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2:19:26

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范文篇1

一、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意识的培养。目前很过高校学生认为参与教学管理是与自己没有联系的事情,他们对于参与教学管理的意识还不强。现在高校所希望的是学生不仅仅限于参与学生社团的活动,还要培养他们参与教学管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因此,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应当提高,并通过学校的管理制度的改变,树立学生良好的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保障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制度的监督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是教学管理的目标。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能力,这样,才会获得学生的积极配合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管理效果,为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保障。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生发展为理念出发的,管理制度不能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打击学生对学习和兴趣爱好的积极性。教学管理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本着以教师和学生为根本的理念出发,在教育、管理、科学等方面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应该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主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强烈的意识性。通过学生会、团委会等组织,使得学生有自我管理和自律的能力,让学生从不同方面,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和管理教学制度,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调动自我的责任感和行为能力,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管理。同时,要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这也是让学生在社会上生存的最佳途径。现代教学管理的基石是以人为本,因此在管理时,要确立学生和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保障师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自身素质。

二、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使得管理权得到很好的分配,对于学生而言,更加公平,还使得管理者在制定相关规定的时候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运作,改变以往的不合理手段,这能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也有利于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实现了互利双赢的目的,为建设和谐校园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民主管理和科学教学的层面上讲,没有高校学生参与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很难达到统一的目标和成就的。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是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而产生的,并没有学生的广泛参与管理,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和影响力,学生的自身利益和学生的参与权和知情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教学管理的改革并没有传达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现在高校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一般通过学校官网传达给分院,再通过辅导员通知给学生干部,学生干部通过班会活动和宣传活动通知给学生。这种层层通知的方法可能会引起通知不到位、通知出错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很难去追究责任,不能很好地明确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了许多学生不知情等情况的发生。教学管理者对于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意识浅薄。学校应该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为落脚点。然而现在国内许多学校对学生的发展并未真正的重视,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管理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没有征求和考虑学生的意见。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缺乏,更说明了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些教学管理还是着重于服务和索取上,学生依旧处于被动接受学校安排的状态,学生在管理过程中依旧没有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他们的发展空间也很小。

三、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1.有效关注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能更好地关注学生和教师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既能很好地了解教师和学生在物质层面上的追求,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通过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使得学校更加注重和关心学生和教师的精神追求。学生和教师在不同方面都有很强的需求欲望。教师和学生最关注的精神需要是实现自我价值,专业的发展和人格的尊重。学校的管理者能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在根据实际情况下满足各种需要,加强文化元素,给予学生和教师切实的关怀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这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2.有效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现实的教学管理中,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能很好地避免强调科学管理,强调量化考评,以严格的制度、硬化的数字去约束教师,能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校的总体发展速度。教师这份职业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更富有自尊性,更需要尊重和理解,这种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教师的积极配合,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很好地保障,从而促进高校的更加长远的发展。在教学管理上,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高校的教学管理既要严格、规范的管理,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而用不同的方法去挖掘他们的潜力,为创造他们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有利条件,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合理公正的管理制度保证下,充分给予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的空间,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3.有效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提升教师的能力。学校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目标,这些发展和进步最终都离不开教师技能的发展和提升。换言之,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同时在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最为丰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另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更好地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体现了优越的有效性。它更加注重教师的个人素质和综合的评定,同时根据学生对于教学管理提出的意见,能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技能。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提升。在学生参与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提升了教师的技能。4.有效建立学生评教的机制。学生评教是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对教师做出的一种评价,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考量。在评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很好地参与了教学管理工作,感受到了尊重,也让教师感受到个人能力和魅力提升的重要性。学生评教机制很好的让教师感受到学生的真正需要,而并非在知识上的给以,同时也实现了师生良好互动、互利双赢、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也可以理性客观的分析学生的评教,针对学生的意见做出改进,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实现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稳步地提升。5.有效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保障了教学管理的有效进行。师生之间是相互帮助,互相平等的良好关系。师生关系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是思想交流、情感互通的精神层面上的社会关系。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配合,达到互利双赢和共同进步的目的。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的使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也更加有平台可以说话和提出意见。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是建立教师和学生友好关系的桥梁,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使得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以“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得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和融合的同时使得他们各自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满足,使得学生充足的发言权,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最全面的发挥,实现了和谐的校园环境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学生是教学管理的实践者和接受者,是体验和感受教学管理过程的人。它不仅可以增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又可以提升大学生在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心和全方面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在提高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新概念的体现。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体现了极大地有效性。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是体现人性化教育的重要一面,它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个性的提升,也是学校的良好形象的重要一步。在当今社会,学生和教师、学校之间已经从简单的被动者和主动者发展到了精神层面上的相互作用。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自身发展上的主导权,同时更加客观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得学生有知情权和发言权。对于教师而言,更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也使得教师的个人能力得到很好地发展。这很好地体现了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作者:刘念琢 单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范文篇2

关键词:4C/ID模型;复杂学学习设计;个性化教

近些年来,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设计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认可,甚至有学者认为其是影响高校教育的最主要设计理论。目前来看,高校教学虽然存在不足,但也积极运用了信息化技术,例如远程教育教学设计领域的出现。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可以将4C/ID模型应用于远程教育教学设计领域以及整个高校的教育体系中。本文从两个方面出发,对基于4C/ID模型的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进行探究。第一方面,了解何为4C/ID模型,分析其所基于的教学假设、特点。第二方面,分析4C/ID模型在高校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思路以及具体的构建措施。

一、4C/ID模型概述

(一)4C/ID模型

4C/ID模型最早是由荷兰开放大学麦里恩博尔教授提出的,全称为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4C/ID模型研发的最初目的是用于复杂学习设计的教学设计整体模式。所谓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是多种学习领域及目标的集合,是为了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所提出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进行综合性获取知识,即能够掌握、协调和整合所学到的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这种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也正因如此,4C/ID模型的设计思想才成为高校构建自主学习模式的基础理论。在奠定4C/ID模型的重要地位后,大批学者开始思考4C/ID模型的应用意义,应用特点。从4C/ID模型的设计目标来看,其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掌握的技能水平,最本质的要求是使学生灵活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从4C/ID模型的应用目标可以看出其需要基于一定的教学假设且模型设计需要由简至繁、分层分步进行。4C/ID模型的假设是指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复杂认知技能分为两类,即非复用型和复用型。这两种复杂认知技能的主要区别是行为输出的结果不同。非复用型认知技能其行为输出的结果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这类技能假设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进行合理的推理。复用型技能假设的结果是行为输出会有高度相似,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具备一定的联想思维。4C/ID模型基于这两种类型的假设可以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更为具象的情境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自身自动化水平。4C/ID模型是为了实现复杂学习教学设计所研发的,故其本身也应该具备复杂学习教学设计的特点。在应用过程中,主要采用不同等级的自主学习模式。4C/ID模型可以为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计划、、学习目标的设计,其所设计的任务难度逐级递增但不同等级任务模块所包含的内容在性质上却相同。例如,简单、较难、困难三等级任务中都会包含案例学习、有关键步骤提示的任务、模拟任务和常规任务等四类学习任务。这类子任务的设计是为了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增加问题难度来满足技能测试要求。总的来说,4C/ID模型的运用需要建立在假设上,且任务设计要分层次。

(二)4C/ID模型的特征

4C/ID模型之所以也叫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是因为其设计包含了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是其能够解决复杂实践问题的关键。高校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很大部分原因是没有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活动中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来涉及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这就导致学生从入校到离校其能力都是参差不齐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4C/ID模型在设计上必须要满足的最主要要素就是“学习任务”,并且是每个学生的学习任务。4C/ID模型中学习任务的设计是个性化的,要求学生通过非复用型与复用型技能,由简至难的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另外,学习任务所设计到的实际问题符合实际情境,具有整体性、真实性、复杂性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位置。自主化学习可能会使学生难以熟悉适应。因此,4C/ID模型的设计要素还必须包括“支持性信息”。其主要通过为学生提供启发性思路,来帮助学生在4C/ID模型应用初期迅速适应。在4C/ID模型设计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模型设计中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常规的解题方法。这就要求4C/ID模型的设计要素要包括“程序性信息”。最后,4C/ID模型还要包含“部分任务练习”,其主要目的是在学生任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来熟练掌握技能。

