论和实践等环节的考评结果将依然作为综合评价校内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五)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工程教育环节。考虑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工科学生,这类学生在工程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校外学生受具体实验条件的限制,不能像校内学生一样开展实物操作,因此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控制仿真技能,依托MATLAB软件,在MOOC在线教学环节中加入磁盘读取系统、伺服电动机等工程仿真案例分析,并利用线上教学与线下练习的课外时间针对这些工程对象进行连续或离散建模、稳态和动态性能分析和串联滞后或超前校正的编程指导,从而让学生通过仿真进一步验证和深化所学的自动控制理论,熟悉解决工程控制问题的基本步骤。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江南大学首批卓越课程,经过一定的建设实施课程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线上与线下学习资源相结合,提高了校内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选择性,现已有校内学生300余人,校外学生近500人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进行了学习。2.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互动交流学习的机会,做到校内学生及时答疑,校外学生网站答疑基本保证在48小时内。3.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提升了对学生学习效果与自学能力考评的全面性,校内学生的成绩优良率提升了10%,不及格率降低了5%;校外学生完成所有课程知识点学习并合格的人数比例为2%,且还有持续提高的空间。另外,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讨,具体如下。1.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的MOOC课程知识点与现有课程大纲中课堂教学知识点不一致,缺乏细化、精炼和模块化改造,因此混合式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进一步解决线上与线下教学活动的衔接问题,扭转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惯性思维。2.解决线上教学内容短而不深与线下教学内容深而不广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根据知识点的不同将讲授式、问题研讨式、项目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合理融合,但在线上进行项目驱动式的项目指导存在各种局限性,今后将考虑引入远程实验的指导教学方式。3.混合式教学方式将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师资队伍,解决了教师知识单一性的问题,实现了教师的时间和知识的互补,但面向大规模不同专业背景的在线学生和不同行业的工程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和解答时,有时需要集体讨论,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能力需进一步提升。4.混合式教学需加入学生学习过程的评学考评,可以初步解决线下考评与线上考评的综合性评价问题,但是对于线上考评成绩的公平真实性问题由于互联网学习的特点,目前尚未解决。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