二、4C/ID模型在高校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得教学活动难以开展,还无法实现教育最终目标。因此,在分析了4C/ID模型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其具体的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且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彻底改善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4C/ID模型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具体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大个性化自主学习设计模块的构建,可以利用4C/ID模型对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学习风格的支持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高效学习。另外,4C/ID模型提供不同难度等级的学习任务和多种类型的学习风格,高校教学活动中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基础水平来选择难度等级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能够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任务类型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学。在高校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都反映跟不上教学速度,难以熟练掌握一些技能。从实质上看,学生难以跟上教学速度的原因无非是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较差以及教学计划设计不科学。为了能同时解决这两大问题,高校需要借助4C/ID模型。4C/ID模型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其不仅支持一些以创新为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设计,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复杂认知能力。这种应用思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搭建有效的能力发展脚手架来实现。比如,针对教学活动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级别的学习任务来完成,使学生可以从简单到复杂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实现用最短时期来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大多数都缺乏积极性,难以主动进行学习。为了激发自主学习兴趣,高校可以利用4C/ID模型为学生设计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情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才会有成就感和兴趣。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基于4C/ID模型的自主教学设计,在为学生制定学习任务的同时都应该通过任务类型、支持信息的精心设计帮助学生构建一般性的认知图示与认知策略,使得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不断提高。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4C/ID模型的高校自主教学设计对高校的教学质量有重大影响。高校应该积极将基于4C/ID模型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力求为社会培育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作者:胡跃清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乔爱玲,王楠.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及相关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5):41-47.

高校学生范文篇3

关键词:中美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2012年,教育部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让信息化成为推动我国高等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而作为高校管理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事务管理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日益丰富的学生事务涵盖,给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带来海量管理信息。仅凭传统人为信息处理方式已不足以满足现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带来的严峻挑战。信息化作为计算机智能化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利用全过程,成为高校学生事务处理的必然之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中美高校均十分重视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存在理念、机制、内涵及实践上的诸多差异。

一中美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差异

(一)理念差异

中国高校注重“管理”。受到社会体制和传统文化影响,中国高校在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中,始终体现出明显的集体意识和管理本位的价值取向。高校往往根据自身学生事务内容,围绕学生管理,规划和推进信息化建设。这也决定了学校和教师作为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中心地位”。信息化建设主要服务于学生事务管理者。美国高校强调“服务”。美国社会倡导“个人”自由,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发展和价值实现。而这种“个体本位”价值观也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得到传承。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信息化建设,服务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学生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中心。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和全面发展,成为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

(二)机制差异

中国高校“各自为战”。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多部门分工负责和校院(系)两级共管体制。而不同部门职能分工不同,分管党委领导不同,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亦不同。这就导致,系统与系统之间,分管领导不同,缺乏统一决策;功能架构交叉重复,导致信息沟通不畅;系统条块化,各自为战,形成“信息孤岛”等问题。学生各项事务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需要各部门统一协调处理。各自为战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没有给学生事务管理带来便利,甚至可能增加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工作量。美国高校“CIO制度”。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即首席信息主管,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和企业中,是“负责制定组织的信息政策、标准、程序,并对组织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美国高校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CIO制度,全面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下设专门的办事机构,负责信息管理、共享、协调等日常业务。CIO由最高决策层担任,直接参与高层管理与决策活动,直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确保了管理层和技术层沟通顺畅,实现了管理组织扁平化,让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更加直接便捷。

(三)内涵差异

中国高校关注“多数”。根据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学校—院系”两层组织结构特点,我国高校普遍设置学工处、校团委、招生就业、勤工俭学、学生组织、心理咨询、后勤保障和院(系)组织等学生事务管理组织机构,处理学生奖助贷勤、注册迎新、招生就业、职业辅导、实践创新、活动组织、食宿管理、心理辅导、安全健康等事务。信息化系统设置和功能设置,主要关注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大局和学校管理要求,偏向满足“多数”学生普遍需求。各类网上学生事务处理也主要围绕主流学生展开,少数弱势学生群体关注还不足。网上学生管理活动追求学生集体参与,提倡通过集体效应,引导少数。设置相应信息管理平台的部门也主要集中在学工处、校团委、招生就业、心理咨询等主流传统学工部门,学校其他部门如后勤保障、安全保卫、健康服务等信息化程度还不足。美国高校照顾“少数”。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基本内涵与中国高校差不多,但细节设置更加丰富,尤其注重“少数”学生利益。美国高校以服务学生为目标,更多关注学生作为个体的个性需求。尤其是对“少数”群体的信息化服务值得借鉴。针对新生群体,一般高校均有完善且丰富的在线新生入学教育资源,帮助准大学生们在跨入大学之前,便可完成网上注册、预科课程学习、规章制度学习、校园概况了解、学习生涯规划等任务。另外,学校针对各类少数学生群体,如老弱病残孕学生、特殊障碍学生(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际交流障碍)、其他种族文化学生、同性恋学生群体等,均有信息化服务模块,为学生提供生活帮扶、学业支持、心理辅导、法律咨询和职业指导等全方位支持和帮助。

(四)实践差异

中国高校侧重“单向”。注重管理的中国高校在学生事务信息化的过程中更加侧重信息的单向。面对繁杂的学生事务,信息化工作主要集中在各类通知、办事流程、校园活动、学业动态等的单方面传达和告知,对信息传达的效果,没有反馈和咨询机制,缺乏积极引导和良性互动,信息传达效果欠佳,信息系统平台应用效果不佳。虽然建立了相关信息平台,但需要学生配合上报信息的功能设置较多,满足学生咨询互动的功能操作较少,系统利用率普遍不高,系统维护往往不及时,最终导致系统沦为事务管理信息端。美国高校重视“双向交流”。追求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信息化平台两端的互动和交流。信息化平台不仅是方便学生事务办理的智能计算机工作方式,更是提升其学生事务服务水平隐形的手。通过这只隐形的手,集合学生所需的各类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在线完成网络学习、师生交流、反馈调查、投诉维权等双向信息互换,使信息化平台,不仅服务于管理者,更搭建师生交流和学习平台,为广大学生带来切实便利,真正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二中国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对策

中国高校近年来,在学生事务信息化管理上取得不小进步,不少高校纷纷建立了一站式学生事务管理平台,甚至成立了单独的网络教育学院。但相较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管理水平,我国仍有较大的差距。针对这些差距,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和吸收美国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1.重视顶层设计,做好建设规划和政策决策。在高校已有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上,借鉴美国CIO体制,由校领导统筹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至上而下做好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规划,理清结构,完善政策制度,建立扁平化管理机制。2.培养人才队伍,强化信息化意识,培育信息化环境。针对普通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事务相关机关部分管理人员等,进行系列网络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信息素养;针对学生事务信息化专业部门管理人员,如信息技术中心人员、系统维护员、信息管理员等,则应畅通聘任和晋升渠道,明确考核制度,加强职业化培训,培养具有专业信息化利用、管理、创新能力和安全管理能力的专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从而不断强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意识,培育校园信息化环境。3.构建“云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加强与校内教学、科研、财务、后勤、图书馆等相关部门以及校外企事业协同创新,逐步构建高校学生事务信息“云共享”,实现高校学生事务信息资源最大化整合,科学分析和高效利用。同时积极运用其他信息化管理新技术,如新媒体、无线网络、设施互联和电子商务等,不断提升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管理水平。4.推进精细化管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围绕学生事务的各个方面,关注和分析现代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特点,不断完善高校学生事务信息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学生事务信息化管理的最优化和最细化,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

作者:唐洪伟 席敬 刘海蒂 嘉丽娜 单位:三峡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2]陈爱琴.大学CIO体制建立与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5).

[3]郭芳晴.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5).

高校学生范文篇4

关键词:差异性管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目前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统一的管理思想指导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针对性不足,因此形成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和质量较低的局面。为了解决目前教学中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失误,本文总结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以此落实措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差异性管理对目前的问题解决有重要的帮助,对其具体应用进行分析的意义显著。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现状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看,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化比较强,工作缺乏灵活性,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应对效果往往达不到如意的水平;第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只注重统一性,对其差异性的重视度严重不足。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问题上,处理效果和质量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简言之就是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程式化限制了其发展。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目标

就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来看,工作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实现灵活性,这样可以解决不同学生身上具备的不同思想问题。第二是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定性。思想工作稳定,才能进一步保证效果的提升。从未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来看,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灵活性的提升十分必要。

三、差异性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措施

1.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差异性

差异性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一项主要措施是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差异性了解。从思想教育实践看,要想进行差异性的管理,需要有差异性基础,而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解,就是在获取差异性基础。在差异性基础获取的过程中,有两项需要重点注意的工作:第一是充分利用学生干部和学生的群体关系。在高校管理中,学生干部是基础的一环,因为其与学生的交往较为密切,能够更多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所以利用这一优势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十分必要。第二是在思想状况获取的过程中要具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性管理提供准确的措施参考。简言之就是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差异性管理的基础。

2.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性

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性是差异性管理的一项有效运用措施。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因为其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以及自身性格的关系,思想状况的差异性较大。如果学校对这种差异性不进行控制,高校教学的秩序稳定会较难维持。处于统一基础上的差别对待,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性强化十分必要。简而言之就是,要想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针对性地解决,必须要将其放在一个统一的思想基础上,这样差异化管理才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

3.充分调动校园因素进行学生的思想指导

充分调动校园因素进行学生的思想指导是差异化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的一项重要措施。高校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管理教育的平台不仅仅只有思想政治课堂,还有更多的元素,如校园的各类活动、学校的社团等。简单来说就是,高校中各种有组织的单位或者是活动都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矫正。校园因素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将其投入到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中,可以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化问题解决进行搭配,这样差异化管理的效果会更加突出。

四、结束语

思想政治工作对稳定高校工作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校工作中受到极大的重视。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高校在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前提下进行针对性的措施讨论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陈谊.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1

[2]黄宁.试论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及路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

[3]何华玲,严瑶婷.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转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高校学生范文篇5

1.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环境

高校大学生的生活逐渐呈现出两点一线的状况,课程班和寝室是学生在校的主要场所,班级概念渐渐模糊,课程班、社区概念加强。课程是学生的学业纽带,但上课的地点、时间越来越分散,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变得普遍,个人意识和小团体意识增强。社区成为了学生的生活纽带,但同寝室的同学可能不在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却会在一起进行学习娱乐交友,由此形成的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伙伴关系和群体文化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变得至关重要。课程班和社区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锻炼实际工作能力、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场所。

课程班和社区功能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不可避免的减少了班团的约束,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参与社会活动,导致传统班团组织设置相对稳定性与学生活动时空分布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突显,基层班团的作用逐步弱化。这为社团的强化和建设提供了现实的环境。

2.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抓手

高校学生社团是有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园群体组织。第一,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第二,学生加入某一个社团,除了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沟通和学习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外,还可以从其他专业社员那里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社员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第三,丰富的社团活动还为社员提供了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因此在尊重自发意愿的基础上,以社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非常可行。

3.学生社团建设的文化氛围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展现,高校的学生管理理念变得更加尊重和承认学生个体的多样性,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倡学生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素质教育要求下所相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社团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软环境。

4.保证校园安全的着力点

随着高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校园内外的环境日渐复杂。首先是学生思想多元化发展,呈现出更加能够接受外来事物的特征,其次校园也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为了满足大学生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高校不得不整合社会资源。这不可避免的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趁之机。而游离于正规学生组织之外的社团就很可能成为他们不法目的实施的工具。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和原因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呈现的松散性、随意性的原因包括:一是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指导教师还未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学生社团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二是目前学生社团所用经费主要是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普遍存在着财力不足的情况,自然难以满足社团的自身建设和活动开展等方面的需求,因此社团物质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许多社团的活动还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使得一些社团组织在低水平上重复,因此社团活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目前许多社团比较忽视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因此社团的继承与发展是高校社团管理面临的难题。五是学生社团干部的相关培训不够,一个干部负责与否、能力高低都将直接关系到社团的成败,因此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的探索

高校对社团进行管理,要充分尊重社团自主性,把握对社团管理的适当力度。

1.培训群体领导

高校要注重对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将其纳入班团学生干部的培训体系。要重视学生社团干部的思想道德、能力素质的提升,定期邀请社团负责人参加院校的团学干部理论培训班,通过对他们的培训,提高社团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可以在学生会下设立专门部门对社团进行指导,具体负责社团管理并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

2.规范群体行为

高校要注重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主题活动中。相对于班级团支部而言,社团团支部更容易开展灵活、丰富、新颖的主题活动。通过邀请社团负责同学参加院校的团学工作例会,使其知晓院校学生部门的近期工作,激励他们将社团的活动与相关主题结合开展。在需要的情况下由校院的团学干部协助组织,使社团活动开展得更扎实、更活泼、更有效;同时也扩大了传统班团组织的影响面。

3.取得群体认同

高校要在经费、场地、宣传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高校很多学生社团的发展严重受到经费限制,同时因为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学生开展活动的场地受到严重限制,已严重制约了社团的顺利发展。因此高校要积极指导社团开展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活动来争取校内外经费的支持,积极的帮助社团解决场地和宣传方面的困难,让社团有更多的精力放到社团发展,由此对高校的规范管理产生认同。

4.尝试社团团建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社团团支部是保证和提升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必然;同时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和规范化管理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社团团支部和传统班团支部工作重点将有所不同,在工作职能上要有结合,但也要有分工。如在各类“评先评优”和共青团“推优入党”等方面,要共同发挥作用;同时,班级团支部以团员的注册管理、团员培训、团代会选举等工作为主要内容,社团团组织以团员的学习、生活、娱乐活动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多形式、多载体强化社团团组织的概念,增强团员对社团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摘要]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其中学生社团的兴起和如何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课题。本文在介绍了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意义的同时,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的普遍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路径的探索。

[关健词]高校管理学生社团路径探索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完全学分制、短学期制地不断深化,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模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程班、社区等新名词的内涵在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以开展学生活动凝聚青年、引领青年的“共青团工作覆盖面缩小,凝聚力弱化”。学生社团等学生趣缘性组织在高校不断张显活力。因此,对高校学生社团给予重视、强化和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东.组织设计原理在高校共青团中的应用研究[C].2006,(10).

[2]王资峰,张恒龙.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组织管理若干问题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64.

[3]邱春新.现行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结构的思考[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3):11-12.

[4]董广芝.高校共青团工作向学生社区拓展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8):87-88.

高校学生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食堂民主管理现状分析改进建议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后勤服务的能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适应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经济环境都发生着许多重大转变,市场物价持续波动上扬。高校后勤食堂具有公益特性,承担着稳定校园和社会的重大责任,服务对象群体特殊,食堂供应价格需相对稳定。由于食品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和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当前高校食堂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样一种压力下,如何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办好让学生、家长、领导满意的伙食成为高校食堂必须认真研讨的问题。我认为进一步丰富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形式,深化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内涵,创新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途径,将是高校伙食面对新形势下巨大压力的有力举措之一。

1高校学生伙食实施民主管理的重要意义

1.1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作为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高校伙食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规律要求,融入社会经济运行轨道,走专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建设高校伙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高校伙食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师生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食堂要自觉接受师生监督,向师生公开食堂定价程序,让师生了解并参与食堂管理和服务过程,知晓食堂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了解高校食堂伙食特点和供应情况,使食堂管理、服务让师生理解。

1.2这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央要求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速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就必须有效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高校后勤。而在高校后勤中具有基础性产业地位的高校伙食,无疑必须顺应这种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国内大多数高校后勤现都已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实体,在理论上完全被市场所牵引,面临着被取代、被重新选择的局面。同时,由于服务对象和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它又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坚持公益性原则。在这种市场完全竞争情况下,高校伙食必须建立以师生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服务体系,适应服务对象的需求,必须真正实施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实施,不断赢得师生,稳定市场。

1.3这是保持高校和谐稳定的需要。

高校伙食的卫生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也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来讲,是为了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和服务,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所以,高校伙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通过师生参与伙食民主管理,规范伙食运营行为,保证高校伙食实体运作的公益性方向,从而保证高校平安和谐稳定。

1.4这是高校伙食规范化发展的需要。

企业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发展壮大,并确立自己的地位,市场是企业不断追求发展的永恒推动力。高校伙食面对着市场竞争,面对着师生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只有不断改进服务,才能巩固市场地位。师生参与高校伙食的民主管理,正可以起到这样一种推动力的作用,通过民主参与,通过其对服务对象信息的不断反馈,高校伙食才能进一步明确师生需求,才能把握师生消费规律,才能清醒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才能不断推动和促进高校伙食的规范化管理。

2当前高校伙食学生民主管理形式及其不足

多年来,高校伙食在学生民主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探索,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我们浙江工商大学采取的主要做法如下:

(1)坚持常年实行服务承诺制度,设立服务、监督、投诉热线电话,及时向师生通报后勤工作动态,促进师生对后勤的了解,努力提高各种服务的及时性和质量。

(2)成立学生生活指导工作小组,指导各种面向学生的互动活动。校团委定期组织召开阳光生活会,与学生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直接了解学生对于食堂服务的想法、建议,传递餐饮服务的相关动态。

(3)在食堂主要入口处设立大堂副理,面对面接受学生对餐饮服务和食堂就餐时遇到的建议和意见。

(4)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主要集中于窗口供应、面点制作和收餐服务岗位,让学生参与食堂大堂日常用餐服务工作,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5)聘请学生代表成立义务监督员队伍,全面监督餐饮管理的各项服务。聘请热心学生成为食堂信息员,邀请他们参加食堂的各项服务活动,通过他们的纸笔,抒发他们参与活动获得的感受,提高同学的对的认食堂的认识。

(6)定期举办“后勤优质服务月活动”、“美食文化节”、厨艺比赛、服务微笑之星评比等;每年组织“走进食堂”参观活动、“我与食堂”征文活动、“我看食堂”摄影比赛活动、“食堂主任与师生面对面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增进与师生的沟通交流。

(7)重视做好信息宣传,加强与师生沟通。专门开设后勤网站,编印《后勤报》,通过校报、校园网,积极宣传后勤餐饮管理服务信息、服务举措等,增加和扩大餐饮管理服务信息,让师生了解、理解、支持餐饮管理服务。

然而,随着师生用餐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当前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形式的内容、广度、深度等都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不适应性,具体表现在:

1)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形式化趋势。

经过10多年的社会化改革后,从某种角度来讲,有的院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后勤的事”是“后勤自己的事”,这样一种认识偏差。对于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组织,如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膳食管理委员会、学生权益部等组织形式,基本由学生组成,后勤饮食服务部门负责人主导与组织的协调等,校方一般不参与,在学生、后勤、学校三方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和信息传递渠道。

而像在食堂设立勤工助学、大堂副理等岗位,不少同学往往又简单的理解成只是为了解决贫困同学切身经济困难,对岗位在促进伙食部门与同学之间交流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参与工作的热情不高,如不少学校普遍存在的“大堂副理”一岗,坐堂的学生副理往往只是机械的在规定时间坐在岗位上,被动的接受投诉,对于投诉是否合理、是否可以马上答复;投诉的处理结果如何、反馈的情况又怎样等等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深入探讨,就会使学生民主管理成为一种形式,起不到沟通桥梁的作用,得不到学生和后勤双方的认可。

2)沟通互动方式相对单一。

当代大学生都是九十年代出生,基本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成长在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没有遭受过什么困苦,由于优越的生活环境,他们幸福、独立、自我,“明确直接主动的表达”已经构成这一代最典型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种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理特性决定为之服务的伙食部门必须顺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研究在当前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对服务对象心理特征的把握不足,当前民主管理的种种形式,从实际效果角度来探讨,还停留在浅层,学生民主管理组织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的学生又多以学生干部为主,而学生往往只是这些系列活动或座谈会的一个被动“受众”,被动的参加活动,被动的“接收”后勤的信息,被动的表达主办方希望得到的认可、赞同。同时,由于“受众”的范围基本固定,参与比例较小,信息传递存在失真,自然就出现沟通互动的范围不大,影响有限,反响不深的局面。

由此可见,高校伙食服务无论从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的服务宗旨出发,还是从经济实体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方针着眼,都必须深入分析各阶段、特定服务对象的心理,掌握其心理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分析不足,指导实践,进行有效创新。

3加强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途径

3.1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对今后的后勤工作不是不管了,而是管的方式变了。后勤系统从高校行政体系众规范分离出来后,虽然高校与原后勤系统变成了甲乙方关系,但学校作为甲方,要切实履行甲方管理、监督的责任与权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改变了学生食堂的运行机制,但并没有改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管理、监督责任。

学校和后勤要从国家、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高度重视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要采取积极介入的态势,从学校行政、学工等阵线派出一定数量人员参与伙食民主管理组织,加强对组织和学生的思政工作,正确引导意识形态的方向。这样一个组织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合力,强化对伙食部门的监督和对学生的宣传、引导。组织可对伙食部门的餐饮服务标准、伙食品种价格、食品卫生安全和成本核算等诸方面提出规范要求,建立价格听证、服务听证制度,扩大学生知情权,增加理解支持度。伙食部门要积极认识民主管理的积极作用,要认识到只有服务对象的不断监督,才能明白需求所在,才能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只有服务对象的满意,才能巩固市场地位,才能实现品牌认同。

3.2要重视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加强民主管理

后勤服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后勤服务永无止境。高校伙食要从浅层服务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超期望服务,以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需求。

高校伙食可以完善座谈会、服务质量调查、大堂副理、勤工助学等沟通形式的内涵,调动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工作热情,由其主动召集学生召开座谈会、主导大堂副理的招聘、管理、考核等工作。做好调研反馈,以起到很好的沟通桥梁作用。

高校伙食部门还可以按照企业化运作的一系列制度要求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帮助学生民主管理组织建立各项工作表单,如《意见征询表》、《服务投诉处理表》等,真实准确记录师生的各项意见和建议,防止信息传递失真,有利于监督投诉的整改落实情况。要重视对组织成员的培训,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组织他们通过参观等,熟悉食堂内部操作流程,熟悉高校伙食运作规律,掌握高校伙食特点,并共同探讨学生反映问题的答复方式方法、解决手段等等。

高校伙食要本着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的服务宗旨,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求真务实态度,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项问题,避免思维定势;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通过价格听证、服务听证等形式,及时有关社会市场物价动态,公布后勤食堂实际运行状况及物价上涨导致的困难,取得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师生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3.3要重视通过积极宣传,正确引导学生民主管理意识

高校伙食要充分运用市场理念,通过报刊、广播、网站等校内媒介,及时宣传伙食工作动态,传播伙食服务理念,传递市场物价动态、服务动态,解答服务对象提出的共性问题。以价格听证、服务听证等形式,公开相关信息、增强数据的说服力,让师生充分了解伙食工作,提高学生的理解和信任程度。

3.4要自觉实践“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标

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市场参与采购,深入食堂共同劳动、体验生活,让学生体验了解食堂采购、配送、生产加工操作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了解伙食工作的艰辛劳苦。通过对市场菜价的调查,菜肴的成本核算,让师生充分感受食堂原材料市场和供应价格之间的压力和后勤伙食部门的努力。通过他们的现场说法,增强对后勤理解的同时,增强育人责任,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抗挫折的能力、心理,实现高校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

总之,高校食堂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工作不仅对学校平安和谐稳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加强伙食管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积极作用,重视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把高校学生伙食办好,让领导省心、家长放心、师生满意。

参考文献

[1]秦国华,尤玉军.关于高校学生餐饮管理体制的构想.探索——中国高伙食社会化改革理论与实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1.

[2]孔宇.试论构建和谐高校伙食.探索——中国高校伙食社会化改革理论与实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1.

高校学生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培养

高校的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一般都学习成绩优异、思想积极进取,工作能力较强,是大学中的骨干和积极分子,也是高校学生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干部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1、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高校的学生干部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普通大学生中的一员,又是学生干部。与其他的大学同学一样,他们也需要在高校学习、生活、毕业。他们和普通大学生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可以及时的向学校和班级辅导员提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便于学校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接受学校委托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人员,他们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向学生进行宣传和讲解并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从而能够让学校的管理工作得到落实。2、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威信是通过平时的学习和工作表现出来的,学生干部一般素质都比较高,平时表现积极活跃,成为学生们的模范和表率。大学时期是培养青年学生成才的主要阵地,也是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阵地。学生干部在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的向学生们宣传党的政策。在学习上,好好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要认真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尤其是学生干部由于平时活动较多,更不能忽视学习。在生活上,学生干部要做好勤俭节约的表率,不能搞奢侈浪费,同时要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在工作上,由于学生干部身份特殊,在别的同学学习时,学生干部可能还在工作,只有在业余时间将课业补回。因此学生干部牺牲的是学习时间,但是得到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对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大有益处。学生干部是广大学生的骨干和带头人,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表现积极,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不管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3、组织凝聚作用。组织凝聚力又称"组织内聚力",指组织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组织核心,有较强的凝聚力。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有较强的号召力。因此学生干部行为要端正、言行一致、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思想理念,养成良好的个人品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围的同学,让同学们能够齐心协力、热爱班级、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能够配合老师完成学校的众多工作和活动。4、服务和奉献的作用。作为学生干部,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具有奉献精神。吃苦耐劳,急同学之所急、想同学之所想,时时刻刻将学生的事放在心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同学排忧解难,满腔热情的为集体服务。学生干部要乐于奉献,很多学生工作的开展都是牺牲自己的时间来进行的,他们放弃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学习和休闲时间来为学生服务,是服务和奉献精神的表率。

二、学生干部的培养策略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的人数激增以及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多元化等问题都给高校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不仅仅是学生和学校联系的纽带,而且还是广大学生的骨干和公仆,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水平。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1、注意学生干部角色定位,服务广大学生。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一定要努力学习,其次又是干部,必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学生干部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一定的权利也有相应的义务。作为高校培养学生干部,一定要明确学生干部的定位和职责权限范围。学生干部是同学们的模范,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要起带头作用,他们比普通同学更优秀,是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方式都体现了整个干部群体的综合素质。学生干部要提倡时时刻刻为学生服务,但是这种服务不同于社会性质的服务,而是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这种服务的外延不断被扩展,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作为“服务者”的角色进一步界定,才能强化高校干部的服务意识,成为高校干部发展的主流。学生干部首先要自我管理才能管理其他同学,要时刻谨记干部也是普通学生,学生干部只是一个职位而不是手段。因此学生干部在实施管理者的角色时,要围绕着普通学生的事务更加具体化,而不是滥用权力为自己谋私利,被广大学生所排斥。2、加强学生干部理论指导,树立正确观念。现在的大学生干部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出生的年代生活条件优越,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比较溺爱,多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他人考虑较少,因此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缺乏社会经验,过于偏激,不懂得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给学生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必须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的理论学习,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让学生干部懂得在处理学生工作中的技巧,提高思想觉悟,学会顾全大局,多为他人考虑,真诚的对待自己的同学,要培养学生干部勤勤恳恳的务实态度。新时期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法越来越多样化,这样就体现出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高校学生干部既要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还要具备良好的领导策略和能力。新时期的学生干部知识面丰富,学习能力较强,对新知识的领会速度快,能够更好的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学生管理的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摸索合适的工作方法,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另外,高校在学生干部选拔方面一定要严格,对选拔上的学生干部要进行合理培训,要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帮助他们加强工作能力,根据不同部门完善学生干部相关工作制度,明确学生干部的工作责任。高校应该确立学生干部的培养目标,考核时不能只看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要德智体全面考虑,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进行考核。3、开展学校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干部的理论知识必须应用到书本之外,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干部时必须要多给他们参与学校活动的机会,不但要让学生干部参加,还要让他们亲自组织活动,体会在组织活动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从实践中学习宝贵的经验,让今后的工作更加完善。还要鼓励学生干部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学习宝贵的社会经验,在此基础上学会创新,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4、培养学生干部互助精神,提升凝聚力。学生干部都是普通学生中的一员,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这也是学生干部能够顺利开展学生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学生干部和学生之间必须搞好团结互助,学生干部的工作必须有学生的支持才能完成,同时学生的活动必须有学生干部的组织和领导才能实现,他们是相辅相成、互相支持的。学生干部除了与本班同学搞好关系以外,还要与其他系部的同学保持良好的团结互助,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沟通来取长补短,更好的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生活态度,鼓励他们克己奉公、勤政敬业的精神。让学生干部懂得在学校的各种工作锻炼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会对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干部从内心喜欢上学生工作。5、重视学生干部考评工作,杜绝违规行为。高校培养学生干部必须建立考评机制,引入竞争理念,制定学生干部的奖惩措施,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学生干部工作中的违规问题也要进行处罚。让学生干部居安思危,在压力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快速成长,不断进步。对学生干部进行考评不是目的,只是一种管理手段,为的是永葆学生干部群体的高效、优良。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宣传学校的学生政策,开设各种监督窗口,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正当权益,对于学生反映的问题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对于不廉洁自律的学生干部要进行批评教育、取消评选先进的资格,严重者直接撤职甚至开除学籍等。通过多种手段来制约学生干部、规范他们的行为,让学生干部养成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自觉的杜绝各种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少芬.高校班级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培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2]胡新煜,薛凝,刘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机制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15)

高校学生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工作;档案管理;档案数字化;互联网

在2008年9月初,教育部就对高校档案工作提出了档案管理办法。在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类”档案中主要的包含内容,将“学生类”的档案纳入了规章性的文件中,强调“学生类”的档案要认真保管,每一所高校都要认识到“学生类”档案对于学生个人而言的重要性。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时要紧随时代的脚步,引进最新的档案管理方式,设置最新的档案管理设备,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用科学高效的方式去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将教育部提出的管理办法真正落实到工作实处,促使整个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一、高校“学生类”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学生类”的档案是对一个人整个上学时期经历的一个记载,其中包括了学生每一时期的入学登记表、考生档案、毕业登记表、家庭背景、学生加入的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员等材料,学生在高校期间还会增加学位申请表、毕业实习鉴定等内容。在档案中还包含了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受到的奖励和处分文件,以及每一阶段的教师评价。总而言之,档案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整个求学经历的记录,是体现学生能力、品格的窗口。高校毕业的学生是要直接与用人单位进行接轨的,在学生求职期间,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档案对学生的学习经历、思想品德方面有所了解,给用人单位提供了参考数据,对日后人才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用科学合理的方式管理学生的档案,对学校开展评选活动大有益处。学校在评“优秀学生干部”等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档案进行参考,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过往经历等,可以由此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从而评选出最符合评选标准的学生。正确的管理学生档案、使用学生档案,可以提高高校一部分工作的效率,也方便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与高校能够爱共同进步发展。

二、高校“学生类”档案管理现状

(一)“学生类”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在“学生类”档案管理上依然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尤其体现在管理制度与管理规范上。一些高校管理制度常年不变,始终沿用着传统的管理制度,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逐渐淘汰,新的制度规范却一直不能有效实施。在档案管理时,由于缺少相应的制度,在开展管理工作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失误,这些失误的出现却也没有相对应的奖惩制度,导致在档案管理工作上难以追责,致使档案工作遭受损失,给学生也带来不小的麻烦。

(二)“学生类”档案管理的方式传统

相较于规章制度的不落实,一些高校在“学生类”的档案管理上还一直沿用着传统的管理方式,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难度大、复杂性高、易出错。每一届学生的档案数量都比较多,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非常容易使学生的档案出现遗失的问题,给学生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工作量也很大,需要参与工作的人员多,在档案查阅工作上的难度也较高。如果需要调取某一位同学的档案,需要用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调取成功。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的弊端同样体现在学生毕业时,在每一位高校生离校之前都要对学生的档案进行审核,如果一直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审核时就需要用大量的人力来完成工作,有一些高校通常会让学生们来进行这一份工作,给学生们讲明档案中所需要放的内容,让学生们逐个对档案内容进行检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员参与较多,非常容易出现纰漏,导致学生的档案出现问题。

(三)档案室的基础设施不完全

在一般的档案室中都需要配备一些设施来保障档案室的正常工作开展,例如:除湿机、加湿机、空调、温湿度控制软件及硬件、档案架等。但是在一些高校的档案室中缺少相应的设备,有一些高校认为“学生类”的档案只保留每一届学生三至四年,三、四年之后档案将会被发送到生源所在地,所以在档案室的设施上没有必要太过于重视,导致很多高校的档案室都缺少档案所需的必要设备。这种思想观念给“学生类”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压力与困难,到目前为止,“学生类”的档案依然采取档案袋的形式,里面的信息都是纸质版,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管理设备,就会使学生档案由于气候和温度的原因造成损坏,给学生日后的就业带来诸多的不便。

(四)高校“学生类”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即使是在当下网络发展快速的情况下,依然存在着学历造假、档案造假等现象,这些不良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也给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蒙上了一层黑影。但从这一层面上看,有一些高校也确实存在相应的问题。一些高校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毕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会对学生的档案进行修改,这样的做法不仅是给学校造成了影响,也会给用人单位错误的信息,给用人单位带来损失,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任,导致很多用人单位在选人聘人时不敢随意相信学生档案,给这些单位的招聘工作带来困难。

三、学生档案管理基本流程

想要让高校“学生类”档案工作能够更完善、更规范还需要对整个档案管理的流程进行系统的盘点,从流程上找到缺口,进行及时的调整,按照学生入学和离校的流程,“学生类”档案的管理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档案的接收、保管与利用

学生高中毕业之后,学校会将学生档案交由学生,由学生在大学开学时交给高校档案室,在高校档案室根据学生的入学手续信息以及档案信息核实学生的身份,确定学生各方面信息准确无误之后,学校会将学生的档案收录到档案室中,并且标记好学生的专业、年级、班级和学号等信息。

(二)学生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

“学生类”档案材料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主要分为几个大类:学历、自传(考查、考核)、奖惩、党团、政审、出国(境)审批等,所以在档案收集归档的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审查和配合。高校在开展这一方面的工作中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手段来将档案进行分类,既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也能够提升归档工作的准确性。

(三)学生档案的整理

“学生类”档案在高校保管的时间比较短,且学生档案的内容基本区别不大,所以在整理工作上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一般在接收到学生档案之后按照主体内容,进行排列和划分,排列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布,在整理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不规则的现象。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档案属于个体档案,与其他类型的档案有所区别,在进行档案整理时工作人员要注意区分。

(四)学生档案的转递

学生档案的转递在档案管理中属于容易出现纰漏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有可能造成学生档案的遗失。一些高校在毕业时会将档案退回给学生,由学生本人自行管理,学生对于个人档案的重要程度认识不高,就有可能会出现档案遗失等问题。还有一些高校在学生毕业之后会将学生的个人档案通过邮政邮寄回学生的生源所在地,一般情况下这种转递方式直接对接学生生源所在地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出错的概率会比较小,但是也会因为地址填写不详细、单位拒收、邮寄地址错误等原因导致档案没有办法被接收,从而造成档案的遗失。所以当大学生面临毕业时,学校要再三对档案接收的地址进行确认,并时刻与学生保持联系,避免档案出现遗失的问题。

四、高校学生类档案管理有效策略

(一)完善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档案工作行为

在时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各行各业都打破了以往的规则,顺应时代的发展重新制定制度,完善档案管理的规范是当下高校“学生类”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对于高校“学生类”档案工作来说能够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也能够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同时分清权责关系,也能够让工作人员认清自身的工作责任,提升他们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保证了学生档案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制定符合现在档案工作要求的规章制度还要能够贯彻落实,只有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落实制度,制度的制定才有意义。同时,在制度设定完成后,还要对档案室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上的培训,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熟知制度,在日后的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避免出现档案信息篡改的情况。由于每一所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各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让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技能,对于本职工作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际的工作上也能够学会变通,根据自己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开展“学生类”档案工作。

(二)增强学生与高校的档案管理认识

在高校“学生类”档案工作中也包含了一项工作要点,就是要转变学生与高校对待档案的思想认识。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学校告知学生个人档案的重要性,很多高校也认为当前的很多企业在招聘时并不会去查询学生的个人档案,且个人档案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晓档案中所记录的内容,所以双方都对档案的重要性有错误的认知。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国家企业在录用人才的时候都需要其个人档案,还有在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被录取之后政审的环节也需要其个人档案,如果因为校方和个人对档案的不重视,导致后续就业上出现问题是非常得不偿失的。所以无论是高校还是个人都要转变其观念重视起学生档案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能够用更加认真的态度、更加纯熟的技能去做好“学生类”档案管理工作。

(三)积极引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电子设备的发展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助力,通过互联网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明晰。将复杂的档案管理工作与计算机相结合,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提升了工作的准确性。传统的纸质化管理方式在学生档案的记录与查询工作上都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难度,应用最新的档案管理系统,可以简化工作流程。在“学生类”档案的收集期,可以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录入到计算机内,然后将档案存放的位置录入到系统内,在以后查询档案时,可以直接通过学生的姓名或者是学号定位到档案的位置。在档案分类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这些工作,虽然在前期将学生信息进行录入的时候会有比较大的工作量,但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相比较后期的管理工作还是要便捷许多。同时电子档案的应用率也越来越高,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会逐渐将纸质版档案进行淘汰,所以高校在这份工作上要时刻跟上时展的步调,为学生也为高校本身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

(四)改善档案管理环境,配齐档案室设备

高校在档案室的设施配备上要能够重视设备对档案室管理的重要性。档案中的纸张可能会受空气潮湿度的影响而发生变质,所以在档案室中必须配备干湿度测量表,根据档案室的干湿程度来进行档案室内空气的调节。档案室中还要配备消火栓,避免因为档案室起火使学生档案遭到损坏。档案室必须采用防盗门,避免档案被盗窃、偷换。在档案的存放中,还要注意进行遮光,避免档案遭受阳关直射使内部文字褪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对于档案管理的要求可能也会有所改变,高校要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完善,将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结语

高校的“学生类”档案工作,是高校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做好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对学生和学校而言都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尽管目前在很多高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随着对档案重要性认识的提升,高校也会逐渐将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日常工作开展的要点,有效地保证每一名学生的档案安全,让学生的档案在以后的发展中实现其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刘子侠.对高校学生档案收集整理问题的思考[J].档案管理,2019(01):95-96.

[2]朱伶杰,刘影.从“弃档”现象谈高校学生档案收集工作[J].兰台世界,2018(12):59-62.

[3]熊英.如何做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J].新校园(上旬),2018(06):141.

[4]戴丽虹.高校学生档案转递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6(06):134-136.

[5]刘星.浅析高校学生档案工作的开展及创新[J].北京档案,2014(06).

高校学生范文篇9

1.高校党建工作者工作量较大

纵观高校党建工作者队伍的现状,高校中存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质量、数量要求与党建工作者较大的工作量之间的矛盾:一是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增,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量越来越大,给高校党建工作,特别是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存在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抓数量,质量很难保证;抓质量,数量很难上去;二是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都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定编定岗,专职党建队伍人数却相对减少,部分高校的党务工作者身兼数职,工作中常常陷于捉襟见肘的窘境;三是根据高校党建工作特别是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要求,党建队伍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折射出学生党员发展的工作量和党建工作者数量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对党建工作者素质要求与其实际现状之间的矛盾。

2.入党标准引发的问题

全面把握和坚持党员标准,是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中,由于对大学生党员标准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党员质量。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唯学习成绩为标准,过分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思想政治表现,缺乏全面综合考察。二是唯参与社会工作为标准,过分注重社会工作的表现而忽视其学习成绩,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及其工作的情况为标准。三是唯完美为标准,过分强调完美、求全责备。要求大学生党员各方面都要以身作则,全面发展,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学生党员的要求,主要看其政治态度、入党动机、创新素质与能力,不能把个性、性格上的差异作为不符合党员条件的理由,而把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挡在组织的大门之外,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党员再教育工作不够扎实

3.1组织上入党,但思想上还没入党。

面对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大学生接受新思想多,同时容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虽然经过党组织的培养、考核,大多数学生党员在发展时基本达到了党员条件,但也有部分同学。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思想滑坡,甚至出现违纪现象,损害了党的形象。

3.2学生党支部重发展轻教育

目前,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入党前的教育培养,轻入党后的再教育现象。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的再教育缺乏计划性、系统性、连贯性,存在着突击式的做法。多数党支部把党员发展放在首位,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相对淡化、放松,导致其理论知识贫乏,党性修养不高。

4.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不够

面临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学生发展党员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党建工作者研究还不够深入,工作思路还不够开阔;对青年加入党组织的教育和引导力度不够,方法不多;一些青年缺乏向党组织靠拢的热情;同时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少数基层党组织还存在着软弱和工作不力的现象,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好,有的基层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措施探讨

1.党委重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发展高校大学生入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委领导要高度重视。在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中,不断强化政策导向,形成。重在培养、立足教育、确保质量、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形成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书记带头抓、各院(系)总支书记重点抓、学生党支部书记具体抓,相关部门支持,职能部门把关的统一领导,以及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在纵向上以党的各级组织的教育培养、锻炼、考察为主线,横向上与团委、学工部、宿舍管理中心、精神文明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2.推优程序要严格

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中,为保证质量,党支部要坚持严格的。推优制。,即不经过团组织推荐的团员不能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不经过系业余团校培训的学员不能参加系业余党校学习。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工作中,具有培养任务的党员要重视考察工作,考察同时争取所在团支部的意见并把评议反馈给本人;在党员的发展过程中,系党支部应拿出初步的发展计划,征求团支部的意见,对评价不过关的暂缓发展。切实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推荐工作的严肃性和客观性。

3.发展目标要明确

坚持高标准、不降低要求的党员发展原则。要坚持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全面衡量。严格把好入口关,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绝不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忽视党员质量。同时要对发展对象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党员发展工作有据可依。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目标要求要明确而不要模棱两可,如考查课必须合格,考试课的平均成绩在班级的名次要达到中等以上、综合测评量化成绩在良好以上等等。有了这些具体的要求,发展党员工作才能有质的保证。

4.进一步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

根据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身心变化规律,入党动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通过教育引导,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入党动机,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入党动机教育是高校党组织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要经常进行入党动机教育,端正学生入党动机,解决在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在入党动机的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动机的特点和原因,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地进行教育,不能简单抽象地灌输理论,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理交融,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牢记党的宗旨,实践。三个代表。,将正确动机融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

5.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

构建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机制,是迎接高校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的需要,也是解决高校党建工作深层次问题的重要举措。要按照系统、适应、开放和效益原则,从总体上构建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机制。高校党建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要在加强网络管理的同时,努力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党建工作网站,推出一批导向正确、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心理要求的主页和栏目。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运用柔性管理模式,激励师生员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党建管理上要实行目标管理,在组织设置上,要根据高校变革的方向和要求,灵活设置,做到既有利于开展业务工作,又有利于加强管理。总之高校党建工作要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理论,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改革需要,从全局上综合把握,方能收到实效,应对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蔡梅.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张伟慷.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高校学生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线上平台;学习现状

所谓“线上学习”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或移动智能终端无线网络,在虚拟网络空间开展网络授课及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近年来,随着线上学习的不断优化完善,线上学习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当前网络上有完善的线上学习平台系统,比如MOOC、SPOC以及微课等,这些平台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试图借助移动智能终端及互联网开展线上平台学习,以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1]。尤其是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更是进一步夯实了线上平台学习在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在线学习模式全球化发展的形势下,针对高校学生线上平台学习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对策,将为高校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提供引领及支撑作用。

一、高校学生线上平台学习现状分析

当前移动网络无处不在,5G时代已经来临,信息化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学习者开展线上学习的方式也更为多样化,因此需要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线上平台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学习主动性欠缺、平台监管力度不够等。基于此,笔者根据学生线上平台学习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一)学习主动性欠缺

首先,大部分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尽管任课教师多方催促和提醒,然而学生整体完成情况不甚理想。以高校新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线上平台学习方式开展非必修课的教学,在学期末统计分析,学习进度最快的课程并未达到90%,近20%的学生并未完成在线学习任务,甚至于有近8%的学生根本未曾实质性展开线上学习。由此不难看出,高校学生线上平台学习的整体情况令人担忧。

(二)平台监管力度不够

借助对学习平台的后台数据监控了解,有些学生存在某些不良情况的学习记录,经查实是学生未根据学习要求完成视频观看、学习测试,而是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如委托他人替课、采用刷课软件或外挂程序等应付线上学习。通过对后台数据了解,该部分学生群体还不在少数。此外,很多学生针对线上平台学习,基本以完成在线作业为主,在开展在线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态度极为懈怠和散漫,没有线下课堂学习的氛围强,学生通常都是比较随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或是一心二用做别的事情。为不影响学分的获取,很多学生一般会在线上平台学习的最后阶段以短时突击学习完成在线教学任务。

二、高校学生线上平台学习成效不佳的因素分析

(一)学生的因素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普通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步入大学参与学习,而这必然会造成高校学生资源的不均衡,尤其是一些二专批次的民办高校其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偏低。这些高校的生源以职高以及普高学生为主,整体来看这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习自控性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高校的整体学习氛围也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尤其是对理论学术性的知识不感兴趣,反之对实践操作类课程的热情则相对较高。2.学习依赖性太强学生对于线上平台学习有着极大的自主权,同时他们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还极易受到无关的网络广告、视频、小说、游戏等诱惑干扰。由于学生自控性较差,课堂面对面学习中多以教师鞭策监督为主,因此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就难以严格约束自我,线上平台学习的困难阻力就被无形加大,在学习时间、学习进度上不能合理进行安排,学习自我规划性、督促性极低,学习延误现象时有发生。3.学习积极性较差通过调查还发现,高校学生在业余阶段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以及体育锻炼的占比人数偏低,大部分学生会利用业务时间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比如刷剧、打游戏等。很多学生对个人学习定位不清晰、学习目标较模糊,以拿取毕业文凭为学习根本目的。即便平时中规中矩开展学习也并未真正用心思和下功夫,教学活动参与性极低,传统线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体验感不甚理想,更别谈学生线上开展自主学习的状态了。鉴于线上平台学习更加缺乏教师监督,针对学生何时学、怎么学、学到什么标准也没有明确要求,多数情况下以线上视频课、线上作业完成与否作为考核指标,相关的考核体系也较为欠缺,学生线上平台学习的效果最终如何,是否能够达到教学大纲及教师所期望的水平,是否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这些都很难去评价界定。

(二)课程的因素

1.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线上平台课程主要为素质公选课,这些课程尽管比传统线下授课要多一些,然而其可选性并不高,一般为文体科普类的教学视频,实践操作方面则较少[2]。该部分课程的设置基本由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来决定,更为贴合教师自身的教学意愿,与学生专业学习需求、个人兴趣爱好并无较大关联,因此学生在选课时的兴趣度自然不高。2.课程体验感的不佳尽管当前高校线上平台课程的形式较多,比如讲授模式、视频模式等,然而学生在开展学习时会受制于个人学习状态、学习环境、网络时速、视频清晰度、教学语言以及播放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上种种都有可能导致学生不能全身心的好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其线上平台学习的体验感不佳,学习效果不明显,长此以往学生在主观意愿上不希望继续开展在线学习。3.课程定位不准确当前,高校线上平台课程的来源有二:一是校本化课程资源,这类线上学习课程主要由本校专业课教师进行制作完成;二是通过专业渠道购买的相关课程资源。然而这些课程是否为一门系统完善的课程,还是对传统线下课堂的一种拓展延伸,抑或是学生素质培养、综合能力提升的一个教学途径,其定位尚未明确。因此,这样模糊的线上课程定位,使得学生自身也难以界定线上平台学习的重要性与否,继而消极对待在线学习。

(三)教师的因素

尽管当前很多教师都参与到线上教学之中,然而他们并未实质性针对线上教学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探讨如何改善自身教学方式来优化线上教学的成果,依旧采取传统教学手段和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然而此举在虚拟的网络教学环境下并不受用。另一方面,虽然线上学习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学生的自主自发意识,然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在其中的指导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实际线上平台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以外的指导作用基本被完全忽视掉,由于得不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困惑和学习难度则会更大。故此在线上平台学习中,教师应处于何种定位,应发挥怎样的作用,要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如何安排教学内容,使用哪种教学媒介等等,这些都应该是教师所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改善高校线上平台学习现状的合理对策

(一)学生方面

1.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通常,优秀的自主学习者都具备专注性、组织性以及努力寻求知识的高度觉悟,对学生无意识地灌输这些学习理念,那么学生也会在潜意识当中提高自主学习的习惯。一般在学习上成功的学生,他们会发现有条不紊的节奏和自主安排会使学习变得不那么无趣和困难,继而会更乐意接受独立自主,以自我为中心开展深层次的学习。2.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及个人自主能力可帮助其确定某项具体活动中自己可付出多大努力,在面对困难时又可以持续多久,会在何种不利情况下进一步证明自己其实可以办得到。教师应通过网络环境并站在学生的角度,积极开发切实符合他们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和风格的线上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完成在线学习,达成个人学习目的。3.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时间是学习最宝贵的资源,尤其是在线上平台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做好时间管理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安排学习进度,学会分解学习内容、分配学习任务和完成线上作业。教师应建议学生尝试制定线上平台学习计划,并在执行的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做出合理调整,以此让他们对自我学习水平有一个全面认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管理能力。4.合理调整学习策略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应通过自主学习来构建知识体系,而并非接受别人所强行灌输的东西[3]。通常,传统线下课堂所能产生的学习被动压力在线上课堂中是很难存在的,同时线上教学的另一个优势是教师所能发挥出来的教学反馈性,他们可以更清晰地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以不同类型的教学形式来适应不同课程的教学需求。比如,印发课堂材料以供学生反复阅读学习,创建多个草稿方便学生做题,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构建知识的直观性效果等。任何学习过程中,做笔记是最常见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因此教师应以图表概念、笔记大纲以及计算机生成图形组织内容等开展教学,这些都利于帮助学生自我加强学习组织和理解能力,学生线上平台学习的困难度也就会降低,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自主学习。

(二)课程方面

1.定位清晰,合理设置课程高校线上课程的设置应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主,只有学习者的感受良好才有利于继续开展教学。所以,教师应首先合理预判学生的实际需求再来设置学习课程。高校学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了,他们自己有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更期待能从在线学习当中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能有效衔接并适应他们即将要面对的就业环境。教师在设置课程时则应明确其教学的明确目标,定义课程类型,分析课程设置是否能切实满足学生的进步成长所需。2.积极深化校企合作高校的线上平台课程要具备特色,应切实反映出其职业性特征,而这单凭借校方一己之力是难以达成的,因此在设置线上课程时应主动增强与企业一方的沟通合作,结合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建立匹配度高的课程方案,适当的增添实训课程的课时占比,帮助学生在线上平台学习中获得真正实用的学习资源,这与校企双方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教师方面

1.做好充足的线上教学准备线上平台学习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元认知学习、数字化学习水平等都存在一定的要求,高校学生当中很多并未掌握到一些基本化学习技能,而且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难以快速适应突如其来的自主学习模式。所以,高校教师需要在新生入学初期就积极加大此方面的潜在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提前培养和储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后续更好地投入到线上平台学习中来。2.更好地优化处理线上教学内容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同一时空中面对面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可借助板书、音视频、PPT、教具、辅材等多途径实施授课,学生会在教师口头提醒、眼神关注、肢体动作的警示中学习。同时,教师还可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来适当调整课堂进度、讲解内容的深广度。然而在虚拟的网络教学环境下,以上这些都是较难达到的。因此在线上平台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压力会更大,而如果只凭借提前录制的教学视频显然是不足的,更需要教师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来精细策划和准备课程的各个环节,以符合网络学习的语言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在线学习的兴趣。3.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任何模式的教学都依赖于某些学习的常量因素,比如学生的反应程度、教师的技能素养、教学的期望值等。然而不同的是网络教学又具备其独特性要求,因此对线上授课教师的挑战则更大。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专业导师,还要主动去了解成人学习理论、先进的线上教学理论等,以便采取合理有效、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关键性问题上引发学生不断思考和讨论,使他们将学习与实际生活、未来工作相互关联起来,以此去化解更多的问题,从而让线上平台学习的实效性更高。4.积极做好教学反馈一个优秀的在线教学导师,也是一个好的学习引路人。成功的在线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督促监管,在线上平台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对于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及时的学习反馈及正确的教学沟通才能创造良好的线上学习体验。小学生更喜欢接受赞美,而作为大学生的成年人他们更需要客观地反馈。因此在线上平台学习中,教师要及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意义的反馈,评估他们的学习质量,促使他们不断优化学习过程。综上所述,鉴于我国的网络教学起步较晚,线上学习平台的构建及应用也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和探究。因此,高校教师应主动在线教学上下工夫,提高线上平台学习的成效,以此进一步加快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陈金陵,梁桥,王军,等.应用型高校学生在线学习现状与策略[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2):91-93.

[2]杨继琼.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现状及对策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6(3):38-40.